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0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5:18:32

点击下载

作者:宋毅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争事典005

战争事典005试读:

前言

两个国家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战争居然打了一百多年,这可能吗?历史告诉我们,这场被称作“百年战争”的马拉松式战争对英法两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和黑死病的双重打击下,两国经济受创,民不聊生。法国身为战事进行之地,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更为其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了基础。尽管战争使英格兰几乎丧失了所有在法国的领地,但也促使它兴起了民族主义。随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百年战争中的传奇人物层出不穷——“黑太子”、查理五世、亨利五世、圣女贞德,等等。他们为这场战争增添了一抹英雄史诗的色彩。在长达百年的战争中,双方各显其能,长弓、火炮、板甲等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对欧洲中世纪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

》一文,会将你带入世界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战争!

公元9世纪末,王仙芝、黄巢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农民起义,这场大规模起义让曾经光辉灿烂的唐帝国日趋崩坏,直至灭亡。就在这王朝的末期,江淮的杨行密应运而起,最终把握住了命运之神,在清口之战中击败朱梁大军,一仗决定了今后将近百年的南北大势。欲知详情,请观《决胜江淮——唐末江淮藩镇战争》。

每一个开国君王都有其不平凡之处,金太祖这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重一笔的开国君王更是如此。《猛鹰长啸猎头鱼——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这篇文章能让你了解这位开国君王的枭雄之姿。2014年7月英法百年战争编译:垚滢泽一 战争背景1259—1328年间英格兰与法国的关系

中世纪前期,法国海岸一直遭受着北欧维京海盗的骚扰。公元911年,西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协助抵御其他海盗为条件,同意维京人领袖洛罗及其族人定居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并封洛罗为公爵。维京人又称诺曼人,这块土地因此被称为诺曼底(意思为诺曼人的封土)。维京人在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停止海盗行为,并改信天主教,接受法国文化,诺曼底公国自此割据一方。

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其后150年内,说法语的诺曼底公爵同时为英格兰王,统治英格兰和诺曼底。诺曼底公国后来与法国境内的安茹公国结成姻亲,随后两国合并。于是,诺曼底公爵领有诺曼底、安茹及英格兰三地,足以抗衡法国国王。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失政,法王乘机夺回诺曼底及安茹两地,约翰返回英格兰,在贵族逼迫之下订立《大宪章》,这才保住英格兰王位。此后一百多年里,历任英王兼做法国贵族的同时,念念不忘要向法王取回祖宗的失地。此外,英王还控制着法国西南沿岸一些地区,因此,他成了锐意一统全国的法国王室的眼中钉。◎小圣堂,巴黎西岱岛王宫综合建筑群的一部分,由路易九世于1248年建造完成,主要用于存放荆棘之冠遗迹。

由于英格兰占有部分法国领土,因此,两国君主之间龃龉不断。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1154—1204年间最大,当时,英格兰的安茹家族统治着诺曼底、缅因省、安茹、图赖讷、普瓦图和阿基坦。至1224年,以上所有地区,除阿基坦外均已落入法国人之手。

安茹王朝的君主不具有最高统治权,而是作为法国的封臣领有这些土地。这一形式在1259年10月亨利三世与路易九世签订的《巴黎条约》中得到加强。亨利放弃了对被占领土地的声索权,作为回报,他对波尔多、巴约纳以及两者的腹地(即加斯科涅)的占有得到了承认,还得到了归还阿基坦公国被占地的承诺。承诺归还的那些土地中,最重要的是东部边界上的圣东日、吉伦特省和法国西南部的阿让奈及凯尔西。此外,他还得到了佩里格、卡奥尔、利摩日这三块主教教区领地上的各种封建权利。由于这些地方已经在法国人手中超过50年之久,它们的边界线及居民忠诚程度都颇为可疑。当索姆河河口地带的庞蒂约县作为爱德华一世夫人埃莉诺卡斯蒂利亚的嫁妆被转移到英格兰人手上后,局面更加复杂。◎卡奥尔城全景,该城是路易九世将权利交给亨利三世的许多城市中的一座。这种权利移交是1259年《巴黎条约》的结果。《巴黎条约》最重要的作用是,它确认了英格兰国王的封臣地位,利用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地,约束他必须效忠于法国国王。于是,亨利三世来到西岱岛的王宫花园,跪倒在路易九世面前。

作为对法国国王的回报,我们及我们后代将以封臣的身份,在波尔多、巴约纳和加斯科涅等地,向法国国王及其继承人宣誓效忠……我们将在他们的封建统治下,做平等的法国贵族,同时也作为阿基坦公爵而存在。——《巴黎条约》(1259年)

每当海峡任意一边的王室发生变动,英王效忠法王的关系都会发生改变。这种关系在1273、1285、1303、1308、1320和1325年都得到了更新或延续,尽管英王并不情愿效忠法王。英格兰国王在英格兰拥有绝对的权利,但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上则是封臣,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英王在法领地内的小领主均能向法王直接申诉,法王甚至有权传唤英王至巴黎听审。

13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海峡两边君主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爱德华一世通过他在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封臣确保了他对这两地的控制权。腓力四世试图将皇室权威扩张至其臣民全体并置于所有诸侯之上,甚至企图将权威扩张到英格兰国王和弗兰德斯公爵头上去。弗兰德斯位于法国北部,表面隶属法国,实际独自行政,且与英格兰有羊毛贸易。所以,就如1202年腓力二世宣布没收约翰的领地而爆发战争一样,1294年腓力四世与爱德华一世之间也爆发了战争。1324年查理四世与爱德华二世之间爆发的战争也如出一辙。1294—1298年的战争

1294—1298年的战争是由法国人提出的一系列指控引发的。腓力鼓励那些在阿基坦大区的爱德华的封臣们对爱德华提出控告。最终,诺曼底水手与加斯科涅水手引发了战争,而这一战争因1293年5月来自巴约纳的水手攻击了拉罗谢尔而达到高潮。10月,腓力传召爱德华来回应那些加斯科涅臣民和官员的指控。爱德华拒绝前往巴黎,这导致他公国的领地于1294年5月被没收。

爱德华一世(在位时间:1272—1307年)

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之子,又称“长腿爱德华”(Long Shank)、“苏格兰之锤”(因他对苏格兰人民的镇压)或“残忍的爱德华”,是金雀花王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的内外政策十分有效,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的重要大国。在英国人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能征善战,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爱德华一世时期,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爱德华一世的血脉一直传承到后来英国最著名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乃至如今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爱德华一世长得相当英俊,也很高大,有一双极长的腿(腿和躯干的比例大概符合黄金分割),因此有“长腿”的外号。当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爱德华一世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尽管他在年轻时是敢于冲锋陷阵并武运亨通的武士级国王。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其王国;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却为英伦三岛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腓力四世(1268—1314年)

