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0:12:5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大勇等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试读:

李经梧小传

李经梧(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李经梧(1912~1997),著名武术家、内功养生家、太极拳大师。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过西村人,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早年从刘子源习秘宗拳,后毕生修炼太极拳,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王子英、胡耀贞诸巨擘,精通吴、陈式太极拳械,兼采孙式、杨式拳劲法,融会贯通,自成一家。20世纪40年代即已蜚声武林,为“太极五虎上将”之一,担任北京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推手组长。为“首都武术社”主要发起人。建国后,积极参与编定推广国家竞赛套路,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式太极拳的编定推广工作,为中国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演示者。50年代后期淡出武林,移居北戴河,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太极拳师,成为“北戴河太极拳”的开拓者,强调内功和太极拳术相融合,创陈、吴式太极拳的“李架”风格。并于1984年武汉首届国际太极拳(剑)观摩大会名列“太极十三名家”之一。生前曾出任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为河北省人大代表、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学部委员、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研究员、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等。

李经梧毕生献身太极拳事业,传功育人,有入室弟子80余人,从学者数万人。他德艺双馨,内外双修,内功深厚,推手精湛,无武界之陋习,有大家之宗风,是20世纪杰出的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李经梧老师拳照陈式太极同门“全家福”,1982年摄于北京天坛。二排右起:陈豫侠、肖庆林、田秀臣、洪均生、李经梧、雷慕尼、李中荫、邓捷,三排右一冯志强、右二陈小旺,前排右一马虹,右二至右八均为李经梧弟子。李经梧1982年与吴式太极同门师兄弟合影,左起:翁福麒、冯士英、王辉璞、王培生、李经梧、戴玉三、郑时敏、李秉慈。原中顾委常委、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 李德生同志1992年8月为本书题词原中国武协副主席、北京体院教授 张文广为本书题词原国家体委武术顾问、中国武协副秘书长李天骥为本书题词

编者前言

1993年7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这本书收入了李经梧老师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以及太极推手,同时也收入了太极拳经典辑要和李老师珍藏《太极拳秘宗》拳谱摘要以及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该书是李经梧老师生前过目并担任主编的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过,由于多方原因,该书发行不广,广大读者很少看到这本书。加之该书初版距今已过去了快20个年头,坊间则几乎稀有了。鉴于太极拳界和广大爱好者的要求,当代中国出版社拟继《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和《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二书之后,再改版推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一书。我们经考虑,觉得也有必要:一是此书是较全面介绍李经梧老师师承传授拳术套路的权威著作,坊间已无此书,修订再版可以以广传布,于太极拳界研究和爱好者学习皆有裨益。二是此书厂肆已发现有盗版流传。该原版书印制粗糙、错讹极多,颇不利于阅读学习,故很有校订、增补出版之必要。三是今年是李经梧恩师100年冥诞,修订再版此书恰为对老师的最好纪念。此次改版书名易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

李老师毕生研习太极拳功,一生献给太极拳事业,传功育人,德艺双修,深孚众望,但他淡泊名利,述而不作,常自谦抑,每以只上几年私塾而不长于文为由,极少著述。甚至连拳照、录像也不拍录。1993年出版该书,也是经弟子敦促特别是弟子梅墨生之劝说,始克同意。这本书是经过李老师亲自审定而出版的。但是由于当时出版仓促,编辑、校对疏忽,书中技术性、文字性错误不少,此次再版经我们认真校对,改正了不少误、漏、错、空字,尽量弥补了缺憾。另外,此次改版保存了原中顾委常委、中国武协名誉主席李德生、著名武术家张文广教授、原中国武协副秘书长李天骥的题词,改换了前面的彩色与黑白附图。也保存了武术名家王培生、冯志强、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诸先生序言。由于《太极拳秘宗》以及太极内功内容已在前二书中收入,所以此次改版予以删除,也删除了《太极拳经典辑要》内容。不过,特别在第七章“太极推手”部分补入原版没有的“活步推手大”,增加了第八章“太极杆、太极粘杆”内容,所以比原版内容更加丰富。在附录部分又增加了“太极先贤轶事”和“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记秦皇岛市武协主席李经梧”二文以及李经梧老师传人名录。此二文分别发表于《武当》杂志(2011年)和《中华武术》杂志(1988年),希望对于读者了解太极前辈和李经梧老师或可以广听闻,增益兴趣。

