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诣远《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16:57:2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黎诣远《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黎诣远《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概 论

第1章 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任务

1.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是指以共同谋生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总体。(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经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或生产关系,包括产权关系、分配关系等。(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包含五个因素:产权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决策结构、经济管理组织和政府调控方式。

根据这五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将经济体制分为以下四种典型模式,见表1-1-1。

表1-1-1 当代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

①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是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它崇尚个人主义,自由放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富有开拓传统和竞争精神。政府对企业的限制或支持较少,其主要任务是为市场制定法律和提供信息。

②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欧经济体制。在公司垄断方面,追求“市场竞争+社会公平”。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但通过数以千计的经济立法和社会政策,一方面为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消除市场竞争的各种弊端。其重要特征是全民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③政府导向市场经济

政府导向市场经济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经济体制。其特征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发挥导向作用,并将企业发展纳入政府轨道,形成特有的“个人→企业→政府”经营模式。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特征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政府计划为指导,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以市场机制求效率,以社会主义保公平。(3)经济规制

①私人规制与公共规制

规制是指依据一定规则对个人和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私人规制是指由私人对个人行为进行的规制。公共规制是指由社会公共机构对个人和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的约束。公共规制从广义上说,是国家干预。它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乃至舆论手段,矫正市场机制的内在问题。

②间接规制与直接规制

按照是否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公共规制可以分为间接规制与直接规制。

间接规制,又称广义的公共规制,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在不介入经济主体决策的条件下,解决市场竞争中的一般问题。

直接规制,又称狭义的公共规制,是指行政机关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规定、建议、劝告、警告等行政手段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解决市场竞争中的特殊问题。

③社会规制与经济规制

按照公共规制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规制与经济规制。

社会规制是针对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特别是负外部性进行间接规制和直接规制。

经济规制是针对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间接规制和直接规制。(4)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规制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形式化;经济体制决定经济规制,经济规制是经济体制的规范化。

②区别:同一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经济体制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规制。

2.经济理论(1)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可以定义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有效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人们无限需要的最大满足。理解此定义需注意以下三点:

①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科学

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所以,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②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一种经济资源总有各种不同的用途,人们必须进行选择,以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因此,经济学也是选择的科学。

③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

经济学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属于意识形态。即使从经济运行上看,也与特定国情及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制有关,属于历史的科学。(2)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一般而言,经济理论要研究解决的是以下五个基本问题(五W):

①生产什么(what):一种经济资源可能有多种用途,所以经济学需要研究生产的最优组合。

②怎么生产(how):生产同一种产品,可用不同的技术、材料和工艺,所以经济学需要研究生产的最优方式。

③为谁生产(for whom):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也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④何时生产(when):何时生产指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经济学需要研究资源的动态规划问题。

⑤谁做决策(who):谁做决策,即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学需要研究最适合的经济体制。(3)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①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即根据若干基本假设,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

②深入理解经济社会:懂得经济学,能更深入的理解经济新闻。

③改善经济管理水平:经济学是学习和从事各种经济管理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④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经济学是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

二、经济学的发展

1.西方经济思想(1)重商主义指出只有商业才是生产,利润来自流通过程,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对外扩张政策,通过多卖少买、贵卖贱买增加国家财富。(2)亚当·斯密《国富论》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并使经济学脱离伦理学,第一次成为独立的学科。(3)“边际主义革命”。19世纪70年代初,边际主义学派以主观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说明资本主义可以自动协调,永恒发展。“边际主义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完成,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4)“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根据大萧条的实际情况,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实行国家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奉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取得战后繁荣,通称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1948年,美国的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出版《经济学》,号称经济学的“百科全书”,通称新古典综合派。这是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第四次综合。(5)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货币学派主张,用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代替新古典综合派见机行事的财政政策;供给学派认为,总需求管理破坏生产积极性,只有增加总供给才能解决滞胀问题;理性预期学派则断言,具有理性的人们,会对任何经济变动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期,使政府的政策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形成以新古典综合派为首的新凯恩斯主义与以理性预期学派为首的新自由主义两大营垒,争论的焦点是国家干预与反国家干预。由于新自由主义至今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政策,新凯恩斯主义仍能维持其主流地位。同时,新凯恩斯主义又在不断吸取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经济思想是人类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潮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的。19世纪初,法国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将空想社会主义推向高潮,抨击资本主义“是非颠倒”,幻想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并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这种社会没有阶级差别、体脑差别、城乡差别、男女差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发表《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一文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这一根本矛盾。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3)民主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提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3.中国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的特征:(1)中国经济思想一开始就是政治经济学。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古代经济思想都以国为本,多谈富国,少谈富家。(2)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不充分。由于中国的商品经济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多为调节市场,而不是市场调节。(3)经济政策多于经济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科学理论。由于儒家思想重义轻利,鄙视经济,以致经济思想都隐含在哲学、伦理、政治乃至文学著作之中,且经济政策多于经济理论,鲜有理论专著,也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经济科学。

