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该怎么爱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22:37:13

点击下载

作者:文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我该怎么爱你

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试读:

前言

中国的父母正陷入家庭教育的无比困惑之中。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首先在各种呼声中放下了长辈们一贯遵从的棍棒和巴掌,又给孩子留下了自己孩提时都不曾拥有的私人空间,后来甚至放弃了批评,放弃了权威,做一个客气的朋友。但是,父母的改变却并没有让我们的孩子更独立、更坚强、更自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习,陪着他们做功课,尽力地帮助他们排除生活上所有的困难。可是,孩子的性格却要么变得依赖,要么变得叛逆。

爸爸妈妈们牢记赏识孩子的重要性,总对孩子翘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你真行!”“做得太好了!”甚至对于孩子的缺点,也总是看在眼里,憋在心里。可是爸爸妈妈的赞美和现实的矛盾,让孩子们无法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在学习和生活中却越来越迷茫,惊慌失措。

爸爸妈妈们尽力地保护着孩子,不要他们难受,不要他们悲伤,也不要他们痛苦,不要他们有任何一点不快乐。可是,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爱换来的却是一个越来越无理的孩子,一个不尊重父母的孩子。

爸爸妈妈们总是限制着青春期的孩子,不让他们走入“歧途”;总是希望给青春期的孩子筑起一个防护的屏障,不让他们受到任何的侵扰。可是,父母却发现了更多的问题,理解有了障碍,沟通变得艰难。

这一系列成长的烦恼说明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正处于家庭教育的误区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们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改变孩子的一生。怎样巧妙地引导孩子,让他们的青春期不再叛逆呢?怎样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呢?怎样才能走出目前的误区,和孩子一起体会成长的快乐呢?

无条件地接纳,有原则的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源泉;美好品德的培养是孩子性格成长的源泉;父母的权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青春不再烦恼,让成长更加美好。第一章给孩子足够的爱接纳才是真正的爱

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或多或少地为自己的孩子这个缺点、那个问题而感到担心和焦虑。比如,孩子做事情总是不紧不慢,不像父母那样雷厉风行,孩子的成绩始终不好不坏,而孩子对此并不在意;再比如,孩子的性格过于安静,从不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又或者孩子特别爱漂亮,不喜欢的衣服不穿,做作业时也时不时照照镜子,等等,都是让家长们头痛的问题,他们常常因此而烦恼不已。

有位妈妈在育儿论坛发表的帖子特别具有代表性。她在帖子中说,我的孩子从小就腼腆内向,在学校里不会主动地参与小朋友的游戏,也不大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待着。平时带他出去,遇见朋友,他也不肯跟人家打招呼,显得特别胆小。

我一直希望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大方,不要像我一样内向,不善于表达,失去很多人生的机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吃亏。

显然,这位妈妈不喜欢孩子的性格,总想改变他,始终不愿意接受孩子安静内向的事实。很可能这位妈妈由于性格内向在事业上吃过亏,所以她不满意自己的性格,更不喜欢孩子也具有这样的内向性格。于是,她自己因为性格而产生的焦虑被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她的眼中、嘴上全是孩子的缺点,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说出她的爱呢?她的脑子里全是孩子的问题,哪里还有多余的地方接纳孩子呢?

父母的担忧,往往会让孩子们认为自己确实是个有问题的孩子,于是他们要么违心地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企图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却从此失去了自己,要么从心底否定自己,然后一步步走向父母所担心的结果。

我想,无论哪种改变都是父母所不愿意看到的。而避免把孩子推向歧途的方法就是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无论他聪明还是笨拙,无论他安静还是活泼,无论他的成绩优异还是很差,总之,无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永远都那么爱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爱因斯坦那个粗糙简陋的小板凳的故事。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爱因斯坦的功课都非常一般。他不爱和别人说话,总是独来独往,并且故意地躲开身边的小伙伴和同学,他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而他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通常也只是扮演一个沉默的听众。但是乐观而善良的父母接纳了他,他们没有责备他,也没有试图改变他,却总是默默地关注着他的兴趣,保护着他对科学的好奇心。父母的接纳使爱因斯坦最终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只有接纳孩子,在心里挪出地方来爱他,你才会发现他的优点。性格内向的孩子比性格外向的孩子认识更深刻、思维更缜密、处事更周全。古往今来,世界上像爱因斯坦一样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功成名就的人并不比性格外向的人少。泰戈尔、贝多芬、比尔·盖茨、陈景润,还有演艺明星梁朝伟,他们都是内向的人,但他们也都在自己的领域独树一帜。

其实,无论哪种性格都有利有弊,只有接纳孩子的性格特质,然后帮助他扬长避短,孩子才会如鱼得水。

有一位朋友,她的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根本达不到能干的她所提出的要求。而孩子就读的那所学校学习压力很大,他在学习上总是处于辛苦追赶的状态。因此孩子变得自卑,甚至不爱说话。朋友一直在学习上督促、辅导他,却始终收效不大。后来,她终于接受了孩子在学习上的不足,帮孩子转到了一所相对来说节奏比较慢的学校,作业没有那么多,课后的补习也取消了。没过多久,孩子重新活泼起来,课堂上也能集中注意力了,整个人变得精神饱满了。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在父母的眼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他们或者“性子急”,或者“做事毛毛躁躁”,或者“脾气太好”“对什么事都无所谓”。要知道,这些性格也就是气质,是天生的。所以,与其杞人忧天地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就宽容地接纳它的差异性。而那些不符合我们心中的“标准”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不足,其实都是性格使然,是正常的。

对于气质的差异和特点精神病学描述得非常清楚,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持久力:有的孩子容易转移注意力,需要靠毅力来坚持;有的则非常专注,并且能够坚持很长的时间。

