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7:39:27

点击下载

作者:孙武军,翟俊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试读:

序言

裴平

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资源流失、环境污染和人民勤劳而不致富为代价的低水平外向型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任务艰巨。实践呼唤着理论创新和对策研究。

在我看来,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同时,我国是由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的若干区域组成的大国,区域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这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期盼着能有研究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力作面世。值得欣慰的是,近日我读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送来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一书的校样。苏州景色优美,经济发达,素有“人间天堂”之称,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作者也是我熟悉的青年才俊,一位是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曾担任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句容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现执教于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学系的孙武军副教授;另一位是管理学博士(后),多年从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与制定工作,现担任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教授的翟俊生副研究员。我一口气读完了孙武军和翟俊生所著的这本力作,受益良多,并要向读者积极推荐。《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之所以值得推荐,其理由主要是:(1)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在此过程中,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备受关注,有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解决,而眼前这本力作所做的研究就是聚焦于这一主题的。(2)理论视角好。这本力作不是泛泛而谈,东拉西扯,而是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为理论视角,系统分析苏州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主要实践,特别是深入探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体系构建的互动关系,从而避开了旁枝错节,更加准确地发现相关实践的本质与规律。(3)研究方法合理。这本力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对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做了规范性的研究,这不仅加强了所做研究的论证力度,而且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4)所提对策具有借鉴与应用价值。这本力作有理论深度,研究方法合理,又根植于苏州实践,其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体系构建的研究是扎实的,且有独到见解。因此,这本力作提出的对策既可作为相关部门的决策依据,也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概言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苏州经验》的正式出版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与实践。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相关力作面世。2013年6月28日于南京大学安中楼第一章绪论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各项经济指标均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象征已深入各国人民的生活。在欣喜于中国经济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将不得不理性思考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中国经济未来之命运。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早已提出“以中国创造代替中国制造”的口号,这充分显示了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转型需求。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总是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成本利润的刚性极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动荡时,中国制造业便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处境。为扭转这样的被动局面,积极主动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牢牢掌握定价权,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中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了头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以及产业基础,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但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特别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正是下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经济强国日本,越居世界第二,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已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优化,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抢占下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经济整体需要转型的大背景,必然要求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毋庸置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但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难度大、范围广、矛盾多,牵涉因素纷繁复杂。国际实践与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和引擎。只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因此,厘清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区域金融体系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探索建立何种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区域经济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布局的优化上。而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布局的科学化,不仅关系着当前更关系到未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结构理论体系。其中,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的成果最为突出。钱纳里在其力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详尽研究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并得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就是从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向另一个结构的多维过渡”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前言。钱纳里的经济结构理论,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钱纳里认为,“经济结构可以被定义为不同部门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使用”。③同上书,第57页。“结构转变范畴是指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国民产出的增加,同时,它又是由国民产出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从狭义上看,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包括:资本和劳动技能的积累、收入水平提高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以及比较优势的变化。从广义上看,还包括生产率增长的某些方面以及政府政策对资源分配的影响”。③对应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钱纳里将其定义为:“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同上书,第48页。由此可见,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过程,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农业结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等仅仅是其一个或更多的侧面。同时,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关系,钱纳里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如其分”同上书,第56页。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一个相互依存协同进步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其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前者单纯地促进后者的关系,这对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结构的转变有很大的启迪。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不应该陷入粗放式重复性生产的陷阱,而应该大胆走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本国的经济结构,并通过不断完善本国的经济结构来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合理的双赢局面。

总结钱纳里的经济结构理论,可以看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大量的区域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得到了与钱纳里相一致的结论。1975年,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将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从而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要想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潜力,就必须要致力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使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构成。唯有这样,该区域才能处于较高的经济梯度并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将一直处于较低层级,其产业结构的脆弱性最终将导致区域经济的发展无以维系。与区域经济转型相关的另一理论是全球生产链理论,该理论的本质与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全球生产链理论认为,各区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区域经济转型战略,而不可盲目地追求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以至于陷入区域间恶性竞争的境地。对于较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其制造业已相当成熟,应更多地注重自主创新、品牌运营,逐步合理地将生产链的一些环节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追求更高层级的产业结构而不应仅满足于低水平批量生产;对于欠发达区域来说,积极从发达地区引入技术、资金,加强与发达区域的合作以发展本区域制造业也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模式问题,以赫希曼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即进行结构的调整。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主张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带动整体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今天,顺利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

