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100个(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13:02:43

点击下载

作者:叶永烈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家故事100个(4)

科学家故事100个(4)试读:

巴甫洛夫

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1936

俄国生理学家。他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1.科学的苦工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著名的格言:“要做科学的苦工!”

巴甫洛夫的一生,就是做科学苦工的一生。

小时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德米特里一起挖坑,准备栽种苹果树苗。当他们辛辛苦苦把几个坑挖好了的时候,父亲来了。他看了一下,说道:“你们挖错地方了。这儿连阳光都晒不到,不能种。”

这时候,德米特里气馁了,放下铁锹不干了。

可是,巴甫洛夫却拉着弟弟,来到父亲指定的地方,又重新挖起来。手上磨出水泡,他不管,一直到挖好坑,种好苹果树苗,浇好水,这才歇手。

后来,巴甫洛夫成了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成天在实验室里,研究狗的条件反射现象。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实验用的狗。

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国家非常贫困,连人民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顾得上巴甫洛夫的科学研究工作。巴甫洛夫毫无怨言,自己上街去捉狗。有几次,他为了捉狗,竟从围墙的小门洞里钻过去。就这样,好不容易抓来几只狗,进行实验。

巴甫洛夫在解剖狗的时候,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他非常细心地数着从玻璃管中流出来的狗的唾滴,把数字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位新来的助手数了一会儿,就感到单调、厌倦,而巴甫洛夫却郑重地对他说:“如果必要,就数它10年,20年!”

巴甫洛夫成年累月像“苦工”似的在实验室里工作着。他年过70,脸色仍比他的助手还红润。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健康时,他说道:“不要饮酒,不要用烟草来伤害你的心脏!”

巴甫洛夫思想深刻。他在讲课或发言时,没有半句废话,没有半句离题。他要求别人也这样。因为他认为,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

巴甫洛夫常常很早就起床,可是他起床时从不发出声响。他轻手轻脚地穿衣,走路,他不愿惊醒别人。

巴甫洛夫从小就洗冷水澡,一直坚持到80多岁。他病重时,没办法再洗冷水澡了,仍要求医院允许他用冷水洗手。

巴甫洛夫在87岁高龄时得了严重的肝脏结石症,后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学的苦工”,勤奋地写作。

在巴甫洛夫离开人世之前,他始终没有忘记教育青年。他写了这样的遗言,留给青年们:

对于献身于科学的青年们,我希望些什么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应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未掌握前面的东西,就永远不要着手做后面的事情。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

你们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干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如果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会成了虚妄的挣扎……

第二是谦虚。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了客观的标准……

第三是热情。牢记,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还是不够的,科学是需要人们高度紧张和巨大热情的。希望大家在工作和探讨中都能热情澎湃……

贝克勒尔

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

又译柏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1895年起一直研究磷光现象。1896年发现铀的放射性质,是科学实验中认识放射性的开端。因发现自发放射现象,于1903年与居里夫妇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在机遇面前

1896年初,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科学界先是怀疑,继而震惊,然后蜂拥而上,纷纷研究这种新奇的射线——看不见而又能穿过许多物体的光线。

在这许许多多新的研究者之中,有一位叫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法国物理学家。在这里,所以要写出他的全名,是因为他的父亲亚历山大·贝克勒尔,也是物理学家。

老贝克勒尔一直从事于研究磷光(又称荧光)现象。他发现,不少物质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发出磷光。

有人认为,磷光中可能也含有X射线。

这件事引起了小贝克勒尔的兴趣,便着手进行实验。

小贝克勒尔从父亲那里找来一瓶荧光物质——黄绿色的硫酸双氧铀钾。它在阳光下会射出磷光。

当时已经知道,X射线能够透过黑纸,使底片感光。于是,小贝克勒尔进行这样的实验:在阳光下,把包了黑纸的底片放在硫酸双氧铀钾附近。经冲洗,发觉底片感光了。这说明磷光中含有X射线。

不过,小贝克勒尔是一个办事仔细的人,他想再做几次看看。

不巧,遇上了几天连续阴雨,实验没法进行。等天气再度转晴时,小贝克勒尔又着手实验。

他确实是个细心的人,在实验之前,抽出两张底片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漏光。

抽查的结果使小贝克勒尔大为震惊:两张底片都已曝光。其中有一张上还有钥匙的影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底片是用黑纸包好后,放在抽屉里的。钥匙,那天顺手往抽屉里一撂,落在一卷底片上。在桌子上,只有一瓶硫酸双氧铀钾。它没有受到阳光照射,不会射出磷光。为什么底片会感光呢?

