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8:47:1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试读:

内容提要

我国著名戏曲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曾在《吊崖山古战场》诗中云:宋末三忠异代尊,丰碑十丈耸崖门。将军屡败犹能战,丞相临危不幸存。铁戟有时埋岸草,血波千古拍渔村。

第一章 琢玉结缘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

风景

织女山生态风景区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民间传说其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成语释义

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用法:作主语、分句、宾语;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英文:the cowherd in the legend“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汉代艺术瑰宝:石婆,石爷。牛郎织女石像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的累计,历代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越来越多,七夕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像凿于汉代,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汉朝大科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记载: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檬汜。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鱮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日折鼻,诡类《汉书》作者史学家班固:《西都赋》记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淮南子》、《三辅皇图》、《岁时广记》都有些记载。唐宋,那就不得了,伟大的唐明皇和杨玉环“谈恋爱”都要选择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对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个塑像就在西安长安区斗门镇,那里老百姓把他们叫做“石婆、石爷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通俗说法。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题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况且它把天上和人间放在了一个层面上演绎,这在四大传说中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中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叶籽银杏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七夕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

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农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七夕之夜,妇女们还要向织女乞求智巧。如《荆楚岁时记》所载,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顷刻之后,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常常都会下雨,而且这些雨水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相会时所流下的眼泪,在民间人们就会在这一天,把家里的能盛雨水的坛子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露天的阳台外接这些雨水,因为传说这些雨水能做药引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用一个深一点的瓦或者瓷坛子盛接雨水,然后买一个和这个坛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坛子里面去,然后把坛子口密封起来,然后把坛子存放在屋里阴凉的地方,等些日子后打开,里面就成了一坛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传这样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长痱子,也可以用这些冬瓜水尝上珍珠末涂抹痱子,疗效甚好。

故事梗概: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成功将其领回家。后来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坠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但被王母娘娘发现,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腾云驾雾。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

故事意义: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人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叫牛郎自立门户。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后“古诗十九首”进一步有描写,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牛郎星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人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人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远,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该片叙述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向往人间、私约下凡。王母得知大怒,将牵牛贬下人间,织女锁入云房;并将为他们说情的金牛星也贬下人间。织女在云房织锦,孤单、寂寞、凄凉。一天,她正对云层思念牵牛,灵芝来到云房,看出了她的心思,告诉她王母去西天了,并邀约姐妹协同织女来到人间寻找心上人。

牵牛贬到人间,人们呼他牛郎,勤劳善良,耕种为生;金牛被贬为牛,与牛郎相伴。就在众仙女下凡时,屈身为牛的金牛变成了一个——牛化身,引导牛郎到碧莲池与织女相会,喜结伉俪。从此,织女留在人间,与牛郎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三年后,王母得知织女下凡,大发雷霆,派天将将她押回天庭。牛郎在牛化身的帮助下,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庭。凶残的王母用金钗划一道天河,拆散牛郎、织女,使其隔河相望。留下一曲夫妻不能团圆的长恨歌!

1、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据考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与天上“银河”绝妙谐音,可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在古老文献中,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来见,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2、牛郎织女可能是文学大师的爱情诗作。“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这些文学大师们因为“织女”、“牵牛”而写的浪漫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今天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3、牛郎织女可能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编撰的故事。爱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多少有一些贵族小姐爱下贫穷但却纯朴善良农民的几率。上层贵族们为了警告自己的女儿们,不要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于是编出这样凄惨的爱情故事,提醒贵族小姐们,如果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就会承受一年才能见一面的悲惨境况。

4、牛郎织女可能是穷书生的文学意淫。对于穷书生来说,因为无钱无势,几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贵族小姐,只能通过写书编故事来意淫,把自己当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来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穷书生意淫之际,不忘文学艺术一把,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冲击,从而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5、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们的梦想好事。相对于穷书生来说,牛郎们虽然不会写书,但却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梦。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梦。当然,牛郎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轻意娶到,于是编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许一年一次相会,总也算是一个陶醉一生的黄粱美梦。

6、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在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全部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记载,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由此推断,也许牛郎织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一个牛郎爱上贵族小姐或者织纱家族之女,因为女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但“织女”爱意已定,在不得己情况下,为了爱情投了沂河自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牛郎在沂河对岸为织女修了一个织女洞。从此,历代将故事相传,且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7、牛郎织女可能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叫“织女洞”,并修了馆祠,据考证,修于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以诗描述:“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或用碑文记载:“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从另一个角度猜想,也许“牛郎织女”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是“织女”爱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织女为表忠贞爱情,毅然出家,在“织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织女洞”,因为织女家是纺织大户,而且织得一手好布,于是“织女洞”修行后人在织女归寂之后,为纪念织女而重新命名,并以织女得道升天而将织女的爱情故事神化。至于,对岸的牛郎官庄村,也许是牛郎为怀念织女,而主动搬到对面而住。

8、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庄村祖先与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也许牛郎官庄村真有一个牛郎,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有一个擅长织布的修道之人叫“织女”,牛郎织女是发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因为“织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结婚,于是二个只能默默相爱。两人分别住在沂河两岸,每天只能从远处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烧香大会才能面见一次。虽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见,但爱情在两人心中一生永驻。牛郎一生未娶,织女一直相爱。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于是后人将故事神化,将沂河变天河,将织女变天女。

9、牛郎织女可能是星相学家为了传播牛郎星和织女星而编撰的故事。在古代,对于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对于早期的星相学家,向大家传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难。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牛郎星和织女星,于是星相学家根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特点,编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间接记录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点。试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星相学一定在社会中得以广泛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对当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极有效的借鉴价值。

10、牛郎可能为地球人,织女可能为外星人。牛郎织女景区不只有神奇的织女泉和织女台(天孙台),还有一棵极罕见的叶籽银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质奇观。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些自然、地质奇观,很多都是常人难以解释的。从更远点的角度来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现在来说就是外星人,也许织女是当年光临地球的外星人,并与地球上的牛郎相恋。但由于这破坏了外星人的规则,而被带回原来的星球,并允许只能一年见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结束。因为当时织女乘坐的飞船,是由丝线保护,或者有丝线的感觉,所以对于牛郎等地球人来说,就把其形象的唤作“织女”。牛郎后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于是在沂河对岸修了一个织女洞,而牛郎后人就世代永远住在河边的牛郎官庄村。

沂源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丽胜境,可谓神仙难舍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发源地?相信没有牛郎织女,一定还会产生更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条正中,倒真是希望“织女”是那来自织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织女”故事在地球上为其传承了几千年。

中国专家解读牛郎织女传说的细节与历史农历七月初七,原本与其他日子没什么两样,但因为有了牛郎织女故事,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日子。“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专家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成形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不能说《诗经》时期一定没有这个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据了解,古人先有了对星宿的命名,然后才有神话,继而演变成传说。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农历七月也就是夏秋之交,织女星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在夜空中璀璨夺目,而此时天气开始转凉,妇女们忙着纺线织布,准备寒衣。在寂静的夜晚,妇女在织布机旁劳作,举头望见的那颗亮星因此被命名为织女星。

专家认为,牵牛星的命名缘于牺牲。八月正是动物膘肥体壮的时候,古人开始选择祭祀用的牲畜,而此时,一度高悬天顶的织女星向西倾斜,牵牛星后来居上,升上了最高点,因此得“牵牛”之名。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在汉代,经过人们不断创造,这一星象神话故事逐渐演化成“人仙恋”的传说。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说,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中形成了多种版本,但是有几个关键性情节是基本一致的,即织女下凡洗澡、人间的牛郎取走织女的衣服、牛郎织女成婚、织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担着一双儿女追上去、王母划天河、七夕搭桥、葡萄树下听私语。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认为,经常被混淆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故事比牛郎织女“天河配”传说成形要晚,两个故事产生的社会心理不同:“天仙配”故事宣扬的是孝道,是汉代“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而“天河配”故事的主题是家庭、婚姻,寄托了人们对和美家庭的期待。

一般认为,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飞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有专家提出,实际上,在早期的传说中,是乌鸦为他们搭的桥。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宣炳善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本来起源于北方,逐渐向南方传播。在南传过程中,搭桥的乌鸦变成了喜鹊。据介绍,在宋代以前的北方,乌鸦有三重神圣身份:自然神话中太阳神的象征;政治神话中天下一统的象征;是伦理神话中孝道的象征。

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认为乌鸦是孝鸟,是义鸟,所以在北方人看来,搭桥的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而南方人喜欢喜鹊,当南北文化融合的时候,乌鸦就和喜鹊混在一起搭桥了,统称为“乌鹊桥”。唐宋以来,北方趋于衰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视乌鸦为丧鸟的观念逐渐传到了北方,乌鸦退出为牛郎织女搭桥的行列,七夕搭桥遂成为喜鹊的专属。2

