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社会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3:41:3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社会化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社会化试读:

内容提要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激烈的国际竞争又再一次改变了人们谋生的选择。在当代,生存和发展显得同样重要,二者互为基础。新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存的压力在世纪之交骤然增大。危机感和使命感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学习。在当代,学习已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某种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求知的方法和形成某种能力。中国古代留下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一个仙翁把一座石头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了穷孩子,可孩子还是久久不肯离去。善良的老人问孩子,还需要什么,孩子的回答超出了老人的预料,他说想要老人那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过去人们说这个孩子贪婪,今天人们认为这个孩子聪明。他需要的是受用终生的财宝,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谋生,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点金术。在现代,这些点金术包括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但是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致家长和老师

写这本小书时,奶奶瘦弱的身影还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起了大学三年级的那个寒假,我在家里准备考研究生,平时家里只有我和奶奶一起吃午饭。在饭桌上,我不时地将好菜夹到奶奶的碗里,不然她就不动筷子。其实,那时我们的家境很好,可劳苦了一辈子的奶奶却舍不得吃。她说,自己老了,吃这些东西是一种浪费,因为她不能再干革命了,孙女吃了却可以长身体给国家作贡献。奶奶的语言仍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她不时地为自己没有干革命而感到遗憾和难过。整个寒假,我们经常是在推让中吃完午饭。那段经历使我联想到了社会化过程,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长辈们对我们的付出。有句老话叫“一辈留一辈”,老一辈人无私的奉献,培养了那些逐渐走向花季的少年一代,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是在上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中实现的。

我们是一个善用比喻的民族,某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就用比喻来描述。而某些事情本来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可人们还是喜欢用比喻来说明,使它更形象化。比如,形容时光飞逝,就用“白驹过隙”,生动的描述使人在想象中感悟到了更深的含义。“社会化”一词在社会学中有着非常直白的表述,它是指一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终身过程。这个概念包括了3层含义:

1.个体的社会性的形成是社会与个体的共同需要。没有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不成其为社会,个体也不成其为社会成员。

2.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向个体灌输社会规范与个体指向社会的学习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3.个体的社会化以社会文化在个体中的内化与个体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为标志。

概念往往是由归纳而来的,在抽象的过程中,原来鲜活的色彩就逐渐丧失了,所以有时还需要做些注脚。

社会化过程好像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贯穿于人生始终。源头清澈无比,但是河道狭窄,涓涓溪流在山谷中流淌,好像随时都有隐没的危险,那是人生的幼年。而后,河仍绕行山中,河道却在一点点地加宽,水中开始卷入一些沙土,不过水质甜润,水流仍然清澈,还能看到河底的石块,那是多姿多彩的少年时代。当河面骤然加宽,形成了一种浩瀚的气势时,水中卷入了更多的沙石,出现波澜壮阔的景观。人们赞叹河的辉煌,也为不那么澄清的河水而感叹,好在流水不腐,河没有将更多的遗憾留在途中,那时人生正值青年和壮年。后来河还在奔涌向前,到了入海口,河面更为宽阔,也更为平静。百川入海,淡水变成了苦涩的咸水,那是人生的暮年。回首往事,峥嵘岁月都留在了过去。在平静中,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与涓涓溪流涌入大海一样,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包括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两个大阶段。预期社会化是未成年人要经历的社会化,指社会根据每个人可能要充当的社会角色,使之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观念与素质的过程。发展社会化是成年人要经历的社会化,指人在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观点和素质后,由于个人所充当的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去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观念与素质的过程。预期社会化分为3个基本阶段:婴幼儿期为社会化准备阶段,儿童少年期为社会化发展阶段,青年期为预期社会化的完成阶段。在现代社会,未成年人预期社会化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

不过,与河流不同的是,河面的加宽是靠天与地的补给,而社会化的过程却是一个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过程。教化的内容主要是社会规范,包括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念,还有健全的个性品质。担当社会教化重任的是成年人。婴幼儿社会化的执行者,主要是家庭成员,以父母为主;儿童和少年的社会化,开始有两方面的执行者,一方面是家庭中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学校中的老师。随着儿童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老师的影响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同辈群体与社会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强。进入青年阶段的人,大部分要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社会则通过社会组织、团体、非正式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执行社会化职能。个体内化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转化为个体价值规范的过程。其主要的形式有模仿学习、内在评价、情感认同、角色扮演与自我奖励。

