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之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23:19:23

点击下载

作者:于泓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试读:

隋唐下卷·导读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促进了边境同内地、台湾同大陆的联系。然而,隋炀帝奢侈腐化,苛酷无比,弄得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阿拉伯等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等,大量运到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地方,也为我国运来了名马、异药等贵重用品。同时,中国同日本、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唐僧玄奘去印度,促进了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农民军叛将朱温灭唐建立梁朝,历史上叫后梁。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而起,占据黄河流域,史称五代。同时还有十个较小的封建割据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国。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陷于分裂之中。

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隋朝工匠李春领导营建的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唐代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唐代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不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吴道子的人物画,王维的山水画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如书法艺术,唐代也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如柳公权、颜真卿、怀素、张旭等一批优秀的书法家。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2),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剌史。郭子仪体貌俊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向东进入东陉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天宝十五年(756),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正定),河北尽失。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率师下井陉(xínɡ),拔常山,然后攻入赵郡,俘敌四千。叛将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合兵五万,郭子仪、李光弼屯驻恒阳(河北曲阳),深沟高垒,坚壁自固,叛军来则守,叛军去则追。白天炫耀军威,夜间偷袭敌营,使史思明将士终日不得休息。当敌军疲惫不堪之际,郭子仪率军出击,于嘉山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史思明狼狈逃至博陵(河北定县)。于是,河北中部十余州郡深受鼓舞,纷纷诛杀叛军,归顺朝廷。

正当郭子仪在河北胜利进军,准备直捣叛军老巢范阳的时候,唐军在潼关坚守的哥舒翰被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叛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听到潼关失败,率军退入井陉,河郡县又为叛军占领。

长安陷落,玄宗仓惶出逃四川,马嵬(wéi)驿发生兵变,奸臣杨国忠被处以死刑。最后,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并兼为朔方节度使。唐肃宗准备大力调整部署,反击叛军。当时肃宗周围,文武官员不满三十,军事完全依赖郭子仪。先是叛将阿史那从礼率众数万,进攻朔方,郭子仪主动进攻,双方大战于榆林境内,郭子仪大败叛军,歼敌三万,俘虏一万,保卫了灵武。接着,郭子仪挥师南下。当时两京均在叛军手中,唐军要取两京,必须先得河东。于是郭子仪先派心腹潜入河东为内应,然后又率大军过黄河,河东一下为之收复。

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于至德二年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攻克两京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身上。郭子仪率军进至凤翔,及后再由凤翔向长安推进。在长安西,郭子仪与十多万叛军展开激战,歼敌六万余,长安叛军首领张通儒弃城东逃。被叛军占领一年多的都城长安遂为唐军收复。官军入城,市民夹道欢呼。休整三天后,郭子仪率军继续东进。十月,安庆绪遣兵十万至陕州,经过激战,叛军大溃,安庆绪闻主力溃败,渡河退保相州,郭子仪不战而攻克洛阳。继而河南、河东、河西之乱皆平。十一月,郭子仪自洛阳入朝,肃宗遣仪仗队迎于坝上,他感激地说:“我的家国,由卿再造。”入朝后,唐肃宗即加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司徒。

前后百战 出生入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拜为中书令。九月,朝廷令郭子仪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为主攻部队,李光弼等两节度使为配合,讨伐安庆绪。肃宗为了协调两军的关系,又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节度诸军,实际上成了部队的最高统帅。十月,郭子仪率兵过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兵七万倾巢出动,分三路救卫州。郭子仪把三千弓箭手埋伏于营垣之中,自己假装失败,叛军不知是计,追到营垣,伏兵全部起来射叛军,箭如雨点,安庆绪大败而退,郭子仪乘胜率部追击,擒杀安庆绪弟弟安庆和。此次战争,叛军被斩首三万,安庆绪遭到惨重地打击,走投无路,只得退走邺(yè)城,向史思明救援。于是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南下攻占魏州,成为与安庆绪遥相呼应的犄(jī)角之势。乾元二年(759)二月,史思明率军,抵达邺城,他们假扮成唐军,抢掠唐军运粮船只,唐军粮缺军心不稳,加上鱼朝恩又从中掣肘,唐军被史思明击败。这样一来,各节度使只得相继退兵,郭子仪也被迫退保洛阳。史思明进入邺城,叛军发生内讧(hònɡ),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让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当了大燕皇帝。

郭子仪退保洛阳后,唐肃宗任命他为东畿(jī)、山东、河东诸道行营元帅,暂时为东都留守。对邺城之败应负主要责任的鱼朝恩,反倒打一耙,向唐肃宗进谗言,把邺城之败归罪于郭子仪。唐肃宗偏听谗言,七月郭子仪被召回京师,免去朔方节度使、诸道行营元帅之职,而以李光弼代之。

郭子仪罢官以后,在京赋闲。宝应元年(762)二月,太原、绛州两地驻军作乱,杀将帅,抢掠不止,朝廷才又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等节度使行营及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晋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离京赴任之前,郭子仪要求进见唐肃宗,当时肃宗正生病,推托不见。郭子仪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此次不见到陛下,死不瞑目。”唐肃宗这才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召进卧内,并对他说:“河东之事,全权委托爱卿去办了。”郭子仪受命绛州,果断地擒杀了四十余个首领,河东局势马上稳定了下来。八月,郭子仪处理完军务回朝,当时肃宗已死,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专权于朝政。程元振嫉妒功高任重的郭子仪,屡屡进谗言诬陷他。郭子仪自己请求解除节度使和副元帅的职务,唐代宗顺水推舟将郭子仪的兵权再度剥夺。程元振对郭子仪继续进行诬陷、迫害,郭子仪感到非常恼火、他上书申诉,还把唐肃宗先后褒奖他的一千余件诏书上交给唐代宗。代宗看后安慰他说:“大臣忧疑,这是我的过失;我非常惭愧,请您不要忧愁了。”不久,唐代宗发动对安史之乱最后一个头目史朝义的进攻,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这次战争可惜由于程元振、鱼朝恩的反对,郭子仪没有随行,仍在京城闲居。

坐镇西北 保卫边疆

宝应二年(763),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当年十月,吐蕃又攻入关中,占据奉天、武功,整个京师为之震动。代宗急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长期闲居在家,出征时仅随行人马二十人。吐蕃二十万人,布营数十里,已渡过渭河,直逼长安。不久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郭子仪率军前往商州,在商州招集逃亡士卒,得四千人,军势才稍为旺盛。他从蓝田出发,虚张声势,夜间点燃无数火把,吐蕃以为唐军众多,惊惧弃城而去。郭子仪进入长安,京城这才安定。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说:“我早没有重用爱卿,才到了如此地步。”

郭子仪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马背征战中度过的。晚年,他长期坐镇西北,处理吐蕃、回纥、吐谷浑等部落的关系,继续为唐王朝的稳定竭尽力量。

前面说过,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他不仅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元帅,也是一位办事公正、不徇私情的大臣。

郭子仪治理军队,一向纪律严明。他早年担任将领的时候,在军中定下一条纪律:谁要是无缘无故地骑马在军营中乱走,就要受到处罚。郭子仪的夫人有个奶妈。有一次,奶妈的儿子违反军纪,骑着马在军营里蹓跶。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把他抓起来,重重地打了几十军棍,把他打死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跑到父亲跟前哭诉,说这个军官连他们母亲的面子都不给。郭子仪听了十分生气,把几个儿子狠狠教训了一顿,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尊重执法严明的军官,反而要袒护违反军纪的人。

又有一次,河中(今山西省境内)的一些军官作乱,把主将李国贞杀死了。朝廷派郭子仪去统率那里的兵马。带头杀害李国贞的军官王元振听说郭子仪要来,就到处宣扬李国贞的坏处,说郭子仪的好话,想用这种办法讨好郭子仪,郭子仪知道,李国贞是个正人君子,王元振这班军官常常违犯军纪,鱼肉百姓,受到李国贞的处分,因而他们存心报复,对李国贞下了毒手。所以郭子仪不听王元振那一套,一到任就把他们捆了起来,严厉斥责他们说:“你们杀了主将,要是敌人趁这个机会来攻城,怎么抵抗?你们这样无法无天,军队里不能容纳你们这样的人?”王元振没法辩解。郭子仪下令把王元振等几个带头作乱的人杀了,平息了这场暴乱。

