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梦想在飞翔——《与梦想握手》续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1:21:14

点击下载

作者:郝利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的梦想在飞翔——《与梦想握手》续篇

我们的梦想在飞翔——《与梦想握手》续篇试读:

序言 实干共圆中国梦

一本复印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这就是《我们的梦想在飞翔——枙与梦想握手枛续篇》,我把书稿中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着,不时感到激动与兴奋,不时用红笔在文章中画着。“过去中国人的‘美国梦’的内涵就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如今,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对于在80年代出生的我们,之前所描述的房、车、咖啡具有的诱惑力已削弱,那么此时我们的梦想又会是什么?”(丁琳)“中国梦,是汇小流而成大河的集体力量,是中国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罗彬)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就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重新获得世界的尊重,找回东方大国的尊严”。(郝利)

十年前有一本书《与梦想握手——曹星大律师和年轻人聊成才》,十年后有了这一本书作为该书的续篇。在前一本书中更多的是书中一些作者记述着曹星律师如何鼓励和指导他们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是梦想。十年后的这本续篇则记述着这些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及在实现这些梦想过程中的人生感悟和奋斗历程。“有梦想就有青春,梦想是青春的光和热。”“人生因有目标、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与激情。”(叶田田)“工作需要一个聪明人,更需要一个踏实的人。”“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就成了白日做梦。一旦选择了,就要朝着所选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叶舒)“我所理解的梦想,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浙大的校训‘求是’开始在我的思想中打上烙印。学业要‘求是’,工作要‘求是’,做人也要‘求是’,‘求是’二字也慢慢成为我的做人准则之一”。(郑牧寒)正是因为他们充满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他们就会不断地总结自己、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激励更多怀揣梦想的人获得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们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又把个人的梦想升华到和国家的梦想(“中国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个人的成功,更因为我们可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国家的安定,才可让我们心中怀有更多的梦想;只有国家发展,才可让我们拥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个人梦离不开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结底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周艺)“13亿人,13亿个梦;13亿个梦组成了一个宏大的中国梦。”(黎洁)“中国梦是由13亿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的,千千万万个‘小梦’融合成中国的‘大梦’。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汤玉武)“中国梦,正是由这些普罗大众的个人梦汇聚而成。中国梦,是汇小流而成大河的集体力量,是中国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罗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王晓妍)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第一次提到了“中国梦”,一时间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种解读。其实要正确理解并不难,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梦,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之梦,就是世界和平之梦。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仅自己的优秀文明连绵不断,子孙繁衍,而且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自明朝中叶之后,因为闭关锁国,不知世界潮流的变化和发展,盲目乐观,妄自尊大,一段时间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继而被动挨打,任人欺侮和宰割,这个由盛而衰的痛苦教训,令人难以忘却。不过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有着自强不息传统的民族,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靠着自己的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奋力拼搏,终于又站立了起来。当然,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这就是“中国梦”,这是民族全面复兴之梦,两个百年就是圆梦的历程。有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中国各族人民才能在自由、平等、富裕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过上幸福美满富裕的生活,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迹。因此,正如本书许多作者所谈的中国梦就是13亿人的梦,中国梦也只有靠13亿人一起来努力才能圆梦。作者们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责任令人感动。本书的作者都是一批年轻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我们的事业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看到了中国梦可以实现的希望。

有人将中国梦与美国梦加以比较,认为美国梦是个体的、是物质的梦想,追求富裕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梦则是以个人的发展致富,以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主宰世界这一集体诉求的实现。其实我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基本情况不同,国情不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就以个人来说,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希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但是文化传统不同,每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不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以上连绵不断辉煌历史,为世界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民族。也有近五百年的落后,从而最终被挨打、辱骂、宰割和凌辱。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追求民族解放和繁荣富裕,新中国成立,终于以独立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由于较长时期的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实现民族的全面振兴还需时日。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要说主宰世界,这不是中国人民圆梦的追求。中国文明的传统是礼之用,和为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礼主别异,乐主和同;是以人为本,慈善为怀;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从未谋求霸权,从未侵占其他国家实行殖民统治,也从未干涉别国内政,更不会干国际宪兵之事。著名历史学家说,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从来没有对其疆域以外表示帝国主义野心,传统上就是一个大而不霸的国家。所以说,中国梦的实现会要求主宰世界完全是有些人的主观臆测。

全书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许多作者都提到的1998年由共青团浙江省委和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发起成立的“新世纪人才学院”,其中一个导师就是曹星律师,不仅是他的精彩讲座吸引了参与这个学院学习的学生,更是他的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导与鼓励,使他们成才、圆梦。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他们有困难时指导他们、鼓励他们,有时还会给同学发上一句鼓励的话来激励他们。他与学生谈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要有奋斗精神。他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许多生动的实例,以其自身的经历,像案例分析一样面对面地交流来启发他们,给了他们人生道路上坚定的动力与支持。

曹星同志有辉煌的人生,他从事艺术事业,有很高的成就;他从事律师事业,不仅富有改革进取开拓精神,而且以他对法制的忠诚与追求,也有辉煌的成绩。他不仅对自己的事业孜孜以求,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而且怀着一份对国家前途的关心,热心培养年轻人,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这一切都体现他的人生追求。爱因斯坦说:“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获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奉献了什么。”曹星同志的奉献,正是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梦”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个人的美好梦想会得以实现,“中国梦”也一定能够完美地实现。2013年7月

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与梦想握手》出版十周年有感

200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与梦想握手》一书,曾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欢迎和好评。一位上海友人对我说,这本书的青年作者们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构筑梦想早(大多在踏上社会前或初期);二是追求梦想勤(目标明确、勤奋实践);三是实现梦想效果好(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人生某个阶段的成功)。这本书以作者自述成长经历为平台,所讲的故事都很生动,反映了作者在学生时代就热情追求梦想的精彩轨迹,鼓舞了广大年轻读者为实现人生美好理想而坚决奋斗的信心!

十年后的今天,《与梦想握手》的青年作者们,个个都在本职工作中大显身手,展现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杰出才华。他(她)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星光群”里,与更多的学友进行着有益的交流。他(她)们清楚地意识到,与梦想握手并不是实现梦想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是让梦想朝着更美好境界腾飞的开始。

十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这一号召不仅在国内立即得到热烈的响应,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013年3月26日的美国《纽约人》周刊网高度赞扬了“中国梦”,文章说:“13亿个中国梦正在扩散。”2013年3月27日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网站也介绍了多位著名专家对“中国梦”的好评。这个“中国梦”正是《与梦想握手》的作者们一直在追求的最大目标。“星光群”里的朋友,大多是《与梦想握手》的参与者或支持者,其中有的展现了更为非凡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越了他(她)们的学长,很值得学习和关注。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更美好的梦想而努力吧!

衷心希望由此引出更多在实现梦想中不断取得进步的精彩故事与大家分享。2013年3月30日

学习与成才

梦想照进现实:我的双城记

[1]丁琳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的梦想是什么?它是如何经修订而慢慢成为一个承载“中国梦”的个人梦想?而我又是如何追逐这个梦想的?

有梦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依稀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有一节讲述着周恩来“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励志故事,也还记得老师借此让我们写篇读后感“我的理想”。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当时的自己对理想的描绘,但是大家给出的都是诸如此类“长大了我要成为什么”的答案。如今我们真的长大了,已经过了被父母叮咛要好好读书的年纪:很多已经步入了工作岗位,甚至有些已为人父为人母——此刻的我们是否还像儿时那样怀抱梦想?特别当这个梦想不再是好好读书(工作)的时候,它们又会被怎样的内容所取代?习近平总书记称它为一个“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都有[2]的梦想,但这确是一个缥缈的概念: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艾伦提到的,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根本没有“中国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中国的时候,也许很多中国人开始怀抱的是“美国梦”。这个“美国梦”的具体内容是:摩登女郎抹着鲜艳的唇彩,有条狗,有个带花园的大房子,有小轿车,咖啡,牛奶和西餐。简单来讲,过去中国人的“美国梦”的内涵就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如今,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对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之前所描述的房、车、咖啡具有的诱惑力已削弱,那么此时我们的梦想又会是什么?本文将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特别回顾在香港大学读博的这段历练是如何影响到我对梦想的理解和修正。这段心灵成长的讲述也许能让一些曾有过在外留学经历的中国年轻人萌发共鸣。我的分享是来自两段成长经历,分别发生在香港和美国。

港大求学 实现“博士”梦想

第一次成长是初到港大学习,起源是如何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攻读数学教育方向的博士学位呢?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在初次见我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我的博士生导师梁教授是香港人,是一名国际知名的数学教育的学者。记得那次,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想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作贡献。我当时回答得十分坚定、十分真诚,因为这[3]个听来崇高的目标正是我心中燃烧的梦想。导师听完我的回答后,当时并没有任何回应,而是在我入学不久后的一次论文研究探讨中,提点我说:你的论文是要为整个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不仅仅为了中国。他的话令我重新去反思我作为一名中国学术研究人员的个人价值。“我想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作贡献”——这确实是初踏上香港这片国际化土壤的我发自内心的声音。逻辑很简单,因为中国在数学教育领域发展滞后,所以我想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可在同时,我却忽视了学术的真正价值,学术是世界性的,是无国界的,那是将个人的学识和智慧学术用规范方法和语言来传播,贡献给我们共同的学术领域。我来自中国内地,我的研究自然带着中国教育的独特视角,但是我如何才能以中国的教育背景为平台,与世界分享和交流中国的经验,最终贡献世界呢?我的领悟是:只有具备一个国际的视角,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并携手将中国走向世界。但是形成这样的国际视角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需要时间和努力。2012年8月,于香港大学荷花池边

战胜语言关 克服“留学病”

“在外读书”听起来很美,一直是不少中国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母语,语言障碍依然是中国学子融入当地生活的[4]一大障碍。有的中国学子语言不过关,在外“融而不入”,这是一个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子较爱扎堆,他们更愿意结识其他中国学子。因此,尽管他们身处异国,但仍生活在“中式圈子”中。虽然“中式圈子”给许多中国学子带来了心灵慰藉,例如使他们更快地拥有归属感,也能有更多共同话题,但也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业和社交的“绊脚石”。例如很多中国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外语,其余时间几乎完全处在中文环境中,导致语言水平难以提高。相应地,语言障碍也削弱了中国留学生和外国人的深层交流,束缚了他们融入当地人圈子。

刚进入港大学习时,我也同样存在语言障碍。记得我入学的第一学期有两门课,同班同学中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香港在职的中小学数学老师。港大是英文授课的,除了要听得懂任课老师讲课外,也需要与同班或者同组的人进行合作与交流。我当时的英文程度进行日常的对话和咨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用英文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这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大部分交流的内容是与数学教育有关的问题。因为之前我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中文传授的,对英文专业术语几乎一窍不通。当要用英文来精确地表达所想表述的意识,有时候需要先花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组织。同时,在探讨教育理念和数学课程时,香港和内地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两地的教育问题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使得我之前学习并累积的教育研究相关经验完全没了用武之地。意识到差异的存在,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告诉自己,要抓住这次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两地的教育情况,通过比较获得更多的相似点和共同点。但是当差异增多,并且更多的差异是来自于潜在语言底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时,便开始不断挑战我的心理素质。到底如何正视这些差异,如何在恰当地表现我重视差异的同时,还能准确地表达我的个人想法,这些都是需要重新学习的。我记得在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我的表现竟然惹恼了在场的一名老师。原因是,我在回应在场观众对我的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时,被认为表现得过激,给人一种过于坚持己见的印象。我自我反省后感到,当时由于自己缺乏自信,而当别人给你建议的时候,我很容易将其理解成是一种批评和挑衅,而不是一种善意的建议。我至今仍然很感谢一位老师在我的开题报告结束后给我写了一份长长的邮件,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她肯定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学者,但更希望我能改变自己狭隘的思维方式,更开放、更积极地接受各种意见,这会有助于我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这次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它不仅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开始从自身反思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我的教育经历中所欠缺的。在我那个年代的中国教育追求的是共性多过于个性。应试考试将我们训练成回答“标准答案”的机器;我们与师长对话,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除了顺从,更要学会揣测对方的心理而回答出一个令对方满意的“标准答案”。我们极少有机会看到,原来除了“权威”给定的正确答案A之外,其C实还有答案B、和D也是可行的。我们极少有机会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少向别人解释我们的想法。我们惧怕“权威”,当前辈尤其是“权威”质疑你的答案的时候,我们就会惊慌失措,认为我们做“错”了,认为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们从没有思考过“对”与“错”、“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概念,都是限于时间和情境,更制约于很多其他因素,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无法思考除了标准答案之外的可能性。每当这个时候,我早前播种的“梦想种子”便被激活了,它开始跃跃欲试。我的梦想变得清晰了。我希望中国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变得更自信,更真诚,更尊重差异,更懂得与别人分享信息和经验。而我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我学习接受世界对我的不同声音和看法。我不能因为害怕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就关闭自己,盲目附和,不敢表达自我。相反地,我应该更主动、积极地去改变自己表达自我的方式,真诚地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在充分并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意思后再作判断,而不要轻易下结论;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分享学习成果。在之后的多次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汇报时,我变得能够很从容地面对别人对我的提问,也乐于以及善于与他们分享,因而结交了很多国际朋友。

