工作是 好的投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2:01:32

点击下载

作者:轶男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作是 好的投资

工作是 好的投资试读:

序言

工作是你的新资产

曾几何时,股市、楼市的疯涨把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办公室可以不进,但交易厅不得不进”成为了人们的最好写照。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股市、楼市相继变脸,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

2009年5月号总第37期《职场》杂志提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投资”的概念就很好。在这一专题里,著名商业观察家、出版人陆新之先生参与了评论,作者王舒婧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工作资产”。

某种程度上,“工作资产”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像,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单独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嫌这个描述太复杂,好吧,我们来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小王在应届大学本科毕业时,用人单位普遍开出了每月1500元的工资标准,这个1500元就是小王十几年上学的人力投资形成的资产价值;工作5年后,小王跳槽,新单位开出了每月5000元的工资标准,5000元就是他全部上学和工作实践累积形成的资产价值,而5000元减1500元的3500元,则是他工作5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累积形成的新增资产价值。

是什么决定了小王在职场中达到5000元的资产价值,换句话讲,是什么决定了小王可以拿到5000元的月薪?这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作资产。

这下你彻底明白了吧,所谓“工作资产”,就是你在职场中值多少钱。用陆新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它表现为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及以此获得的收益。”工作资产最大程度地决定了你在裁员潮袭来时处于什么位置。

无独有偶,美国《时代》杂志推出2009年度“新思维大盘点”,以封面主题汇整出“正在改变世界的10大观念”,从近在眼前的厨房到远在天边的大气层,带世人一窥经济危机后的世界,让众人在适应危机的同时,勾勒出人类社会未来大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

我们不仅可以从房子和投资组合中提取价值,还可以从自身提取价值。提取这种价值的途径是什么呢?——工作。“从工作中获得的收入,类似于证券投资的收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卡罗尔说,“把工作当作个人资本的一份红利。”

总体来说,“工作资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形资产,即我们通过工作按时按点领取的薪水和公司根据我们的表现不定期发放的奖金等以货币形式给予我们的劳动补偿;另一个是无形资产,即用实物无法衡量的那部分所得,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技能的培训、你在公司里的职位等,虽然它可能无法立即变现,但它永远是属于你个人的隐性资产。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活在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随时随地把竞争力挂在嘴边的社会氛围,一份卑微的薪水追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说,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但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工作资产?《职场》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被我们称之为“4+4=3”的模型,即通过人的四个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职场》认为,这个“4+4=3”的模型将会决定你的工作资产,以及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三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希望在什么领域获得长久发展,并且清楚我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有优势。第二,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顾虑是什么,对方和我之间有什么优势互补。第三,审时度势——明白大环境。除了知己知彼之外,还要明白大环境的变化和走向,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从社会环境来说,这是趋势还是过时,等等。

事到如今,工作还不配作为你与友人的谈资么?关于“工作资产”这么重要的人生探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所追求的存在价值。

第1章 工作是最好的投资——你在为谁工作?

个体所拥有的工作资产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至少比美元坚挺得多。——美国《时代》杂志

薪水只是工作残留下的“糟粕”

我不是为了高薪的报酬,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法拉第,英国化学家“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工作么,又不是为自己干,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

……

诸如此类的想法,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当代年轻人,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他们眼中,工作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并不大。

其实,工作是一粒多情的种子、一片肥沃的土壤,只要你播种,就会萌芽、就会收获。它不仅能使我们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拓展我们的才能、完善我们的人格等等,并最终让我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日本经营之圣、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工作所得不单是领到薪水而已。工作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事实上,透过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人生新的意义。”

1901年,当安得鲁·卡耐基创办的钢铁公司被美国钢铁公司收购时,美国钢铁公司必须履行的合约之一就是给卡耐基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施瓦布支付那个时代闻所未闻、最低100万美元的巨额年薪。这个要求,令美国钢铁公司的创办者皮尔庞特·摩根甚是作难。那时,记录在案的最高年薪也只是10万美元。摩根会见了施瓦布,含糊其辞地征求施瓦布的意见,他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件事情。“这个好办。”施瓦布说着便将合约撕得粉碎。事实上,在此之前,卡耐基支付给施瓦布的年薪是130万美元。“我并不在意他们支付给我多少薪水。”施瓦布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并不是在金钱的刺激下才干劲十足的,我相信,我所付出的,一定能得到回报。因此,我没有一分钟的犹豫,便撕掉了那份薪水合约。我为什么要工作?我是为了在工作中找到满足和乐趣。我知道,在发展中存在着满足,在创造中也存在着满足。不是因为热爱而工作的人,既不可能赚到更多的钱,也不可能找到更多的快乐。”

从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卑微的山村马夫,到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查尔斯·施瓦布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从不把薪水视为重要的因素,他只关心新职位是否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施瓦布非常清楚,暂时的待遇多也罢,少也罢,与他将来注定要获得的财富相比,太微不足道了。只有快乐和满足感才会让他更加热爱他的工作,同时,必然的结果以及快乐的副产品——更多的财富已经在不远处向他频频招手了。

炎炎烈日下,一群工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一辆豪华列车缓缓驶来,这群工人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火车驶到他们面前时,突然停住,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打开,一个友善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大卫,是你吗?”工人队长大卫回答说:“是的,吉姆,能看到你真高兴。”寒暄几句后,大卫就被喊他名字的人——铁路公司董事长吉姆邀请到了火车上。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才握手话别。

火车离开后,工人们立刻把大卫围住,为他居然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而感到吃惊。大卫告诉工友,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他和吉姆同时开始为铁路公司工作,并且在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有人因此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吉姆已成为董事长,而你却还在太阳下工作呢?”大卫意味深长地说:“二十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工作,而吉姆却为铁路事业工作。”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工作态度却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是的,不为薪水工作,工作所给予你的要远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陷入平庸之中。“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如是说。

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也不只一次地告诫自己的员工说:“一个人把工作当成是职业,他会全力应付;一个人把工作当成是事业,他会全力以赴。”工作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在工作中哪怕是一些小事我们也应该当成大事去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工作是获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最好途径,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你的能力永远也不会有所提高,充分掌握你所从事的工作的唯一方法便是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杨昊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前段时间,公司新推出了一种产品,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准备找一家信誉好的经销商合作,并且对经销商大幅让利。

杨昊作为销售部经理,对这件事十分重视,亲自上阵联系业务。他先到了第一家公司,当他表明自己前来的意图后,接待他的女员工微笑着对他说:“对不起,我们老板出差去了,我做不了主。”

