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考点解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19:27:4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洪桥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考点解码

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考点解码试读:

前言

接触逻辑是2002年备考MBA的事了。2003年以来,笔者一直在第一线从事联考辅导教学工作,对考生备考的心路历程感受颇深。期间发现,许多考生对逻辑备考不得法,加上备考的复习资料大多出自相关逻辑学专家之手,内容大多比较抽象与晦涩,较难理解。一直以来,有把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与考生的心声整理付梓的心愿,今天终于遂愿,希望能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助一臂之力。

本书最大特色就是对管理类硕士联考逻辑部分以考点为导向和以方法为导向两种思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以考点为导向指的是站在命题人的立场上说明题目想要考查考生的考点设置;以方法与导向指的是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寻找解题策略。事实上,命题和答题是一组逆过程,命题就好像藏宝,答题就好像寻宝,我们要想知道宝贝藏在什么地方,就要了解藏宝人的习惯,推测藏宝人喜好和经常活动范围。答题就是一个寻宝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揣摩命题人出题思路的过程。

本书首先对逻辑中的概念及基本规律作了介绍。

其次对逻辑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讲解,这个知识点就是关于联结符号“→”及其推理规则。之所以要引进这个符号,其实是为了避开专业的逻辑术语,简化思维过程。汉语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己所不然,勿施于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既来之,则安之”等这样的话都表示了两件事之间的一种充分或必要条件关系,“入虎穴”和“得虎子”、“己所欲”和“施于人”、“功夫深”和“磨成针”、“来之”和“安之”。两件事A和B用“A→B”写出来就表达了一种必然的条件关系,这个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不是时间先后,也不是主次和强调,而是两件事情成立的充分和必要的关系。这部分是逻辑考试必考考点和重点难点,同时也是考生分数的增长点。

接下来介绍了“所有/有些”和“必然/可能”。这两组词实际上介绍是量词和模态词,在考试中比重不如“→”这么大。在本书中该部分也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因为这些专业术语不能帮助我们简化思维。

在“分析推理”部分按照出题方式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比如“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列表法”、“连线法”等。“分析推理”在近几年命题中出现的比较多,题量相对固定,差不多占了整个试卷的三分之一。在以往的逻辑辅导书中,很少有这部分的专门介绍。而这部分试题类似推理游戏的题目,技巧性很强,类型多,耗时长,考生在这部分既失分又失时。

最后对或然性推理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及“因果关系”进行了讲解,这部分试题大多是以“加强”、“削弱”、“假设”、“解释”的题型出现,差不多也占试卷题量的三分之一。本书没有按照“加强”、“削弱”、“假设”、“解释”的题型来讲解,而是对各种推理形式的本质进行了说明,了解了各种推理的本质,无论是什么题型,做起来就显得相对简单了。

本书是备考逻辑考试的基础部分。考生在学习完该书后,再学习其姊妹篇《常考题型解题技巧及历年真题集训》,复习效果会更好。编者2016年2月第一讲概念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考点一 概念的逻辑属性透析 明明白白才是真!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例如,人的定义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两足直立,无羽毛的动物;

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级动物;

会劳动的高级动物;

能够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二、概念与语词

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借助于语词来表达,但是概念和语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一:任何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汉语中的实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都是概念;虚词(叹词、助词、介词等)一般不表达概念;连词如“并且”、“或”、“如果……那么……”等,副词如“可能”、“必然”等却表达概念。

第二:同一个概念可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医生——医生、先生、大夫、郎中;儿子——儿子、令郎、犬子。

第三: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概念。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定义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之分。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表明这个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或范围,表明这个概念的对象“有哪些”。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内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外延——古今中外市场上出售的产品。

要了解一个概念是否正确,就要检查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明确。

概念的内涵有多有少,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内涵越少。

例如:党员→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模范共产党员(内涵增多,外延减少);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数(内涵减少,外延扩大)。四、概念的种类

1.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是单独一个特定对象,还是由若干对象构成的类,我们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类。

单独概念是其外延只有单独一个对象词项。例如,“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等。

普遍概念是指其外延有若干对象的概念。例如“中国人”、“人民法院”、“山峰”、“城市”等。

2.正概念与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以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叫正概念,如“结婚”、“立法者”、“正义战争”、“善良”等。