文化的融入是相互的。当我们期待被另外一种文化接受时,也要仔细研读并接受新的文化。我认为,既然在外读书,就应当抛开中国式传统的观念,尝试用一种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不固步自封,敞开心扉,才能够从心底认同并接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的另一个反思是关于中外学习生活方式的差异,譬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更好地平衡学习和生活。这个体会最初源自对在港的内地学生和外国学生的比较,而之后在美国的观感也同样证实了这点。在香港以及国外名牌大学的中国内地留学生的学习都非常优异,他们的勤奋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很多同学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生活就是简单的四点一线:寝室、学校、餐厅和图书馆,除了偶尔的同学聚餐,几乎没有其他娱乐休闲活动,更没有时间培养除学业之外的兴趣爱好。这点和外国学生不同,比较而言,外国学生更善于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间学习,该放松的时间放松。他们的兴趣和知识面显得更广泛,他们都愿意和舍得花时间让自己沉迷于这些看似与学业和工作“无关”的“兴趣”,比如电影文艺、娱乐聚会、体育运动等,还有许多中国学生想象不到的领域。对他们而言,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培养社交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能陶冶情操,使自己变得更有趣,与人交流时也能因此增加谈资,更易于结交新的朋友。关于这些方面的体会也是我在与很多香港地区的朋友和外国朋友接触交往后了解的。他们在评价对中国内地学生的印象是:中国内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通常只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表现异常优异,但是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识可能就很欠缺,甚至一窍不通。中国内地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来自书本(包括网络呈现的知识),而香港地区和外国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多样,除文本知识外,还有很多是通过动手实践、真实体验和同伴交流获得的。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获取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更有助于他们将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及更广泛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回顾我在香港的学习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外,我还是能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享受生活,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放松娱乐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比如我酷爱运动,即使再忙碌,基本上我还是能保持一周三次的定期运动,简单的比如游泳和跑步,一旦有时间就会约朋友打网球和爬山等。香港既继承了中西方文化也具有自身丰富的艺术资源,特别重视人文艺术的熏陶。香港大学提供了大量教育平台,多数建立在中西方的人文思想交流的基础上,使得我也有很多机会去观赏艺术展、电影、话剧、音乐剧等。同时我也很爱旅游,喜欢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也体验到了不同的世界。敢于和勇于尝试和学习新的事物,是我积极的人生态度。

美国访学 近距离接触西方高等教育

我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去土耳其、韩国、美国等国家访学。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美国的访学经历,促成了我的第二次成长。2012年初,我利用搜集研究数据的空档去了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这五个月的美国访学使我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当时访学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育学院,因为我博士研究的课题是未来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因此我需要寻找机会去接触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课程以及认识一些专家。一到那里,我便联系我之前安排好的老师询问旁听课程的情况。他刚开始告诉我说:琳,不好意思,学校现在规定即使旁听课程都需要收取部分的学费。我建议你可以尝试直接联系任课老师,如果他们可以免费让你旁听,我想学校不应该有意见。于是,我就发邮件给两门课的老师,向他们介绍我自己,并且询问是否可以接受让我去旁听。他们很快便回复我,很欢迎我的参与,并希望他们的课程能对我的研究有帮助。有一名老师还写信对我说,她认为学校竟然把访问学者的旁听课的机会当成一种教育资本来买卖,这是一件相当可耻的事情。与香港的博士培养模式(研究式课程大部分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不同,美国的课程学习更多是依赖于课前大强度的阅读和作业,以及课堂上的讨论。虽然挑战性很大,但是收获是巨大的。譬如有一门课,我学习的是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现代数学学习理论。它教我们如何批判理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如何系统地审视研究的方法、证据,以及讨论并找出之前研究的不足和漏洞。这两个事件看似没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美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简言之,美国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在前人的经验上实现自我成功,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价值是来自于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倡导“自我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基于美国的文化历史,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也是和谐的。我们也同样希望通过教育可以让我们中国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有独立分析问题的头脑,有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学会回报社会。2012年5月,与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系Sharon Senk教授和博士班同学合影(中立为笔者)

访学中的美丽与哀愁

现在的留学生,大多是“80后”或“90后”,在中国父母的眼中,他(她)们还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到国外后,有的留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被当地的各种物质诱惑吸引,容易迷失方向。许多留学生讲述,在异国他乡,最难忍受的就是孤独。离开国内的亲朋好友一个人生活,遇到困难往往也只能靠自己,长期生活孤独无助,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在美国访学期间,我也曾受到多重压力从而导致精神紧绷,更深感留学生在外求学的艰辛。每次与华人朋友交流后,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压力,那种压力有的来自于精神的无助、有的来自于“融而不入”的无奈、有的来自于经济负担等,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来自于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质疑,以及如何定位自身的价值。很多人因为这些负面情绪,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并开始埋怨自己的遭遇。

值得庆幸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从未压垮过我。很多时候,我都会深吸一口气,然后对自己说,你可以的,你行的!冷静分析问题,沉住气,勇敢地去面对。我也习惯为自己制订年度规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到天计划,将自己每天的目标都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尽力完成!因为我知道,抱怨对成就事业只会起负面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值得欣慰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总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可以坚定地走下去。我要感谢太多的人,特别是我最敬爱的曹老师!自我们在浙江人才学院认识结缘至今的十个年头里,曹老师一直都是我心灵上坚定的动力和支柱,他帮我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阶段,他也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当他透过报纸看到内地和香港“矛盾危机”的事件,他会鼓励我顶住压力,不要对中国失去希望;当他看到美国发生校园枪杀案的报道,他会提醒我说:交友要谨慎,要注意人身安全;有时,甚至就简单的一句:“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为我加油打气,让我瞬间充满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梦想照进现实

很快,我四年的博士学习生涯即将落幕,不管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工作,我都会一直坚守我的梦想,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将它变成现实。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我虽然没有骄人的成绩,但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成长迅速,开始对目前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认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特别令我欣喜的是,自己有几段在历届港大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堪称少见的经历。如我仅花了一般同学不到一半的时间(九个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的开题考试;与导师一起参与中、德、韩三国合作研究成果,并在教育类A类国际期刊发表;成为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于在读博士期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名校访问;2013年5月,再次赴旧金山参加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年会(简称[5]AERA),这一次,是以会议演讲者的身份出席,用20分钟的时间报告了我独立撰写的会议论文,基于中国的视角,与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共同合作探讨关于如何促进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以上的回顾也是我三年多来个人成长的经历。我是一个普通人,却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幸运儿,因为我有机会在差异和冲突中反省、前进。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可以激励更多怀揣梦想的人获得勇气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个人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通过共享,我的梦想将能传递得更遥远。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大量引进外来人才发展自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如果现在重新回答导师四年前的那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想从学科教育开始,改进中国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能理性分析问题的头脑;让他们充满爱、自信和责任感;让我们一同携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让中国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中国梦,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人人给力,踏实勤干,利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朝一个方向努力。它靠的是集体的意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简言之,中国梦要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落笔:“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无须面对物质条件的艰苦,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如何在信息咨询膨胀的今天,坚守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在愚昧的时代寻找明智,在怀疑的时代守候信仰,在黑暗的河流点燃希望;如何学会沉淀心灵,脚踏实地,让梦想照进现实,却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逐的。奋斗,是必需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苦的奋斗历程;勇气、执着和坚持,更难能可贵,它们帮助我们抵御诱惑,坚定我们前进的步伐!【注解】[1]丁琳,杭州师范大学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现为香港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师教育研究。[2]艾伦(Helen H.Wang),美国《福布斯》杂志专栏作家。她出生在中国,1989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就一直定居美国。她的新书《中国梦:全球最大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影响》(The Chinese Dream:The Rise of the World摧s Largest Middle Class and What It Means to You)在亚马逊网站kindle排行第三名。《华尔街日报》,Mercury News,《亚洲时报》,《中国日报》等都把艾伦引述为中国问题专家。[3]背景知识: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的数学教育专家所关注的是,为什么在中国本土培养不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同时,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大多是立足本土,研究方法科学性欠缺,与西方较成熟的研究体系相比,有很大的差距。[4]所谓“融而不入”,是指中国在外读书的学子虽然和当地人(指国外或境外的当地人)基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但很难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5]AERA(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年会)是一年一度国际性、学术性盛会,在国际教育界颇具盛名。它涵盖了教育类各类研究课题,因为参与人数众多,会议论文须经严格审查,所以会议论文的录用率很低。若研究论文是非团队合作项目和非美国(加拿大)本土学者所作,这样的研究成果很少会以会议论文的形式被接受。(会议论文)的演讲者通常是来自北美具有丰富研究、教学经验的大学教授,很少是在读博士生。

三尺讲台教师梦 十年峥嵘学子心

[1]张彦

人生有很多个十年,正是多个十年完成了对生命的圆满诠释。不同的十年有不同的人生使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2003—2013这个十年就有那样的不同。这份不同不仅仅在于浓缩了我的学业、事业、生活、家庭的多种元素,还因为这个十年凝聚着我三尺讲台的教师梦,凝聚着我一个学子的赤诚执着之心。

2003年9月,我是一名浙大研一的研究生,到2013年,我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可以带自己的研究生;2003年,我刚刚完成自己学术生涯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到2013年已有自己30万字的专著出版;2003年,我刚刚开始做研究生助教,管纪律、批作业,2013年,我跟本科生讲马克思,和研究生讨论乌尔里希·贝克,与博士生交流哈贝马斯、罗尔斯。十年,不过是白驹过隙一瞬,然而,正如伏尔泰所说,那飘逝的,是永恒的。正是在这些飘逝的时光中,镌刻了我对大学老师这份职业最单纯的憧憬与奋斗,镌刻了我对梦想最初的理解与执着。

十年磨一剑 女博后的甜酸苦辣

我的求学经历异常简单,一路上来没有间断,却也相当漫长,整整11个年头。本科四年,硕士提前攻博,一共五年,博后两年,11年,以世俗意义上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年限完成了一个女博士后的成长。

诚然,在这个梦想的追求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记得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大四的时候,我在一家著名国企实习,原本也想着如果考研没上就在这家单位工作了。后来,我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上了。记得临别时,当时这家单位的领导还跟我殷殷嘱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回来工作。研一后,我申请了提前攻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还是这位领导跟我说,硕士我们还是要的,博士还是算了吧。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是:博士在我们单位能做什么?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对博士的看法还是比较受限的,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给自己的选择余地就越小。如今,碰到当年的同事,都会跟我聊起这段经历,同班的同学也会唏嘘我当初的选择。因为在一个保障好、待遇好的国企工作,是很多人的向往。而我,偏偏选择了一条狭窄、漫长也更艰难的路,这无疑需要勇气。

