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7:53:27

点击下载

作者:付晓芳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

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试读:

前言

你的孩子会做家务吗?

你的孩子爱锻炼身体吗?

你的孩子懂社交礼仪吗?

你的孩子懂团队合作吗?

……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会不会因此而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呢?

的确,中国传统性的家庭教育,并没有给今天的父母提供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是,为什么日本父母却能应付得从容不迫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教子的秘诀吗?于是,父母们便将眼光投向了中国的邻邦——日本。

日本父母认为,孩子可以爱,但不能宠坏!与其给他一切,不如教他方法!因为孩子早晚有一天会长大,所以他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家庭、事业以及社会负责。“负责”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地将“责”负到底。或许,你会说:“我把所有的爱、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他还不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就算你给孩子再多,也还是有限的,只有他自己学会了负责,他才能做到对自己负责。

因此,当你的孩子不断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时,你不如向日本父母学习一下:

孩子不会做家务?没关系。今天试着让孩子当下家如何?一家之主的责任大于天,只要孩子在其位,他就会谋其职,尽其责,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孩子不喜欢锻炼身体?没关系。你要告诉他,身体是自己的,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好体质不是补充多少营养就行的,而是锻炼出来的。

孩子不懂社交礼仪?没关系。你要为他做一个好榜样,用调教代替说教,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使其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不会团结合作?没关系。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让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游戏,如二人三脚游戏,让他明白,团队合作比个人能力重要,使其学会对自己的事业负责。

……

这些方法看似都很繁琐。可是,日本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日本父母这是在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虽然方法有失斯文,但是孩子的身心却很健康,在人生的“凛冽寒风”中,他们变得坚韧、顽强,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其心灵也得到了刚强的锤炼。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对中国家庭教育进行全部否定,只是通过一些可读性强的真实案例和通俗易懂、简单透彻的分析,以及简洁明了的教子智慧,来提醒中国父母把日本父母的教子方法当成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学习一下日本父母“冷酷”而又“无情”的教子方法。

希望本书能够给广大中国父母以参考和借鉴,使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进而顺利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成功地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负责!第一章独立精神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负责,引导孩子打理自己的事务1.会坐,就能自己吃饭

张雅是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妈妈。5年前,她来到日本留学,在一家西餐厅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日本老公。张雅结婚有了孩子后,便像很多日本女人一样,当起了全职妈妈。

有一次,张雅的儿子因为不小心摔下楼梯,被医生诊断为骨折,得住院几天。由于晚上不能陪床,张雅不得不离开。第二天一早,病房的门一开,她便跑进来看儿子。儿子已醒了,正坐在自己的小床上,面前摆放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满了早饭。早饭的量虽不大,但种类多,营养均衡。

儿子当时呆呆地坐在病床上,望着眼前的早饭不知所措。他向来是由妈妈喂饭,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己吃饭。张雅看到了很气愤,直接问护士:“为什么没有人喂我的孩子吃饭?他才只有1岁多。”

面对张雅的愤怒,护士倒没有生气,而是用一种很疑惑的口吻问道:“1岁多的孩子应该会自己吃饭,左边床上的孩子比您的孩子还要小上1个多月。”

左边床上的小孩子正在用手抓着吃饭,吃得满脸都是面包屑。

见张雅愣了一下,护士又说道:“我刚刚一直在观察您的孩子,感到很奇怪,吃饭应是人的本能,他怎么不会?”

张雅说道:“在家里,我一直都是在喂他吃饭,从来没想过要让他自己吃。”

护士这时微笑了起来,说道:“您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学着吃饭。”说着,她很客气地将张雅请出了病房,带她进了监控室。

在监控室里,张雅看到自己的儿子见妈妈离开后,顿时惊慌失措,然后又看了看身边几个吃得正香的小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泪水。隔了几分钟,也许是饿得受不了了,儿子也学着那几个小孩子,用手抓起了面包,往嘴里塞;吃完后,又喝牛奶,再吃水果切片和鸡蛋……儿子吃得满嘴脏污,面包屑还落了满身,显得狼狈不堪。“您看到了吧,”护士的嘴角绽出了笑意,“他其实是会吃饭的。”

出院后,张雅的儿子就开始自己吃饭了,他在家里挥舞着小勺子,舀着吃饭,吃得不亦乐乎。

中国同学聚会时,张雅对几个同学说起了这事,其中一个在日本生活了10年,已有了两个孩子的女同学感叹万分,她说道:“几年前,我刚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出于疼爱,便坚持给他喂饭,有时为了让他多吃一口,我还端着碗跟在他屁股后面追。现在儿子进了幼儿园,吃饭慢、不爱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他的碗里的饭还有一大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日本妈妈都是让孩子从小自己吃饭,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吃得更香。后来,我的小女儿出生,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吃,她在8个月左右就能拿着小勺子喝粥了,小餐桌还被她弄得一塌糊涂。待她大一点后,与大儿子相比,她特别爱吃饭,哪怕有时想赖床,可一听到说要吃饭了,就立刻从床上跳起来了……”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都笑了起来。

日本妈妈们一向都习惯让自己的孩子早点儿学会吃饭。她们认为,只要孩子会坐,或者有了想自己吃饭的愿望,就要把他们放在小孩专用的小餐桌旁,让他们自己来吃饭。她们不怕小餐桌被弄得一团糟,也不怕孩子身上满是汤汤水水,只要孩子自己肯吃饭就好。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吃饭,她们的脸上便露出满意而愉悦的笑容。

这种情景在国内大概是不可想象的吧。国内现在盛行“6+1”养育模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一个小孩子转,要是孩子不肯吃饭,那可愁坏了这些长辈们。不要说捧着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就是用送礼物、满足孩子愿望等方式也非要让孩子吃饭不可。但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让孩子变得不爱吃饭,还让他们变得“嚣张跋扈”,与长辈们“谈条件”,让吃饭“变了质”。