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对应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而结构不尽合理、总量优势明显但人均水平低下、粗放式经营弊端显现并日益严重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区域经济转型之现实必要性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结构整体层次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上。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数次的调整与改革,发生了重大的改观与变化。然而,相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要求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支柱型产业发展程度较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为低下,粗放经营的问题日益突出;非规模经济的重复建设在各行业普遍存在,许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能力过剩和短缺并存的局面日益严重。产业结构失衡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第二,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了我国区域经济中产业链的脆弱性,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外部推动力。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以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仅纺织行业就有超过2000万人被解聘。虽然从规模上看,我国区域经济中制造业水平已相当发达,但我们仍不可忽视在这种产业结构下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创新能力不强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所暗含的产业链隐患。我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已迫在眉睫,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地方经济管理者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第三,只有通过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中特殊的企业结构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遗留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政策性调整到制度性创新的转变,但时至今日,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如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企业过度负债、缺乏创新动力以及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都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毒瘤。于是,区域经济的转型是极其必要且无法避免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从经济结构理论还是各国具体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总是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的。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本质与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区域经济转型的金融深化理论

所谓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其本质是一个资金的部门流向问题。因为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能否得到持续的、充足的资金供给,关系一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而资金的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地要通过金融活动来完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货币化和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的主要调节中介,正在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变关系的理论探索,是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上逐步深化的。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爱德华·肖(EdwardShaw)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他们开拓性的研究使经济发展理论和货币金融理论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金融深化理论的雏形。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解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的自由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继续探索,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建立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国情,用大量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一致结论,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冉茂盛,2003等)。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究金融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变(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王兆星(1991)以中国金融结构论为题,对金融结构进行理论界定,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提出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杨琳、李建伟(2002)对我国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张力军(2006)建立了一个包括金融在内的五因素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得出结论,即应该通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金融服务业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壮大,将会直接改善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以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其二,金融体系具有汇集社会资本、合理引导资金、分散风险等作用,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有效促进朝阳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和夕阳企业的市场退出,达到提升整体经济结构层次的目的。因此,一个健全、完善、便利的金融服务体系将在极大程度上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张梅,“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综上所述,一个适应于并能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客观需要的区域金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本文在厘清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金融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区域金融体系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建立何种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来满足和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文中选取了我国苏州市为代表,分析了类似苏州这样的国内二线城市的领头羊在迫切需要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与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相适应、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问题。希冀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以苏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的领跑者致力于如何建立并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更好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所帮助。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文始终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这一主题,首先回顾了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金融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得出经济结构转型之迫切性和金融体系支持之必要性,从而奠定了全文研究的基础。随后,为了破题和深入细致分析的需要,我们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与核心,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理论上充分以及必要性论证,并结合实证检验,着力论证完善的、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最后,落足于为如何建立区域金融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的操作建议。其中,结合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迫切需求的城市苏州,以大量详实的数据,深入剖析了苏州市当前的区域经济体系现状,尤其是产业结构和金融体系现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其一,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我们通过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理论尤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评述,找到完善的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理论模型,然后,利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支撑理论结果,从而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其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的研究中,定性地分析了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的结论予以检验和论证。其三,比较的方法。本文通过纵向比较中国尤其是苏州市金融体系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考察了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同时横向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找出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共性,为判断分析我国产业升级中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二)框架结构

本文共分七章。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这一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章自有立论之点,各章之间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全文内容的梗概。

第二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带动”,指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与本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并从各个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与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供给引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是中国当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可供选择的合理模式。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带动机理”,首先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角度阐述了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深刻内涵;然后,以市场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以严密的逻辑,具体论述了金融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和途径;最后,运用经济结构理论分析了金融体系带动下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而这种趋势正标志着产业本身正发生着结构转型,从而完成本章的论证。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带动必要性”,依托理论,紧扣国家大政方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生存现状出发,论述产业结构升级的短期与长期金融需求,再到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以及金融对产业整合的促进作用。最后,专门论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必要性,并得出结论,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必须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本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瓶颈,得出成熟金融体系强力支持的必要性,与第二章相互补充,共同论证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金融体系构建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充要关系。

第五章“苏州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与金融发展”,分析了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当前苏州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苏州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并从苏州市金融业结构与效率以及苏州市金融生态环境两个维度考察苏州市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结合现状提出苏州金融业未来定位与发展方向;最后用大量篇幅对苏州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苏州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我国城市前列,整体规模领先,但相对规模还比较落后;金融机构门类齐全,信托、担保、创投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为本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基础;工商企业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渠道尚待开发;金融生态环境优良,然而中介机构数量及规模有所不足。因此苏州未来应以金融为支撑,带动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建设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的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

