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21:59:52

点击下载

作者:张佰明,李志宏,蔡越越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试读:

序一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文化与传播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正如文化批评家罗斯金所言,“美好的艺术是人类的手、脑和心灵的完美结合”,艺术创造如此,传播美好的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很久以来,重演绎思辨、轻验证操作的传统教育观念,涵盖了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几乎所有学科。这种不分学科特性的教学理念,给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事业留下了遗憾。“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的评价,上世纪60年代就屡有耳闻。现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换,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被“就业难”等现实问题日益放大。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又对文化传播的实践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媒介的融合要求从业者“想”和“做”的能力也要融合。很难想象,一个不熟悉网络知识、不懂得音视频制作、不具备项目策划能力的年轻人,能够在将来胜任高素质职业传播者的工作角色。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当是同等重要、互为支撑的两大部分。理论教学是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切入现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路径,实验室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突飞猛进,获得“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荣誉,影视制作方面更是达到了专业水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依托厚实的硬件资源,总结新鲜的教学经验,“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的推出,是恰逢其时,恰当其分。

对教育而言,师资和教材是两大要件。师资只能造福一处,教材却可以惠及四方。一套好的实验教学教材,对应的是无限广阔的实践活动,应该做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迴”。翻阅丛书,各位作者虽教学繁忙,但依然勤勉著述,撷各家之长深入浅出,关键处不乏独特新见,是一套系统完整、于当下文化与传播教育大有裨益的实验教材。

2009年暮春,我受邀主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学位评估。我发现,文化传播学院拥有一支事业心强、励精图治、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面对这样一个热爱高等教育、对学生有责任对教育有使命的年轻团体,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以此作为新起点,创造出更多令学生受益终身的优秀教学成果。

是为序。中国传媒大学 朱羽君2010年8月20日

序二

这套丛书即将付梓之际,一些话不禁涌上心头。

在中国内地的高校,文化与传播似乎总不能洽处一体。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高等教育还没有独立的传播学科。于是,面对“80后”雨后春笋般蔚为大观的传播学抢尽风头,新闻学科使劲捍卫自己的主流与独立。新闻学虽然历史悠久,但本质上仍然应归属于传播学。不过,仿佛是在赌气,新闻与传播,似乎在不怎么兼容地各自发展。这样的“赌气”,从早前绝大多数新闻学从属于语言文学学科,而后在新时期迅速独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科的细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高校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完善、丰富各类学科,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细分学科的缺陷,可以通过学科的互相融汇与支撑来弥补,关于这一点,一些高校同仁,不知道是意识不到,还是因其他原因意识到了却不愿改进。总之,目前的现状是,细分有余而统合不足。在高校本科教育当下已基本步入大众教育的趋势下,学科细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促狭,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尝试在学科的互补上开展一些探索。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我们学院的实情,试验将文化与传播学科整合在一起,以期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素养、背景,尤其是人文学科承担的普世价值、传统文化和思想底蕴,是其他学科难以全面承担的。现在国外的名牌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都施行通识教育,包括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也是一样。它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群,在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任选的。哈佛的本科生全部集中在一个学院,名称就叫做“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这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在本科阶段都把专业限定得很仄,那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有的中国大学校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北师大的钟校长就指出,现在一些本科专业,根本就不该开设,那些专业是研究生阶段才能开设的,他列举的例子是有的管理学专业。当然,钟校长的话是否对,可以商榷。但本科专业太细化这个内地高校的弊端,是普遍存在的,根子就在52年全盘学苏联高校体制的院系调整。今天,这样的办学思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修正。

我们所处的文化传播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和戏剧影视文学四个本科专业。让这四个本科专业更好地融合与沟通,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专业架构,增加专业间的勾连,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四位一体的专业结构,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和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需求来讲,都是相当好的。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后继发展。一个人确立了精神本体,他去学比较实务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的。他有信心,有意志,有信仰,有自己的追求,这才是一个人成才最重要的东西。实务教育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在实务教育中要注意贯串和体现出人的本体建构的教育。比如,十年前,高校课程里还开设“汉字输入”,现在再开设这样的课程就闹笑话了。而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等课程,从古至今,没有哪所高校会认为“过时”。少数人,由于学科不同,认识上有些误会。比如,一提起中文系,就认为那都是一群小青年,成天沉迷风花雪月,“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非常经典博大的学科,也是高校中稀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古人讲文、史、哲不分家,正是中文系的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举凡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基本上是全盘西化,社会科学也基本上全盘西化,唯有人文科学,西方无法取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正是这样的专业。哈佛、牛津开设的学科,几乎没有一样是以中国的学术成果为学科支撑的,但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历史等学科除外。如果在我们中国的高校,还轻忽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学术,说轻点是无知,说重点是数典忘祖。再比如新闻学,一般人认为不过是培养记者、编辑的,其实,新闻与传播学科,面对今天信息传播从技术到精神内涵的焕然一新,早就不仅是原来意义的培养记者、编辑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形态和发展的速度。文化与传播,由以前的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早就嬗变成互相依赖、互相生成的共生关系。一种文化不仅需要传播,更需要在传播中丰富、变形、生成崭新的文化形态。几乎可以说,离开了传播,文化就无法生成;传播本身也早就不是传播这个字眼的意义,而是文化生产与交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过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也是如此,依据这个专业的传统,当然是培养戏剧影视的编剧人才。但是,在今天,网络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影像产品的无处不在且深受受众喜爱,我们的高等教育如果还局限在单纯编剧人才的培育上,就明显与社会的发展脱节。目前的社会,需要采、编、导三者合一的复合型人才,那么,这个专业的教学,如果能在文学的基础上,兼及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影视编导学科,就必定会对学生多向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

基于上述教育理念,才诞生了这样一套名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的丛书。本丛书共11种,涵盖了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学等诸门学科。除了试图使诸学科互相渗透、互为支撑,使学生能更多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尝试紧紧抓住实验教学这个关节,使本科生阶段的教育,不只局限在坐而论道,而更要直接培养其动手实操的技能。这套丛书的诞生,还直接得益于文化传播学院“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2007年,中心经过几轮严格的评选,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王兆国主席闻讯特别批示全总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教委也慷慨解囊,奖励中心50万元建设资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要领导为中心的建设更是不遗余力。

从2007年迄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文化传播学院各位教师,为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呕心沥血。特别是丛书的各位第一作者,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丛书的编撰,令人感佩。现在,如同呱呱坠地的赤子,这套丛书终于开始陆续面世。如果她还有值得欣赏和肯定的地方,全赖我们的同事辛勤劳作;而她所有的不足与错漏,都应该由我们来概括承受。

最后,我们要诚挚地感谢朱羽君先生,她奖掖后学,不吝褒扬,既令我们惭愧,也给了我们莫大的激励;我们要真诚地向文化传播学院及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们致谢,没有这些可敬可爱的同事戮力同心、团结协作,我们将一事无成。李双 吕明涛2010年10月16日

第一章 网络传播原理

第一节 网络传播技术基础

无论在传播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互联网代表了人类在传播技术领域发展的最高成就。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技术不断延伸着人类传播所能达到的领域,并将人类的生活全面推向这一虚拟而又现实的巨大网络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力量,全面介入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的格局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互联网创新的革命性力量,技术逻辑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变革的主导因素。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了解是研究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互联网技术逻辑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我们对网络传播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判断的准确程度。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计算机和通信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1954年人类实现了借助计算机终端将数据通过电话线路发送到距离遥远的计算机上。此后,电传打字机的出现帮助人类将计算结果通过计算机传送到异地打印出来,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宣告开始。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出于军事需要而开始研制的。当时的美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核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的防务战略专家认为,由一个中枢控制的信息网络一旦遭到“核攻击”,整个信息网络将陷于瘫痪。为避免被动,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出资研究开发阿帕网(ARPA网),该网络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路线(在计算机术语中称为“路由”)的网络。此后陆续出现了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一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图1-1)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此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数百万计算机和数千网络使用TCP/IP,正是从它们的相互联网开始,现代网络才得以诞生。图1-1 ARPANET网示意图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办公室自动化的需要,各机关、企业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机、工作站、小型机等连接起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互相传递信息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局域网技术发展呈日新月异之势。

局域网的发展也导致计算模式的变革。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是以主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集中式的,也称为集中式计算机模式。随着个人计算机(PC)功能的增强,用户一个人就可在微机上完成所需要的作业,PC方式呈现出的计算机能力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平台,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计算结构——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诞生。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处于第四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特点是:互联、高速、智能与更为广泛的应用。

因特网是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用户来说,它像是一个庞大的远程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以利用因特网实现全球范围的电子邮件、电子传输、信息查询、语音与图像通信服务功能。实际上,因特网是一个用路由器(Router)实现多个远程网和局域网互联的网际网,它将对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高速与智能网的发展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高速网络技术发展表现在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帧中继、异步传输模式ATM、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网络上。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与网络服务功能的增多,各国正在开展智能网络(Intelligent Network,IN)的研究。在合作、共享的精神指引下,全球的互联网专家将会把这一全球网络引向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二、互联网技术基础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对下列较为基础的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计算逻辑,从而更好地运用互联网。1.互联网基础技术(1)HTML

HTML是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的缩写,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用来制作超文本文档的简单标记语言。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在运行HTML文档时所遵循的操作规则,它使浏览器在运行超文本时有了统一的规则和标准。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自1990年以来,HTML就一直被用做WWW(World Wide Web的缩写,中文叫做万维网)的信息标示语言,使用HTML语言描述的文件,需要通过Web浏览器显示出效果。

之所以叫做超文本,是因为它可以加入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内容。事实上,每一个HTML文档都是一个静态的网页文件,这个文件里面包含了HTML指令代码,这些指令代码并不是一种程序语言,它只是一种排版网页中资料显示位置的标记结构语言,易学易懂,非常简单。HTML的普遍应用带来了超文本的技术——通过单击鼠标,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与世界各地主机的文件链接,直接获取相关的主题。(2)XML

XML是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即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来创建自己的标记的标记语言。它由万维网协会(W3C)创建,用来克服HTML的局限。和HTML一样,XML同样来源于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但XML是一种能定义其他语言的语言。XML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弥补HTML的不足,以强大的扩展性满足网络信息发布的需要,后来逐渐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

XML实际上是Web上表示结构化信息的一种标准文本格式,它没有复杂的语法和包罗万象的数据定义。XML与HTML一样,都来自SGML这种在Web发明之前就早已存在的用标记来描述文档资料的通用语言。由于SGML十分庞大且难于学习和使用,使得HTML语言得以发明并广泛使用。随着Web应用的不断深入,HTML在更为广泛的应用中显得捉襟见肘,而SGML作为Web语言又不太现实,于是万维网协会建议使用SGML的精简版本,这就是XML。XML与SGML一样,是一个用来定义其他语言的元语言。与SGML相比,XML规范不足SGML规范的1/10,简单易懂,是一种既无标签集也无语法的新一代标记语言。

XML的先进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可扩展性。XML允许使用者创建和使用自己的标记而不是HTML有限的词汇表,这一点至关重要。企业可以用XML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集成等应用定义自己的标记语言,甚至特定行业一起来定义该领域的特殊标记语言,作为该领域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基础。

第二是灵活性。HTML很难进一步发展,就是因为它是格式、超文本和图形用户界面语义的混合,要同时发展这些混合在一起的功能是很困难的。而XML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表示方式,使得用户界面分离于结构化数据。所以,Web用户所追求的许多先进功能在XML环境下更容易实现。

第三是自描述性。XML文档通常包含一个文档类型声明,因而XML文档是自描述的。不仅人能读懂XML文档,计算机也能处理。XML表示数据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独立于应用系统,XML文档被看做是文档的数据库化和数据的文档化。

XML支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并且不同语言的文本可以在同一文档中混合使用,应用XML的软件能处理这些语言的任何组合。所有这一切将使XML成为数据表示的一个开放标准,这种数据表示独立于机器平台、供应商以及编程语言。它将为网络计算注入新的活力,并为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许多大公司和开发人员已经开始使用XML,包括B2B在内的许多应用已经证实了XML将会改变今后创建应用程序的方式。

从1998年开始,XML被引入许多网络协议,以便于为两个软件提供相互通信的标准方法。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XML-RPC规范为软件交互提供了独立于平台的方式,从而为分布式计算环境打开了大门。几乎所有主要的软件厂商都支持SOAP。SOAP的快速成功史无前例地提高了软件的互操作潜力。目前,Web服务革命正在兴起,而SOAP正是其基础协议。

与HTML相比,XML的强大功能来自于“X”,即可扩展性(Extensible)。XML并非像HTML那样,提供了一组事先已经定义好了的标签,而是提供了一个标准,任何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个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定义自己新的置标语言,并为这个置标语言规定它特有的一套标签。准确地说,XML是一种源置标语言,它允许用户根据它所依据的规则,制定各种各样的置标语言。这也是XML语言制定之初的目标所在。(3)流媒体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深入应用,实时传送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媒体文件的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流式传输技术及流媒体,从而带动了网络传播模式和手段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音频、视频媒体形式在网络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流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流媒体指的就是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按时间顺序连续播放的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它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其他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其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技术。流媒体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不需要下载整个流媒体文件便可以进行即时播放,大大缩短了用户等待的时间;

二是经过编码压缩的流媒体文件往往小于原始文件的数据量,并且用户也不需要将全部流文件下载到硬盘,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磁盘空间;

三是流媒体的传输采用了rtsp、mms等实时传输协议,更加适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在网络上的实时传输。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流媒体技术有三种,分别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Media、苹果公司的Quick Time。

了解流媒体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技术。

为便于音视频信息的远程沟通,美国公司Progressive Net works(1997年更名为Real Networks)于1995年推出了C/S架构的音频接受系统Real Audio,并在随后几年内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相继发布了多款应用广泛的流媒体播放器Real Player系列,曾一度占据该领域85%的市场份额。随着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等进军流媒体技术公司的加入,流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迅速深入人心。早期的流媒体是在窄带互联网上应用,受带宽条件的制约,直到1999年网上视频播放还仅限于很小的视频播放窗口。进入2000年,随着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升温,宽带IP网逐渐成为现实,上述几家作为流媒体技术的领头羊公司几乎同时宣布了它们流媒体技术的宽带解决方案。在很短的时间里,流媒体技术有了飞跃性发展,给网民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我国的主流技术开发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流媒体技术,并开发出了适合中国互联网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比如搜狐公司自主开发的PXP视频流媒体技术,能够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观看清晰度较高的视频,并能实现用户在10分钟的观看时段里不出现缓冲。

流媒体技术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为了在数据网络上传输媒体流,流媒体技术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等一系列问题。

流式传输的过程原理如下:

①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

②Web浏览器启动音/视频客户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音/视频客户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音/视频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音/视频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③音/视频客户程序及音/视频服务器运行实时流协议,以交换音/视频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实时流协议提供执行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

④音/视频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音/视频数据传输给音/视频客户程序,一旦音/视频数据抵达客户端,音/视频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原始音/视频流经过编码和压缩,形成媒体文件存储后(直播的方式不需要文件存储),媒体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请求把媒体文件(或者直播的媒体流)传递到用户端的媒体播放器。在媒体传输中间还可能需要代理服务器进行媒体内容的分发或转发。图1-2 媒体流传输流程示意图(4)Web数据库技术