再看日本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几个月大时就自己吃饭,显得“残酷”、“狠心”,可恰恰就是这种“冷酷”培养了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在日本妈妈看来,让孩子自己吃饭,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第一步,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培养也有积极影响。

◎慧言慧语

日本认为儿童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因而极为注重儿童教育。日本人重视培养儿童的坚韧、独立、自主等精神,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将来才能成为日本社会需要的人。

坚韧不拔、独立自强是日本人比较突出的性格。日本人认为,这一性格来自于婴幼儿时的早期教育,他们认为成功不是能力的结果,而是努力的结果,因此尤为注重培养幼儿的上进精神和拼搏精神。他们要求1岁的儿童能建立独立的信心,2岁的幼儿能成为坚强的人,3岁的幼儿则能具有自信心与社会性。由此看来,日本妈妈们让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学着自己吃饭也不是件稀奇的事了。2.孩子3岁就能进厨房

在国内,许多父母都将厨房列为孩子的“禁区”。当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想要走进厨房看一看、摸一摸的时候,父母总是将他们拒之门外。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应该有独立能力,但是不一定要学做饭。

赵小姐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赵小姐坦言,她从来没有让女儿进过厨房做家务。她这样说道:“别说女儿了,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做饭。从小到大都是我妈妈做饭的。生了孩子以后,我们一直和老人住在一起,妈妈不在家,没人做饭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女儿一起去饭店吃饭,感觉也没有什么。等我女儿长大以后,可能都是吃快餐了,谁还会亲自下厨啊?而且,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并不一定要人人都会做饭啊。”

在国内父母拒绝孩子进厨房的时候,日本的妈妈们早已掀起了一股“让小孩子走进厨房”的烹饪风潮。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厨房教育”的书籍、菜谱以及光盘。不仅如此,“厨房育儿”以及“儿童烹饪”早已成为日本家庭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的智能,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许多日本妈妈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烹调学校”学习烹饪。孩子们戴上小袖套,穿上小围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淘米、洗菜、切菜等各种技巧,甚至就连不能用肥皂清洗小海贝,切完生肉以后如果还要切熟食要选择另一个切菜板,以及如何在打鸡蛋的时候不将蛋壳掉进碗里等各种细节,也要一一学习。

在日本妈妈看来,对3岁的孩子而言,“厨房教育”十分重要。因为这时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大的独立活动的范围,而且他们也愿意独立做新的事情。

此外,3岁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学习择菜、洗菜、淘米,甚至学习炒菜、煲汤,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以及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被依靠、被依赖的。

福田有美子的儿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经过专门的烹饪培训,现在已经有5年的厨龄,不仅能做出生鱼片、天麸罗、素烧、寿司等一些家常菜,甚至还能做出几道中国菜,比如宫保鸡丁。

有美子在儿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让他学习洗碗——事实上是允许他玩水。有的时候,儿子磨磨蹭蹭,因为水实在是太好玩儿了,即便是衣袖都弄湿了、玩脏了,他也很开心。

有人曾经问过福田有美子:“孩子把衣服玩湿了、玩脏了,你会不会责骂孩子?”

有美子笑着答道:“为什么要责骂呢?当孩子玩儿够了,我再跟他一起去泡澡,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吗?”

当然,有美子并不是随意让儿子在厨房里玩耍,而是看了关于“厨房教育”方面的图书,也曾带着儿子一起去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早在儿子3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让儿子烹饪。在烹饪之前,她就把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菜刀与火的危险性等问题,对儿子进行一一说明。而且,在整个烹饪的过程中,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有美子都会让儿子做主。

有美子说,厨房育儿的很多益处已经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彰显。以前,她的儿子性格十分内向,对她有很强的依赖,可现在不一样了,儿子变得开朗、积极、主动,而且在学校里交了许多好朋友,跟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自从儿子进入小学以后,变得越来越懂事,不仅会帮她分担家务,每到星期天的时候,还会为她和丈夫做上一顿饭。虽然只是普通的一顿饭,但足以安慰父母之心了。

从有美子“厨房育儿”来看,“儿童烹饪”的确是好处多多。会做饭的孩子除了变得更独立、更有安全感以外,还能在厨房里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比如,孩子从小与菜刀、火等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可以让他的手脚变得更加灵活,促进智能的发育;还可以让他学习数数、认识颜色,体验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儿童烹饪”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享受必须靠辛苦才能换来”。如若不然,孩子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性格,养成动辄就去饭店“撮一顿”的习惯,如此一来,孩子永远不知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儿童烹饪”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在有效的时间里,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在此期间,有交流,有合作,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有美子与儿子关系好,离不开“儿童烹饪”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儿童烹饪”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厨房育儿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不过,虽然厨房育儿好处多多,但是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日本,妈妈们在让孩子进厨房帮忙之前,往往会和他们约法三章,比如,做饭之前必须洗手,禁止在厨房里乱跑,妈妈不在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菜刀或者接触火。

学习烹调并不一定要将地点设在厨房,日本妈妈们通常会选择一个大大的饭桌,将各种烹调使用材料摆在上面,有利于妈妈在旁辅助。她们在孩子初次接触烹饪的时候,不会让孩子使用菜刀、火等危险物品,往往是由拌菜类、三明治、饭团子等开始。当孩子喜欢上烹饪,且对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操控能力的时候,才会让他们使用刀具、炉子。

当然,日本妈妈们还会专门为孩子准备一套合身的围裙,准备一个脚踏台,以使孩子的身高与炉台相匹配。由于大人用的刀,刀把过粗,因此她们还会为孩子准备一把小一点儿的菜刀,或者一把不怎么锋利的刀。

日本妈妈不会要求孩子一下子成为大厨,她们会先让孩子从煮菜开始学习,接着再让孩子学习炖、炒、烤等各种烹饪方法,循序渐进。

最后,她们还会让孩子一同参与打扫、洗碗筷等各种收尾工作,以使孩子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慧言慧语

厨房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好课堂。这个课堂里,日本妈妈们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的动手及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

切莫小看做家事,做家事。尤其是进入厨房帮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让孩子从小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打下坚实的基础。3.今天让孩子当家!