河流在行进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左右,诸如每年的降水量、河岸两旁的植被状况以及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水质,也影响着水流量,甚至还影响了河流走向,而所有的影响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年降水量大,可能会导致洪水泛滥;干旱缺雨,可能会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受环境左右。社会化的内容、进程和方向都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变迁异常之快的今天,环境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社会化的土壤发生了变化,两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交往方式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孩子们在抱怨父母什么都管,父母在诉说孩子什么都不服。两代人都有好些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母亲说,我小时候连书包都买不起,只好用纸袋装书;孩子会说那可少装好多书。父亲说,他小时候没有电视可看;孩子却说,您小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做。

社会化过程的冲突在两代人之间展开,问题是两代人有着不同的童年,不同的人生经历。从外部来讲,这一代少年所要扮演的角色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同龄人都不同。在半个世纪以前,大部分中国孩子所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为生计而奔波,在劳作中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练就了一副坚硬的筋骨。孩子们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甚至为了憧憬,他们牺牲了自己。当历史转到了80年代,大部分中国少年所面临的是求发展的问题。发展与生存相比,起点高了,生活的压力也增大了。要在21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重托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这一代人的肩膀上。当上一代人用过去的角色标准来衡量这一代人时,有不少人会睁着困惑的眼睛看着他们,也有一些人则不无痛苦,甚至用失意和将信将疑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在我敲击着键盘的时候,5岁的小女儿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画着画,她自认为是一个画家。其实对她的图鸦,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我倒是欣赏她的自信,像她这般大的时候,我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家,她却以家自居了。我知道在好多事情上与女儿不能同日而语。

同样是在5岁的时候,我敢一个人在乡间的土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去上学,去学校的途中有一座小土山,还有一条小河。有一天,我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湿棉裤和腿冻在了一起,但还是一步步艰难地走回了家。可她每天到马路对面的幼儿园都得由我和她父亲接送,当然这怪不得她,我没有我父母的胆略。我也是大城市里生的孩子,可我的父母却把我送到了连电都没有的乡下,而且一去就是5年。当年吃玉米粥时我也记恨过父母,并责怪他们自私,责怪他们要事业不要家庭。可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倒要因那段岁月而感激我的父母。虽然我的女儿有我童年所没有的一切,自己的房间,自己的钢琴,还有我们共享的那些家电,她也及早地学会了使用这一切。看着她打电话和小朋友聊天时专注的神情,我不敢肯定她是否会像我那样对父母心存感激之情。

我和女儿有着种种不同,她看似快乐的外表,有时可能极不开心。每周三和周五,幼儿园要留作业,有时一个数字要写满一页,她很自觉,学习上从不用我操心。可有一天,她在睡梦中大喊,“我不要写8,太难写了。”那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知道她并不快活。我那时可以随意地在笔记本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没有人责备我,我也不会责怪自己,可她却经常对自己不满。从年幼的女儿身上,我感觉到这一代人的生活压力并不比我们那时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既应该有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教化和灌输,更应该有两代人的对话与交流。我已经感觉到了我们不能再代表孩子去讲话,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说自己。

一、生命的超越

生命的缺憾

万物之灵的人原是靠四只脚爬行。

传说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斯芬克司的狮身女怪,常常蹲在路口叫过路人猜谜:什么东西在早晨用四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斯芬克司与路人有约在先,不能猜中者,便统统成为她腹中之物。正在她得意的时候,俄狄浦斯揭开了谜底,原来女怪说的就是人。人在婴儿时用四肢爬行,稍大之后用两条腿行走,老年时用手杖帮助行走。在聪明人面前,斯芬克司觉得无颜相对,只好自戕了结了尘世间的烦恼。

人的幼年乃至少年期是一个依赖期,一个心理和生理上的爬行期。直立行走的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只能借助四肢匍匐而行,这是生命的缺憾。在这一点上,人真要羡慕田野里的一粒种子。植物生命的潜能似乎全部蕴藏在种子里面,只要条件适宜,就可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它无须父辈的庇护,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它自生自灭、生生不息,完成了种族的延续。但人却无法生来独立,依靠生命潜能立于世间。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个依赖期,人才能在长辈的精心哺育下,在精神上站立起来,最终成为万物之灵。

