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这是真的吗:中国猎奇档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4:30:17

点击下载

作者:江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这是真的吗:中国猎奇档案

天,这是真的吗:中国猎奇档案试读:

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但是,当我们翻看历史书的时候,会发现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历史的全貌:在一些小角落里,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引着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历史中的很多人或事,我们后人的解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也许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当然,也许所有答案都是错的,这就是历史的盲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盲点就成为了我们好奇又难解的谜团。比如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关二爷为什么成了财神,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舍利子是怎么产生的,那些诡异的盗墓传闻是不是真的……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就像神秘的地下王陵代表着一段神秘的历史,阿房宫、故宫、大小雁塔其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大时代的繁荣,还有《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平时难以了解的中国古代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些模棱两可的历史产生兴趣,想要去揭开这些历史的背后隐藏的天大的秘密。想要了解真正的史实,不妨就翻开你手上的这本书,从众多的历史线索中探索、发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历史的门窗,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异之旅吧!Part 01惊世奇迹,点亮你双眼北京人头盖骨去哪儿了“北京人”头盖骨的悄然遗失,令无数中国人感到惋惜,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也为之遗憾。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悬而未决的案件依旧扑朔迷离。头盖骨遗失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消息传出,轰动世界。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消息传出,再一次震惊世界。“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缺,使科学家得以清晰地看到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是二十世纪最珍贵的考古发现之一。截至二战之前,在周口店一共挖掘出五个原始人头盖骨。但是,这五个头盖骨在二战期间神秘失窃,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失窃案。

1940年,日军攻占北平。为了保证“北京人”头盖骨不被日寇夺走,国民党政府计划把它们自原来的收藏地点暗中转移。当时制定了三个转移方案。第一方案,把头盖骨转移到重庆。第二方案,把头盖骨仍然留在北京,但是收藏到一个更加安全、秘密的地方。第三方案,送到美军手中,由美军送回美国暂时保管。前两个方案先后被否决,最后决定实施第三方案。

1941年12月5日,几个中国人秘密地将两个大木箱移交给即将离开北平撤回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木箱里面正是“北京人”头盖骨以及其他一些珍贵化石。12月8日,美军携带头骨化石顺利乘火车来到了秦皇岛,计划于当日乘坐轮船“哈里逊总统”号返回美国。但是,就在这一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珍珠港,美日正式宣战。留在中国的美国军队顷刻之间成为了俘虏。“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混乱中不知所踪。几种线索,寻找下落

1945年二战结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找寻工作陆续展开。但是,这时距离头盖骨遗失已过去数年,有关头盖骨下落的线索很多已完全中断。

有人认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已经毁于战火之中。头骨化石不同于珠宝字画,一般人并不清楚它的价值,更不会视如珍宝。在频繁的战乱中,它们很可能被随意丢弃,甚至毁坏。但是,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头盖骨在转移之前,经过了仔细精致的包装,即使被日本军队发现,应该也不会轻易丢弃或者破坏。

有线索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随同日本油轮“阿波丸”号沉到了海底。1945年3月,“阿波丸”号装载着大批从东南亚撤退的日本军官与要人驶向日本。途经中国福建省牛山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水舰击沉。

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日本不止一次地将从中国劫掠的宝物运送回日本,如果日本人真的得到了头骨化石就没必要等到1945年即将战败之际才运回日本。更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让运送船只从新加坡绕远。事实上,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阿波丸”号进行打捞,没有发现头骨化石的踪迹。

还有线索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流落到了海外,不是在日本,就是在美国。但是,在美国找到的头盖骨线索先后被专家否定。二战期间,日军追查头骨化石态度暧昧、行为怪异。一些人据此认为头盖骨被日军偷偷运回了日本。而这种猜测同样缺乏实际证据。“北京人”头盖骨也许正静静地待在某处,等待人们将带它回故里。↓“北京人”第一头盖骨发现处

在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最系统的是北京人遗址,它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的龙骨山,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殷墟真的是商朝都城吗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将殷墟视为商朝的古都。但随着考古发现和论证,这个观点开始遭到了怀疑。殷墟究竟是不是商朝的古都,很快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殷墟,中国考古界的璀璨明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与绚丽的过去。但是,直到目前,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古代文明并不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熟知的夏朝,而是商朝。按照国际考古学标准,由于没有切实的文物证实,商朝存在的真实性一直无法最终确认。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了“殷墟”,即传说中的商朝都城。

1928年,中国的学术机构组织了对殷墟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此后,中国虽然经历若干重大的历史转折,却一直没有放弃和中断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殷墟中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的宫殿和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2500多座祭祀坑以及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和甲骨窖穴。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

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无不说明着,殷墟是中国考古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商代狩猎甲骨文

河南安阳出土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是商王武丁时期的一块牛胛骨记事刻辞。究竟是不是商代都城

殷墟位于洹河冲积平原上,古称“北蒙”、“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大邑商”、“商邑”。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在此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也就是后来的殷墟,当时,这座城市堪称整个商王朝的中心。直到公元前1046年,繁荣了200多年的商之都城才在战火中随着商王朝一起灰飞烟灭。只留下一座宏伟的废墟,向后人诉说那苍凉的历史。

1934年在殷墟附近,人们发现了13座带有墓道的大墓,其中有8座带有4条墓道,已经可以肯定它就是商王的陵墓。其次,人们还在殷墟附近挖掘出距离商周时期比较近、内容较为可靠的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史书《竹书纪年》,这进一步证实了殷墟就是商朝之都。

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这些考古挖掘的成果还不足以证明殷墟的“商都”身份。在现今河南淇县的古代朝歌城遗址附近,发现了纣王建造的摘星楼遗址,可以证明纣王的坟墓就在那里。如果商王陵墓和《竹书纪年》被作为殷墟即商都的证据,那么摘星楼和纣王墓也同样可以。

也有学者指出,或许商朝是一个频繁迁都的朝代,北蒙的殷墟、淇县的朝歌都是商朝的都城。这种说法或许可以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朝标志性文物做出解释,但它本身却缺乏实际的考古证据支持。看来要解开商代殷墟之谜,只有等待考古界新的发现了。↓殷墟原址上复原的商代宫殿