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叫负概念,如“未婚”、“无罪”、“非正义战争”、“不善良”等。

所有的负概念都包含否定词。但是包含否定词的概念不一定都是负概念。判定一个包含否定词的概念是否是负概念,关键是看否定词是否否定的一个概念。如果否定词不是否定的一个概念,它就不是负概念。例如概念“无产阶级”、“非洲”、“非常”等。

3.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是否是集合体,我们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两大类。

所谓集合体是指由若干同类对象依据特定联系所构成的整体。首先,集合体不同于一般的整体,它必须由同类分子构成。因此,一辆汽车是一个整体但不是集合体,因为它由车轮、车厢、发动机等部分构成,而这些构成部分不是同类的。其次,同类分子构成一个集合体必须依据特定的联系。例如,军队是一个集合体。军队是由同类分子军人构成的,但并不是若干军人在一起就一定是支军队,军人构成军队必须依据军事编制。

集合概念是指所指称对象是集合体的概念。如下概念都是集合概念:“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森林”等。集合概念的特征在于:构成整体的分子不具有整体的属性。车队由车构成,但车不具有车队的属性。

非集合概念是指所指称对象不是集合体的概念。如下都是非集合概念:“汽车”、“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树”。非集合概念既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类,也适用于该类中的每一个个体。五、怎样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一是看具体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的表达集合概念,有的表达非集合概念。二是集合概念反映的对象是集合体事物,而不反映一类事物。

例如:(1)中国人是亚洲人。(2)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3)小王是中国人。(4)中国人住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1)、(3)中的“中国人”是非集合概念;(2)、(4)中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示例1-1】 以下画横线的概念,是在集合意义上还是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1)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森林在全球陆地的覆盖率,已由20世纪初的19%下降到21世纪初的11%。(3)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分析】(1)中的“森林”是非集合概念。因为“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种性质属于每一片森林。(2)中的“森林”是集合概念。因为所提及的覆盖率只为全球森林的整体具有。(3)中的“公民”是非集合概念。因为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4)中的“教师”是集合概念。因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并不一定是对每个教师的评价。(5)中的“人”是集合概念。典型例题 分析、解答、解惑,真像老师讲题一样!【例1】 这所大学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小马是这所大学的一名学生,所以她学习了很多课程。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 )

A.偷换概念

B.自相矛盾

C.以偏概全

D.倒置因果

E.循环论证【解析】 前一个“这所大学的学生”表达的是集合概念(指学生整体);后一个“这所大学的学生”表达的是非集合概念。用词相同但意义不同,所以造成结论错误。

故选A。【例2】 克鲁特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北极熊,北极熊是北极名副其实的霸主,因此,克鲁特是名副其实的北极霸主。

以下哪项除外,均与上述论证中出现的谬误相似?( )

A.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小雅是儿童,因此,小雅是祖国的花朵。

B.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祝福》是鲁迅的作品。因此《祝福》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C.中国人是不怕困难的,我是中国人。因此,我是不怕困难的。

D.康怡花园坐落在清水街,清水街的建筑属于违章建筑。因此,康怡花园的建筑属于违章建筑。

E.西班牙语是外语,外语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必考科目。因此,西班牙语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必考科目。【解析】 题干中“克鲁特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北极熊”中的“北极熊”是非集合概念,而“北极熊是北极名副其实的霸主”中的“北极熊”是集合概念。题干的谬误是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除了D以外,其他选项都有类似混淆概念的错误。

故本题应选D。考点二 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划分透析 明明白白才是真!一、概念之间的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

A概念的外延都是B概念的外延,并且B概念的外延都是A概念的外延,即A、B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例如,土豆=马铃薯。

2.包含(于)关系

包含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是概念外延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中外延较大,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叫作属概念;被包含的概念叫作种概念。

属种关系分为两种: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

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3.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相同。有的A概念的外延是B概念的外延,有的A概念的外延不是B概念的外延,并且有的B概念的外延是A概念的外延,有的B概念的外延不是A概念的外延。或者说A、B两概念的外延有部分相同,有部分不同。

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二、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也称全异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又根据不重合外延相加的情况分为:

矛盾关系:两概念之间的外延完全不同,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叫作矛盾概念。

反对关系:两概念之间的外延完全不同,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叫作反对概念。

全异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矛盾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反对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如下:【示例1-2】 “男人”和“女人”就是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男人”和“女人”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属概念——“人”,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人”这个属概念的外延。【示例1-3】 “老人”和“小孩”就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老人”和“小孩”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属概念——“人”,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人”这个属概念的外延。三、概念的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是通过简明的陈述揭示概念内涵。亦即解释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定义要遵循四条规则,否则就会犯逻辑错误。(1)定义一般应肯定。否定概念是反映某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而定义恰恰是要明确一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所以,定义一般应当采取肯定的形式。(2)定义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完全相同。

违反的错误有:

① 定义过宽。即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② 定义过窄。即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3)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不能自己解释自己,参见下文考点三的充足理由律)。

违反的错误有:

① 直接包含的同义反复。例如,“麻醉就是麻醉剂起作用的结果”。“麻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是糊涂的。

② 间接包含的循环定义。例如,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了。联系起来看,这两个定义互相包含,“丈夫”究竟是什么,仍然需要用自身来说明。(4)定义项中不得有含混的词语,不能用比喻。

违反的错误有:

① 定义不清。即定义不能用模糊的语言。例如,有人给生命下定义:“生命是内在关系对外在关系的不断适应。”

② 定义项用比喻。因为比喻不能直接揭示概念的属性。例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建筑”、“儿童”究竟是什么?仍然不能得到逻辑的说明。四、概念的划分

划分是把一个概念依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规则有四条:(1)划分必须相称。划分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违反的错误有:

① 划分过宽。即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

例如: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美术。(多出美术)

② 划分过窄。即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

例如:文学——诗歌、戏剧、小说。(遗漏散文)(2)一次只能用一个标准,否则就犯了“混淆根据”的错误。

例如: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专科学校、综合大学。(3)同一个标准划分后的各个子项不能相容(即子项之间不能有交集),否则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

例如: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男学生、女学生。(4)划分一般不应当越级,应按层次进行,否则就犯了“越级划分”的错误。

例如,出席座谈会的有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典型例题 分析、解答、解惑,真像老师讲题一样!【例1】 在对某起生产事故原因的调查中,70%的人认为是设备故障,30%的人认为是违章操作,25%的人认为原因不清,需要深入调查。

以下哪项最能合理地解释上述看来矛盾的陈述?( )

A.被调查的有125人。

B.有的被调查者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C.有的被调查者认为事故的发生既有设备故障的原因,也有违章操作的原因。

D.很多认为原因不清的被调查者实际上有自己倾向性的判断,但是不愿意透露。

E.调查的操作出现技术性差错。【解析】 矛盾在于:70%+30%+25%>100%。要想解释这个矛盾,就必须说明这些百分比之间有相互包含之处。选项C指出了这一点,其他选项都没有指出这一点。

故选C。【例2】 概念A和概念B之间有交叉关系,当且仅当,(1)存在对象x, x既属于A又属于B;(2)存在对象y, y属于A但不属于B;(3)存在对象z, z属于B但是不属于A。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中画线的两个概念之间有交叉关系?( )

A.国画按题材分主要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按技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等。

B.《盗梦空间》除了是最佳影片的有力争夺者外,它在技术类奖项的争夺中也将有所斩获。

C.洛邑小学30岁的食堂总经理为了改善伙食,在食堂放了几个意见本,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D.在微波炉清洁剂中加入漂白剂,就会释放出氯气。

E.高校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解析】 A项中“人物画”和“工笔画”这两个概念具有题干所定义的交叉关系。【例3】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依据以下哪项能最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

A.对案件处理是否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不能说明什么是平反。

B.应该说明平反的操作程序。

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没错误。

E.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解析】 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四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有罪不判和无罪而判。对第二、第四种案件(轻罪重判、无罪而判)进行纠正都可以叫作平反;而对于第一、第三种错误(重罪轻判、有罪不判)进行纠正,则不能叫作平反。因此,题干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故选E。【例4】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至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哪一选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套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E.底线伦理就是伦理的底线。【解析】 按照定义的规则比较。选项A,定义过窄;选项C,定义不能用否定词;选项D,定义不能用比喻;选项E,定义中包含了被定义的词;选项B,解释了“底线伦理”的内涵,符合定义要求。

故选B。【例5】 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上述陈列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 )

