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祥《社区工作》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9:19: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永祥《社区工作》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徐永祥《社区工作》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导 言

一、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的背景及结构性缺陷

1.我国社区建设的背景(1)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历史背景

①我国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国家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体系控制着全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社会、社区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都难以发育起来。

②1992年以后,我国开始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由此加快了以“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步伐。这一改革基本上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尚未起步、各类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尚未发育起来的条件下进行的。(2)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展的社区建设

①l995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进行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工作、社区自治等在内的全面的社区建设实践。

紧接着,全国其他地方也积极开展了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建设,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了社区,同时市和区两级政府的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街道。

②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使得社区的卫生保洁、生态绿化、精神文明、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以及社区自治等获得了显著的进步。

2.我国社区建设的结构性缺陷(1)行政全能主义的体制性弊端仍然非常突出

在社区这个平台上,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政府几乎包揽了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的事务。不仅政府独自背负了极高的成本和风险,且会抑制社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机制的生成。(2)社区的单位化倾向愈益严重

社区日益蜕变为一个什么都得管的“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单位化社区”,而社区外的有关社会服务组织则很难介入社区工作的进程。(3)社区工作的非专业化

尚未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难以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这就致使社区服务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劳务型活动上,无法提供或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各种公益型、非营利或微利的专业社会服务。

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将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NG0、NP0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看得见的抓手。引入社会工作制度,既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利于民间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2.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促进政府逐步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3.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急需的专业性很强的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支持、社会维权、社会辅导等在内的专业服务。

4.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有助于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声望。

三、本书的结构及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区工作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结合社区政策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

1.四个内容模块

和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统一的原则,在结构上设计了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1)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社区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视野;(2)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3)社区工作的方法及技巧;(4)社区工作的有关政策。

2.五个强调的观点(1)社区工作模式和技巧并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式体系。

在社区工作实践中,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有一个如何选择与应用这些模式和技巧的问题,一个如何处理好规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问题。(2)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模式综合地加以运用。实际上,三大方法和模式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一个整体。(3)注重专业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讨论、社区考察、社区工作实习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挖掘实务理论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中的运用价值,总结我国社区工作的成功经验。(4)注重培养自己的实战能力。

社区工作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去领会和掌握一些工作方法和技能。也应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与社区工作的实践,以期提高学习效果。(5)注意学习和理解有关社区的各项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尤其有关社区的社会政策,是搞好社区工作的重要前提。对社会政策的学习,需要将理论与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把握结合起来。当然,一线社区工作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为社区政策的修订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一章 社区和社区工作

一、社区

1.社区的概念(1)“社区”一词的由来

在西方语汇中,“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滕尼斯提出的。Community一词翻译为中文的“社区”,主要归功于费孝通先生。应该说,“社区”这一译法最接近西方人对Community原本意义上的理解,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用“社区”去表达Community,得以把共同体与地方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2)社区概念的分歧

社区概念自滕尼斯首创以来,成了社会学中使用频繁、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这个学术争议的过程本身,就是人们对“社区”认识不断深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的过程。

①F.滕尼斯

在F.滕尼斯看来,“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观、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a.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

b.这种共同体关系是由传统的地缘、血缘、文化等自然造成的;

c.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

②R.帕克

193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帕克在对社区的研究中,试图从基本特点上对社区下定义。他认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a.有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b.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c.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中。

③乔治·希勒里

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通过对社区有关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发现共有94种社区定义。

在此基础上,他自己也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即社区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

可以看出,乔治·希勒里的社区概念包括了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④杨庆垄

1981年,美籍华裔教授、社会学家杨庆垄统计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已经增加到l40多种。

这140多种定义,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界对社区重要性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区总是多元化发展的,没有单一的模式可寻,没有一成不变的社区。(3)“社区”的界定

为了准确把握“社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先将它与国家、城市以及社会群体等概念作一区分是很有必要的。

①社区不同于国家“国家”属于政治学范畴,是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表达的是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政治权利的运作。国家的空间地理要素始终是与“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早在私有制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存在共同体即社区。社区的地理要素只是自然的、人文区位的和行政管理界限的反映。