小贝克勒尔猜想,可能硫酸双氧铀钾本身会射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由于铀是放射性元素的缘故)。这种射线,也能透过黑纸,使底片感光。

小贝克勒尔经过深入研究,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就这样,小贝克勒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自发放射现象的人。

其实,在日光下,硫酸双氧铀钾射出的磷光,并不含有X射线。小贝克勒尔最初在阳光下做的实验,实际上也是放射性射线使底片感光,他误以为是X射线罢了。

后来,有人认为,小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纯属偶然。

当然,那几天正好遇上阴雨,这是偶然因素。但是,小贝克勒尔做实验总要反复几次,做实验前还抽查底片,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细心。如果他只做了一次,或者不抽查底片,也不可能成功。

与小贝克勒尔几乎同时,另一位科学家也发现底片跟硫酸双氧铀钾放在一起会感光。只不过他以为这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把它轻易放过了。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留心意外之事,是科学研究者的座右铭。”

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这些话,在小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这件事中,得到了印证。

拉姆赛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曾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及伦敦大学教授。最初研究有机化学,后致力于物理化学。1893年得出关于表面张力的公式。1894—1898年间和瑞利等合作,先后发现氩、氖、氦、氪、氙等元素。1910年与格莱测定出具有放射性的氡的原子量。主要著作有《近代理论与系统化学》《大气中的气体》《传记与化学论文集》等。

3.一本书的作用

1894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物理学家瑞利由于发现了氩——“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名震世界化学界。

说来很有意思,小时候,拉姆赛压根儿就没想到过,他会成为一位化学教授。

1852年10月2日,拉姆赛生于英国的格拉斯哥。他的父母在40岁才结婚,只有他这个独生子,所以对他特别宠爱。

拉姆赛小时候的兴趣非常广泛。他擅长外语,曾在教堂用法语、德语朗读《圣经》,使大人们都感到吃惊。他喜欢拉小提琴,喜欢游泳、划船。他最喜爱的,要算是踢足球了。拉姆赛一直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

不幸,拉姆赛在一次足球比赛中,踢伤了腿。从此,当足球健将的美梦破灭了。

然而,就在养伤的时候,他读了英国化学教授托马斯·格雷姆的一本化学常识书。格雷姆也是格拉斯哥人,与他同乡。拉姆赛读这本书,本想学习焰火的制造方法,谁知一读之后,却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常把书籍称为“不说话的老师”。这话一点也不错,拉姆赛就是被一本化学常识书引入科学的大门,决定了毕生的志向。

他的一位中学同学曾回忆道:

当我初次遇见他时,我发现他对于化学上应用的药品和器具已很熟悉。一天下午,他到我家里来做化学实验,制取氢气、氧气,从糖中提取草酸等。我们所用的器具,除了烧瓶、曲颈瓶和玻璃杯之外,几乎都是自己制造的。

17岁时,拉姆赛开始专门学习化学。20岁时,获博士学位。拉姆赛不再是一个爱玩的孩子,而成了一个勤奋的青年。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我今天早上5点半钟起床,从6点到7点我自修并吃早饭,7点到8点有一节功课,8点到9点又有一节,从9点到下午3点我在化学实验室里做实验(我只稍微吃点中饭,好省出些工作时间,不到6点钟不吃晚饭)。从3点到5点我自修,从5点到6点上课,然后吃晚饭。现在8点,我又必须开始自修了。

拉姆赛后来成为伦敦大学化学教授。他只有一间又小又旧的实验室在楼上,当他要用天平称化学药品时,还得跑下楼。可是,拉姆赛就在那样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有关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放射性、原子量、气体密度等许多实验,写出许多著名的论文。也正因为这样,他从空气中获得了氩。

