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鉴译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6:38:14

点击下载

作者:(明)李廷机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五字鉴译注

五字鉴译注试读:

前言

《五字鉴》原名《鉴略妥注》,是明朝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廷机所著。李廷机用五言一句的韵文编纂了一部概述中国通史的书,并在韵文之后加以注释解说,定名为《鉴略妥注》(也叫《鉴略》,俗称《五字鉴》),后经明朝翰林院编修、书法家张瑞图校正,清代著名学者、出版家邹圣脉增订,逐步定型。此书一出,即受到欢迎,作为一种蒙学读物,流行于书院、村塾之中。

据邹圣脉所述:“有明李廷机先生,胸罗全史,手著《鉴略》,自皇古以迄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赓扬一堂;更可喜者,句调叶律,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领也。”该书特点已见一斑。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也提到:“《鉴略》是全部中国通史浓缩再浓缩的书,是便于青少年初懂自己本国史,先记其大纲大要的书。”对其也是赞誉有加。《五字鉴》全文目录分为三皇纪、

五帝纪

陶唐纪

有虞氏纪

夏后氏纪

商纪

周纪

春秋纪

战国纪

秦纪

、西汉纪、东汉纪、三国纪、西晋纪、东晋纪、南朝宋纪、南朝齐纪、南朝梁纪、南朝陈纪、隋纪、唐纪、下唐纪、五代梁纪、五代唐纪、五代晋纪、五代汉纪、五代周纪、宋纪、南宋纪、元纪、明纪三十一部分,历来编者由于刻板印刷等原因分卷也不太统一,李廷机最先分为六卷,其后也有分为五卷的,目前通行本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卷。

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朝代更迭为纲,以五言韵诗的形式全面梳理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朝结束的历史事件;一是在五言韵诗的统领下加以注释,对诗歌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作一简单注解,故定名为《鉴略妥注》。《五字鉴》的作者有三位,一是原著者李廷机,一是校正者张瑞图,一是增订者邹圣脉。

李廷机(1542—1616),字尔张,号九我,明代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福建省泉州市)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自幼家贫好学,1570年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十一年(1583)中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辞官归隐,贫病而终。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属福建省泉州市)人,明代官员、书画家。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少。

邹圣脉(1691—1762),字宜彦,别号梧冈,清朝刻书家,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人,祖父邹周桢,父邹仁声,世代从事雕版印刷,“镌经史、秦汉诸书,广而布之”。邹圣脉六岁入家塾,稍长博览群书,不喜作八股文,“终身未第,一介布衣”,他也是启蒙读物《幼学琼林》的增订者。《五字鉴》在清代已流行于乡间私塾,是当时著名的启蒙读物,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四堡坊刻的版本,也就是邹圣脉校订和增订的版本,也是今天普遍认可的通行本。《五字鉴》在李廷机和张瑞图的笔下,囿于时代所限,只记述到元代为止,后经邹圣脉增订,将明代史实论述完成。进入民国时期,也有许多文人再加以增补润色,有的将清代历史论述完全,有的还涉及民国史实,甚至有的还直接用白话翻译,以文言白话对照的形式刊行,但均不及原本影响大。民国时期古余书局、上海昌文书局、上海普及书局等均有《五字鉴》的影印本或石印本刊行于世,其中翻刻影印的绝大多数都是邹圣脉的版本。改革开放以后,东南大学出版社、岳麓书社等均出版其书,但均为原本点校,并无白话注解。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初步掌握中国史学脉络,客观解读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本书以邹圣脉增订本为底本,以东南大学出版社邓启铜、陈作明点校本为依据,参考其他版本作校定和注解。本书对《五字鉴》的五言韵文作全面注解,并在具体注释中结合了原注中的内容,将注解内容分为导读、注释、译文、评述四部分。导读在原文每一纪的开篇,略述每一朝代和历史时期的史实脉络,依照原文特点,以帝王世系为纲;注释中对关键字词既注释本义也兼顾在文中的引申义,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原文文意作简要解释,不作详细考证;译文兼顾上下文的内容作适当补充,以求文从字顺;评述中既考虑到原注中的观点,也兼顾具体史实作客观评价,同时也有笔者本人的一些看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和交融,沉寂了许多年的国学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学普及和学习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精芜并存,导致许多喜欢国学的读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在一些国学培训和讲座中更是奇谈怪说迭出,害人匪浅。其实作为一门学问,国学经过千年的沉淀,已经有了自身的系统,经史子集自有脉络可循,沿着前辈学人的足迹,当不至于有浩无涯涘之叹。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才可能会有所发明和创见,急于求成或一味以功利之心对待学问,均非正道。

笔者以为,今天如果注重青少年的国学修养和学习,有四部书最为有效,即《三字经》《五字鉴》《千字文》《千家诗》,内容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化、文学几个方面,既是国学体系的入门读物,也可以起到对国学内容宏观把握的效果。今日注解《五字鉴》,希望可以对喜欢国学的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对青少年学习我国历史有所裨益。

