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职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6:02: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晶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驴行职场

驴行职场试读:

推荐语

一拿到这本书的书稿,我首先被书的名字吸引了。用故事讲管理的书不少,但真正原创且专业性很强的不多。作者作为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寓言体的形式,诙谐幽默的文风,通俗易懂地揭示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职场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道与术,无论是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职业经理人,还是对老板,都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王璞

哲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作为HR领域非常优秀的一员,李晶先生的尝试和努力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希望有更多职场的朋友能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理解职场、认知人生、指导实践。

祝愿大家能更快乐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CEO何国玉

本书部分故事在《HR经理人》杂志“驴行职场”栏目连载已近两年,书中形形色色的“驴子”在职场中遇到的种种人力资源管理及个人发展问题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从“驴子”身上,大家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作者凝练、诙谐的文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会心的一笑,更会让你在寥寥数语的点评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领悟管理及人生的真谛。——中华英才网《HR经理人》杂志主编刘兴阳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全书,很久没有这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本书汇集了职场中形形色色的典型个案,别出心裁地以寓言体的形式一个个“抖包袱”,有趣有料,诙谐而庄重。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图文并茂、语言质朴、寓意深刻。《驴行职场》一书在手,职场中的“白(领)骨(干)精(英)”们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著名职业经理人中国十佳培训师章义伍

这是一本以原创为主的寓言体故事集,作者通过简练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若干个典型的职场人物形象,真实地演绎了职场百态;这是一本微型小说体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50篇短小精悍的隽文,50则有关招聘、考核、培训、激励、发展、团队的思考与启示。篇篇小故事,意蕴大道理。读时忍俊不禁,读后回味无穷。——宝马中国人力资源总监赵菁《驴行职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职场和人生,鼓励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换位思考,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在职场里快乐成长。——搜狐人力资源及行政高级总监张雪梅

这是一本在轻松、幽默间阐释管理大智慧的书,在你开心一笑的同时,又深深地思考。“驴场”法则是一个没有标准却又要时时面对的问题,相信此书一定能使你获益匪浅。——国美电器人力资源总监王晓红

推荐序言

驴行职场,乍听名字不太顺耳,但很震耳。读过一篇篇小故事后,给我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驴这个比喻很贴切形象。把职场中的人比作驴,像驴一样干活,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而且通过马、狗、鸡等农家常见的动物形象比喻,以及与他们主人——农民之间的关系,写出了职场万象,写出了职场人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写出了职场人与组织的关系,也写出组织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的难题和困局。而这困局正是职场人和组织常见的关系困局。

二、故事编写非常精彩。每篇故事情节编排都非常吸引人,开了篇就想把它读完,各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俨然是活生生的现实职场。能编排出如此好故事的人,一定是对职场和现实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非常洞悉和了解的高手,没有很深的职场阅历,难以编写出如此精妙的职场故事。

三、很有现实价值。50篇故事以寓言的形式出现,不仅有趣,更重要的是有用。通读每篇,感觉故事就在身边,甚至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初入职场,还是职场的老江湖,都可以一读。无论您是组织的管理者、决策者、老板都可以看看这本《驴行职场》的寓言故事,对了解组织中不同角色成员的心理特征和诉求,解决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管理好组织,使组织达到最大绩效很有帮助。

好东西都是以故事的方式流传的,但愿书中的故事能流传开来,成为职场人纵横职场的经典故事。北京腾驹达猎头公司董事长 景素奇jingsuqi@timehr.com

自序

以前一提起驴,我似乎没有什么好印象,它常常使我马上想起一些与之有关的贬损的俗语或词组。

如形容一个人笨时,说其是“蠢驴”;描述一个人较吵闹时,称其为“大叫驴”;说一个人脾气不好时,冠之以“倔驴”;当一个人偷赖不想做某事时,说他是“驴打滚儿”;当某个人不识抬举时,会被称作“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驴”……,还有很多与驴有关的成语,也大都是贬义词,如非驴非马、驴唇马嘴、驴鸣狗吠、春风不入驴耳……。

真正把驴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是柳宗元的一篇《黔之驴》,它使驴的形象永久地和“本事不大,所有的招法都用尽了”联系在一起,由此文章演化的成语“黔驴技穷”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总之,通过这些俗语或成语的传播,驴受尽了贬损的评价,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真正使我对驴的印象发生改变是在2005年的欧洲零售业考察。第一站是英国,接待我们的是英国一家著名的零售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当他介绍全球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时,说到,“高度集中且强大的总部和简约的店铺”时他用“大脑”来形容总部,用“驴”来形容店铺。当时我们对这样的比喻很疑惑。经过翻译与其求证,我们才明白,在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常用驴来形容“让干啥就干啥,脚踏实地,执行力非常好的人”!欧洲国家文化中的驴相当于中国文化中的牛。恍然大悟之后,我们考察团一行也幽默地把这次出访戏称为“驴行欧洲”。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驴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了解驴,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居然发现驴有很多“美德”,也包括一些“有识之士”赞美驴的诗句。

驴属于奇蹄目,马科,马属。驴的形象似马,但体型比马小,头大,耳朵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较短。颈项皮薄,蹄小坚实,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并有性情温驯,吃苦耐劳、听从使役等优点。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小时,可耕地2.5~3亩。在农村还可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

由于驴具有耐力好,乘骑舒服的特点,所以,很多诗人和驴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圣杜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南唐诗人黄可,其献高侍郎诗句有“天下传将舞马赋,门前迎得跨驴宾”;贾谊有“腾驾罢丰骖蹇驴兮”句;白居易有“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句;陆游有“骑驴上灞桥,买酒醉新丰”等句,都是与驴有关的。

直接咏驴的诗句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如清代小说作者无花藏主人就写过:“赋体庞然大,居才只此蹄。长鸣悲急策,稳步喜香泥。蹇节王臣并,微劳犬马齐。谩夸千里志,百里且东西。”当代也有为驴平反的诗句:“心本嘉良性本墩,身居漏室亦知恩。负薪不惜流盐汗,卸磨何妨食草根。胆大曾经惊府驾,位卑也得入仙门。柳公若是今还在,应愧当初耳目昏。”

既然驴有怎么多优点,为什么落了个坏名声呢?而为什么马、牛都常与“千里马”“老黄牛”等褒义词联系在一起呢?我又进行了一番探究,但很长一段时间不得其中玄妙。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把驴和职场中的一些人、一些事联系起来,才豁然开朗了。

其实,职场中有许多不错的员工,活儿干了不少,但却没落下好,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有的是主管的原因,有的是企业的原因,但都与驴的境况惊人的相似!被戴着“蒙子”蒙骗每天拉磨者有之,任务完成后被“卸磨杀驴”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优秀的驴,由于企业的原因而“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中的教训和启示非常深刻。

我把这一发现和《HR经理人》杂志主编刘兴阳先生做了分享,得到了他的肯定。不久,第一篇《驴行职场》原创寓言故事《驴的遗嘱》刊登在了《HR经理人》杂志上,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好评,而后,不断有新作刊载。

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的申明和康瑞锋老师无意中浏览了其中的几篇故事,感觉很有新意,于是建议我结集出版,以给更多的刚进入职场的“菜鸟”以及虽进入职场有一段时间但却陷入困惑之中的“白(领)骨(干)精(英)”们一些案例式的启发,同时也给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行以及执掌“驴”的命运的老板们一些有益的分享。

希望这本寓言故事集能达成这样的目的。

最后,对所有对本书的出版及我本人进步有所帮助的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声明:本书刊载的寓言故事均来自于职场实境,但故事情节均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1.驴的遗嘱

有一头驴,给一位农民拉地,农民发现最近这头驴不怎么卖力,可能岁数大了。这个老农有点文化,上过一些管理技能方面培训课,听说用激励手段可能会使老驴卖力起来。

于是,他把驴叫过来,对驴说:“我给你制定一个激励考核办法,做得好会得到奖赏。”

驴听了很高兴,说:“那您说说这个办法吧。”“我以前早晨给你两个玉米棒,从明天开始,早晨改成给你三个玉米棒,只要你干得好,每天都会增加。”农民介绍道。

驴一听很高兴,早晨多了一个玉米棒——太好了。于是,第二天拉地拉得特别好。可是到了晚上,他发现只有四个玉米棒,比原来的五个少了一个,于是他非常不开心。就找老板说:“不对啊,以前早晨给两个玉米棒,晚上是给五个玉米棒,现在晚上怎么少了呢?”