如今的殷墟,已经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圣地。谜团重重的后母戊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当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它的身上,写满了中国商代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装满了不解之谜。谁造就了世界之最——后母戊大方鼎

殷墟的发现使河南安阳一夜成名,各国学者接踵而至,这让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文物的重大价值,“探宝”一时间成为了他们闲时最喜欢做的事情。1939年3月,武官村的一位村民在一次“探宝”中,发现了一尊巨大的方鼎。方鼎出土的消息传到了日军耳中,为了不让国宝被日军夺走,村民只好重新把方鼎埋藏起来。直到1946年6月,方鼎才重见天日,作为蒋介石60岁的生日礼物被运往南京。

这个巨大的方鼎,正是闻名世界的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呈长方形,上有两只竖直状的耳,下有四根圆柱形的鼎足,鼎身多处布有细密纹饰。据考证,后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那么,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商朝,如此巨大的青铜方鼎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有人认为,后母戊大方鼎不是整体铸造的。工匠分别铸造了鼎耳、鼎足和鼎身,然后再把几个部分熔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大方鼎。也有人认为,后母戊大方鼎是整体铸造的。工匠们先用陶土制成鼎的形状,然后烧炼铜汁,顺着三个鼎足口将铜汁灌注到模子里,只留下一个鼎足口排气。待鼎身铸好后,再从上面的口里浇铸鼎耳。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发现了一处巨大的铸鼎遗址,显示出商朝已经完全具备整体铸造巨大青铜鼎的技术,这正间接证明了后母戊大方鼎是整体铸造的。谁是鼎的主人

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方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那么,后母戊大方鼎的主人是谁呢?为什么人们为其铸造了如此巨大的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的腹内壁上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方鼎正是因此而得名。“司”是“后”的意思,“戊”是人的名字,“司母戊”指的是名为戊的母后。考古工作者翻阅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找到了四位配偶名为戊的商朝君王,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经过初步考证,考古学家首先排除了大丁和武乙。那么这位戊王后,究竟是武丁、祖甲哪一位商王的妻子呢?工作人员开始了进一步的考证。

考古学家在殷墟中发现了众多的王族大墓。在其中的一座大墓中,同样挖掘出了一尊青铜方鼎,被命名为司母辛鼎。司母辛鼎与后母戊大方鼎的合金配比极其相似,人们可以据此断定两者产生于同一年代。司母辛鼎的主人为妇好,根据史书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因此,有人认为,戊同样也是武丁的妻子。

考古学家确定了后母戊大方鼎的主人,但新的谜团又产生了。根据甲古文和有关史料记载,妇好是商朝极为重要的人物,她主持祭祀,组织打猎,甚至领兵打仗。但是,为她铸造的方鼎只有100多千克重。人们在甲骨文和各种史料中,找不到任何关于戊的丰功伟绩的记载。为什么为她铸造的后母戊大方鼎却有800多千克重?按照商朝铸鼎的规定,戊对国家的贡献应该远远大于妇好才会有此殊荣。是相关的历史资料遗失了吗?还是有什么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谜团至今仍然等待着考古学家去解答。↓后母戊大方鼎

1939年在殷墟出土,被推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纠缠千载的勾践剑和夫差矛

吴越之地,冠绝天下的铸剑术流传千古。值得称奇的是,被历史埋藏了2000多年的越王的剑竟然在出土吴王夫差矛相邻的地方出土。两个冤家的物件出土于相邻的地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对仇敌之刃

青铜器是中华先辈留下的最绚丽夺目的珍宝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出产了大量的青铜器物,其中兵器尤为精美,“吴戈越剑”名闻全国。然而,在吴、越众多出土的兵器中,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了。

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柄绝世宝剑。这把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格上有蓝色的琉璃花纹和绿松石的装饰。剑被铸得非常精美,黑色菱形的图案装点着剑身,细密丝线缠绕着剑柄,仔细观察剑首还被设计成向外翻卷的圆箍形。这把剑一看就是贵族的心爱之物。据说,当人们将它从黑色漆木的剑鞘中拔出来,这把历经千年的古剑仍然反射出夺目的寒光,剑刃之锋利,足以令靠近它的人不寒而栗。

如此绝世宝物到底有何来历?考古工作者在剑身上发现了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最终确定这正是越王勾践当年所用之剑。

1983年11月,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同样出土了一件绝世青铜矛。矛长29.5厘米,矛身饰有黑色“米”字几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矛锋呈弧线三角形,脊部留有血槽,造型精美,杀气腾腾。这一件绝世神兵究竟属于何人呢?考古工作者同样在矛身上发现了两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口(矛)”,据此证实此矛为吴王夫差所有。

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都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精品,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瞩目。有趣的是,望山一号墓与马山五号墓均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两地相距仅仅两千米。为什么勾践、夫差这一对春秋时期著名仇敌所用的神兵利器都埋藏于此?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两千年前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同处江南,比邻而居。吴国欲争霸中原,必须首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后方威胁;越国欲北进中原,也必须首先征服吴国,打通路径。因而吴越两国征战不休,结为世仇。

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勾践与他有杀父之仇。夫差的父亲阖闾攻打越国的时候,被勾践率兵击败,死于回国的途中。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为吴王。夫差牢记父亲的嘱咐,立志向勾践报仇,厉兵秣马,终于在3年后击败了越国,迫使越王勾践来到吴国做人质。

对于越王勾践来说,夫差同样带给了他巨大的耻辱。勾践在吴国做人质的时候,夫差让他住在阖闾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他干喂马的工作。勾践忍辱负重,夫差生病,勾践甚至为他“尝溲辨疾”,好容易才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两年后被夫差获准回到了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在20多年后灭掉了吴国。

从历史事实中不难看出,勾践与夫差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那么如此互相憎恨的两人,他们心爱的兵器为何会在楚地埋葬得那么接近?有人认为这和吴越两国的连年征战有关,也许有士兵、贵族趁着战乱异地收藏了吴戈越剑。也有人认为,这两把剑的埋藏地点如此接近也许恰恰反映了一个有关政治的联姻故事,吴国强大,为了对抗它,楚越两国结成亲家同盟,勾践之剑就这样被名正言顺地作为陪嫁留在了楚国……但这些都只是人们的主观猜想,缺乏史料文物的证明。也许,这两柄神兵相逢的秘密注定要尘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之中了。↓吴王夫差矛神奇的乐山卧佛

站在一个点放眼望去,远处真真切切地呈现出一尊卧佛像。可是当你挪动站点,其他任何一处观赏的效果都不是最好,或是看上去身首异处;或是佛头不清;或是佛身不全。再回头看那个恰巧的点,你还以为是纯属巧合吗?偶然回首,卧佛就在眼光处

巴蜀之地,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每年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游人。来四川旅游,乐山大佛是不得不看的一个重要景观。游人观看了雄奇壮观的乐山大佛与大佛近处合影留念之余,往往喜欢到一个称为“福全门”的地方,远远地再一次留影纪念。“福全门”这个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万千游客呢?

