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7:22:15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上)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上)试读:

前言

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陆战之王”的美称,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有的带有穿甲弹,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极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突击能力,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战车则是用于陆上战斗的车辆,与坦克配合并支持坦克作战,还执行作战指挥、后勤支援、物资运输等军事任务,具有广泛军事用途。战车与坦克一样同属于装甲车辆大家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兵战车的作战性能越来越先进。揭开现代坦克与战车的神秘面纱,让你感到极强的震撼性。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战争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观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的,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

坦克与战车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坦克与战车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丛书,包括《坦克基础科技知识》、《现代坦克科技知识》、《主战坦克科技知识》、《特种坦克科技知识》、《各国坦克科技知识》、《现代军车科技知识》、《步兵战车科技知识》、《扫雷战车科技知识》、《装甲车辆科技知识》、《特种车辆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坦克与战车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坦克与战车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坦克名字由来

钢铁怪物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静。

突然间,从远处传来阵阵轰响声。渐渐地,响声越来越大,迷雾被撕破,堑壕在抖动,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从迷雾中钻了出来,它们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样快,过障碍、越堑壕如履平地。

原本对自己的堑壕体系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

这种新出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就是坦克。

战争的需要

那么,人们是如何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物,并给它取了这样一个怪名字的?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设计与制造

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至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

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

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

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正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克”农用拖拉机,给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换装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车体四周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这样首辆样车就出世了,历史上称之为“林肯1号车”。

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

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就是大水柜的意思,汉语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军界的不同看法

“陆战之王”这一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试牛刀,原以为一定会受到军界一致的青睐,可是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一些欧洲军界资深的大佬们,对来自英国海军部的“大水柜”不屑一顾,认为它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装甲不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马翻;机动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说,而且跑不了多远就没油了。

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甚至比不上骑兵的骏马和军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以至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还出现了骑兵打坦克的“壮举”。

但是,一些军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少壮派,却透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它称王称霸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

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

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各国的研制情况

这一时期,各国

坦克的发展

,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

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

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

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

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

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

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

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5.7毫米,时速达到了40公里/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入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

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地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

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的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

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

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万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

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

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至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

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至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

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

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至43公里/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坦克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

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

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至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一至两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

坦克最大时速仅6至13公里,最大行程也只有35至64公里。装甲厚度为5至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

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至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至43公里,最大装甲厚度为25至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至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

坦克灵敏的耳目

潜望镜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动的,少则十几辆,多则成百上千辆,像1973年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坦克大战,双方出动了1000多辆坦克在厮杀,还要同空中的飞机以及友军配合作战。

人们想知道周身披挂着厚厚装甲,作战时门窗都关闭的坦克是怎样瞄准目标射击和同外界联系的,特别是坦克里面噪音很大,乘员之间又是如何交谈呢?

这里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于坦克有着特殊而机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们先来看看坦克的眼睛。现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进的潜望镜。它已经具有望远、夜视和测距几种本领了。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看到在坦克车体、炮塔上开有许多小窗孔,孔上装有潜望瞄准镜。这些众多的潜望镜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们既能用来观察、瞄准,还可以用来测距离。

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远方的目标,甚至能透过云雾、雨、雪和烟尘进行观察、瞄准;有的像夜猫眼一样,在漆黑的夜晚,照样能捕捉目标。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坦克装备的“猫眼”夜视镜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公里范围内的目标。

还有一种微光夜视仪,能将夜间的星光、月光等环境微弱的光放大近六万倍,从而能发现四公里以外的车辆和一公里以外的人员。

在坦克的车长指挥塔上安装有供车长观察、瞄准用的观察潜望镜四至十个,指挥潜望镜一个,有的还装有光学测距观察瞄准镜,使车长在闭窗情况下,能360°环视战场,搜索目标和指挥战斗。

坦克在夜间观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通讯器材

至于坦克的灵敏“耳朵”,那就是竖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细长鞭子的天线、装在车内的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天线是坦克与外界联系的触角,通过它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电台用来向上级或友邻通报情况,以及接受上级的指示,它有近百个固定频率,一般可在方圆20公里范围内进行通讯联系。

