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十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7:40:36

点击下载

作者:范卫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媒体十讲

新媒体十讲试读:

致谢

2014年年底,当“赞赏”出版平台鼓励我写一本关于新媒体的书时,我是有点忐忑犹豫的。最终坚持能够完成这本《新媒体十讲》,我要感谢赞赏的创始人陈序、王留全的鼓励、指导,感谢赞赏员工们的认真服务,感谢中信出版社编辑们的专业编辑。

感谢证券时报的董事长温子健,他一直鼓励、支持我在新媒体中的探索、尝试。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新媒体未来的深邃洞察力,令我受益良多。

感谢好友魏寒枫,他在我从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人的艰难转型中,始终给予了哲学上、精神上、思想上的强大支持。

当然,我一定要隆重感谢各位“施主”——赞赏人(恕不一一列举),你们对此书200元/本的赞赏,使得这样一本小书创造了赞赏平台的最高历史纪录;同时,感谢各位施主在赞赏人的“施主群”里的深度讨论,以及对于群规的自觉遵守。

在此书中,我引用了一些朋友们的经典案例、精彩论述、重要数据,对他们表示感谢,比如方三文、风端(吴蔚)、魏武挥、高利明、徐沪生、傅踢踢、潘乐群、左志坚、梁宁、王凯、文飞翔、胡晓东、林楚方、梁剑、申音、龙鸣峰、陈文志、安立欣,等等。(限于篇幅,该名单有很多遗漏,总之,向所有给予我指点的朋友们,致以衷心感谢!)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完成此书的主要时间,主要是在国庆节、元旦、春节这些节假日,这些时间,本来应该属于他们。

再一次感谢这些年来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们。

如有沟通交流的需要,请加我的微信公众号范言直谏(fanyanzhijian)并留言。范卫锋2015年8月序:读这本书,学会夺取新媒体权力魏寒枫

马克-扎克伯格新年书单的第一本叫《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作者莫伊塞斯-纳伊姆说,人类社会迎来数量革命、迁移革命和心态革命,从政治到军事到商业到宗教到社会各领域,传统组织权力正被分子化瓦解。确实,以传统编辑记者为例,传统板结式组织和大一统生产方式正在社交媒体时代瓦解,个人穷尽一切努力寻找自身价值最大化已不可逆转,无论传统传播权力如何激发编辑记者的创造力,督促编辑记者的敬业,捍卫传统传播的尊严,都难阻此种趋势。这个时代的媒体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分子化。诚如选票回到地球上大多数人民手上一样,传播的权力已经注定回到每个新媒体时代公民手上,再也不会回去。

江湖人称新媒体的参谋长的范卫锋推出著作《新媒体十讲》,就是专为正在获得自由的新媒体公民服务,告诉这些充满欲望和活力但却多少在自由和权力面前有点懵头懵脑的新媒体公民,如何获取新媒体时代权力,掌控新媒体时代权力,玩转新媒体时代权力。范卫锋此本著作就像《独立宣言》,宣告获取新媒体权力十法,看到的全是新媒体的黄金3年来临、你这辈子最大的机遇来了这样的动人曙光。究竟是什么神奇的新媒体权力法宝,请觊觎新媒体权力的诸君自行众筹。我则是未读书先读人,凭书读人,对范卫锋兄感慨良多。

范卫锋性腼腆,传统媒体老大组织不高不低职务的典型矜持。突然时代和个人生活遭遇让他顿悟,一转而低到尘埃里谦卑,像流水渗透未知之地一样开放,索求贤人和新知识,一遍遍推翻自己也不气馁,只为执着地寻找自己的定位,而且从来不甘于口炮,总要学以致用,直到接下来他自己的一个人生重要计划。一个新媒体时代的迷途人,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成为新媒体圈的呼保义宋江,这种迅速的蜕变,让我赞佩的程度,不亚于十二年前买袋糖炒栗子都要掂量的唐岩突然坐拥三十亿美金,因为都能让人看到改变自己的艰巨、执着和魅力。这是我经常对一些我和他相熟的朋友所感叹的。

低到尘埃里,没有让他被人看不起,反而变成新媒体的呼保义宋江。我记得最初他主要拜访我和方三文有限几位,从来自称屌丝,吃饭多是互相买单,等到我今年年初去欧洲闲游两个月回来,依然我是屌丝不离口,但座上宾已经包括无数新媒体创业者、投资者、各种对新媒体运转迷茫的企业经营者、九零后美女,纯粹媒体人就算是互联网媒体人都已经慢慢少了。吃饭从容不迫,他居中调停,引导各位发言,自己串场;内容绝非闲聊,更像私人董事会针对性解决疑难问题,我记得一向趾高气扬的我,有次被大家针对性批得体无完肤,但痛快舒畅。慢慢地我们都说,此局应该叫范局。当然,范局局长从来没再让别人捞过腰包,完全呼保义宋江派头。

范卫锋对贤人和知识的诉求,绝对是牛皮糖级别。水往低处流,无处不流,以我这些年所接触朋友而论,范对高人和新知索求的开放,未见第二人。他足迹北上广深,就没有一次不在见人,见新媒体权力玩得风生水起的那些人。我们每次吃饭都是草草点两个菜,然后他直接把自己所见所得分享一下,然后我根据我的体系说一些看法,然后互相再讨论提升发见。但当我今年七月从欧洲回来吃一次饭厚,我说卫锋这以后我帮不了你了,你现在对新媒体了解的深度和卓见已经超过我。卫锋正是通过不断地见识高人和新知,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既接地气又有理念的新媒体时代权力洞见。这丰富的一手的材料和案例,是其他所谓培训大师望尘莫及的。

卫锋这两年,谦卑开放的同时,从未忘记自己需要什么,像锥子一样定位。他自己也经常说,他谦卑但坚定,从来如此。最初,他研究了半天新媒体,说寒枫咱们搞个电台脱口秀,卑之无甚高论。终于含羞开个微信公号,怕悄无声息难堪,总是预先打针说尝试尝试,工作需要。微信公号定位朝定夕变,然后就是拉着朋友不断地讨论,终于现在再也没有变过:新媒体的参谋长!微信内容从前五花八门,什么热弄什么,版式乱七八糟,终于如今每篇都是围绕着新媒体参谋长的视角。最初粉丝数增长太过缓慢,都不好意思说,几个月下来,所有新媒体手段都运用娴熟。最初担心没内容,如今各种成名企业家和新媒体公民都主动寻找他,约他采访。而他的采访,依然如他现在定位的专注,从不花里胡哨,只围绕新媒体参谋长角色。