卷上

三皇纪

纪为记载、记述的意思,后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作记述帝王事迹的专用体裁,称为本纪。本文依照古代帝王世系为纲,故每一部分依时代名称而为纪。三皇时期的史实因时间久远难以考证,散见于历代典籍之中,大多为臆测之词,而且时代越后,论述越详细,这反映了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宇宙起源、人类自身发展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三皇为传说中上古三帝王,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共计六种:第一种,伏羲、神农、黄帝;第二种,伏羲、神农、女娲;第三种,伏羲、神农、燧人;第四种,伏羲、神农、祝融;第五种,天皇、地皇、泰皇;第六种,天皇、地皇、人皇。历来说法中也有将其结合起来的,如天皇为伏羲,地皇为女娲,人皇为神农等。本文分别提到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可见是结合几种说法而来。上古史实渺茫而不可知,所以这段历史既可以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看作人类早期曾经过的几个阶段,也可以闻疑载疑,算是对古代文献的留存。正因为如此,在具体注解中对文中所提到三皇均只作评述,不作具体的人物考证。①②③④

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五⑤⑥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注释】 ①乾坤:指天地。开张:开始、开辟,指宇宙起源。②三皇:神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依据《史记》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天地人,也称三才,古人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能量是气,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虚灵之气中聚为人,三者在宇宙自然中最为光明显耀,故合称三皇。③天形:天的形态、形体。卵白:蛋白。④地形:地的形态、形体。卵黄:蛋黄。⑤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于是有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也用五行来推算人的命运。⑥六合:东、西、南、北、上、下,泛指宇宙空间。三光:日、月、星辰。【译文】 天地开辟以后,先后经历了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时代。最开始的时候,天的形态如同蛋白,地的形态如同蛋黄,乾坤天地混沌不分。后来轻清之气上扬为天,重浊之气下降为地。天地之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六合之内日、月、星辰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评述】 关于宇宙之始、万物起源,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说法。传统中国随着文明的进程和各家学派的融合,将阴阳五行和儒道观念杂糅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观念,并根据各家学派的特点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国时期吴国道士徐整的《三五历纪》中提到的盘古开天和道确家经典中的混沌二元的说法,本段论述宇宙起源主要结合二者而来。“皇”的本义其实为灯火辉煌之“煌”,故为光明显耀之意,那么“天地人三皇”的称谓实际上表达了后人对于人类早期的敬畏和尊重,是对不可知的历史阶段进行的人格化的描绘,在古人看来是人类早期的三个发展阶段。①②③④

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人⑤⑥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长九州地,〇7发育无边疆。【注释】 ①天皇:即天皇氏,传说中继盘古之后的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十二子:十二人。②地皇:即地皇氏,传说中天皇氏衰落之后兴起的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十一郎:十一人。③无为:无所作为,即道家主张的清静虚无,顺应自然。自化:自然化育、自然生长。④岁起:每年开始的依据。摄提纲:即以摄提为纪,摄提为提携之意,三皇时代不辨春秋,又无甲子纪年,只好根据草木一枯一荣标记,手提草木验证枯荣来纪年,故为摄提纲。摄提后被古人用作表示这段历史时期的名称,也借为星宿的名称。⑤人皇:即人皇氏,传说中继地皇氏之后的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九兄弟:弟兄九人。⑥长:抚育、掌管。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此处应泛指中华大地。⑦发育:发展。边疆:边际、界限,此处指人口繁衍难以计数。【译文】 天皇氏兄弟十二人,地皇氏兄弟十一人。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无为而治,顺从自然化育,当时不辨春秋,也无甲子等纪年的方法,只能根据草木的荣枯确定每年的开始。人皇氏兄弟九人,寿命最长,各有一万八千岁,每人治理一个地方,他们分别掌管九州大地,其后人口土地逐渐发展繁衍,难以计数。【评述】 天皇、地皇、人皇均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也是部落联盟的名称,因为此处的子、郎、兄弟实际上指的都是部落。天皇氏有十二个部落,地皇氏有十一个部落,人皇氏有九个部落,兴亡衰替各有十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时间,一代代延续繁衍,逐步进化发展。①②③

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燧④⑤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⑥年代难考详。【注释】 ①有巢氏:也称大巢氏,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有巢”顾名思义就是教给人们筑巢的方法,从而可以躲避洪水和猛兽。以:句中语气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②构木:指架木造屋。巢室:类似于鸟巢的居室。③袭叶:重叠树叶。④燧人氏:也称燧皇,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据传说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⑤妨:妨害,指有了钻木取火之后,衣食才不再成为人们的妨害,此处衣食为偏义复词,侧重于食。⑥考详:考订翔实,因当时无文字,只能结绳记事,所以无法考证具体的情况。【译文】 有巢氏治理天下时,人们只能采集果实为口粮,居住在树木搭建的巢穴里,重叠树叶作为衣裳。燧人氏治理天下时,年代久远世事渺茫,已开始钻木取火,人类进入熟食的历史阶段,食物不再妨碍人类的健康。但当时没有文字,只能结绳记事,所以具体情况难以考证。【评述】 上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姓名制度,只能依据各人所做之事为其称号。有巢氏是上古神话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使人类居住于树上,摆脱了洪水猛兽的危害,所以叫有巢氏。燧人氏是上古神话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摆脱了茹毛饮血之苦,所以被称为燧人氏。有巢氏、燧人氏的故事散见于《礼记》《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其人其事虽年代久远,难以考证,但关于他们的神话充分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居住和饮食的变革,是符合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的。五帝纪

