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6:59:00

点击下载

作者:赵奕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试读:

前言

做父母的都对孩子拥有真挚的爱,都愿意尽其所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同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家庭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方法。为人父母的你,是否常常觉得和孩子有距离感,常因各种问题发生争执?是否常为孩子的不听话、不懂事、太费心而苦恼,以至于让家里整天充满了呵斥、吵嚷声?是否觉得孩子对你的叮嘱和教导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故意对着干?

当家庭教育出现类似问题时,父母大都把矛头指向孩子,并为其加上一堆让自己难过、让孩子痛苦的“罪名”,却绝少会换位思考,首先分析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殊不知,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首先源于良好的亲子沟通,而失败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沟通出了问题。所以为人父母者需要学习沟通的技巧,在“如何说”“怎么听”这两方面多多用心,善于说更要懂得听。

巧妙说孩子才会听,善于听孩子才肯说。父母恰当的语言能搭建起与孩子心灵对话的七彩之虹,父母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找准教育的切入点。父母要及时沟通,消除隔阂,清扫孩子内心的尘埃,帮孩子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要听出孩子的潜台词,说到孩子的心坎里,以父母、老师同时是好朋友的身份,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来说,你需要打造你的语言,让孩子清楚、透彻地理解你的话;你需要学会给语言穿上“糖衣”,让孩子爱听你说话;你需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出心里话;你需要学会说服和倾听的技巧,让沟通的过程变得温馨而愉快……

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本书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两个主题,综合教育专家的建议,从7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鼓励孩子自立;

4、表扬,不要贬损;批评,不要伤害;

5、面对错误,还有惩罚之外的方法;

6、让孩子爱上学习;

7、帮助孩子认识全新的自己。

书中结合家庭教育的典型问题,阐述了完美亲子关系的本质规律和关键点,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操作性建议,让父母切实掌握这些技巧,并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其提供的互相尊重而又切实可行的沟通方法,仿佛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能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把和孩子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缓解所有年龄段孩子与父母的紧张关系。

沟通质量决定教子成败。本书能帮助苦恼的父母应对亲子教育的燃眉之急,切实帮助父母学会和孩子达成完美沟通,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一本带来家庭和睦、孩子茁壮成长的父母必读之书。

换种方式教育你的孩子吧。让成人俯下身子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使孩子像成人一样和父母对话,这种沟通交流的形式一旦建立,就能创造家庭的快乐与和睦,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身心健康成长。当掌握了说服和倾听的技巧,你的一句话,可能会照亮孩子的一生,你的一次真挚倾听,可能会轻易化解孩子心内郁积的风暴雷鸣。第一篇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第1章 你是“独裁家长”吗?独裁家长让孩子的内心很伤悲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出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书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免一阵心酸:“爸爸以为我贪玩,没有准时学钢琴,歇斯底里地吼叫:‘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我的生活!你还不练琴,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说完这些话,爸爸竟真的拿起一个药瓶让他全部吞下去!回想起过往种种,郎朗仍心有余悸。“每年的年三十,我也必须练完八小时琴再吃年夜饭,菜都凉了……小时候,父亲对我太激进了,其实那是对小孩的一种摧残。”郎朗面对来访者当着父亲的面如是说。

但当爸爸看到郎朗书中所写的这些时,却似乎“想不起”那些事了。“我也是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我也曾经骑着摩托车带他去抓过蜻蜓啊!”“就两次!”郎朗马上说明。

一脸窘迫的爸爸承认:“当然,我也有把变形金刚踹了的时候!”

总之,郎朗对爸爸的总结是:“独裁!”

郎朗的专辑在美国畅销,被称为钢琴神童。但他想到童年的记忆时只说:“我心里曾经很悲伤!”可以想到,在那些刻苦练琴的日子里,他的心里有太多的无奈和委屈。

其实,说起来,“独裁家长”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如今,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是家长说了算,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不可否认,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盼着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逼着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也许孩子会在我们的高压之下选择“乖乖地顺从”,但是却不能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同,结果就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曾经有一女孩,学习优异,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她说自己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女孩内心的真正想法吧。

小学时,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干部;初中时征文也屡屡得奖,然后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接着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年年拿奖学金,做了团支书,入了党……我妈说我让爸爸很有面子,但我知道,这些不过是他长面子的资本而已。