法兰西卡佩王朝第11位国王(在位时间:1285—1314年)、纳瓦拉国王,卡佩王朝后期强有力的君主之一。腓力四世的权力甚至迫使教廷屈服,在他以后的一个世纪内,教宗驻地迁到法国阿维尼翁,是为亚维农教廷时期。他被称为“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是继金雀花亨利之后又一位帅惊中世纪的人物。这位美男冷如冰山的俊朗脸蛋下,隐藏着一颗高深莫测的心。他性格怪异,不善言谈,虔信诚笃。他的死对头主教贝尔纳塞瑟特(Bernard Saisset)曾这样形容他:“他不是人,不是野兽,而是尊雕像。”

法国对入侵蓄谋已久,经过一系列成功的围城战后,波尔多陷落,但市郊的包格与布莱未被攻陷——有英格兰武装舰队的支援。巴约纳大部分也陷落,但随即被收复,并成为向朗格多克和武器库所在的图卢兹发动奔袭的基地。这种奔袭在之后长达百年的战争中极为常见。1295年,腓力计划好了对英格兰的入侵。

1294—1298年的战争,并不是随后发生的百年战争的全部预兆。对英法双方来说,防守加斯科涅更多得依靠本地居民,尽管英格兰派遣到加斯科涅来的人要比法国少。爱德华一世并没有在加斯科涅亲自上阵,而是选择在弗兰德斯开展战役,这与爱德华三世后来的行为如出一辙。百年战争期间,没有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曾前往过加斯科涅。

尽管1294—1298年的战争并不是全面的王朝战争,但它可被视作两个王室以荣誉作为赌注的战争。所以,尽管战斗是短暂的,但花费却是难以计数的。腓力在1294—1298年间为战争至少花费了432000英镑,约占其当时收入的61.5%。他为城堡围困战和占领行动划拨了大笔专用款项,而许多城堡的主人却以惊人的速度更换着,1337年后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爱德华花费了大约40000英镑,这是他所有的封建贡赋收入和税收收入。他不得不征重税来为战争筹款,即开征所谓的“恣意税”(又称“邪恶税”),因而招来许多批评。爱德华急切需要资金还贷,他的继任者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手头的现金总是不够。因为爱德华没去加斯科涅御驾亲征,贵族们对服役的军事要求置之不理。因此,1297年11月5日,爱德华在根特城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并宣布废除“恣意税”。这份文件确认了国王开征新税需得到议会批准的原则,是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1259年《巴黎条约》所确认的英格兰国王的土地,图中虚线是依据加斯科涅档案卷轴存档绘制的阿基坦公国1307年时的大致边界线。“自今往后,在王国境内,任何献金、权利令状、赏赐均不会被征收,除非此举出于全国一致共识并确系为全国公共福祉服务。”——爱德华一世(1297年11月5日)

爱德华一世试图在法国北部与低地国家和德意志贵族盟友发动战役,转移法国国王的视线。德意志这些邦国贵族与法国有仇怨,希望用法国人的脖子来磨亮自己的斧子。1297年夏末的弗兰德斯地区正是施展这一战略的好地方。后来的爱德华三世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早期阶段采取了与此类似的策略。联盟,一直是百年战争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1294—1298年战争进行时,还有一个地方也在上演着大戏:法国和苏格兰结盟,即“苏格兰联盟”。苏格兰是英格兰的附庸,和威尔士不同的是,苏格兰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死后,把王位传给孙女玛格丽特。之后,玛格丽特早死,爱德华自封为“苏格兰至尊”,插手苏格兰国内事务,并亲选约翰·巴里奥尔为苏格兰国王。约翰·巴里奥尔不过是爱德华的小跟班,只要爱德华招招手,他就得乖乖跑到跟前伺候。尖酸刻薄是爱德华的爱好,巴里奥尔经常被他侮辱。因此,人们给巴里奥尔取了个“空外套”的外号,意指他是个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没有实权。1294年,爱德华命令巴里奥尔聚集军队并提供资金供他进攻法国之用。巴里奥尔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决心与法国结盟。◎利布尔讷城城门,该城位于加斯科涅地区,得名于罗杰·利布尔本(1269—1272年间曾任亨利三世驻阿基坦大区中尉)。

法国与苏格兰结盟的事情于1295年10月浮出水面。从这一刻起,爱德华又与苏格兰处于战争状态了。对此他反应极为迅速:于1296年3月率军攻入苏格兰,在丹巴战役中利落地解决了巴里奥尔,并迫使苏格兰投降。之后,英格兰人的暴行引起苏格兰大起义(电影《勇敢的心》中有详细描述),爱德华付出巨大代价后仍未能彻底解决苏格兰问题。爱德华二世当政时期,苏格兰在罗伯特一世(布鲁斯)统治下,在班诺克本战役(1314年)中击败了英格兰人,此后,苏格兰开始对英格兰发起远征突袭。

很明显,英格兰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简单争斗。1298年,休战协议签订。1303年5月,第二份协定恢复了爱德华的领地,把阿基坦大公的头衔给了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二世在1308年向法国国王腓力宣誓效忠,并为了维持英格兰海峡两岸的和平,迎娶了腓力四世之女伊莎贝拉。当时,没人预料到,这段婚姻能让爱德华三世享有法国王位继承权。因为腓力四世有三个儿子,看上去不会有任何继承问题。1324—1327年的战争

1294—1298年的战争激化了领土和主权问题,1294—1303年间落入法国手中的那些土地成了焦点。1311年,英法两国在佩里格召开了会谈,但并未取得任何进展,英格兰边境线上的压力仍持续着。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324年新一轮战争的爆发。

爱德华二世虽任阿基坦公爵之职,但阿基坦大部分地区已回归法国,只剩加斯科涅还在英格兰手中。加斯科涅就像一颗钉在法国的毒钉,让法国国王很不爽。如何能彻底把金雀花王朝的势力赶出法国呢?一家修道院给了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机会。◎法国加斯科涅地区(绿色部分)

阿让奈大区圣萨尔多省有几个小村庄归阿基坦公爵爱德华二世管。可极富戏剧性的是,村里的巴斯帝修道院却不受阿基坦公爵管制。村里的修道士很有爱国热情,请求法国政府将圣萨尔多收归中央,还要求法军在村里驻守。此时,爱德华二世正被苏格兰的独立运动弄得焦头烂额,法国便趁此机会答应了修道士的请求,派出一名军官进驻圣萨尔多立起一根木桩,准备在那里修筑新村镇。当地地主对法国政府的做法极为不满,新村镇会从他们的土地上吸走人口,他们的收入就会因此缩水。军官到达圣萨尔多的当晚,就遭到地主雷蒙德·贝尔纳的袭击,被勒死在木桩上。查理四世于是以此为借口,召开法庭,没收了爱德华二世位于法国的唯一领地,并随即展开了攻击。