大贤山海拔532m,面积约4.5km。这里山上重峦叠嶂,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鸟翔集,风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带,势若游龙。织女洞位于大贤山东北麓。《沂水县志》云:“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西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就建于这一40多米处悬崖绝壁上,洞口是二层楼阁式古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绿窗,构思维妙,精巧玲珑,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字,远远望去,若空中楼阁,缥缈在云雾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风韵。织女洞的围岩为寒武纪砂质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触。洞因溶蚀作用形成,高约8m,宽7m,深10m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内有一石鼓,敲之有声,音韵深沉。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女梳妆台和寝室,并塑有王母、织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圆窗,织女凭窗而坐,含情脉脉,与牛郎庙隔河相望。洞内还保存宋、清石碑数块,碑面返潮,可准确预见三日必雨。一是以织女洞牛郎庙为代表的爱情文化人文资源,是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二是以神清宫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古建筑资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神清宫建于宋代,占地24200m。院内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贤山、青牛山、白马河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大贤山海拔252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观、老子庙堂,院内有中国唯一一棵“叶籽银杏”。10余公里白马河将神清宫、黑虎泉、织女洞等景点连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积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庙、三官庙、南天门等古建筑。洞外右侧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题、云溪居士书《登织女台》诗碑,字体俊秀流畅,其诗云:“高盘石磴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纵知机杼此中有,那信鹊桥渡后闲。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

织女洞口南侧天然峭壁上,还刻有光绪二十一年、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大字,高约4m,宽约1m,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利用“织女圆窗”和“织女镜”看日出,并通过反射原理,将东升的阳光引入洞穴,堪称一绝。织女洞是中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山下沂河犹如天河,位于沂河东岸的牛郎庙与织女洞隔河相望。此庙始建成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系二层楼阁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清幽别致。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现已圯毁为废墟,只有10余块碑碣尚存。织女洞和牛郎庙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型古建筑遗址,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源地”。它选择西高东低,沂河纵穿并把二者分开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建庙为形式,形成两对景,以附会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内涵,之奇、之绝、之妙,堪称世界奇观。织女洞南有古银杏树两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2硕果累累。其中一棵树杆高16m,胸围3.35m,树冠覆荫196m,尤其称奇的是有20%的果实结在叶片上,极为罕见,被人们称为“叶籽银杏”,在全国只有这一株,有专家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植物返祖现象。牛郎织女的故乡灵寿县织女山生态风景区位于灵寿的西北部,东经113°46—113°47,北纬38°45—38°46。距石家庄市中心96公里,正南公路由景区北部经过,由市区乘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织女山生态风景区周围北有五岳寨、驼梁,五台山,南有西柏坡革命圣地、天桂山等风景名胜区,彼此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共同构成旅游网络。新修建的从南营到山西五台山的公路,使织女山生态风景区到山西五台山较其它线路具有了得天独后的线路优势(行程只有70公里),为到山西五台山去旅游的顾客节约了大量的路途时间。2005年由河北省旅游局下达指示,将省内旅游行业定位红色之旅。自阜平县城南庄至西柏坡,定位红色旅游通道。全面打造毛主席进入西柏坡的红色通道。织女山风景区正处在红色通道的中间部位,景区内有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八年日寇为阻止我抗日军民修建的炮楼数座。景区东侧陈庄,是一九三九年九月贺龙元帅指挥的陈庄战役,歼灭日军2400多人,并击毙敌旅团长水源义重少将,稳定了冀中区局面。并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组建的抗大分校。织女山生态风景区内,山清水秀,泉水常年不断,树木千姿百态,上百种树木,应有尽有,加上人为的景点,更是别有洞天。优越的区位,可为景区提供充足的客源保证,并为高质量开发景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景区包括水域景区、松林景观区、双耳峰览区、百果园景观区、王母观游览区、野生动植物种养区、生产保护区等七大景区。包含300多个自然景点。其中,七女峰为景区最高峰(海拔1251.9米)。

属太行山中山段东部的低山地貌,南山脚下有传说中成仙得道的王母娘娘出生地—王母村。山上有纪念王母娘娘得道升天的王母观,此山峰海拔1251.9米,传说王母娘娘在此遇仙人点化升入天庭,嫁给玉帝册封王母,因此有“王母观离天二尺半”之说。在景区入口处有两个村庄,一个牛庄(原名牛郎庄),另一个叫女庄“原名织女庄”。两村之间有一条河将两村公开,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河”。王母娘娘金簪划河将牛郎和织女分开,因金簪上面带有头油,现在仍能在河水中见到点点油花,所以当地又称之为“七油沟”,在景区内既有造型各异的奇峰怪石,也有生长着不同树木的深壑幽谷;即有涓涓流水,也有巍峨青峰;既有奇幻壮观的云雾天象,也有凉爽怡人的艳阳晴天;既有庄严肃穆的王母观,又有时刻警醒世人的日寇炮楼。更让人称奇的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神话就发生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段催人泪下的人间传说,因此被确为“天下第一情山”。

盘古传说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1.《艺文类聚》卷——引《五运历年纪》

2.《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

3.《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4.《述异记》卷上

5.选自《历神仙通鉴》卷一

6.明人周游《开辟衍绎》

7.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

8.《路史·前纪一》罗苹注

9.晋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

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间,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河南泌阳县民间传说:相传盘古兄妹是混沌以前的人。那时候天下人口密集,瞒心昧己,见利忘义,骂天骂地,社会混乱,老天爷得知要下场暴雨,发场洪水,来个天塌地陷,彻底把世界冲洗干净。可是转念一想:天地毁灭之后,人类绝迹,万物消失,世界还象个什么样子?想到此,就派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到凡间查访,寻得世间最好的人,保留一至两个,流传后代。

太白金星在一个山脚下访出了一家复姓盘古的兄妹二人。他俩父母早丧,以打柴为主。二人心性善良,忠厚老实,对人慈善,太白仙人报于玉帝后又领旨下凡考验盘古兄妹来了。

盘古兄妹打柴时,经常路过一座寺院。寺院门前一尊石狮子,高大雄伟,张着嘴两人并排可以走进去。兄妹二人每次路过那里,总要停下来,摸摸头,摸摸尾,摸摸身子,摸摸腿。那一天兄妹正在石狮子跟前休息,从寺院内走出一位须发如银,衣服褴褛,手扶拐杖的老和尚来到盘古兄妹面前恳求:“我们寺院没有吃的了,年轻徒弟都走了,我走不动,已经饿了整整8天,求求你们每天给我拿两个馍吃吃!我要不在家,你们就把馍放在石狮子嘴里,我自己去取,以免误了你们上山打柴。”兄妹二人看到老和尚面黄肌瘦的样子,便点头答应了。从此,兄妹二人采野果,挖野菜吃。把省下来的两个馍按时放到石狮子嘴里。过了一段时间,老和尚从寺里出来,很诚恳地对他俩说:“你们兄妹是善良人,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不久就要天塌地陷,要把作恶多端、欺骗百姓造下大孽的人消灭干净。你二人心地好,要防备着,从现在起你们注意狮子的眼睛,什么时候它的眼睛红了,你们就钻到狮子嘴里去避难,千万要记牢。”兄妹二人正想再问,老和尚袍袖一甩,转眼没有踪影。

六月的太阳像火一样照在地上,久旱无雨,草木枯萎,坑河见底,土地干裂,人们在痛苦的挣扎着。一日忽然雷电交加,狂风怒吼,彤云滚滚象一匹发狂的野马,使人胆战心惊。兄妹二人急忙收拾柴担转家。二人路过石狮子跟前发现石狮子眼睛通红,知道大势不好,扔下柴担,慌慌张张跟回村里报信了。村里人认为是胡扯八道,谁也不去躲避。盘古兄妹无奈就离开村子跑到狮子眼前,钻进了狮子嘴里。这时,狮子嘴一含,腾空而起,唿哨而去。

兄妹二人从石狮子牙缝向外观望,只见彤云翻滚,洪水泛滥,天地混为一潭,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人间,忽地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山崩了,地陷下,天塌了,日月失去光明,天和地化为灰烬。整个自然界毁灭了。

兄妹二人吓得挤在一起,往石狮子肚子里钻。当他们扭头往里看时,惊呆了。原来狮子肚子里是座院子,屋子里有两堆馍,每堆都是九九八十一个。这里他俩明白了,老和尚是替他们保存了这些吃食。让他们躲过了灾难。

盘古兄妹在石狮子肚里渡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石狮子开口说话了:“我现在告诉你们,我是玉皇大帝的坐骑玉麒麟,因我喝醉了酒,误了玉帝参加王母娘的蟠桃会,罚我到凡间戴罪立功。当时玉帝对凡间人们的罪恶十分恼火,决定使大地沉没,重建乾坤。后经太白金星查访,天下只留你兄妹二人传宗接代。玉帝命我使法术,安排你们到此避难,现在灾难己过,你俩赶快出去,用自己的智慧再创造出新天地。我向玉帝请罪去了”。

他们刚爬出石狮子的嘴,就发现世间的一切全完了,只有脚下的一朵祥云。兄妹望着空荡荡的世界,愁肠满怀,妹妹悲伤地说:“这该怎么办呢?”