我从小被要求要出类拔萃,做这做那,一直到现在。我不忍心让父母失望,也从没让他们失望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不断地要求,而不是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

读完这个女孩的内心表白,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能说明父母不爱她,只是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能从感情上接受。很多家长都习惯于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他们一心为孩子好,但遗憾的是,他们从来没有问及孩子的真正感受,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安排。而他们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做法,在孩子看来,不过是一种独裁和霸道,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你对孩子再好,为他(她)付出再多,他们也不会从内心深处感激你,相反地,说不定还会对你的“独裁”怨声载道。

让孩子按照家长划定的路线去走,还需要看一看孩子是否能承受这份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不仅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而,家长应该与子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不是家长“说了算”的独裁家庭关系。家长需要教育子女,但同时也要接受子女的建议,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转向开放教育模式。【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测测你有“独裁”倾向吗?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独裁的家长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事事都要求孩子的家长吗?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测验,来看看你是否有独裁的倾向:1.当孩子说:“爸爸,我今天很不想去上学,我想休息一天。”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发怒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孩子说:“妈妈,我觉得报兴趣班这件事情,我自己做选择就可以了。”你还会继续干涉孩子吗?

干涉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干涉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孩子说:“妈妈,晚上七点钟有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我想先看完动画片再做作业,只花费3分钟的时间。”你会同意他先看动画片吗?

如果你会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不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孩子说:“周末的下午,我有两个很要好的同学会来找我玩。我能不能不去爷爷家?”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答复?

同意孩子的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意的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你完全可以给自己一个公正的判断,如果你在这些事情的做法上习惯于强制孩子的意愿,你很有可能有一些独裁倾向。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心变柔软,如何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纳我们呢?对孩子不要太专制

平等是父母和孩子快乐相处的前提,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很独裁,会让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孩子还会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孩子为何不告诉你他在想什么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难堪——别说是走进孩子的内心,就是走近孩子的身边,他都会表现出十二分的不耐烦。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和同学、朋友甚至网友都能侃侃而谈,唯独对自己惜字如金。一旦问得稍微多一些,孩子极有可能会把父母顶撞得哑口无言。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无法知道。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边。

家长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告诉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自己。可是,家长越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孩子表现得越叛逆,甚至在内心对父母竖起了一堵高高的“墙”,表示他根本不想让你走进他的世界。

有位女老师问班上的一名学生:“你和你父母的关系融洽吗?”那位同学很无奈地说:“老师啊,我现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回到家之后,我都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我和父母都不怎么说话。”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父母说话?在女老师的继续追问下,这位同学道出了实情:“和他们说话,总像是在接受命令。他们不想了解我的心思,我也就不想和他们说了。”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父母会感到很诧异,因为他们多半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我天天在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将来一定要考大学啊,一定要有出息啊,可千万别走某某的老路啊……难道这不是沟通吗?

还有家长觉得: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我陪着他写作业,我为他整理书包,难道这不是交流吗?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习惯将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都归于沟通。事实上,这根本就算不上沟通,沟通是双向、互动的,但是父母习惯用单向的、带有指令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虽然,家长往往倾注了全部的关心和孩子进行“沟通”,苦口婆心换来的却不是好的结果。

这成为一个无法调解的对立: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不了解自己,而家长却总是抱怨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纵然家长有为孩子热忱服务的心,孩子也会感到困惑和无力,甚至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沟通出现了断裂,教育自然难以施行。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呢?

第一,父母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很多家长喜欢事无巨细地替孩子考虑问题,当孩子要做某事时会表现出不信任,这让孩子十分苦恼,他会用强烈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父母却很少在乎孩子的这些情绪,反而会用强势来压制他。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不会再对父母敞开心扉。

第二,教育没有针对性。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喜欢盲目跟风,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自己的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探讨自己的哪些教育让他感觉不舒服。事实上,只有最适宜的才是最好的,那些不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感到负累和压抑。

第三,父母喜欢想当然,自以为是。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想当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可实际上却仍然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期望孩子听话。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

第四,沟通方式有问题。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训斥,都是孩子极为反感的,可是大多数父母除了这两种方式就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