适应性:有的孩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变化;有的却无法忍受任何的改变,要求所有的东西都按原样、有秩序地排列。

情绪:有的孩子乐观而快乐;有的多愁善感;有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

精力:有的孩子精力旺盛,走路也是蹦蹦跳跳,很少安静下来;有的可以安静地坐着玩几个小时。

社交:有的孩子喜欢独处,有的却喜欢和别人一起游戏。

总之,一些通常被家长们认为是叛逆的行为,不过是孩子的天性而已。接纳你的孩子,尽管他的行为不太令你满意;肯定你的孩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是你所能给予孩子的最慷慨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专制的借口

作为家长,你也许会认为,在家里,自己就是绝对的权威。你时刻为孩子所交的朋友、所选择的专业或者他们的兴趣爱好担心着,提醒他们不要作出错误的选择;你甚至会担心孩子每天的衣着,时时刻刻告诫他们,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因为我们的提醒和警告,孩子们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更忘记了反对,他们会像我们通常告诉他们的那样劝慰自己:“爸爸妈妈这样做肯定是好的。”或者以为“听爸爸妈妈的话,就不会吃亏”,而不再思考和探索。

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那么你就已经进入专制的怪圈,你会变得越来越武断,作抉择的时候也越来越主观。甚至会把说一不二、不允许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作为树立自己至高无上权威的手段。于是,你会找各种理由驳回孩子的任何请求:“你不能……否则你将后悔莫及。”“跟你说,你还不信,这样做,你永远都不会成功。”“你要明白我要你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女儿在母亲的要求下,每晚九点钟上床睡觉。周末的时候,外婆来看望外孙女,祖孙俩一起兴致勃勃地看电视。时间刚过九点,母亲说:“宝贝,你该去睡觉了,九点过了。”外婆有些不舍得,替外孙女求情:“今天是周末,明天不用上学,就让她陪我多看一会儿吧。”这个时候,跟大多数母亲一样,她没有同意。女儿非常失望,不情愿地站了起来。母亲很高兴:“这才是乖女儿嘛,乖女儿要听妈妈的话。”“是吗?听妈妈的话才是乖女儿吗?”女儿问道。“那当然!”女儿有点诡异地笑了:“那你是不是乖女儿呢?你都不听外婆的话。”母亲一愣,训斥道:“我还不是为你好!你还顶嘴!”

这个顶嘴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这个母亲就是我。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不经意间,我就成了一个滥用权力的专制家长。

专制的父母严格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无比详尽地为孩子设计了人生路上的一个个目标,无论孩子愿意不愿意,都必须照办。并且固执地以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的表现。

有个孩子读高中,面临高考的专业选择,他和父母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从小酷爱美术,但是父母都在教育领域,他们认为,如果孩子选择教师专业,那么毕业以后,他们就可以凭着自己的社会关系,把孩子安排到普遍看好的一所学校。孩子告诉父母,他的理想不是当一名教师,而是做一个画家。父母有些恼怒:“做画家有几个能成名的?做教师工作稳定,我们还有能力照顾你,这不都是为你着想吗?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呢?”

迫于压力,他最终报了教师专业,并且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不过,他一直都不开心。

他的父母却始终认为自己当初的高压是正确的,孩子能够迷途知返,也很让他们欣慰。可是,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愿,根本不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反而欣慰地认为,这样的孩子才不会给他们丢面子。

这样的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所以,他们以为自己感觉好、自己有面子,孩子也一定会感觉很好,会非常骄傲。他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不明白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的需要,却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爱。其实他们的付出,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既非孩子所愿,也非孩子所想。这样的爱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因为父母的专制,有的孩子在青春期产生激烈的反叛行为,甚至为了和父母作对而走上歧途;大多数孩子则完全失去自我,一味地顺从。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和冲突,这样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他们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也不去想自己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更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早已习惯了听从别人。

据一位心理学家所作的大量调查发现,中国人,无论是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还是长大后到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他们的学习成绩无疑都是最优秀的,比同龄的美国人优秀得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比任何一个美国人差。但这些优秀的中国人多数都被美国人领导着。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微软、出现在IBM,同样也出现在许多美国的大学里。很多中国人,他们为团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位置无可替代。但是,他们只能支配所熟悉的领域里的那些技术问题,却没有能力支配别人,也没有能力支配依靠聪明才智创造出的产品。因此,从公司的总经理、总裁,一直到部门经理,甚至是公司里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大多数都是美国人。

这位心理学家随即调查了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按照鲍姆琳德的标准,这些家庭普遍介于专制型与权威型之间,而偏向于专制型。毫无疑问,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下健康地成长,并且相当有成就。但他们因此也放弃了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权利,渐渐地习惯了被别人支配,习惯了不去思考,只按照别人的命令生活和工作。而且,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样的家长恐怕都很难改变。

毫无疑问,每一位家长在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深深的爱,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一种反对的权利,给孩子一种选择的自由,给孩子一个探索人生的机会,不要让爱成为专制的理由,不要让你的孩子只能依靠命令生活,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无限的自由。有原则的爱才能带来安全感

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怎么爱都不过分,但爱却不能没有原则。

没有原则的爱会淹没孩子的良知,麻痹孩子的心灵,渐渐地吞没他们的关心和爱,使孩子变得自私、变得目中无人。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虽然生活非常俭朴,但自从他们的孩子出生起,就对这个儿子有求必应。孩子在父母百依百顺地呵护中一天天长大,但是对孩子倾注了所有感情的父母却没有得到孩子的爱,反而常常感到心酸。儿子不吃的东西,父母再饿,也不能吃;儿子不喝的可乐,父母再渴,也不能喝。儿子会一再强调:“这是我的。”每当这时,年轻的父母常常背过身去,悄悄地擦去心酸的泪水。

