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9:08:48

点击下载

作者:吴念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

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试读:

出版说明

在“十二五”开局之际,“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系列”正式出版了,这是本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需要有为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其社会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010年9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设立了“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项目”,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议、择优资助的方式,每年向社会公开征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要求选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科学性和知识性,文字清新、风格活泼。

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创作和编写,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实事、做好事。

最后,衷心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志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年6月序

自从有了文字,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就有了一种便捷的途径——阅读。通过阅读,我们获取新知识,增加新技能,彼此间更好地沟通。

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都经历过逐渐成长的过程。幼时,儿童主要依靠眼和手,通过感知、运动,直观地接触世界,了解周围环境。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儿童开始读图、识字,进而通过阅读,更快捷、全面、深刻地了解世界,并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往与沟通,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阅读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

因而,关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成了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随着网络电子媒体的兴盛,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加之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孩子们的阅读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伴随着阅读率下降的,还有阅读能力的下降和感受力的弱化。

上述问题,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为应对这一现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并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我看来,要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应该从儿童抓起,要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而儿童阅读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的全面参与和不懈努力。我很高兴地看到,在上海师范大学,有一批数量不少的儿童阅读推广志愿者,他们在吴念阳教授的带领下,从事着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学术界,致力于研究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能力的评估等方向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在一所大学,有一支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几年中坚持每个人每周带一组小朋友读一次书,这样的坚持和努力并不多见。他们区别于其他阅读推广人的地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们自己是一群爱好阅读、爱孩子的人,他们阅读了许许多多儿童文学书籍,他们在和孩子分享阅读感受时所展现出来的对书籍的热爱,本身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在本书中能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幼年的故事,一起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一起大声地朗读,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相信,与大哥哥和大姐姐一起读书的快乐时光,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成为他们和图书之间的情感桥梁。

第二,这不是一支通常意义上的“做好事”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是具备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年轻人,他们更理解孩子的心理,更关注孩子的感受,更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也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教育还不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志愿者们的到来,给了孩子们一段自由的时空。互动式分享阅读,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僵化的教案,让孩子们走出逼仄的教室,在蓝天白云下,在柔软的草地上,每周一次放飞心灵。这样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陷。

第三,他们是一批研究者,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基本阅读知识,他们更关注儿童的高级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他们关注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归纳推理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培养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从志愿者们精心选择的读物可以看到,他们把阅读兴趣的激发放在首位,第一个单元就是“趣味阅读”,完全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原理;还有卜劳恩作品欣赏,丰子恺作品欣赏,情绪管理,亲子情,爱心单元,这些读物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志愿者团队的阅读品位和育人理念。在这样的作品里,孩子们大声朗读、彼此交流,体验着游戏的乐趣、亲情的温暖、分离的悲哀、思考的快感和文字的魅力。无疑,这样的阅读经历,将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心理弹性,在未来的漫漫人生中,他们的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会更加强大。

这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就是这个团队几年来收获的总结。书并不厚,上篇“儿童应该如何阅读”阐述了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方法,以通俗的笔墨,层层推进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不爱阅读”,“为什么要阅读”以及“如何阅读”三大困扰家长的问题;下篇“互动式分享阅读案例”是真实的带读记录,按照阅读类型分为6个主题单元,每单元是3篇带读案例。除单元介绍外,每个案例涵盖:推荐理由、带读案例、案例评注、专家点评4个环节。

期待这本书能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认识到文学阅读的价值,让文学滋养儿童的心灵。

真诚地向全社会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推荐这本书,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心儿童阅读的事业中来。桑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上篇 儿童应该如何阅读

起起儿童应该加强阅读,家长和老师们都知道十分重要。但说若进一步询问:儿童应该怎样加强阅读?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了。

我是一名教授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大学教师,现在我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中小学生读书,我把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取名“大带小”,意思是大孩子带领小孩子读书。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比写理论研究的文章重要得多。

我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大量的经费做这项工作,理由就是:当下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而如今很多孩子和大人的问题,都与他们幼年时期缺乏阅读有关。假如每个人从幼儿时代开始,读过足够多的好书,他们今天的很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匮乏,写作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感情淡漠,心理障碍严重,不善交际,公民道德素养差,道德底线低……都会迎刃而解。

三年来,我和我们的“大带小”志愿者团队,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学校周边的居民家中,甚至走进了上海书展的展厅,向学校、向家长、向社会宣传我们的阅读教育理念。我们提倡的互动式分享阅读方法受到了小朋友、家长和学校的热烈欢迎,越来越多的学校邀请我们的志愿者去带他们的孩子读书,还有很多家长自发组织起来,在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带领下,每周定期开展互动式分享阅读。

我想把多年理论研究经验和三年来互动式分享阅读的实践经验,记录在这本书中,与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讲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方法,下篇提供一些经典的阅读教学案例,在上篇中,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不爱阅读;第二,为什么要阅读;第三,如何阅读。希望读者能耐心看完这一部分,它将对理解第二部分的“大带小”阅读案例有很大的帮助。

一、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

读书人都知道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进行文学阅读了。有家长反映:“老师让增加阅读量,书包里每天要有文学书,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也没有读,白白增加了书包的分量。”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小学老师抱怨:孩子们缺乏学习动机,想象力很有限,注意力无法集中。

因为经常到学校和社区带小朋友读书,我们接触了大量的老师和家长,有些老师本身也是家长。我们深深感到,孩子不爱读书,责任在成人。让我们来看看家长有哪些表现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许很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被应试教育捆绑了心智的家长

有一位志愿者,到居民小区带领一名三岁的小男孩源源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本构图简单的图画书深深吸引了小源源,平日难以安静的他居然和大姐姐一问一答,饶有兴趣地读完了整本书,还有很多的创意答案,大姐姐感到意外又惊喜。但是,源源妈妈和一位来做客的阿姨却盯着孩子反复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再复述一遍!”“复述故事,以后小学入学要考的!”最后,小源源生气了:“我不说了!不讲给你听!”

多可惜!这么富有童趣的故事,这么轻松自在的读书时光,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却被家长粗暴地破坏了,最后以孩子生气反抗而收场。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还处于感知运动时期,需要的是多多接触世界,用五官和四肢感知世界,读书能让他弥补个人活动空间的限制,能让他感受母语的韵律,能让他练习规范的母语句式。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怎么知道“道理”?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听的时候,她露出迷茫的眼神:“这不对吗?我们所有的课文都是这么教的呀!”