所以,要想让孩子告诉你他的心中所想,首先必须以信任的态度来对待他,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孩子进行一种朋友式的交谈,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当孩子跟你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用信任、亲切的眼光注视他,让他感到你在认真听,千万不要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那样的话,孩子的内心也会很沮丧,他当然就不再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了。相反,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很重视他,就会变得主动起来,愿意和父母诉说关于自己的事情。【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我们的行为是否让孩子反感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可能就会浇灭孩子的倾诉欲望,不当的举动、语言和表情极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下面列举一些情况,看看我们是否让孩子反感了:

在你的印象当中,孩子愿意和你说话吗?如果你觉得你们的沟通还算顺畅,可以跳过这个练习,如果你觉得你们之间的沟通还不够,那么接着往下看吧,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1.孩子遇到了令他高兴的事情,兴冲冲地跑过来要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的反应是:

和他表现得一样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平淡,并且认为孩子大惊小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孩子走过来要和我们说些事情,恰巧这个时候我们在忙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表现:

停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关注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自己的事情,对孩子说话很敷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和孩子一起交流观点,通常来说:

更习惯于听孩子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习惯于发表看法,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的小调查,我们也可以对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做一个反思,如果你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一种以自我判断为中心的方式,那么,孩子也会很难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不太愿意跟你交流也就很正常了。怎样做才能抓住孩子的心

笑笑的爸爸妈妈长年都在外地打工,由于工作忙碌,他们把笑笑放在了老家,由爷爷奶奶来照看。这样一方面省得孩子跟着大人奔波,另一方面也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平时,爷爷奶奶在家里很好地照料笑笑的饮食起居,而爸爸妈妈总会隔三岔五地打个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

这样的安排似乎挺不错的,似乎一切都妥当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每次通话中父母都希望能跟孩子多聊聊,但却事与愿违:“笑笑呀,最近在家里乖不乖?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没让他们着急吧?”“嗯。”“最近学习怎么样啊?有没有考试啊?分数上去了吗?”“还那样。”“你们班主任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啊?”“……爸爸,奶奶想跟你说话。”

笑笑跟爸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了,索性喊奶奶去接电话,自己跑一边看电视去了。

可想而知,笑笑的爸爸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沮丧,他很想跟孩子多说一些话,但感觉总也抓不住孩子。

这就是父母在对孩子的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渴望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但是他们的着重点是想了解孩子的近况,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这样的话,当然也就抓不到孩子的“心”。

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十分在意父母是否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不合拍,觉得父母关注的问题都是自己特怵的问题,那当然就不愿意同父母说话了。

孩子因为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受到了挫折,渴望能够从父母、家人身上找寻安慰,以缓解苦闷;再加上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如果家长肯和子女多聊天,不但能够帮助他们疏解情绪,而且也能够从家人那里获得满足好奇心的愿望,这样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婷婷是个十分内向、羞涩的女孩,因为家人很少跟她沟通交流,所以,婷婷跟同桌小玉的关系特别好,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小玉说。

后来因为一件小事,婷婷惹恼了小玉,小玉很生气,要跟婷婷断绝好友关系。婷婷很伤心,一直以来,她都把小玉当成最好的朋友,现在突然这样,她接受不了,甚至还想到了自杀。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这时候,她的母亲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转而向专家求教。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亲子关系改善了,而婷婷这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小女孩也变得开朗起来。

事后,婷婷的妈妈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虽然自己爱子女的心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但是她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确实有问题。比如当婷婷在学校里受了委屈或者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向她诉苦时,换来的却是她的唠叨和批评。

久而久之,女儿就再也不愿意同自己讲心里话了,转而将重心放在了朋友身上。现在她喜欢倾听孩子的话,用微笑的脸取代苦瓜脸,并学会了在生活中赞扬孩子,同时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由此可见,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真相,如果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了偏差,就要努力调整自己。

总之,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抓住孩子的内心非常关键。所以父母在交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多方面给予孩子鼓励。

2.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3.在交谈中多说一些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更容易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4.对孩子的情绪及心理的变化更加敏感,多给孩子正面引导。

5.多一些认同、鼓励的语言。

除此之外,作为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一些小动作来判断他们的内心,以帮助自己调整谈话的内容。当和孩子交谈时,如果发现孩子的神态、动作不太对劲,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说话的内容,是否让孩子过于反感和不耐烦,具体的判断方法请参见现场演练。【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判断孩子内心的小诀窍