唐朝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大将,曾经领兵讨伐过史朝义的叛乱。他仗着自己立过战功,不听朝廷的调遣。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招引吐蕃和回纥军队一共好几万人作乱,没想到半路上仆固怀恩就病死了,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军队把长安北面的泾阳包围了起来。郭子仪正好在这里坐镇指挥,可是唐军只有一万多人,形势十分不利。郭子仪认为,兵力悬殊,不能硬拼硬打。唐朝和回纥的关系本来很好,两次从安史叛军手里收复长安和洛阳,都借用了回纥的军队,况且仆固怀恩已经死去,吐蕃和回纥之间,由于争兵权产生了矛盾,两家的军队已经分开了。因此,他决定拆散两家的联盟,说服回纥和唐军联合起来,攻打吐蕃。

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zàn)去游说回纥首领藥(yào)葛罗。藥葛罗问李光瓒:“郭公难道在泾阳?你想骗我吧?要是郭公真在这里,我们想见见他。”郭子仪在回纥有很高的威望,回纥人一向称呼他为郭公,表示对他的尊敬。因为,当初仆固怀恩为了让回纥出兵,曾经骗他们,说郭子仪和唐代宗都已经死了,所以藥葛罗不相信李光瓒的话。

李光瓒回来报告了郭子仪。郭子仪立刻决定亲自到回纥军营里去一趟。部将们觉得这样太危险,纷纷劝阻。郭子仪一定要去。大家建议挑选五百名精锐骑兵以防不测。郭子仪说:“带这么多兵去,会引起回纥的猜疑,反而可能招来危险。”说完他上马准备出发。他的儿子急得拦住马头说:“回纥像虎狼一样凶狠,您是国家的元帅,不能去冒险啊!”郭子仪说:“现在如果同吐蕃和回纥打起来,兵力悬殊,咱们都可能战死,国家就会又遭难。我去跟回纥把利害说清楚,以诚相待,也许他们会跟我们结盟,共同击败吐蕃,那么国家就能转危为安。”说完,他让儿子退下了,部将们见主帅态度这么坚决,就没有拦他。

郭子仪派人先去报信,然后带领几名骑兵,向回纥军营走去。

回纥将士们听说郭公来了,都很惊讶。藥葛罗赶紧叫土卒们摆开阵势,他站在阵前,看唐军是不是欺骗了他。郭子仪远远地望见这场面,干脆脱下盔甲,把枪放在地上,再骑马往前走去。回纥将士们见真的是郭公来了,都跳下马,围着郭子仪在地上跪拜。

郭子仪也赶快下马,把他们扶起来。然后上前拉住藥葛罗的手,亲切地对他说:“回纥为唐朝建立了大功,唐朝不会亏待你们。为什么要跟随唐朝的叛将,帮助吐蕃侵犯唐朝的疆土?”他的态度忽然变得严肃起来,继续说,“你们抛弃先前的功劳,跟唐朝结下新的仇怨,这是多么不明智啊!我现在只带了几个人来跟你们讲道理,你们可以把我抓起来,杀死我,可我们的将士一定会和你们血战到底的!”

藥葛罗听了这番话,觉得后悔到这里。他一拍大腿,说:“仆固怀恩欺骗了我们,他说唐朝天子已经死了,郭公也不在世了,所以我们才敢发兵跟他一起打来。如今才知道天子仍然住在长安,郭公也统兵在此,仆固怀恩已经死去,我们万不敢和郭公你作战。”

郭子仪说:“吐蕃侵掠我朝,最后一定会失败,你们要是跟我们一起打退他们,岂不更好?”藥葛罗说:“行!我们一定为打退吐蕃出力,好向唐朝和郭公谢罪。”郭子仪向藥葛罗拱拱手,表示感谢。藥葛罗叫士兵取酒来,请郭子仪盟誓。郭子仪按照盟誓的规矩,把酒洒在地上,大声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读kè hán,就是首领)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如果有人背弃誓言,就天打雷劈,家族灭绝!”藥葛罗也把酒洒在地上,说:“我的誓言,就是郭公所说的!”

盟誓完毕,郭子仪、藥葛罗和回纥的众酋长,都高高兴兴地举行了盛大的酒宴。然后郭子仪辞别葛罗,回到唐营。

吐蕃军队听到这消息,害怕受到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连夜逃走了。藥葛罗率领回纥军队追击。郭子仪也派了得力部将率领精锐骑兵一起追击。追到灵台(今陕西省灵台县)和泾州(今陕西省泾州县一带),大破吐蕃军队,救回了被吐蕃掠走的几千唐朝的百姓,解决了长安的危机。大历14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遗诏令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从此,他在朝廷担任宰相直到逝世。

郭子仪是镇压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他出朝为帅,入朝为相,是唐朝的顶梁柱。

李光弼

李光弼(bì,708—764)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人。他父亲李楷洛,本是契丹族酋长,武则天当政时进入朝廷,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爵蓟郡公。吐蕃侵犯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了他们。出征前,他对别人说:“敌人打败后,我不会回来了。”军队归来,他在路上就去世了。

李光弼性格酷似他父亲,遇事沉着,很有谋略。他小时候喜欢嬉戏玩耍,擅长骑马射箭。后任河西王忠嗣部下的兵马使。王忠嗣对他很好,王忠嗣曾经说:“今后得到我的军队的人是李光弼。”不久,他继承父亲的封爵。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欣赏他的节操,上奏让他到了长安。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以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带领五万人马到灵武,朝廷才有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郭子仪是著名的将领。起初,他和李光弼,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人互相不服气,有时候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只拿眼睛瞟瞟(piǎo)对方,从来不说话,好像有什么杀父之仇似的。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提升郭子仪当了朔方节度使,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害怕郭子仪打击报复,曾经想要调到别的地方去。当范阳户曹参军颜杲(ɡǎo)卿起兵抗击安史叛军、兵败被俘、史思明又在河北攻城掠地之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大将,领兵去平定河北。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心想:郭子仪这不是想害我吗?可朝廷的命令只能服从,而且讨平叛贼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临走的时候,李光弼对郭子仪说:“我死不要紧,只请求能够保全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赶紧抱住李光弼,流着眼泪对他说:“现在叛贼猖獗,国家动乱,需要同心协力平叛。平定河北,非将军不行!我哪里还能记着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相对一拜。郭子仪给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

李光弼率军队进入太原。在这以前,节度使王承业军纪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常侮辱戏耍王承业,李光弼非常不满。这时候,有诏命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向傲慢张狂,见了李光弼不行礼,又不交出军队,李光弼将他捆绑了起来,遇到朝廷使者到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已经押到外面去了,现在只杀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那我就杀御史中丞。”使者不敢拿出诏书,于是将崔众斩首示众,李光弼的威名传遍了太原。

至德二年(757),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率领高秀岩、牛廷玢(jiè)等十万兵马进攻李光弼。当时精兵都去了朔方,部下士兵只有一万,大家提议加厚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长四十里,敌军来了再修它,只会使我军疲劳。”于是拆居民房屋做成擂石车,每辆车用两百人起动抛石头,石头落地就砸死几十个人,敌兵被砸死数千人。史思明造了一座飞楼,用木板遮蔽,垒土堆接近了城墙,李光弼派人从地下挖垮了土堆。史思明在城下设宴,命艺人到台上指责嘲笑皇帝,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很害怕,把营帐移到远处,军队都用棍子探地才敢走路。李光弼边悄悄在敌营下挖坑,一边派人到敌营假装请求投降。到了约定投降时间,他命士兵守城,派将校假装去投降,史思明大喜。一会儿几千名叛军跌进了陷坑,城上击鼓呐喊,城中骑兵冲出乘机攻击敌军,俘虏并杀死了上万敌兵。史思明见要吃败仗,就离开了,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敢死队出城杀敌,杀敌七万人,蔡希德吓得连夜逃走了。