然而,如今回想起来,当初的我似乎还没那么大义凛然的勇气,或者没有义无反顾的气概,我只是把这种选择当成我人生中自然而然的一种倾向和偏好,根本不需要一个特别比较和纠结的过程。也许是当时的年轻不谙世事,也许是不知柴米的天真,但我知道心底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不会后悔,这是你的喜欢,这是你的梦想。

如今,我能很轻松地跟学生、朋友们调侃: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你们知道女博士是什么吗?灭绝师太。对了,那么,你们知道女博后是什么吗?很多人答不出来了,我告诉他们是:东方不败。其实,对于高学历的女生,不用带一种有色眼光去看待,既不要用“第三类人”的称呼去妖魔化,也不用将其看得太高深莫测。就职业来讲,博士学位只不过是目前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一个必备的基础,跟律师执照、医师执照有同工之处。

记得读博时,很多师兄姐妹在一起调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但是如今读博的我们很悲催,还面临着三座大山:经济压力,当年读博的我们只有每个月345元的津贴,自费的博士生还要交不菲的学费;情感压力,尤其对女生,你们懂的,高学历的剩女现在也是个问题;学业压力,课程论文、发表论文、博士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送审、答辩等,没有一个环节是可以轻松过关的。浙大规定博士学制最多是八年,但全校上下生生熬到八年抗战胜利的,也为数不少。

当年,在西溪校区,大家见面不是问你吃了没,而是问你开了没(开题了没?)、你发了没(论文发表了没?),然后就是一起泡图书馆,闲时爬山打乒乓,或者去植物园“老干部活动室”(那是一处被小硕们调侃为一帮老博士们喝茶聚会、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的地方)喝茶。现在想来,那样的岁月,安静美好,虽然每天吃的是食堂饭,满目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一切却是那么美好,因为其中蕴含了最初的梦想。

我忘不了,2007年,我一边装修房子一边写博士论文;2008年,我一边忙毕业答辩,一边准备婚礼;2009年,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写博后出站报告。是现实的生活,教会我承担起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责任;是心中的梦想,激励着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无论会有怎样的焦虑,都要坚持并努力下去。

师生共成长 是职业更是梦想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的断言描述了人的高贵和在现代社会中的全部困境。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人有时会像一棵植物一样无助而脆弱,却像天神一样从未放弃理性和思想。凭借思想的一苇渡江,人类得以会晤真理迷人的面容,架起通往那至高无上者的道路。因此,坚定自己的梦想,拥有自己的思想,是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时的一个重要坐标。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的选择,每个成熟的个体在作出自我选择的时候,既选择了这个职业所能带来的荣耀与成就,也必须承担这个职业所需具备的责任与所需付出的代价。

我喜欢自由,热爱学生,一直把“相夫教子”和“教书育人”作为人生的两大追求,所以,大学老师成了我不二的职业选择。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碰到了很多优秀有思想有才华的学生,让我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2004年,我还在做助教的时候,碰到一位大一女生,她能独自在黄山上过夜,能毅然决然地从热门的被爸妈选择的金融学专业转到高分子专业。我们有过十几封电子邮件的通信,其中有探讨哲学世界中的存在与虚无、加缪尔的“荒谬”、尼采的酒神精神,也有探讨尘世间的纷繁选择与纠结情感。她的成熟和理智、不羁与个性给我深深的震撼。她曾对我说:“你是我来浙大后,唯一能一起对话的。”的确,师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多深入的交流其实来自于课后;交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生定位的分享与沟通。

从教这几年,我碰到过对自己是否是同性恋困惑的学生,碰到过网络上瘾不能自拔的学生,碰到过处于工作、读博两难选择的学生……很多时候,老师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传业,而应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都不能缺也。

期间,我还碰到过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家长。按说,大学已经不像中小学,老师一般都是一门课一个学期,跟学生的接触时间都不长,更别说家长了。然而,我却碰到了一位特殊的母亲,她的儿子选了我的课。我是在开学第二周接到了这位未曾谋面的家长的电话,她来自山西,告诉我她孩子因为身体原因和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很有可能会被退学,她很希望她的孩子能完成这个学业,因此不惜千里跟各个任课老师联系,希望老师们能一起帮助她的孩子完成作业、完成课时。第五周、第十二周的时候,这位母亲又亲自从山西赶过来,和老师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希望老师们能格外照看和监督。真是儿行千里不让母放心!这份拳拳的殷切之心,恐怕孩子这一生都无以为报了。

有人说,老师是最幸福的职业。的确,无论是否是教师节,是否是节假日,总会在潺潺的如水日子里,收到很多来自学生的祝福:“老师不一定能记得每一位学生,但我们每一个都一定会记得你。”“感谢老师做了那么多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工作,还有我们真诚的交流。”“你充满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笑容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陪伴我们走好以后的路。我们永远祝福你。”……

如今,当年教过的很多学生,有的都已经是博士生了,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我的同事,有的出国了、成家了……想想这些,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之前那些备课到深夜、上课到失声、改卷改到手抽筋,等等的辛苦也都不记得了。我只知道,他们很好,我很开心。

一直在路上 向学之心不停歇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今虽还未读万卷书,也未曾行万里路,但是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个学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向学之心永远不可停止。

因着浙大对教师晋升的直接要求,也因着我的整个求学生涯都是在中国完成的,所以,“走出去”是必然也是必需的选择。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我选择了韩国作为我的访学国家。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国际交流支持基金和浙江大学新星计划的资助下,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和韩国国立交通大学访学一年。与韩国合作导师合影(左二为笔者)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前身是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性质类似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韩国文学、社会学等多类文科学科,是培养研究生(硕士、博士)为主的研究型机构。研究院有来自42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学术氛围浓厚。我所居住的Guesthouse,左边邻居是智利美女、右边是法国女博、对面是德国帅哥、楼上是加拿大小伙,在食堂还常碰到蒙古大叔,在操场常看到肯尼亚黑哥。

而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拥有百年历史,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具有创造性的新知识人才、培养能通晓地区文化和引导国家发展的创意性人才、培养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繁荣奉献的国际性先导人才为目标。全校有工科学院、建筑交通大学、尖端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保健生命学院等大学院组成,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我在访学期间,给韩国国立交通大学的学生开设了两场专题讲座,主要介绍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专业选择、就业情况和价值取向等。而韩国学生在对国际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中韩政策的敏感度方面也让我颇为震惊。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首场学术论坛上,我作了题为“法律与伦理——从生命法和生命伦理的角度看董明霞案”的专题讲座,而后又参加了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的“亲历韩国的中国学者”专题研讨会。韩国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颇多的意外机缘,如受《新闻晨报》评论部的邀请,一直不间断地在《新闻晨报》国际评论版写韩国专栏,目前已经发表了20多篇,内容涉及韩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其中“不婚总统肩负韩国国民热望”、“韩国为什么要迁都”、“老龄化已成韩国社会危机”、“企业航母载不动整个韩国”、“韩国名企带头力改随礼风”、“韩国整形热急需‘整形’”、“从‘小气’看韩国环保政策”等专题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此外,在台湾的经历也让我颇为念怀。2007年的台湾之行一共访问了五所大学,它们各有自己的校园精神和治校理念,各有特色,各有专长,可谓实至名归。穷理致知、榕树满园的成功大学,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大的毕业生因其“勤奋、踏实和团队精神”而成为各大企业的最爱。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与大陆的两所大学血脉相连,根基深厚。敦品励学的台湾大学是目前台湾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交流团的最后一站是已故浙大校友张其昀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现任董事长是张其昀先生的后人——张镜湖先生。张镜湖也是浙大校友,他现在还担任浙大台湾校友会理事长一职。长期以来,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着浙江大学的发展。还有文化大学数位地球研究中心的徐耀青先生也让我感动不已。文化大学地处阳明山,我一直很想知道其来历,便向徐先生打听。2012年1月,赴台湾观摩2012年大选(右为笔者)

结果徐先生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就跑去询问其他同事,后来还帮我上网查询。因为行程紧凑,我还没来得及知道答案,就跟着团队去了另一个地方参观。没想到,不久后,徐先生竟然将一份打印稿送到了我手里。从台湾回来后,我还收到了他发来的邮件。

在游览景点中,台湾中台禅寺给我印象深刻。它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无论是建筑设计、陈设展品,还是接待师傅、佛家素养,都让我深感佛教的神圣与庄严。然而,任何一种宗教只有真正具有一种普世情怀和本土化的改造后,才有其更大的生命力。中台禅寺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把佛教施善、四谛、六度、定戒等佛教经典理念贯穿到了细节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寺中所赠书签上书: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让芸芸众生感受一份自律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各种特色印章、集美博物馆的志工们也都给了我同样深刻的印象。一种文化只有经过沉淀和洗礼之后,才会深入人心;一种理念只有身体力行后,才能将之贯彻到底;一种精神只有由内而外孕育后,才会熠熠生辉。

2012年台湾行的主题之旅是观摩大选。从台北到台中、台南、高雄,从拜票、投票、唱票、计票到谢票,我们经历了整个大选过程,期间访问了四所高校,参加了八次竞选总部、媒体、专家分析等相关的座谈会。这一次行程可谓收获颇丰。

其中有两个镜头令我至今回味:镜头一:入关时,海关官员问来台干什么,回答看选举。官员说:“选举有什么好看的,吵来吵去。”镜头二:高雄夜市,看到久违的羊肉串,边吃边和女摊主聊天。“你会选谁啊?”“马英九啊。”“为什么啊?”“他很帅啊!”

当然,读书行路还是狭隘意义上的,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旅行也不仅仅是为了经历。理论只有投入实践、服务社会才会长青。近些年来,还为金融系统、卫生系统、司法系统、电力系统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文化建设,比如党团建设、企业文化、辩论演讲等,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服务,教学相长,学到了很多在课堂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每个人就在你我之间,它不是空远的,不是虚妄的,而是在心底不经意的选择、不做作的微笑、不间断的坚持。与我而言,十年磨一剑,还需不断砥砺;教书育人,成长的还有自己;一直在路上,因为学子之心未变。三尺讲台教师梦,会一直坚持;十年峥嵘学子心,会继续保有。我知道,这种“一直”,这种“继续”,会很珍贵。【注解】[1]张彦,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获得者。

中国梦 我的梦

[1]汤玉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怀揣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于是我们奋起前行。最近“中国梦”这个词很火,习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由13亿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的,千千万万个“小梦”融合成中国的“大梦”。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

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见证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因此,生活的轨迹不可避免被刻上改革的烙印。单从求学经历而言,从小学的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到高考模式的改革,进了大学,培养方式和就业分配又有了改革。一切都是新的,没有案例、经验可以遵循,需要我们自己去尝试摸索。然而正是因为改革,才给了我们80后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梦想空间。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打破常规,梦想也更加色彩斑斓,岁月因而充满更多的惊喜。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的个人梦是和中国梦一起成长的。

我的梦想起点是在自己的家乡,浙江省内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尽管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我关联不大,但自己家族在那场浩劫中几经磨难,父辈被剥夺了各种人生发展机会,散落在北京、西安、河南各地,个人梦想无从谈起。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封闭的小山村里,依旧残留着一些旧观念,各种歧视依旧,现在想来甚至觉得可笑。父母因此把自己的梦想延续到了我身上,对我的要求简单而直白,做人要正直,要有出息。这让幼年的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简单梦想,好好读书,要走出小山村,要事业有成。在成长路途中,由于得到了各种指导和帮助,我的求学之路一直走得比较顺利。而社会的变革,也给了我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这些经历让我在追梦的路上,学会感恩。有了感恩的心,心态就会更加满足和平和,才会更加从容面对追梦道路上的各种荆棘。