孩子在与父母的交谈过程中,有时会在神情、语速、语调等方面发生微妙的变化,细心的父母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小小的变化来判断自己孩子的内心。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加以判断呢?1.孩子的语速

A.平时语速快的孩子突然变得吞吞吐吐起来

你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平时木讷的孩子突然变得滔滔不绝

你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情况都是反常的,最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大体来说,如果语言的速度比平常缓慢,那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话感到不满。相反,如果孩子的语速比平时更快了,那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的观点很感兴趣。而当孩子内心有某种不安或恐惧的时候,语速也会变快,借此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以避免父母的怀疑。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的语速出现了反常,父母要格外关心孩子,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在发生变化。2.孩子的音调

A.孩子将说话的声音突然拉高

你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孩子说话总是有明显的抑扬顿挫

你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教育家狄德罗说过:“孩子如果想反驳你的观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常识:如果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他们最直接的反抗方式就是大哭大闹。

至于那些说话习惯抑扬顿挫的孩子,他们的潜意识中往往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注意,这样的孩子天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

通过以上这些小技巧,相信家长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孩子说话时的内心活动,从而更加了解孩子。如何抓住孩子的心

父母想要走向孩子内心,首先要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不要只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伤害。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欣赏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赞赏呢?这是教育中一个很必要的手段吗?作为家长如果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先换个角度想想。

试想一下,假如你今天在公司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份策划书,被同事们大加赞扬,你会怎么想呢?会不会感到很欣慰:我的努力没白费。

再想一下,假如你今天烧了可口的饭菜,家人很喜欢吃,并且在吃完之后,满足地说:“嗯,今天的菜做得真好!”你会不会特别高兴,下次会更加兴致勃勃地为大家做一顿丰盛的美味。

大人们有这样的心理,孩子也一样,他们很需要得到家长的欣赏和认可。也可以这样说,鼓励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没有一个人受到批评之后还开开心心的。而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受到鼓励,他们期待着鼓励,就好比花草树木期待雨露一样。鼓励能够使孩子的信心高涨,让他们变得更加努力、上进。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从小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无论家里出了什么样的倒霉事,大家总是认定他干的,甚至连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父亲认为,母亲很早过世、没有人管教是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对希尔来说,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就当个坏孩子吧。

直到有一天父亲再婚。当继母站在希尔面前的时候,希尔像个枪杆一样站得笔直,他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冷漠地看着她,连一丝欢迎的意思都没有。“这是拿破仑,他是全家最坏的孩子。”父亲这样将他介绍给继母。他的继母看到他之后,眼睛里闪烁出光芒,将手放在希尔的肩膀上。“最坏的孩子?”继母的语气中带着不相信,“一点儿也不,我看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只是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的一番话说得希尔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了。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继母的赞赏改变了希尔,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继母将手搭在他肩上的一刻。

孩子内心深处渴望被肯定,被欣赏,就好比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家长的每一次肯定和赞赏都是在给孩子创造一次机遇。

小胖:“爸爸,等我长大了,我要在海边给你买一栋别墅,让你住在里面,每天都能看到大海。”

爸爸:“你现在不要想那么多,好好学习就行了。只要你学习好,爸爸就很高兴了。”

看了上面的这段对话,不知你作何感想。或许我们在话说出来的那一刻,并没有想到,这句话是否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进取心,但是仔细反思,不难发现,孩子听到之后心里会是多么失望!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总是幻想着孩子能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每一个要求孩子都能够做到。所以,我们总是紧绷着弦不放松,孩子进步了,我们赶紧提醒他不要骄傲,总是担心一点小小的成绩会让他忘乎所以。岂不知孩子其实只需要我们的一句欣赏和肯定——你的表现真的很棒,继续努力,相信你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假如爸爸在听到小胖那个美好的心愿之后,这样说:“小胖,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爸爸等着你给我买一栋别墅,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换种说法,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可能完全是两个天地。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吝啬对孩子的欣赏,把对孩子的赞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吧。请相信孩子不会因为赞美过多而忘乎所以,相信孩子会因为你一句由衷的赞美而更加自信的。【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妈妈的赞美要贴心

鼓励的话语其实有时就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只是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不同。身为家长,我们不要小瞧这一句话,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一生。