史思明在杀死安庆绪、自称“皇帝”以后,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统率大队人马南下,打算进攻洛阳。李光弼带领二万人马开到黄河北岸的河阳,保卫洛阳的外围。史思明在河阳的南岸设立营寨,让手下一员猛将刘龙仙去挑战。刘龙仙仗着自己孔武有力,根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他身骑烈马,把右脚放在马颈的鬣(liè)毛上,大骂李光弼。李光弼问部将们:“哪个去收拾他?”大将仆固怀恩要求去。李光弼说:“这用不着大将去。”旁边的人说:“偏将白孝德可以去。”李光弼问白孝德需要带多少兵。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前去就行。”李光弼说:“不要轻敌,还是带些士兵去好。”白孝德说:“那就选五十名骑兵作后援,等我提他的人头来见你。”

白孝德挟着长矛,骑马涉水渡河过去。刘龙仙见一唐将单枪匹马地走过河来,就准备冲上去杀了他,白孝德连忙摇手示意。刘龙仙一看这人不像是来厮杀的,以为他要说什么就在河边停了下来。白孝德走上河岸,在离刘龙仙十来步远的地方站住,正要说话,刘龙仙就开始骂起来。不想白孝德大吼一声,突然持矛跃马猛冲上去。这时候唐军的五十名骑兵也已经冲过河来,河阳城上鼓角齐鸣,喊声震天。刘龙仙一看形势不好,打起马就逃。白孝德猛追上去,一矛就把刘龙仙刺下了马,又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马鞍上,跑回了营门。叛军见了,个个吓得屁滚尿流,害怕跟唐军交战。史思明只好撤兵回去了。

史思明有一千多匹好马,他叫士兵们每天在河里给马洗澡,洗了一批又一批,想炫耀他人强马壮。有一天,李光弼叫士兵把军中的五百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等史思明放马洗澡的时候,就把马驹留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外。母马一离开了马驹,都萧萧地嘶鸣起来。史思明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泅水过河来,马夫们拉也拉不住。唐军把它们赶进城里,不费力就得到了一千多匹好马。

后来,唐军驻守在羊马城,史思明自己率领一部分精兵攻南城,派大将周挚(zhì)攻北城。李光弼上城观察了敌阵准备出城迎战,他问:“敌军的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回答说西北角。李光弼派部将郝(hǎo)廷玉带领三百名骑兵去抵挡。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论惟贞带领二百名骑兵去抵挡。然后,李光弼对所有的部将说:“你们进攻的时候看我的旗子:要是旗子三次急速倒地,你们就一齐杀上前去,不管生死。如果有谁后退,立刻斩首!”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筒里,对大家说:“我是国家的‘三公’(最高的官位)之一,决不能被叛军活捉。万一战斗失败,你们各位在前头战死,我就用这短刀自刎,来向皇上谢罪!”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死战。

郝廷玉、论惟贞和其他部将一出战。不多一会儿,郝廷玉骑着马往回跑。李光弼传令:“把郝廷玉斩首报来!”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后退!”他换了匹马又冲向敌阵。

李光弼命令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众将一见,指挥军队不顾死活地向前拚杀,喊声惊天动地。叛军阵形一下子就被冲散了,被唐军杀死一万多人,俘虏数千人,被水淹死一千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主将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在抗击安史叛军之时,李光弼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计收降将的故事。

上元元年(760),朝廷加封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他进兵包围了怀州,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又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开到河清,声称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队的粮草。李光弼在野水渡扎营,到晚上把军队开了回去,留下牙将雍希颢(hào)守营,对他说:“叛军将领高晖、李日越,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叛贼一定派他们来抓我。你留在这里,叛军来了坚守不战,他们如果要投降,你就带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众将对这没根据的话感到奇怪。这天,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说:“李光弼驻扎在野外,你率五百名骑兵夜晚去抓住他,抓不到不要回来!”李日越到唐军营房边,派人问道:“太尉在吗?”回答说:“不在。”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现在即使抓住雍希颢,回去也难逃一死。”于是请求投降。雍希颢和他一起去拜见李光弼,李光弼任命他为特进官,兼任右金吾大将军。高晖听说后,也投降了。有人问:“你让这两位将领投降怎么这么简单?”李光弼说:“史思明数次战败,他恨不得能够和我们在野外决一死战,听说我驻扎在野外,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派将领来偷袭,一定下死令要求他们。雍希颢没有名气,逮住了算不上功劳。李日越怕回去被砍头,于是就投降了;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得到重用,高晖也心动了,就会步李日越的后尘。”

史思明派间谍到朝中散布谣言,说叛军将领都是北方人,长期在外思乡。当时宰相鱼朝恩相信了,多次上奏说叛军可以消灭。皇帝下诏给李光弼让他出兵,李光弼没办法,命众将靠山列阵。仆固怀恩说:“我率骑兵,现列阵在山边,不便调动,请求在平地列阵。”李光弼说:“有山作依托,胜可攻,败可守;在平地列阵,战败就无退路了。况且叛军是在作垂死挣扎,必然拼命,因此不如在山边列阵。”仆固怀恩不听,叛军占据了高地,布置许多手持长戟(jǐ)的士兵。命强壮的士兵拿着刀跟在后边作埋伏,丢掉军马钱粮假装逃跑。仆固怀恩的军队争夺战利品,叛军伏兵杀出,唐军被打得大败。怀州又被攻陷了,李光弼请求治兵败之罪,皇帝因为是仆固怀恩违反军令战败,下诏宽恕了他,史朝义乘胜进兵攻打申、光等十一州。李光弼抱病命人抬着他上了战场,监军认为军队少,请求退守扬州。

李光弼说:“皇上将大事托付给我,叛军怎么知道我们军队多还是少?如果我们在他们没料到时突然出兵,他们将被打败。”于是急行军到徐州。不久,李光弼收复了徐州,杀死叛军上千人,活捉叛军将领22人。

广德二年(764),李光弼病重,奏表呈请免去先后赐给他的食邑封爵,皇帝下诏不答应。部将官员问他死后的安排,他说:“我长期在军队里,不能回家奉养老人,是不孝的儿子,还说什么呢?”拿出皇上赏赐的绢绸布匹分送给部下将领。去世时年仅57岁。部下将领就用他赠送的布匹办了丧事,哭着互相吊唁。皇帝派使者吊唁慰问他的母亲,下诏令群臣到延平门外送葬。

李光弼带兵打仗,多谋善断,能够以少胜多。治军严整,全国都敬畏他的威严和名望,起初,他和郭子仪名望相当,当时称为“郭李”,但论战功被推举为平叛第一人。是唐朝镇压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战功卓著的统帅。

刘晏

刘晏(715—780)。理财家。字子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为户部侍部,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罢相。仍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及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理财达20年。疏浚汴(biàn)水,用分段转运方法,每年运江淮粮食数十万石。以解决关中食粮。整顿盐法。在离盐乡较远地区设置常平盐。缺盐时平价出售存盐又实行常平法。德宗即位后。被杨炎诬陷而死。

聪颖过人 有胆有识

刘晏出身于一般官僚家庭,祖父刘恭,做过新井县令,父亲刘知海,出任过武功县丞。刘晏从小聪慧敏智,刻苦好学,七八岁时就能熟读诗文,会写文章,有神童之誉。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到泰山封禅,百官相随而行。当玄宗行至曹州行宫,刚十岁的小孩刘晏,给玄宗送来了他自己写的《东封书》,歌颂皇帝东封泰山。出色的文采,使玄宗大为惊奇。他命宰相张说当面测试。张说问过刘晏,果然才智过人。他赞不绝口,回奏玄宗说:“这是国家将来的好征兆啊!”于是,玄宗将刘晏带回长安,破格授于他秘书省正字的小官,负责图书文字的校勘工作。在秘书省,刘晏有机会阅读大量著作,充实自己的学问。开元十五年(727),玄宗在勤政殿看杂技表演,有位叫王大娘的正在表演头顶百尺竿,玄宗召来刘晏,要他咏一首王大娘戴竿诗。刘晏脱口而出: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得嫌轻更著人。