因此,“社区”和“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

②社区不同于城市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一个概念。与“城市”概念不同的是,“社区”既可以坐落于农村,又可以坐落于城市,两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不能将“社区”的内涵与外延和“城市”等同起来。

③社区不同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内的社群是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而社区是地域性鲜明的生活共同体。

因此,人们在住宅、居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社区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社区关系,社会群体的概念是无法取代和覆盖的。(4)社区概念的定义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这个定义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①强调了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人口的主体,这也是社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

②强调居民之间在居住环境、卫生、文化活动、教育、治安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③强调了文化维系力的作用,即居民之间因相同的利益和社会分层而导致的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强调了地域共同体和地缘关系的特征;

⑤明确指出了构成社区的四大要素。(4)社区的要素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通常包括四个要素: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①地域要素:社区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这里的地域要素包括了两个方面:

a.自然地理条件,包括了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等;

b.人文地理条件,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

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大中型城市来讲,社区是一个微观型的地域社会。社区的地域界限不能太大,应限制在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限定在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

②人口要素: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

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区域内的居民,非居民人口应排除在外,而其他社会群体构成要素的人口划分则可以是跨区域的。

社区人口状况的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数量状况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

b.质量状况是指社区内居民在素质方面的情况,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

c.人口结构亦称人口构成,是指社区内各个类型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如科学家、教师、工程师等之间的数量构成以及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的比例等等;

d.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的密度大小,也指居民及居民的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

e.人口流动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进出与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③组织结构要素: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

组织结构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a.社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种类及其相互关系总是不同的。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程度不高,故人口的同质性较强,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和功能相对简单,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及功能也就相对简单。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分工越细,社区内人口的异质性就越强,功能性社会群体的种类也就愈趋多样化,整合社区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及其组织功能就越多样化。

一个社区,如果其居住环境舒适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社区认同感强,则说明该社区有着良性的和完善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及其互动关系。反之,则说明该社区的社群和组织出现了问题。

b.对于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工作和社区研究的人来讲,加强社区组织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

a.社会群体与组织内部的构成研究;

b.社群与组织的运作架构的研究;

c.居民社群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④文化要素: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

一般来讲,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感等。社区文化也是区分不同社区的重要特征,社区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在现实的社区实践中,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无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5)社区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①社区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社区形成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拥有或具备这四个条件,就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成形的社区。

②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地域是社区的地理环境要件,人口是社区生活的主体要件,组织与群体是社区居民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客观机制,而文化则是社区居民交往与整合得以实现的精神要件,四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③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功能与模式的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必然呈现出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

2.社区的娄型(1)社区类型划分的方法

关于社区类型的划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区分角度和方法:

①地域型社区划分法

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法,可划分为:

a.农村社区:又可区分为山村社区、平原社区、高原农村社区、江南农村社区等;

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也可细分为沿江沿海带社区、内陆型社区等。

②功能型社区划分法

a.这种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一些学者以及当今我国部分学者中,都比较流行。

b.这种方法的特点主要是注重或强调社区的某些功能性特征,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并据此划分为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等。进一步细分,又可将经济型社区分为农业型社区、林业型社区、牧业型社区等等,将旅游型社区细分为人文景观型社区、自然风光型社区等。

③一些其他的区分法

a.“文化区分法”,据此可划分为民族性社区、富人区、贫民区、黑人区、白人区,等等。

b.“社会变迁区分法”,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可划分为“部落型社区”、“传统型农业社区”、“传统型城市社区”、“新兴社区”、“现代型社区”等等。(2)三种地域型社区

从地域型社区划分法角度,可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种社区类型。这三种社区类型,也可理解为功能的区分和文化的区分。

①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其基本特征可以从社区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加以叙述和分析。

a.地域特征

最能表现农村社区地域特征的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土地

即农村社区居民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资源。土地的多寡、肥沃与贫瘠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发展前景。

第二,地理位置

即农村社区功能实现程度大小的重要条件。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交通条件的好坏及其与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的远近,直接制约着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社区与外社区的交往。

第三,地域范围

直接制约着社区规模的大小和容量。凡是地理条件较优越的地方,社区的范围和人口规模就有较大的张力;反之,则必然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限制居民交往的空间。

b.人口特征

农村社区人口的数量与密度要远低于城市社区。而这种规模意义上的数量与密度,使得农村社区又可分为与两种类型:

第一,散村社区:那种在人烟稀少地区由十来户家庭形成的小村落。

第二,集村社区:由一个或数个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庄组成的社区,则称之为集村社区。

由于依赖土地为生,不需要发达的社会分工,故农村社区人口的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人口流动性远低于城镇,人际交往范围也就比较狭小。

一方面使得人际关系简单亲密,重感情,民风比较朴实;另一方面,必然影响、制约居民观念的更新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c.组织特征

农村社区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及流动性小等特点,决定了整合居民人际交往的社会群体与组织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简单化。

家庭是社区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产、消费和保障等多种社会功能。

d.文化特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较低层次的经验型的生产方式,人们凭借传统的日常经验即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因而维护和延续传统的经验自然成为农村社区文化规范的重要任务。

注重家庭邻里关系、注重血缘与宗族关系、排外与保守型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等等,无不体现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其维护传统的文化本质。

不过,农村社区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通讯、广播、电视等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城乡和世界各地新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等必然对农村社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击,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更新着农村社区的文化体系。

②集镇社区

集镇社区也称城镇社区,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

我国集镇社区的要素和特征:

a.地域要素和特征

第一,集镇社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生态状况,决定了其特有的类型特征,如沿海集镇、内地集镇、边远集镇等;

第二,通过与城市和农村位置相比较而获得的地缘区位。

ⅰ.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相比,集镇社区因其独立的形态,故其范围较易辨别。

ⅱ.集镇社区由于位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的中间地带,其生态环境的条件和质量一般要优于城市社区。

b.人口要素和特征

第一,从人口的规模及密度来讲,集镇社区明显大于和高于农村社区,明显小于和低于城市社区。

第二,从人口的质量来讲,集镇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明显优于农村而弱于城市居民;而身体素质则难以定出优劣,关键在于当地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水平。

第三,从人口结构来讲,由于分工程度不同,集镇社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数量及比例关系,比之农村社区要复杂得多,比之城市社区则较简单化。

第四,从人口流动情况来讲,其流动数量和节奏要远大于农村社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集镇社区的人口流动必定会进一步加大,人口的异质性也会增强。

c.组织要素和特征

第一,就社会群体来讲,除了家庭和邻里,还出现了因职业相同和爱好相同等而组成的如朋友圈等形式的社会群体。

第二,家庭和邻里,在集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关系及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集镇社区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主要以地缘为基础,基本上摆脱了血缘与宗族关系的支配性,故比较讲究交往的平等性。

第三,就组织结构来讲,集镇社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要高于农村社区,居民之间异质性互动明显,因而就需要一系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组织和团体及规章制度,凭借它们来有效整合居民及其社会群体的交往关系。

d.文化要素和特征

通过同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的对照、比较,集镇社区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双重性特征:

第一,价值体系,往往是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并存,当感性和理性发生碰撞和冲突时,理性的力量就会弱于和让位于感性的力量。

第二,内容构成,既有现代城市文明及整个世界现代文化形态对其的影响,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东西,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交融和冲突。

第三,社会心理的构成,呈现了开放性与保守性兼容的态势。

由于集镇社区的地理位置、居民的主体与农村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落后的小农意识和思维方式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集镇居民的社会心理,因而用保守狭隘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国内外、城乡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往往又构成了集镇社区文化的一个特点。

③城市社区

相对于人口密度低并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农村社区,城市是一种经济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的非农产业活动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聚形式。

a.地域特征

第一,从城市社会学视角来看

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和特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中,它表示一种静态的区位关系;较长的历史时期,它表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化过程。

在古代和近代的城市中,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内部区域的功能分工不明显,故难以形成自身特色明显、界限清晰的社区。

工业化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的地域分化愈显明显,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些界限明确的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住宅区等功能性区域。

第二,从城市的外部结构来看

现代城市由于中心区人口集中,地价及相关费用昂贵,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从而在城市周围形成了大量的卫星城镇。这些城镇与中心城区紧密联系,成为现代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b.人口特征

城市各个社区的人口特征,既受制于整个城市人口的结构,又有本社区的自身特点。前者体现了城市型社区要素的一般特征,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意义;后者则表现为城市型社区的个别特征,具有个性、特殊性的意义。