车内乘员都配有专用通话器。它实际上就是一部电话,其受话的耳机安装在坦克帽上,而送话器则紧紧贴附在乘员的喉头部位,所以叫做喉头送话器。

当车长要向各乘员通话时,他就将安装在胸前的开关扳到发话位置,而备乘员的收话器开关总是打开的。人在说话时不仅会引起空气一疏一密地振动,喉头也同时发出相应的振动。

为了排除利用空气振动通话时杂音的干扰,坦克内的通话器就采用喉头振动来传送声音。这样,车长的声音通过安装在坦克帽上的耳机传到每个乘员,乘员之间也可用同样方式自由交谈。

现代战争要求陆海空各兵种协同作战,因而互相联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联系畅通,现在坦克上都装有两部电台。

庞然大物的隐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变色龙”这种动物。其实,它就是可以变色的四脚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种色素块,能随时随地改变身体的颜色,将自己伪装成草丛树枝,以便捕食虫类。

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就给坦克、飞机、大炮等涂上一层保护色,伪装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使它能和“变色龙”的表皮一样,以色彩迷惑敌人,达到隐真示假的目的。

那么,色彩为什么能起保护作用呢?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对色彩的错觉,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就以单色保护迷彩来说,它能起到降低目标显著程度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保护色能使坦克等目标和周围环境的颜色融为一体,人的眼睛就难以识别出来。

由于单色保护迷彩易于同单调的背景颜色相接近,所以常用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面作战的坦克。而最常用的单色保护迷彩是绿色,其中包括草绿、深绿、灰绿和橄榄绿等,这是因为坦克主要作战区是森林、草原、丛林和树木繁茂的山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都使用这种颜色。

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坦克,也多采用与沙漠颜色类似的单色保护迷彩。

除单色保护迷彩外,现在还出现了一种多色保护迷彩。它是由两种以上颜色绘制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斑点迷彩,与我们常见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

涂有这种保护迷彩的坦克,在各种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颜色斑点既能与相处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盖其真实面目。因此,这种多色保护迷彩又称为“变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时装

在1982年爆发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别出心裁地给他们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时装。人们看到,那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战坦克,其炮塔周围和车体上披挂着许多长方形铁盒子,宛若中国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铠甲,显得格外神气。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由于有这种新时装的保护,被对方击毁的坦克仅数十辆,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击毁的坦克共达500多辆,其中还有被捧为“骄子”的苏联制造的T-72坦克十多辆。

此后,坦克这种新时装便名声大震,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许多国家对它很感兴趣,不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且组织人员仿制,来装备自己的坦克。

美国很快为它的一些海军陆战队的M60A1主战坦克穿上了这种新时装。而苏联的行动更为迅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7000辆T-72、T-80坦克披挂上了这种铁盒子。

坦克这身新潮时装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偏爱,它到底有什么诱人的魔力呢?

其实,它就是用薄钢板制成的普通扁平盒子,里面装有炸药。在盒子的四角或两端钻有螺孔,以便将它固定在坦克装甲上。

盒内装的是钝感炸药,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机枪子弹或炮弹破片击中它也不会起作用。但是,当它遇到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时,就会立即引起爆炸,将破甲弹或导弹弹头部产生的金属射流冲散、搅乱,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保护了坦克装甲不被击穿。因此,人们把它叫做爆炸式装甲或爆炸块装甲,也有称为反应装甲或反作用装甲等。

爆炸块装甲可说是坦克的新式护身法宝,它的重量轻,体积小,制造、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而且价格也较低廉。一辆坦克挂装十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块装甲,重量只能增加一至两吨,对坦克的机动性能影响不大。

这种爆炸块装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它在战场上被击中后,可及时更换,使坦克能继续进行战斗。

战场实际使用证明,爆炸块装甲能使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护效能相当于同样重量普通装甲的十倍。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正当爆炸块装甲称王称霸之时,它的克星,长鼻子导弹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战。

这长鼻子导弹是在“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弹头顶端伸出一个长15厘米的“鼻子”。导弹发射后,它的长鼻子首先碰击装在坦克装甲表面上爆炸块装甲。

由于长鼻子里装有少量炸药,当它撞击披挂在装甲上的铁盒子时,就将其引爆,从而使长鼻子后面的导弹弹头能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后来,有些破甲弹也仿照反坦克导弹装上了长鼻子,用来对付坦克的爆炸块装甲。