林瑞最近很是苦恼,儿子参加完中考后,彻底进入了放松状态,每天不是看电视、打游戏,就是和同学一起玩儿,不仅如此,短短半个月,儿子居然花掉了1500元。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还可以,但儿子花钱如流水的状态,让林瑞非常担心,这样没有理财观念,将来自己出去上学、独自生活,肯定会入不敷出的!

其实,像林瑞儿子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许多孩子的生活过于安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孩子只知吃喝玩乐,连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旧社会,因生活所迫,孩子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现在的孩子,不是不会当家,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当家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使他们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独立自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生活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父母不妨让孩子学做一个“当家人”。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日本,父母通常会让孩子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当家,以此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次体验都可以帮助孩子收获很多。可以说,家庭生活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比如,一次简单的买菜,从讨论做什么菜,到选择材料;从如何控制量的大小,到如何问价、如何比价,再到最后的支付等一个循环的过程都讨论过。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但有机会表达,而且还可以展现、锻炼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特殊,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监督者,而且还是孩子的引导者。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剥夺了他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米琪跟丈夫都是家中的独苗儿,他俩又只有涛涛一个儿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涛涛的宠爱可想而知。刚上一年级的涛涛深知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此每当在爸妈那里碰钉子以后,就会去找老人撒娇。老人心疼小家伙,可谓是有求必应。对于这样一个小调皮,米琪真不知该如何教育才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米琪认识了来自日本静冈县的佑雁女士。佑雁也有一个跟涛涛同龄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十分乖巧懂事。米琪很好奇这位日本妈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为什么自己的儿子是家里的“小帝王”,而佑雁的儿子却是家中的“乖乖虎”?

聊天过程中,佑雁告诉米琪,每个周末,她都会让儿子当一天家,以此来锻炼儿子各方面的能力。她儿子5岁时就开始学做饭了,洗菜、切菜,还有拖地,有时还会帮大人洗衣服。一听“当家”两个字,米琪心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或许试着让涛涛当一天家,他也能得到锻炼。当天晚上,米琪便和丈夫商量此事,丈夫当然全力支持。

第二天正好是周六,早晨米琪对涛涛说:“宝贝,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怎么样?”涛涛兴奋地问道:“什么游戏?”米琪故作神秘地说:“游戏的名字叫‘涛涛当家’。”涛涛拍手叫好,他觉得只要是游戏肯定会很好玩。

米琪继续说道:“涛涛,你想想,爸爸妈妈早晨起床以后,先做什么呢?”“先整理床,再洗脸,然后煮粥。还有去买菜,做饭,洗衣服……剩下的就想不起来了。”“那好,咱们先把想到的完成吧!涛涛准备让大家吃什么早饭呢?”米琪笑着问。“那咱们早晨就吃方便面吧。”说完,涛涛开始请教如何打开煤气灶,之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走进了厨房。煮完面,涛涛一只手拿着5个碗出来了,让几个大人替他捏了一把汗。他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盛了一碗。吃完后,涛涛又学着妈妈的样子去洗碗。米琪不放心地跟在身后。她看到儿子一手捧着泡沫,一手拿着碗对着水龙头冲啊冲,好奇地问:“涛涛,你倒了多少洗洁精啊?”“一点点。”

米琪打开洗洁精瓶子看了看,哭笑不得:“宝贝,半瓶洗洁精都被你倒下去了,记得下次少用一点,水跟洗洁精都是用钱买的,如果你多用一点儿,那么你就要少买一个玩具。”“真的?那我以后少放点儿。”

洗完碗以后,涛涛带领妈妈奔赴菜市场,采购中午要吃的食物。到了菜市场,涛涛很兴奋,这儿看看,那儿瞅瞅。涛涛决定中午煮西红柿鸡蛋面。他走到卖西红柿的摊位前,学着大人的样子挑起了西红柿,由于不会挑拣,袋子里大大小小、好的坏的都有。妈妈将坏的拿出来,教涛涛如何挑拣西红柿。

中午由涛涛下厨,爸爸在一旁协助煮面。这面真的是别具风格,尤其是面里大块儿的西红柿,一看就是涛涛因为不熟练切的;面里的鸡蛋呈碎状,不是因为放鸡蛋时间不长就去搅动,就是鸡蛋放晚了。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最起码证明,在煮面的时候,涛涛做得最多。

看着儿子帮大家分面,又亲自端到每个人的跟前,米琪欣慰地笑了。虽然儿子做的饭不是很丰盛,让大家过了一个“面节”,但是她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锻炼的,假以时日,儿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家人”。

日本父母认为,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而不要包办代替。他们让孩子当家,正是秉持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时候,中国父母总是将孩子保护得很好,舍不得让他们做家务,哪怕是简单的拖地、洗袜子。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下去,不仅会让孩子错失锻炼的良好机会,还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长大后无法独立生活。

当一个人仰视参天大树的时候,也许会想要大树为自己遮风挡雨;而当俯视一棵小幼苗的时候,又往往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进而产生出呵护它的欲望。孩子也不例外,当他面对的是无所不能的父母时,难免会产生依赖心理。

反过来,倘若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懒一点”、“笨一点”,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勤快、更加聪明。让孩子“当家”,无疑就是一次让孩子变得更加勤快、更加聪明的机会。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独立精神必不可少。让孩子“当家”既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又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父母从家务压力中得到一定缓解,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父母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安全与可能的情况下,试着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多尝试、多冒险,早当当家!