A.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是按国别的,后者是按时代的。

B.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的。

C.没有说最喜好什么。

D.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E.在“古典的”后面,没有紧接着指出“现代的”。【解析】 选项A指出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划分标准混乱;选项B指出如何分类好,不是题干的错误;选项C和D项没有指出题干的逻辑错误;选项E反而加剧了题干的逻辑错误。

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例6】 某个饭店中,一座人边用餐边谈生意。其中,一个人是哈尔滨人,两个人是北方人,一个人是广东人,两个人只做电脑生意,三个人只做服装生意。

假设以上的介绍涉及这餐桌上所有的人,那么,这一餐桌上至少可能有多少人,至多可能有多少人?( )

A.最少可能有3人,最多可能有8人。

B.最少可能有5人,最多可能有8人。

C.最少可能有5人,最多可能有9人。

D.最少可能有3人,最多可能有9人。

E.无法确定。【解析】 “范围集合”题型主要体现在“最多最少问题”及其变形,应综合应用有关划分的理论与概念之间不同关系的外延图示。其解题思路为:先按全异关系及不同的划分标准画两个图(作用是方便随时验证),再按图思考最多、最少。

所谓最多人数,是指两个划分图中的人全部相异,为8人。

所谓最少人数,是指这两个划分图中的人有相容部分,则选择两图中人数多的一个图,为5人。

故选B。考点三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透析 明明白白才是真!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是逻辑思维形式的规律,我们将其简称为“思维规律”。它是客观事物质的稳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要求

既然任何客观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总是具有相对的质的稳定性,那么反映在思维认识中,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判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是A;或者,A→A

这里,“A”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更明确地说,同一律所要求的是: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与同一。

2.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以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而思维规律的逻辑要求,人们可以遵守它,也可以违反它。违反的结果就是逻辑错误,主要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概念”及“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无意地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从而作出不恰当的判断。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中,有意把本来不同的概念混同起来,故意制造概念混乱。【示例1-4】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显然,司马光用“灯”偷换了“花灯”的概念,用“人”偷换了“游人”的概念,这是一种明显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示例1-5】 某人对本单位某领导经常用公款吃喝提出意见,认为这是腐败行为。但这位领导却辩解说:“谁不吃喝?吃喝是腐败的话,大家都在腐败。”

这位领导的话,除了认识上的错误外,还有故意偷换“吃喝”概念的逻辑错误。在对用公款吃喝的批评中,“吃喝”表达的是“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位领导辩解中的“吃喝”表达的是“人们生活中的正常饮食”。用后一概念取代前一概念,也是偷换概念。(2)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

在没有语境限制的情况下,同一语句可以陈述不同的内容,即它表达的含义有可能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语句的歧义性。这就使“混淆论题”逻辑错误的产生成为可能。我们把那些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来代替原来的论题的现象称作“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示例1-6】 鲁迅在其杂文里曾经谈论到一位不懂逻辑的排长。他写道:“这排长的天真……他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鲁迅全集》第5卷第116页)

鲁迅提到的这位天真的排长之所以犯错误,就在于他把“不抵抗将军下台”和“不抵抗主义下台”混为一谈,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

不自觉地或者无意地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来代替原论题的,称为混淆论题。但如果别有所图而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混淆论题的称为“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示例1-7】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

在这个推理中,“鲁迅的著作”在两个前提中有不同的意义:在大前提中是指鲁迅著作的全体,或者说鲁迅的全部著作,而在小前提中是指鲁迅的一篇著作。所以,它在两个前提中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起到中项的桥梁或媒介作用,不能必然地推导出结论。二、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并非(A并且非A);或者,(A∧ A)

这里,“A”代表一个判断,“非A”代表A的否定判断,或是蕴含A的否定的判断,所以这里的“A”既包括与A互相矛盾的判断,也包括与A互相反对的判断。

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对于该事物的某一个具体个体而言,如果可以确定它属于A,则其一定不属于“非A”,反之亦然。

这样,矛盾律规定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为矛盾的事物的真假值的相互推断关系。即如果A为真,那么非A一定为假,同理,A为假,那么非A一定为真。

应用: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矛盾的断定,则这两个断定必然一真一假。并且,如果通过另外的事实可以确定矛盾的某一方的真(假),那么它矛盾的那一方必然是假(真)的。

