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黄帝内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0:41:00

点击下载

作者:吴茹芝, 邵士梅, 蒋筱波编译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白话黄帝内经

白话黄帝内经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全书内容是以黄帝与臣子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论述的,之所以托名黄帝,主要原因是受尊古之风的影响。它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进行了精深、全面的论述。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它还涉及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内容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认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的,并与神教迷信思想做斗争,它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写于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

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与深化,《黄帝内经》的璀璨、奥秘的光辉引起了越来越多世界各类学者的高度兴趣。中西方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人类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语言学家等已在《内经》的研究与开发中获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经》所揭示的宇宙及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生理活动规律的密切关系,正引起世界学者的浓厚的兴趣,被称为人类的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黄帝内经》不仅是人类医学的宝库,也是人类科学与智慧的结晶。人类已进入了令人振奋的新世纪,《黄帝内经》的现代化研究,无疑将给人类创造更多宝贵的财富,推动人类社会及人类医学的迅猛飞跃。然而,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加之竹简的错杂遗漏、多次传抄、刻印,原文中文字语句缺漏讹误在所难免。另外,《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原文更是深奥难懂,一般读者即使借助注释也难以明白其确切的含义。鉴于此,我们同事几人不揣冒昧,参照多种版本,将其翻译成了现代通行的白话文,以便众多想学习和了解《黄帝内经》的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当然,由于水平有限,译文中的语句难免会出现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此外,敬告读者朋友,且勿擅自按照本书中的医治方法自行治疗,一定要谨遵医嘱,合理用药、走针。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题解】

本篇着重讨论了上古之人如何养其先天之真气以求健康长寿的问题,以及先天之真气对人之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

古代轩辕黄帝,生来就很聪明。年龄很小就善于言谈,幼年时便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他长大以后,既敦厚淳朴又勤奋努力,一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大多都能够活到百岁而没有衰老的迹象。而现在的人,年龄刚到了五十岁,动作就衰弱无力了。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岐伯回答: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的道理,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以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房事,所以能够做到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超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作水饮,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酒醉了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快乐,背离了养生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刚到半百之年便衰老了。

上古时代,对养生之道有很高修养的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气候变化,要注意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无欲无求,使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疾病便无从发生,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劳作,并不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都能顺心并感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互相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所以任何不正当的嗜好,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淫乱邪说,也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对于酒色等事,都不因外界事物变化而动心焦虑,这就符合养生之道了。总而言之,他们之所以都能够过百岁而动作还不显衰颓,都是因为他们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问:人的年岁老了,就失去了生育能力,是精力不足呢,还是受自然规律限制才这样呢?岐伯回答:就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就充盛,牙齿更换,毛发茁然。到了十四岁时,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产生,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旺,月经按时而来,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也已经增长到极限。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最强壮。到了三十五岁,由于颜面部阳明经脉开始衰退,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再也不能生育了。

男子八岁时,肾气充实起来,表现为毛发渐盛,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天癸发育成熟,表现为精气充实,体内的阴阳之气调和,从而有了生育能力。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表现为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体也长得够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更加强盛,肌肉更加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衰落下来,头发开始脱落而变得稀疏,牙齿也开始松动。到了四十八岁,上体阳明经气衰竭,表现为面色憔悴,发鬓半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退,不能养筋,则筋骨活动不便,动作迟缓,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形体精神都感到病苦。到了六十四岁,肾气大衰,齿发脱落。就人体而言,五脏中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加以贮存。只有脏腑精气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岁大了,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变白,身体沉重,行步不正,再不能生育子女了。

黄帝问:有的人已经老了,还有生育的能力,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畅通,且肾气还多。虽然有这种人,但一般情况是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都竭尽了,他们就不能生育了。

黄帝问:那些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纪活到百岁,还能不能生育呢?岐伯答: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老龄化来得迟一些,年纪虽大,却没有齿落、面焦、发白、身重、行步不正等衰象,所以虽然年高,仍然能够生育。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能洞悉自然的规律,掌握阴阳化生万物之机理,吐故纳新以养精气,使他的身体好像和精神结合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的结果。