还有一个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员外,一直没有孩子,直到50岁才有了个儿子。员外夫妻俩非常高兴,更是把儿子视为宝贝,想方设法地满足儿子的各种愿望。直到有一天,孩子告诉他们,想吃天上的星星,他们才感到了为难。可是,面对孩子的泪流满面,员外心疼不已。思来想去,他打算偷天换日。首先,他悄悄地在竹竿的顶上绑了一个蒜头;然后,把一张八仙桌摆在院里,老员外费力地爬上桌子,拿出做了手脚的竹竿指着夜幕上的星星假意捣鼓了两下,再费力地下来,把竹竿顶上的蒜头拿给孩子,说这就是摘下的星星。这样,孩子逐渐长大,结果也跟所有类似的悲剧一样,他恶贯满盈、对父母呼来喝去,老员外夫妇俩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孩子不知道爱,因为父母给他的爱没有边界,他永远接触不到爱以外的要求和责任。爱不能没有条件,爱也不能没有原则。只有用责任和要求给爱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孩子才会感到安全。否则,孩子就会不停地索取,以此来探索爱的范围,求得心灵的安全感。

你一定非常疑惑这样的现象,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你会怎么做?你一定会在黑暗中不断地摸索,直到触摸到墙壁这个无法移动的东西,你的心里才会踏实。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像黑暗一样无法看见,所以孩子会不断索取,探索爱的边界。直到他触摸到一个坚实的墙壁,也就是责任和原则,他才会感到安全,才会明白哪里是自由的范围,哪里是禁止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已经得到爱的孩子为什么一次次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而不会满足。

由此可见,有原则的爱才是安全的爱、有效的爱;没有原则的爱是不健康的爱,是既伤害父母,也伤害孩子的利剑。

女儿小小常常对我说:“妈妈,我喜欢你。因为你也喜欢我。”我也总是抱着她说:“当然了,你是我的宝贝嘛。”可是她不敢不做作业,不敢对长辈呼来喝去,不敢提过分的要求。她知道这些都是原则,而我们也一直坚持这些原则。只有当这些原则坚实可靠,不会随意变动的时候,孩子才会在这个稳定的、爱的环境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爱与严格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种,都会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我们都明白,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和父母。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父母的每一个态度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可是,我们仍然会看到,有许多爸爸妈妈,他们或者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异,或者因为事业和生活的不顺利,而对孩子产生一种愧疚感。他们认为,是自己给孩子带来了不幸,于是尽可能地用一切方式补偿孩子。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忘记了要求和责任,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谓慈母多败儿,作为单亲妈妈或者是单亲爸爸,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你要明白,无论离异,还是生活的不顺,都不是你的错,不需要有任何的愧疚,更不需要为了补偿孩子而委屈自己。这就是你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好好地爱你的孩子,该说的说,该管的管,不袒护、不溺爱、不放纵。

有原则的爱让孩子感到自由,这样的孩子大多自信而独立;被溺爱淹没的孩子大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怒、冲动。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孩子蛮横、哭闹的时候,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么以后,他会更加蛮横、更加无理。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安全的范围,不得不一次次地试探父母的忍耐极限,试探爱的边界。

小小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并且试图以哭闹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次,我都简单地告诉她不行,然后平静地等着她停止哭闹。在她小的时候,我会抱着她,给她擦干眼泪,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长大以后,她不再需要我的怀抱,会自己去干自己的事,我也就当没事发生似的,该干吗干吗去。一般这样的冲突发生一次以后,她就不会再提同样的要求。她已经很明确地知道,这就是原则,这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不用解释,也不用愧疚。

不过,随着小小一天天长大,有些原则也会有所改变。有时候我会主动地改变,然后告诉她,哪些事情现在可以做了;有时候她会跟我提出来,不是哭闹,而是用语言,那么我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小小长大的过程中,她不断地获得更多的权利,她会感觉自己就像一棵小树苗,一天天地更强壮、更有价值。

给爱设定一个原则,提出合理的要求,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交给他们,把绝对禁止的事情告诉他们。这样的爱才是安全的爱、有效的爱。爱孩子,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长们也越来越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身体健康。想一想,你是否非常注意在每一餐中都搭配均衡的营养,是否想方设法让孩子吃得更多,是否特别注意孩子又长高了多少,又重了多少;你是否非常在意孩子上课时是否认真、专注,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非常关心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

可是你又是否注意到,最近几年,常常有报道说成绩优异、健健康康的孩子在大学里自杀。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地有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有281件,其中死亡209人。单2005年一年,就有116起自杀事件,其中83人死亡。最近更有报道通过QQ联络相邀自杀的事件。比如有个偷偷加入自杀QQ群的女孩,与网友相约自杀,于是离家出走。幸好三人及时醒悟,没有酿成悲剧。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提心吊胆、不分昼夜地找了他们很多天。

除此以外,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

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竟然偷来硫酸泼到动物园里黑熊的身上。有五只熊因此受到了伤害,受伤最严重的那只熊,口腔、舌面、食道都被烧毁,无法进食。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在校学生。他在深夜驾车回家的时候,把人撞伤。不可思议的是,他随即下车,看到被撞的人受伤并不严重,便拿出随身带着的水果刀向其连刺八刀,直至伤者死亡。随后,他驾车逃逸,在另一十字路口再次撞伤行人。当他企图再次逃逸的时候被附近群众抓获。

这一件件令人寒心的事、一个个令人痛心的结局让多少人扼腕痛惜。这些孩子也曾经在父母面前扮演着成功孩子的角色,一贯以优秀自居,但他们最终却让人失望。可见,优异的成绩并不意味着精彩的人生。

