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黎炳南儿科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2:00:59

点击下载

作者:黎世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黎炳南儿科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黎炳南儿科经验集/黎世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11辑)

ISBN 978-7-117-20853-6

Ⅰ.①黎… Ⅱ.①黎… Ⅲ.①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6782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主  编:黎世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853-6

策划编辑:李宁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黎炳南简介

黎炳南教授,男,生于1914年10 月8日,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中医儿科,对小儿哮喘等肺系病证及脾胃病证造诣尤深,擅治小儿诸疑难病证,临床每有效验。20世纪40年代,曾任惠阳国医馆副馆长,50年代初任惠州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1958年起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名誉顾问。因其多年来对中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1978年由广东省政府授予“省名老中医”称号,1991年被指定为首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黎老在临床上对学术精益求精,依据数十年之经验,主攻小儿哮喘这一国际性难治性疾病,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在教学上主张“治学严谨,知行结合”,为西中班、中医进修班学员讲课、带教,自1986年起培养研究生。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黎老指导研究生对其自创的“黎氏哮喘Ⅰ、Ⅱ号方”进行了多项研究,其研制的“黎炳南哮喘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于1993年6月获广州市科委鉴定通过。并发表了“小儿治疗要则和临床体会”、“小儿哮喘论治”、“略论治病必求于本”等学术论文20多篇。

出版说明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社先后组织出版了一些著名老中医经验整理著作,包括医案、医论、医话等。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批著作对我国现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理出版著名老中医经验的重大意义正在日益彰显。这些著名老中医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当中的代表如秦伯未、施今墨、蒲辅周等著名医家,既熟通旧学,又勤修新知;既提倡继承传统中医,又不排斥西医诊疗技术的应用,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著作多成于他们的垂暮之年,有的甚至撰写于病榻之前。无论是亲自撰述,还是口传身授,或是由其弟子整理,都集中反映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诸位名老中医不吝秘术,广求传播,所秉承的正是力求为民除瘼的一片赤诚之心。诸位先贤治学严谨,厚积薄发,所述医案,辨证明晰,治必效验,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也不乏具有创造性的建树;医话著作则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是学习中医的难得佳作,为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由于原版书出版的时间已久,今已很难见到,部分著作甚至已成为中医读者的收藏珍品。为促进中医临床和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我社决定将部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医名著编为《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并分辑出版,以飨读者。第一辑 收录13种名著《中医临证备要》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疗经验》《岳美中论医集》 《岳美中医案集》《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钱伯煊妇科医案》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赵锡武医疗经验》《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 收录14种名著《中医入门》 《章太炎医论》《冉雪峰医案》 《菊人医话》《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刘奉五妇科经验》《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女科证治》《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读古医书随笔》《金寿山医论选集》 《刘寿山正骨经验》《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 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 《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 《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 《范文甫专辑》《临诊一得录》 《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 《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 《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 收录6种名著《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 《医学承启集》第五辑 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 《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 《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 《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 《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 《小儿诊法要义》《妇科心得》 《妇科经验良方》《沈绍九医话》 《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 《验方类编》《应用验方》 《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 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 《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 《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 《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 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 《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 《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 《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 《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 《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 收录11种名著《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读书教学与临症》《陆银华治伤经验》 《常见眼病针刺疗法》《经外奇穴纂要》 《风火痰瘀论》《现代针灸医案选》 《小儿推拿学概要》《正骨经验汇萃》 《儿科针灸疗法》《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第九辑 收录11种名著《书种室歌诀二种》 《女科方萃》《干祖望医话》 《名老中医带教录》《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 《清宫药引精华》《祝谌予经验集》 《疑难病证思辨录》《细辛与临床》(附 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第十辑 收录7种名著(刘渡舟医书七种)《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诠解》 《新编伤寒论类方》《经方临证指南》 《金匮要略诠解》《肝病证治概要》第十一辑 收录8种名著《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何任医论选》 《月经病中医诊治》《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黄绳武妇科经验集》《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 《中医美容笺谱精选》

这些名著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至90年代在我社出版,自发行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多数品种的发行量达到数十万册,在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使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阅读名老中医原著,我们在重刊时尽可能保持原书原貌,只对原著中有欠允当之处及疏漏等进行必要的修改。为不影响原书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因换算等造成的人为错误,对部分以往的药名、病名、医学术语、计量单位、现已淘汰的临床检测项目与方法等,均未改动,保留了原貌。对于原著中犀角、虎骨等现已禁止使用的药品,本次重刊也未予改动,希冀读者在临证时使用相应的代用品。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9月序

本医集主要介绍儿科专家黎炳南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历代医家对儿科十分重视,至宋代“儿科之圣”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问世,儿科渐成独立的学科。明清以至现代,儿科学术又得到较大的发展。

现代社会提倡优生优育,儿童医疗保健事业备受国家和群众的重视。尽管小儿服用中药困难,似不利于中医的普及,但在中医力量雄厚的医院,中医儿科仍是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拥戴,显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安全、有效、价廉的优势。中医不但擅治慢性病,且对小儿多种急性病,包括哮喘、肺炎、腹泻、感冒高热等常见的急症、重症,均有很好的疗效。要使中医立于不倒之地,进而得到发展和推广,关键是要继承传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条件进行必要的研究,切切实实解决不断提高临床水平的问题。不重视临床研究而想提高疗效,必然失去群众的支持,失去中医发展的根基。

黎老从其父辈起,从事中医儿科者已有4代人,家学渊源,根基深厚,学验丰富。本书论治儿科疾病,既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又针对岭南地区儿童的体质特点,并兼及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对后学者应有所启迪。

名老中医是祖国医学理论和经验的活的载体。1991年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迄今已有10余年,首批老中医药专家仍健在者已不多,抢救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仍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工作。本书的出版,对此应有帮助,故乐为之序。2003.10.25前 言