我说不出话来……

2.争强好胜的家长

去年“六一”儿童节,有一所学校组织了我们的志愿者去带教师子女读书,像往常一样,每个志愿者带领五六名小学生一起读一本图画书,读几页就停一停,欣赏画面,猜测故事如何进展,分享各自的经历。有些小朋友抢着发言,少数孩子有点害羞。一位在一旁观摩的家长一直在自己的孩子背后催促他:“你说呀,你说呀,我知道你会说的!”只见孩子的脸色越来越紧张,最后嘴角开始向下咧,要哭了。志愿者赶紧劝走了家长。好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孩子才缓过来。

3.不懂陪孩子读书的家长

有位家长告诉我:“吴老师,我听你介绍了儿童情绪管理丛书,我也觉得很好,很快就把全套书都买回家了,但是我的女儿几分钟就把八本书都看完了,后来再没有看过。一百几十元的书,就看了几分钟,我觉得很不值得。”

在2011年的上海书展上,我们“大带小”团队开展了主题为“宝贝,我们来聊聊这本书吧!”的展示活动,遇到一位带着外孙的外婆。外婆说:“我的外孙特别爱看书,暑假里每天要看十本以上的书!”志愿者们大大地夸奖了这个三年级的小男孩,问他读过哪些书,小男孩响亮地报了一长串书名。志愿者们说:“啊呀,我们都没有看过这些书呢,讲一点点给我们听听好不好?”小男孩喃喃地说了几句话,基本上没有讲清楚什么。

其实,童书,虽是为儿童制作的,但不是给孩子独自看的。如果全部依靠孩子自己读书,除非自幼有阅读习惯训练,通常情况下,孩子自我读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我们在2011年书展中提出了一个口号:“给孩子买100本书,不如陪孩子读一本书!”有人提意见说:你们说得太夸张了,能不能把“100本”改为“10本”?不,一点不夸张。

我们“大带小”团队的成员陈小芳,现在已经硕士毕业到一个幼儿园工作,她发现教室的图书角有很多绘本,但是小朋友们很少去看那些绘本。但是,只要是她在课堂上讲过的绘本,孩子们下课就会去抢着翻。有一次,陈小芳在课堂上给小朋友们读《买手套的小狐狸》,刚刚读完,就有两名小朋友跑上来,一左一右在陈小芳的脸颊上亲了一下,说:“陈老师,我们喜欢你!”可见,大人带孩子读书,多么受孩子欢迎!

有位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每一页上的句子基本都会背了,可是很奇怪,她为什么每天晚上还要粘住我,要我讲给她听?”这还不好理解吗,她要的就是爸爸妈妈把他搂在怀里读书的温馨感觉,而不仅仅是看故事!

4.不懂得选书的家长

有位好朋友来问我:“我女儿两岁了,不爱吃饭,你说给她看什么书?”

有家长来问:“我儿子3岁了,我发现他总是受小朋友欺负,你说给他看什么书?”

很多家长告诉我,只要听说什么书好,他们就立刻买回来,家里多得都放不下了,不过孩子好像不爱读书。

书,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代替家长教训孩子的。就像我们成人看电视是一种享受。晚饭后,家务都做完了,打开电视看两眼,喜欢就继续看,不喜欢就换台。当我们为一个电视剧的主人公牵肠挂肚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喜欢看,我们想知道剧情后来怎么发展,而绝对不是因为这个电视剧让我们知道了什么道理。假如有人告诉我,某剧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某剧教会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我们还会去看吗?

有一位家长发现很多专家都推荐的图画书《大卫不可以》,买回来之后并不受孩子待见,一次,他看见四岁的孩子手指着书,用力地说:“大卫,你可以!你可以!”多么震撼人心的场面!大人们以为,孩子看一本《大卫不可以》,就会自己知道这个不要碰,那个不要动,以后就变成乖孩子了?

我们这本书推荐的读物,都是经过我们志愿者大量实践,已经证明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书。大多数的成人已经失去了童心,基本不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如果不接触孩子,怎么知道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呢?

我在市场上见到一些书,推荐理由很好笑,比如,这本书从儿童的眼里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冷漠,那本书呼吁世界和平。这真不是大多数儿童关心的话题。对少年儿童来说,“让梨”也不是他们出自内心向往的行为典范。

还有家长喜欢给孩子买科普书,科普很重要,但是不宜太细、太系统,完全系统的科普就是大学的专业课程了。孩子们认识“蜜蜂”很容易,但是要区分“工蜂”、“蜂王”就有点难,孩子们认识“水”很简单,但是要区分气态、液态、固态的水就很枯燥。不需要着急让儿童系统地学习这些细节知识,心理学中称为“下位概念”,就是那些详细的分类概念,对孩子来说,最好在生活情景中积累,不必很早地专门读书学习。把他们对书的兴趣留给那些更直观的知识,科学知识以后可以慢慢学,对书的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才是最重要的!

5.严肃苛求的家长

有一位志愿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结识了三个四年级的小朋友,一男两女,志愿者每周六上午到小男孩家中带三个孩子读一个小时书。最初,这个男孩子很拘谨,回答问题的时候支支吾吾,志愿者以为是他个性如此。但是有一次,小男孩的外婆不在家,小男孩明显话多了,如同换了一个人。志愿者这才意识到是外婆的威严压制了小男孩。从那以后,读书场所换到小区花园,小男孩明显开朗了,在读后表演的环节还有很多富有创意的表现。

有的家长经常带孩子出来搞家庭聚会,理念挺好的,但是父母的眼睛时刻盯着孩子,说这不妥,那不对。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这不是坏事,但是要有放松的时候。由于有这样的“严”,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受到压抑,家长也就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那次书展上,有一对父母,悄悄躲在女儿背后听孩子们和志愿者分享读故事的感悟,小女孩侃侃而谈,父母在后面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妈妈问爸爸:“你女儿什么时候成了小哲人了?”其实,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们这样跟孩子分享过内心感受吗?她在我们面前敢这样说话吗?”

