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博弈(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21:58:08

点击下载

作者:董志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身边的博弈(第3版)

身边的博弈(第3版)试读:

赞誉

《身边的博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近百个故事,讲述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之中,掌握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上蓬勃发展且不断推进着的博弈论知识……在国人中普及博弈论知识,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韦森复旦大学教授(载《南方周末》)《身边的博弈》值得放在床头上,每天入睡前读上半个小时;也可以放在衣兜里,乘公共汽车时打开看一看;当然,如果你被迫参加一些无聊的会议,还可以拿出来在桌下翻一翻,把本来要被浪费的时间夺回来……—— 蒲勇健重庆大学教授(载《中华读书报》)《身边的博弈》充分体现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特别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了解博弈论的入门读物,也是不错的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载《中国证券报》)博弈论的高手也是能向不精通数学的人讲清楚什么是博弈论的人,董志强这本《身边的博弈》就展现了博弈论高手这样的风采。—— 李华芳(美国)伟谷州立大学教授助理(载《上海证券报》)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董志强博士会不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自己谋利益呢?幸好他写的《身边的博弈》深受读者欢迎,这本书可以作为董志强博士的一个说真话的信号。——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载《21世纪经济报道》)本书用叙事聊天的语调,用串讲故事的方式,将博弈论中蕴涵的深邃思想和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们透过严肃的学术面孔,尽情地领略和享用博弈论带给人类的智慧与财富。这是本书作者董志强的“酷”和“帅”。—— 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载《中国证券报》)

董先生尽力满足爱妻的愿望,后来干脆写了一本没有数学门槛的博弈论科普书——当爱照进博弈论,于是就有了《身边的博弈》……或许,用“当爱照进博弈论”来形容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更为贴切。—— 宋普韬略媒体评论人(载《新京报》)一本好的博弈论通俗读物是能让不懂数学的人也明白什么是博弈,董志强做到了。—— 李峥嵘媒体评论人(载《新京报》)

书中的一些内容能给人带来启发,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应对“身边的博弈”,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对于那些有着远大志向,孜孜不倦地探求事物背后规律的人,《身边的博弈》是一本必读的教材。—— 臧海平媒体评论人(载《文汇读书周报》)《身边的博弈》从恋人的电话开始,全书一直贯穿着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以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理论和理论的运用,让每个对博弈论感兴趣的人都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找到博弈生活的乐趣所在。找到快乐的学习,找到快乐的博弈生活。—— 程凯媒体评论人(载《中国证券报》)《身边的博弈》没有数学门槛,读者不需要研究晦涩的数学模型就可以掌握博弈论思想的精髓。—— 毕光媒体评论人(载《21世纪经济报道》)献给小汤她数学很差,却很想了解博弈论序言换位:策略思维大清国的盛世华年

乾隆帝南巡杭州。

一对年轻的眷侣,萧剑和晴格格,正在计划出逃。

他们身后,是乾隆帝布下的追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又能逃到哪里去?“我们是在往西南走,是不是啊?我们要去大理,是不是啊?”晴格格忍不住问萧剑。“应该是。”萧剑若有所思。晴格格觉得有点儿困惑,她猜不透眼前这个男子的想法。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么会“应该是”?“你会这么想,那个乾隆皇帝应该也会这么想。”看着晴格格一脸疑问,萧剑接着解释,“所以,所有的追兵都会往西南追。我们最不能去的方向,就是西南。”

不去西南,其他方向大概总可以去吧,晴格格心里暗自思忖。她不知道要不要建议萧剑考虑北边,或者东边。

但是,没等她开口,萧剑仿佛已看透她的心思。“北边,是我们来的路,也是北京的方向,我们也不能去;东边是海,我们总不能跑到海里去吧?所以,我们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往西走。”

萧剑果然是行事有谋之人。晴格格感到略微放心:“原来你都计划好啦?那……那我们往西走,要走去哪儿呢?”