潘鸿忠是广东省顺德县冲鹤乡的一位60多岁的普通老人。1989年5月11日,老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四川乐山,饱览了乐山大佛的神奇风采。观光疲惫之后,老人乘兴乘船而归。游船途经“福全门”时,天气晴好,山水云天交相掩映,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老人陶醉其间,回首对岸古塔、大佛,情不自禁举起手中相机,拍了一张风景照作为留念。十余日后,返回家乡的潘老人与亲友分享旅行照片,发现一张照片中背景山形甚为奇特。这座山活似一个仰卧下来的巨人。老人非常高兴,忙把照片复印多份寄给亲朋好友。没想到这张照片竟出了名,后被交给了有关专家。

经专家认定,照片中如卧佛形态的山是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联襟组成的。乌尤山宛若佛头,凌云山状似佛身,龟城山好像佛脚,形态惟妙惟肖。在向潘鸿忠老人询问了照片的拍摄地点后,四川省文化厅组织了一支探险队,立即前往“福全门”一地进行求证,要亲眼见证这座宏伟的乐山卧佛。这一切是巧合吗

随着卧佛的发现,“福全门”名声大振,人只有位于此处,才可以清楚地观看到巨佛身形。站到别的地方,这座卧佛便不是身首异处、肢体残缺,就是佛头不清。再加上“福”与“佛”谐音,人们不禁想象,是不是先人早已经发现此处的绝世奇景,才故意隐藏“玄机”,用“福”来暗示“佛”?

在“福全门”远眺卧佛,人们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倾倒。乌尤山上的石头、绿荫以及偶然现出的人工建筑,刚好“扭”成了巨佛弯弯曲曲的头发。山的轮廓宛若雕刻一般形成了巨佛的前额、鼻梁、嘴唇、下颚,甚至那卷曲的眉毛。凌云山构成的巨佛的身躯有浑圆的腰背和宽厚的胸膛,惟妙惟肖,极具曲线之美。龟城山形成的佛脚不仅形象逼真,还宛如蕴含着神力。

乐山卧佛这细腻的形象足以令人为大自然的神力震颤,偏偏在巨佛的胸前还耸立着鼎鼎大名的乐山大佛雕像。难道这也是巧合吗?

在卧佛佛头处的乌尤山里,有一座唐代始建的千年古寺。据说建寺的僧人曾立下一个严苛的规定,禁止任何人砍伐乌尤山的草木,禁止任何人挪动乌尤山的山石。而寺中诸僧千年来也都严守寺规,并自觉地充当起乌尤山的保护者。因此,乌尤山虽历经千年但形貌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乌尤”为梵语,指观音菩萨的化身,是否唐代僧人即用“乌尤”暗指“佛头”,否则为何立下不许改动乌尤山形貌的法规?或者,这又是一个奇异的巧合?

乐山卧佛,巧合连连,更令人惊讶的是,至今无论是在官方的史书典籍里,还是在民间的文字故事中,人们都没有发现有关乐山卧佛的记载。因此,这连连的“巧合”还只能作为谈资,徒增乐山卧佛的神秘,吸引人们的无限好奇。↓乐山大佛体态雍容、比例匀称,与峨眉山遥相呼应。三星堆未解之谜

有谁能想到三个平凡的黄土堆,竟然满腹都是宝贝,更有谁能想到,这些宝贝竟然是“世界第九大奇迹”!消失的古都,神秘的器具,文明起源于哪里……一切,都似乎是谜。“世界第九大奇迹”破土而出

中华大地广袤辽阔,当考古学家还在为黄河流域的伟大古代文明赞叹不已时,一束耀眼的文明之光自遥远的西南突然射入人们的眼帘。

四川省广汉市西郊有一个神秘的三星堆。198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两个大型祭祀坑,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奇异的文物,轰动了全世界。

三星堆出土文物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它们非常古老。中国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但是商朝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还没有找到足够有价值的资料。三星堆的发现,将商朝以前几千年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活生生地摆在世人面前,填补了历史研究的巨大空白。

其次,三星堆的文物中有大量造型奇特、令人匪夷所思的青铜器具。比如,其中的三件青铜人面像,都体型庞大、眼球突出、大嘴夸张,风格与中原器物大不相同。有专家认为,这种奇特的风格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但是为什么这些青铜人面像会特意突出眼睛,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最后,三星堆的出土文物非常独特。例如青铜立人像,身高1.7米,体重近2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人像,被尊为“东方巨人”、“世界青铜像之王”。又例如大青铜树,高近四米,树干挺直,共有3层,每层都有3根做工精细的枝条,这些枝条伸出短枝,短枝上又“绽放着”花蕾,花蕾上停有铜鸟,生动可爱,造型精美,堪称举世无双。

三星堆遗迹占地10余平方千米,考古工作者仅仅开掘了其中的数千平方米,即带给世人无数的赞叹与惊奇、无限的神秘与遐想。三星堆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古代文明,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一个巨大的谜团

三星堆遗迹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在遥远的西南存在着一个如此发达的文明。历史学家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文明的资料,它突然地出现,又悄然地灭亡,只留下了一个个未解的谜题。