人虽然有一个羸弱的童年,可上苍却给他了一个生命的港湾——家庭。在嗷嗷待哺的日子,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亲情,学会了爱,学会了用语言传递信息。尽管最初发出的声音是电报号码似的语言,谁也不知道他在诉说些什么,可那却是幼小的心灵向世界发出的宣言——我要向你倾诉,倾诉童真、倾诉幼稚、倾诉爱。在学会走路的日子,孩子感受到了独立行走的艰辛。摔倒了,又爬起来,在磕磕碰碰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磨难。在父母的扶助和赏识中,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在父母和亲人的帮助下,孩子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会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强壮起来。这时,他们在生理上已经能独立行走,可是在心理上,他们仍处在爬行期。当游戏不再是他们描述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活动时,他们步入学校。为完成心理上的断乳,为接受世代相传的文化,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

在学校中,孩子们学会用符号描述世界,表达自我,接受社会规范。在复杂的符号世界中,他们求知、探索、品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感悟生命的价值,体味成功者的艰辛。在挫折的困扰中,学会向多姿多彩的人生挑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书本知识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大门。精彩的外部世界一点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知道了世间万物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法则,于是不再对某些自然现象产生恐惧。他们不再惧怕雷声与闪电,也不会在夜晚把自己留在地上的影子看作是鬼魂的显现。在上一代精心的哺育下,不必再重蹈人类认识的覆辙,就可以直接超越他们的祖先,他们是何等的幸运。在与自然和社会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强壮。

有位哲学家说过,这个世界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外部的自然世界;一个是人们创造的符号世界;再有一个就是人们的心灵世界。如果有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降临于世间,摧毁了前两个世界,只要心灵世界还存在,人们就可以重建失去的两个世界。正是为了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人生的依赖期中,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当漫长的依赖期过去之后,人们告别了爬行的婴儿时代,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在为青春感到喜悦的时候,开始去独闯世界。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之后,他们便不再去抱怨总是要扶着他的成年人。

人之强大不是与生俱有的。与世间所有生灵不同的是,人是在出生之后,在依赖期中,完成了种族生命史的超越。在生命不再孤立无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谢上苍给他的那段依赖的日子,感谢为他们成长而洒下汗水的成年人。

与狼共舞

她们习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游荡,每天晚上会像狼一样嚎叫多次。

1920年,辛格博士在印度发现了2个由狼养大的女孩。在狼群中生活了多年,她们的生理机能和习性就渐渐近乎狼了。她们有腿不会直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有手不会劳动,两只手变成了狼似的前爪;有嘴不会说话,只会嚎叫。大脑也不能思维。她们的眼睛则是白天畏光,晚间闪闪发光。她们习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游荡,每天晚上会像狼一样嚎叫多次。辛格博士将她们送进了孤儿院,并给她们起名阿玛拉和卡玛拉。为了恢复她们的人性,辛格博士教她们学说话,但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年龄较小的阿玛拉离开狼群不到1年便死了。剩下的卡玛拉4年过后还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也只学会了45个词,会说几句不流利的话。到她17岁死去的时候,智力发展仅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与狼共舞的阿玛拉和卡玛拉的经历告诉我们,离开社会环境,人将丧失人性,而只具有兽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客观条件。

在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要接受这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并以此为依托、为背景来求得个人的发展。文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概念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应用最多,涵盖面极广,而又最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解释。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如下的表述:文化,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人们在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了人类世代相传的各种知识,形成了体现自己民族特点的道德与信仰。在此基础上,逐步具备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并为这个社会所接受、所认可。离开社会的文化土壤,人将失去自身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同田野中一朵枯萎的花,因没有各种养分可润泽,生命就在无助中沉寂,失去光华,直至毁灭。

社会文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内容,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群体生活以及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互动,人的发展也很难实现。曾轰动南京的“马超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害怕孩子受人欺负,将3个孩子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3月,当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最小的儿子也已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验分别只有5岁、3岁和1岁。社会文化虽然可以通过文字、读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工具的灌输,但是人的社会性的形成较直接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教化、感染、暗示和模仿。孩子们喜欢动,热爱群体生活,怕孤独,喜欢与同龄人——同学、朋友打交道。这种群体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增长知识,加速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可见,人的发展是以社会文化为内容,通过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实现的。人类成为万物之灵,不仅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素质,还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环境。人性是由社会所赋予的,离开社会环境,人性将不复存在。