而最近,朋友那位成绩优异、让她极放心极满意的女儿,也时不时地开始跟她闹别扭。孩子说,妈妈只让她学习,除了学习以外她什么都不会,同学们都不跟她玩,她感觉非常孤独。而母亲又不理解她,稍微考试成绩差了一点,就不停地唠叨。她很自卑,也很苦闷。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因为很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往孩子的脑袋里塞进许多知识,却忽略了浇灌孩子的心灵;我们拼命地为孩子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却忘记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给予他们幸福感;我们一直注意身体的健康、成绩的高低,却忽视了心理的健康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有一项调查显示,那些人生非常成功的人,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往往都在第十名左右。这样的孩子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没有前几名那样失败的压力,他们的精神更为轻松;老师和父母既不会为他们的偶尔失败时常暗示提醒,也不会像对差生那样时时监控,他们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第十名的位置恰好把他们的心灵置于这样一个宽容的、信任的氛围中,使他们得以健康地成长。慢慢地,心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支撑着他们走向辉煌的人生。

看来,我们的观念不得不改变了。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懂得爱、敢于承担责任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怎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除了爱和责任心以外,有理想并且具备实现这个理想的毅力和能力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怎样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有爱、有梦想、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

从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我们的希望无一不是要他健康、快乐、幸福。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有创造快乐的能力,才会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才是父母们首要的责任。除了帮助他们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宽容孩子、接纳孩子,让他们学会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他们学会选择和坚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道德的示范,让他们学会谦让、理解和感谢。

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有那么多成绩优异而心理黑暗的孩子,无一不是父母的问题造成的,他们对成绩过于关心、要求太多,而对心灵却恣意放纵、毫不理会。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逐渐地改变。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很漂亮,成绩也很好,并且一直在练习弹钢琴。父母为她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可是孩子读初一以后,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她不愿练琴了,当然父母没有同意。于是她偷懒、说谎,成绩也随之下降。

母亲很气愤,但幸而没有极力地逼迫和压制。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她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她的实际水平,女儿因此感到焦虑,于是一次次地说谎。因为说谎,孩子内疚,既而进一步否定自己,导致成绩也不断下降。

母亲在心理专家的建议下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转而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表示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灵也在倾听的阳光照耀下,在尊重的雨露滋润下,在理解和支持的土壤中渐渐地成长,孩子显得精神了,脸上洋溢着笑容。

有梦想,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发挥出潜力。保护孩子的梦想,关注孩子的心灵,这将是比一纸成绩单和一个强壮的身体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更为有益的事。关注优点还是关注缺点

有一项调查,访问了中国随机选取的1万名家长。调查表的问题是:如果你的孩子一共要考三科,得了一个优、一个良和一个差,那么你会主要和孩子讨论哪一科的学习情况?有95%的选择都是考得最差的那一科。可见,最差的就是许多家长最为关注的。

这样的现象源于中国的传统,几千年来,我们对负面影响的关注远远多于正面的利益。我们一直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纠正这些缺点、改善这些不足的工作中,从而让自己更加完善。

反应快的孩子,家长会指责他理解不深刻;理解深刻的孩子,家长会嫌他悟性不高;而悟性高的孩子,家长又会抱怨他不肯努力。即使孩子成绩优异,即使孩子已经非常努力,并且聪明活泼、彬彬有礼,从来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费心,甚至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数一数二,父母也总会找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写作业慢啦,扫地扫不干净,衣服总是乱扔……有的父母也许还会刻意地少表扬、多批评,以免孩子自满。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以此要求自己,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我认为,这个“严”并不是指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一味地指责,而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宽容、相互忍让,对孩子尤其应该如此。这样,孩子的很多优点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可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和问题非常关注,对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却视若无睹呢?

都是关注惹的祸。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走上父母的岗位,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宝贝孩子。六个人、十二只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孩子,很难有不被发现的问题和缺点。

现今社会对于生活方式的宽容,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的爸爸或妈妈往往会把自己生活的不幸福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刻担心自己的孩子也重蹈覆辙。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也会更加关注,自然会看到更多的缺点。

还有一些生活和事业都很成功的爸爸妈妈,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问题和缺点,那么自己就不能称为一个成功的家长。因此,他们对孩子严格要求,处处攀比,越比发现的问题越多。

一旦发现了问题和缺点,家长们难免会时常提起,原本想提醒孩子改掉,却弄巧成拙地强化了这个缺点。久而久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只记得这个缺点,而忘记曾经的优点。

这就是暗示的作用。不断地暗示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这个暗示是夸奖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就会不断地强化这个优点,而淡化别的缺点;如果这个暗示是指责孩子的缺点,那么正如前文所说,这个缺点就会从你的口中出来,然后紧紧地跟着孩子,以致你和孩子都无心顾及其他的优点。长此以往,家长痛苦不堪,孩子也在不断地打击中丧失了自信,甚至放弃了努力。原本想激励孩子的父母却轻易地摧毁了孩子的积极进取之心,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父母深思!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赞同、渴望被肯定,孩子也一样。赞扬孩子,鼓励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确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功。

有人说,关注孩子的优点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激起失败者的斗志,还能开拓成功者的空间,它给人信心、成就人才、创造奇迹。