因特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计算机通信网,它遍及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WWW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分布式超媒体信息数据库,它极大地推动了因特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因特网中最流行、最主要的信息服务方式。它能够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如静态图像、文本、数据、视频和音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户能够在因特网上浏览、查询和共享建立在WWW服务器所有站点上的超媒体信息。目前Web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相互融合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方向之一,数据库厂商和Web公司也纷纷推出各自的产品和中间件支持Web技术和DBMS的融合,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用户可以在Web浏览器上方便地检索数据库的内容。所谓Web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基于Web模式的DBMS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DBMS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以Web这种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为平台,将客户端融入统一的Web浏览器,为因特网用户提供使用简便、内容丰富的服务。Web数据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Internet和Intranet提供的核心服务,为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持。(5)搜索引擎技术

目前,计算机信息检索功能已经从基本的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短语检索、字段检索发展为高级的加权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相关信息反馈检索、模糊检索和概念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工具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目的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寻找信息资源。在因特网环境下,其典型实现是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搜索引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

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联网中发现和搜索信息。它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类型的信息,同时还要定期更新已有信息,避免死链接和无效链接。

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表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建立起自己的物理索引数据库。一个搜索引擎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索引的质量。

检索器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查询指令在索引库中快速检索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的反馈机制。

用户接口的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搜索引擎起源于传统的信息全文检索理论,即计算机程序通过扫描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建立以词为单位的倒排文件,检索程序根据检索词在每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和每一个检索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对包含这些检索词的文章进行排序,最后输出排序的结果。互联网搜索引擎除了需要有全文检索系统之外,还要有所谓的“蜘蛛”(Spider)系统,即能够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数据搜集系统。蜘蛛将搜集所得的网页内容交给索引和检索系统处理,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系统。当然,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系统还需要有一个搜索结果的页面生成系统,也就是要把检索结果高效地组装成互联网页面。当系统的访问量(Pageview)变大时,页面生成系统往往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与传统的信息检索理论研究不同,搜索引擎的用户看重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速度、易用性和返回的信息量及相关度。

据专家评测,目前主要搜索引擎返回的相关结果的比率不足45%,其原因是现有的因特网搜索引擎拥有极少量的知识,并且是面向最一般的用户模型。不划分知识领域,不对用户建立任何描述以及使用关键词匹配的交互方式,都限制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效率。智能搜索引擎的概念因此而被提出来。

新一代中文智能搜索引擎是一个基于汉语语法、词的上下文和语义等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自动收集、识别因特网上的WWW和News信息,智能化地提取摘要和关键词、建立索引、提供查询和对不良信息的监控、报警功能和网络信息自动发现和查询系统。[它以加权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控制信息资源的搜集,采用了一种加权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系统根据用户配置的领域导向词和资源服务器所在地域的信息,以启发式函数计算每个URL的权值,并选择权值高的URL优先访问。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根据互联网本身的链接结构对相关网站用自动方法进行分类,再加上结构严谨、萃取精华的开放式信息目录,为每一个搜索请求迅速提供准确的结果。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预期用户的需求,并可有效地抑制关键词的多义性。

智能搜索引擎还可以采用协同式检索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一个特定的用户(如一个或一组新闻工作者、一个新闻媒体、一个或一组受众)。协同式方法有时又称为公众学习方法,它将其他用户的反应反馈给当前的用户。系统不去计算分类项目的相似程度,而是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程度。协同式方法不分析分类项目的内容。协同式方法一般用于非文本化的数据,如电影、音乐等,但是有的系统将其用于文本数据的挖掘,如新闻过滤等。已有一些系统用于电子邮件处理、会议时序安排、电子新闻过滤和娱乐节目推荐。

与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相关的还有信息智能“推”技术和个性化检索技术。

基于网民和新闻工作者访问互联网的特点,在用户拉取信息的搜索过程中,根据其输入的关键词,通过机器学习,可以识别和预测其兴趣或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网民和新闻工作者主动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和新闻线索。推送的形式可采用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推送或专用式推送。目前已有构造Web访问模式树(Web tree)的算法,可从大量信息访问日志中挖掘用户访问信息的模式。也可从用户访问文档的超链接来预测用户的访问偏好,其知识发现采用关联性法则。(6)网格技术

网格(Grid)计算,顾名思义,就是指将多个计算机组成网格状网络。“grid”在英文中是“方格”的意思,是一种“模拟实现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假如有一项业务使用速率为1G的CPU需要6分钟的处理时间,如果网络中有6台安装了同样CPU的计算机,可以把这项业务平均分成6等份,分别交给每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那么,理论上这项业务的处理时间将缩短到1分钟。这就是网格计算的基本思路。简单地讲,网格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网格并不一定非要这么大,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事实上,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而不是它的规模。作为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网格将连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方便。

网格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因而网格尚未有精确的定义和内容定位。目前学术界和商业界围绕网格开展的研究有很多,其研究的内容和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国外媒体常用“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下一代Web”等来称呼网格相关技术。但“下一代互联网(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国的两个具体科研项目的名字,它们与网格研究目标相交叉,但研究内容和重点有很大不同。企业界用的名称也很多,有内容分发(Contents Delivery)、服务分发(Service Delivery)、电子服务(E-service)、实时企业计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RTEC)、分布式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P2P)、Web服务(Web Services)等。我国有关专家认为,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互联网、Web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互联网应用。2.Web2.0模式下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形式(1)Web2.0的新模式

近年来,伴随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IPv6、网格计算、语义网、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Web2.0”(也被称为互联网2.0)这个名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Web2.0其实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网络由现行的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Web1.0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更广泛、工具性更强的Web2.0模式的发展。在Web2.0模式中,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RSS(简易信息聚合)、BT(下载)、TAG(标签)、SNS(社交网络)等这些带有鲜明Web2.0特征的网络应用形式,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给旧的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新一代互联网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成倍增长,而Web2.0更多的是信息互动传输,即应用方式的新变革,它可能会对网络中人与计算机、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在Web2.0中,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日益凸显出来,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经扑面而来。

与Web1.0时代网站之间互不相通、各网站自行其道相比,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信息。但这一切还仅仅是表面现象,Web2.0倡导的个性化,与传统网站的个性化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门户网站中,个性化意味着页面设计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而非内容本身,不管怎样都没有脱离大而全的中心门户的特点。Web2.0倡导的个性化则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简而言之,Web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2)Web2.0的相关技术

随着Web2.0的发展,相关技术也逐步涌现,比如AJAX、开放式API等。

①AJAX

AJAX的全称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组合。AJAX采用远程脚本调用技术,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XML Http Request对象来实现数据请求,将数据处理由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也就是说,服务器仅需发送数据信息和指令,由客户端解码呈现。采用AJAX开发的软件能让用户在使用网络应用软件时感觉就像在本机上一样。这一技术已经延伸到移动通信领域,是提高手机网络速度、增强其便捷性从而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之一。

目前AJAX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中,Google也许是AJAX技术开发投入最大、收获最多的公司,AJAX已经成功应用于GMail、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等网络应用软件中。

②开放API

以前的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主要指桌面应用软件,希望通过开放API融合更多的应用。在Web1.0时代只有少数网站,比如ebay、亚马逊公司(Amazon)、Yahoo公司、Google公司等,在设计之初就遵循各种工业化标准,进而开放API接口,正是由于开放API,产生了不少有趣的应用。但大多数公司当时还没有这种意识,不过在Web 2.0时代,开放API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这是因为对于公司来说,技术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化为标准之争,标准的形成在于有多少人在使用,因此开放API就意味更多的人采用,也就意味着标准。

③内容协同

基于XML的多种内容格式和基于这些格式的互操作/通信协议,包括RSS、RDF(RSS1.1)、Atom以及大量的微格式;而FOAF XFN等特别设计的格式和协议(主要是基于社会型网络 Socialnetworking)扩展了Web 2.0网站的功能,允许用户分布式交互。

④富界面应用(Rich Interface Applications,RIA)

RIA更像桌面软件,是具有丰富功能的Web应用,包含一些不同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几年前就出现的传统技术,浏览器相对更复杂,一些技术应用了Agent代理技术。

⑤P2P传输技术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因此,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网络”。人们普遍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人际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简单说,P2P直接将用户联系起来,让用户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不同用户之间可以更直接地共享和交互,真正消除了中间环节。借助P2P技术,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要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3)Web2.0主要应用形式

Web2.0主要应用形式包括Blog、RSS、Wiki、Tag、SNS、IM、Podcast等,具体介绍如下。

①博客(Blog)

Blog一词起源于Weblog,是Web和Log的组合词,意思是网上日志。Web,指World Wide Web;Log,原意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性记录。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Blog是一个用户以网络日志的形式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丰富多彩地个性化地展示、使用与维护的网站。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因此Blog就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做的一种记录。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使用网络链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在技术上,Blog大量采用了RSS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以便及时浏览该Blog作者最近所做的更新。对Blog的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②站点摘要(RSS)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是一种摘要描述网站内容的格式,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提供RSS输出的网站有利于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近更新。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RSS作为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技术(Push technology),这一技术可以将用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信协同格式(Protocol)。RSS把网站内容如标题、链接、部分内文甚至全文转换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格式,以向其他网站供稿。使用者可以用一般的浏览器观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阅读器”软件来阅读。目前RSS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RSS搭建了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技术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发布一个RSS文件后,这个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就能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而且由于这些数据都是标准的XML格式,所以也能在其他的终端和服务中使用。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目前,RSS阅读器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在计算机桌面上的应用程序,通过所订阅网站的新闻供应,可自动、定时地更新新闻标题;一类是内嵌于已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中,通过订阅来阅读相关新闻。随着越来越多的站点对RSS的支持,RSS已经成为目前最成功的XML应用。

③网摘(Tag)

Tag(中文叫做“标签”)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在线信息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针对文件本身的关键字检索,而是一种模糊化、智能化的分类。“网摘”又名“网页书签”,起源于美国Del.icio.us网站始于2003年提供的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为“美味书签”(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Tag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用户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然后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Tag还通过与Blog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合作,把自己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用户共同分享。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参与者体验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实时播报热点的新闻台。Tag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④社会网络(SNS)

从社会化角度来看,SNS就是一个网络社交平台——Social Network Service,它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将人际关系网的资源完全挖掘出来。在SNS的帮助下,用户可以轻松认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找到需要的人,扩展自己的人脉,还可以更科学地管理人际网络资源,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SNS这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出现后迅速流行,已经成为精英阶层拓展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人们相信,通过使用SNS可以实现个人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从而累积社会性资本,因此而具有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SNS是一个构建全球P2P网络的工具,也可以说是一个P2P网络操作系统。在互联网中,PC机、智能手机都没有强大的计算及带宽资源,它们依赖网站服务器才能浏览发布信息。如果将每个设备的计算及宽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共享,这些设备就有可能具备比那些服务器更为强大的能力。这就是分布计算理论诞生的根源,也是SNS技术诞生的理论基础。所以,SNS这个工具的目标是帮助现有的互联网设备(包括PC和服务器)、3G网络设备(包括手机和移动网络后台设备)建立起高效的连接,而且设备之间的连接完全摆脱现有的服务器。在这些设备互相连接之后,SNS通过分布式的计算方法,将散布在网络中的各种设备的CPU、硬盘、带宽都利用起来,为用户观看高质量的电影、听歌、聊天、通话、交友、交易、游戏等活动提供更快、更强、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⑤百科全书(Wiki)

Wiki可以理解为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 Wiki 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网民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类操作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帮助大家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具有开放取阅、维护快捷、格式简单、链接方便、修订便捷等优点。三、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在网络系统中,网络硬件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物质基础,它是网络运行的实体,对网络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网络软件系统则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灵魂,它是支持网络运行、提高效益和开发网络资源的工具。1.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

要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首先要将计算机及其附属硬件设备与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即物理连接。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硬件方面是有差别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硬件日趋多样化,功能上也日趋完善,结构也更复杂。常见的网络硬件有:计算机、通信介质、网络接口卡、传输与交换设备、网络互联设备等。(1)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互联起来的计算机和各种辅助设备,根据其在网络中的“服务”特性,被分为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

①网络服务器。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些计算机或设备应其他计算机的的请求而提供服务,使其他计算机通过它共享系统资源,这样的计算机或设备被称为网络服务器。服务器是具有较强的计算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的高档计算机,它为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共享资源并负责管理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处理网络通信、响应工作站上的网络请求等。服务器是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网络工作站。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有些计算机请求提供服务,而不为其他的计算机提供服务,这类计算机被称为网络工作站。网络工作站是通过网络接口卡连接到网络上的个人计算机,它保持原有计算机的功能,作为独立的个人计算机为用户服务,同时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一定权限访问服务器。各工作站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也可以共享网络资源。有的网络工作站本身不具备计算功能,只提供操作网络的界面,如联网的终端机。

网络工作站通过运行工作站启动程序与网络相连,登陆到网络服务器上,它可以参与网络的一切活动。当退出网络时,又可以作为一台标准的计算机使用。服务器和工作站进入和退出网络时有明显的区别。工作站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网络系统,且不影响其他工作站的工作,而服务器必须在网络需要时进入网络,而且只要网络系统中有工作站未退出网络,服务器就不能退出网络系统,否则就会造成通信的中断。(2)通讯介质

在计算机网络中,信息从一台计算机传输给另一台计算机,从一个节点把信息传输到另一个节点,都是通过通讯介质来实现的。通讯介质是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信号的重要媒介,它提供了数据信号传输的物理通道。通讯介质的选择极大地影响着通信的质量。通讯介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有线通信介质和无线通信介质两大类。有线通信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无线通讯介质根据频率,可以划分为地面微波通信系统、卫星微波通信系统、无线广播通信系统和红外线通信系统。(3)网络接口卡

网络接口卡又称网络适配卡,简称网卡,它是计算机与通讯介质的接口,是构成网络的基本部件。网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数据格式与计算机数据格式的转换、网络数据的接收与发送等。在接收网络通信介质上传送的信息时,网卡把传来的信息按照网络上信号编码要求交给主机处理;在主机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网卡把发送的信息按照网络传送的要求用网络编码信号发送出去。(4)传输与交换设备

传输与交换设备是数据在通信子网中进行传输时专门从事信息传输工作的设备,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数据有效地在通信子网中从一个网段传到下一个网段,直到目的地。常用的传输与交换设备有:

①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器可将信息群只用一个发射机和接收机进行长距离的传输。多路复用器通常有两种类型:频分多路复用器FDM和时分多路复用器TDM。频分多路复用器多用于连续信号传输,而时分多路复用器TDM多用于时间离散的数字信号的传输。

②集中器。集中器对各终端发来的信息进行组织,不工作的终端不占用信道。

③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极为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设备,它主要进行信号交换,同时具有调制和解调两种功能。

④交换器。交换器是交换技术的产物,它是一种能够提高网络性能、改进网络可管性、降低管理成本的组网基础设备。交换器可将大型的网络划分成比较小的网段,将工作小组同其他工作小组在本地的流量隔离开来,从而提高总体带宽。(5)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是由互联设备实现的,不同的互联设备所解决的问题和所属的层次是不同的。

①中继器。中继器又称转发器,它是扩展局域网的硬件设备,属于物理层的中继系统。中继器的作用是简单地放大或刷新通过的数据流,扩大数据传输的距离。中继器用于连接和延展同型局域网。虽然中继器能保证信号的强度,但每个中继器和网段都增加了延迟,如果延迟太久,协议就不能工作,网络就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对传输中的中继器个数做出限制。