农民回答道:“你不用担心,明天早晨我会再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让你吃的饱饱的。”

驴一听觉得不错,心想这是我头一天比较辛苦,老板很关心我,所以早晨才多了一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三天驴又拉得特别努力。结果到晚上他悲伤地发现只有三个玉米棒!他气坏了,于是农夫又把第四天早晨的玉米棒子调整为五个,但到了晚上却只有两个!就这样,农夫变了花样折腾,但一天下来总的玉米棒子却没有变,仍然是七个。最后这头驴活干了不少,但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在临死前他交给儿子小毛驴一个遗嘱,上面用血写道:“我没什么财产留给你,但我要告诉你一个惨痛的教训,就是和谁打交道不能跟人这种动物打交道,这些黑心的老板不会多给出一个玉米棒子,但却变了花样欺骗我们这些打工的驴多干活,但到头来得到仍只有原来那么少。”没等小毛驴问点什么,老驴就断气了。

简单地处理了老驴的后世,小毛驴挣脱缰绳跑到了树林里,他不想让老爸的悲剧重演。

由于长期圈养,小毛驴已经没有了独立觅食的能力。没有人给他吃的,他只能东偷吃一口,西偷吃一头,一天下来连七个玉米棒都吃不上。无奈之下,几天后他不得不到另外一家农户碰碰运气。

刚到这家,农民就把小毛驴叫到跟前,说:“来我这里干活儿可以,但我给你制定了个考核办法,干好了你能多得玉米棒子,干不好就只能那些,实在不行,我就得让你走,我这可不是养老院。”

听了这话,小毛驴心想,这下子完了,老爸的悲剧真的要重演了!

农民看了看小毛驴的表情,说:“不用担心,我的考核办法很简单,现在我每天给你七个玉米棒子,你必须完成十车的拉车任务,如果你每天多拉一车,我会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

小毛驴听了农夫这个方案,觉得不错,至少不是老爸说的无论干得再好都只有七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二天他非常卖力,真的多拉了一车,老板兑现了诺言,多给了他一个玉米棒子。小毛驴非常高兴,第三天,他多拉了两车,如愿地多得了两个玉米棒子;……就这样,小毛驴越来越努力,得到的玉米棒子越来越多,这家农户种地的规模越来越大。

没几年,小毛驴累死了。临死的时候,他也给儿子小小毛驴留了一个遗嘱:“这个老板真不错,我死以后,希望你跟着他好好干……”【管理启示】

如何考核激励员工,一直是老板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靠不断变换的花样来欺骗员工,无论贡献有多大,给员工的永远只是最基本的劳动补偿,员工只能被蒙蔽一时,他们也不可能有积极性,忠诚度与归宿感更是无从谈起。

聪明的老板建立的是一种把蛋糕做大后的利润分享机制,员工再苦再累,可他们能够分享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干劲就会很大,虽然他们所分享的与老板拿走的相比微不足道。

2.驴子与电磨

有两头驴在一个农民家拉磨,一头是老驴,一头是中年驴,每天非常劳累。

有一天,两头驴在拉磨的间歇聊起天来。

中年驴:“听说主人买电磨了,这回咱们该轻松一些了。”

老驴:“你听谁说的?”

中年驴:“我听主人的坐骑驴说的,消息绝对可靠。”

老驴:“那应该是真的,我们是轻松一些了,但倒霉的日子马上就到了。”

中年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老驴:“你想啊,当主人用电磨磨面又快又好的时候,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中年驴:“不会吧,我们可是跟着主人很多年了。”

老驴:“跟很多年有什么用?现在我们对主人有价值,每天帮他拉磨。有了电磨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年驴:“一台电磨能磨那么多面粉吗?我想还是以我们为主,电磨只是分担点我们的活儿吧。”

老驴:“你太天真了。如果主人发现电磨好用,难道他不会买第二台、第三台磨吗?”

中年驴:“你不要那么悲观好吗?我想即使买了很多台电磨,主人看在我们过去功劳的份上,也会善待我们的。”

老年驴:“我可不那么看,从明天开始,我拉完磨以后要学点新本事了,和老牛学学拉车,以防万一。”

中年驴:“学拉车?按照你的逻辑,主人要是买一台拖拉机怎么办?”

老年驴:“先把拉车学会,等他真买拖拉机时我再学别的。我相信,只要我能帮主人创造价值,主人就不会把我怎样。”

中年驴:“我可不想把自己搞那么累,电磨帮助我们分担磨面的任务后我就有空闲时间了,我要好好休闲一下,唱唱歌,练练嗓子。”说完,“喔啊~喔啊~”,叫了两声。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老驴所料。刚开始的一阵子,主人使用电磨不怎么熟练,慢慢地他已经很娴熟地操作电磨了。磨面的绝大部分工作量都不需要驴来干了。这时候,主人开始考虑要给两头拉磨驴找新活了。

由于磨面的速度快了,每天磨出的面增多,往来运输的量增加了,负责拉车的牛有点忙不过来了。

主人找到两头拉磨驴,对他们说:“两位,从明天开始,我会再买一台新磨,你们就不用再拉磨了,帮助牛拉车吧。”“好吧,我服从主人的安排。”已经学了一阵子拉车的老驴胸有成竹地应道。“可我不会拉车啊。”中年驴回答道,他真没想到老驴说的话会变成现实。“那你会干什么呢?”主人问道。“除了拉磨,我还会唱歌,其他就不会什么了。”中年驴如实回答。“唱歌?你唱什么歌,不就是扯开嗓子大叫吗?”主人有点生气了。“是大叫,但在我们驴听起来是非常美妙的音乐啊。”中年驴解释道。“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明天你跟着我到集镇上的大铁皮房子去吧。”主人有点不耐烦。

第二天,老驴开始和老牛一起拉车。

中年驴在主人的带领下向集镇走去,他一边走一边琢磨:“主人会给我安排什么活儿呢?”但是出于惧怕,他又不敢问。

一个多小时后,中年驴跟在主人的身后终于来到了铁皮房子旁。只见主人跟铁皮房子门口的一个人耳语了一阵,相互点点头后,来到中年驴跟前,说:“伙计,你到铁皮房子里去吧,我在外面等你。”“到那里面干什么呢?”中年驴感觉气氛有点不对。“你进去就知道了。”主人回答道。

中年驴只好跟着铁皮房子门口的那个人进到了里面,刚一进来,他就明白了:原来是屠宰场!他想立刻掉头逃出去,但已经晚了,大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了,一根绳索马上抛了过来,一下子就套住了他的头。

一阵“喔啊~喔啊~”的惨叫声后,铁皮房子里恢复了寂静……【管理启示】

故事的结局非常血腥悲惨,这一幕虽然不可能发生在职场中,但类似的结局在职场中却比比皆是。

企业不是养老院,也不是福利机构,员工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采用新技术后,有可能使员工原本掌握的技能变得毫无用处,如果员工没有危机意识,没有一种终生学习的心态,跟守着手头的技能过一辈子,或者想靠过去的成绩养老,其结果只能被企业所淘汰。

对于企业来说,21世纪唯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而对于个人来说,21世纪生存的唯一法则是主动感知变化,终生学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童驴言无忌

有一个农夫,经过艰苦的创业,已经小有成就,拥有了一个很大的农场。这时,农夫意识到农场的管理正遇到了瓶颈,必须通过能力的提升来突破这个瓶颈,才能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于是,农夫决定给自己充电,到中美商学院读EMBA。

到了中美商学院,农夫的眼界大开,不但结识了很多商界精英,拓展了人脉,而且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

他非常兴奋,准备把一些先进的做法引进来,大干一场。

农夫最先想到的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因为视产品如生命的他,一直被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所困扰,并且还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客户。

通过学习,农夫知道,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能提升产品的质量,还能提升整个公司的运营质量,减少差错率,提高客户满意度,真是太有帮助了。

于是,农场召开了全面质量管理动员大会,所有耕种的、驮运的、拉磨的驴全部到会。农夫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宣布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部,负责该部门的驴直接向他汇报。

众驴听了主人的讲话,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到农场的经营管理将有更好的局面了。

说干就干,部门开始成立,驴员开始到位,制度开始制定,培训开始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质量管理革命在农场迅速推开。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半年多时间,但却被一次突发事件而打乱。事情的起因是:农场销售给一家超市的蔬菜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媒体曝光,超市停止了与农场的合作。