三星堆文明起源何方?它是外来文明,还是独立产生,又与中原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三星堆出土的器具在风格上和中原的相距甚大,让人不得不怀疑它们的拥有者并非来自中原。三星堆里的青铜人面像多有高高的鼻梁,突兀的颧骨和深深的眼睛,和中国人的面部特点大相径庭,偏偏这些器具上都找不到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即使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数量甚多,专家们还是难以通过它们考察三星堆文明的来历,致使研究工作一度陷入迷茫。

同样的,人们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三星堆位名的消失,从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上看,三星堆曾经拥有绵延甚久的辉煌文明,奇怪的是,其却在商代初年突然消失。有人猜测,是水患葬送了三星堆,但三星堆的遗迹并不存在洪水留下的踪迹。也有人认为是战争摧毁了三星堆,但是从三星堆那保存完好的遗迹上看,它似乎并没有遭受战火的严重摧残。还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的消失和古人的迁徙有关,可这种说法依然难以令人信服。三星堆所在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人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因此,三星堆文明灭亡的原因,一直谜一样困扰着考古学家。

此外,诸如三星堆文明是否有文字,其人面像为什么那么注重眼睛等一系列问题也依旧纠缠着众多专家学者。但是,不论这些谜题是否得到解答,三星堆遗迹已经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蜀文化,甚至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它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三星堆戴冠饰簪人头像神秘的地下王陵

贺兰山中段东麓,一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它的重见天日,让人们惊叹不已,同时也疑问丛生。地下王陵破山而出

宁夏回族自治区富饶秀丽,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1972年,西夏王陵的发现,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披上了一层历史的厚重与神秘。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35千米,背靠贺兰山东麓,远远看去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因此得到了“东方金字塔”的称谓。西夏王陵的每一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包括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其建筑样式糅合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别具一格。帝陵坐北朝南,平地起建,最南端是高大的阙台,其后是碑亭,里面曾经摆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功颂德的石碑。碑亭之后是月城,这里曾经安放有文武百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后是陵城,里面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陵台。陵台为砖木结构的塔式建筑,八角形,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西夏帝陵的陵台很有特色,它并不是位于陵园的中轴线上,而是位于陵城西北;它也不是位于墓室之上起封土作用,这与中原地区的帝王陵墓大不相同。陵台前是献殿,用于供奉和祭奠。陵台向南10米才是墓室。墓室为土洞式结构,分有3室,室壁立有护墙板。

对西夏王陵的研究与发掘,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但是直到目前,只对9座帝王陵中的4座以及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局部发掘。在西夏王陵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各样的钱币、西夏的书籍、精美的绘画、独特的雕塑以及各种工艺品,为人们了解神秘的西夏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下王陵重重谜团

西夏,是一个未被正史记载的神秘王朝,至今西夏王陵还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首先,西夏王陵的建筑材料以夯土为主体,一般而言,夯土建筑远没有砖石结构的建筑结实。可在西夏王陵中偏偏是砖石建筑毁坏严重,只有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经受住了历史的沧桑。

其次,西夏王陵虽地处水草丰美的贺兰山东麓,可王陵所在之地几千年来却寸草不生。尽管在古代确有人用“蒸熏泥土”的办法防止野草生长,但没有任何一种蒸熏作用可以持续千百年。究竟有什么魔法竟能让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无法在王陵中的土中生长?更有意思的是,西夏王陵不仅不长草,就连鸟也拒绝在王陵上停留,尽管王陵所处之地生活着大量鸟兽,但在漫长的考古挖掘中,人们还从未看到过一只鸟落在王陵上。

而越接近西夏王陵,困扰人们的谜题就越多。无论王陵周围地区如何风雨大作,乌云密布,王陵上空都不会被乌云笼罩;无论贺兰山一带发生怎样大规模的山洪,奔腾的山石都好像有意识一般绕过王陵;也无论岁月如何磨蚀,王陵依然不朽挺立……千年的岁月,淹没了多少故事,抹去了多少文明。消失在蒙古铁蹄下的西夏王朝,至今仍旧神秘莫测。谜一样的楼兰新娘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了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据推测,她是一个美丽的楼兰新娘。那么,她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躺了数千年呢?荒漠中的楼兰美女

茫茫的沙海中,有一座古城。大汉朝的军队越过漫漫戈壁,穿过层层风沙,来到过这里,征服过这里,开辟了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留下了数百年的喧嚣繁荣。也许是厌倦了无休止的征伐,沙漠中的古城千年前悄然地消失,只留下一个神秘的名字,楼兰。

1980年,新疆孔雀河下游的三角洲发现了一座古墓。这里原本是古楼兰国的领地,但是千年之后已经荒无人烟。好奇的人们打开了坟墓,于是邂逅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千年女尸。

她有清秀瘦削的脸庞,有深凹的眼眶和长长的睫毛。她的鼻子小巧精致,她的嘴唇薄而细腻。她的褐色披肩和柔软的长发让人们得以知晓她在生前是多么妩媚。她华丽毡帽上那两枝精美的雁翎则说明她曾经是个爱美的姑娘。

人们称这位楼兰姑娘为楼兰新娘。她的身体被包裹在羊皮与毛织的毯子里,她的面容安详如熟睡的婴儿。她的美既神秘又忧郁,她在沙漠的土台中,在树枝、芦苇和草篓的环绕中孤独寂寥地“沉睡”了4000多年。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她是谁,来自何方,属于哪里?她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地躺在寂静的沙漠里,她的身上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谜一般的楼兰新娘

这具楼兰女尸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的年代最久的古尸,她的身高接近一米六,死时大概只有四十多岁。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调查她的身份,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她身份的物品或相关的文字记载,人们只好称她为“楼兰新娘”。

谜一样的“楼兰新娘”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更使人们记起了那个消失的国度——楼兰。传说那里富饶美丽,遍地是华贵的丝绸,传说那里生活着丝绸之路上最漂亮的姑娘。《晋书·张骏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初年,北方战乱不断。326年,割据敦煌地区的张骏进军楼兰,妄图吞并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国王被逼无奈,献上楼兰公主,以期平息战火。金发碧眼的楼兰姑娘很快征服了张骏,不仅战端止息,张骏还为她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名叫“宾遐观”的宫殿……

