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沟通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4:19:23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秀教师的沟通技巧

优秀教师的沟通技巧试读:

引言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尴尬: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现象,甚至是直接的反对。

因此,教师内心常常会感到很不平衡,会对学生说:“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你现在的努力是值得的。”“我都是为你好。”“你们要听话。”“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学习!”等等。而学生面对教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回应却常常是:“这个老师真啰唆!”“这个老师真凶!”“真没意思!”“讨厌!”“不想见到你!”等等。这样的冲突在学校中每天都在发生。

在师生关系的链条中,并不像人们理想中那样——师生之间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相反的是,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相互埋怨、互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一种可悲的事实。

所以,虽然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因为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教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里所设计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理解师生沟通呢?一、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装扮气质、语言和表情,都是在对学生传递一种信息,让学生在下意识层面里时时判断:“我是不是该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怎么看待我?”“这个老师喜欢我吗?”“这个老师是不是让我觉得很愉快,觉得很舒服?”……

学生非常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注重他们在每个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让他们喜欢的程度”。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是每时每刻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的。因此,教师只要一和学生接触,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师生沟通实际上已经开始,我得马上进入自己的角色,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二、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在师生沟通中,沟通信息的构成远比我们使用的词汇要复杂。教师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教师与学生眼睛接触的频率,教师的表情姿态,甚至头部的倾斜方向等,所有这些都在帮助学生接受、理解教师所使用的语言的意义。尽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传递信息的方式,但是,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确实影响着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评价。真正的沟通是信息被学生准确接受,而不仅是教师本人意图的表现。

在人们通常的沟通中,信息的接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人们通常考虑最多的是教师释放的信息“应该”“必须”让学生接受,或者说,教师通常在与学生沟通时的心态是“你作为我的学生,理所当然要接受这些信息”。但是,事实上,我们教师真正需要的是“学生如何来接受这些信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教师仅仅拥有良好的意图未必能够带来良好的沟通效应。

所以,作为师生沟通的主动方——教师,不断改进自己发出信息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师开始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沟通的结果

在人们日常的沟通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常常是凭借对方给我们的初次印象来决定对他们的整体评价。学生对与教师的初次见面非常重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漫不经心地与学生进行初次沟通,几句话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甚至使他们厌倦,进而拒绝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四、师生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成功的沟通有2个关键的因素:①教师传递给学生有说服力的信息;②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在沟通中,用“双手击掌”的例子来说明。成功的沟通就像是我们的双手在击掌。在一只手上,我们想要陈述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人们都这样做,我们就无法交流,无论这些观点是多么清晰、公正、有说服力,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高谈阔论或是讽刺。所以,在另一只手上,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观点。这是成功的交流所必需的。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提出要求”是教师只顾自己说,而不注重学生的反应,这不是在与学生交流。五、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

教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只要看学生的回馈与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你是否能够理解你的学生?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

学生在进入社会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如何思维,如何与人交流,学习各种知识,并塑造各种相应的行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被要求负起一个重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而快乐,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同学奚落、嗤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无论是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学生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不会对学校产生好感。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沟通的品质如何,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而沟通的品质又决定了师生这种人际关系的品质。

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规则: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沟通技巧。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会产生很强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难以接受,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能够与他人建立起长期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地产生问题,但借着彼此坦诚的沟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作为教师,诚实地思考下列问题,对你将大有帮助:

在你与学生沟通时,常常遇到什么样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身上,学生最喜欢你的心理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身上,学生最不喜欢你的心理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以上几项心理特征中,你自己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项估计我有可能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项估计我不可能改变。

你对师生关系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描绘你与学生沟通的状况:__________

当教师明白了自己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后,就需要疏通沟通障碍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第一章 疏通师生沟通障碍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效果,而且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沟通出现了一些障碍,比如教师的错误观念、错误习惯,学生的思想不成熟等主观原因引起的障碍,或者硬件设施不足等客观原因引起的障碍。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又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常因个人的状况而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盛怒或烦躁下,制造出破坏性的对话,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但笔者相信,只要各位教师能以与学生平等的心态,采用学生式的语言,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一定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节 师生沟通障碍形成的原因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习惯用武断的、命令的口吻,单向地和学生说话,如果学生稍有不从或其表现令教师不满意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弄得师生关系冷漠。其实,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学习的,只有营造有效的师生沟通,才能进而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使教室充满笑声,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及获取更多的宝贵知识。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交流总是双向的,如果说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同样教师也不愿与学生交流。这种“不愿”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客观原因

1.时间不允许

多数教师的工作任务都很重,备课、上课、改作业,班主任工作、学校事务,一个班级50多位学生,与一位学生谈一次话,没有半个小时完不成,故教师只能有选择地找几个学生交流。

2.地点不允许

多数学校办公条件有限,一个办公室少则五六位多则十几位教师一起办公,如果总是找学生谈话,一是影响周围其他教师的工作,二是当着那么多教师的面,学生拘谨得很,哪会把真实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有人提议教师把学生带到室外,一边散步,一边谈话,从交流效果看,此法最好,但校园空间十分有限,这种太过亲密的谈话方式,被其他学生看见会产生误解,还以为教师待其特别好,有亲疏之分,或者以为该学生犯了什么大错误。除非是涉及早恋等敏感问题,教师一般不会采取这种散步谈话方式。二、主观原因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中获得的个人乐趣和收益有限。教师与学生谈心更多是出于一种工作的责任,而非自身的交流需要,由于师生间存在的代际距离、心理差距及知识修养、文化层次的水平不同,师生间的交流一开始就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时刻需要提醒自己维持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对学生有更大影响的谈话内容,这样的交流很难是轻松的、自由的。

师生间是否互相信任直接影响交流质量。要使交流真正得以圆满地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双方坦诚相待、彼此交心。由于师生身份间的差距,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不可能向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喜悦,学生也不会无端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要顾及自己的脸面,只能对学生保持矜持姿态,而学生则害怕说出真心话会招致教师的批评。彼此隐瞒、设防的结果,必将影响师生间交流的信任。以日记来说,每周一到几篇的日记,被看作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但有多少学生愿意把真心话通过日记告诉老师呢?学生还不是将其当作一种作业来完成!要么敷衍几句,要么言不由衷地说几句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还有什么话好对学生说的呢?说学习成绩,学生最反感;谈情感问题,学生难以启齿。师生间沟通的心理障碍多半是因为互不信任引起的,这种互不信任又是由双方的年龄特征、身份特点决定的,不是靠几句话就能解决的。教师在预知到无法保证谈心效果的情况下,很难积极主动地找学生交流。三、人为的原因