杨昊听了有一点儿失望,但还是继续向她介绍公司推出的这款新产品,以及如何进行渠道开拓的设想,以试图得到那位女员工的理解和回应。但令他失望的是,不管他费多少口舌,对方仍是笑脸相迎,但话绕来绕去只是那一句:“对不起,我们老板不在,我做不了主。”

无奈之下,杨昊只得去了另一家公司。真是凑巧,这家公司的老板也不在。正当杨昊带着失望的表情打算离开时,接待他的那名女员工却主动向他询问新产品的信息。杨昊隐约间觉得此员工非彼员工。于是,他向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杨昊介绍产品信息的过程中,那名女员工不住地点头,最后她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可是我们老板碰巧不在。这样吧,您明天能不能送几个样品过来,我先看一下。晚上我就跟老板联系,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向他进行详细的转告。”双方谈得非常愉快。

第二天,杨昊就送去了样品。那位女员工已经和老板通了电话,她的老板也很看好这个项目,让她在他回来之前,全权负责这件事,先进一批货试销。

结果,因为上货及时,这家公司净赚了10多万元。老板很高兴,决定再进一批货。就在这个时候,杨昊去的第一家公司给他打电话,希望也进一批货。但仓库里的存货有限,加上杨昊对第一家公司的印象不太好,他就把所有的货发给了第二家公司。

后来,杨昊把这件事告诉了第二家公司的老板。老板当然非常高兴,对自己的这名员工很是满意,不仅在公司全体员工大会上表扬了她,并且还对她进行了提拔与奖励。

我们常常讲敬业,到底什么是敬业呢?敬业就是敬重、尊崇自己的工作!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主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你对工作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多一次机会,就多一次锻炼;多一次经历,就多一笔财富。

工作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工作的意义,把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感悟到工作的真谛。

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财政官员、大实业家涩泽荣一先生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的家乡琦玉县有一个名叫“阿贺野的九十郎”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每天早出晚归地做生意,有一天,他的孙子和曾孙们聚在一起,劝他说:“爷爷,别干了,我们家的钱和田地已经够多了,您去伊香保安享晚年吧!”九十郎听后,一脸不悦地回答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乐趣,现在叫我别干了,就是让我放弃我的乐趣。真是一群不孝的家伙。你们动不动就说钱钱的,钱只是我工作残留下的‘糟粕’,随便它怎么着吧。”

真心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像涩泽荣一老先生口中的“阿贺野的九十郎”那样,积极地享受工作的乐趣,积极地积攒工作残留下来的“糟粕”。所以,请谨记:永远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薪水虽是工作的一种报酬,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回报。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换取资源和机会,获得快乐和满足,这才是我们应该从工作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宝藏在哪里?

工作是最好的滋补品、最好的化妆品和最亲密的恋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终生务农的老人在临终前对儿子们说,在自家田地里埋有宝藏,要他们刨出来用。老人去世后,几个儿子把田地翻了数个来回,也没有找到任何宝藏,非常灰心。然而,由于他们在找宝藏的时候深翻了土地,对庄稼成长十分有利,到秋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老人的儿子感叹,原来田地里真有宝藏。

如今,即便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切身刨地的也不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没有宝藏可挖了。宝藏在哪里?它就在你的工作岗位上。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经理,也不是老板,工作岗位平平常常,哪里有什么宝藏。所以,他们常常对别人说:“我的岗位太渺小了,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我是老板,肯定会把公司做得很好。”但事实上,真的会如此吗?

赵乐是我认识的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对待工作总是漫不经心。许多朋友都劝他认真工作,但他的回答永远是“这又不是我的公司,如果是我自己的,我一定会比老板更努力,做得更好。”

一年以后,赵乐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自立门户,注册了一家小型公司。“我会很用心地投入工作,把它做大、做强,因为它是我自己的。”这是赵乐离开公司时对同事和朋友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

仅仅半年时间,由赵乐一手创办并精心操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就由于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闭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当老板的不容易,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要我处理,我实在是应付不了。”赵乐又重新回到了打工族群体。

事实上,岗位平凡,并不代表着学不到东西、做不出成绩。只要你肯努力、肯钻研,一定会有收获。

王淇大学就读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毕业之后,她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的职位——某化妆品公司董事长助理。交接工作那天,前任助理出于好心,很诚恳地对王淇说:“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你可要想好了。”

前任助理的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助理的任务就是收发公文、做会议记录、安排董事长的行程……通俗点说,董事长助理就是董事长的一个“大管家”,不管大事小事,都需要你亲自过问,琐碎之极。

但王淇从来没有觉得这个职位的工作是枯燥无聊的,相反,她倒觉得在这个岗位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王淇看来,每天接触公司的决策文件,可以看出董事长批公文的思路;一场场会议记录可以让她见识到企业是如何经营的、决策又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从老板的角度去看待任何一份工作,你都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王淇的这一工作理念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年之后,那个曾经“逃走”的助理不知际遇如何,但王淇己经成为了一家年盈利超过100万的公司老总。

作为一名员工,如果你站在老板的立场上看待自己的工作,那这份工作所带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就会清除掉你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切不如意,而越干越有劲。慢慢的,你会发现,工作是你最好的滋补品、最好的化妆品和最亲密的恋人。

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岗位上的宝藏”代表的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种对于绩效、投入、质量、品牌等方面持续执著的关注精神。

比如,你是一家肉店的伙计,突然有一天肉店的营业额超乎寻常得低,没有赚到多少利润,这对于作为一般店员的你来说,并无关系,因为这不属于你的工作范畴,你只要把肉卖给顾客,收取肉钱就可以了。但若你是一个“从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员工,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其中的原因,是价格卖得低了?还是隔壁有人新开了一家肉店?

要彰显自身价值,让人生发出金色的光芒,请着眼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要你在工作过程中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深入思考、积极行动,你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并且很快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加班是一件保赚不赔的事

快乐要加班,不快乐也要加班,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这段时光呢?

有这么一个段子在网上很流行:

记者:可以采访你一下吗?

上班族:好啊。

记者:使你感到痛苦的事是什么?

上班族:加班。

记者:比加班更痛苦的呢?

上班族:天天加班。

记者:比天天加班更痛苦的呢?

上班族:免费加班。

记者:天哪!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

加班,每个职场人都熟悉,可能很少有人没有加过班。离下班时间还有10分钟,上司却交代了一大堆工作,或者是已经下班了,但手头的工作并没有整利索,这个时候,就非得加班不可了。

眼看着就要“解放”,却又被迫留下来,这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然而,这就是上班族的无奈——只要你还想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继续做下去,只要你心中还存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你就不得不无条件地加班!

