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革命之移动金融:如虎添翼(e)(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1:58:05

点击下载

作者:叶蜀君、初颖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大革命之移动金融:如虎添翼(e)

金融大革命之移动金融:如虎添翼(e)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金融大革命之移动金融:如虎添翼(e)作者:叶蜀君,初颖[著]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01ISBN:9787122233523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上篇移动金融之初探1 移动金融简介“移动金融”作为一个新有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正如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一样,大大小小的手机、各式各样的平板电脑几乎占据了人们的整个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休闲娱乐的“MINI助手”,不曾想过去费时费力的业务在今天却可以通过轻轻松松地动一下手指完成。从每家每户到各行各业,金融服务的身影无处不在。一直以来,金融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有力杠杆,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总是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让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随时随地地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是金融服务业多年来追求的梦想,而今天借助于移动通信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服务业让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1.1 移动金融概念与发展现状1.1.1 趋势

集移动性与金融服务于一身的移动金融是科技革命下的产物,同时又为金融服务业带来新的革命。当你徘徊于大街小巷寻找商业银行,当你在商业银行窗口前排队等候,当你在下班匆匆地赶去商业银行的路上时,你是否想到一些业务可以用手机银行完成?当你想时刻关注股市动态,当你已选好股票准备下单,当你想查询个人账户及交易明细时,你能否想到使用移动证券?当你想投保却遇到繁琐复杂的开户程序,当你想比较几款保险产品却测算不出缴费金额,当你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保险公司勘察拍照时,你是否了解口袋保险?

跨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一伸手就能碰触整个世界,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消费购物、缴费支付、投资理财等各种业务,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拥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已经实现了从“零手机”到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飞跃,手机仿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如今,手机的概念已不是打电话、发短信这么简单,当人们正好奇地研究着自己手中新买的新型手机功能时,新一代更高级、更先进的手机又被研制出来摆放在了大大小小商店的售货架上。我们只能无奈地摆摆手说:“没想到我们又out了”。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迎着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手机以其智能化和移动性等特征登上了新的台阶。智能手机的出现充分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手机功能的完美结合,将互联网上的信息随时随地尽显在我们眼前。智能手机就像一台小型计算机,拥有着自己的一套操作系统。目前国内常见的手机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安卓)系统(图1-1)和iOS(苹果)系统(图1-2)。最初智能手机的主要优势就在于能够在手机操作系统上使用GPRS或无线Wi-Fi信号网络进行网上的一些新闻阅读、网页阅览,以及下载部分软件公司针对智能手机客户端设计出的手机应用软件。但这类软件大多都是单向输入的,即下载使用的软件仅仅为了方便给手机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或者为了增强手机的部分功能,这便与手机使用者之间缺少了一种互动性。既然智能手机能够像电脑一样自如地上网,为什么不能像电脑一样进行日常的互动操作呢?部分商家率先发现了这一商机,利用自己公司的软件科技团队或是依靠专门的软件公司开发自己公司的手机应用软件,方便手机端的每一位潜在用户体验并使用。如此,手机使用者通过商家的手机应用软件给商家发出指令,发出的指令由商家信息中心接收,指令经商家信息中心处理后又通过此手机软件反馈给手机端的用户,这便实现了商家与手机用户之间的互动,完成了一个简单的交互式处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一般只会花费用户几秒钟的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成本。小小的一部手机不仅完成了用户的指令要求,使用户享受到了服务,而且还达到了“零时间”“零空间”。图1-1 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图1-2 苹果iOS手机操作系统

信息数字化、数字移动化,是通信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两个发展趋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类移动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因携带方便、功能强大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市场常年处于销售火爆的状态,并且随着大屏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科技产品的持续关注,势必又会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就在普通大众对这些新开发的电子产品啧啧称叹的时候,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也开始了他们新的研究征程,毕竟这里拥有着一片广袤的发展天空。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信息科技市场的繁荣,而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愈加强烈。自实现了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后,公司外部客户端信息化也已经得到了普及,手机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移动通信客户端一直潜存着巨大的能量,此时正如核爆炸一般将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利用手机移动性这一优势,金融业看准时机适时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移动队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一直都是上帝的宠儿,每个城市,甚至是每条街道都充斥着金融服务的影子。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服务业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手机这个拥有着无限可能的移动设备也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金融服务业。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谁掌握了科技为社会大众创造便利,谁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1.1.2 概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移动金融应运而生。简单来说,移动金融就是将移动性赋予金融服务业,实现金融服务业务移动化,客户随时随地都可享受金融服务。具体一点儿,就是通过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金融服务联手,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终端处理各种金融事务的一种方式。客户只需在移动通信设备中安装该金融服务企业的手机应用软件,利用W-F无线网络或移动运ii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等)提供的流量、短信等各类业务,将发出的金融服务指令成功送达金融服务企业的信息中心,便可实现金融业务的自由办理。在我国常见的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是金融机构以及具有较强技术研发实力的互联网企业,通常这些金融服务提供商会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在确保便利快捷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业务操作的安全性。前面所提到的手机银行、移动证券、口袋保险都是现阶段移动金融服务的产品,另外建立在第三方平台上的互联网企业,其提供的服务也逐渐地由简单的支付业务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延伸,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移动金融不仅是科技时代下人们管理资产获取金融服务的良方,同时也是活跃金融市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调节手段。