我们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儿童的疑惑、感悟和相互对话,有些家长看到我们的教学案例博客,提意见说:“你们记录的都是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乱哄哄的,你们应该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启发,怎么教育。”

我说,我们的教案最珍贵的也在于此。孩子内心有很多疑惑,在你们看来很幼稚,不符合你们内心的“教学目标”,孩子在你们面前不敢说,我们的教案让你们看到了你们看不见的一面,看到这么大的孩子这么想、这么问是正常的,你们希望的直奔主题的感悟反而是不真实的。以后,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和我们的教案中的孩子有着同样的疑惑,请你理解他,接纳他。

6.走进迷途的中国教育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听到一位教育局官员介绍他如何抓绘本阅读,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他说,他买进了市场上能见到的全部绘本,组织力量研究了每本绘本的适用年龄,制定了每本绘本的审美教学目标、思维教学目标、情感教学目标……以此考核老师,保证绘本教学得以推广!

天!这不是给孩子们增加了语文课文篇数?这不是给老师们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这不是再一次肢解了文学作品?

还有一些老师,让我们的志愿者多次遇到尴尬:我们的志愿者到小学里,带着小朋友们用互动式分享阅读方法欣赏精美的绘本,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精神得到放松,跟大哥哥大姐姐产生了亲密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就牵住了志愿者们的手。可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看见就大声呵斥:“把手放下!”“站好!”有的时候,班主任会站在某个组边上,这个组的气氛就很沉闷,别的小组就很活跃。我们可以推测到班主任的威严。

也有的老师对我们提意见说,孩子们跟志愿者读书确实很开心,但是他们就会希望别的课也这么轻松,这是不可能的,志愿者们来把孩子带坏了。这就好像说一个人家本来只给孩子吃粗粮,孩子没有尝过肉的滋味也就没有什么意见,有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给孩子吃了一碗肉,孩子以后就期待着吃肉了,所以这个邻居干了一件大坏事。

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孩子们从来不知道可以这样快乐地读书,现在有人告诉他们了,他们每周可以快乐一次了,总比没有好吧?每周一次,一年四五十次,十年就是四五百个美好的故事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不是好事吗?

还有更多的老师说,听了“大带小”志愿者们的宣传,我以后会对我自己的孩子好一点,但是我绝对不会把这个理念用于我的课堂教学。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允许个性化思维!比如,考题“请用一个形容词形容哪吒”,标准答案是“智慧的”,除此以外的“勇敢的、机灵的、聪明的”等等答案都是错的!我们做老师的也没有办法,只能告诉孩子们:“你们的那些答案都是错的,你们一定要记得,下次这个题目就要回答‘智慧的’”!

教育体制的问题我确实没有办法解决。我能做的只能是发动我们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让文学滋养儿童的心灵。

二、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家长会问:“阅读能提高成绩吗?”即便是老师们,多数也把阅读看作是语文学习的补充,他们关心词汇的增加,好词好句的背诵积累。老师们推荐家长买的课外读物大多是《小学优秀作文选》之类。

其实,阅读的功效远不止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大的意义在于知识背景的拓宽,情感的熏陶,文化的认同,以及读书过程培养的注意集中的能力,读书的习惯,与他人分享读书感受时获得的情感支持等,这些益处对孩子来说,具有更大的养成价值。

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随迁儿童、留守儿童、都市儿童,假如我不说,读者们一定猜不出,哪个孩子群阅读理解能力强——不是都市儿童,而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理解书中人物感情的能力更强,分享内心更积极!我们十分悲哀地发现:相当多的大都市的儿童,已经失去了童心、童真,感情枯竭了。

许多人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差、经济条件差,没有机会学习琴棋书画,他们会没有自信……和城市孩子相比,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们有正常的童年,有多子女家庭的热闹、冲突,有家务劳动的锻炼,他们具有正常人的感情,他们知道主动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他们对书本上的文字有感受力。

当志愿者们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时,一定会受到孩子们迎接偶像般的欢迎,孩子们会从教室里远远地奔出来迎接大哥哥大姐姐,他们还会自己做礼物给志愿者们,分手时还会十分留恋地问:“你们下周还来吗?”一名志愿者带七八位小朋友围成一圈读一本绘本,难免有谁挡了谁,但是从来没有发现他们闹矛盾,他们会自动调整好,把脑袋挤在一起。志愿者们每问一个问题,都能得到他们积极的响应,发言内容多种多样,充满了童趣童真。

而当志愿者们走进都市公办学校,遇到的是淡漠的脸,听到的是抱怨的语言,看到的是孩子们之间的斤斤计较……所以,不要看到这本书中写了部分志愿者们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就以为这是给他们读的书。都市的儿童失去了童年,他们更需要读书。

每次读过一本书之后,志愿者们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读了这本书,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农民工子女大多立刻拿起笔,或长或短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纯朴、真诚。而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要问:“写多少字?”“要不要引用原文?”“用铅笔还是钢笔?”有一位志愿者带着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读了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外国姨母》,读完之后问他:“是否喜欢这篇文章?”答:“喜欢。”问:“喜欢哪个部分?”答:“总分总的结构。”志愿者呆住,问:“是不是你们老师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答:“是。”

天!那么有趣的故事,孩子最喜欢的是它的结构!而且误读了结构!这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看似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肢解了文学作品,实际上杀伤了孩子自由的心灵,泯灭了孩子们的感受力!

在这里,我要向上海市浦东新区菊园小学的周彩萍校长致敬,那次我在菊园小学讲课之后,周校长立刻对教师们说:“我们以后写作文,不要求字数!”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教育界人士来说,可能已经陷入教育的怪圈不能自拔了。有天我在学校班车上,听到邻座一位年轻母亲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非常小心地跟老师说,孩子今天一早起来就要求妈妈跟老师联系,因为昨天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弄不准。等她放下电话,我问了好几遍,才搞清楚了问题所在:她儿子才一年级,刚刚开学半个多月,老师昨天的要求是:抄写生词,每个词后面空一格。但是,每行中间的两个格子也要空着,这样作业本整体上看是两栏。还有,前后两天的作业之间空两行。孩子遇到的问题是:有的词一个字,有的词两个字,有的词三个字,怎么保证每行中间两个格子是空的呢?再有,孩子误以为每行字之后空两行,妈妈说不可能,孩子说老师要求的,母子俩在QQ群里问了很多家长,都没有弄清楚,搞得孩子大早起来就心事重重。

唉!这么计较形式问题,我们的孩子怎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文字内涵的感悟上!可是这位妈妈还说,老师这是为孩子好,一开始就养成好习惯,以后就好了,班级里还有家长为培养孩子注意集中能力,让孩子盯着电脑屏幕4个小时不许动呢。我大叫起来:“这是人想出来的主意吗?”