五帝为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历来说法不一,共计四种:第一种,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唐尧、虞舜;第二种,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顼;第三种,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第四种,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五字鉴》中却将尧舜单独列为《陶唐纪》和《有虞氏纪》,而在《五帝纪》中涉及伏羲、祝融、女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上古帝王共计八位,大概还是源于三皇五帝世事迷茫,不可考证,故采众说备之,而尧舜以后,则记载详细,可看作史实,今人于山西陶寺村考古发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城遗址,似可佐证其说。①②③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世无文章。制④⑤⑥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养牲供庖⑦食,畜马猪牛羊。【注释】 ①伏羲氏:伏羲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据说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②人质:人的体魄,指伏羲容貌怪异,蛇身牛首。③继世:继承先世,治理天下。文章:文字和礼乐制度。④书契:将文字用刀刻在木片等上面,故称书契。⑤卦:古代用来占卜的表示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一般称为八卦,据说由伏羲所创。名:称说、说出,此处引申为解释。阴阳:古人认为构成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两大基本元素,是阴阳二气,两者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八卦以阴阳运行变化为核心,以自然界的八种物质为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⑥俪皮:成对的鹿皮。古代用为聘问、酬谢或订婚的礼物。礼将(jiāng):礼的象征或辅助礼成的事物。⑦庖:厨房,庖食泛指饮食。【译文】 伏羲氏立位治理天下,他容貌异于常人,蛇身牛首。当时没有文字和各种礼乐制度。于是创立文字刻画在竹片木片上来替代结绳记事,并创立八卦来解释阴阳运行变化的道理。创立男女嫁娶制度,教给百姓用成对的鹿皮作为嫁娶礼仪的象征,蓄养马、猪、牛、羊等牲畜以供人们食用。【评述】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记载他的主要贡献有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文化之源,教民渔猎和驯养家畜提高了先民的生产能力,变革婚姻制度结束了原始人类的群婚状态,创造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将音乐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考证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一些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一些与文化制度的创立有关,而伏羲又可以写作庖牺,似乎又与祭祀制度和饮食变革有关。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①②

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共工不胜怒,头触周山崩。上惊③④天柱折,下震地维穿。【注释】 ①祝融:即祝融氏,传说为燧人氏的后裔,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融的本义为荧火虫,像星星一样闪光,在黑夜里明亮,祝是祭祀,祝融为祭火、祭光明的意思。共工氏: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但也有说共工是黄帝时期的部落,因与蚩尤争斗不胜而怒触不周山。②周山:即不周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③天柱: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④地维: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穿:断裂、破败。【译文】 祝融氏和共工氏两个部落,两相争战,共工氏不胜而大怒,以头撞向不周山,导致不周山崩裂,震动天地,使撑天之柱折断,维系大地的绳子震裂。【评述】 上古时期的人名常常是部落名称而非具体人名的特指,如祝融为部落名,也为部落首领的名称,故在传说中有时是古帝王,有时是帝喾时期的火官,有时又是南海之神。可见是祝融氏部落不同时期的首领。正如后羿也只是上古某一个擅于射箭的部落名称而已,不同时期的首领均被称为后羿。而共工既有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也有尧时期被流放的共工,可见也为部落名称。祝融和共工之战间接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部落之间的战争情况。①②③

女娲氏以立,炼石以补天。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聚④灰止滔水,天地复依然。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注释】 ①女娲氏: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道教将其奉为后土皇神祇(即地皇),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创立了人间的婚姻制度,又传说她曾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支撑四极,平治洪水,驱杀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并继伏羲而为帝。也有说女娲氏是夏禹之妃的记载,可见依然是上古部落名称,女娲的传说可以体现出许多母系社会的遗存。②炼石以补天:即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在先秦时期,女娲补天和共工祝融之战是独立的两个故事,到汉代才融合在一起,成为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塌陷下来,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涂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③鳌足:鳌为大龟,传说天塌地陷以后,有巨鳌负山游戏四海,导致地力不坚,女娲断其四足作为四极。极:四极,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之柱。④灰:芦灰。滔水:洪水。【译文】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天崩地裂,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砍断海中大鳌的四足来支撑四极,大地才得以稳固。并收集芦灰遏制洪水,天地自然才恢复了平静。女娲氏传代十五世,但具体情况不能考证。【评述】 女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尽管传说她与伏羲由兄妹而结为夫妇,产生人类,但根据诸多有关二人的传说内容,可以看到女娲氏的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等等,所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而伏羲氏的“教民结网”“创制八卦”等则是在人类已进入“文明”后所解决的“发展问题”。由此可以推断出女娲氏兴盛应该远早于伏羲氏。而且伏羲氏被后世尊奉为五帝之第一帝,(东方木帝)理应是与上古的太阳崇拜与五行文化的形成有关,因此女娲氏早于伏羲氏是合乎情理的。另外,伏羲、女娲既是部落的名称,也是每一代部落首领的名称,女娲以女性为首领,符合人类进程中母系氏族先于父系氏族的特征。①②③

