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1:30:24

点击下载

作者:(美)斯科特·索南沙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试读:

推荐序

现代社会有一个默认的价值观:个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更多的资源——似乎多就代表成功。然而,有两派觉得不太合理。消极避世思想认为,无节制的发展,会让地球环境承受不了,更极端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人类工业文明就是地球的癌症。而“极简主义”要求我们把所有不常用的东西都舍弃,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地修身养性,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发展是人的本能追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尽管有很多人呼吁限制发展,鼓吹极简生活,但我们从来没见到哪个国家真的限制发展。可话说回来,过分追求“多”,确实感觉有些不对。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对呢?什么才是对的?

其实,极端环保派和极简主义者各说对了一半。一味求多,的确是不可持续的——但这只是你自己的不可持续,最多就是你自己的公司倒闭,对大环境不会有什么大危害,市场机制很善于惩罚那些不可持续的东西。少拥有一点儿东西,也的确能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发展才是目的。

索南沙因的观点,就是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道理就这么简单。

有一种人,他们追求“更多”——更多的收入、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汽车,等等,有这种强烈愿望的人,被称为“追逐者”。追逐心态,有三种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跟别人比。我们时刻都想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很多时候比绝对位置还重要。我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比同事多挣或者少挣了多少钱。而且这个攀比还常常是往上比。年薪上千万美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CEO(首席执行官)说自己的幸福感不高,因为在硅谷,这根本不算什么。第二个来源是我们总是认为要想办成更多的事,就得动用更多的资源。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的价值。第三个来源是,我们单纯地就是想要“更多”。这本书中,有一个听噪声吃巧克力的心理实验,结果每个被试都赢取了远远超过自己能吃掉的数量的巧克力。想要更多,这大概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一个思维烙印吧。

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共同心态——烧钱。索南沙因在这本书里提到,早在去雅虎之前,玛丽莎·梅耶尔就在她谷歌的办公室门上贴了一句话:“收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鉴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实际收入比花费少很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在互联网公司中一点儿都不罕见,也并不是CEO们都疯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价值观是过分重视用户总数和流量,根本不怎么在乎实际盈利。这个理念就是先圈地再说——花钱慢的CEO甚至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因为花钱越快,公司的估值才能越高。互联网创业公司动力学就是尽量动用更多的资源,一直到没有资源可用为止。

读这本书有一种“宿命感”。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拼命追求更多资源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追逐者呢?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游戏。在短期内,你追逐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然后你获得的评价就越高,你向上攀比的对象也越高,你也就越想追逐更多的东西。正反馈的游戏一旦陷进去,想要主动停手那就太难了。但是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么把能从外界获取的资源耗光,要么把自己的精力和希望耗尽。也许有人会说,亚马逊早期的扩张策略就是不顾一切先把位置占上再说,也是近乎疯狂的扩张,怎么贝佐斯就成功了呢?那是因为:第一,贝佐斯是看到机会了才上的,为了抓住机会而不得不冒险。他并不是为了烧钱而烧钱,不是盲目地扩张。第二,即便如此,贝佐斯的策略也是充满风险的。也许当初有十个亚马逊,但最终只有一个活了下来。

一旦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正反馈游戏之中,就要意识到,这样的游戏都是不可持续的,就应该想想未来怎么软着陆。疯狂扩张的公司往往会被自己压垮,作为追逐者的个人可能会后劲儿不足。

美国有很多浪费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像老一辈中国人一样节俭的人。比如书里介绍了一个公司,从CEO到普通员工,出差时公司一律不提供餐补,而且凡是八小时车程以内的商务会议均需自驾前往——但是员工还都很满意,因为公司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扩大规模、员工培训和直接增加工资了。

节俭不等于吝啬,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索南沙因说,节俭思维有三个好处:第一,节俭的人关注长远目标。第二,节俭的人,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的绝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节俭的人总是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稀缺》说,短缺思维会把我们的头脑封闭起来,有机会也看不到,所以穷人会更穷。这个思想我非常赞同,但《稀缺》里说的这个思维模式,是被迫的,而且那时的人已经面临生活绝境,处在一种非常难受的状态下。这本书里所说的节俭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节俭——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这种节俭,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提起创新,我们一般比较强调自由,总想打破一个什么规则或者禁忌去创新。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为设定一些限制,没有了那么多的自由,反而有利于激发创新。很多研究发现,给一个预算限制,再让人设计一件产品,结果往往比没有预算限制的情况更好。其原理就在于在限制条件下,你不得不对现有资源开发新的用法——这个新用法往往具有很好的创造性。反过来说,如果要什么有什么,可以用新资源来实现新功能,那就根本没必要研究什么新用法,也就没有创造性了。延展,就是这么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的绝境。

延展思维模式的关键,是从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出创造性的价值。最普遍的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发散思维”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万维钢《精英日课》主讲人,《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作者引言  我的延展经历

2000年春的一天,我冷不防接到了来自硅谷一家初创公司的招聘专员的电话。她为了填补一个职位空缺已经搜寻了数月,终于找到了我这个“合适的人选”。当时,我正在华盛顿做战略顾问,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入职时间还不到一年。而我对这家叫Vividence的公司一无所知,在硅谷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我知道这个领域是“热门”,因而不想错过这样一个能够一探究竟的机会。

在乘飞机动身前的那晚,我买了本迈克尔·刘易斯介绍硅谷的书,叫《将世界甩在身后》,试图更多地了解这个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心生不安的地方。

我一到那里,公司的人就想方设法说服我加入他们的团队。Vividence公司背后有优秀的风险投资团队,资本十分雄厚——它怎么可能会不成功呢?这是一家蒸蒸日上、前景光明的公司,每周都有新员工加入进来。公司的食品柜总是堆满了零食,晚上还有免费且美味的工作餐。加入之后,我将拥有自己的团队,一个更高的头衔,以及发家致富的绝佳机会。