城市人口的结构即城市社区人口的普遍性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一,人口的数量多而且密度大;

第二,人口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集镇的人口;

第三,人口的流动性大;

第四,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第五,人口的异质性强且差别性大。

c.社群和组织特征

城市社区的社群和组织,都是社区居民赖以实现人际社会交往的两类不同的载体。

第一,这里首先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

ⅰ.“城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城市人口跨社区、匿名性与非个性化明显、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

ⅱ.“城市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则是指居住在同一城市社区内的、以共同利益与兴趣爱好为纽带的、以社区内的社群与组织为载体的、具有一定情感交流的人际社会交往关系。

第二,作为城市社区内人际关系载体之一的社会群体,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ⅰ.主要以地缘和利益为基础,以利益或兴趣爱好等为纽带的社会群体种类,形式愈趋多样化;

ⅱ.这些社会群体是居民增进情感交流、抵制人际关系淡化、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ⅲ.在解决居民间的矛盾、纠纷和冲突时,虽不排除情感要素的介入,但主要依赖理性契约和法律的力量。

第三,而作为城市社区内人际关系另一重要载体的社会组织,具有这样三个特征:

ⅰ.组织数量众多、类型复杂。

由于社会分工精细、人口异质性强,就需要不同的社会组织去整合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组织社区发展,提供社区服务。

ⅱ.组织功能的专业化。

与传统社区社会组织稀少、功能未予分化的情况不同,立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愈益细化的现代城市社区,各种组织依分工的原则而实现了功能的分化和专业化,大大提高了社区发展的效能。

ⅲ.组织结构严密的科层制。

科层制是一种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功能、严格规章和权力分等的正规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结构科层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组织的三大特征。

d.文化特征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包括社区意识、社区心理、社区风尚、社区公德、社区教育、社区艺术活动、社区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社区文艺活动场所、公益广告、艺术雕塑,标志性建筑以及环境绿化等物质层面的要素。

城市社区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有城市文化的一般特质。

城市社区文化是整个城市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城市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制约。因此,它同样具有理性化和多元化等城市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二,具有城市社区文化自身的特征。

各个社区之间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社区文化。各个社区文化特色不仅可以从社区文化的精神层面表现出来,在社区的住宅风格、公共设施的状况等社区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城市社区居民从“住所认同”到“社区认同”,前提条件是社区环境与质量的状况。

与农村的社区认同相比,城市的社区认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当居民们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管理到位的冢园之时,其文化上的社区认同就是必然的了,并会催发其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意识。反之,则会产生“社区冷漠”的文化现象。

3.社区的功能(1)社会服务功能

①定义

社区的社会服务,简称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构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

这种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主要表现为无偿性的服务,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微利、微偿性的服务。

a.狭义的社区服务,主要指面向诸如残障人士、老年群体、受虐妇女与儿童、处于困境中的外来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社会边缘群体所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b.广义的社区服务,除上述服务工作之外,还包括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如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文化休闲的组织与指导,等等。

②形式和层次

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层次则有专业性服务与非专业性服务之分。

a.专业性的社区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用其专业性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向社区提供的专业化服务。

b.非专业性的服务,则指社区内的一些组织和志愿者提供的大众化的知识含量较低的助人服务活动,如帮助孤老和残障人士打扫卫生,等等。

③意义

a.在社区的各项社会功能中,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b.这种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受益者不仅是社区中的各类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而且同样包括全体居民。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公益性社区服务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感性的联系。(2)人的社会化功能

①含义

人的社会化,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亦指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经验、技能和社会规范,扮演与自己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社会角色,而社会文化也得以承上启下、延续发展。

②阶段

人的社会化又大致可以区分为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阶段。

a.早期社会化,亦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生活、接受社会规范,健全个性与人格,融入社会关系体系的初始阶段。

b.继续社会化,则是成人阶段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成人适应社会生活变迁、调整社会关系、提高生存能力、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的过程。

c.再社会化,再社会化通常指曾经违法、犯罪的社会成员重新融人社会、回归社会的过程。

③意义

社区仍然是现阶段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这是因为:

a.人的早期社会化的场所主要是在社区。

人接触、面对和学习的社会经验及其知识、规范都是在社区范围内习得的。

第一,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

第二,社区的文化环境以及亲戚、邻居传递的社会信息;