例如:针对某一案件,1)甲作案;2)甲没有作案。必然一真一假。

违反矛盾律逻辑要求的相应逻辑谬误称自相矛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出尔反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同时肯定。“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还表现为以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指称同一对象。例如:(1)这座大厦将在今年元旦前建成。(2)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千载难逢的传统节日。

在(1)中,存在着时间上的逻辑矛盾:元旦前指去年,“将”指“未来”,因而自相矛盾。

在(2)中,“一年一度”与“千载难逢”是相互否定的概念,同时指称一个事物,产生逻辑矛盾。

矛盾律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同一思维过程。它不排斥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客观事物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论断;不反对人们在同一时期对同一对象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各方面用同一判断去揭示。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关于同一事物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可能都是假的,必有一个为真。因此,对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我们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之一为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或者非A;或者,A∨ A

这里,“A”代表一个判断,“非A”则只代表与A互相矛盾的判断。A和非A之间必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于是,根据矛盾律,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否则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根据排中律,也不能同时都否定,否则犯“两不可”的错误。因此,在一对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间,必定是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或者说,任一判断必定或者为真或者为假,非真即假,非假即真。这就是所谓的“二值原则”,一般使用的逻辑都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因此叫“二值逻辑”。四、充足理由律

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要求

在一个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具有真实的充足理由,并且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其逻辑表达式为: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充足理由律实际上是要求在严密的逻辑证明时,怎样使它具有说服力。因此,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在于保证推理论证的有效性,即有论证性。

2.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1)虚假理由

虚假理由是指以虚假的判断或观点作为推理、论证的根据。在一个推理论证中,前提或论据是推出结论或证明论题真实性的根据,如果前提或论据虚假,结论或论题的真实性就不会得到证明。(2)理由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不充足的推不出

在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如果前提或论据与结论或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可能推不出结论或不能证明论题的真实性。

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包括“无关推论”、“论据不足”、“诉诸权威”、“诉诸无知”、“诉诸众人”等。

无关推论: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这类错误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概念,比较容易区分。【示例1-8】 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200年内,地球的磁场急剧地衰减。科学家预言,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在未来的1000年内,地球磁场可能会完全消失,地球生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宇宙射线大灾难。

上例中,论据只是说明地球磁场急剧衰减带来的后果,而没有涉及人类是否能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属于无关推论。

论据不足: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这一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足”。【示例1-9】 小女孩喜欢洋娃娃,小男孩更爱玩具汽车,这是天生本能反应还是后天环境影响下的选择?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了3~8个月大的婴儿对玩具的喜好,发现女婴盯着粉色洋娃娃看的时间明显长于玩具卡车,而男婴关注蓝色卡车的时间更多。因此,研究者认为婴儿对玩具的不同偏好或许是由性别基因决定的。

上例中的论点是“婴儿对玩具的不同偏好或许是由性别基因决定的”,然而作为论据的实验研究中有两个不同的变量,一个是性别,还有一个是玩具的颜色,要想由论据推出论点,还必须排除玩具的颜色的影响,也即从题干论据不足以推出该论点,犯了“论据不足”的错误。

诉诸权威:在论证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权威或专家的意见作为论据来论证其观点的情况,这时就要谨慎地对待,因为权威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不要迷信权威而犯“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示例1-10】 这个方案是由有关专家研究后决定的,因此,这个方案是正确的。

上例对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这个论点,仅由它是有关专家研究后决定的来证明,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诉诸无知:以无知为论据而引起的谬误,即辩称一个命题为真,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没有证明为真。即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依据,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示例1-11】 鬼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鬼不存在。

上例用“没有人能够证明鬼不存在”来证明“鬼是存在的”,犯了“诉诸无知”的错误。

诉诸众人:是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以被广泛接纳为理由来断言。【示例1-12】 一位老师为了查出班中的小偷,采用了全班公投的方式。当这位被选出来的“小偷”进行申辩时,这位老师反驳道:“如果你不是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同学认为你是小偷?”