我希望,我们的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孩子们每周有一个小时,摆脱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读一个美丽的故事,没有压力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相信,家长们和老师们都不会反对我做这样的推理:一个孩子,读过的书越多,积累的词汇就越多,他自己阅读就越方便,他今后的学习能力就越强,他就越爱学习,懂的道理也越多,成绩也越好,将来越有成就,他的日子也就越幸福——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吗?而得到这一切,你付出的投资是微乎其微的——陪孩子读书!大声地读!开心地聊!怎么开心怎么来!

三、如何阅读?

我们提倡用互动式分享阅读陪孩子读书。

书堆在家里,放在包里,自幼没有读书习惯的孩子是不会自己去阅读的。有时,即便是看上去在看书,他和书里的文字没有共鸣,没有进行深加工,所以也就一目十行,不留痕迹。

互动式分享阅读有几个要素:

第一,能朗读的孩子一定要出声朗读。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声带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区和运动区,视觉区也会同步工作,这样就加强了记忆效果。并且,当出声朗读时,孩子们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体现在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转变、语气的婉转曲折中,自然而然就走进了作品的语境中,“因声入境”。

当然,如果是婴儿,要注意,大人要用柔和的声音读书给他听。我看到很多家庭,几个大人围着婴儿大声喊他逗他,我真为孩子的耳朵难受。为婴儿读书的价值是:从他能感知世界开始,他就能听到语音流,感受母语的韵律,看到大人读书的样子,以后读书就是他要模仿的行为。

第二,在朗读时,要大量运用表情。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声调扮演书中的人物。比如,读到“老虎来了”、“妖怪来了”,可以发出“呜”的声音,制造紧张的气氛。还应该根据故事情节调整语速。在读到悬疑处时,慢下来,压低声音,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

第三,以启发式问题推动阅读进程。例如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小兔子与大兔子各说一句之后,可以停下来问孩子:“猜猜小兔子还有什么好办法?”或者“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办?”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为孩子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读者们可以在我们的志愿者带读案例中看到很多精彩的启发式提问。

第四,鼓励孩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读到“高兴”,就站起来跳几下;读到“害怕”,就团缩起来,做颤抖状;读到“友好”,就相互拥抱……读完《我想要爱》,孩子和志愿者胡雪缘姐姐相互拥抱!

我们的志愿者第一次去闵行区华星小学带二年级学生读《我很快乐》时,我们看到在一旁的班主任刘老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问她何故,她说:“我太惊讶了!那个小女孩,平时在课堂上根本不敢发言,说话像蚊子一般轻微,怎么今天声音这么大?”可见,这样快乐的读书方式,多么受小朋友喜欢!

第五,相互分享读书感受。无论是读书过程中间,或者读完之后,一定要和孩子聊聊刚才读的内容,听听他们的感受。可以这样问:“你们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你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你们小时候这样玩过吗?” “你们是怎么玩的?”等等。比如在读完《我不会害怕》一书时,可以跟孩子讨论,“你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呢,说来听听吧?” “害怕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害怕的事情,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时候。

切记不要把讨论变成随堂测验,也切不可盘问孩子对故事的解释。“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一下作者的用意。”这类问题是不可取的。

尽量不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在口吻上是隔阂的,表示“我不理解你”,“你的想法是很奇怪的”。最好的做法是认真地倾听,表现出对孩子发言的兴趣,“哦,你说得很好,还有吗?说来听听!”

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辞内容不恰当需要纠正时,请用平等的口吻与他讨论。比如:“我不这么看,假如是我,我就这么想……” “我以前也遇到过,我是这么做的……” “我担心像你那么做会……,那样我会觉得很对不起人家。”

读书的分享,不仅是“大”和“小”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之间的分享。如果可能,家长们可以“抱团取暖”,一个人带五六名小朋友读书,而且,最好自己的孩子不要在自己带的这个小组内。很多家长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一条建议。

首先,孩子们相互分享读书感悟,比一对一的亲子分享更好。同龄人有共同的认知水平,大人们觉得幼稚的问题,孩子们却觉得很值得思考。他们不愿意跟父母说的话,却愿意和小朋友们说。其次,若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这个组,很多家长就会变得不淡定,看到自己的孩子说得没有别的孩子好,就会着急,一着急肯定就会给孩子压力。

记住,分享比阅读更重要。分享,让书中的内容和孩子的内心联系起来,就能促动他的感情世界。

第六,为孩子朗读时要注意控制语速。读书不能太快,慢慢念可以让孩子仔细观看书中的图画,还可以让孩子有时间在头脑中勾勒出句子的意象。孩子在看图画时往往会比大人看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在给孩子朗读时,给孩子留下足够多的时间来观察图画,也可以鼓励孩子讲出看到的图画中的内容。

第七,避免朗读太长的描述性句子和段落。家长或志愿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缩减或删除。这需要读书之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长句,可以用铅笔做好记号,朗读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水平省略。也可以在空白处标注你希望增强的内容。

适当修改原文中的部分表达。对于作品中某个时代的特定用法,需要将其变换为现代词,例如在丰子恺的作品中:“灶间”可以改为“厨房”,以便孩子更好理解。

第八,有可能的话,根据书的内容补充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动,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读完丰子恺《爸爸的扇子》一文后,可以找一面空白扇面让孩子学着文中的人物在扇子上作画。再如,朗读的书中提到某种植物,可以准备好这个植物或植物的照片。

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复述故事、写作、表演、绘画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阅读感受,关键是用孩子自己愿意的方式。比如,欣赏了丰子恺的儿童画《姐弟三人》之后,孩子们有兴趣玩一次结婚游戏,就允许他们玩过家家。不要以为这是幼儿的事情,对大孩子的身心健康、性别角色教育也很有意义。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儿童在想象中提前体会成人世界,从而获得成就感。