然而,萧剑的回答却让她备感意外:“我们不往西走,我们往南走。”“你不是说,我们不往南走吗?”晴格格彻底迷糊了。她发现,自己永远看不透萧剑。他的想法就像他的身世,像谜一样让人困惑。“刚刚我的分析,那个乾隆大概也会这么分析。万一他分析的跟我一样,一定会把追捕的队伍主力放在西边。”萧剑继续解释,“所以,我们不去西边。我们就往南走。最危险的地方,说不定是最安全的地方。”“往南走一段,再转往西南,这样绕路也不多。更何况,一路上到处都有我的朋友。”看着晴格格疑惑而不放心的眼神,萧剑又补充了一句。

与此同时,在西湖旁的行宫,孟大人领着一班朝臣,恭然肃立,屏息静听乾隆帝的训示。“朕,要你们立刻集合这里所有的武功高手,去追捕萧剑和晴格格。”乾隆帝的话语透着威严。然而一转念,又带着些感伤,“别伤了他们的性命,给朕活着带回来。”“臣,遵旨。”孟大人回复道,“只是,杭州四通八达,皇上您可有线索,他们会往哪边走啊?”

乾隆:“萧剑心心念念要去的是大理,往西南方向追准没错。”“喳,臣领旨。”“等等,”众人领旨后正要离开,乾隆又喝住他们,“那个萧剑心思缜密,他一定知道,我们应该往西南方向追。他不会那么笨。北边,是他想逃离的地方,他不会去。所以,依照朕的猜测,他们两个多半是往西边跑了才对。”

众人正屏息聆听,等待着乾隆帝下达新的追捕命令。

没想到乾隆又叫住他们说:“慢着,朕会这么分析,萧剑应该也会这样分析吧。”他转向孟大人说道:“孟大人,你画张地图给朕看看,朕要跟那个萧剑斗斗法……”

教授,您这是在写武侠小说,还是在写言情小说?

嘿嘿,都不是。我只想写一本关于博弈思维的通俗著作。萧剑和乾隆帝

一个聪明颖悟,一个老谋深算。这段逃跑引发的两人之间的智慧较量,精彩!

它是如此经典,尽管它出自琼瑶剧《还珠格格3》,但我还是打算引用它。

一方面,它可以说明博弈思维无所不在,即使在无须动脑的琼瑶剧里也充满博弈论。不过,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博弈思维最重要的元素:换位思考。

当设计逃跑路线的时候,萧剑并没有因为自己想去的地方是大理,就直奔大理。

他把自己放在乾隆帝的立场,充分考虑了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线。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他充分意识到,既然自己会这么想,那个乾隆帝也会这么想。结果,他选择了一条极其复杂、足以引发乾隆帝混淆的逃跑路线。

连跟他一起逃跑的晴格格也晕头转向。

最能欺骗对手的策略,就是让自己人都看不懂。难道不是吗?

可是,乾隆不是晴格格。

这位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已见惯庙堂的暗流、江湖的巨澜,在多年与中外敌对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个初涉江湖的年轻人,如何骗得了他?

一句“那个萧剑心思缜密,他不会那么笨”,乾隆已然把自己放在了萧剑的立场,萧剑的一切想法,已经全然投射在乾隆帝的心中。

这就是博弈思维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元素:换位思考。

用一句西方谚语来说,就是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思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自己的问题。

的确,萧剑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充分考虑了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线,而乾隆帝在计划追捕路线时,也充分考虑了萧剑的逃跑路线。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

萧剑还深知,乾隆已经考虑到了自己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已经考虑了乾隆的追捕路线。

乾隆也深知,萧剑已经考虑到了自己已经考虑到萧剑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已经考虑了自己的追捕路线。

而这一切深知,他们也都已深知,也都已深知大家已经深知……

相比之下,晴格格就没有那么多策略性考虑,显得稚嫩得多。在萧剑和晴格格逃亡的这个片段中,晴格格看起来似乎是缺乏博弈思维,不谙策略之道的。

萧剑和乾隆帝在策略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

仅仅凭借生活经验,我们也知道在逃跑时要考虑到如何避开对手的追捕,而追捕时也要考虑到如何尽量防止对方逃脱。

这是为什么琼瑶并非谋略家,却仍然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萧剑和乾隆帝之间的精彩博弈。是生活经验帮助了她。