第三,社区内幼儿园和学校生活的学习。

b.在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社区也是重要的载体和场所之一。

社会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社区生活中来,影响和改变着社区的组织、社群、家庭和文化,并通过社区的这些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着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c.社区是人的再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当某些违法分子或犯罪分子从监禁机构出来后,他们都有一个回归社会、被社会重新接受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社区无疑是再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场所,而社区帮教、社区矫治则是再社会化最有效的一些方法。(3)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

①含义

社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其基本涵义是指,社区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的场所以及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同时,社区发展也有赖于居民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

②意义

人们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实际上就是在社会领域里从事民主建设、民主管理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a.对政府来说

第一,可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实施政府制定的社区政策;

第二,可以将潜在的社区资源发掘出来,使之成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建设的动力。

b.对居民来说

第一,可以培养健康的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增进居民相互间的关怀和情感交流;

第二,可以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4)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①含义

社区的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是指社区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教化、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的结构、地位和作用。

②意义

社区的社会控制和稳定工作,是整个社会控制和稳定工作的基础,社区的这些工作搞好了,将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③条件

社区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功能的有效实现,有赖于三方面的条件:

a.拥有一套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及运作机制;

b.拥有一套社会帮困、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及运作机制;

c.良好的社区文化和社区文明体系、社区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机制、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

二、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涵义

社区工作的概念是和社会工作的概念紧密相连的。社区工作的界定和社区的界定一样,存在很多分歧。社区工作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形式。(1)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社区工作既是一项社会服务,又是一种专业方法。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1962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认可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目前,专业社区工作的社会效能,社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及其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区居民的认同。(2)社区工作的界定

①美国学者罗斯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种方法,一个社区用这个方法确定它的需要或目标,排列其先后缓急次序,鼓励其从事改造的信心与工作的意志,寻求内外可用的资源,而采取行动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扩大和发展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态度和实践。

②兰尼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及保持社会福利资源与社会福利需要间的进步,有效的适应方法。

③英国的高本汉报告书

给社区工作的定义是:主要涉及影响社会转变,透过社会情况分析及不同群体建立关系的两个过程,其目的是让市民参与决策的制定,使市民对社区建立认同感及向市民提供所需服务。

④布托

一项受薪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借以协助居民识别所面对的问题及机会,由居民共同作出实际决定,采取集体行动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居民将决定付诸行动时,社区工作者给予支持,以培养居民的能力及自我独立。

⑤社区工作的定义

总的来说,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a.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因此,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团以及企业等,只要在社区内从事的助人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

b.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法之一,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社区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组织

社区工作、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三者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此有必要对三者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1)社区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在研究社区问题时,最早提出了“社区发展”这个概念。

社区发展,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2)社区组织

①含义

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内开展工作或活动,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组织。

a.广义的社区组织,可以指在来自于社区外的,以从事社区公共事务或社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参与社区活动为目标的各种社会组织及机构。

b.狭义的社区组织,则是指由社区建立的以满足社区需要和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的,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

②特点

a.社区组织是一种地域性组织,或者是在社区平台上开展工作的组织。社区组织的特定地域就是社区的地理界限。

b.社区组织以兴办或管理一定社区的社会服务、政治活动、文化事业及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

c.社区组织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社区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组织的异同

①相同点

就其广义而言,社区工作、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都可以被认为是相同的概念,在很多时候三者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有时,社区的一项服务计划,可以称为社区工作计划,也可称为社区发展计划或社区组织计划。

②不同点

a.三者实际上关注的重点,在工作方向和运用上都是不同的。

b.不同的国家对三者的用法也是不同的。例如,“社区工作”在英国和中国的香港地区都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而美国则较少使用该词,往往用“社区组织”来指称社区工作,“社区发展”则被视为社区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模式。

c.总的来看,社区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组织三个名词当中,社区工作一词涵义最为广泛,同时包括社会工作的一些元素。严格区分的话,社区发展及社区组织都可以视为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