中古时代有一种在养生方面稍逊于“真人”的人,被称为“至人”,道德淳朴,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能够使体内的阴阳变化与宇宙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适应于四时气候的更迭变迁,避开世俗的纷杂,聚精会神,悠游一己于天地之间,视觉和听觉,能够广达八方荒远之外,而这正是他延长寿命而使身体强健的方法。这种人也属于真人一类。其次还有一种略逊于“至人”的,叫作“圣人”,他们安然自处于天地的和气之中,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欲望、嗜好适应于世俗的习惯。身处世俗尘居之中,却没有世俗的恚怒嗔怨之心,行为并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又不仿效习俗。在外,不使形体被事务所劳累;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恬静快乐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也不耗散,年寿就可以达到百岁左右。

还有一种善于养生并且德才兼备的人,称为“贤人”。能依据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辨识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可增寿,但也有终结的时候。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题解】

本篇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防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显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草木得以繁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使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机而舒畅活泼。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提倡:生长,不要扼杀;给予,不要剥夺;培养,不要惩罚。这正是春天生长之气所要求的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违背这个道理就会伤肝脏,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供给夏季成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季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其间,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嫌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叶繁茂、容色秀美那样充沛旺盛。夏天阳热旺盛,身体宜应出些汗,使体内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对夏天“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脏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供给秋季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季的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明。人们应该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是适应秋天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给冬季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的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大盛,表现出风寒凛冽、水结冰、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必须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而令阳气不断损失,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脏会受伤,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永远无尽,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清泽,所以永远保持内蕴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不见日月,邪气将乘虚而入,酿成灾害,从而使阳气变得闭塞不通,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不升为精微之气,上天也相应地不降其甘露。天地既然不相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林也会死亡。恶气不散发,风雨不调和,甘露不下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禾苗就会枯槁。再加上邪风和暴雨的不断袭击,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平衡,与常规相违背,万物便都中途夭折了。但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适应这样剧烈的变化,所以身体没有大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生机也就不会衰竭了。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少阳之气就不能生,从而使肝气内郁而生病变;与夏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长,从而使心气内虚;与秋气相违,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从而使肺生出喘息胸闷的病症;与冬气相违,少阴之气不能藏,就会使肾气消沉而功能衰减。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根本规律,便会摧残本元,损坏其真实的存在。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说掌握了养生真谛。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奉行之,愚人却不照着去做。要知道,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它就正常,违背它就会混乱。不顺而违逆它,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抗拒。

所以圣人不提倡已病之后的治疗,而重视未病之先的防范;不提倡乱形成之后的治理,而重视未乱之先的防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假如病已形成再去治疗,乱已形成再去平治,岂不正是临渴掘井、临战铸器,不就太晚了吗?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题解】

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说: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大凡天地之间,南北东西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人的九窍、五脏,还是十二关节,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通。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湿、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火三种阳气。所谓“生不离五,气不离三”。经常违背这种常数、定数,邪气就会伤害人体。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所以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调畅平和。顺应了这个变化,能使阳气固护,即使有贼风虚邪,也不构成危害。所以圣人能够专注精神,顺应天气而通其变化。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内使九窍闭塞,外使肌肉壅塞,卫气就消散了,这完全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而使阳气受到削弱的结果。

人体有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阳气失其正常运行规律,人就会折寿而没有生命力。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借助了太阳才能显出光明,因此,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人若受寒气的侵袭,意志就会消沉,起居不宁,神气不能内守而向外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若为暑气所伤,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平静下来则多言多语,喋喋不休。身体像烧炭一样发热,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就会头部沉重,好像有东西裹着一样。如果湿邪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的筋脉收缩变短、小的筋脉松弛变长,缩短的为拘挛,松弛的为痿弱。如果由风气所伤,可导致浮肿,如果上述寒、湿、暑、风四种邪气相互交替伤害人体,就会导致阳气衰竭。