但是,我们人类对于知识的探求,从来没有满足于生活经验。

红尘万象纷繁复杂,满是尘沙滚滚的混淆。我们能经历的人和事,在大千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个人的经验远不足以将那些复杂混淆归置到理性的秩序中。

因此,我们需要理论或技术。

有没有一种理论或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萧剑和乾隆帝所处的情形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博弈论,或者叫策略理论。

当然,有一个以色列人说得更具体,那就是“研究互动决策(interactive decision)的理论”。这个以色列人叫奥曼(R.J.Aumann),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是一个数学家兼微观经济理论家。他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是他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的冲突与合作行为的理解。互动决策

奥曼所谓的互动决策,其实就是指人们在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形下所做的决策。

生活中有一类常见的决策,跟他人毫无关系。这就谈不上互动,可以称之为单独决策或静态决策。

比如,当一个人独处时,把时间是用来读书,还是写字,或者睡觉,这些都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个人只需要考虑自己的目标和约束,选择能最大化自己目标的行动就可以了。

生活中另一类常见的决策,是互动情形决策。此时,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人,而他人也可能对你的行为做出反应。

比如,举行一场会谈,不同的遣词用语和是否遵循礼仪,会刺激对方产生不同的反应;展开一场比赛,攻防决策的有效性将取决于对手的反应,而对手确实会对你不同的攻防决策做出不同反应;进行一场战斗,不同的战略战术会对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敌人也会对你的不同战略战术做出不同反应。

应该说,互动决策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毕竟人非孤岛,这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江湖。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联系、沟通、交往、竞争、合作。

只不过,在某些情形下,决策的互动性非常强,比如下棋、打牌、委员会投票、战争和外交等;在某些情形下,决策的互动性要弱得多,比如休闲钓鱼、锻炼跑步、总统大选投票、在商场买某件产品等。

一般来说,参与活动的主体数量越少(单个主体除外),互动性就越强;参与活动的主体数量越多,互动性就相对弱一些。

比如寡头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它们的产量和价格决策,都必须先要考虑对手如何决策,然后确定自己的决策。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互动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每个企业或顾客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对其他企业和顾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和顾客在做出决策时通常可以不考虑其他企业和顾客。

在那些具有互动性质的情形下,你做决策时必须揣摩他人的可能反应,来优化你将要做出的决策。

可是,如何才能揣摩到他人的可能反应?

有效的方法,正是本书关注的策略思维的关键之处:换位思考。

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就能想象出在别人所处的情形下,他们最有可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然后,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对你自己来说是最优的。《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做到“知彼”?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换位思考。

所以,企业家要站到消费者的立场,才能体会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利润。

面包师要站到顾客的立场,了解顾客的口味,才能生产出顾客喜欢的面包,然后才能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官员要站到民众的立场,才能体会民众的诉求,然后才能真正制定出有益于民众福利提升的政策。

父母要站到孩子的立场,才能理解孩子的快乐和苦恼,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而我,本书作者,当然必须要站到读者的立场,去体会读者的阅读需求,才会写出一本读者喜欢的著作。只有这样,我的作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换位思考

在一些简单的情形中,如下棋、打牌、体育比赛等,即使没有受过特别训练的人也懂得换位思考。

但是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情形中,如人际交往、政策制定等,即使受过特别训练的人也容易忘记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诸多误会,甚至引发冲突。很多时候,如果行为主体可以换位思考,这些误会和冲突,大多可以避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负荆请罪”。《史记》记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级别比功勋卓著的廉颇还高。廉颇不服,扬言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因此,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蔺相如的门客认为蔺相如太窝囊了,提出辞职,蔺相如挽留他们时说:“秦王我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忌惮咱们赵国,就是因为我们两人在,要是我们两虎相争,那就是给敌人提供攻打赵国的机会了。”后来廉颇听到这番话,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绑着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这里,蔺相如站到廉颇和赵国的立场,智慧而妥善地处理了他和廉颇之间的冲突;廉颇最终也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得到将相和的圆满结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不被他人理解,其实也许应该问问:自己是否站到他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人了呢?