关于陈、吴太极拳的拳、械传承,似也有必要交待几句。李经梧老师的吴式太极拳械,开门师为王茂斋、吴鉴泉二宗师的共传大弟子赵铁庵,后又拜入王茂斋宗师弟子杨禹廷门,也曾得到王师祖儿子王子英的悉心指点,堪称嫡传,拳、械套路系统而全面。此编唯独未收入“抖大杆子”内容,余则全部收入。李经梧老师的陈式拳,直接师承于陈发科宗师之正脉,追随陈师爷十有四年,深得陈师喜爱。直至陈发科去世,李师并牵头为陈发科办理丧事(此事李师生前从不对外言及)。李师为陈发科晚年代表弟子,尽得传授。1982年陈式拳同门在北京相聚,洪均生先生曾亲口当面对李经梧老师说:我1956年赴京向老师(陈发科)印证拳术,时老师已中风偏瘫。我不胜唏嘘,又因自己多年离京,不在老师身边,便向老师询问:将来谁能传您的拳?陈发科答曰:那就是李经梧。洪先生于是第二天早晨去公园看李经梧,但因李老师正教拳,洪先生又急回济南,便未打扰而走了。但李师生前言及陈发科只练两套拳,从未见他练器械(偶抖大杆)。陈发科家中悬挂一把大刀,由于常年不动,尽是灰尘。如实披露此一史实,只是据实记史,供世人研究。太极拳之产生、形成、发展,迄今迷雾重重,真伪混杂,许多真实或隐于历史万象中,我们只能期待后人不断发现探究之。当年胡适博士提出“整理国故”,而今,国故、国学、国艺、国术之类的“国粹”其命运若何?必先“保护”而后可矣!

特别要说明,1993年版《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吕德和弟子朱泽建付出不少劳作;当年诸位师兄弟也对出版该书多方支持,借此机会一并致谢!此次出版的李经梧传人名录,略有增加,有些同门一时联系不便,未能收入,谨希理谅。同时,再次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以及柯编辑的细心工作。

原来曾考虑改拳照画图为照片,但由于李老师生前只有陈式拳照,也就尽依原貌了。本书之出版可与《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合参,深入全面地了解李老师其人其拳其功以及相关物事历史。也衷心期望本书之出版,能为后人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武术文献。

王大勇、吕德和和梅墨生分别是李经梧老师六、七、八十年代的弟子,特别是王、吕二位较全面地学习了李老师的拳械功夫。李树峻又为李老师次子,得到家传。此次整理重编此书是又一次的学习过程。但由于我们功夫有限、水平不够,错误和不足之处则在所难免,仅作如上交待和说明,希望得到读者高明的指正。二〇一二年正月初一

原序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拳术。归纳言之,总不外乎缁徒、黄冠两派流传,一指少林,一指武当。少林和武当两派大师把武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都具有以意念为主要的特点,故称之为内家。

天下之武术,源自一家,虽门派各异,卒致殊途而同归。盖知凡艺事之途,各有所择,全凭意造有法。譬如形意拳,本五行生克之理,而指挥身形进退和动作之变化,有能力获胜,故称直动;八卦掌系出手交十字、迈步必循圈,与敌搭手,如鱼撞网,犹如万花筒里的小碎块玻璃,一动即变,所谓动则变、变则化、化化无穷,故称之为变动;太极拳忌犯双重之病,一举动,使敌看得见、摸不着,招招落空,故称空动。直、变、空三种不同之动法,其起源系由虚无兆质、两仪固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本五行,如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给人带来危害。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元,则皆成有利之事。五行即五脏之中,脾胃属土,位居中央,其色本黄,上连心,下通肾,左升肝,右降肺,居中央而溉四旁。脾土司运输,对上下为和,济水火之机,左右做平衡金木之轴,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庄子》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意乃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可以自悬,类鸟飞空而伸其脚也”。强体健魄、益寿延年之妙法,在于动静相兼,即“拳禅一如”而促人身三宝(精、气、神)真如,方能永葆青春。