下面向家长介绍一些常用的鼓励习惯语,学习说好听的话。相信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孩子会觉得内心无比甜蜜。

例如:你认识的字真多,简直是个“识字大王”啊。

发挥:你背下的单词真多,简直是个“单词大王”啦。

你能认识这么多星星,将来一定是个天文学家。

下面,我们一起来这样试试。1.在骑自行车的事情上,你可以做老师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粘贴画很有创意,看来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复杂的题你都做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看到你画画很有进步,真为你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要努力,这次故事比赛你一定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图画本真整洁,是个有条理的好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真行,手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小处着手,有针对性的夸奖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关注和体贴。掌握向孩子表达爱的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绝对的依赖性,不仅在生理上需要得到父母的照料,同时在心理上也渴求父母的爱。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严重缺乏关爱,那么在他成年之后,他可能就不具备爱的能力,也不懂得爱的表达,一生都会受到困扰。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感到疑惑,天下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吗?但问题是,爱不等于会爱,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说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他们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全部的财力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孩子,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只要是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这样对待孩子,能说是不爱孩子吗?但结果却是——许多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障碍,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于是很多父母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教育孩子可真难啊,我费了那样大的心血,可是他却这样对我!

事实上,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如果仅仅是物质上的,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之间亲密、平等的交流。有一个小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就写道:“我希望,妈妈能够经常对我笑,能在我睡觉之前和我说声‘晚安’。”可见,孩子是多么渴望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啊。作为父母,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有多么爱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更多地体验到父母对他的爱。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家提倡,“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作为父母,仅仅为孩子提供物质,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父母觉得付出的代价已经够大了,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所以,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是增进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哈利亚特博士曾经制作了一份“妈妈自我检查表”,认为家长可以拿着这份表来定期“自我体检”一下。检查的内容如下:

1.告诉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传达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孩子的行踪。

4.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5.对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表示认可。

6.向孩子询问对父母是否有意见。

7.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8.交给孩子一些工作,让他懂得承担责任。

9.让孩子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这位博士在经过研究之后,为妈妈们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第一,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如坐在地板上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帮助孩子完成学习计划,和孩子一起开展某种活动等。第二,用温和的语言让孩子感觉到被认同。当孩子向父母表达一种感受的时候,父母应该以同样的心情来回应。第三,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是要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交给他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告诉孩子并不是单纯靠哭闹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除此之外,表达爱意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只要父母能够用心陪伴孩子,就会摸索出越来越多的技巧。用什么样的方式拥抱,会让孩子笑得特别开心?在一起玩什么样的游戏,会让孩子离父母更近?父母说什么话,孩子最爱听?父母们多用点儿心,孩子就会更多地体会到他们的爱。【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看看美国父母如何向孩子表达爱

这里摘录一些美国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家长一:我用又大又温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院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一起观看星星。

你想到的类似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二:我为我的孩子坚持记日记。我要将重要的瞬间、美妙的时刻都记录下来。有一天他长大了,会看到他成长中的趣事,还有那些“恶作剧”。

你想到的类似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三: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我至今印象深刻。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女儿的手,她也会用手回握我。

你想到的类似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四:我每天早上离家上班前,会悄悄走进孩子的房间,在他脸上留下一个深深的吻。等到孩子起床时,会从镜子中看到妈妈留下的唇印,会知道妈妈是爱他的。

你想到的类似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动向孩子表达爱的方法

爱孩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和孩子一起,给孩子创造一些温暖的童年回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善于领会孩子传递的信息

孩子有不同于大人的表达方式,有时候表达自己愿望和渴求的方式会很委婉,有时候会很矛盾,但是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都需要父母用心去听,要善于领会孩子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今天晚上我们一起睡吧。”女孩央求着妈妈。“怎么了,你的床不舒服吗?不是刚给你换上新床单吗?”妈妈不解地问道。“我就是想和妈妈一起睡。”“你现在都5岁了,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怎么还能和大人一起睡呢?”妈妈在那里谆谆教诲。

孩子听完,什么也没说,叹了口气回去了。

孩子的请求,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信息,但是很多家长察觉不到。作为家长,往往会自以为是地推理一番,然后就把孩子打发掉了。其实,孩子的任何想法、任何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只可惜很少有家长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有的父母即使听了,也没有进一步深究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说,一个长期单独睡觉的孩子突然想和父母一起睡觉了,他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心里害怕,也许是感到自己不被重视。这些可能的心理情绪和信号,需要父母来解读。