盘古说:“听说玉帝以前管十七层天,咱们去要一层吧!”兄妹二人踏云向天宫飞去,他们飞呀,飞呀,飞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飞到“云堆宫”。兄妹二人见了玉帝,说明来意。玉帝说:“天可以给你们一层。”接着便把神案上的蓝手帕扔给盘古说:“你们到太空去,把这个手帕抛出去,便会变成天了”。兄妹二人接过手帕,深施一礼,急忙向宫外走去。妹妹说:“哥哥,咱们光有了天,没有地怎么办?咱们再要个地吧!”盘古一听楞住了:“听玉帝说天宫里是不允许人要第二件东西的”。

二人说的话被石狮子听见了。他说:“不要紧,我有个办法,但不知你们有没有胆量?”盘古急忙答道:“只要能找到大地,我们什么都不怕。”石狮子便说:“玉帝睡觉的地方有座‘龙眼宫’,里面有镇宫的园球叫‘如意球’,能大能小,你把它摘走。到那时候你只要说声‘大’,它就大,但再也不会缩小了。只是白天有神将看守,只有到晚上才能摘走。现在我的兽王牌给你,到危急时把它拿出来就没事了。”说罢不辞而去。

晚上,盘古叫妹妹在“龙眼宫”外面等着,自己腾云向“龙眼宫”飞去。刚到山前,看见两个灯笼在发光。盘古仔细一看,啊,是一条巨大的蟒蛟,头如磨盘,眼如烈火,恶狠狠地向盘古扑来。盘古吓出冷汗,陡然间想起兽王牌,忙从腰中取出,巨蟒看到高举起来的兽王牌就伏在宫殿前不动了。盘古从巨蟒看到高起来的兽王牌就伏在宫殿前不动了。盘古从巨蟒身边走过去,来到“龙眼宫”,便看见如意球在宫尖上闪闪发光。赶紧上前摘下来,装在衣袋里,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到了宫门口,一只猛虎向盘古窜来。盘古赶紧掏出兽王牌,猛虎趴下一动不动,便趁机飞出了“龙眼宫”。

盘古拉着妹妹说:“快走,被玉帝发现就没命了”。兄妹二人飞向太空,定了定神。盘古把手帕向上一扔,头顶上果然出现了蔚蓝的天。只因手帕缺个角,天东北角便有个黑洞。他俩稍往下一飞,把“如意球”向下一扔,说了声“大”,脚下真的出现了大地。兄妹二人高兴万分。这时听到空中有人说:“盘古,念你创造天地心切,偷摘‘如意球’就不治你的罪了。”

盘古抬头一看,见是玉帝和太白金星立在云端。赶紧跪下说:“谢玉帝宽恕。可大地光秃秃的,你能再给树木林廊和五谷杂粮,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吗?”

玉帝生气地说:“你向我要了天,又偷摘了我的‘如意球’,你还能再向我要东西吗?”说罢,即命天将把盘古兄妹脚下的祥云取回,免得他们再上天闹事。

太白金星插言道:“玉帝,摘掉他们脚上的祥云是对的。但是念他们兄妹才创好天和地,你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一些吧!将来地上有人,也会感谢你的。”

玉帝听太白金星言之有理,便拿一些彩纸碎片向大地一撒,倾刻间,太阳悬在当空,山脉、河流层次分明,山林树木遮天盖地,平地上禾苗郁郁葱葱,到处鸟语花香。原来混沌的大地,变得焕然一新。不过,天的东北角那个洞还没长严。盘古到河里捞了一块冰,扔向天的东北角,堵住了那个洞。现在一刮东北风,人们感到很寒冷刺骨,就是东北角那块冰的冷气。

盘古兄妹站在大别山北端的望狮山上,四下嘹望,准备选择一个地方居住下来。猛然间发现西北方向湖光、山色美丽无比,盘古兄妹说:“这个湖若能变成山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可真是个好地方”。这话被西天古佛听到了。如来佛祖即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从大别山中段右侧搬来一座山刚好盖着湖面。当时四海龙王正在这里商量大事,突然山落向湖面下沉,致使四海龙王不能正常议事。龙王即派九条龙顶着下落的山。因此这山就叫“九龙山”。

盘古兄妹见此情景,高兴万分,就从狮山往这山奔来。跑呀!跑呀!不知跑了多远,才跑到西山坡上。他俩累得满头大汗,热得喘不过气来,便坐下来休息。凉风徐徐而来,好凉爽,后来这座山就叫“风山”。他俩休息片刻继续上山,累得他俩实在走不动了还坚持向上爬。因此盘古山西南高陡处叫“高爬”。最后他俩登上山顶,自搭草棚定居下来,兄妹二人身槲叶遮饰。夜宿草棚之中,竭饮甘泉水,饿吃野果和草根,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后来就把“九龙山”改为“盘古山”了。

浙江绍兴民间传说:老早老早时光,天地混沌,只有一条缝。不知啥时候,天外飞来一只火红火红的大鸟,在天和地的合缝处,下了老大老大的一个蛋。过了许多许多年,这个大蛋成了精灵,孕育成了一个盘古。为啥叫他盘古?因为他在蛋里双手抱着,双腿屈着,象是盘住整个身架,所以叫盘古。盘古在蛋里渐渐大起来,受不了啦,用嘴把蛋壳慢慢啄破,脱出来了。盘古长得很怪:驼峰似的头顶,大鸟样的嘴鼻,肩背上还有一对翅膀,双手双腿都老长老长。他把啄碎的蛋壳全吃进肚里,于是见风就大,脚踏着地,头顶着天,还是伸不直腰。他嫌天地之间的合缝太窄了,就用头向上顶,用脚向下蹬,用双手向左右推。他顶一顶,天高一丈;蹬一蹬,地陷一丈;推一推,左右各宽一丈。盘古呢,还在见风大。他仍然脚踏地,头顶天,没法子伸直腰。他不甘心,继续顶呀,蹬呀,推呀,如此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深,盘古把天和地真正分开了。但是,盘古的气力已经用尽,不久就死了,所以讲盘古活了一万八千岁。盘古死后,他的灵魂飞到天上,变成了雷公。他的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变成了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绍兴故事卷》

这则流传于民间的、由一位生活于乡村的文盲老妇人口述的盘古神话不仅填补了见之于文献记载的那则盘古神话中的不少空白,如关于盘古的形貌、盘古灵魂的归宿等,而且从语言,形象、结构等要素量,较之前者更多地保留着原始神话应有的稚拙、古朴、神秘和野性。其浓厚的鸟崇拜成分还使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华民族的这则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最初很可能是由具有悠久鸟崇拜传统的古越部族所创作出来的。

盘古的爸爸叫做盘圆,盘圆的爸爸叫做盘粒,盘粒的爸爸叫做盘扁,盘扁的爸爸叫做中古,中古的爸爸叫做老古,老古的爸爸叫做蒙古,蒙古的爸爸叫做古老斯古。他们是神仙家族。

有一天,盘古邀曾祖盘扁下棋。他说:“阿祖!我们来下棋。”曾祖说:“好!”于是两人在那里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盘古是少年人,肚子不耐饿,就向盘扁讲说:“阿祖,肚子好饿呢!我们来吃东西好吗?”盘扁说:“哈哈哈!好啊!乖孙子!你不讲,我都不觉得肚子饿了。”

盘古要去煮东西吃,可是煮什么呢?他的个性很活泼,而且很有艺术细胞。他用面粉和水,像在捏水饺一样地,捏出了一个一个很漂亮的人形面团,放到蒸笼里面,生了柴火蒸煮,然后又跟盘扁下棋去了。因为下棋有输赢,让祖孙二人入了迷,结果大鼎里的水竟然蒸干了。他们正下着棋,怎么突然闻到有东西烧焦的味道?这时盘古才记起正在蒸面人,赶快去掀开笼盖。可是笼里的东西已经全部熏得焦黑,不能吃了。

盘古很不好意思地说:“阿祖!阿祖!东西烧焦了!”阿祖心疼地安慰曾孙说:“不要紧啦!再做一次吧!”经过盘扁一安慰,盘古心里比较不难过了。但是烧焦的东西是不能吃的,盘古就把那些黑漆漆的面人捉到蒸笼旁边,说:“去去去!去树下乘凉!”仙人讲的话是会成真的。那些黑漆漆的面人听了盘古的话以后,真的变成了活人,到榕树下去乘凉,不敢四处乱跑。

盘古重新拿面粉捏成面人,放到笼里去蒸,然后又和盘扁下棋。这次他比较谨慎了,因为东西得要蒸熟了才能吃,但蒸太久了又会焦掉。他一边下棋一边注意时间。当他觉得蒸笼里的东西大概熟了的时候,去把盖子给掀开来,结果掀得太早了,里面的面人全都白雪雪的,还未蒸熟。

仙人有一个规则,蒸笼若一掀开,就不能再盖回去。盘古没办法,只好又把那些白色的面人捉到蒸笼边,叫他们去榕树下乘凉。他觉得很对不起阿祖。阿祖说:“憨孙子!没关系啦!你不曾有过煮东西的经验,阿祖不会怪你的!肚子饿了就忍耐一点,再做一次吧!”