太极同门弟兄李经梧君,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尊师敬长,崇尚武德。于40年代经友人引荐与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字福生)相识,后纳为入室弟子。遂经师口传身教,能获陈式拳之精华奥秘者,唯有经梧一人而已。与此同时,又蒙吴式太极拳教育家杨瑞霖(字禹廷)先师纳为入室弟子。

通过勤学苦练,并在数十年教学中,对于太极拳、械、剑、刀及内功等,心得体会,还有太极拳推手之经验,都是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一丝不苟、不说虚语之保身法,现总结成书问世,实乃有利于太极拳爱好者进行深入研究。是为序。王培生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原序二

一代宗师李经梧先生,自幼爱习中华武术,受过很多武林高手的传授,精通太极拳、内功、技击推手,一生从事武术事业,技艺造诣颇深,武德高尚。20世纪50年代初,已成名于京都。他的精湛技艺被同道称赞,传授弟子从不保守,对武术的发展、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要求,为中华武术推向世界,造福人类,晚年著书立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事情。陈式、吴式太极拳械套路、内功练习汇宗精选一书的出版,是武术读者的福音。它是一部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的理想书籍。这部书是经梧兄数十年的研、练、用的积累;是道、武、医的结晶。这部杰作的问世,我想定能为人类的健康造福,为弘扬民族的武术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冯志强壬申二月

原序三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问世,实为武术界一大喜事。

我青年时代,曾观李经梧老师练拳,身躯魁梧,功架浑厚潇洒,气度非凡。偶尔与我讲手,以为与童玩耍,实则口传身授,至今难以忘怀。李老无门户之见,多师博学,集各家之长熔为一炉。李老自幼习武,先学秘宗拳,后拜师于太极拳宗师赵铁庵、杨禹廷、陈发科等,悉心苦学,精通入化,深得太极拳真谛;陈式之刚发,吴式之柔化,杨式之舒展,孙式之灵巧,融各家之精华于一身,集而大成,盘架、推手,功深令人叹服。

李老不仅拳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一向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求闻达,一身“浩然正气”,泰然处事。50年代,国家体委派李老和李剑华老师合编《陈式太极拳》一书,本应李老示范拍照,但谦和不肯,推荐陈氏后代陈照奎师弟拍照图示,并亲自指导拳架。陈式太极拳头路书写完稿,因工作调动转交他人再版,只字不提李老名姓,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李老却淡然一笑。这坦荡胸怀至今影响吾辈。

正当中华武术推向世界之际,李老师编著《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我喜出望外,实为我中华武术增添异彩,必将丰富太极拳内容,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我愿向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荐此书。门惠丰一九九二年五月七日原序四德艺双精 为人师表