卫锋聚谦卑和探索于一身的请教和调试精神惊人。到后来,就连微信公号LOGO,都设计无数个版本,一一请教哪一个好。对自己人生如何定位,也是视对方时间和思虑如无物般地不厌其烦地请教。最显要的是他写这本书的过程。专门建一个群,里面请各种朋友出主意,督促他写,汇报进程,进程汇报的更新速度和细致,经常让人繁忙得绝望,因为PPT的更新版数太多了。新媒体诸君只要想想他写作的态度,就能体验到物有所值。

我欣喜于卫锋已经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路了。卫锋在某一日陡然变得自信非凡,虽然依然谦卑。除他识见不断抬升外,重要节点在于他运用自己识见,帮助所服务公司投资新媒体获取很大成功有关。不懂得运用权力者不足以言权力,从马基耶维利到《硬球》作者马修斯到《权力的终结》作者纳伊姆,都是权力中人,《从零到一》作者Peter Thiel更是硅谷炙手可热的投资大佬。我已经看到卫锋以执着的信念和谦卑的心态,在新媒体大地上行走,还开花结果建功立业,现在我既期待这本新媒体权力时代的真正产物《新媒体十讲》,更期待他如何自身进一步投身于新媒体的权力和创造洪流,成为真正的权力主宰,而仅非布衣宰相。前言:别转行了,回来做新媒体吧!——给Y兄的一封信Y兄:

自从去年春节北京匆匆一面,距今又一年了。别来无恙乎?

这一年,你依然很不专心地开着小湘菜馆,我仍旧四处奔走。在朋友圈里,我们时常羡慕你和美女纵情山水;而你,想必庆幸自己不再沦落媒体圈的苦海吧。正如上次我们所聊的,你很幸福,我们很羡慕,而他们,还是很糊涂。

回想当年,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壮语,言犹在耳。众声喧哗之中,你的大作往往是“报道终结者”,一锤定音、一字千金;可是,后来,你千辛万苦、流血流汗写出来的深度报道,往往敌不过撤稿的神秘电话,或只换得广告部的丰厚提成,不平之事,你忍过几次;再后来,你呕心沥血的独家报道,被网站移植、肢解、剽窃、盗用,虽然刷屏于网络、脍炙于人口,但是无人知道作者是谁、首发于哪家媒体。

你不在意那点稿费,只想维一点权,却被讥笑为“没有互联网思维”、“顽固守旧”。渐渐地,你不能再忍。

你说,不如远走。三年前,那晚的火锅味道很正,烈酒并不上头,我们祝贺你走出旧媒体的枯井贫矿,虽然你只是去开了家小湘菜馆。《道德经》说了嘛,“为腹不为目”。

那一晚,席间之人,都是当年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兄弟姐妹,有人投奔甲方做PR搞公关,有人回归体制,有人出走单干,也有人死守旧城墙。除了两位嫁给土豪金领的美女淡定优雅,其他人各有各的仓惶。

那晚,你相恋多年的M没来,你没说,我们没问,勉强把尴尬匿藏于麻辣之中。风寒,酒尽,席乱;人走,心伤,局散。

三年了。不知是今晚深圳湾的月色刚好,还是本应微醺的茶汤煮得略浓,一些原本只是暗流涌动的话,必须一吐为快、犯颜直谏:

是的,Y兄,传统媒体的种种弊病依旧故我,甚至渐入膏肓,那些,今晚不去谈它。如今的新媒体,早已截然不同,两世为人。那些还在鞭挞传统媒体以体现自己的新思维的人,未免有刻舟之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一片“主编死了”的耳语流传之时,当“劝说高考状元别进媒体行业”成了“有良心”的代表之时,当拳击台的裁判、看客们都在兴奋地对媒体人的“出局”倒数之时,新媒体人不可思议地起身、站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全新的战法卷土重来。I'm back。

这三年来,媒体人的命运大逆转,其剧情极其精彩。当外界对媒体人的唱衰之声还不绝于耳之时,有胆有识的新媒体人,已成功地实现了战局的大逆转:新媒体不再沦为互联网革命、新经济浪潮的闲看客、啦啦队,而成为整个战局的核心主角。宛如当年汉尼拔翻过不可逾越的阿尔卑斯山,赫然出现在罗马人以为安然无恙的大后方。

我知道,严谨如Y兄你,一定会说,煽情是廉价的,比喻是危险的,你所说的新媒体大机遇,到底是指什么?

大机遇来自大趋势。当年我们曾经奋战过的传统媒体,之所以处境艰难,正是因为大趋势:互联网巨流媒体这个怪兽,它以巨大的廉价流量席卷而来,吞噬一切,这是当年的大趋势;

然而,世事难料。“见群龙无首,吉”(《易经·乾卦》),传统媒体的衰落、传媒机构的裂变,恰恰造就了细流媒体的物种大爆炸。无数细分领域的媒体层出不穷,媒体人创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各路书生、文人、才子、佳人做出了一个个新媒体产品,把铁的事实砸到了时代的轮盘赌局之上:这一局,该轮到新媒体坐庄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想起了那些年,我们做完版、下了夜班之后,跑去吃宵夜、扎金花的往事了吧?

闲家和庄家、输家和赢家,赌局的筹码是权力。在传统媒体的隐性权力褪色之后,新媒体人已经开始赢得比以往更大的权力。在每一个细分行业、市场、人群、品类、场景,新媒体正在进行一场“新圈地运动”,跑马圈地、占山为王,优胜劣汰,从One到The One的成功者,拥有比以往的传统媒体更大、更广、更深的权力。

新媒体的权力,来自于它们提供的价值。互联网巨流媒体,以往提供的往往只是信息价值;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从前些年的消费降级为主、切换到以消费升级为主,“得屌丝者得天下”这句话,不再是万能的真理;在消费升级的互联网经济中,信任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加举足轻重,而在这个游戏中,传统媒体出身的Y兄你,无疑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曾经的传统媒体,很关注“上半身”,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诸如此类;前些年的互联网经济,耕耘的主要是“下半身经济”,使得传统媒体人百般不适应。可是,在“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间,腰部是很重要的环节。风起云涌、锐不可挡的新媒体,正是互联网的“上半身经济”和“下半身经济”之间的腰部。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然心痒、手痒。Y兄,回到新媒体这张赌桌上来吧,上演一部《赌神归来》,作为你十几年的忠诚粉丝,我很期待你的复出。