神农氏以立,其始教民耕。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亲④⑤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传代凡八世⑥,五百二十年。【注释】 ①神农氏: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由采集、渔猎发展到农业耕作的变化情况。后人也将神农称作炎帝。②斫:用刀斧砍。耒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耒耜也用作农具的统称。③桑田:种植桑树养蚕和进行农作物的耕种。④贸易:交易、买卖。⑤货物:原指龟贝,古代用作货币。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即秤锤,衡为秤杆,此处泛指计量器具。⑥凡:总共、共计。【译文】 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开始教先民进行农业耕作。他砍斫树木制作出耒耜等农具,百姓的穿衣吃饭通过种植桑树养蚕和种植农作物得以解决。他亲自遍尝百草,制作药方,医药技术才得以相传下来。他教会人们进行贸易买卖,并创造了货币和权衡来帮助人们进行交易。神农氏部落总共传位八世,治理天下共计五百二十年。【评述】 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帝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皇”,如天皇、地皇、人皇,考诸本义,皇为“煌”的古字,即光明之意,其所居时代后人虽屡有论述,但因年代久远,渺茫不可清楚,为表示敬意,故以皇字代称以示尊崇。还有一类是“氏”,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氏为“祇”的古字,即神祇之意,后人以之为神,但又以其所做之事来称之,如有巢氏创造巢居,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伏羲氏也写作庖牺,应与熟食有关,女娲氏的“娲”本义是一种炊具,故也应与饮食变革有关,神农氏开始原始农业耕作故称神农。可见这段历史时期是以人为神的时期,这五氏既是部落名称,也是每一代部落首领的名称,所以才有传代多少世、共计多少年的记载。而关于这五个部落名称的变化又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互印证,可见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已经具有一定的可信程度了。第三类是“帝”,如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甚至还有夏代、商代的君主均称帝,帝为“蒂”的古字,最初为花蒂之意,引申为始祖、根源,从名称上就可看出已经进入人的时代,可信程度比起“氏”的时代自然也更进一步。①②③

黄帝轩辕氏,人事渐完备。诸侯始争雄,适习干戈起。蚩④⑤⑥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蚩尤被帝擒,杀于涿鹿里。【注释】 ①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又为有熊部落首领,也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号曰黄帝。 ②人事: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用。 ③适:适应时势。习:练习。 ④蚩尤: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尝:曾经。 ⑤军旅:军队,指黄帝的军队被大雾所迷。 ⑥指南车:我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也是帝王的仪仗车辆。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黄帝做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之后关于指南车历代多有论述,但是都比较简略,直至《宋史·舆服志》才详细地记载了燕肃和吴德仁所造指南车的结构和技术规范,成为世界史上最宝贵的工程学文献。【译文】 轩辕黄帝的时期,民间生活的各种器用日渐完备,但诸侯列国开始竞相争雄,适应时势,纷纷练习干戈等器具,战争不时发生。南方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曾经作乱反抗黄帝,在战斗中蚩尤作大雾,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于是黄帝制作了指南车迎战,最终蚩尤被擒,杀蚩尤于涿鹿之野。【评述】 神农氏部落统治天下五百年以后,影响力日渐衰落。其他部落逐渐兴起并相互争斗不休,轩辕黄帝征战诸侯,平定天下,代神农氏而立。至黄帝时期,姓名制度已经完善,一般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①②③④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隶⑤⑥⑦⑧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遂有管弦⑨声,音乐从此始。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注释】 ①龙马授河图:古代传说黄河中有龙马负图授予有德之君,一般认为是祥瑞之兆。传说黄帝游玩于黄河洛水之间,见龙马背负图册逆水而上,黄帝跪拜以后接受,打开一看,图中有日、月、星辰。今人考证所谓河图洛书可能是上古时期的气象图和方位图。②天文纪: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以及规律。③舟车:船只和车辆。④通济:往来通达。⑤隶首:黄帝史官,传说创造了算盘和算术。⑥大挠(náo):传说为黄帝史官,始作甲子来纪年。甲子:指干支纪年法,以天干地支相互交织在一起表示年月日的方法。⑦伶伦:亦作泠伦,是中国音乐的始祖。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我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⑧律吕: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⑨天帝:神话传说中天上的帝王。【译文】 黄帝在位时期,黄河有龙马授予河图,人们得以了解天象。黄帝伐木制作船只和车辆,从此水陆都畅通无阻。黄帝的史官隶首发明了算盘和算术,大挠创造了干支纪年月日的方法。黄帝的乐官伶伦用竹筒制作了乐器,创造出音律,从此人世间就有了管弦之声,有了音,有了乐。黄帝在位一百年,最后乘飞龙上天,朝拜天帝去了。【评述】 神农氏也称炎帝,在位时期主要的贡献是使华夏民族进入农业文明,黄帝在位期间,创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进一步创立了围绕原始农业社会的各种文化制度,于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华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也逐步奠定和完善。①②

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颛顼③④⑤⑥高阳氏,按时造黄历。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帝喾高辛氏,⑦⑧在位八十岁。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注释】 ①少昊:也作少皞,传说为黄帝之子,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 ②官纪:任命官员的法纪或法度。 ③颛顼(zhuān xū):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④黄历:黄帝时的历法,也作皇历,中国旧时的一种历书。除载有农历月、日和农时节气外,并有“宜忌”等迷信内容,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也叫时宪书或通书。 ⑤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岁首:一年的开始时间。 ⑥帝喾(kù):相传为黄帝曾孙,生而神灵,在位八十年,天下太平。 ⑦藉:通“极”。⑧纪:记录。【译文】 少昊立位之时,有凤凰集于庭院,当时的百官没有官名,均以鸟名作为官名的代称。颛顼立位之时,百姓时节混杂,于是创造黄历,把一年分为四季,孟春作为岁首。帝喾在位八十年,天下太平,史书无所记述。【评述】 少昊为东夷部落,图腾为鸟,故以鸟名为官名,如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官职名称。黄历据说是黄帝时期所作,颛顼立位之时,民间各种时节混杂,故命其大臣南正仲等按容成之历而造之,刊行于世,后世因只有朝廷才可以颁布历法,故也称皇历。陶唐纪《史记集解》中提到,在少昊氏以前的帝王,以其德为号,比如神农、燧人、有巢等,都是以其对人类社会所做的重大贡献作为他们的称号,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却都是以其兴起之地为称号。只有在尧的注解下,无论集解还是索隐均明确提到尧为谥号。可见尧之前的史实或文明尚不完备,而尧之后已经有谥法的记载和品评,同时也说明尧在位时期文明更进一步,尧相比之前的帝王,可信程度更高。据文献记载,尧,姓伊祁,名放勋,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后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还设置谏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谤木,让天下百姓都可以攻击他的过错。所以尧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尧最大的功绩就是禅让天下,所以在本段记述中还提到舜和禹,来突出尧的仁德。①②③④

