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篆刻艺术(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8:09:43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法与篆刻艺术(下)

书法与篆刻艺术(下)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二、书法与篆刻艺术

甲骨文

甲子表残玉版中华书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河南、山东仰韶文化遗址里,刻有“滴南”、“滴北”的甲骨我们可以从那些刻画于彩陶器表面的各种花纹、符号中看到其最早的表现。但是,据现有资料分析,殷商之前的这些文物上的图宰甫卣案符号尚不具备书法的要素。只有到了殷商的甲骨文,用笔、结字和章法这三要素全具备之际,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书法。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和人骨上,大都经过先写后刻的过程。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大体分两类:一类笔画粗壮雄浑;一类笔画细瘦挺拔。因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甲上的,刻刀有钝有利,骨质也有坚硬松软之别,所以刻的笔画就有粗细方圆不同。再者,刀刻的笔画多为方折,交叉处往往剥落严重。这就形成了甲骨文鲜明的特点,也给后世的书法和篆刻提供了用笔、用刀的宝贵经验。甲骨文大小不一,但又均衡、对称、稳定、自然。就章法而论,尽管骨甲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每片文字都因材而异,布局合理,显露出古朴的情趣。尤其宝贵的是,遗址中发现的殷人用墨、殊写在玉片、陶片、兽骨上的笔迹,起笔粗圆,形似点漆,自然藏锋;转折圆润,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这些都给后世书法的变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金铭文

周朝初年所用的

金文

从笔画到结构还都跟殷甲骨文相似。昭王以后,西周金文日渐成熟。代表作有昭王《宗周钟》、恭王《墙盘》等。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蝌蚪尾巴形状渐变圆润,起笔、转换、收笔也多为圆笔;结体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紧密、更稳定,也更有规律;章法方面,开始注意到纵横的字距和行距,带界格的铭文章法更为严整,而字距、行距较大的则显得十分疏朗开阔。金文

金文,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的内容多为祭典、征战、契约等事。现出土的刻有金文的钟鼎多为周代所制,周代的铜器铭文也就被认为是典型的金文。金文实际上成了周代文字的代称。目前已累计发现金文3700多个,其中2400多个字可以识读。中国汉字由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发展到周代的金文,其形体面貌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代的金文脱胎于甲骨文,与甲骨文有相同的体系,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手段。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比甲骨文更为成熟,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金文铸刻在铜器上,笔画形状就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颂簋及铭文周王害夫的簋及铭文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就其本质内涵而言,大篆与甲骨文、金文没有很大的不同,仍然是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泰山刻石宣示表钟繇

小篆是相对大篆而言的,是适应秦统一中国的形势而兴起的。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实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其中的“书同文”就是把六国的文字和秦所通行的文字统一起来。李斯等人把秦通行的大篆加以简化,创造出小篆字体,并把它当作标准的、通用的字体,推广全国各地。小篆对大篆的改造,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示出很强峄山刻石李斯的美感。小篆字体比它以前的古文字简单,结构也比较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范,从同一个偏旁的字,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省。汉字字体发展到隶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熟的隶书,字形跟

楷书

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所以,从小篆到隶书可以说是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革命。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西汉早期的隶书,跟秦代的隶书一样,还不像东汉中叶以后的八分隶书那么成熟。但它已抛弃图画线条形式,采用抽象符号,笔画简洁,以方折笔画代替圆转笔画,显示出古汉字向楷书过渡的趋势。东汉中叶出现的乙瑛碑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求美尚雅的趣味,书法作为一门精致的艺术于此而生。八分隶书体有如下的特点: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有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较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字形进一步发展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书的简化,它对书的改变体现在个方面:其一,弯为钩;其二,波折为直笔。钩不妨碍楷书的形完整,反而能增它的力度;直笔替波折,便于写,省却了许多烦。尽管如此,书的元桢墓志(拓片)符号性质,的间架结构、笔笔意都被楷书继承下来。隶书经改良而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草书