1904年,拉姆赛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拉姆赛为人热情,乐观,说话幽默。他曾担任英国化学学会会长。

拉姆赛一直很喜欢外语。1909年,当世界应用化学会议在伦敦召开时,他被推选为会长。拉姆赛在致开幕词时,用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各讲了一遍,与会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和佩服。

1916年7月23日,拉姆赛病逝,终年64岁。

欧立希Paul Ehrlich

1854—1915

又译埃尔利希。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近代化学疗法奠基人之一。他和日本学者秦佐八郎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药物“六〇六”。在免疫学上,他创立的学说为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些实用方法。他在组织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肿瘤学、化学疗法等方面发表论著多篇。1908年与俄国生物学家、免疫学创始人之一梅契尼科夫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给自己写信的人

一看这个标题,你就会感到奇怪,信总是写给别人的,怎么会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世界上确实有给自己写信的人!这个人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欧立希。在1907年,欧立希便曾给自己写过好几封信。比如,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欧立希:

7月8日是父亲的生日,可别忘了给他送去一个大蛋糕,庆祝寿辰!日夜工作着的欧立希7月4日

欧立希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呢?原来,他当时正在和日本科学家秦佐八郎(1873—1938)一起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工作——制造一种新型的药物,用来治疗当时在非洲流行的会使人昏睡不醒的“昏睡病”。

他俩废寝忘食地工作,日夜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倦了,用冷水冲一下脑袋,清醒清醒。实在倦了,就在实验室的长椅上躺一会儿,用厚厚的书本当作枕头。

也正因为这样,欧立希常常把亲人们的生日都忘了,而德国人对生日是很重视的,谁不来庆祝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欧立希给自己写信,为的是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不至于忘了礼貌——给父亲庆贺生日。

欧立希写好信,信封上注明寄信的日期,交给他的一位亲戚,请亲戚到了寄信的日期把信投入邮筒。欧立希收到自己写的信,记起父亲的生日,于是赶紧去买大蛋糕,到父亲那里去了一下,连椅垫都没有坐热,连酒都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就匆匆忙忙赶回实验室了。

艾克曼

Christiaan Eijkman1858—1930

荷兰医生、哲学博士。首先查明脚气病的病因,对维生素的发现做出了贡献。1929年,与英国生物化学霍普金斯共同因维生素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对“想当然”的惩罚

1929年,荷兰医生艾克曼荣获诺贝尔医学奖金,奖励他发现维生素这一功绩。

艾克曼是怎么发现维生素的呢?这件事说来十分有趣,也很能给人以启示。

1893年,年轻的艾克曼医生被派往当时“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尼)的爪哇岛。岛上流行着严重的脚气病。

艾克曼到了那里不久,也患了脚气病。

艾克曼想,脚气病会传染,很可能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于是,他就用显微镜反复进行观察。几年过去了,艾克曼依旧没有找到那“脚气病病菌”。

到了1896年,艾克曼开始用鸡做实验。因为他发觉,当地的许多鸡也患脚气病。他经常从鸡爪子上刮下点什么,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还是一无所获。

这时,他用来做实验的鸡,几乎全部传染上了脚气病,成批成批死去。然而,也有几只鸡虽然得了脚气病,却勉强活了下来。

奇怪的是,大约过了4个多月,这些幸存下来的鸡,竟然全部恢复了健康。

这是怎么回事呢?

艾克曼百思而不解。由于他用显微镜寻找“脚气病病菌”找了几年都没找到,他渐渐不往病菌这方面想了。他猜测,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致病的。

艾克曼到厨房里去,一位新来的厨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这个厨师刚来了两个多月,很巧,那些鸡也是最近两个月才好起来的。

艾克曼仔细一调查,才弄明白:原来,过去的那个厨师爱贪小便宜,他总是用食堂里吃剩的白米饭喂鸡,而把那些鸡饲料克扣下来,装入私囊;而这位新来的厨师很忠厚,按照规定用领到的鸡饲料喂鸡。

于是,艾克曼连忙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买了一批健康的鸡,一半用白米饭喂养,一半用鸡饲料喂养。结果发现,用白米饭喂养的鸡,很快就生脚气病;而用鸡饲料喂养的鸡,却一直很健康。

接着,艾克曼给自己吃杂粮(鸡饲料主要也是杂粮),他的脚气病也好了。许多人听了艾克曼的劝告,吃了一些杂粮、粗粮,脚气病都痊愈了。

这下子,艾克曼明白了:问题出在白米饭上!