第六章“构建完善区域金融体系的建议”,首先就政府资金、社保基金、民间资本、法人资金、海外投资等各类资本的特性及优势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指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要发挥各类资金的优势;其次以苏州为例,从金融机构和融资渠道两个角度分析了苏州金融体系结构的现状,指出完善金融体系的重点在于继续完善间接融资的同时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并就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整体目标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指出苏州市应重点加强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建设,大力发展信托投资;最后,就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章虽以苏州为例进行政策建议,但苏州的代表性决定了其他与苏州类似的城市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亦可以本章提出的建议作为参考。

第七章“创建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了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对形成金融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并提出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的主要服务功能。结合实际对苏州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优化苏州股权投资发展环境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二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带动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

区域经济转型属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认为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则因主流经济学派对要素的完全流动性和自由竞争机制的理想化假设而被忽视。这样,区域的概念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中是一件相对较晚的事情,但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复杂概念的现代经济学发展是不能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的,区域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维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区域经济学也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区域经济转型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成熟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学家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转型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区域经济转型的真正内涵,对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区域则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绝大部分区域的经济体制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然,这一转变到现在仍没有停止,如果研究的重点是这种区域经济体制的转变,则区域经济的转型可能就是指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区域而言,若欲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则区域经济的转型可能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而对于经济体制已经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区域或那些严重依赖于资源开采的资源性区域而言,区域经济的转型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是指以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变动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区域经济转型其实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国许多区域的经济都在经历转型,但由于经济及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体制创新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各个区域转型的任务也各不相同。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凸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区域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深刻地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一种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特征的经济成长模式。区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状态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依赖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增长又必然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区域经济增长越快,区域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

中国著名区域经济研究学者宋栋在其专著《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书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内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建立在由多种因素(如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专业分工、对外开放、政府有效干预等)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成功的区域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其根本表现为,一方面“核心—边缘”的主导产业升级更替并由此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或进步性变迁;另一方面区域空间系统也将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发生以城市化为核心内容的要素重组和高级化变迁。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鉴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转型中的核心地位,卢祖和等国内学者则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直接理解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卢祖和.“对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现代金融》,2010(7)。综观国内关于区域经济转型的研究文献,作这一理解的学者不在少数。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经济中,无论是区域经济的增长还是区域经济的转型更多讨论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克鲁默的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观点也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经济转型升级本质上便是该区域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区域经济转型这一概念进行狭义化,主要抓住其本质与核心部分——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探讨。这样的分析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市场化程度相对高于全国其他区域的国内二线领头羊城市(如苏州市)是极其有意义的。

另外,在本文的研究中,将所研究的区域具体到一个开放城市的范围内,即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开放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谓开放城市,即城市不是封闭的,其与外部环境有着广泛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城市功能的完善,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无疑是城市功能得以完善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关于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将在下文中继续进行讨论。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厘清

本章第一节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概念进行了狭义化,抓住其本质与核心部分,即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产业结构的涵义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理论和规律进行简要的说明。

采用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对国民经济中产业的分类方法,本文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归入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既可以被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的部门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便将产业结构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但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贝恩却在其著作《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将产业结构解释为产业内的企业关系。贝恩,《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到了70年代初,日本的产业经济学家就产业结构的概念极力做了一些澄清。现在总体来看,产业结构专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这一点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了。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中,我们将区域产业结构的讨论重点放在区域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合理性上。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特点反映出一个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升级意味着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一个区域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可避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为区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提升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下文中将简要探讨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关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产业经济学家们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制造业比农业的收入高,商业比制造业得到的收入高。这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此规律被后人称之为配第定律。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统计分析,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揭示了经济进步过程中产业部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差异,人们总是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移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续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库兹涅茨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由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会从40%以上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从20%—25%上升至40%—50%,而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也会上升。时任世界银行发展政策部副总裁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组织进行了与库兹涅茨相似的研究,对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工业化、结构变化和发展政策作了全面的探讨。钱纳利,《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分为三个阶段。人均GNP在400美元之前为第一阶段,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传统服务业支撑;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2100美元之间,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高,第二产业占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5%上升到36%,增加21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上升3个百分点(由36%上升到39%);第三阶段为人均GNP超过2100美元之后,经济进入发达状态,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后工业化的社会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产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领先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区域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其产业结构也会处于动态的变动过程中,总体趋势便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而非农产业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当一地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减小,第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依然保持上升势头,并在总体结构中超过第二产业占据领先地位。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或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供给、需求、对外经济关系以及内部的制度和政策等几个方面。本文中,将重点讨论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提供理论支撑。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提升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和能力。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城市往往又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城市功能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城市管理学从城市经营管理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功能体现为文化承载体、社会生活依托体和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则提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各种经济市场如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认为城市就是市场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务于交易的实现。城市经济学者还认为城市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城市将一定地区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通过城市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区扩散,此即城市功能的本质。