农夫非常生气:“抓了半年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果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确实该检讨一下了。”

带着问题,农夫到中美商学院寻找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平衡计分卡(BSC)理论时,觉得豁然开朗了。“问题出在绩效考核上,我只重视了工作的布置,制度的建立,但忽略了考核。”想到这儿,农夫决定引入平衡计分卡。

于是,农场召开了引入平衡计分卡动员大会,所有耕种的、驮运的、拉磨的驴全部到会。农夫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宣布成立平衡计分卡项目组。

由于有全球著名的IBN咨询公司做顾问,所以,项目进展得很顺利,理清了农场战略,制订了短中期战略目标,并且把目标按照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岗位的KPI……,一切向预定的目标前进。

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平衡计分卡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执行起来非常烦琐,很多部门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大嘴驴还发起了牢骚。

农夫意识到执行力出了问题,于是,把中美商学院教授推荐给他的《执行力》一书买来下发,每驴一册,并且要求大家结合岗位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众驴再次被发动起来。

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起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后果却比较严重。于是,农民又把市面上正流行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买来下发,每驴一册,同样要求大家结合岗位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众驴第N次被发动起来。

但农场的经营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众驴怨声四起。

于是,农夫把众驴召集起来开研讨会,检讨原因。

大家七嘴八舌谈了很多,农夫觉得谈到的都不是主要原因。

这时候,突然有一头刚入农场没多久的童驴颤颤巍巍地开口了:“主人,我感觉是您最近搞的管理动作太多了,像搞运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有点跟不上脚步了。”

会场刹那间鸦雀无声……【管理启示】

管理是艺术,更是科学。

管理的提升不能靠“运动”来解决,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式优化,脚踏实地,才能逐步显现出一些效果。

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会有小进步,三年就会进一大步,不要指望有立竿见影式的“灵丹妙药”。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甚至退出舞台,不是被竞争对手所打败,而是战略上有偏差或者是内部管理上出现了盲动。正如俗话所说,“一些企业是被自己折腾死的。”

4.功勋驴的结局

有一个农民,18岁就开始承包耕种土地。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资金有限,只买了些种子、简单的农具,雇佣了一头驴,驴的报酬很低,每天只有七个玉米棒子。出于对未来前景的向往,这头驴毫无怨言跟随主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这个农民头脑灵活,干活非常卖力,加上有驴这样的好帮手,没几年,耕种土地的面积就扩大了一倍。

在此过程中,农民和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经常拍着驴的肩膀称呼他为兄弟,驴也没拿自己当外人,把全部身心都投到了农场上,一心一意地帮助这个农民。当然,驴的报酬也有所提升,已经逐步涨到了一天九个玉米棒子。

随着土地增加,原来的小驴已经变成老驴了,干起活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农民开始雇佣一些马。

马到了以后,老驴的工作任务有所减轻,但他也发现,农民好像和他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很少和他单独交流,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最不能让他忍受的是主人好像对那些新来的马格外好,连缰绳等“行头”都是新配置的,住的马舍也不错。老驴越看越不顺眼,越想越生气,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恰巧,这些牢骚被农民听见了。“虽然发牢骚不对,但他毕竟和我一起创过业,我确实应当厚待他。”想到这,农民宣布了一个决定:授予老驴“功勋驴”荣誉称号,并发出表彰决定,号召全体马向“功勋驴”学习。

有了这个荣誉称号,老驴心情好了很多,感叹道:“主人念旧情,他没有忘记我过去的功劳。”

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老驴再一次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农民高薪(每天十五个玉米棒子)从甘肃聘请来一匹马,干和老驴一样的工作。这下“功勋驴”可不干了,跑到农民那里去理论。“我感觉您这两年有点骄傲和武断,做决定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我可是跟您打天下的元老啊。”“您也太随意了,花这么高的代价招马太不值得了。明天我不干这份工作了。我这些年很辛苦,我可不想再风里来雨里去地耕地了。”

农民没想到一向听话的老驴竟说出这样的话,“虽然你是创业元老,但你怎么敢指责我?我是主人,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来批评我,你有没有搞错?”农民瞪着眼睛问道。

看到主人这样绝情,“功勋驴”气得扭头跑了。

第二天,农民调整了“功勋驴”的工作,待遇仍是原来的一天九个玉米棒子,但不再让他耕地,而是到了豆腐房去拉磨。

从此以后,老驴达到了他提出的“不再风里来雨里去地耕地”的要求。

为了防止老驴对这份原地转圈的工作产生厌倦,农民在老驴的脸上罩了一个面罩,并且在他的鼻子上吊了一个胡萝卜……【管理启示】

任何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离不开一些创业元老的付出和贡献。

在创业初期,主人和跟随自己创业的“兄弟”同甘共苦,建立了特殊的企业亲情关系,创业元老满意度很高。但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如果主人不能对创业元老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甚至是没有建立让他们乘着“金色降落伞”体面退出的机制,创业元老很容易心理失衡;也有的创业元老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和主人的角色关系,甚至感觉自己是“二当家的”,遇有自己不满意的事,就摆老资格,发牢骚,直至挑战主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论哪种情形发生,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请各位职业经理人谨记:资格再老的高管也是打工的,不要混淆了自己和老板身份的差别。

5.闷头驴的跳槽

有一个农场,雇佣了一些驴、马在其中劳作,有犁地的,有拉磨的,有当坐骑的,有拉车的。其中,拉磨的闷头驴和当坐骑的白龙马相处很好,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有一天,农民进城,发现城门旁贴了一个告示:唐王派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取经,拟招用坐骑一匹,一旦取经归来,马的主人除得到一笔赏钱外,马同时物归原主。

农民一想,这可是好事,如果自己农场的马被选中,不但赚取一大笔银子,而且还能出名呢。

于是,农民牵着自己农场里最好的坐骑白龙马到官府应征。

经过伯乐等一干专家的甄选,白龙马竟真的从众多的候选马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

在和好兄弟闷头驴挥泪道别以后,白龙马驮着玄奘大师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征途漫漫,踏平坎坷成大道,白龙马历尽艰辛。家里的驴也不清闲。田间磨坊,挥汗如雨勤劳作。

数年后,农场规模扩大了若干倍。

这时,白龙马也随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农民如约得到了一笔很丰厚的银子,并领回了白龙马。

白龙马回农场的当天,农民为白龙马安排了隆重的庆功接风仪式,颁发了农场一级勋章,并奖励精致马厩一间,玉米棒子若干,从此不再劳作。

白龙马的新马厩恰好和闷头驴的驴圈挨着,白龙马每天吃香的喝辣的,而闷头驴只有那可怜的七个玉米棒子,不要说比不上白龙马的待遇,就是比那些拉车的驴都少许多。

有一天,闷头驴实在闷不住了,就问白龙马:“这几年你到西天去,每天马不停蹄,我在家里拉磨,也是驴不打暂(意思是停下来)啊,为什么你得到那么多的奖赏,而我什么奖赏都没有呢?”

白龙马回答说:“兄弟,你说的很对,咱们走的距离确实差不多,但我干的是出名的大事情,而你每天做的是默默无闻的重复性工作,当然有所不同了。”“我虽然每天干的是重复工作,但我干的活儿很重要啊,主人老爹每天喝的豆腐脑,全农场大家吃的豆腐、豆皮,哪个不是我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呢?”闷头驴不服气地说道。“你活儿是没少干,怪就怪你干的是闷头活。你没看那些负责外勤的驴、马都比你强吗?他们每天都随主人一起去犁地、拉车,干的活主人都能看得见,而你呢?”白龙马开导道。

听了好朋友的话,闷头驴没再说话,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第二天,他向农民提交了辞呈,跳槽走了。

走的时候,只有好朋友白龙马来送行,其他的驴、马不知道是没听说,还是本来就不想理睬。

农民安排了一头新驴接替了闷头驴拉磨的工作。

农场似乎很平静,但这种不平静在当天晚饭的时候就被打破了。

农民的老爹一巴掌把新豆腐脑打翻在地,并把他的儿子叫到跟前,问道:“怎么今天的豆腐脑口味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一直是闷头驴磨的豆汁,昨天他已经离开农场了。”儿子哆哆嗦嗦地回答。“蠢货,你还不赶快把闷头驴给我找回来!”老爷子发起了脾气。“好,我马上就去。”儿子转身去找闷头驴去了。