我知道,你接着要问我:“人可以回来,但是,下场要有筹码本钱,怎么搞?”别急,如今的新媒体市道,最缺的是人,而不是钱。在互联网里尝到甜头、嗅到新媒体的腥味的风险投资、传统行业中谋求新出路的产业资本、逐利而来的社会游资,都把新媒体作为“下一个风口”、“下一座金矿”。以往,我们创业做媒体是“人抢钱”,如今,是“钱抢人”。只要你坐上正确的赌桌、选中正确的对手、亮出一手牌技,就有人提供筹码本钱、军火弹药。这并不是泡沫来了,而是风刮起了。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食指大动,跃跃欲试?打算重新披挂上阵、冲锋陷阵?我知道,你是天生的将军元帅的料,而我则是参谋长的宿命。这几年,我不敢虚度,奔走各地,访高人,觅良友,看项目,玩产品,不只是隔岸观火,坐而论道,更是躬身入局,亲临矢石。江湖朋友谬赞,送我一顶帽子“新媒体的参谋长”,我愧不敢当,勉为其难。

最近,我反思这两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虑所得、所尝所试,写了一本新书:《新媒体十讲》。这本书,正是献给你们——打算在新媒体战场南征北战的将军们。

想当年,我也出过两本书,那是传统出版的玩法,既不知道谁买了我的书,也不知道他们看了没有、有何反馈;如今,改用“赞赏”众筹出书,尽管新书还只是草稿,但已在众筹预售。承蒙大家捧场,上线发布仅仅24小时,就打破了赞赏出书的历史纪录。

有趣的是,以往我的书,三十来块钱一本,打折出售,读者还觉得太贵;如今众筹赞赏,200元一本,绝不打折,反而有很多人果断出手。互联网上的消费升级,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以往我的书,只有匿名的、低频的读者,如今,他们变成了实名的、高频的用户。他们买的不只是书,而是和我的“连接”,以及和我的连接的连接。这“连接”,不正是互联网的精髓所在吗?

Y兄,行文至此,容我进一直言:别转行了,别再犹豫了,你这辈子最大的机遇来了,赶紧回来做新媒体吧!

对了,忘了和你说,前几天,我又见到了你当年的女朋友M。据说,M和他的丈夫,那个地产公司的高管,平时并不常住在一起。她又系上了当年那条围巾。M在打理一个自媒体,定位酷似当年她主笔的杂志专栏(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年有好几篇是你代笔的,虽然你一直不承认)。

至于她更多的事情,我没有细问。我想,如果我这封信能够说动你回来做新媒体,还是留给你来问吧。

也许,你们多年以来首次重逢的第一句话是:“M,你能不能做我的合伙人?”

祝你好运。范卫锋2015年2月2日上卷第一讲媒体业到底怎么了?传统媒体机构:Winter is coming

每当谈到传统媒体机构的未来命运时,我常常想到美剧《冰与火之歌》里的一句台词:Winter is coming(长冬将至)。

当前传统媒体行业的现状,和这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电视剧惊人的相似:大陆上的旧帝国瓦解,铁王座分崩离析,可是传统媒体中的人还在为残存的权力宝座争权夺利,一部分少壮派、革新派,仍在作困兽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北境之外,不计其数的野蛮人已经长驱直下,所到之处,皆成废墟;海洋彼岸,携互联网科技而来的美艳女王步步进逼。那些传统媒体机构、以及所谓主编之流,在很多互联网人眼中,如同曹孟德和刘玄德青梅煮酒时的那句犀利评语:“冢中枯骨耳!”

对于熟悉传统媒体内情的人来说,这些观察者所下的病危通知书,并非空穴来风:当年我入行之初所做的杂志、相交最深的报纸就不用说了;电视作为曾经辉煌的传媒王者已经走下神坛,广告份额正在被新媒体新贵、互联网土豪瓜分蚕食,连曾经不可一世的央视都弯下了高贵的腰身;我曾在北京八宝山奋战过的广播业,虽然成了这几年难得的逆势上行的媒体,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移动互联网的威胁已近,不用等到特斯拉之类的互联网汽车普及,仅仅是手机上的音频客户端,就足以让它感到阵阵寒意。我曾经做过杂志、报纸、电视、广播、财经门户网站等5种媒体,如今都感到寒意逼人,长冬将至,每念及此,难免伤感。传统媒体迎战正面战场的失败

当然,传统媒体机构并不是一味坐以待毙,它们先后砍出了几板斧,每次砍出去时,似乎虎虎生风;然而,落地时,往往虎头蛇尾。

第一招:正面交战,成立新媒体部门迎战。早年的电子版付费阅读的尝试就不要再提了,直接说说官方网站吧。不客气地说,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搞的官方网站,人艰不拆,不要说利润,即使只按流量这种低要求的指标来看,按照每个员工创造的流量计算,投入产出比也非常之低。想借着官方网站搞转型,这条路已经证明失败了。

大多数媒体APP的表现比PC上的网站更糟糕。放眼整个行业,曾偶有亮点。南方周末当年的APP用户量非常高,曾经是新闻资讯类的第一名,可是,它没有能够乘胜追击,于是,在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APP的猛攻下,沦为只是“第一阵营”,后来更沦为第二阵营;《周末画报》的APP“iWeekly”,曾经下载量相当可观,广告收入达到每年几千万,然而,如今也已经后继乏力。这些行业亮点转瞬即逝,更让人绝望。

微博。想当年,新浪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各大媒体着实激动了一次,以为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能够走出日益狭窄的发行渠道,把自己的内容、影响力覆盖到海量用户,还能够直接和自己的粉丝(替代了读者、观众、听众)互动。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媒体大失所望,发现自己变成了微博平台上的沧海之粟,除了为微博贡献了大量免费内容,实际的好处着实不多。事实上,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商业模式,正是在微博时代之后加速恶化的。

讽刺的是,微博后来逐渐沦落,传统媒体们想在微博上重现荣光的梦想,也随之远去了。

到了微信时代,传统媒体们的积极性就低多了。当然,腾讯、微信官方,也对于媒体搞微信公众号这事情表现得没那么热衷。几年前,各大媒体的主编们还是经常被新浪、腾讯、搜狐的微博部门请客喝酒的;但是在微信时代,一般的媒体主编想要去所谓的微信高管“沟通”、“交流”、谈谈所谓的“合作”,连人都找不到。

有趣的是,虽然微信官方对于这些“沟通、交流、洽谈”没什么兴趣,但是,微信公众号的商业化其实还可以做做,很多媒体如果有个大几十万的微信订户,倒是也能实现一点收入,但是,只能贴补一下新媒体部门的家用而已,难成大气候。区区微信公众号一个小轮胎,怎么拉得动这辆沉重的老车。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微信公众号使得很多“自媒体”找到了它们的”商业模式“。软文、广告、会员费等等各出奇招,然而,搞这些“自媒体”的门路日广,进一步加速了传统媒体机构的采编人才、作者队伍流失,传统媒体内部的逆向淘汰更加明显。内部创业为何无法突围?