既然是不能拒绝的事,愁眉苦脸或是抱怨不停,又有何益?说不定还会因为加班效率不达标而受到批评呢!所以,我们不如心平气和地爽快接受,学学职场阿Q,加班也要快快乐乐地加!

28岁的沈小姐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房地产公司的经理助理,加班之于她而言,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沈小姐亲自为我们揭开谜底吧!

我们做文秘的,加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回复电子邮件。因为给客户的回复内容多数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有一个专门的模板,只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填进不同的抬头和时间就行了。

当然,碰到较熟的客户,而心情又比较好的时候,我会撇开模板写封真挚的信。这样发出的信,回复常常同样很有个性,有的客户还会在信里向我个人问好或者用上好看的个性信纸,我的心情也会因此变得好起来。

后来,在加班的时候,我常常针对不同的客户回复不同内容的邮件,不再用模板里统一的“此致敬礼”或者是“顺颂商祺”之类的,而是将回信当作一次练笔的机会,享受写作的快乐。

以前,加班回复电子邮件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但是一点改变却能让我至少不讨厌这个过程,特别是在客户夸奖我文笔好的时候。

其实,加班快不快乐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当你把抵触情绪放到加班这件事里面,你肯定会一百个不开心。所以,当你不可避免地要加班的时候,不妨像阿Q那样,往开了想,使劲往开了想。加班就加班,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群同志陪我加班呢。怎么样,心情好多了吧!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你还会发现,加班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很可爱,甚至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丁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普通业务员,在休息日加班出差是常有的事。面对其他同事厌恶之极的独自离家去外地出差的加班日子,丁先生却能过得甘之如饴。奥妙何在?请听丁先生细细给我们道来。

在我们公司,加班还意味着出差,出差也是加班。在外面,忙了一整天,回宾馆除了给家里打个电话就无所事事了,实在是又累又无聊。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碰见了一个同学,巧的是,他和我正在同一个城市出差,我们马上约了个地方见面,小小地把酒言欢了一下。要知道,平日里大家都在忙工作,想聚个会还不一定找得出时间,这下倒好,反倒是在异乡出差的时候有时间见面聊天。意外之余,我还收获了一次愉快的出差经历。

接下来,我就学乖了,出差之前,先在同学录或者MSN上吼一嗓子,把我即将去的地方告知各位。运气好的话,就会有同道的人主动靠过来,甚至可以一起订机票,一起订酒店,到了外面,白天各干各的活,晚上碰个头一起聊聊,人多的话,还能凑个牌局,好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平淡的出差生涯变得有盼头、有滋味了。

创造加班的“附加值”!丁先生的做法真是一绝,值得借鉴!

事实上,任何一个兴旺发展的企业,不可能没有加班。万科有,中海有,华为也有,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会有一大批把自己全身心献给这个企业的人,都会有一大批以加班为乐的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加班就是为了公司,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下面是摘自万科一位老总关于加班的文章里的一段话,即为这个错误看法的最好论据。

同样两个人,同样的专业水平,同样的聪明程度,同时进入公司,一个人按时上下班,另一人每天要在公司多工作两个小时,一年以后,两个人在公司的发展会是一样的吗?在社会上的价值会是一样的吗?让你做老总,你会喜欢、信任哪一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逐个把万科的管理人员数数,哪一个不是从“惨无人道的加班(万科公司前常务副总经理莫军语)”中历练出来的?有人说王石只顾自己潇洒,哪里知道王石曾是万科最大的工作狂?公司初创时期,王石在白云机场等飞机的空闲,都要去仓库参加装车,更不要说写字楼里的无数不眠之夜了。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你学习好,可能你的学校、你的班级、你的老师也获得荣誉。但是好好想想,你学到的东西最终存在于谁的脑袋里,还是在自己那里。所以说,加班是一件保赚不赔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你辛苦加班为了什么呀?那我们就大声地告诉他——为公司,也为自己呗。

孙振耀的退休感言——什么是好工作?

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孙振耀,HP中国区前总裁

无论你是纵横职场多年的跳槽一族,还是忙于求职应聘的待业青年,抑或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在校学生,我想大家都会期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向身价不菲的“打工皇帝”唐骏看齐,俨然唐骏已成为了职场中人或即将踏入职场之人的偶像。

然而,到底什么是好工作?进外企、拿高薪就是工作好与坏的衡量标杆吗?那好,进了外企、拿了高薪之后呢,我想大家都不是太清楚了,也许我们可以从HP中国区前总裁孙振耀先生的退休感言中找到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鉴于大家对唐骏的高度崇拜,孙先生就以唐骏开篇,来论证外企员工并非如常人所想象的那般光鲜,套用一下新东方徐小平老师的一句话——“留学生对国内的人,都有驴屎蛋子外面光的历程”就是“外企员工对非外企员工,也有着驴屎蛋子外面光的历程”,都披着“虚假幸福感”的外衣。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

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

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还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在以唐骏为例论证了进外企、拿高薪并非是所有人的最佳选择之后,孙先生接下来又针对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的“出国潮”,列举了他大学同学的情况,来说明出国也不是那么好玩的。

我的大学同学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最近还有人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当中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位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了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昏倒在家里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工作呢?你认为最好的那个工作,是因为你对该职业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认为它的发展前景广阔,还是因为别人说它是最好的?就算它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孙先生给予了我们如下回答: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能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上自己向往的那所大学,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最后,孙先生强调,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

具体点说,好工作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规模大小,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

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作为一个刚踏入职场不久的新人,我非常感谢孙先生给我们后一辈人带来了如此宝贵的职业指导,让我们明确了追求的方向、努力的目标。

如果这些文字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如果这些文字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可不要怪我哦。

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

通过阅读HP中国区前总裁孙振耀先生的退休感言,我们在职场奋进的目标是明确了——“好工作,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但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工作才叫“适合”的工作呢?我们怎样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呢?