但是,爆炸块装甲也不示弱。为了对付长鼻子导弹,爆炸块装甲由一层增加到两层,有的甚至多达三层……

爆炸块装甲和长鼻子导弹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坦克装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坦克将会有更新颖的时装出现。

城市战中不断进化的现代坦克

美军及以色列军队在近年来多次低烈度冲突中所获得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在任何城市作战环境中,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成熟的合成作战部队。一支可以相互支援的步坦协同战术分队能够以最少的伤亡取得胜利,并且将对建筑物和平民的附带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坦克火力适应城市作战

120毫米主炮是坦克最具威力的武器。但是,在城市近战中,这种火炮并不是十分有效的武器。目前的坦克车体,尤其是炮塔部分低矮的外形,限制了主炮的俯仰角度,使其无法在近距离上攻击高层建筑上或是地面以下暗堡内的目标。

除此之外,坦克火炮身管较长,无法在狭窄的街道内回旋。因而,一旦火炮指向正前方位置,就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空间来掉转炮口,攻击位于侧翼或尾部的目标。这些被称为“盲点”的区域就是坦克最薄弱的位置所在。

在坦克使用的弹药方面,目前所携带的最常用的弹药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破甲弹。这些弹药是设计用于在开阔地带对抗敌方坦克与装甲车辆时所使用的。

在城市作战地域中,使用这些弹药对抗近距离目标,其效能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随着坦克部署地域从开阔地带到城市环境的转换,就需要在执行任务之前对坦克所使用的弹药进行换装。这是一个极度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同时,坦克车组乘员还将承受不必要的风险,使自己暴露在敌方覆盖型压制火力打击的威胁之下。而当坦克的部署地域从城市环境转回到开阔地带之时,仍然需要再次换装弹药。

多年来,北约制式坦克火炮所采用的口径为120毫米。这些120毫米坦克炮仅有两种通用弹药,即动能弹药,比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化学能弹药,比如高爆穿甲弹。由于动能弹药在通常情况下并不适用于城市作战,车组乘员被迫充分利用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备用弹药”的化学能弹药。但无论是动能弹药还是化学能弹药,都不是用于城市作战环境的专属弹药,都不如任何一种多用途弹药来得有效。

多用途坦克弹药的设计综合了数种高爆破片装药,穿透能力有限,但足以对付混凝土建筑物、碉堡、墙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大部分现役多用途弹药设计用于北约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如英国L-30坦克炮,或是用于俄罗斯115毫米及125毫米坦克炮。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正在开发的120毫米高爆弹药被认为是平衡反坦克与多用途任务要求的产物。

通用动力公司研制中的M830A1弹药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后者是一种高爆穿甲弹,通过加装破片战斗部提供了额外的“多用途”效应。

这些多用途弹药中有一些加装了延时引信,以产生空爆效应。著名的镖形破片弹药便是一个例子。该弹药可用于在各种距离上对各种软目标产生令人震惊的杀伤效应。其现代版替代弹药便是XM1028型弹药。该弹药可用于对抗任何针对战斗状态下舱门密闭的友军坦克或是装甲运兵车的攀爬企图。

XM1028型弹药的一个优点是:它能够在面对近在咫尺的敌方力量袭击威胁时,向密闭友军车辆发射,同时又不会对车辆本身、车组乘员、天线或是光学设备造成伤害。并且在限制使用致命弹药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炫目弹或催泪弹。

内置整合的迫击炮(以色列国防军“梅卡瓦”坦克便在车体装甲之下内置了一门60毫米迫击炮)也能改善坦克在高仰角和短距离上对目标发动攻击的能力,在这样的角度和距离上,主炮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坦克排编制的特点

在大多数现代陆军中,二战之后形成的坦克排一级作战单位配属5辆坦克的标准配置方式,已经转变为3辆或者4辆坦克配属至坦克排/战斗小组的配置方式。5辆坦克配属方式所基于的理念在于形成两个独立的行进间火力区块,排指挥员可以根据战斗形势/战局发展,选择加入任何一个火力区块。

战后局势的发展不仅预示着坦克乘员的减少趋势,更意味着资金的大量削减,这就需要改革战术分队的构成。在现代主战坦克设计上所取得的技术成就,也足以保证同样甚至是更优异的战场表现,从而使削减坦克数量成为可能。

在战后坦克战方面拥有大量实战经验的以色列军方,已经将坦克排一级作战单位的基本配置状态从5辆坦克改成4辆坦克,并最终确定为3辆坦克,以增强每个坦克连拥有的火力配置。