黎炳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载,对中医儿科造诣尤深。本书重在介绍其儿科学术经验,并兼及部分内科、外科、五官科内容。自扁鹊入秦“为小儿医”起,有关儿科的记载,已有2400年的历史,有关著述浩繁,各种学说纷呈,初学者不易准确掌握。况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空调的普及、冷冻食品的流行、抗生素的滥用、嗜饮“凉茶”的习俗,使处于南方“多湿多热”中的小儿发病时常出现寒热并见、虚实夹杂的特点。黎老在多年的诊疗工作中,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和现代生活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本医集的出版,是系统整理、介绍黎老学术经验的极好机会,冀望为中医儿科医师提供一本既理论简要而明晰、又能切合临床实际的读物,这对于学习祖国医学理论和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的内容,包括生平传略与治学经验、学术见解、哮喘论治、临床经验、医话选录、病案评析六个部分。在黎老丰富的临床经验中,以论治哮喘为其特长,故以独立篇章作专门介绍。本书的编写,力求反映黎老学术经验源于诸家学说而又条理分明,论治方法灵活而又切合临床实际、便于掌握的特点,使读者能从中得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收获。

历年发表的有关黎老经验的论文,在收入本医集时作了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特此说明。

参加本书编写者,多为跟随黎老学习多年的学术继承人、高级职称医师及部分研究生。黎老年届89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亲自对文章的编写进行指导和审阅,使本书能较全面、准确反映黎老的经验。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上时间较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望读者不吝指教。编者2003.10.28生平传略与治学经验黎炳南教授传略

黎炳南教授,男,生于1914年10月8日,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中医儿科,对小儿哮喘等肺系病证及脾胃病证造诣尤深,擅治小儿诸疑难病证,临床每有效验。20世纪40年代,曾任惠阳国医馆副馆长,50年代初任惠州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1958年起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名誉顾问。因其多年来对中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1978年由广东省政府授予“省名老中医”称号,1991年被指定为首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黎老之父德三公(1865—1953年),在惠州业医六十载,颇负盛誉。其喜研医籍,偶于旧书摊觅得一医学手抄本,亦爱不释手,深入钻研,去芜存精,验证于临床。其深感中医学博大精深,于中华民族之繁盛居功至伟,于是决计培养后学,传诸后世。黎老幼时在父亲的指导、影响下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志投身于中医学事业。20世纪20年代末,黎老考入广东省立第三中学(原址为惠州丰湖书院)读书。从15岁起即边读中学,边在父亲指点下学习陈念祖(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及《医学精要·首要须知》的手抄本,先是熟读,再经聆听讲解,释疑解惑,乃渐有所悟,暇时侍诊父侧,对中医药之神妙,更有所体会。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意图消灭中医,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一些地方发起了示威游行,虽然此案最终未能实施,但中医事业受到了严重摧残。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黎老立下为中医学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的志向。此乃其医学启蒙阶段。

1933年,黎老在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同年赴广州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该校是当时华南有名的中医学校,国民党政府歧视中医,禁止成立中医学校,故该校曾一度改名为“中医学社”,至1947年,广东20多所中医院校先后停办,该校成为全省惟一的中医学校。黎老入校后,开始接受系统的中医教育。当时的课程设置以中医教育为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内经、金匮、伤寒、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部分内容),以及中药、方剂、内、外、妇、儿,以及麻痘专科、针灸等各门学科。此外,亦学习部分西医课程(包括解剖、生理、诊断学、药理及临床各科)及日语,为其日后吸收现代医学的长处、指导西中班及研究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期间,黎老还参加了恽树珏(铁樵)创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恽老先生是江苏名医,对当时诋毁和消灭中医的活动进行坚决的抵制,主张“取西医学理,补助中医”。黎老研读其寄来的教材,并寄回作业由老师批改,获益良多。可惜老先生于1935年逝世,此学业遂中断。入学一年后,黎老返乡度假,适逢当局开设中医资格考试,为测试一下自己的学问深浅,黎老试着报名应考,不意竟以良好成绩题名榜上,取得中医开业执照。此乃其幼承庭训,又能刻苦研习之结果。1936年,时局动荡,黎老乃返里行医。此为其医学深造阶段。

黎老回乡悬壶次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随后大举进攻华南,作为战略要地的惠州首当其冲,先后被三次攻陷,惨遭蹂躏。黎老的住所为敌机投弹所中,床被烧焦,诊所亦被焚烧,只好栖身友人药铺继续业医。敌军退后,伤病无数,瘟疫迭起,恶性疟疾、流行性脑炎、天花、霍乱、麻疹、痢疾等等,接踵而至。当时抗生素尚未问世,城中有经验的中医亦不多,疫情难以控制。黎老初步医门,经验不多,似有难以应付之势,只好边干边学,潜心钻研,认为学术上不应有门户之见,尤应博采众长,对于古今经验、民间验方,皆可取其精华,验诸临床,效验真确者,即为我所用。经悉心救治,不少大症、险症,竟得挽回。一恶性疟疾患者高热昏迷,病情危笃,药石无效,群医束手。家人已将其置于外厅,准备后事。无奈中乃请当时尚属“新手”的黎老一试,经黎老细心揣摩,大胆投药,以攻补兼施法治之,病者乃得重生。自是黎老声名鹊起,深受拥戴,上门求医者日众。当时黎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加入上海中医药研究社进行学术交流外,还担任惠阳国医馆副馆长,召集同道进行学术讨论,并在仁慈善社组织赠医赠药,自己也亲身参与义诊,每周1~2次,坚持了数年之久,为纾解民困略尽绵力。由于当时的政府不重民生,轻视中医,故国医馆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资助,只由业界同仁勉强维持。

建国后,黎老参加惠州联合诊所工作,兢兢业业为病人服务,城内及郊区群众病重不便来诊,便骑单车送医送药上门,深得群众好评。政府对卫生事业及中医的发展高度重视,并组织成立惠州卫生工作者协会,黎老被推举为主任委员。为了振兴中医事业,黎老协助卫生部门兴办惠阳中医进修班,自己亦亲自参加教学工作,大部分学员毕业后成为当地的中医骨干力量。