家长们总是习惯于倾向用金钱来衡量爱的深度,似乎觉得越舍得给孩子花钱就越显得真心,对孩子各种要求无条件满足——这似乎是父母们应对教育的“救命稻草”。

苗苗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在节假日的时候加班,留下苗苗一个人在家。父母心中对苗苗有些隐隐的愧疚,为了消除苗苗的孤独感,他们会给苗苗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堆在家里。

其实,苗苗以前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讲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爸爸妈妈的回应并不让她感到满意。爸爸一回到家,就马上打开电视,看自己喜欢的新闻和足球;妈妈下班之后也直接进厨房,然后就是做各种家务。就这样,苗苗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跟父母聊天了。

当一个孩子变得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时,那说明父母该反省自己的时候到了。故事中的苗苗其实并不是天生内向的孩子,是因为没有人听她讲话,所以才变得孤僻起来。父母为孩子精挑细选的那些玩具,不仅不能帮她赶走孤独,反而会将孤独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

若干年之后,当孩子长大了,她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呢?哦,那真是一段糟糕的岁月,只有一群不会说话的玩具与她为伴。

作为父母,最不能偷懒的事情,就是多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心思,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静下心来,多留心孩子说的话,多想想孩子的内心,多思考一下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小方法

更多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能让孩子最明白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但是,如果我们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交流从何提起呢?下面就介绍一些实用的小技巧,让孩子变得更愿意说,让家长变得更明白孩子的话。方法一:多提问,让他们说得更多。

举例: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想去打游戏,不吃晚饭了。”家长的做法会有两种,看看你选择哪种:

A.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并且喋喋不休地说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想弄清楚孩子的想法,用发问式探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多提问是一个缓解交流压力的好方法,孩子说得越多,透露给家长的越多,作为家长也就越好把控。方法二:读他们读的书。

举例:你的孩子在看动画书《舒克与贝塔》,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A.这么小儿科的书,也就小孩子才会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也应该看一看,这里是什么情节吸引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观察孩子的课余生活,多关注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家长如果做好了这个事情,就能够明白孩子心中的价值观,并使用最准确的“孩子语言”和他交流。方法三: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他们的想法没那么复杂。

举例:孩子向你询问关于婴儿出生的解释,你怎么回答:

A.客观严肃地为孩子做详尽介绍,从产道一直说到脐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最儿童话的方式,做一种最简单的解释:“上帝把你从天上带下来,送给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以为说详细了他们就会明白吗?不是,你说得越详细,他们反而听不懂,而且也失去了对问题的兴趣。善于理解孩子传递的信息

孩子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领会孩子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成长脚步

最近,刘女士忧心忡忡地向教育专家哭诉,说她5岁的女儿萱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像是患上了“厌学症”。

原来,从年初开始,为了全面培养萱萱,除了平时每天在幼儿园的6个小时课程之外,每周有两个晚上,她都会带孩子去学2个小时英语,此外,周末还会安排萱萱学习钢琴、美术,平均下来,每天几乎是8小时“学习制”。

起初,萱萱还表现得饶有兴趣,时间一长,她就开始有点厌倦了。再后来,萱萱对学习有了抵触情绪,不爱参加培训班,幼儿园的学习成绩也不升反降。更可怕的是,原本活泼开朗的萱萱也变得少言寡语。此时,刘女士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

其实,在生活中,像刘女士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有调查表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前儿童或小学生,会在正常的幼儿园或小学课堂学习以外,接受至少一项兴趣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这样的“超前教育”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知道,教育不是“拔苗助长”。

早在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明确地指出,在儿童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个阶段就叫作敏感期。

蒙台梭利通过对婴幼儿的观察研究,共归纳出九种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秩序敏感期(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感受周围事物;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这时正是培养孩子注重细节和缜密思维的好时机;动作敏感期(0~6岁),这时是孩子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书写敏感期(3.5~4.5岁),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书写训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阅读敏感期(4.5~5.5岁),父母可选择多种读物,为孩子布置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文化敏感期(6~9岁),父母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发展心智能力的黄金期,并且这一时期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是不可逆的一段时期。它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也会影响到其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命运走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孩子“匪夷所思”的行为,准确捕捉到他的敏感期,适时引导、趁势教育、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养育身心、培养综合能力,将成为每位合格家长的必修课。