查理四世(1294—1328年)

卡佩王朝的法国国王(在位时间:1322—1328年)和纳瓦拉国王,是腓力四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腓力四世通过与胡安娜的婚姻获得了纳瓦拉的王位,他死后,他的儿子们相继成为法国与纳瓦拉的共主。1322年,腓力五世去世后,查理四世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成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查理四世不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国王。他在统治时期加重课税,令人民不堪重负。货币成色降低,他便以没收臣民的土地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1327年,查理四世在妹妹英格兰王后伊莎贝拉废黜丈夫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后代。卡佩王朝的宗支至此断绝。查理四世的堂兄安茹伯爵腓力继承王位,从而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瓦卢瓦王朝。◎英格兰王室世系表

查理四世亲身一路南行,抵达图卢兹,这是一次对法国国王来说十分罕见的南方之旅。在查理的支持下,朗格多克河流域的贵族们武装并聚集起来。庞蒂约并未抵抗就陷落了。法国人攻占了阿让奈并包围了拉雷奥尔。这次战争的消耗比1294年那次要少得多,但是在波尔多用于防御的器械上的花费却为数不菲,这些器械主要被用来防御英格兰的舰队。

对加斯科涅的战争持续了15个月。1325年10月,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三世)在母亲陪同下前往巴黎,向查理宣誓效忠。随后,伊莎贝拉同儿子返回英格兰,并于1327年1月策划废除了丈夫的王位。这一行动得到了“埃诺的约翰”的武装支持,其政变法理依据来源于伯爵女儿菲利帕与其兄弟爱德华亲王的婚姻。这种关系在英法百年战争早期爱德华三世寻求盟友的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利的局势下,英格兰人势必得接受一个屈辱的和平条件。《巴黎和平协定》在1327年3月达成,并于9月宣布。该条约强制要求爱德华支付50000马克的战争赔款及公国赎地费60000里弗尔。英格兰、苏格兰和法国王位

在王后伊莎贝拉的统治下,英格兰人试图再次与苏格兰人开战,但并未取得胜利。苏格兰于1327年7月渗透进韦尔代尔,英格兰人的战役计划被“埃诺的约翰”的随从与英格兰长弓手产生的内讧破坏殆尽。处于这种境况中的英格兰不得不又签署了一份解决方案。1328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爱丁堡—北安普顿协议》,年幼的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诺放弃“我们及我们的祖先在苏格兰地区取得的所有权利”,承认苏格兰独立,承认罗伯特一世为苏格兰国王,并且不附加任何形式的效忠要求。

这一历史事件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查理四世于1328年1月31日去世。继位问题必须等其遗腹子出生后再作定夺,1328年4月,遗腹子出生,是个女孩。1317年2月间召开的会议已经决定,女性不得继承法国王位。所以,合法的继承人是已故国王的堂弟“瓦卢瓦的腓力”,他在等待查理之女出生的这段时间里担任了法国的摄政王。《法国大编年史》告诉我们,一个英格兰代表团曾造访过巴黎,他们说,爱德华三世作为查理的侄子,其亲缘关系比作为堂弟的腓力更近。当时,有一些法国法学家也已经同意这一观点,但是也有人认为,爱德华“基于亲缘关系的权利宣称”因其身份已被削弱。因为爱德华与法王的血缘仅来自于母系,而且,他是法国封臣的低下地位更是硬伤。这一“权利宣称”事件以腓力5月29日在兰斯的正式加冕而终止。“也有争论说,从来没有人确信或曾设想过法国应服从英格兰国王的统治,因为英格兰国王是法国的诸侯和法国国王的封臣。”

——《法国大编年史》关于腓力六世继位事件的记载

至于1328年英格兰在法国王位继承权一事上到底有多认真,人们不得而知。英格兰人似乎也没有利用这一宣称在加斯科涅问题上争取更有利的条款。然而,我们能确认的是,1328年对英法两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两国都各自拥有了一位有着不寻常头衔的君主,而且,君主的这些头衔都有所依据,不可怀疑。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与腓力六世和爱德华三世在接下来十年中试图扩大他们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的行动密切相关。◎法国王室世系表二 交战双方百年战争前夜的爱德华三世与腓力六世

尽管英法两国的两位君王在各自的王位上稳如泰山,但是他们继位的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弱点。腓力是由权贵推举上位的,爱德华则是因父亲被废才继任的。英格兰王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虚弱状态,这段时间,法国占有优势。两者继位时,爱德华才14岁,腓力则是35岁。

腓力的地位因为先前一次战争的胜利得到了巩固。弗兰德斯伯爵(“内弗斯的路易”)1325年面临布鲁日城叛乱时,逃往法国避难。在腓力的加冕典礼上,路易再次要求法国援助。起初,腓力及其贵族臣僚并不愿意采取行动,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1302年的库特赖惨败——法国骑兵的精锐部队被弗拉芒人的步兵击败。但是1328年7月底,法国国王召集了一支军队。8月23日,依赖骑兵的帮助,腓力率领军队在卡塞尔赢得了一场针对弗拉芒人的胜利(卡塞尔位于圣奥梅尔和伊普尔之间),路易复位。然而,弗兰德斯问题继续存在着。1339年,路易再一次被赶走。路易的离去使爱德华得以召集弗拉芒市民并与他们建立联盟。1340年1月,爱德华在根特城自我宣布为法国国王。而路易则在对腓力效忠的克雷西战役中死去了。

自信心受到鼓舞,腓力对英格兰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实际上,态度的变化也是因为受到了封臣地位的影响,同时,腓力也希望能通过这种强硬的态度消磨爱德华继承法王王位的念头。如果爱德华向腓力效忠,就等于他承认了腓力的法国国王地位。如果爱德华拒绝向腓力效忠,那么他就会因经济上的损失而被削弱。因为腓力知道,如果爱德华不来参加会议,那么作为法国国王的自己就能截留并没收加斯科涅和庞蒂约两地的收益。因此,由于害怕失去钱财和法国的领地,爱德华于1329年6月6日在亚眠大教堂被迫宣誓效忠法国国王。在此之前,腓力已计划召集一支由5000名重骑兵和16000名步兵组成的大军。英格兰人也相应地做出了回应,但他们的军队规模与法国却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行动是为了做做姿态还是动真格就不得而知了。◎爱德华三世作为阿基坦公爵跪在腓力六世的面前向其效忠。