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一个月后,我便离开家人和朋友,开始了这项新的工作。硅谷无处不散发着勃勃生机,充斥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令我深受感染。从我们如何购物、如何约会,到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互动,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变革的可能和无穷商机。所有这些,靠的是汹涌投入的风险资本,以及像我这样冲着硅谷这股“淘金热”蜂拥而至的人。我早早地认购了自己的股票期权,从不怀疑自己能否捞到一桶金,而坚信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Vividence公司致力于通过做调研帮助客户更好地经营网站。理论上来讲,我们想成为一家软件公司,提高自己的市值。但事实上,和许多我们的经营网站业务的客户一样,我们把成百上千万的资金砸到了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上面——直到投资停止,资本耗尽;然后,我们绝望地试图适应不再坐拥资本的日子,却没能成功。

仅仅几个月光景,我们就从一家雄心勃勃、拥有顶尖风投公司5000万美元投资的初创公司变成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员工纷纷被解雇,一如之前接连被聘用的情形。我看到那些我见过的最聪明、最善良的人,现在因为要放弃自己倾注了一腔心血来做的事情而感到心碎。

由于担心我们的公司存活不了多久,担心自己很快会失去工作,我频繁地访问FuckedCompany.com网站。这个网站近年来迅速崛起,专门对哪些公司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进行预测,并分析是哪些鲁莽的管理行为导致了这些公司的失败。该网站对我们公司的命运早早地发出了警告,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陷入困境的不止我们一家公司。“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了,这是一场几乎摧毁了整个国家的悲剧,硅谷的经济崩溃也随之拉开帷幕。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夺走了将近3000人的生命,也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当时,与我同在Vividence工作的杰里米·格利克在返回总部的途中乘坐的恰恰是遭遇劫持的联合航空93号班机。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杰里米迅速和其他几名乘客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恐怖分子。时间紧迫,又没有任何武器,但他们依然克服困难,英勇反抗,最终迫使这架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乡村坠落,没有飞到人口密集的地方,从而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9·11”事件之后,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我质问自己:我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我真正想取得的成就是什么?我该做出改变了,我知道自己应该尽快离职。

我开始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刚到的时候,那里的教职工受到“9·11”事件的影响,正身处他们自己的良心危机之中。他们掀起了一场后来被称为“积极组织”的学术变革,强调通过树立远大目标,调动个人和组织的全部能动性,发挥个人和组织的最大潜力。职业成功和获取收益固然重要,但拥有令人满意的、有意义的生活,建立一个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有益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这些同样十分重要。过去的几年里,我的脑海中一直徘徊着几个问题,现在,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审视这些问题的机会:

为何有些人或组织拥有的资源甚少却能取得成功,而有些人或组织手握那么多资源却会失败?

为何我们会陷入不断追逐我们没有的东西的陷阱?

如何才能利用我们已有的东西,创建一个更加成功的组织,打造一番有价值的事业,获得充实的人生?

自我离开Vividence到现在的15年间,不断有人和组织掉进我在网络时代曾掉进过的那个陷阱里。最近爆发的一次经济衰退,是由消费者和公司通过过度举债来维持能力范围之外的生活方式和公司运营而引发的。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19.2万亿美元的家庭资产蒸发,将近88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人们对包括银行、大型企业和政府在内的重要机构的信任不复存在。

而今天,我们依然倾向于认为自己需要首先获得更多的东西,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依然会忽视手中已有的丰富资源。从石油行业的萧条到最近的硅谷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历史已然重演,而且将来还会继续重演——除非我们主动干涉。

本书将援引我十多年来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教你如何做到延展,即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我将和大家分享一种强大的思维方式和一套技巧,帮助大家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获得成功的事业和满意的生活。当你学会拥抱并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资源,发掘它被忽略的价值时,你将开启无限可能性的大门,取得自己从未敢想的成就。第  1  章两个啤酒商的故事——用好手中的资源

1961年秋,一个名叫迪克的倔强少年离开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前往150英里外的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中学读书。学校的作息安排和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学生清晨要早起,要穿海军风格的校服,还要向老师敬礼。这跟迪克在家乡的生活相去甚远。在家里,朋友们都叫他“派对小子”——这个绰号用在他这个当地啤酒厂老板的儿子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几年前,迪克就已经开始利用暑假时间,在堆满一箱箱啤酒的家族企业仓库里帮忙干活儿了。

开学一个月后,迪克的父母来看望他。迪克央求他们把自己带回家,让他学习打理家族生意。他的父母拒绝了。由于整个啤酒产业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发展阶段,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奋发向上,找到一个远离啤酒产业的美好未来。

迪克却另有打算。他努力说服一名维修工给他一套便服,换掉校服后,他爬上一棵树,翻过一面墙,逃离了这个占地40英亩的校园。他跳上一辆开往费城的公交车,一路搭顺风车回到了家。他无法离开自己深爱的啤酒厂。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他除了身上的一套衣服,几乎什么都没有,而他最终成功到达目的地似乎也预示着他最终会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把岌岌可危的家族企业变成全美最成功的一家啤酒制造商。

迪克家的啤酒厂原名叫鹰牌啤酒厂,由他们的德国籍祖先于1829年创立。这家啤酒厂比当时的许多啤酒厂历史都长。1985年,当迪克从疾病缠身的父亲手中将啤酒厂接管过来时,安海斯–布希、米勒和施特罗是当时的三大啤酒厂商,共占有全美啤酒市场70%的份额。迪克家的啤酒厂每年只能生产137000桶啤酒,在全美近两亿桶的年产量中占比微乎其微。面对这些啤酒巨头的竞争,小企业通常有两种选择:放弃自己独立企业的身份,被竞争对手收购;尝试通过合并实现迅速扩张。

这两种选择都为迪克所不屑。他不愿意卖掉公司,也不愿意买别的公司。相反,他想以更好的方式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打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蒸蒸日上的公司。