智诺信职业顾问专家认为,“适合”的工作有三大标准:

工作性质、内容符合个人职业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志趣,并且个人的能力(包括通用能力结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达到工作标准,也就是个人(通过努力)能够胜任工作,工作本身反过来也能够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有效平台。

工作能够为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或者能够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某一个阶段的积累,也就是说,适合的工作应该让从业者看到工作的未来,看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景。也许这个工作不是职业者的终极目标,但是它能够让职业人明确在这个工作上所能得到的锻炼机会和提升范围,明白这个工作是自己职业不断成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

工作的薪资待遇能够客观体现个人的职业价值,即使在职业人实施职业转型、职能转换过程中出现价格起伏,这个起伏也完全在职业人的接受范围之内。没有薪资保障就说明职业人的跳槽求职工作是低效甚至失败的。

完全实际的“适合”工作载体(即你所选择的职业)是职场人不断向职业成功迈进的基础,脱离这个实际基础,说什么都是空谈。智诺信职业顾问专家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为我们总结了找到“适合”工作的两大步骤,特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自我分析:既包括心理学层面的客观评价,也包括对以往经历的价值点评估。

这些信息实质上是进行个人职业定位的元素。比如个人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和兴趣类型等,对于确定个人的职业基本方向有着核心指导意义。另外,要对个人的以往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要从以往的职业行为中获取职业价值点。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整合个人的专业技术、学识、能力和(工作与行业)经验等,在客观的职场中寻找到适合个人兴趣、认可个人职业价值的职种、职位。这个复杂的流程才是真正科学客观的职业定位。

落实切入点,实施生涯规划:在切入点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就要不惜一切努力地获取它。

只有实际的工作载体才代表着个人的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跳槽求职、晋升加薪的过程,个人应该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工作上能够获得什么……这一切又在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处于什么地位,提供什么价值,也是去和老板谈判的筹码。

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计划,个人的职业行为将处于盲目状态,于是极有可能为了“高位高薪”走偏了发展道路,甚至走的是最掉价的模式。如果对于职业理想目标无法一步到位,就要考虑如何多步到位。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讲求效率,光定个大方向解决不了实际的工作载体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结合自己的兴趣、资质,以及所有工作经历等特性,按照上述建议梳理一下自己的职业经历,明确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就可以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大踏步迈向成功。

有钱好好用

与理财相比,每个人用好你现有的金钱,提高每一笔消费的性价比,才最实际。——陆新之,商业观察家

钱是辛辛苦苦赚来的,一定要谨慎管理。职场专家在此建议上班族,把钱用在工作上、花在事业上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也许你会发出一个疑问:“投资,不就是指买基金、买股票、买房子、买金条或者买银条吗?难道工作也可以投资?”或许你还会作顿时醒悟状,“哦,我明白了,你是说让我们舍得花钱为自己充电,是吗?”

其实,这还不是我所说的“把钱花在工作上”的真正含义所在。我举个例子,可能大家就会明白了。

马梓萌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售楼小姐。众所周知,此类职位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得不是很高,只要你形象好、气质佳,能说会侃,熟悉房地产相关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就可以了。

按照大家先前对于“把钱花在工作上”的理解,马梓萌就失去了“把钱花在工作上”这个投资权利,因为她从事的这份工作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充电”。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梓萌正是我用来阐述这一新型投资理念的最好典范。

是的,如我们所料,马梓萌作为一名置业顾问,并没有忙于参加各种培训班,拿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而是想办法花钱让自己出席一些社会活动,不一定是跟经济有关的,文化、历史、科学……只要能够获得入场资格,她都必去不误,从来不放过任何一次抛头露面、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她不就是钻缝找人推销房子吗?”说到马梓萌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回答的,然后头脑里就会勾勒出一个滔滔不绝的、惹人烦的“唠叨虫”。的确,马梓萌的最终目的确实是推销房子,但其推销手段却略胜一筹。

入场之后,马梓萌并不向任何人兜卖楼盘,她只是单纯地把自己放到这些圈子里面,久而久之,圈子里的人要买楼,首先想到的人就是她。正所谓“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朋友决定人生,而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做自己的老板,不管身处什么职位,都要倾尽自己所有的资源,用足够的投资把事情的局面打开,这就是我想说的“把钱花在工作上”。

或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大部分时间只需和自己人打交道的行政部门人员,没有扩大交际圈的必要。”那你也应该把金钱和时间放在跟同事的关系维护上吧。说得极端点,哪怕你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财务人员,你也要学会跟卖假发票的人打交道吧。

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些确实是很有用的投资行为。只有会打工,才能有回报。

乐在工作的心理密码

把工作作为一个课题来攻克,解决难题,人就有了兴趣。

有没有觉得上班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潭死水,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当初是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但你有没有想过,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而平淡的日子需要我们自己找乐。如果你是上述“愤青族”的一员,不妨向下面这位刘小姐学习学习。

刘小姐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一个普通录入员。如果要说她和别的录入员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一项新的乐趣——偷偷地和别的录入员进行一场比赛。

首先,刘小姐选择了坐在她对面的女同事,那个女同事每分钟的录入速度是120个字,而刘小姐是每分钟100个字。

20个字的提高,对于任何一个录入员来说,都是一个挺容易实现的目标。可是,这却为刘小姐的工作找到了无尽的动力。她再也没有时间来发“工作枯燥无聊”的牢骚了,而是全力投入到了自己设定的“游戏”中。

一个月后,已经具备了每分钟140字录入速度的刘小姐又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奋起目标——向录入组组长挑战,组长的速度是每分钟180字。

渐渐地,刘小姐的变化开始被周围的同事所发现——她总能快速地完成工作,而且错误率极低,这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那年年底,在公司照常进行的业务考核中,刘小姐获得了第一名。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同时到来了,录入组组长刚好调换工作,刘小姐当然是最合适的接替人选。

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刘小姐并没有放弃学习,她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录入员,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游戏”:向编辑看齐。

刘小姐利用休息时和同事聊天的机会,经常向编辑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还自己买了与编辑相关的专业书,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看一到两个小时。一年以后,刘小姐在自己的“游戏”中又一次胜出了,她考入了北京印刷学院成人高考的编辑专业,并最终获得了编辑的学士学位。

如今的刘小姐已经是这家文化公司的正式编辑了,而她至今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小游戏,仍然不断地在心里向专业水平更高的职场前辈们发起挑战。

在任何一份工作中,80%以上的事情都是烦琐而机械的,你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远离枯燥与乏味,感觉到工作的乐趣呢?刘小姐所采取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工作作为一个课题来攻克,解决难题,人就有了兴趣。

追求工作中的快乐之道,需要我们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礼物,也不是一项权利,你得主动寻觅、努力追求,才能得到。

在南方的海边有一个较大的鱼市场。几年前,这个鱼市场是一个没有丝毫生活气氛的地方。大家每天把鱼从船上卸下,又把它们装进岸上的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他们整天抱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重。

一次,迈克和朱迪打赌,他们都声称自己往筐里投鱼最准。于是,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比赛开始了,规则是在一定时间内看谁往筐里投的鱼最多。好奇的人们都围过来观赛,并且有好多围观者还加入了比赛。后来,他们开始在工作中比赛,看谁往筐中投鱼投得最快最准,获胜者将会被众人拉去喝酒。再后来,他们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再也没有人认为他们的工作乏味了。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和他们一块玩接鱼游戏。即使是怕鱼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试一试。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入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开,他们临走时还会情不自禁地买下一些鱼。