帝尧陶唐氏,仁德宏天下。茅茨不剪伐,土阶为三级。蓂⑤⑥荚生于庭,观验旬朔日。【注释】 ①陶唐氏:尧号陶唐氏,以兴起之地为号。②宏:宏大、光大。③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剪伐:修剪、砍伐、割刈。④土阶:土台阶,指居室简陋。⑤蓂荚(míng ji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它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历荚。⑥旬朔: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不长的时日。此处指一个月的时间变化。【译文】 陶唐氏帝尧,仁德光耀天下,自身节俭,所居宫室,茅茨不剪,土阶三级。蓂荚生于庭前,观此可知时节。【评述】 茅茨不剪,土阶三级是尧节俭仁德的表现。蓂荚生于庭前,古人认为这是圣君盛世的祥瑞之兆。本段一方面突出尧的仁德之治,一方面歌颂尧时期的太平气象。①②③

洪水泛九年,使禹而敷治。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门视。通④〇5⑥泽疏九河,引水从东逝。举益治山泽,猛兽皆逃避。百姓乐雍⑦⑧熙,击壤而歌戏。【注释】 ①泛:泛滥,指大水四处漫流。②而:连词,表示顺接关系,一般翻译为“来”。敷治:治理。③十三春:十三年。④泽:水泽。九河: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近人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也泛指黄河⑤引:引导。逝:去、往。⑥举:选拔。益:尧的臣子,佐大禹治水,焚烧山泽来逼退猛兽。⑦雍熙:和乐升平。⑧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后成为太平盛世的代名词。歌戏:歌唱嬉戏,据说尧治理天下几十年,微服出游,康衢之人含哺鼓腹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知道了百姓们安居乐业,于是怡然自得。【译文】 尧在位后期有九年洪水,命大禹来治理水患。大禹居外十三年,不暇回家料理家事,他疏通九河,引入黄河东流入海。河水退去,世间人稀林茂,禽兽逼人,于是又派益来治理。益举火而焚山泽,禽兽都四处逃避。百姓重新回到和乐升平的生活中,常击壤而歌唱嬉戏。【评述】 大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传说尧在位时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后又任命鲧的儿子禹为司空,继续治水之事,大禹与伯益、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蹚河过川,从西向东,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被封为夏王。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①②③④

大舜耕历山,尧闻知聪敏。二女嫁为妻,九男遣奉侍。器⑤〇6⑦⑧械并百官,牛羊仓廪备。事舜畎亩中,取妻归帝里。【注释】 ①大舜: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一说在姚墟(在今山东菏泽),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后来受尧的“禅让”即帝位。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历山:古山名,相传舜少贫贱,耕于历山,所在地点说法不一。②聪敏:聪明敏捷。③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④九男:指尧的九个儿子。奉侍:即侍奉,奉养侍候的意思。⑤器械:指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用。百官:此处指百工,指帮助大舜处理各种事务的奴仆,后才引申为各级官员。⑥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古代一般储藏谷的地方为仓,储藏米的地方为廪。备:完备,此处指牛羊米谷完备,是财富很多的意思。⑦畎(quǎn)亩:田地、田野。⑧取妻:即娶妻。帝里:帝都、京都。【译文】 大舜在历山耕作的时候,尧听闻到他的贤德之名,就将两个女儿嫁与舜为妻,派遣九个儿子去侍奉,送给他各种日用器械和服侍的各类工匠,让大舜过着牛羊充实仓廪完备的生活。这么多人每天侍奉舜于田野之中,用富贵来考察舜的能力。最终舜通过了考验,带着妻子回到京城。【评述】 大舜至孝,有贤德之名,尧听说后,把两个女儿嫁与他,让九个儿子和百官去侍奉他,并给予其各种器械牛羊等财物,就是要考察舜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富贵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在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的情况下,才让他回到京城。谥法“翼善传圣曰尧”,其实褒扬的就是尧善于选拔人才和传承帝位的功德。①②

尧老倦于勤,四岳举舜理。尧立九十年,一百十八岁。舜见③〇4⑤尧升遐,避位南河地。百姓感舜恩,从者如趋市。天与人归之⑥,回宫即帝位。【注释】 ①勤:勤政。②四岳:尧的臣子,分管四方的诸侯。举:推举。③升遐:升天,帝王死亡的委婉说法。④避位:让位、辞职。南河:上古称黄河自今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为南河。⑤趋市:赶集。⑥天与人:天命与人心。归:归属。【译文】 尧年老的时候倦于政事,各方的诸侯纷纷推举舜来代为处理政事。尧在位九十年,享寿一百一十八岁。舜见尧去世,于是辞职让位归隐于南河。四方百姓跟从着他,如同赶集一般,天命和人心都归属于舜,于是舜才回宫即位。【评述】 尧去世以后,禅让天下于舜,舜因尧有儿子丹朱,于是让位于丹朱,避位隐居于南河,丹朱为政不像尧那样深得人心,天下的百姓和官员都不去朝见丹朱,纷纷到南河朝拜舜,天命人心所向,舜经过几番推辞以后,才回宫代丹朱即位。有虞氏纪