1958年,黎老受聘执教于广州中医学院。当时该校是全国首批成立的4所中医高等院校(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之一。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条件简陋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人才不足,缺乏经验,甚至连教材也没有。而黎老深知,对于祖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黎老深感责任重大,乃与同道夜以继日,博览古今医籍,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教材。1960年9月,由广州中医学院儿科主编的《中医儿科学讲义》出版,4年后,对讲义进行修订,内容增加一倍,第二版教材于1964年7月面世。黎老参加编写与审订的《中医儿科学》一、二版讲义,为新中国中医儿科教育提供了统一的教材,亦为此后数版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黎老自开始行医至“文革”前的30年,历尽磨炼,其医德医术不断提高,并以之教书育人,此乃其自砺以育人之阶段。

十年浩劫结束后,祖国医学出现了振兴的希望,黎老虽年近古稀,仍壮心未已。临床上对学术精益求精,依据数十年之经验,主攻小儿哮喘这一国际性难治性疾病,开设哮喘专科门诊,求医者门庭若市,解除了大批患儿的病苦。此外,还参加医院速诊(特诊),病房查房,院外会诊,解决了不少疑难病证。在教学上主张“治学严谨,知行结合”,为西中班、中医进修班学员讲课、带教,自1986年起培养研究生,1991年被指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多年来,其培养的学生遍及各地,成为当地的学术中坚力量。学术的发展必须与时并进,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黎老指导研究生对其自创的“黎氏哮喘Ⅰ、Ⅱ号方”进行了多项研究,使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制得以逐步阐明,其研制的“黎炳南哮喘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于1993年6月获广州市科委鉴定通过。黎老还积极参与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在广东科学馆、电台、电视台介绍其医学经验,参加全国及全省的中医儿科学术会议,20世纪80年代曾被聘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名誉顾问,在省级以上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小儿治疗要则和临床体会”、“小儿哮喘论治”、“略论治病必求于本”等学术论文20多篇。其著述为十多种医学专著所收录。此为其治学的总结升华阶段。

黎炳南教授为中医事业工作了近60年,直到80岁才正式退休。在此期间,祖国医学经历了兴废存亡—复兴—兴旺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黎老承前启后,继承前贤家学,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为祖国医学,特别是广东中医儿科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值得后学继承和发扬光大。(黎世明)痌瘝在抱,上下求索——黎炳南教授治学经验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名家迭起,著述纷繁,流派各异。习医者若不能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往往执其末而舍其本,或抛其正而守其偏,甚至茫然而不知所归。正确处理博览与精研、理论与临床、古训与今学、医德与医术、继承与发扬等等关系,均是治学的关键之处。

黎老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60多年,亦是其孜孜不倦治学的60年。兹简述其概略,以供同道参考。(一)上下求索,博览精研

学医的途径,一般多认为要从源头学起,即以四大经典著作为起点,系统学习,并视此为正道。如同考察江河,始于上游,终于下游。黎老的途径,则是起自下游,溯流而上,再反复往返,上下求索。其学医始于近世医学,因文理通畅,易于接受也。在粗通医理后,侍诊父侧,学习临证治病。以后入学深造,对古籍经文辄能心领神会,回思临证所见,每有顿悟之感,因而收获颇丰。行医以后,则带着临症疑难问题,追溯近贤古人之教诲,在医学历史长河上下求索,获取真知,终有所成。由此观之,“先易后难、先实后虚”(在研究古奥的理论前,要先有一些临床知识)亦不失为学医的好途径之一。现代医校学生,多从理论入手,面对古籍,难免有深奥莫测、晦涩难明之感。若能多参阅近代医著,尤其要早临床、多临床,当能有所裨益。

读书的方法,当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为好。中医文献浩如烟海,穷毕生精力亦未可卒读。惟有浏览以领略其梗概,择其要者,精读以掌握其精华。其梗概如线,其精华如珠,一线贯通,则成一完整之项链,其价值自非零金碎玉可比。因此,浏览不可顺手拈来、漫无边际,而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从中找出重要的部分,逐个精研攻关,不可浅尝辄止。既掌握具体的治疗手段,又不失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切不可为病寻药,零敲碎打,丢弃辨证论治,以至昧其本源。(二)广收博采,如蜂酿蜜

为医者,要有所成就,须有汇涓流以成江海之心,追求广博的知识。

黎老幼承家学,初得启蒙。其父特别指出,为医关键之处:辨证之要,重在寒热虚实;论治之要,不可做“拐脚医生”(指对复杂症情而仅知纯攻纯补者),要善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谆谆教诲,黎老深感一生受益匪浅。继而入学深造,同时又遥从受业于近代名医恽树珏(铁樵),得诸多名师指导,学业获益尤多。行医后,对学术无门户之见,更无“同行如敌国”之意。边行医,边求师访友。抗战时,霍乱流行,后期吐泻伤阴者甚多,医者颇感棘手。后取法当地苗氏老中医之经验,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味,其效甚佳。此外,每遇老药工、药农,亦不失时机请教中药鉴别、加工炮制的经验。即使对于病家,也常躬亲下问。诸如独脚金煲猪肝治疳疾,火炭母煎水治湿热泻,腊鸭肫煲粥治脾虚泄泻伤津等民间验方,凡有效验者,均有闻即录,加以验证。尝治一泄泻病人,经投药十余天未效。经随访,知其后来求治于江湖郎中,用山羌子(红豆蔻)数粒,研末冲服即愈。乃紧记于心。后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其善用益智仁治小儿泄泻,此药与山羌子功效相近,于是乃悟出温脾肾法是治泻的重要环节。证诸临床,果有得心应手之妙。可见古训新知,皆不可轻视。执教以来,更以教学相长自勉,力求做到书熟理明以教人,亦每从学生的提问中得到启发,深入研究学问。曾多次带教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本着“学无先后,达者为先”之旨,与学员融洽相处,交流经验,了解西医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补充中医之不足。