经过询问得知,闷头驴已经在一家培训机构高就了。他把自己多年来拉磨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讲述给别的驴,没过多久,就成了培训界远近有名的“名驴”了,月收入好几百个玉米棒子……【管理启示】

在很多企业里,明星级的员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获得了老板的无数的奖赏、极优惠的待遇,享受着掌声和鲜花。但有的老板因此忽视了在自己的企业里还有一大批苦干实干、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正是他们和这些明星员工的有机组合,才支撑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如果这种忽视成为一种常态,那么,这些无名英雄的满意度就会急剧降低,选择离开在所难免,而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在其离开而无人能够弥补时才被老板感觉到。

英雄不能创造历史,同样,单靠明星也不能支撑企业。企业的繁荣靠所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6.两个农民对驴的考核

有两个农民,一个叫张阿大,一个叫刘阿土,在集市上卖豆腐,生意都特别好,做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为了多赚点钱,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开始琢磨如何做出更多的豆腐,他们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如何让家里的驴磨出更多的豆汁出来。

张阿大想,驴拉磨磨出豆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驴拉磨转的圈数,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驴转的圈数多,磨出的豆汁自然多。于是他从集市上买回来一个记数系统,驴每转一圈系统就会记录下来,一天下来,驴转的总圈数一目了然。

凭借张阿大多年和驴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仅安装一个记数系统是无法让驴的干劲完全发挥出来的。对待它们,必须明确任务,不能“大帮儿轰”,同时还要实行“胡萝卜加大棒”,干得好的奖励,干得不好的惩罚,打几鞭子不算,还要扣它的口粮。

想到这儿,张阿大把三头拉磨驴叫到跟前,当场宣布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考核办法。“从明天开始,你们三个驴每天的口粮由原来固定的八个玉米棒子改为七个玉米棒子加奖励。”“这也好,多劳多得,问题是怎么个奖励法呢?”年轻力壮拉磨较快的小灰驴忍不住问道。“奖励的办法很简单,就看你们一天下来拉磨转的圈数,谁排名第一,就奖励三个玉米棒子外加一朵大红花;谁排名第二,不奖不罚;排名最后的,从七个玉米棒子中扣掉一个以示惩罚。”

三头驴听了张阿大这一番话,虽然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想到既然主人已经决定了,说还有用吗?于是都点头同意先按这个办法试一试。

第二天,三头驴都铆足了劲,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把磨拉得飞快。

张阿大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心想:看晚上的成果吧,一定比昨天强。

一天下来,张阿大把三头驴叫到跟前,开始盘点三头驴的成绩并发放口粮。从记数器上的显示看,三头驴拉磨的圈数都比头一天有很大增长,小灰驴增长了30%,总圈数排在第一名,得了三个玉米棒子的奖励(加上原来的七个,一共十个玉米棒子),外加一朵大红花;大耳驴增长了20%,排在第二名,不奖不罚,拿到了七个玉米棒子;另一头驴就惨了,虽然也增长了10%,但排在最后一名,非但没有任何奖励,还被扣掉了一个玉米棒子,只拿到了六个。

发完了玉米棒子,张阿大开始清点磨出的豆汁数,当他用桶量完所有的豆汁后,他惊讶地发现居然比头一天少了一桶多!?“这怎么可能?明明是拉磨的圈数增加很多啊?”张阿大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刘阿土也想到了用业绩考核来调动众驴的积极性。但他的办法比较简单。

他告诉负责拉磨的三头驴:“你们原来拿的玉米棒子数不变,还是每天每驴八个,但以后每天大家必须齐心协力争取多磨出一些豆汁出来。只要第二天整体上比前一天多,就不罚大家。在这个前提下,论功行赏,第一、二、三名分别奖励三、二、一个玉米棒子;如果整体上没有前一天多,则完成的有奖,没完成的,罚1-2个玉米棒子。”

听了刘阿土这话,三头驴觉得还算合理,只要整体上有增加,大家都划算。于是三头驴一起商量提高磨豆汁数量的方法。

第二天,三头驴干劲大增,分工合作,各展所能,一天下来,居然多磨了两桶豆汁,每头驴也都比头一天磨的多。刘阿土高兴地兑现了承诺。

三头驴领了奖赏高高兴兴地回去休息了。

第三天,张阿大看到刘阿土卖的豆腐比自己多,心里就一直想知道刘阿土用了什么办法。他看见刘阿土的六岁的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就悄悄给了孩子几个糖果,把刘阿土的办法套了去。“他的办法也不比我的高明啊,为什么效果比我的好?”带着疑问,他请教了村长。“你的办法只强调了目标——提高拉磨的圈数,而忽略了目的——增加豆汁的桶数,磨拉得快不一定出的豆汁多,有时磨转的速度过快,根本没碾到豆子就过去了;另外,你激励的是个体,激励的强度也不大,大家只顾自己,哪里有合起来的力量大啊?”

张阿大似乎听明白了,点了点头……【管理启示】

绩效考评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难的课题之一,也是企业主人最为关注的管理活动之一。

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目标和目的、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的关系,往往会使绩效考评走向误区,有时适得其反。

因为,有时虽然目标(KPI指标)达成了,但目标在设立时不能很好地指向目的;有时我们提倡团队绩效,但在结果兑现时却奖励的是个人,都是不会收到绩效管理的预期效果的。

7.对驴讲的三句话

蔫头驴自打三岁起就跟着农民老吝干活,犁地、拉车样样都能拿起来,老吝很喜欢它,每天得到的玉米棒子也比别的驴多两个。

但随着年龄一天天地增长,蔫头驴干活的利索劲大不如从前,干活的精神头儿也没有年轻时足了。

老吝嫌它干活慢,时不时斥责它一顿。蔫头驴的上进心很强,自己也希望像从前一样有生气,但毕竟岁月不饶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吝尝试用每天再增加一个玉米棒子的方法调动蔫头驴的积极性,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老吝开始考虑像对待别的老驴那样把蔫头驴卖到屠宰场。

他把这个想法和在县里开山西面馆的儿子小吝说了。小吝想了想,说:“现在城里人喜欢农村风味,我的面馆是山西特色,如果在面馆门口边上放一辆驴车,让蔫头驴拉着,在原地站着不动,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特色,一定会吸引很多客人,就让蔫头驴跟我走吧。”

老吝一听儿子的创意不错,就说:“那好吧,再给它一个机会试试。”

蔫头驴跟着小吝来到了集镇上,在面馆门口做起了“迎宾驴”。

一开始效果还真不错,吸引了很多好奇的客人前来观看,有的小孩还和它一起合影,来面馆吃饭的人数增加很多。

小吝很高兴,每天给蔫头驴一桶矿泉水外加一个玉米棒子的奖励。

虽然站着很累,但蔫头驴觉得自己成了明星,就极力坚持着。

过了一段时间,客人的新鲜感过去了,面馆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蔫头驴的奖励也取消了,也没有小孩和它照相了,它越来越觉得枯燥,精神头越发不济。

为了吸引客人,面馆打出了9.5折的广告。

面馆的对面是一家豆腐店,老板经常到面馆来吃午饭。一天,这位豆腐店老板吃完饭后到小吝这结账,和小吝商量能否8折。

小吝想了想,对老板说:“这样吧,门口这头驴整天蔫头耷脑的,面无表情,你要是能让它一会笑、一会哭、一会又跳起来,这顿饭我就给你8折。”

豆腐店老板笑了笑,说:“小菜一碟。”

于是,豆腐店老板和小吝一起来到了面馆门前。只见他慢慢地走近蔫头驴,对蔫头驴说了三句话,果真蔫头驴先是笑了,然后是大哭,最后居然跳起来挣断缰绳跑了。

小吝看了以后大惊,顾不上去追赶驴,急忙问豆腐店老板:“请告诉我你和蔫头驴说了什么,你怎么这么厉害?告诉我,这顿饭就免单了。”

豆腐店老板得意地说:“很简单,以我管理员工的经验,很普通的三句话就把蔫头驴搞定了。”