在爪哇岛,人们都习惯吃精白米。艾克曼认为,很可能在米糠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内一旦缺乏这种物质,就会生脚气病。

艾克曼把米糠当作“药”,给许多人吃,给他们医好了脚气病。

艾克曼又进一步把米糠浸在水里,再用一种薄膜过滤,滤液也能治病。于是,他断定,那奇特的物质是能溶于水的,而且是小分子(大分子不能透过薄膜)。

1912年,日本生物化学家铃木、岛村和大岳,波兰化学家方克,分别用不同方法提取出了这种奇特的物质——一种白色的结晶体。由于它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们称它为“维生素”。

后来,人们还发现,维生素有好多种,那种大米糠中提取、能防止脚气病的维生素,被定名为“维生素乙1”(即维生素B1)。

艾克曼发现维生素的经过充分说明,对于复杂的事物一定要善于分析,善于思索。只有这样,才能从很细小的事情中发觉蛛丝马迹。

当人们再向艾克曼提起“脚气病病菌”时,他哈哈笑了,说那是“想当然”;为了寻找它而白费几年时间是“活该”,是对“想当然”的惩罚。

詹天佑

1861—1919

铁路工程专家。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今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在修建中因地制宜运用“人”字形线路,减少工程量;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工期。通过京张铁路的修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为以后修筑铁路做出了贡献。

6.青龙桥车站旁的铜像

当你坐火车从北京到张家口,途经八达岭附近的青龙桥车站时,你可以看到月台旁矗立着一座青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稍胖的脸上留着八字胡,双手插在裤袋里,神情刚毅自若。他就是当年历尽艰辛负责建造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生于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汉口。

詹天佑小时候对机器很感兴趣,口袋里常常装着齿轮或发条。有时,还用泥土做机器模型。12岁时,他到香港报考“幼童出洋预备班”;考上后,当年就被送到美国学习。詹天佑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詹天佑学的是土木工程和林道工程专业,可是在学成回国之后,由于他不会巴结权贵,竟然被分配去驾驶轮船。他在这样学非所用的境遇中度过了7年,后因老同学的极力推荐,这才到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从此,詹天佑把毕生的精力贡献于祖国的铁路事业。

詹天佑上任不久,便遇到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铁桥。起初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包工,没成功;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也不顶用。这时,工程负责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同意让詹天佑试一试。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了3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又到现场仔细调查,听取工人们的意见,设计出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新方案。果然,詹天佑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使许多人感到震惊: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3个外国工程师望而却步的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之后,遇上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当时,清政府决定兴建京张铁路。英帝国主义想独霸京张铁路的修筑权,沙皇俄国也想包揽建造这条铁路,他们激烈争夺,相持不下。

后来,他们两国达成协议:“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根本就没办法建造这条铁路。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詹天佑挺身站了出来,全权负责建筑京张铁路。这消息传到伦敦,英国的报刊讥笑道:“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全部工程都由中国技术人员负责。