②集线器。集线器是中继器的一种扩展形式,是一种网内连接设备,它主要用于局域网中。集线器与中继器的区别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所以也称为多口中继器。

③网桥。网桥也称桥接器,它是数据链路层上的局域网之间的互联设备。网桥同中继器不同,网桥处理的是一个完整的帧,并使用和计算机相同的接口设备。网桥的功能就是在互联局域网之间存储、转发帧和实现数据链路层上的协议转换。网桥可分内桥、外桥和远程桥三类。

④路由器。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它是实现不同类型网络互联的重要设备。路由器在网络层实现数据包的存储与转发,从而把众多的网络连接成一个大型网络。

路由器与网桥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互联协议级别上,这种差异使路由器路径选择、多协议机制传输、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的功能都强于网桥。

⑤网关。网关也称信关,它是建立在高层之上的各层次的中继系统,是用于高层协议转换的网间连接器。网关可以连接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其典型的应用包括:局域网和远程网络主机互联、局域网之间互联和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网络系统中常用的有数据库网关及电子邮件网关等。网关的结构非常复杂,综合来说,网关主要的功能是进行报文格式转换、地址映射、网络协议转换和原语连接转换等。2.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

网络软件系统是实现网络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根据软件的特性和用途,网络软件可以被划分成如下几个大类:(1)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ork Operating System)是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接口,是运行在网络硬件基础之上的,为网络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管理服务、基本通信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服务及其他网络服务,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的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的核心,其他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运行。对网络系统特别是局域网来说,所有网络功能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来体现的,网络操作系统代表着整个网络的水平。

目前,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XP、UNIX、Linux和Netware。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以及异质网络的互联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操作系统开始朝着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多种网络适配器和工作站的方向发展。(2)网络协议软件

连入网络的计算机依靠网络协议实现互相通信,而网络协议是靠具体的网络协议软件的运行支持才能工作。网络协议软件是指用以实现网络协议功能的软件。协议软件的种类非常多,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系统都有支持自身系统的协议软件,体系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协议软件。对某一协议软件而言,到底把它划分到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哪一层是由协议软件的功能决定的。所以,对同一协议软件,它在不同体系结构中所隶属的层不一定是一样的。目前网络中常用的通信协议有NetBEUI、TCP/IP、IPX/SPX等。(3)通信软件

通信软件用于管理各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如实现传输层功能的网络驱动程序等。通信软件的目的就是使用户能够在不必详细了解通信控制规程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能控制自己的应用程序,与多个站进行通信,并对大量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工和管理。(4)设备驱动软件

设备驱动软件是一种控制特定设备的硬件级程序。设备驱动软件可以看成是一个硬件的小型操作系统,每个驱动程序都包括确保特定设备相应功能所需的逻辑和数据。设备驱动软件通常以固件形式存在于它所操作的设备中,如网卡上包含为主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接口。(5)工具软件

工具软件是网络中不可缺少的软件,比如网页制作中离不开网页制作工具软件,设计浏览器离不开网络编程软件等。网络工具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是为用户提供在网络环境中直接使用的软件,而是一种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工具。网络工具软件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开发人员开发一个网络应用系统,需要使用多个工具软件才能完成。(6)网络应用软件图1-3 网络软件层次

网络应用软件是在网络环境下,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如在Internet中用户常使用的Web浏览器等。

与计算机系统类似,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系统也是分层次的。(如图1-3所示)3.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但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被普遍接受的所有计算机网络都适用的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计算机网络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其分布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1)局域网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在小范围内实现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比如分布在一间办公室、一栋建筑物、一所学校、一个工厂或方圆几公里区域内,一般为一个单位所有,常用于连接公司办公室或工厂里的计算机,以便共享资源和交换信息。传统局域网的传输速度为10~100Mbit/s,传输延迟低,出错率也低。而新的LAN传输速度可达1000 Mbit/s(即1Gbit/s),甚至更高。

局域网通常不通过电信局的通讯服务,以直接联机的方式来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常常也因为保密安全的原因,用防火墙与广域网或城域网分隔开来。(2)城域网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基本上是一种大型的局域网,通常使用与LAN相似的技术,一般是在一个城市中实现的网络连接,如青岛地区的网络,即可称为“城域网”。城域网所使用的标准是IEEE 802.6,即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城域网可以支持数据、声音和视频,它只用一条或两条电缆,并且不用交换机。

由于广域网的蓬勃发展以及局域网功能的提高,城域网大有被取代的趋势。(3)广域网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也被称为远程网,其跨越的地理区域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国家或一个洲。广域网通常必须架构在电话公司提供的电信数据网络上。广域网的传输速度比局域网低,常规速度为56Kbit/s~155Mbit/s,传输延迟较长,网络拓扑结构复杂(多采用网状结构)。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

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这一技术媒介实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根据哈特对媒介系统类型所做的划分,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机器媒介系统,即无论是信息的发送方还是信息的接收方,都必须依赖机器(计算机)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传播者

传播者是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的引发者。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网络终端设备越来越廉价,进入网络的门槛日益降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终端设备进入互联网,以各种形式传播各种类型的信息,成为传播行为的发起者。目前网络传播的主体主要有:(1)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专门为互联网提供各类信息的专业机构,包括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垂直类网站、社区型网站、搜索引擎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如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等。(2)媒体机构。互联网已成为网民获得媒体内容的重要通道,各类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媒体网站或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交到互联网上供网民浏览。一类是各类平面、广电媒体及其媒体网站,如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等;另一类是定位为网络媒体的专业机构,如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等。(3)政府。出于直接面向公众宣传、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政府常常将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平台着力进行建设。基本上每一个部委、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如教育部网站、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在线”等。

其他的传播主体还包括机构、组织、企业、个人等。2.受传者

受传者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对象和目标,是网络传播的客体。与传统传播系统中受传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同的是,网络传播中的受传者很少是被动的。由于互联网能够提供互动和搜索的技术和工具,受传者往往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并能与传播者进行会话,受传者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控制权。比如,针对媒体的报道,受传者不但有决定看还是不看的权利,还可以针对媒体提供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媒体报道直接反馈,尤其是搜索引擎为受传者提供了信息查找和筛选的工具。尽管从信息传受的角度看,受传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方,但受传者却掌握着选择的主动权,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有被选择的可能,取决于受传者的兴趣和偏好。受传者地位的提升是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变化。

同时,网络技术的互动特性让受传者的反馈更为方便和快捷,当受传者对传播者的信息作出反应时,受传者就成为这一轮会话的发起者,也就是事实上的传播者,占据着这一轮会话的主导权。受传者向传播者身份转化的便利性也是网络传播环境下传受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很多传播情境里,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区分并不明显。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播者的信息后,由于传播渠道的便利,往往会即刻向其他网民传播,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讯息链条上,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同一讯息的二次传播者),因此,网民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网络对话语中心的消解是网络这一技术媒介的重要特点,“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大大提升了受传者在传播链条中的作用。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简单说,网络传播中的一条讯息从发送终端到接收终端之间的所有环节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就是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所依赖的是一个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为实现全球互联,需要所有接入互联网的机构都遵循全球统一的文件传输协议,这就是TCP/IP协议。有了这个协议后,所有的讯息都可以被统一编码和解码,从而保证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由地球的任一个角落发出的信息。为保证这一点,世界各地分布了若干个服务器作为文件传输的中转站,担负着传输文件的任务。4.讯息

讯息是传播的内容,是用于意义交换的信息组合。信息的概念非常宽泛,泛指在网络上传播的一切内容,既包括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各种垃圾信息。对于人类传播而言,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在实施传播行为时都是有明确目标的,都希望传播能够达到效果。讯息就是指传受双方有意传播和接收的、有完整意义的、能够基于信息实现价值交换的内容。而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各种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则不属于讯息的范畴。

网络讯息与其他媒介渠道传播的讯息相比,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可追踪定位和多媒体化。所有的网络传输终端根据网络协议都会拥有IP地址,任何传输到网络上的讯息都可以按照传播的路径反向找到讯息发送的地址,以此来确定讯息的来源和性质。同时,网络在技术上的兼容性允许任何数字化的内容通过网络渠道传播,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格式的文件以及这些文件格式的组合,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和使用,网络讯息是多媒体讯息,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满足网民多方面的需求。5.反馈

反馈是指接收者在接收讯息后对传播者所做出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行为,是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播的讯息的反应,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反馈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系统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传播而言,正是反馈机制的存在让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反馈让受传者对于传播者传播的讯息作出回应,使受传者变身为传播者,保证了循环通路的建立,促进了传播行为的不断深入,强化了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传受双方间各种形式的反馈变得越来越容易,让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络传播中,反馈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既有人对人的反馈,又有人对信息的反馈,还有人对技术、产品、服务的反馈。在网络世界里,反馈无所不在,正是反馈的广泛存在,才使参与网络传播的各方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和表现,使传播变得更加高效,让互动变得越发频繁。反馈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领域最为重要的运行机制。6.噪音

噪音是网络传播过程中可能导致讯息减损、失真或错误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噪音”这个由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提出的概念,不但普遍存在于通信领域,而且也广泛存在于各类传播现象中。噪音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听觉的干扰,还包括对人的视觉和心理造成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噪音首先体现在技术层面,比如页面上的乱码导致受传者无法理解传播者的意图;网络传输文件的速度过慢造成的任务无法完成或显示的信息不完整。其次是美学层面,即网页上其他信息过多造成了对受传者接收信息过程的干扰(如页面上过多的广告)。再次是编码/解码层面,由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知识储备的不对等导致传播者编码的讯息在受传者那里无法得到恰当的解读,如网民创造或使用的一些网络文字或图标,往往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有效识别。可见,噪音广泛存在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传播行为无法实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7.情境

传播情境是指传受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环境和场合,也就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具体空间环境。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通过对演讲这种古老的人际传播的研究,总结出了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提出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演讲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这提醒我们在研究网络传播行为时,对于传播得以发生的场合即具体的传播情境要有足够的重视。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内容的传播基本不需要考虑具体的场合,因为那些传播形式都属于大众传播行为,传播组织所制作的媒介内容是高度组织化和结构化的,受众对于这些内容的接收也是按照这些媒体的编码规则加以解码从而实现对媒介产品的消费的。不仅如此,大众传媒所面对的受众是千差万别的,媒介组织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受众的实际接收情境,因此无法针对具体的情境制作相应的内容。之所以在研究网络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情境这一要素,是因为受众可以借助自己的输入设备参与传播行为,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具有相当的主动权。正是这种参与性、互动性和主动性,使得受众成为传播空间环境的制造者,受众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了传播情境的创造过程,改变着传播生态。比如,受众在浏览网络新闻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内容会成为后来浏览新闻的用户接触到的内容,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用户对原新闻的价值判断,尤其是那些有见地甚至是与原新闻所涉内容相关的用户,他们的观点会更受重视。特别是那些社区类媒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空间,情境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简而言之,用户既是情境的参与者,也是情境的创造者,情境是在不断互动中持续发生变化的,离开了对情境的考察,网络传播的过程是不完整的,网络传播的实践也难以保证其科学性。二、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通过对上述构成网络传播过程要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网络传播基本过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是这样的:传播者借助网络终端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编码后的讯息经过服务器的中转解码后由受传者接收,受传者在理解传播者讯息意义后做出反馈,以反向传播的形式与传播者展开互动,实现一次完整的会话,第一轮循环宣告完成,随后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次循环,将传播引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无论是传播者、受传者还是网络技术服务商,都在尽力克服各种噪音的影响,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网络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变化,基本上都在遵循这样一种传播模式。

根据传播学领域较有代表性的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我们绘制了下面这一描述网络传播过程的模式图:(见图1-4)图1-4 网络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式图

结合上图,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一般情况下信息借助互联网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流动的基本过程:传播者(A)借助计算机终端和网络设施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B),接收者(B)在获取信息后的反应即反馈同样借助计算机终端和网络设施传送给传播者(A),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与我们日常借助固定电话和手机与其他人通话的过程很相像,从技术原理上说,二者之间确实非常相似,互联网最初发明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通讯的目的。但与电话不同的是,网络传播的内容要复杂得多,除了语言信息外,它还能作为所有数字化文件的载体广泛适用于各种通讯和传播目的,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引擎。

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特点

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类型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相比,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以下三方面特点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把握住了这几点,也就把握住了网络传播的根本。一、互动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用户以联网计算机作为传播中介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基于计算机进行互动传播是网络传播最为重要的特点。

所谓互动传播,是指用户在掌握互联网基本运行规则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参与信息的传受过程并控制信息的传播方式。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这与传统媒体环境下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区别;二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能够更为深入地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对信息的控制程度较高。“双向”、“参与”和“控制”是理解互动传播的关键概念。

用户在网络传播中的参与和控制是多层次的,互动传播广泛存在于网络传播过程之中。总体而言,互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人际互动

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互动,指的是用户以计算机为中介,与其他用户所进行的双向交流。聊天室和即时通讯是人际互动的典型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只是提供双向交流的基础平台,用户是绝对的主角,技术提供的便利性使得用户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交换信息。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非常相似,除了用户之间不能见面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网络摄像头的介入可以让交流的双方能够看见彼此,表情、动作甚至用户所处的环境都能清晰地呈现给对方,如果再启动语音聊天系统的话,这种交流相当于可视电话,这与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参与交流的用户高度参与信息传播过程,并能很好地控制传播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形式比现实状态下的交流更有优势,它更多依赖书写的方式也会让参与的用户在表达上更为理性。除了聊天室和即时通讯外,电子邮件、博客和微博也是网络环境下人际互动的重要形式。2.人机互动

人机互动是指用户与网络中的各类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用户进入到系统的流程之中,按照流程的规则参与系统的互动。网络游戏是人机互动的典型形式。

当用户进入网络中某一系统的流程时,用户就控制了系统的运作过程。比如,在网络游戏中用户往往扮演的是游戏进程的操控者和游戏世界中的主角,用户左右着游戏的进程,决定着游戏的进展,控制着游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没有用户的参与,游戏就失去了价值。而用户的参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游戏系统的设计,许多大型游戏在正式向用户开放之前都会有“公测”环节,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测试找到有碍于用户体验的内容,使游戏更加完善。

在线测评系统也属于人机互动的形式。用户通过点击鼠标或使用键盘,按照测评系统要求的方式逐项填充内容,当所有内容填好后就可以提交给系统做统计之用。近年来许多组织机构开发的在线问卷调查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当用户参与调查并提交问卷后,系统往往会即时生成统计结果,使用户一目了然。

由鼠标触发的广告也是人机互动的应用形式。为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接触用户的几率,广告主将网络广告投放到用户鼠标的光标在游移过程中可能触碰到的页面位置上,当光标划过广告时,广告被触发(相当于点击)后展开或播放。用户可以用鼠标决定广告是否被完整展现或中断,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让广告重新展现。这样的广告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3.人信互动