尽管在一般情况下,要推动啤酒销量的增长,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资金,但迪克打算另谋出路,利用自己有限的广告预算来获取更好的效果。他充分挖掘公司尚未得到很好利用的悠久历史资源,树立品牌知名度。“美国最古老的啤酒厂”这个称号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它将迪克的产品与三大巨头的产品区分开来。

迪克没有选择尽可能多地开发新市场,而是将销售限定在少数几个地区,营造出一种稀缺感,这反倒刺激了更大的需求。教徒般忠诚的啤酒迷甚至会跑到邻州去买这种极难买到的啤酒,这为该品牌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一些狂热的啤酒迷成了该品牌啤酒最好的免费宣传者。他们甚至还自发举行了一些活动,试图吸引公司把业务拓展到他们所在的地区。

随着业务不断扩大,迪克开始购入二手啤酒罐、灌瓶机和贴标签机,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到1996年,迪克的举措大获成功,他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这家160多岁高龄的家族产业的潜力,将年产量提升到50万桶,是工厂原产能的一倍还多。

在决定投资建新厂之前,迪克向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的四个女儿,进行了咨询。鉴于只有3%的家族企业能够发展到第四代或更多代,迪克想看看女儿们有没有兴趣成为第六代继承人。只有她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才觉得继续扩张业务有意义。

最终,迪克经营的D.G.云岭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家族啤酒制造商,虽然这从来不是迪克的目标。他回忆道:“我们并没有争着抢着要成为最大的家族啤酒制造商。我们希望的只是把它经营下去……现在我的女儿们接手了,我们希望将来她们的孩子也能够继续将它运营下去。这才是我们真正在意的。”

根据《福布斯》估算,穿着蓝牛仔裤和运动鞋的迪克拥有近20亿美元的净资产。尽管如此,他依然开着低调朴实的车,离开办公室时还会随手关灯。他跟我说:“他们说我很小气,但我知道自己只是比较节俭。”“有什么用什么,并且要用到极致”——他的信条帮他实现了目标,创造了一个他和他的孩子们都愿意投身其中的蒸蒸日上、持续发展的企业。

是什么让迪克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满足,而与此同时许多其他的啤酒制造商却陆续破产,陷入绝境?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和莱斯大学的教授,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是什么让某些组织和在这些组织里工作的人变得更加成功的。我研究、咨询甚至亲身体验过的行业包括技术业、制造业、银行业、零售业、能源产业、医疗保健行业以及非营利性机构,也采访过《财富》500强公司的高管、刚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努力做出一番成就的一线员工,等等。我还有幸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授课,他们中间有公司高管、工程师、教师、医生、双职工父母,还有刚刚迈入职场的年轻人。

我在研究中发现,对待资源的态度和使用资源的方式,对于个人的职业成功、生活满足,以及组织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一发现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证据的支持。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总是会高估获取资源的重要性,但同时又会在更大程度上低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能力。

无论你是在努力适应新变化,处理每天的日常工作,还是试图获得有意义的事业和生活,你都可以通过延展的心态和方法充分发掘已有资源的潜力,来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获得满足感。我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延展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态度和技巧,它源自简单却强有力的思想转变,即从期望获得更多资源,转变为认识到并努力发掘手中资源的潜力。

在开始延展之前,我们首先得摒弃使我们陷入歧途的态度和习惯。当开始投身于一项重要的事业时,比如经营一家企业、为工作奋斗,或者养家糊口、寻找生活中的幸福等,我们直觉上会遵循这样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拥有更多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想更快地完成某个项目,那就要增加人手;如果你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影响力,那就要有个更高的头衔,有间更大的办公室;要挽救一个销量下滑的产品,就要增加营销投入;学校要增加教学成果,就要雇更多的老师;政府要更好地开展工作,就要有更多的预算;要改善你的恋爱关系,那就买个昂贵的礼物。

这种规则给你一种安心感。似乎你拥有得越多,就能做越多的事,就能有越好的感觉。虽然这种想法很诱人,但事实是,它往往无法带给我们最好的结果,因为它诱使我们去追逐我们根本不需要的资源,而忽视了自己手中已有资源的潜力。

当迪克·云岭扩张啤酒业务时,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就陷入了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拥有更多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这家位于底特律的啤酒厂是一个叫伯恩哈德·施特罗的德国移民在1849年创建的,它逐渐发展成了美国最大、最负盛名的啤酒制造商。它在鼎盛时期的年产量可达3100万桶,全美排名第三。

1967年,伯恩哈德的曾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彼得·施特罗开始执掌这家啤酒厂。施特罗家族对彼得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取得一番成就。虽然许多施特罗家族的成员并不在公司任职,但他们每年还是能拿到最多40万美元的分红(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00万美元)。就像弗朗西丝·施特罗在她最近出版的回忆录中所讲述的:“数十年来,钞票滚滚而来,施特罗家族的人生活得像国王一样富足。”

彼得信奉的商业哲学——“我们要么扩大,要么完蛋”——跟迪克“有什么用什么”的信条截然不同。彼得跟商业伙伴们说,他们要“尽可能地扩大,必须一直收购其他品牌”。这也让他们背上了数亿美元的巨债。

即便施特罗家族的人不再继续消耗公司的盈利,这家啤酒公司也已经自身难保。迫于沉重的债务压力,再加上没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产品和品牌等资源,这家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急速缩减。公司前员工、家族第五代成员格雷格·施特罗对此评论道:“这就好比拿着小刀参加枪战。”

公司最终关闭了位于底特律占地100万平方英尺的啤酒厂。彼得实在找不出任何继续运营这家工厂的办法了。他说:“即便是结合裁员和增资等方法,也无法让这家古老的底特律工厂实现盈利。”

1989年,由于转型没能取得有效进展,施特罗决定将公司出售给康胜啤酒公司,但就在协议签订之前,这个大救星临阵退缩了,这次出售计划泡汤了。10年后,施特罗不得不进行破产清算,近90亿美元的家族资产瞬间蒸发。正如迪克所说的:“他们扩张得太大、太快了,最终不堪重负。”