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他的几个得力的学生,亲赴现场踏勘。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常对学生们说:“技术的第一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白天爬山越岭,夜里在油灯下精心绘制线路图。别人勘查过的地方,他常常重新勘一遍。有人见了不大高兴,以为这是对他们不放心。詹天佑却坦率地说:“这是因为我的责任实在太重大了。多一个人复查一遍,可以避免出差错。”这责任确实重大呀,因为这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12月开始铺轨,詹天佑亲手打下了第一颗铁钉。不久,工程就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高石坚,要开凿4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1000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决定从山的南北两面同时对凿,到山中心会合。凿洞时,遇上坚硬的花岗岩,在用炸药炸后,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挖走碎石。挖了一段之后,又遇上泉水漏进洞里,又要靠人工一担一担把水排走。詹天佑身为总工程师,毫无架子,与工人们同凿石,同挑水。詹天佑常说:“要为中华民族争光啊!”他的话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詹天佑对整个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大要求。他说到做到,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战,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6年完成,结果只用4年就提前完成了。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在举行通车典礼时,许多外国铁路工程师和外交使节坐上专车,参观了全线。他们纷纷赞誉詹天佑,而詹天佑却很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1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就这样,在詹天佑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建筑的铁路。后来,他又担任了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总工程师。全国人民崇敬这位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在青龙桥车站兴建他的铜像,正是为了永久地纪念他。

卢米埃尔兄弟

路易·卢米埃尔(Louis-Jean Lumière,1864—1948),法国企业主和化学家,早期电影制作者。原随父经营照相材料工业。后与其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Marie-Lou-is-Nicolas Lumière,1862—1954)合作,吸收并发展了同时代人研究发明的成果,创制出“活动电影机”,拍摄短片多种,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开售票放映,获得成功。有的电影史家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正式放映电影的开端。

7.电影和缝纫机

好奇怪的标题呀:电影和缝纫机!

电影和缝纫机,风马牛不相干,怎么把它们扯在一起?

说来有趣,电影的发明,竟然跟缝纫机大有关系哩!

电影不是一个人发明的,它是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据统计,大约有100个人曾对电影的发明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有20来个人对电影的发明做出过重大贡献。这是因为电影技术是综合性技术,没有各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是不可能发明的。

到了1894年夏天,经过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电影已是成熟的胎儿,即将诞生。然而,这时有一个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原来,放映电影时,影片并不能像传送带那样不停地经过放映机的片门,而应是一动、一停,一动、一停地经过片门。这是因为,如果让影片不停地经过片门,那么在银幕上就什么都看不清楚;只有让影片做一动、一停的间歇运动,即在影片运动的时候用遮片遮住片门,当影片不动的时候打开片门,形象才能清晰地射到银幕上去。

电影的放映速度是每秒钟24张画面(指有声电影)。也就是说,必须在每秒钟内使影片在经过片门时动24次,停24次。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许多人束手无策,就连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这道难题是谁解决的呢?是法国科学家卢米埃尔兄弟——哥哥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弟弟路易·卢米埃尔。更确切地说,其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是路易解决的。

路易是个爱动脑筋的年轻人,当时只有30岁。正当他哥哥奥古斯特搞了一个又一个设计方案都失败了的时候,路易也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过,路易的思路很广,常常能触类旁通,做出许多发明。

一天深夜,路易放下手头的设计图,摆弄起缝纫机来了。这是因为他联想到,用缝纫机缝衣服时,衣料不正是在做一动、一停的间歇运动吗?当缝纫机针插进布里时,衣料不动;当缝纫针缝好一针,向上收起时,衣料就向前挪了一下。然后,又是停——动——停——动……

奥古斯特曾在一篇回忆录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在1894年年末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我到我弟弟的房间去,当时他正有点不舒服,躲在床上休息。

他告诉我说他因为睡不着,在夜深人静时想出了为达到放映的目的所应具备的条件,并已设计了一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机械。

他给我解释说,问题在于把一个作用类似缝纫机上的压脚那样的机械所产生的运动,来拉动片带;当这个牵引机件再次上升的时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片带静止不动。

这对我说来,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启示。我立即就了解到,我只有放弃我所设计的靠不住的方法。我的弟弟在一个夜晚就发明了活动电影机。

就这样,普普通通的缝纫机,帮助科学家解决了电影机械中的难题,使电影终于在1895年正式诞生。

别瞧不起你周围许许多多像缝纫机那样普普通通的东西。留心周围的一切,它们会给你有益的启示。

威伯·莱特Wilbur Wright 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

1867—1912 1871—1948

莱特兄弟,美国飞机发明家。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实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1903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做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同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飞行时间达59秒,飞行距离达852英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