三、经济学的分类

1.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按照经济学的阶级性质,国内理论界将其分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论》为基础编写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指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以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既定前提,具有两重性:①辩护性;②科学性。

2.制度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泛指对社会制度结构以归纳法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类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泛指对社会经济运行以演绎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经济学。它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包括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信息经济学、对策论等。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根据一定假设,分析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为何这样运行,然后预测将会怎样运行。它只是就事论事,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达到“如果这样,将会怎样”的目的。至于这种因果关系是好是坏,它不作判断,即价值中性。

规范经济学对经济运行状态具有价值判断,要明确好坏,应当怎样。

规范经济学必须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实证经济学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价值判断。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又称为小经济学、个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市场经济学以及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的协调发展,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大经济学、总量经济学、总体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以及收入理论。

5.综合经济学与分类经济学

根据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学和分类经济学。

综合经济学全面反映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属于理论经济学,可以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高级经济学等不同层次。

分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不同分支,有偏重理论的,但大多重在应用,也称为应用经济学。诸如货币银行学、公共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

四、微观经济学

1.基本假设(1)完全理性

经济主体具有完全理性,即权衡一项决策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如果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就去做,反之就不做。“经济人”假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①“经济人”以利己为原则。

②“经济人”服从“看不见的手”指挥。

③“经济人”是经济行为的实证结论。(2)完全竞争

经济主体是在没有任何政府干预的完全竞争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能够自动调节供求,使买卖双方各得其所。一般均衡理论根据一系列严格假定进一步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切经济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最优配置。(3)完全信息

经济主体完全掌握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包括产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完全了解市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任何人都不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事购买,也不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从事销售,市场只有唯一的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

2.基本内容(1)微观经济循环流程

图1-1-2 微观经济循环流程(2)微观经济分析框架

①市场供求原理。作为市场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市场供求原理。在市场供求原理基础上分别研究家庭、企业经济行为及其交易行为。

②家庭经济行为。家庭通常拥有一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通过提供生产要素取得尽可能多的收入,然后在这种收入的约束下优化自己的消费选择。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家庭,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劳动者、投资者,需要研究家庭经济、需求理论、消费理论、家庭决策(包括劳动就业、消费选择、储蓄投资)。

③企业经济行为。企业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居于决定性地位。企业按照经济社会的需要,有效地组合多种投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一定的收入,或者以一定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入。为此,需要研究企业性质、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企业决策。

④市场竞争。在分析家庭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上,可以研究他们在不同市场上是如何成交的。在市场竞争中,将研究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确定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

3.基本方法(1)数学模型

经济数学模型通常由描述经济关系的一组方程构成,而方程又由一组变量构成。首先,给出一组假设的数学形式,然后用统计数据对这些方程进行估计,最后通过运算得到某些结论。

①存量与流量

存量指某一时点所测度的量,它的大小没有时间维度。流量则指某一时期(两个时点之间)所测度的量,有时间长短。

②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在一个特定的模型中,由该模型本身所决定的未知变量,叫内生变量;由该模型以外决定的已知变量,叫外生变量。一般来说,自变量是外生变量,因变量是内生变量。(2)均衡分析