如今,移动金融已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并凭借其方便、安全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也不再是一种点缀,它已成为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据我国工信部2014年7月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2.6亿户,普及率高达92.6%,即每百户普通居民中,使用手机的居民就有92.6户,基本上达到了“户户有手机,人人用手机”的状态。而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为86117.2万户,按流量统计,我国所使用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为86621.2万G,其数据量相当于在线观看手机直播电视26亿个小时。另外,在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57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85.8%,较2013年上升4.8个百分点,超过台式电脑(70.8%)和笔记本电脑(43.2%)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可见移动互联网快速上升的趋势,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06年开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将手机网民规模单独作为一个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图1-3、图1-4分别显示了近年来,中国网民总数、手机上网规模的变化趋势。图1-3 中国网民总数、手机上网规模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各期图1-4 手机上网规模占中国网民总数比例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各期

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不断上升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手机网民所使用的各类手机网络应用中,手机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在2014年6月已达到34.8%,根据2014年全年增长情况统计,手机网上银行年增长率竟高达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在各类手机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二位。可以看出,手机网上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产品用户数量增长迅速,较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人们使用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产品是顺势而行,且具有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移动互联科技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1.3 机遇

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市场需求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拥有着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传统金融行业中,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界的代表承担着调控国民经济的重大责任。在我国的每个城市,大大小小的银行营业网点遍布大街小巷,每天去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人们络绎不绝,各大商场、超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也都配有不同银行的ATM设备。这样庞大的银行网络几乎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变成了银行的客户,银行以其独特的服务拉近了与百姓间的关系,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可以说,一个城市发展的繁荣与否,仅仅通过城市中银行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就能略知一二,这些全套的金融服务设备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便利,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比较平民化的银行业,证券业可谓聚集了众多富人的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较早时期的交易大厅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总聚满了前来交易的股民,由于交易大厅空间的有限性,有些股民甚至为了不耽误看股票信息而自带午饭。股民填单、下单、撤单都需要排队,个人操作计算机进行股票交易的少之又少,“中国证券业得营业部者得天下”这条规律一直维持了二十多年。现在的营业厅里,股民可自行查询、操作所关注的股票,散户大厅已不像二十年前那样狼狈不堪,多家证券公司营业部都将散户大厅改为空间较小、设施齐全的散户区,并重点开设中、大户室,之前嘈杂混乱的场面已不复存在了。

与银行业、证券业市场相比,保险业基础险种早期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身、财产保险的意识愈加强烈,作为保险行业的后起之秀—车险为保险行业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市场。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由于汽车数量的猛增,与之相关的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中的第一大险种。而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逐渐凸显的背景下,我国健康险市场也获得了众多投资机构和消费者群体的青睐。

如今,在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巨头都建立了自己的移动平台,在其他各行业的瞩目下熠熠生辉。如果说金融业是一只傲视群雄的猛虎,在经济发展中独当一面,那么借助于移动技术的金融业则是如虎添翼,使金融业飞向天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这就为移动金融业务的使用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搭载着移动通信科技的顺风车,移动金融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移动金融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享受到了“零时间”“零空间”服务,也给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冲击。机遇1:突破时空限制

传统的金融业,无论是坐落于各大街头的银行营业网点,还是蜷局于商场超市的ATM机,常常由于地理位置固定而无法满足客户即时办理金融业务的需要。甚至当你走在一条熟悉的大街上想要去某家银行或者证券保险公司办理简单的查询业务时,你都可能因为不确定具体位置而走错了方向,更不用说身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给拥有固定网点的传统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移动互联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移动金融不仅具备了移动互联技术的移动性特点,还弥补了传统金融业服务时间有限的不足。从提供服务时间上来看,移动金融已实现了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极大地缩短了传统金融人工办理业务的时间,柜台1个小时办理的业务在手机上一眨眼的工夫就能完成。而从空间位置的角度来讲,移动金融的移动性极大地方便了那些正在大街上寻找营业网点的客户,客户只需在手机应用软件中按照提示动几下手指,想要办理的业务即可完成。借助于移动科技的力量,传统金融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大大提高了。机遇2:金融创新平台