小吝有点着急:“你就别卖关子了,赶快告诉我。”“我说的第一句是:‘尊敬的驴先生,您功勋卓著,站在这里太辛苦了,和我走吧,我会特殊对待你。’我说这样的话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又说的是他自己想听的话,他自然高兴了。”“那第二句话呢?”小吝追问道。“我说的第二句是:‘您到了我那以后,再也不用风吹雨淋了,我会让您到后场拉磨做豆腐。’他听了以后就大哭起来,因为他原以为到我那儿的‘特殊待遇’可以轻松一些,但我不可能白养着他啊,不让他风吹雨淋就够意思的了,哪有不干活白吃饭的道理啊?”“那第三句话呢?”小吝催促道。“我说的第三句是:‘我那儿还有一个拉磨的壮年驴,您经验老道,可不能干活儿落在他后面啊,不然,我只能把您杀了卖驴肉了。’蔫头驴心里明白,自己年纪这么大了,拉磨怎么能赶上年轻驴呢。与其等死,不如逃命去吧。于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跳起来挣断缰绳跑了。”

小吝听完,呆在了那里……【管理启示】

如何对待员工,表面看来是公司制度问题,但实际上应该归结于企业的经营理念,特别是老板的价值观。

如果老板把员工看成是“驴”一样的经济动物,没有把员工看成人力资本和合作伙伴,没有按照共赢的思想去安排公司制度,更缺少对功勋员工退出机制的设计,到头来员工只能遭受到“卸磨杀驴”的命运。

一旦员工意识到这种无法挽回的命运,跳槽在所难免。

8.驴打滚的遭遇

有一个农民,每天牵着家里的老驴到集市上贩卖东西。

从家到集市要经过一条小河,农民和老驴必须淌水才能通过。所以,虽然贩卖东西挣了点钱,但比较辛苦。

农民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对为自己卖力的老驴一直不错,每天按时把九个玉米棒子给到老驴,很少斥责或鞭笞他。

有一天,农民又牵着老驴淌水过河到集市上去。

由于驴背上驮的盐很重,水流的速度也比较快,老驴的脚步有点不稳,一个趔趄,“扑通“一声,老驴栽倒了水里。

老驴马上试图爬起来,农民也使足了力气提缰绳。但挣扎了两次都没有成功。

第三次,农民总结了教训,对老驴说:“这次,你听我的号子,我喊‘一、二、三’,当你听到‘三’后咱们一起发力。”

老驴点了点头。于是,当农民喊到“三”后,老驴把身体的上半部向后一仰,然后突然向前一纵,“哗啦”一声,老驴从河水中站了起来。

农民非常高兴,拍了拍驴背,算是感谢和肯定。

这时候,老驴突然发现背上好像轻了很多。

原来,当驴栽倒在水里,经过几番折腾,驮的盐被水溶化了很多,所以,自然就轻了很多。

因祸得福了!——老驴暗暗高兴。

第二天,农民再次牵着老驴淌水过河到集市上去。

有了上回的教训,这次农民让老驴驮的盐比上次轻了一些,水流的速度也没有前一天快。

但由于天比较热,老驴仍觉得不轻松。这时候他灵机一动,假装踩翻了一块石头,突然又载倒在水里了。

农民连拉带拽,老驴假装很努力的样子,最后终于站了起来。

凭着多年的经验,农民猜到这一定是老驴使的小伎俩,他本想用鞭子抽它一顿,但考虑到老驴毕竟干了很多年,打他就算了,但一定要教训他一下。

第三天,农民故意让老驴把本应晚几天卖的红砖提前运到集市上去。这次砖的重量与第二天盐的重量差不多,水流的速度也差不多。

由于尝到了前两天的甜头,老驴故伎重演了,再一次栽倒在水里。

这次,农民不慌不忙,一边牵着缰绳,一边吆喝着让老驴站起来,试了四、五次,老驴还是没站起来,并且在尝试的过程中,老驴感觉背上的货物一次比一次重。原来,砖头浸泡在水里以后,里面的空隙中吸满了水,因此,比原来重多了。

农民看火候差不多了,把老驴背上的口袋打开,把砖一块一块地拿出来,帮助老驴站起来以后,又重新把砖穿回口袋里,继续赶路。

一路上,老驴非常吃力地迈着步子,他心里明白:这是农民设计在惩罚自己,这才叫“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啊”。心里暗暗地下决心以后不这么干了。

第四天,天很热,农民牵着老驴又要驮盐到集市上去。刚一出驴舍,老驴又是甩尾巴,又是抬蹄子。

农民心里犯了嘀咕:“该不是我昨天惩罚你,你今天想不干了吧?”于是一鞭子抽过去。

老驴疼得一咧嘴,被打懵了,问道:“主人,您为什么打我啊?”“谁让你又甩尾巴又抬蹄子?”农民生气地问道。

老驴正要回答,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他忍不住在地上打起滚来。

农民越发气愤,“看来你这家伙想放懒了,难道让我白养你不成?”说着,又是一鞭子抽过去,老驴的背上立刻出现了一道血印子。

老驴忍着疼痛,张了张嘴,本来想说点什么,但他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没过多久,老驴留下了一封辞职信,跳槽走了。

信的结尾这样写道:“主人,我知道您一向对我不错。我两次故意栽倒在河里是我不对,我确实想借此偷懒,但您没有责骂我,我很感激您。我当时很羞愧,下定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但您没给我机会。那天我又甩尾巴又抬蹄子,是因为天热,大量的蚊虫叮咬我,我想赶走它们,但效果不好。当您抽我第一鞭子时,我本想解释一下,可这时候突然又有几只大牛虻把吸血的毒针叮在了我的肚皮上,我太疼了禁不住在地上打了个滚,想把蚊虫赶走,可您的第二鞭子就到了。再见了,主人,希望您的生意越来越好。”

看完老驴的信,农民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管理启示】

人在职场,难免有懈怠或者违反公司规定的事发生。

作为主管,要对下属所犯错误的性质有清晰的判断,如果不是触犯了公司规定的“红线”,当下属意识到错误并有改过的愿望时,一定要给下属机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为犯了错误的下属,也要积极和上级主管沟通,告诉主管自己已经意识到错误所在,并下定决心改正。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要说再没有改过错误的机会,恐怕会因此发生新的误会,等时过境迁再沟通时,即使知道发生了误会,也为时晚矣。

9.驴马争锋

有一个农民,到山里头买了一匹马和一头驴,他牵着马和驴顺着山路往家里走。

山路又陡又窄,崎岖不平,驴子跟着农民的步伐,行进的速度很快,把马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农民多次催促,可马刚赶上几步就又重新落在了后面。“我让你偷懒,看我怎么收拾你!”农民非常生气,一鞭子抽过去。

马疼得一激灵,委屈地解释道:“不是我不卖力,我们马擅长走平地,而驴子擅长走山路。”“好,我早晚会给你走平地的机会,到时候看你还有什么话说。”农民以为马是在找借口。

有了路上的经历,农民非常喜欢和自己步调一致的驴子。

回到了家里,把驴子安排到磨坊负责拉磨碾谷物,既没有风吹雨淋,也没有日晒霜打,并且每天的口粮还比马多两个。而马呢,被农民用来耕地拉车,活非常累,并且每天从早干到晚。

时间一长,马实在熬不住了,忍受不了农民的不公平待遇。于是,它找到农民,说:“我想和驴子在平地上比走路,如果我赢了,希望您能提高我的口粮。”“好!我当时说过要给你在平地上和驴比赛走路的机会,今天就兑现,如果你输了,可别怪我不给你机会。”农民答应了马的要求。

于是,农民叫上马和驴子,一起来到门前的一棵大树旁,宣布了比赛规则:“请你们分别绕树转圈,转的圈数多的获胜。”

比赛开始了,最初马的速度很快,把驴落在了后面;但过了一会儿,马慢慢地觉得头晕目眩,渐渐慢了下来,而驴还像开始那样;又过了一会儿,马一阵眩晕,突然倒在了地上,而驴似乎没有任何疲惫的迹象,继续绕树转圈。

农民宣布比赛结束,驴子获胜。“怎么样?你不是整天想着在平地上比试走路吗?现在认输了吧?”农民叉着腰问马。

马想说些什么,但张了张嘴,没有吭气。

于是,驴子继续在磨坊拉磨;马继续耕地拉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吃那可怜的七个玉米棒子。