上例中,老师仅由多数人认为此人是小偷就作出相应的断定,显然犯了“诉诸众人”的错误。(3)从弱原则

在管理硕士逻辑考试中,一些试题的选项,只有一个是“可能”的模态判断,其他都是必然或实然判断。但这些选项都无法从题干所给信息中足以得出一个必然或实然的结论。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从弱原则,只选择“可能”的选项。这种从弱原则仍然体现的是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示例1-13】 所有与“非典”患者接触的人都被隔离了。所有被隔离的人都与小李接触过。

如果上述判断是真的,以下哪项判断也是真的?

A.小李是“非典”患者。

B.小李不是“非典”患者。

C.可能有人没有接触过“非典”患者,但接触过小李。

D.所有的“非典”患者都与小李接触过。

E.所有与小李接触过的人都被隔离了。

根据从弱原则,选项A、B、D、E都太绝对,只有选项C是一个可能断定,那就毫不犹豫地选C。典型例题 分析、解答、解惑,真像老师讲题一样!【例1】 有角者论证:“你没有失去的东西你仍然具有,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有角。”

下述哪一段对话中犯有与题干中最类似的逻辑错误?( )

A.谷堆论证:“一粒谷能否构成谷堆?显然不能。再加一粒,也不能;再加一粒,仍不能……最后加的一粒构成了谷堆。”

B.苏格拉底说了唯一一句话:“柏拉图说真话”;柏拉图说了唯一一句话:“苏格拉底说假话”。

C.认识悖论:“你认识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吗?”“不认识。”“而这个人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的父亲。”

D.秃头者论证:“掉多少根头发才算秃头?掉一根头发算吗?不算;再掉一根呢?也不算……最后掉的一根头发造成了秃头。”

E.在一家大众旅馆里,一旅客在半夜被一群打牌人的哄笑声惊醒,他善意地对那群打牌人说:“都夜里12点多钟了,你们休息吧。”“你睡你的,管不着我们。”一打牌人说。“你们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别人休息。”“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关你什么事!”【解析】 答案是E。

在“有角者论证”中,犯有“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为大前提要成立,意味着“你原来有的并且你没有失去的东西,你仍然具有”,而角是你原来没有的东西,因此,尽管你“没有失去它”,你仍然没有角。在A、B、C、D中都没有这种错误。但在E中,当那位旅客对那群打牌人说“你们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别人休息”时,其中的“别人”是相对于打牌人说的,指打牌人之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那位旅客;但当打牌人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关你什么事”时,其中的“别人”是相对于那位旅客说的,指该旅客之外的其他人,不包括该旅客本人,而包括那群打牌人。所以,打牌人犯了与题干中类似的“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错误。【例2】 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人过,这是第一次。”

下述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 )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被告:“我没作案。”

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

女儿:“你总喜欢挑我毛病。”

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

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

D.张三:“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

李四:“我从来就没有打过老婆。”

E.谷菲:“昨晚的舞会真过瘾,特别是那位歌星唱的歌特煽情。”

白雪:“他长得也特酷,帅呆了!”【解析】 题干的逻辑是:警察问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而骑车人回答,以前从没有,这是第一次。这个逻辑错误在于,违反交通规则不在于是第几次,违反了就是违反了。而且这个逻辑透露出骑车人的意思,即他懂交通规则,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以第一次为借口想辩解一下。违反了同一律。

B选项,这个逻辑错误在于,已说过要准时回来,但是晚回了一小时,已经不对了,是毛病了,不在于母亲挑不挑毛病,晚回就不对。而且隐含的逻辑事实是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但是还是认为母亲爱挑毛病。与题干犯有同样的错误。

故选B。【例3】 《韩非子·难一》中写道:“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以下哪项议论除外,均与那位楚人一样犯有类似的逻辑错误?( )

A.电站外高挂一块告示牌:“严禁触摸电线!500伏特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B.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爱你爱得如此之深,以至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C.狗父论证:“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

D.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儿错误也没有。

E.今年研究生考试,我有信心考上,但却没有把握。【解析】 题干犯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尽管选项C的“狗父论证”是一个完全无效的论证,但其中并没有“自相矛盾”的错误,而其他各项都犯有“自相矛盾”的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例4】 学校在为失学儿童义捐活动中收到两笔没有署真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两位捐的。经询问,周说“不是我捐的”;吴说“是王捐的”;郑说“是吴捐的”;王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