如果说主客观原因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以下人为的原因是应该坚决避免的。(1)言语伤人,冷嘲热讽,且态度冷漠,缺乏温暖。(2)教师本身错误示范,或人格上有偏差(不信任、多疑、紧张或情绪化)。(3)权威角色作祟,无法以平等沟通的方式对待学生。(4)未与学生充分沟通之前,教师便假设学生已经明白,以致产生误会。(5)只使用一个标准评判学生,例如以功课好坏论英雄。(6)吝于奖励和赞美。四、其他原因

1.“地位”差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教育学生尊重教师用得最多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上下级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不能“平等”对话。这种地位差异给师生带来了沟通障碍。

你也许常常会对学生说:“有问题就来找我,一定要大胆,不要不好意思,老师就是给学生回答问题的!”而事实上,除了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宁愿问他的同学、朋友,甚至不问,也不愿来问老师。可见,这是一种低效的沟通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般向下(下属)沟通易,向上(上级)沟通难。对学生来说,教师是长辈,是“上级”,沟通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而选择同学、朋友,问或者不问都可以减轻或消除这种压力。因此学生很难主动找教师沟通。教师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主动找学生沟通,学生的第一句是“我没犯错,你找我干吗?”对学生来说,老师找去谈话,是因为自己犯了错,不犯错,老师就不会找。所以,当教师找学生沟通时,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此时,慈爱的目光、信任的言谈、鼓励的笑容都可以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减轻或消除这种压力。

2.学识差异

很多教师都养成了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在讲课的习惯,即使是在与学生私下沟通、交流时也总想“显示”自己很有学问,用一些很高深的专业用语,让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畏惧感,产生学识差异的沟通障碍。

3.经验主义“差生”是不是永远都是差生?不是。“差生”是不是样样都差?也不是。不要总是用老眼光去看待一个学生,犯经验主义错误。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仅会使差生成为好生,好生也会更加优秀。

4.情绪影响

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远远超过了8小时。而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又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常因个人的状况,而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盛怒或烦躁下,制造出破坏性的对话,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更趋恶化。

第二节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沟通是一种人际交往,涉及很多心理学问题。沟通中的心理问题,不仅指教师的心理问题,因为沟通是双向的,所以还要注意学生在沟通中的心理问题。一、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请看如下一例: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学生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小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看你们叽叽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烦,比较烦!”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很多。“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教育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教师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好的坏习惯。“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2.强迫癖

强迫癖的表现有2种:①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②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癖一般属于前一种。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例如,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嘛。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有句古语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想法。”也许,一个未来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

又例如,一位教师从小就学习弹钢琴,非常醉心于古典音乐。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也能跟自己一样。可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于是,这位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古典音乐如何优美,流行音乐如何庸俗。如果在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了流行音乐的磁带、CD等,他还会奚落或训斥学生一番。甚至在家长会上,他还要求家长们在家里尽量禁止学生听流行音乐。这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一番话还差点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公愤”:他在大大赞扬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后,还顺带讽刺了几个流行歌手,而这几个流行歌手恰恰是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与有强迫癖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的感觉,而且还会有被剥夺了自由和自主权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教师,只会产生“躲着走”的念头。造成强迫癖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做一些反省。强迫癖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当然,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径。

3.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指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0种不同角色:①社会的表征;②行为的示范者;③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④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⑤团体领袖;⑥自信的支持者;⑦代理家长;⑧不良行为的侦探;⑨保姆;⑩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

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而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迎接新世纪的班会上,学生们唱的唱,跳的跳,都兴奋异常。这时,学生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不苟言笑的校长也硬拉上了台。这位校长接过话筒,勉勉强强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复了平时的角色,用四平八稳的声调开始作起了报告:“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可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年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我校在区里‘争三保四’的艰巨任务,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努力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于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情绪也逐步降温,整个会场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欢乐气氛中去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这个校长可真不识时务,让人扫兴。”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教师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们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审时度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沟通好手。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状态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3种。(1)对自己的期望过低或过高。对自己的期望过低的人把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圈子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与身边人的自然交往为满足。他们从来不想去主动开辟新的交往和沟通渠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期望过高的人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时总是害怕失败,担心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拒绝。(2)大人的期待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开展各种重要活动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不让他承担独立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任务,那么,他就会安于现状,依赖他人,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孩子上学以后,教师、同学也一直会认为他缺乏交往能力而不给他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本身也乐意接受这种评价,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自卑心理。(3)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消极体验。有些学生本来并不自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并把这些失败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的无能,从此变得自卑起来。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1)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名言对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一般人正好相反——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才是关键所在。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他们一旦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就应该及时认同并加以公开表扬,让这些孩子逐步地增长自信心。然后,要教他们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2)调节好学生的认知方式。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要把一切挫折和失败都归结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上,而是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去。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懂得如何辩证地对待并且转化自己的一些弱点。(3)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这类学生担任某些工作或职务,通过实际锻炼将他们身上胆小、敏感、优柔寡断、应变能力差等消极性格特征逐渐转化为独立性强、开朗、善于社交等积极特征,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优势,逐步地真正战胜自卑。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地战胜自卑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心理工程”。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他的真正关爱时,才能在心中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2.羞怯

羞怯是学生常见的沟通障碍。这里的羞怯是指人在沟通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的行为。

学生的羞怯一般有3种类型。(1)气质羞怯型。这种学生生来就属内向气质。他们的脾气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点胆怯的心理。他们举手投足、寻路问话也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属于这种气质的学生为数较少。(2)认识性羞怯。造成这种羞怯的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他们的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耻笑。他们说话做事都要有绝对的把握才进行,不敢冒一点风险,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3)挫折性羞怯。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前并不羞怯,也许性格还较开朗,与人交往时也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从此,他们开始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造成学生羞怯心理障碍的原因大多数属于后两种。根据统计,1/4的羞怯的成人在儿时并不羞怯,也有相当数量的羞怯儿童长大以后不羞怯了。学生羞怯的形成主要是在后天。它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克服的。克服学生的羞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调节学生的认知方式。关键是让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即使说得不对,还可以加以改正。事情做得不成功,也可作为前车之鉴。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2)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从易到难地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人际交往的任务,让他们鼓起勇气,逐步学会主动与教师及其他人沟通。只要他们能够迈出第一步,以后的成长就会顺利很多。(3)教给他们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指导这类学生多观察生活、观察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具体的辅导。

第三节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语言问题

有效的沟通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师生沟通的障碍来自哪里?来自于沟通的一方或双方的错误的沟通立场,而这种错误的沟通立场又通过错误的沟通语言表现出来。