由于整个啤酒行业中的大部分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少有啤酒商能够从施特罗的不幸中获取好处。但有一家例外。

迪克·云岭当机立断,购买了施特罗在佛罗里达坦帕湾的工厂,其当时的售价远低于市价。新购入的工厂让云岭集团得以继续发展,而这个过于庞大的竞争对手却不堪过度扩张的重负而倒下了。迪克对工厂的设备进行了升级,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工厂投入运营——而成本只相当于建立新工厂的一小部分。在迪克的领导下,坦帕工厂的职工人数比同量级工厂的职工人数要少得多,而且,他让原先在施特罗的工厂处处受到掣肘、缺乏自主权的员工个个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能手。在迪克的工厂中,他们可以实践自己的想法,尽其所能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作为行业前三的厂家,施特罗拥有巨大的资源。理论上来说,和规模较小、较脆弱的云岭啤酒厂相比,它应该能在动荡不安的啤酒市场上做得更好才对。但施特罗还是失败了,因为它的管理层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抵抗市场风暴。想要通过兼并更多的竞争对手和品牌、吸纳更多员工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积累的强烈欲望,最终把公司迅速扩张的雄心变成了迅速衰退的恶果。

毫无疑问,拥有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优秀的职工、技术、知识、设备等,要想做到某些事并把它做好,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如果我们总是四处张望,盯着别人手里拥有的东西,那我们必然会受到干扰,无法做到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而且,总认为自己两手空空,这种感觉也十分糟糕。

我把上述案例中施特罗公司采取的做法称作“追逐”(chasing),把频频依赖这种方法的人叫作“追逐者”。信奉“追逐”的人总是想着获取更多资源,而忽略了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表面上看,他们的决策和做法似乎非常合理,但接下来我会详细指出这其中深藏的危害性后果。简而言之,它不仅让人们与成功无缘,还会给人们带来痛苦。

克服追逐的心态,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变通的方法。生活中,试图说服我们相信越多越好的人层出不穷。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第一个目的:让你相信,像迪克·云岭这样的人,以及像他经营的啤酒厂这样的公司,是可以通过延展(stretching)来实现理想生活与极大成功的。信奉延展的人和组织不会把焦点放在获取更多资源上面,而是会更加关注如何利用已经拥有的东西,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于像迪克·云岭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对待资源的态度与追逐者截然不同:更好地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

为了证明延展能够带来好处,下文首先会引入一些研究和案例,阐释为何我们无法通过追逐获得成功与满足。我把习惯于延展的人称为“延展者”,这些人会问自己如何利用已经拥有的东西来做更多的事,而不是问自己还缺少哪些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978年,西伯利亚的地质学家在勘探时偶然遇见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已经隐匿了42年。42年前,这个六口之家迫于宗教迫害,逃命到萨彦岭山脉,在这块占地500万平方英里,杳无人烟、危险重重的土地定居。虽然在逃命之前,他们的生活也算不上富裕,但流落到方圆160英里毫无人类文明迹象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也的确超出了雷科夫家族经历过的任何挑战。“二战”开始又结束,而他们毫不知情。当地的气温常年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他们临时搭建的房屋抵御不了风寒,而离群索居带来的精神痛苦并不亚于这种寒冷。即便是夏季,要想到达雷科夫的家,也需要划一星期的独木舟。而到了冬天,气候变得极端恶劣,除非乘坐直升机,否则外人根本无法到达他们的家。

爸爸卡尔普和妈妈阿库林娜一共生养了两个儿子(萨温和德米特里)和两个女儿(娜塔莉娅和阿加菲娅)。较小的德米特里和阿加菲娅是在他们一家来到此地之后出生的,所以在地质学家发现他们之前,他俩除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之外,没有见过其他任何人。

几十年里,雷科夫家族完全与世隔绝,没有享受过现代社会的便利,也没有除了家人之外的任何社交往来。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利用手里的资源想方设法活下来。虽然没有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东西,这一家六口依然搭建了一所房子,并利用土豆皮和松子壳做成地板。他们用大麻籽做衣服,用桦树皮做套鞋。由于没有合适的打猎装备,德米特里就光着脚追着猎物跑,有时一追就是好几天,直到猎物筋疲力尽。

雷科夫一家学会了适应他们面对的制约因素,想办法把拥有的为数不多的资源变成维持生计的必需品。的确,他们也别无选择,他们得靠这个生存。而我们则为他们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而惊叹,并为自己拥有的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心生感激。最重要的是,雷科夫一家的极端经历表明,人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智谋成就常人无法想象的伟绩。

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某种制约或限制因素,每个人想要达成的目标各不相同,诸如取得事业成功,创业,寻找有挑战性的工作,平衡事业与家庭,抚育孩子等长期目标,还有完成某个项目,学习新知识,主持一次会议或帮孩子做作业等短期目标。而每个人在完成这些目标时,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包括时间、金钱、知识、技术、人脉及其他具体的东西。

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与自己拥有的资源之间存在缺口。有些人认为制约因素是资金匮乏,有些人则认为是职场人脉、信息、技术或员工方面的不足。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人不会理会这些不足,他们会直接采取行动。他们考虑的是:我该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把这件事做成?