玄宗听后惊异赞叹!玄宗又问刘晏,你做正字,正了多少字?刘晏回答,天下字都正了,唯有“明”字还未正得,老向一边倾斜。这机智、风趣的回答,逗得玄宗及在场的人大笑不止。

天宝七载,刘晏出任夏县(山西夏县)令,后来又任温县(河南温县)令。他所到之处为百姓谋利施惠的事迹均有记录可查,老百姓把这些事迹刻在石头上传示后人。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反唐,陷洛阳,破潼关,玄宗逃到了成都,京城长安也落入叛军手中。天宝十五年(756)七月,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在战乱中,刘晏逃到了襄阳避难。襄阳是玄宗第十子李磷(lín)的地盘,他是江陵四道的节度使,想乘此机会招兵买马,夺取皇帝宝座。他知道刘晏的才华,想让他来担任藩国里的重要职务。刘晏分析了永王李磷的情况,坚决辞谢,而接受了唐肃宗的任命,就任户部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掌管江淮地区的租庸事宜。刘晏从襄阳赶到吴郡(苏州)上任,此时,永王正率大军反叛。刘晏劝说吴郡太守李希言奋力抵抗,刘晏又分兵把守余杭,李希言兵败后和刘晏汇合。不久,李磷兵败。在抗击李磷的叛乱中,刘晏有胆有识,立下了功劳。

从此,唐肃宗对刘晏更加信任,调任刘晏为鼓原太守,后又升任陇、华二州刺史、河南尹。

亲自勘察 疏浚漕运

唐军收复长安后,刘晏于乾元二年(759)被任命为京兆尹,做了首都长安的行政长官。京兆尹是个重要的职务,也是个很难当得长久的官。在皇帝眼皮底下做官,周围还有不少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王公官僚,倘若没有官场经验的人,要想在这个位子上周旋得开,那是很困难的。刘晏以才能升任,一不善于应酬,二又无靠山,不久就卷入一场政治纠纷,被贬了官。

司农卿严庄,因犯有通敌罪被捕入狱。刘晏作为京兆尹,就把他的住宅看管起来,加以监视。这是他职权范围的事,但却因此遭到严庄的忌恨。唐肃宗本来要严惩严庄,经不住严庄上下活动,最后不但赦免无罪,还亲自召见他。在肃宗面前,严庄诬告刘晏有野心,功居自傲,不尊重皇上,并告诉他泄露皇帝在宫中的讲话给别人听。皇上听到这些就信以为真。加上在上元元年(760)刘晏接替第五琦,出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使,权力过大,引起宰相萧华的妒忌,也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肃宗就不加分辨,在上元二年(761)将刘晏贬为通州刺史。

刘晏在通州作了半年刺史。唐肃宗去世,他的儿子李豫继位,是为代宗。代宗即位后不到两个月,就把刘晏召回京城,官复原职,继续加以重用。

宝应二年(763)正月,代宗升任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还兼度支等使。刘晏在朝廷,长期与宦官程元振交好,程元振因事获罪,一些人就攻击刘晏与程元振关系密切。于是,第二年就罢相,改为太子宾客。

两个月后,即广德二年(764)三月,刘晏又被任命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分理天下财赋。刘晏受命后,马上着手解决京师粮食和全国财政的问题。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后,京师粮食奇缺,米价高到每斗一千钱,连宫廷膳房也没有隔夜粮,长安郊外的农民把还没有熟透的麦粒从麦穗上揉搓下来交纳,供军队用。

首先,他着手整顿江淮漕运。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人口稠密,周围所产粮食已不能满足需要。每年要从东南各地调进大量粮食,安史之乱后,原漕运路线破坏,漕运不畅通,因而发生粮荒。为解决漕运线路问题,刘晏亲自到各地勘察,他顺着黄河,察看三门峡漕运遗迹,到过硖(xiá)石、河阴、洛口等许多地方。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以前的漕运经验,选取了由淮河经汴水入黄河,再由黄河转渭水到长安的运粮路线。在给宰相元载的信中,他详述了打通这条路线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希望朝廷给予支持。当时,元载独揽朝廷大权,无暇顾及这些具体的事,得到刘晏的报告后,立即就把整治恢复漕运的事全部委派刘晏去办。

刘晏按照自己确定的漕运路线,在他的指挥下,征集民工,疏浚河道。经过大力整治,才使久已荒废的汴水畅通,打通了漕运路线的关键一步。

汴水一通,整个漕运就活了。接着,刘晏又整顿管理,改善航运方法,改革漕运组织,大大缩短了漕运时间,使江南的粮食不断运进长安,最多的时候,一年漕运粮食达一百一十万石。

保证了长安的粮食需求,稳定了粮价。当运粮首批船到达长安时,京城轰动。代宗十分高兴,派遣了军队的鼓乐队到东渭桥吹号击鼓迎接,还派使者骑马飞驰代表皇帝慰问刘晏说:“你啊,真是我的萧何!”萧何在汉楚战争中以充足的后方供应保证了刘邦的胜利,从而建立奇勋。代宗将刘晏比作萧何,可见他对漕运的重视了。

随着漕运的开通,刘晏的声望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宰相常衮(ɡǔn)的嫉妒。常衮是继元载之后当宰相的,他对代宗说刘晏是有德望的老臣,应该任命他为左仆射。实际是想夺刘晏的权。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但玄宗以来,左、右仆射不像唐初那样是宰相,而只是个尊位,并无实权。代宗认为国家财政刚走上轨道,正需要刘晏这样的人发挥作用。于是在任命刘晏为左仆射的同时,仍旧兼领度支诸使,没有剥夺他手中的实权,而是继续发挥他的理财才能。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唐代宗去世,唐德宗即位。有人奏请德宗要求撤换转运诸使,刘晏本人也请求辞职。但德宗没有批准,反而加任他为关内、河东的转运、盐铁及各道的青苗使。

治财治人 相得益彰

刘晏主持全国财赋工作,除了在改革漕运制度取得巨大成功外,他对盐政的改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他精简盐政机构,删除冗员,清除了一批盐政机构中鱼肉百姓的盐官。除在主要产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等十地设立盐监,管理和收购食盐,又在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地设立盐场,便于食盐的储存、分销。为了维护官盐的畅销,他还在扬州、陈许、白沙、淮西、浙西、宋州、泗州、郑滑等十三个地方设立巡院,捕缉私盐的偷运偷销,同时也兼管官盐的营销。刘晏的部署虽然很周密,但盐商唯利是图。一些偏远地区盐商们由于利润过低而不愿前往,因而缺盐。为了补救,刘晏设立常平盐,将官盐运到偏远地区储存起来,缺盐时把盐拿出来销售,调节市场,平抑盐价。除此之外,刘晏还在吴、越、扬、楚四地设置盐仓无数,积盐二万余石作为储备,盐产时丰时歉,有了储备,就保证了民间的需要。

这些改革,使盐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不但方便商人,还稳定了盐价。而更为主要的是使唐朝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江淮的盐利从每年四十万缗,增加到六百万缗,几乎占了国家收入的一半。

刘晏不但精于理财,也精于用人。他的理财成就是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他选用官吏,不循资历,大胆起用新秀。在用人上,他将部下分为“士”与“吏”两类,他曾说,士子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得到提拔,所以他们把名声看得重于利益;吏员不是通过考试而得到爵禄,所以他的把实利看得重于名声。因此,刘晏把财政出纳、查办检举告发这些重要的事,全部交给士子去办,吏员只是办理文书的起草、收发而已。这无疑对于防止贪污舞弊的发生起了一定的作用。

德宗时代,杨炎任宰相。杨炎是前宰相元载的亲信,元载因专权骄横,被代宗治罪。当时刘晏是吏部尚书,由他负责审理元载的案子。刘晏按照代宗的授意,把元载判处死刑,元载的党羽也大部分受到贬斥,而时任礼部侍郎的杨炎也受到降职处分。杨炎当了宰相,为了报复前仇,就处处找刘晏的岔子,甚至不择手段陷害。他先夺去了刘晏的财权,以盐铁、转运应集中户部统一管理为理由,撤消了盐铁、漕运等专使职务,解除了刘晏在财政上的职权。接着,又奏请德宗贬刘晏为忠州刺史,派人监视。建中元年(780)七月,诬陷刘晏与朱泚(cǐ)勾结,蓄谋作乱,德宗派宦官赐刘晏死。一代杰出的理财家就这样蒙屈而死,终年六十五岁。