考古工作者在丝绸之路上挖掘出了众多的古墓。古墓中的资料显示,西域的王公贵族都喜欢迎娶楼兰姑娘为妻。在西域的壁画中,也可见到楼兰美女的音容笑貌。一位欧洲探险家在游记中描写了看到壁画中楼兰美女时的情景:在一刹那间,他仿佛回到了古代,回到了一个神秘时代,完全忘记身处的世界,图画中楼兰美女的翩翩风情,使他联想到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绝世艳后,联想到奥林匹斯山上的希腊女神,心旷神怡,沉醉不已。

千年的岁月,无尽的黄沙,埋葬了繁华的楼兰古城。曾经动人的楼兰姑娘,只留下皑皑骸骨。千年女尸,究竟是什么身份呢?也许,只有姑娘发鬓美丽的翎羽,知道沙堆之下埋藏着怎样的凄婉故事。牛河梁遗址是谁留下的

一座5000年前的圆锥形“金字塔”,一种与众不同的安葬死者的方式,将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推向了世界。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留下了这一处神秘的地方呢?“金字塔”式建筑

牛河梁村位于辽宁省西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的山区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与中国众多的小山村一样默默无闻。但是几年后,它却成为了消失几千年的红山文化的遗迹中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遗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三者按照南北轴线依次分布。考古人员首先发现的是女神庙遗迹,在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雕塑,以及其他珍贵文物。女神庙的后面是众多的积石冢,即远古石质墓穴。这些积石冢呈圆锥形,大抹顶,酷似一个个缩小了的金字塔。积石冢群的后面,是一座小土山,土山上随处可见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彩陶片和冶铜坩埚片。

土山上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陶片和坩埚片?土山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经过多次考察,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小山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土山地面部分的夯土堆直径近四十米,高十六米,外围包裹着巨大的石块。夯土堆的外部还有内外两个石圈,内石圈的直径为六十米,外石圈的直径大约一百米。夯土堆层次分明,粗略算来,体积达到数十万立方米。小土山为圆锥形、小抹顶,外观与积石冢一样呈金字塔形,顶部是冶铜遗址。古人为什么选择在如此奇怪的地方冶铜?这是否与祭祀有关?由于资料稀少,人们不得而知。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大小金字塔的布局与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布局一模一样。两者是纯属巧合呢?还是大有深意?人们同样不得而知。奇特的丧葬方式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这一消息一传出,立即震惊世界,掀起了一股“红山热”,为了一睹遗迹风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齐聚牛河梁。

在积石冢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对死者的装饰方式。在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的头部,有一个起装饰作用的玉箍,还有两个玉制的大环。男子的胸部佩戴着玉佩,玉佩上的图案是常见的双龙勾云。此外,男子的每只手上都握着一个玉兔,可以分辨出来,两只玉兔是一雌一雄。而另一具男性骨架的头部虽装饰着相同的玉饰,可其胸部佩戴的却是一个没有头、没有尾的玉乌龟,更令人惊讶的是,该男子骨架的腰间围了一个非常夸张的猪头玉饰。人们不由得去想,这些动物状的玉饰究竟有何特殊含义?中国古人玩玉、佩玉的爱好和传统是不是也起源于红山文化?

另外,牛河梁文化遗址内,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惊人地相似。如祭坛均呈现圆形和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建筑均分布在南北轴线上,并且左右对称……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一个个的遗迹,让人们在遗憾中困惑。但是,这些困惑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起码它向世人昭示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文明的辉煌。红山文化就是如此,它产生过、消失过,同样也绚烂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积石冢探秘敦煌莫高窟

有人说,敦煌是最辉煌的东方艺术博物馆,是最高深莫测的佛教圣地。也有人说,敦煌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殿堂。然而,有谁知道,这片不可思议的土地上,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神秘故事?又有谁能破译这一切呢?伟大的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市东南方25千米处,有一座鸣沙山,鸣沙山东麓1.5千米长的一段山体上密密匝匝地分布着490多个洞窟,这就是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界闻名的莫高窟。

莫高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珍品。就绘画来说,莫高窟中保存了4.5万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壁画内容涉及山川江河、亭台楼阁、动物花卉、人物劳动、飞天佛像等众多场面,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就雕塑来说,莫高窟中保存了2000余座彩塑,包括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等众多题材,形式之丰富、工艺之高超,稀世罕见;就建筑来说,莫高窟中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等各种形制,其中很多是现存古建筑中的杰作。而且,莫高窟中的绘画、雕塑与建筑,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艺术博物馆,更加增添了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发展迅速。隋唐时,莫高窟更加兴盛,其建造活动始终未断。北宋、西夏和元代时,莫高窟渐趋衰落,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极少修建新室。明清时,丝绸之路被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敦煌莫高窟的秘密

莫高窟原名“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因为古代“漠”与“莫”通用,于是逐渐被称为“莫高窟”。在莫高窟第423窟内,人们发现了一片隋代刻制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由于年代久远、风沙久拂,题记正文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标题却十分清晰。因此,至少在隋代以前,此地就已经得名为莫高窟。

莫高窟举世闻名,究竟是谁第一个在此开凿洞窟的呢?自西汉起,敦煌即为西域重镇。公元4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因此,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来到了西域。西域礼佛之风日盛。366年,乐尊佐和尚云游到了敦煌的鸣沙山下,时间已近黄昏,便就地露宿。太阳西下之时,乐尊佐和尚突然看见对面的三危山一片金光,光芒中千万神佛显现其中。和尚甚为震惊,以为是佛祖显圣,于是在看到佛光的地方开凿佛窟,逐渐千佛汇集形成恢弘壮观的莫高窟。

千载莫高窟,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心酸。20世纪初,一个道士在莫高窟中发现了一个方形窟室,里面藏有自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五万多件。道士颇有学识,知道这些文物非比寻常,于是几次向当地知县汇报此事。但是,当时正处于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官僚腐败。道士几次上访都没有结果,于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把这些珍贵文物卖给了外国文物贩子。敦煌宝物散落世界各地,成为历史对旧时中国的最大嘲讽。

今天,莫高窟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敦煌学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但是,面对莫高窟中如此浩渺的文化遗产,破解它们的秘密,理清它们的意义,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容不得半分懈怠。马王堆汉墓尸身不腐之谜