◎慧言慧语

日本父母从来不怕孩子吃苦,也不担心孩子做不好。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笨,许多事情学一学就会了,当家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就拒绝提供孩子当家的机会,是不明智的。因为不给孩子当家的机会,其实就是拒绝孩子成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做事都有做不好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因此,对于孩子当家,一定不能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所进步就好。4.给垃圾分类?孩子能做到

在日本,孩子刚刚入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会要求父母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有书包、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的衣服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等各种包。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如A包的长度,B包的宽度,C包放到D包里面,E包则要放到F包里面等。

这让许多定居日本的中国父母感到非常迷惑,为什么日本人就连孩子的包包也要弄得如此复杂?后来,当他们看到孩子能够有条理地收拾物品时才明白,原来日本人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了。如此一来,日本孩子能够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处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类已经成为孩子必知必会的常识性技能,“垃圾分类”也成为热点词汇,并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这不,汪琳家住的小区就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

重视“‘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的口号,不仅大人,连孩子都知道。但是这件事说说简单,真正做起来,恐怕很多孩子都不会。

看到小区门口贴的活动标语:“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汪琳不禁心动,她知道这是培养儿子独立精神和爱护环境意识的好机会。

周六早上,汪琳和儿子小华很早就赶到了活动现场。人员到的差不多了,主办方开始讲述活动规则,活动期间,父母只能在一旁观看,从头到尾要由孩子们独立完成。

活动开始了,地上摆了许多塑料包装、果皮菜叶、过期食品、废旧电池……可是,这些生活垃圾到底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呢?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现场的孩子们。

平日里,汪琳从没给小华上“垃圾分类”这一课,看着他跟其他孩子一边琢磨每一种垃圾的特点,一边把它们分类,她有点儿替孩子们着急,因为孩子们竟然把过期的药品、废旧电池和其他垃圾放在了一起,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

活动结束,孩子们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却没有获胜,这让小华有些不开心,汪琳告诉小华错在哪儿了,谁知小华不服气地说:“把所有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再扔到垃圾桶里,就已经很讲卫生了,还省时间,分类多浪费时间啊。”

听了儿子的话,汪琳深深地担忧起来,孩子连最起码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她想到之前和朋友聊起的一件事:

她的朋友去日本进修,入境办理“外国人登陆证”时,有专人为她讲解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和相关事项,还送了她一本“垃圾挂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一张,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操作方法。到了东京,她拿到第一份文件也是关于垃圾方面的:《资源与垃圾的分类及丢弃方法》,共12页,图文并茂。

当汪琳和她聊起日本见闻,她说在日本最大的收获是“扔垃圾”,这让汪琳很是不解。朋友告诉她:“日本人在吃完碗状的方便面后,最上面的纸盖为可燃垃圾,面碗是废塑料,外面那层塑料薄膜是不可燃垃圾,这些不能放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投放,而且在把面碗扔进废塑料垃圾袋之前,要将其用水洗干净,并晒干。”

此外,朋友还说,一次自己在名古屋的一家商场门前,发现摆了8种垃圾箱,有投掷纸类、纸板类、塑料瓶、塑料制品、玻璃瓶、铝罐、玻璃瓶及其他垃圾等箱子。她正好奇,两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过来,把拧下来的瓶盖扔进一个箱子里,再撕下玻璃瓶上的标签扔进另一个箱子里,最后才把玻璃瓶扔进又一个箱子,动作十分娴熟,看来他们很熟悉这些箱子的“胃口”。

想到这里,汪琳发现了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差距,她决定带儿子去日本亲身感受一下。

一个月后,汪琳母子到了名古屋。在参观这个城市的时候,很凑巧赶上了某个小区的幼儿垃圾分类比赛。

参加此次比赛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工作人员先给参赛的小朋友讲解了一下垃圾分类的知识,比如过期药品、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要扔进红色的垃圾桶里;剩菜剩饭、果皮、菜根等属于厨房垃圾,要扔进绿色的垃圾桶里等。

学习了基本知识后,小朋友们就开始工作了。他们先将混在一起的垃圾区分开,再有条不紊地扔到5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从表面上看,区分垃圾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有许多的难点。

汪琳看到一位身穿绿色衣服的小朋友处理一杯喝过的茶水,他先是把水倒进水池里,然后把废茶叶倒进红色的垃圾箱桶里,最后又把一次性水杯扔在了其他垃圾桶里。

小华也全程关注着比赛,他看到小朋友仅仅倒一杯喝过的茶水就那么麻烦,好奇地问道:“妈妈,他们处理垃圾怎么那么复杂啊?我跟奶奶经常把所有的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把它们扔到同一个垃圾桶里。”

汪琳知道儿子已经形成不良的习惯了,她解释说:“一定要把那些垃圾分类,否则,就会污染到环境。”“原来是这样!回去以后我也要对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小华坚定地点了点头。汪琳暗想,就冲这个,也不枉带儿子来日本一趟!

网上曾有一篇名为“什么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和日本学生共进午餐有感”的帖子,里面写道,那些日本孩子“哪怕是一瓶牛奶,也要将塑料盖和纸盒进行垃圾分类,饭后主动收碗擦桌子、倒剩饭剩菜……”

当时,一群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进行访问,在吃饭的时候,日本孩子帮中国孩子将牛奶瓶上的绳子解开,之后再把绳子与瓶盖分开,分别装到两个不同的杯子里。中国孩子一解开瓶子,马上就会有日本孩子接过取下来的绳子与瓶盖。这是因为,日本孩子早已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垃圾分类的思想。在扔垃圾之前,日本人会清洗垃圾,然后会根据垃圾的材质来进行分类盛装。因此,日本连垃圾都是干净的。日本父母在做这些的时候,会让孩子在一旁看着。当孩子年龄稍微大些的时候,就会让孩子跟着一起做。

环保教育是在不分地点、不分大小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不分地点,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这是日本人的思想。的确,不管垃圾分类的口号喊得如何响,如何激昂,都不及牵着孩子的手把废旧电池装进回收箱来得实在。

日本人对待垃圾分类的认真精神,使得他们国家的垃圾分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使他们孩子的独立能力稳居世界前列。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父母可能要向日本父母学习,“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

◎慧言慧语

其实,给垃圾分类,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只是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任重而道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活动,逐渐给孩子灌输垃圾分类的思想。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垃圾分类也就成了举手之劳。

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倘若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不乱扔垃圾、给垃圾分类,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5.穿脱小衣服,练就独立能力