德国著名连环画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是特别适合三五个孩子一起欣赏、扮演的读物,整个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很适合。下图是志愿者陈纤纤带领孩子们欣赏了《父与子》中《儿子的礼物》之后,孩子们两两结合成一个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可有创意了!“老爸你真是天才啊!用箭来通烟斗。”小谷读完丰子恺《爸爸的扇子》后主动创作的扇面作品

上图是随迁儿童小谷跟着志愿者陈白弘毅姐姐读了《爸爸的扇子》之后自己主动画的,画这幅画的过程,既回顾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内心的喜爱,同时替代性地满足了对扇子的渴望。相信这篇《爸爸的扇子》将在小谷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再比如:朗读了丰子恺的《种兰不种艾》之后,由五个学生分别扮演五个孩子,分角色再朗读一遍,学生们的兴趣大大提高,对文字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者可以在本书后面看到这篇文章的带读记录,相信读者能感受到孩子们朗读时的热情。

第九,要注意变换读物的长度与主题。不要连续阅读同一个系列的书,免得引起孩子的厌倦。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时令阅读,比如中秋节赏月的时候给孩子朗读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根据家庭或学校发生的事件选择读物,例如暑假之前阅读珍惜生命的读物。

本书第二部分推荐了一些读物,虽然是按照内容划分单元的,但是我们主张跳跃式地选择阅读篇目:今天欣赏一组《父与子》画,下次读一本情绪管理的书,再下次分享一个亲情故事。我们反对像学校里语文课那样按照单元安排教学。因为,读书就像吃菜一样,需要不断换胃口。

第十,一本好书,任何年龄都合适,不要把孩子读过的书送人,好的书可以在成长中多次重温。

有家长跟我说:“你带来的书太简单了,我们孩子都上三年级了,我们家的图画书都送人了。”我遇到这样的家长,就打开《父与子》,翻到《挑战失败》、《爱犬难舍》,请他给我讲讲,很多人都败下阵来。

不要以为有图画的书就是低幼的书,有一本书《躲猫猫大王》,直到小学五年级,很多孩子都看不出故事里的人物小勇是个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那是不是只能等到长大了才能读这本书呢?不是的。

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叫旗旗,在我的推荐之下,从旗旗两岁起妈妈就每天给他读一遍《躲猫猫大王》。旗旗两岁五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带她逛街。妈妈想看看他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就躲到了一棵大树后面,旗旗一回头不见妈妈了,愣了一会,突然大声说:“躲猫猫大王!”他一点没有害怕,跑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妈妈。回家之后还兴奋不已,对着外婆大叫:“我跟妈妈躲猫猫大王!”他看不到妈妈之后立刻联想到“躲猫猫”,这不就是阅读的价值吗?

可以说,不同年龄的孩子,读到的是不同的内容,不一定要一次读懂,读懂了不等于就没有重复读的价值了。过几年再读的时候,可以同时回忆孩子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故事,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分享式阅读。

我们的“大带小”志愿者团队,已经坚持了三年,每周到小学去和小朋友们进行互动式分享阅读。很多孩子在我们的活动场地久久不肯离去。很多小学生看到志愿者们来了,从教室里蜂拥而出:“今天又能读书咯!”很多儿童寒暑假开学之前到志愿者家中送别:“下次放假你还要带我们读书啊!”事实表明,孩子们是爱读书的!因为好奇心、探究知识、追求发现是人类本能的乐趣,不需要灌输,不需要教育,他们的本能就是爱学习。之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全社会的孩子学习中的痛苦万状,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错了。

我可以保证,用我们推荐的方式带着孩子读书,孩子们一定会有出乎你意料的表现——无论是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学习习惯,还是情绪、情感、情商。并且,只需要体验一次,你就能立刻看到效果!

今天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是从上海师范大学“大带小”项目组的志愿者们几百篇带读记录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带读记录。这些记录中充满了志愿者们对孩子的关爱,展示了带读者与孩子对话的技巧,他们的带读过程非常好地诠释了“互动式分享阅读”的内涵。

我们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关爱下一代成长、关心国家未来的人!吴念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教授2012年9月26日

下篇 互动式分享阅读案例

第一单元 趣味阅读

有趣,是孩子爱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第一步,就是选择符合儿童兴趣的读物。

很多家长会问一个问题:“这本书我孩子看得很开心,可是我觉得内容太简单了,孩子什么都没有学到。”此言差矣!孩子已经体验到读书是一件好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本单元选择的三本充满童趣的图画书,颠覆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全书文字很少,主要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来讲故事,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故事的主要表现形式。孩子们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欣赏有趣、滑稽的图画,领悟画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之美,体验阅读的快乐。

逃家小兔

推荐理由《逃家小兔》讲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小兔子决定离家出走,他的妈妈对他说:“如果你走了,我一定会追上你,因为你永远是我的小兔子”。于是,小兔子开始想象啦,他想着自己变成了小溪里的鱼儿、山崖上的石头、花园里的小花……而妈妈呢,耐心地寻找着、追随着自己的小宝贝,一会儿变成了捕鱼人,一会儿变成了登山者,一会儿又变成了园丁。这个爱意满满的故事,总能让小读者们觉得安宁愉快,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妈妈的怀抱永远都在等待着小宝贝回来。这个温馨可爱的故事,总能让我们成年人的心隐隐颤动,母爱的追随与惦念,是我们生来就得到的最大馈赠。《逃家小兔》一书,每组图以黑白图和彩色图相结合,给孩子们视觉上的不同刺激。另外,小兔子和妈妈虽然不断在“变”,但是从画面上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小兔变成了小鱼,可小鱼的头还是小兔子,兔妈妈变成大树,而大树是兔子的形状,这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情境。书中的图画还有很多令人捧腹的小细节,比如,变成捕鱼人的兔妈妈甩出的鱼竿上,竟然拴着一根鲜红的胡萝卜!变成小帆船的小兔子,被妈妈“这阵风”一吹,就到了妈妈想要他去的地方!这样的穿插,一次又一次地把故事推向高潮,孩子们在接二连三地猜测中也培养和扩展了想象力。阅读材料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要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如果你变成小花,”妈妈说,“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妈妈说,“我就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如果你变成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如果你变成小帆船,”妈妈说,“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我要你去的地方。”“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妈妈说,“我就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如果你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在半空中,”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妈妈说,“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双臂好好地抱住你。”“天哪!”小兔说,“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他就这么办了。“来根红萝卜吧!”妈妈说。([美]赫德:《逃家小兔》,黄逎毓译,明天出版社,2008年)互动式分享阅读