爱德华故意在1329年6月所作的效忠范围上加了限制,以使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有自由选择权。尽管这一效忠宣誓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但它还是引来了腓力从1330年5月开始施加的压力。面对压力,爱德华除了屈服别无选择。尽管从1330年10月起,爱德华已完全控制了属于他的英格兰政府,但他还是无法负担与法国发生战争的费用。所以,1331年3月30日,爱德华承认法国国王与自己属于君臣关系,但他本人没有参加第二次宣誓效忠仪式。“我在此成为您的阿基坦公国大公,根据过去所订条约,我成为您手下的公爵以及法国贵族同僚中的一员……”随即,英格兰国王将手放在法国国王的手上,法国国王赐予英格兰国王一个吻。这一仪式完成于1329年6月6日亚眠大教堂的唱诗班大厅内。

——爱德华三世效忠法国国王仪式,摘自同时代的一份文件◎亚眠大教堂

英格兰国王在法国有领地是极容易引起战争的。法国人已经显示了他们的侵略性,但要英格兰人不经战斗就放弃土地似乎也不可能。令人瞩目的是,爱德华三世决定指派奥利弗·英厄姆爵士为加斯科涅地区总管,他对圣萨尔多的巴斯帝修道院采取的敌对行动曾在1324年引发了战争。法国人也曾要求撤换此人。在这期间,英厄姆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维持英格兰在加斯科涅地区现状的关键人物,特别是1337年新战争爆发时,英厄姆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爱德华本人来说,14世纪30年代的苏格兰问题才是最棘手的问题。《爱丁堡—北安普顿协议》对英武的爱德华三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重新宣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是他上台后最想的事。爱德华三世并不想直接开战,但和苏格兰保持官方和平的同时,他也与苏格兰的“带路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带路党”的头子便是苏格兰废王约翰·巴里奥尔的儿子爱德华·巴里奥尔。罗伯特一世死于1329年6月7日,留下他那年仅5岁的儿子,即大卫二世继承王位。1332年,小巴里奥尔组织了一次入侵苏格兰的军事冒险行动。这一举动可能得到了爱德华三世的暗中支持。1332年8月11日,小巴里奥尔获得了杜普林沼泽战役的胜利,随后,他在9月26日举行了加冕典礼。但苏格兰国内对小巴里奥尔的“带路党”的行为极为愤慨,掀起反抗狂潮,小巴里奥尔被武力驱逐,逃到英格兰谋求支持。

在割让苏格兰东南部条件的诱惑下,爱德华三世决心撕毁条约,亲率大军北上,而苏格兰“带路党”也集结起来,向国内进行疯狂的反扑。1333年7月19日,爱德华三世率9000名英军在哈里登山打垮13000名苏格兰军,英格兰长弓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苏格兰长矛阵射得七零八落,以损失14人的轻微代价完胜苏格兰。大部分苏格兰贵族殁于阵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躲在深山老林里死活不敢出来,此战成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失败的战役之一。次年5月,大卫二世逃去法国寻求避难。英格兰军队深入苏格兰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3世纪30年代中期,直到1336年7月才告一段落,爱德华三世还御驾亲征了几场战役。

腓力六世给苏格兰流亡政府提供政治保护立马让两国关系紧张起来。腓力六世同时宣布,从今以后,英法签订的任何协议都必须考虑苏格兰的利益。爱德华三世乃少有的铁腕人物,法国公然支持自己的敌人,他岂会高兴,战云立刻密布英吉利海峡两岸。

1336年,英苏协商停火。谈判期间,法国、罗马教会多次派使者调停。最后,双方起草一份协议:苏格兰承认年事已高又无后嗣的小巴里奥尔为国王,大卫二世算王位继承人,条件是大卫二世必须离开法国,到英格兰居住。这种自投罗网的事,大卫二世才不干,他拒绝承认协议的合法性,并表示不再做进一步协商。大卫二世的强硬态度让爱德华三世勃然大怒,爱德华三世随即下令继续进攻。此后几个月里,英军先后三次入侵,苏格兰多处村镇遭到洗劫。和苏格兰同穿一条裤子的法国不能坐视不理,和平已无希望,腓力六世遂宣布法国会竭尽所能帮助苏格兰,还声称要入侵英格兰。至此,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战争打打和和,历时116年。史学家为研究方便,称其为“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年)。军事组织

战争进入到上述阶段时,我们需要回顾和重新评估一下交战双方的战争潜力。英法两国最近都经历过战争,因此,各自都有健康的征兵系统。在法国,法王发明了出征召,命令贵族为自己服兵役并通过诸侯行使服役的封建权利。而在实践中,法王通常并不真的使用这一权利。为了不提供人口,诸侯们则会献上金钱。在英格兰,这些权利显得不那么正式,但是英格兰国王还是能靠贵族的军事支持和郡县的税收来发动战争。两国的士兵们都是有偿服务,他们可以得到报酬。早在爱德华一世和腓力四世统治期间,英法两国就已经发明了这些军事和财政制度。

国王能支配的武装力量绰绰有余。但是,每次需要武装力量时,都要临时召集,而召集是需要时间的。无人质疑国王发动战争的权力。每次战争都被描绘成一场正义的自卫战,战争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利。但实际上,战争已经不是国王一个人的事了,它早就变成了国王及其臣民的事。因为国王是臣民的保卫者,国王的权利其实就是臣民的权利。这种逻辑很容易被宣传煽动起来。在操作这种政治宣传时,两国的教会都收到了政府的协助训令,要求教会为国王的胜利祈祷。英法两国的教会早就成了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关于教会是否应该成为王室提款机的争论,在面临1290—1310年战争压力时就已经了结,主教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百年战争中的法国步兵

由于法国比英格兰拥有更多的人口,他们在建立超过2万人的大型军队上便更有潜力。1328年征收的一份炉膛税报告(也称“炉灶税”)显示,法国总人口为1225万人。而同一时期,英格兰的总人口不多于600万人。尽管法国有许多半独立的省份,法国国王从广大地域上征召军队的能力却丝毫不受影响(当然,法国内战时除外)。法国国王主要通过直接向王室控制下的城镇募兵、间接由贵族募兵这两种形式来组织军队。因此,经常可以在战场上看到来自战场邻近地区的参战部队。譬如朗格多克地区就提供了加斯科涅战役的兵员,卢瓦尔河北部的队伍则被投放在了北部战场。