有一个老太太,有一天碰巧儿子和女婿都回家来,老太太很高兴,颇费心思做了一桌饭。

吃饭时老太太问孩子们:“菜好吃吗?”

儿子实话实说:“不好吃。”老太太心里就不太高兴。

女婿比较灵活,知道老太太心中已经有点儿不快,可不能让老太太更加不高兴,赶紧说:“好吃,比食堂做的,好吃多了。”老太太听了很开心,说:“还是姑爷好。”

这不过是一场简单的言语交流。

但简单的语言交流可能也需要艺术。

英语中有两个词,denotation和connotation,即词语的字面意义和人们所理解的隐含意义。

譬如你跟一个英格兰人分享了一段自认为得意的经历或想法,然后他笑着说interesting,这通常并不是真的说你很有趣,而是委婉地表达他觉得有点儿无聊。

即便简单的言语交流,有时也不能简单地照其denotation去理解,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弄清楚他的connotation。想起一个关于英语的笑话:中国某留学生出车祸翻下了悬崖,美国交警赶到以后问:“How are you?”留学生答:“I’m fine,thank you.”然后警察就走了。

显然,老太太问“菜好吃吗”,并不是真的想知道这道菜在客观上是不是好吃,她一定也没想过要征求改进意见以便下次做菜时加以改进。

她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想唤起大家的关注,能够对她的辛劳予以认可。

女婿更清晰地理解了老太太的情感和需求,但儿子并没有。又或者,儿子也理解到了,但他觉得因为妈妈是自己的亲人,他没有必要曲意迎合。

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对越亲密的人,越说不出夸奖和赞赏的话。在中国威严家风的传统文化中,孩子常常在严厉的要求和批评中成长,结果等孩子成人之后也缺乏对他人的欣赏,并且总是带着苛求的目光审视着身边的人,很少设身处地地考虑身边那些人的情感和需求。

我自己也曾经历一件难忘的小事。

有一年,我带着女儿从迈阿密坐游轮巡航加勒比海,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

游轮餐厅的冰激凌机位置稍高,孩子拿了杯子去接冰激凌,身高不够又不愿让爸爸帮忙,踮着脚尖不好使力,结果一不小心冰激凌没接着还弄到衣服上了。

我看到想走过去批评“怎么这么不小心”,话还未出口,孩子旁边一个美国小姑娘说话了,“没关系,不要紧,”她说,并递过餐巾纸,“需要我帮你吗?”

我顿时觉得脸红,无地自容。

小姑娘的行动让我突然意识到,在孩子的立场上,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化解尴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挨一顿批评。

感谢那位小姑娘,如果不是她,可能这趟旅行的愉快就会因为我的批评而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她的行为让我这个博弈论学者深受教育。换位思考,知易行难!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直到内化为一种本能反应,的确是一个需要长期修炼的过程。

这件事情之后,我也在反思。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对共情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过去来说,我们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训,从现代来说,我们也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等口号和标语。

相信我们很多人小时候也听老人讲过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这些古训、口号、故事,本质上都是教育我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

但是,尽管如此,为什么中国人的行为中并没有体现出卓越的共情能力呢?