许多研究发现,教师的一些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成为“杀手”式的语言信息,阻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导致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所以,提高师生沟通的效果,首先应从分析教师错误的沟通语言着手。

言为心声,教师的语言就是教师人格美的外部表现。语言本身具有一种工具性,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所达成的教育效果,确实有天壤之别。人们往往把好的听讲比作“如沐春风”,足见好的语言形式有着强大的教育教学优势。所以,教师对语言的使用须慎重。

教师切忌“左”的语言倾向。课堂上,由于牢骚太盛,有的教师为了自我标榜,往往喜欢在课前来一段开场白,谈一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诸如社会黑暗、教师地位低等。殊不知,这些极“左”的话,在心明眼亮的学生面前,暴露了为师者心胸的狭窄,格调的低下,严重地损坏了教师的人格美。

生活上,教师不能有见利忘义的言辞,不能有骄人傲物的夸张,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人格美的建立。常有推销员到办公室推销资料,推销员大多风尘仆仆,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也常听到有些教师问“有回扣吗”,大声呵斥“滚出去”、“别打扰我们”。这些话,若给学生听到了,教师还有什么神圣可言,这是为师者在自毁形象。有的教师在学生中缺少威信,往往是始于语言的孟浪。

我国师生沟通中教师常见的语言问题大概有4类:一、发号施令型

发号施令型的语言总是告诉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他“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可以”怎么做。发号施令型的教师认为,通过这样的语言可以向学生传递解决问题的办法,期望学生最好能无条件地接受。它也是许多教师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语言。

发号施令型语言可以分为4种,根据教师使用的频率排列如下:

1.命令

例如,“坐下!不许动,现在轮不到你说话,等到你得到了原谅再说。”“不许再哭,这里不是你家!”“你给我离开教室!”

这种语言使人感到:学生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们必须顺从教师的感受与需要,并有可能产生对教师权威的恐惧感。这是教师单方面发出的语言信息,学生的情感或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学生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比如顶撞、抗拒、发脾气等。

2.威胁

例如,“如果你们这次不交齐作业,我就要罚你们再抄10遍书!”“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这种语言首先是命令,然后是告诉学生不服从的后果是什么。这种语言可能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屈从,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学生有时还可能对此作出与教师期待相反的反应:“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看你把我怎么样!”更有甚者,做一做刚才被警告过的事,好看看教师是否真的言出必行。即使教师真的采取了叫来家长等措施,学生的态度一般也不会有所改变。他们只会更加反感,起码也会保持消极状态的沉默,与教师、家长不做任何交流。

3.强加于人

例如,“昨天晚上你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功课?你知道如何来安排时间吗?让我来告诉你……”“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经过我对你的试卷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你说是吗?记住:下次考试要细心!”“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千万要记住我的话,别再粗心!”

其实,学生考试失误未必是因为粗心,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教师找这个学生来谈话,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找到这次考试失误的原因,提高学习的成绩,但因为没互动和交流,导致他们之间的谈话毫无效果,并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想、也确实不了解自己。“强加于人”实际上也是微妙地下命令,但是它可以更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的、富于逻辑的陈述中,但讲话的这一方只有一种心态:你是我的学生,所以必须按照我的观点来做。因为不给对方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这类谈话进行得很快,学生也根本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长此以往,学生还会产生一种“老师总是认为我不行,有着改也改不完的许多缺点”等的压抑感。

4.过度忠告

例如,“如果我是你,肯定不会像你这么做。”“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先做容易的题目,再做难的题目。”

这样的语言信息是在向学生证明:教师不信赖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后果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削弱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过度忠告也意味着教师的一种自我优越感,容易引起追求独立的学生的反感。有时这种语言信息还会使学生感到被误解,甚至这样想:“如果你真正了解我,就不会给我出这种又馊又笨的主意。”

发号施令型语言是教师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许多教师认为它是见效最快的语言。它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快速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它的缺点是使用过度就会失效。因为:(1)容易造成学生反感。这种语言的后面常常隐藏着这样的意思:“你太笨了”“你太差劲了”“你要听我的”“我是权威”等。这让学生听后很反感,随之出现逆反心理或顶撞情绪。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当一个学生接受这样的语言时间较长后,会变得烦躁、自卑,或以后对类似的语言漠然,以至于有许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孩子越教育却越不听话?”(2)容易使学生顺从,却不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3)它所表达的信息仅涉及学生而不涉及教师本身。由于学生不知道他的行为对教师有什么影响,只知道老师要求他对某些行为进行改变,在这种单方面的沟通渠道中,学生也会单方面地对教师作不正确的推测,比如:这位教师偏心,心胸狭隘,脾气坏,专门拿我们出气,对我们要求太高等。学生有了这样的负面心态,就难以接受教师原本良好的用意了。二、傲慢无礼型

傲慢无礼型语言可以分为以下3种:

1.训诫

例如,“你是个初中生了,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否则你得到小学去回炉了!”“你应该很清楚写字必须用什么样的姿势。”

这种语言表达了一种预先设定好的立场,使学生感受到与教师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教师在运用教师权威,导致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防卫心理。

当教师运用这种语言模式的时候,常会使用这些短语:“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等。

这类语言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你们的判断能力,你们最好接受别人认为正确的判断。对于年级越高的学生,“应该和必须”式的语言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2.标记

例如,“我发现班上一有麻烦,总有你的份!”“我早就知道你不行!因为你太懒惰。”

这种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打入了“另类”,最容易令学生产生自卑感或“破罐子破摔”式的消极心态。面对教师这样的标记式语言,学生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以后就会在教师面前尽量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教师敞开。一些调查表明,学校中最得不到学生尊重的教师,是经常给学生打标记的教师。所以,教师对此必须特别注意。

3.揭露

例如,“你这样对抗老师无非是为了出风头!”“你心里想什么我还不知道,在我面前你别想玩什么花招!”“说几句认错的话就想蒙混过关?其实是害怕我给你爸爸打电话吧?可我今天偏要给你爸爸打电话!”