第二招:内部创业。正面战场屡战屡败后,传统媒体机构也进行了很多反思,有些反思涉及到了根本问题:机制、产权、组织。可是,宏观上的产权结构、体制机制很难突破,大家开始尝试:在大机构的产权、机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能否实现小范围、子公司、小部门的产权、机制创新、甚至创业?于是,内部创业一度成为风潮。

可是,内部创业并无法解决媒体机构的未来出路问题。顾名思义,既然说是创业,说明这是一支部队的单独突围行动,和留守的主体之间,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已经有分歧了;又是“内部”,说明还是在旧机构的土壤上耕耘。那么,当他需要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时候,凭什么这些部门会比原来更加热情?新媒体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甚于传统媒体,需要极致的品质、极限的效率,作为创业团队,当需要各种来自后方、兄弟部队的支持时,如果需要不断地沟通、协调、配合、平衡,创业团队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如果确实有特立独行的英雄豪杰之士,能够带领一个内部创业团队杀出重围呢?如果真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出现,那么新问题来了,这个团队一旦度过了最依赖母体的、刚出生时的几口奶的早期阶段、走上了快速发展、自我增长的良性轨道,它就会想方设法脱离母体,母体机构很容易沦为纯粹的一个股权增值的股东而已,无法拯救母体本身的命运。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的法宝,何时会失灵?

第三招:对外投资+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方面,是传统媒体机构这几年取得的最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突破。通过IPO或者借壳上市、兼并收购,获益颇丰。虽然媒体主业的转型并不成功,但是,通过上市融资、定向增发、兼并收购等手段,他们可以收购新媒体项目、获得资金缓解新媒体的冲击。这一战略短期内之所以奏效,和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传统媒体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和A股市场的重度监管、较高壁垒有关。传统媒体集团大多体量较大,现金流和利润情况暂时仍然不错,而且,获得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原因之一。

2、A股市场目前相对比较热衷于“概念股”、“主题投资”、“事件投资”,当上市公司利用定向增发等手段收购新媒体项目时,投资者目前先认为这是一个“概念”、“事件”,往往带来股价上涨(也和“市值管理”之类运作有关),短时期内,形成了被收购项目原股东、上市公司、管理层、投资者的多赢局面。

可是,对外投资+资本运作,并不是永不过期的万能法宝。它存在着两个隐患:

1、传统媒体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业绩滑坡,这会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价、估值水平带来压力,而一旦市场对未来股价的预期下降,就会伤害媒体上市公司的命脉: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新媒体项目收购的能力。

2、这些被投资收购的新媒体项目未来前景如何?能否真正如愿实现利润迅速增长?另外,新项目对于传统板块、传统业务的整合、拉动、协同效应,究竟能实现多少?尚有疑问。祝他们好运。

这些传媒上市公司的机遇窗口期,在于抓住资本市场最近的“政策保护、市场追捧”的蜜月期,如果真的能够收购一批愿意卖身的新媒体好项目,同时大刀阔斧地推进传统主业的改造,方可抢到一线生机。显然,市场留给他们的腾挪时间已经越来越短了。

应该警惕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资本市场的空间、相关政策的扶持,使得一些传媒机构的生存压力仍然不够大,导致很多应该痛下决心的改革不能坚决拍板、大力推进,收购项目的判断不够准确、果断,未来几年回头看,这可能是历史性的遗憾。这种“资源的诅咒”,曾经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使很多面临非常好的转型窗口机遇的国家、公司、组织错失良机。

看来,传媒机构确实面临着无可逃避的困境,长冬将至。然而,传统媒体机构的危机,并不等于媒体人的集体沦陷。恰恰相反,媒体人反而将迎来空前的大机遇,这个话题,稍后再谈。门户网站:同是天涯沦落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传统媒体当年的“死敌”——门户网站,如今的境况并不比传统媒体好到哪里去。

如果单单指财务数据的话,门户网站甚至比传统媒体更糟糕。很多稍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依然有着过得去的利润,可是,全国人民都熟悉的几大门户网站,它们的亏损已不是新闻。相应地,它们在资本市场的估值,甚至是“负估值”,也就是说,如果扣除它们所持有的其他股权,仅就门户网站本身的估值来说,是一个负数。当然,它们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财务利润来衡量,而在于其品牌、流量、影响力,但这是另一码事了。在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传说中的“高薪”、“天价年终奖”,往往和网民最为熟悉的门户部门关系不大。

各大门户的网络编辑们,固然不安于位,四处寻觅更好的职业机会,而它们的高层也开始出走。

2014年10月,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宣布离职,后来证实加盟小米;网易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岗位,已经成了有名的“创业者预备班”;至于搜狐,老板张朝阳复出之后,高层换将频繁,虽然Charles有心在“媒体业务”上重振雄风,但是,至少其门户业务已经到了“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有趣的是,还有一个被大家时常归入“X大门户”之列的网站:凤凰网,在努力地挤进了一线门户的队伍之后,开始强调自己“不是门户”,至少不是“普通的门户”,而且,凤凰在“一点资讯”里加大投资,将其纳入旗下,更显示了它想和传统的“门户”划清界限的愿望。

说到这里,酷似门户的聚合阅读产品,从早期的Zaker、鲜果等等,到此后各种门户推出的新闻客户端,以及如今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产品,都在努力地标榜自己“不是门户”,想甩开门户网站的形态和模式,走出一条新路。

不管它们的努力前途如何,门户,和传统媒体一样,被认为是过时的、陈旧的、低效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共识了。第二讲新媒体时代将会发生什么?