我想,成长的教育环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问女儿,更喜欢在美国上学还是在中国上学。

女儿毫不犹豫地选择美国。

问为什么,女儿的回答是:美国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会夸奖人,不会骂人。

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直观感受,她一到美国就喜欢上美国的学校。

在这背后,实际上是中美教育环境的不同。美国的教育更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去感受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或者说,更注重亲社会性人格(如诚实、正直、友善等)的培养和融入社会;中国的教育教给孩子太多大而无当的道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理性融入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我碰到很多美国成人和小孩,他们习惯于寻找你的优点来夸奖一番,实在没夸的就说你发型漂亮、衣服特别或者鞋子好看,中国人似乎都没有这样的习惯。

我所难忘的一件小事,其实反映了一个在中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家长,和一个在美国环境中成长的典型少女,他们之间行事方式的差异。在随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方面,中国家长败给了美国少女。

现在,让我们转向政策制定领域。政策制定领域

这个领域缺乏换位思考的例子更多。

经济学家布里克利在其著作中提到几个颇为有趣的例子。有一家生产杀毒软件的企业,为了激励工程师编程查杀更多的计算机病毒,实施了一项奖励政策:每编程查杀一种新病毒,就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在苏联,出租车司机的报酬曾根据行驶的里程来支付,生产的吊灯则依据产品重量来支付,越重奖金越多。

读者朋友,你们如何看待这样的政策?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毫不意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只不过,不恰当的激励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编写查毒软件的工程师,偷偷编写了新的病毒,然后再编写程序来杀掉它。公司发现了这个问题,取消了这项奖励计划。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是已经有工程师拿到了高达1700美元的奖金。

苏联的出租车,则在莫斯科郊外的高速公路上来回飞奔,然而,车里并没有乘客。这个国家生产的吊灯也越来越重,以至于不断有报道说一些屋子的天花板被沉重的吊灯拉下来。

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有屋可住,还是流落街头”。

他发现,20世纪20年代,香港政府为了让穷人能租得起房子而实施的租金管制政策,结果却导致更多人无房可住而露宿街头。

为何如此?

因为租金管制导致业主没有动力维修房屋,故既有房屋损坏较快,而人们也没有动力购买用于出租的房屋作为投资,故房地产市场需求裹足不前,开发商也就很少开发新的房屋。

两个原因合在一起,结果长期可住房屋供给变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无房可租(住)。

上面这些最终结果都事与愿违的政策,其设计和出台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有着很好的动机和目的。

只可惜,政策设计者缺乏换位思考,未能站在政策接受者的立场来思考这些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忽略了政策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政策的恶劣结果与良好意图背道而驰。

所以,伟大的经济学家兼哲学家,写下巨著《通往奴役之路》的哈耶克感慨:坏事不一定是坏人干的,而往往是一些动机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干的;很多暴行和恶政的基础,恰恰是由一些可尊敬的、心地善良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来奠定的。

可是,直到今天,善意的恶政、善意的恶法仍然存在。人们似乎并没有吸取多少教训。

在20世纪末,我国北方某城市出台了“高消费调节费”:对高档娱乐场所(歌厅、保龄球馆、高档桑拿浴室、三星级以上饭店),消费者均需要交纳3%的“高消费调节费”,所取得的财政收入将用于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扶贫。

这一举措号称全国首创,其动机看起来也极为美好。但是,读者朋友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服务场所老板和消费者,你会怎么做,最后又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是否能实现政策的初衷?

真实的结果最后是这样的:人们减少了对高档服务场所的消费,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周边的城市;需求的减少导致不少高档服务场所效益下降甚至关门大吉,这使得高消费调节费的征收成了无本之源,而且原来在这些场所就业的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无论是从就业还是扶贫的角度看,这个政策都未能实现其初衷。几年之后,这项政策不了了之。

也许,政策的设计者应该记住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警告。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写道:“在政府中掌权的人,容易自以为非常聪明,并且常常对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计划的那种虚构的完美迷恋不已……他似乎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枚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他并没有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对手摆布时的作用之外,不存在别的行动原则,但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枚棋子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辛苦,而且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于高度的混乱之中。”

有多少人,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为其中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心醉神迷?

又有多少人,读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注意到其中“棋子”原理的谆谆教导?

我建议,那些负责政策设计的部门,应当把亚当·斯密关于棋子原理的这段论述印在墙上,让这些部门的长官每天早上领读三遍!