盘古又用面粉捏了第三次的面人,放下笼里蒸,然后继续和阿祖下棋。没多久,落了一场雨,把柴火给浇熄了。可是祖、孙两人下棋入了迷,一盘来一盘去的,忘了饥饿。直到天晚了,盘古才想到蒸笼。他赶快去掀开笼盖,结果里面的面人已经闷黄了。盘古没办法,仍然把那些黄色的面人捉到蒸笼下,叫他们走开,然后很难过地向阿祖说:“对不起!我本来想要做好吃的东西给你吃,可是一个烧焦了,一个没有熟,一个闷黄了。”

从此以后,世界上就有了人类;而烧焦了的面人、没蒸熟的面人和闷黄了的面人,就成为人类里的黑人、白人和黄种人。

在宇宙空间中飘荡的大黑团乃是浑沌身体所化,因而在这个大黑团中浑沌的精灵不死,那精灵聚汇在这大黑团正中悄悄地孕育,也不知道孕育了多少万年,终于孕生出了一个新的神灵盘古。盘古在大黑团中吮吸着营养哺育自己,生长在黑团之中就象生长在母腹中的婴儿一般。不仅如此他还象婴儿一样整日眯缝着眼睛在大黑团的母腹中呼呼酣睡,好似婴儿躺在母腹中那样放松,睡得那般香甜。

就这样这小盘古在黑团中生长,由小变大。转眼又是千百万年过去,他终于由一个娃娃样的婴儿长大成了一位硕大的巨人,身体成熟起来。身体的成熟使巨人盘古倏然睁开了一直眯缝着的睡眼,但由于他眼前尽是雾状的浑沌黑暗,所以他睁开眼来却也是什么都看不到。盘古睁眼看不到光明和事物,以为眼刚睡醒,便用手把眼睛揉了又揉。然而尽管他把双眼揉了数次,但由于呈现在他面前的依然是漫无边际的雾状浑沌黑暗,他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巨人盘古看不到东西和光明禁不住恼怒起来,他恼怒自己的面前为什么只有雾状浑沌黑暗,而没有耀眼的光明绚丽世界?恼怒使他跃将起身,一边大喊大叫他要光明,一边狂跳乱撞以冲破这黑暗的世界。

盘古就这样喊啊叫啊跳啊撞啊,也不知道喊叫跳撞了多少年月,他的喊叫跳撞之声终于冲出浑沌黑团,传到了端坐在天宫灵宵宝殿玉皇大帝的耳中。玉皇大帝闻听心喜,随手抓起一把板斧,倏地向身处在黑团浑沌之中的巨人盘古抛了过去。巨人盘古正在黑团浑沌中喊叫跳撞,随着板斧向他飞来他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一丝光明。正跳的盘古突见光明心中一惊,猛然伸手向那光明摸去,恰好抓住玉皇大帝向他抛来的那把板斧的斧柄。盘古出手摸向光明却抓住了一把斧柄心中更奇,他急低头看手中所抓究为何物?低头一看手中所抓竟是一把板斧,真个更奇,这板斧来自何处?但不管这板斧来自何处,盘古都看到他手中此刻确确实实抓住了一把板斧,因而禁不住心中一阵大喜过望道:好,好!有了这把板斧,我非用它砍开这团浑沌黑暗,辟出一个光明的世界不可!言毕,他即刻用力挥动手中板斧,振臂向面前的雾状浑沌黑暗猛劈过去。

盘古这一板斧着实劈得厉害,但见他刚刚一板斧劈将下去,就听到轰隆隆一声天山脚地裂般的巨响,随之便见周围的雾状浑沌黑暗即刻被砍开一条缝来,从那条缝隙中射来了璀璨耀眼的光明。盘古见之心中大喜,即刻手挥板斧口中高喊连声欢呼起来。然而盘古的欢呼之声未落,便又见到他刚才一板斧劈开的那道透来光明的狭窄缝隙,由于上部雾状浑沌黑暗用力下压,已是越来越窄,欲要合拢起来,那刚刚闪现的一线璀璨耀眼光明,也欲随着那砍开缝隙的弥合就要消失了去。盘古睹之心中大惊,急弃手中板斧于地,随之举起双臂嗨地吼叫一声,便把上部正往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向上用力举将开来,方才使得那条刚被砍开的缝隙没有弥合起来,那从缝隙中射来的璀璨光明没有消失。

然而,盘古虽将上部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举将了上去,保证了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赢得了从缝隙中射进的璀璨光明,但他高举的双臂却沉重地感受到了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向下的巨大压力。由此他知道如若自己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就会再压将下来。将他砍开的那条缝隙弥合在一起而消失。因而他不敢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而一直用力将双臂向上举着。就这样盘古用力向上伸举双臂,使得他的浑身骨骼象竹笋拨节一样咯嘣嘣日夜作响,这响声使他的骨骼一日日生长,随着其骨骼的一日日生长他浑身的肌肉也生长不息。盘古的身躯于是每天长高一丈。也就把他用板斧砍开的狭窄缝隙每日加高一丈,如此十万八千年过去,盘古身长十万八千丈,被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便上下相距到了十万八千丈。

至此,盘古眼见缝隙上下相距已经十分遥远,不会再合拢在一起,方才放心地向上向下仔细看视。盘古向上部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一看,只见先前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湛蓝透明的天空。随后他又向脚下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看去,只见那先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沉厚的黄褐色大地。盘古看着这无边无涯极厚极厚的黄褐色大地,和那湛蓝湛蓝的无垠天空,只见光明万里,黑暗隐去,禁不住心喜万分,高兴得禁不住一阵哈哈哈放声笑将起来。

由于盘古眼见自己开出了高天辟出了厚地高兴至极,因而高兴得大笑不止。但见他一阵常笑不停,竟然由于笑的时间过长,一口气缓将不过来倏然间神崩力溃,使得他高大的身躯,顿然间摧山倒壁般扑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就这样盘古大神倒下死去了,但他倒下死的壮烈,因为他开创了开天辟地的宏伟业绩。盘古大神就这样倒下死去了,但他又没有死,但见他倒下的身躯突然间又迸射出万道金光,随着金光的射出其身躯的每一个部位,都动变起来。

他的左眼睛,在动中飞向了东天,变成了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悬挂在东方照亮着乾坤天地。他的右眼睛,在动中飞向了西天,变成了一轮银光柔和的月亮,与悬挂东天的太阳遥遥相对。他嘴里呼出的气流,在一片呼啸声里,变成了化育万物的和煦春风。变成了天空中蒸腾的云雾,变成了浓云里瞬息万变的闪光,变成了震耳欲聋的惊雷。他的头发和胡须纷飞四面八方,在高山大川丘岭之上,变成了稠密的树林如茵的芳草缤纷的鲜花。他的汗珠,噼噼叭叭迸飞向天际,变成了缀满蓝天的晶亮星斗。他的四肢蠕动生长,变成了拔地冲天的五岳高山。他的筋络蠕动延伸,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的血液四溢流淌,变成了奔腾不息的千江万河。他的牙齿和骨骼飞散开来,变成了闪光的金属,洁白的美玉,晶莹的珍珠,美丽的玛瑙,变成了地下无穷的宝藏。他的唾液漫天飞洒,变成了滋润万物的甘霖……

浑沌天帝精灵不死化育而成的盘古大神,就这样开辟了天地,化育了万物,演成了乾坤。因而,他被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祖先衷心称誉,世世代代一直活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心中。

开天辟地时诞生的盘古,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脚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血液化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髻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岩石,精液和骨骼变成了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露,就连寄生在身上的各种小虫,受了暖风的吹拂,也变成了生活在大地的黎民百姓。盘古为一个美好世界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河南省桐柏县被成为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桐柏还启动了“盘古创世神话传说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5年3月,桐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文化之乡”。2006年10月30日,桐柏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盘古大典”,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祭祀盘古日。为此,中国民协、河南省民协与桐柏县人民政府将于今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桐柏县共同举办中国·桐柏盘古文化论坛暨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挂牌仪式。

支撑“万代盘古根源桐柏”论点的五个标准是:一是图腾标准。古籍中盘古神话说“盘古氏龙首……”显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千古传承。有关盘古和龙的传说也很多。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而其它的盘古神话流传区别是凤图腾,鸟、鸡图腾,与龙图腾格格不入。具有龙图腾特征的桐柏盘古神话则比较正宗。二是地理标准。古籍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莫过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处,为“盘古死后……血为淮渎……”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纵观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帘洞的地理名词与盘古神话密切关联。同时,桐柏山盘古躺卧处还存有一座盘古庙,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三是民俗标准。桐柏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如神话传说中,说人类之初是两条鱼变成了两只猿,这两只猿就是“阴阳之始”的盘古夫妇。盘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盘古抱二鱼以示崇敬之说。后来,盘古抱鱼之说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极图。人们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间挂太极图之俗。桐柏民间现在还习惯在门头上、窗户上、院落影壁墙上挂太极图,以示吉利,并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狮子吞小孩、玩青龙火龙救众生等都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盘古神话故事元素。四是敬祖标准。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断神话产生根源地是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顶点。如桐柏民间传说中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民间称盘古为王、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亲切和深刻。五是活化石标准。现在还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多少反映出当地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知晓度,这也是判断盘古神话传说根源地的依据之一。经过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桐柏县搜集出上百种盘古神话。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庄庄,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讲上一段,说上几句盘古神话,都是盘古开天辟地、捏泥造人、滚磨成亲、造衣服、驯牛、降龙、治水、造酒、造农具等,以桐柏山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区域成为盘古神话“活化石”的丰富蕴藏地。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盘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征。