经梧老师以八十岁高龄,将毕生钻研的太极拳整理成书,启示后者,我闻之十分振奋和钦佩。

经梧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太极拳前辈之一。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拳技,是1958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简化太极拳》教学影片上拜识的。当时经梧老师已经是闻名全国,深得吴式、陈式太极真传的名家,在1956年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与李文贞、牛春明、濮冰如诸高手荣获“金牌奖”。尽管我以前多次听叔叔(李天骥)介绍过经梧老师的拳艺和人品,但观摩之后仍深深为他那准确、端庄、洒脱的示范而折服。更使我敬佩的是,当时国家体委编写的简化太极拳刚刚推广,广大爱好者学习无门,不少人对太极拳简化心存疑虑,武术界也褒贬不一。经梧老师的教学示范自然对推进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他打破门派偏见,热心于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改编的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更难免会遇到非议。这种高瞻远瞩、博取广收、从善如流的武德风范,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959年,经梧老师调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工作,他又将平生所学太极拳、太极内功、针灸,施用于医疗实践,贡献给人民健康事业。60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我陪父亲(李天驰)拜访他时,亲眼看到他不顾其忧、不改其乐地孜孜不倦地学习,全心全意地教学和工作的感人情景。“十年浩劫”给经梧老师及其热爱的事业带来极大冲击,使他十分痛心。正因如此,他在浩劫过后加倍地忘我工作。1979年,我专程到北戴河向经梧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在海边松林中,他对我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亲自发力示范,充分体现了一位老武术家对年青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同时,经梧老师又指示他的学生向我认真学新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殷切地对大家说:“我现在学不动了,你们不要错过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经梧老师不仅在拳艺上精益求精,而且政治上、事业上有高度的责任感。十多年来,我不止一次看到他不顾年迈参加河北省人大会议,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武术大会。看到他壮心不已地为武术事业笔耕身耘,为一批批疗养员和求学者言传身教。这些都给人们树立了榜样,使他深受人们的爱戴。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广西周树生同志担任了中国武术队教练,当他胜利完成任务后,并没有立即返回半年未回的家乡,而是奔赴北戴河向经梧老师报喜和求教。可见,经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和地位。

值此经梧老师著作出版之际,我谨记数语,以表对老师的祝贺和感激之情,并向读者推荐和致意。李德印一九九二年六月于北京原序五

李经梧师兄乃当今武术界名宿,太极拳、气功大师。余与经梧师兄五十余年前曾同门习艺,遂成忘年之交。兄自幼酷爱武术,始习秘宗拳十余寒暑,已得精奥。后辗转来京,得见武林名家荟萃云集,因之眼界大开。30年代曾从王茂斋、吴鉴泉二位宗师共授高徒赵铁庵先生习吴式太极拳,尽得真传。赵师故世后又拜于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先生门下,盖慕杨师武德高尚,人品谦和,非唯学艺而已。经梧师兄当时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为弘扬太极拳传统不遗余力,深感太极拳不独拳理精深,技法绝伦,且欲臻极境必以涵养性情化育品德为先。自入杨师之门,师徒相得,从此拳艺、武德一日千里,一时传为武坛佳话。故经梧师兄于而立之年已名满京华。时值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京传艺,经梧师兄又带艺求师,拜在陈发科先生门下,终成入室弟子,同门之中誉为白眉。太极拳推手独步一时,无出其右。

建国后由于国家提倡,太极拳运动风行中华大地,经梧师兄躬逢盛世,为普及太极拳运动不避寒暑,不计名利,竭尽悃诚,深孚众望。北京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聘请授拳接踵而至。除亲临各单位授拳外,并在国家体委领导下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大量普及太极拳运动的师资。于1956年秋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经梧师兄表演吴式太极拳荣获金牌大奖。自此名扬全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荣任大会武术裁判工作。

经梧师兄于50年代末应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邀请,任该院太极拳师与气功师。三十余年来为疗养员传授太极拳竭尽心力,得到他的传授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者数以万计。经梧师兄为祖国医疗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堪称功德无量。与此同时,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又不知疲倦地培养下一代太极拳传人。入室弟子如今已有七十余人,遍及祖国各地。经梧师兄虽已年逾八旬,退休颐养,但仍诲人不倦,每日桃李盈门,有问必答,唯恐学艺不精,口讲身授不辞辛苦,见者无不钦仰敬佩。经梧师兄毕生致力于太极拳事业,精益求精,研练不辍,故拳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应物自然,接手即发,所向披靡,可谓“四两拨千斤”。此乃太极拳术之最高境界,如今重见于世,实为稀世奇技。