回想自己的求学生涯,一直是在变动中度过。小学六年级,为了考进一所更好的初中,我转校去了邻镇的一所小学,开始一个人在外的求学生活;中学结束,原本按照学区划分应该在当地的高中就读,由于县城里的重点中学招收重点班,于是就考到了这所高中。然而当我念到高二结束,新成立的省级重点高中全县范围内重新招考,于是高中最后一年我又进入了这所全新的高中。进了浙江大学,又恰好碰上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于是从之江校区搬到紫金港校区,然后又搬到了玉泉校区。这看似颇为折腾的求学经历,现在回头想想,倒应该说是一件好事:频繁的变动,环境的变更,更多的是让我学会如何能更快地去适应一个新环境。面对如今快节奏、多变的社会工作环境,我更要感谢求学经历中的这一特殊的收获。

虽然环境多变,但自己在这一路走来,追求梦想的努力一直没有改变。大学里的生活,一直是我人生中精彩的一页。想起大一时候的之江校区,在老旧的图书馆自习室如饥似渴翻阅借来的书籍,以至于错过寝室大门关闭时间而偷偷翻窗而进;大二在紫金港校区为了社团活动的如期开展而通宵赶制海报;大三在玉泉校区,加入了新世纪人才学院且有幸成为曹星老师的学生,聆听他的教诲,并与来自全省各所高校的同学互相沟通交流;到了大四本科毕业,自己也被保送至本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关心和指导下,自己得以接触多个房地产课题,为今后进入该行业工作打下了基础。这一切都将是我追梦路上难以忘怀的一页,收获了知识、朋友和成长,忙碌而又充实。

又回想起六年前,自己即将研究生毕业,面临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两个不同的选择,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自己所学的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并结合管理学的知识,还有很多细分的方向值得去研究学习。如果继续深造可以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深入,而选择就业,可以在社会大炼炉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在校园里的六年时间让自己在学识上收获许多,但实践技能还是欠缺许多。衡量再三,最终选择毕业工作,投身社会这所大学校中来。

我是个急性子,说话快,走路快,做事风风火火,相对于美丽温婉的杭州,我更向往大都市的快节奏。于是,毕业工作机会我的首选是上海和香港。说来也巧,在校园招聘时,我最后一直衡量取舍的两个Offer的工作地点竟然就是这两个城市。最终,我选择了现在的公司,一家具备房地产行业从住宅、商业、综合物业开发及地产金融完整行业链的跨国企业,从事地产投资开发工作,工作地点在上海。虽然现在的公司在待遇上不见得比其他企业高,而且内部规章条目繁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但是企业内部的规范操作、学习平台及稳定性对于一个职场新人而言更为重要。由于是第一届管理培训生,公司在内部学习提升及岗位技能培训上也提供了很多机会,自己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能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很有充实感。由于企业基本定型,发展速度较慢,但是各方面比较成熟,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大。像近几年国内房价不断攀升,国家几番出台调控政策,同时外部经济环境也较为严峻,次债危机、欧债危机轮番上演,房产形势也犹如过山车一般,而公司因为成熟的管理制度、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及金融实力,这几年表现一直比较稳健。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于总部管理商学院培训

或许,我注定要跟美丽的西子湖结缘。由于杭州公司的成立,一年后,我又回到了杭州。在杭州公司,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土地市场研究、经济测算、目标地块竞购以及资产管理。这是一个涉及工程、财务、市场知识且需要有前瞻性眼光的岗位,还需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及市场动态。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对经济财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许多知识都要重新学起。于是我就频繁参加各种培训机会,向同事讨教,并参加其他岗位的轮岗培训,从解决具体工作问题中成长。还记得在2012年,儿子刚出生不久,工作上自己开始全程主导一个项目的投资开发工作,一边还要准备复习迎考一级建造师。白天工作忙完,晚上只能等家人孩子都睡了,方能开始翻阅复习资料,每天过得辛劳但又充满快乐。我相信要想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工作中应该有多付出一点点的心态。而对于新员工来说,更应该如此,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多学多做,提升自己的能力。看着自己参与的项目建设成了一幢幢高楼顺利投入使用,同时又为公司创造了效益,自己收获更多的是成就感。

当然,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自己也遇到了许多挫折。还记得自己刚到前期部门轮岗培训时,对房地产前期工作毫无头绪。慢慢才发现,这是个很能锻炼人的岗位,需要跟政府十多个部门沟通项目开发的各项审批。除了要掌握专业技能,了解设计规范,协调公司内外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效地与人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作为新入杭州的企业,公司外部资源有限,且由于内部操作十分规范,对前期报批要求更高。有一次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导致原有的项目设计必须变更,而相关配套部门的操作细则却不一致,出现矛盾,也无参照先例,不同的部门人员互相推诿扯皮,一时项目无法推进。但公司对项目进度及投资安排已经确定,短期无法更改,需要尽快解决问题,推进项目开发。尽管公司管理层也在协助解决这个问题,但具体操作及一线对接的还要我去完成。为了达到原先的目标,我除了要尽快熟练学习掌握设计规范内容,还要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反复沟通。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有时候守在政府部门一整天就为了跟一个人沟通五分钟的事情,而沟通下来结果却毫无进展。个别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态度极不耐烦,甚至恶语相向。对于一个刚出校门不久还带着学生气的新人,有时真觉得实在无法接受。有段时间,感觉压力很大,很有挫败感。原来岗位的领导跟我沟通,建议我可以考虑全部重心回到原来岗位,轮岗的工作还有其他人可以接手,不受影响。不过我觉得既然自己接手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努力完成,而不是临阵退缩,这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项目也得以如期推进。由此我意识到,面对困难最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态度,希望其实就在拐弯处。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恰好与个人的成长同一节奏。工作这几年,正是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时期,各路资金流入这个行业,房地产项目纷纷投资建设,各种机会和诱惑眼花缭乱。许多公司为了招募专业人才而开出的待遇跟职位的确让人心动。平时各种招聘会到处可见,猎头公司也主动招揽,尤其是对大企业的员工。自己一度也在一家公司开出的丰厚待遇跟职位面前动摇了。对比自己现有的待遇,就产生了不满足感,进而对自己的工作开始抱怨,也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于是考虑跳槽。

然而,当逐渐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后,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次跳槽的机会。作为一个入行不久、职业技能还有待完善的员工,最重要的是积累专业技能。除了丰厚的待遇和职级,现在的公司在规模、行业地位、专业水准及稳定性等方面都要优于那家公司。而自己目前在公司所处的岗位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学习,有些学习机会是别的公司无法提供的。再说,虽然公司待遇一般,但还是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公司领导也比较重视我。这一切,都是难得的机会。

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现在的公司工作。我并不是反对跳槽,只是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尚在学习成长期的员工,不能只为了眼前的薪水而跳槽。如果总是因薪水而耿耿于怀,不能自已的话,就无法看到薪水背后的成长机会,更不能领会到从工作中获得技能和经验的快乐。这样的结果,只会逐渐将自己困在装着薪水的信封里,不停地比较、抱怨,从而失去工作动力,最终失去竞争力。我坚信,只要不断积累,提升能力,总有兑现价值的一天,而且获得的肯定会比失去的多。

现阶段,我在工作上又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除了投资开发部门的工作之外,还要负责一个新项目的全面建设管理工作。尽管自己就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但自毕业以来,一直是在投资开发岗位工作,对于现场建设管理还是比较生疏的。而且一个项目的开发建设,涉及质量把控、安全防范、进度控制、成本核算及市场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这些都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可以预见,这一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会很多,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时刻准备解决困难的信心。参观新加坡规划展览馆(左四为笔者)

信心,源于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它承载着我的梦想。这是一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职业,尽管这些年来,由于房价高起,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许多人为了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奔波拼搏,房地产行业因此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几经国家调控。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房产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满足了人民改善居住品质的要求。今年“两会”上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将成为新一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大量的农业人口集中向城镇转移,这要求相关的配套服务及保障更加完善,并要惠及每一个公民。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房地产企业作为参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考虑如何推出适合广大中低层收入人群的产品,让他们实现住房梦想。这些都是房企和相关行业在未来几年需要完善的地方,也给我们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可以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近期一部热播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场景,三个追梦青年,在时代的激流中,经历了青春浪漫、求学拼搏以及创业的艰辛,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最终收获事业的成功和对人生的感悟。电影里关于梦想、尊严、挫折以及不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们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而且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电影里梦想达成的场景我们一样可以复制。

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这不是庄周梦蝶,也不是南柯一梦,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地前行。只要坚信方向正确,并且继续步伐坚定、心无旁骛地走下去,相信梦想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注解】[1]汤玉武,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凯德中国杭州公司总经理助理,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工作。

一个小小梦想的成长

[1]郑牧寒

梦想,一个可大可小的词,大到全人类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小到一个家族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梦想,一个这么近又那么远的词汇,有的人为了它赴汤蹈火,有的人为了它死而后已,有的人为了它一生不停奔波……而我所理解的梦想,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

最初的梦想

从小时候起,“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便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而成熟。我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所以受到家庭的影响,小时候的我一直想成为像他那样桃李满天下的人。那时小小的我看到他去北京办事会有他曾经的学生关心备至,他去杭州游玩会有他曾经的学生热情接待,更不用说在我们那个小镇上,几乎走到哪儿都有他得意的学生,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雪花般写满祝福和感谢的贺卡飞进我家。同时,我父亲对教师这份职业也非常热爱,经常能够听到他跟我讲述他和他学生的故事,有的故事欢乐、有的故事诙谐、有的故事励志,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于是,从小时候开始,我便很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这样的人生,一心也想成为那样一名能够传播知识、被人真心尊重的人民教师。于丽江拉市海留影

高考那一年,我曾填写过师范类学校的师范专业,但最终阴差阳错被调配到了非师范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看到这个自己从没有填写过的专业非常不满意,丢下录取通知书,红着眼眶喊了一句“我不要去读”,便夺门而出了。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了解到在大学转专业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于是在高中便偏爱理科的我,冲着我那个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开始了大学之旅。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学期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吸引了我,这个关于资本、利润、管理的专业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我开始在财务世界里学得有滋有味。同时,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也让我不再一心想着转专业的事情,在学习生活之余,我还忙里偷闲参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先后担任了学院学生会外联部长和学生会主席的工作。如果说专业课程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那么校园活动则开拓了我的社会视野。更加幸运的是,这时的我还考进了浙江团省委组织的新世纪人才学院,成为第七期学员,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人生导师——曹星大律师。虽然学校在下沙,曹老师在市中心,但我们还是一堂不落地参加曹老师组织的座谈会和校园讲座。我们这批有着不同专业却有着一样上进心的学生,经常坐在一起探讨人生、探讨梦想,遇到大小事情我们都非常希望能得到曹老师的建议,而曹老师也总是孜孜不倦地帮助我们指明方向。那时候的我一心想着毕业后能够进入一个可以给年轻人锻炼和成长的公司,去实践所学,曹老师表示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希望我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在职场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梦想成长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选择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审计员。虽然在审计行业内有句耸人听闻的谚语叫做事务所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野兽用”,但我正想体验异常忙碌的节奏,那时候的想法非常简单——如果一年可以干两年的活,那就可以获得双倍的成长不是吗?事务所的忙季,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三四个小时以上,我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各个上市公司之间,常常醒来忘记自己在哪个城市。那时候和曹星老师的交流也愈发少了,有时虽然没有出差,但是在紧张的项目中也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从项目所在地打车到曹老师所在的城中心,只能短短见上一面。忙碌总是让人无暇停下来思考,在刚刚进入事务所的那几年,我再没有像大学期间那样认真思考过我的人生梦想,只是一味地忙碌着。当然,在忙碌的工作中,我看到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普遍阅历丰富、情商极高,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关系,常常能够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我看到许多的上市公司里面的职业素养非常高的经理人,他们逻辑性很强,工作效率很高,精干而有担当,并且他们中有很多人能够将生活和工作都兼顾得非常好,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在生活中魅力十足;我也看到非常多准上市公司中积极进取的公司领袖,他们大多聪明实干,为了事业愿意奋力拼搏,他们的世界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激情还是激情,有着永不放弃的景色。对于刚刚迈出校园不久的我,看到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成功人士,对于他们的工作成就和生活状态,我都是羡慕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海绵一样选择性地吸取他们身上的优点,但并没有想过自己今后是否要过像他们那样的生活。