英格兰处于不利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先把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而在加斯科涅,这一劣势稍稍得以缓解,因为英格兰人在加斯科涅使用了一些加斯科涅土著为防御兵力。这种本地化的防御策略得到了当地大批小贵族的欢迎,通过这种政策,英格兰召集了4000—7000人。这些小贵族非常乐意有偿服兵役,顺便还保卫自己的家乡。对他们来说,英格兰那位遥远的统治者比眼前的法国国王好多了。而且更进一步来说,英格兰与加斯科涅的共同利益由于经济贸易可以得到深化,他们的贸易内容不仅仅是酒类。对法国人来说,加斯科涅则容易成为叛徒——加斯科涅相邻地区存在自立为王的大地产者和大贵族,譬如富瓦伯爵、阿尔伯特伯爵和雅文邑伯爵。◎百年战争中的英国步兵

如果保卫加斯科涅需要直面法国人的大规模突袭,或需要在加斯科涅以外的地区发动战役,加斯科涅就需要英格兰的支持。即便如此,加斯科涅土著居民间协同作战的能力在防御和进攻中都是军事优势。1355年和1356年的“黑太子”远程骑兵突袭就证明了这种军事优势。英格兰一方也由于山地地形和漫长的边界线获得了优势地位。尽管很多堡垒以惊人的频率不断易主,这些小型要塞还是能警戒任何入侵的军队。这种情况造成了“把多支小股部队困在不同地点”,却得不到决定性战役结果的战争形态。该地在1453年卡斯蒂隆战役前从未发生过重大的有决定性倾向的战役,而且英法双方的君主都不曾亲自在此地指挥过战役。

若要在法国北部打仗,英格兰人就不会得到像在加斯科涅那种来自地方的支持了。庞蒂约不能像加斯科涅地区一样提供部队,而且庞蒂约是容易受到攻击的脆弱地带——该地被法国领土包围,地理上又接近巴黎。如果英格兰人试图施加任何影响,爱德华三世将不得不引用爱德华一世和约翰所订立的政策——用金钱收买低地国家和德意志地区的同盟来加强军队。这要花费金钱,而且,这也有“盟友为了私利擅自行动不听调遣”的危险。

然而,如果爱德华三世没有这些于1330年年底争取来的盟友(这些盟友至少能提供6200人),他恐怕就不能保持北线较强的军事力量。1339年时,他从英格兰带来的军队不过4600人。直到1340年英格兰改革军事组织体制后,他们才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大型野战部队。尽管盟友的军事支援在整个英法百年战争中仍有重要作用,他们却再也不能拥有战争刚开始时那么显著的地位了。◎法国军队习惯用的十字弩双方装备

至于铠甲,英法双方并无多少差异。战争一开始,重骑兵就穿上了板甲,板甲的质量在战争期间渐渐提高。步兵更多依赖锁子甲——经过金属条带加强的皮革或布铠甲。这种金属条带更便宜,适于大量制造,也比完整的板甲更易于更换。法国人曾使用过长弓,但他们更喜欢弩。弩比长弓更加依赖机械力而非人力,因此弩更易于发射,所需训练也更少。此外,弩也更易瞄准,直线射程比长弓更远,因此是民兵的常备武器。但长弓更便宜,所用的箭支也较便宜。其实,弩所用的箭支更重,用的金属也更多。长弓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每分钟发射10支箭,而弩每分钟只能发射2支。当很多长弓手齐射时,长弓就会变成致命的武器。◎英格兰人的特殊兵种——长弓手◎出现在手稿中的第一幅加农炮插图。该手稿是为爱德华三世(1326—1327)所作的一部说明书,而且可能比沃特·德·马尔迈特论述中的一幅相似插图要早。

百年战争之始,火药武器还很少见,但并不复杂。它们的确存在,也在斯鲁伊斯战斗和其他冲突中有所应用。但是,火药武器直到该世纪最后25年才得到大规模部署和应用。自那时起,精铁铸造部件才被制造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何14世纪的战争大部分是骑兵远征和失败的围城战。然而,1400年以后,十分有效的围城战占据了主导地位,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使要塞城市不得不加强自己的防御能力。1400年前后,其他各种围城专用器械也加入进来,譬如各种投射器械、小型弩炮或重型弩炮,其中后者也被用在要塞防御中。英格兰绝大部分城镇并没有城墙庇护,而同时代的法国城镇却往往建有城墙。

法国人在自己的本乡本土作战,拥有更多的后备军力,因此,他们自然拥有优势。海军的情况也一样:法国国王拥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海军,并可以全权支配热那亚人的单层甲板大帆船。英格兰国王则过于依赖从商人那里征来的商船,征用后再改装防御构造和战斗平台。所以,在战争初期,英格兰海岸线和海运补给是脆弱的,这种情况直到1340年6月爱德华在斯鲁伊斯战斗中取胜后才得到改善。海战船只往往运载了大批部队,由于海战的目标是俘获敌船,白刃战在这一时代依然非常普遍。海船这时非常稀少和昂贵,所以,人们对海船非常珍惜。另外,在火药武器得到改进之前,远距离攻占船只一直是个难题。金钱

法国国王主要用自己土地上的收入来供养军队,这也是一项优势。法国国王的土地每年能够提供相当于16吨白银的收入。腓力四世统治时期,法国发展出一种王权观念:国王可以在不召集任何代表会议的情况下擅自为国防课税,课税额度取决于人民缴纳的“免役钱”。但是,所谓的“免役钱”并不是指“贵族对国王的免役钱”,它有多种形式。

英格兰国王则依赖税收提高不动产收入。他的不动产收入每年只有5吨纯银。爱德华一世时期开始对动产征税(即所谓的“俗世附加税”),该税目在爱德华二世时期成为年度固定税种,但开征该税需要经过议会下院批准。这一约束并不一定是对王权的削弱。因为议会授权可使国王的意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由于英格兰贵族通常比法国贵族的规模小,国王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征兵——苏格兰战争中的英格兰军队就有大批威尔士和英格兰的长弓手。14世纪40年代的英格兰军队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跟随爱德华在法国北部发动战争的那些军队则是由贵族及其“重骑兵和弓手混编扈从”组成的。一般来说,重骑兵与弓手之比为1∶1。英格兰国王御驾亲征时,部队的服役期与国王一致。如果是由他人带领军队,军队就会频繁使用“定期服务契约”体系——事先议定服役条件和期限。

与祖父一样,爱德华三世也非常依赖贷款。英格兰羊毛出口贸易就是这种贷款的一种重要保障形式。羊毛出口贸易也是英格兰在百年战争初期重要的财政支柱。相比之下,法国国王得到的信贷支持则较少。1335—1336年,腓力不得不依靠改订铸币面值来渡过难关。货币缺乏引发了大范围的由王室主导的战役,但这些战役的实际战斗规模通常较小,范围也较为分散。试验场