①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从均衡的空间维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指经济主体或局部市场的均衡,一般均衡指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以局部均衡为基础可以形成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时必定局部均衡,但局部均衡时未必一般均衡。

②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从均衡的时间维度上,可以将其分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短期均衡指需求不变、供给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的均衡状态。长期均衡指需求和供给都可以任意变动时的均衡状态。

③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从均衡的分析方法上,可以将其分为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研究某个时点上的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两个不同的时点均衡状态的变动。动态分析则研究某个时点均衡状态到另一时点均衡状态的过程。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均衡位置上,而动态分析则研究非均衡状态及其变动,实际上是研究在时间推移过程中依然有效的经济关系。

④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经济主体一向追求均衡状态,但实践表明:均衡状态即使能够达到,也处在“刀刃”上,只是相对的、偶尔的,非均衡状态才是常态。(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经济分析的目的是经济决策。按照客观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有时也被统称不确定性决策。

①确定性决策

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下,经济主体对经济决策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已知的、确定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目标,通过几种决策方案的比较,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

②风险性决策

实际情况中,经济主体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并不完全,客观条件并非已知。那些客观条件虽然不能确定,但可以估计其出现可能性的决策,称为风险性决策或随机性决策。运用概率统计的期望值、决策树等随机方法,可以进行这种风险性决策。

③不确定性决策

经济领域充满着不确定性,决策者对这些情况是否出现及其出现的可能性一无所知,只能见机行事,劣中求优,进行非常规的、一次性的决策。对策论是现代经济学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决策方法。

第2章 供求原理

一、需求

1.需要与需求

需要是指人的一种欲望——对某种产品,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产生需要。

由需要的动机产生具体的需求。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即:需求=愿意购买能够购买。

2.需求价格与需求法则

需求价格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需求法则是指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

3.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家庭对一种产品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用表格表示为需求表,用图形表示为需求曲线。

4.个别需求与市场需求

个别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家庭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指某个市场所有家庭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市场需求为个别需求的水平加总。

二、供给

1.生产与供给

生产是人类通过劳动变更物质的性能,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产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供给()是指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能够销售的数量,即供给=愿意销售能够销售。从长期来看,供给量与生产量是一致的。

2.供给价格与供给法则

供给价格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企业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供给法则是指一般情况下,供给量与供给价格成正向变动。

3.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某个企业对一种产品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能够并且愿意出售的数量,用表格表示为供给表,用图形表示为供给曲线。

4.个别供给与市场供给

个别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企业对一种产品的供给;市场供给()是指某个市场所有企业对这种产品的供给,市场供给为个别供给的水平加总。

三、供求均衡

1.市场均衡(1)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或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2)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惟一能持久的价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不会有价格波动的倾向。任何背离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都会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最终回到均衡价格水平。竞争的均衡必定处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处。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2.均衡变动(1)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其他因素变动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从图形上看,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其他因素变动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3)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无论供求如何变动,只要供大于求,均衡价格下降;只要求大于供,均衡价格上升。至于均衡数量,要进行具体分析,不一定与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

3.管制价格

管制价格是指政府根据形势需要和既定政策,运用行政权力直接规定某些产品的价格,并强制执行。管制价格不仅不受市场影响,反而影响市场。(1)价格管制的种类

①最高价格

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上限,以便把价格压到市场均衡水平以下,抑制价格上涨。在战争期间,需求扩大,供给不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限定最高价格。

②最低价格

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下限,以便把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水平以上,挽救跌势。如工资、农产品等,就有最低限价的规定。

③双面管制

政府对某些产品,既规定上限,又规定下限,只准在这个范围内上下浮动,目的是防止物价暴涨暴跌。

④绝对管制

政府对某些产品直接规定一个价格,买卖双方都必须按照这个价格交易,没有任何伸缩余地。如政府希望增加某种产品的供给,就可以直接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于保证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就可以直接规定较低的价格。(2)管制价格与市场机制

政府对价格实行管制,导致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以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管制为例:

如图1-2-1所示,原有市场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分别为D、0S。现因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提高等原因,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增0至,而供给不变,则均衡点应从移至,数量增为,价格升至。