这种工作气氛还影响了海边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他们用餐,共同分享他们工作的快乐。甚至还有一些公司的中层领导专程跑到这里来向鱼贩们请教快乐的秘诀。

鱼贩们的做法不仅给自己枯燥沉重的工作找到了乐趣,而且它还是一种不错的鼓励销售的方式——把销售过程转化成一次让人难忘的、引人入胜的亲身体验。

朋友们,工作的快乐不是天生而来的,就像一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工作中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如果生活中只有“工作”这个主题词,压力就会缠绕着你。你要相信,再枯燥的工作也有其快乐的一面,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抱怨、去寻觅。

不学习高薪五年变低薪

绝对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培训上。——《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的工作经验》

相信看过《命运呼叫转移》的朋友都记得这么一个场景,偏远山村一个大龄单身汉老三(葛优饰),为了给手机充电,骑车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去寻找电源,因为他知道,失去电的手机,同废铁并无区别。

人也如此,无论你“电力”多强劲、“容量”多庞大,终归有耗尽电量的一天。就如同你当年花大价钱买来的车子、房子随着岁月流逝而会不断折旧一样。在风云变幻的职场,怎样才能让自己不断“保鲜”?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美国职业专家更是明确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五年就会变成低薪!信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发展为了学习力的竞争。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自己的业务知识,那么参加公司组织的一些员工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帮助我们获得快速提高的最好方法未必是把希望寄托在公司培训上:中规中矩地坐进培训室,接受培训师的常规培训。

因为人绝对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脱胎换骨。相反,集体培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最派不上用场的信息。这就好比是食堂烧的大锅菜,总没有你最想吃的东西。既是如此,那为什么大师傅还是照烧不误呢?因为这样做容易,并且不容易得罪人。

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职场“菜鸟”,什么都不会,但他们却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没什么,很正常嘛,因为公司还没有进行培训,等我接受了培训,就全都会了。很显然,他们把参加培训和达到效果很幼稚地画上了等号。殊不知,集体培训只是一个遮人耳目的“过场”,你将得不到任何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信息。

这时,你可能又要发出疑问了:既然公司培训没有什么实质价值,那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还是非常看重所选的公司有没有组织培训呢?

我的感悟是,期待公司培训的人,大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识、什么技能,也不知道有哪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基于这些原因,他们只好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等待别人主动教自己。

其实,他们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单靠听课、靠培训师机械地把同样的东西传达给所有的人,你永远无法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永远无法改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你一无所知,还满怀希望地等待别人会可怜你的无知而施舍你知识,那你会为你的无知付出更多的智商。

所以,你绝对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培训上。与其在这方面浪费精力,倒不如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无论你是刚步入职场的“菜鸟”,还是打拼职场多年的“老枪”,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要忘记时常给自己加加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缺什么,补什么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海尔集团培训工作原则

现在的职场藏龙卧虎、新人辈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打拼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老本”,要清楚地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是没有老本可吃的。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具市场价值、增加获取优厚薪资和晋升的筹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在职场中颇为流行的寓言:

静谧的非洲草原上,夕阳西下。这时,一只狮子在沉思: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要拼命地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与此同时,一只羚羊也在琢磨: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要拼命地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答案已经很明了了——像奔跑的“狮子”和“羚羊”那样,走出公司,走进课堂,为自己充电加油。

食疗理论认为,缺什么吃什么,吃什么补什么,滥吃一气什么也补不了,知识“充电”同样如此。所以,在我们迈出充电步伐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打算“充”的电,到底是不是个人发展、公司发展所需要的。因为每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职业阶段均不同,如何“充电”真得细细思量。切忌弄巧成拙,掉进“充电”误区,好事反成了坏事。

高展是一家仪器公司的推销员,他很注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经常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市场上流行什么,什么证书最吃香,他就学什么,拿了一大堆的证书。怀揣着这些被他视为“战备粮”的各色证书,高展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似乎什么都能干,竞争力比谁都强。

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这些证书与培训中,没有一个和公司的销售工作有关。相反,由于忙着考证书,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导致他的销售业绩不断下滑。在公司组织的一次阶段性考核中,面对考官,高展居然连所销售仪器的一些基本性能都回答不出来。最终,公司以高展长时间没有做出任何业绩为由,辞退了他。

在这之后,高展拿着他的一大堆证书应聘了好几个不同种类的职位。对方公司在看到他的简历之初,对于上面罗列的一系列证书很感兴趣。可是再一深问,发现高展对于所应聘的专业只是一知半解,说不懂又懂一点,可是说深了又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没有一家公司肯聘用高展。

东奔西走了一个月之后,高展只找到了一份超市促销员的工作。转了一大圈儿,依然是做销售,可是待遇却远远不及先前的那家仪器公司。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多一个证书没坏处”,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先学完拿了证书再说。其实这是一个方向性错误,这样的“充电”对个人来说,不仅是金钱、时间、精神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很容易把自己的职业观念引入歧路。

一方面,它会增长你“家有粮,心不慌”的自以为是的错误念头,觉得自己是个“通才”,干什么都不在话下。但到底自己最擅长什么,最适合哪行,却很迷茫。

另一方面,招聘单位在看到你的一大堆不成体系的培训证书后,会认为你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能力欠佳,从而影响你的顺利就业。

所以,在充电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自己做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自我分析。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再有的放矢,选择性地进行进修,使“充”的“电”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相匹配。千万不要一味求量,而忽视了质。

看上去很美的计划,完全等于鬼话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得要弱。“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这条出自《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的工作经验》的贴子上的忠告对于正在工作岗位上打拼的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洗礼的他们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认为,把事情做到“理论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就OK了。可事实呢?当他们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才发现计划完全等于鬼话。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犯过类似错误。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自己》当中,李开复老师这样写道:

1981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法学院有一套很老的学生选课系统,是用Cobol语言编写的。法学院院长想把这个软件从昂贵的IBM主机上移植到价格低廉的DECVAX计算机上。但是,院长找到的每一个承包商都报出了昂贵的价钱。

后来,院长打听到我是编程高手,就来找我。我很自信地打包票说,我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好,而且绝对不影响秋季开学时使用。院长很高兴地付给了我7美元一小时的工资(这在当时可谓“天价”了),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有初步的结果。我承诺8月初可以使整个程序跑起来,到9月开学前还有时间调整。

我当时觉得这个工作很简单,所以并没有认真对待“8月初就初步完工”的承诺。7月份,我打了三个星期的桥牌,才开始为法学院编写软件。但我很快发现,其中很多繁杂的细节是我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到了7月底,我只好对院长说:“这个工作超出了我的想象,大概要到8月底才能跑起来,但是,应该不影响9月开学时使用。”

没想到,学法律出身的院长非常生气。他告诉我说,我不必再来上班了,他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承包商来做。因为他认为,我对工作显然不够重视,没有调查就轻易承诺,这让他失去了对我的信任。

李开复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极大的教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言行如一、言出必践”原则的重要性。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其表现就是对时间的控制、目标的坚持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有人也许会说,如果再给我几天时间,我一定能完成。但一件没有按时完成的工作,跟没完成没什么区别,有些东西一旦过了期限,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客户不会给你延迟的理由。

甲问: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个漏洞修好?