其实,教师让学生知道“我知道为什么”“我能看穿你”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教师分析正确,学生会由于被揭穿而感到窘迫或气恼。而如果教师分析不正确,学生也会由于受到诬赖而感到愤怒。他们常常认为教师是在自作聪明,自以为能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洞察所有学生的内心。

傲慢无礼型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明显贬损学生的意味。它们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并明确地表达下列意思:“你是问题学生”“你不好”“我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我对你没有信心”等。

学生如果经常听到这类语言,就有可能形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伤害。由于这种语言常常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也可能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这时,师生之间可能出现大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傲慢无礼型语言给教师的形象蒙上了粗鲁、教养差等阴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三、讽刺挖苦型

讽刺挖苦型语言可以分为以下2种:

1.暗示

例如,“你讲话的水平真高啊,也许以后会有人请你当我们学校的校长。”“临近高考你还在玩,真是胸有成竹啊,看来你一定会考上名牌大学。”“《西游记》刚刚演完,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

这类语言虽然相对说来比较温和,但效果往往很差,原因如下:(1)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认为不关自己的事等,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些暗示,所以有时教师会感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2)哪怕有些学生明白了教师话语的部分含义,也会觉得教师说话如此拐弯抹角而有失坦诚,觉得教师“太做作了”,从而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3)即使学生听出了教师的“话中之话”,也只会对教师的说话动机和人品作出鄙夷的评价。

2.中伤

例如,“你的字写得太好了,龙飞凤舞啊。我的水平太差,实在看不懂!看来要请你的爸爸来教我看。”“你以为你是爱因斯坦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怎么这么热闹,看来全班同学都缺钙啊!”

这类话语一出口,就流露出对学生的明显鄙视,还带有一些人格侮辱的成分在内。

对这类中伤性的语言,学生会非常反感。他们即使当面不敢说,心里却会反击:“你有什么资格来消遣我。看你说话的样子,哪像个老师!”

教师在使用讽刺挖苦型语言的时候,是希望学生听懂这些话中的弦外之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较为“高雅”的表达方式。这类语言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们把话挑明你们就会不喜欢我”“跟你们坦白太危险了”“我是有水平的教师,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不要以为仅仅是发号施令型和傲慢无礼型语言才有许多不良的后果,讽刺挖苦型语言对学生的伤害也非常大,因为这类语言的深处隐藏着的是对学生的厌恶和轻视。四、隔靴搔痒型

隔靴瘙痒型语言主要有以下2种:

1.空口“安慰”

例如,“不要难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你就会好起来。”“不要着急,你还年轻,人生之路长着呢。”“回去休息休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这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没有意义的安慰中,隐含着一丝“哀其不幸”式的怜悯感。因此,学生会感到双方并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而自尊心越强的学生越不喜欢教师这样的讲话方式。

2.泛泛之辞

例如,“总的看来,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你自己好自为之吧。”“你需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这种泛泛而论的评价过于简单,对于学生的成长根本无益,而学生也会怀疑教师是否真正关心自己。当教师安慰一个痛苦中的学生或学生急切地要求教师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隔靴搔痒式的语言会让学生非常失望,进而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无能、自私、冷漠等不良印象。如果学生经常听到教师说此类话,还会怀疑教师是否一直在敷衍自己,对自己毫无爱心。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就不会融洽,隔阂将会日益加深。

许多成人在回忆往事时,经常会提及学生时代若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们也许会说,当时是老师一次意味隽永的激励使自己受益一生;还也许会说,当时是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自己,成了自己“永远伤心的理由”。教师不能轻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在无意中成为被通缉的“杀手”,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年轻美丽的生命。

第二章 优秀教师的沟通技巧之策略

优秀教师巧用沟通策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比较重要的策略包括情理并用、因势利导、以柔克刚、换位思考、以身作则等。这些策略共有的基础就是学会尊重和宽容学生,真诚地面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教师要学会宽容,善于用爱心包容孩子的失误。教育学生不是演戏,贵在真诚。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如果教师戴着一副面具与孩子交流,孩子感到老师和他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很难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师面对孩子时要避免一上来就评价或讲道理的习惯,要用自己的心去靠近,去触摸孩子的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世界。我们要学会共情,只有真正融进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看、所说,才能真正和他们心灵相融。

第一节 情理并用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情理并用体现为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又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他们不能从我们的行为中体会到关爱、亲密和信任,那么这样的关系将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能与学生建立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我们需要学会表达关爱。关爱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中的一种行为方式。尽管它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的关爱,我们确实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以便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呢?这些学生为什么会相信教师真的很在乎他们呢?一、理——权威型教育模式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生应该受到关爱,但是这种思想的泛滥逐渐使关爱成为一种溺爱,从而使教育失去了其本来的职责,使学生失去了自强能力,不懂得自制自律。因此,教育仍然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用理性的方式培养出有理性的学生。

根据相关研究,权威的教育模式可以传递关爱,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控能力,以及乐于探索的精神和满足感。在权威教育模式中,教师建立起他们的权威,但并不要求学生一味地服从。权威型教育模式包括以下行为和观点:(1)教师努力向学生解释自己的要求和决定,对他们讲道理,并以此方式教导他们;(2)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尽管他们并不总是赞同;(3)教师为学生设定较高的行为准则,并鼓励他们成为独立而有主见的人;(4)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以适合学生的发展为前提;(5)教师肯定学生正确的言行举止,他们将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其行为区分开来;(6)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借此机会教导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将所学的东西内化,并成为独立的人。

权威型教育模式向学生传递教师关爱的关键原则在于,我们始终尊重学生并维护他们的尊严。维护学生的尊严意味着重视他们的观点和能力,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尊重学生则意味着尊重他们最基本的表达权,并相信他们能够成功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要尊重学生,就需要我们倾听,并细心、真诚地对待他们的意见。二、情——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向学生传达感情的有效方式,尊重学生就意味着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当我们相信学生也有权利时,我们就会以一种尊重他人、合乎道德的方式运用权力。尊重学生是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传递关爱的一种方式。

要注意,在维持纪律时也要尊重学生。我们经常将维持纪律看成是教师职责中吃力不讨好的一项工作。充满关爱的教师则能够适当地处理纪律问题——他们将纪律看成是尊重学生,向其提供道德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负担。他们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犯了错误之后自己承担后果,教师则不给予评价。运用这种方式维持纪律,促进了一个安全学习氛围的形成,也为教师尊重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是向学生传递关爱的关键。尊重学生,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向他们传递关爱——无论是教育他们、批改他们的作业,还是给他们上课、与他们玩耍。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可以促使他们理解、接受和相信教师的关爱与牵挂,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助于促进其学习的安全的学习氛围。

沟通的目的在于和谐、引起共鸣以及赢得赞同。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以情为重。也就是说,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尽量不要表现得冷冰冰的。“动之以情”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师生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建立起平等互敬的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纠正不良的做人习惯。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只“动之以情”就足够了,“晓之以理”同样不可少。因为,只有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紧接着对学生“晓之以理”,才能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范畴,使学生激起自身感情的火花,从心理上认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动之以情”是手段,是方法;“晓之以理”是根本,是目的。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