今天,安茜姐姐带着五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室内篮球场,共度美好的阅读时光。小朋友们满是好奇地伸着小脑袋围到安茜姐姐左右,眼睛紧盯大姐姐手中的书。安茜姐姐举起图画书面向大家,说道:“我们今天要看一只小兔子的故事《逃家小兔》,小兔子要离家出走了,你们知道什么叫离家出走吗?”“就是从家里跑走。”倩倩说道。“就是不让别人找到。”小文说。“那你们觉得小兔子会逃到哪里去呢?”安茜姐姐疑惑地问。每次带读的导入是相当关键的,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帮助孩子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常用的方式有:大声读标题、预测内容、观察封面、讨论相关话题等。在这里,带读者运用了讨论相关话题的导入方法。“鸡窝里!”“草丛里!”“地下室!”

小朋友们为小兔子想出了好多藏身之处。“可是小兔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啊?”安茜姐姐又有问题了。“怕爸爸妈妈打屁股。”倩倩笑着说。“不喜欢在家。”云云摇着头说道。“他太孤独了,出去找朋友了。”辰辰轻轻地说。“那我们来看看小兔子为什么要离开家,姐姐来读故事,你们看着图画就好啦!”“‘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小兔子要变成小鳟鱼啦,小鱼可不好抓,大家来帮妈妈想想办法,她要变成什么才好呢?”姐姐捂住图画书,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变成抓鱼的人。”“不对,是捕鱼的兔子。”小妍扬起脖子纠正道。

安茜姐姐还是一脸神秘不说话,孩子们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央求道:“要看内容!”

姐姐这才拿开手掌,孩子们大声地读出答案:“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云云有了新发现:“她用胡萝卜钓小兔子!”变成捕鱼人的兔妈妈甩出的鱼竿上,竟然拴着一根鲜红的胡萝卜!“哇,你们都观察得很仔细!那兔子妈妈能钓到小兔子吗?”“能!因为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小研笑着说道。“‘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这次兔子妈妈要变成什么呢?”安茜姐姐又让小朋友们猜谜了。“嘿嘿,爬山的人。”辰辰光自己想想画面,就觉得很好笑了。“我们看这里,妈妈真的变成了爬山的人。”“妈妈很厉害啊。”小文轻轻说道。“对啊,不管小兔子爬多高,妈妈都要一步一步地去找小兔子。”大姐姐赞同小文的看法。

接下来,每当兔子妈妈快要找到小兔子的时候,小兔子就变成其他的东西,花园里的小花、小鸟、小帆船、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

小朋友们很喜欢猜兔子妈妈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浇花的人、老鹰、树、抓鸟的人、撑船的人、大海、风……孩子们总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阅读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小朋友们时而认真地在花园中找小兔子,时而被小兔子变成的长耳朵帆船逗得哈哈大笑。安茜姐姐以这样猜谜问答的方式,带着孩子们读完了整本书。

合上图画书,安茜姐姐问小朋友们:“如果可以变成其他的东西,你们想变成什么呢?”“我想变成蚂蚁。”“我也想变成蚂蚁,就不用被打屁股了”。“也不用写作业了。”在带读的过程中,要时刻调动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孩子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想变成细菌,这样就可以逃来逃去,不用被人发现了。”“原来你们也像小兔子一样想变成其他的东西啊。”安茜姐姐打趣道。

大姐姐带小朋友们读完一遍故事后,提议让小朋友们来表演,大家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立刻坐好,眼睛盯着大姐姐,做好了表演的准备。

当大姐姐读到“变成溪里的小鳟鱼”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趴到了地板上,扭动身体,像小鱼在水里游一样;当大姐姐读到“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时,小朋友们就双手摆成花儿一样托住下巴;当大姐姐读到“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时,小朋友就一动不动地定住了……低年级孩子的模仿力、表演欲较强,在带读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对话、角色扮演等手段再现文学作品。角色扮演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增添了他们的自信心,那些原本羞涩、胆小的孩子也能在表演中渐渐学会主动与同伴交往。

最后,当大姐姐读到“我会张开双手抱住你”时,小朋友们迅速地跟自己身边的同伴俩俩抱在一起。

但是五个小朋友,最后剩下云云没有找到伴儿,她便甜甜地笑着,跑向大姐姐,一把抱住大姐姐的腿。大姐姐很感动,弯下腰抱住了可爱的云云。(作者:安茜,带读志愿者、2009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现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辅导员)专家点评“你们猜,接下来兔妈妈会变成什么?”大姐姐的这个问题紧紧抓住了小朋友们的注意,让他们参与到故事中去,充分体会这场母子追逐游戏的乐趣。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充分参与到阅读中。表演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表演给了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机会,表演的过程也是孩子深刻感悟故事的过程。

母鸡萝丝去散步

推荐理由《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仅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因而华美的画面是该书的精华所在,也是该书最适合幼儿欣赏的部分。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无聊的故事,却让六个二年级的孩子担心、紧张、欢喜!

此外,该书的扉页也是与众不同的——一张“母鸡萝丝”的散步地图。当孩子读完整个故事,回过头来对照地图,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狡猾的狐狸在哪里踩到了钉耙,在哪里栽进了水塘……一次难得的空间认知训练课程,不知不觉完成了!儿童阅读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喜欢重复读已知的内容,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每一遍重复都能让他们欣喜,让他们多一次快乐的机会!阅读材料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美]佩特·哈群斯:《母鸡萝丝去散步》,明天出版社,2009年)互动式分享阅读

这一次,汝彬姐姐带着六名二年级的孩子读书。还未坐定,一个孩子就发现了大姐姐手中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叫嚷道:“我看过!”表情中流露出一丝不屑。

汝彬姐姐说:“那你说说看,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我不记得了。”这个孩子害羞地表示。

汝彬姐姐很神秘地说:“那今天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再读一遍吧!一定特别好玩!”在进行互动式分享阅读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读过,而有些则没读过。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带读者应该想办法,让没读过的孩子对阅读充满兴趣,又让读过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再读一遍。