一般来说,人体死亡之后,会受到各种细菌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然而,干尸却似乎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在时间的侵蚀下它不仅没有腐烂,还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神秘的马王堆女尸

1969年,遵照上级命令,解放军3 66医院紧急疏散到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老干部疗养院。两年之后,该院党委决定在疗养院西南面的一处土包下方,挖一个大型的防空洞。工程进行到五六米时尚且顺利,不想越往前挖掘,麻烦越多。当洞穴挖到十几米时,地下出现了坚硬的花斑土,而后又出现了大块的白膏泥。施工人员无意中用棍子捅了一下白膏泥下面的泥土,结果出现一个向外不断冒气的小洞,用火点燃气体,气体立即燃起蓝色的火苗,把大家吓了一大跳。工兵团里一位有经验的老工程师指出,他们很可能挖到了古墓。大家将这一情况上报给领导,1972年初古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

考古工作者挖开层层泥土,在古墓的棺椁中发现了四个巨大的边箱,里面塞满了数以千计的奇珍异宝,长沙马王堆汉墓一时轰动全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漆器、书籍、衣物等珍贵文物。除了这些文物,古墓中还出土了一具奇异的千年女尸。与一般古墓之中发现的干尸不同,马王堆千年女尸动脉清晰,内脏完好,皮肤有弹性,甚至关节也可以活动,仿佛刚刚死去。这种奇怪的现象前所未有,立即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辛追塑像

2002年4月辛追面像复原图面世,2003年1月根据此复原图制作了辛追夫人塑像。尸体为何不腐烂

经考证,马王堆古墓中的女尸名叫辛追,是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时,她面色如生,全身柔软,皮肤淡黄,如同刚刚死去。为什么辛追尸体千年不腐?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做出了种种猜测。

首先,尸体千年不腐可能与棺木的处理方式有关。辛追墓穴周围包裹着厚达一米多的白膏泥。白膏泥是制瓷的原料,具有非常好的密封性能。白膏泥下面覆盖了数十厘米的乌黑木炭。木炭具有防潮吸水的功能,可以保持棺椁的干燥。白膏泥、木炭,再加上数层的棺椁,使棺木几千年来完全与水分和空气隔绝,所以辛追尸体千年不腐。

其次,尸体千年不腐可能与神秘的红液有关。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相信,这种液体正是使辛追尸体千年不腐的原因。红色棺液成分复杂,经过化验,发现其中包括水银、朱砂以及许多中药成分。这可能是古人特别配制的防腐药水。这种药水大概是偶然形成的,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所以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也没有保留下尸骨。

最后,尸体千年不腐可能与辛追长期服食丹药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医书和养生书籍,说明辛追热心长生之术。另外,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分析,科学家发现辛追体内的汞含量比正常人高出数百倍。所以,可以推断辛追生前经常服用丹药。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死后丹药中的有毒物质却反而可能起到杀菌作用,使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总之,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也许只有发现另外一具同样的尸体,两相对比才能解释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的秘密。↓马王堆墓葬场面复原图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历代帝王几乎都喜欢在碑文上撰写功德,以名垂千古。然而,武则天的碑则空无一字。对于这一无字碑,各家观点不一,猜测也莫衷一是。乾陵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一生坎坷跌宕,极富传奇色彩。甚至其死后的墓碑也同样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中国历代帝王都喜欢在自己的墓碑上刻满歌功颂德的文字。然而,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竖立了一块没有任何文字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五十千米处的乾陵。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陵园前面并列矗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石碑叫做“述圣碑”,上面雕刻着由武则天亲自撰写的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碑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东侧的石碑则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98.9吨,由一整块巨石制成。碑首雕刻了九条缠绕在一起的蟠龙,静中有动,生机勃勃。两侧各有一幅升楷图,图中巨龙飞腾、栩栩如生。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相斗图,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狮昂首挺立,十分威严。石碑上还有很多精雕细琢的花草纹饰,精巧绝伦。墓碑唯一让人感觉突兀的,就是碑面没有一个文字。↓武后行从图

描绘了武则天出行时的情景。无字碑引起的争论

根据史书记载,乾陵的选址、设计和建造,都由武则天亲自规划、指挥,耗时二十余年,同样极尽奢侈之能事。然而,在自己的陵墓之中,她却谦虚地竖立了一块无字墓碑,实在与其性格不符。

一些人认为,墓碑无字是武则天有意为之。她为什么这样做呢?有的人猜测是为了夸耀自己。武则天执掌权力长达数十年之久,于文她发展科举,于武她加强国防;她削豪门的势力,减平民的税;一面奖励农桑,一面改革田制。在她的统治下,大唐兴旺发达,民众安康。她自觉她的功劳德行已非文字能形容,便故意留下无字墓碑。

也有一些人持相反意见。武则天夺取权力的过程并不光彩,她用奸党、任酷吏,致使无数生灵都成为她权力的牺牲品。她排除异己,滥杀无辜,还丢掉了安西四镇,大大损害了大唐帝国的版图完整。面对这重重罪孽,她深感愧疚,所以才无心立传,立下这座无字之碑。

不过,还有人指出,武则天之所以在碑上不着一字,既不是因为自诩功大,也不是因为感到愧疚,而仅仅因为看透世事变迁,让功过是非随后人评论。

另外一些人,对上面的几种说法都不同意。就经济发展来说,武则天的贡献不如唐太宗,面对前朝的榜样,她应该还不会自大地认为自己的功绩用文字都无法表述。同样,武则天统治期间,国家并无重大动荡。对比历史上的众多昏君,她也不大可能自惭形秽。最后,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做法又实在过于谦虚造作,与她平时的骄傲性格、直率的作风大相径庭。因此,这些人认为墓碑无字而是有其他原因。武则天晚境极为凄惨,她身染重病,遭遇政变,就连退位也实属被迫。她的继任者以及李姓宗亲贵戚很可能阻挠她碑文的刻写,以便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无字碑从竖立至今,给史学界留下了许多难以解答的谜团。佛家舍利子之谜

舍利子的形成,千余年来,一直是佛学者和医学界、生物学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那么,如此兴师动众、牵动人心的佛指舍利究竟为何物?佛门舍利子