尼姑石

揭阳坪上,有一个碧波荡漾的清水潭,潭边耸立着一块大石,形似女僧,身披袈裟,手捧钵盂。人们叫它“尼姑石。”

古时候,揭阳有一村镇,名叫云萝。这云萝镇地居水陆要冲,商贾云集,素称鱼米之乡。镇西有一姓江的渔民,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名叫惜珠,生得聪明美丽。江老有心要挑个好人家将女嫁出,或者择个好后生入赘为婿,了却一番心事。无奈打鱼人家,出身微贱,仕宦及大户,娶妻讲门当户对,为正室当然无份,给当侍妾,又不甘心。而一班市并无赖之辈,见他女儿美貌,上门求亲倒也不绝,江老却都看不上眼。及至惜妹二十三岁,尚未婚配。惜妹对此摽梅景况,心里十分焦急,只好暗中洒泪而已。

却说江老的邻居,有一秀才,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年过三十,尚未娶亲,孤身只影,十分凄凉。惜妹见秀才学问渊博,品行端正,十分敬重,每天帮助他补洗一些衣服被褥。而秀才却爱姑娘纯洁恬静,聪明美丽。彼此有心,却难启口。江老已有所觉察。考虑到女儿年龄也大,秀才虽说比女儿稍多几岁,却是一个读书之士,目前虽然贫困,前程未可限量,与那班市井之流相比,真如凤凰与野鸠之别。故此心中也颇适意,只待央媒说合,择吉成亲。

谁料天不作美,秀才突染风寒,江老为其延医服药,惜妹也衣不解带,日夜服侍。怎奈伤寒入里,医治无效,不久一命呜呼哀哉。

惜妹自此茶饭无心,终日饮泣。那班市井无赖,从前因求亲不就,幸灾乐祸,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惜妹是白虎星,命相克夫,又说秀才因与惜妹私通,致染风寒毙命。惜妹遭此中伤,更觉悲观厌世,前景黯淡。

不久江老又谢世。年轻的惜妹,万念俱灰,终于在一个老尼的诱导下来到一所尼庵,削发披缁,远离红尘,荒山古寺里过着凄寂的僧尼生活,伴随着她的是山风飒飒,松涛潇潇,黄卷青灯,钟声佛号。

森严的佛门清规戒律,是套在女尼们身上的锁链。按照庵里的规矩,初入沙门的小沙尼,必须五更就起床作饭,然后跟着做晨课,早饭后上山砍柴,中饭后浇菜、劈柴、挑水、洗衣,晚饭后做晚课,课后打坐至三更才睡觉。惜妹虽说是渔家女儿,但在家里父亲爱惜,未曾做过这样繁重的粗活,因而感到十分疲劳。她每天上山都觉得周身无力,只能砍回两把蓬蓬松松的小树枝,而常遭到老尼的打骂。

一天,吃过早饭,惜妹肩着尖担,挎着柴刀,上山打柴。她一树过一树砍着那细小的树枝,又一条条拾起来放成一堆。这时日已过午,她感到口渴肚饥,几把柴总捆不到一块。正在为难之际,山那边来了一个青年樵夫,见惜妹不会捆柴,就放下柴担,毅然帮助捆好,送上了惜妹的肩上。惜妹以感激的目光望着他,嘴张了几张,可没说出话来。还是那青年先开口:“小师父,你是刚出家的吧?”惜妹点了点头。那青年继续说:“一看就知你是刚学砍柴的,不要紧,我每天都在这山里打柴,我可以替你砍点。你们平原人,不犯难是不来这里的。”说着,他挑起自己的柴担走了。

惜妹听了他那诚挚的语言,感激得流下热泪,呆呆地望着那宽阔的背影,那高大的身躯,消失在那炎阳下的羊肠小道。

一个青年女子,并不是心如古井里的水一样不动的。自此以后,惜妹的脑海里,已深深地印下了那青年樵夫的形象。后来又经过几次接触,在惜妹的心灵深处,萌发了连她也无法理解的一种情感。

过去,她对打柴这项工作是讨厌的、痛苦的,但现在,却成了最快乐的差事了。每天吃罢早饭,她就荷着打柴工具上山,显得分外勤快。山上,那蛮实的小伙子照例替她打了不大的两捆柴,捆缚结实,然后坐上来谈心。她对他讲述自己的不幸,遭受的辛酸。而他总是唏嘘叹息,深感同情。惜妹在人生中,又一次感到生活充实,她羡慕世俗间男耕女织的生活,她对缁衣讨厌了。

正是暮春天气,风和日暖,草长莺飞,杂花满树。流水声喧。惜妹面对这艳丽的自然景色,心情欢畅,砍完柴,脱下缁衣,内身只着一件水白的衬衣,显得肌肤细腻,洁白晶莹,脸色红朴朴地十分动人。青年樵夫看得一时忘情,竟扑了上去,将她搂抱,惜妹羔羊似地倒在他的怀中。

谁知事有凑巧,山下有一恶乡绅,是个老色鬼,以前曾污辱过庵里的小沙尼。尼姑们一方面惧怕他的势力,一方面怕宣扬出去有碍佛门声誉,只好含悲忍辱,任他蹂躏。于是他就更加肆无忌惮,任所欲为了。现在,他又听说庵里来了一平原姑娘,生得明眸皓齿,肌肉白净,不禁垂涎三尺,上山—看,果然别有风韵。又探听得她必须每天上山砍柴,就想在那幽僻的山林里干那不可告人之事。因此,他每天上午总札各处山里蹓跶,想找到她。这天,他顺着一双女人的脚印,来到一块大石下,听见深草里有男女说话之声,这狐狸便蹑手蹑脚地潜行到深草边,往里一看,原来正是那美丽尼姑,和村里一个小伙子拥抱在一起。这癞虾蟆本想吃的天鹅肉,却被别人抢去。于是气得暴跳如雷,大叱一声:“呔!你们干得好事!”一对交颈鸳鸯,骤被惊散了。他们向他苦苦哀求宽恕,但毕竟无效。

第二天,恶乡绅便宣布淫尼触犯了佛门八戒,青年樵夫触犯了乡规十条,狠把一对两相情爱的青年绑缚起来,抛进熊熊烧燃的柴堆里。乡民对恶乡绅这般凶恶残忍无不咬牙切齿,见一对情侣在烈焰中挣扎无不垂泪。

突然,人们仿佛看见那女尼从烟中升腾而起,落在山峰上,变成了一块奇石,挺身屹立,那幽怨的神情,似在对不平的世道,进行无情的控诉!

百花公主

在惠来县东,有座很高的山,叫百花山。自古以来,传说山上住着一位少女,叫百花公主。

百花山的前面,有一座别具风姿的山,似少女梳妆台。每天早晨,白云缭绕山尖,百花公主身上披一领云纱,在梳妆台前梳妆。

百花山美,百花公主更美。她管理的百花圆,生长着一百种花。有人称“百花林”。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互相争艳,芬香飘满山头。四邻的村姑乡妇纷纷上山踏青赏花,下山时必折些鲜花插于鬓边。口唸“春花年年青,年年如春花”的吉祥话。

百花公主的美丽,实在难以比拟。她是俚族少女,父母被土霸迫死,无浓无靠。肚饿了食野果,病了,采野草。一天,她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白发婆婆怜她孤苦独处,收她住在一起,并传授十八般武艺,还秘授她救死扶伤的草药,以拯救黎民。

不久,白发婆婆不幸逝世了。百花公主不辜负师母对她的寄望,为附近乡民治病。不论什么病,服用她的草药,无不起死回生。

百花公主所用的药物,都是从百花园采取的。她东采西摘,给乡民带回家煎服,从没收乡民一文钱。因此,四面八方乡民至此求医者络绎不绝,把那高山,踩出一条路来。

百花公主不忘师母临终之言:不要给仗势欺人、为非倒歹的富人治病,要专为穷苦的百姓治病。

有一次,一个凸着肚子的财主病了,命家人带着珍珠玛瑙到百花山,祈求百花公主为其治病。百花公主知道病者是个吃人连骨吞的恶财主,拒不接见。那些家丁怏怏不乐,回报财主。财主怀恨在心,上告朝廷,诬说百花公主是个“女妖,聚从反叛朝廷。”皇上立即派了大将杨文广,率领大批兵马,浩浩荡荡向百花山杀来。

杨文广来到这个所谓南蛮偏僻所在的百花山。一望峰峦迭迭,势插云天,流水淙淙,曲折回旋。他不管如何,一声令下,把那百花山围得水泄不通。顿时,山头上出现一个美丽少女,身穿红衣,站于巨石之上,柳眉倒竖,两脚摇动巨石,一声轰响,山峪回荡,久不停息。

啊,这一声响真不得了!附近十八洞的洞主,带着大批人马,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喊声震天,把杨文广带来的兵将围困在中间。

文广一时慌了,在深山里,无法走脱,便纷纷向山沟、山窝处的石头边和芭蕉下躲藏,只见百花公主手里的剑一挥,一道寒光射眼,芭蕉叶似大巴掌般把宋军打得东斜西倒。文广束手无策,只好罢兵。百花公主也摇动脚下石头,各洞洞主便收兵回营。百花公主又回到百花园去为贫苦人民治病……。