3.社区工作的目标和特征(1)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

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主要存在着两种类型:罗夫曼分类法和谭马士分类法。

①罗夫曼分类法主要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两大类别:

a.事工目标

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件具体事工,达到一些社会福利的目标,满足社区需要,例如修桥铺路、安置无家可归者等。这些改善是具体而落实的。

b.过程目标

促进社区居民一般能力的提高,建立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发掘及培育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加强公共事务的了解,以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及技巧等。

②20世纪80年代,谭马士提出了另一个社区工作的目标——二分法:

a.分配资源

社区工作在于组织居民,就市民日常的切身事情,争取合理而平均的资源调配,从而令市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b.发展市民

第一,社区工作可促进公民权的发展,这包括培养基层市民的“政治责任感”,也即他们的“政治能力”及政治重要性。

政治能力,就是令市民对政治产生兴趣,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及技巧去参与政治事务。

政治重要性,是令市民拥有信心及能力,借以影响政党及政客,觉得自己在政治参与上有着重要位置。

第二,社区可促进社会发展,这里是指培养居民的“社区凝聚力”,增进居民间的交往,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令居民觉得可对整个社区作出贡献。(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满足社区需要是社区工作目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来看,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①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品质。

②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利分配。

③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

④发挥居民的潜能。

⑤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

⑥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⑦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3)社区工作的特征

①以社区为对象

社区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区,不能局限在或等同于个人、家庭和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社区工作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a.就地域性来看,社区工作的对象是社区中的每个居民,而不管其年龄、性别或收入的多寡,社区内居民可以共享社区的公共设施。

b.就功能性而言,社区工作的对象是社区内群体性的问题,或居民所关注的共同事务。(2)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

社区工作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宏观的,认为问题的产生不在于个人本身,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及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社区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着力去改善社区周围的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及政策。解决问题的责任也不应放在个人身上,政府、社区均有责任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3)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居民的集体参与,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行使自己的权利,以及增强信心等。(4)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①事工目标是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解决社区问题,争取居民应有的资源和权力。

②过程目标是让居民在社区工作过程中得到成长,提高社会意识,积极参与社区。

③在社区工作中,两个目标是并重的,假如只是改善了社区生活环境,改变了制度,居民并没有得到成长,那么社区工作是不成功的。两者应该同时得到发展,获取事工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双重目的。(5)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以及具有政治性的特征

总之,社区工作具有双重的重点,针对社区内居民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的生活素质。

三、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社区工作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以及社会稳定等四个方面。

1.社会福利功能

①含义

社区工作的社会福利功能,是指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社区的生活,促进社区的进步。诸如社区计划、社区组织、社区募捐、社区基金会、社区照顾、再就业辅导等,都是实现社区社会福利功能的重要工作或载体。

②实现方法

a.社区工作的社会福利功能的实现,要求社区工作者努力去挖掘和充分运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社区居民面临的问题,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b.社区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社区工作社会福利功能的实现。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实现社区工作社会福利功能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社会服务功能(1)含义

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是社区工作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这里所讲的社会服务,是指国家无力满足或无法直接提供的、而企业又不愿意以非营利的途径去满足社区居民要求的那些非市场的、社会领域的服务。(2)内容

社区工作者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以及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组织、服务项目及服务机制。

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既可以是无偿性服务,也可以是微利的有偿性服务。

①无偿性服务的受益对象是整个社区或社区的居民,买单者或购买者则是政府、慈善组织及慈善人士。

②微利的有偿服务则是有能力购买这种服务的居民。

③有偿服务获得的盈利部分,还得用于社会服务的再投入。

3.社会行动功能

社会行动是社区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或工作模式,也称为“社区行动”、“抗议行动”或“冲突模式”。

社区工作者推行的社会行动,主要的帮助对象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社区工作的社会行动功能,在于达到合力解决社区问题,维权与增权,争取所需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及生活素质等目标。

社区工作的社会行动功能不同于社会运动。社区工作并不具有社会运动功能。(1)社区工作促使的社会行动通常是一个由下向上的参与过程,是由群众的集体不满而引起的、由群众从下而上带动起来维权或增权行动。(2)社区工作者所促使的社会行动,只是在现存的体制下,谋求改变不公正的政策,达到有限度的社会改革,并提升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

4.社会稳定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的稳定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为社区管理与组织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及运作机制。(2)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实现的好坏,有赖于社区是否拥有一套社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服务的体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运作机制。(3)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还蕴涵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社区事业计划和社区生活中。