广收博采,是治学的重要途径。但须如蜂酿蜜,对“收、采”有所选择,有所验证,酝酿成熟,构成自己的学术经验,方能酿出好的蜂蜜。万不可冀望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使自己变成珠瓦杂陈的杂物架。

诚然,今之后学者,未必都有如此丰富的阅历,但黎老勤求古训、吸取新知、博采众长、亲验得失、融会贯通的治学态度,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三)治学严谨,知行结合

黎老认为,治学是严肃而艰辛细致的工作,不容有丝毫的敷衍或取巧。否则,害人害己。为师者,更是误人子弟。故其钻研医籍,总是一丝不苟,慎思明辨;存疑之处则反复查对;古方不效,绝不轻易否定;有所心得,必躬亲体验,方以治人。

早年用桂枝治病,曾觉效果不如古人。反复查验仲景著述,发现其用量大异于今人。桂枝汤中,桂枝用三两。再考东汉衡量制度,一两约为13.92g,三两即近45g。虽有分三次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之戒,亦有“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之嘱。今人习用3~10g,于病重者,无异杯水车薪也。且取桂枝亲尝,发现其质常非上乘之品。乃重用之。果效。对寒喘小儿常用10g,年长者用15g甚至30g,令从师者每感惊异,亦为其疗效之卓著而叹服。此悖于今法,而近于古法;惟其临证取效,是为合法。

黎老认为,中医学术的关键,在于临床。若仅理论滔滔,而临症乏术,此非真正的学术。且医学常有未可尽于言传之处,必经理论与实践之结合,方能逐步掌握。因此,治学严谨,知行结合,是对医者的基本要求。故其授课中,常援引实例说明,对于进修生、研究生,更注意介绍自己的独特经验,使之对中医理论的活用有更深的认识。尤注重带教实习,以之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年近花甲之时,还带教于粤北山区,跋山涉水,深入门诊、病房,为学生修改处方,有时还亲自为病人煎药、尝药,为学生树立榜样。(四)痌瘝在抱,德术兼备

黎老常言:为医之道,一曰德,一曰术,德术兼备,方可言医。并以“行欲方而智欲圆”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为后学所敬佩。其甘于静读,不逐名利。病无轻重,治必精心。人无贫富,来者不拒。某年春节,一对衣衫褴褛之夫妇叩门求治,言灾后哮喘复发,乃不远千里自河南省慕名而来。其时午时将近,黎老外出甫归,亦不顾饥乏,细心诊脉处方,交代调养方法,赠送营养食品,令来者感激而去。“文化大革命”初期,黎老居家离附属医院有10里之遥,仍不顾家人劝阻,步行上、下班,为的就是让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初,黎老先后两次带西学中班到粤北山区实习,为农民服务。一天深夜,曲江某村有一位百岁老翁突患肺气肿合并感染,喘咳不止,痛苦万状,乃来电求救。黎老连夜带领学生驱车赴救,拟方煎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离去。其时黎老已届花甲之年且身体欠佳,仍不顾个人得失,待病人如亲人,令学生深为感动。他们认为此行不仅学到了中医治急病的经验,还上了一堂深刻的医德课。

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例,黎老绝不轻易放弃。虽曰“病有可为,有不可为”,但医者不应据此自慰。如有痌瘝在抱之心,潜心攻关之志,有些认为“不可为”的,或竟变为“可为”。否则,有些本来“可为”的,也会当成“不可为”而弃之。抗战时救治一恶性疟疾患者,其病情危笃,医者或曰热毒亢盛而用清热解毒,或曰正气不支而投温补,及至患者壮热昏迷,群医束手,家人只好将其置于外厅,准备后事。后经黎老细心辨证,知为虚实夹杂证,若以补正祛邪兼施,或可力挽沉疴。于是不畏风险,大胆投药,终使患者获救。于此可见,重视医德修养,抱有治病救人的强烈责任心,无疑可使治学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动力。不逐名利,宁静致远,医术方可渐臻佳境。历代名医,无不德术兼备,诚非虚言也。(五)坚持特色,中西互参

黎老认为,西医与中医理论体系虽异,然研究对象则一。必须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取其之长,为我所用,以扩大中医的研究范围,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1.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

中医在辨证上有独到之处,某些方面则又有失之于笼统之嫌。比如小儿腹痛,西医有急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梗阻、腹型癫痫等多种分类。若仅按“腹痛证”辨治,就无法知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和预后,甚至会延误某些必须手术病例的治疗时机。若能在辨病的基础上,分别探索其辨证治疗的特点,无疑会大大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提高其疗效。2.以西医诊断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应,则知其病矣。”这是历代中医运用四诊断病的理论根据。黎老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有些病是全无“外应”,而经现代检测手段发现的。比如乙型肝炎,初期往往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常在体检时发现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异常而诊断此病。小儿急性肾炎在水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后,古人认为病证“霍然而愈”,而经现代化验检查,此类患儿多有持续或反复出现的镜下血尿及小便红细胞位相检查的异常,这就促使现代的中医对此类病证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又如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当其咳止喘平,过去就认为治愈了。现经检查,部分患儿肺部啰音历久不消,或胸片显示阴影仍存,就提示病未痊愈。经研究,黎老认为此非仅因邪恋为患,在《中医杂志》讨论肺炎证治时,其首次提出此“为肺气不固,液渗气道所致”,以益气敛液法治之,取得显著疗效。因此,应用西医诊断方法,可提高中医的诊断能力,扩大研究范围,对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3.保持中医特色,坚持辨证论治