刘晏死后,杨炎籍没其家。登记在册的“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hú)”,这样的清廉作风,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泌

肃京的宾友

李泌(722—789),字长源,先世为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长安),父李承休,官居吴房令。

李泌幼年聪慧好学,才智过人,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尤擅长诗。开元十六年(728),玄宗与燕国公张说观棋,李泌应召来见。张说使李泌赋“方圆动静”,张说出对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泌时年仅七岁,人们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童”。当时任中书侍郎的张九龄对他尤为喜欢,常引之卧内,呼为“小友”。长大以后,常游嵩山、华山、终南山,且笃志钻研易道,慕神仙长生不死术。天宝中年,自崇山上书议论政务,深受玄宗赏积,得以召见,供奉东宫,与太子李亨为“布衣交”。李亨对他礼遇甚厚,称之为先生。后因作诗讥诮杨国忠和安禄山,由此引起杨国忠对他的忌恨,被斥逐蕲春郡,从此李泌隐居在深山密林中,以琴棋诗书自娱。

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沦陷,玄宗出逃行至马嵬驿,禁卫兵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玄宗逃到成都,留下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李亨赶赴灵武,即皇帝位,这就是肃宗,李亨尊玄宗为太上皇。

在肃宗身边,文武大臣不满三十,更缺乏一个匡时救国的人才。肃宗因而想到李泌,于是派人召李泌来到灵武,不久,又得到名将郭子仪。一文一武,成为肃宗的得力助手。肃宗授李泌为右相,李泌固辞不受,愿以宾友相待,肃宗只得依从。肃宗对李泌亲如师友,出则并马而行,寝则对床而眠,跟他太子时一样。他事无巨细都首先征询李泌的意见,可以说肃宗对李泌是言无不从。李泌实际上是朝政的决策人。

李泌向肃宗提出建议:以广平王、肃宗长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诸将东征安禄山。肃宗为李泌特设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官衔,命李泌随军而行,并赐紫袍一件,李泌受命而行。临行前,他对肃宗说:“不出二年,就可消灭贼寇。”李泌的理由是安禄山这些人把掠夺的美女财宝,运到老巢范阳(北京大兴县),因此他们没有占有四海的打算,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也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几个骁(xiāo)将,中原人不过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是胁从。安史叛军容易发生内讧。李泌为唐肃宗制定了消灭叛军的作战计划。第一步,令李光弼(bì)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yì)入河东,使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忠不敢离长安,那么随从安禄山守洛阳的就只剩下一个阿史那承庆;李肃领兵驻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分次出击,叛军来救头,就击其尾;叛军来救尾,就击其头,这样就让叛军在范阳至长安数千里的战线上,顾首失尾,疲于奔命,唐军则以逸待劳,叛军来了不和它交锋,走了就乘机追击,不攻叛军城池,不断叛军归路。第一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拼命拖垮叛军,伺机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第二步,命建宁王、肃宗的次子李倓(tán)为范阳节度使,率军自边境进攻范阳之北;命李光弼进攻范阳之南,南北夹击,攻取范阳,使叛军退留不得,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于是再命大军四面围攻,一举歼灭。

李泌的二步计划是正确而又可行的,可惜肃宗虽然对其尊如师友,但却没有真正听进他的意见,因而李泌的计划就落了空。

至德二年(757),安禄山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占据范阳而不听安庆绪调遣,此时,肃宗已进驻凤翔,陇右、安西、西域的兵已经到达,江、淮的庸调也运到汉中,李泌请示肃宗按他提出的二步计划用兵,派安西、西域兵顺边境进攻范阳。但唐肃宗却急于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威风,他说:“现在正该攻取两京,引兵攻范阳,不是绕得太远了么?”李泌说:“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加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李泌进一步阐述了进攻范阳的道理:官军的主要力量是西北守边士兵和少数民族人,他们不习惯关东的炎热暑气,如进攻两京,敌人收其余众,集中于巢穴,天热之时,官军必畏暑思归,留也留不住;叛军在老巢休整后,一定重来夺取,战争也就无休无止了。不若先取范阳,使叛军无所归,从根本上断绝了他们的退路。

肃宗对李泌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把郭子仪从河东调到凤翔,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取长安。然而郭子仪进军不利,唐军多次战败。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建议借用善战的回纥(hé)兵,肃宗同意后,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兵四千来到凤翔。肃宗为早日攻取长安,许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此时,李泌已不被重用,如同闲散人一样。由元帅李俶(chù)、副元帅郭子仪率朔方等军队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进取长安。大破敌军,叛将军守、田乾真率败兵逃出潼关,唐军进入长安,紧接着,又攻取了洛阳。

唐肃宗虽然收复了洛阳、长安东西两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叛军。安庆绪逃亡河北,占据邺(yè)郡,还拥兵六万。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进攻安庆绪,又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实际上成了大军的统帅。官军和叛军在邺城激战,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支援安庆绪,结果官军大败。及后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叛军又再度复起,出现这一局面,应该说是肃宗不采纳李泌作战计划的结果。

肃宗收复长安后,召李泌入见。李泌请求离朝廷回归故里,说自己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还说:“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唐肃宗说:“我与你同忧患多年,现在正好同享乐,你怎么说要走呢?”再三挽留,但李泌离意已定。最后肃宗听从了李泌的请求。至德二年(757)十月,李泌离开朝廷到衡山隐居,肃宗命郡县为李泌建造住宅,并按三品俸禄给予照顾。

事实上李泌离开朝廷,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由于深受肃宗优宠,正受到权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的忌恨,李泌预见到自己必定有杀身之祸,他急流勇退,就是出自这样的考虑。

代宗的亲信

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广平王李俶(chù后改名李豫)即位,是为代宗。大历三年(768),代宗派人去衡山召李泌来京师。代宗对李泌礼遇有加,赐金印紫绶(shòu),在蓬莱殿侧为之作书院,军国大事均与之商议。代宗意欲拜李泌为相,李泌还是固辞不受。李泌是道士,不食酒肉,不娶妻,讲神仙、怪异,以世外人自居。代宗要他做世俗人,食酒肉娶妻子、受禄位,但李泌还是不肯受命。代宗最后强迫李泌娶卢氏女为妻,并赐第光福里。李泌受代宗的如此优宠,引起了宰相元载的强烈不满。元载于大历五年(770)除掉了专横的宦官鱼朝恩,博得了代宗对他特别宠任,元载也就更加骄横,弄权舞弊,无恶不作起来了。他为除掉李泌,诬陷李泌“与鱼朝恩友好,应该知道他的阴谋”。代宗没有听信他的谗言,但元载及其党羽继续寻找机会栽赃诬害李泌。代宗对元载的作为开始反感和厌恶,他对李泌说:“元载不容你,朕把你藏起来,待我除掉元载后,再请你回来。”于是拜李泌为江西判官,成为江西观察使魏少游的助手。

大历十二午(777),唐代宗杀元载,籍没其家,单胡椒就有八百石,其它财产就可想而知。代宗召李泌入京,一见面就谈起元载的事。代宗说:“好不容易,八年才杀这个贼,几乎不能与你见面。”李泌说:“臣下有罪,早就该处置,何必容忍太过?”