别的小朋友早已按捺不住好奇心,摇晃着大姐姐的胳膊催促道:“我们快开始看吧!”“大家看看封面上是什么?猜猜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狐狸要吃母鸡!”孩子们的想法很一致。

汝彬姐姐大声地夸奖大家:“真聪明!不过,狐狸会把萝丝吃掉吗?”姐姐将书翻到了正文的第一页:“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大家看这一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本次带读的导入方式是观察封面,猜测故事情节。“狐狸想吃掉萝丝!”瑶瑶着急起来,她已经在为萝丝担心了。

小男孩丁丁趁大姐姐不注意,已经将书翻到了下一页:“但是狐狸明显要倒霉了!”他得意地说。“哦?怎么倒霉了?”大姐姐故意装作不知道。“我想狐狸肯定是想一下子扑过去吃掉萝丝,但是扑在了钉耙上,‘哐当’打到自己了!”敏依边说,边用一只手拍在脑门上,捂住脑袋,做出很痛的表情。其他孩子都被敏依的表演逗笑了。“是不是真像敏依说的那样呢?”汝彬姐姐慢慢将书翻到下一页,孩子们个个伸长了脑袋,眼睛紧盯着大姐姐的动作,那表情分明在说: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狐狸的下场!

看到狐狸的“悲惨下场”,孩子们笑作一团。“狐狸真的被打到了!你们觉得这个时候狐狸在想什么呀?”“它想,真倒霉!”说完,军峰垂下头,作烦恼状。小学阶段的儿童在阅读时喜欢对故事做出自己的猜想,这是他们积极阅读的表现之一,带读者应该鼓励儿童大胆猜想,没有对错之分。儿童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会重新思考和分析故事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不失为一个训练思维的好机会。“接下来母鸡萝丝悠闲地绕过池塘……”没等汝彬姐姐说完,小朋友们便七嘴八舌地推测起来了:“狐狸又要倒霉了!”“它是吃不到萝丝的!”“狐狸肯定掉到池塘里去了!”

大家带着疑问一起将书翻到了下一页。“狐狸又失败了!”汝彬姐姐不得不佩服小朋友们的推理能力。

聪聪用食指在狐狸身上重重点了一下,说道:“真是活该!”“哦?大家都是希望狐狸吃不到萝丝的,对吗?”汝彬姐姐问道。“是的!”小朋友们站在萝丝这一边。“坏的事情总是会暴露的!”瑶瑶认真地说。“嗯,这句话特别有深度,瑶瑶你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好吗?”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敢发表自己观点的孩子,这个时候就需要成人不断地鼓励孩子去说,认同他的观点,增强他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快乐。

得到鼓励,瑶瑶更加自信,将刚才的话清楚地重复了一遍。其他小朋友也觉得瑶瑶说得很有道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下一页,萝丝继续阔步向前走,越过干草堆。“狐狸又失败啦!那这个时候狐狸又在想什么呢?”汝彬姐姐又一次让小朋友们试着体会狐狸的心情。在阅读过程中,汝彬姐姐反复让儿童揣测狐狸的心情,这也是一个儿童“去自我中心化式”问题,即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心情,八至九岁正是儿童在这个问题上的发展高峰阶段。“真是气死了!”聪聪攥着小拳头说道。“又没吃到!他不想再吃啦!”小升认为狐狸要打退堂鼓了。

当看到母鸡萝丝经过磨坊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兴奋地“哇”了起来。“又要出什么事了?”汝彬姐姐问道。“面粉会砸下来盖住狐狸!”聪聪抢着回答,边说边用手在书上比划。果然,狐狸被面粉砸在了下面。

接下来母鸡萝丝要经过一道篱笆。“狐狸肯定会掉进小车里滚下山坡!”小升敏锐地观察到篱笆旁边的小推车。“狐狸可能会扑个空,把自己摔疼!”“狐狸可能卡在篱笆上了,因为它跳得不够高!”……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猜测着狐狸各种倒霉的可能。“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地形!”汝彬姐姐边说边用手顺着画面上的斜坡向下滑。“是斜的!”孩子们眼睛一亮,似乎已经看到了狐狸滑下山坡的狼狈相,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好的绘本一般有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的故事,一个是图画的故事,最后是文字和图画共同说的故事。如果图画和文字完全重叠,那么就是插画书了。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图案和文字很少重叠。在与儿童一起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成人往往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文字上,忽视了图画中隐藏的故事细节。欣赏图画,也是培养儿童对图形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果然,狐狸掉到了小推车里,小推车又顺着斜坡滑下去,撞到了坡下的蜜蜂房,最后被一群蜜蜂追得抱头鼠窜。看到这里,小朋友们终于为母鸡萝丝松了一口气。

汝彬姐姐将书翻到扉页,问道:“你们看,这一页是什么?”“这里有磨坊耶!”“还有池塘!”“看!蜜蜂房和车子!”“还有一个干草堆呢!”每找到一处狐狸倒霉的地方,小朋友们都激动万分。“对!这一页就是母鸡萝丝的散步地图。大家的眼睛都很厉害,已经找到了很多母鸡刚才经过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看着这张地图,从母鸡的家出发,跟着母鸡一起散步一遍,好不好?”在结束今天的阅读活动之前,在这幅完整的母鸡散步地图上,孩子们一起回忆了母鸡萝丝散步的整个过程。每读完一本图画书,带读者可以与儿童一起来回忆故事,帮助儿童梳理故事情节。这既是一次记忆训练,又是一次空间认知训练。“好!好!”小朋友们已经跃跃欲试了。“萝丝经过院子,这里有一个耙子……狐狸跳到了耙子上……”

孩子们用手指着地图,按顺序认真地找着萝丝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原本只有区区四十几个字的故事,在孩子的润色后变得精彩纷呈。(作者:陈汝彬,带读志愿者、2011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专家点评

暑假里,汝彬姐姐和四岁的小侄子一起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小侄子被小狐狸的故事逗得合不拢嘴,接下来的每一天,小侄子都要求姐姐给他重复讲十几遍,每次都像第一次听那般专注。一天晚上,汝彬姐姐有事,让小侄子自己看书。小家伙很失落地自己抱着书进了房间。过了好久,姐姐有点不放心,悄悄到房间门口伸头一看,小侄子趴在床上,小手指着《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图画,喃喃自语,一会儿说“狐狸真笨”,一会儿又哈哈笑起来。

看来,这本书四岁的孩子就喜欢呢,好的书就是这样没有年龄的限制。

三只小猪

推荐理由《三只小猪》是英国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版本相当多。大卫·威斯纳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一样是小猪三兄弟,一样盖自己的小房子,大灰狼还是来敲门。但是这次大灰狼不是从烟囱里掉进滚烫的锅里,而是把三只小猪吹出故事了。故事外是安全的吗?三只小猪怎样躲过可恶的大灰狼呢?