奥曼(我们又提到了这个博弈论专家的名字)曾经说:“一切悲剧都源于不当的激励。对于所有经济体,最根本的问题都出在激励机制上。”

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尤需换位思考。

因为,人不是棋子,他们有自己的行动原则。最后

让我用一个以色列的寓言来结束这篇不像序言的序言。

话说有一个人双目失明,在夜间行走的时候却打着灯笼。

旁人看到后说:“你这不是盲人打灯笼——白费蜡吗?”

盲人回答道:“虽然灯笼并不会让我看见,但是有了灯笼别人就能看见啦,这样他们就不会撞上我了。”

当然,这不止是一个寓言,比如,汽车的日间行车灯的设计、立法和运用,就体现了这个寓言思想的应用。日间行车灯不是为了让驾驶员能看清路面,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有一辆车开过来。开启日间行车灯,的确大大降低了事故率。

这就是盲人打灯笼中的智慧和道理。2017年12月15日于洱海之滨1    关于博弈论( 想一想 )假如你正跟恋人用手机通电话,突然信号断了。这时,你会立即拨电话过去,还是等你的恋人拨电话过来?

很显然,你是否应拨电话过去,取决于你的恋人是否会拨过来。如果你们其中一方要拨,那么另一方最好是等待;如果一方等待,那么另一方就最好是拨过去。因为如果双方都拨,那么就会出现线路忙;如果双方都等待,那么时间就会在等待中流逝。

这,就是博弈!

在一场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优选择,而对方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来确定他的最优选择。你从博弈中得到的——在博弈论中称为赢利(payoff),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同样,对方从博弈中得到的赢利,不仅取决于对方的行动,也取决于你所采取的行动。你们当中的每一方,都试图尽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赢利。

在这场电话博弈中,如果你知道恋人不会拨过来(比如以前断线时就是她在等待电话),那么你的最优行动就是拨过去;当然也可能相反,比如她打给你的电话免费,而你也知道这一点,那么你的最优行动就是等待对方拨过来。总之,你们的行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这正是博弈最本质的特征。博弈的要素

因利益而发生冲突或对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到国家政治、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小到人生棋局、日常生活、赌博游戏,谋略性对抗都是最为常见的局势。

从前面的例子中,读者朋友大概已经形成了对博弈的一些粗略认识。如果现在要给博弈一个规范性的定义,那么我们可以借用2005年因博弈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的看法: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互动决策。任何一个博弈,至少都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组局中人(一个局中人集合)。· 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出招)。· 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当然,一个博弈至少包括这三个要素并不是说只包括这三个要素。对于动态博弈,还需要定义局中人的行动顺序;对于那些强调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还需要定义每个局中人的信息结构。不过,最基本的要素是这三个。

在任何一个博弈中,每个局中人的目标都是最大化其赢利。标准的博弈论,假设人们不会有道德、良心和情感上的考虑,所有的一切都唯一地以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标准。本书也会始终坚持这个假设,不过有时候我们也会提到目前来自心理学、行为博弈理论对这一假设的挑战和修正。尽管如此,大家仍然有必要认为,这个假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在任何一个博弈中,每个人的赢利不仅取决于自己如何“出招”,也取决于别人如何“出招”。正是这种战术上的互动,使得博弈充满了趣味、新奇,甚至惊险、刺激。

所谓博弈论,就是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它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思维方式,即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博弈论的通俗理解就是,关于人与人的交往中“换位思考”的学问。谁应该学习博弈论

看看下面这些问题。( 想一想 )· 当我们做一项决策的时候,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吗?· 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吗?· 拥有越多的选择机会对我们越好吗?· 因为有些物品可以方便他人,我们却享受不到,我们就不应去提供吗?·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该从现在向将来推理吗?· 不留退路会使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糕吗?· 精神病人比谈判专家更不可能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吗?· 人们的合作是出于道德和高尚的情感吗?· 我们的信念不会影响世界发展的结果吗?· 选举中多数派一定会获胜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理所当然地持肯定观点,请参与博弈论的学习。