元载是死了,但用人问题上的斗争不会结束。李泌杰出的才能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建议代宗派李泌出任州刺史,使其懂得人间的利弊,然后再到朝廷做官。代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澧(lǐ)州刺史缺,又借口李泌善于治理,派为澧州刺史,又改任杭州刺史,所任均有政绩。

德宗的宰相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太子李适接位,是为德宗。德宗当太子时,在长安西郊的道教静修胜地听过李泌的讲经,受过李泌的影响。德宗即位后,国家处于纷乱状态,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息过。先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反抗中央,形成四镇之乱,紧接着又生了淮西之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于建中三年(782),自称天下都元帅,出兵对抗中央,气焰嚣张。德宗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支援襄阳。不料到了京城,部队发生兵变,占领了皇宫,并哄抢了皇家私库,拥戴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帝,朱自称大秦皇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当时幸好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领兵击败朱泚,奉天之忧方才化解。李怀光恃功逼走奸相卢杞(qǐ),最后却与朱泚勾结反抗朝廷。兴元元年(784)名将李晟(shènɡ)收复长安,朱泚逃亡被杀,德宗回到长安。

在如此纷乱的情况下,德宗在长安召见杭州刺史李泌,任李泌为左散骑常侍,日值中书省,随时候对。李泌兢兢业业,为德宗处理了一件件军国大事。原先德宗讨伐朱泚时,曾向吐蕃求援,答应成功后将安西、北庭两镇给吐蕃。长安攻下后,德宗要实践诺言,李泌以为不可,他提出安西、北庭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和十姓突厥,它们控制着吐蕃,使之不能进兵东侵,如将两镇给予吐蕃,那么关中就危险了。李泌还提出,吐蕃援兵当时观望不前,并无功绩可言。朝臣们都赞同李泌的意见,德宗才没有将两镇给予吐蕃。

贞元元年(785)七月,陈虢(ɡuó)都兵马使达奚抱晖杀死节度使张劝,代理军务。德宗对此十分担忧,他派李泌为陈虢观察使,前往处理。德宗想派神策军护送上任,李泌以为不必要,他请与唐将马燧(suì)同行。临行前,通过陕州进奏官传话:“朝廷正督运江淮来以赈济陈虢,若抱晖有功,则赐旌节。”消除了抱晖的敌对情绪。李泌入陕州时,称抱晖保城有功,还对其部将进行安抚。李泌离开长安之时,德宗把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泌,要求他诛杀。李泌不得已,只把五人送往京师,恳请赦免,其它人一概不问,抱晖逃往他乡,避免一场叛乱。

贞元三年(787)六月,李泌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李泌担任宰相后,第一件事是劝谏德宗勿猜忌武将,勿加害功臣。名将李晟、马燧,对国家有大功,但功高必震主,恐遭不测。李泌对德宗说:“如果陛下加害他们,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必然愤怒而不安,内外之变必然再起。”他又当着马燧、李晟的面,对德宗说:“臣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德宗对李泌的劝说,深有所悟,因而避免一次朝廷危机。

李泌为宰相,不仅保护功臣武将,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方面也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见,德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在地方建设上,李泌反对大减州县官的做法。原先,德宗认为,现在户口比太平盛世减少三分之二,官员也应相应减少。李泌却持相反意见,他认为,现在户口虽减少,事情却比太平盛世增加十倍。李泌请求德宗批准视实际情况而定。德宗采纳了这些意见。

在保证漕运畅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李泌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减少国家开支,他改革了西域人留京的供给制度,每年为国家节省下开支五十万缗(mín)。

在对待太子问题上,李泌更是直言敢谏。德宗怀疑太子有异谋,想要废弃他,另立侄儿为太子。李泌认为不可。他以家族担保太子无事,但德宗就是听不进去,他叫李泌不要干涉他的家事。不久,德宗终于醒悟过来,太子的地位保住了,李泌也更加受到宠信。

贞元四年(788)二月,李泌自陈衰老,多次请求辞职归隐,德宗均未允许。贞元五年(789),李泌病重,推荐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窦(dòu)参、太常卿董晋为相,三月,与世长辞,终年68岁。

陆贽

久参机要 综理政务

陆贽(zhì,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是江南望族陆氏的后代。父亲陆侃做过溧(lì)阳县令,母亲韦氏出身于关中士族。陆贽从小天资过人,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对他深有影响。他出生的第二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乱世中百姓流离转徙,饱受战乱之苦,使他心灵受到深深的撼动。

大历六年(771),十八岁的陆贽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华州郑县尉。当县尉当然不是陆贽的愿望,他借看望母亲辞官而归。寿州刺史张镒(yì)颇有声望,陆贽前往谒见,叙谈三日,张镒很佩服他的才华,结为忘年交。临别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给母夫人备一日膳食所需。”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新茶一串。以后,陆贽以考书判出色,授渭南县主簿。过了几年的地方小官生活,使他有机会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的疾苦。

陆贽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之时是唐德宗初期。德宗在当太子时,就已知陆贽的声名,等到即位,就召他为翰林学士,当了皇帝的参谋。德宗即位之初,在政治上颇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为措置不合适,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能很好扭转过来。建中四年(783),激发了泾原兵变,叛兵攻入长安,德宗仓皇逃往奉天(陕西乾县),陆贽随德宗左右,总揽机务,调发远近兵马,奏上报下,书诏每天都有数百起。陆贽着手起草时表面上似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待发稿时,发现叙事周详,说理透彻,人人能懂。一些承写官员忙不过来,一些学士难以着笔,而陆贽却从容不迫,沛(pèi)然有余。陆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德宗认识到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皇上负有很大的责任。陆贽力劝德宗痛引自过,以感人心,德宗听从了陆贽的劝告,下了罪己诏。这份陆贽起草的诏书,言辞恳切,令人感动。由于人心的归顺,叛乱的藩镇自去伪号,解兵归镇。一场政治危机很快平息下去了。论者都认为德宗能够平息割据,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陆贽的文德腹心之助。

陆贽久参机要,综理政务,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贞元七年(791),他拜任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在他主持下登第的有韩愈、李绛、崔群、王涯、裴度等人,这些人日后有的以文学成就闪耀于文坛,有的以政治才能出众而成为一代中坚,其中李绛、崔群、王涯、裴度都官至宰相。得人之盛,当时称为“龙虎榜”。后来,陆贽当了宰相以后,还改革吏部选官制度,革去许多流弊。

不负天子 不负所学

贞元八年(792)四月,陆贽升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实现儒家仁政的主张。当时,陆贽面临的局势是十分严峻的。如何度过难关?德宗信天不信人,他说:“自古以来,国家兴衰也有天命,现今的厄运恐不是人为造成的。”陆贽却认为,凡事在人为,不在天命,他不相信在人为之外还有什么天命。陆贽进而指出,只要人把国家处理好,天降大乱的事是不会有的;如果人把国家搞乱了,天降大治也是不会有的,正如古书上说的:“皆为祸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他还指出,治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人,帝王得道则兴。他希望德宗不要听天由命,要努力有所作为,天下是可以转危为安的。陆贽根据儒家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认为治理天下,必须得民心,但得民心并不容易,不知百姓疾苦,不按民心办事,是得不到民心的。因而,帝王应该“以天下之欲为欲,以百姓之心为心”。但德宗对陆贽的话并没有认真听下去。陆贽再次上疏劝德宗节制个人欲望,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如果皇帝肆意纵欲,则百姓怨恨,国家就不会稳定。他按照儒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希望君道顺于民心。

陆贽的这些议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的。贞元八年(792),河南、河北、江淮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人民财产遭到巨大损失,陆贽奏请德宗赈济灾民,但德宗以为百姓损失不大,不必要去抚恤。陆贽再次上奏德宗说:“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假如不失去人心,何忧乏用?”陆贽考虑的是人心的背向,人心重于钱财。

但德宗是个刚愎(bì)自用、文过饰非的皇帝,在患难之时对陆贽多所倚重,平乱返京以后,日益好大喜功,对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的陆贽逐渐讨厌起来。贞元十年(794),班宏主持度支,班宏去世后陆贽荐举李巽担任,德宗随口答应了,却任用裴(péi)延龄。陆贽竭力反对,他说:“延龄贪暴不法,不可信用。”德宗不听。不久,裴延龄得到宠信,天下都表示愤慨,但无人敢谏说。亲友们规劝陆贽处事不必过于认真,陆贽说:“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考虑其它。”陆贽挺身而出,屡次上疏极言其弊。结果反被裴延龄中伤诋毁,被罢去相职,贬为太子宾客。陆贽罢相后,裴延龄继续在德宗面前诬陷陆贽,德宗十分恼火,几乎要杀陆贽,幸亏谏议大夫阳城等竭力上奏要求赦免陆贽,才得以幸免,被贬为忠州(四川忠县)别驾。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同年五月,顺宗诏陆贽回京任职。诏书还未到达忠州,陆贽就离开人间,终年五十二岁。顺宗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世称为陆宣公。