政府此时采取价格管制措施,规定价格只能维持在的水平。此时,市场供给量仍为,而市场需求量则从增至。于是农产品发生供给数量的短缺,市场就会出现排队、抢购等不正常现象。为此,政府必须向市场投放大量农产品,以弥补这个缺额,或者采取发配给券、定配给量、凭证供应等措施,限制需求量的增加,使市场供求保持平衡。反之亦然。

图1-2-1 农产品市场的管制价格(3)管制价格的影响

①产品分配不公。实行管制价格会使需求和供给不相等,导致本来真正需要的人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某种产品,而不太需要的人反而能够买得到。

②产品质量变异。管制价格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如不准涨价,产品短缺,会使原来的产品质量标准下降和取消一系列售后服务等。

③黑市交易盛行。由于管制价格的存在,一部分需求和供给者无法在市场上达成双方满意的交易价格,这往往会促使黑市交易的盛行。

所以,管制价格的实施,必须辅以相应的经济措施,才能保持供求平衡和国民经济生活的安定。

第一篇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有人说:“计划经济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没有搞好。”你看呢?

答:从理论上讲,如果具备必要的条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能做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四位经济学家从数学上严格加以论证,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从实践上看,计划经济所必需的条件比市场经济更难满足。现代经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政府难以及时掌握全部信息,不适于集中决策。列宁早已指出:“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空想。”历史经济表明,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国民经济都濒临崩溃边缘,因而大都先后转向市场经济。所以,除非处于战争等非常时期,必须有计划地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外,都应当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问题不在计划经济好不好,也不是搞得好不好,而是根本不可能搞好。

2.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答: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帝国主义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经济学研究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性: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则相反,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以分清的,或者是模糊的,对于同一个社会科学的结论,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受到其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政策见解可能就会差异较大。具体而言,其原因有:(1)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2)经济思想不同。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有时会截然不同。(3)经济理论不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而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政策的有效性。(4)经济信息不同。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经济信息的多寡会影响经济学家的主观判断。

3.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请对此加以评论。

答:该说法是不准确的。

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中的单个消费者(或称家户、家庭)和生产者(或称厂商、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决策或生产决策,来说明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进而说明稀缺性的资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汇率等整体经济的问题,故又称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变量主要是与稳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有关的变量。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它通过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来说明国民收入以及其他总量的决定与变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分析从总量入手。微观与宏观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准确的。

4.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他原本要说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从整体上还说得过去,但是在局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在这里,某君用的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原意是指总量、总体,微观原意指个量、个体。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单个的个人都是个体,都属于微观研究的范畴。

5.“经济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答:“经济人”,也称为“理性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即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2)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3)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经济人”既追求物质利益,也追求精神安乐。此外,“经济人”假说是一个实证结论,而不是道德规范。

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缺乏诚信,有人断言“这都是市场经济给闹的”。试问:市场经济是否必然导致道德沦丧?

答: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沦丧。

关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学,伦理道德属于伦理学,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畴。经济学正是脱离伦理学以后,才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2)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未必具有反向关系。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发达,伦理道德未必低下;市场经济不发达,伦理道德也未必高尚。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沦丧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得不到证明,在实践中也得不到证实。(3)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后几乎绝迹的种种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沦丧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这种将发生在前的事作为因,将发生在后的事作为果的推理,被称为“后此谬误”,是经济分析中常见的陷阱。当然,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转型,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制尚不完善,也给各种歪风邪气以可乘之机,但这决不能归咎于改革开放,正如节日花盆被抢不能归咎于摆花一样。(4)关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党中央历来是非常明确的。在经济政策上,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保护私有财产,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正当利益。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把经济主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伦理道德上,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7.按照市场供求原理,商店里的商品理应天天卖光,为什么每天打烊时商店货架上总有存货?