中医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将中、西医“对号入座”的倾向,是不足取的。比如对感染性疾病,就不能一概以清热祛邪为治。黎老认为,祛邪既可用“清”,也可用“温”,亦可用“汗”、用“下”、用“和”,甚至用“补”以扶正祛邪。八法之用,全凭辨证而施治。既祛除外邪,又调整机体功能,这是中医之长。若舍己之长而学人所短,反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在剂型改革方面,也要坚持辨证论治。如黄连,经提纯制成黄连素后,往往仅当抗生素使用,用途很窄,颇有“废医存药”之虞。黎老根据各种中成药的特点,因证情之异而配合使用,如用黄连素配保和丸治伤食泻;配附桂理中丸治虚寒夹湿热之泄泻;配西洋参制剂治热泻伤阴等,既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又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当代,如不从现代科学中吸取营养,中医就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但若不坚持中医特色,则极易出现“以今非古”、“废医存药”、以西代中,或只求形式结合,不讲理论、不求实效的怪现象。今之治学者,宜切戒之。(六)不泥于古,开拓创新

治学的目的,不仅是熟背古人之书,熟用古人之方。惟其能心领神会,别出心裁,有所创新,方为治学的高境界。

早年,在治疗哮喘发作时,黎老宗急时治标攻邪之法,效果往往不如人愿。经仔细观察揣摩,发现病者多有本虚标实之象,于是大胆打破常规,用扶正祛邪并进之法,取得较好疗效。1985 年9月,黎老在《新中医》发表“小儿哮喘论治”,力倡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法治疗哮喘,并根据该病的共同规律,熔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收散并行等法于一炉,组制成哮喘基本方,随症加减调配,治疗各种类型,均获显效,从而突破了只分寒哮、热哮而治的传统方法。1997年出版的《中医儿科学》6版教材,首次在小儿哮喘分为“寒哮”、“热哮”的基础上,增加“虚实夹杂”、“寒热夹杂”两个证型。可见,黎老的学术经验是得到医学同仁的认同的。

哮喘一证,古人有“此为宿疾,不可除也”之说。黎老不迷信古人,以此国际性难治性疾病为靶的进行研究。在创制基本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证实其发作期、缓解期的基本方,分别有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抑制IgE季节性升高、增加外周血ANAE阳性淋巴细胞、提高cAMP/cGMP比值以及减轻哮喘豚鼠肺组织炎症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中药治疗哮喘的部分机制。黎老还成功地进行了哮喘电子计算机专家诊疗系统的研制,使其学术经验得以推广应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必能促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就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金钥匙。(黎世明 谢昭亮)学术见解黎炳南教授学术思想与经验简介

黎炳南教授从事中医事业60年,其学有渊源,既承庭训,亦谙经旨,学识渊博,德高技精。黎老常言,为医之道,一曰德、一曰术。德术兼备,方可言医。尤极推崇孙思邈“智欲圆而行欲方”之训,一生将其置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对于医术,视若患者性命所系,未尝稍懈,必欲精益求精,力求创新。黎老擅长中医儿科、内科,于儿科造诣尤深,把祖国医学古老的传统理论与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兹从理、法、方、药诸方面简介之。一、理重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黎老认为,临证治病,当以“谨守阴阳”为第一要务。病证百态,治法各异,然其要者在“调燮阴阳”。比如发热,原因最为复杂。然而不管外感、内伤,总以阴阳失调为主,伐有余、扶不足,皆从调平阴阳着眼。故退热未必用清,甘温可除大热,临证每有治验。如治一产后高热案,可见一斑。曲江何氏,1971年一产4婴,产后大量出血,血压难以测到,入院后经大量输血、补液,血仍不止,行刮宫术后,血止而旋见高热(最高40℃),用大量抗生素未效。适黎老带教至此,应邀会诊。察患者极度衰弱,面白汗出,头晕心悸,虽壮热而需盖棉被,口渴而喜热饮,唇舌淡白,脉数大而中空,此为阴血暴失,阳气外越之危证。施甘温除热法。拟方:黄芪60g,党参30g,白术、当归、益母草各15g,首乌、熟地各24g,白芍18g,川芎、艾叶、香附各9g,炙甘草6g。服药2剂,热退症减。继进数剂,患者诸恙悉平,步行出院。本案不为假象所惑,以阴阳气血并补而力挽沉疴,是因阴阳两虚为病本之故。此外,对于偏于阳虚或阴虚之证,黎老则善用阴阳互根之理调之。孤阴不生,故阴虚者,养阴中常佐益气之品,以“阳中求阴”;独阳不长,治阳虚者常温阳填精同用,或补气养血并施,冀以“阴中求阳”,临证每收事半功倍之效。

黎老指出,小儿生理特点,有“体属纯阳”、“稚阴稚阳”之说,亦皆从阴阳立论。然若理解不当,则致偏颇之举。“体属纯阳”指生机蓬勃而言,非阳气有余之谓。若过分强调其易于化热、化火而滥投苦寒,反戕生机。“稚阴稚阳”之说,较为全面,但不可因其“稚弱”而畏于攻伐。蛮攻固可伤正,而攻邪不力,留邪致变,亦伤正气。故调阴阳者,当用则用,当止则止,“以平为期”可也。“治病必求于本”,乃辨证论治之最高准则。何者为“本”?黎老指出,除“病因为本”说外,尚应注意“正气为本”及“阴阳为本”之说。病之因,不外正、邪二端。元气为抗邪之本,故“病因为本”之中,尤以“正气为本”。而无论外邪侵袭或正虚致病,莫不与阴阳四时之变化,人身阴阳之盛衰有关,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显然,“本”者,本于阴阳也。黎老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就是以阴阳为纲纪,积极消除致病原因,处处顾护人身正气,以作为诊疗疾病之根本法则。”斯言融诸说于一体,甚切临床实用,为黎老行医数十年所贯彻。具体来说,临证治病,必“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倦诸伤),“求其属”(《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为病位,有五脏六腑、十四经脉、气血津液之别),并审察病势(势有虚实、寒热、燥湿之态势,表里、升降、开合之趋势,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之时势),在顾护正气的基础上,扭转病势,使阴阳恢复新的平衡。