人信互动是指用户对各类文档或其他文件所实施的互动行为。用户与文档或其他文件的互动实质上是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互动,或基于信息而做出的互动行为,因此叫做人信互动。对有用信息的查找和使用是用户上网的重要目的,而这些有用信息常常以文档的形式存在,这也是早期互联网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在互联网上存在的绝大多数信息主要是以文档的形式存在。人信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1)用户对文档的浏览。用户以点击的方式展开文档并从中获取信息,这是最简单的互动。当用户点击文档后,点击行为会反馈到系统中,将不同用户的点击累加起来就是该文档的点击量,这对于文档的传播者来说具有统计意义,并会成为传播者后续传播的重要依据。大型门户网站在确定什么样的内容被安排在新闻首页及其排列顺序时,往往依据这样的点击统计数据。(2)用户对文档内容的反馈。用户在浏览了文档后发表意见或将文档转发给其他用户,这都属于反馈行为。许多网站运营商都在文档页面设置了“评论”窗口,用户可以将自己对于文档内容的评价直接发送给后台系统,这种评价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图标形式的,许多网站都开发了表情图标便于用户对文档直接做出评价。不但如此,有些网站还在文档页面上设置了转发功能,可以将该文档页面或文档链接地址发给好友,以提高文档的浏览量和扩大影响范围。比如,新浪和搜狐在新闻页面的底部就设置了将用户浏览的文章发送到各自开发的微博页面上的功能,实质上就是一种反馈。(3)用户对文档形式的处理。如果用户有对文档形式做出调整的需求,用户就可以做个性化的设置,从而改变文档的呈现形式。比如,许多网站在文档浏览页面允许用户对文档的字号进行调整(大/中/小),以适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一些网站允许用户对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设置,用户可以根据页面上不同功能区的重要性重新排序,定制自己的页面。(4)用户对文档内容的编辑。这是维基百科最为重要的功能,它允许不同的用户针对同一文档(往往是以词条的形式存在)进行编辑,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档加以丰富和完善,所有参与者都能能动地参与内容创作。多个用户协同生产是网络内容生产的独特形式,这需要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的支持。

总之,网络技术为用户参与网络传播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使用户可以多层次地融入信息传播进程,从而掌握更大的控制权,让用户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掌握更多主动,让网络更好地“为我所用”。二、节点传播

1.节点传播范畴

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里,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网络技术达到普通用户都可用的水平后,“人”毫无疑问是这张网络的核心,并会成为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加速器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中继站,用户构成传播网络上的节点。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每一个网络用户以节点的形式生成、传播、接收其他节点的信息,平等参与并自主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种传播形态就是节点传播。这是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形态的重要区别。

节点(英文是node)原本作为一个纯技术词汇,是指“任何连在网络上且能与其他网络设备通信的设备”(《英汉双解网络词典》),泛指通讯领域里处于在线状态的终端设备。一个个节点彼此联结在一起,构成辐射范围大小不一的各类网络,这是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认识节点。而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在每个节点上实施传播行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Human),是以人为主体的节点,美国学者Jim Banister因此创造了传播学意义上的新词汇“Humanode”(暂译“人节点”),即“human”(人)和“node”(节点)的组合。这种对以人为主体的命名方式直击网络传播的本质,即在双向传播的网络世界里,在人本主义和技术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是最基本的理念。

在网络传播环境里,“节点”具有双重含义,既用来指称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又用来指称与用户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化的信息。

首先,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用户,具体是指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一个使用这一媒介并利用媒介本身的互动、联结功能的网络用户,他既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遵循网络媒体的技术规则和传播规律参与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以节点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就是节点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极为容易。集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于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传播节点最为重要的特点。

其次,节点是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及其呈现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在基于互联网这类可以实现双向传播的技术媒介里,每一个用户既是节点的实体,用户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活每一个节点;同时又是节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互动生产新的信息,因为在后麦克卢汉主义看来,人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互联网的内容。

节点传播在以互联网运营商为信息发布主体的Web1.0时代就已经存在,如果用户对于某些内容感兴趣可以通过复制文本或链接的方式转发给其他人甚至对讯息做出评论,但在这种以门户网站模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自由度和传播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真正让节点传播以规模化的形式呈现其在传播方式上的特点的则是在Web2.0时代,对这种传播形态的典型描述就是“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或“用户创造内容”(UCC,user created contents),即用户自发生产或创造的内容,或者是基于网络媒体既有内容而生产或创造的新内容,论坛、维基百科、博客、微博等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节点传播形式: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言,都可以发表评论,都可以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在信息的纽带作用下,信息网络不断地扩大和延展,显示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无穷生命力。博客以博客页面为载体,以博主的个性化表达和博文的群体化传播很好地诠释了节点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是实践节点传播理念的典型产品。经过垂直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合力推动,博客在今天依然呈现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它的对于传播主体观点的完整化表达和围绕博主观点讨论文本的结构化呈现以及若干作为补充功能可任意添加的插件,都使其具有了微型网站的架构,博客因此而被称为是个人网站。微博客从2006年开始运营,用户可以通过PC和手机终端传输精练文字(一般限定为140字)到微博客网站上,吸引追随者与其互动,形成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用户参与的低门槛和信息呈现的即时性,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追随他人,也容易吸引其他用户追随自己,彻底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是节点传播最为典型的形式。

而由节点形成的传播网络,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的“中心-边缘”模式截然不同的无绝对中心的发散网络,即“去中心化”网络。(见图1-5)图1-5 由节点形成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这张由用户相互连接和互动所组成的网络里,每一个用户都成了信息交织的复杂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既接收信息,又发出信息;既与相邻的节点发生联系,又可以与无限远的节点实现沟通。这个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但与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网络,驱动网络运行的是以人为主角的节点。2.节点传播的传播学分析

结合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传播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具体分析如下。(1)传播者。传统媒介的传播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即电视机构、报刊社等,一般都是具有垄断身份的集团或政府机构。这些集团或机构将精心制作的内容通过大众媒介向受众传播,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节点传播的主体是每一个有能力进入网络媒介平台上的个体或组织,是媒介的用户。他们依靠的是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将自己主动创造或受其他节点激发而反馈的内容传播给其他人,尽管也存在向多人传播或多人向一个节点传播的情况,但通常体现为直接的“传播—反馈”过程,属于“一对一”的传播。(2)传播载体和渠道。传统的传播渠道是指大众媒体与受众沟通的物质形式或物质渠道,如电视机、报纸或者杂志等,节点传播的传播渠道尽管也必须依赖沟通的物质载体,如电脑、手机等,但由于这种传播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互动”,因此,得以互动的装置及互动界面是必需的。电脑除了要有主机外,还必须有与界面互动的输入设备——鼠标(或类似于鼠标的其他装置)和键盘。手机的输入设备为键盘或手写笔或触摸屏。同样,目前正在积极发展的数字电视,作为互动界面的电视机除了具有传统电视机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有可以点击发送信息的按键,这在新出厂的数字电视机遥控器上已经出现。所以,节点传播在渠道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有双向传输的通道,这是新的界面传播机制形成的物质基础。(3)传播内容。传统传播媒介的内容是经过专门的机构层层编辑制作完成的,特别强调媒介的“把关人”角色,传播的内容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节点传播的内容则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每个节点传播的内容只代表单个节点的价值取向。参与传播的每个节点自己对自己的内容负责。这种没有传统媒介传播机构经过层层把关后传播的内容似乎缺少责任意识,因而显得琐碎、凌乱甚至低俗,但在节点传播网络里自有一套筛选和过滤机制,这种机制与传统媒介不同,它不是事前的过滤和把控,而是事后的纠错和制约。在以反馈作为衡量节点传播能力和范围的网络媒介环境下,过于琐碎、平庸、低俗的内容注定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和支持,反馈质量自然会受影响。和任何传播形式一样,节点传播也同样会受到社会伦理和平衡机制的制约,绝不会像保守人士想像的那样混乱不堪。受传播机制所限,节点传播的内容总体上难以达到传统媒介那样条理清晰、逻辑严整并有很强的形式感,但恰恰是这种自由的方式更容易产生有创造性和新鲜感的内容,而这常常是传统媒介中所缺失的。总体上,节点传播的内容更加繁杂,既有朽烂的鱼目,又有鲜亮的珍珠,是相对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内容的“微内容”,即用户上传到网络媒介上的任何数据。(4)传播对象。传统媒介的传播对象是媒介传播机构主观设定的目标受众,因为传统媒介难以有效识别媒介接收对象,往往以受众群体最大化为传播目标。所以在信息传播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迫式”传播,不管受众是否需要、是否接收媒介传播的信息,传播机构强行将内容推送到受众面前。与此相反,互动媒介的传播对象相比起来要精确得多,它不以受众群体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节点传播的信息到达的往往是相关群体,强调信息的关联性。这与信息传播的方式直接相关。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主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在了解接收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尽量避免打扰对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传播前往往会去征得对方的许可,这样就能极大提高传播信息的有效性,这是节点传播的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下一个节点主动向上一个节点索取信息,即如果甲节点的信息符合乙节点的要求,乙节点会主动获得信息。数字媒介的发展为这种“牵引”式的信息采集方式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搜索引擎”就是这样的技术,它在理论上能将网络媒介中所有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都搜索到,这样,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标签”都有可能被其他节点识别并发生关联。概而言之,节点传播的受众界限很难划分,节点与节点之间互为受众,这也是节点传播网络越来越密集的重要原因。(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无法笼统表述,要根据每一个传播行为的具体传播过程来做判断。这在大众传播领域更是千差万别。但在节点传播领域,由于强调信息传播的关联性,传播行为追求的是有效性并有相关的识别技术做保证,因此,节点传播相比于传统的媒介传播而言更有效果。三、界面传播

在了解界面传播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界面。“界面”(Interface)泛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汉语大词典普及本》2000年版),在物理、化学领域广泛使用,表示不同质物体间的接触面,如液体/固体界面。后来应用到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汇处”。在信息传播领域,“界面”可以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具体到互联网界面,在硬件上包括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显示设备(电脑显示器)和输出设备(打印机),软件上则包括用户所能直接感知到的软件系统(主要是浏览器以及其他可视化软件)。事实上,我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界面的认识,因为我们对于它们的体验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一赖以互动的界面。界面的存在是网络传播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人类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传播决定了网络界面的特点。

所谓界面传播,就是借助网络终端的硬件设备,在互联网软件系统支持下,用户基于互动界面传播、接收信息的行为。这与人类历史上既有的各种传播形态有很大差异,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传播行为。对于界面传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界面传播是充分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形式

网络界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从互联网出现时的文字用户界面到稍后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再到今天的多媒体用户界面(Multi-media User Interface),每一次界面的升级都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技术的进步带给用户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则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最大的变化主要不在硬件层面上,而是体现在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上。通过与电视机对比,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电视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改变的只是电视屏幕的外观(黑白到彩色、模拟到液晶、凸面到纯平等),而在软件层面上的进化上却鲜有改观。互联网在软件层面的更新和完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巨大的技术能力支撑下,网络界面的进化方向就是不断缩小其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距离。多媒体人机界面图(见图1-6)能直观地反映互联网界面在满足人类需求上的无限潜力。图1-6 多媒体用户界面图

上图表明,当人类以击键、指点、触摸等动作通过多媒体人机界面向计算机发出指令后,高度智能的软件会从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里调用与人类需求匹配的有用信息,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的多种感官,不断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未来的网络界面将向多通道用户界面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界面方向发展,持续优化的界面将带给用户更优质的体验,用户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2.界面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作为受传者的用户之间在传受关系上是不对等的,报刊、广播、电视这几大类传统媒体都是以专业的媒介内容生产机构为中心,用户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无法有效地向媒介组织反馈。在整个媒介传播体系中,媒介组织始终处于传播网络的核心,用户则是散布于传播网络外围的边缘角色。而互联网界面不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有进步,它还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进入媒介流程的门槛,让用户拥有了媒介控制的手段,将使用媒介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媒介形式,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与电视相比,在界面上存在着诸多比较优势,从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互联网界面的进化程度及用户控制权的提高。表1-1 电视和互联网的媒介界面对比

通过上图的比较可以看到,互联网互动界面的存在确实改变了用户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用户参与互动上,人信互动、人际互动、人机互动三种互动方式不仅大大扩展了互动的范围,而且在互动的深度上也得以拓展。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传受关系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用户在面对专业媒介组织所传播的大众化的信息上有了更多反馈的机会和更多选择的空间,改变了被动的地位,传受关系趋于平等;另一方面,用户在与其他用户传收信息时,可以更多地进行互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定位在转换上非常容易,传受关系不再固化。无论是哪种情况,传播者和受传者由于联系渠道的便利而有了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这有利于传受关系的和谐。

总之,界面传播为我们研究网络传播乃至泛媒介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以技术视野来透视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空间。界面所包含的不只是作为物质载体以呈现媒介内容的显示器(屏),还包括重新界定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软件,正是后者大大拓展了信息传受的范围,开拓出更大的空间,将人类的传播行为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思考题】

1.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有哪些?

2.Web2.0的相关技术有哪些?

3.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包括的硬件有哪些?

4.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

5.计算机网络有哪几种类型?

6.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7.请描述一下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8.我们通常所说网络传播中的互动包含哪几种类型?

9.应如何理解节点传播这一概念?

10.应如何理解界面传播这一概念?

第二章 网络传播界面构建

在众多传播媒介中,网络媒介因互动界面的存在而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传统印象。一边是由虚拟技术构筑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另一边是牛顿式的物理空间;一边是由各种软件系统构造的虚拟世界,另一边是制造了这个虚拟世界又对其充满了好奇而持续探索的人类现实世界。所有与网络世界相关的内容都发端于此,简洁而又深奥。充分理解这个人/机分野的界面,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节 网络传播界面内涵

一、网络传播界面定义及作用1.界面及网络传播界面

界面是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的简称,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是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综合操作环境。通过人机界面,用户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命令、数据等输入信息,这些信息经计算机系统处理后,又通过人机界面把产生的输出信息回送给用户。图2-1有利于对人机界面的理解。图2-1 人机界面概念模型

为实现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除了计算机的显示器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在硬件上包括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显示设备(电脑显示器)和输出设备(音箱、打印机)等,软件上则包括用户所能直接感知到的软件系统(主要是浏览器以及其他可视化软件)。具备了这些条件,交互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完整的界面包括硬界面(计算机硬件)和软界面(系统软件)。当计算机成为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后,基本的硬件设备没有什么改变,而软件系统则变得更加复杂。用户对网络的体验和感受直接来自于界面,而计算机、互联网界面一直朝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向完善,用户成为界面设计和发展的核心,人机界面常常称作用户界面,体现了对用户的尊重和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

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网络用户界面,无论传播者传播的是什么形式的信息,都要适合界面的展示方式,否则就无法被受传者有效识别。受传者也是在界面空间内识别和接收信息的。正是通过界面,传受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和维护。因此,界面是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为网络传播界面下一个定义。网络传播界面是为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目的而设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在硬件设备上与单体计算机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软件上除了要具备保证计算机运行的驱动程序和运行系统外,网络系统是最重要的内容。正是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用户才有可能接入互联网,参与网络传播。因此,对于网络传播界面的研究往往忽略对其硬件设备的研究,而是集中于展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可视界面的研究,核心是网络用户如何通过各类网络软件和程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使用网络终端设备最重要的动机就是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达到获取信息和沟通的目的,高效实现这一目的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源于界面的质量。由一系列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组成的软界面就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界面主要是指软界面,形象地说,就是呈现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引导用户达成在线目标的各种可视化程序。2.网络传播界面的作用