之前,以色列军队为适应开阔沙漠作战环境演变而来的坦克作战单位原始配置情况为:一个坦克连配属11辆坦克(3辆坦克×3个排+2辆指挥坦克),每个以军坦克作战单位在任何时候都拥有8门坦克炮的支援火力,以及3辆坦克同时推进的机动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配置方式对于坦克战中坦克的高战损问题是适合的解决之道。在目前以色列军方的重组项目中,正在考虑把“梅卡瓦”Mk4型坦克连的坦克数量削减为7辆(包括1辆指挥车)。这些坦克的先进技术和增强的作战能力使得这样的配属方式成为可能。之所以要考虑这种配属方式,主要是由于它可以同时允许两个坦克火力区块独立自主地进行作战。

美军已经采用4辆坦克编制坦克排的配属方式,而没有采用3辆坦克编制的方式。其原因在于保持两个坦克作战区块中,单个作战区块之内2辆坦克相互支持的作战模式。德国联邦国防军已经将其陆军结构3型体制之下4车编制坦克排、13辆“豹”2A4编制坦克连(4辆坦克×3个排+1指挥坦克)的配置方式,转变为最新的陆军结构5N型体制之下3车编制坦克排、13辆“豹”2A6坦克编制坦克连(3辆坦克×4个排+1指挥坦克)的全新配属方式。

俄罗斯T-72/80/90坦克排的基本配置仍然保持传统3车编组。但是,据报道,俄军正在酝酿一种新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俄军将会建立由5辆步兵战车组成的装甲混成排,其中包括4辆坦克和1辆BMPT坦克支援战车。

BMPT坦克支援战车是一种全新类型的车辆。俄方宣称该型坦克支援战车承担协助主战坦克完成作战任务的职责,可以将坦克作战效率提高30%。BMPT坦克支援战车主要用于应对次级目标,从而使得主战坦克可以集中力量清除“重型”目标,这也是坦克主炮设计用来对付的目标。

BMPT坦克支援车基于T-72/90车体,加装一系列先进的反坦克和反步兵武器。这些武器系统包括8具各型发射器,其中有AT-9反坦克导弹或“针”式短程防空导弹、30毫米机关炮、30毫米多用途榴弹发射器和7.62毫米机枪。

城市作战的战斗经验清晰展示了4车编制坦克排的优势。穿越狭窄小巷时的激战中,坦克部队可以分成两个作战区块支持步兵作战,此时3车编制坦克排的火力支援不仅仅是杯水车薪,而且是不必要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剩下的一辆坦克将会落单,或者是无法使步兵指挥官有效发挥其作用,最终将使其无法应对来自敌方坦克猎杀小组的袭击。

一种选择是将坦克排中所有3辆坦克集中使用,这有可能会提供更多的火力掩护,但是也将产生更多不必要的指挥控制问题。

另外,尽管步兵指挥官出于最好的考虑,但是他真正的职责、同时也是他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训练的职责,却是指挥他手下的步兵,而不是临时配属至其作战单位的一辆坦克或一群坦克。

从纯粹的节省资源的角度去看,回归到4车编制坦克排和13车编制坦克连的配置方式,将会省去第2辆指挥坦克,只留下1辆坦克作为连指挥车。省去的第2辆指挥坦克可以由一辆装甲运兵车或是步兵战车替代,用于随连队作战机动,同时还可以使连队拥有优越的车载C4I指挥系统。

英军坦克分队采用14辆坦克编组结构,其中包括由3辆“挑战者”日型坦克构成的4个坦克排和由2辆坦克构成的指挥区块。这些4辆编制坦克排所构成坦克分队给予分队指挥官形成两个坦克作战区块的选择,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两辆坦克会来自不同的坦克排。这样的编组配置方式不会像三三制坦克连那样降低分队指挥结构的效率,或是让其中某一辆坦克落单。

美国陆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对城市战部队编制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具体包括:

坦克排作为机动单位在这类情况下,坦克排指挥官负责协调其坦克进行机动。在这样的任务编组之下,坦克部队可能承担的作战任务将是为机动中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或是超越视野。这同样也是所有指挥控制方法中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因为指挥官必须努力协调两个兵种的作战单位进行机动。