舜是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①②③

舜既为天子,国号有虞氏。初命诛四凶,四境叨恩庇。舜〇4⑤昔贫贱时,事亲全孝弟。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独爱少子象⑥⑦⑧,象杀舜为事。浚井与完廪,不死皆天意。中心不格奸,竭力⑨烝烝乂。【注释】 ①有虞氏:舜之祖先勾芒封于有虞之地,故号有虞氏。②四凶:相传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落首领,一般认为是驩兜、共工、三苗、鲧四人,也有说是浑敦、穷奇、梼杌、饕餮四人,舜将其四人诛杀以后,天下太平。③叨:承受。庇:庇佑、保护。④全:保全。孝弟:即孝悌,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古人所倡导的处理家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念。⑤惑:迷惑。后妻:后娶的妻子,指舜的继母。⑥象:舜的弟弟,后母所生。⑦浚:疏浚、深挖。完廪:修葺米仓。⑧中心:心中。格奸:至于奸恶。⑨烝烝(zhēng):指孝德厚美。乂(yì):乂安、太平无事。【译文】 舜成为天子,国号有虞氏。即位之初就诛杀四个恶人,于是四境太平,四方百姓都承受恩佑。舜贫贱之时,侍奉父母以孝,对待兄弟以友爱,保全了孝悌之道。父亲受后母蛊惑,对舜生厌恶嫉妒之心,一心只喜欢小儿子象,象也每天以杀掉舜为念。在舜浚井和完廪的时候都暗害过舜,舜没有死掉都是天意。但舜始终心中不生恶念,竭力保持孝心,使全家和睦太平。【评述】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动天”讲的就是大舜,舜也深受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弟子规》中提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实也源于舜的孝行,舜始终不怨亲人,竭尽全力成全孝悌的行为,也成为后世君主的榜样,以孝治天下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也被后人广泛接受。①②③④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渔钓雷泽间,民皆让居址。凡〇5有所动移,所居便成聚。及自为帝时,不忘父母志。不记象旧⑥仇,封象于有庳。【注释】 ①陶:制作陶器。河滨:古地名,有说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传说舜在此曾制作陶器。②苦窳(yǔ):粗糙质劣。③渔钓:钓鱼。雷泽:古泽名,本名雷夏泽,在河南省范县东南接山东省菏泽市界,传说舜帝曾在此捕鱼。也可借指舜。④居址:住址。⑤聚:村落,据说舜居住的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天下之民都愿意跟从他。⑥封:分封。有庳(bì):古地名,又名鼻墟、鼻亭,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省道县北。【译文】 舜在河水边制作陶器,所制器具均完好没有损坏。舜到雷泽从事渔钓,百姓甘愿让出自己的居所。凡舜生活过的地方,都形成了村落。到舜为天子之时,也不违背父母的志愿,不计较兄弟象的过错,还把象分封到有庳这个地方。【评述】 舜有贤德,在历山耕作,大象帮助他耕田,豹豕与他出游;在河滨制作陶器,所制陶器精良完好;在雷泽渔钓,百姓让出住所,走到哪儿都有百姓跟随。所以他生活过的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①②③④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闲操五弦琴,歌诵南风句。解⑤⑥⑦愠阜民财,民乐太平世。舜崩于苍梧,二妃悲慕极。即今斑竹⑧⑨⑩痕,乃是皇英泪。舜子均不肖,位让夏后氏。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岁。【注释】 ①四海:四海之内,古人认为天下只有一块陆地,四面被海水环绕,所以四海之内可指全天下。戴:承受。②八荒:又称八方,指最荒远之处。帝力:帝王的恩德。③五弦琴:为古琴的一种,历史比较悠久,传说为舜创制。④南风: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⑤解愠:消除怨怒。阜:盛多。⑥苍梧:今广西梧州市境内。⑦二妃:指娥皇、女英二妃。⑧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⑨均:指舜的儿子商均。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⑩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让而建立的夏王朝,此处应指大禹。【译文】 四海之内都拥戴舜的功德,八方荒远的百姓也承受舜的恩德。舜闲暇时操起五弦琴来弹奏,歌咏《南风》曲中的诗句。他一面消除百姓间的怨恨,一面增加大家的财富,百姓们都乐享太平之世。舜驾崩于苍梧,娥皇、女英二位妃子悲痛不已,泪洒竹林,今天斑竹上的斑点正是她们的泪痕。舜的儿子商均缺乏治国的能力,于是禅让于夏后氏的大禹。舜在位五十年,享寿一百一十岁。【评述】 谥法:“仁圣盛明曰舜。”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夏后氏纪