赵萌是一名中国妈妈,去年的时候,由于丈夫被分配到了日本分公司,为了不异地分居,赵萌只好带着4岁的女儿小梦,随丈夫一起去了日本。

在去日本之前,小梦已经在国内读了一年幼儿园。当时,小梦早晨的衣服都是由赵萌帮着穿,到了幼儿园以后,赵萌也从来没有担心过女儿的脱穿衣问题。因为,小梦所就读的那家幼儿园有一批十分负责的老师,她们会帮助孩子脱穿衣服。

然而,到了日本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小梦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两季需要换装,全年登园的时候,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的时候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儿园的时候,小梦及其他小朋友就要脱掉套头衫,换上玩耍时的罩衣,同时还要脱下自己的鞋子,换上白色的芭蕾鞋。而当小朋友们去操场玩的时候,还要再换回自己的鞋子。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小梦开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拿一组换的衣服,赵萌以为,那是防备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弄脏衣服备用的。但是,事实却出乎赵萌的意料。原来,小朋友们在中午会睡午觉,当他们醒了以后需要重新换一套衣服。如果幼儿园带着小朋友们在外边宿泊,那么,赵萌往往要为小梦准备许多套换洗的衣服。

赵萌每天早上把小梦送到幼儿园,小梦都要重复那么一套换衣的程序。起初小梦还在菊花班的时候,看着女儿的动作实在是很慢,赵萌不免代劳。但是,不久之后,赵萌发现,其他的日本妈妈都是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换衣服,从来不伸手帮忙。

后来,赵萌意识到,日本幼儿园正是利用小朋友们每天的换衣、穿衣,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小朋友们到了幼儿园以后,换衣服、放联系人手册、贴当天的标签、挂手绢,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

去到日本以后,赵萌发现女儿成长得十分明显。过去,小梦从来不自己脱穿衣服,而到了日本以后,在那种氛围的熏陶之下,小梦已经学会了脱穿衣服。看到女儿的这种变化,赵萌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日本,孩子在入园的时候,有一项要求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完成的,那就是脱穿小衣服。当然,在妈妈们的鼓励之下,孩子们做得非常好。

反观国内,这些本该由孩子做的事情,在家时都是妈妈代劳。到了幼儿园以后,按理来说,应该由自己来完成了,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张小姐是幼儿园小班的一名老师,在一天的各个环节中,她经常听到孩子需要她帮忙的声音。

吃餐点的时候,孩子举着面包说:“张老师,我不会撕,你帮我撕开。”上完厕所,孩子裤子没提就出来了,边走边喊:“张老师,我不会提裤子,你帮我提一下。”有的孩子就连搬椅子也会寻求帮助:“张老师,我不会搬椅子。”一天当中,张小姐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张老师,我不会……”。

夏天午休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用脱衣服。可如今,天气逐渐转凉,他们的衣服由一件增加到两件,甚至3件。于是,在午休的时候,张小姐工作的内容又添加了一项,那就是为孩子们穿脱衣服。

因此,张小姐一走进午睡室,说“我不会”的孩子多得更不用说了。这个孩子说“张老师,我不会脱裤子”,那个孩子说“张老师,我不会脱衣服”。这些孩子在家里都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坏了。值得欣慰的是,有几个能干的孩子在张小姐的引导下,也能试着穿脱衣服,但其中,会脱衣服的孩子有许多,而会穿衣服的孩子却没有几个,绝大多数的孩子都需要老师的帮忙。

张小姐就脱穿衣服一事,曾向许多孩子的家长了解过一些情况,她这才知道,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的都是“衣来伸手”的日里,像脱穿衣服这样简单的事情,也都是家长帮忙。张小姐知道,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一旦到了冬天,给孩子们一个个穿衣服将是一项大工程,而最后那个穿的孩子势必会冻坏。

于是,张小姐以及其他几位老师强调孩子们学习自己脱穿小衣服,在老师们的一致要求下,绝大多数的孩子才开始尝试脱穿衣服。

要想让孩子炼就独立能力,脱穿小衣服是最基本的一件事情。然而,在中国,这些原本在入园时就应学会的事情,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仍然需要父母帮忙。

有机构对哈尔滨市部分小学生一年级到五年级的3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小学生脚上穿的鞋子是不需要系鞋带的,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就连穿衣服也要父母帮忙。

哈尔滨市陈女士介绍,她的儿子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前些日子她给儿子买了一件需要扣扣子的外套。令她没想到的是,儿子还没等穿上新衣服,就因为衣服的扣子太多而哭着说,不想穿了。

此种情况,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青岛市2010年学生体质检测的过程中,小学生们自理能力差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有的小学一年级一个班40多个人,可是会系鞋带的仅有10个人,甚至一些二年级的学生,只会脱衣服,不会穿衣服,他们并未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在孩子脱穿衣服一事上,国内父母确实应该向日本妈妈们学习,借鉴她们教孩子脱穿衣服的方法。

日本妈妈们懂得培养孩子脱穿衣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刚开始让孩子穿衣的时候,她们往往会特意将买回来的新衣服给孩子穿,并告诉孩子刚买回来的新衣服穿在身上十分漂亮。有的时候,她们会让孩子学穿一些颜色鲜艳,或者带有动物图案的衣服等,以便引起孩子穿衣的兴趣。

日本妈妈们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当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她们不会强制孩子,或对其进行打骂,逼其“就范”。她们通常会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知道独立生活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与此同时,她们还会和孩子进行穿衣服比赛,或者把其他同龄的孩子搬出来作为榜样,激发孩子的求胜欲望,通过引导,使他乐意自己穿衣服。

日本妈妈们在教孩子正确穿衣时往往会不厌其烦。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脱穿衣服、摆脱依赖心理,她们通常会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如何穿衣,比如,外套怎么穿,纽扣怎么扣,裤带怎么系等。当然了,在孩子独立穿衣以后,妈妈们还会检查孩子的衣服穿得正确、整齐与否,实施多鼓励、多表扬的策略,如此坚持下去,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自己穿衣的习惯。