简而言之,网络传播界面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用户提供与其他用户、网络系统及网络信息进行互动的工具。正是有了网络传播界面,用户才能进入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展开各种以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传播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界面是互动界面,所有的互动行为——人际互动、人机互动和人信互动——都是由界面触发的。正确、全面地认识了界面,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传播行为,认识网络传播的规律。

从1991年互联网开始面向公众应用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界面的发展方向就是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便于用户更好地参与互动。互联网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用户对于各种信息的识别和各项任务的执行,使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页面上的信息进行互动。图2-2是图形用户界面的基本模式。图2-2 图形用户界面概念模型图

随着互联网上文件类型的增多,更多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出现在互联网上,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用户的互动行为,界面又进一步发展,变成了多媒体用户界面。(如图2-3所示)图2-3 多媒体人机界面概念模型图

随着人类交互需求的提升,今后界面开发的方向是多通道人机界面,即利用一个以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的互补性来捕捉用户的意向,增进人与界面交互的自然性,从而提高互动的效率。(见图2-4)图2-4 多通道人机界面概念模型图

通过上述几种人机界面的发展趋势的介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界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界面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人的自然交流状态,互动的层次和效果也日益丰富,而界面优化的方向则是越来越少地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从科技的发展方向看,界面有趋于小型化、轻便化、便携性的倾向,当界面所能提供的便利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这样的界面就是完美的界面。也许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但人类一直在向这个方向探索。这也是将虚拟拉近现实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与信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无所不在,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互动。界面的进化事实上一直在帮助用户趋近于这样的结果。为用户提供人际互动、人机互动和人信互动的工具,保障用户通过互动更好地实现传播的效果,这是网络传播界面最基本的作用和功能。

任何媒介都存在传受双方基于信息产生接触行为的界面,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都有不同类型的界面,只不过这样的界面完全由传播者来设定,用户(受众)只是界面规则的被动服从者。从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界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力,谁拥有界面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谁就拥有了相应的主导权。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决定了上述三类媒体的权力,作为受众的用户只能通过界面在大众化的信息产品中做出有限的选择,因为传统媒体拥有的是无法参与意见和有效互动的“硬界面”,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高度不对等的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不但让用户很容易拥有硬件设施,“硬界面”不再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障碍;软界面从一开始就秉承“共享”的理念,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诉求:根据梅特卡尔夫定律,网络用户越多,用户之间互动的频率就越高,互联网的价值就越大。正是互联网互动界面的存在,让普通用户拥有了在网络空间里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向其他用户发送信息的权利。用户控制了信息的流向,这是历史的进步。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决定传播影响力的不是传播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规模大小,而是信息能满足用户的程度。传播规则在网络世界里被重新改写,这是界面下移带给网络用户的福音,人类传播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二、依托互动界面的信息处理方式

人机交互的主体包括计算机和用户,二者之间的交互是通过互动界面实现的。图2-5概括地描述了典型的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流程和工作方式。图2-5 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型

在人机交互系统中,计算机内部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存储系统可以认为是一个“黑箱”,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讲,他们对计算机系统的状态和运行过程的理解和操作都是通过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实现的。用户界面也常被称为人机界面。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音箱等将系统的信息以人能够感知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同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和话筒等可以接受用户的各种操作指令并传达给计算机内部。当上图左侧的单一计算机变成若干台计算机并且彼此互联时,这就变成了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模式。因此,对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互联网的人机交互行为的理解。

计算机的输出信息是如何被人接收和处理后转化为反应动作从而指导计算机的下一步操作的呢?心理学的人类信息处理(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人类信息处理模型认为人在接受刺激信息后通过感知系统(Perception)、认知系统(Cognition)和反应系统(Response)进行信息处理并做出行动。这一过程具体描述如下:

首先,感知系统感知外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感知处理器中。计算机屏幕输出的信息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被眼睛、耳朵等感知系统接受后,被传输到感知处理器中,在这里,输入的信息被短暂地储存起来并被初步理解,一般信息被理解的程度只限于模式识别和上下文理解,信息的处理层次相当表面化。要想让计算机屏幕输出的信息更好地被识别和理解,信息最好能够直观而易于识别。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推出的。

其次,信息通过思维处理器,在短时记忆器、长时记忆器的协调工作下,被认知系统所认知。首先,被感知的视听觉信息被感知处理器处理后会有选择地被传送到短时记忆器(Short-term Memory)中。短时记忆器的储存容量小、保持时间短(若干秒时间)且容易受到噪声等分散注意力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记忆的效率和能力,但它作为人的日常思考暂时储存信息的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短时记忆器与思维处理器协调工作进行各种复杂的思维操作,包括理解各种信息的内在含义、推理及逻辑关系等。短时记忆器中的部分信息会有选择地被传送到长时记忆器(Long-term Memory)中。

长时记忆器的特点是容量大,储存时间长,并且主要以结构化联系的方式储存内容。这些内容被记忆的时间长短和准确程度,往往取决于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程度,某一内容与其他内容联系越丰富,其特征越明显,其表现方式越形象,这部分内容就越容易保持和提取。也就是说,长时记忆器中的内容与人所感知的信息吻合得越完全,这些内容也就越容易被发现和提取出来。理解了这一记忆原理后,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应当把握简洁原则,让出现在界面中的内容尽量简单明了,以避免用户看到太多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而分散了注意力。当设计复杂的界面功能时,则需要考虑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或步骤来实现。在设计中尽可能使信息的结构清晰易懂,为各个信息单元提供丰富的联系信息,并强化设计的差异性,这有利于提高长时记忆器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效率。

最后,反应系统在反应处理器的帮助下对所感知和认知的信息做出判断,通过手指、发音系统等作出反应,从而对计算机下达行为指令。为提高用户的反应速度和效率,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对人的反应处理器和反应系统的负荷,比如,要减少键盘和鼠标之间过多的切换以减少不必要的眼球移动。为减少用户在使用界面时的疲劳感,在界面要素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在使用计算机时的舒适度,比如键盘和鼠标的设计要符合人的使用习惯,显示器位置和现实参数等也需要调整到合适的水平,“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界面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描述了人类在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时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这适用于描述用户依托互动界面借助互联网实施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根据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模型,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实际情况,绘制依托互动界面的网络信息处理模型如下:(见图2-6)图2-6 依托互动界面的网络信息处理模型

通过这一信息处理模型,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完善的用户界面对于高效的信息传播活动所起的作用。界面是信息传播的始点,也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它构成了人类网络传播的中枢环节。对依托互动界面的信息处理方式的认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界面,更好地控制互动的方向,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

第二节 网站界面规划

一、网站结构规划1.结构类别

网站结构是指网站中页面间的层次关系,网站结构对整个网站的搜索引擎友好性及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它按性质可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1)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是指网站实际目录结构,就是服务器上某个分区下面的文件夹和文件所构成的树级目录。网站的物理结构由页面的真实存储位置决定,反映的是页面的存储层次,正常情况下,物理结构决定了页面的目录深度。

在网站中,常见的物理结构包括扁平式及树型结构,其中树型物理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方式。

①扁平式结构

扁平式物理结构是指把网站中所有的页面都存在根目录下,从而形成一个所有页面的目录深度层级一样的存储结构,这种对页面不加分类就直接存储的方式,不利于网站的更新维护。

②树型结构

树型物理结构是指把网站中的页面按照类别存储在多个具有层级关系的目录里。大型网站多采用树型结构,这样的方式更便于更新维护内容。由于分类详细,页面路径层级关系很深,树型结构中页面路径的层级通常在一层以上。(2)逻辑结构

网站的逻辑结构是指由页面间的链接关系所决定的结构,它反映的是页面间的链接层次关系,在逻辑结构中,常用链接深度去衡量页面间的链接层次。

链接深度越小,表示从源页面达到目标页面的路径就越短;与重要页面间的链接深度越小,被搜索引擎抓取的几率就越大。在网站中,链接深度反映的是页面间链接路径的长短,而URL反映的是页面的存储位置,因此,URL与页面的链接深度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在网站中,常见的逻辑结构包括平铺型及树型的结构方式,树型逻辑结构是实际中最常用的类型。

①平铺型结构图2-7 网站平铺型结构图

平铺型逻辑结构是指网站中任意两个页面间是相互链接的结构,即网站中任意一个页面都包含其他所有页面的链接入口。这样网站中任意两个页面间的链接深度都是一层;从数据结构角度看,平铺型结构实际是深度等于一层的树,如图2-7所示。

②树型结构

从页面链接关系的角度,树型逻辑结构是指通过分类(或频道)页面对本分类(或频道)下的页面的链接地址进行合理组织的结构。

不管是平铺型还是树型逻辑结构,任意两个页面间都是连通的,即从网站上的任意一个页面出发经过若干个路径后总会到达另外一个页面。如图2-8所示,“首页”与“页面 1”就是连通的。图2-8 页面之间连通路径图示

图2-9是搜狐奥运官网新闻栏目树型结构框架,有利于读者对网站结构的理解。图2-9 搜狐奥运官网新闻栏目树型结构图

扁平式的物理结构架构与底层数据逻辑结构嵌套模式,才是最佳的网站结构模式。通常网站频道、栏目、专题采用扁平式物理架构,如果单一采用逻辑结构,网站内容的存放和管理将会出现混乱,为网站出现坏死链接埋下隐患。超出扁平式三层结构的底层数据(终端页、详情页或存放路径较深的页面)可以采用逻辑结构,保证页面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

总之,优秀的网站在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设计上都非常出色,两者既可以重合也可以有所区分,而控制好逻辑结构也会使网站的用户体验变得更加优质,并能促进和带动整个网站的页面在搜索引擎上的权重。2.网站功能的设计

网站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户交互和技术实现。所有技术方面和后台的进程及应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为用户提供交互式的服务。技术至关重要,网站功能的应用依赖技术的支撑,没有强大技术的配合网站功能将无法实现。(1)个性化功能设计

个性化长久以来一直是互联网上的流行词汇。在这个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个性化意味着网站需要提供高效的过滤器和内容推荐,以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

以消费类网站的推荐方式为例,在网络上许多消费类的网站希望能为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内容,其中有几种主要的推荐方式:

一是个性化推荐,即根据个人过去的网络行为来推荐内容。搜狐的SNS产品搜狐白社会或搜狐博客等大型社区允许每个用户指定喜欢的页面布局以及功能板块设定自己的个人主页。

二是社会性推荐,依据相似用户在过去的网络行为来推荐内容。当当网或淘宝网等电子商务网站会根据相似用户在过去所购买的物品作为推荐的依据。(见图2-10)图2-10 网站根据用户购物筐里的商品进行推荐

三是物品推荐,是基于物品本身性质所做的推荐。电子商务网站在用户购物即将结账的时候,网页根据用户购物筐里面的商品内容,自动推荐其他相关产品。

真正的用户个性化往往需要设计、开发、维护一个完整的个人化数据管理系统。因此,考虑支持个性化功能时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有必要?

下面是支持个性化功能的几个必要条件:

网站有相当大数量的用户经常重复使用此网站;

网站的信息量远大于单一用户所需要的信息量;

网站信息的板块相对稳定;

用户使用网站时所感兴趣的内容有明显不同的倾向,网站任何一个设计都不能同时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兴趣倾向的需求,这时所产生的新需求,要通过跟踪调查用户习惯,再细分个性化功能;

不同用户群体使用网站时的兴趣倾向相对稳定;

相对多的用户在每次使用网站时要进行同样的、繁琐的操作以得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用户愿意将个性化要求的信息提供给网站的拥有者;

很多用户提出了个人化的要求或期望;

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其得到的利益成比例。(2)信息发布系统与注册系统

①信息发布系统

根据用户选择的板块分类,自动发布所选的信息内容,可以使用此系统构造新闻内容页面,自动生成首页的新闻链接,同时产生历史新闻列表,提供新闻页面的管理界面,自动发布行业新闻,并且新闻内容页中支持插入图片方式和网页代码,自由设置新闻类别,自动显示信息的发布时间。

信息发布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功能是指系统能够实现网站内容的更新与维护,提供在后台输入、查询、修改、删除各新闻类别和专题中的具体信息的功能,选择本信息是否出现在栏目的首页、网站的首页等一系列完善的信息管理功能。

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系统相关属性,定制个性化环境。

网站页面模板管理

网站页面编辑功能可以通过WEB编辑方式轻松实现网站页面模板的定制功能。将这些日常维护工作量转为系统化、标准化的维护格式,从而保证网站设计风格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

新闻代码

新闻代码可以嵌入用户首页在非新闻主机的页面上,显示更新的新闻列表。

②注册系统

用户管理系统有两大主要模块:用户认证注册模块、管理员的管理模块。

当某位用户需要加入到某一项工程当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网络来注册成为用户。而管理员模块则可以对注册的用户进行认证,通过认证后分配相当的权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用户管理过程。

注册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用户注册

用户注册模块能够满足用户的注册,包括用户的资料管理、修改等。

管理员功能处理

此模块能够满足管理员对注册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对注册的用户进行审核通过、对审核通过的用户进行删除、分配权限以及能够使数据库当中的数据生成权限配置文件。

系统权限

具有上下级关系,是一个树状的结构。对于每个权限,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可访问,另一种是可授权。例如对于“查看用户”这个权限,如果用户只被授予“可访问”,那么他就不能将他所具有的这个权限分配给其他人。

系统管理

主要是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查看用户、新增用户、修改用户、删除用户。二、网站界面规划

网站的结构规划完成后,要做的是把这些功能板块分布在页面中,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网站的界面进行布局与规划。

在进行界面规划之前,我们要分析研究与用户行为、习惯、网络环境、硬件、用户屏幕显示大小等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规划出用户接受度较高的网站。1.通过用户分析优化网站界面

通过用户分析可以得出合理的界面规划,如用户在页面上视线轨迹的分布情况、用户在页面不同板块中的鼠标点击行为、对于页面布局长短的用户接受程度如何等。界面设计要实现的是视觉呈现,更多的规划需要在前期经过深入的思考、验证,合理的界面规划将带来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及效率。

明确了界面规划的大致方向后,我们需要从研究用户行为开始,其中眼动追踪(Eye Tracking)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1)眼动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

一个眼动跟踪系统,如Tobii T60/T120/X120,通常是通过监测目标人群的眼睛在页面上的反应和典型移动来进行的。人的眼睛通常是不停地移动的,直到停留在某一点上。研究发现有超过十多种不同的眼睛移动类型,它们中最重要的是扫视(Saccades)、固视(Fixations)和平滑移视(Smooth Pursuit)。当眼睛停留集中在某点时称为固视,而当眼睛在若干固视点间移动时则称做扫视。

当眼睛注视时,通常需要100至600毫秒,在每个点注视时大脑就开始处理从眼部接收到的视觉信息。扫视通常是指从一个注视点快速跳跃到另一个注视点。通常每次扫视的平均时间是20至40毫秒。在这期间,眼睛不对大脑传送信息。