随着新课标的运行,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个体发展的主人。而这所有的一切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靠外在的管制与压迫,而是源于教师的人格、学识和智慧,从而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向往。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是从诚心诚意帮助学生的态度出发,那么理讲得再多、再好也无济于事。相反,纵然是爱生心切,可讲道理时总是轻描淡写,或讲的道理牛头不对马嘴,也是达不到什么好效果的。三、教师在采用情理并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与学生沟通时,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动之以情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沟通时,情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情,就是教师深沉热爱学生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炽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才能使倾听者感到可亲、可信,从而产生极大的认同感。

一旦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的知心朋友,那么,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秘密向你倾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劝告和要求乃至批评,都会容易被他接受,紧锁着的心房大门就会被“爱”这把钥匙轻易打开。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感情淡漠,甚至讨厌、呵斥、挖苦,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敬而远之,或心生愤恨,这样很难有效地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切忌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老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在谈话时要多一点“人情味”,这样就容易很快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动情的同时,别忘了讲“理”

有时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以为只要付出足够的爱心,学生就一定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然而,事实上偏偏有些学生不吃这一套,你对他动情,他不当回事,甚至认为老师“软”,根本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因此,教师不可一味地动情,该讲“理”的时候一定要讲“理”。

说服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动之以情,有时要晓之以理,但情与理不能割裂开来,只有情理交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才能奏效。

第二节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指根据事情的态势加以引导从而取得预期的成果。对于教师而言,因势利导可以说是和学生沟通的好策略。如果我们能将因势利导的方法巧妙地运用到师生交往中,就可以使沟通工作得心应手。

下面的案例可以说明如何在与学生沟通中运用因势利导。在一个素质教育开放日,青岛市育新学校为了展示学校、学生的风貌,规定全体师生必须穿校服,并且三令五申。然而事与愿违,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李蓉老师却发现班上竟然有2/3的学生没有穿校服。李老师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只是一些小事,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以后他们会继续对班级利益、荣誉视而不见,从而影响到他们最基本的素质的养成。于是,针对上述问题,李老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了2个问题:①如果你是老师,对于自己再三强调的问题,而学生根本就不重视,你会怎么想?②集会时,当你看到一个班级的同学,服装如此的不统一,你会怎么想?学生思考后的回答是:①如果他们是老师的话会很生气;②如果看到别的班的同学服装不整齐,他们会觉得这个班的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这说明学生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但还没有上升到班级集体荣誉和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上来。接下来,李老师通过5个方面给学生说明了穿校服的意义:①校服是一个学校的象征,校服穿在身上应该感到自豪;②整洁统一的校服可以体现学校、班级的精神面貌;③外出时,一旦掉队,可以通过校服找到自己学校的队伍;④穿校服便于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⑤可以消除同学间的贫富差距。从此,学生们开始主动地按照要求穿校服,而且对各项班级活动都能积极参与。李蓉老师及时抓住机会,把出现的问题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们树立起了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我们掌握了因势利导这个策略,就可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开生面,从而实现有效沟通的真正目的。

不可否认,由于认识和思维的发展、情绪和个性的变化,学生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或遇到挫折而悲观失望。对此,有的教师只是埋头教案,而对于学生情绪的波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是冷言冷语,放下教本,上起训诫课来。而能够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或者借题发挥,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的认识境界,因此取得较好的沟通效应,非常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见,因势利导具有很大的力量,它犹如春天的风,能够温柔地吹开学生骄傲的、冷漠的、紧闭的心扉。作为老师,如果我们都能将这种技巧巧妙地运用到教育沟通中,就能使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学生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要做到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善于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是教师具有沟通机智的突出表现,也是成功运用因势利导这一沟通技巧的必要前提。也许有的老师会问:“势”在什么地方?“势”随时都会在你身边的学生中出现。比如,当学生拿着刚从别的学生桌上取来的铅笔交给你,说是捡来交的,如果你把这里的“势”把握好了,培养学生拾金不昧的导向就有了,但处理不当,就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因素。

作为老师,我们要审时度势,发现和捕捉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和转化因素,化不利为有利,使学生迅速迈入最为有利的道德轨道。二、从学生的优势强项着手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就如同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

老师在运用因势利导这一沟通技巧时,如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从学生的优势强项着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例如:让口头表达见长的学生参加朗诵小组,让动作技能超凡的学生加入手工制作、体育运动小组,让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等。卢梅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名叫叶红的女生,叶红入学时是个“超员生”,特别是数学成绩较差,测试不及格是家常便饭。但卢梅老师发现叶红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特别强,于是就着手从她的这些特长方面去培养她,极力寻找机会让她锻炼。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在镇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及学校艺术节上,叶红担任节目主持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她参加各种级别的朗诵比赛以及演讲比赛,也多次获奖。在平时的接触中,卢梅老师还了解到叶红十分向往中国传媒大学。对叶红的这个良好倾向,卢梅老师大加赞赏,并不失时机地向她讲明:高等学府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鼓励她要克服学习上的偏科思想,引导她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经过卢梅老师不断的引导与鼓励,叶红在期末时被评为“三好学生”。

卢梅老师对学生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应。三、为学生树立目标导向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在对学生因势利导时,老师只有把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上升为思想认同的高度,才能将思想导向预定的目标,也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预期目的。反之,那种单纯的说教与灌输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之间的对立。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从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就能使他们在人生的迷途中幡然醒悟,从而实现教育沟通的完美对接。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董明远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3位学生未进教室,董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他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3位同学未进来,我们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学生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董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上课时,董老师首先表扬了这位捡纸屑的学生。从此,学生们改变了乱丢纸屑的不良习惯,教室里呈现出干净、整洁的良好局面。

这个例子中,董老师充分利用目标导向的作用,从正面引导和激发学生认识并改正乱丢纸屑的坏习惯,树立了班级的良好风气。

总之,老师只有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有效沟通。

第三节 以柔克刚

不可否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往往是“软硬不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口服心不服。对此,教师如果只用简单的说教和无休止的训斥,只能治标,无法治本,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顶牛”,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而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化他内心的冰雪,给他一片温暖的阳光,那么就往往能达到好的沟通效果。一、以柔克刚第一步——阳光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地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导而弗牵,牵而弗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让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励和欣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二、以柔克刚第二步——耐心