英法双方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来积累和总结经验。腓力于1328年在卡塞尔获得胜利后,又计划在黎凡特(今地中海东部及沿岸亚洲诸国,尤指黎巴嫩一带地区)发动十字军东征。他征集兵员、金钱和船只的同时,也向臣民鼓吹军事冒险行动的重要性。此时,苏格兰也为爱德华三世提供了练兵的机会。他在1327年的韦尔代尔战役中充分利用了骑兵。1333年,他又包围了位于特韦德河畔的伯立克,而且在哈里登山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爱德华三世在哈里登山战役和克雷西会战中运用的战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这两次战斗中,英军都是通过发射箭雨来阻滞敌军推进的。而克雷西会战时,紧随密集箭雨之后的,是追逐逃亡者的苏格兰骑兵。哈里登山战斗的胜利表明,英格兰实际上是能够战胜法国的,而在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中,苏格兰人甚至还不如法国人,他们远没有法国人那么强大,人数也较少。

罗杰斯认为,爱德华1334至1336年间在苏格兰发动的扫荡战役是他后来对法国发动骑兵远征突袭的预演。这些扫荡和远征突袭的战略意图是,让抗拒他统治的那些人感到战争的“残酷与尖锐”,顺便也展示了他的军事手腕。◎英格兰长弓手

英格兰每个方阵的两翼均配有精锐长弓手。当敌我两军接触时,他们就尽可能以最大的密度发射箭支——箭支像太阳的万道光芒一样密集。在这些箭支的打击下,成千上万的苏格兰人倒下了。从此,苏格兰人对英格兰人闻风丧胆。

——《法国香槟地区编年史》中关于哈里登山战役的记载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爱德华三世并没有赢得对苏格兰人的战争。即便他在法国作战时,也不得不被迫对苏格兰进行军事威吓。爱德华三世一直对苏格兰感到恐惧,“恐惧苏格兰人突袭进入英格兰,或者法国援助苏格兰”。在苏格兰进行的战役使英格兰一直处于适于作战的良好状态,很多在苏格兰战役中为爱德华服役的老兵将在对法国的战场上现身。虽然14世纪30年代晚期的观察家认为,法国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中能占上风,但实际上,战争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从根本上来看,双方都不具备“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对方,并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实力。因而,战争自1337年爆发后,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并多次出现僵局。三 战争的爆发日益加剧的紧张(1336—1337年)

实际上,可以这样看英法战争:如果腓力能在1336年实现十字军东征的计划,那么即使因为加斯科涅问题英法在某一时刻爆发了小冲突,它们之间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也是可以避免的。至于英法是否会就苏格兰问题爆发冲突,就不好说了。法国人虽然承诺向苏格兰人提供援助,但却没有真的把援助送达苏格兰。看起来,爱德华也不大可能因为自己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而真的发动王位战争,因为他已经在承认和接受腓力的正统性方面让步太多。他明目张胆地宣称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其实只是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果之一,而非起因。直到1340年,爱德华才自称法国国王,而早在1337年,英法双方就已经在加斯科涅爆发了战争。

1336年3月,一件大事发生了。当时,教皇本笃十二世通知腓力十字军不能继续前进,因为加斯科涅和苏格兰问题并没有调停完毕。正如桑普申所言:“法国的资源被挪用到了对其他地方(尤其指同为基督教世界国家的英格兰)的侵略冒险中。”1336年夏,腓力召集的舰队在马赛港集结完毕,开往英吉利海峡。苏格兰人已经就法国能否提供援助的问题接触了腓力,腓力则表示正在考虑向苏格兰派兵。爱德华于当年5月策划了一起对苏格兰的短促突袭,但由于害怕刺激法国与苏格兰勾结,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行动。6月25日在北安普顿召开的会议中,爱德华三世提议向法国派遣一位特使,但这未能使法国人回心转意。

爱德华这时最害怕的是同时爆发三场战争——与加斯科涅、苏格兰的战争及英格兰内战。当苏格兰真的打起仗时,腓力却没有向苏格兰人提供援助。尽管爱德华已经开始组织对苏格兰的另一场战役——该战役计划使用的兵力已经从法国北部战线上抽调完毕——却最终在1336年11月取消了这一计划。从这时起,爱德华就依赖于法国北线战场抽调完兵力后剩下的巴里奥尔大人及其一小队英军的支持。现在的我们知道,当时可以不管法国会入侵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史实中得知,腓力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袭扰,但英格兰人当时却并不知道——那时,英格兰政府还利用这种恐慌做宣传。英格兰人在1346年的克雷西远征中宣称,腓力曾经确实打算入侵英格兰。派往克雷西的远征军从卡昂往英格兰寄回一份文件,该文件概述了腓力曾在1336年计划过以2万人登陆英格兰的行动。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诺曼人——英格兰人在海上的冤家。

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

英格兰国王,在位时间:1327—1377年。他是被谋杀的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其母伊莎贝拉与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后成为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马奇伯爵获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在英格兰飞扬跋扈。父王遭废黜后,爱德华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雷诺兹(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之一)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但实权被摄政的伊莎贝拉及其情夫掌握。然而,爱德华三世很快聚集起实力。1330年,爱德华三世亲政,下令处死了罗杰·莫蒂默并没收了其财产。

1336年夏末,法国战舰展开了对奥福德和怀特岛的突袭行动,那里到处弥漫着恐慌情绪。当年9月24日,在诺丁汉举行的一次地方会议结束后,英方当局征召了一队岸防部队。那一天(正如桑普申的记载一样),“英格兰的政治圈普遍接受了与法国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很明显,英法两国都进入了战争的节奏:征收船只、筹集战争经费、扣押货物和外国商人。

腓力在1336年晚些时候就已经考虑过如何入侵加斯科涅。他与富瓦伯爵达成协议,由富瓦伯爵提供600人,服役期2个月。同时,他还在法国北部的邻国中寻求盟友。他老早就打算在法国北方与腓力对抗。这样的行动,要么他亲自上阵,要么由那些接受过援助的盟友出面。这些由法国北部盟友提供的人力对爱德华来说非常重要。腓力的特使这一时段也非常忙碌,试图通过结交同盟来限制爱德华得到的支持。