二、规矩与方圆

谋生的选择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激烈的国际竞争又再一次改变了人们谋生的选择。在当代,生存和发展显得同样重要,二者互为基础。新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存的压力在世纪之交骤然增大。危机感和使命感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学习。在当代,学习已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某种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求知的方法和形成某种能力。中国古代留下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一个仙翁把一座石头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了穷孩子,可孩子还是久久不肯离去。善良的老人问孩子,还需要什么,孩子的回答超出了老人的预料,他说想要老人那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过去人们说这个孩子贪婪,今天人们认为这个孩子聪明。他需要的是受用终生的财宝,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谋生,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点金术。在现代,这些点金术包括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但是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就是“功能性文盲”,那么时至今日,读、写、算能力的含义已超出了原来的含义。有资料记载: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不仅像我们以往习惯的那样爬格子,而巨需要计算机的“神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网上,那样可以和全世界的人交流,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算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需要核算物资成本和产出,而且要节约精力,把握生命的张弛节律,将最充分、积极有效的精力投入到最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其实掌握这些基本能力,仅仅是拿到了一张适应现代生活的通行证。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人们很难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却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谋生而选择的学习将伴随人的终生。

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还要学会做事。在东北大学有一个国家计算机软件开发基地——阿尔派集团公司,这里人才汇集,学者如云,竞争也异常激烈。录用时要经过各种严格的考核,试用期为1年,有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1年后被辞退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在学校读书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却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国外教育学家将学历和专业技能称作是社会上谋生的第一、第二本护照,而这只证明了你有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我认为无尽的创造力与适应能力才是通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第三本护照”。

一些国家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诸如日本东京大学曾对四年级毕业实习做了规定。9个月的实习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去扫3个月的厕所;第二个阶段下到销售点,做3个月的推销员;第三个阶段才是参观工厂,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这9个月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全面地培养了他们的多种社会适应能力。试想一个大学生连平日认为是最卑微的扫厕所工作都能全身心投入,还会有哪些事情做不好呢?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还要学会合作。美国前宇航局负责人曾指出,阿波罗登月计划由梦想化为现实是人类智慧合作的结晶。21世纪应该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可在现时生活中,好多学生却蔑视与他人友好相处。前几天,一位外语学院的女孩气愤地告诉我,她和几个女孩最近被放了“鸽子”。乍听起来好像很浪漫,可结果却很苦涩。外语学院女孩多男孩少,男孩同时约二至三个女孩,只去赴一次约,而让另外的女孩在约会地空等,等得望眼欲穿,扫兴而归,并将此戏称为“放鸽子”。男孩因女孩痛苦而得意,真是无耻。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可这话有时用到人的身上就不那么合适了。这说明,人越过高地估计自己在所处群体中的长处,就会对其他人怀有偏见,而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在共同的生活中,人们要发现他人,彼此相悦,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现代社会,在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的时代,谋生不再仅仅是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是围绕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以及在适应基础上的发展,更多的是关注个人潜能的开发,更多的是解决生活的质量问题。与以往不同,谋生和发展结合在了一起。因为这是一个不允许次品存在的社会,低起点的生存必然为高起点的发展所取代。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学会发展所要求的一切。

君子和而不同

丑女孩说,她是给漂亮女孩当陪衬人。

香港回归前夕,长安街两旁的树上缀满了彩灯。灯借树影,树借灯辉,宛若繁星点点。火树银花的十里长街,到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那些夜晚,数百万京城人有感于树与灯的共鸣。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多彩以及人性的善与美。正如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