人身中的阳气,在精神过度紧张和机体过度疲劳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元盛,而阳气元盛必然消耗阴精,如果长期如此,就可能造成阴精枯竭。如病久积到夏天,就有发生“煎厥”病的可能。它的主症是眼睛昏蒙看不清,耳朵闭塞听不见。病势危急,犹如涨满水的河堤崩溃,水流迅疾,不可遏止。人体的阳气,在大怒时,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就会郁积于头部,可能发生“薄厥”的病。大怒之后,症状还可见筋脉损伤、松弛无力、肢体不能运动。如果是半身有汗而另外半身无汗的,将来可能会发生偏枯病。汗出后,若受到湿邪侵袭,就会生痤痱。多吃肥肉、精米等厚味,容易生疔疮,这种人得病之容易就像拿着器具盛东西那样方便。如果劳动之后出汗,又受到风寒邪气侵袭,寒气逼于皮肤,每每会成为粉刺,郁积久了,便成为疮疖。

阳气在人体里,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如果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邪乘机袭入,则使人体伛偻不能直立。营气本来流行在经脉里,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中,就会发生痈肿。寒气深入血脉中,就会成为瘘疮,留滞在肌肉纹理中,很难痊愈。如果寒邪从背腧侵入到脏腑,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状。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不透,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削弱,腧穴闭塞,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寒热交迫,就会发生风疟之病。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身体,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了,就会转化为上下之气不通积阳、积阴之症,那时虽有良医,也是治不好的。可知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必须用泻法消积散阳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俗的医生所误,必然败亡。阳气,一天一趟向外运行,天亮的时候,人的阳气始生;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的时候,阳气衰退,汗孔也就随着关闭了。到了晚上,阳气收藏,就能抗拒邪气。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背了早、中、晚三时的阳气盛衰规律,就会生病而使身体憔悴。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会使血脉流动加速,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侵害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精血就要损耗,这是邪气伤害肝脏的缘故。肝脏已经受伤,这种情况下吃得过饱,胃肠的筋脉因撑满而变得松弛无力,就会形成下泄脓血的痢疾或者成为痔疮;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再出现气喘,如果不节制性欲或强用其力,就会损伤肾脏,使腰间脊骨受到损坏。

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如果阴或阳单方面偏胜,失去平衡协调,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了。因此可以说阴阳调和,是圣人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不能密藏,那么阴气就要亏耗;阴气和平,阳气密藏,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析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尽失了。

风邪侵袭,就会发生寒热之病。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随之气逆而痰咳,以致形成痿厥这样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会发生湿热的病。因此说,风寒暑湿四时邪气,是会交替伤害五脏的。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可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过食酸的东西,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脾气因而受到克制,而呈现衰弱。过食咸的东西,会使骨骼受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也就衰弱了。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所以应当慎重地调整饮食五味,调配适当,从而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骨气就精强了。只要严格地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尽享天年。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题解】

本篇是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

黄帝问道:自然界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的经脉病变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病多发生于心脏,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生病,而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容易发生鼽衄病,夏天多发生于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季多发生脾脏虚寒的腹泻病,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病、厥病。若冬天不进行过分的活动,保持体内阳精充沛,阳气潜藏,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病,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虚寒腹泻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冬天也不会发生痹病厥病、腹泻、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上述道理,是根据四时而诊断病的基本法则。