生活在科技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便利。以服务客户为宗旨的金融服务业借助科技的力量研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金融产品。通常一个产品服务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市场的发展空间,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年移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把2014年视为移动互联网金融元年。作为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成果,移动金融同时也为其他产品的创新搭建了平台,由于移动金融服务的使用者数量庞大,银行、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信息能够快速地得到匹配,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其他金融产品的“面向对象”服务创造了条件。移动金融的无纸化交易过程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还降低了金融服务产品和整个金融产业进入的门槛,许多非金融企业利用移动金融平台开展了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使金融这个黄金服务业成功得到了延伸。机遇3:安全有保障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许多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产生了怀疑。无论什么领域什么行业,在安全这个问题上,只能说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对安全的追求是建立在现有的技术和员工素质水平上的。移动金融为了确保账户和资金运作的安全一般需要四个身份的统一,即客户身份、通讯号码、交易身份和支付身份的统一,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使交易过程更直接、更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正规渠道下载正版软件,并利用平台提供的安全监测服务,修复软件漏洞、删除恶意软件,能够大大降低移动金融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移动金融使用个人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进行操作,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传播的范围,加上手机等设备属于私人物品,通常会随身携带,这就减少了私人信息和账户信息的泄露途径。对于开发者而言,各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也都对移动金融APP软件做足了功课,为了确保移动金融软件的使用安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见本书后文具体案例)。

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成就了第三方支付世界的繁荣。自2008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异军突起,作为具备雄厚实力和信誉的第三方独立机构,第三方支付已成功获得了多家互联网企业的支付入口,图1-5显示了第三方支付的运行模式。在支付模式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过程中的支付,由于购买商品和服务都在互联网上进行,当买家选中商品并提交订单后,自己并不确定卖家是否会寄出商品,对于卖家来说,他们也会担心自己寄出商品后收不到买家的付款,这样就会造成电子商务的信用负担。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买家选购商品后可直接选择付款,此时的货款并不是转入卖家的银行账户,而是先由第三方支付账户保管,待卖家得到第三方发出的买家货款已付的通知后再开始发货,在商品到达买方手中之前,货款始终存放在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中,买方在检验过商品后,便可通过互联网客户端通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其账户中的货款转至卖家的银行账户。这样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有着隔不开的渊源,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图1-5 第三方支付运行模式1.1.4 冲击

然而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的移动客户端平台被建立起来,账户的支付系统也更加完备,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渐渐地走向成熟。在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互助协调发展的同时,一场隐藏在二者之间的竞争也由此展开。仔细想来,这场竞争却也在意料之中,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与商业银行的账户本质上如出一辙,这就很容易引发账户与账户之间的对碰。冲击1:利益之战

传统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除利息收入之外,无外乎非利息收入项下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对于正处于上升发展期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会对大部分服务收取较低的费用,甚至是免收费用,这无疑会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威胁。与传统商业银行一样拥有安全的资金账户,一样能够进行账户支付,却拥有着更低的佣金和手续费支出、更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像这样一桩美事又有谁会拒绝呢?第三方支付本就是作为一个支付平台建立起来的,现在却凭借其独特的账户优势和移动特性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无论是转账结算还是缴费支付,其业务范围和特点都与传统商业银行大同小异,然而第三方支付却拥有着较低的运作成本,这是一件让商业银行多么无奈的事情啊。尽管目前两者的关系依旧是合作大于竞争,但随着账户业务的趋同,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家法律的放宽,未来终有一天两者的竞争要大于合作。冲击2:产品之泛

在现实生活中,几分钱的找零,往往由于数额太小而被四舍五入化了。同样的道理,小额资金的业务办理在传统商业银行那里似乎并不被看好。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却能较好地处理这样的微小型业务,电子账户的数字化特征使金融业务办起来变得极其便利。在拥有众多用户的平台上“向1000个人每人借入1元钱”似乎比“向1个人借入1000元钱”来的容易且更符合人们的心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支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这样的微小型业务提供了市场。由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非负特性,使得每个账户的余额都是不小于零的,而这些微小零碎的账户余额聚合起来,确实成为了一笔大额的资金。通常情况下货币都具有时间价值,这笔沉淀资金如果单纯地被放在那里也确实是一种浪费,因此针对小额资金的各种“微”字头业务火热地开展起来了。微借贷、微投资、微保险、微理财等“微”产品都成为人们管理闲置资金的一种方式。

传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在理财、资金借贷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门槛,这也为传统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不便。近几年兴起的P2P资金借贷模式在中国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由于P2P金融行业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而进行的一种借贷行为,借贷双方可进行peer-to-peer式的直接对接,又可通过便利的移动设备手机POS机进行支付,可谓移动金融的又一大亮点,这种模式也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理财投资、短期融资的新渠道。P2P机构通常会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这对理财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种保障。然而这种模式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传统的金融行业,银行开始纷纷推出各自的P2P平台。民生银行的P2P平台“民生易贷”,在2014年7月15日上线了,它的首个产品—“如意3号”,其1000万元的项目额度仅用4分钟就售罄。必须承认,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积极地投入到新信息技术的建设中去,否则必定会被市场淘汰。冲击3:客户之争

最初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仅仅是为了在电子商务中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也仅仅是为了保证客户在收到商品后不至于出现赖账不付款的情况,而购买商品的资金只不过是从商业银行系统的一个账户转移到了另一个账户中,总体上并没有损失。渐渐地,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中间费用低、安全信用度高,以及移动终端的便携性,获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同时也拥有了一大批的铁杆粉丝。正当电子商务大战频频爆发,人们网上购物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消费者忽然发现将钱直接存放到第三方的支付账户中能更方便地进行消费、购物。况且多家金融机构和需要支付业务的企业都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合作,如果需要资金,消费者完全可以使用第三方支付的账户进行转账或者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俨然成了一个资金调度中心,微妙地隔离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有点近水楼台的意思。