第二章 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

一、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1.关于社区工作的渊源

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社区睦邻运动都是当代社区工作的渊源。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是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源自于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他在16世纪时已注意到各国的贫困问题,并拟定过一套贫民救济方案,汉堡制是其设想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2)爱尔伯福制是德国爱尔伯福市于l85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区救助制度,该制度仿效汉堡制,但有不少改进。

3.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

慈善组织协会首先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是为了协调各类慈善机构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组织的总称。

慈善组织协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它在调查甄别是否是“值得救济的贫民”方面的“个别化”做法,直接导致了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2)它促进各个救济机构、慈善组织协同努力解决社区问题的做法,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4.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睦邻运动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是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发起的社区居民自助互助运动。

5.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1)1939年,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报告,系统阐述了社区组织的理论和方法,使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为大家所肯定,从此,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列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2)1939—1945年间,社区组织课程在美国的社会工作学院中逐步推广。(3)1946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成立社区组织研究协会。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6.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1)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不少国家在社区发展中注意借鉴中国乡村建设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2)晏阳初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多次应邀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的乡村建设经验,并从事具体的指导工作,曾任在菲律宾创办的国际乡村改造学院院长,为世界社区发展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二、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1.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

1955年联合国社会局出版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一书,提出了社区发展的l0条基本原则:(1)各项活动必须符合社区的基本需要,并根据居民的愿望制订首要的工作方案;(2)全面的社区发展必须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并组织各方面、各部门联合行动;(3)在推行社区发展的初期,改变居民的态度和物质建设同样重要;(4)社区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居民热心参与社区工作,从而改变地方行政机构的效能;(5)选拔、鼓励和训练社区领袖人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主要工作;(6)社区发展工作应特别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以扩大参与的基础并获取社区的长期发展;(7)社区自助计划的有效实现,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8)制定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有完整的政策,行政机构的建立、工作人员的选拔与训练、地方和国家资源的研究、开发、社区发展的实验与考核机构的设立等等都应逐步配套进行;(9)在社区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地方的、全国的和国际的民间自助资源;(10)地方性的社会经济进步,必须与全国性的发展计划互相结合、协调实施。

2.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1)第一个特征是,社区居民自治。大多数CDC相当活跃,在争取捐款、搞好社区关系、游说议员和社区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第二个特征是,发展社区经济。(3)第三个特征是,确定工作目标。社区发展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在低收入居民聚居区开展工作。

3.英国的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方法,也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

其主旨是动用社区资源对有需要的人进行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内容:(1)老年人服务

为老年人服务,特别是为那些没依靠的、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服务是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内容。英国的老年人服务有下面几种基本做法:

①资金照顾

对那些有病残及生活上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将他们安置在政府和社会机构建立的院舍中集中照顾,并得到社区内社会资源,特别是人际关系资源的支持。这类服务的费用基本上是由政府开支的。

②院舍服务

政府在社区内建立老人服务中心,吸收生活上能够自理,但缺乏密切人际关系支持的老人,日间到服务中心参加活动。这些服务中心有较齐备的文娱、体育等设施供老人使用。

③日间照顾

向行动困难及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的生活服务,如送饭、送报等。(2)儿童服务

儿童服务大多是指为残疾、受虐待和有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所提供的补救性服务。(3)对学习有困难者服务

主要包括弱智人和精神上有病症的人。

4.德国的“邻里之家”“邻里之家”主要是为当地居民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社区服务中心,它经营和服务的项目都根据当地居民需要,宗旨是为居民排忧解难,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邻里之家”的服务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分为两大类:(1)日常生活类。有病员护理、家庭服务、临时带小孩、烹调、家庭装修和家电器维修、上街购物、园艺、为残疾人与老年人推车、陪伴家人交谈、朗读作品等。(2)文化娱乐类。活动内容有时装表演、儿童杂技、儿童戏剧、音乐会、化装舞会、各种讲座;有柔道、按摩、太极拳、排球、足球等健身活动;还有游市区、法律咨询、孕妇交流经验、如何当好母亲等知识交流。“邻里之家”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自己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津贴,及有关团体的资助。活动经费有临时收取的,有捐助性付给的。