那么试着突破自己,改变你的关注点,关注孩子的优点,宽容孩子的缺点。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可爱、独具一格的,而且每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都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可是又为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去追求那个谁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呢?倒不如珍惜孩子的优点,真心地夸一夸他、赞一赞他,和孩子一同享受成功的惊喜和快乐。值得庆幸的是,“赏识教育”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有许多爸爸妈妈开始大胆地在网络上晒孩子的优点。有的说,我家宝贝调节能力强,考得差了,哭一场就过了,又会继续努力;有的说,我家宝贝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爱读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的说,我家宝贝不是班干部,但一样乐于助人,人缘也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事,需要我们耐心地、宽容地、发展地去进行。千万不可刻意追求、矫枉过正。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竟然意外地得到了一颗又美丽、又大的珍珠。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这颗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斑点,所以他并不十分开心。为了让这颗珍珠成为世界上最完美、最珍贵的宝物,他狠狠心把这颗珍珠削去了一层。没想到,那个小小的斑点还是看得很清楚,于是他又削去了一层,斑点仍然清晰可见。就这样,他不断地削,削了一层又一层。当那个小小的斑点终于看不见的时候,那颗珍珠也不见了踪影。那个人心痛不已,病倒了,而且卧床不起。临终时,他懊悔地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因为那一个小小的斑点而破坏它的话,那么我现在仍然拥有一颗美丽的大珍珠。”父母的手里也有这把叫做“挑剔”的“刀”,随时想着用这把“刀”削去孩子身上的斑点。殊不知,这把刀也会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削得所剩无几。收起“挑剔”的“刀”,把你的目光移向孩子的优点,这些优点就会像种子一样,迅速发芽、长大。

那么,是不是只能表扬孩子的优点,而发现孩子的缺点就当没看见呢?当然不是。孩子的优点一定要肯定、要赞美,孩子的缺点也要及时地指出来。只不过,不能指责,也不要期望一“刀”把它消灭,而要正面地指导、适时地鼓励。比如,你想批评孩子字写得不好的时候,就可以说,“其实你可以写慢点,把字写得漂亮一点”;你想批评孩子上课不认真的时候,就可以说,“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这样,就会记得老师讲的重点,考得更好”。也就是说,不能说“不要……”只能说“要……”不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作出评价,只说出你的建议。然后适时地鼓励孩子为此作出的努力,以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当然,针对每一个孩子,具体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获得成就感。因此,每一个父母都要运用你的智慧,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帮助孩子把它发展成优势,为成功加分。找到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个孩子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特点,然后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的环境。可是对于孩子的问题,爸爸妈妈们往往太紧张而变得盲目。他们省吃俭用,不辞辛劳地带着孩子去学钢琴、学绘画、学跳舞,四处奔波。他们越来越注重是否能考级过关,是否能拿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证书。可是,却没有想过这些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否适合孩子的特点。

如果孩子一个人呆坐着,什么也不做,那么最紧张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了,一定会找出各种玩意儿、提出各种建议,让孩子不那么无聊。接下来,还会问长问短,左思右想,担心孩子太内向会吃亏啊什么的。有的还会带着孩子去学语言、学主持啦,等等,希望能让孩子变得活泼一点、开朗一点。

很多父母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进一个误区。他们不了解这些孩子的特点就是安静,或者天马行空地想象,或者深刻地思考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如果孩子做事情慢了一点,爸爸妈妈又要担心了,担心孩子反应慢,不能迅速地适应新环境,被人家说成是“笨孩子”。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学东西比较慢的孩子确实适应性不太好,但是并不表明他们的能力低。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有更持久的记忆力,而且在面临诱惑的时候,有很好的自控力,不会轻易尝试不能做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由于先天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孩子们各有千秋,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头有长有短,却各有作用。所以,有的孩子善于交际,和每个人都能随和地相处;有的孩子却内向害羞,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书、写东西;有的孩子唱歌总会跑调,但是数学很好;有的孩子画画构图呆板,色彩单调,但是却擅长体育运动。我们应了解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气质特色,敏锐地找到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们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的作者郑渊洁,也曾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学生。虽然常被训斥“没有出息”,但他并不介意。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特点——作文写得好,有丰富的想象力。后来,他果然没能考上大学,却成为了当代颇具影响力的童话作家。

所以,不要和别人的孩子比,只有找到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发挥出特长,避开他的短处,才能使孩子走向灿烂的人生。否则,不但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还会埋没孩子的天分,把孩子推向平庸。

喜爱音乐的父母会理所当然地培养孩子歌唱的兴趣,喜爱绘画的父母会理所当然地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擅长乐器的父母会理所当然地培养孩子弹奏乐器,擅长数学的父母也会理所当然地培养孩子做奥数的兴趣。可是孩子是否喜欢呢?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是一位善于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因而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同样,一个有心的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灵感,帮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首先,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点。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就找到了一把开启成功的钥匙。

其次,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孩子的性格。

接纳孩子的性格,孩子就有了健康成长的土壤。

最后,关注孩子的特点。

有的孩子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书,有的孩子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喜欢打球跑步,有的孩子喜欢自由自在地想象、绘画。关注孩子的特点,就给了孩子一片灿烂的阳光。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少不了父母的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功都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应微笑地接纳孩子的性格,智慧地引导孩子发挥所长,关注孩子的特点,让你的孩子一生幸福。保护孩子的自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严是儿童心灵里最敏感的部分,小心地保护儿童的自尊,也就保护了一颗潜在力量的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成长。而爸爸妈妈们也逐渐意识到,孩子那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是需要得到细心呵护、宽容和理解的。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会茁壮成长,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随意批评、指责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一定是自卑、懦弱的,甚至会憎恨自己、憎恨生活。

因此,保护孩子的自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自尊的孩子往往心理健康、品德良好,并且能积极主动地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

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

一个10岁的小孩,已经读四年级了,但他非常胆小,并且常常为自己的胆小感到苦恼。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有一天放学后,他独自来到每天经过的那片树林里,并且一直在树林里待到了晚上。天渐渐地黑下来,这个孩子怕得一步也迈不开了,他爬上一棵大树,紧紧地抱着树枝,把自己隐藏在茂密的树叶当中。