上一讲,谈了半天传统媒体、曾经是“新媒体”的传统门户网站的现状,沉舟侧畔、病树前头,那一个时代的篇幅,已经翻过去了。这一讲,该谈谈“新媒体时代”了。

那么,开宗明义一个大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时代?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对于一本叫《新媒体十讲》的书来说,这是个既无法绕开,又比较困难的问题。眼下的新媒体,如同生物史上的寒武纪大爆炸,在冰川暖化、传统媒体的统治动摇瓦解、阳光充足、营养充分的海洋、土壤中恣意地涌现。任何一个企图分类、穷举的人,都难免会犯遗漏、过时的错误。

于是,每当别人问到我这个问题时,我无法用“穷举法”回答,我往往用这句话来回答:“那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又不属于传统媒体的,就是新媒体。”

如果是比较私人的场合,因为我做过的媒体产品的种类比较全,覆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传统网站等所有形式,于是,我偶尔也这样回答:“凡是新出现的媒体,又不属于我做过的种类,就是新媒体。”

如此一来,近年来出现的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新媒体,都囊括于其中了,不必一一枚举,本书的后面各讲,会陆陆续续地讲到。

其实,我这句回答,还有另外一句潜台词,有一点“高级黑”的味道:“如果这个产品,它的思路、玩法,和我当年玩过的那些差不多,它可能就不太‘新’,换句话说,它的意思可能不太大。”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时代”?

这个问题,如果要展开来讲,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清楚,以我微薄的理论积淀,想要扛起这样的大话题,也未免有些不自量力。好在这本书既不是大学讲义,也不是学术论文,从务实的角度、功利的尺度,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的自媒体“范言直谏”里,就“什么是新媒体时代”这个问题,问过很多“范言直谏会客室”的嘉宾。大家的答案各有千秋,我觉得,以下两位朋友的答案,比较符合我的理解:

我的好友美丽阅读创始人吴蔚(江湖人称“风端”),曾经在IBM做工程师,后来担任过《南方周末》新媒体公司总经理,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觉得,一个明确的、静态的「新媒体时代」根本就不存在。电视时代相对于电台时代就是当时的「新媒体时代」。但我们也就把这个说法习惯性地用了下来。

我理解的「新媒体时代」实际上是「数字媒体时代」,最本质特征就是「数字化」,这是那本17年前的神书《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主要观点——我们的世界正在从原子向比特转变。

17年来的进步包括,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时髦说法是「用户」)和「连接」两项本质的特征。

把这三个概念连在一起就是:把「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连接」起来。

做到这点的,有没活下来或者活得不好的吗?”

另一位朋友魏武挥,出身传媒世家,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老师。从教之前,他做过一些互联网的事儿,办过财经网站、WEB2.0网站,曾是当年颇有名气的博客大巴Blogbus.com的首席运营官。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给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受众深度卷入的数字化的媒体(工具、产品、渠道、平台)。所以它最本质的特点是:深度卷入。深度卷入的量化标准是:当用户不进行任何操作时,这个新媒体就无信息了。换而言之,新媒体是用户互相满足用户的东西。当然,这不能说不需要运营。”巨流媒体:被互联网释放的巨兽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可是,面对如同寒武纪大爆炸一样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眼花缭乱的新老媒体人,只关心另一些问题:我们向哪里去?未来的新媒体会有哪些物种?它们长什么样子?吃什么活下去?彼此之间如何合作、战争?它们和生态圈、其他经济物种的关系如何、如何自处处人?

未来的新媒体物种,自然有千千万万。不过,如果抛开外在的表象,透视其内部的运行机理,我认为,未来的新媒体物种,有且只有两种:巨流媒体、细流媒体。

先说“巨流媒体”。它是互联网创造出来的巨兽,以低单位成本、获取大规模流量(用户)的能力,根据它的“巨流”的来源,我又把“巨流媒体”分为两种:

第一种、从技术、功能、体验的战场突破,我称之为“理科生”路线。比如谷歌、苹果、百度、360、QQ、微信等。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走的都是这条路。

很遗憾,在这条“理科生”路线上,绝大多数的新媒体人并不擅长。即使是在“用户体验”这方面,由于不谙技术,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充其量,擅长对别人的成败进行事后总结归纳,但自己并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对于走“理科生”路线的巨流媒体,大多数新老媒体人只能望洋兴叹,只能将其作为自己寄生、打工的平台,创业的风险大、难度高、成功率低,先略过不谈。

第二种、从口媒的战场突破,我称之为“文科生”路线,更多的巨流媒体,走的是这条路线。

互联网造就的“巨流媒体”,不管是从技术、功能、体验入手的“理科生”路线,还是从口媒内容入手的“文科生”路线,都能够获得低单位成本的、超大规模的巨型流量。

古往今来,媒体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贩卖流量,俗称“卖用户”。现在的问题是,巨流媒体可以(或者说必然)把普通流量的贩卖单价,杀低到令人发指的低价。

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比如品牌广告、促销广告、分类广告等。它们所凭借的,就是受众——读者、观众、听众,这些受众,主要是靠媒体的内容吸引来的。在互联网的巨流媒体巨兽出现以后,这个曾经运行上百年安然无恙的模式,无法持续下去了:它们制造内容的成本是巨流媒体的N倍、吸引用户的成本是巨流媒体的N倍、送达用户的成本是巨流媒体的N倍、而创造的流量(吸引的用户)数量,却只有巨流媒体的N分之一。那些品牌广告、促销广告、分类广告的广告主们,为什么消失了?因为实在太不划算了,即使广告经营人员们用更多的美酒、美色、美言,也难以挽回大局了。

也就是说,如果传统媒体贩卖每个流量的单价、卖用户的价格(或者效率),和巨流媒体相同的话,那它们肯定是亏损严重,难以为继的。要想活下去,它们必须要有办法把每个流量的单价,卖到巨流媒体的N倍。可是,这样的“大傻瓜”广告主,实在太难找了。

除了传统媒体,眼下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媒体产品,也都生活在巨流媒体的阴影之下。它们要想走出自己的生存之路,就必须找到一条道路,能够走出巨流媒体的低成本、大流量的致命武器。口媒:击败传统媒体的“元凶”

如果我们要找到传统媒体衰落的主要“元凶”,口媒无疑首当其冲。确切地说,直接冲击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的,并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而是它把“口媒”这个“魔鬼”,从瓶子里面放了出来。

所谓口媒复兴,就是“口传媒体”、“口头媒体”,也可以叫“指传媒体”(大家都用手指在移动终端上面点)的复兴。渊博的朋友胡晓东,曾经是多看阅读的创始人之一,负责过阿里阅读,他告诉我一个典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叫沃尔特·翁的耶稣会神父、文化历史学家曾经断言:电子时代将造就新的文化的特征——口语文化的复兴。

区别于以往记者采访、现场调查、反复核实、编辑处理、主编审核的生产方式,口媒内容往往以谣言、传言、讨论、废话、无实际信息量的传递(比如顶、踩、转、赞)所创造。由于它们的质量、精度远远不如传统媒体内容,因此,往往被传统媒体人、精英主义者嗤之以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有一个长处,秒杀所有传统媒体——超大规模流量。任何一个有少许上网经验的人都知道,口媒的流量创造,是传统媒体的成百、千、万倍。