作为一个公共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还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客户,准确地掌握客户的动态信息。多年来,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支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这就为第三方由支付业务向其他金融业务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利用客户的大数据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出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根据企业特点,开展一些资金借贷、理财等方面的金融业务,这就比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更具针对性。不仅如此,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账户也做得越来越强大,从功能到安全已经完全可以和银行账户相媲美。两者账户及金融业务的相似致使银行客户大量外流,银行不得不又要费一番脑筋去争取客户的账户了。

无论是基于传统金融业改进的移动金融服务,还是基于新兴的第三代支付机构的移动金融服务,都是我国金融服务的重大变革,给我国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移动金融可信服务管理设施建设,构建移动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探索创新符合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移动金融服务。可见,移动金融将会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1.2 移动金融与生活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开启了金融服务的新纪元,以手机、平板电脑为终端的移动设备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从火车站的候车室,到公交、地铁的车厢里;从静静的咖啡馆,到嘈杂的大排档;从巍峨耸立的办公楼,到幽静雅致的四合院,都能看到人们捧着手机的身影。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烈,据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公司InMobi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接触媒体的有效时间为5.8小时,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间就有近2个小时,在各项媒体接触时间中排列第一位,这还不包括发短信和打电话的时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手机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中的日常交际,更是能像电脑一样随意地上网。InMobi《报告》中统计,有44%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将手机作为他们首选的或唯一的上网设备(图1-6),而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这些曾风靡全球的上网设备,在手机面前,似乎显得有些黯淡无光。手机因其操作简单、轻巧便携而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用户只需要动几下手指,便能畅游整个网络。图1-6 手机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作为上网工具的选择情况资料来源:《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

如今,手机的功能变得十分强大,其功能已扩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金融服务在手机终端上的应用,也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以手机支付为主要功能的移动金融业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网上购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网上商品丰富、价格便宜,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用出门就可以货比三家,比价格、比质量、比品牌。而且传统商户基本上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开起了自己的门户网店,不仅方便了客户的购物,还达到了品牌宣传的效果。网上购物的商品也由以前的衣服、图书、生活用品,发展到了笔记本电脑、珠宝首饰等一些价格不菲的商品,甚至是小狗、小猫等活物和虚拟产品。现在网上商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快捷支付方式已突破了网上银行的限制,仅凭银行卡号、户名和手机加密短信即可完成支付。各大银行也在支付领域煞费苦心,例如利用手机银行随时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等费用。

除了网上支付功能外,移动金融的投资理财服务也得到了推广。人们可以随时查看黄金、债券走势,通过移动金融平台提供的产品数据和发布的信息,来管理自己的资产。人们利用自己账户的资金购买网上的金融产品,不用到金融机构的网点,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的APP应用软件就可以直接买进卖出。另外,以第三方支付为平台的小型金融借贷公司的兴起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各P2P金融借贷公司已“走入社区”,在社区居民中推广自己的产品,利用手机POS机的移动客户终端随时随地就能办理客户开户、借贷等金融业务。

手机银行业务在移动金融业务中做得有声有色,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到网上银行中畅游一番。手机银行主要是办理非现金业务,最基本的要算查询、转账业务了。银行的营业网点每天都处于繁忙的状态,有时候排队等候的时间就能超过半个小时。倘若我们只需办理查询、汇款转账等业务,这么长的等待时间完全没有必要。手机银行里有大量的银行业务,我们仔细查看就会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非现金业务都能在手机银行中找到。查询也仅仅是动个手指而已,不到1秒钟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查询这项业务戏称为查询这个“动作”。转账汇款业务在我们的生活中较为常用,柜台转账和ATM转账都需要按比例收取一定手续费,相比较而言,同样一家银行,其手机银行的转账手续费能低很多,甚至有些银行打出了“免费牌”。手机银行这样的一些优惠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客户使用,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也没有任何损失。