孩子的爸爸在家里等到天黑,也没有等到孩子回家,就沿路找来。走到那片树林的时候,借着点点星光,他隐约地看到树枝上有一个孩子的身影。父亲本能地认出那就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没有大声地喊,而是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继续在树林的周围溜达,并且吹起了口哨。儿子犹如遇到了救星一样,飞快地从大树上溜下来,难为情地问:“爸爸,你怎么找到我的呢?”“我出来散步,没想到正好就碰上你了。”孩子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跟父亲回家了。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西点军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官。

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是自尊,支撑起孩子的精神世界,促使孩子不断向善,不断发展。不要一味地指责、埋怨孩子,好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就会自觉地完善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

有一位美国的单身母亲,靠给有钱人做女佣挣钱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善良的主人并不嫌弃她,反而腾出一个房间,让给她把孩子接来一起住,并且表示不扣她的薪水。这位母亲婉言谢绝了。她说,不想让孩子认为他们是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当然,她还有没说出来的理由,那就是担心孩子看到主人家的富裕后,小小的心灵会因为贫穷而备受打击。

不久后的一天,主人家要开一个派对,宴请很多客人,主人跟她商量说,能不能晚点回家,因为现找别的人已经来不及了。她答应了,只是表示有点担心儿子一个人在家里会害怕。于是主人要她把孩子接来和客人一起参加宴会。

她接来了儿子,却没有让他和别的客人一起从正门进来,而是走进侧门,领他到一间很少有人去的洗手间里。她拿来一个精美的盘子,从口袋掏出特意给儿子买的香肠和面包。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气派和华丽的房间,地面上铺着漂亮的瓷砖,大理石洗漱台上摆着很多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子,屋里还有一股好闻的气味。孩子端起盘子,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香肠和面包,一边吃,还一边唱歌。

很快,主人就发现孩子并不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他找遍了整个房子,终于在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这个孩子。看着孩子洋溢着幸福的小脸,主人什么也没问,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跟父母刚来这里时的情景,那时,他们也很贫穷,生活也过得十分艰辛。

他转身回到了宴会大厅,告诉客人们,说自己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希望大家原谅。说完,他端着满满两大盘的美味佳肴,也来到那个洗手间,和孩子一起吃。

他们一边吃一边聊。主人的话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孩子不禁为母亲感到骄傲,他仍然不知道母亲只是一个佣人。没过多久,客人们也找到这里,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了,纷纷端着酒杯和美味挤满了洗手间,大家和这个孩子一起唱歌,向孩子表达美好的祝愿。这个孩子确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以后,这个孩子长大了,成了业界的精英。他也买下了很大很大的房子,每年还捐出一大笔钱给慈善事业,却从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他总是对朋友们说,他永远都无法忘记,在很多年前的那一天,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士和他的朋友们,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

美国的教育一向都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在学校,不但老师尊重学生,也教育学生尊重别人,他们认为,这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在家里,父母尊重孩子,也要求孩子尊重别人。美国的孩子因而自尊自爱,独立、自信。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过这样的话:“培养孩子的自尊是一件极其漫长而困难的工作,可是让孩子迅速失去自尊心的方法却有千百种。”所以,我一直对尊重怀着敬畏之心。

因为尊重,我从来不会随意去动小小的东西,也不会在她专注地做作业,或者是看书的时候,不停地要求她喝牛奶。

因为尊重,我不会在小小考得不好的时候打击她,我会帮助她改掉错误的地方,提醒她下次考试不要再错。

因为尊重,我不会当着我的朋友,或者小小的朋友训斥她、指责她,让她感到难堪。

正是这样一种敬畏的态度,才让我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干涉小小的成长。小小精力旺盛,爱四处疯跑,虽然也爱漂亮,却不是一个乖乖女。但我始终没有逼迫她安静地坐着,没有逼迫她整天写作业、练习弹古筝、画画……因此,小小得以按她自己的方式逐渐长大,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做梦也常常笑出声来。

每一个孩子都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只有受到尊重,孩子才知道自尊,才拥有自信,才会获得足够的力量茁壮地成长,努力地实现人生的辉煌。第二章关注孩子的学习学习不必很苦

我们的教育一向提倡苦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会被很多父母和老师挂在嘴边,时时念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语句也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墙上,“寒窗苦读”更是古时候莘莘学子求学的描述。可是,我们显然更欣赏笑谈真理的潇洒。于是学校开始提出“愉快教育”,倡议改变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知识。但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的观点,尤其是爸爸妈妈要改变“学习是一项艰苦劳动”的观点,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得以放松,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快乐而聪明地学习。如果孩子们像爱因斯坦老人家描述的那样:“我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做礼物,愉快地接受。”每天回家,兴致勃勃地做作业,快乐而且幸福地完成……这样的家庭难道不是和谐、美好、令人向往的吗?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让孩子学会聪明地学习呢?

首先,要做一个聪明的家长。这个“聪明”不是指智商高,而是指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考个高分;要从“督促者”转变为独具慧眼的“引导者”。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就不会觉得苦。当我们为陈景润整天埋头于一堆堆的数字和公式中而感到枯燥无味的时候,陈景润却自得其乐;当我们为居里夫人几年如一日地做实验、分析而感到无聊烦恼的时候,居里夫人仍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因为他们都在做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怎么会觉得苦呢?正如我们对那些沉迷于游戏几天不吃饭、几夜不睡觉的人表示不解的时候,他们也同样怀着浓厚的兴趣不知其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对于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有了兴趣,孩子才会越学越爱学。