乙说:我已经通知他们了,他们大概明天就会来修的。

一天后

甲问:维修公司什么时候会来,你找的是哪家维修公司?

乙说:好像他们说安排不出人来,如果可以的话,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下午就能过来。

一天后

甲问:漏洞怎么还没有修好?

乙说:我晚点再问问他们。

甲说:今天下午之前不解决,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削一支又一支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误铺下了基石。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清人文嘉有首著名的《今日歌》唱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任务才能按时完成。所以,请不要高估自己,奢望一切都会随着你的时间计划进行。理论上这个讲座会持续两个小时,但这是在“不考虑讲座进行过程中话筒出现问题”或者“场下没有提出任何尖锐问题”的前提下的理想状态。万一这种理想状态被打破了,调试话筒用了20分钟,对某个问题的争执花了30分钟,那完成整场讲座的“两个小时”又该如何保障呢?

更有甚者,在工作中,有些人满腹经纶,成竹在胸,似乎他只要一说,一切都在变。而事实上,一切都没变。他们是典型的只说不做的“喇叭型”员工。显而易见,同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相比,这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一切。

如果你还不能心服口服,我们可以再做个测试。假定你是某公司一名普通的在职员工,测试一下自己,看能否搞定以下这些状况:

公司要给员工制作统一的职业装,由你去寻找供应商,进行砍价,最后拿出至少三家供应商的报价。

公司的一台很重要的电脑开不了机,你能否让它在一天之内正常工作起来。

公司食堂需要请一位专门烧清真菜的厨师,必须在三天之内到位。

当你开始思考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思路和“结合公司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销售业绩趋向,做出第三季度的市场策划方案”相差极大——后者给了你足够的“纸上谈兵”的空档,只要你做到“看上去很完美”就可以了;而前者却截然不同,它需要你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结果的好与坏是显而易见的,这无形中就给你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这就是“工作”和“计划”的差别。做工作是实打实,不是“纸上谈兵”,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得要弱,永远需要提升自己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空谈。否则,你就会被实践结果所鄙视,会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

测试一:你的升值潜力如何?

“出名要趁早。”几十年前张爱玲的一句话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人生信条,生活在各行各业未到30岁的成功者也屡见不鲜。年龄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如果你觉得有足够的能力,不需要因为年龄拘泥勇气,成功要趁早,享受生活也要趁早。

这套测试题对你的情感驾驭能力、业务能力、精力充沛度、人际关系和谐度、跟上司的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如何等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测试,每道题只能选一个答案。

1.尽管你很努力地工作,但客观地分析一下,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满意吗?

A.不满意 B.有些不满意 C.不知道是否满意 D.比较满意 E.非常满意

2.每天忙忙碌碌地辛苦工作,你感到来自工作的压力有多大?

A.压力很大 B.有点压力 C.没有感到压力 D.比较轻松 E.工作非常轻松

3.你能从容不迫地担负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力不从心吗?

A.工作很繁重疲劳 B.有点力不从心 C.一般 D.精力比较充沛 E.精力非常充沛

4.你为自己心中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付出过有效的行动吗?

A.还没有 B.有些努力 C.不知道该怎么努力 D.正在努力中 E.付出了很多努力

5.你总结一下自己:每天在工作中是否开心?

A.不开心 B.有些不开心 C.谈不上开心与否 D.比较开心 E.非常开心

6.工作中,你是否经常主动找机会跟上司进行沟通(比如单独谈话、一起吃饭等)?

A.从不主动 B.有些不主动 C.无所谓 D.比较主动 E.非常主动

7.你是否认为职场上应该一切随缘,万事莫强求,不给自己定目标更好?

A.完全同意 B.有些不同意 C.没仔细想过 D.不太同意 E.完全不赞同

8.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比较被动悲观?

A.悲观 B.不是太乐观 C.不乐观也不悲观 D.比较乐观 E.非常乐观

9.在朋友或者家人面前,你常发泄倾诉工作方面的牢骚和不满吗?

A.经常 B.偶尔 C.特殊情况才有 D.比较少 E.极少

10.你的计划或决定是不是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A.经常是 B.多半会有些改变 C.有道理就接受 D.一般不会 E.极少改变

11.你鄙视那些业务能力平平但很会跟老板搞关系并很得老板恩宠的人吗?

A.非常鄙视 B.有些瞧不起 C.无所谓 D.能理解接受 E.值得学习

12.同你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跟你的关系怎么样,是否真的都很喜欢你?

A.自己很孤立 B.一些同事不喜欢自己 C.一般 D.多数都喜欢自己 E.都很喜欢自己

13.你心里是否喜欢在有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

A.不喜欢 B.有些不喜欢 C.无所谓 D.比较喜欢 E.非常喜欢

14.你是否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A.绝对不是 B.好像不是 C.没想过 D.有点是 E.是的

15.你认为工作中有话直说的性格是好性格并值得提倡吗?

A.是的 B.不完全是 C.无所谓 D.不是 E.绝对不是

16.工作中你经常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创新想法吗?

A.绝不多管闲事 B.不太主张 C.没创新想法 D.不经常 E.经常

17.当你工作中遇到不顺心事生气时,你能控制你的情绪保持沉默不语吗?

A.不控制,顺其自然 B.不是太控制 C.偶尔控制 D.多数情况如此 E.总是如此

18.你在工作中的表现是不是很有耐心?

A.没有耐心 B.有时候没耐心 C.看事情的情况 D.有一定耐心 E.非常耐心

19.你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还有很多卓越才能没有机会施展吗?

A.绝对不是 B.不是 C.没想过 D.不完全是 E.是的

20.你愿意并相信你有能力去做更有挑战的事吗?