使用信用卡消费是我国消费群体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采用的“先消费后还款”的一种比较开放的消费方式,在我国20~40岁消费者群体中使用较多,他们通常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信用卡还款通常是每个月一次,银行系统会记录个人的信用状况。如果到期没有还款,不仅会收取高额利息,还会对个人的信用记录有影响。手机银行的信用卡还款功能是非常智能的,人们使用手机银行时,可以选择还款方式,设置还款账户后便可进行本银行系统的信用卡自动还款,在信用卡还款到期日之前银行会自动扣划所欠款项,这样既不用专门跑到银行去还信用卡,也不用担心是否超过还款日期。手机银行的信用卡还款业务已经成为众多手持信用卡的消费者的首选。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移动金融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的便利绝不亚于以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把移动金融看作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可以将移动金融看成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项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机去查询手机银行的账户情况,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银行进行转账,越来越多的人翻阅着手机金融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作为办理金融业务的工具。科技创新这个已几近疯狂的家伙正为我们谱写着现代版的神话—动一下手指,一切变得皆有可能。移动金融便是这个神话中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相得益彰的产物,既是“金融产品的科技创新”,又是“科技产品的金融创新”,移动科技应用于金融领域,我们的生活将无时无刻地享受着便利,金融服务应用于科技产品,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移动金融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2 移动金融时代来临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完美结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移动金融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银行窗口前排得长长的队伍而头疼,不再需要为自己的一时疏忽造成的信用卡违约而苦恼,也不再需要为购买商品和投资理财产品的繁杂流程而愤懑。因为我们生活在移动金融时代,一个快捷高效的时代,今天我们办理的金融业务多数都可在网上进行,而办理业务的“工具”已经变成了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这无论是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于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良机。如今,大大小小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做好了准备,揣着这个简单、小巧而又神秘的“工具”,开始了这段精彩而又丰富的移动金融之旅。2.1 金融机构添e之旅

传统金融行业自渗入科技元素以来,就发生着许多奇特而又微妙的变化。20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尽管这台庞大的机器显得有些笨拙,但强大的计算能力却着实令世人惊叹,我们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使全世界数据处理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在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数字机之后,计算机的性能和速度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不仅能够储存数据信息,还能够对文字、图像等非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高速精准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快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金融商业便是最早应用计算机的领域之一。(1)银行业电子化

20世纪50年代前后,银行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向银行电子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技术问题,计算机在银行业中的作用仅仅是处理账户中的数字,节省计算时间,计算机对金融管理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70年代以后,随着大型计算机、主机终端以及网络的出现,银行业务开始走向全面的电子信息化阶段。

我国金融行业电子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货物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跨国资本流动日渐频繁,我国从法国引进的61/60计算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的结算业务处理,因此我国在引进新设备的同时,自主研发了一套联行业务处理系统,这些新的业务处理设备为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地由手工记账向电子化业务处理手段转化。90年代初,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基本上都已经建成了金融网络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各层次分支联系更加紧密,我国也紧跟电子化信息脚步,实现了“金融机构互联”,增进了中央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关系。

此时,互联网技术悄然来临,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金融行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4月,美国三家银行Area Bank股份公司、Wachovia银行公司、Hunting Bancshares股份公司,以及Secureware和Five Space计算机公司联合在Internet上成立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并于1995年10月在网上开业,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经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在互联网上经营多种银行服务,银行开业后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有近千万的浏览量,给金融界带来不小的震撼。随后多家银行纷纷效仿,以互联网为平台开设银行,网络银行的浪潮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2)证券行业电子化

计算机进入银行系统之后,证券市场也开始引入对计算机的使用。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证券市场的电子化主要体现在证券报价、指令传送、证券交易这三个方面。全球最为著名的纳斯达克(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就是在此期间诞生的。1968年美国全国证券商协会(NASD)为了更好地提供融资平台而开发了一种自动报价的电子系统,并于1971年开通,这就是纳斯达克(NASDAQ),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化的电子证券市场。1969年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股票交易所率先采用了指令传送系统,各地交易所紧跟其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超级电码(SUPERDOT)系统,实现了从证券经纪公司到交易所大厅的指令电子化传递。而证券市场电子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电子交易市场的建立,路透社拥有的机构网络公司(INSTINET,又称第四市场)成为了第一家重要的电子交易市场,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投资者可直接进行大额证券交易。

20世纪80年代后,互联网的应用为整个证券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1992年E-trade公司成立,这是一家纯网络化的经纪公司,成立之初主要通过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和CompuServe公司向折扣经纪商提供在线投资后台服务。1995年8月,摩根斯坦利添惠(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控股的DBD(Discover Brokerage Direct)公司首次开展了网上证券经纪服务业务,客户可通过互联网下达指令完成交易,方便快捷,从此网上证券的发展越来越快,逐渐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证券行业电子化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90年代初,新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就已经采用了电子化交易系统,信息发布、指令送达、交易结算基本都可以使用电脑和网络完成。随后,二者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了各自的网站,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上市公司公告和规范证券交易秩序。1996年年底,我国最早的财经证券咨询网站和讯网亮相。1997年3月,我国华融信托有限公司湛江营业部也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了证券交易业务,成为我国首家办理网上证券经纪业务的经纪商,这距离美国第一批网上证券业务的开展仅一年的时间。随后闽发证券、国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华夏证券等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上证券交易系统。

随着证券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不断推广,证券行业逐渐地从“有形”向“无形”过渡,远程客户终端、网上交易都将会成为未来证券行业发展的主流。(3)保险行业电子化