在经历了事务所几年高强度的历练之后,我认为是时候将自己在事务所学到的知识回归企业了,于是我在年轻人普遍喜欢的互联网行业中找到了一家值得热爱的公司——阿里巴巴,承担公司流程梳理和执行改进的内部控制工作。我爱这家公司,也喜欢这个工作。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和大家所有人一样,都只从媒体上知道阿里巴巴是一家非常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它旗下的淘宝网改变了我们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成就了几千万的就业机会;阿里巴巴中文站和国际站帮助了许许多多金融危机中的中小企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获得订单;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则帮助了非常多亟须运作资金的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但加入阿里巴巴之后,我才了解到许多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在震撼之余,也更加热爱这家公司了。它们便是阿里巴巴公司的价值观体系——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敬业、激情,深深影响着阿里的所有员工。其中“客户第一”,尤为深入人心。我们都知道,今时今日的淘宝网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公司利益,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对客户的利益负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基业长青。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淘宝网的其中一种收费模式是通过展示卖家的广告链接按点击收费,理论上来讲,这其中淘宝的职责是将卖家的广告链接推送给最匹配这个广告的人群以及事后正确结算费用,但实际上淘宝网在背后花费了更大的精力和专业团队,对卖家的广告链接的点击量进行了低质量流量过滤,并通过其他各种手段来监控卖家的付费流量质量。这些过滤和监控流程虽然对于公司的收入增长毫无益处,但却保证了卖家交给淘宝网的广告费用的有效性。这样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是我所热爱的,我如果一直这样做下去肯定也是幸福的,同时,我身边的人也觉得这样看上去很美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但我的内心没法欺骗自己,我决定静下心来再次考虑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一周之后,我发现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在我心里感应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这么多年来,我离这个梦想实际上已经越走越远,所以内心也还不十分确定这一梦想是否还能实现。想到这里,我决定给自己一些时间,做一些沉淀,再来思考梦想这个问题。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马云合影

梦想成熟

为了沉淀,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读书。于是,刚从每天忙得昏天黑地的事务所出来进入阿里巴巴不到一年,我在工作之余又投入了MBA研究生全国统考的准备当中,朋友们笑我劳碌命停不下来,我也笑笑回应这大概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回归校园准备考试,本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重新读书的机会,却不曾想到这一过程本身足以令人兴奋。或许人在追梦过程中,就是幸福的。那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浙大MBA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我没日没夜的在职读书生涯。

工商管理在职班的作息时间有点像夜校,需要在每天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奔赴校园学习,除此之外,还要将周末的时间也都利用起来,听课、讲座、作业、讨论。现在再回想起那段充实的日子,仍然有些热血沸腾。我的工作地点在钱塘江以南,而我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城西的玉泉校区,每天下班后去到上课的地点就要花去一个小时。好在这一个小时的路途是在西子湖畔的美景相伴下前行,正好消减了一天工作下来的疲惫,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聆听教授们传道授业解惑。这两个学期的学习可谓痛并快乐着。我想这世间可能并不存在单纯的痛或单纯的快乐,任何事物都需要其他事物的相互映衬才能了解本身的滋味。从管理学到金融投资,从营销学到管理咨询,一年间,我似乎看到了整个工商管理的大门向我敞开,里面有太多的不朽大师、太多的经典案例,我拼命地汲取营养。同时,管理学院的教授们也深深震撼着我,他们既有学院派的求真精神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我想,他们就是我所憧憬的教师形象,无论在学识方面还是为人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管理学的求学路上,虽然辛苦,但觉得很值得。到最后的毕业论文阶段,我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管理的想法,一心想要完成一篇包含有自己心得的研究论文。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案例收集与研究思考,我踌躇满志地提交了我的论文初稿,但事与愿违,由于我的毕业论文与传统论文形态不尽相同,以致评审老师意见不一,最终要求我进行重大修改,我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所幸我碰到了一位好导师——卫龙宝教授,他非常鼓励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毕业论文,创新甚至突破传统的论文形态,即使付出论文两次送审的代价,仍然要坚持做自己的研究。在修改过程中,卫老师将他的思考与研究不遗余力地教授于我,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命题。同时,卫老师还帮助我开拓视野,将他与许多著名成功企业家近期交流的动态更新给我,让我能够有更多的研究素材,使论文能够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在MBA的求学过程中,我受到了无数杰出的老师在学业上的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我的论文导师在求真路上的指引,从此,浙大的校训“求是”开始在我的思想中打上烙印。学业要“求是”,工作要“求是”,做人也要“求是”,“求是”二字也慢慢成为我的做人准则之一。

可以说,在读MBA的这三年,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止是对管理学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进步,这也是我最初选择读书的目的,我感觉很兴奋。在汲取营养之后,我反观我自己的梦想,也许我读完了硕士,读完了博士,也能够在某一个学校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但我又能教育学生什么呢?我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践地教授知识吗?我能作为一个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我想,我不能。那么,我的梦想难道是错误的吗?

梦想落地

正当我踌躇不决的时候,我收到了星光联谊会的通知,星光联谊会是我的人生导师曹星老师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定期聚会,旨在互相学习和互帮互助。这里其实有个小插曲,虽然大家都是曹老师的学生,但大家来自各行各业,那天参加星光联谊会的学长们也可谓星光熠熠,有媒体界的知名主编、有律师行业的杰出人才、有商界的高级管理精英、有优秀的公务员代表等,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曹老师的学生。联谊会上,大家畅谈着人生、事业,回想着多年来受到导师影响的点滴,倾听着曹老师对大家的教诲以及人生规划的建议,受益匪浅,而这其实是曹老师长久以来一直未变的对年轻人的关怀。席后,我开始思考关于桃李满天下的梦想,可能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足够高的学历后,的确可以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但那只能是一份工作,因为以目前自己的阅历和能力还无法为学生们带去知识的力量,无法成为学生们做人的榜样。又想到,我心中无比崇拜的父亲的人生,难道真的仅仅是向往他的职业吗?其实不是。从小我看到父亲到处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受的起这份尊敬,他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学术能力,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上的呕心沥血,他对待学生视如己出的情感和他正直智慧的为人处世,这些才是他受得起学生们那一句“敬爱的老师”的原因所在。我希望成为的是一名能够为人师表、值得人们尊敬的老师,我向往的是可以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为他人带来帮助的人生。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我缺少的不是学历,也不只是知识,而是学习之外,在工作、社会上的种种磨炼。

现在,我是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我的梦想。这个梦看似小,却有很多很多路要走;这个梦看似远,却仍然可以脚踏实地。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真正梦想得到的,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也不是综合国力的排名,我们真正梦想的应是不论职业和贫富都能安居乐业,不论世界哪个国家的人民提到中国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生活在中国很幸福!

是的,这个梦值得我们去竭尽全力,需要我们去脚踏实地,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终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注解】[1]郑牧寒,现任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内控师。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坚持梦想 终将实现

[1]叶田田“如果我不在梦想里,就是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每个人都需要有梦想。梦想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也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梦想凝聚中国的力量,凝聚民族的力量。梦想是让每个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曾经的我们或许膨胀过、或许张狂过、或许异想天开过、或许不可一世过,又或许一意孤行过,更曾经为此摔过跟头,跌得头破血流,交过昂贵的学费……无论怎样,我们都在成长,都在长大,只是结果不尽相同罢了:有人已实现梦想,有人还在为梦想打拼,而也有人已放弃梦想。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说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有权拥有梦想,有机会实现梦想,任何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

子曰“三十而立”,已30岁的我,还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距离梦想还很遥远,也曾一度萎靡、荒废、虚度光阴。但是有梦想就有青春,梦想是青春的光和热。如今的我重新起航,继续梦想。此刻的我并不算成功,只想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年轻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我的大学梦

我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县城,父母一直十分注重儿女的教育。小学阶段的课业压力相对较轻,在保证学业的情况下,父母安排我和弟弟在业余时间学习美术和钢琴。9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艺术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他们的超前意识为我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中考前,爸妈提议我考中师。在当时,中师是包分配的,毕业后就能进学校工作,他们认为女孩子求安稳,这样的规划路线适合我。初中时期我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知道读好书,考个好大学,对于父母的建议我并不接受,因为我的目标是上大学。最终母亲求助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动员鼓励下,我报考了中师,也顺利地被录取了,从此离开家到另一个小城市开始求学。中师的教育比普通高中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注重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三年的学习锻炼使我从一个连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胆小怯懦的人转变成敢站上讲台演讲的校实践部部长。不可否认,这三年的教育是适合我的。毕业后,我以优秀毕业生的有利条件被分配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小学教书。父母很欣慰,然而我却郁郁寡欢了起来。看着儿时的伙伴一个个离开县城到省城甚至更大的城市求学,生性要强的我开始不安分了。“我也要上大学!”我的心在呼唤。于是偷偷报了高复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由于中师的课程与高中的课程有很大区别,单单英语我就落下了三年的课程,参加高考谈何容易!可一想到18岁就定人生,我不甘心,于是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一定要参加高考。基于自己的绘画基础,我打算朝艺术类方向努力,因为这样文化课的要求可相对较低,考上的几率也比较大。这一年我拼了命地学习,除了工作还要上高复班和美术班,没日没夜,减少睡眠,全力以赴。爸妈看到了我的决心,也开始支持我的大学梦。但最终由于英语成绩不够理想,没能如愿考上美院,而被另一所大学的服装学院录取了。面临要辞掉工作去上一所并不算一流的大学,父母犹豫了,他们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或许还不如现在这份稳定的工作,于是我也迷茫了。向命运妥协继续工作,还是再高复一年?不屈服的我又背起书包走进高复班的课堂,决心再复习一年。在临报到前的最后一天,那所大学的老师突然打来了电话。因为我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他们不想放弃我,所以不断说服我和我的家人,表示会对我重点栽培。终于,我背上行囊,只身出发,去圆自己的大学梦了。正因为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正因为我付出了辞掉工作的代价,更因为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这沉甸甸的大学梦让我在大学里倍加努力,不敢有任何的懈怠。

大学四年我收获了很多,走出了小县城,看到了大学校园里的精彩,通过努力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担任过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更有幸走进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学习,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这个青春期是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是我为梦想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引以为傲的人生阶段。

安于现状 迷失梦想

尽管大学四年埋头苦读,但我却没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毕业前夕,我在上海某著名服装企业总部实习,部门领导很器重我,希望我留下来工作。而另一方面,家人则希望我争取留校的机会,能在高校工作。当时我没有好好地评估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或许是想给家人一份安心,或许是被大学四年的光环蒙蔽了,我狭隘地认为在高校工作才是优秀的学生该选择的。于是我婉拒了上海的服装企业,开始一心朝留校的方向努力。在通过学院层层筛选考核之后,到学校最后一关被卡住了。那年的政策要求必须研究生才有资格留校,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大部分同学都签好了就业协议,或是奔忙于就业面试,而我什么都没有准备等着留校,最后却一场空。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奈只得重新振作,准备简历,转向其他高校。几经周折,经过层层笔试、面试,最后在上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另一所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录用。2011年,带“杭州市宗教团体负责人”培训班赴坝上草原考察

之后,我以高度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工作,延续当初只是初露端倪的教师梦。作为学院教学部的教学秘书,我和同事一起制订各专业层次的教学计划,指导各二级学院的教学规范,在副院长的信任下我担负起成人高考的招生工作并负责学院的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校和杭州市民族宗教局合作启动“杭州市宗教界人才培养工程”,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和校领导都对此次的合作项目寄予了厚望。基于院领导的推荐,我很荣幸地担任了杭州市宗教团体负责人培训班的班主任。对于我来说,这项任务无疑是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来自杭州市五大宗教的负责人,他们都是在宗教界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物,而我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能成为他们的班主任,那是何等的荣耀。通过努力,我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班级学员的一致肯定,并一再被推荐为后续各期的班主任。毋庸置疑,这些年高校的行政工作对我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我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非常感激领导们对我的悉心栽培,也很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帮助。