草书是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本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两汉的草书主要是章草。它讲究笔墨的连贯,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环环相扣,虽偶有间断,但笔意仍相连。章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史游的《急就章》和索靖的《出师颂》摹本。它们流畅飞动,如行云流水,但隶书之态依然。六朝时期,草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词连”的现象。到唐代,草书则发展为狂草。张旭、怀素等人把草书推向狂放的境界,他们任意增减笔画,随终年帖 张芝便改变汉字的结构,随心所欲,气、意、笔一气呵成。字体一般很难辨认,完全成为书法家表达胸臆、张扬个性的艺术品。提起草书,不能不提及当时书写物质材料的巨大进步。西汉末就发明了造纸术,到东汉经蔡伦改进,造纸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纸张开始成为人们常用的书写材料,“洛阳纸贵”的典故可作资证。到唐代,纸张基本上取代其他的书写材料而处于独尊的地位。纸张的卷舒自如、携带方便、吸水易干等特点,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古诗四帖 张旭

行书

行书,与草书一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期在行书艺术上成就卓著的主要有魏晋时期的中秋帖 王献之钟繇和王羲之、献之等人。唐代则有李邕和颜真卿两家。宋、明、清几代也人辈出。迄今,行书仍然是人们最常用的手写字体。姨母帖 王羲之

宋体

宋体是指宋代出现的一种字体,它兴起于宋代印刷业的雕版匠之手,字体与楷书相近,但字形更为规整,轮廓几近正方形,横画细,竖画粗,显出墨色浓淡搭配,泾渭分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后代的书籍印刷中多采用这种字体。行书东山松帖 王献之

象形

象形是指按照事物的形状画出其模样,并以图画来指称此事物的造字法,它是汉字最初阶段的主要造字法。以象形法造出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都是名词,多指称草木鸟兽等物。这些字的形体与指代的具体事物非常相似,通过字体就可明白它的意义。这块古陶残片上所刻之符号即“目”字

指事

指事是指在象形字或一些抽象符号上加上一些表意符号而创造出新字的造字法。象形字只是指称一些事物的名称,但与此事物相关的一些位置或细部特征或较为繁杂不易表达、或比较抽象无从表达,又不得不使之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以便于人们理解它的意义。对此古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

会意

的方法造出新字来指代这些现象。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抽象的表意符号来标明事物细部的具体方位,从而传商代的甲骨文刻片达出特定的意义。如用上小下大的两条横线表示上,下面长的一横指地平线,上面的小短横则指其所在的具体方位,较为直观地向人们传达了“上”字的含义。在木的下面加一短横为“本”,在木的上面加一短横为“末”,分别指称木的根与梢,传达出了“本”与“末”字的含义。在刀的较薄的一面中间加上一点变为“刃”,指示刀锋所在之处,传达出“刃”字的含义。指事字也是独体字,抽象表意符号脱离象形字本体就失去了明确的指称意义。指事法借用象形法的成果造出更多的、字形变化不大但又意义明确的字,标志着汉字造字法的巨大进步。《说文解字》书影会意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并在一起而造出有新的含义的字的造字法。这体现了古人观察与综合能力的增强。把三个“人”字放在一起构成了“众”字,直观而又清晰地传达出人多的含义。把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林”字,传达出“林”为许多树木长在一起的含义。把水与双足联合在一起构成“涉”字,形象而直观地表达出“涉”为渡水过河的意思。会意字的产生较象形、指事又进了一步,可以合旧造新,合体字由此产生,但还远不能满足造字的需要。

形声

形声是指把代表意义的形旁字和代表声音的声旁字结合在一起而造出既表意又表音的新字造字法。这种造字法的产生表明古人的分析、分类能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汉字造字法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思路。形声字有八种,分为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上形右下声、右上形左下声等。左形右声的字如湖、柯、等,右形左声的字如颈顶等,内形外声的字有闷闻等,外形内声的字有圆围等,上形下声的字有菲荷等,下形上声的字有忘忿等,左上形右下声的有旗、病等,右上形左声的字有望、颖等。形字既表意又表音,便于们认读与理解,结构方简单易行,深受各中国的甲骨文阶层喜爱,成为创造新汉字程中运用频率最高的造字法。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的9300多个汉字中有89%以上的字是形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分类的细化,造出了更多的形声字,迄今为止,大约有90%的汉字为形声字。但由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语音古今变化很大,形旁的表意功能也渐渐减弱,造成许多形声字难以认读。刻有“旦”字的陶器甲骨文字形举例许慎像铸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

