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5:47:30

点击下载

作者:初秀伟,王茹春,戴莉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试读:

内容提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书以15讲的篇幅介绍了当前最新的国内外大事。其中,国内部分介绍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入世10周年、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设和谐社会、2012国际金融大变局下的中国出口企业应对之策;国际部分介绍了世界经济形势前瞻、在挑战中进取的中国外交、福岛核事故与核安全、中东地区大震荡及其战略影响、国际海权的战略竞争与博弈等。有些专题还设立了“相关链接”栏目,以求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本书理论精当,繁简适度,体现了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新变化和新发展,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的学分、学时需要。本书除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材外,亦可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读本。

编者的话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高认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理解、执行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2012年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一年。2012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发展中去,为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精神,为满足教学的要求,适应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需求,我们根据教育部2012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并联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编写了这本《形势与政策》教材。本书深入阐述了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及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理论精当,繁简适度,并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的学分、学时需要。有些专题还设立了“相关链接”栏目,以求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本书由初秀伟、王茹春、戴莉担任主编,杨岩担任副主编,张静、蔡岩、郭岩、马欣、崔立辉担任参编。其中初秀伟负责编写第一讲至第六讲,王茹春负责编写第十三讲至第十五讲,戴莉负责编写第七讲,杨岩负责编写第十讲和第十一讲,张静、蔡岩、郭岩负责编写第八讲和第十二讲,马欣、崔立辉负责编写第九讲。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向本书所引用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2月

第一讲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国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文化强国任务紧迫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羡慕者有之,高兴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想搭顺风船者有之,想制造麻烦者有之,想围堵遏制者也有之。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需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有研究者统计,美国广播和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56%,其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85%,其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无论我们的思想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它的传播和影响都会很受局限。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到好处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面临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浩繁的国内改革攻坚,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奋斗目标及应遵循的方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当前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所应遵循的方针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坚持统一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思想保证。

1.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缺乏主导价值观念的积极引领和整合,就可能出现思想混乱,造成社会不稳,影响社会发展。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主导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铸牢主心骨。

2.在多样中谋共识

有了多样性,才有思想花朵的争奇斗艳、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但如果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3.在多变中把方向

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社会思潮,也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社会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火眼金睛”,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判别能力,引导社会思潮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必须紧密结合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科学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担负着阐释理想、传播理想、充实理想的重要使命。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发挥科学理论的思想武器作用,不断增强其亲和力和说服力,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明辨是非,使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2.用正确舆论引导人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一切有利于树立和实现共同理想的思想和行为,都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毫不含糊地唱响;反之,则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毫不含糊地抵制。尤其要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共同理想的销蚀。

3.用伟大成就鼓舞人

伟大成就启迪人,更鼓舞人。应深入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特别是把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的丰富实践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进一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三)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尤其需要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应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人们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激发国家创造力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应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克服精神懈怠带来的危险,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提升事业感召力

我们党领导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正是依靠伟大事业的感召力,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当前,应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四)形成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应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全面提升。

1.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为着力点,引导人民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切实优化政风行风

政风行风与社会道德风气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应把政风行风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3.充分运用法制的力量

道德和法制在维护稳定、保障发展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遵纪守法,带头依法办事,以廉为美、洁身自好,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1)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2)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3)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4)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1)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2)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4)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3)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4)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5)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6)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1)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2)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3)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4)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5)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6)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7)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8)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9)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1)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2)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3)要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4)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5)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1)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3)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4)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5)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6)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8)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9)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1)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2)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3)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4)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5)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6)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3)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4)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5)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6)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7)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8)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2)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3)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4)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6)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7)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8)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2)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3)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4)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5)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6)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7)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8)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1)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2)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3)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2)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3)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1)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2)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