于我亦师亦友的高利明,当年著名的“证券之星”网站的创始人,后来卖掉网站之后,成了天使投资人,他对于口媒的冲击力理解颇深,他认为:“口传媒介,非常古老,几乎跟语言能力同步出现,远远在纸媒之前、在文字出现之前。“口媒”,跟“社交”几乎可以划等号。

大众传媒为什么会衰败?直接的原因是口媒的复兴、借助互联网,口媒不仅不再边缘化,不仅收复着大众媒体的领地,而且以种种社交媒体的面目拓展深化着新的空间。不久的将来,大众传媒将缩减为互联网口媒指媒的零头。与此同时,互联网口媒指媒还会进一步扩张、长得更大,总量比今天还将大上一个数量级。”

有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衰败,主要是对内容版权保护不力的结果,如果版权保护得力,传统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流量将会很大,不亚于以口媒为主的巨流媒体。这种说法太想当然了,有刻舟求剑之感。

我认为,即使实现了最严格的版权保护,那些高成本的传统媒体内容,在供应量、需求量这两端的规模上,依然都是口媒内容的N分之一,所以,其能够获取的流量还是口媒的N分之一。能供应那么多“格式化”的传统媒体内容的人,其实并不多;需要这样的“格式化”、“优质”、“精英”内容的人,也远远没有传媒人想象的那么多。以“谣言”、“嚼舌头”、“闲话”、“无聊照片、视频”为主的口头媒体,它的供应量、需求量都是传统形式的媒体内容的无数倍。传统媒体的内容,在流量这个指标上,与口媒相比,毫无竞争力。细流媒体的三种价值:信息价值、信任价值、审美价值

在巨流媒体的无远弗届的阴影笼罩之下,不但使各种传统媒体陷入困境,而且,各种目前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它们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也远高于以技术、或者口媒取胜的巨流媒体,于是,它们的商业模式,是否也遥遥无期?新媒体的出路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细流媒体能否创造出足够的价值。和巨流媒体相比,细流媒体面对的用户群更加细分,内容更加有目的性,服务更加深入,当然,获取、维系单个用户的平均成本也更高。它们能否生存发展,取决于它们能否把每个用户的贩卖价格变得更高,也就是说,能否在单个用户身上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否则,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这显然并不容易。

这也是很多高逼格、小傲娇的新媒体主编们,面对巨流媒体时底气不足、略显屌丝的原因,于是,有不少人嘲讽他们既不是To B,也不是To C,而只是To VC,没有商业价值,只有“融资价值”。

我认为,对于细流媒体来说,要想突围成功,它有三种价值可以去实现,姑且叫它“三种价值理论”吧:

第一种价值:信息价值。细流媒体最为基础的价值,是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信息,至于真假、对错、美丑,就没那么讲究了。

也有越来越多的细流媒体,并不只是提供内容,也包含着社交的成份,有的甚至直接就是以社交打底的,用更时髦的词来说,它们提供的是“连接”、“社交链”,不过,在此,我依然把它纳入“信息价值”之列。功能、玩法、界面、形态的区别,并不改变其价值的种类性质。

如果只是提供“信息价值”,这种细流媒体必须拼搏到很大的流量,然后赚一点展示广告之类的小钱。如果流量足够巨大,当然可以积少成多。很多所谓的新媒体,走的就是这条艰辛的路线。因为有贱卖巨大流量的巨流媒体在上,它们往往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你的流量不够巨大、搞流量的成本太高,肯定玩不过它们。

第二种价值:信任价值。这样的细流媒体,它不光告诉你信息,还告诉你更准确的、更真实的、更可信、更有用、更好的信息。

大家不要误会,所谓的“更准确的、更真实的、更可信、更有用的、更好的”,并不像过去一样,走“旧EGC路线”(旧式的编辑控制、生产内容)、全部交由一个中央编辑部、一群精英记者、编辑、主编来判断。它也可以走更加互联网化、去中心化的路线,比如让个性化推荐更多地起作用、让所谓的“兴趣引擎”、人工智能算法介入更多、让社交链的筛选、沉淀功能更多地发挥,等等。不过,手法虽然百变,本质还是一样,它们提供的是“信任价值”。

如果具有了更大的信任价值,意味着什么呢?这家细流媒体,虽然它的流量可能比不上那些互联网巨流媒体,但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准确的、更真实的、更可信、更有用的、更好的”内容和服务,能够把同样的流量、同样的用户量,卖出更高的价钱,带来更大的回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对于细流媒体来说,这是一条重要的突围之路。举个例子,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服务,在不同的细流媒体上,它对于用户的影响深度、信任程度就不同,引发的用户行为也不同,这就是信任价值的体现。

第三种价值,审美价值。少数的细流媒体,它们同样在告诉你信息,提供信息价值,也努力提供“更准确的、更真实的、更可信、更有用的、更好的”信息,但是,它们的审美品味更高,即俗称的“逼格”更高、格调更雅,在“审美”上占有居高临下、领袖群伦的位势,就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

现在,大家不妨暂停一下阅读,打开自己的手机,看看那些APP应用、微信公众号,除了那些全民使用的“巨流媒体”,哪些只能主攻信息价值,哪些能够提供信任价值,哪些能够提供难得的审美价值?不妨对号入座,观其后效。信任、审美价值保卫战:“一条”徐沪生VS澎湃

为了进一步说明细流媒体的三种价值,举个小例子吧。

2014年的新媒体战场上,有几个新产品受人瞩目,其中包括“一条”,它的创始人是《外滩画报》前主编徐沪生,徐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还有“澎湃”,它是徐沪生的老东家上报集团创办的时政类新媒体,CEO邱兵,颇有情怀的媒体人,他的两篇文章《我心澎湃如昨》、《月亮与3000元人民币》分别在澎湃产品上线、新版升级时发表,刷屏朋友圈。

首先,它们当然都是努力发展用户,扩大影响力,抓好第一层次的价值——信息价值。

不过,这还不够。我从这两家之间的一场迅速平息的小小战斗讲起。

12月27日晚上8点左右,徐沪生发表《“<外滩画报>前主编”致澎湃CEO邱兵的公开信》,要求澎湃新闻就针对徐本人的报道事实错误,“在网站显著位置做出道歉声明。否则本人将提起法律诉讼。”