日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脱穿衣服,这与妈妈们的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放眼国内,许多父母往往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服,于是,孩子不得不处于“衣来伸手”的被动地位。

其实,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着很高的主动性,这个时候是教会孩子脱穿衣服的重要时期。在练习脱穿衣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手指灵活度,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慧言慧语

学会穿脱小衣服,是练就孩子独立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孩子2~4岁的时候,就已能够完成脱穿衣服的大部分程序。2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己脱衣服;3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己穿衣服;3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进行扣纽扣的学习;5岁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但还不会自己系鞋带。

倘若孩子第一次试着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他脱穿衣服的学习过程就会进行得十分顺利。日本妈妈们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她们在教会孩子脱穿衣服的时候,不仅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同时还会施以奖励的手段,以达到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目的。6.日本小公主东西自己提

郑萍和郑华是两姐妹,去年的时候,妹妹郑华带着5岁的女儿去了日本居住,而姐姐郑萍一家则一直生活在北京。

一天深夜,郑萍给妹妹打了个电话,焦急地说14岁的儿子小克离家出走了,接着她给妹妹讲述了小克出走的原因:“当天晚上,我带着小克到从国外回来的同事家做客,临走的时候,同事送给了我们许多东西。我大包小裹地提着下楼,走到小区门口,等了很长时间终于拦了一辆出租车。回到我们住的小区的时候,依然是我自己提着那些东西,而身高约170的小克,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没有帮我提一件东西或者搭一把手。“回到家以后,我埋怨了小克几句,说他不懂事,不知道帮我提东西。他很不服气,顶撞了我几句,于是我们争吵了起来,最后小克从家里跑了出去,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小克还没有回来。我很担心,小克应该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从小到大,小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他5岁的时候,我跟他爸离了婚。为了儿子,我从未想到和别人重组家庭。在家里的时候,我从来不舍得让他做一点点儿事情,只想让他好好学习。我埋怨他不帮我提东西,只是随口抱怨几句,并不是真的怪他。这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如果遇到了坏人可怎么办?”

郑华听着电话那边姐姐的哭声,也是倍感着急,她远在日本,不知道怎么安慰国内的姐姐。

后来,郑萍接到电话,原来小克跑到姑姑家里去了。郑萍与郑华心里的石头总算可以放下了,还好,小克没事儿。

这次的事情发生以后,郑华觉得姐姐在教育上有很大的问题。于是,她向姐姐讲述了自己在日本的见闻。

郑华说:“我带着佳佳到了日本以后,发现日本父母在教育问题上跟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记得我第一次送佳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像在中国的时候那样,给佳佳拿着包,让她空着手。我看到日本家长,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的手里一律空着,而孩子们则肩上背着,或者手里拿着,最起码有两三个大包,还有一个书包,而且还跑得飞快,就连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是一样。“当时我就心想,日本的父母太残忍了,怎么能这么对待那些花朵们。让孩子们提东西,自己手里却空着,这简直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过了两天,佳佳的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日本人有一个习惯,说话只说半句,后面的让听者自己去琢磨。‘孩子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老师当时只说了半句话,我一开始还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后来我才意识到她是在问家里情形,看到我还在想,她接着又说了‘比如说上学时拿包吧……’,这是老师的一种委婉的提醒。“从此以后,我每次送佳佳上学,都是让她一个人拿着东西。说实话,这种方法确实很好,现在佳佳什么东西都自己拿着,有时候还会帮我拿东西。”

听了妹妹的话以后,郑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番思考,或许,她真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否则,她不敢保证小克长大以后会不会还是这样。于是,郑萍开始试着让小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几个月以后,小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再也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了,已经变成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了。看到儿子的进步,郑萍感到十分欣慰,她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

在日本,妈妈们接孩子上下幼儿园的时候,手中一律空着,大包小包都是孩子一个人拿着。也许,这在中国父母眼里有些难以接受,倘若孩子提不动怎么办?倘若孩子累坏了如何是好?由父母代劳提东西反而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爱孩子更多?

当然不是,日本人对孩子的爱并不比中国人少。只不过,日本妈妈们觉得爱孩子要智爱,而不是溺爱。她们认为,培养孩子就要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吃苦能力以及责任感。

其实,对孩子来说,尤其是男孩儿,无论是在少年时代,还是在长成一个男人之后,他的心里自始至终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叫嚣:“我是男人!”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个声音的呼唤从未停止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父母的溺爱淹没了孩子的呼唤。

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回馈父母的爱,不如试着向日本父母学习,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背书包;带孩子去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提适合的东西等。

很多中国父母一直恨铁不成钢地称现在的独生子女是“抱大的一代”,称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其实,正是父母的百般溺爱,才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吃不得苦,不能自立。正如案例中郑萍的儿子小克一样。

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只要遇到挫折就会马上爆炸,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过激行为,如自残、暴力等。的确,“抱大的一代”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心理。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父母却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事实,即父母对孩子的依赖。

中日曾联合举行了一次小学生夏令营,入营的共100人,中日双方各50名孩子。在这次夏令营中,组织者发现,中国孩子的各项训练指标都不及日本孩子。特别是在自理能力、勇气、耐力等方面,双方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令日方目瞪口呆的是,竟有40多位中国父母随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后援阵营。从中日孩子间的差距,可以得出中国孩子依赖父母的结论,而中国父母的庞大后援阵营,则可以得出中国父母依赖孩子的结论。

其实,中国父母完全可以像日本父母那样,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去做他能做的事情,比如,提东西。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那么当他长大以后,就会缺少独立成长的机会,进而减弱他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如此一来,孩子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立于社会的人,这将会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慧言慧语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是喜欢帮助孩子取得成功,担心孩子失败,因此当他们看到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往往不会袖手旁观,而是急于伸手帮忙。有的父母甚至经常跟在孩子后面,不离左右,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给孩子克服困难与尝试挫折的机会。比如,孩子与父母同行的时候,孩子的手总是空着,哪怕孩子自己的东西,也完全由父母帮忙拿。