据考证,尧和舜为历史人物,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物、文献资料,所以有关他们的记载,还停留在传说时代。而大禹和他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却标志着中华历史正式进入信史时代。大禹去世后,传位于益,但天下人不去朝拜益而纷纷朝拜大禹的儿子夏启。益让帝位于启,启去世传位于其子太康,太康传位于其弟仲康,仲康传位于其子帝相;帝相被后羿篡位,夏朝失国四十年,其后帝相之子少康灭掉后羿,恢复夏朝,传位其子帝予;帝予传位于其子帝槐,帝槐传位于其子帝芒,帝芒传位于其子帝泄;帝泄传位于其子帝不降,帝不降传位其弟帝扃(jiōng),帝扃传位于其子帝厪(jǐn),帝厪驾崩,传位于帝不降之子帝孔甲,帝孔甲传位于其子帝皋,帝皋传位于其子帝发,帝发传位于其子帝履癸(guǐ),即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从大禹即位到夏桀时夏朝被殷商灭亡,共计十七代君主,四百三十年。①②③

禹王登国畿,身度规矩制。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④外见罪人,下车问而泣。【注释】 ①禹王:即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也称夏禹。国畿:即王畿,我国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地方。此处指王位。 ②度:法则,应遵行的标准。此处指大禹一言一行不失法度。 ③馈:进食、吃饭。 ④出外见罪人,下车问而泣:大禹尝出外见罪人,下车问其故,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君何泣之?”禹曰:“尧舜为君,百姓以尧之心为心,寡人为君,百姓各以心为心,是以痛之。”【译文】 大禹即位以后,一言一行中规中矩,吃一顿饭的过程中起身十次,去处理各种政务,曾经出门碰到一个罪人,下车问明情况以后却哭了起来。【评述】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①②③④

仪狄始作酒,遂乃疏仪狄。采金铸九鼎,流传享上帝。告⑤⑥命于涂山,万国诸侯至。因济茂州江,黄龙负舟戏。禹仰告于天⑦⑧⑨,龙俯首低逝。南巡至会稽,殂落辞凡世。在位廿七春,寿年一百岁。【注释】 ①仪狄:传说为夏禹时代善酿酒者。《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②疏:疏远。③九鼎:传说夏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④享:贡献、祭拜。⑤告命:帝王的诏令,夏禹约天下诸侯会于涂山。涂山:山名。其所在有三说:其一,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其二,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县。俗名真武山。其三,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⑥济:渡河。茂州:今四川茂县。⑦仰告:仰天祷告,传说大禹渡江之时,有黄龙负王舟而戏,舟人皆惧,禹仰天而告:“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言罢龙即俯首而逝。⑧巡:到各地视察。会稽: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会稽。一名防山,又名茅山。⑨殂落:死亡的委婉说法,魂升曰殂,魄降曰落。【译文】 仪狄制作了酒进献于大禹,大禹怕人们沉溺于酒中就下令禁止仪狄造酒,并疏远了仪狄。收集天下之金制作了九个鼎,代代流传用来祭拜上帝。在涂山发布命令召集天下诸侯,万国诸侯都前来朝拜。因为在茂州渡江的时候,有黄龙在水中拱起大船嬉戏,大禹仰天祷告,黄龙俯首之后就不见了。大禹南巡,到会稽山驾崩,在位二十七年,寿命一百岁。【评述】 禅让制改为家天下,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间接反映了由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必然选择;再进一步探讨的话,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都有关系。大禹即位后,铸九鼎、开涂山大会、巡游天下,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宣告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①②③

禹子启贤良,仁德似父王。传位不逊让,无复遵虞唐。启④〇5⑥⑦崩太康立,复传与少康。举兵灭寒浞,夏德复兴扬。【注释】 ①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贤良:有德行才能。②逊让:谦让。③遵:遵循、遵守。虞唐:指唐尧虞舜,此处指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④太康:启的长子,夏朝的第三任国君。⑤复:又,再,中断再开始。⑥寒浞(zhuó):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本为寒国宗族,辅寒国君伯明氏,被废弃。后羿夺帝相君主之位而代夏,国号有穷,任寒浞为相。后寒浞杀后羿自立。⑦夏德复兴扬: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朝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夏朝中断了四十年。其后相之子少康举兵灭寒浞而登上王位,夏朝得以复兴。【译文】 大禹的儿子夏启有德行才能,接替大禹的王位,从此不再遵循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夏启去世以后,传位于太康,之后夏朝因内乱中断,到少康才得以恢复,少康举兵灭掉寒浞,夏朝才得以复兴。【评述】 传说大禹在位时将皇位禅让于其臣伯益。大禹去世以后,天下之民不从伯益而从夏启,于是夏启即位,而夏启去世却不再禅让,开始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但夏朝立国之初,实际上是旧有的部落联盟向新的封建国家过渡的时期,所以寒浞、后羿的叛乱实际上是新旧两种政治形态、政治观念的冲突。①②③

继传十七代,国败于桀王。四百三十载,一旦如狈狼。夏④⑤⑥⑦桀性贪虐,冤杀关龙逢。有宠于妺喜,委政于道傍。【注释】 ①十七代:从大禹到夏桀共计十七代,四百三十年。②桀王:指夏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桀是他的谥号(凶猛的意思),所以又称夏桀。桀是夏朝第十七代君主帝发之子,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前1652—前1600),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③一旦: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狈狼:即狼狈,指艰难窘迫。④贪虐:贪婪暴虐。⑤关龙逢(páng):也作关龙逄,夏代末年大臣,夏桀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关龙逢常引黄图直谏,立而不去,夏桀烧去黄图,以关龙逢“妖言犯上”为罪,将他囚禁杀死。⑥妺(mò)喜:有施氏之女,夏桀的王后,深受夏桀的宠爱。妺喜,因字形的缘故常误写作妹喜。⑦委政:委弃政权。道傍:即道旁。【译文】 夏朝传位十七代,到夏桀败亡,四百三十年的国运,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夏桀本性贪婪暴虐,冤杀忠臣关龙逢,一味宠爱妺喜,不理政事,将国家政权丢弃在一旁。【评述】 夏桀在位时,夏王朝的影响力日渐衰弱,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拜,夏王朝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依然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用,正直清廉者或遭杀害,或离他而去。夏桀在位数十年慢慢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①②③④