陆贽一生所作的文诰、奏章,由后人编辑为文集二十二卷,称为《陆宣公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这部文集是陆贽为官忠贞勤恪的记录,也是他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从这部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儒生忠君爱民、匡时济世的积极实践。

裴度

力主削藩被刺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祖父裴有邻,曾任濮(pú)阳县令,父亲裴溆(xù),出任过河南府渑(miǎn)池丞。裴度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德宗贞元五年(789),中进士,登宏辞科,授校书郎。后又应制举贤良方正,对策成绩优异,被授河阴县尉。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生于动荡不安、积贫积弱年代的裴度,胸怀经济之策,负济世之才,他对当时藩镇跋扈的局面痛心疾首,对宦官当权目无朝廷极为不满。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士大夫,他决心为振兴唐王室效力。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敢于抨击权贵,违抗皇帝旨意。不久被罢为河南府功曹,后又升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811)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元和七年(812),宪宗采纳宰相李绛的按兵不动、以宣抚为主的策略,使魏博镇归顺朝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把割据了四十九年的魏博六镇归还朝廷。朝廷派裴度到魏博宣慰,裴度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又宣布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赋役。裴度还向田兴晓以大义,使其竭力效忠朝廷。裴度又到魏博所属郡县宣布朝廷恩泽,因而魏博各地官民感戴皇帝。回到京城,擢升为中书舍人。元和九年,又迁任御史中丞。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nì)丧不报,自领军务。以后又出兵四处劫掠,并且勾结成都节度使王承宗、淄(zī)青节度使李师道,对抗唐朝廷。唐宪宗曾发十六路兵讨伐,但各路唐军,各怀心思,指挥很难统一,旷日无功。宪宗派裴度去前线慰问,观察形势。裴度归来,极力主战。他向宪宗详细剖析了淮西一定可以攻取的情况,并推荐将军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从而坚定了宪宗讨叛的决心。不久,李光颜果然大败淮西军。宪宗得知,称赞裴度能够知人善任。淮西军溃败后,割据藩镇非常仇恨,他们先是行贿收买,继而公开威胁,但这都不能达到使朝廷罢兵的目的。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武元衡于早朝时被害于靖安坊,头骨被刺客取去。裴度也在通化坊被刺,身中三剑,头部砍伤,因从人王义舍身救护才幸免于难。这一暗杀事件,使京城朝野上下震动,引起强烈反响。主和派请求罢免裴度,以稳定成都、淄青两镇,兵部侍郎许孟容则奏称:“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yú)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并请以裴度为宰相,加强对藩镇的讨伐。在裴度养伤二十天后,宪宗拜任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继武元衡为宰相。

征讨淮西功臣

裴度出任宰相以后,宪宗把军事力量都交付给他。平定淮西,成了当时首要任务。然而,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路征讨大军都拥兵自重,互相观望不肯出力,作战常常失利。这样一来,朝中的一大批主和派官僚也有了口实,他们力主休兵之策的呼声更为高起。一次在宪宗召开的“诏群臣各献诛吴元济可否之策”的御前会议上,朝臣多言罢兵赦罪为便,翰林学士钱徽、萧俯等更为激烈。但是裴度坚持贼不可赦,挺身而出,愿意前往淮西督战,表示誓杀淮西之贼的决心。

元和十二年(817)八月,裴度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军(淮西镇)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的身份亲自来到前线,临别辞行,向宪宗立下了“军令状”:“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八月二十七日,裴度抵达郾(yǎn)城(今河南郾城),慰劳各道唐军。他亲临前沿阵地,冒着炮火纷飞、随时可能献出生命的危险,观察前线战情。裴度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个个勇气百倍。当时,唐军中都有宦官监军,主将完全为其掣肘。裴度向宪宗奏准,除去了宦官监军,使兵权专归主将,从此军中号令统一,士气高涨,每战必捷。十月十一日,大将李塑(sù)在裴度支持下,雪夜攻克蔡州城(今河南汝南),活捉淮西军首领吴元济,淮西所属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及守兵二万余人相继投降。平息淮西的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蔡州收复后,李愬迎裴度入蔡州。裴度对投降士兵和当地居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不歧视他们,并以蔡卒为牙兵,侍于帐下。有人对裴度说,蔡人反叛者还非常多,不可不防。裴度笑道:“我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元恶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又何疑呢?”裴度的宽大政策使蔡州父老为之感动。裴度还取消了吴元济父子长期以来对蔡人的禁令:禁止人们在路上交谈,禁止百姓夜间点灯,百姓有酒食往来者一律以军法论处。裴度还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各州县两年赋税。对于官军阵亡者,裴度命下属予以收葬,给其家衣粮五年;对战伤残废者,供应衣粮终身。对吴元济的部将,裴度采取宽大政策。当时,宦官梁守谦奉宪宗之命,带了上方宝剑去蔡州,准备全部诛杀吴元济的部将。裴度一面火速上表向宪宗请求申述,一面即刻动身到蔡州,对降将量罪加刑,少杀了很多人。

仕途屡升屡降

元和十三年(818)二月,裴度因平定淮西之功,封晋国公,继续在朝担任宰相职务。此时宪宗正沉溺于一时的胜利之中,他不但不乐于纳谏,还大兴土木,修筑宫殿。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倖(xiè)和盐铁转运使程异,为了巴结、讨好皇帝,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财政大权,为宪宗建造宫室,挥霍享用,于是二人逐渐得宠,因而官运亨通,连连高升。就在这一年九月,二人同登相位。裴度深感忧虑,他上书劝谏说:“异、倖二人,并无本事,陛下为满足耳目之欲,提升他们为宰相,天下人都认为不妥,于陛下无益。”宪宗不听。裴度耻于与二人同列,请求辞退,宪宗又不同意。裴度最后说:“臣若不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不知廉耻;臣若不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有负恩宠。今退既不许,言又不听。臣所顾惜的是,淮西已定,河北已安宁,如何处置得宜,使天下服其心。陛下建升平之业,十已八九,何忍还自堕坏,使四方解体乎?”然而如此肝胆俱裂之语,忠诚耿直之言,并不能使宪宗有所醒悟。相反,他却认为裴度在闹朋党之争。宪宗曾意味深长地对裴度说:“人臣当力为善,何乃好立朋党?朕很厌恶。”裴度听了分辩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合。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宪宗对裴度这些劝谏置若罔闻。

宪宗之朝,宦官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目无王法。裴度对此现象,深恶痛绝。当时五坊使杨朝汶,恃朝廷之威,强暴专横,放高利贷,拷打欠户,勒索息钱,甚至张冠李戴,胡乱逼债,逮捕无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人。对杨朝汶的这种横暴行为,裴度在宪宗面前,竭力加以弹劾。宪宗对裴度说:“我正要和你论讨用兵之事,这种小事由我自己处理。”裴度回答说:“用兵是小事,五坊使追捕无辜之人应是大事。兵事不理,只忧局部,而五坊使暴横,可乱整个朝廷。”退朝后,宪宗满肚子不高兴,他责备杨朝汶说:“因为你的缘故,使我羞见宰相。”盛怒之下,赐杨朝汶死罪,尽放被捕囚禁之人。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派人迎佛骨到京城,在宫廷中停留之日,供人赡奉施舍后再送佛寺,迎佛骨的做法在朝廷掀起了一股崇佛高潮。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力陈佛不足信,请求将佛骨投入水火,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认为韩愈亵渎佛骨,十分恼火,要处韩愈以极刑。裴度向宪宗申述:“韩愈虽然狂,但发自忠恳,应该宽容以开言路。”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来,皇甫倖诬陷裴度,裴度只得出镇外地,当了河东节度使,不再为相了。