日子久了,百花公主不知去向,乡民惦念着她,有时还看到百花公主出现在百花山上。人们便在百花园里放上一个香炉,焚香祷拜。“飞炉显应”也纷纷传开了,于是,上山的村姑乡妇更多了,她们下山时必折花朵插于鬓上,象征祥瑞。至今,百花山上还有百花园,百花公主踩过的摇动石仍横架于山腰崆峒洞上。

城隍夫人的传说

传说明朝年间,揭阳城凤围宋村有一位姑娘,同嫂嫂到城隍进香祈福,见到伯府美貌连声称赞,嫂嫂便戏姑说:“小姑若能嫁给一位象伯府这亲美貌的姑爷就好哩!”宋姑娘听后,只是笑而不语。

当晚,宋姑娘果然见城隍来到她的闺中,与她同床共枕。她把一根红绳系于城隍足上。翌晨,她把这梦告诉嫂嫂。白天,姑娘又到城隍庙中,果然见她梦中系在城隍的足上的红绳,还系在神像的足上。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人们都传说她被城隍娶去作夫人。

后来,人们在城隍庙大殿后连壁建了一座伯府夫人厅,供塑宋姑娘金身,并将其厅前辟成养生池,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池中又植两株参天水棉树,取水水(瑞瑞)棉棉(绵绵)之意,许多善男信女常买鳖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花鸟琢玉结奇缘

饶平黄冈城北面有座秀丽的石壁山,山腰有一处10多人合抱的巨石,石中有洞,清冽甘甜的泉水源源流出洞口,这就是名闻闽粤边的胜迹“涑玉泉”。

传说古时有位茉莉仙子在石壁山上栽种茉莉花,风送花香吸引着对面碧洲海滩上的一只仙鹤,它口衔着一颗海石飞进茉莉花丛,见到仙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穿白衣的英俊少年。白鹤少年告诉仙女他要把海石琢成宝玉,茉莉仙子帮他在海石熏上花香。他们经过一千零一个日日夜夜的操作,海石终于变成一颗毫光四射的宝玉,石壁山上因而罩上一层瑞气,黄冈城沐浴在瑞气之中,花鸟也结为良缘。民国期间凤冈督军张殿雄游石壁山写下了《涑玉泉留题》并镌刻巨石上:岭上巍巍石,中含涑玉泉。江山环石寺,霞日映斜川。水鸟双声应,秋云几叠连。闲花穿涧曲,鸿雁夕阳边。

诗点明玉泉在石壁山雷音古寺东侧。民间又一传说:原雷音古寺有个秃头和尚,是猫头鹰精变的。这妖僧喜欢吃死人肉,把吃剩的残骸抛下寺中古井,毒汁顺地下泉渗进黄冈河,秽气污染河水,百姓因喝河水而酿成瘟疫流行。茉莉仙子和白鹤少年得知真情,把宝玉投进河里,三天之后河水澄清了,人们喝着甘甜的河水,立刻恢复健康。恶僧要抢夺宝玉,白鹤少年与之搏斗,盛怒把宝玉掷去,刚好碰在巨石上,轰隆一声巨石撞破一个缺口,宝玉遁进地下泉眼,一股激流冲进山坑把恶僧淹死,白鹤展翅负载着茉莉仙子双双飞上了蓝天。此后,这股玉泉日夜不停流入黄冈河,黄冈人民喝着甘甜香醇的河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故有“饮涑玉泉水可以消灾解厄,增添人寿”之说。康熙十七年秋许志良上京赴考路过黄冈游览涑玉泉胜地写下了两首《玉泉留题》感怀诗,也镌刻在涑玉泉的巨石上:其一:清泉煮茗自馨香非,独恃源流一脉微。借得吴刚砍挂斧,辟开玉峡白龙飞。1981年7月18日,著名南国诗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主席黄雨先生观赏雷音古寺和涑玉泉胜迹,取泉水煮茗,听取介绍涑玉泉故事,感慨地作《饮涑玉泉》:花鸟良缘事太奇,况兼美玉治疮痍。当因苦极非非想,定是仇深沓沓思。鹰吻怪声终灭没,茉莉鹤影尚依稀。我来一饮清泉水,神往坚贞破石时。

第二章 黄一道月下休妻

黄一道月下休妻

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揭阳县蓝田都有一位举人,名字叫黄一道。他饱读诗书,才学渊博,远近闻名。庚辰年朝廷开科取士,黄一道因川资不足,故迟迟未能上京赴试。

有一天,他正在书房读书,忽感精神痨倦,打起瞌睡。朦胧之间,似闻有人对他说:“黄一道,你还不上京夺鳌头,榜首之位在等着你呀!”他张开眼一看,四下没有人影。他甚感奇怪,暗自思忖:“莫非是神人显圣,到来催我上京?只是如今已是仲春之末,纵然赶到京都,也恐春闱散了,岂不空费徒劳?”想到这里,却又转念:“若真的是神灵相告,说不定能赶得上应试,得中榜首。”他立定主意:“不管如何,定要凑足盘资,上京一趟。”于是,他便向亲戚朋友借到一些银两,收拾行装,作别妻子,径望京都进发。

走了几天,见迎面有一生员,携一仆人挑着行李,背着京都方向而来。黄一道心里懊悔地想:“明知科期已赴不上,偏要误信梦中胡语,惹了一番麻烦!”在生员走近时,黄一道施礼问道:“仁兄,岂是从京都赴试回来?”

那生员说:“正是,仁兄也要赴试么?”

黄一道叹了口气说:“小弟已太迟了!”“仁兄此去正是时候,何言太迟?!”

黄一道有些不悦地说:“仁兄不要取笑!”“取笑什么?”“仁兄今已试回,何说小弟此去正是时候!”“仁兄请莫误会!你还不知道,因京都的阁院门月前失火,现还在修复,故今科须侯院门修好后才能举试。仁兄此去,岂不正是时候!”

黄一道半信半疑地问:“既然如此,仁兄为何又要回来?”“不瞒仁兄,小弟因川资将罄,要回家补取费用,再赶回京应试。”

黄一道恍然大悟,喜出望外,心里想道:“这岂不是‘榜首之位在等着你’之言应验无疑了吗?!”他谢别那生员续赶路上京。

黄一道来到了京城。但见街道宽阔,楼台亭阁鳞次栉比,好一个繁华之地。他到了状元坊,寻个客店安歇。

待至阁院门修复竣工,开场举试。他入场赴考,三场文字试毕,回归客店,专等黄榜发布。

有一日,天气晴朗,黄一道闲暇无聊,邀了两位同乡生员,游览京中胜迹。行至一古寺,听人家说,寺里有一位长者,人称活佛,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三人便走进寺中,见那长老端坐于禅床上。黄一道偕同两位生员上前参拜,求卜这次应试功名如何。那长老只竖起了一个指头,并无言语。三人各自点头会意,离了古寺,回店歇息。

当晚,更阑夜静,黄一道未能入睡,独自步至庭前,坐于月下,猜想着日间长老伸出一指之谜:“定是暗示三人中只有一人得中,为怕有碍其他两人落选,故不便明言。三人中算我才学超脱,那便是我得中无疑。这一指,也是说我可获得第一名,这也与梦中神人相告的‘榜首之位在等你’正相符合。哈!如此我便将是个状元爷了!”他心头乐滋滋的,又想到了自己这个新科状元便要走过关桥,步上金銮,当殿受皇上簪花,畅游御街了。他接着又想,来日衣锦回乡,远近官员豪绅,贵亲达友,登门祝贺。那时候,夫妻双双登堂同受贵宾祝贺……啊!想到这里,黄一道的心不禁冷了下来,觉得很不是滋味。

原来,黄一道过去家境贫寒,娶了一个满脸麻子的妻子。这个妇人貌虽不扬,却甚贤淑,过门之后,勤纺乐作,孝敬翁姑,勉励夫婿勤功书史,有日得步青云,便可改换门楣。可是如今,黄一道却想到得中回归,想到贵客盈门,而那个麻脸夫人,怎能见人?他越想越愁闷,暗自筹思:“不如待受皇封之后,于京中另娶一个美貌的小姐,而把那个原配妻子休了,岂不更妙”。

这时,值日星君于手薄上记着“黄一道月下休妻”之后,即往天宫启奏玉皇。玉皇大怒,敕令福禄判官,除去黄一道的状元禄位。那晚,主考官在审阅众举子试卷,见有一卷文字出众,叹为奇才,拟将其录为榜首,便把那份文卷慎重地藏于靴瓮里。翌日,那主考官要把今科前三名文卷呈送皇帝御览批定时,却忘记该文卷放于靴瓮中,而在案桌上三翻四抖,寻不见那份要录为榜首的文卷的踪迹,由于呈卷时间紧逼,他只得将下面的补上去。主考官呈卷御批归来,才记起那份文卷放于靴瓮里,拆开弥封一看,见卷首标着黄一道名字,心甚惋惜。因此,只把黄一道取录为二甲进士。