治病求本,须明标本缓急之关系。黎老认为:“急”者,应为“紧急”、“危急”之义,非为一般“急性病”之同义语。若遇急性病而不论正气盛衰,概以治标攻邪处治,则“治病求本”形同虚设;“缓”者,当为“非紧急”、“非危急”之意。如必待“病势和缓”方言治本,则“治病求本”不啻名存实亡矣。实际上,标本每可同治,惟急则重在标,缓则重于本,重点明确,方可切中肯綮。如治一麦姓岁半男孩,其高热1个半月,经住院治疗,用抗生素加激素静滴,并屡用冰敷,罔效。乃转诊于黎老。其时正值盛夏,患儿壮热汗闭,四肢冰凉,形销骨立,口干喜饮,小溲清长,便稀有泡、日解数次,舌干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此为暑热郁闭于外、正气虚陷于内之夏季热兼脾疳泄泻证。拟方:参须(另炖)、黄芪、白芍各15g,青蒿10g,升麻8g,葛根20g,青黛3g,鳖甲、龟甲各30g,乌梅2个,甘草6g。煎服。另以香薷、麻黄、桂枝、荆芥各30g煎水,温汤熏洗。3天后发热明显减轻,泻止。乃继以前内服方加减调治。所服方药,以益气升陷、育阴潜阳为主,方中重用人参须,是因其性平而不温,益气兼能生津;佐用解暑透热之品,使补而不致留邪。然患儿衰弱至极,高热燔灼,恐生他变。故急用温洗法开腠退热,标本同治,得热势稍平,则专用内服调之。标本缓急处置得宜,患儿乃得转危为安。二、法贵灵活,尤擅补泻温清并进

黎老认为,理宜严谨,而法贵灵活,不可囿于古方定法,自设桎梏。病机复杂者,常须诸法配合,方能切合病机。

现代小儿的体质特点,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营养物质供应丰富,而合理喂养知识未能普及,部分小儿摄入过量营养而患肥胖症并由此导致其他病变;而部分小儿因饮食失调而出现厌食、吐泻、积滞甚至疳证。在广东发达地区,由于空调的普及、冷冻食品的流行、嗜饮“凉茶”的习俗,抗生素的滥用,小儿感寒、伤阳者甚众;而其地处炎热多湿之地,故湿热证多见、虚寒证亦属常见,而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更为多见。黎老以此作为治疗当代岭南小儿病证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对于证情复杂者,临证不单纯以“阴证”、“阳证”辨治之,而是抓住重点、多法并进,始能统揽全局,不至于顾此失彼。

虚实并见者,黎老善用攻补兼施之法。无论体虚新感、或久病致虚,皆可随证而施。甚至凶险重证,亦每获捷效。抗战时期,疫疠肆害,夭横无算。其时黎老初步医林,承继父训,治瘴疟重用驱邪、截疟,对气血已亏者,合补中益气汤共进,屡得挽其垂危。治天花亦每于清解热毒中,伍以芪、参、归之属,扶正托毒。黎老长儿曾罹天花,即赖此调治获愈。此后用于多种疾患,皆得效验。因虚者正气内馁,无力鼓邪外出,故当扶正祛邪兼施,冀正复而邪能速去。临证宜重法度,按二虚一实、二实一虚或虚实并重之异,而攻补侧重有所不同,调配得宜,自无“闭门留寇”之弊。

寒热兼见之证,黎老擅施寒热并用之法。小儿有素体虚寒而骤感风热者,亦有外感风寒而内郁痰热者,或外寒而内热,或上热而下寒。此时温之恐助其热,清之虑增其寒。治宜斟酌病机,寒热并行,不使寒热之邪,互为犄角之势。因诸药各有归经,运用得当,自能各达病所,相辅相成,不因寒热异性,而互相抵消。如外散风寒、内清痰热以治咳喘;上清暑热、下温肾元以治夏季热;温补气血合清解热毒治头疮暑疖;温脾肾配清肠热治泄泻、痢疾……不论病之新久、外感内伤,证合其法,均可放胆用之,每有卓效。又如风热表证,一般治以辛凉解表为法,然佐用辛温之品,效用更著,盖鬼门者,非温而不易开也。湿热为病,除热多湿微外,未可纯用清利,因湿为阴邪,非温而不易化也。20世纪40年代初,惠州霍乱大流行,患者多有上吐下泻、四肢冰冷,兼见烦热口渴。黎老常以黄连、黄芩、蚕沙清邪辟秽,更投吴茱萸、制附子、肉桂以温暖脾肾,并调灌玉枢丹(山慈菇、五倍子、续随子、大戟、蚤休、雄黄、麝香),逐邪开窍,活者颇众。

证无一定,治无恒法。甚者独行,间者并行。黎老善于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亦常配合收散并行、刚柔相济等法,不少顽疴痼疾,竟获显效。对于后学承继、发扬中医特色,每有启迪。三、组制专方,善治哮喘顽症杂病

今之教材,多取分型施治,各型配以代表方剂。其条理清楚,初学者易于领略其概。然三几分型,难赅其全。且其代表方剂,常用于此证,又用于彼证,比如银翘散,在《中医儿科学》第五、六版教材中,先后以本方治疗感冒、肺炎喘嗽、急惊风、风痧、水痘、痄腮、白喉等的相关证型,虽能抓住其风热在表的共性,但未能兼顾其病因、病位以及证候之特点,似有泛而不专之嫌。对此异病同治的方法,黎老强调必须“同中有异”。如用银翘散治小儿风热感冒,当兼治其夹痰、夹滞、夹惊之变;治肺炎喘嗽,当加麻杏石甘汤以宣肺定喘;治急惊风,当加平肝熄风定惊之品;治水痘,应兼利水渗湿及透疹解毒;治痄腮,须选能清肝胆热又能散结消肿之药……先其所因、求其所属,方能逆转病势。