其实,父母完全没必要担心孩子累着或者提不动东西。在日本,孩子自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开始自己提东西,就连日本小公主也不例外。试着让孩子提东西吧,因为他完全有这个实力。7.6岁就能洗衣服?别不信孩子的潜力

5月的一个周六,林夏站在窗前,她看到楼下小区里的花园早已姹紫嫣红,各种不知名的花次第开放。在这样美丽的季节,林夏突然有了想下楼走走的冲动,于是,她带着6岁的儿子浩浩下楼了。

在楼下玩了一会儿之后,林夏就和浩浩回家了。“妈妈,前面是曼曼姐,她拉着一个好大的箱子。”快走到电梯口的时候,眼尖的浩浩发现了他们对门老赵的女儿曼曼。曼曼在北京海淀的一所大学上学,每周都会回家。如果她不回家,老赵和妻子就会去看她。听说,他们表面上是看女儿,实际上是到学校给女儿洗衣服、整理房间。

平日里,浩浩最喜欢翻箱倒柜,可能是觉得曼曼的箱子十分好玩儿,在林夏和曼曼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姐姐,我帮你拎。”一边说一边过来拉曼曼的箱子。没想到的是,浩浩刚拉了一下,箱子“哗”地一下打开了,里面的东西散落了一地:皱巴巴的衣服、内衣、袜子。

浩浩喊道:“哇,全是衣服。”他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却不知道给林夏惹了多大的麻烦。幸好电梯附近没有其他人,林夏以最快的速度将曼曼的衣服塞进箱子里,为儿子的鲁莽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回到家以后,林夏对浩浩说:“以后不许乱动别人的东西,知道了吗?”

浩浩说:“我知道了。妈妈,曼曼姐的衣服好多哟。”

的确,曼曼是带回了许多衣服,可那些都是脏衣服。但是,林夏不能跟儿子说,否则,他又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曼曼姐为什么带了脏衣服呢?妈妈的皮箱里,可都是干净的衣服呢!”

下午,林夏到一个日本朋友相原家做家教。相原家住在北京站附近的华侨村,虽然林夏是第一天去做家教,但是她之前曾在这个小区工作过,所以,她不仅熟悉从北京站到华侨村的路线,而且对那个小区的环境也十分熟悉。因此,林夏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相原家。

林夏根据地址找到了门牌号,按门铃,不一会儿穿着和服的相原夫人过来开门了,在她身后是一个比浩浩大几岁的男孩儿,看起来10岁左右的样子,倘若在中国读书,应该上三年级了吧!

男孩儿望着林夏一脸的笑意,接着冲她深深地一鞠躬,用生涩的中文说:“老师好,你辛苦了。”原来他就是林夏的学生相原俊。“你好,相原俊,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相原俊看看相原夫人,又看看林夏,他说:“林老师,再等一会儿可以吗?”“当然可以!”

相原俊走开了。

看到儿子走开,相原的夫人对林夏解释道:“林老师,刚才你来的时候,相原俊正在洗衣服,还没来得及晾。待会儿他晾好了,你们就可以开始了。”

听到相原夫人的话,林夏感到非常惊讶:“相原俊自己洗衣服啊?”

相原夫人面色平和地答道:“是啊,从6岁开始,相原俊就自己洗内衣、袜子一类的小衣服了。”

一个男孩儿从6岁就开始自己洗衣服,这让林夏想到了18岁了还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的曼曼。于是,她接着问道:“相原夫人,如果孩子18岁了,还让你帮着洗衣服,你会洗吗?”

相原夫人用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林夏,她说:“18岁的孩子竟然不会洗衣服?应该没有这样的孩子吧?”

林夏心想:是的,可能在日本没有,但是在中国绝对有,而且像曼曼这样的女孩儿绝对不止一个。虽然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中国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两个小时的家教时间很快过去了,告别相原家以后,林夏按原路返还。在路上,她做了一个决定,让浩浩学习洗衣服。

当天晚上,浩浩洗完澡以后,林夏对他说:“儿子,咱们玩个游戏怎么样?”“什么游戏啊?”“咱们比赛洗袜子,好不好?如果你赢了,妈妈下周末带你去游乐园;如果你输了,你就天天洗袜子,但是你可别泄气,因为浩浩这么聪明,总会赢过妈妈的。”

最后,洗袜子比赛当然是浩浩输了,还好,他愿赌服输,从此每天都争着洗袜子。看到儿子这样,林夏的丈夫开始不满了,他对林夏说:“老婆,你不会把全家的袜子都让浩浩洗吧?这不是在虐待他吗?”“什么虐待啊?我这是在培养浩浩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像浩浩这个年龄,正是培养他独立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

看林夏说得在理,丈夫当然不再反对了。从此以后,夫妻二人互相配合,效果非常明显,现在浩浩已经可以洗较为单薄一点儿的衣服了。

在中国,像曼曼的父母那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对孩子的关爱细腻周到,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对此,他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洗衣服是小事,不学也没什么;孩子的功课太多,洗衣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孩子洗也洗不干净,还不如不让他洗;家里有洗衣机,还用他洗吗……

其实,让孩子从小学会洗衣服十分重要,这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日本,妈妈们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洗衣服的习惯了。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妈妈就会在他的房间里放上一只洗衣篮,倘若孩子忘了将脏衣服放到里面,妈妈就会将脏衣服递到孩子手上,然后问他:“宝贝,你还记不记得该将脏衣服放在哪儿?妈妈忘了。”通常情况下,孩子十分喜欢这样的游戏,他会跑着将衣服放到洗衣篮里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妈妈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衣服。或许,孩子并不能将衣服折得很整齐,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日本妈妈从来不会批评孩子做得不好,反而会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

日本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会在洗衣机前搬一个凳子,让他站在上面,然后给他演示一下如何开动洗衣机。以后,每当妈妈洗衣服的时候,都会让孩子当她的帮手。当孩子能力具备的时候,妈妈就会试着让孩子自己将衣服放进洗衣机。

日本妈妈还会教孩子如何分开不同颜色的衣服。比如,妈妈会先将一件旧的浅颜色衣服放到洗衣盆里面,接着会再放进去一些掉色的深颜色衣服。然后,妈妈会问孩子:“宝贝,如果我们现在就将水倒进去,你说会怎么样?”