今值经梧师兄应约出版《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之际,余忝列同门深荷荣光,绝技得传大放异彩;不唯武林增辉,亦必造福后世。谨以此序聊表仰止云尔。同门弟 李秉慈敬识一九九二年于北京第一章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武术众多流派之一。由于它完美的艺术造型,独特的技击趣味,以及它在医疗、保健、养生等诸方面的价值,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这也是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外有识之士的重视,普及面越来越广的根本所在。“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庄子》亦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取义老子太极图。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众说不一,大致有唐代许宣平,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代陈王庭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的真伪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就武术界公认的太极拳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源于陈式太极拳。其拳理原则无不含寓着深厚的道、儒家思想,甚至也有佛家内容,而且都把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奉为经典。尽管各式太极拳风格各异,但就其总体要求是统一的。都强调阴阳、中正、圆融、柔韧、松静、含蓄、连绵、朴实之原则,都崇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逸待劳、以心行气、以意贯劲,四两拨千斤之旨。

为了说明各式太极拳的脉络关系,列主要传递简表如下:练习太极拳要领

一、以意导动,不用拙力

人体的任何动作,都是意识支配的。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也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全神贯注到动作中去。首先做到“松静”,即:使中枢神经“静”下来,周身肌肉关节放松下来。在运动中,身体各部位要保持中正安舒,举手投足,均要轻松柔和,不用拙力,不使僵劲,即所谓“用意不用力”,做到“神为主帅”,“神为驱使”,“以静御动”,“动中求静”。经久锻炼,即可收到“外示安逸,内含坚刚”,“意动身随”,手到劲发的锻炼效果。

二、虚实分清,轻灵稳定

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在虚实变化中进行的。古人把虚实,用阴阳作代表。太极拳家在总结练拳经验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只有分清虚实,才能稳定地把握身体重心,求得轻灵。因为每个姿势的变换,都贯穿着身法、步法、手法的虚实变化和身体重心的移动。如果虚实变化不清,进退变换就不灵,就不能达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轻灵沉着的境地。初练太极拳首先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总有一虚实的深刻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这也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的含义所在。

三、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体育项目,拳论中说练拳时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些都是对周身协调、手足呼应关系所提的要求。打太极拳时要做到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内外一体,身体各部位紧密配合,离开“以腰为轴”的作用是办不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腰一动周身俱动,否则全身劲力不整,不协调,会出现呆滞散乱的现象。

四、圆活自然,连贯柔和

太极拳架式平稳舒展,动作是以各种圆弧和曲线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合顺,各式节节贯通,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姿式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在练拳过程中避免“缺陷处”、“凸凹处”、“断续处”和直来直去的现象。通过弧形动作锻炼,有利于体现圆活自然、柔和连贯的特点,使全身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所以久练太极拳者,均有“流汗而不气喘”的体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五、动作呼吸,自然结合

太极拳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这就是说,在做动作时,练习者应照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的呼,该吸的吸,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

随着练功的时间增加,动作熟练,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按照“动之则吸,静之则呼”,“开吸合呼”的规律,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这与我们在生活、劳动以及其他运动中的习惯和生理需要是一致的。以前太极拳家总结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以意行气,非以力使气”的经验。这就是说动作呼吸要力求自然协调配合,不可机械勉强。再就是动作呼吸要因人因势而异,不能强求一律。要保持呼吸的自然顺遂,不能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和“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以免有害身体。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头:头顶正直,用意虚虚领起,不要前俯后仰,左偏右斜,如悬于半空,术语叫“立顶”、“虚领顶劲”、“顶头悬”。下颌自然内收,口微闭,舌抵上腭与上齿之间,眼神随身体转动,注意前方或随手动。(二)颈:自然竖立,肌肉不可紧张。(三)胸:胸要含蓄,不可外挺,也不要过分内缩,应保持自然。含胸则能气沉丹田。(四)背:背部肌肉自然放松,背要舒展拔抻不可弓背。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如是才能收到“来往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的锻炼效果。(五)腰脊:“腰脊为第一之主宰”,是力量之源。无论进退转换都离不开腰的作用,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求“松腰”,不可前挺或后弓,要保持“立身中正”,以保持在运动中运转灵活,重心稳定,发力完整。(六)肩:保持松沉,切忌上耸,也不可后张前扣。(七)肘:自然松垂,不可外翻或扬起,两臂自然弯曲,保持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松肩垂肘两者联系紧密,否则气浮于上。(八)臀胯:臀要敛收,谓之敛臀或溜臀。胯要松,以保持下盘稳定。第二章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关于动作图解的说明