A.绝不是 B.有些不是 C.不太清楚 D.有些是 E.完全是

计分标准:

A为1分,B为2分,C为3分,D为4分,E为5分,然后把20道题的测试结果分数累加起来。

测试结果分析:

20-30分:

目前这种状态,根本没有任何发展潜力可言,你该彻底反思一下自己,或者好好休一个长假。

30-50分:

虽然你有了一些职场上的经验,但在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50-70分:

你在单位属于一般的员工,不愿意承担太大的责任,没有太大的成功愿望,缺少创新意识,在本职工作上至少在一年内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70-90分:

你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爱思考并充满激情的人,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望于近期内在职场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90-100分:

你是个有领导才能、有个人魅力的人,你很想在事业上开拓自己的版图。你的优秀品质注定你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所以过不多久,你就能升到不错的位置。

(来源:笨鸟网http://www.beniao.com)

第2章 工作是一种态度——你珍惜目前的工作了吗?

一个人把工作当成是职业,他会全力应付;一个人把工作当成是事业,他会全力以赴。——王永庆,台塑集团创始人

是什么成就了《飘》?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令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美国小说家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涉足多少,而在于你把某一方面做精、做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人具有专注的精神。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精通所有事物。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啊!

某公司外贸部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日语翻译,一个是英语翻译。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单位领导的眼里,未来外贸部的经理就是两人中的一个。对此,两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较劲,你追我赶。

因为单位有日商的投资,所以单位管理层经常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理所当然的,那个学日语的年轻人也就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时间,他在单位里的口碑好于那个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会处于劣势,失去很好的晋升机会。于是,他决定凭着大学时选修过日语的基础,暗暗学习日语,准备超越对手。他几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日语的学习上。

几年过去了,他拥有了一张日语等级证书。他开始尝试着与日商进行会话,帮助销售人员处理一些日文的翻译工作。

同事们对他掌握了两门语言十分佩服,他自己也颇有成就感。但是,就在他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翻译的一份与澳大利亚商人的英文贸易合同因在关键词汇上翻译失误,而给公司造成了10万美元的损失。虽然事后公司通过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公司董事长对此十分震怒。

他也十分内疚,为什么会误译一个并不生僻的单词。反省再三,他醒悟过来,这些年只顾着学习日语,早已疏于对英语词汇的充实和温习,错误的发生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他不但在自己的专业上败下阵来,并且他的日语即使苦学几载,也无法达到对手的水平,他悔之不及。

一个人想击败对手,往往会忘了自己的优势,沿着对手的思路进行思考,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但是,一个走“抄袭”道路的人是根本无法进入别人最为熟悉也最有优势的领域的。到头来,反倒是连自己的优势也消失殆尽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是羡慕别人并不断追随别人的人,是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

用著名职场励志作家李可在其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一段话来告诫那些与上文中的英语翻译有相似经历或将要有类似打算的职场人,最合适不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精力花在某些方面,意味着同时你放弃了另一些方面。与其花很多精力去把弱项改造成强项,不如把这些精力放在发挥强项上,会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在佛祖的眼里,谁都不会一无是处。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角度,灰暗的顽石也会发出光来,更何况是灵活灵动的人。就像梵高,各方面都很平庸,但在绘画方面却是个天才;爱因斯坦当不了一个好学生,却可以提出相对论;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出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

总之,只要你拥有一项技能,并且让它很优秀,它就会成为你一生的资本。正如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所言:“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令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有一位男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位衣着简朴、沉默寡言的女作家。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呢?是否能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

男作家更加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么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了,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那位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

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她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米切尔因此名扬天下并在世界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所以说,专注,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成就自己意想不到的梦想。成功者走出的人生之所以比寻常人辽阔得多,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装了一条路。

有些事,不必老板交代

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我们的行为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是不是把任务完成了就创造了价值?在开始每一件任务的行动之前,我们都别忘思考一下,上级下达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又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瞄准目的、抱着对价值负责的态度去执行。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曾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关于俄罗斯人种树的讽刺性故事:

三个俄罗斯人奉命执行种树的任务,其中一个人负责挖坑,一个人负责放树苗,还有一个人负责填土。

有一天,只有两个人到场,但缺席的那个人并没有对出席的这两个人的工作产生丝毫的影响。只见他们一前一后,前面那个人拿着铁锹照常挖自己的坑,后面那个人依然有条不紊地用铁锹把坑填满土,就这样干了好长时间。

这令一个在路边休息的过路人很是奇怪,于是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后面那个人回答说:“我们在执行种树的任务啊,本来是三个人的,但负责放树苗的人生病请假没来……”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可笑的情况,就是因为栽树的人没有坚持价值底线,走入了任务的陷阱。

所谓任务的陷阱,就是指表面化地、死板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和既定的程序,而不明白任务背后应有的价值。

像俄罗斯人种树那样的极端情况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很努力、很敬业,可是结果却总不能令人特别满意。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他忽然有了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布若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并且还带回了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价格还算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布若就是一个典型的走入任务迷局的人。“上级命令我做什么,我会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最后结果能否给公司带来价值,那我就不知道了。”但爱若不一样,他知道,经理让他去“集市上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的最终目的是为超市购入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这才是经理下达此次任务的真正价值,而去“集市上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只是实现这个价值的一个环节或是一个途径而已。

人与人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虽然初始时就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越拉越大,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习和思考,发现差距及时总结,方能迎头赶上。如果仅仅一味苦干奋斗,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那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明天仍旧重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能否明白任务背后的价值,走出任务的陷阱就是布若和爱若的最大差距所在,这同时也是员工能否获得老板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最缺的不是人才,是责任心!

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丘吉尔,英国首相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而最缺乏的却是人的责任心。一个人能否被上级委以重任,除了看其能力大小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否站出来,勇敢地承担责任。“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这笔账是谁谁谁给我做的啊,我不知道。”“是他让我这样做的。”“我本来要这样,都是他……”

如果您觉得这些话语很熟悉,那是不奇怪的,因为这些话可能是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曾经不止一次说过的。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当出现问题,遭到他人责问时,身边有无数人在第一时间都是这种反应。

一家香港公司在深圳设置了一个办事处,只有一位主管和一位职员。按照国家规定,不管规模大小,所有办事处在刚成立时都需要申报税项,但由于当时很多这样性质的办事处都没有申报,外加该办事处没有营业收入,所以这家办事处就随了“大流”,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没有申报任何税项。

然而,两年后的某一天,深圳税务局在一次申报税项大检查中发现这家办事处成立了两年,竟然没有申报税项,更没有纳过一分钱税,于是做出了罚款决定,数额达几万元。

办事处的香港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很是气愤,责问那位主管:“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申报税项,导致公司要承担数万元的损失?”