舍利子在梵语里又被称为“设利罗”,即灵骨的意思。传说,一个人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在他死后,火化他的尸体时就会留下美丽的结晶。这些舍利子有的透明如玛瑙,有的璀璨如钻石,可以被长期保存。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就在他的骨灰中找到了舍利子。这些舍利子被分别交给八个贵族,贵族们特地将它们保存在宝塔里,让百姓瞻仰。佛经有云,供养舍利子,功德无边。据考证,舍利子中的佛指舍利被保存在陕西的法门寺中。

关于这枚佛指舍利,唐代曾有相当详细的描述:“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

舍利子的质地很硬,不会被轻易腐蚀,但作为无价之宝,很多舍利子在历史的动荡中下落不明。幸运的是这枚佛指舍利一直安然地待在法门寺中。1987年,人们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这枚掩映在唐代古物中的佛指舍利,该舍利被包裹在一个六重宝函中,保存得极为完好,和史料记载相比,只是颜色起了一些变化,原本白色的外表略为发黄。

舍利是佛门独有的宝物,高僧圆寂火化后形成舍利的事情屡有发生。1990年新加坡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留下了480颗色彩各异的舍利。1994年苏州灵岩寺法因法师圆寂,亦留下若干晶莹剔透的舍利。但并非所有高僧圆寂后都能形成舍利,舍利子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待人解答的谜。舍利子之谜

关于舍利的形成有很多推测。有人认为舍利的形成和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那些德高望重的修行人士,常食素,且由于佛教寺庙多隐于山间,很多僧人都常年饮用山泉水。蔬菜和山泉水里都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它们在人体中累积,待人去世火化时,就被“炼”成了舍利子。但是,这种说法存在很大漏洞,生活在山间,常年吃素并饮山泉水的人很多,这些人未必去世之后都能留下舍利子。事实上,只有很少一些高僧在圆寂后能形成舍利子。

还有人认为舍利子和僧人们的修行活动有关。出家人经常要打坐吟经,有人指出这打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炼气功的过程。在打坐时,人要闭目盘膝,调整呼吸,力求进入自如恬静的虚无境界。人通过这种活动尽可能多地汲取宇宙天地的真气,致使身体上的力量和精神力量凝练聚集,并最终造就了舍利子。但世界上修炼气功的人很多,从未听说过哪个气功大师在死后火化出舍利子。

还有人认为舍利子是一种特殊的“结石”,僧人们生活幽静,活动量小,又多食素,很容易生出结石,且舍利子的成分也和一些结石有相似之处。但这种说法很快也遭到了否定,在现实中那些患有结石的病人还从未有过死后火化时生出舍利子的例子。况且,曾有高僧结出过“心舍利”和“舌舍利”,而心脏和舌头都是不可能存在结石的。

在佛教典籍《金光明经舍身品》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舍利子的话:“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意思是,舍利子只有那些修持戒、定、慧三学的人才会有。这一说法虽给了人们一个关于舍利子的答案,却依然未能向众人解释舍利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后室中发现的宝函,里面藏有“特级一号”佛骨舍利。阿房宫 真的被烧了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庞大的秦王朝,随后他便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两千多年后,人们仍感叹于秦长城的雄伟和始皇陵的肃杀,然而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而远离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阿房宫,当时是否修建完成、阿房宫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被项羽焚毁?却始终没有答案。阿房宫名称的由来及概况

它为何命名为“阿房宫”,有人说是因为爱情。传说秦王嬴政爱上了民间一个芳名叫阿房的女子,但美丽的爱情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阿房红颜薄命,很年轻的时候便香消玉殒。为了纪念曾经深爱过的女子,嬴政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为奢华的阿房宫。然而在史学家的眼里阿房宫名字的来历却没这么浪漫。

历史学家们考证认为阿房一名并不是最后的名称,而是一个临时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等整个宫殿全部建成之后再为其更名,岂料到秦朝灭亡的时候阿房宫都只是建起一座前殿而已。

至于为何使用阿房作为临时命名,古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阿房是根据当时宫殿的形状命名的,“阿”在古语中有成弯曲的地方之意,而阿房宫又是“四阿旁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名字。还有人认为阿房宫的名字源自于它建立在高耸的山丘上,《汉书》中有记载“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大致意思就是说“阿”是高大山丘的意思,阿房就建立在高峻山丘上的宫殿。

山丘一说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赞同,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都曾去阿房宫遗址考察,发现其正好坐落在一座山丘之上,周围都是一些宫殿残留的高大地基。《阿房宫赋》中描写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按照这种说法,秦始皇一生巡游各宫室,即使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能把宫室住遍。当然文学作品的描述难免会有夸张和修饰的成分,但从中可以隐约看到阿房宫的庞大和伟岸。《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这样换算下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为690米,南北为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上可坐万人”不是夸张之词。

不可否认,阿房宫宫殿繁多、建筑面积庞大、规模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难得一见的宫殿建筑,不能说独一无二,也恐怕是难以超越。项羽有没有烧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曾将阿房宫的突然消失归咎于霸王项羽,项羽也因此背负了历史褒贬不一的评价。人们往往在赞叹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也对项羽的这把争议之火津津乐道。

可是考古学家们经过实地勘探却发现,杜牧说法可能是一种文学杜撰。因为考古学家发现,在阿房宫遗址上并没有大火焚烧过的痕迹,如果推断没有错,项羽当年烧的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而且,项羽到达秦宫的时候,阿房只有一座前殿,其余的便是庞大的地基,烧地基恐怕远不能消除项羽心里的愤恨。

这座恢弘而华丽的宫殿,恐怕只能是秦始皇脑海里的一个蓝图而已。↓秦阿房宫六宫门及广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是在阿房宫遗址上兴建的。悬空寺千年不倒之谜

在山西恒山的金龙峡风景区有一座悬空寺庙,堪称神奇。它既不宏大,也不华丽,却超越了地球的引力,悬在空中。它建筑在距离地面60米的悬崖之上,却没有摇摇欲坠之感。千余年来,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却依旧完好无损。这种超越了人类想象的建筑物,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力量。悬空寺的传说