部分病证在发病过程中,其病因、病位、病机相对稳定,或病程中某些显著的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对此,黎老组制基本用方,应用于部分病证。立方之意,在于握其病机肯綮,融会主要治法,选取效药,作为基础。其有别于分“型”治疗,所重乃以“病”为纲,随证候变化,灵活化裁,非一方统治一病、以不变应万变之谓也。现仅略举一隅,以供参考。(一)哮喘

黎老主持哮喘专科门诊多年,悉心探究,治验颇众。其认为本证发作时,多呈本虚标实之象,每有寒热兼夹之征,乃拟哮喘一号基本方为治:麻黄、桂枝、毛冬青、苏子、葶苈子、鹅管石、五味子、五指毛桃根、当归、炙甘草。诸药合奏宣肺散邪、化痰平喘、扶正祛邪之功。所治以肺为主,兼顾脾肾,将三脏同治、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收散并行诸法熔于一炉。喘作时以外感寒邪、痰郁夹热而正气不足者最为常见,本方即据此而设。证情诸般变化,可酌情化裁之。哮喘缓解时,拟哮喘二号基本方调治:熟地、当归、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鹅管石、五味子、炙甘草。本方以补肾健脾为主,配用除痰之品,意在喘虽平而宿痰未尽,补虚勿忘攻邪也。哮喘初定之时,宜将两方参合用之,以巩固疗效。(二)小儿久泻

婴幼儿机体嫩弱,久泻必耗气津,出现脾阳不运、或胃阴不足。二者虽有所异,然常非截然分开。黎老既恪遵东垣之温运治脾、升举清阳,又效法天士之甘凉治胃、降浊和阴,以复其气津。临证常用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乌梅、葛根、藿香、砂仁、火炭母、甘草。阴伤烦渴者,重用西洋参益气生津;脾肾阳虚者,去火炭母、乌梅,加益智仁、五味子、龙骨以温肾止泻。本方清温调配、标本兼顾,用治久泻不止,甚至二、三月不瘥者,多有桴鼓相应之效。小儿秋季腹泻或泄泻初起而正气本虚者,以本方加减运用,亦每获卓效。(三)百日咳

本证以痉咳频频为主症,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不管证属何型,只要主症未除,皆以自拟“百马汤”为基础方:百部、马兜铃、大枣、炙甘草。方用百部、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降逆,于痉咳颇有捷效;而证多起于虚羸,久咳亦必伤气,故方用大枣、炙甘草,示以扶正之意。此二者为取效之关键。他如寒、热、风邪诸端,尚需随证加味调治。(四)小儿厌食

本证以食欲不振为主,多兼面黄神疲、烦躁口干、自汗盗汗诸症。病以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其本,非单纯伤食可比。治疗关键,一为健脾胃、益气阴以治本;二为开胃纳食以治标。自拟厌食基本方调治之: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白芍、龙骨、独脚金、鸡内金。随证加减,坚持治疗,每能令脾胃功能渐复,诸症自愈。四、用药精当,及病则已,两面齐观

小儿用药,当以“及病则已”为准则。黎老善于体念小儿之特点,攻邪毋过当,以免玉石俱焚;慎用大寒大热,以防矫枉过正;对于婴幼小儿,极少投大苦之黄连、黄芩,辛辣之干姜、吴茱萸亦不多用,以免随饮随吐,反致无从调治。药性药量不宜过当,攻止有度,此为“及病则已”之常义,一般多以“则已”二字为戒。黎老认为,“及病”是为前提,尤当注重。药不及病,何以言“已”?故不惟“轻清”以自囿,遣药制方,每以克病取效为首务。邪深病重,峻药在所不禁,大量适足取效。如治年长儿之寒喘,有用麻黄十克、桂枝递增至二、三十克而沉疴乃起者。或曰:稚嫩之体,堪当如此峻药?黎老曰:药重病轻,正气受之。药重病重,其病当之,“有故无殒”,是之谓也。药力不济,反致迁延时日,是故轻药亦可伤正。药峻量重,乃不得已而为之,切不可滥用。

根据小儿的特点,黎老对一般的病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在选药及煎服法上主张“五宜五不宜”:除前述药味宜淡不宜苦、药性宜缓不宜峻之外,尚注意药物体积宜小不宜大,若草、茎等质轻者过多,药多水少,难以保证煎出药味。煎取药汁宜少不宜多,一般婴幼儿之药以一碗半至二碗水煎取小半碗至半碗即可,若能服完,尚可再煎,否则动辄以三碗水煎取一碗多,则患儿难以饮完而影响疗效。饮药次数宜多不宜少,部分小儿饮药较顺利,家人常让其一次饮完,即使无呕吐等不良反应,亦不若少量多次饮服之药效更为均衡。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丰富宝藏,尚待发掘。黎老勤求古训,每能钩深索隐,古为今用。如当归治咳喘,古有所载,而今之中药教材,多略去不提。黎老据《神农本草经》当归“主咳逆上气”之说,用治虚人咳喘,每获捷效。又如原治木火刑金咳嗽之黛蛤散(《卫生鸿宝》方),经加味调配,转治虚火乳蛾、喉痹、久咳等,颇有得心应手之妙。又着意运用民间草药。如以火炭母治小儿泄泻,有清肠止泻之功,而无黄连味苦难咽之弊,更无大寒伤阳之虞。用毛冬青治咳嗽,其清肺之功不亚黄芩,更兼止咳化痰、祛瘀通络且性味平和,于小儿甚为适合。(本文原刊于《新中医》1987年12期)(谢昭亮 黎世明)略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直是指导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现就其涵义及临床运用问题,略陈管见。一、治病求本,阴阳为纲“治病求本者”,寻求致病之根本,并针对其施治之意。何者为本?试从下述探讨之。(一)病因为本