故事情节富有想象力,也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作者带着孩子们穿越于不同的故事间,如果孩子们读的故事够多,他们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有他们熟悉的《鹅妈妈》、《杰克与魔豆》、《疯狂的星期二》以及“勇士屠龙”等故事。独具匠心的绘画,新颖另类的情节,引领孩子们进入不同的童话世界,同时,也考验着孩子们的观察力、理解力。阅读材料([美]大卫·威斯纳:《三只小猪》,彭懿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互动式分享阅读

今天小莫姐姐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姐姐拿出图画书展示给小朋友们:“你们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三只小猪》的封面展示“听过!”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谁能说说《三只小猪》的故事?”

小朋友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讲起那个经典的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可是故事的结局,大灰狼到底是逃走了呢,还是被烫死了?这在小朋友当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小莫姐姐见状赶忙阻止:“一个故事就只有一个结局吗?能不能有两个,或者更多?”

小莫姐姐接着说:“同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讲,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今天我们就看看这本新《三只小猪》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一、二页和原来的故事没有区别,讲述了三只小猪离家独立。第一只小猪用稻草盖了一个房子,然后大灰狼要把稻草房子吹走。到了第三页,小猪却说:“嗨!他把我吹到故事外面去了!”在现今追求标准答案、正确答案的考试制度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已经受到极大的束缚,不敢尽情地发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松绑”,解放孩子的天性,开阔孩子的思维。图画书带给孩子无穷的想象力,互动式分享阅读要求带读者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教导。“咦,第一只小猪怎么被吹到故事外面了呢?”眼尖的小梦提出了疑问。

其他小朋友也产生了疑惑:“对呀,对呀!怎么小猪到故事外面了?小朋友们接着往下读:“……然后吃掉了小猪。”

小莫姐姐指着这个画面,问道:“大灰狼到底有没有吃掉小猪呀?”“没有。”这次小朋友们的意见很统一。“肯定没有吃掉小猪,你们看,大灰狼的脸。”小左指着画说道。

小莫姐姐很是好奇:“大灰狼的脸怎么了?”“一脸失望呀!”“它在奇怪,怎么小猪不见了?”小龚和小彤争相回答。

接下来,大灰狼来到了第二只小猪用树枝盖的房子面前,用力地向房子吹气。

小朋友们看着图片开始讨论:“这不是第一只小猪吗?”“它跑过来让第二只小猪也到故事外面去呢!”“呀,大灰狼还是很奇怪,自己明明没有把小猪吃掉,怎么就不见了呢?”“小猪们都到故事外面去了,它都不知道!”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一页的故事讲完了,催促小莫姐姐翻页:“姐姐,精彩继续,精彩继续!”

大灰狼来到了第三只小猪的砖瓦房前,但是第三只小猪已经被前两只小猪带到了故事外面。“你们看,这两只小猪身上前后的毛为什么不一样呢?”小姑娘维维突然发现。“真的,我们都没发现呢!你的眼睛可真厉害。”小莫姐姐赞赏地看了看维维,然后转向大家,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带读者的角色很关键,他时而是个引导者,引领孩子深入探索书中的内容;时而是个倾听者,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时而是个鼓励者,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小朋友们凑到书的前面,试图看得更加清楚。“我知道了!”小左在图画书上指来指去,兴奋地为大家解释着,“因为那里是故事里面,这里是故事外面,在故事外面的小猪跟现实中的小猪更像了。”“故事里面是二维的,故事外面是三维的。”维维很专业地总结道。“对的。”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大家的眼睛都很厉害,二维和三维的说法真形象啊!”小莫姐姐夸奖道。

故事继续:三只小猪没有了大灰狼的威胁,开始到处玩,还用故事的一页纸折成了飞机,坐了上去,飞向其他地方。

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要姐姐翻页,连着好几页几乎都是空白,只有三只小猪在飞机上。

小梦很是好奇:“怎么都没有呢?”“那你们猜猜看,接下来怎么样了?”小莫姐姐启发道。“从此它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会不会飞到其他的故事里面去了?”“会呀,因为比较远,所以飞了很久才飞到呢!”小朋友们讨论开了。让孩子猜测故事的发展不失为一个经典的带读方法。这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孩子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大家都好有想象力呀!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翻翻看!”小莫姐姐卖起关子来。

终于,在翻过几页之后,小猪们来到了另一个故事中。

当看到三只小猪从故事中走出来的画面时,小周指着画面惊奇地说:“你们看,刚刚故事里的小猫也跟了出来。”“下一个会是什么故事呢?”小左迫不及待了。

翻到下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巨龙。

小朋友们激动起来:“是要屠龙了!”

小朋友们读着画面上的文字:“高高的山坡上住着一条巨龙,守卫着一朵纯金做的玫瑰。国王决心得到这个珍贵的宝物。于是,就派自己的大儿子去屠龙,把金玫瑰带回来。”画上的小猪们赶忙拖着巨龙,带着金玫瑰来到故事外。“小猪们觉得龙很可怜,所以就把龙救了出来。”小梦一脸同情。

接下来的画面中,三只小猪、一只猫、一条龙在不同的故事里来回地穿梭。

小翔突发奇想:“它们会不会回到原来三只小猪的故事中,然后巨龙把大灰狼赶走,最后它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呢?”

小猪、小猫和巨龙真的将原来的故事拼好了,《三只小猪》的故事继续着。大灰狼来到了第三只小猪的房子门口。突然,门开了,巨龙把头伸了出来,把大灰狼给吓跑了。“这画面上的字怎么都掉了呀?”“因为被大灰狼吹掉了。”小朋友们你问我答。“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哦!其他人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呢?”小莫姐姐鼓励大家。“是巨龙的头伸出来了,把字给撞倒了。”“这里也是,字都不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