现代城市的功能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功能,指一切城市都具有的生产、流通、分配、社会、行政等共同性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另一类是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城市的一般功能是相对城市周围的乡村而言的;主导功能则是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的。主导功能是一个城市的优势所在,是决定一个城市整体功能的主要因素,而一般功能则是围绕主导功能来发挥作用。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经济起飞的动力。通过主导功能,形成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并利用主导功能的相互渗透开展经济交流,更好的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城市的主导功能有与其物质内容相一致的两大特性:一是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即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城市因其盛而盛,因其衰而衰;城市的性质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功能的选择和培育以及城市功能的布局,而城市性质主要决定于城市主导功能。二是对区域作用的外向性。即该城市的特殊功能是以满足自身以外区域的需要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它是城市经济成长的基础。城市只有在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有主导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用城市经济学者对城市功能的定义,即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城市内部为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等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城市的生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功能也好,主导功能和一般功能也罢,都是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服务的。

(二)城市功能的内容

1.城市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个城市,最初是一个人口积聚的场所,它首先应该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然后才是对外作用,因此,城市功能应该包括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两个部分。最初的城市,首先需要的是对内功能,以确保城市的日常运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则需要开发和拓展对外功能,对外功能不仅可以扩大城市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和发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功能的带动,可以实现对内功能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的良性互动循环。城市对内功能可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合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的,即生态功能;二是合乎社会需要的,即社会功能,它包含安全、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功能。城市对外功能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产生的,既经济功能。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的功能体系。

(1)生态功能

城市生态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城市的生态功能,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城市生态功能的发挥,是要改变目前的城市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用,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减少输入城市的物质与能量;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量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产出,减少有害物质的产出。

(2)社会功能

城市社会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社会功能包含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改善贫困状态、提供医疗设施、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工资、追求社会公平等。总之,希望改善生活质量,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极大地提高精神文明,提升社会和人的整体素质。因为一个没有公平原则、没有高素质公民的社会是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3)经济功能

城市经济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在经济发展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经济功能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其他一切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经济功能的大小和主导性优势,不仅反映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还反映出该城市的经济性质。由城市功能的主导功能与一般功能衍生出城市的主要经济功能和辅助经济功能,辅助经济功能发挥的目的是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条件,是一般城市都具有的功能;主要经济功能发挥的目的是为本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辅助经济功能是主要经济功能的基础和保证,主要经济功能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辅助功能。因此,研究城市的经济功能,重要的是对主要经济功能的研究。

2.城市功能的历史变迁

在城市形成的初期,农业占据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城市功能比较简单,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到了封建社会,城市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城市的设立完全对应。同时,某些城市开始出现贸易和文化教育功能。工业社会中,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具体地说,是工业生产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出于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需要,城市也开始起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运输中心、消费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布局,而且也影响和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城市的工业生产功能开始弱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金融、贸易等功能成了主导功能,并决定着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但是这些功能并不是齐头并进、平分秋色的,而是有主次之分。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具有不同的主导功能,这是一个动态的功能升级过程。

(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提升

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城市产业是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城市功能是城市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性质和能力。城市产业作为城市功能的载体,其性质、规模、发展水平对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具有规定性作用。

首先,城市主导产业的性质决定城市功能类型。城市经济学家ArthurSullivan认为在市场力量驱动下,不同的城市产业布局带来了不同功能类型城市的发展:贸易和运输公司的产业活动导致了港口城市和“交汇点”城市的发展;资源指向性公司导致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市场指向性公司的产业活动导致了港口城市和现有城市的增长等等。这些实例说明了城市主导产业对城市功能性质的规定性。

其次,城市主导产业的规模影响城市功能的辐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城市的能级。城市功能的辐射强度受城市所提供的域外服务的数量和服务范围的制约,也即受城市域外市场规模的制约。以域外服务为主的城市主导产业规模越大,所占据的域外市场规模越大,所涉及的服务范围越大,则城市的能级越大。

第三,城市辅助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城市辅助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产业。是城市内部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城市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和专业化的统一。

第四,城市产业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特性使城市内部同类产业向某一区位集聚。这种产业活动的区位分异导致城市内部最终形成了职能相对均质而性质各异的功能区,如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等。而城市内部产业活动区位分异的作用机理扩展到区域范围,则表现为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演化,实质上是区域城市功能地位的分异和城市等级位序的重组。因此说,城市产业结构其实决定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