任何疾病,必有发病原因与症状共同存在。症状,仅是疾病反映之外象,必须寻求发病原因及其发病机制,从而清除之,症状自能消失,而病亦即告愈。能审症求因从本论治者,方为高手。以上是通常对“治本”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临床上,此说仍略嫌笼统,此外,尚可从正气、阴阳方面探求之。(二)正气为本

人之发病,总不离“正”、“邪”两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邪气致病,与正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发病过程中,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故正气为抗邪之本,疾病之发生、发展与转归,无不与正气之强弱有关。于此可见,顾护正气,在治病中有不容否认之根本意义。治病当先审求元气之强弱,以定其可攻可补。虚而无邪者,自当扶其正气为主;虚实并见,可扶正祛邪并施;邪盛当攻而正虚不显者,亦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老幼体弱者,更不可滥用峻攻削伐之品,并注意中病则止,万不可妄攻而先败其元气。

因此,审症之要,首要辨其体质之强弱。一个临床医生,应对当地人群的体质特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古以来,认为南方为卑湿之地,发病以热、湿为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富裕程度大大提高,空调的使用相当普及,夏天中暑者少,而感寒者反多。特别是小儿阴阳稚弱,卫外不固,室外的酷热与室内的干冷造成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更易使其出现暑天受寒之证。煎炸的快餐与冰冻食品的流行,又使脾胃稚弱、饮食不能自节的小儿既易“上火”、又易损伤胃气,以致寒热并见的病例大量出现。抗生素以及某些抗感冒药的滥用,使患儿病后常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阳气亏虚之证。在广东地区素有饮服“凉茶”的习惯,小儿稍有不适,动辄予服苦寒的凉茶,颇有滥伐无辜之嫌。由此观之,在岭南地区,当代儿童发病的特点,既有因地势低下、湿热多雨,而致病多“湿”、“热”,亦因时代变化,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令小儿发病时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表里同病,而病后阳气亏虚,气阴受损之证,已甚为普遍。因此,今之医者,在诊治小儿时,必须时时注意其个体特点,审察证候之兼夹、邪正之进退,重在顾护其正气,这是“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体现。(三)阴阳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因而治病之道,必先求之。显然,“本”者,本于阴阳也。此处之阴阳,非仅指人身之阴阳,亦泛指天地万物生杀变化规律的阴阳之理。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息息相关、密切联系。阴阳学说,贯穿于祖国医学各个方面。比如养生,当顺乎阴阳四时。人之发病,均由阴阳失调所致,即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致体内阴阳失调,方能形成疾病;诊察病情,以八纲辨证为各种辨证之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治疗之总则,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亦包括参合阴阳四时之变化而调之;并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作为机体恢复正常之基本标准。二、标本缓急,宜当细析“治病求本”,必须处理好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关系,否则,每有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之误。《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孰为“本”?孰为“标”?医者见仁见智,常从多方面去理解、运用。但若理解不当,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医者不可不慎思之。譬如,素患疳证重症小儿,新感外邪而发热,有些医者治以扶正解表法,曰“治病必求于本”;有些医者则单从攻邪退热着眼,曰“急则治标”。实际上,其处治应以前者为宜。因患疳证者,羸瘦虚弱,若专于祛邪,药虽外行,而气从中馁,安能一鼓逐邪外出?故治宜扶正祛邪并施,方得“治病必求于本”之真旨。那么,“急则求标”是否错误?否!此话无谬。所错者,在于医者误会“急”字本义,而将其等同于现代之“急性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中医重要治则之一。《素问·标本病传论》对于标本之治、孰先孰后问题,曾列举十多条以作说明,其中真正属“标”而须先治者,仅“中满”、“小大不利”而已,其余皆以治本为先。“小大不利”近于“五实”之一的“前后不通”,其预后是“五实死”(《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满”者,胃满也,“胃者五脏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满则药食不行,脏腑失养,亦属急矣。故例虽不多,而其义已明,“急则治标”之“急”,应为“紧急”、“危急”之义,不可作为“急性病”的同义语而滥用之。目前,临床上遇“急性病”则不论其正气盛衰与否,而概以“急则治标”处治之情况,尚非鲜见,医者宜三思之。

对于真正之“急”症而先予治标,是否与“治病求本”相左?余谓不然。危急之候,常可危人性命,此时治标以治病留人,即寓治本之意,此其一。急而治标,往往为治本之必要准备。比如蛔厥,腹痛为标,蛔虫为本,当其时虫体盘结肠中,逆窜胆道,令人脏腑气机逆乱,绞痛而汗出肢冷。若先驱虫以治本,则虫扰尤甚,令人不支,必先安蛔止痛,痛止则人亦安,而后可缓图驱虫。故非治其标则无以治其本,治标亦为了治本。此其二。三者,治标往往需结合治本,方能获效。如脾肾阳虚而尿闭水肿者,急宜利水消肿,亦必加用温补脾肾以治本,若反用清利者,其肿愈甚矣。可见,“急则治标”是特定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其运用必服从“治病求本”之指导,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病求本”。“缓则治本”,一般解释为病势和缓时治其本。此亦有可商榷之处。既然“急”为“紧急”、“危急”之义,那么,“缓”与“急”乃相对之词,即“非紧急、非危急”则为“缓”,而不仅“病势和缓”方曰“缓”。由此观之,病情若无紧急之处,皆应从本论治。有些标本关系较为复杂者,临证当明晰其本末,处方遣药方能胸有成竹。尝见一素体虚弱而下痢经旬者,虽屡用大剂清利而湿热留滞不去,正气愈虚,乃转来求治。当时度其腹痛下痢为标,湿热之邪为本,祛邪原属必要,然此时正虚颇甚,不扶正则无以逐邪外出,故正气为本而邪气即是标矣,乃拟攻补兼施法,既重用当归、肉桂以温阳养血,亦重用黄连、白头翁以清热燥湿,服药数剂,其疾霍然。故标本关系并非固定不移,某一因素既可为标,亦可为本,当视证情变化而推求之。

前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乃为明其所治之重点,临证尚需灵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