以柔克刚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样,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对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能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么他就不是优秀教师,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针对性格倔强的学生,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让他放松,耐心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冷静,耐心指导,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要对学生有信心,知识的积累、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好学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信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却不知自己已经放弃了成功。转化差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对差生没有了信心,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耐心,就等于我们的这颗心对于这个差生来讲已经停止了跳动。对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错误。对学生没有信心,失去耐心就等于失败。因此,耐心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坚定信念。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正所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时,老师如果对顽固的学生施以“柔”的策略,往往能攻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学生甘愿听从老师的教诲。张强成绩不好,时有逃学行为。初二暑假过后,张强私自决定不再上学,约了他人想外出打工。开学时,班主任俞老师不见张强来报到,当天就去了他家。师生面谈了好久,而张强却像是铁了心似的不愿上学,就连父母一起劝说也无效。第二次,俞老师又去了,还是和张强讲道理,从日升讲到日落,张强总算有点心动,答应次日到校上学,结果第二天在学校又没见到他的身影。第三次,第四次……次数多了,张强见老师再来,干脆就跑了。俞老师没有泄气,继续找张强做思想工作,从人生理想谈到辍学的弊端,从世界的变化谈到知识的价值……终于,俞老师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柔韧之力感动了张强,他回到了校园,日后又考上了高中。现在,张强还经常写信给他的俞老师,说没有俞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三、以柔克刚第三步——控制好情绪

以柔克刚需要控制好情绪。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教师也不例外。经研究,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十分有害,不少人因此患上了这样那样的身心疾病。因此,我们常常需要与消极的情绪作斗争。而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第一步是找出原因,如果是身体方面的原因,那就要尊重身体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想发火之前,先数10下,或者深呼吸,你也许就会放松下来。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教师的豁达开朗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

作为老师,在学生情绪波动产生偏激行为时,如果我们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柔克刚,恰似细雨之于烈火,往往能使学生的情绪尽快稳定下来,从而巧妙地化解尴尬的场面。一天,一名学生跑进办公室向班主任赵老师报告:“吴天渔和邵州成打起来了!”赵老师闻讯,三步并作两步奔向教室。只见两人宛如好斗的公牛顶在一起。一个脖子抓伤了,一个牙齿流血了。尽管周围很多同学都在劝架,但两人都憋着一口气,谁都不肯先让一步。原以为自己到场问题就全解决了,没想到,赵老师刚一“出场”把围观的人驱散,吴天渔就像点燃的爆竹一样炸开了花,大声吼叫:“我杀了你!”班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在场的学生都呆住了,两眼直望着赵老师。如何收拾这样的尴尬场面呢?如此直接的顶撞对赵老师来说还是第一回,她觉得很没面子,真想狠狠地训他一顿。转念一想,这个时候训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呀!片刻之后理智终于战胜了情绪,赵老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尽量以平静温和的语气说:“大家都觉得他的行为有些反常,是吗?我想一个学生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和老师闹对立的,他这样做,一定有原因,先松开手,两人都回到座位上想一想,再跟我来解释!”自然,吴天渔感到很意外,吃惊地看着赵老师。放学前,吴天渔来到了办公室,一进门就站在老师面前,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四、运用以柔克刚的注意事项

首先,面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不要用冷漠的表情或眼神,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直截了当的批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更会使他深受打击。不经意中师生沟通的桥梁又坍塌了一处,即便以前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很好,此时也会大打折扣的。所以,当自尊心强的学生有了错误,老师最好是以柔克刚,这样往往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其自尊心转化为不断上进的动力。邓萍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又有点虚荣的女生。开学后,班主任宣老师给学生们重新编排了座位,邓萍不满意过于肥胖的新同桌,以为是宣老师有意歧视自己。于是,她就以拒绝参加紧接着的“校会”来表达对新座位编排的强烈反抗。虽然宣老师不厌其烦地劝说也是一无所获,但他并没有因此训诫、压制邓萍,而是采用“以柔克刚”的处理方法,答应会后重新安排她的位置。遗憾的是邓萍还是不答应,竟然要求宣老师当场写“保证书”。这种怀疑和固执当然属于“不知天高地厚”的失礼之举,但宣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还是不动声色地写了保证书……看到宣老师对自己一味退让,邓萍感到十分惭愧,她主动回到那位胖同桌身旁。后来,邓萍还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享受关爱》的文章,发表在《关心下一代》的学校周报上。

不可否认,宣老师对学生的退让不是一种怯弱的表现,更不是要对问题弃之不顾,而是为了避实就虚、缓和矛盾,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其次,面对容易走极端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因此,当面对“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顶牛”的学生时,作为老师,我们要冷静,给偏激的学生留下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认识问题。汪玉梅老师班上有个思想偏激、桀骜不驯的学生名叫马强,他一向对什么都看不顺眼。有一天,在班会课上,马强对汪老师的做法评头论足、毫不留情。汪老师不动声色,保持镇定,让他说完,也不辩解,只说了一句:“我对马强的意见持保留态度。”这时候,汪老师还放手让马强实施他的纲领,在编排座位上体现他的“公平原则”。一星期下来,马强焦头烂额,班上也混乱不堪,他只好写纸条请汪老师收拾残局。汪玉梅老师的以柔克刚留给学生的是愧疚和自责,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还从根本上教育了马强,使他真正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最后,对于师生之间产生的矛盾,老师以博大的胸怀,给学生适当的宽容,巧妙地以柔克刚,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师生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天,任课老师向班主任李老师告状,说李老师班上有一位调皮大王跟在他身后边跑边唱《月亮走我也走》,暗讽老师谢了顶的头。李老师找来了那个男生,先是问他喜欢不喜欢流行歌曲,他说喜欢。接着老师让他说出唱这首歌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他说不知道,李老师告诉了他。紧接着李老师又跟他讲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词,还从古代的“嫦娥奔月”讲到今天我国航天飞船上天,让他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那个学生显然很感动,诚恳地认了错,表示要向谢了顶的老师道歉。一场风波就这样轻易地化解了。

总之,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顶撞现象时,老师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采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法,因为这样虽然能换来暂时的“风平浪静”,却难免海底依旧“波涛汹涌”。

第四节 以退为进

杜老师曾经接管了一个差班。当时,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任凭杜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杜老师想到一个办法,她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地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杜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十分高兴。杜老师为了使气氛更加融洽,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杜老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对于学生的“偷懒”现象,杜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批评、指责,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处理方法。这样做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师生之间的尴尬,还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出现了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可见,老师如果本着保护学生心灵的思想,真正做到“以退为进”,就一定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沟通取得“退一进二”的神奇效果。