答:市场供求原理: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但是,市场供求原理并没有指出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必须时刻保持均衡状态,而是允许非均衡状态的存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供给和需求会逐步由非均衡状态实现均衡状态,这种调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商店里货架上有存货,并不违背市场供求原理。

具体而言,商店货架上总有存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从理论上说,市场出清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供求会不断地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调整。在此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存货现象。(2)从现实经济而言,现实市场往往是不完备的,因此完全竞争的市场往往并不存在,市场不可能出现立即出清。(3)从实践上说,一般商店都必须保持必要的存货周转量,防止出现脱销的现象,以便每天一开业就有商品供给。

8.根据需求法则,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动,为什么这些年来绝大多数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同时上升?

答:需求法则是以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动,这是一种短期内的静态分析。从长期来看,其他条件不可能不变,需求量就未必始终与其价格反向变动,这需要进行长期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进入小康,收入、偏好等其他条件都有很大变化。随着收入日益增加,需求曲线不断右移,导致产品价格与其需求量同时上升。

9.在许多城市,公共汽车和地铁都十分拥挤,有人主张通过提高票价缓解供求矛盾,有人不以为然。你看呢?

答:由于公共交通是大众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公共交通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票价提高不会大幅减少人们的需求。但是票价提高,反而有可能会使居民交通费用支出增加,从而降低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因此,通过提高票价来缓解供求矛盾,解决公共交通的拥挤状况是不可行的。此外,公共交通提价也要采取听证制度,一般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因此,增加公共汽车、地铁的线路和班次,改革公共交通的管理体制,提高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是缓解供求矛盾的更加合理而可行的方法。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1.根据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  )。

A.人与物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D.以上关系都研究【答案】D【解析】经济学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现象、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经济学既研究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委托-代理关系,博弈关系),又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如效用函数),也研究物与物的关系(如生产函数)。

2.若市场需求减少大于市场供给减少,则市场价格(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B【解析】如图1-1所示,市场需求减少大于市场供给减少,意味着需求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供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市场价格必定下降。

图1-1 均衡价格

3.某农户今年扩大播种面积并取得丰收,则可预期他的收入必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D【解析】农户收入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加,而且还取决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农产品市场供给增加,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则会出现“谷贱伤农”现象,该农户的收入反而会减少。但是,如果市场供给没有多大的变化,则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则该农户增产会带来增收。因此,根据题意,无法确定该农户是否会增收。

4.若市场成交数量增加而市场价格并无变化,则(  )。

A.供求曲线均为线性

B.供求量等幅增加

C.供求等幅增加

D.上述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只有供求增加幅度相等,才会出现以下三种市场价格不变、均衡数量增加的情况:①供求曲线等幅右移;②供给曲线为水平线,需求曲线右移;③需求曲线为水平线,供给曲线右移。这时,供求曲线可为线性,也可为非线性,线性并非必要条件。当市场价格不变时,无所谓供求量的变动,供求量等幅变动也非必要条件。

5.某鱼贩以每千克2元的成本从水库运来鲜鱼500千克到早市销售。若他面临的需求曲线为,为求利润最大,他应销出(  )。

A.500千克

B.400千克

C.以上两者都正确

D.以上两者都不正确【答案】A【解析】该鱼贩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即利润最大时的销售量为500千克。此题应特别注意,鱼贩以每千克2元的成本从水库运来鲜鱼500千克销售,不论卖出多少,其成本固定为1000元。

三、计算题

根据本篇第二章第一节所列某市鸡蛋市场供求方程式

分别计算下列条件下的均衡变动:

1.如果由于几年来家庭收入增加,在各种可能的市场价格下,A、B、C三类家庭中每个家庭对鸡蛋的需求量依次增加6千克、4千克、3千克,问市场需求方程式有何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何变动?

2.如果由于不断改进技术,鸡蛋生产成本下降,在各种可能的市场价格下,养鸡场A、B、C对鸡蛋的供给量依次增加2吨、5吨、6吨,问市场供给方程式有何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何变动?

3.如果政府从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出发,规定鸡蛋市场价格上限为每千克6元,问鸡蛋市场将发生短缺还是过剩,短缺或过剩的数量为多少?

解:1.由

可得原来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若家庭A、B、C收入增加,在各种可能的市场价格下,家庭A、B、C对鸡蛋的需求量依次增加6千克、4千克、3千克,则个别需求曲线会右移,个别需求方程式的变化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