日子在平静中度过,直到有一天这种平静被农民的儿子打破了。

原来,农民的儿子不小心吃了有毒的山蘑菇,需要紧急赶到五里路远的镇上去抢救。

农民非常着急,他想起了上次比赛获胜的驴子,于是急匆匆地把驴子从磨坊牵出来套上车,载儿子往镇上赶,可无论他怎么吆喝,驴子就是原地打转,一阵折腾后,儿子断了气……【管理启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驴子擅长拉磨和走山路,马擅长平地走直线。农民没有了解驴子和马的长处与短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到头来误了儿子的性命。

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对下属要知人善任。善任很难,知人比善任更难。

有的领导看到一个员工把一件事办砸了,便认为这个人毫无能力,完全否定了这个员工,这样做太过片面。

考察一个员工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测评,不能戴有色眼镜,否则,就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失去了对问题分析的客观性。

一位合格的现代企业领导必须懂得取长补短的用人原则和情境领导的艺术。

10.骑驴找马的农民

从前有一个农民,养了一群驴拉磨。

有一天,农民听说集市上玉米面很好卖,于是他决定挑选几头驴驮玉米面到集市上贩卖。

从农民家到集市上有二公里的大路和二公里的山路。

农民骑着驴子带上玉米面上路了。

在磨坊里拉磨久了,突然到原野上,几头驴子都非常兴奋,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农民很高兴,因为早点赶到集市上玉米面会卖个好价钱。

可是当一匹匹的马从农民身边飞奔而过,农民开始抱怨驴子的速度太慢了,但无论他怎么吆喝、催促,甚至动了鞭子,驴子的速度就是上不来,于是他对驴子说:“你们这些不中用的东西,走得太慢了,为了尽快赶到集市上去,我明天就找几匹马回来,你们能跟上的就继续干,跟不上的回去拉磨。”“您别看马在平地上跑的快,可是到了山路上,他们就不如我们了。”驴子对农民的话提出了异议。“速度比不上马快就承认罢了,还找借口,看来我一定要抽出时间教育教育你们了。”农民很生气。

没过几天,经伯乐介绍,农民牵回来一匹神采飞扬的黄马,向众驴介绍道:“各位,这是相马名家伯乐介绍来的马,这匹马可大有来头,他是唐朝名将秦琼坐骑黄骠马的后裔,曾经在一家外国的运输公司干过,你们要好好跟他学一学。”

听了主人隆重的介绍,黄马非常高兴,禁不住打了一个响鼻,并向众驴点头示意。

众驴看着趾高气扬的黄马,窃窃私语:“这就是主人心目中的好坐骑吗?我看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嘛。”“就是!只不过是比我们大一些,耳朵小一些而已。”“人家比咱们出身好啊,贵族血统,还有跨国公司的经验。”“哎,你们看,他的鞍子比我们好看多了。”“听说他的口粮比我们多好多呢,并且晚上住的是单间,哪像我们挤在一起啊。”……

第二天,农民骑着黄马,赶着众驴上路了。

为了报答农民的知遇之恩,黄马一开始就卯足了劲儿,飞快地向集市跑去。众驴最初还紧跟了几步,但很快就被黄马落在了后面。

农民很生气,勒住了黄马的缰绳,控制了一下速度,开始训斥众驴:“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看来只配回去拉磨了,如果磨也拉不好,就只能送你们去屠宰场了。”

众驴被骂的没敢吭声,过了一会儿开始小声议论,研究应对的办法:“照这样下去我们真的要被送到屠宰场了。不行,我们要联合起来,让黄马跑不起来。”“好主意,我们可以前后左右夹击他。”众驴一拍即合,于是开始了行动。

趁黄马不注意,小快驴一个健步窜到了黄马的前面,其他驴子有的在黄马的左右,有的跟在后面,整个把黄马围在了中间。不一会儿,黄马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并且不是碰到两边的驴,就是踩了前面驴的蹄子,还差点把农民从马背上摔下来。

农民非常生气,责问黄马:“你是怎么搞的,刚才不是跑得好好的吗,怎么这么一会儿就不行了呢,是不是你耐力不够啊?”

黄马很委屈:“不是我不想跑快,是这些可恶的驴,不是绊我,就是挡我的路……。”

农民火了:“你们谁绊他了,给我站出来!”“笑话,他讲的是笑话,他跑得那么快,我们怎么可能挡住他的路或绊到他呢?”快嘴驴抢先说道,其他驴也都应和:“是啊,他跑我们也跑,他要是跑得快,我们怎么可能绊到他呢?”

农民一听,众驴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于是继续赶路。就这样磕磕绊绊,没多久就到了山路。

众驴一使眼色,开始了飞奔,很快,黄马和农民就被甩在了后面,农民一边用鞭子抽打黄马,一边声嘶力竭地喊:“你们慢点儿,等等我!”

可到了山路上,黄马就是跑不起来。

晚上,回到了家里,农民感觉驴子说的是对的,在平地上和在山路上马和驴子确实各有所长,于是给黄马的口粮减了一个玉米棒子。

在接下来的几天,同样的情景重复上演,黄马的口粮越来越少。黄马慢慢地明白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跳槽跑掉,另一条是像驴一样活着。

没过多久,在农民家通往集市的路上,黄马不见了,小快驴也因为有好的去处走了,农民赶着其他的驴不紧不慢地走着……【管理启示】

当企业有人才需求时,现有的员工常常入不了一些主人或主管的“法眼”,他们常常“眼睛向外”,委托猎头公司推荐或自己物色一些“人才”空降到企业,结果这些“空降兵”成功着陆的较少,绝大多数不能有效地融入现有的团队,最后要么被“挂起来”,要么再次跳槽空降到其它企业。

而企业内部的一些精英员工因此受到伤害,他们感觉无论在企业里干的多好,当有高级职位空缺时,在主人或主管的眼中都只是一头“驴”。与其做一辈子“驴”,还不如冒险跳槽到其它企业做一次“马”。

主人或主管“骑驴找马”的结果是:“马”没有找到,优秀的“驴”却跑了。

11.拉磨驴的归宿

驴大、驴二、驴三是师兄弟,他们脚力都不错,结伴到一个集市上找活干。

恰逢阿凡提到集市上选和他一起周游世界的坐骑。阿凡提在驴市上转了转,似乎都不很中意。当来到三头驴师兄弟跟前,他突然停下了脚步,扒开他们的嘴看了看,又抬起驴蹄子瞧了瞧,最后对驴二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拍了拍驴二的背,笑着问道:“朋友,我是阿凡提,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周游世界吗?”“当然愿意了,我出来就是找活儿干的,能和您一起周游世界,我很荣幸。”驴二高兴地回答。

在送别了驴二后,驴大和驴三继续找活干,其间,不是无人问津,就是哥俩没看上眼。

一晃三天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找到活。这时候一位农民走到他们面前,问道:“我家里开了一个很大的磨房,能到我那里拉磨吗?”“这样的活儿前两天就有人问过,但当时咱都没瞧上,但现在不同了,好的活儿实在不好找,还是先有个着落吧。”驴大和驴三经过商量后答应了。

于是,驴兄驴弟一起跟着农民来到了磨房。

刚套上套拉磨,驴大和驴三非常不适应,因为他们以前在荒野上跑惯了,看过很多风景,突然围着一个碾子原地打转转,他们烦得慌,一个劲儿地尥蹶子。农民非常生气,在经过几声呵斥无效后,他操起了鞭子,“啪啪”地抽了几下,两头驴痛得直闭眼。

几鞭子过后,驴大老实了很多,但偶尔会用蹄子刨地;而驴三却越发暴躁起来,不但尥蹶子,还差点把碾子拉翻。

农民愁得一筹莫展。于是他来到当地有名的驴把势(摆弄驴的专家)家里请教解决的办法。“驴和马不同,驴比较犟,你越打他,他越不服气,你必须得用一些手段去哄骗他。我建议你在他们的脸上戴个罩子,这样他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你再让他们拉磨,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了,没准以为走在大路上呢。实在不行,你可以在他们鼻子上再吊根胡萝卜,他们一走,胡萝卜就会在鼻子前一晃,为了吃到葫芦卜,他们会一直走下去。”驴把势指点道。

听了驴把势这番话,农民如获至宝,回到家里马上在驴大和驴三的脸上蒙了一个罩子。

戴上面罩后,驴大安静了许多;而驴三却大发雷霆,把头东摔一下,西晃一下,力图把面罩摔掉。“刚开始,肯定不习惯,过几天你就老实了。”农民一边想一边狠狠地瞪了驴三一眼。