A.是吴和王捐的。

B.是周和王捐的。

C.是郑和王捐的。

D.是郑和吴捐的。

E.是郑和周捐的。【解析】 答案是C。吴和王的话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真且只有一真。又由题干,四个人中只有两人说真话,因此,周和郑两人中有且只有一个人说真话。假设郑说真话,周说假话,则可得出:是吴和周捐的款;假设周说真话,郑说假话,则可得出:周和吴都没捐,而是郑和王捐的。这两种假设都没导致矛盾。因此,根据题干的条件,有关四人中哪两个人捐款,有两种情况可能为真:①吴和周捐的款;②郑和王捐的款。其余的情况一定为假。因此,选项A、B、D和E不可能为真;C项可能为真。【例5】 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们俩人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请问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C.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E.小刚说对了,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对。【解析】 题干中小方和小林的话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句是真的。既然老师说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则小刚的话就是假的,由此可知小林的答案没有错,是对的,于是又可以知道小林的话是假的,而小方的话是真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巩固练习 针对性训练!趁热打铁!

1.一些商家为了推销商品,经常以“买一赠一”的广告招徕顾客。以下哪项最能说明这种推销方式的实质?( )

A.商家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B.顾客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C.这是一种亏本的推销方式。

D.这是一种耐用商品的推销方式。

E.这是一种以偷换概念的方法推销商品的手段。

2.东方日出,西方日落,社会是发展的,生物是进化的,都反映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小王对此不以为然。他说,有的规律是可以改造的。人能改造一切,当然也能改造某些客观规律。比如价值规律不是乖乖地为精明的经营者服务了吗?人不是把肆虐的洪水制住而变害为利了吗?

试问,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揭示了小王上述议论中的错误?( )

A.他过高地估计了人的力量。

B.他认为“人能改造一切”是武断的。

C.他混淆了“运用”与“改造”这两个概念。

D.洪水并没有都被彻底制服。

E.价格规律若被改造就不叫价值规律了。

3.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中应当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语言就应该朴实,不应该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E.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4.某人在所在企业破产后,打定主意要重新找一份工资较高的工作。一天,他看到一幅招聘广告:“本公司现有员工19名,现诚聘1名技术工人。本公司人均月薪3200元以上。”于是,他高兴地去应聘,并被录取了。但他第一个月拿到的正常月薪只有500元。他说该公司的招聘广告说谎。但该广告确实没有说谎。

以下哪一项最能解释上述事实?( )

A.这个公司本月效益不太好。

B.他的工作小有瑕疵。

C.他与公司经理关系不太好。

D.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经理月薪25000元,经理秘书月薪15000元,两名中层主管月薪10000元,其他员工月薪500元。

E.这个公司是一个高技术公司。

5.一袋10公斤的新鲜土豆一般值2元,而脱水的速食土豆平均每公斤值3元。由此可见,一些消费者为了方便愿意支付15倍的价格,因为这种方便食品的销量在持续增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指出上述论证所存在的缺陷?( )

A.购买方便的2公斤一包的新鲜土豆每袋1元钱,或者说比10公斤一包的新鲜土豆贵2.5倍。

B.因为新鲜土豆有80%的水分,每公斤脱水土豆相当于5公斤新鲜土豆。

C.灌装的削了皮的土豆也比相对不方便的土豆贵。

D.2000年以来脱水土豆的零售价格已经下降了20%,达到目前的每公斤3元钱的水平。

E.作为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的结果,所有的方便食品要比制取它们的基本食品值钱。

6.“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宝贵的。”以下哪项是对题干中的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的最恰当的说明?( )

A.该推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B.该推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C.该推理犯了定义不清的错误。

D.该推理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E.该推理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7.数学系的学生也学了不少文科课程,王颖是数学系的学生,所以她也学了不少文科课程。

以下哪项论证展示的推理错误与上述论证中的很相似?( )

A.数学系的学生都学“哲学原理”这门课程,小马是数学系的一名学生。所以她也学了“哲学原理”这门课程。

B.哲学系的教师写了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张是哲学系的一名教师,所以他也写过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

C.所有的旧房子需要经常维修,这套房子是新的,所以不需要经常维修。

D.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多是女学生,王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所以她也是女学生。

E.哲学系的教师写了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张不是哲学系的教师,所以他没有写过哲学方面的论文。

8.哺乳动物是不会灭绝的,东北虎是哺乳动物,所以东北虎是不会灭绝的。

对于这个推理,以下哪项是真的?( )