待出了金榜,黄一道见前三名没有他的名字,自衡其才学不在人下,为何只考得了一名二甲进士,甚感委屈。

及至入闱众生员晋谒主考官时,有人为黄一道抱不平,故意在主考官面前夸赞黄一道的才华。主考官道明忘卷之事,黄一道埋怨主考官懵懂糊涂,无端使他丢了状元名位。但也莫奈之何。

后来,黄一道告假归梓,于揭阳城西兴建一座府第,前面筑了一座关桥,其意显示他本有状元之名位,得建状元府。有人对此不满,拟要密告他违反朝廷法制,私造关桥,叛逆不轨之罪。黄一道闻知,立即连夜把一座拱形的关桥拆为平板桥。这座桥至今还在,然而人们还是呼它为关桥。

正是:为人莫作欺心事,

身贵休把恩义抛。

蔡婆造反

庵埠大桥村是个偏僻的小村落,明朝年间,出了一个胆识过人的妇女叫蔡婆。有一次,她得到了仙人赠给的兵书宝剑,便暗地里勤读兵书,苦练剑术,结交江湖好汉,准备造反对抗腐败的朝廷。

眼看时机成熟,蔡婆就择定时日,准备聚众起义。仙人教她,必须捉拿一个穿白衣的过路人到时祭旗,才能成事。择定的那天午时快到了,众人已排好队伍,就是找不到祭旗的人。蔡婆十分焦急。忽然,村里走出一个白衣妇人,朝祭坛这里直闯过来。“来的正好!”蔡婆立即命人跑去把她捉住。但推进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媳妇!原来媳妇不满婆婆要杀人祭旗的事,故意穿白衣服,要与婆婆斗气,心想婆婆不敢杀她,何况身上又有孕。蔡婆一见又急又气,无奈时辰已到,她怕误了大事,只得把心一横,挥泪下令杀媳祭旗。

蔡婆仗剑挥师,攻城掠地,转战四方。她的宝剑十分神奇,军中没顿做饭,不管人数多少,只要吧宝剑插在饭箩中间,箩中的白米饭就随吃随有,怎样吃也吃不完。

后来,官兵围剿,义军溃败,蔡婆被追到大桥村。她知道无路可退了,就临急把兵书,宝剑和平时自己用的金盏玉箸投下一口大井。

官兵把她捉住之后,一直解送到京城。刑部判她死罪,立刻押到法场处斩。蒯子手手起刀落,可是大到如砍在钢柱子上,莫说不会死,连伤她分毫都没有。皇帝听说这事,也觉得奇怪,倒是皇后聪明,献了一计,要皇帝把蔡婆接进宫里。蔡婆住进宫里后,皇后表面来亲进她,和她结成姐妹;暗中叫宫女严家监视。

一天早上,蔡婆正在叔头,宫女暗中发现发篆里藏着一个纸团和一颗乌豆,立即报知皇后。皇后交代宫女,明天把纸团、乌豆抢来。隔天,宫女把这些交给了皇后。皇后展开纸团,只是一张神符,估计这便是蔡破的护身宝物,立即喝令侍卫捉住了她。几天后,她又被押赴刑场,终于被砍死了。

到了清朝末年,村里人早已填平的古井那里挖蔡婆的宝物。挖到十八格剔深时,不见一物,忽见井泉突然猛涌,村人慌忙逃开,泉水立刻涌满一井。

南宋陆秀夫谪澄海有段“古”

我国著名戏曲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曾在《吊崖山古战场》诗中云:“宋末三忠异代尊,丰碑十丈耸崖门。将军屡败犹能战,丞相临危不幸存。铁戟有时埋岸草,血波千古拍渔村。摩挲碑碣斜阳里,应将精神教后昆。”诗中盛赞“宋末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匡扶宋室,英勇抗元,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宋末三杰”之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宋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使事。德祐2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皇帝赵显、谢太后和皇室数千人被掳蒙古上都。杨太妃率益王赵罡、卫王赵昺及文武大臣南逃福州。由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罡即位,改元景炎元年。不久,陆秀夫与陈宜中不合,被贬潮州海阳辟望港口(今澄海凤翔港口),距澄海县城南百步外,地名陆厝围。陆秀夫奉母携妻儿居此。

据康熙《澄海县志》记载,明海阳李思悦撰文记述:陆秀夫被贬辟望港口之后,宋潮州知州蔡规甫(号盘溪)致仕后定居辟望(今澄城)为秀夫腾屋辟田,为之安置。两人结为知已。“共起居,披肝胆,林泉之下,皇皇国事,朝夕言论不倦,每为朝廷兹该忠诚之为”。两人常在一起品茗论道,并协助秀夫设馆讲学,在港口设“学士馆”。组织民众学文授武,使当地人民“明节义、报国家”,培养起一支抗元扶宋的精干队伍,随时准备抗击元兵的铁骑。

秀夫和规甫还一同勘察澄海山川形势,足迹遍布凤岭、南峙山、龟山和莱芜、塔岗、凤屿、澳山诸岛,并在各地布防抗元,旨在重振宋室。在凤岭和南峙山题下“凤鸣岐岗”、“探骊”等摩崖石刻。秀夫登上凤山岗口占言志诗一首:“平生素抱忠贞志,清似梅花压岭头。只手孤身扶危宋,鞠躬尽瘁死方休。”表达他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

景炎2年(1277),南宋小朝廷驻跸福建漳浦赵家堡,陆秀夫奉旨回朝。秀夫携妾倪氏及幼子九郎,带家僮苏儿、端儿应召,余数子陪陆母居澄海,饯行于小莱芜岛,后来该岛被称“留子岛”。驸马都尉蔡丰湖也悉捐家资,随陆公赴闽南勤王抗元。随行还有畲族领袖陈吊眼和许夫人等,又招募潮州义勇数百人随行。

翌年2月,南宋君臣转战广东沿海至井澳,帝罡遇飓风溺水成疾,3月徙今虎门海中,帝病殂。这时满潮文武如群龙失首,陆秀夫挺身而出,立卫王赵昺为帝,年号祥兴,封陆秀夫为左丞相、枢密院事,在朝辅政。张世杰为太傅,文灭祥为右丞相,在外发展义军收复失地。

至元16年2月(1279)元朝统一北方后,委派张弘范为兵马大元帅,率兵20万大举南侵,元兵占广州后,乘胜南下,崖山一战,宋军大败,元兵又猛攻帝舟。陆秀夫见大势已去,登上帝舟,持剑驱妻儿下海,然后背负幼帝,投海殉难。终年44岁,死后谥为忠贞。陆秀夫留下了千秋孤忠的美名。

陆秀夫自景炎元年5月被贬至景炎2年10月奉召回朝,谪居澄海共一年六个月。1963年,澄海将“陆秀夫宅第”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秀夫故居遗址陆厝围近年已发展成居民住宅区。中心绿岛于2001年辛巳之秋建一座“秀夫亭”,柱联曰:“岐岗疾呼,凤鸣龟动为大宋;辟望流寓,传武晓民志江山”。

张九龄与惭愧祖师

话说唐朝大臣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现广东省韶关市)。对母亲极尽贤孝,千方百计寻访了当时著名道家潘了拳,要求他为母亲寻得一门好风水,惭愧祖师久慕九龄诗名和为人厚德,欣然同意,带着他云游了桂、粤两省的名山大川。一日,来到粤东地面,观赏了蜿蜒百里的揭岭山脉,发现了这座奇峰独秀的天堂山,两人十分高兴。站在这里,好似高坐天堂殿台,左有笔架山,右有天平顶,脚下百岭俯首伏拜,若选准“生龙口”落葬,必将是出王侯将相的福地。张九龄想在这里做坟墓。但惭愧祖师又另有一番心事,便笑着对张九龄说:“此山的确是龙盘虎踞的胜地,但按十二龙理气歌来论:乾坤艮巽旺龙行,甲庚丙壬龙坳生,乙癸丁辛冠带位,十二来龙要踏真,水配真龙为理气,得生得旺是奇逢,来龙去脉能成局,富贵绵长奕冀兴。此处山龙地脉,秀水理气,不结风水生居,而结名庵。所以,最好是建个僧道寺院”。张九龄摇头,表示怀疑。惭愧祖师对他说:“你不相信吗?我俩可来打个赌”。张九龄问:“打什么赌?”潘禅师说:“今天,我俩在这里垒石为灶做饭吃,但到明年今日,此灶炭火仍热不熄,你信不信?”张九龄思忖:“这里气候潮湿,四季有雨,怎么可能?”便应声:“我不信,你吹牛!”惭愧祖师说:“如果我讲的对,就在这里建庵堂,你出钱当个施主,若我讲得不对,此地就给你母亲筑坟墓。”张九龄爽快应允,两人击掌为定。

第二年,他俩于约而行,重游此地,张九龄伸手去试炉灶有无温度,果然炙手热烫,吹开草灰,炭火仍旺,不禁慨然而叹:“奇哉!怪哉!”惭愧祖师得胜似地微笑着合掌念道:“善哉!善哉!待张施主助款建成天堂庵后,贫道自然会另指一处名山大岭,给你点一门‘贵人上殿’的风水,包你做个当朝名臣。”