我们可以向善于克服制约因素的人学习很多东西。制约可以激励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以更具创造力的方式行动起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让自己时时刻刻享受到这些好处的态度和方法,便是延展:下定决心,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审视我们的组织、工作、家庭和生活,从而创造性地发展和改变它们,使之变得更好。 选择延展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研究过人可以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做事情的方法——一种叫作“工程设计法”(engineering),一种叫作“临时巧用法”(bricolage)。

据他描述,工程设计法需要行为者找到某种特定的工具。追逐者一般青睐这种方法,这是因为他们对资源的看法比较狭隘。也就是说,当需要把钉子钉进墙里时,他们就会去买把锤子。如果没有一把尺寸适当、形状适当、重量适当的锤子,工程设计法就无法进行。为了应对挑战,追逐者会努力获取尽可能多的工具,哪怕这些工具不会被马上用到。渐渐地,他们的工具箱变得越来越大,最后,他们自己也想不起来里面都装了些什么。

而延展者则比较推崇临时巧用法,他们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突破常规,借助实验发掘手里有限资源的潜在价值。如果手边只有一块石头的话,延展者就会把石头捡起来,用它把钉子砸进墙里——一块砖头、一罐豆子罐头、鞋跟或者沉重的手电筒,统统都可以拿来一试。

不管是工程设计法,还是临时巧用法,都可以达成把钉子钉进墙里的目的,但二者的效果大不相同。工程设计法看起来优雅而又令人舒心,因为这是把钉子钉进墙里的标准做法。如果一位木匠拿着擀面杖来你家干活儿,你肯定会觉得十分奇怪。但如果把这套理论引申到我们通常做的一些决策上面,又会怎样呢?要想为每项工作都找到合适的工具,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我们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寻找合适的工具上,而不是把钉子钉进墙里这件事情上。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就不知所措了。如果别人的工具比我们的好,我们不仅会心情糟糕,还会因为自己的工具不如人,就自认为做不好这件事情。

要运用临时巧用法,我们首先要挣脱思维定式的束缚,这是个挑战。这种思维定式会迫使我们总是想要使用锤子,哪怕我们手里并没有锤子。当我们以不同于以往的方法使用某个东西时,我们会在心里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感,所以我们的第一直觉就是去买一把锤子,而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比如五金店关门——才会采用其他的替代物。但是,如果我们刻意不去五金店,而是强迫自己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东西呢?我觉得这样一来,我们会过上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而且是一种更加有乐趣的生活。因为采用这种生活方式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沉着冷静,而不会患得患失,也能让我们以更好的方式利用已有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制约因素时,尝试延展比获取资源更重要。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会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还会对我们能否取得成功,过上更好的生活产生影响。

曾有一个人,住在一辆破破烂烂的1978年产的大众威斯伐利亚露营面包车里,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厢车男”,还根据《史酷比》里的人物给他的车起了个绰号,叫“夏奇”。当发现面包车的发动机有破损的地方时,他就用强力胶布粘上,这样既省去了麻烦,也省去了修理的费用。“厢车男”有一个便携炉,他自己给自己做新鲜、健康的饭菜。

2015年,他有半年的时间都把车停在佛罗里达州达尼丁的一家沃尔玛超市的垃圾箱后面,此地为他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白天,他用购物车上的横杆当单杠做引体向上以锻炼身体,保持了健壮的身材。虽然“夏奇”算不上宽敞,但足以放下“厢车男”仅有的一条牛仔裤、一个睡袋和日记本——晚上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会记日记。虽然这种生活方式异于常人,但“厢车男”自己十分享受,因为这让他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避免了受到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干扰;这也让他更加亲近自然,毕竟后者才是他真正在乎的。

有时,好奇的沃尔玛顾客会在他停车的地方逗留,想搞清楚这个住在面包车里,看起来有点儿奇怪的人究竟怎么了。有些人同情他的处境,会施舍他一些食物和钱,而他会礼貌地拒绝这些人的好意。当他们停下来跟他聊天的时候,他们便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原来“厢车男”是个大富豪。他可以轻松地买下这附近的任何一处宽敞的房子。他之所以选择生活在沃尔玛的停车场,不是因为他是个流浪汉,而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给予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延展,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说:“当你生活在面包车里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信奉这样的生活哲学:“生活对我来说就像大海,总会有或大或小的海浪朝你涌来,但到了一天终了的时候,你一定能跟随自然,乘浪而行。”

沃尔玛停车场距离他上班的地方只有3英里,这让他上下班十分方便。上班的时候,他很自豪地把自己的面包车停靠在同事的豪华跑车和炫酷越野车旁边。在品尝了用自己的炉子煮出来的咖啡之后,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是许多小孩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厢车男”的名字叫丹尼尔·诺里斯,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棒球手。

2011年,诺里斯是多伦多蓝鸟队的头号投球手。当拿到200万美元的签约奖金时,他跟许多一夜暴富的人一样开始买东西。诺里斯的一个队友也是刚拿到自己的奖金,后者在当地一家商场里开始了三小时的购物狂欢,花了上万美元,购买了各种小玩意儿和新装备。而诺里斯只买了一件东西:一件打折的匡威衬衫,只要14美元。他说:“有钱,也不意味着你就必须得买比以前更好的东西。”

在签约这份高薪工作之后,诺里斯便开始担心,巨额财富会毁掉他的生活方式,让他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爱好——打棒球。他让自己的理财顾问每月只往自己的活期存款账户上打800美元,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而把其他的收入都进行保守投资。他每月的津贴收入大概是全职工作者最低工资的一半。

小时候,诺里斯的家里并不富裕,他看到他的朋友在每个棒球季都能收到新的手套和球棒,而他用的一直都是那套旧的。他并没有埋怨父母没给他买新的装备,而是自我反思:“凡是我需要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有缺过。作为一个孩子,你总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渐渐地,我学会了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父母以这种方式把我养大,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在得到了上千万美元的收入之后,诺里斯做了一件他的同行们连想都不会想的事情:找了一份兼职。赛季间歇,他就在家乡田纳西州约翰逊县一家名叫马奥尼的户外用品店工作,一周工作40个小时。他并不以此谋生,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份工作。有时,他也会在假期前往尼加拉瓜,晚上住在小旅馆里,白天去丛林中徒步旅行。起初,这让诺里斯的经理们很是费解,不明白为何这个明日之星不像其他队员一样,在赛季间歇享受奢华的旅行,或在佛罗里达州南部海滩举办豪华派对。但他们慢慢认识到,正是诺里斯的这种生活方式让他能一直专注于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打棒球。