从古至今,“以退为进”都是一种大智慧,是取得成功的有利战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一举吞灭吴国;陶源明退隐山林,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篇;鲁迅弃医从文,磨砺笔锋,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对于老师而言,如果巧妙地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更是能受益匪浅。陶宏开是美籍华人,他在美国定居18年,有7年时间从事素质教育,深入研究中美文化、教育等课题,2002年退休后回国担任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他成功帮助众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找回自我,被称为“网瘾克星”,还被共青团中央聘为全国第一位“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教授认为,对于上网成瘾的学生来说,“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要看清学生的本质,“以退为进”地开展思想沟通工作,就完全可以引导他们戒除网瘾。陶教授曾经接触到一个名叫陈海阳的“网瘾”学生,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是很会说话,还曾三天两夜呆在网吧不回家。从一开始,陶教授就感觉到陈海阳其实是个很单纯的学生,内心也很想上进,玩游戏对他而言,好比是戒不了的毒,他需要自己的帮助!于是,陶教授便经常给陈海阳打电话,旁敲侧击地问他晚上在家做些什么,晚上是否做作业,上网时爱玩什么,哪些游戏比较好玩,在网上聊天认识的人感觉怎样等问题。每次回答,陈海阳几乎都是短短的几个词语,是或不是,很简单。但他的回答又很直接,不回避什么。想到就说,说完就没有了。一个周六的下午,陶教授突然接到了陈海阳父亲的电话,对方十分生气地说:“儿子又去网吧了,中饭都没回家吃。”陶教授一边安慰陈海阳的父亲,一边叮嘱他:“孩子无论何时回到家都千万忍住不要发火,一切等我电话联系到他本人再说。”事后,陶教授知道陈海阳当晚7点左右回到了家,父母忍住了怒火,只扔给他一句话,说陶教授已打电话找他了。陶教授意识到:前期的铺垫工作结束了,现在该是和陈海阳面对面开展工作的时候了,好比是在战场上正面交锋、短兵相接的关键时刻。第二天一大早,陶教授就拨通了陈海阳家的电话,找到了他。当陶教授平淡地问陈海阳昨天出去干了什么时,陈海阳很老实,只是简单地说:“去网吧了。”似乎他已料定陶教授会问到这个问题。陶教授想,电话里虽然听不出陈海阳当时的表情,但他一定对自己有所戒备,筑好了心理防线,若此时对他严厉批评或谆谆教导,恐怕没有多少效果。于是陶教授接着问:“是不是学校里布置了什么作业,需要上网找资料?在网吧里呆这么长时间,是否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下陈海阳像打开了话匣子,连忙说:“政治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我本来想去网吧找些资料。哪知道后来还是熬不住,玩起游戏就忘记了时间,感到肚子饿就回家了,但也已是晚上了。”听他说得挺坦白,陶教授心里不禁暗暗高兴:他愿意与我交流,我就有办法进一步对他进行教育。陶教授又问陈海阳回家后父母的反应,他用满带迷惑的口气说:“以前我这样他们肯定骂了,可昨天他们什么也没说,就说你下午来过电话了。难道是他们懒得骂了?不会吧!”陶教授一边听,一边想:他一定能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的。教育他,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怎样在第一时间抓住其心理显得尤为重要。陶教授语气坚定地告诉陈海阳:“周六的事我暂且不评论对错,但以后上网,必须做到:一是出门时告诉父母你去哪里了,最好告诉他们你去了哪个网吧;二是要按时回家吃饭。这些都是为了不让父母太担心。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由我出面做你父母的工作,让你每周六都能有半天时间去上网。”电话那头,停了近一分钟,陈海阳还是答应了。放下电话,陶教授觉得心里还不是十分有把握:他的父母会不会同意我的方案?会不会支持、配合我开展工作?他本人又能否遵守这个约定?能否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呢?周一上午,陶教授趁陈海阳在学校读书,赶紧打电话到他家,与他父母交换了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并再三恳请他父母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先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事后证明,陶教授这一步是“退”对了,陈海阳以后还和陶教授说起,他一直很迷惑当时父母怎么会有那样的表现,以往总是连教育带骂的。他本来打算那晚如果父母骂得太厉害,晚上就索性躲到某个网吧里去。结果搞得他自己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很快,又一个双休日来了,陶教授一直惦记着陈海阳,一大早就给他电话。当时,陈海阳正在吃早饭,陶教授问他几点去网吧,电话那头先是停了会儿,然后说:“你怎么知道我会去?万一我不去呢?”陶教授说:“你还是去吧,只要遵守我们的约定,你父母那儿我来解决。要不然双休日两天你会感觉少了什么,浑身会不自在的。”当晚,陈海阳的父亲就给陶教授打电话说:“儿子这次去了一个早上,12点不到回来吃中饭的,下午就很安心地呆在家里了。”自己的“督促”能起到这样的效果,陶教授非常意外,同时也更有信心了。从那以后,陶教授每个双休日都用电话联系,只是提醒他去上网,其他什么都没有多说。陶教授想,陈海阳应该能体会到自己的用意,并且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一天,在电话里陶教授又与陈海阳“开条件”了。他要求陈海阳以后尽可能做到周一到周五晚上不去网吧,如果去一定要告知父母,不能超过两次且每次不超过2小时。双休日如果有特殊原因冲掉了上网的时间,一定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补回。记得临挂电话前陈海阳还问陶教授:“你怎么监督我?万一我做不到怎么办?”陶教授很平静地对他说:“不需要监督,一切靠你自己。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助,我会随时提醒你的。”从那以后,陶教授双休日的电话依旧,但渐渐地,督促他上网少了,询问他学习生活多了。如今的陈海阳已经从虚幻的网络中回归现实,成了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陈海阳是一个“问题”学生,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指责对他来讲已是“家常便饭”。对此,陶宏开教授巧妙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不“说服”,不“治病”,不“贴标签”,而是巧妙地给学生以回旋的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做不仅使陈海阳有了意外的惊喜,更使他感到陶教授对自己的信任与宽容,无形中产生了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这显然要比“堵”的方法更有力量。

社会心理学上,人们把行为举措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飞镖效应”。这好比用力把飞镖往一个方向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面对像陈海阳这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有些老师往往站在其相反的方面,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歧视,与学生“两阵对垒”。其结果如何呢?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往往导致学生的行为更加恶化。而陶宏开教授却采取“以退为进”的处理方法,给学生以缓冲的时间,以利于双方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达成共识。

我们可以看出,后来陶教授与陈海阳之间的对话已经变成没有约定“心灵”的沟通,真正达到艺术与情感的完美交融。

第五节 换位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但大多数上课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学生好。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进而弄得师生关系不和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一、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