1.为使读者便于领会,图像和文字对动作进行了分解说明,但活动时应力求连贯。

2.图中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是表示从这一动作过渡到下一动作的趋向和路线。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右手器械动作趋向用实线表示,左手器械动作趋向用虚线表示。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拳目

预备式(2动)

起势(1动)

一 第一金刚捣碓(5动)

二 懒扎衣(5动)

三 六封四闭(5动)

四 单鞭(3动)

五 第二金刚捣碓(6动)

六 白鹤亮翅(4动)

七 斜行拗步(7动)

八 初收(2动)

九 前蹚拗步(3动)

十 斜行拗步(7动)

十一 再收(2动)

十二 前蹚拗步(3动)

十三 掩手肱捶(7动)

十四 第三金刚捣碓(6动)

十五 披身捶(6动)

十六 背折靠(2动)

十七 青龙出水(5动)

十八 双推手(4动)

十九 三换掌(3动)

二十 肘底捶(3动)

二十一 倒卷肱(5动)

二十二 退步压肘(3动)

二十三 中盘(8动)

二十四 白鹤亮翅(3动)

二十五 斜行拗步(7动)

二十六 闪通背(7动)

二十七 掩手肱捶(7动)

二十八 大六封四闭(5动)

二十九 单鞭(7动)

三十 云手(5动)

三十一 高探马(4动)

三十二 右擦脚(5动)

三十三 左擦脚(1动)

三十四 左蹬一根(2动)

三十五 前蹚拗步(2动)

三十六 击地捶(5动)

三十七 翻身二起脚(2动)

三十八 兽头势(3动)

三十九 护心捶(3动)

四十 旋风脚(6动)

四十一 右蹬一根(3动)

四十二 掩手肱捶(8动)

四十三 小擒打(6动)

四十四 抱头推山(4动)

四十五 三换掌(3动)

四十六 六封四闭(4动)

四十七 单鞭(3动)

四十八 前招(2动)

四十九 后招(2动)

五十 野马分鬃(7动)

五十一 大六封四闭(6动)

五十二 单鞭(3动)

五十三 双震脚(3动)

五十四 玉女穿梭(4动)

五十五 懒扎衣(4动)

五十六 六封四闭(4动)

五十七 单鞭(3动)

五十八 云手(5动)

五十九 摆莲脚(2动)

六十 跌叉(铺地锦)

六十一 左右金鸡独立(8动)

六十二 倒卷肱(5动)

六十三 退步压肘(3动)

六十四 中盘(8动)

六十五 白鹤亮翅(3动)

六十六 斜行拗步(7动)

六十七 闪通背(7动)

六十八 掩手肱捶(7动)

六十九 大六封四闭(5动)

七十 单鞭(3动)

七十一 云手(5动)

七十二 高探马(4动)

七十三 十字摆莲(6动)

七十四 指裆捶(4动)

七十五 白猿献果(3动)

七十六 六封四闭(2动)

七十七 单鞭(3动)

七十八 雀地龙(2动)

七十九 上步七星(2动)

八十 退步跨虎(3动)

八十一 转身双摆莲(3动)

八十二 当头炮(4动)

八十三 第四金刚捣碓(5动)

八十四 收势(2动)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动作解说

预备式 2动

1.面南站立,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精神集中,眼平视前方。(图2-1)

2.重心慢慢移向右腿,左脚虚静放松,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随之重心均向两腿,脚尖向前。(图2-2)图2-1图2-2图2-3

要求

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虚领顶劲,轻扣牙齿,下颌内收,含胸拔背,肩肘松沉,气沉丹田。