人眼的视野大概在200°,绝大多数光感细胞位于视网膜上的中心凹(Fovea),它们是我们能够看到各种有色彩事物的关键因素。这个中央凹区域相当小,通常只覆盖我们眼睛视野的1°~2°。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光感细胞也是我们的大脑能接收视觉信息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感知通常略大于我们能看到的。当眼睛处于休息状态时,大脑的注意力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但眼睛不移动。对中心凹视野监测通常是有效判断注意力变化的手段,因为大脑通常无法处理中心凹以外的复杂刺激信息。不少例子证明,大脑在处理中心凹视觉信息时比外围视觉信息更有效率。因为相比于清晰的视觉信息,大脑需要花更多的努力来理解模糊的视觉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可以通过跟踪眼部运动,尤其是注视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这就像我们所了解的,为了了解事物我们只能注视它或离它很近。如果某人没有注视,他不可能看到并阅读文字。眼动跟踪系统记录这些移动,并且当眼睛注视时,标记中心凹的位置。

通过分析眼部移动,我们能了解人们的行为。注视时间的长短通常表明了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和认知行为的发生。如在阅读时,[1]注视常见词汇的时间通常比非常见词汇时间短。(2)根据眼动追踪结果确定网站界面布局

眼动跟踪是一种通过大量短期测试就能获得明确结果的好方法。通过此方法能够得到那些用户无法告知的信息,它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较为精确的数据,使问题简单化,对于创建高效的页面布局很有帮助。

通过眼动追踪的测试研究分析的结果是:眼球的第一运动聚焦于网页的左上角。用户浏览网页的这一习惯应该在意料之中,毕竟左上部为主要操作中心,这一点为大多数重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所采用。当考虑网站设计时,必须尊重用户的习惯,尽量保持这一格式。图2-11 Google网站上用户浏览的主要区域示意图(呈F型分布)

用户浏览网页时,首先观察网页的左上部和上层部分,之后再往下阅读,浏览右边的内容。用户普遍的浏览方式呈现出“F”的形状。网站界面在规划时要保证内容的重要要素集中于这些关键区域,以此来确保用户的参与。而在此放置头条、副题、热点以及重要文章,更有可能吸引读者有效阅读。

以Google眼动跟踪研究为例,Google指出用户在浏览搜索结果页面时,眼睛停留在什么位置、点击什么内容等几乎完全是下意识行[2]为。总的来说Google界面设计符合常见的F型分布。(如图2-11所示)

根据用户浏览页面的特点,网站通常在界面设计时遵循从左至右、从上往下的规律,这是基于用户的视线运行轨迹。以搜狐网站首页的布局为例,左侧顶端呈现公司的品牌形象,这让所有访问网站的用户能在第一时间识别网站;其次,在顶端主导航区域的设置上,左侧为重要新闻阅读区的展示,从整体布局来看符合 F型的结构,就是根据通行的规律进行合理规划的。(见图2-12)图2-12 Sohu.com 首页内容功能的F型分布图2.对界面布局规划的方法

根据对首屏以下版面关注度、登陆框设置、表单设置的分析,可以发现界面设计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设置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1)如何有效提高首屏以下版面的关注度

在界面规划时,通常将重要信息呈现在首屏。Fiz Yazdi、Joe Leech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显示区域是首屏部分,但在有滚动线索且没有滚动设计障碍的情况下,用户并不介意滚动屏幕。他们从用户测试的行为观察中验证了这一点,即用户很自然地在页面上做很长的滚动来寻找他们想找的内容。一个适合快速扫视的首屏页面能够有效地展示品牌而不用担心用户看不到首屏以下的部分。

根据Cxpartners公司的分析,当他们在Cxpartners进行用户测试时,利用了眼动跟踪技术。眼动跟踪可以让他们了解用户看到了什么,之后,他们将获得的数据制作成一系列的热区图。热区图可以展示出一组用户的视觉焦点集合。图2-13 根据眼动跟踪数据生成的用户焦点热区图

①滚动条可用于揭示首屏以下的内容长度

从热区图上看到,在滚动条上有一个很亮的热点,这表明滚动条通常被用来揭示页面的长度,用户期望页面能滚动。该热区图如图2-13所示。

②有效界面布局能促进首屏以下部分的用户浏览

Fiz Yazdi和Joe Leech为Bristol Airport做的一项眼动研究,对比两种不同的主页设计风格对用户浏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首屏规划简洁的页面,首屏以下的部分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浏览。(见图2-14,左侧的图片在首屏稍显拥挤,而右侧的则相对简洁)图2-14 两种不同的首页设计风格对用户浏览行为的影响示意图

③影响用户不浏览首屏以下内容的界面布局

影响用户不浏览首屏以下内容的因素比较多,有一种情况就像pupai.cn 一样,虽然页面很长,内容很多,但用户很少进行滚动页面的操作,甚至不知道页面有很多信息。经过分析发现,该网站首页的大幅面的视觉图片占据了整个首屏,页面几乎没有指示性的设计,这是妨碍用户进行滚动的原因。(见图2-15,分辨率为1024*768)图2-15 pupai.cn网站的首页设计

类似情况比较普遍,完整的画面以及突显的水平分割线都不利于吸引用户滚动。如果稍加改动,效果会大不一样。如图2-16所示,如果缩短视觉区域的高度,将内容规划在首屏中,这一个小小的改动带给用户这样的信息指示:请使用滚动浏览更多信息。图2-16 在屏位分界线之上的分割图片暗示下面还有更多信息

经过上述的优化后虽有一些改观,但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作为购物网站,pupai.cn网站在首屏所展示的仅仅是活动信息,产品展示几乎没有,无法激起用户的购买行为。针对pupai.cn购物网站的页面规划,建议学习Apple.com,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将网站主推的重要产品、型号、价格以及更为重要的订购电话信息等内容重新布局,从用户角度出发科学布局。在Apple.com 网站上,在1024*768分辨率显示下,不但屏位分界线之上的分割图片暗示下面还有更多信息,而且重要信息都在显眼位置得到了呈现。(见图2-17)图2-17 Apple.com网站的首页规划

通过上面多个设计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进行界面规划时需要遵守下面几项基本原则:

少即是多。虽然首屏非常珍贵,但不要试图将所有的内容放到上面,科学地利用空白和图片能促使用户浏览更多的内容。

生硬的水平线分割不利于滚动页面。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要通栏的水平线元素,相反,要让一小部分内容在分界线上可见,这有助于刺激用户滚动页面。

避免使用内嵌的滚动条。浏览器的滚动条是一个页面信息量的提示器,而内嵌的iFrame和其他包含滚动条的元素会打破这种提示,这也会导致内容不可见。

总之,不管用户从何种途径到达页面,他所看到的一定是网站最想表达的,同时也是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因此,合理地进行功能、内[3]容布局能带来更多关注。(2)导航设置

明确而有效的导航对于网站来说至关重要,它就像网站的门牌号码,随意更改将会使用户迷路,如果不能快速、便捷地找到它,将带来用户的流失。

网站内容的入口很大一部分都是依赖于导航系统,而导航系统的作用是告诉用户当前在哪里,可以去哪里,这里有什么,附近有什么,指引用户下一步的行为。

导航系统是网站中不可缺少的组件之一,主要包括全站、区域、情境式、辅助性、面包屑导航几大类。

全站、区域和情境式导航的元素多数情况下同时存在于网页上,如何在网站中整合好,这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网站栏目的多少、页面结构复杂程度、实现效果的JS程序、交互过程等等。

全站导航系统

通常在全站所有页面展示的导航系统,可直接链到重要的区域和功能,无论用户在哪个层级页面中,使用的都是同一个导航。全站导航需要保持一致性,这类导航以密集且重复来访的用户为中心。以Apple.com.cn为例,具有情境式的全局导航系统,不仅告诉用户当前页面有什么内容,还告诉用户正在哪部分内容页面上。(见图2-18)图2-18 Apple.com.cn网站的首页规划

区域导航系统

进入二级栏目后,该栏目有很多子栏目,把这些子栏目列出来,方便用户即刻浏览那些内容。有些网站会把全站导航和区域导航整合成一致且统一的系统,如下拉菜单。和全站导航一样,在同一个站点中区域导航的表现形式最好是一致且统一的。(见图2-19)图2-19 Sohu.com的区域导航

情境式导航

进入目的页面后,会有一些内容指向特定的网页、文件、对象,比如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喜欢这个商品的用户也会喜欢……”、“同类TOP10”等。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式全局导航系统] 主要是说明所处的位置,[情境式导航] 是说明在这张页面内容的情境下,有什么相关内容可以告诉并提供链接给用户。

辅助性导航系统

包括网站地图、索引、指南,是确保大型网站可用性和可寻性的关键。

面包屑(Breadcrumb)导航

面包屑(或称为面包屑路径)是一种显示用户在所访问网站此页与彼页层次结构及位置的二级导航方案。它为用户提供一种追踪返回最初访问页面的方式。

当用户访问页面的时候,面包屑不应该是页面中最醒目的元素。通常它出现在页面的上半部分,而且在主要导航的下面(如果使用了水平导航布局)。下图使用了面包屑导航,浏览该页面的用户会方便地了解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是:新闻中心>国内新闻>国内要闻>时事。(见图2-20)图2-20 搜狐新闻面包屑导航示意

面包屑路径有一个线性结构,因此如果页面不能分类到整洁的目录,使用面包屑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决定是否使用面包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规划网站分级。当低一级的页面放置于上级目录下时,面包屑路径将会是无效、不正确和让用户困惑的。

面包屑导航有三大作用:良好的用户体验、节约屏幕空间、降低跳出率。

良好的用户体验

可以让用户清晰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方便用户通过面包屑导航栏返回上级目录浏览其他的页面。

节约屏幕空间

面包屑导航通常是水平排列以简单的样式来呈现,路径不会占用页面太多的空间。从内容下载等方面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降低跳出率

面包屑路径是一个诱使首次访问者在进入相关页面后继续浏览这个网站的好方法。比如说,当用户搜索到感兴趣的内容页面时,看到一个面包屑路径,这将会诱使用户点击上一级页面去浏览感兴趣的相关主题,从而有效降低网站的总体跳出率。

基于位置的面包屑导航向用户显示他们在网站的哪一个级别页面。典型的应用是有多个级别(一般是多于两级)的导航方案。在下面的例子中,每一个页面的文本链接表示它比右边的文本链接高一级。(见图2-21)图2-21 搜狐新闻面包屑导航所显示的链接等级(上述内容参考的文献为:1.Breadcrumbs In Web Design:Examples And Best Practices,作者为Sven Lennartz,详见:http://www.qianduan.net/2.《Web信息架构》,Peter Morville & Louis Rosenfeld著,陈建勋译)(3)登录框的设置

寻找登录口时,用户通常会用眼睛先扫描页面并伴随着鼠标的移动寻找两个等大的文字输入框,在第一个框内输入用户名,第二个框内输入密码,这种根深蒂固的登录模式需要在界面规划时充分考虑到。

我们注意到很多网站将登录框设置在页面顶端、左侧或右侧,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登录框的位置还是样式(表单或链接)对用户来讲都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位置和样式都能很好地承担其功能——想登录的用户可以比较容易地完成登录。登录框如何设置并没有一贯的原则,通常根据网站性质来决定。

例如,门户类网站多将登录功能设置在页面的顶端。(见图2-22、2-23、2-24)图2-22 Sohu.com的登录框图2-23 163.com的登录框图2-24 Sina.com的登录框

SNS类网站登录框的设置基本在最显眼的左侧,页面功能设置较为简单,这与它提供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有关。(见图2-25、2-26)图2-25 以白领为主要用户的Kaixin001.com主打情感牌图2-26 Bai.sohu.com白社会展示较多互动产品来吸引用户注册参与

人人网在新用户注册方面花了很多心思,界面中明显突出两个功能:一是用户登录;二是新用户注册。将新用户注册信息框直接设置在首页,最大程度避免新用户注册时的二次点击,提高注册率。(见图2-27)图2-27 Renren.com界面突显两个功能

购物类网站除了遵循门户网站的特点在页面最顶端设置登录框外,在页面的右侧也设置了同样的功能。用户按习惯在页面中没有找到两个输入框,那么他们会扫描寻找一个叫做“登录”的链接,虽然右侧也有登录口,但按钮不够突出,这种设置可能造成认知上的不一致。(见图2-28)图2-28 Taobao.com注册页面的两个登录框(4)表单的设计布局

表单是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商业网站的联系到反馈、从注册到交流、从在线银行到搜索都能见到表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布局方面,要考虑到用户在填写表单时,不喜欢被过多地干扰,而是希望尽快完成任务,因此,非常有必要将表单设计得清晰整洁。用户乐意完成一个容易理解、简洁利索的表单,即使长一点也能够接受。相反,他们不欢迎被视觉分割且复杂的表单。设计表单时还应经常提醒用户他们想要什么,然后问他们是谁,以便建立信任。例如在索取用户资料(“请填写以下部分”)时如果使用cookie来记录用户的信息(不是密码),就会帮助用户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下面是表单布局的基本原则:

①要垂直而不是水平

用户通常是从上往下填写表单,简单的垂直布局一般效果好于多栏的布局,因此,在表单所有的地方都使用简单的垂直布局和顶部标签对齐。

如下图所示,所有的被测表单虽然标签的对齐方式不同,但都是垂直的布局。通过和左右标签对齐对比,可以发现垂直顶部对齐效果更好。(ebay案例,见图2-32)参与者发现相对于左右扫视,这种形式更容易在一列中向下进行扫视。

②标签左对齐更清晰

有时候由于一些限制(如能垂直使用的空间有限),不可能使用垂直布局的标签,水平对齐布局也是可选的方案之一。

Hotmail(图2-30)和 Yahoo(图2-31)都采用标签右对齐的方式,而Google Mail(图2-31)则采用左对齐的方式。参与者的眼动跟踪测试表明,并没有明显的结论能证明标签左对齐和右对齐哪个更好。然而,标签左对齐通常被认为传达信息更清晰。

虽然标签左对齐被认为将造成表单填写最慢,那是因为需要更多的眼部注视和更长距离的视线移动,但这对于表单设计的目的而言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标签左对齐的表单通常有更整齐、更清晰的布局,它们能使用户快速扫视每个标签,这增加了标签的可读性。

如果垂直对齐标签不可行,那就应该使用粗体标签并左对齐。在测试中发现:粗体更能让标签在前景中突显出来,参与测试者也觉得使用粗体标签将使填写变得更容易:“Google mail更容易阅读,因为它是粗体的。”

③标题分组设计成有颜色或有阴影更突显其重要性

Cxpartners公司通过对4个注册表Yahoo! Mail、Gmail、Hotmail、ebay的分析,找到一些优化表单设计布局的方法,来确保用户理解哪些表单是他们真正需要填写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填写时能够专注于表单。图2-29 Google Mail注册表单标签 垂直左对齐;控件间没有分组;粗体字标题

4个注册表单都有很好的组合设计。举例来说,每一种都代表了不同的布局风格、不同的控件分组和不同的字体变形的方式。(如下图2-29、2-30、2-31、2-32所示)图2-30 Hotmail 注册表单标签 垂直右对齐;控件间没有分组;没有粗体字标题图2-31 Yahoo! Mail注册表单 标签垂直右对齐;有分组,以分隔线、数字和有颜色的标题为区分图2-32 ebay注册表单 标签垂直顶部对齐;有分组,以阴影标题为区分

我们设计表单时可将它分割成可管理的几个部分,并将相关的控件放在一起,这样当用户在填写表单时就会感觉表单更短。

在测试中,Google mail与Hotmail是没有将表单内容进行逻辑分组的,而其他两个都将相关的控件进行了分组,并给每个分组一个标题。

从眼动跟踪的结果来看,有颜色或带阴影字体分组的标题更可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见图2-33)