5.其他国家的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又称“社区矫治”,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

社区矫正的方式方法在西方国家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1)家中监禁制

实际上是一种限制罪犯人身自由的监外软禁措施,即在一定期限内,将罪犯限制在自己的居所范围之内,不得随意外出。(2)周末拘禁制

这是一种让犯人星期六和星期日在监狱服刑的制度。主要做法是对那些犯罪性质和情节轻微、所判刑期很短、无再犯之虞的犯人实行周末到监狱服刑,其他时间仍留在家庭和社区过正常生活的制度。(3)劳动释放制

这是一种让犯人到监狱外劳动的制度。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到监狱外面的劳动场所与社会上一般工人共同劳动,除了雇主以外无人知道其是犯人,晚上下班后回到监狱报到。(4)学习释放制

这是一种犯人到监狱外学习的制度。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到监狱外面的学校读书,晚上回到监狱。学习释放制的目的在于使罪犯逐步接触社会,并通过学习提高技能和增长知识。(5)归假制

这是一种给予正在服刑的犯人一定的假期,让其回家度假的制度。

三、中国的社区建设

1.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服务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区工作常被称为社区服务。(1)定义

社区服务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受人民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依赖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有组织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动员居民群众,发扬扶弱助贫、尊老爱幼及互相帮助的精神,因地制宜兴办各种小型福利、设施,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为居民群众,特别是有困难的家庭和居民,提供各种服务。(2)城市社区工作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人口的构成出现了新的情况,从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也为城市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①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骤增,给基层政权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②城市社区下岗待业群体初步形成,给基层政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加大了基层政权组织的工作量。

④每周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加宽了基层政权组织的工作面。

⑤合资、独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多,给基层政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的历程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上海市发挥了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后,石家庄、青岛、沈阳、北京、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也开始了全市性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工作。

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社区建设逐步展开的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动:(1)早在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作为出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同上海代表团一起共商改革和发展的大计时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2)朱镕基同志也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工作。他在1998年2月视察天津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时,就明确肯定了社区服务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认为社区服务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个大方向。(3)几年来,胡锦涛同志不仅视察了青岛、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而且还对开展这方面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认为,开展社区建设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①首先就要把党组织建设好,这是各项工作的核心。

②要动员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社区工作。

③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重视,中央文明办和民政及其相关部门的努力推动,上述各城市和各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展开,并很快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一、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1.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1)人的价值与尊严

社会工作者相信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是不可剥夺的,因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对案主个人或群体的价值和尊严给予尊重、支持。(2)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意味着保证人们的平等机会和权利,保证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工作的社会正义价值内涵是:

①社会资源根据需要原则进行分配,因为这些社会资源是个人资源发展的基础,获得这些资源是一种公民权利;

②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机会是完全开放的,那些并非个人过错而遇到不公平障碍的人应得到适当的补偿;

③建立以人类发展和丰富人类经验为目标的社会机构和政策,并使其居于比其他机构和政策更优先的位置;

④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专制运作遭到革除;

⑤作为建立特权、发展和分配社会与自然资源,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的压制政策被放弃。(3)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受助者及自己的看法。

2.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1)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个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是社会工作包括社区工作的核心价值。(2)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

社区工作重视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平等机会和福利责任。所谓制度取向,就是指把健全的公共政策视为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个体自我实现的合理的社会功能,将机会平等和社会福利看作公民的基本权利。(3)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

民主和参与是社区工作价值体系中一对密切联系的概念。民主是一种社会关系,既存在于政府与人民之间,也存在于社会群体和组织内外部成员之间,反映了一种平等、有序的权力和责任关系。(4)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特定服务,也是一种间接服务。它注重社区成员、团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交往,强调居民建立邻里关系、强化互相照顾、建立和谐的社区的重要性。(5)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

这种价值观认为社会工作者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策略,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在法制化国家,申诉、呼吁等行动方式都有正常的程序。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概述

社区工作的原则指在开展工作时所要遵循的准则,它是由社区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基本目标所决定的。社区工作的原则可分为两个层次:(1)“基本原则”指社区工作中带有总体性、普遍性的指导原则;(2)具体原则指社区工作的某个特定领域或策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2.基本工作原则(1)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