起式 1动

两臂向前平起,与肩高,与肩宽,手心向下,眼平视前方(图2-3)。

第一式 第一金刚捣碓 5动

1.身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右腿下蹲,同时右脚掌外开45度,回收左脚,脚尖点地,两手同时翻掌向右后方,(或称左逆,右顺缠)眼看两手,胸朝西。(图2-4)

2.两手继续向右后方展平,高与肩平,两臂成弧形,掌心向右后方,手指舒展,同时提起左脚,以脚跟内侧向左前方铲出,脚尖翘起,眼看右手,左手低于右臂。(图2-5)图2-4图2-5

3.身向左转,左脚踏实,重心前移左腿,随之左掌逆缠下塌经腹前向前掤出,左掌高与肩平,右手随之收回右胯外,掌心均朝前,眼看左手。(图2-6)

4.左手顺缠翻掌向上,划一小圈,收至腹前,同时右脚向前铲出(以脚掌铲地),右掌同时前推,掌心向上,左手翻掌心向里,合于右小臂上,右脚成虚步,眼看右掌。(图2-7)图2-6图2-7

5.右掌上提与肩平,左掌心向上收至腹前,同时右胯放松,提起右脚,脚尖自然下垂,右掌变拳随之落在左掌心内,右脚即向左脚旁落下震脚,两脚间距一拳许,眼看右拳,胸朝南。(图2-8、2-9)图2-8图2-9

要求

1.(动作2)两手向右后缠,与左脚前擦,要同步进行,身体重心仍在右腿,做到轻灵沉着。

2.(动作4)重心向左腿过渡,要保持圆裆,松胯,立身中正,右脚前铲时要划地一内弧,总之,要顺遂沉着,劲力清楚。

3.(动作5)右拳上起下落与右腿提膝震脚要同步进行,上下相随,震脚时要注意松沉力,用意沉气,松胯圆裆。

第二式 懒扎衣 5动

1.身体微左转,右拳变掌,随即左转一小圈,用腰摧动,两手合劲交叉于胸前,眼看右掌。(图2-10)

2.身体右转,左掌心翻向下,右掌心向外,同时向左右分开,右手经面门前划弧分向右侧,高于肩平,左手经腹前划弧分向左侧胯旁。眼看右掌。(图2-11)图2-10图2-11

3.重心轻移左腿,右掌划弧下落,左手外旋上划,两手胸前交叉相合,左手在上,掌心向右,右手在下,掌心向左,同时提起右脚,以脚跟内侧向右横铲地擦出,眼看两手,重心仍在左腿。(图2-12)

4.身向右转,重心移向右腿,右小臂外转,掌心朝外,向右掤出,左手掌心向内,收至左腰间,五指微曲,扣在腰间,眼看右手。(图2-13)图2-12图2-13图2-14

5.身体转正(胸朝南),松胯圆裆,溜臀,即按“三七步型”要求完成下肢动作,右掌坐腕,竖指,松肩,垂肘,左臂肘部有外撑之力,眼看右手。(图2-14)

要求

1.(动作2)两手转换及重心的变换,用腰催动,两手各有外缠丝、内缠丝之意。

2.(动作3)两手内合与右脚铲地要同时进行,做到上下相随。

3.(动作5)三七步型亦称偏马步,是陈式拳主要步型。要求体中正,下肢承重腿七分力,脚尖外开45度,膝盖曲向足尖,另一腿三分力,脚尖向前,膝盖向外,向下撑出,完成时要做到松胯,圆裆,臀,全身放松,气下沉。陈式拳在演练过程中,每式均体现内劲催动四肢运行。

第三式 六封四闭 5动

1.身微左转,重心移向左腿,同时带动右手下至腹前,左手随之松,腕上提至左胸部,手指朝下,眼看右手。(图2-15)

2.重心向右移,右臂内旋上起向右前掤出,与肩高,掌心朝外,虎口朝下,左手随之合向右臂,掌心向里,虎口朝上,两手合住劲,向右前方弧形掤出,眼看两手,胸朝西南。(图2-16)图2-15图2-16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