尊重是正常交往的基础,失去这一点,人们的交往就会发生倾斜,交往就会变成依附或相互利用,所形成的朋友关系就是人们所说的戏友和贼友。

有一天,我们在校园中见到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两个女孩,高的俊秀文雅,矮的丑陋但憨态可掬,两人在外形上反差很大,可她们却形影不离。丑女孩说,她是给漂亮女孩当陪衬人,漂亮女孩说有了这个可爱的朋友,她的生活才充满快乐。她们不在一个班级,说起她们的相识也很有意思。那天,两个女孩都去了图书馆,又恰好坐在了一起。丑女孩好动,不小心把漂亮女孩的两本书给推到了地上。她慌忙拾起书,又连赔了两个不是,可那个漂亮女孩连眼都没眨一下。过了一会,只见她竖起柳叶眉,用手拍了拍书皮上的灰,显然是要表示出自己的不高兴与不屑一顾。后来图书馆就剩下了她们两个。在回寝室的路上,丑女孩大大方方的伸出手,说:“认识一下好吗,我叫陈磊,其实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我们班的男孩和女孩都知道。你叫林炎吧,我们背地里都叫你公主,因为你很漂亮。”小女孩像崩豆似的吐出这些话,林炎有些脸红,勉强地挤出了一句:“认识你很高兴。”陈磊好像一点也不在乎她的语气,接着说:“漂亮的女孩都很骄傲,别人要对她稍有冒犯,她就会生气,所以她们并不快活,就像林黛玉一样。我们这些不好看的女孩可不在乎这些,所以我们整天有好心情。”这话倒是实话,林炎不得不承认自己因为美丽而受宠,也因为美丽而承受不了失意。一路上,都是陈磊快人快语地说东道西,林炎没说上几句话。她觉得陈磊很直率也很风趣。到了自己房间门口,林炎只说了一句“有时间来玩儿”。话说得很真诚。再后来,他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陈磊用自尊赢得了林炎的好感。自尊与尊重他人同样重要,它是友谊的起点。

朋友间相处所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和田野上的秧苗一样,需要精心的呵护和灌溉,灌溉友谊之树的是理解和关心之泉的圣水。这种关心与理解甚至还包含着一种忘我的牺牲和奉献。冯梦龙笔下的羊左之交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期,燕国人羊角哀和左伯桃在投奔名君的路上相遇,两个人相依为命。在逃难途中,朋友二人躲在树洞中抵御风寒,逃生的希望十分渺茫。最后,羊角哀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了下来,留给了左伯桃,自己竟冻死在树洞里。在相互关心的过程所结成的友谊是人类优美的感情之花,向人们提供了克服困难,调剂情感的精神力量。在人生道路上,总有顺境和逆境、快乐和忧愁,朋友之间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既增添人生的温暖,又给人以排忧解难的希望和力量。

古人云:“鸟择木而栖,人择友而息”。人们在相互尊重与自尊的基础上建立了交往关系。随着这个交往圈的扩大,每个人都有了许许多多朋友,但朋友是有层次的。在相互理解与关心的基础上,患难之交、生死与共所结成的情意是挚友情。人们常说,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这样的朋友并不多见。与人相处,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在交往过程中求同存异。朋友相聚,大家意见相左,结果可能是不欢而散;也可能是两种想法相碰撞又冒出了一个新的火花,受益的当然是大家。中国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关键是看大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合作。因为还有一句老话叫“三个和尚没水吃”,合作不好,受害的是大家。

人们说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是生存的手段。因为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不可能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与快乐。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不仅存在着人种和肤色的不同,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人类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世界也正向着多极性的趋势发展,所以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既具有相似性又相互依存,人们交往过程中所奉行的准则应该是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

和谁签约

在生命的旅程中,他要不断地和社会签约,有时虽非心甘情愿,但必须得签。

每个人都是哭哭啼啼地来到人世间。起初是懵懵懂懂,一无所知,甚至不知自己为何物。小嘴巴把小手吮得发白,又把它咬住不放,然后号陶大哭,一副怨天尤人相。几个月之后,他开始学会察言观色,于是就不时地挤眉弄眼,做出种种可爱相。在婴儿期,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只有在这个时期才显得无拘无束。从幼儿期开始,孩子就学会了按成人的要求去做,而成人又将种种规范写在了纸上,形成了道德和法律两部契约。然后在生命的旅程中,孩子就要不断地按社会契约的要求和社会签约,有时虽非心甘情愿,但必须得签。签约之后,就要终生履行自己的承诺。

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成年人就为他敞开了社会的大门,他进入此门之后,开始学习与这个社会所要求的一切签订契约。他学会了爱,学会了诚实守信,学会了尊重别人等等规范,这一切都是在生活过程中进行的。一日,他趁母亲转过身去,抓了两块糖,迅速地塞进了嘴里,把剥下的糖纸踩在了脚下,然后一边晃动着小脑袋,一边说他可什么都没拿。母亲告诉他,孩子不能说谎,不可以骗人。当他在幼儿园把小朋友推倒时,老师会告诉他,小朋友相处要学会友爱,于是他知道了许多类似的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准则,许多对自我的约束,许多与他人相处的禁忌,诸如不能随处便溺,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等。这是他与社会签订的第一个契约——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