转注

转注指用同义字代替本字的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在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字可以相互注释。如“考”即“老”、“老”即“考”,表面看来只是字的相互替换而已,只能算是一种用字的方法,其实不然。汉字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具体的含义,用一个本意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用来代替的字的使用范围,不知不觉中为该字添上了新的含义,从这个角度看,说该字为新造出的字未尝不可。因此说,转注兼有用字与造字的功能。

假借

假借是指本无其字,借同音字来代替它的造字法。如“其”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作“他”、“难道”等义讲。但这些含义很抽象,无形可象、无事可指、无意可会、无形可依,只得借同音字来代替。 “其”为象形字,本义是“簸箕”。借用作文言虚词后,原义就渐渐消失了。后人又造“箕”字来表示“簸箕”。这种造字法称为假借。假借与通假有区别。假借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无其字,二是借后原义丧失。而通假则是长沙窑“春水”诗词壶本有其字,暂时用同音字代替,它的原字的本义不会丧失,借用的同音的含义则稍有扩大。在汉语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假借作为一种造字法在建构汉字体系中所起作用并不大,但它还是为汉字数量的扩大提供了简便易行的途径。

由于汉字的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初始汉字所具有的图画象形、形义同构的特征就日渐模糊,这就使后人对某些汉字本义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困难。为此,古代的文字学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解说汉字构造法和汉字意义的字典的产生就是其表现之一。目前所知的最早且有完整系统的汉字字典是东汉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许慎借鉴前人在文字学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古汉字的构造方法及其音义系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他对东汉中流行的六书说造字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还首创了部首检字法,把全部收集入书的汉字归为514部。《说文解字》全书分15篇(加“叙”言),每篇又分上下卷,收字9353个,用133441个字的篇幅来解说所收的字的构成及其意义。此书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主体兼注一些古文、籀文。这部书对总结秦汉以来的汉字,帮助后人认识甲骨文、金文,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佩文韵府》书影

东汉以后直至清康熙以前,陆续出现过一些字典,但影响力都不及许慎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康熙字典》是我国的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它是1710年清代康熙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编纂的,经过6年才告完成。这部字典分214个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顺序。释字体例是先注音后释义,再列出此字的别音、古音、别义。整个字典收有47035个汉字,是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它在体例、规模、释字的详尽等方面相对《说文解字》来说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在发行后的200多年中影响较大、流传极广。

魏体

南北朝时代,书法家灿若群星,但南朝书法自东晋以来几全笼罩在“二王”的书风影响之下。影响最大的是僧智永,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精勤书艺,因临写《真草千字文》多年不下楼,其墨迹笔藏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受到历代好评。北朝书法因重视窟造像,所以涌现出大量书写和镌刻造像碑记的书法家,他们的楷书继承了“钟王”又有发展,最突出的就是运用方笔,写出用笔斩截痛快的“魏体”,形成独特风貌,深受后世推崇。

篆刻

篆指篆书,刻指用刀来刻,篆刻是指将篆字写在一种预先造好的、面积不大的(一般1~10平方厘米)物质材料上,用刀照写好的字刻出来。所以篆刻是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由于它面积很小,有“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美誉。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最早叫作玺。由于它的主要用途是盖印,所以又叫“玺印”、 “印章”、 “图章”,或单称“印”、“章”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玺”的名称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就只能用其他名称了。真草千字文智永玺印的作用,最初主要是作为一种凭信,以防假冒。《后汉书·祭祀志》说:“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周礼》中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可见它与那时的贸易有关。据说古代官员将它带在身上,可以作为任职的凭信,相当后来的身份证。后来玺的用途逐渐扩大,手工业古烙马印者用它作为制造器物的印记,所谓“物勒工名”。金币上盖上它,作为货币的名称,如“郢爰”。将金属印加热后盖在马身上,叫“烙马印”。还有“吉语印”,据说带在身上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有“辟除不祥”作用等等。后来将它用在书画上作为收藏者的标识,叫藏书画印等。至于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进行创作和欣赏,是较晚的事。总之,篆刻由实用的工艺逐渐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古代制印的材料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木等,以铜印最多。由于金属材料较硬,多是铸造,即先在泥土模子上刻字,然后浇铸而成。只有少数印章出于急用,是在预先铸好的印坯上随手凿刻,称“急就章”,许多将军印就属此类。印纹有两种,一种是笔画突起的,叫阳文或朱文(印在纸上为红色);一种笔画凹下,叫阴文或白文(印在纸上呈白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