与银行、证券行业电子化进程相比,我国保险行业电子化发展稍显逊色。据IBM中国公司金融服务事业部有关人士介绍,我国的保险公司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全国性保险公司电子化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较低。在发展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保险行业的电子化仅仅停留在把保险业务的实物流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稍微先进一点儿的也不过是开发使用某个具体程序,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于这些程序一般都是针对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行业内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集中处理保险数据信息时便出现了麻烦,电子化使用效率并不高。国外的保险行业发展历史悠久,且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在电子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早在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就开始应用电子分保系统(ESP),这大大提高了保险交易的运转速度。美国则为最早出现网络保险的国家,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单,营业仅一个月就成交了千亿份。1997年年初,美国81%左右的保险公司都已开展了网上业务。

我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保险发展得还比较顺利。1997年11月,我国第一个面向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保险网站—中国保险网开始运行。2000年3月,朗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合作,创建“网险”,共同推出了网上个人保险、网上企业(团体)保险两大类保险产品,成为我国首家电子商务保险网站。随后我国网络保险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8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全国性电子商务网站开通,几乎同时,归属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险服务网站新概念“PA18”诞生。2000年9月,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真正实现了在线投保。2002年11月,中国人保的网上平台投入运营,客户不仅可以进行保险购买,还可以进行保单验真、咨询报案等服务。我国网络保险电子时代全面到来。

可以说,我国金融电子化在2000年之前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的互联互通,利用金融机构的内部网络平台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使金融机构得到有效的电子化管理。而基本金融业务的办理主要是在柜台上进行,虽然并没有离开固定的营业网点,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速度却是大大地提高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金融机构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实现了隔行业务集中处理,并加快了金融创新脚步,逐步开拓了网上金融服务,利用个人计算机在家里就能方便地办理金融业务。然而仅仅过了十年时间,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出现了,集通信与上网多功能为一体的手机在现代社会中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个人电脑,原来使用电脑办理的金融业务现在都照搬到了手机上面,甚至某些金融机构还推出了专门针对手机客户的金融产品。如果说电脑实现了金融业务从营业网点到个人住宅的定点转移,那么手机则实现了金融业务从个人住宅到任意地点的全方位覆盖(图2-1)。图2-1 金融业务办理地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金融领域的移动时代。2.1.1 银行的移动时代

提起银行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那么如果再加上两个字“移动”,可能就有一部分人感到困惑了。究竟什么是“移动银行”?

移动银行就是将移动性赋予传统银行,使银行原有的业务能够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得到更好的处理。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能将十分熟悉的旧事物变成一件让人震撼的新事物。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移动技术主要是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的,银行利用移动客户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借助移动客户端发出指令并自主办理相应的业务。整个过程中,移动客户终端充当了传统营业大厅的角色,客户不需亲自去银行营业厅,只需在移动客户终端上动几下手指,业务就轻轻松松地办理成功了。这样不仅节省了客户路上奔波、排队等待的时间,还能够缓解传统银行网点业务繁忙时银行员工的压力。一般来说,手机是最理想的移动银行客户端,人们使用手机上网,可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服务,因此,移动银行也就常常被称作手机银行。2.1.1.1 全球手机银行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上第一款手机银行产品诞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其方便快捷且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快便受到世界各地的热捧。美国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相继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了创新,各国移动运营商也纷纷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技术服务,在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及多方的积极推动下,手机银行进一步得到了推广。日韩、欧美等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逐渐成为了全球手机银行的领跑者。

在日本,以NTTdocomo(日本移动通信公司)为先驱推出了利用手机上网处理银行业务的在线服务。由于使用者不断增多,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手机银行业务日渐成为日本银行零售业务的支柱之一。日本手机银行服务的兴起与手机客户数量的激增是密不可分的,同时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日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常,日本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动主体是移动运营商,而不是银行,银行仅仅是起到配合连接支付的作用。移动运营商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整合终端厂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资源,联合银行提供手机银行服务。很明显,移动运营商及其所搭建的移动通信技术平台在整个日本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手机银行交易信息管理到账户支付安全管理,从有效的数据传输到及时的信息反馈,这些都使得手机银行在日本的地位与日俱增,现已成为银行非现金业务的主要办理方式和重要的网上支付手段。

韩国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以银行为主导提供服务内容,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韩国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在韩国有几万家餐馆和商店拥有能从手机通过红外线读取信用卡信息的终端,使顾客能够通过手机进行消费支付。韩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飞速发展主要依赖于韩国银行业对手机银行业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银行期盼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因为这将为银行节省大量柜面操作成本,从而使银行员工可以集中精力于其他具有更高价值的活动,同时也可使客户享受到现代支付的便捷和实惠。截至2013年年末,韩国移动银行登录用户规模已达到4993万人,其中使用智能手机银行的登录用户为3719万人,日均使用次数为2158万次(智能手机移动银行为2130万次),而韩国人口总数仅仅为5000万人,可见手机银行在韩国普及度及使用效率都非常高。