然而,高校里的行政工作事务性很强,操作几次上手之后就能驾轻就熟,接着就是不断地循环和重复。作为新人,虽然很多任务都压在我身上,但相对于大学里繁重的学业以及企业里高强度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来说是有点小菜一碟了。我也曾想过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身手,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个岗位就是按部就班。记得2006年在企业实习时,部门主管问我们所有实习生一个问题:“如何规划自己的事业?”我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将事业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和积累;第二阶段是思考与选择;第三阶段是坚定目标,创造价值。”我想,如今已工作将近七个年头,是该进入第二个阶段了。这份工作适合我吗?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要这样没有挑战地工作到退休吗?慢慢地,我又开始焦虑起来。时间却如白驹过隙,光阴悄无声息地匆匆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迷茫的痛苦是所有人都难以忍受和解脱的,我又如何可以例外。每一天都看似在忙着很多事情,每一天都在奔跑中度过,每一天却都收获着不断重复的茫然……

我还会去遵从自己的内心吗?还能像当初为了圆大学梦那样义无反顾吗?每天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受到的夸奖越多,就越是惶恐。外在的这些光鲜,只是因为自己那颗不甘于人后的心,却忘记了自己的心灵到底应该坚守在什么阵地。

我开始慌乱了:我的专业丢了,我的梦想丢了,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似乎一直在虚度光阴。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离开这个岗位,我好像什么都不会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目标,不会再梦想。那个生命最初的梦,那个深藏在内心的渴望,迷失了很久很久……

剖析自我 重拾梦想

碌碌人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的确很难,时常会身不由己。年近三十,再将一切归零,从头开始所需要的勇气比年轻时执着地孤注一掷要大许多许多。并不是害怕失败,而是会受到现实生活中来自各方的制约和束缚,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的成本去耗费了。我开始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该怎么做?我不愿就此碌碌一生。我第一次清晰地去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寻找我人生的目标。虽然,自我剖析与自我否定非常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使我听到了心灵的呼唤,让我意识到原来我还有未实现的梦想。

那一个梦想,并不是不存在了,只是被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庸碌封尘了。

从小受着艺术的熏陶,在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艺术梦。成不了艺术家,但至少也能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学了十多年的美术,读了四年的服装设计,我不想让我的专业和我今后的人生没有任何联系。是的,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梦想!它可以是艺术类的专业课老师,也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然而,偏离了艺术这么久,而这又是一个瞬息万变、引领时尚的领域,我该从何着手呢?我想首先我应该回归,回到艺术的领域,继续深造,充实自我。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已经在读管理类的在职研究生,但现在是时候该调转方向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想再给自己两年时间,继续求学,用知识武装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完善自我,再投身艺术事业,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重拾起那失落多年的梦想,怀揣着憧憬和希望去一步步实现它。我又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继续我的考学之路,虽然辛苦却很充实。人生因有目标、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与激情。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也不知道能走多远,更不知道是否会有人支持抑或是阻止,但我不想停下脚步,只想倾听内心的声音,朝着梦想前行。

总结与反思

人因为梦想而变得飞扬热烈,生命因为梦想而变得意义非凡。

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都曾梦过,都曾追逐过,都曾轻浮过,也都曾跌倒过……在这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我们亦曾迷失过、放弃过、挣扎过、叹息过。但正如那句老话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没有接受过现实残酷的洗礼,是不会明白依旧心怀梦想的可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心怀梦想,它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在我最失意和最迷茫的时候,给我力量,带我飞翔。如果我穷得只剩下梦想,那我必将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马云在淘宝十周年庆典上说:阿里巴巴坚持为小企业服务,因为小企业是中国梦想最多的地方。

最近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教育机构“新梦想”的三位创始人艰辛的创业历程,故事内容是以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的经历为原型,其中也浓缩了我国许多成功创业家像柳传志、王石等人的传奇故事。

我们的国家在营造一个实现中国梦想的良好环境,从政府到企业、从组织到个体都在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为自己实现梦想,为他人创造机会!这一个个成功的企业家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是那样的振奋人心,是那样的鼓舞士气!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持不懈,梦想终将实现!2013年,于台湾捷运站留影“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契机下,我内心的呼唤也更加强烈了!在这样美好的时代背景下,在举国上下都为实现“中国梦”而跃跃欲试的新形势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梦想再奋力一搏?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尝试,没有付出就设定了自己的失败。

梦想总是由小及大、从抽象到具体,构造梦想是美好的,实现梦想是艰辛的,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重重障碍,有人就此停下了,与梦想渐行渐远;有人逾越了,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哪一天,蓦然回首,你发现自己心中还有梦,却已青春不在。感叹时光匆匆,时过境迁,心存遗憾时,不要气馁,不要泄气,拾起梦想,继续前行,只要有梦想,何时开始都不晚!

面对当今社会的“公务员热”、“教师热”,我想到了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去衡量与规划,更多的则是盲从与跟风,慢慢遗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去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

最后用两个励志小故事与大家共勉。

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名声大振;80岁之后,画虾技术达到顶峰,技艺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可谓大器晚成的画家。

婚纱女王Vera Wang,8岁开始滑冰,坚持11年未能入选国家队;立志时尚事业,杂志社工作16年,被拒绝升职而黯然离开;40岁才等到与相恋十年的爱人步入结婚殿堂;不能生育领养了两个女儿;40岁开始创业,成为全球著名的设计师。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梦想,那时候对梦想还很模糊、很懵懂,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清晰,不断修正。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许会不尽如人意,或许会偏离梦想,但倘若你心中还有一丝对梦想的期许,请不要犹豫,努力去实现它。莫唏嘘,莫蹉跎,在实现“中国梦”的契机下,让我们每个人都扬起梦想的风帆,起航!

后 记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有必要定期地静下心来进行总结和反思。你快乐吗?你幸福吗?你的梦想呢?是该继续前行还是向左转抑或向右转?这篇文章是我大学毕业之后一次深刻地思考与自省,让我更加透彻和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并更好地规划自己将来的人生。在这里我想由衷地感谢结缘于人才学院的曹伯伯,因为是在他的引导下才有了我的这次觉醒。他不仅是我大学时期学习的导师,更是我漫长人生路上的精神导师。【注解】[1]叶田田,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师。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陈香梅教育奖学金。

倾听心声 歌唱梦想

[1]胡雁

人们熟悉我是在200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平安中国》不仅让我进入了亿万观众的视线,更让我的声线刻入了许多人的心中。

从此有了一些美誉:有人说我是中国的莎拉布莱曼,嗓音兼具美声的浑厚和通俗的自然,歌曲既有美声的功底也有通俗的亲切;更有人把我和幺红、马梅放在一起,说是中国最年轻的三大女高音。

真是不敢当,过奖了!

从艺20年,从初出茅庐到现在满载褒奖,直到现在都还不习惯。每每别人夸我,我总觉不好意思,甚至觉得受之有愧,因为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比别人幸运了一点,遇到了更好的机遇,遇到了睿智的导师,遇到了优秀的团队。最珍贵的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歌唱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下去。

我还有许多路要走,唱歌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为了反哺。不管是出专辑,还是开音乐会,歌剧还是讲座,我只想用我的所作所为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能够了解音乐,深爱中国文化。很欣慰,我的演出总能受到热捧,文化的传递和承接带给我的成就感远远大于自身的价值肯定。

恩师为我掀开了舞台的帘子

如果说成名就等于成功,那我的成功不算太早。这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江南人的气质在我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处世低调,内敛自持。

从小受父辈的影响,我爱好运动和文艺,一直是小学、中学的文艺和体育骨干。我的祖父希望我能专心攻读大学接他的班,而我念书也很不错,当时在杭州高级中学攻读文科。毕业时,同学间互赠感言,八成同学都说:“胡雁,你不唱歌太可惜了。”于是在同学的鼓动下,1985年我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四年后毕业,却因种种原因,在分配上出现了一些争议。就在自己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我有幸遇到了时任杭州市音协主席曹星老师。

记得第一次认识曹星老师是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以后有任何困惑都可以找他。所以在我最困惑的时候,我找到了他。曹老师对我说:“你要做一件事,如果考虑太多得失就做不成,因为每一件事都有得和失。”他告诉我一个“扭秧歌”的道理:“也许你今天迈出了一步,以后退了半步,但总体还是向前走了半步,这就是成功。况且你现在又那么年轻,业务成绩那么好,听了你们班的毕业音乐会我就觉得你是一块做演员的好材料!”他说的这几句话一直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也逐渐造就了我外柔内刚的个性。

曹星老师的话,为我掀开了歌唱舞台的帘子,我从此一发不可收。1989年,我获得了浙江省艺术明星奖;1990年,我荣获首届华东六省一市青春歌手电视大赛金奖;1991年,我以杭州市声乐家小组成员身份出访日本,演唱了中外歌剧选曲和艺术歌曲,受到了好评,被誉为“西子湖畔的小夜莺”;1994年,我获得全国第六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美声组第三名。

“东方” 冥冥中我要跟随她

在那之后,我顺利考上了东方歌舞团,冥冥中,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方歌舞团成为我歌唱生涯中完美的一程。

还记得报考东方歌舞团时,我演唱了《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和《孤独的牧羊人》,当时东方歌舞团觉得我形体表现不错,同时也觉得《美丽的西班牙女郎》若是加入西班牙的舞蹈风格会更好。这就是东方歌舞团的特色:载歌载舞。1994年底,入团没多久我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歌舞晚会,又一次演唱了《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反响很好。

早在1962年,东方歌舞团就出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家,而且团里有个“规则”:学什么舞编导都得到当地去学,或把国外老师请进来,因为这样才能把精髓学到。我在团里那么久,已经习惯了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唱哪个国家的歌就要把哪个国家的舞蹈啃下来。我坦言,东方歌舞团“载歌载舞”的特点深深影响了我,就像我的《幸福降临》,在配器的时候融入了异域的元素,因此在唱这歌时,我特意找舞蹈老师编舞。即使一首歌是安静的,我也会找老师排舞,会将舞蹈融入歌曲,让歌曲更富感染力,比如《平安中国》。

1996年,我在香港神州艺术节上用独特的声线配上朝气的舞蹈,收获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回来后还收到了香港寄来的明信片,他们竟然把我称作“美丽的中国女郎”。惊喜之余,我突发奇想:不如作一首歌曲,描绘东方女郎的魅力。我习惯性地让“东方”的舞蹈老师和资深的舞蹈演员给我排了动作,这些动作在拍摄MV的时候都用上了。

东方歌舞团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团体,它的多元化不断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唱法是不是也能多元化呢?