相传悬空寺从前跟所有寺庙一样,建在平地上。寺庙里有老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整日修禅,小和尚负责做饭、打扫卫生。有一段时间,小和尚早上出去打水,夜幕降临才回来。老和尚便问小和尚为何在外逗留,小和尚告诉师父自己因为跟一个白胖小男孩玩耍,忘了时辰。

老和尚心生疑窦,这荒山野岭之间除了这间寺庙就没有别的建筑,更别说民居了。后来老和尚猛然想到,传说千年人参精就是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而且很喜欢跟人玩耍。更重要的是,只要吃了千年人参,就可以成仙。老和尚便哄骗小和尚拿一根银针和一团红线,趁胖小子不注意的时候将银针别在他的衣服上。小和尚照做了,老和尚根据红线的方向果真找到了一只有了人形的千年人参。

老和尚拔出人参回到寺院,点火开始蒸,他担心小和尚知道便再三叮嘱,不要掀开火上的蒸笼。最终,小和尚还是忍不住掀开了蒸笼,发现白天跟自己玩耍的胖小子躺在里边,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小和尚拿起筷子想把胖小子夹出来,可没想到一夹便断了。他这才看到,胖小子身上不是肉,而是参。小和尚经不住诱惑,便尝了一块,没想到味道鲜美,便不知不觉吃光了整个人参。

待到老和尚到厨房,发现人参已经没有了,他怒不可遏,小和尚见状十分害怕,撒开腿就跑。突然,他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再一看,自己竟然飞了起来。不仅如此,整个寺庙都随之悬空飞舞。寺庙悬空之后,之前的地基瞬间变为万丈深渊,而老和尚就跌落在深渊中。悬空寺就这样产生了。揭秘悬空不倒之因

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是指连接阁楼栈道和岩石的三组红木,每组10根,一共30根,每根长约十几米。从外边看来,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些立木支撑在悬崖上。但事实上,这些立木中的大多数都可以晃动,而且每根立木都十分纤细,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重达几十吨的楼阁。

有考古学家发现,在悬空寺的所有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直径50厘米左右的横梁,共有27根,有1米左右裸露在外,有2米左右伸到了岩石之中。专家认为这些横梁就是整个悬空寺的支柱,古代工匠用一种叫做“錾”的铁质工具在岩石上穿孔,然后将横梁穿入岩石,起到了很好的承重作用。但有人质疑说,单凭这27根横梁,即使能承受悬空寺,可怎么能承受每天数以万计到悬空寺参观的人。考古学家解释,其实在悬空寺楼阁下面的立木是不可晃动的,它们是横梁的支柱。在整个悬空寺的下面,这样不可晃动的支柱型立木共有2 2根,完全可以确保人们在其中来来往往而不垮塌。

如果考古学家的说法是科学的,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支撑悬空寺的那些横梁、立木已经工作了1500多年,它们怎么会不被虫蛀风蚀依旧坚固。专家们认为,这些木头都是当地盛产的铁杉木,这种木料常用于建筑、造船,而且它们曾经被桐油泡过。众所周知,桐油是很好的防蛀材料。这样一来,悬空寺的支柱便有了起码的质量保证,这也是其千年不倒的原因。举世无双的武当金殿

在武当之巅天柱峰顶,巍然屹立着一座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宫殿式的建筑——金殿。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正殿面积为13.7平方米,高为5.54米,重达数百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这样庞大的整体构件是怎样铸造的?又是怎样运到1612米的顶峰之上?这些问题成为武当山秀美风景中的难解之谜。武当金顶

武当金顶如何在海拔1612米的山峰上铸造出来,恐怕是人们最关注的事情。有人认为,它的基本零件是在平原上铸造完成的,然后被工人搬上山再逐个焊接起来,因为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铜渣,很可能是当时焊接时留下的。

这种说法在明嘉靖年间的《武当山志》中有过记载。记载称,永乐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朱棣下令将在北京铸造好的金殿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沿长江、汉水,最后运抵武当山。构件全部运齐后,工匠们再将金泥涂在需要焊接的接口处。所谓金泥,就是金子和水银的熔合物。这种熔合物被涂在接口处之后,还需要用炭火烘烤。水银遇热挥发,便只留下了金子堵在接口处。这也是为什么金殿没有焊接痕迹的原因所在。↓武当山山门金殿传奇

凡是去金殿游玩的人,都会看到殿内的神灯常明,即使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火苗却一丝不动。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今天已经近600年了,神灯从未熄灭过,相传是因为殿内有“避风珠”在为其避风。

科考人员曾在这里进行考察,发现整个大殿严丝合缝,三面密不透风,任何气流在其中都无法实现对流,即使外边狂风大作,风到了门口也无法进入,于是便有神灯不被风吹灭的现象。更为奇妙的是,神灯的灯油都被储存在大殿的夹墙之内,那里的空间足够容纳千余斤灯油,可以源源不断供给,于是神灯得以长明不灭。

除了不灭的神灯,金殿还有一处奇观,名叫“海马吐雾”。在金殿的屋脊上有一匹金马全身发黑,每到夏季,它便口吐雾气,而且还会发出跟真马一样的嘶声,十分有趣。相传它是在给雷公电母发暗号,雷公电母听到叫声后,便会火速赶到,即刻就会出现“雷火炼殿”奇观。

根据科学家的解释,金马内部是空的,里面凝聚了大量的高湿度气体。雷雨前,武当山金顶气候闷热,金马体内的空气便会急剧膨胀,最后变成雾气从马口中喷出。金马的长啸声,则是冷热空气上下交替时与马口发生摩擦,从而发出类似马嘶的金属声。

至于“雷火炼殿”,则是一种自然现象。武当山山峦群集,气候不定,常有雷雨。金殿居于高处,是天然导电体,每当电闪雷鸣,金殿跟积雨云便自然形成电位差,导致闪电。周围的空气闷热膨胀,便会在电位差的导引下形成火球。

如果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那么在“雷火炼殿”之前,金殿所有生锈的铜铸件和铁栏杆就会像被除过锈一样光洁如新的现象便是难以解释的。很多科学家认为,这大概也是雷电相交的关系,但具体原因是什么,尚未有答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