A.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结论是错误的。

B.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同一律。

C.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它的前提是正确的。

D.不确定这个推理正确与否。

E.这根本不是一个推理。

9.通信部队的士兵学习不少步兵战术,赵洪是通信部队的士兵,所以他也学习了不少步兵战术。

以下哪项与上述论述最为相似?( )

A.哲学系的学生都学“微积分”这门课程,张中是哲学系的一名学生,所以她也学习了“微积分”这门课程。

B.所有的旧电脑软件需要经常升级。这个电脑软件是新的,所以不需要经常升级。

C.一个工厂的工人参加了不少科普讲座,老马是这个工厂的一名工人,所以他也参加了不少科普讲座。

D.参加这次演出的成员多数是女学生,张中参加了这次演出,所以她也是女学生。

E.哲学系的教师写了许多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张不是哲学系的一名教师,所以他没有写过哲学方面的论文。

10.某大学哲学系的几个学生在谈论文学作品时说起了荷花。甲说:“每年碧园池塘的荷花开放几天后,就该期终考试了。”乙接着说:“那就是说每次期终考试前不久碧园池塘的荷花已经开过了?”丙说:“我明明看到在期终考试后池塘里有含苞欲放的荷花嘛!”丁接着丙的话茬说:“在期终考试前后的一个月中,我每天从碧园池塘边走过,可从未见到开放的荷花啊?”

虽然以上四人都没有说假话,但各自的说法好像存在很大的分歧。以下哪项最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

A.甲说的荷花开放并非指所有荷花,只要某年期终考试前夕有一枝荷花开放就行了。

B.正如丙说的一样,有些年份在期终考试后池塘里有含苞欲放的荷花,这是自然界里的特殊现象,不要大惊小怪。

C.自去年以来,碧园池塘里的水受到污染,荷花不再开了。所以丁也就不会看到荷花开放了。看来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

D.通常说来,哲学系的学生爱咬文嚼字。可他们今天讨论问题时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弄清楚,比如部分与全体的关系以及对时间范围的界定等。

E.虽然大多数期终考试的时间变化不大,有些时候也会变。比如,去年三年级的学生要去实习,期终考试就提前了半个月。

11.我国计算机网络事业发展很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4000万,其中使用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1440万,使用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3240万。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能推出以下哪项判断有误?( )

A.考虑到我国有13亿多的人口,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上网的人数还是少得可怜。

B.专线上网与拨号上网的用户之和超过了上网用户的总数,这不能用四舍五入引起的误差来解释。

C.用专线上网的用户中,多数也选用拨号上网,可能是从家里用拨号连网更方便。

D.由于专线上网的设备能力不足,在使用拨号上网的用户中,仅有少数用户有使用专线上网的机会。

E.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上网用户的平均年增长率在50%以上。

12.招聘广告登出后,一共有36人应聘。打字、速记和记账三项能力中,每个应聘者至少具备一项能力,其中会打字的有25人,会速记的有20人,会记账的有21人。进一步统计后发现,有7人会打字和速记,有9人会打字和记账,有6人会速记和记账,但他们都不具备另一项能力。该企业面试的是具有三项能力的全部应聘者。

该企业面试了多少应聘者?( )

A.4个

B.5个

C.8个

D.10个

E.2个

13.甲:什么是生命?

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哪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

A.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B.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E.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14.所谓麻醉就是麻醉剂起作用的结果。

下列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语句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 )

A.划分过宽

B.定义过宽

C.同语反复

D.循环定义

E.定义过窄

15.在某校新当选的校学生会的七名委员中,有一个大连人,两个北方人,一个福州人,两个特长生(即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三个贫困生(即有特殊经济困难的学生)。

假设上述介绍涉及了该学生会中的所有委员,则以下各项关于该学生会委员的断定都与题干不矛盾,除了( )。

A.两个特长生都是贫困生。

B.贫困生不都是南方人。

C.特长生都是南方人。

D.大连人是特长生。

E.福州人不是贫困生。

16.某架直升机上有9名乘客,其中有1名科学家,2名企业家,2名律师,3名美国人,4名中国人。

补充以下哪一项,能够解释题干中提到的总人数和不同身份的人数之间的不一致?( )

A.那位科学家和其中的1名美国人是夫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