美通结缘 欢喜冤家好不欢喜

别人都说我的声音很有特点,既不像纯粹的美声,也不等同于通俗。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的时候也只会练声、模仿,以为美声、通俗泾渭分明,无法想象怎么能融入到一首歌里。后来一次随团去外地演出,买了莎拉布莱曼的一盘卡带,发现她的嗓音很特别,同一首歌里前面是倾诉一般的通俗,之后却是高亢的美声,而中间过渡得十分流畅,听起来丝毫不觉得别扭。我开始探索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以及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唱方法,也尝试着将美声和通俗融合在一起,使音色有更多的变化,在唱法上更艺术、更大众,也更有个性化。

这便是我的另一处幸运,我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它们的结合点。为了能给这一对“欢喜冤家”找到合适的演绎,我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美声或流行或民族的唱法,而是自由融合运用在同一首歌曲当中。我专门请人创作并演唱了《美丽的东方女郎》、《多情的月亮》、《红楼梦》、《似水流年》、《平安中国》、《幸福降临》等一些中国歌曲。其中《多情的月亮》、《幸福降临》、《平安中国》已拍成音乐电视,特别是《平安中国》、《幸福降临》两首歌得到了圈内圈外不错的评价,无论是演唱或是音乐制作方面都已走向国际化。

我爱我的每一首作品。在《平安中国》里,我把祖国当做一位母亲,演唱的时候眼前是祖国给孩子们带来恬静安逸的幸福生活。有人打趣道:这样的歌适合晚上12点听。是啊,歌颂祖国的歌曲不一定都得慷慨激昂,这首歌温婉如玉,娓娓道来,却能从中激发人们的满腔热情。《似水流年》是女作词家写的,歌词很打动我,仿佛能看见我的成长经历,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我想唱给有经历的人听。能不能把美声和通俗融在一起?我又把这个难题丢给了作曲家峰峰,最后他巧妙地谱了曲。唱的时候我有自己的意境,同时也希望给观众意境。前半部分很语言化,带着气声,如同讲故事;后面高音“啊”用了美声的唱腔,不仅音高已经到了high升的高度,更是倾注了我沉淀已久的情感。音乐会《美丽的东方女郎》《美丽的东方女郎》表现了一个女人多方面的魅力;《幸福降临》则表现了一个女人对生活的一种感受。

唱了那么多歌,我渐渐领悟到:作为演唱者,面对不同的歌曲,自己首先要有角色概念,然后加上适当的表现手法,如一个动作、一种眼神……歌曲的意境才会变得灵动起来。一直庆幸自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而不再被埋没,不再被指唱得像谁,让观众记住了我的名字。由此可见,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智慧,唱歌也需要智慧,我们每个人的嗓子都不一样,关键是要找到自己最光彩的部位。拍摄音乐电视《平安中国》

传承 打破时空局限

演出、音乐会,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单纯的表演,但对我来说其意义远不止这些。通过一次次演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歌剧、美声,喜欢上中国的传统音乐,喜欢上国际化的表演,还看到了外国人对我们中国音乐的肯定……我慢慢觉得自己是在传递一种音乐理念,被世人所知。

2001年,在申奥胜利、入世成功、足球出线,喜事连连的境遇下,我和幺红、马梅唱响了由张海作词、宋继勇作曲的《相信东方》。音乐电视摄制组从繁华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到浪漫的意大利威尼斯,从凝重的希腊雅典到秀美的葡萄牙里斯本,到处挥洒着我们的歌声和笑声。幺红的性格开朗,甚至在威尼斯的船上起兴歌唱。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我们的歌声得到了国外的肯定,还看到了许多华人也来看我们的表演。在异国传唱属于中国的声音,我有种像奥运冠军的自豪感,从而产生了用最美的声音歌唱美好人生的梦想。

截至2004年,我推出了两张专辑,为了有个更好的总结,想着还应该有一场音乐会。而这第一场音乐会,我想放在自己的家乡。于是,在杭州市政府的帮助下,一场并不是太大规模的音乐会举办起来了。虽然是一场小规模的音乐会,但我还是找了我们团的舞蹈编导和演员,对每首歌的出场做了编排。通过这场音乐会,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获益良多。

我还曾尝试用歌剧咏叹调方式在舞台上呈现。那是2005年秋天,在我团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晚会上,我重新塑造了卫国战争时期卓娅的形象,赋予这位女性华丽的高音。在表演时,我不满足于用歌声表达卓娅视死如归的情绪,而且还要向观众展现一位满眼幸福、渴望美好人生的卓娅。在处理音色时,时而清新甜美,时而高亢震撼,力求营造无边无际的空间幻觉,高音要直入云霄,更要抹上天籁色彩。

我的最新一次音乐会是在2011年3月5日晚,“东方魅影·胡雁2011北京个人演唱会”,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很幸运,当场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顾欣、刘君侠,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当年我们一起北漂的歌唱家吕薇、白雪等加盟助阵。在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中,从前半场的知名歌剧《贾尼·斯基基》、《蝴蝶夫人》、《茶花女》等唯美唱段,到后半场的原创歌曲《美丽的东方女郎》、《平安中国》、《幸福降临》、《红楼梦》等,观众给予了阵阵掌声。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歌声可以穿越时空,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

为了这场音乐会,我其实很早就开始准备了。从四五年前的《美丽的东方女郎》到之后推出的《平安中国》、《幸福降临》等歌曲,都是有意识地按照音乐会的标准来进行录制和MV拍摄的。像我这样搞美声的,同时又注重创作的歌手,有些东西只有自己做才能放心,同时也只有在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才可能产生精品之作。

另外,我还尝试出演了歌剧版《雷雨》中“鲁妈”一角。更让我感慨的是,身为特聘教授,去年11月我带着这部新作回到母校,以导演这部歌剧导演的身份为母校杭师大音乐学院30周岁献礼,演员都换成90后的母校纯学生,上演之夜霪雨霏霏,在这样的雨夜重温《雷雨》,应景又生情,曹禺曾在序言里写道:“一段原始的声音质感,对于事物的不可以言语的憧憬。”而歌剧是对这么两句话的最好诠释。这出歌剧其实是著名作曲家孟卫东的“毕业作品”,1987年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时,将经典话剧《雷雨》改编成歌剧,并由同校的毕业生来演绎,曹禺本人也坐在观众席里,热烈鼓掌。

我庆幸自己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不去管外界的纷扰浮躁。而这一场场演出,是我多年心血的一次次沉淀,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理想实现的幸福。

舞台 不仅仅是唱歌的

唱得多了,对舞台有了新的理解,那是一个不光能唱歌跳舞的地方,舞台还能做更多的事。我最希望的还是能回归最初,反哺社会。我的梦想正是从终点回到起点,一直歌唱下去,把歌唱当成生命,而不是功名利禄。

很高兴,我的歌声能得到中国儿童基金会的认可。2004年3月,我受任了中国儿童基金会在香港举办的“慈善为怀、福佑平安”“慈善为怀、独立邮资纪念封义卖活动的爱心大使”。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的,我只是做了我认为自己该做的,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如果你有能力,就不要吝惜自己的爱心,尽自己所能去投身在其中。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号召力,更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公益事业多做一些事情,这种意识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共识融汇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之中。

唱了那么多年的歌,我最珍惜的还是舞台之后的那份静逸,我更渴望得到年轻人对音乐的认可,也希望我的歌声能感染更多层面的人,尤其是大学生。

曾经有一段时期,因为举办高雅艺术进大学活动,我一连进了十所大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有歌迷,只知道专心唱歌,进了校园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围着我问:“你唱的美声和别的不一样。”“你最近又出了一张专辑吧?”“最近你有没有出歌呢?”“我听过你的新歌《爱让我和你在一起》。”当时这首歌都没发表,竟然已经有了歌迷。我觉得很惊喜:有一群年轻人如此了解我并喜欢我。于是我渐渐感到做歌手的另一些责任。

曾经我们都以为年轻人不喜欢民族乐曲,不喜欢传统音乐,也不爱美声歌剧,他们只喜欢闹腾的流行歌曲。现在这个观念得改一改了。不光是因为进校园之后发现年轻人对我们的关注,还有在近年来参加的音乐会中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从前演一部歌剧,鼓掌喝彩的都是我们圈内人,现在可不是了,放眼望去,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竟没一个认得的;而我对流行音乐也有了新的认识,它也可以赋予民族元素,周杰伦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我十分欣赏他的词曲。而美声也可以学习通俗,自然演绎,不必老端着,让人觉得是在倾诉,而不是用技巧在唱歌。

我人生又一大幸事,便是在2008年时回归母校担任客座教授,2011年个人音乐会之后,我被杭州师范大学聘为钱江学者;还以校友的身份成立了杭师大艺术教育奖学金。我像热爱歌唱一样热爱上了讲学,因为我能把自己20多年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我希望今后能做更多这样的传承,这是我的幸运。“为艺术,为爱情”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里著名的咏叹调,我已经记不得唱了练了多少遍了,每次唱的时候我都以为我是美丽纯洁善良的女主人托斯卡,但每一次唱完都觉得不够完美,我想我还可以唱得更好,我会天长地久地歌唱,我会倾诉心声,歌唱人生美好“梦想”的……【注解】[1]胡雁,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慈善总会理事。

用梦想雕刻时光

[1]王晓妍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而每一个渺小的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时代一起追梦,实现自我价值。

我的梦想在青春中萌芽,在成长中绽放。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梦想,它是一种符号,起初很模糊,慢慢地它带给你探索的勇气。也许当你仰视它的时候,因为你的“年轻”苦苦追求却难以接近;也许当你触手可及的时候,却因为你的“成熟”而与它擦肩而过。岁月流淌,回忆往昔,我的青春是用梦想雕刻的时光。

追逐梦想 勇于突破

小时候我对于梦想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跟大多数的80后一样,我从小在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一直把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为成长的标准。在成长过程中曾经不断有人问起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在崇拜英雄的年纪,有人想当军人;在渴望知识的年纪,有人想当科学家;在青春萌芽的年纪,有人想当电影明星、想当艺术家。而我的脑海中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这个声音一直延续至今。

我从小热爱文艺,早早加入了杭州市中学生艺术团,参加省市全国的各类演出和比赛,但当时在学业压力超大的母校杭州二中,这些显然有些“不务正业”,这些爱好和活动只能是业余生活的点缀。转眼间到了高三,当得知我有同学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录取通知书时,我心中由衷地羡慕。在我看来,能够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考入重点大学一样让我觉得满足和骄傲。

现实有时候往往是残酷的,一向在学业上顺风顺水的我高考竟然发挥失常,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我迷茫过也痛苦过,但想明白之后,我知道眼前的这些“天大”的挫折,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只是很小的一个考验。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有无限可能,这些并不能阻止我追逐梦想的脚步,所有的机会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于是进入大学之后,我没有挥霍时光,认真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大一大二通过英语四六级,每年都获得一等、特等奖学金,毕业时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因为学有余力,大学时期的我铆足干劲,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多与优秀的师长和前辈沟通交流,尝试了很多一直想做的事情,个人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组织和策划了很多晚会和活动;课余时间还参加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培训,学习播音主持;每一年的暑假里我没有去勤工俭学,没有出去玩,而是选择在浙江电视台实习,从新闻记者、编辑到音乐节目的嘉宾主持,虽然我的假期都在工作,但我觉得特别充实。大学期间的学生会工作,还让我因此结缘浙江新世纪人才学院,有幸认识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和师长,想来这些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大学毕业是我人生一个很大的转折,当时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都是考公务员或者留校,学校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些不错的工作单位,电视台的老师对我实习时的表现非常满意,也有意留我在栏目组继续工作,面对这些别人看来很不错的选择我没有动心。我觉得我的终点不在这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要去北京!要进入梦寐以求的艺术院校继续深造,我要把握能够追逐梦想的机会!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开始了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考研之旅,在这之前我从没去过北京,跨省跨校跨专业意味着我要多花几倍的努力才能和传媒大学和电影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当把对于影视的爱好变为一种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时,我发现整个相关知识体系我缺乏的东西实在太多。光初试的专业科目,就需要涉及电影评论写作、电影创作理论、表演艺术理论、影视制片基础以及中外文史基础知识及多种艺术门类基础知识等。我考的是影视制片方向,它是针对影视剧的策划、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培养的是具有较高项目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从事影视作品生产的融资、制作、发行以及市场策划、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制片人、文化经理人和项目管理师等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掌握中外电影史、电影思潮研究,熟悉近百部经典影片只是基础,我还需要全面掌握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交叉学科的系统知识,这对当时复习时间非常紧张的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同时,学校列的电影学科参考书目因为太过专业,在杭州根本买不到,连当时书目较齐全的浙江图书馆也都查不到。面对这些我没有退缩,这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大学期间全面的学习给我打下了一定的学科基础,而只要认定了目标,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于是我第一次背起行囊,独自来到北京,想尽办法购买所有的学习资料,找机会旁听传媒大学电影学研究生的课程,向师哥师姐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考研的同学们交流取经。

接近梦想 体验幸福

2004年的夏天,当我第一次踏进中国传媒大学大门时的感受至今仍铭记在心,有一些激动更有一些感动。当时学校正值从“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无数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师哥师姐都在门口和即将换掉的校牌合影留念,“北京广播学院”这几个字承载着所有曾经或者正在从事影视行业人员的媒体梦,他们的那份留恋和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一刻我更加坚定地知道,梦想是需要自己去追求的,即使它高高在上,但至少每一次能有接近它的机会,都应该好好把握,我不会再让它和我擦肩而过,有勇气的青春才不会留下遗憾!考研前的半年,我是在恶补无数部电影,翻看无数本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中度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试时我以专业课的绝对高分通过了考试,赴北京的面试时也给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最终如愿以偿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开始了我三年的北漂生涯,也展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