所以说:阴阳是可以再分的,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白天属阳,早晨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天黑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早晨,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躯干前后来划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四时昼夜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似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脏与九窍中的目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魂”,肝病则魂不安,多见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与鸡相应,在五谷与麦相应,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与岁星相应,春天阳气上升,病多在头部,肝脏主管筋,而病变又多累及筋脉。再有,五音中的“角”、五行生成数中的“八”和五气中的“臊”,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脏与九窍中的耳联系最密切,并且藏有精神意识活动中的“神”,心病可影响到五脏,因为心脏有统率其他脏腑的作用,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与荧惑星相应,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再有,五音中的“徵”、五行生成数中的“七”和五气中的“焦”,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五音中的“宫”、五行生成数中的“五”和五气中的“香”,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脏与九窍中的鼻关系最密切,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五音中的“商”、五行生成数中的“九”和五气中的“腥”,也可归属于这一类。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脏与九窍中的前后二阴关系最密切,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骨,五音中的“羽”、五行生成数中的“六”和五气中的“腐”,也可归属于这一类。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主体,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

黄帝道:阴阳是自然界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物变化的起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有大道理在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脾脏的阳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胃中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胃脘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症和顺症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若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饮食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精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的无节制而受损伤。

味属于阴,故味出于下窍;气属于阳,故气出于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下泻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涌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了偏胜,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胜,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胜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胜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热到极点,会表现寒象。

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而后及于气分。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濡泻。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到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到夏季就容易发生腹泻;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到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研究人体的形态,分辨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各依其经之循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各有名称;肌肉与骨骼相连接,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的互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岐伯回答说:东方与春相应,阳升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又能滋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则又能生养于心,肝脏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认识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抽搐痉挛,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与夏相应,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脏,心能化生血气,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脏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心忡忡,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暴喜能伤心,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脏能滋养肌肉,并使它生长发达,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脏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为思。思虑过度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与秋相应,秋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脏,肺脏能滋养皮毛,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脏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与冬相应,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脏,肾脏能滋长骨髓,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能伤肾,思虑能够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万事万物产生在天地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左右为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所以说阴阳是互相对立,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气所镇守;阳在外,为阴气所役使。

黄帝道:在医学里,如何具体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岐伯回答说:如阳气偏胜,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胀满,病情凶险,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却忍受不了夏季的炎热。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逆冷,如见手足逆冷而腹部胀满的,同样病情凶险,这是属于阴性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却忍受不住严寒的冬季。这就是阴阳偏胜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

黄帝问道:如何调和阴阳呢?岐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和,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使阴阳失去协调,发生早衰现象。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肾气已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萎不用,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眼泪鼻涕会经常不知不觉地流出来。所以,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养生保健;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不善于调和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和的人,就能常有余;有余则耳聪目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身体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能顺乎自然,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说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边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边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东方是阳气升起的方位,所以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阳有上升的特性,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左侧下部精气较虚。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西方是阳气下降的方位,所以属阴;人身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精气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平衡,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入,停留在身体的虚弱处成为疾病。

所以天有精气,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形体,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作为时序的划分纲领,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合。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清轻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事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天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天空的清气与肺脏相通;地上产生的饮食水谷与咽部之气相通;风气属于五行中的木,因而与肝脏相通;雷霆是火气,因而与心脏相通;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如以天地来对比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像天下的雨;人身的阳气,像天地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疾病就要发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快如疾风暴雨。不仅会随时让人生病,病情也常常发生变化。善于治病的医生,在邪气刚侵入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才治疗;更差的,要到邪气侵入筋脉才治疗;又更差的,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六腑才治疗;又更差的,直到邪气进入五脏才治疗。假如邪气深入到五脏,已经非常严重,这时,恐怕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阴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症,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症。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高明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是否正常,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治愈;若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为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逐渐削减之法治之;若疾病是属于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用味厚的药来滋补。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使它从上排出;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使它从二便排出;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让它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尚可以用抑制之法;病属于实症的,邪气在表适宜用发散法,邪气在里适用泻下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宜用导引法。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题解】

本篇提出天地万物均可分为阴阳,阴阳之中又无限可分,但总本于一阴一阳。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天地日月相对应。但是人体的经脉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事物的阴与阳是相对的,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作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作阴中之阳。阳气是万物发生的动力,阴气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季气候的温暖;万物的滋养壮大,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对人来说,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