毫无疑问,腓力事实上拉开了战争的序幕。1336年12月,腓力要求爱德华交出“阿图瓦的罗伯特”。罗伯特是腓力的妹夫,此前因谋杀指控从法国逃到了爱德华的领地。1334—1336年间,他多次在英国露面,他的存在已是英法关系愈加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出罗伯特的训令没有发给爱德华,而是直接发给了阿基坦公国总管英厄姆。对爱德华而言,腓力的训令具有的法律效力是有限的。这类训令只在爱德华作为“法王的阿基坦公国封臣”时才有效。但是现在,“阿图瓦的罗伯特”是在英格兰,而不是在加斯科涅。而且,这种训令还涉及法律问题,即英格兰国王(同时也是阿基坦大公)的行为是不是可以被法国国王宣告为无效。这件事再一次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属于英王的某些土地却被法国国王占领着。至于“阿图瓦的罗伯特”能对爱德华的策略施加多大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正是罗伯特使爱德华加深了“自己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这一潜在价值的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爱德华交出了罗伯特,战争就可以避免。如果他没有这么做,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令人不快的结论:爱德华乐于卷入冲突。尽管在1337年,爱德华又向法国派出了一位大使,但他那时已经正式为战争做准备了。这一点在1337年3月的那次国会会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会上,爱德华新设立了6个伯爵爵位,这可以看作是他建立军事指挥体系骨干架构的行动之一。爱德华仍然认为苏格兰和加斯科涅两地同时都需要部队。他最初打算亲自前往加斯科涅,但7月时又改了主意。这种改变可能出于他对腓力意图的新了解。

当腓力于1337年4月30日发布“服役诸侯征召令”时,非常明显的是,战争必须在两处同时展开。因为法国军队按照训令需在7月8日在亚眠和马尔芒德同时集合。这两地都位于爱德华的阿基坦公国边境线上,离波尔多只有50英里(80公里)。8月末,英格兰向加斯科涅派遣了几百人。爱德华抓住机会,认为他可以依靠加斯科涅土著进行防御,只需要使土著接受英格兰官员的指导和公国官员扈从的指挥。这个阶段,爱德华已纠集起他的低地国家盟友们,计划在法国北部对腓力开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爱德华直到1338年7月16日才渡过海峡,抵达布拉班特。这时,加斯科涅地区的战斗早已如火如荼,针对英格兰的突袭行动也已展开。◎腓力六世主持审理“阿图瓦的罗伯特”索要阿图瓦伯爵领地一案。

我们不能轻易定义什么是百年战争的第一步行动。那个年代,还没有我们现代所说的“宣战书”。正如已知材料叙述的那样,1336年时法国发动了一些突袭行动。苏格兰高地发生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变成法国和英格兰之间的战争。但是,我们或许可以把腓力的下属官员在1337年2月试图夺取圣马凯尔的行动当作百年战争的开场。4月30日发布“服役诸侯征召令”后,腓力就没有回头路了。他已经明确昭告了要发动国家层面战争的意图。开战还是要走一下必要的法律程序。5月24日,腓力的朝廷签字背书赞同了没收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的领地的训令。亚眠地区大法官被指定依照训令前去占领并掌控庞蒂约地区。6月13日,腓力宣称没收阿基坦公国土地的训令已经送达爱德华在阿基坦的总管英厄姆,几星期后,法国军队就发动了入侵。

自此,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它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都在加斯科涅。因此,这次战争似乎与1294—1324年发生的那次不大一样。到目前为止,爱德华三世所做的不过是表达了“要保护自己在法国的财产、领地”及“确保自己在苏格兰的既得权益”,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行动。1337年8月,英格兰王室派了一批大臣和王室官员负责在即将召开的各郡会议上解释国王的所作所为。爱德华此时对发起战争的理由作出了明确的陈述:“法国国王为苏格兰提供援助,侵犯了英格兰在加斯科涅的权益,并且还指控英格兰阻碍了十字军东征。”显然,他这时并未宣称自己拥有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事。

腓力竭尽所能地使用各种下作卑鄙的手段来压迫英格兰国王及其臣民。只有这样,他才能霸占和征服原本属于英格兰国王的土地。他拒绝了所有的和平提议条件,试图找到入侵机会。此外,他还支援和维系英格兰国王的敌人——苏格兰叛乱匪徒。通过这种援助和维持,腓力妄图拖延英格兰国王的脚步,使其不能在其他地方寻求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编年史学家傅华萨在《闻见录》中的自画像(安妮·罗南图片图书馆藏)。傅华萨,法国诗人和宫廷史官。作为学者,他四处游历,交往的都是欧洲宫廷的达官显贵。他的《闻见录》是叙述1325—1400年间百年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发生在弗兰德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格兰的大事。《闻见录》是封建时代最重要和最详尽的文献材料,也是对当时骑士与宫廷的真实记述。此外,他也会写谣曲、回旋诗和寓言诗赞颂爱情。◎百年战争期间的农民起义情况四 高潮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

有鉴于百年战争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先将视线集中于英格兰与法兰西的直接冲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知道,战斗不仅发生在英法两国,也发生在苏格兰、低地国家和西班牙。而且,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部队也参与了战争。根据百年战争的外交背景情况,我们可以把百年战争看作第一次泛欧战争。

与1294和1324年的两次战争一样,这次战争也开始于阿基坦公国。1337年7月,法国军队指使阿让奈人和富瓦伯爵的军队,间接发起了进攻。他们进行了一系列骚扰战役,还执行了一些小范围内的烧杀抢掠。这提醒我们,法国人和英格兰人一样执着于用骑兵进行远程突袭。通常,在部队人数较少、资金不足以支持长期行动及多条战线上的战争时,这种奔袭战略更容易受到青睐。

1338年,法国人借道阿让奈和圣东日,发起了更进一步的袭击。尽管阿基坦公国总管英厄姆爵士及加斯科涅土著支持者联手击败了这些攻击,他们还是缺乏来自英格兰的援军。这种人力缺乏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到1339年春,法国人已经能够对英格兰造成严重的侵害,并修建了驻扎着守备队的要塞。这些要塞沿着多尔多涅河和加龙河。当关键性的前哨据点包格和布莱在法国舰队和陆军的通力协作下陷落以后,波尔多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

直到1339年6月,腓力才决定在加龙河两岸驻扎12000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感到爱德华及其盟友要来入侵,因而计划将所有兵力集中于索姆河一线,防备英格兰人的入侵。但爱德华的延期抵达导致本来准备用来对付爱德华的军事力量被用在了加斯科涅。现在,法国人直接包围了波尔多,但是他们的补给水平很低,因此围困一周后便撤围了。英厄姆终于能在法国人走后的10月发动一些对图卢兹的突袭了。这种突袭也许是针对爱德华入侵法国北方行动的策应。