当晚,趁农民还在睡梦中,驴三挣脱缰绳,跑了。没来得及叫上由于劳累一天而昏昏大睡的驴大。

第二天,农民发现驴三不见了,很生气,四下寻找,但没有找到。驴大见师弟不见了,一天都闷闷不乐。

为了安抚驴大,农民给驴大的口粮增加到了九个玉米棒子,并且为了让驴大有干劲,按照驴把势的建议,农民在驴大的鼻子前面吊了一根葫芦卜……

从此以后,驴大安心地在农民家拉起磨来,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温顺,他似乎忘记了陪阿凡提远去的驴二,忘记了跳槽跑掉的驴三,也忘记了学生时代哥三个在一起的豪情壮志和那曾经的山、曾经的水、曾经大路、曾经的风景。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驴二随阿凡提周游世界后成了名驴,开始做起了自由讲师,在全世界讲述他陪伴阿凡提走过的光辉岁月。

驴三创业成立了驴力劳动争议代理服务公司,专门代理各类侵害驴类同胞合法权益的案件。

驴大由于忠心耿耿感动了农民,给他的口粮每天增加到了十二个玉米棒子。

一天,哥三个在分别多年后聚到了一起。在各自讲了自己的情况后,驴二、驴三都劝驴大考虑创业。“大哥,在学校时你能力最强,我们俩现在都有自己的事业了,你也应该尝试一下自己单干吧。”驴三抢先说道。“老三说的是,你主要是胆子太小了,不敢突破自己。这个年龄了,你再不搏一下就没机会了。”驴二也随声附和。“先别谈这个了,咱们很多年没比谁跑得快了。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了,还是比试一下吧。在学生时代,你们两个可不是我的对手啊。”驴大提议。“那好吧,比试完再说。”驴二、驴三表示同意。

当驴二、驴三翻蹄亮掌跑出很远后回头一看,却发现驴大在原地像拉磨一样跑着圈……【管理启示】

俗话说: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人成就事业的大小,往往不完全取决于人的能力。有的人能力不一定比别人强,但却善于并且敢于做出选择,结果人生很精彩。

一些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能力或许不比单干自由职业者或创业的老板差,但他们要么胆识不够,要么安于现状,不敢突破自我。

马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这是对无数有创业想法但却不能付诸行动的职场人士的精彩概括。

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在素质上有很多差别,但最大的差别在于胆商。

12.“果老驴”之死

有一个农民,承包了一些土地。由于头脑灵活,又肯吃苦,没过几年这些土地就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农场。

地多了以后,农民逐步意识到靠原来仅有的几头驴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耕地的任务了。于是他决定招兵买驴。

开始的时候,他到当地的驴力市场上摆了个招聘展台,张榜公告一则招聘启事,但过了两周,只收到一些非常一般的驴历,连值得约见面谈的都没有几个。

于是,农民收了展台,找了一个专门做驴力资源猎头的朋友,委托他帮助自己找一些知名的英驴。

一开始,这位猎头朋友也推荐了一些候选驴,但都没能入农民的法眼。直到有一天,这位猎头朋友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农民,他已经联系上了业内最知名的英驴,他的绰号叫“果老驴”,意思是说这位英驴的耐力好,能进行长途跋涉,且行走的速度很快,有点像八仙中张果老的坐骑,因此得名“果老驴”。

农民听了喜出望外,马上让这位猎头朋友安排了约见,“闻名不如见面”,农民当场拍板决定把大名鼎鼎的“果老驴”引进农场,并且支付了很高的报酬——一天九个玉米棒子。“果老驴”感到农民很赏识自己,决定在农场大干一场。

刚到农场的第一个月,“果老驴”按照农民的安排主要是了解农场的情况。

第二个月刚开始,正好赶上耕地最繁忙的时候,原有的“驴手”不够,于是农民就让“果老驴”和另外一位驴头组成一副犁耕地,但两驴根本配合不到一起,“果老驴”走得飞快,驴头根本跟不上,耕出的地不是歪的就是斜的,要么就是深浅不一。

开始的时候,农民还以为“果老驴”不了解情况,但连续一周下来,情况还是没有改善,农民就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是不是“果老驴”徒有虚名呢?

又过了一周,情况仍然没有改善,并且驴头已经开始抱怨,几次到农民那里要求调整搭档。农民无奈,只好把“果老驴”从耕地的岗位调整下来,让他自己去拉车。“和别的驴配合不好,自己拉车总该可以了吧?”农民暗暗地想。

接下来的事情远出乎农民的意料。“果老驴”自己拉车还真卖力,但仍然走得飞快,一次把车上的粮食颠簸丢了,有一次居然把车轮子跑了下来。

农民无奈,只好把“果老驴”又从拉车的岗位上调整了下来,连续几天也没给“果老驴”安排活。“每天九个玉米棒子给他,总不该让他白吃饭吧。”农民郁闷一阵子后,决定让“果老驴”去拉磨。

有了上两次失败的经历,“果老驴”格外珍惜这次拉磨的机会,但脚力快的老毛病却没有改,一次居然把磙子拉了下来。

农民气得胖揍了他一顿。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隔三差五,只要“果老驴”犯了毛病,农民就揍他一顿。

这招还真管用,没多久,“果老驴”真的把脚力快的毛病改了,慢条斯理地拉起磨来。农民不再揍他,也很少关注他,甚至感觉把他遗忘了。

突然有一天,农民在割地的时候伤了手,血流不止,必须马上赶到镇上的卫生所去。这时候他想起了脚力快的“果老驴”,但当他坐上驴背以后,驴并不往前走,而是原地转圈,农民非常生气,狠狠地抽了几鞭子,可越抽,“果老驴”越是原地转圈。无奈,农民只得下来,雇了一辆出租车飞驰向镇上。

几天后,农民伤愈回到了农场,同时领回来一个人,这个人给了农民几个铜板,牵着“果老驴”向屠宰场走去……【管理启示】

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几乎是所有老板的共识。

但自己的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外面引进的人才和自己目前的团队成员能否有效配合?引进的人才真的发挥他们的所长了吗?这些问题却是一些老板经常忽略的问题。“果老驴”在别的企业很出色,是因为发挥了他耐力好,能进行长途跋涉,且行走的速度很快的优点,但如果你安排的岗位不能用其所长,就显示不出他的独到之处了。

作为“果老驴”这样的人才也应该反思,如何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平台,而不是给报酬最多的平台,且如何在新的平台上“入乡随俗”适应环境。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决定企业引进人才以及人才跳槽成败的关键所在。

13.“流盲”无产驴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也开始使用上了互联网。

有个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农民,头脑比较灵活,突然有一天从互联网里发现了商机。

他发现生猪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有时候养猪赚钱,有时候赔钱。后来,他了解了一下,主要是因为各地的养猪户信息不对称,猪的存栏量少,生猪价格自然高,养猪就赚钱;反之,就赔钱。他想,要是能把各地养猪的信息放在互联网上多好啊,养猪户可以根据存栏情况决定养猪的数量和规模,自己运作一个网站,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上面,先是让养猪户免费发布和查询信息,等攒足了人气,再开始收费。

农民把这个想法和农场里新招的三个驴学士做了沟通,这三个驴学士非常兴奋,都觉得很有前景。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研发,生猪信息平台终于上线了。

开始的时候访问的人很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口碑相传,以及他们在集贸市场发宣传单,半年以后网站的访问量迅速蹿升,农民和三个驴学士都很高兴。

但随着访问量的增加,网站的维护费用和安全的投入逐步增加,三个驴学士中能力较强的小A和小B开始盘算起来:虽然很热闹,但自己每天比原来的工作辛苦多了,况且由于网站还没赚到钱,每天得的玉米棒子比原来少了三个,这样继续下去,自己岂不是亏了?