黄帝说:我愿意听您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岐伯说: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因此叫作“广明”;相对而言,人的后面为阴,而人背后是太冲脉所经过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作“太冲”。太冲脉所起始的地方,叫作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经,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聚于眼内角处的睛明穴,因太阳经为少阴经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阳气旺盛属阳,称为广明;身体以下属阴,称为太阴经。太阴经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经,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经是太阴经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经为里,少阳经为表,故厥阴经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足四趾外端的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合,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不能相互背离,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我想再听您讲讲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岐伯说: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属于阳经,在内侧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而在上下之中的部位,也应当属于阴。冲脉在下,在冲脉之上的脾经,称为太阴经。太阴经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情况,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为合,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是不能相互背离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在十二经脉中有规律地循环流动,只有在内的气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在外形体健壮,也只有在外的形体强健,才能保证气聚合而不离散,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阴阳别论篇第七【题解】

本篇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及其主病,从而推断疾病的预后。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说:四经就是肝、心、肺、肾四脏的脉象,它们和春、夏、秋、冬四时相应。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的十二经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相应。

脉有阴阳之分,知道什么是阳脉,就可以知道什么是阴脉;相反知道什么是阴脉,就可以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分别代表五脏的正常脉象,但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之中五脏的阳脉各不相同,于是便有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气呈败露之象的真脏脉,倘若这种败象显现了出来,那人就一定要死了。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的具有从容、和缓、柔软的脉象。在临症时能够察辨阳脉,就能知道病变的具体部位;能够察辨真脏脉,就能判断死亡的日期。要了解三阳经的虚实,必须诊察人迎脉;要了解三阴经的虚实,必须诊察寸口脉。但是,这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能够辨别阳脉,就能弄清疾病与时令气候的宜忌关系。能够辨别真脏脉,便可测知患者的死期。只要谨慎、准确、熟练地掌握察辨阴阳脉的方法,在临症时就不至于犹豫不决了。

所谓脉象的阴阳,脉搏偏于沉伏的为阴,脉搏偏于隆盛的为阳;脉静叫作阴,脉动叫作阳;脉慢叫作阴,脉快叫作阳。凡是见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如见到肝脉来时胃气断绝,十八日后便会死亡;见到心脉来时胃气断绝,再过九天就会死亡;见到肺脉来时胃气断绝,十二天后就会死亡;见到肾脉来时胃气断绝,七天后便会死亡;见到脾脉来时胃气断绝,四天后便会死亡。

一般地说,阳明经发病,则可影响心脾,患者经常感到大小便困难,若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乃至闭经。如果病久传变,或者身体发热消瘦,或者喘息气逆,疾病发展到这个程度很危险,往往会造成死亡。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并且下身浮肿,四肢软弱无力,以致腿肚酸痛。如果病久了,病情还会发生变化,或者血涸肤枯,或者阴囊肿大。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往往气短无力,容易咳嗽,又易泄泻。如果病久,病情还会发生变化,或者心虚掣痛,或者饮食不下,隔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同时发病,其症状表现为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这种病叫作风厥症。

少阴少阳同时发病,容易腹部发胀,心胸满闷,时常叹息。

太阳和太阴同时发病,就会发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筋骨解弛、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动弹。

脉中有微阳之气鼓动的,其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作钩脉;脉来搏动无力轻柔如毛,叫作毛脉;脉来鼓动有力而引急,如按琴瑟的弦,叫作弦脉;脉来有力而沉,浮取如绝,叫作石脉;阴阳之气来去和缓,叫作溜脉。