后来,他进入了学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听着国歌,看着徐徐升起的国旗,他感受到作为中国人,应该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民族。

再后来,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他明白了签约的意义和签约的过程。在历史上,每一个契约后面也许都有一部血腥的历史。或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或是一个民族摆脱屈辱维护自尊的历史。人或是自愿签约,或是被迫签约。3700多年前,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条文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汉漠拉比声称,他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公平正义于国中”,使臣民“不得以强凌弱”。但法典所规定的奴隶、半自由民和自由民的法律地位迥然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来说,公正也就不存在了。

人与社会所签下的契约有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种。强制性的是法律,在这个契约面前,人不可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处。这时人也就无高低贵贱之别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还有一句话叫“刑不上大夫”。这说明古代中国的法律适用有一定的范围,可能会因人而异。在现代,人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还无法排除个别滑坡的时候,可那不是法律的本义。在历史上,执法者以身试法也大有人在。伟大的哲学家培根,在其政治生涯中未能保住晚节。他晚年任英国大法官期间,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被议会议员起诉。培根招供并被判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一笔巨款。东窗事发之后,以他的口才没准可以找到堂皇的理由而逍遥法外,不过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老老实实低头认罪。他伏罪的话与众不同,他说,我是这50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定的罪却是200年来议会所做出的最正义的谴责。

非强制性的契约是道德,人同样不可逾越。与法律不同的是,违背这个契约,你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折磨,有时也会让人透不过气来。道德有不同的水准和层次,最高层次是一种自律层次。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曾指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资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水准使爱因斯坦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

人在幼年时就学会了与社会签约,社会用契约来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契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随心所欲,但是它在规定人应尽义务的同时,也把人应享有的权利交给了每个人,只是契约使人获得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戏中人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巨大的舞台,那么我们都是台上的演员,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有时扮演主角,有时扮演配角。角色之间还在不停地变换,迎来送往,人生的舞台热闹非凡。

戏剧舞台上的角色往往由演员来扮演,但是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也像一台台社会剧,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剧中扮演一种或数种角色。角色种种,也就是人们在社会上获得的身份、地位或职务。如家庭中有父母、兄弟和姐妹,学校里有校长、教师和学生。

最早察觉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这一发现的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他在《皆大欢喜》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著名的台词: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正像戏剧角色中有各种各样的唱腔、脸谱、服饰和表演程式一样,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一个人在一定位置上所具有的活动范围、应尽的义务、能享受的权利、行动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等等。这种行为模式和规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法律、道德、规章和社会文化所共同规定的。一个人只要是扮演某种社会角色,那么周围的人就会以这种角色的行为规范来要求他。

人生的舞台虽然多姿多彩,但在学校中求学的青年人所扮演的角色却比较单一,他们是儿女、学生、朋友和合作伙伴。多重角色集于一身,他们就会接受别人的多重期待。父母期待他们聪明和健康;老师要求他们学习好、遵守纪律、不调皮;同学们希望交往愉快,友谊之树常青。在别人的期待目光中,每个人都开始设计自己,于是在自我期待与设汁中通过某种行为去表现自己。

最初人们是通过观察、体验和模仿,了解了有关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在年幼时,孩子会在与父母的顶撞中,因遭到责骂并饱受皮肉之苦而了解到自己在家庭中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学校中,多数学生都知道老师喜欢聪明伶俐的好学生,考卷上经常是100分。虽然这些小观察者也因为没有成为父母钟爱的孩子、老师眼中的红人而心生烦恼和妒忌,不过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练,他们却在观察中知道了对于一定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当某种行为标准印入了孩子的脑海,他就会在模仿中去做,并进入情景,开始去表演。起初这种表演会很幼稚,明显带有模仿的痕迹,就像小学生写作文,表达感情时,有时会给人以极不真实的感觉。一个孩子会写下这样的句子:“每当我读到鲁迅的作品,就会热泪盈眶。”对于孩子来讲,这决不是一种真实的角色行为,而是过去某些成年人的真实行为。由于在作品中,看不到孩子真情实感,成人会为孩子失去天真稚气而心生遗憾。这种错位的角色行为有时还会导致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