事情的简单经过是:澎湃刊发了一篇文章:《2014那些雷人的书名:都是写给2B青年的么?》,作者是澎湃的员工,批评“沪上知名的媒体人、《外滩画报》前主编、诗人徐沪生的新书,居然也起这么庸俗的名字!”然而,很不幸,这个徐沪生,根本不是《外滩画报》前主编徐沪生,而是另有其人。

对于这个低级错误,澎湃方面的后续处理让徐沪生十分不满。在这封公开信中,他表示:“这种塞在文章当中的道歉,真是第一次见到。这就是澎湃官方经过研究做出的处理。对此,本人表示无法接受。兹事本细,但是事件发生后,贵公司一味掩饰、装聋作哑,最后所作的更正,毫无诚意,既让后来的读者莫名其妙,也不能消除之前的影响。这种蛮横的态度,令人不得不小题大做,认真到底。”

此事的本身的事实经过、是非曲直,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这里谈的是双方到底为何而战。

从澎湃产品的自我期许来看,它应该很想做大“信任”价值。比如,澎湃CEO邱兵所写的《月亮和3000元人民币》一文中,一再强调“别写假新闻”、“字字属实”。但是,这条报道错误,恰恰伤害了它的“信任价值”。

而对于“一条”来说,它非常看重、营造的是审美价值。它的视频产品中,其格调、品质都颇为业界称许,“逼格”满满。可是,澎湃这篇错误报道如果被广泛传播,可能导致徐沪生被贴上“庸俗”二字的标签,这可不仅是弄错了一本书的作者这么简单,甚至可能导致作者、也连带着他的项目“一条”的审美价值受损,而这恰恰是“一条”要捍卫、攻占的战略要地。

有趣的是,对于邱兵和徐沪生两人来说,对于此事的态度、口径、尺度、姿式,都需要认真斟酌,因为这些同样也会暴露他们、各自产品的价值观、产品伦理,而这会反过来影响双方的信任价值、审美价值。

以后,对于各种新媒体产品之间的“撕逼大战”,我们只要用三种价值的尺子一量,大体就知道它们为何而战、各自胜负几何了。大机遇:细流媒体的新圈地运动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新媒体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的巨流媒体和细流媒体的趋势如何、细流媒体如何通过打造三种价值(信息价值、信任价值、审美价值),那么,新媒体的机遇,到底在哪里呢?

图穷匕首现,这是真正的关键问题。

我认为,当今中国的新老媒体人,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我们可以预言:几年之内,每一个细分行业、品类、概念、地域、场景、人群,都可能产生1+X家新媒体,占据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面对每一个细分行业、每一个细分品类、每一个细分人群、每一个细分场景、每一个细分概念、每一个细分地域,新媒体人都有机会去跑马圈地,占山为王,优胜劣汰,胜者为王。

随着互联网不断地进行去中介化、去中心化,传统行业、传统媒体的在瓦解、重塑之中,重度垂直、无限细分的时代正在到来,新媒体们的机遇和使命,就在于在这些细分战场,把自己从One变成The One。一旦变成了细分战场的具有垄断性的“The One”,就建立了壁垒,挖掘了护城河,可以收取租值,赚取通行费。

目前,正处于新媒体创业的历史性的机遇窗口期。各位新老媒体的同仁们,奋斗吧。第三讲新传播、新公关、新营销

前面两讲说到,传统媒体长冬将至,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面对巨流媒体的庞大阴影,细流媒体通过打造信息价值、信任价值、审美价值进行突围,在各个细分行业、品类、概念、地域、场景、人群,新媒体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圈地运动。

众所周知的是,媒体和企业,有史以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只手的手心手背。随着媒体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想而知的是,企业的传播、公关、营销,也在随之迎来惊涛骇浪似的巨变。

这一讲,我们就谈谈企业的新传播、新公关、新营销的革命。我的东莞战事·曾经是甲方

想当年,1998年—2000年,在东莞成为“性都”之前,刚刚大学刚毕业的我,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两年。由于这两年的经历,使我也可以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在“甲方”工作过,曾经当过董事长助理的“庙堂之高”,也做过几个省的区域经理,背着破包行走县市场。

1998年我从人大毕业时,去了当时中国营销战最激烈的行业:家电,而且是当时最激烈的子行业:VCD播放机(后来变成DVD播放机)。我所去的公司叫“金正”,董事长叫杨明贵,曾经是小霸王的段永平旧部。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我当时使用互联网主要的作用,除了在雅虎上看那些毁三观的政治文章,就是和偶尔出现的国外客户,用电子邮件联系(业务最终也没谈成)。

当时,在空中,真正有效的是CCTV的火力轰炸:央视的广播轰炸,尤其是央视1套(当时还没有新闻频道)新闻联播之后、焦点访谈之前的标版时段,既是对消费者(C端)洗脑的大杀器,又是让供应商、各级经销商(B端)对我们充满信心的保证。至于各省市的地方电视台,能投就投,当时我们自以为得意的是,找到了市级有线电视的“跑马灯”(滚动字幕)这个好东西,不适合打品牌广告,但很适合促销广告,现在看来,这不就是弹窗、推送吗?

空中轰炸之后,就轮到地面战了。

首先是夺取道路,城市的道路跨街横幅、高速公路的路牌广告(尤其是机场附近)、公共汽车的车身广告,地面部队进攻之前的坦克装甲。

然后是巷战,消费者到了电器城、商业街、百货大楼,近身肉搏的巷战,当时我们主要用以下武器弹药,拼刺刀、扔手榴弹、偶尔撒石灰:门头、灯箱、专柜、宣传彩页,等等。当然,到了“最后一米”,人还是重要的,还要派驻按照销量提成的促销员,在销售现场对消费者狙击、游说。回想起来,当时的人工成本还是便宜,如今,哪能这么奢侈地使用人海战术。

说了半天,纸媒在哪里呢?别急,轮到他们上场了。有的纸媒,是针对普遍消费是的,比如XX晚报、XX都市报,当年都是立竿见影的好媒体;有的是用来让消费者在现场增强信心的,比如《中国电子报》的增刊,在全国印个几十万份放在网点,为我们的促销员助阵的;记得后来董事长还做过《新周刊》的人物专访,回想起来,当时已经开始走魅力人格体路线了;还有的媒体,是各企业在行业争斗、政策博弈时候的关键阵地,记得当时《南方周末》的经济版,它当年的家电报道,那是对行业举足轻重的,一篇稿子的份量,比如今一大堆自媒体还有影响。当年在家电业崭露头角的记者LZW,后来成了某著名财经报纸的总编辑,近两年又下海创业新媒体,这是后话。新媒体玩法变了,企业怎么办?