我想,肯定也有不少的爸爸妈妈曾经为孩子的学习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可孩子就是没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兴趣是需要培养和保护的,兴趣还有一个形成和发展强化的过程。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兴趣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能被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技能激发起强大的兴趣,比如解答数学题快的孩子就乐意做题;有的孩子则会对自己最弱的知识领域产生兴趣,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对探究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喜欢阅读,那么他可能对文学知识感兴趣;有的孩子喜欢动物,那么他可能对生物知识感兴趣……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让这个兴趣诱使孩子努力学习。

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也逐步增强,原有的兴趣会转移,或者消退。这时,就需要父母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引导,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孩子,进一步强化他的兴趣,让这个兴趣成为稳定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积极地学习。

增强孩子学习的成就感

有成就就不会觉得苦。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不断进步。所以,成就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有一个聪明的女孩,从五岁起妈妈就送她去学习弹钢琴。开始的两年,总是妈妈逼着她练习,每次练完琴都泪流满面。后来当地电视台举办了一台节目,展示孩子的才艺。在妈妈和钢琴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女孩也参加了。那一天,她很认真地弹了一曲《月亮河》,得到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也赢得了嘉宾的一致好评。比赛结束以后,妈妈高兴地拥抱她、亲吻她,许多男孩和女孩一起围住了她,和她拍照留念。从那天开始,小女孩对练琴发生了180°的大转变。再也不要妈妈督促,每次都自觉地完成,而且常常延长练习的时间。

显而易见,这样的转变和她在比赛时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密切相关。就是这样的成就感使小女孩对于自我能力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肯定。当她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做好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努力做好这件事。

而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要爱护孩子那不易多得的成功的感觉,只要孩子有一点儿成就感,父母就要表现出十分地在乎。这样,孩子对自己的期望会更高,就会非常配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学习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有鼓励就不会想起苦。有一位教育家说:“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教育孩子。”可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鼓励不是说好听的话,表扬一下。其实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

小小的作文一向不太好。每当我发现她的作文有一点点进步,都会给她指出来,鼓励她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还可以这样写。所以,小小从来都没有对作文丧失信心,并且慢慢地学会了自己鼓励自己。有时候她会告诉我,她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很好,哪句话写得很好,或者结尾非常新颖,等等。我也会认真地听完她的讲述,然后表示肯定。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为鼓励而鼓励,只有发自内心的肯定和鼓励,才会触动孩子的心灵,达到预期的效果。

给孩子学习的自由

有自由就不会认为苦。给孩子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权利。孩子可以在高兴学习的时候学习,高兴玩耍的时候玩耍。这样,才能学得安心、玩得痛快。同时,提醒孩子不要“挑灯夜读”,因为熬夜既伤身体,又费精力。

同时,不要期望孩子有超越年龄的水平。如果期望太高,孩子的压力就会很大,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会产生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只会拖着孩子越来越差。

皓皓每次考试都在第五名左右,爸爸妈妈认为他还可以考得更好。于是周末不再让他去学绘画了,反而报了很多课外补习班。

不能去学喜爱的绘画,又增加了学习的任务,渐渐地,皓皓不再那么配合妈妈的安排了,时常发点小脾气。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仍然那么执著地安排着皓皓每天的学习。皓皓也更加烦躁,他偶然发现,考得很差的时候反而比较轻松。因此,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在补习班没有一次认真听讲,家庭作业也总是敷衍了事。

在老师的建议下,皓皓的妈妈对孩子不再那么苛刻了。她及时地和老师交流,积极地配合老师肯定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她让皓皓选择自己喜欢的培训班,取消了那些自己为孩子安排的培训。皓皓也感觉到了改变,妈妈不再逼着自己学习了,也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考前几名了,他渐渐地轻松了,重新开始鼓着劲地学。皓皓的成绩很快就有了大的起色,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

由此可见,学习不必很苦,有智慧的家长不会给孩子制订无法达到的目标,他们会聪明地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适时而诚恳地鼓励孩子,帮助他们不断地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学习不必很累

我们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学习要用功、要勤奋。显然我们都很欣赏刻苦勤奋所表达的那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有很多学习勤奋也很刻苦的孩子,他们熬夜背诵,整天扎根于题海,却始终成绩平平;而有的孩子时常活跃在球场上,不放弃喜爱的课外活动,却总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因此,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叹:会玩的孩子也会学习,不会玩的孩子也不会学习。屡见不鲜的事例说明,学习也不必很累。

首先,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有规律的,但是学习的这些普遍规律应用到每个特殊的个体身上,结果却不尽相同。每个人性格、气质不同,运用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等学习的一般规律时,也会有所不同。凡是学有所成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学习的普遍规律,形成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尤其注重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三余的时间,董遇读了不少书。而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则惯于利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学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则强调学习要心到、眼到、口到,所谓“三到”。数学家陈景润特别在乎学习要有“三心”,也就是信心、愉心、恒心……可见,不同的人学习方法千差万别,爸爸妈妈要提醒孩子,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法,但一定要让这些规律和方法适合他自己的特点。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之间的和谐之处呢?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知道哪种学习方法是最适合他自己的。

客观而平静地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特点,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记忆规律。适合早晨记忆的,就不能在晚上复习;晚上记忆效果好的,也不适合清早起来读书。只有对自己的特点有清晰地了解,才能判断出哪一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否则就无法在那么多的学习方法中有所取舍,而只能做一只先飞的笨鸟,从早到晚不停歇地学习。

2.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对于学习方法也同样如此。别人认为很好的方法却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的时候,千万不能照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寻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3.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无论是谁,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成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平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归纳总结出这些经验和方法,再有意识地运用到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孩子尤其如此。因此,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尤为重要。

有时候,你会看到自己的孩子非常忙碌,一会儿做数学,一会儿看语文,一会儿又看英语,可是一晚上下来,他仍然忙碌而烦躁,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有的孩子认为晚上清静,爱熬夜读书,甚至读到三更半夜,导致第二天精神疲惫,反应迟钝,无法专注地学习。那么,怎样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呢?