阴气争盛于内使五脏功能紊乱,阳气扰乱于外,使皮肤不能固密,汗出不止,四肢逆冷,这样,就会寒气伤肺,使人喘喝有声。阴气之所以能够生成并得以调和,其根本是在于阴阳的平衡。如果阳气过盛,就会破散,阴气也会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失和,经脉气血就会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症,过不了三天就会死去;属于生阳的病症,过不了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就是疾病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发展变化、死阴就是疾病按五行相克的次序发展变化,例如肝病传到心,是木生火,故叫作生阳;心病传肺,是火克金,故叫作死阴;肺病传肾,同为阴气,二阴相并,故叫作重阴;肾病传脾,是肾水反而欺侮土的现象,故叫作辟阴,是无法治疗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出血,郁结轻浅便血一升,稍重的便血二升,更重的便血三升,逐渐加重。阴经阳经都郁滞不通了,而阴经的郁结重些,就会发生石水之病,主要症状是小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胃和大肠的,就会发生消渴病。邪气郁结于膀胱和小肠的,就会发生大小便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脾肺的,就会发生水肿的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少阳两经的,就会发生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若阴脉与阳脉都表现出无力的虚象,而又患痢疾的,乃是死症。阳脉生于阴脉,就要出汗,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妇人就会发生血崩之病。

三阴(肺脾)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大约于二十天后夜半时分死亡;二阴(心肾)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大约于十三天后傍晚时分死亡;一阴(心包络、肝)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大约于第十天死亡;三阳(膀胱小肠)之脉都搏击于指下且鼓动过甚的,大约于第三天死亡;三阴三阳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亡;二阳(胃大肠)之脉都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已经无法可治,不过十天就会死亡。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题解】

本篇讨论十二脏腑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内容至关重要,必须妥善地保存,以便流传于后世,因而将它藏之于灵台兰室。

黄帝问道:想听您讲讲十二脏器之间相互为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有没有重要和次要的分别呢?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尽量地告诉您。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那里生发出来的。肺,好像宰相一样,主管全身的气血,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都需要肺来调节。肝,犹如智勇兼备的将军,谋虑就是从肝那里来的。胆,好比是“中正”的官员,主管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是清虚的脏器;膻中,它包裹护卫着心脏,犹如贴近君主的内臣,传达着君主的喜怒哀乐;脾、胃,犹如仓廪之官,接受和消化食物,通过运输来供养全身;大肠,好似运输官员,主管输送,使水谷糟粕变化成形而排出;小肠,称为受盛之官,其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再次的消化吸收;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能产生出智慧和技巧来;三焦,是决渎之官,主要负责调通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而把尿液排出体外。以上十二个脏器的作用不能不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如果君主贤明,那么群臣就安定,这是根本的法则。依照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够长寿,整个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疾病。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一定能繁荣昌盛。倘若君主不贤明,那么十二官就要受到祸害。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养生,形体必然遭受损害。倘若以此方法来治理天下,则难保宗庙社稷的安全,这是应该谨慎再谨慎的啊!

养生之道是极其微妙的,它变化万端,无穷无尽,有谁能够真正了解它的根源呢?确实困难得很!就算苦心思虑,天天劳心伤神为它苦恼,仍然疑团不解,有谁能够了解它的精要?纵然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心,有谁能知道怎样做才算恰到好处?最细微的物体,渐渐地可以用毫厘来计算,但是毫厘大小的东西再经过积累,便需要用尺度计量了,然后扩大,再扩大,就成为形体了。

黄帝说道:好啊!我听您讲授的精辟晓畅的理论,真是治国安邦、养生长寿这些重要事的根本所在。这些精纯明白的理论,不诚心诚意地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

于是,黄帝便选择吉日良辰,把这些理论保存在灵兰之室,以便使它长久地流传下去。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题解】

本篇始论天度、气数,继论藏象、脉象,故篇名为“六节藏象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把六个甲子日合成为一年,人用九窍九脏和地之九州九野相配合,人体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相对应,这种天地人相配合的说法我已经听说很久了,但不知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请让我详细地讲一讲。六六之节和九九之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速度的,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日月运行在天体上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万物生化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太阳运行一度,月球运行超过十三度,所以有大月小月,累计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就形成闰月。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再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节气的盈余,这样,天度的变化便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问道:我已经明白关于天度的道理了,还想听听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