实际上,爱德华推迟渡海方便了法国人对英国南部海岸港口进行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1338年3月24日,法国人袭击了朴茨茅斯港,紧接着,又袭击了泽西港。法国人还于1338年9月8日控制了根西,并占领其数年之久。尽管英格兰方面试图召集起一支舰队来抵抗这种入侵,法国人还是成功地在1338年10月5日发动了对南安普顿的重大袭击。

1339年,英格兰国内蔓延着恐惧气氛,恐惧的根源就是人们害怕腓力可能从诺曼底发起对英格兰的大规模进攻。当袭击真的于5月如期而至的时候,持续时间比人们预想的要短,但这已经足够让德文、苏塞克斯、肯特郡沿岸紧张。直到7月份,英格兰人才纠集了足够的(1)船只,反击法国人的“五港同盟”计划。如果不是腓力的热那亚人水手们发动叛乱的话,英格兰的处境可能就大大地不妙了。8月,英格兰人开始袭击勒特雷波尔,但这个行动太微不足道,也已经太迟了。法国人已经认识到将战火烧到英格兰本土,或在英国海岸线和海运线路制造不安的重要性。因此,不论是在英吉利海峡还是在加斯科涅,英格兰人都输掉了第一阶段的战争。北部的战争(1337—1339年)

1337年夏季,爱德华忙着与低地国家的君主们做军事援助方面的交易。低地国家的君主们承诺提供最多7000人的部队,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派出的2000人,这一部队最长服役期有两个月。但这些协议限制了爱德华选择在何处开战的自由。爱德华原来的计划是亲自入侵诺曼底,其余诸侯盟友从东北进攻法国。但是,谈判的最终结果却变成全体同盟从埃诺进攻冈布雷齐。这个新方案是出于低地国家诸侯们的利益,尤其有利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利益。康布雷(即冈布雷齐)从理论上来说是归于皇帝统治的。而爱德华此时却因苏格兰问题而分散了精力,他的那些盟友们怎么集合也是个大问题。爱德华本打算与他们一道在1337年9月集合,但最终于11月末被迫取消了。一小撮已经先期渡过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军队在沃尔特·芒尼爵士的率领下对弗拉芒海岸进行了一些“打了就跑”的袭击。

上述袭击结束后,英法之间的敌意有所缓和。这应该归功于几位枢机主教大人在冬季的调停活动。爱德华保证从这个冬季到1338年3月暂时不再攻击法国。虽然如此,爱德华及其联盟的基本战略并无变化,这也是1338年各场战役的基础。1338年2月底,爱德华又开始征召他那4500人的部队。7月16日,他终于渡海抵达布拉班特公国的安特卫普港。英军的这次登陆行动刺激了腓力,腓力开始征召军队去北方边境线上集结,他本人则于8月24日抵达亚眠。虽然英法双方都到了,却没有发生激战,因为爱德华发现,他的盟友们没拿到钱之前不会作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陛下不到场的话,盟友们也不愿行动。

9月5日,爱德华动身前往科布伦茨拜访“巴伐利亚的路易”。路易授予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代理人将军”的头衔。爱德华取得授权后,可以在“德意志、法兰西的全部地区”发号施令。他现在能完成对冈布雷齐的战役部署了,虽然这种部署依旧非常拖沓。由于爱德华还需组织资金来源,战役发起日再次被推迟到1339年7月。

腓力决意要为自己面临的这次入侵早作准备。1338—1339年冬,他在法国与埃诺地区的边界要塞驻扎了6000人,他计划把这6000人与自己从加斯科涅战场抽调出来的5万人结合起来,转而在1339年夏调往索姆河前线。法国贵族们收到了征召令,训令要求他们于7月22日在贡比涅集合。由于爱德华的入侵还未开始,这一集合日期又被推迟到了9月6日。与此同时,爱德华及其盟友开始在菲尔福尔德集结,随后于9月18日开始向瓦朗谢讷推进。一星期前的9月11日,腓力从圣但尼修道院拿到了金色火焰军旗。这实际上是英法两国全面战争的开始。◎法国北部系列战役总图

他(指爱德华)第四次进军法国……和他的扈从一起。高贵的布拉班特公爵与他一同进入这片领地,无论生死,他们都已准备好。富有的鸢尾花王朝(特指法国王室)在这片土地上并未赢得丝毫荣光,在恐惧中快速逃之夭夭。合法的法国王位继承者爱德华及其骑士们来到。抓住僭越者的胡须,倒提起来摇啊摇。

——劳伦斯·米诺特(为冈布雷齐远征所作的英语诗歌)◎安特卫普,当年属于布拉班特公国,1338—1339年时曾是爱德华三世及其盟友入侵法国的前进基地。

爱德华及其盟友率领着这支人数在1—1.5万人的军队,进入了冈布雷齐地区。爱德华凭借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讨来的头衔,第一次对冈布雷齐地区拥有了权威。毫无疑问,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定的10月9日,即圣但尼节,跨过边境正式踏上法国领土。

英格兰联军携带的给养很少,从而我们可以推知,他们大概以为可以很快把腓力引过来决战。联军的日常所需来自到处抢掠,虽然说抢劫很有效,但他们忘了腓力作为“法国人民的保护人”所拥有的善于防守的盛名。根据随后数年内教皇国对战乱地区提供的救济金记录显示,共有45个村庄遭受了损失。在此之前,法国人从来没有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同时成为战争的受害方。法国人可能原计划于10月14日开战,但爱德华并未准备好交战,他通过瓦兹河向东撤退了。法国人向爱德华下了一封正式战书,约定在10月21或22日交战。爱德华也接受了这一挑战,还把己方战场定在比龙福斯。他还是如在哈里登战役时那样布阵——把长弓手配置在侧翼。此前三次战役的传统做法则是把长弓手放在战阵中央。战争开始前,很多长弓手都被爱德华授予了骑士爵位,这暗示爱德华非常有信心取胜。

至于到底是英国还是法国背信弃义,没有按照约定出战,还有待争论。桑普申认为,腓力是认真对待约战书的,他试图以此来强迫爱德华在不利条件下发动进攻;爱德华得知自己军队人数只有法军的二分之一且法军还有堑壕保护后,拒绝按约出战。罗杰斯却认为,是腓力在接受了御前会议的建议后,现行撤退的。御前会议给出的建议是:“如果腓力你输了,你就会丧命并且会失去领土;但是,就算你赢了,你也征服不了英格兰的土地,或得到除爱德华外其他领主的财产。”因此,本次战役无果而终。但在此次战役中,英格兰人已经毫无疑问展现出了强大的破坏力。爱德华三世在这次入侵行动中确实没有宣称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但他从神圣罗马帝国那里讨来了“代理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