欧美国家手机银行发展情况比较相似,一般都具有起步早、成长速度快等特点,短短十几年时间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手机银行系统。在欧洲,手机银行业务大多采用多国运营商联合运作方式,银行作为合作者并不参与运营。美国则更多的是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对技术的推动。欧美早期的手机银行业务主要运用的是WAP技术,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移动终端、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手机银行业务并没有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全球范围的广泛普及,手机银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iPhone在美国诞生,自此,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启了手机银行的新时代,iPhone成为了引领业界的标杆。2009年,美国电信业巨头AT&T通过Cingular Wireless商业模式,联合四家银行,引入了美国最大的手机银行业务。通过这项业务,AT&T的用户使用手机可进行核算收支平衡、交易明细等基本的银行业务的操作,并且这些业务的使用完全免费,从而使电子商务和金融支付领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由于欧美地区传统银行业非常发达,网点多,支票、信用卡使用便利,从而造成手机银行仍没有成为主流金融服务渠道。2.1.1.2 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状况

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但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我国移动金融产品迅速进入了成长期。

1999年,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率先推出了覆盖26个城市的国内最早的手机银行业务。2000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等几家银行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合作推出基于SIM卡的手机银行服务。随后,各大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银行或手机钱包,但由于覆盖范围较小,并没有得到普及。2003~2004年期间,随着手机短信的应用,各家银行先后推出了基于短信的手机银行业务。2004年年底,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第一家采用无线上网技术并且能同时联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银行业务,具有免办手续、“零”服务费等特点。2005~2008年,以JAVA、WAP技术为主的多样化手机银行业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个时期的手机银行业务大都是以WAP技术为依托实现的。自智能手机大量使用以来,各大银行及软件研发公司纷纷投入到智能手机的手机银行APP软件建设当中,并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逐渐地丰富和完善手机银行系统,使客户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银行提供的非现金业务服务。艾瑞《2014年中国电子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民电子银行服务使用情况分布中,44.6%的用户使用过手机银行业务,较去年增加15.7%;西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手机银行用户占比高于网上银行用户。另外,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2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行业数据库》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22155.6亿元,环比增长达到56.2%。可见,手机银行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有望成为我国未来移动互联网及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如今,用手机登录银行系统办理银行业务已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尔·盖茨在1994年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曾将银行比作恐龙,认为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是21世纪的一群快要灭亡的恐龙。虽然今天看来这句话似乎并没有预言准确,但手机银行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替代和更新速度却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手机银行的使用不仅刺激了银行对传统银行业务办理方式的改善,同时也加速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

事实上,在银行的移动时代,传统银行的概念依旧存在,我们只不过是赋予了传统银行一项新的功能,那就是移动性。对于金融行业来说,选择一个方便快捷的移动客户平台是办理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将移动性赋予银行不仅是传统银行界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是整个金融行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华丽转身。

银行的移动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2.1.2 券商的移动时代

券商,也就是证券经纪公司。在我国,券商作为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代理商,是证券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就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从证券交易大厅,到电话、网上证券交易,再到手机移动证券交易的实现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这种巨大的转变不仅得益于我国通信、网络技术及证券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还得益于我国券商、移动运营商以及各搭建证券交易平台的互联网企业的大力推动。

由于移动证券同样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客户端,因此与手机银行类似,移动证券同样也经历了WAP技术和智能手机APP软件时代。一般只要手机具备GPRS及无线网络连接功能,便可在手机上进行证券业务的操作。根据移动证券平台开发主体的不同,移动证券主要有券商移动证券平台、移动运营商移动证券平台以及独立的互联网证券软件开发商搭建的移动证券平台三种。由于移动运营商在提供证券服务之外主要是提供手机移动通信服务,因此在使用移动运营商搭建的移动证券平台的服务时会收取一定费用,收费的移动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软件应用的早期。2.1.2.1 收费的移动证券

●中国移动“手机证券”“手机证券”业务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自有业务,通过基于无线通讯网络的证券综合平台为全国移动数据用户提供全新模式的证券应用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实时行情、股市资讯、在线交易以及股评资讯等业务服务。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介绍,该业务可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国移动用户,包括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的用户,并且需要手机支持并开通GPRS功能,具体资费为:15元/月(不含GPRS流量费用),不使用不计费,首次订购72小时内免费。

●中国联通“掌上股市”

2007年,中国联通曾推出“掌上股市”业务,用户进入“互动视界”,选择“掌上股市交易版”,即可使用“掌上股市”办理证券相关业务。与中国联通“掌上股市”合作签约的券商多达近30家,其中主要包括:海通证券、银行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20多家国内券商,以及中国国际期货、南华证券两家期货、港股券商。该软件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股票的实时买卖交易,查询大盘和个股的走势、行情、K线图等。尽管如今中国联通“掌上股市”业务已下线,但在当时“掌上股市交易版”的“钻石版”软件曾创下5个月内用户数翻五倍的佳绩。

●中国电信“手机炒股”“手机炒股”是中国电信公司依托CDMA1X移动网络先进技术优势,与各证券公司合作为股民提供证券行情查询、资讯获取和股票交易的掌上炒股产品。除提供沪深交易所证券行情、证券公司同步资讯、交易服务外,还具有到价提醒、行情播报等服务,为股民提供完备的接入手段、安全的认证机制和灵活的计费策略,提供丰富便捷的证券交易与信息服务。如今中国电信“手机炒股”业务也已退项,但与券商的合作依旧存在,其与证券公司合作业务主要转为辅助证券公司收取手续费等一些基础业务。2.1.2.2 免费的移动证券