对丹尼尔·诺里斯来讲,成为一名出色的棒球投球手和探索自然奇观是他毕生的梦想,而这两者的实现都不依赖于巨资投入。蜷缩在面包车里的诺里斯,躲开了追逐的心理陷阱,而许多体育明星却因为陷入这种心理陷阱而走向失败。

2015年夏,诺里斯从蓝鸟队转会到底特律老虎队。几个星期之后,诺里斯穿上44号队服,首次在棒球大联盟比赛中担任击球手。第二局,在靠近本垒板的地方,他打出了全垒打,成为芝加哥瑞格利球场首个击出全垒打的美国棒球大联盟投球手,也是棒球史上仅有的9名首次上场击球即击出全垒打的投球手之一,而这是诺里斯从高中以来第一次担任击球手。

当你第一眼看到丹尼尔·诺里斯时,你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富翁或是体育明星。同样,在第一次见到迪克·云岭时,你也不会料到他的啤酒帝国的价值能超过10亿美元。似乎,体育明星就该开着豪华跑车;做生意,就该尽快地扩张;亿万富翁就应该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投入更多的营销资金,就会获得更大的销售额;人们只要有钱花,就应该去买东西——那种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将就,只是资源短缺之人不得不采取的做法。或许这是真的,但迪克·云岭和丹尼尔·诺里斯的事例说明,无论何时,无论我们拥有多么少或者多么多的资源,延展都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成就。

当别无选择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做法,但我希望的是,大家能在形势好和形势不好的时候,都做到有意地选择延展。本书的第二个目的是教你如何避免追逐,拥抱延展——但不用非得住在面包车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帮助人走出困境的方法,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它可以让人取得成功,获得满足。 避免自我陶醉

当已经取得成功并感到心满意足时,我们会本能地选择继续沿原路行进。我们会墨守成规,按照过去的老法子利用资源。但当我们选择沿原路行进时,周围的世界却在不断变化:工作方法在变革,客户的品位在提升,竞争对手在不断扩张或萎缩,家人变老,技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十分稀缺的资源会迅速贬值。瑞典一家看起来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叫作Facit的公司就有这样的惨痛经历。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机器和办公家具制造商,年利润可观。它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但管理层将最大的赌注押在计算器这一产品上。

他们押对了。

Facit快速占据了市场,高层管理人员甚至否决了所有发展其他产品的提议。这家公司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计算器的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为了发掘更大的市场,该公司大量举债以增加产能。公司制作计算器的工艺堪称精湛,产品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

客户开心。管理层开心。员工也开心。

8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员工数量增长了70%,销售额翻了一番还多。鼎盛时期,Facit在5个国家共拥有20家工厂,雇员人数达到14000余人,销售处更是广泛分布在全世界15个国家。

随后,几乎毫无征兆,一场危机来临了。公司营业收入大幅缩水,原本稳定的管理层队伍开始有人离职,大批员工面临失业。尽管其产品的质量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但是没有谁再想买Facit计算器了。人们想要的是其他公司的计算器。

区区几年的光景,Facit便从一颗耀眼明星跌落至几乎破产的境地,这迫使管理层迅速决定廉价出清剩余资产给竞争对手。

原来,虽然Facit一直都在制造质量上乘的计算器,但其生产的计算器还是机械计算器。在20世纪60年代,像Facit这样生产机械计算器的公司可以很好地经营下去。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就让管理层盲目自信,以为自己走在了正轨上,以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一些企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电子计算器。之前,Facit的管理层决定不去设立自己的电子计算器生产线,认为开发这条生产线是对其核心的机械计算器生产业务的一种干扰。然而,不管Facit机械计算器的性能多么优越,它还是无法和电子计算器相媲美。

成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会进一步强化我们对最初让我们获得成功的因素的认同,我们会坚持做自己了解和擅长的事情。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如果东西还没坏,就不要去修。”确实,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多项研究都表明,人会本能地选择维持现状,如规规矩矩地完成一项工作,让团队自行运行,发掘业已成功的市场等,这一做法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奏效。而且,这种短期的有效,会让放弃变得更加困难。Facit的例子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从Facit的不幸经历中可以看出,即使我们自鸣得意地站在原地不动,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拥有的原本十分宝贵的资源,如一种急需的技术、一个高效的团队、一个独特的产品或者质量上乘的机械计算器等,也有可能迅速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面对周围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无动于衷,我们就会无可避免地遭受外部力量的冲击。这是我写作本书的第三个出发点。我们的生意、工作、生活以及周围的世界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选择延展。接下来,我将说明延展是如何让我们在面对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因素时,有能力做出调整和改变的。 通往延展之路

当追逐自己在意的东西时,我们很少认为我们已经万事俱备了。不论你是在一家机构担任领导,还是挣钱养家、服务社区,不论你来自哪行哪业,你都可以借助延展及其解锁的无限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满足。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如何做到这一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关注如何扭转我们的思维方式,完成从追逐到延展的转变。在开始转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摆脱有关资源的传统态度和观念。我将向大家介绍来自各行各业的信奉延展的人,其中既有家境贫寒的人,也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我们将从他们的不凡成就和日常生活中,找到延展的操作方法。我还将援引一系列科学实证研究,证明追逐者会如何一步步陷入不断追逐更多的昂贵游戏,渐渐丧失自己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继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无法获得成就感。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认识到它们的内在价值,充分利用甚至进一步提高其价值。

本书第二部分将介绍一套激发延展潜能的技巧。这种潜能人人都有,只是可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或应用。延展者可能知道得比别人少,但这恰恰构成了他们身上的某种价值。有时候,通过发掘这些人的最大潜能,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团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将揭示为何计划有时会阻碍目标的实现,以及延展者是如何随机应变的。同时,我还将解释如何通过提升人们的预期,用看似很少的资源来促进人才的成长。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我还将分析为何延展者总是能把看起来不相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如竞争与友谊、工作与家庭、经济发展与环境责任等。