假如父母能够迅速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帮助,而且善于利用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孩子在敏感期的兴趣遭到妨碍而无法发展,父母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机会。

完美的成长需要抓住完美的时期,敏感期正是教养的重点。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佳。

了解了敏感期的有关知识,作为父母,就不该再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脚步,正确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在每一个敏感期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和智能开发,成就孩子的完美人生。【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成长周期

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列一些选项,看看他们对哪方面的问题更感兴趣。

问题1.:你现在能认识多少字?喜欢背唐诗吗?(识字能力)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平时你喜欢说英语吗?广播中的英文能听懂多少?(语言能力)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爸爸妈妈给你报的兴趣班,你最喜欢哪一个?(兴趣特长)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你平时喜欢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吗?(交际能力)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带你看的电影,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艺术情操)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6.:这个电视剧的情节安排,你觉得都合理吗?(逻辑能力)

孩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你大可围绕这六个方面的问题来询问孩子的真实想法,就可以大概判断孩子目前的发展状态。对于他不喜欢的,你可适当引导,但是不要强求。第2章 倾听,沟通的第一步放低姿态,把倾听当作一种愉悦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希望父母关注和倾听自己说话的渴求。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渴求当然也应当尽力去满足,并且在倾听孩子说话的同时,放低自己的姿态,不做指导者,给予孩子平等和尊重,这样更能使孩子感受到你是在乎和关心爱护他的,这对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来说至关重要。“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中就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

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讲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很快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就讲得很快,慢慢地讲话就变得结结巴巴。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孩子讲话。

可见,父母学着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此外,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也只有放下姿态,倾听他们说话,父母才可能真正地了解其不听话背后真实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只会摇头、吐苦水:孩子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怎么什么都不肯告诉我?然后抱怨孩子不懂事。

实际上,要想打开孩子的心门,探究他的内心世界,父母能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姿态来倾听。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这才能使孩子与父母更加亲近。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但却不曾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那就很难有效地应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

父母要想纠正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需要放下姿态,亲近孩子,倾听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晨晨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老是调皮捣蛋,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头疼。晨晨的父母更是头疼。他们对晨晨总是各种训导,可是晨晨依旧是我行我素。

有一天,晨晨的妈妈在收拾晨晨书桌的时候,发现了他夹在书里的纸条,纸条上写着:爸爸妈妈从来都不听我说话,不了解我心里想什么,不关心我。晨晨妈妈突然意识到,孩子调皮捣蛋可能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心。

于是,等晨晨放学后,妈妈专门找他谈话。“晨晨,来跟妈妈聊会儿天,好吗?”“你又要训斥我了吗?”“不是,这次,你说,我听。”“真的?”“真的。”“可是,说什么呢?”“那就说说你为什么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的事情吧,还有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晨晨便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起了自己在学校里如何调皮捣蛋,还有为什么要如此。

妈妈便问晨晨:“如果我们以后都能认真地听你说话、关心你,你是不是就不再调皮捣蛋了?”

晨晨点了点头。

每个不听话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只要做父母的放低姿态就一定能听得见。

此外,对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而言,父母放低姿态来倾听孩子说话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人喜欢跟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整天讲自己的心事,孩子也是如此。

欣怡已经上初中了,却很少体现出对父母的叛逆情绪,相处融洽,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也都夸奖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邻居们更是羡慕欣怡的父母有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几乎每天,他们都可以看到欣怡的妈妈和欣怡坐在小区楼下公园的草地上开心说笑的场景。“哎呦,欣怡妈妈真是好命,欣怡这么听话,跟妈妈好像是朋友,我们家依依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说,我们母女就像陌生人。”依依的妈妈对欣怡的妈妈说。“阿姨,其实,不仅我听妈妈的话,妈妈很多时候也听我说话呢。”欣怡抢着说道。“其实,要想和孩子成为朋友,就应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时候,不妨坐下来,坐在孩子身边,很愉悦地倾听孩子说话,试想孩子怎么会不愿意跟你说自己的心事呢?对不对,欣怡?”欣怡的妈妈一边对依依的妈妈说,一边摸着欣怡的头。“对!”欣怡高兴地回答道。

总之,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诉说,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有益处的。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呢?【怎么听怎么说之现场演练】放低姿态学倾听

和孩子交流,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如果一个家长不懂得沟通,和孩子说的话越多,越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实际上,沟通的重点在听而不在说。如何放低姿态,让孩子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你听呢?一起来检查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以下几点:1.你是否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

能(列举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孩子叙述一件事情时,父母应该安静、专心地倾听,不要给予评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但是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感受。2.你会向孩子显示自己正在努力倾听吗?