用户反馈集中为:“阴影字体的标题清晰很多”,“Yahoo的输入框分组很好,紫色的分组标题很好用,输入框被很清楚的划分,一眼就能理解。”图2-33 ebay的注意力热图表明参与者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分组的标题上

将相关的输入框进行合适的分组是相当有效的。问题是:是否用户总是不得不去看分组的标题?这可能取决于标题的目的和它们在表单中的重要程度。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让用户去看标题,那就使用带阴影或有颜色字体的标题。如果标题不重要,那就不用刻意去那么做。我们需要避免用户在填写时感到迷惑。

④对数字和邮编使用单一输入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用户对于如何填写数字(邮编和电话号码)很迷惑。

ebay对于电话号码的输入用了四个输入框,虽然有一个输入框的下方有输入的示例,但对于需要如何输入一个移动电话号码仍不是很清晰。就像图2-34 ebay注意力热图所示,深色的点(热点)表示用户在电话号码输入框上耗费了最多的注意力。图2-34 ebay的注意力热点图表示用户在电话号码输入框上耗费了最多的注意力

有一些方式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其一就是将问题简单化。单个输入框通常相比多个输入框更有效率。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验系统,它能判断用户的输入是否有效。用户经常不确定是否应该在邮编中包含一个空格。

好的设计应该能有一定的容错性(有没有空格都可以接受)。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简单、清晰的错误提示是必须显示的。

电话号码是一个有技巧的设计。国际代号可以“00”或“+”开头。什么样的格式能被系统接受应该被清楚地标明。此外,个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记忆他们的电话号码。如,一个手机号码是15812345678,某人可能以3-4-4的格式记忆(158/1234/5678)或5-3-3的格式记忆(15812/345/678)。如果能接受所有类型的输入,那将是最完美的。

总之,对于数字和邮编应该使用单一输入框,允许多种格式的输入。如果不容易实现的话,就应该使用一个良好的校验系统并提供清晰的错误提示。(上述内容参考英文资料Web Form Design Guidelines:An Eyetracking Study,作者为Chui Chui Tan,详见网站:http://www.cxpartners.co.uk/)

第三节 网站页面设计

设计页面的第一步是设计版面布局。我们要确定需要放置的网站内容、搜索、主菜单、导航等功能模块并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师需利用不同的版面结构展现出最符合用户体验并达成网站目标的页面。一、版式设计

版面指的是浏览器所看到的完整页面(包含框架和层)。与传统的报刊杂志编辑一样,我们可以将网页看作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来进行排版布局,在网页设计中,版面大小由用户屏幕分辨率来决定,因而用户端的屏幕大小直接决定网站以何种分辨率来呈现内容及取舍内容。

随着电脑更新换代的加速,显示器分辨率已经提高,电脑屏幕能够提供的面积越来越大,而这种难得的资源恰恰是进行网页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的:平媒“小报”改“大报”要增加一倍的纸张成本,而网站改“宽版”则无需增加任何成本。1.屏幕分辨率

浏览者电脑或浏览设备的桌面尺寸,是浏览者在首屏看到多少内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屏幕大小几乎等同于浏览器首屏大小。通过检测网站的浏览数据可以统计出几百种屏幕尺寸,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首屏实际上是个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概念,并且随着硬件发展具有向大面积、宽屏化发展的趋势。

国内浏览器的主要尺寸包括:1024x768pixels(17英寸4:3显示器),1280x1024pixels(19英寸4:3显示器),1280x800pixels(14.1或17英寸16:10显示器),1440x900pixels(16.1或19英寸16:10显示器)和1680x1050pixels(22英寸16:10显示器)。

每个用户的显示器分辨率不同,所看到的信息内容有所偏差,我们应该做多少像素的页面宽度更符合主流用户的需要?下面一组来自SohTanaka.com的研究数据显示出大型网站对屏幕分辨率的兼容情况。(见表2-1)由此看出,大部分网站的页面设计均以使用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用户为主要考虑对象。表2-1 美国四个网站兼容分辨率变化情况对比表

调查中涉及到的所有网站,都完成了华丽大变身。即使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都确定他们的主要受众是拥有较大屏幕分辨率的用

[4]户。

再看一组来自2008年8月中国四大网站部分频道以及文章最终页宽度的研究分析对比数据。搜狐、新浪主要频道页面宽度比较统一,基本在950像素左右,四大网站中Web2.0页面宽度各不相同。(见表2-2)表2-2 中国四大网站部分频道及文章最终页宽度对比表

数据显示,频道的宽度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门户网站页面几乎都选择950像素宽度。950像素适合1024×768以及更高分辨率的屏幕,页面能有一点留白。

以上是针对网站的页面分析,下面的数据则是从用户的显示器屏幕使用情况来分析。(见图2-35)图2-35 用户(与电子商务行为相关)使用屏幕分辨率统计(2009.Q4)

根据监测统计显示,86.8%的用户屏幕分辨率在1024×768及以上,而13.2%其他项中除了包含800像素宽的用户也包含1660像素宽的用户。1024×768屏幕分辨率使用率为47.1%,相比前三季度,此比例呈继续下降态势,下降比例为5.5%,但是目前仍然占主流;其次为宽频显示器分辨率1280×800和1440×900,所占比例分别为14.5%、12.9%,根据前三季度统计,此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伴随着1024×768分辨率市场占有率的逐渐下降,可以看出4∶3的普通屏幕显示器在向16∶9、16∶10宽屏显示器逐步过渡,宽屏显示器将成为显示器的主流,会取代普通屏幕显示器。

设计师在以1024宽度为主流用户的同时,需要考虑1024以上的用户看到的更多留白问题,因此在设计时需适当考虑背景色等细节以兼顾到其他用户的体验。

了解用户的屏幕分辨率以后,我们再针对网站的用户群特点来决定使用何种分辨率。例如,视频分享类网站的主要用户群体通常机器配置较高,网站的页面多以宽频为主。门户类网站的用户量大,为保证各用户群体都能看到完整的页面,仍需以主流用户分辨率为主。设计分享类平台,主要用户则应以设计师为主,那么网页设计就应该以更大分辨率来展现。2.版式结构布局

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遵循一定的视觉规律,将文字、图形、动画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使页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示给广大的浏览者,这就是版式结构布局。页面的布局应该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艺术感受,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信息传达形式,从而引起浏览者的共鸣。

网页常见的布局结构通常可分为“T”型布局、“口”型布局、“川”型布局、“三”型布局、“门”型布局等。(1)“T”型布局

在版式结构布局时,通常将页面分成三部分——导航区、子菜单、主内容区,通过色彩以及板块的划分,形成水平以及两个垂直板块的结构,此布局整体效果类似英文字母“T”,所以称之为“T”型布局。这是网页设计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布局方式,优点是页面结构清晰,主次分明。(见图2-36、2-37)图2-36 网页“T”型结构布局示意图图2-37 腾讯网网页“T”型结构布局图(2)“口”型布局

用色彩和线条将内容、导航等信息集中在页面的中心区域,四边留出空白,看上去类似“口”字,因此称为“口”型布局。也有将广告、导航等信息将四周填满,而中心区域用简单的内容填充的“口”型布局。图2-38 “口”型布局网站示例(3)“川”型布局

在布局中强调垂直分割,弱化水平方向的内容展示,整个页面在垂直方向分为三列,网站的内容按栏目分布在这三列中,最大限度地突出主页的索引功能,一般适用在栏目较多的网站中。图2-39 雅虎中国网站首页的“川”型布局(4)“三”型布局

此布局国外网站运用较多,其特点是将页面分割成三个水平板块,每个板块中展现的信息内容简洁,中间部分以内容为主,一般应用在简洁明快的艺术性网页布局中,采用简单的图片和线条代替拥挤的文字,给浏览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三”型布局在Flash网站上应用较多。图2-40 奔驰车展网站的“三”型布局(5)“门”型布局

这种布局结构,通常将导航、导读区、焦点图、推荐内容四大区域,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区分,形成水平板块与三个垂直板块组合的格局,整体布局类似“门”字,所以称为“门”型布局。图2-41 搜狐网站的“门”型版式布局

以上总结了目前网络上常见的版式结构布局,事实上还有许多版式结构布局形式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创意和设计。在实际设计中绝不应该只局限于以上几种布局格式,有时候适当变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在浏览网页时多留心,遇到好的布局形式认真揣摩,可以作为设计布局的参考。3.版式类型

在网页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其呈现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观者留下感官上的美感。

网页版式类型主要有分栏型、满版型、分割型、中轴型、曲线型、倾斜型、焦点型等多种类型。(1)分栏型

网页的分栏型版式是一种规范的、理性的分割方法,这种版式在网络上最为常见,类似于报刊的版式,所容纳的信息量最大。分栏型版式有竖向通栏、双栏、三栏、四栏和横向通栏、双栏、三栏和四栏等,一般以竖向分栏为多。在图片和文字的编排上则严格按照比例进行编排配置,给人以严谨、和谐、理性的美感。与其他版式结合,既有条理,又比较活泼。此类版式在门户、新闻媒体类网站中多有采用。图2-42 搜狐网站的分栏型版式(2)满版型

这类版型的特点是页面以图像充满整版,主要以图像为诉求点,视觉传达效果直观而强烈。满版型给人以舒展、大方的感觉,通常为以产品展示为主的厂商所采纳。随着网速的提高,在FLASH网站设计中满版版式的运用也比较多,页面整体充实而饱满。比如联想电脑网站选择的是主推产品的满版型版式,这能最大限度地通过高分辨率来为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即使是最大分辨率也不会留白,整体画面突出了产品的特点,表现力丰富。(见图2-43)图2-43 联想电脑的满版型网站(3)分割型

把整个页面分成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分别安排图片和文案。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有图片的部分感性而具活力,文案部分则理性而平静。通过调整图片及文案所占的面积,来调节对比的强弱。

分割型版面可以分为:上下分割型、左右分割型两类。(见图2-44、图2-45)图2-44 上下分割型版式示例图2-45 左右分割型版式示例

联想ThinkPad网站设计将整个版面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左侧男人脸与右侧女人脸图片的对接形成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大,突破常规的分割方式给人印象深刻。(4)中轴型

将主视觉沿浏览器窗口的中间轴心位置呈水平、垂直方向排列的设计方式,文案等其他信息分布其中。沿中轴水平方向排列的版面给人稳定、安静、和平与含蓄之感;沿中轴垂直方向排列的版面给人强烈的动感。(见图2-46)

采用这种版式设计的网页比较适合做活动网站首页。中轴型的网页往往会使人们的视觉中心比较容易集中在网页的中心,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有很好的视觉导向作用。图2-46 中轴型版式示例

中间的主视觉图既具备视觉效果功能,同时具有导航功能。整个页面干净、简洁,浏览者的目光集中在位于分割线上的这张图片上,起到了很好的视觉导向作用。(5)曲线型图2-47 曲线型版式示例 汽车网站设计通常很少采用曲线版式,画面中的汽车在曲线的贯穿下,车的跃动性能以及针对女性用户的特征通过画面直接表达,是比较成功的设计

曲线型版式设计是指图片和文字在页面上作曲线的分割或编排,能产生韵律与节奏的版式类型。采用曲线型版式设计可以形成流畅、潇洒、活泼的设计风格,突出网站的个性和魅力。曲线型版式是表现情感的最佳造型手段,灵活地运用自由曲线,可以打破水平线庄重和单调的感觉,给网页增加丰富、流畅、活泼的气氛。图2-48 倾斜型版式示例 网页中倾斜的女孩图片,“Why”在整个页面最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给人一种活泼、轻快的感觉图2-49 焦点型版式示例 硕大的足球占据整个页面中心,视觉焦点集中在上面,鼠标触发足球图案出现相应的动画展示,所有的信息均在足球里面体现,画面冲击力强(6)倾斜型

倾斜型版式是指页面的主体形象或多幅图片、文字作倾斜编排,用户的视线便会沿斜线方向移动,产生强烈的动荡、不稳定的态势,引人注目,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见图2-48)(7)焦点型

焦点型设计直接以独立而轮廓分明的形象占据版面中心,视觉元素向版面中心做聚拢式的向心运动。(见图2-49)二、导航图标设计

研究表明,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察看按钮和导航菜单,因此,优秀的图标设计能起到吸引用户眼球的作用。导航图标设计是网站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随着电脑的更新换代,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很多页面导航增加了细节,运用了3D效果、阴影、透明甚至一些物理特性来修饰界面。其中有些效果能显著改善可用性,比如阴影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区分激活与非激活状态的窗口,系统中的丰富但有效的动画效果能大大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用户的点击欲望。1.写实图标的细节提炼

有的网站图标在设计中出现过多的细节和极高的写实性,让用户的关注焦点脱离这些图标所表达的概念。而作为设计师需要从中学会提炼使图标具备最基本的概念。

Lukas Mathis在Realism in UI Design一文中针对图标设计方面提出很多建议,这些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1)卡通形象的普适性体现在卡通程度越高,所能代表的物体就越多

从如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为了表达一个概念而使用隐喻,视觉上的细节就必须减少。事实上,实际应用中我们所使用的界面控件一般不会去指代一个特定的东西。当然,细节也不能太少,保证必要的识别性是前提,至少要让用户看得出这是什么东西。图2-50 卡通形象的普适性 最左边的图显然是个特定的男士,而最右边那个笑脸形象几乎能指代任何一个人图2-51 卡通形象应以识别性为前提 左边这个是人脸,右边这个就很难分清楚是蛋还是球了,图标的细节删减需以识别性为前提

再看一组来自电脑的实际案例,一个代表“主页”的图标:图2-52 “主页”Home的概念变化 从左到右,我们看到从一间特定的房子到广义上的Home概念的变化,细节越多,越难搞清楚其指代的概念图2-53 图标细节的删减应该保留关键细节 细节也不能过少,去掉窗子和烟囱之后这个Home图标就变得像一个按键了

针对图标细节如何删减才能满足图标的概念表述以及用户识别度,Lukas Mathis设定的一个图表大致能说明一些问题:图2-54 图表设计在“识别性”和“写实性”之间平衡示意 图表上的数值并不是来自实际测试中的数据,图表想说明优秀的图标设计应该出现在曲线的中间部分,视觉上只需要保证足够而不花哨的细节就可以了(2)经过细节提炼的图标能准确地表达概念

什么样的细节是比较恰当的,什么样的细节是会让用户分心的呢?从如下的示例中得出的答案,即合理地运用阴影、渐变等细节,让用户既能分辨得出这个元素,又能不分心于图形上的效果,才能够帮助我们打造美观而又可识别的界面。图2-55 恰当的细节提炼1 左边这个按钮太过写实,不适合放到界面当中,而右边的只有一个边框,也很难激起用户的点击欲望图2-56 恰当的细节提炼2 对于这个开关来说,过度的细节让左边这个按钮看起来就是一张照片而很难认为是界面的一部分

再看下面这两组图标设计的对比,图片中的物品都是数码相机,而它们给用户带来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在其他程序图标中比较特别,它只用来指代某种程序软件:图2-57 不恰当的图标设计容易引起误解图2-58 几种常见的程序图标