此后,一臣一僧均遵照诺言而行,张九龄做了天堂庵的施主,潘禅师重择另州名山为张母丁氏筑就坟墓。张母落葬后不到十年,张九龄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用,张说死后,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制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开元二十八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3岁。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传世。

“活地”的传说

揭阳新亨北面有一座弥勒佛山,这山真象一尊闲坐着的弥勒佛。传说山上的弥勒佛肚脐是块活地,谁能葬得这块活地,后代子孙就会当官发财。

从前,山南有个大财主,叫林爱财。他为了要得这块祥地,请了个风水先生,同他登上弥勒佛山去找活地。

弥勒佛肚脐是块凹地,远望易见,近看难辨。那风水先生用罗盘东测西找,终于找到了,那风水先生用一枝青竹插在弥勒佛肚脐的地方作暗记号。谁知这一插,霎时天乌地暗,大雨倾盆,把林爱财和家丁等淋得活象落汤鸡。林爱财一失足,跌下了深坑,一命见阎王去了。众家丁和风水先生也都被跌得断手折脚,狼狈地爬下山去。

从此,再没有人敢上山找活地了。

第三章 

浮水莲花的故事

宝剑、鲤鱼、血袍石的传说

新亨镇北良村后西侧,有座高大峻伟的风炉山。山腰有一道深阔的石谷,名叫“鲤鱼岢”。满岢乱石嵯峨,大石覆盖其顶,下面成了一道九弯十曲幽僻阴暗的地道。岢间有一方圆盈丈的巨石,人称“鲤鱼石”。就在鲤鱼石的露天石面上,凹现着三幅栩栩如生的宝剑,鲤鱼、血袍的清淅遗迹。

传说古时候,鲤鱼岢出了个鲤鱼精,经常出没于四邻乡村,伤害人畜庄稼,无恶不作,害得民不安生。后来,南海观音娘觉知此事,决计收妖,拯救百姓。便驾云来到鲤鱼岢,先将袍袖一挥,岢水倾刻干涸。然后责令鲤鱼精认罪伏法。谁知鲤鱼精劣性难解,不肯降服,挥舞宝剑与娘娘决斗。霎时间阴风惨惨,战雾重重,娘娘一挥仙佛将它的宝剑击落,鲤鱼精拼着一死,急将妖袍一抛,想罩住娘娘,娘娘觉得孽障罪戾难容,随即用手一指,妖袍坠地。复掣起斩妖剑。只见白光一闪,鲤鱼精中剑掉下大石之中,现出原形,血溅妖袍。

妖怪剪除,万民安居乐业。自此鲤鱼精横尸石上,留下宝剑、鲤鱼、血袍三幅化石图象印在大石上面。

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之末,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入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的由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入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放火

七月,西夏开始侵宋。

八月,延安府被围。守将郭仁率领全城军民御敌,西夏兵久攻不下,心生毒计,散布瘟疫。一时间,城中染病者大半,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城墙几为打破!

郭仁遍请城中名医,不过瘟疫并没有得到抑制,只是延长了患病者的生命罢了!见到在大夫们束手无策,郭仁心如刀绞。副将王平劝道:“城中此状,将军弃城而卒!”仁大怒欲杀王平,诸将死谏才保住了王平性命。仁对众将说:“唯有战死之将军,没有逃走之将军,尔等需随我死守,等待救兵!若有弃城说逃走扰乱军心者,斩!”

九月,城中断粮,御敌的战士不到一千。迫于无奈,郭仁实施灭绝性行动。率领士兵大堆柴火,广设油锅,放火煮人!一时间,哭声,骂声,惨叫声不断……看着病人们在油锅里翻滚,亲人们在锅边哭天喊地,战士们流着眼泪继续放火。

十月,染病者尽皆煮食,城中也没有了染病之人。粮草既断,郭仁下令放火煮尸。

十一月,郭仁忽然染上了前段时间的瘟疫,于是吩咐王平将他煮食,城中一切事物由他带领。

校场中军民齐聚,一片死静,无人敢上前放火。郭仁一步步走到了油锅前,拿起火把放火,一会儿油沸腾起来,郭仁从容跳了进去,大笑而逝!军民见状都跪下大拜,王平把肉分了。

看着郭仁的肉,所有人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阵子后,所有军民都拿起武器,不顾王平的警告,冲出城门杀向西夏兵,王平只好跟出去。

西夏兵大骇,平日只知道防守的宋兵竟然会发了疯地攻击!看着宋军一个个红着眼睛,西夏兵抖得只有让人宰割的劲!那一战,西夏兵消失了两万士兵,连尸体都不见了。

十二月,救兵来了,大败西夏兵,进城抚民。到了城里看到军民都疯了,见人就杀,领兵大将怀疑是瘟疫卷土重来,不得已放火把他们全部烧死!

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

在中国的作家里,我独爱余秋雨的散文。读余秋雨的文章总是让我有一种默契的感觉。

余秋雨的散文里有一篇是《我本是树》。对于其中他用汉音译过去的“杜霞冕”这三个字,至今我也没有弄懂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苗族人,我可以肯定的是,有些苗语是无法用汉语翻译,汉语里有太多的东西也同样无法翻译成苗语。如果音译,则就会更加离谱。音译收到的效果往往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样的结果,既不是本意,更是让人糊涂,读来百思不得其解,宛若在雾中。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我是由衷的喜欢的,苗族人崇拜树也是真的。或许贵州的苗族与云南的苗族在灵魂最高境界的部分上有区别。

云南的苗族人一直传承的是: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树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森林是老虎的藏身之地,而苗族的传说中与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妖精必须要用树叶来保护自己,同时为老虎隐身。只有它们手中持有树叶时,才能施咒,才能隐身。

男人死后通过层层苦难,骨架的重新搭构等,最终变成老虎,女人也是,层层磨难后,才能成为妖精,比男人好一点的是,她们不用改变骨架。

如阳间一样,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需要男人。老虎是妖精的坐骑,而妖精则要用法术保护老虎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妖精们依靠老虎捕获的食物生活,妖精随时身上要带有树叶,即便有时弄丢了,也要在危险的时刻快速的折下叶枝,然后施法术,老虎与自己才能隐身,才能不被世人所看见,才不被猎杀。它们不离不弃,宛若世间恩爱的夫妻一样相互照应,相互依靠。

关于为什么妖精们一定要用树叶才能自己隐身,才能保护老虎。也许这是它们不得不选择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为何苗族人一直以来都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真正原因,他们害怕死后没有着落,自己部族的图腾精魂也无法藏身。

树不是苗族人最终的灵魂,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树,苗族人死后确实将无处藏身,也无法藏身,灵魂就没有归宿。

在苗族人的传说中与一直的信念里,老虎永远是带有正气的,它们从不会袭击苗族人,更不会食苗族人。妖精就不同了,它们亦正亦邪,两者中更偏向邪。所以苗族人的图腾必然的选择了虎。

每一个苗族人的男人不一定都要成为虎,但我们相信,每一只虎都是苗族人死后的化身,女人与妖精的关系也是如此。

因为只有骨头轻的男人和女人才能走这一步,它们活着的时候就会经常遇见妖精与灵魂。骨头重的人则不会看到妖精,看不到鬼魂。当然,妖精们是两种人都可以伤害的。只有一种情况除外,正气很强的人。这种人妖精们不但不能迫害,伤到的往往只会是它们自己。妖精们可以完全控制骨头轻的人,却不能完全控制骨头重的人。相反,如果它们想伤害别人,有正气的人可以想办法除去它们。

要成为虎,男人除了身体的被折磨外,首先就是要学会吃生肉,而女人也一样。我想,在苗族人的传说和图腾里,要成为虎与妖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遥远的故事造就了我们苗族人的选择,传说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也深爱着森林,也害怕着森林。这种矛盾的心情与抉择,也许只有用死后的那份从来没有人解释得清楚的精神寄托来放纵一下了。因为是解释不清楚的,总是众说纷云,也从来没有人深究。

千百年来,苗族人从来都伴随着森林在成长,无论生,无论死,阴阳间的联系,还有森林的奥秘。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虽然这才是宗旨,但也就不难理解余秋雨《我本身树》的解说了。

活着的人,死后的虎与妖精,确实是在树的保护下见证着苗族人的爱与生活的传说的。

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最早出现牛郎织女一说的是晋朝,干宝的《搜神记》,里面的牛郎一说是董永,而织女是玉帝派遣下来帮助董永的七仙女。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范杞梁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杞梁。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杞梁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杞梁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河南汝南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家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红罗书院访师求学。祝父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父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红罗书院求学的梁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台儿寺的红罗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马庄的员外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草桥之畔。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出自《警世通言》第三卷,《白蛇传》。原故事并不是像上面所说的般美好。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宋代时,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贞,与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仙,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仙乃知白素贞、小青具是异类,并受白蛇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许仙看破红尘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白蛇传图片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记载“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光阴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祐禅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头的“雷峰塔”却已坍塌为废墟,而当年白娘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收白蛇:

首先,法海将白蛇到了一个可控制的目标之内,趁其不备打伤白蛇。然后,法海拿起法器念口诀,钵感应到口诀时发出光,光照着白蛇,白蛇现原形。随着吸引力进入那里……《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白蛇传》不但在中国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