会(列举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孩子和我们讲话的时候,即使我们正在忙着做事情,也要将目光转向孩子,保持彼此目光的接触,并仔细地倾听,同时还要不断点头说“嗯……”“是的……”等来显示对他的注意。3.你会主动跟孩子说你的想法和看法吗?

会(举出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仅是倾听和理解还不够,父母要对孩子所说的话做出相应的回应,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4.你觉得“听”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吗?

认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认同(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在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习惯说话,不习惯听别人讲话,尤其是当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更是滔滔不绝。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呢?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够了解、管教他呢?5.你经常使用责骂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吗?

是(举个最激烈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父母经常用责骂的方式和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懒得理你”来回敬。实际上,当孩子以这种方式对抗父母的时候,已经对父母失望了——与其沟通不良,干脆一切免谈。倾听更是一种姿态问题

家长如果能够放低自己的身段,多和孩子沟通,教育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倾听孩子的见解,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孩子的智力及能力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及道德发展。可惜大多数的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态度和孩子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但实际上,孩子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甚至孩子的一些品质也都会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提到才智,那么评价就等于成就。”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能力形成往往会有巨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那么孩子也会积极地朝着优秀的方向努力。

兵兵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这让爸爸妈妈引以为荣。但是自从他上了初中之后,可能是有一些不适应,学习成绩就不如从前了。

自从兵兵学习成绩下降之后,家里就充满了火药味,爸爸妈妈对他的退步感到十分不安,有时难免在话语中透露出焦急。为了帮助兵兵赶快提高成绩,妈妈到处打探哪里的补习班好,然后为兵兵报名学习,一个学期下来,花掉了好几千元,但是兵兵的成绩却不见有什么长进。眼瞅着兵兵成绩一路走下坡路,爸爸妈妈对兵兵说话也开始刻薄起来。“看看人家怎么这么好命,不花一分钱,孩子照样考前几名,我怎么就生了这么笨的孩子,花多少钱也换不来好成绩。”妈妈有时会这样抱怨。“看看人家孩子多好命,爸爸妈妈不是厂长就是干部,我怎么这么倒霉,投胎到这么普通的家庭。”兵兵显然不买妈妈的账,开始顶嘴。不过,听兵兵这么一说,妈妈也是哑口无言。

爸爸妈妈对兵兵的这种尖酸态度,让兵兵很不满意,也很寒心。他觉得没有了爸爸妈妈的鼓励,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还会影响到孩子能力和人格的发展,比如说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等。人的这些能力是在童年时代奠定基础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父母是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还是限制孩子的交往?是有意让孩子在某种环境受到挫折,得到锻炼,还是害怕孩子受到挫折,把孩子保护起来?当孩子受到挫折是帮助、鼓励孩子,还是讽刺、嘲笑孩子,甚至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这都将对孩子造成重大的影响。

苏晴的父母都是心理学专家,他们深知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的态度。

每次苏晴犯了错误,惴惴不安的时候,她的妈妈总是先安慰她,然后很温和地给她陈述事情的利害关系。父亲也积极地帮助苏晴改正错误。

今年苏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请苏晴来给全班的同学做一个演讲。站在讲台上的苏晴说:“现在的我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我觉得除了老师的辛勤培养,我更需要感谢爸爸妈妈的培养,不管是我有意无意犯了严重的错误时,还是我胆小怕事需要人鼓励时,他们总是用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待我,从来不曾大声训斥我。这给了我自信,也给了我温和的性格。”

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都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粗暴的态度,就可能造成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积极、温和的态度,就会使得孩子的行为向良好、健康的方面发展。

只有在父母温和、细心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发展出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种温和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最为重要,一般而言,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父母如果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

很多父母也想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父母要怎么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