腾讯的QQ聊天软件图标使用的企鹅不是指代动物企鹅,而是用丰富的细节、形状和颜色特征让用户一眼就看出这是某款软件的图标;而Lingoes这个词霸翻译软件也正如它的图标所表现的,使用了一只鹦鹉来作为程序图标,使人联想到鹦鹉学舌从而判断这是与语言相关的软件;瑞星杀毒软件的小狮子卡卡图标非常成功,很多人虽然叫不出瑞星的名字,但都不会忘了有个狮子杀毒软件,而图标在这里表现的是软件的功能。在这种场合,我们需要表现的只是一个特定程序而不是广义的概念,最终目的就是把图标和软件的品牌、价值直接联系起来,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所以,程序图标可供设计师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2.图标切换设计

切换不同效果的图标设计,在网站的设计中被大量应用,并且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非所有的网站使用效果都好,在多数情况下,适当的应用图标切换按钮是相当有效的。例如,门户网站导航图标通常使用色彩、线条等简洁的图标切换效果,这些效果对于信息量大的网站来说,既满足了浏览者的认知需求,也与网站追求的海量信息、快速下载目标相吻合。图2-59 新浪和搜狐的不同切换效果 新浪导航的切换效果是鼠标切换后“娱乐”由黑色变成红色;搜狐导航的切换效果是鼠标切换后“娱乐”变成有下划线的图标

活动类型的网站以及商业型产品推广网站的导航更多的是突出个性以及视觉效果。以搜狐汽车旗舰店为例,采用了业界最流行的快捷功能区设计,即底边+大图标设计,这种设置的方式符合用户在浏览完内容后鼠标在最短距离内的响应,便于用户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而图形化设计则能提高用户的点击意愿。(见图2-60)图2-60 搜狐汽车旗舰店图形化的图标设计 鼠标经过图标切换出更多信息,快速简洁告知用户

总之,图形用户界面就是一堆符号,而符号的精髓就是简洁,让用户快速准确地读懂符号及其背后的含义是设计师的重要责任,过多华而不实的写实性则可能带来可用性的问题。在设计中增加细节的目的不是让界面和图标看起来像照片那样真实,而是提高识别性,帮助用户更好地和各种控件进行交互操作。三、字体的应用

研究显示,一般的网络浏览者不会花费时间去阅读大块的文本,无论它们有多重要或写得多好。因此,必须把这些大文本分解为若干小段落。突出重要的地方,放置点击的按钮也可以提高用户的注意力。

在进行页面文字的设计时,我们必须尊重用户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文字在页面中的辨识度等问题。如何有效地体现最佳效果,需完善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行距、字间距之间的关系。以信息内容展现为主的门户类网站为例,经过多年的用户阅读习惯培养,用户逐渐接受并适应如下字体规范。1.字体、字号、字色

中文字体的网页设计首先要基于电脑默认安装的基本字体来进行设计,比如:黑体、宋体、楷体、隶书、幼圆,但这些字体小于12像素时,基本能清楚识别的就剩宋体了。一般网站的字体选择“宋体”(Windows系统宋体,SimSun),而新闻头条则会使用“黑体”或“微软雅黑”等字体,与内容正文进行视觉的区分。

在字号的选择上,使用12号和14号宋体字比较常见,目录页用小字号,这样能放更多的导读信息;而正文页用大字号,使浏览者阅读起来比较舒服。在阅读文字中尽量少使用“斜体”、“抗锯齿”等效果,慎用不容易看清楚的楷体,避免干扰用户的文章阅读。

为了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网站对字色的规范非常严格:每个页面中只能使用一种链接字色,它与无链接辅助性的文字颜色不同。另外,对文字点击访问的状态明确要求,点击访问过的标题字色与鼠标悬停或点击时的颜色不同。2.行距

文字的间距规律是: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段距,段距小于块距。12号和14号宋体字的行距通常在22~26像素左右。以12号字为主的信息新闻区中,文字链列表行高通常在22像素。(见图2-61)图2-61 行高为22像素的网页行距设计

文字链列表行高24像素多用于宽屏、时尚、娱乐类频道。(见图2-62)图2-62 行高为24像素的网页行距设计

以14号字为主的信息新闻区中,文字链列表行高通常为24像素。(见图2-63)图2-63 行高为24像素的门户网站新闻网页

文字链列表26像素行高多用于宽屏、时尚、娱乐类网页。(见图2-64)图2-64 行高为26像素的门户网站时尚、娱乐网页3.下划线

在文中使用粗体、大写、彩体、下划线可以帮助用户获取正文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信息。但使用时需要谨慎,因为过多使用会使网页难以阅读。在互联网早期,标题下划线传达了一种信息,即点击进入浏览更多。经过多年的变迁以及信息量的增加,网页整篇出现大面积的下划线链接,视觉上感觉压抑并且整体的页面显得杂乱无章。

在这方面,搜狐、雅虎、网易、QQ等门户网站形成共识取消标题下划线,这样的画面看上去非常整洁、舒适,没有压抑感。

新浪网站没有做过多的调整,或许是考虑到忠实用户群体多年来已经培养起阅读习惯。虽然用户习惯比较重要,但用户体验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在页面设计上,我们需要避免用户习惯成为创新的绊脚石。图2-65 取消了标题文字链下划线的Sohu.com 和QQ.com画面整洁,视觉舒适图2-66 Sina.com满篇下划线,画面感觉紧凑、密集4.文字对比

有数据显示,超过47%的大众用户更喜欢亮色调的网页设计。内容的可读性是主要原因,大多数的用户不喜欢在深背景看到亮文字内容,这样的对比效果刺眼,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在页面设计时应遵循的规律是:内容信息量大的网站采用亮色调的设计,突出页面的易读性;而产品展示为主的商业型网站,需要通过绚丽的色彩以及华丽的图片来吸引用户,因此,多采用饱和度较高的彩色调来体现。我们应该根据网页的具体风格要求来进行选择。

很多深色调的网页,有的很优秀,能吸引、打动广大浏览者,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网页存在的问题是不易读,没有吸引力,很少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

大多数深色调的网站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主要原因是或多或少忽视了对比。如何找到平衡点?如果我们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突然遇到很强的亮光会感觉不适应。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稍微有点弱光的屋子待一会然后再看亮光的话自然会好一些。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网页设计,即在深背景与亮色调之间找到对比平衡点。四、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网站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在通盘决定之后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色彩帮助用户解读信息,大多数用户对网站用色的评判是在下意识里完成的。他们可能不会说出对色彩的意见,但他们潜意识里却对此很介意。

成功的网站对于色彩的使用也很讲究,有时用户会因为颜色而记住它。例如对于紫色这一颜色的使用,用户首先会想到用得很棒的网站应该是Yahoo!,这已经成为其品牌标识系统的重要环节。

在网页设计时需要了解物理学和心理学中有关颜色的理论,以此来优化用户体验。1.物理学颜色理论(1)反射颜色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颜六色。当物体受到光线照射时,将会把某些波长的光反射到眼睛里。举例来说,纯粹的白光照射苹果,除红色外,所有的颜色光都会被吸收。红色是唯一反射出来能看到的光,因此,人们认为苹果的颜色是红色的。我们所说的颜色,实质上是:某些波长的光在被物体反射回来的过程中被削减。(2)加法颜色

进行网站设计时,先了解一下显示器的加法颜色,它用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显示颜色。因为它自己产生光,自己产生颜色。一般来说,产生丰富色彩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脑显示器有着非常高的像素分辨率,因此它并不是逐点使用“加法”颜色的。计算机显示器以一种抖动的形式显示颜色。2.配色方案(1)互补色配色

在网页中,使用互补色是美化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高对比度、完全饱和的互补色能使页面充满活力,一旦应用不好将会使页面不和谐。互补色在其他领域也一样适用。比如在超市货架上,一些色彩鲜明的产品放在一起,百花齐放反而没有重点,如果把互补色的产品放在一起,它们会互相凸显。图2-67 以色轮作为配色的基本依据——互补色 色轮中相互对立的颜色就被认为是互补的颜色(例如:红色和绿色)

我们试着做一个小实验:盯住某一种颜色看一分钟,然后闭上你的眼睛。你会看到被称之为“对比色”的颜色。这种颜色通常是存在于“色相环”中“相对”的方向。

比如,医生整天盯着血液(暗红色),当他闭上眼睛,会看到“互补色”——淡绿色。因此,医院的墙一般都被刷成一尘不染的淡绿色。虽说这可能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互补性”的色彩系统确实能镇静我们的视觉系统。如果人们在建造医院时都可以受益于色彩理论,在网页设计时同样也可以。(2)近似色配色

近似色是最安全的选择。它们通常匹配良好,创造宁静、舒适的设计效果。类似、相近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美观。当我们在页面中使用了类似的配色方案时,在页面中需要有足够的对比度。图2-68 以色轮作为配色的基本依据——近似色 近似的配色方案中使用的颜色是色轮中临近的颜色(3)三角配色

通常设计者会选择均匀的轮间距离的三个颜色,这种色彩组合被称为颜色三角,此颜色搭配方案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图2-69 三角配色方案(4)矩形选色

矩形选色法不仅是最复杂的,而且是最难弄懂的。实际上这种选色方法相当简单,只需画一个矩形撑住色相环,矩形的四个角就会各压住一个色相。在设计页面中应用此配色方案要很慎重,否则很容易造成页面花哨、杂乱。图2-70 矩形选色方案3.心理学颜色理论

颜色是重要的表达工具,可以用它来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和情绪,颜色传达着情绪和情感。下面一起来看看各种颜色的含义。(1)暖色系

暖色比冷色更有亲近感,主要包括红色和黄色。

红色:热情,浪漫,火灾,暴力,侵略。红色也表示停止、信号警告或禁止。

黄色:亮度,照明,疾病,懦弱。(2)冷色系

冷色比暖色更有距离感,主要包括紫色、蓝色和绿色。

紫色:创造力,神秘,(紫红色)版税,神秘,稀有性。

蓝色:忠诚,安全,保守,宁静,冷漠,悲伤。轻蓝调创造一种开放的感觉,适于清新的空气和新鲜度,而暗蓝色传达的是传统、信任和坚定。

绿色:自然,生育,生长,羡慕。(3)中性色

中性色对情绪的影响更小,因此常被考虑用来做客观呈现。然而,若用得好,中立色依然可以有暗示意义。“纯”黑和“纯”白是理想的“光明”和“黑暗”的色彩代表。

黑:权力,精致,现代的风格,死亡,发病率,恶,夜晚。

白:纯洁,无辜,恢复,中立,永恒。

网页设计中与企业相关的颜色选择,尽量避免与其品牌及产品冲突。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知名品牌,可以大胆的使用可口可乐红色。然而,很少有企业的品牌名称比品牌的颜色更强大。为知名度较低的企业设计网站时需要认真考虑色彩的选择。某些颜色与业务工作的具体类型息息相关。

有研究表明,蓝色对神经系统有放松作用,在办公区作为背景颜色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过,如果是与食物相关的页面设计,则不建议使用蓝色的配色方案,因为蓝色是一种自然食欲抑制剂。蓝色和绿色还可以配合户外用品、航空、医疗服务、律师事务所和学术内容,这些颜色可以反映信托或宽松的态度。温暖的颜色,如红色、黄色和橙色,通常称为“节日调色板”,可以在工作的地点和餐馆尽情使用。白色和黑褐色的颜色则可以成功地使用在巧克力产品的网站上。(4)文化特征对色彩应用的影响

如何选择最有效的颜色才能正确地传达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信息是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颜色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合理运用色彩非常重要。

在颜色的选择上,首先需要考虑谁是网站的潜在用户。

不同年龄的访问者对颜色的感知差异很大,年轻用户更容易被色彩饱和的色彩吸引,而强烈的色彩对比可能会造成其他用户离开。同时,虽然年轻用户能够对饱和的色彩积极回应,但文本和背景颜色选择不当,会影响到可读性,造成视觉障碍。

同时,网站的潜在用户可能来自全球,因此有必要知道主要用户群体来自哪里,以便了解用户的文化背景。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亦有所谓“紫气东来”之说。但在西方文化中紫色则代表死亡、幽灵、噩梦,下面是一组来自东西方对色彩的认知差异数据。(见表2-3)表2-3 东西方色彩认知方式差异表四、如何将色彩应用在网页设计中

当访问者首次浏览网站首页,色彩也会影响他们对于内容的态度。这个网站是令人兴奋的?安心的?大胆的?保守的?还是有政治气息的?正式的?

色彩与排版一样影响着人们如何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寻找正确的色彩并不容易,但是过程却是系统的。设计专业的网站,配色方案依赖于网站的本质。比如,银行或网上花店都可以做成使用户信赖的专业网站。但是人们不太可能从一个由黑蓝色和海洋灰组成的网站上购买鲜花。如果银行的网站满眼紫罗兰和黄绿色的样子,用户会很迷惑:这是银行网站吗?这样的色彩应用,给用户传达一种不能信赖的信息。专业的网站,无论应用的是什么色调和色值的色彩,都应该是协调的、井然有序的并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设计师而言,使用色彩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灰度、无色开始。在担心何种色度的黄绿色用起来更好之前,从设计中去掉色彩可以暴露出那些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设计在黑白色下感觉不和谐,则需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色彩提供了明确页面的目的、引导读者关注内容、清晰文章标题等功能,但是对排版、字体和内容组织问题的解决,无法通过色彩这一环节单独完成。设计页面的时候,首先应该抽去色彩,看到页面的实质,这一简单的办法能显示网站的目标立场。因此,有时去掉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法。(本部分内容参考的英文资料为:Creating Consistently Colorful User Experiences:Part 1,Theory.作者为Avatar,网址为http://www.uxbooth.com/blog/creating-consistently-colorful-user-experiences-part-1-theory/)五、页面测试发布

版式设计时需要了解用户的屏幕尺寸及用户使用情况,再进行页面的设计布局,而页面测试发布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浏览器软件中,能看到显示一致的页面,而不出现页面分割、文字折行等错误。

在中国浏览器市场份额中,微软的IE浏览器曾经一度以96%的市场份额统治了中国市场,由于国内浏览器的日益普及,微软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57.8%,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市场份额。按照iResearch的统计,国内的浏览器如傲游、腾讯TT和奇虎360的360安全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1.1%。

从数据来看,目前主流的浏览器软件有IE、火狐、傲游、腾讯TT、360安全浏览器、搜狗浏览器,使用其中任何一个浏览器可以轻易地看到网页,但使用其他的浏览器时则有可能发现输出不正常。这是因为每个浏览器对HTML和CSS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浏览器品牌和版本是页面代码工程师最关注的,因为同样的呈现效果可能在不同的浏览器中有不同的代码写法,工程师需要特别处理才能保持页面有良好的通用性。浏览器还有不同的有效显示面积,比如默认设置的IE6和IE7;不同的样式风格或者皮肤的变化因素会影响网页实际呈现效果,值得网页设计师注意。

为提高页面的普适性,需要为每个浏览器准备一个CSS文档,这样所有浏览器都可以正常浏览。虽然这难度很大,但指望一个CSS文档来满足所有浏览器是不可能的。

以淘宝网为例,使用搜狗2.0浏览器、360安全浏览器、IE7浏览器、傲游、火狐浏览器访问的淘宝首页,看到页面呈现的结果都一样,通用性较好。(见图2-71、图2-72、图2-73、图2-74、图2-7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