和其他任何科学方法一样,延展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因如此,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审视过度延展的弊端——有时我们会过于吝啬、不专注、冲动、耽于过高期望、进行不恰当的资源组合等。在本书的最后,我将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练习,帮助大家强化延展的思维方式。

放弃追逐,学习延展,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好处触手可及。或许,在你生活的某些方面,你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你是否曾用钥匙而不是剪刀打开过包裹?在做某件事情时,你是否曾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完成了超出自己责任范围的工作?你是否曾经完成过一项别人认为凭你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如此种种,这些你可能已经做过的事情,都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例子。

我想让你更频繁、更有意识地做这些事情,向你证明延展是一种你可以用以进一步发掘眼前资源的价值,实现目标,抓住机遇,并且生活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第  2  章草,总有更绿的一处——追逐心态的因果始末

隐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深处的伍德赛德,是一座迷人、富裕的小镇。一条条跑马道贯穿其中,两侧红杉林立,有5000余名居民居住在这里。小小的商业区里,店铺星罗棋布,乡野田园般的风景让这里宛如世外桃源。而紧邻的大型商业区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是全美最大、最成功的技术公司的聚集地。史蒂夫·乔布斯、拉里·埃里森、尼尔·杨等都在这个专属社区——伍德赛德安了家。座座华屋广厦坐落在草木葱茏、风景秀丽的山顶,近旁是波光粼粼的游泳池——就是《建筑文摘》上常见的那种豪宅。当地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高达20万美元,这让它成为美国最富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个社区的富足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这个富裕的地方极度缺少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加州近代以来遭遇的严重干旱也未能让当地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便是在极度缺水的时候,仍然有成千上万加仑的宝贵水资源浪费在了灌溉草坪上。该社区近300个富豪家庭每户每个月要消耗7.5万多加仑的水。而在附近不太富裕的东帕洛阿尔托地区,每户人家平均每月仅消耗1500加仑水。伍德赛德的许多住户几乎完全忽视了水资源危机,但也有一些住户针对这一状况对自己利用资源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他们或是通过过滤洗衣机排放的废水来浇灌后院,或是雇人用油漆把草喷绿。

这不是腰缠万贯的加州人第一次无视水资源危机。加州上一次遭遇严重干旱是在1990年左右,当时亿万富翁哈罗德·西蒙斯公然在用水问题上与市政当局叫板。这位商业大亨每年在一处他并不常住的宅子上面就要消耗将近千万加仑的水资源,光罚金就要交2.5万美元。其每年消耗的巨量水资源完全能够满足一个普通四口之家30年的用水需求。当市政水务局限制了对其住宅的水供应之后,他便雇用油罐卡车从别处进水,好让宅子里的洒水器继续运转。

不管加州是不是目前水资源危机最严重的地区,现实是,全美各个地方的房主往往都会费尽心力地让自家的草坪保持绿意。这是为什么?

范德堡大学研究员曾对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地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居民进行了采访,企图弄清楚当地居民费心打理草坪的原因。原来,促使房主挥霍如此多资源保持草坪绿意的,竟是和邻居攀比的心理。在排除了年龄、受教育水平、房产价值等因素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房子是成功的终极代表,是可以高调炫耀其主人成就的存在,而草坪绿不绿也可以反映出这家人的富裕程度。

从人们想方设法打理草坪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做的决策。在追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怪圈,受到其他人拥有或者渴望拥有的某些东西的影响,索性自己也去追求这些东西。但是,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相应地,追逐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负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追逐的对象越来越不切实际。最终,井枯水尽,源源不断的资源之川竭尽而止。

本章中,我们将对追逐的心理学基础进行分析,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对绿草坪的追逐上面,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幸福及成功前景。我们首先从社会比较开始讲起。正是这种心理倾向驱使我们不断地想要拥有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而不去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随后,我们将会讲到一个叫作“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的心理学现象。正是这种心理现象使我们无法看到资源的更多用处。结果就是,我们会想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以应对挑战或者抓住机遇,而正是这种做法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之后,我们将回到前面的话题,分析一味积累资源的心理倾向。最后,我们将讨论为何拥有过多的资源会导致我们挥霍浪费。搞清楚追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个人成就的不利影响,是我们培养延展心态的第一步。 一切都是相对的

每隔四年,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便会在某座城市齐聚,参加夏季奥运会比赛。当《每日邮报》的记者为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获奖选手拍照时,他们发现许多获奖选手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美国游泳运动员内森·阿德里安、迈克尔·菲尔普斯、卡伦·琼斯和瑞安·罗切特在领取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奖牌时都是一脸阴郁。站在领奖台上的哥伦比亚自行车运动员里戈韦托·乌兰看起来也十分失望。美国体操选手麦凯拉·马罗尼嘴噘得老高,仿佛对自己得了奖牌很不满意似的。西班牙铁人三项选手哈维尔·戈麦斯则看起来极度伤心。中国顶尖羽毛球选手王仪涵在接受奖牌时也在竭力忍住伤心的泪水。

这些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除了表情都很阴郁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得了银牌。

对于这个发现,西北大学研究员维多利亚·麦维琪及其同事并不感到惊讶。他们研究了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转播的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的影像资料,捕捉了运动员在竞赛结束和在颁奖台领奖时的面部表情。随后,研究小组让不了解此次奥运会比赛结果的20名大学生观看录像带,并让他们对每个参赛选手在竞赛结束和站在颁奖台上时的面部表情从1~10进行打分,1分代表极度痛苦,10分代表极度喜悦。

研究发现,尽管客观上来讲铜牌获得者在比赛中的表现并不如银牌获得者,但和银牌获得者相比,铜牌获得者的表现更接近于极度喜悦。为了对这一发现做出解释,研究人员又找出了NBC在赛后对奖牌获得者进行采访的录像资料。然后,他们分别让10名大学生根据采访判断各个运动员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是更倾向于“至少我做到了……”的心理,还是更倾向于“我差点儿就赢了,但是……”的心理。“至少我做到了……”这种表达强调的是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我差点儿就赢了,但是……”强调的是自己没有获得的成就。学生们还要判断各个运动员是更倾向于与表现更差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还是更倾向于与表现更好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或者根本没有和其他运动员进行比较。