离开企业之后,说是阴差阳错,其实也许是宿命使然,我进了媒体行业,从甲方企业,进入了心态很一直很“甲方”的一种特殊的“乙方”:媒体。

至今,我自认为保持了一个纪录:做过所有各类的媒体:杂志、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自媒体。这也要归功于我所在的媒体集团,这些年来开疆拓土,从一家行业大报,变成全媒体的财经媒体集团,每次开拓新业务时,我往往扮演革命马前卒、敢死队的角色,冲在最前面。后来,集团开始进行新媒体、尤其是财经类新媒体的战略投资,我又成了集侦察兵、参谋长、谈判家、纵横家、投资者于一体的多功能兵种。

至于自媒体,最早虽然也玩过论坛BBS、开过博客、写过微博,但是,真正“自媒体”算是成了一件大事,还是从微信公众号开始的。最初是从“体验”的角度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后来,自己的虚荣心、工作的需要、形势的推动、用户的需求,多种针管一起扎,居然有了不少行业内的关注者,倒是意外的收获。

那么,在我的短暂甲方岁月结束之后,经过这些年的媒体变迁,尤其是近年的新媒体、自媒体革命之后,据我观察,现在的企业公关、营销、传播人员,都开始困惑于一个问题:玩法似乎变了,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

以往,企业做传播、公关、营销时,主要面对的就是各种传统媒体机构,交往、沟通、对付、周旋、伺候的就是这些机构的主编、编辑、记者、经营广告人员,所谓的意见领袖,也是多数是那些围绕在传统媒体周围的电视电台嘉宾、专栏作家、主持人,无论是传媒人还是意见领袖,平时注意维护、润滑,必须时进行勾兑、互惠,总归还是有规律可循、有路子可走的。

另外,在广告领域,无论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已经发展出了各种成体系的、科学化的广告投放战略、战术,无论是“道”还是“术”,都已经颇为成熟,得心应手,只要预算足够,人才到位,自然手到擒来。

可是,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企业的传播、公关、营销的对象变了,原来的战略、战术、玩法,慢慢地成了“屠龙之技”,那些苦心经营、费心维护的媒体关系、人际关系,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一方面,传统媒体人逐步被企业“冷落”,大感失落;另一方面,企业也在叫苦不迭,每次砸下预算之后,感觉像是一拳打到了空气里。同时,大家感觉浪费比以前更大了。以前广告圈有一句俗语:“我知道有一半的广告费是被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到了新媒体时代,似乎这一困境并没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之类的高科技而改善。

更令人痛苦的是,传统媒体的“负面报道”之类的困挠,并没有因为传统媒体的衰落而消失,反而更加麻烦:一些生存状况变差的传统媒体,更加转向寻求“负面报道”这一攻击性武器;而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反而把一些原来发行量有限、影响力很小的传统媒体的“负面报道”,一不小心就推到风口浪尖,甚至刷屏朋友圈,导致企业需要公关的媒体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超出了人力物力所能及的范围;越来越低的门槛,促使自媒体、新媒体大量涌现、它们在“报道口径”上的“失控”、任性,更使得企业像是走进了传说中地雷战、地道战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步步惊心。

而且,如今的新传播、新公关之中,出现了一个以往没有的难题。

以往,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法规所限,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也相对比较矜持、克制,企业之间、品牌之间,很少在广告中进行直接的攻击、交火、批判,相对还比较含蓄,说话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话不说绝。尽管背后也许无所不用其极,相互捅刀子,但是,场面上、媒体上,总还是留有一点场面上的客气,比如某方便面品牌的广告“比师傅做的面还好吃”,已经算是比较出格的擦边球了。

可是,由互联网公司的公关带头,逐渐打破了这些默契。互黑、批判、PK、“撕逼”开始流行起来,这种风气的兴盛,原因很多,来自互联网公司文化的天性使然,来自新媒体、自媒体的草莽任性,来自年轻气盛的公关人员的恣意发挥。如今,互联网公司如此,一部分想学习“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如苏宁等也开始乐此不疲。

无疑,这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传播、公关、营销环境更加凶险莫测了。

种种迹象,使得这个严肃的问题越来越有悬念:绝大多数品牌,出现于、成名于传统媒体时代,这些物种能否熬过新媒体环境的气候剧变?会不会成为白垩纪的恐龙?小米是怎么做的?小米能不能学到手?

万通的老板、地产商、段子手冯仑,有一句名言: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公关、营销领域,时下的先进模范,小米无疑首屈一指。在小米创始人雷军脍炙人口的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口碑”二字,指的正是新媒体营销。

那么,小米是怎么玩的呢?小米黎万强所著的《参与感》一书,透露了一些细节。

小米在总结它的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策略变化时,有两句值得思考的话: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以前是劈开大脑,现在是潜入脑海。

小米把口碑传播比作一个动力系统,内部称为“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用户关系。

经常有人问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小米用什么方法,让口碑在社会化媒体上快速引爆”?黎万强的答案是:“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还是参与感”。

关于如何构建参与感,黎万强有三个战略、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是指: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是指: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在设计广告方案、营销方案时,就要把用户口碑传播的场景充分考虑进去。比如,在定义产品的卖点时,其实只需要考虑一个场景:你在那个当下的场景中,会怎么向朋友作推荐?

据黎万强透露,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大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这几个的属性是不同的,小米的分析,可以供很多企业参考:

微博和QQ空间,媒体属性很强,一对多传播,特别适合做事件传播;

微信是好友关系,基于通讯录,一对一传播,很适合做客服平台;

论坛,也是一对多传播,但是,即时性不如微博快,而且,信息推荐上,类似门户,常常有编辑的人工干预,容易沉淀信息,特别适合用来沉淀老用户。相比之下,论坛是俱乐部,微博是广场。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QQ空间。很多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很少接触QQ空间。其实,对于25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QQ空间才有第一位的社会化营销不能丢的阵地。

另外,在用户关系方面,黎万强认为,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越弱,扩散各种你想让用户扩散的事情的效果越差。在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运用上,从小米的经验来看,微信的用户关系最强,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微博的用户关系最弱。这和很多普通用户的感受是一致的:在微博上相互关注的人,其实很多时候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过,新媒体时代,并非意味传统的玩法全部淘汰了,而是必须用新思维玩出新花样。

比如,传统的产品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小米办成了“剧场式的发布会”;在某些品牌、某些厂家搞噱头式的宣布停止某些传统媒体的投放时,他们却开始投央视春晚的广告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术”的东西,也有其价值,比如,小米充分认识到“抢首单、上头条”的价值。玩各种社会营销时,有一个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