当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日本妈妈会为他制订他自己的洗衣服值日表。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哪一天是他洗衣服的日子。有的日本家庭,会选择一天作为全家的洗衣日,让全部的家庭成员都参与洗衣服。

日本妈妈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训练孩子洗衣服。因为她们相信,6岁的孩子就能洗衣服,因为此时的孩子完全有这个潜力。

◎慧言慧语

倘若你工作一天,不想回到家为洗衣服的工作而感到心烦。倘若孩子不想洗衣服,你可以告诉他,你只好请一个钟点工来做家务,如此一来,家里用来买东西和买玩具的钱就会减少。

在教孩子洗衣服一事上,父母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然,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父母应该为孩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而欢呼,着眼于他的进步,而不是求全责备,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培养孩子洗衣服的兴趣,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倘若父母不能勇敢地放开孩子的手,可能有些事情他永远都不会。这包办一切的“关爱”,总有一天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绊脚石。8.订立责任合同,大家分工合作

在家务劳动上,中国父母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怕耽误孩子学习或者担心孩子受累,所以包办代替;一是看到孩子做不好家务的时候,大声责备。这两者皆不可取,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技能,与其他学习一样,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有技巧。

中国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日本有这样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仔细想来,这两句话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

日本父母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认为,家务劳动不应该是临时性的,抑或是救火式的,只有长期的有规律的家务劳动,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在家庭中,日本父母经常和孩子订立责任合同,双方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谁没有遵守责任合同,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时间一长,孩子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义务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卢蕊在日企上班,她工作顺利,待遇也还不错。可是,她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起因是她的宝贝女儿佳佳。佳佳今年12岁,刚刚小学毕业。以前,卢蕊从不舍得让女儿做一点点家务,因为她怕耽误女儿的学习,因此不管多忙多累,她都会将家务揽在自己身上。

暑假了,佳佳轻松极了,她既不用再学习,也不用做家务。卢蕊却累坏了,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女儿做饭、洗衣服,此外,她还要整理女儿白天在家里制造的垃圾。看到妈妈忙这忙那,佳佳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妈妈,我帮你吧”。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令卢蕊非常伤心。那天,早晨起床以后,她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有一点发烧的迹象,但是为了不让女儿饿着,她坚持为女儿做了早饭才赶去上班。一天下来,她的情况并未有所好转。晚上下班以后,卢蕊回到家里,她看到客厅里女儿吃完零食后胡乱扔的零食袋子,走进厨房,女儿早晨吃剩下的饭菜依然在那儿摆着,再一走进女儿的房间,床上胡乱放着换洗下来的衣服,而此时,佳佳正稳稳地坐在电脑跟前上网。

看到这种情况,卢蕊心中的火气顿时冒了出来。她想不通,为什么女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帮她分担家务,难道是她以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第二天,卢蕊满情愁绪地走进公司。看到她脸色不好,眉头紧皱,日本女同事爱田美莎走到她跟前,问她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卢蕊好似找到了倾诉对象一般,将女儿的事情告诉这位日本妈妈。说实在话,卢蕊很想知道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于是,美莎将自己的育儿之道告诉了卢蕊。原来,美莎的儿子也是小学刚毕业,暑假期间一直宅在家里,但是美莎并没有遇到卢蕊这样的情况。她跟儿子订立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里明文规定,谁具体做什么,不做的那个人将会受到惩罚。为了提高儿子的积极性,美莎根据儿子劳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完成质量的好坏进行不同的奖励。因此,她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的都是一个整齐的家。

听完美莎的话以后,卢蕊心动了,她想:“或许,我也可以像美莎那样,跟女儿签订一份责任合同。”

心动不如行动。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卢蕊就回房间草拟合同去了。半个小时之后,她走进佳佳的房间,将写好的合同放在女儿面前。佳佳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妈妈要跟她签一份劳动责任合同,内容是这样的:

甲方是妈妈,乙方是佳佳。暑假期间,佳佳自己洗衣服、整理自己房间、自己叠被,由于这些事情都是佳佳的分内事,都应由佳佳一人完成。

买早点、洗碗、拖地等“公共事务”,完成以后,根据完成质量的好坏、劳动的态度、自觉性等各项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比如,买3次早点,带佳佳去一次公园;洗5次碗,送佳佳一本喜欢的书;拖一周的地,由佳佳来挑选一件喜欢的东西。至于其他的劳动内容,视情况而定。

看完合同以后,佳佳兴奋地说:“妈妈,是不是只要我洗5次碗,你就会把那本《汤姆·索亚历险记》买给我?”“当然了,妈妈说话算话,但是佳佳也要说话算话啊。”知道这份合同引起了女儿的兴趣,卢蕊心里非常高兴。

事实证明,卢蕊的做法是明智的。自从她跟女儿签订了劳动责任合同以后,佳佳变得比以前懂事多了,不仅变得勤快了,而且越来越关心家里的事情。看到女儿的变化,卢蕊开心极了,因为她知道,即便女儿以后住校,也不用担心她的自理能力了。

国内的许多父母会说:“孩子还小,等以后他们长大了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现在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高。”说这种话的父母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倘若父母凡事都包办代替,希望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变得富有责任感,那是不可能的。

日本的思想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事实上,日本人也确实这么做了。日本父母从小就通过与孩子订立责任合同的方式,让他们参加家务劳动,通过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其实,父母与孩子签订“合同”只是一种形式,贵在引导。另外,父母在草拟合同的时候,要找准孩子的需求点,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孩子做家务劳动的适应度。倘若孩子在此之前从没做过家务,让他一下子做许多难度高的家务,那么这个合同肯定执行不下去。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孩子年龄的劳动责任合同。

◎慧言慧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