以酒为池沼,积糟成高冈。悬肉为林薮,内侈外怠荒。民⑤〇6⑦⑧怨其虐甚,为谚而宣扬。时日曷不丧,予及汝偕亡。百姓皆

⑨⑩散叛,天下归殷汤。【注释】 ①池沼:池塘。②糟:酒糟,做酒剩下的渣子。高冈:高山。③林薮:山林与泽薮,此处主要指树林。④侈:奢侈。怠荒:懈怠荒废。⑤怨:怨恨。虐:暴虐。甚:非常、过分。⑥谚:歌谣、歌谚。宣扬:广泛传布、到处传扬。⑦时: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曷:为何。丧:此处指死亡。⑧予及汝:我和你。偕:一起。⑨散叛:离散叛乱。⑩殷汤:即商汤,指民心归于商王。【译文】 夏桀用酒造池塘,光做酒剩下的酒糟都堆积成高岗。树林里的树木上到处挂满了肉,一味荒淫奢侈,怠于政事。百姓恨其暴虐太甚,创作歌谣四处传扬“这个太阳为何还不消亡,我宁愿和你一起消亡”,民心离散,常思反叛,天下皆归心于商汤。【评述】 夏桀暴虐,曾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把自己比作太阳;百姓闻之,乃作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宁愿与这个太阳同归于尽。夏朝的灭亡有外因,如商汤等其他部落的虎视眈眈。但更主要的应该还是内因,夏桀在位时有三大阶层,奴隶主贵族、平民和奴隶,其中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毫无地位的局面一直到西周初年;平民有机会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会趁机反抗暴政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奴隶主贵族之间日渐瓦解,逐渐陷入争权夺利的局面,夏王朝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也慢慢走向衰亡。而此时的夏桀依然骄奢淫逸,不顾国政,夏王朝的结局是可想而知了。商纪

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君主),又称武汤、殷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山西运城安邑鸣条岗),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移王城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得到天下以后,商汤欲让位于务光,务光推辞并隐居不出,商汤求之愈急,务光负石沉河而死。商汤驾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外丙传位于其弟中壬,中壬去世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庙号为太宗,传位其子沃丁。沃丁传位其弟太庚,太庚传位其子小甲,小甲传位其弟雍己,雍己传位其弟太戊,太戊时殷商复兴,被称为中宗。太戊传位其子中丁。中丁传位其弟外壬,外壬传位其弟河亶(dǎn)甲,河亶甲传位其子祖乙。祖乙传位其子祖辛,祖辛传位其弟沃甲,沃甲传位祖辛之子祖丁,祖丁传位沃甲之子南庚。南庚传位祖丁之子阳甲,阳甲传位其弟盘庚,盘庚传位其弟小辛,小辛传位其弟小乙。小乙传位其子武丁,武丁庙号高宗,传位于其子祖庚,祖庚传位其弟祖甲,祖甲传位其子廪辛。廪辛传位于其弟庚丁,庚丁传位于其子武乙,武乙传位于其子太丁,太丁传位于其子帝乙,帝乙传位其子帝辛,帝辛即商纣王。商王朝自商汤到商纣王共计三十位君主,六百多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时代。〇1〇2〇3④

成汤登天位,百姓乐徜徉。坐朝以问道,垂拱而平章。〇5〇6⑦出外见畋猎,汤感而悲伤。解网以更祝,禽兽叨恩光。化被于

〇8〇9草木,赖及累万方。【注释】 〇1成汤:今人多称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开国君主。天位:天子之位。②徜徉:安闲自得的样子。〇3坐朝:君主临朝听政。道:治国之道。〇4垂拱平章:指垂衣拱手之间就处理好了政事。垂拱,垂衣拱手。平,辨别。章,通“彰”,彰明。⑤畋猎:打猎。〇6更祝:更改祝辞。古人凡有所举动常常祈祷祝福。本句指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都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地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一网打尽!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〇7叨:承受。恩光:恩泽。〇8化:风化、教化。被(pī):同“披”,覆盖。〇9赖:好处。累:连及、连带。万方:指各地、四方。【译文】 商汤即位以后,天下太平无事,百姓安闲自得。商汤安坐朝廷,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之间就把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汤出游,见有猎人一边张网四面,一边祈祷欲一网打尽猎物。汤心生感慨,解去三面的网并更改了祈祷的祝词,他的恩泽庇佑禽兽,他的教化覆盖草木,他的光辉映照四方。【评述】 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的商丘。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夏王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在夏朝的诸侯国中,商国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商族曾两次迁徙,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商汤的父亲主癸时,商国已是一个具有和夏王朝抗衡实力的大国诸侯了。之后商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都说商汤是他们的君主。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天命永定的说法,因而史称“商汤革命”。①②③

大旱连七年,断发告穹苍。六罪自归责,大雨遂倾滂。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