坦克排指挥官可以选择让其部队组成作战区块进行机动。这将为在战斗过程中对步兵的支援行动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但也使“轻”装甲区块的指挥军士在独立与步兵指挥官进行协同的时候,承担更大的责任。

步兵排指挥坦克作战区块在此类情况下,坦克排分成两个作战区块,单个区块被置于步兵排指挥官的有效行动指挥之下。这种指挥模式在保持步坦协同的进度上非常有效。但这需要步兵排指挥官在执行作战任务之前接受坦克作战指挥的训练。

通常情况下,坦克乘员并不欢迎这样的指挥控制方式,其原因在于步兵指挥官很可能会命令单辆坦克在没有步兵配合的情况下提供近距离支援。这将威胁到坦克自身的安全,因为在任何封闭性作战地域,坦克都无法独自应对敌方坦克猎杀小组的袭击。

坦克排指挥步兵分队,在这种情况下,连队指挥官将一个或更多的步兵一分队置于坦克排指挥官的有效行动指挥之下。这种指挥模式在相对开阔的城市作战区域非常有效。

在这样的作战区域中,坦克排可以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遂行作战任务,步兵则为坦克提供近距离支援,以保护坦克不受敌方坦克猎杀小组的袭击。这是坦克指挥官青睐的模式,因为在城市作战环境下,坦克尤其无法应对来自近距离的袭击,而这种指挥模式将使坦克得以最理想的状态执行作战任务。但这需要年轻的坦克作战单位指挥官事先在区块与分队合作层面上,接受步坦协同的训练。

坦克排指挥官运用各种手段来协调控制作战单位的火力支援,其中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装载在坦克尾部位置的步兵协同电话。这些外置的电话将步兵指挥官与坦克的通讯系统相连接,使其能与坦克乘员或坦克排指挥官直接沟通,即便是他在另一辆车上都毫无障碍。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区别

总体概述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主要区别很明显,区别分类也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点:

1、坦克带有可以旋转360度的炮塔,而自行火炮的炮塔则只能旋转一定的角度。

2、坦克的火炮是直瞄武器,俯仰角一般是负5到正20度左右,而自行火炮一般是间瞄武器,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30度之间,有的可以到90度,如自行高炮。

3、坦克的火炮一般是加农炮,而自行火炮则有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高炮。

4、坦克的炮塔一般是在车体的前部,而自行火炮的炮塔一般在车体的后部。

5、坦克的火炮一般可以行进间射击,而自行火炮则要有一定的阵地,不能行进间射击。

6、战斗中坦克一般是一线突击的主战车辆,而自行火炮一般是二线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车辆。

7、坦克车一般是车自为战,必要时才集火射击,但自行火炮一般是集火压制,很少单炮发射。

我国的85式122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右各22.5度。89式122自行榴弹炮的炮塔旋转角度也是左右各22.5度。

美国的sp122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右各30度。

法国的155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20度,右30度。

以色列l-33155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右各30度。

俄罗斯的203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右各15度。120自行火炮的炮塔旋转角度是左右各35度。

坦克的作用

坦克是根据战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可能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战场上,由于大量使用机关枪并以坚固的防御工事为阵地,对于防御一方非常有利,而对进攻一方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难以攻破防线,所以进攻者需求进攻有效的新型武器。

同时,由于内燃机、履带式行动装置、武器和装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这种进攻有效的武器,坦克的制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以在1914~1915年间由英国率先制成了坦克。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的军队在索姆河上交战,英军第一次使用了49辆被称为“陆地巡洋舰”的MK1型坦克。

坦克上共装有两门口径为75毫米的火炮和几挺机枪,采用过顶的长金属履带,刚性悬挂,最大速度为6公里/小时,没有对外通信联络设备,对外联络是靠乘员携带的信鸽完成的。

参加作战的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阵地,其中5辆在冲击时陷入沼泽中,9辆的机构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

虽然,坦克的数量少,技术也不完善,又受索姆河畔沼泽地战场的限制,但是这种首次出现在战场上的庞然大物,却使德军惊惶一时。

要说坦克参战的首次成功,还是1917年11月20日的康布雷战役。当时,在没有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在15公里的正面战场上投入大量坦克,结果一举占领了10公里的纵深,于是坦克的作用和价值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公认。