谁知那位主管非但没有做出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振振有词地说:“当时我想到了要申报税务,但我手下的那位职员说很多办事处都不申报,我们也不用申报了。另外,考虑到这样可以给公司省些钱,我也就没再过问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那位职员全权负责的。”

老板又找到那位职员,问了同样的问题。

谁知,那位职员也理直气壮地说:“在办事处成立之初,我把是否要申报税项的相关情况都跟主管作了汇报,由主管做出最后决定。他没跟我说,我也就没申报。”

听完他们各自自保、“有理有据”的辩解之后,香港老板当即把两个人全部辞退了。这样的下属,是没有哪个老板会欣赏的。

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之一。一位知名企业家将缺少责任感的员工形容为“公司蛀虫”,认为他们不但不会为公司做出大的贡献,而且很有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人们往往怀有很深的恐惧感。这无可厚非,因为承认错误、担负责任往往与接受惩罚相联系。所以,当出现问题时,人们本能的会选择推卸责任,把自己的责任撇得清清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与自己没什么干系。

不要自作聪明,认为别人都是傻瓜,看不出你在逃避。你为撇清自己的责任而做出的那些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粗糙的借口,不但不能带你走出困境,推掉责任,反而会让你的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难沟通,并且很不真实。

可以说,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员工而言,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与其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职找寻借口,倒不如坦率真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职。没有谁能做得尽善尽美,但是,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员工至少是勇敢的。

责任向来都是与机会携手而行的。负担的责任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员工,问题绝不会长期存在于你面前;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员工,失败也绝不会长期把你死死缠绕。责任加上认真,天下就再无难事。

王先生是一位兢兢业业工作了20多年的老技术工人,后来工厂因为发展需要,特意从国外引进了5台工业用的大车,由王先生负责技术维护。

可是还不到半年时间,这5台车突然不工作了,怎么也发动不了。于是王先生带领技术组到车上找原因,同时也联系了生产该车的外国技术专家。

外国专家在了解了有关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故障是因为工厂工人操作不当所引起的,他们不负责维修。

对于工人的操作是否规范,王先生心里非常清楚,他和所有工人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他敢打包票,工人完全是按照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的,没有任何不当之处,但几个外国专家依然坚持自己的结论。

工厂领导犯了难:如果承认是工人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那么厂家就不负责保修,5台车的维修费用要自己掏,算下来怎么也得两百多万元。可是如果不承认,自己又拿不出不是技术人员操作失误的有力证据。

就在领导准备咬牙承担这笔巨大损失时,王先生坚决不同意。他亲自带领几个技术骨干,在车上一待就是几天,用各种检测工具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地检测各种数据。

终于,在第四天早上,王先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了问题,这组数据足可以证明,这5台车在生产设计时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当王先生把这组数据放在外国专家面前时,一直趾高气扬的外国专家顿时说不出话来。最后,那家生产厂家不得不承认是自己设计时的疏忽,才导致了这5台车的故障,维修费用由他们全部承担。

王先生的这一负责行为使工厂避免了很大的损失,领导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提升他为工厂的技术总监。

一个因为推卸责任而失去了工作,一个因为承担责任而获得了晋升,两者孰好孰坏,相信不用我多说,你也知道了。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曾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问题到此为止),这就是责任。总统有总统的责任,员工有员工的责任。总统与平民,概莫能外。对于任何一名员工来说,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职场“机器人”,你会雇用吗?

世上有两种人永远只在原地踏步:第一种人是不肯听从命令行事;另一种人是只肯听从命令行事。

一位朋友给彼德讲了一件曾让他哭笑不得的事:

上周,他到一个政府控制着酒类专卖的国家旅游。在回国之前,他向由当地政府经营的一家酒店的前台服务员询问:“按规定我可以带多少酒出境?”

前台服务员回答说:“这你必须去问海关关员!”

朋友回应道:“可是我现在就想知道,我带多少酒才不会因为超量而遭到海关没收。”

前台服务员回答:“那是海关的规定,和我们没有关系。”

朋友又说:“但你一定知道海关的规则吧!”

前台服务员答称:“是的,我知道。但是本部门并不负责海关规则,所以,我无权告诉你。”

你曾经遭遇或听说过此类事件吧?“我们无可奉告”,有些公司职员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可是基于某种理由,他硬是不肯告诉你。

朋友的遭遇对于彼德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毕业被分配到某大学执教之初,在学校开设的一家书店里,就曾经历过朋友说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状况。

在学校教务处报道的第一天,出纳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给彼德一张识别卡,并告知彼德说:“凭此卡,你可以在学校指定的一些书店中兑现支票。”

有一天,彼德进入一家学校指定的书店,出示识别卡,并交付了一张20美元的旅行支票。

谁知书店出纳员却说:“本店只兑现工资支票和个人支票。”

彼德有些不解,说:“可是旅行支票比个人支票要好,甚至还优于工资支票。旅行支票和现金没有差别嘛,即使不用这张识别卡,我在任何商店都可以兑付旅行支票的。”

书店出纳员神情漠然,断然说道:“但是旅行支票终究不是工资支票或个人支票啊,而本店只兑付工资支票和个人支票,恕不兑现旅行支票。”

你大概也读过下面这个关于巡店的故事吧:

夏天的某天下午,我出去巡店,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当时大概是6∶40到7∶00之间,艳阳高照,到了3家店铺,竟发现有2家店铺门口的招牌灯箱已经开亮。进店问店员:“天还这么亮,怎么就把灯开开了?”店员回答:“公司规定6∶30开启灯箱。”

还是那个夏天的另一天,天下大雨,光线一片昏暗,我提前出去巡店,大概是5∶45左右,同样去了3家店铺,发现有2家店铺灯箱并没有开启。进店问店员:“天这么暗,为什么不开灯箱?”店员回答:“还没到公司规定开启灯箱的时间。”

或许你也曾听说过,医院在救助意外伤害的病患者面前,会要求病人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叠表格上;或许你还曾听说过,护士对着熟睡的病人叫道:“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彼德把上述行为戏称为“职业性的机械行为”。很显然,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于是工作就成了一种负担、一种苦役,这样的工作态度当然就不要奢求他有工作热情,更不用说创造力了。

其实,工作不单单是每天准时上班、下班,它是一个包涵了诸多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卓有成效的员工不应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远见的死板职员,他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度责任心,他会去任何地方找任何人,打破任何界限,把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自己还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卡耐基在宾州匹兹堡铁道公民事务管理部担任小职员时,一天早晨在上班途中,他发现一列火车在城外发生车祸。他想要打电话给上司,却联络不上。

他知道每多耽误一分钟,都将对铁道公司造成非常巨大的损失。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以上司的名义,发电报给列车长,快速处理,并且在电报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也知道根据公司严格的规定,他这么做等于是自动辞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