另外,城市内外各项功能的完善为城市产业结构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并且城市功能完善所带来的各项便利(如金融、人才、信息等)也会大大地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说,城市功能完善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是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上述分析中看到,城市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对城市功能存在质的规定性,而且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强度,新产业的发展会为城市增添新的功能,原有产业的振兴会强化城市既有功能。正是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对于城市功能的这种决定性作用,城市产业活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及其变动)为我们对城市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分析角度,通过城市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功能是我们研究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下文中的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完善的理论。四、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西方经济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首先是从探讨资本等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来展开的,如哈罗德与多马。上世纪50年代以后,索洛、米德、卡尔、罗宾逊等人对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建立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这些模型没有单独研究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理论。为此,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因素,并以此构筑金融增长模型,这些模型以托宾模型最为著名。托宾认为,在货币经济中,人均资本比实物经济中要少,资本产出比率和人均产出也比实物经济中要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托宾提出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的主张。这一主张的实质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投资,以此增加人们实物资本的持有量,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上述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针对市场机制与金融体系较为完备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设计的,甚少考虑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体系发育滞后的特殊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非市场化效应吸引了一大批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解剖这些国家的金融结构来探究经济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由此导致金融发展理论的悄然崛起,从而在理论上推动了金融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

1955年和1956年格利和肖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剖析与总结。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格利和肖的理论虽然是在金融增长的层次上展开分析的,但已初步涉及金融制度变革等金融发展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1962—1969年间,众多经济学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成果。其中,尤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最具代表性。戈德史密斯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确立了研究框架和一套指标体系,提供了研究分析工具。该理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但其分析工具同样适用于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

尽管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但总体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性分析上,远未系统化,理论上还不成熟。进入70年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是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他们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角度,全面地论证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与传统货币理论迥异的政策主张。

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发展理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其主要研究工作是致力于金融深化理论的实证和扩充。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比斯(Vicente.Galbis)、卡普(BasantK.Kapur)、马西森(D.J.Mathieson)和弗莱(M.J.Fry)等。他们扩大了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框架,在吸收当代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宏观经济模型,扩大了金融发展理论模型的分析视野和政策适用范围,使之能不断适应经济增长、金融体制日益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如卡普摈弃了麦金农关于实际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通过论证银行向生产企业供应流动资本的过程来说明金融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样的分析更强调发展中国家在通过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因而对确立货币政策目标及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至今。针对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金融发展理论在继承已有金融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将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理论、国际金融政策协调、证券市场发展等纳入金融发展研究框架,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失败的案例,强化了对金融发展政策的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协调与发展顺序等有关金融发展成败的政策组合研究。

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伦(F.Allen)、莱温纳(R.Levine)、辛格(Ajit.Singh)、戴蒙特德斯、福知高雄、罗比尼(N.Roubini)等。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重视金融中介的作用,通过建立在内部增长模型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理论,对家庭资产组合行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金融体系可以鼓励个人减少其持有的非生产性实物资本,将储蓄改为生产性投资;改善投资资金的分配,提高资本的平均报酬率;可以进行长期投资,减少风险项目投资,鼓励人们只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对某些创新活动可通过评估投资项目和预期利润来扩大投资。这样金融体系可引导资产组合倾向于生产性投资,提高生产性投资的质量。从90年代以来第二阶段的金融发展理论来看,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已经慢慢的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上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核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

(二)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金融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阐述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对西方国家产业结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在西方经济体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进过程中,金融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始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新兴产业的兴起直接得益于其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工业革命的进行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的完成”。可见,一个区域的金融发展对于其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扮演了抢眼的角色,这次工业革命中,尽管很多技术发明产生于欧洲,但几乎所有与此相关的新兴产业都是在美国得以崛起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的发展促成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最终才使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得以发挥,从而成功实现工业革命。类似的,日本二战后的迅速崛起,也正是由于其“主银行”体制的金融改革成功,这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其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调整。而美国20世纪末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也主要得益于美国资本市场上二板市场和创业投资体系的成功发展。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历次重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都和金融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也正是当前众多区域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体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至于金融到底是如何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我们将在第三章给出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而在本节中,我们只从总体上分析金融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对于金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深入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一个区域内可利用资金在各部门及各产业间优化配置的问题。区域内可利用资金在各个企业和部门中的配置及流向,实际上就决定了这些企业和部门的生死存亡及此消彼长,也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快速增长的部门和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增长,根本原因是这些部门和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赢利前景,能够为各种来源的资金投入提供回报,吸引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实现快速增长。衰退中的夕阳部门和企业之所以困难重重,根本原因是这些部门和企业不再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赢利前景,难以为不同来源的资金投资提供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资金来源逐渐枯竭,不得不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区域内产业间比例关系的优化,还是某一个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