看到不赚钱,小C也很着急,但他心里想:反正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本事,先跟着主人干着再说。

又过了半年,网站的访问量翻了三番,但还是没有钱赚。小A和小B终于熬不住了,他们开始联系跳槽的事情。

没过多久,小A和小B就跳槽到另外一个农场去了,虽然农民苦苦挽留,并答应给他们原始股份,但两驴友还是走了,他们认为网站赔钱,原始股根本没有价值;新去农场的有机蔬菜项目更有前景,况且新农场给他们的报酬每天是十个玉米棒子,比现在多了四个。

农民惋惜之余,带领小C继续运营他们的生猪信息平台。

又经过了半年时间,他们的生猪网已经在各地的农场非常有名气了,于是他们开始了查询收费。

收入虽然有了,但与投入相比,杯水车薪,还看不到盈利。

期间,小A、小B还和小C保持着联系,毕竟他们当初是一起到农场干活的。小A、小B不断地劝小C离开农场,到外面找一个给玉米棒子多的新农场。但小C一直觉得自己不像另外两个驴友那么有思想,自己的本事就是老老实实和主人做事。

就在他们聚会不久,小C听说两个驴友又跳槽了,去了一家搞生态旅游的农庄,他们每天的玉米棒子也都涨到了十一个。小C虽然心里有些羡慕,但还是没有做出跳槽的决定,因为他觉得虽然现在主人给自己的玉米棒子不多,但网站访问量的提升令他每天都很兴奋,况且有了股份以后,他觉得这网站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又半年过去了,网站的访问量收入增加了一倍,并且开始有猪饲料厂商找到农民,希望在他们的网站上发布广告,农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从此以后,饲料、兽药等厂商的广告收入成了网站最大的收入来源,没过多久,网站赚钱了!

又过了一年,经过农民和小C等驴的精心运作,生猪网站上市了。小C持有的原始股折合成玉米棒子可以推满半个农场的院子!

而这时候,小C听说小A和小B又跳槽了,新农场每天给他们十二个玉米棒子……【管理启示】

人在职场,难免会跳槽。但究竟跳与不跳?何时跳?跳到哪里?却是需要非常慎重考虑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每个职场人士的职业生涯走向,关系到眼前收益和长期收益。

有的人为了眼下的工资提高而“盲”目跳槽,频繁“流”动,到头来,虽然收入略有增加,但仍然是没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权的“无产者”——简称“流盲”无产者;而有的人,看准机会和目标,踏踏实实地在一个企业里做事,通过利润分享机制或者持股计划,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分享“有产者”才有资格分享的剩余价值。

14.两驴头的不同际遇

年终岁末,很多单位都进行盘点总结,A农场也不例外。

春节过后刚开工一周,A农场就召开了总结表彰会。劳作了一年的驴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奖赏,有的被晋升为驴头,有的每天的口粮增加了一些玉米棒子,有的发了数额不等的一次性红包。绝大多数的驴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只有领头拉磨的和领头犁地的两个驴头闷闷不乐,因为他们得到的奖赏低于各自的预期。

事情本来可以就这样过去了。但没过两天,这两个驴头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

虽然除了晋升以外其他奖赏是保密的,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原来,通过小道消息他们都隐约知道了职级差不多的驴的奖赏情况,竟有那么多的驴得到奖赏比自己多!“低于预期也就罢了,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比我多?”两个驴头心里都忿忿然。“不行,我得想办法找回来,就说有别的农场正拉我过去,没准主人怕我跳槽就把我的奖赏调上去了呢。”两个驴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样的解决办法。

领头拉磨的驴头比较内向,平时不爱吱声,但活干得不含糊,手下的众驴也都服气,但就是平时和主人的沟通少。

有一天,乘主人来磨坊视察,拉磨驴头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说:“主人,最近有好几个农场找到我,想让我过去,虽然规模不如咱们农场大,但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给的待遇比咱们农场还多一成,您看我该怎么办呢?”

农民当场没有表态,回去后他仔细掂量了一下拉磨驴头的贡献,“这家伙平时和我沟通少,但活干得还不错,他要走了,这摊子一时半会还真没谁能接。”

为慎重起见,农民又小范围征求了一下有关驴的意见,大家都觉得拉磨驴头不错。

于是,农民做出了决定,拉磨驴头职务不变,但每天的玉米棒子增长为十五个。

拉磨驴头非常高兴,向农民表了决心:“主人,您这么仗义,以后我就和您干了,不会再和您提跳槽的事了。”

事情解决得圆满顺利,农民很高兴。

但哪料想拉磨驴头前脚刚走,犁地驴头却又找上门来。“主人,报告您一个消息,前两天有两家农场给我发加盟邀请书了,待遇比现在好多了,职位也高,人家正等我回话呢。”

农民没有马上回答,沉思了一下:“犁地驴头虽然在农场好几年了,以前贡献还不错,但自从农场买了农用机械犁地后,他的任务量小多了,且还经常抱怨,偶尔和几个大嘴驴制造一些小道消息,这种驴不用也罢。”

想到这儿,农民满脸堆笑地说:“这个机会真不错,不妨你就到外面闯荡一下,没准有更广阔的天地,我同意你走了。”

犁地驴头惊得目瞪口呆,结结巴巴地说:“其实我不想走,只是和您汇报一下,既然您决定了,我那只有走了。”

犁地驴头心里犯了嘀咕:“为什么拉磨驴头用这招儿管用,而我却不灵呢?哪里有什么农场找我,无非是想借此让主人增加点玉米棒子罢了。”

农民望着犁地驴头慢慢远去的身影,得意地笑了……【管理启示】

人在职场,经常有人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有的人选择了沉默,有的人选择了沟通,但不是所有的沟通都有效果。

企图通过告诉老板“有好几个单位让我去呢,待遇好多了……”这样的话让老板提高自己的职位或者待遇要非常慎重,如果因沟通技巧不当而转化为要挟更是要不得的,有时候会弄巧成拙,后悔不跌。这类招法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老板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说出这种话的人在企业中价值贡献的大小以及老板的认知。

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及奖罚体系,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使团队的每个成员的绩效及奖罚相对客观;二是作为雇员必须先把自己的绩效做好,即便老板对自己的绩效有了误判,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因为“吨位决定地位”,绩效是硬道理。

15.农民相驴

一个农民种地很卖力气,又有一定的经营头脑,没几年耕种的土地面积就扩大了一倍。原有的几头耕地的驴已经忙不过来了。

于是农民让自己的驴力资源经理去集市上发布招聘启事,招聘一头管所有耕地驴的驴头和一头耕地驴回来。

招聘启事要求:身体健康,有一年以上犁地经验,执行力好,有团队合作精神。

一周过后,驴力资源经理收到了很多驴历。为了慎重起见,驴力资源经理设计了结构化面试的表格,并且增加了情景测试。

先面试的是耕地驴。驴力资源经理与一些候选驴进行了面谈,问了一些“请简单介绍你的耕地经历。”“耕地有那几个要点?”“你为什么要跳槽?”等问题,最后有两头驴进入了情景测试环节。

农民亲自担任情景测试环节的考官,驴力资源经理做助手。农民把两位候选驴请到了一片荒地前,请他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考察一下,然后回答可否把这片荒地犁成可以耕种的土地。

两位候选驴在荒地里来回走了两圈,不一会就回到了农民跟前。“这片地太荒芜了,又很硬,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把它犁成可以耕种的土地。”其中的一头驴回答道。“这片地虽然荒芜,也确实很硬,不好犁,但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早晚会把地犁好的。”另一头驴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农民听了两头驴的回答,没有当场表态,告诉它们等驴力资源经理的最后通知。

送走了耕地驴,紧接着面试管耕地驴的驴头。经过前面的面谈环节,同样有两头驴进入了情景测试。

同样由农民亲自担任考官,驴力资源经理做助手。农民把两位驴头候选者请到了那片荒地前,请他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考察一下,然后回答可否把这片荒地犁成可以耕种的土地。

两位驴头候选者在荒地里来回走了好几圈,不时地停下来用蹄子刨一刨,还用驴嘴拔一些荒草下来,二十分钟后,其中的一头驴回到了农民前面,说:“这片地太荒芜,又很硬,不好犁,但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一门心思下定决心去干,早晚会把地犁好的。”

这时候,另一头驴也回到了农民面前,对农民说:“报告,这片地太荒芜了,又很硬,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把它犁成可以耕种的土地。建议您可考虑用农用机械来翻,翻好了以后再看能否犁成可耕种的地。”

农民听了两头驴的回答,同样没有当场表态,也告诉他们等驴力资源经理的最后通知。“当场告诉人家算了,为什么还要再通知?我看两个回答只要用心就能把地犁好的候选者肯定被录用了,老板不是要招聘执行力好的吗?”听了农民和候选驴说的话,驴力资源经理心里嘀咕道。

面试后的第二天,驴力资源经理把录用审批材料送到了农民的办公室,不一会儿就批出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