在每次大战以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相继出现了多种型号的坦克,其中有超轻型的、轻型的、中型的、重型和超重型的。

最轻的如英国的卡登—络伊德系列机枪坦克,仅重1~2吨;最重的如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重达180吨。坦克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多炮塔的,有单炮塔的,也有无炮塔的;有履带式的,也有履带—轮胎式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坦克在陆战中具有重要的快速突击作用。例如,1943年7~8月库尔斯克会战的第一阶段,德军在主要方向上用2700辆坦克发动进攻,苏军以32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进行防御,交战的结果是德军失败,损失坦克2000辆,而苏军损失1500辆。

在会战的第二阶段苏军投入600辆坦克,用坦克支持步兵发起进攻,德军则以2500辆坦克进行防御,结果是苏军迅速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并歼灭大量德军而取胜。

这次会战说明,坦克不仅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进攻性武器,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武器。

再如,苏军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以坦克兵团组成快速集群,在追击中实施了大纵深合围;在柏林战役中,苏军用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快速集群,协同步兵突破德军防御、对柏林突施包围行动,最后完成对德军的合围,并对柏林实行了攻坚战。

此外,苏军在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德涅伯河会战、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和远东战役等,也都动用了大量的坦克。可以说,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甲坦克兵和机械化兵的行动。

正是由于坦克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前苏联及美国等国家都重视研制和装备坦克。

我国有坦克是1927年的事。当时,军阀张作霖为了打内战从法国引进了雷诺式轻型坦克。1929年国民党军队从英国引进“卡登——劳得”超轻型坦克,后来又从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引进坦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开始研制和生产坦克。

坦克的构成

坦克种类繁多,所采用的系统、设备、装置和机构也不尽相同,但是任何坦克都是由几个必不可少的基本部分组成的。

这些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车体和炮塔、武器弹药、火控系统、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操纵装置、行动装置、电气设备和通信设备以及辅助装置等。

车体和炮塔是坦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装甲材料构成的坚固壳体。坦克乘员和一些机构、装置布置在这个壳体内,因而可以得到保护。

坦克的壳体内一般分为三个舱室: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传动室。驾驶室一般位于车体前部,室内配置有各种操纵部件和检测仪表。

战斗室是由车体中部和炮塔的内部空间组成的,供驾驶员以外的乘员进行活动,并在此配置坦克武器、火控装置和电气、通信设备等。

动力传动室一般位于车体后部,也有少数位于车体的前部,室内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等。

武器弹药和火控装置都位于战斗室内。坦克的主要武器是坦克炮。坦克的辅助武器一般采用7.62或12.7毫米机枪,也有装20毫米机关炮的。

坦克的火控装置包括各种昼夜观瞄器材、测距仪器、带有各种修正量传感器的火控计算机、火炮稳定器、火炮操纵系统等。坦克采用火控装置的目的在于控制武器的射击距离和射击方向,以保证准确地捕捉目标。

动力装置是坦克运动的动力源。它主要是由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组成的。早期的坦克采用汽油发动机,现代坦克大多采用柴油发动机,个别的已采用燃气轮机。

传动装置用来把发动机的动力分别传给坦克两侧的主动轮,并改变坦克速度、牵引力和行驶方向。它主要是由变速机构和转向机构等组成的。

变速机构用来改变传动比,以使坦克具有不同的速度。变速机构类型较多,传统坦克一般采用机械式固定轴齿轮变速箱或行星变速箱,现代坦克多采用液力机械传动,未来的坦克有可能采用液压和液压机械传动。

转向机构用来改变坦克两侧履带的速度,使两侧履带的速度不同或运动方向相反,以实现坦克的转向。

转向机构的类型也很多,传统坦克用转向离合器、行星转向机或差速器式转向机构,现代坦克开始采用液压转向机构,如前西德的豹Ⅱ坦克等。

操纵装置是用于驾驶坦克、开闭门窗的机构。一般由驾驶员控制和操纵,以使坦克处于所要求的状态。

驾驶员要操纵比较多的装置,如发动讥、变速机构、转向机构、制动系统、百叶窗、前机枪等。操纵装置有机械式、液压式和电液式三种,现代坦克多采用电液式自动操纵装置。

行动装置用来驱使坦克运动。它包括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履带推进装置一般是由履带、主动轮、负重轮、诱导轮、托带轮、履带调整器组成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