因为博弈论会告诉你,这些人们已习以为常的“传统智慧”有可能是很不明智的。在本书中,你不单会获得上述系列问题的答案,而且会见到许许多多反传统智慧的例子。博弈论的确会带给我们观察和思考各种现象的另一种视角。思维和策略技巧

博弈论研究互动决策行为,大多是对抗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对抗行为。现实中有很多对抗局势,其胜负主要取决于身体技能,比如百米赛跑、跳远比赛、公平决斗(即决斗之后不再寻仇)等。要在这类对抗局势中获胜,你需要锻炼的是身体技能。这样的对抗局势虽然也可纳入博弈论的研究范畴,但是博弈论研究者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更多的对抗局势中,其胜负很大程度甚至完全依赖于谋略技能。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战术,而不是人数的多寡;一场足球赛的胜负,固然跟球队的实力有关,但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伍攻防的组织和调度。胜利并不一定属于强者。要在这类对抗局势中获胜,你需要锻炼的是谋略技能。博弈论研究者深深感兴趣的,正是此类需要谋略较量的博弈。

每个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生的竞技场,渴望成功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从亘古以来的漫长岁月中,人们一直努力磨砺竞争的技巧,并希望寻找到成功的法则。但是,人们也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什么法则可以确保人们绝对成功——既然这个社会上一定要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那么就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常胜将军。不过,竞争的技巧的确是可以磨砺出来的,也可以从学习中掌握。竞争的技巧虽不能保证一个人所向披靡——因为你的对手同样可以磨砺其竞争技巧,但是可以改善一个人在竞争中的处境,使其不至于太过糟糕。即使是失败,一败涂地和损兵折将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同。因此,诸位读者不要寄希望本书可以使你所向无敌,但是阅读本书可以增强你对某些局势的洞察力。

最后,博弈论初学者也应当意识到:在历史和现实中,人与人的智慧较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突出现象,设局、破局、对局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博弈论虽然有趣,却不是探索性的论据、经验法则、趣闻的根据、荒诞故事的集锦。它之所以被称为理论,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但又保持逻辑内在一致性的思考方法。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策略博弈也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读者和我之间的博弈

聪明的读者会发现,你与我之间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博弈。

正如标准的博弈论对参与人的基本假设:他们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选择行动的标准,而不会考虑怜悯、仁慈、奉献精神之类。我写本书,也绝对不是出于什么高尚情感或奉献精神要来帮助你学习博弈论,我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希望它能有一个好的销量,能卖个好价钱,这才是我最根本的动机。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如同本书第8章将提到的绑匪和人质的家人之间缺乏信任一样,现在的我特别像一个绑匪,而握在我手中的“人质”就是本书的质量。你就像“人质”的家人,如果人质安全(本书质量高),你当然愿意付出赎金(付钱购买)。但是,我也可以拿了赎金之后杀掉人质,使你购买的是一本再糟糕不过的书。

是的,我的确可以欺骗读者。大多数读者也许只是看了封面、目录或序言和后记中几段话就匆匆做出购买决定。既然如此,我完全可以多花点儿时间将目录、序言和后记写得漂亮些,再让出版社设计一个非常诱人的封面,而在书的其他地方就随意填一些文字敷衍了事。只要你的钱落入我的腰包,等你发现本书原来是粗制滥造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对我毫无办法了。