●登录WAP股票网站

这是早期的一种移动证券形式。用户可使用手机登录第三方WAP专业股票网站,即打开手机浏览器,输入证券公司URL网址或搜索证券公司网页,然后在相应的网页内进行证券查询及交易等操作。由于手机等移动通信客户端软件更新速度较快,这种形式的移动证券业务已较少使用,并且这种方式的安全性较差,在打开手机网页时等待时间较长,因此很快便被一种应用于智能手机客户端的APP证券软件替代。

●移动证券APP应用软件

这种应用于智能手机客户端的APP证券软件如今已被客户广泛接受,有约八成的客户认为手机是除了网点、电脑外最理想的证券交易工具。我们所使用的手机APP证券软件主要由券商和互联网企业设计。

2006年开始,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国泰君安等券商自主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手机证券业务,这项业务成为了目前证券公司提供移动证券业务的主要方式。虽然券商在证券软件中率先推出了移动证券业务,但以网络资讯、技术起家的大智慧、同花顺,证券社区和互联网综合平台服务商如东方财富网、腾讯公司等也加入了移动证券软件的开发行列。

或许由于人们在PC网上证券时代对互联网企业设计的证券交易软件更为习惯,互联网企业设计的手机客户端的证券软件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捧,不少人摒弃了先行的券商设计的移动证券产品,反而对后来的互联网公司开发的证券APP情有独钟。多位受访的券商人士和投资者表示,他们更愿意选择互联网公司证券APP的重要原因在于操作简便且速度快。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大智慧和同花顺APP使用人数均超过千万,而券商证券APP使用用户大多在200万~300万户,最多不超过600万户。

目前移动证券业务在中国券商经纪业务中的比重并不是很高,成交额仅为10%左右,但很多券商认为移动证券发展前景广阔,是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证券的移动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2.1.3 保险公司的移动时代

作为移动金融领域的新兴事物,移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移动保险是保险企业借助于移动客户端及移动互联网开展保险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保险的电子化交易,即通过移动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通过移动终端的APP程序,用户可以自主操作完成车险投保,购买交通意外险、旅游险等险种,而且可以利用其交互功能,实现与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的交互沟通,咨询购买复杂的人寿保险,及其他保险理财产品。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保险行业不但没有出现大的衰退,反而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行业内出现了保险公司数目和从业人员增加的现象,因此各保险公司开始拓展新的保险业务渠道。2012年,太平洋保险集团与联想集团达成协议,遵循“相互信任、精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智能移动保险平台,即“神行太保”,这个平台是基于联想乐Pad平板电脑而创建的,并且在无线网络连接、远程管理、安全策略、终端程序、数据安全、“云服务”后台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

太平洋保险集团常务副总裁、寿险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敬惠指出,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新技术应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对产业结构和传统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与联想合作的智能移动保险平台“神行太保”,正是其战略转型的成功范例。“神行太保”作为智能移动保险平台,将移动智能客户终端与移动网络优势有效结合,促进了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迈进。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旭东表示,以保险移动产业应用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方案,已成为各行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手。联想集团与太平洋保险集团的战略合作,将依托双方对产业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保险行业的变革和创新,为保险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年,泰康人寿率先在寿险业内推出了保险手机客户端—泰康口袋保险。该客户端基于苹果公司iOS平台,提供“手机投保、保险测算/报价、保险口袋书”等丰富功能。客户在自由享受APP投保的同时,还可以将喜欢的内容发布到微博、人人、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好友一起分享购买经验。苹果手机用户只要在App Store里搜索“泰康口袋保险”,找到后即可免费下载并安装使用。由于移动客户端使用的便利性,泰康口袋保险中有一些险种只需一键联系专业客服或是手机选中直接支付即可完成投保,投保的便利性和时效性都大大地提高了。

保险公司与信息技术的强强联合实现了金融领域与IT领域的共赢。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准备或已经将保险业务拓展到移动智能设备领域。可以说,移动保险是各大保险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保险公司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机遇。

保险的移动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2.2 互联网企业添e之旅

提起互联网企业,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一系列依赖于科技产品、电子商务起步的企业。作为一批95后、00后,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创立时间并不长,但进入21世纪后,这些互联网企业呈现爆发式成长,在我国行业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一角江山。2014年发布的《胡润百富榜》名单(见表2-1)中,排名在我国前十位的富豪有4位是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其中两位所经营的互联网企业主要是做电子商务,另外两位的互联网企业也都类似地创建了电子商务平台。除了这4位互联网界的大亨,还有1位也获得了众人的关注,那就是一家以制造和销售手机为主营业务的移动科技公司。这家公司采用了线上销售模式,同样也是得力(利)于一个电子商务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