和铜牌获得者相比,银牌获得者更多地关注自己没有取得的成就(获得金牌)。他们也更倾向于与金牌获得者比较,并表现出嫉妒,以及对自己能力的相对不足耿耿于怀。相反,铜牌获得者虽然比银牌获得者排名靠后,但他们更关注自己确实取得的成就(赢得了一枚奖牌)。

人们对绿草坪的追逐,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银牌获得者表现出来的令人惊讶的负面情绪,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的文章中找到。1954年,费斯汀格提出,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他指出,我们无法在与人隔绝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评价。相反,我们必须参照他人,才能更好地对我们所在乎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感知,比如财富、智力、地位等。能彰显我们身份的可视化标志是我们可以直接衡量的东西,如汽车的价格、办公室的建筑面积、项目预算的大小、草坪是否绿意盎然,甚至奥林匹克奖牌的颜色。如果大多数办公室都在120平方英尺左右,那么15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就是十分宽敞的;如果大多数办公室是180平方英尺,那么150平方英尺就会显得太小。一个东西越是好测量,它就越容易被拿来比较。人的这种相互比较的行为就叫作上行社会比较。

尽管这种向成就更大的人看齐的做法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但如果只关注他人的资源分配,强调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而总是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够多,这种上行社会比较的行为就会产生危害。或许,在得知其他小组的预算比我们更多之前,我们对自己小组的预算是十分满意的。或许,在得知同事的工资涨了8%之前,自己的工资涨了6%也能让我们非常高兴。上行社会比较使我们永远在和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进行比较,这会让我们不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看不到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也能做出许多成就。

上行社会比较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们过得怎么样。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才少不了它的影子,人们也很难避免这种倾向。但是,这种比较把我们的自我认知与周围的人绑定在了一起。它也让我们忘记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过上有意义的、更幸福的生活?

就拿Match.com(一个提供在线约会服务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加里·克莱曼来说,他在提到自己在硅谷的境遇时曾非常沮丧地表示:“1000万美元,在这里什么也算不上。”在进行资源的上行社会比较时,即便是像加里·克莱曼这样的企业家也难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失望。心理学家将这种体验称作“跑步机效应”——当我们获得更多的资源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把跑步机的速度调得更快。为了继续待在跑步机上,我们就必须跑得更快,虽然实际上我们仍然在原地踏步。我们总是不断地和拥有更多的人进行比较,使自己永远处于失望之中。银牌得主向金牌得主看齐,金牌奖得主向金牌蝉联者看齐;百万富翁向亿万富翁看齐;加州伍德赛德社区的居民忍不住观望更加富裕的邻居,想看看谁的草坪更绿。不论是更绿的草地,还是更耀眼的金牌,上行社会比较都会使人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并驱使他们去追逐更多。如果果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他们就会把上行比较的标准调高,在自己的跑步机上跑得更快,却只是为了待在原地。

虽然我们中间很少有人生活在奢华的街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身边的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的情况。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各种动态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朝我们涌来,使上行社会比较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看到脸书好友中有人去爬山了,有人买了昂贵的衣服和新手机,但我们极少看到其他人提到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排队候诊,支付各种账单,在工作时不得不手动输入一份报告,给车更换润滑油等这些无聊的生活细节。在职业圈子里,领英也会推送类似的一系列动态信息,如某人得到新的工作、升职或取得资格证明等。大大小小的公司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来吹嘘自己的成就。这些为了满足大众口味而专门构建的形象,往往在无意(或者是有意)中引发了各种比较,让人感觉十分糟糕。

为了弄清楚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人的追逐行为的,曾有一个研究小组向82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连续两周每天发5次信息。这些信息会在上午10点到深夜12点之间随机发出。每条信息都包含一个调查问卷链接,问卷中会问到类似“你现在感觉如何”,“你现在有多焦虑”,“你现在感觉有多孤独”,“从上次调查到现在为止,你使用脸书的时间有多长”,“从上次调查到现在为止,你直接和别人进行互动的时间有多长”之类的问题。研究者根据问卷反馈对被试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他们发现,使用脸书的时间越长,人们的感觉就越糟糕,而这种幸福感的降低正是源自上行社会比较。

为何社交媒体会引发这种使我们感觉更不幸福的社会比较呢?原来,有78%的被试会使用脸书分享好消息,但用脸书分享坏消息的只有36%。人们会发布自己获得金牌的消息,却在自己获得最后一名的时候闭口不言。

追逐不仅使我们痛苦,它还削弱了我们进行延展的能力。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看到资源更深层次的价值。而与之相反,延展能使我们发掘出尚未得到利用的资源的潜力,就像我童年时期最喜欢的英雄马盖先一样。 把气压计当成一把标尺

小时候,我经常看电视剧《百战天龙》。这是一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主人公安格斯·马盖先是一名秘密特工,他可以只用一把小刀、一卷胶布或者随手找到的常见家什解决一切问题(还能拯救生命)。在缺少专门工具的情况下,马克(他的朋友们都这样叫他)总能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以绝妙聪明的办法解决看似无法破解的难题。马克曾用回形针阻止过炸弹爆炸,曾借助机油将毛玻璃变成透视窗。他用的不是动作片中的英雄常用的那套策略,而是利用科学,把日常生活用品变成各种可以灵活使用的工具,从而打败坏人,抓住罪犯。

观众们往往只记得马克随身携带的折叠小刀和他的拆弹本领,但他充分利用手边资源的本事远远不限于此。有一集,马克担任了一个高中冰球队的教练,当他看到一名明星队员虽然体能出色却无法克服自己心理不成熟的缺陷时,便立即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几场比赛下来,这名明星球员因频频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被罚下场,甚至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