上课一定要认真。上课的时候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思维活跃起来,一小时的学习效果就相当于课后的一个半小时。同时,告诉孩子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下课之后的一两分钟里不要忙着收拾,再做几道题,再写几行字,或者再看几页书;在做完作业以后不要立刻去玩,再想一想重点,再预习一下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把学习的内容分散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就不用熬夜那么辛苦了。

有一位高考双满分考生,她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就提出,自己非常善于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她会在做完作业以后用一点时间来预习,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会学得比别人更快。她说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至于在“题海”里苦熬。即使是紧张的高考前夕,她也没有挑灯夜战,没有宿舍里其他同学那么劳累。

还要学会休息。在感觉学习很累的时候就要停止学习,休息一会儿。或者进行一项体育运动,或者出去尽情地玩一次,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发呆。总之,选择一种适合孩子的休息方式,让他劳逸结合,保持充沛的精力。

最后,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有一位很普通的男孩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他的脸上总是带着谦和的笑容,他说,全靠妈妈的提醒,自己才能“薄”积“厚”发,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所谓“薄”积只不过是一个好习惯,一个从小学就养成的习惯。那就是在妈妈的提醒下,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培养了他较好的自制力,而母亲的提醒也让他明白学习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个习惯的养成提高了他学习的效率,为了尽快完成作业,他做题总是快而准;晚饭后,他可以毫无压力地看课外书,锻炼了理解能力,即使考试时读到大段的题也不会吃力。

爸爸妈妈也像其他父母那样,买了不少课外习题让他做,但他一般都“跳”着做,简单的就放开,感觉需要仔细琢磨的就做一些。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可见,学习方法不一而足,因人而异。从早到晚伏案读书的孩子,显然个个都是懂事的孩子,都学得非常艰苦,但他们却并非个个都成绩优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劳逸结合,学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学,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才能摆脱依靠堆积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成绩的笨办法,才能轻松地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要打扰孩子的学习

当孩子一个人在学习,或者一个人玩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扰,除非孩子请求帮助。

有一位爸爸看到儿子买来几只蝌蚪,说要做一个养育蝌蚪的实验。爸爸十分欣喜,热心地指导儿子怎么喂养、何时换水,还和儿子一起上网了解蝌蚪的习性。爸爸教儿子拟了一张蝌蚪的成长记录表,每天,两人一起仔细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每一周,都认真地填写一张成长记录表,并且画出蝌蚪生长的变化。

刚开始的两周,儿子兴致颇高地跟着爸爸一起观察、一起记录。但没想到,很快儿子就对这个实验失去了兴趣。爸爸不提醒,他就不会去看蝌蚪;爸爸不检查,他也不会再填那张生长记录表。最后,蝌蚪长成了青蛙,那张生长记录表也填得非常完整。爸爸为此非常自豪,夸奖儿子这个实验做得很成功。可是儿子没有一点成功的感觉,再也没看过那张记录表,也不去理会那已经长成的青蛙。

本来孩子做实验是兴趣使然,他也许只是觉得好玩。如果爸爸让孩子继续玩,那么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知识也未可知。可是爸爸的不放心,促使他肆意地闯入孩子的计划,打乱了孩子的思维。

很多父母都会像这位爸爸一样,总是希望给予孩子一些指导,让孩子能够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做得更好。殊不知,父母的指导和监督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孩子自然而然地放弃。

还有的爸爸妈妈不愿意看着孩子玩游戏,总觉得孩子应该从游戏中学到什么。于是一心想这个游戏能“教”给孩子什么道理,想当然地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游戏,所以总会忍不住给孩子做做“示范”。其实,孩子最希望爸爸妈妈耐心地欣赏,而不是时时地示范和教导。所以,无论孩子是否按你的想法在玩游戏,你都必须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让孩子的独立性得以尽情地发挥,充分发展孩子的专注力。

有的父母会陪着孩子做作业,就像我当初一样。小小刚上学那会儿,每天,我都会守着她做完家庭作业。我盯着她写的每一个字,一会儿提醒她笔画顺序不对,重写一次,一会儿又告诉她字写错了,要她擦掉另写。没过多久,小小就不愿意让我看她写作业了。一见到我去,就捂住作业本,并且不住地说:“不看,不看。”如果执意要看,小小就表现得非常着急。虽然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也不再勉强她。

后来,我才明白,我这样不时地提醒,其实是打扰了孩子,让她无法专注地学习。长期受到这样的干扰,孩子就不能形成专注力,做事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一点点意外的因素所影响。如果老师反映你的孩子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你发现孩子正在做作业,或者读书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那么你就要反省一下,是否打扰了孩子的学习。

也许你会说,孩子都是自己一个人做作业的呀!没有打扰他呀!那么你再想一想,有没有在孩子静静地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看着他喝过牛奶再走;有没有在孩子认真读书的时候,告诉他赶快吃饭,要不饭就凉了,对胃不好;有没有在孩子默默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因为关心而不时地问他是否需要什么。正是这样的关心,影响了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失去了一个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良好时机。

小小和其他一些向爸爸妈妈表示抗议的孩子,还拥有保护自己不被别人打扰的能力。而如果爸爸妈妈执意介入,孩子们就会逐渐放弃努力,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专注力。

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培养专注力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孩子们正是在一次次地重复做趣味盎然的事情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培养出观察力和专注力的。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即使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应该细心地观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如果孩子不需要,就得保持沉默。

都说沉默是金,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才能让孩子养成全神贯注做事的习惯,形成对其一生有益的专注力。

具有这样的专注力,孩子上课自然就会专心听讲,做作业也会一心一意,不会轻易受到干扰。而大多数孩子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学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