对于绑匪来说,收到赎金而杀害人质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这将使他失去信用而在以后很难成功地勒索人质的家人。所以,职业绑匪常常会树立起讲信用的声誉。同样的道理,对我来说,如果希望长期得到读者的认可,那么欺骗读者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原因很简单,第一,如果我欺骗了一个读者,那么这个欺骗信息就会传给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最后本书就会被贴上垃圾的标签而卖不出几本;如果我认真地写好本书,得到读者欣赏,那么也就会得到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欣赏,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第二,我是一个大学教授,如果我不负责任地敷衍了事,失去的不仅是读者,也可能让人怀疑我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既然我希望长期在学术市场待下去,我就不能像一些不负学术责任的写手那样信手随意。第三,出版本书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国内以出版经济学普及著作和教材而在读者中享有美誉,既然它好不容易积累起自己的声誉,并且希望自己的基业长青,则断然不会出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作品来损害自己的声誉。如果我在本书里确实没写什么像样的东西,那么出版社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受害者。当然,这也说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非常积极地跟我讨论书稿的写作与修订意见,并不是出于真正关心我个人的利益,只不过是出于对出版社利益的关心而导致我的利益也得到了改善。同样,我也没有心思关心读者的权益和利益,但是在市场至上的环境和出版制度下,我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写好本书,客观上的确给读者带来了好处。难道不是吗?2    博弈范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互动行为,我们先来看几个小故事。别人的红包更诱人

如果你与对手的行为相互影响,那么你们之间就构成一个博弈局势。身处博弈之中,你需要换位思考运用策略思维来选择行动。若无策略思维,结果几乎等于失败。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故事模型话说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张三和李四。转眼到了年关,地主给了张三、李四每人一个红包。两个人都看到自己红包里装的是1000元钱,但不知道对方红包里装的是多少。这时地主发话了,“你们拿的红包里,每个红包里的钱可能是以下两个数字之一:1000元和3000元。现在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换红包的话,可以由我来公证,但你们每人要支付100元公证费给我”。张三心想:假定我跟李四交换红包,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当于亏损100元公证费,这种可能性是50%;若他是3000元,则扣除公证费100元,我还净赚3000-1000-100=1900(元),这种可能性也是50%,所以,我的预期净赚价值是50%×(-100)+50%×1900=900(元)。这样看来,我跟李四交换是很划算的。李四心里的想法跟张三一样。他也觉得跟张三换红包是很划算的。于是张三、李四异口同声地对财主说:“我们愿意换。”地主露出了一丝狡诈的微笑:“真愿意换?”“愿意!”张三、李四毫不犹豫。结果,正如读者诸君所料,张三、李四各自亏损了100元收入,未得到任何好处。而地主用他小小的伎俩骗到了200元钱。

有的读者会问:张三和李四的推理究竟在哪个环节发生了错误呢?其实他们先前的推理都没错,而且他们都提出愿意跟对方交换也没错。错就错在当地主再次询问是否愿意交换时,他们仍然同意交换——这就是缺乏策略思维的后果。如果张三和李四懂得策略思维,那么在地主再次询问时,他们就会拒绝交换。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地主第一次问大家是否愿意交换时,既然张三表示愿意,那么李四就应该想到:“如果张三是3000元,他肯定不会同意跟我换,现在他同意跟我换,说明他也是1000元,因此我不应跟他换。”同样,既然张三看到李四同意交换,也应该做相同的推理,得到不换的结论。所以地主再次询问时,策略思维之后的答案应该是不换,这样他们就不会损失一笔所谓的公证费了。

这个例子说明,在互动情形中,缺乏策略思维难免会犯错误。三方对决:弱者的生存之道

人们在利益争夺中向来习惯于奋勇争先,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尘俗世,万头攒动,追名逐利,争先恐后,皆不退让。然而博弈的思想却告诉我们,有时“退一步,便海阔天空”。刘伯温因为退一步,辞官归田,终免遭杀身之祸,就是例子。金庸小说中的珍珑棋局,多少高手未曾解破,棋艺浅陋的虚竹“退一步”,闭了眼睛乱下一子,杀死自己白棋一片,反而天地一宽,破解迷局。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退一步”的例子。

 故事模型这是一个假想的例子,并且需要一点儿概率计算。假设有A、B、C三人决斗,每人有两颗子弹,每次可发射一枪。由于A的技术最差(射中概率为0.3),因此让A先发射;B的技术次之(射中概率为0.8),因此B第二个发射;C是一位神枪手(射中概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