元和十五年(820),宪宗死,穆宗即位,年号长庆。穆宗是个昏君,所用宰相几乎都是庸才。因与藩镇关系处理不当,藩镇又开始作乱,一下子朝廷和藩镇的关系也就紧张了起来。穆宗任命裴度为镇州四面引营都招讨使。裴度受命后,即整顿军队,率领部众讨贼,攻城斩将,屡传捷报。然而朝廷动用各镇的十五万兵力,耗费大量物资,最终结果也未能平定卢龙和成德两镇。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朝中有人破坏裴度的军事部署的缘故。翰林学士元稹(zhěn)勾结宦官魏弘简,想夺取宰相职位,裴度每有论奏,元稹都加以蒙蔽。裴度在前线多次上疏揭露元稹的罪过,他指出:“河北逆贼,只乱山东;朝中奸臣,必乱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则逆贼纵平无益。”由于裴度义正辞严,穆宗降了魏弘简的职,罢了元稹的官。但不久又不顾多数谏官的反对,罢了裴度的兵权,让他当了东都留守的闲官。长庆二年(822),裴度回到京城。在朝见穆宗时,他叙述藩镇暴乱河北,自己讨贼无功,慷慨陈词,泪流满面,当时在朝文武官员为他的忠心所感动,许多人还挥泪不止。穆宗见裴度为众望所归,于是以裴度为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元稹同朝为相,但二人斗争更是愈演愈烈,遂于同年六月,两人同时被穆宗罢相。谏官为此奏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但穆宗不予采纳,裴度被降为右仆射。长庆三年(823)八月,又改任裴度为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

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去世,太子李湛(zhàn)即位,是为敬宗。敬宗年仅十六岁,韦处厚上书,劝敬宗重用裴度,他指出,裴度勋高中原,声播外夷,希望敬宗委以重任。一些朝臣也多称裴度贤,不应该弃置外地为节度使。因而敬宗多次遣使至兴元慰问裴度,密示其还朝。宝历二年(826)正月,裴度回到京城,第三次为宰相。

运祸四度为相

敬宗少年即位,贪图享乐,巡游无度,又倦于政事。裴度上疏,希望敬宗能够收敛玩心,勤政务、远小人,但敬宗荒淫成性,裴度的劝谏,不起作用。敬宗性情暴躁,责打宦官,于宝历二年(826)十二月被宦官杀死。宦官拥立江王李昂为皇帝,是为文宗。

唐朝晚期,宦官操纵了皇帝的生杀大权,不少皇帝被宦官所逼退位,或为宦官毒死,或为宦官所杀。此时,裴度已年老,体弱多病,他想到自己平生耿直,不怕强横,因而屡遭陷害,得罪过不少人。为避免惹祸,他在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持中立态度,不予介入。对于朝臣和宦官的斗争,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避免惹祸,他上疏恳求辞去机要职务。文宗非常器重裴度,经常派御医为他看病,派人前去慰问。文宗太和四年六月,下诏晋封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后来,由于宰相李宗闵(mǐn)、

牛僧孺

的排斥,九月被罢相。以司徒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834),裴度为东都留守,九年,兼中书令。此时,宦官更加无法无天,皇帝也无力控制。但裴度已无治理国政的打算,他在东都兴建住宅,修筑别墅,和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饮宴终日,以诗酒自娱,过着士大夫的风雅生活。

开成二年(837),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东节度使,但他已不愿再掌兵权,再三以老病推辞,终因文宗不允许而只得赴任。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还东都。同年十二月,文宗诏令裴度入知政事,以中书令再次入相。牛僧孺

牛僧孺(779—847),字思黯(àn)。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安定鹑觚(chúnɡū今甘肃灵台)人。隋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裔,祖父和父亲官职都很小。牛僧孺工于文章,贞元二十一年(805)登进士第。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与李宗闵、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三人在对策中痛诋时政,连宰相的过失也不加忌讳,虽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等评为上第,却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牛僧孺等人也不予重用。这次科场案可说是“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即位,牛僧孺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后改调御史中丞,审治不徇私枉法,朝野肃然。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论罪当死,他买通宦官为之申辩,牛僧孺坚决请求诛之。穆宗认为李直臣有才,想宽恕他,牛僧孺说:“他不是一个有才的人,只不过拿了俸禄,阿谀奉承罢了。天子制定律令,是约束有才的人。安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穆宗认为牛僧孺的话不同寻常,才不再为直臣说话。赐其金紫服。长庆二年(822)正月,拜户部侍郎,次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韩弘为宣武节度副使时,杀人过多。韩弘入朝时,其子韩公武为制止议论,广赂权贵。等到韩弘父子死,其孙幼小,穆宗恐其家财为人所盗,派人清理帐册,发现帐册上记载着许多官员收受贿赂,只有牛僧孺的姓名旁注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钱千万,不受。”穆宗很高兴,对左右说:“朕没有看错人。”于是任牛僧孺为相,后又任中书侍郎。

四年(824),敬宗即位,封牛僧孺为奇章公。牛僧孺因为宦官当权,屡次上表请辞去相位,朝廷遂以同平章事,任武昌军节度使。江夏城墙用土筑成,因江南多雨,需年年修筑,向百姓征收蓑(suō)茅草料,官吏借机勒索百姓,百姓深受其害。牛僧孺以筑城之费制砖修城,历时五年竣工,自此永免修城之费。又废除沔州建制,以裁汰多余的官员。

文宗太和三年(829),李宗闵主持朝政,屡荐牛僧孺有才,认为不宜让他长期担任地方官,遂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再次入相。五年正月,幽州兵乱,大将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文宗经常召宰相商议对策,牛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继任杨志诚为节度使。牛僧孺的意见为文宗采纳。同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á)息兵修好、谋求归附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

李德裕

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文宗召百官群臣商议,大家都同意德裕之策,牛僧孺出于个人私怨,独持异议,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引起战争。文宗听从牛僧孺的建议,命德裕撤出驻兵,送还所降将卒,结果吐蕃贵族尽杀降卒,情形极其悲惨,于是绝后来降者,也使唐朝失去了维州这个“一面孤峰,三面临江”的“西蜀控吐蕃之要地”。其实吐蕃已违约攻唐在先,唐完全可不受盟约约束,对吐蕃用兵。牛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也反映出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亦不免后悔,于是疏远僧孺。僧孺不安,便主动请退,出为淮南节度副大使。

时宦官专权,朝风腐败,牛僧孺不愿处重镇,多次上表请求解除重藩的职务,为散官,朝廷不允。开成二年(837)五月,加检校司空,为东都留守。牛僧孺在洛阳归仁里整治宅第,搜罗嘉木异石,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心。文宗屡次宣召,托以足疾辞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武宗即位后,李德裕为相,牛僧孺被贬为太子少保,后加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叛蕃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李忱(chén)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牛党重新得势。大中元年(847),牛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同年卒,赠太尉,谥文简。

牛僧孺以科举进仕,从政初期,清正廉洁,政绩尚佳。及为相,主张整顿纲纪,清理刑狱,亦颇得贤名。但由于与李德裕政见不合,且有宿怨,逐渐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个官僚集团间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唐朝政治也因而更为腐败.日趋衰亡。李德裕

浙西上的政绩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生于贞元三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李栖筠(yán),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宪宗元和初年位居宰相之位。李德裕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刻苦好学,爱读史书,尤其精通《西汉书》和《左氏春秋》。因其出身名门世族,所以不喜欢与其他书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以门荫入仕,补校书郎。

元和初年,李吉甫位居相位,李德裕为避父子同朝为官之嫌,受聘为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掌书记。李吉甫去世后,李德裕随张弘靖入朝,拜为监察御史。穆宗即位后,擢为翰林学士,不久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升为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由于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在朝为相时,与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等政见不合,彼此有很深的宿怨。李吉甫去世后,李逢吉等三人转而排挤李德裕。及至长庆二年李逢吉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更是蓄意报复。当时李德裕与牛僧孺都有拜相的希望,但李逢吉利用权位,调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而引荐牛僧孺同平章事,共居相位。从此,李德裕与李逢吉等人的嫌隙愈来愈深。

李德裕到浙西任后,发现当时军政和民俗存在不少弊端,他便着意加以改革。他的前任自发生兵变之后,为笼络将士,竟把府库财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