2005年的9月,我带着大一新生般的憧憬走进了校园,迈出了为梦想奋斗的第一步。我努力分辨着这来自北方的陌生的味道:没有潮湿,没有炎热;没有雨后泥土的清香,没有拂面的微风;没有甜甜的丹桂飘香,没有知己的海阔天空,更没有父母的无微不至。但是这种陌生又是很熟悉的,那是我向往已久的一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简单,也总能让人感到很快乐很充实。每一个能够走进这个校园的人都带着一份对电视的梦想,一份对艺术的热情和一份由衷的自豪感。三年的学习,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艺术院校的魅力。我很庆幸能够进入发展最迅速的影视艺术学院学习,和业内资深前辈学习光和影的艺术。

当然,这三年让我收获最大、感触最深的还是导演课的短片创作,个中的酸甜苦辣令人难忘。导演课的潘桦老师是陈凯歌北京电影学院82导演班的同学,又是留美学者,在学校是出名的严厉,让人景仰而又敬畏。她的导演创作课需要完成若干部五分钟的短片,这种短片类似现在网络很火的微电影,每个片子的完成周期是两周,形式和主题都有严格要求,一般都分成人物、细节、悬念、结构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并且在作品中不能用音乐,少用对白,力图只通过丰富的影像来叙事。作为学生作业,从编剧、导演、剪辑到制片全都得自己一手包办。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定,即使有再好的创意,我们的剧本也只能考虑可行性,把拍摄控制在合理的预算内。于是各专业的同学相互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拍片的过程既是个艰辛的探索,又是大家切磋技艺的好机会,常能在争执中碰撞出很多创作的火花。每次拍片都在废寝忘食和心力交瘁中完成,常常忙到情绪濒临崩溃。可每当到了讲评课,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作品“首映”时,都会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满足感,我想这是完成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在毕业实习期间,我依然忙碌在剧组,把对于影视的热情投入到了积极的实践中。

人们常说戏如人生,在体验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时,同样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影视创作的磨炼,使我这个跨专业的电影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影视创作的魅力和在光环后的艰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艺术道路总是让人觉得星光灿烂,可谁又知道这些浮华背后的故事呢?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离美好的梦想越来越近。善于创新和自我表达、做事情有计划、有主见,我性格上的这些优势在接触了影视创作之后,也发挥了它们更大的潜力。爱电影的我,在光与影的雕刻时光中体会到了接近梦想的幸福。

打造梦想 磨炼成长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能把爱好变成专业,最后又能成为热爱的事业。2008年毕业后,我回到家乡进入浙江卫视工作,一晃就快五年了。2008年8月,浙江卫视全面改版,初入职场的我见证了“中国蓝”的成长,也让自己在工作中慢慢走向成熟。

我所在的电视剧部负责浙江卫视全天各时段电视剧的采购,电视台一天中播得最多的就是电视剧,因此这是个几乎承担起全天收视率的核心业务部门。我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从市场上所有影视公司生产的电视剧中大浪淘沙、精挑细选出具备一定品质和可看性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并且必须确保所有电视剧的收视率达到全国前三名。

在这五年中,从电视剧的编排、营销推广、收视率分析到采购,我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尽可能地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让我的梦想在实践中渐渐丰满它的羽翼。我曾经为了多录一期节目推广重点剧目,与大牌演员的经纪人争执得面红耳赤终于协调下档期做好首映礼;曾经为了第一时间抢购一部好剧,连环出差废寝忘食地和发行人谈判拿下项目;曾经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购剧经费,与影视公司老板唇枪舌剑谈下合同。在外人看来,能近距离和各种明星和影视大鳄打交道或成为朋友的工作光鲜靓丽,但其超强的工作压力真是辛苦自知。这几年来,我先后完成了浙江卫视年代大戏《金大班》、《宫心计》,独播剧《国色天香》、《来不及说我爱你》,“谍战英雄季”等重点项目的宣传推广和浙江卫视首部自制剧《爱上女主播》项目执行,而其中《爱上女主播》的锻炼让我的工作能力迅速得到了成长。

自制剧《爱上女主播》我们与华谊兄弟联手打造,除浙江卫视艺人外,还邀请了韩国一线偶像张赫、台湾偶像剧女王杨谨华、香港TVB视帝林保怡领衔主演,创下国内自制剧全明星阵容的先河。2010年9月,该剧播出后取得了全国卫视同时段排名第二的好成绩。2010年,自制剧《爱上女主播》首映礼主创合影(左为笔者)

2009年初,当领导将此项目交给刚工作两年的我负责时,我心情异常忐忑,深感责任重大。我意识到领导信任的是我的专业和责任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挑战,再难也要全力以赴。从2009年9月策划创意,10月购买版权召开启动发布会并进入创作,再到2010年3月开机,5月后期制作,9月播出,《爱上女主播》的项目运行,跨越了整整一年。在剧组的三个月,我一个人肩负频道的重任,处理大大小小各种事务,从拍摄计划的执行、摄制成本的有效控制、协调各部门关系和演员宣传档期、组织发布会,到定期监看剪辑进度和拍摄回放,大量的制片工作让我忙到每天几乎没有时间睡觉,不停地打电话以致耳朵发炎嗓子沙哑。此时,我深感电影学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能较为专业和从容地处理好各项工作和关系,最大程度地维护频道利益。电视剧《爱上女主播》拉开了中国蓝“精品自制剧”战略的序幕,实现了电视剧整合营销、产业链互动延伸的新突破。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也给我的职业生涯添上了彩色的一笔。2011年,独播剧《国色天香》发布会主创合影(中立为笔者)

这两年,我工作的重心主要转向电视剧采购。近几年来,视频网站迅猛发展,各卫视的收视率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电视剧的购买价格随着演员的片酬疯涨而几十倍地递增。因此,对电视剧的采购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需具备准确的项目判断能力、灵活的谈判能力,能从海量的剧本、片花、样片中以性价比最优的价格买到好剧,更需要全面的营销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把好剧推广出去,播出影响、播出价值。目前我购买的《离婚前规则》、《民兵葛二蛋》等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和影响力,而接下来即将播出的古装大戏《精忠岳飞》、文章的导演处女作《小爸爸》等也都是我花了心血努力的成果,将接受新一轮的考验。

梦想启航 青春延续

喜欢国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曾为这部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写下这样的文字: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如穿梭在树叶中的阳光般炫目,也如坠落的玻璃般易碎。一厘米精彩而不羁的误差,一束甘当配角默默守候的满天星,一场终未看完的演唱会,一张定格在水池边幸福的笑脸。青春无悔,它依然是一场远行。

我的一位朋友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曾经用羡慕的语气对我说:“学电影真好!”我猜想,她是说能用影像勾勒出自己的青春真好!梦想的天空分外蓝,这对于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青春的延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拥有良好的得失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想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青春无悔,用梦想雕刻时光;奋力奔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注解】[1]王晓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学士,电影学硕士。现任浙江卫视总编室电视剧部节目主管,负责频道电视剧采购。

选择·坚持·开出梦想的花儿

[1]叶舒

第一次见到曹星律师是在2011年11月25日。当时我还是一个从大学刚毕业进入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工作没多久的青涩小丫头。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作为星韵一员的我早已对创始人曹大律师的传奇事迹耳熟能详,知道他既是大律师又是音乐家。而这位原本只出现在书本、网络和前辈们口中的传奇人物,要回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视察工作啦!我和所里其他年轻的律师同事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穿上正式的职业装迎接曹律师的到来,认真聆听了曹律师的精彩演讲,并且向其提出了年轻律师的迷茫与困惑。曹律师耐心倾听并认真解答后告诉我们,他早年曾出版过一本《与梦想握手——曹星大律师和年轻人聊成才》,上面有很多讲述青年律师成才经历的文章。只是这本书出版于多年前,现在市面上可能已经买不到了。

此言一出,我们哪里还按捺得住,争先恐后通过各种渠道将这本几乎已绝版的宝贝弄到了手。阅读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是当年曹律师以特殊的创意为新中国律师制度建立50周年献上的珍贵礼物。全书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分“命运进行曲·曹星大律师传奇解读”,多角度地评价了“艺术型律师”曹星的成长经历;第二部分“青春交响曲·大律师助年轻人成才”,以生动的事例反映了直接受到曹星律师指点帮助的青年群体的成才过程;第三部分“心灵奏鸣曲·大律师献给年轻人的歌”,寄托了曹律师对当代青年的成才愿望。

曹律师在书中明确提出,现在的青年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另一个是怕吃苦,希望安逸舒服,追求急功近利。这本书、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梦想”、“青春”与“人生”的含义。

选择 跨过梦想的起点站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梦想。青年毛泽东伫立湘江,提笔抒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是一个壮志青年的宏大梦想——气吞山河,让人折服。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慷慨陈词:“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黑白、而是以品格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度里。”这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的温馨梦想——这个梦想让所有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诗人海子深情歌吟:“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则是一个诗人的纯真梦想——烂漫而自我,超凡而脱俗,让人神往。

在最近广受青少年热捧的电影《暮光之城》里有一个片段,在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的学生代表说道:“当我们5岁的时候,大人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回答,超人、奥特曼、公主……人们听了哈哈大笑、乐不可支。当我们变成少年、步入学堂,大人们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回答,科学家、总统、奥运冠军……人们听了呵呵一笑、不置可否。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的梦想是什么?人们想要听到的是严肃的答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梦想是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华美而轻飘飘,我们想搭一座天桥,一直通往梦想的天际;当我们成为少年,梦想是远处的一座青山,年富力强的我们像徒手的勇士一般攀爬前进,即使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终于有一天,少年长大了,儿时的梦想却成了沉甸甸的铅块压在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对于已被柴米油盐、薪资车房折腾得精疲力竭的我们,每一次选择、每一步路都显得格外沉重。“算了吧,”父母对我们说,“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踏踏实实过日子吧!”“何必呢?”朋友劝诫我们,“人生短短数十载,及时行乐是正途。”于是,很多青年,在最好的年华里向现实低了头,安于平淡,缺乏清晰的目标和理想。又或者因为缺乏自律和定力,在庸庸碌碌的惨淡经营下,梦想最终坍塌成了一堆粉末,只得继续着没有担当的人生。也有很多年轻人在物质文化慢慢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中雾里看花,人生理想也变得很混乱,一会儿想当“著名学者”,一会儿想当“政要人士”,一会儿又想当“房地产商人”。其实,与其说这是“理想”,不如说是对名誉、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几个年轻的小和尚向方丈大师请教人生与梦想的真谛。方丈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方丈吩咐说。小和尚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方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方丈问。小和尚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师父,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和尚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个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和尚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个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个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师父,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方丈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很多事情无法重头再来,一旦选择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梦想的起点就是选择。无论如何,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及向上的梦想。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自己适合的。

坚持 梦想永远在彼岸

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就成了白日做梦。一旦选择了,就要朝着所选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

拥有青春,拥有梦想,年轻与活力是我们年轻人当下最值得骄傲的资本,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我们的青春,高喊着我们的梦想与愿望,去憧憬我们看似还很遥远的未来。谁曾想过时光的慢慢流逝呢?只记得,我们是那么年轻,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与未来,即使它看起来飘渺与遥不可及。殊不知,是从何时起,梦想这个词汇会变得渐行渐远,曾经远大的抱负与希望,逐渐被眼前的现实生活所困。梦想,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时光的流逝,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不知不觉中,才发觉曾经的梦想并没有跟随我们一起来到今天,早已被无知的我们抛在了人生一个未知的角落里,然后渐渐地遗忘,只留下它孤独地在岁月的无情中哭泣与感叹。

多么想拥有一个风风火火的人生,即使失败,也不想错过,疯狂地爱,疯狂得恨,轰轰烈烈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