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去认真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如果教师首先代表一个身份的话,很可能由于面子,而使得师生的关系僵化,问题变得复杂。

教师要使自己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心理学上认为“你不是别人,怎么能了解别人!”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出于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需要统一安排的,师生之间一般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不论师生是否喜欢对方,都必须相互接受,而且关系一旦形成,一般就要维系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师生关系的这种交往对象的限定性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接纳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自始至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充当好学生的道德示范者、学习组织者、潜能开发者、研究参与者、生活指导者、行为矫正者、心灵抚慰者的角色。要努力做到:理解其处境,体谅其困难,关心其冷暖,正视其缺陷,关注其价值,肯定其努力,鼓励其追求,支持其抉择,满足其需求,扶持其决定,尊重其人格,期待其成长。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许多教师常常直接地引用自己的经验,“假如我是你,我就……”,道德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焦虑和反感。而恰当的,应当说:“有些人发现那样做有利于(或有害于)……不过你认为如何呢?”“就你情况而言,那样做有好处吗?”这样显然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换位思考的沟通,可以使师生在精神和感情上更加贴近,在心灵上更加契合,从而引发和谐的互动,增进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曾有人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竟有着如此多的鲜为人知的美好。”教育本应该以人为本,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引导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眼里的世界是一个绚丽无比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能看到天堂,而不是我们成年人所以为的天空!学生眼里的世界是一个美妙多姿的世界,那里有一种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体会和领略到的神秘!因此,对于学生,老师如果能换位思考,师生间就可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苏林姆林斯基曾告诫过我们“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要做到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思索问题。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为人师者的一种人生境界。

很多时候,学生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们并不这样认为。此时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责他们,而是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们特定的思维及行事方式总是缘于某种原因。我们应该把自己换到学生的位置和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的心情会怎么样?我希望老师会怎样对待我?当我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最希望得到什么?如此想来,就不会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学生,从而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才能进而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呢?二、换位思考的方法(1)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成长环境。我们有的教师由于接触的学生多了,对学生的共性比较了解,因此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容易“想当然”,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个体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对教师来说,调查研究很重要,应弄清楚这件“事”,这一个“人”,然后再换位思考,“对症下药”。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方法与内容均要因人而异,才能达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效果。就像我们教师各有性格,各有特长一样,学生同样如此。学生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个性、智商和情感,甚至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准确地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每个学生的个性。(2)让学生自己找台阶下。有时学生偶尔犯错,教师只要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不需要教师长篇大论式的思想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发自内心的需要,需要教师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信任。学生偶尔犯错误的时候,特别需要教师的谅解。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让他自己找个台阶下,自己从中认识到错误,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3)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应该是双向的,同时进行的。教师不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思考,也要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来看问题。在学生眼里,老师总是神圣的,高不可及的。老师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是轻而易举的,也因此,他们难以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一个聪明的教师,可以试着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从而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一方面给了学生锻炼胆量和能力的实践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参与,使他们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了解,体验到了老师教学的辛苦,真正做到了与老师心与心的沟通。(4)教师还应注意换位思考是换位,就是“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从学生的立场来看事情,而不是站在本位上“为学生着想”。但是不幸的是,许多老师的换位思考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学生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学生“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有时候表面上我们是在“为学生”着想,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的那样美好时,我们就会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

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总之,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六节 适度冷处理

荀况曾说:“有师有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对于“冷处理”,相信任何一位老师都不会感到陌生。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键入“冷处理”一词,相关搜索令人眼花缭乱,大到一个国家处理国事问题,小到一个人对待感情问题,都可见“冷处理”一说。

冷处理,单从字面上理解,是模具加工工艺的一道工序,就是把烧得通红的模具放入冷水中处理,目的是让模具变硬、耐用。

冷处理,现在则被人们引申为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艺术。当老师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时,有时暂时的“冷却”比急切的“热攻”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生钟情栽桃李的教师霍懋征,教学几十年,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了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沟通方式的指引下,霍懋征实现了她的格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确实,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才会在与学生沟通时,倾向于采取“强攻”的方式,急于找出原因,“盖棺定论”。殊不知,有时候,教师适当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的方法,要远胜过那些心急火燎的攻心法。来看一则案例:在大连市教育系统,第46中学的教师董大方算是个知名人物。大连市教育局曾在2000年把她树为教师楷模,2004年她被提名为“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候选人。董大方看上去总是清清爽爽,没有一丝倦态,灿烂的笑容总能感染周围的人。她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她有春风般的话语,她总能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用尊重和信任,铺设着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有一年,她接手了一个新班,没多久正好赶上学校里的科技月活动。在科技月班会排练之初,董大方将班上所有的学生分为3个组,每一组指定了一位组长,并安排了任务。其他两组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只有第二组在董大方检查时没有完成任务,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根本没有做任何工作。董大方找到了这个组的组长任远同学了解情况。那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任远带着一脸的不情愿来到董大方的办公室。董大方见状便微笑着请他坐下来谈话。而任远的双眼却一直游离不定,始终不肯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董大方笑笑,开门见山地道:“任远啊,我刚刚检查过你们3个组的工作,你们小组的进度比较慢,能告诉老师原因吗?”“董老师,这可不能怪我,谁让他们什么事也不干呢?连我组织开会他们也经常迟到,我这工作简直没法进行!”任远理直气壮地说。“哦,是这样啊。那么你仔细说一下情况吧。”董大方不急不躁地说。“比如前两天我告诉陈阳下午立刻把有关月球的资料找出来并整理成知识卡片,可他居然说没空!这是什么态度,我是组长,我分配给他的任务他都不配合我好好做!还有……”不知道任远哪来这么多话,足足发了一个小时的牢骚才住口,内容无非是这个工作速度慢,那个工作能力太弱。董大方耐心地听他说完,渐渐了解了任远的工作细节,感觉任远的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于是,董大方试图指出他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给他方法,便说:“任远啊,你是组长没错,但你分配任务时有没有考虑过大家的能力和时间问题呢?据我所知,陈阳的动手能力很强,你为什么不把制作模具的任务交给他……”董大方话还没说完,任远就抢了话头:“董老师,你这是什么意思?找资料的活很简单的,去学校图书馆用不了20分钟就能搞定,我怎么就没考虑过?”任远越说越激动,根本听不进董大方的任何意见,最后居然说:“董老师,既然你怀疑我的能力,那我辞职好了!”董大方一怔:“任远啊,老师可不是这个意思……”师生这次谈话持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