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1:25:1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10月~1956年9月)

一、单项选择题

11953年,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  )。[2015年统考真题]

A.实行国家合同定购

B.发展农业合作社

C.推行“以粮为纲”政策

D.实行统购统销【答案】D【解析】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其中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统购统销是对农村中的余粮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有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2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答案】D【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员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会议推举了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3“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这一论断的会议是(  )。[2011年统考真题]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5年山西大学研]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过渡时期总路线[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3粮食统购统销[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粮食统购统销是指建国初期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政策。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国家决定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一政策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4中共八大路线[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中国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2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一、单项选择题

1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答案】D【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员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会议推举了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2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2013年统考真题]

A.英国

B.联邦德国

C.瑞典

D.法国【答案】D【解析】1972年,中国分别与英国、联邦德国建交,中国与瑞典建交时间为1950年,与法国建交时间为1964年。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二、名词解释“四清”运动[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1965年1月,党中央对“四清”运动中的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顿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观点和口号,成为文革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论根据。

三、论述题

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1)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是大势所趋。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国名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事实上,计划经济在国也产生了奇效。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3)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贫穷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第3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

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2013年统考题]

A.英国

B.联邦德国

C.瑞典

D.法国【答案】D【解析】1972年,中国分别与英国、联邦德国建交,中国与瑞典建交时间为1950年,与法国建交时间为1964年。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二、名词解释

1五七指示[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五七指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夕《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这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信。五七指示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作批示的范围,而对军队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甚至对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都有构思宏大的设计。五七指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2二月抗争[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文革时期一批党中央老干部对文革左倾错误的抗争。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会议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反对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久,毛泽东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被林彪、江青等诬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3“五一六”通知[2012年统考真题]

答:“五一六”通知是由毛泽东主持制定并在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的一份文件,是“文化大革命”兴起的重要标志,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通知》对《二月提纲》作了批判,指责其是为资产阶级复辟作的舆论准备,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并且号召彻底揭露无产阶级文化中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通知》是一个集中“左”倾方针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论述题

中国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讨论,试就其过程简述之。[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大讨论的契机是关于《红楼梦》一书的时代背景问题。1954年10月10日,李希凡、蓝翎在《光明日报》率先发表《评<红楼梦研究>》一文,他们认为,贾宝玉“是当时将要转换着的社会中即将出现的新人的萌芽,曲折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尚未成熟的新的社会力量变革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

随后,较有影响的文章是邓拓撰写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他认为,《红楼梦》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一部伟大作品,时代是18世纪上半期,“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其标志是,在封建内部生长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因此,《红楼梦》应该被认为是“代表十八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未成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的作品”。

这个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荒诞的问题,当时却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由讨论《红楼梦》社会历史背景而引发的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从此开始,许多学者如侯外庐、吴晗、尚钺、翦伯赞、吴大琨、黎澍等相继撰文,促成了这朵“金花”的盛放。(2)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文多达二百余篇,论文集、专著若干,其中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等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问题的讨论较以前更为深入,具体体现在:

①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它出现于何时?原来学者大多主张明清说,此时出现了唐代说、宋代说和元代说;

②怎样评价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明末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有没有质的变化?对此,学者们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③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有无影响?明清时期是否出现了市民社会和市民运动?

④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几个经济部门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涉及到了丝织业、矿冶业、制瓷业、造纸业、榨油业、制糖业、农业等。

总之,此一时期的讨论是深入的,学者们的态度是严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是学术层面的论争。但其中也夹杂一些非学术的因素,甚至上纲上线,如有的著名学者就指责尚钺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所写的“序言”“推翻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历史的根本观点,大大地提前和创造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一面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历史的根本观点,一面又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正面主张”,等等。

第4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1991年12月)

一、单项选择题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扶植个体经济

C.建设经济特区

D.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答案】A【解析】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79年下半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10月,主要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城市体制改革的试点。

二、名词解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的标准[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三、论述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1)重要内容

①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28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③关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必须坚持它,学习和运用它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决议》指出,党的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这样一个强国的正确道路的基本点是:

a.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d.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e.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f.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g.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h.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i.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j.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⑤《决议》还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2)历史意义

①《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②《决议》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③这次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总结经验、团结前进的会议。这次会议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1992年1月~2002年11月)

论述题

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土地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1)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色彩,并且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以失败告终。(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从来没有实行过。(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是在总结了《井冈山土地法》成败基础上所提出的,并且在根据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4)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调动一切抗日力量;这一政策在当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5)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建国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土地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政策上采取“积极发展稳定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主要步骤有: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政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农民阶级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经检验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而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平均地权”也无法在近代中国得以实施,因而也是失败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以现实状况为依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因而是成功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6章 哲学 科学 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历史学术刊物,都在我国内在刊行的一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历史杂志》《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B.《过去与现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C.《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D.《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杂志》【答案】C【解析】《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双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本综合性史学期刊。《中国史研究》于1979年2月由林甘泉主持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季刊。《近代史研究》于1979年创刊于北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门刊载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及时反映学术研究动态的刊物。《世界历史》创刊于1978年,是中国世界史专业惟一的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现为双月刊。

21960年后在中国内地出版、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型回忆录汇编是(  )。[2011年统考真题]

A.《近代稗海》

B.《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C.《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D.《文史资料选辑》【答案】D【解析】《近代稗海》为近代野史集成,参考价值有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是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但它并不是回忆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为我国台湾沈云龙组织编写,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并非我国内地出版社。《文史资料选辑》由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于1960年开始编写,由中华书局出版。

二、名词解释

1梁方仲[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2双百方针[2014年统考真题]

答: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3“863”计划[2013年统考真题]

答:“863”计划是一项旨在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性科技计划,该计划囊括了生物科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门类,在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方面贡献巨大,该计划制定于1986年3月,朱光亚是当时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文制度的建立(1949年10月~1956年9月)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答:(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方针包括: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①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②八项任务:a.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b.巩固财经工作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c.军队部分复员和行政系统整编;d.旧有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e.救济失业和救灾;f.团结民主人士,开好人民代表会议;g.肃清各类反革命分子;h.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等八项工作。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1)抗美援朝运动的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意义:

①镇反运动基本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平息了匪患。

②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4)“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

①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广大干部,提高了党的威信。

②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的成就有:

①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③国民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金融管理,严禁金银外币流通,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

②市场管理,严禁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

③遏制和打击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内容要点及评价。

答:(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①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利用、限制、改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未定稿)》,毛泽东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②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对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③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随后载入宪法之中,成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要点

①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中间时期。

②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③“一化”与“三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3)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①总路线规定过渡时期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连同建国初的3年,共18年的时间,这同原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需时间的估计,大体相当。

②总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都要“逐步实现”,这些都是恰当的。但是在以后的解释和实践中,却片面强调了所有制的改造,以致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改造也不是逐步显现的,而是高潮掀起后一举完成。

③总路线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性,即要求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惟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不适当的。

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过程、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包括以下几点:(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过程

①1951年4月,山西省委建议提高农村互助组织,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倡议召开互助合作会议,起草关于互助合作问题的文件。

②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建国后第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规定了劳动互助的性质、形式、原则和发展方针。

③至1952年底,全国加入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40%,形式主要是临时的和常年的互助组,局部地区发生急躁冒进倾向。

④4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毛泽东也发表谈话,批评冒进倾向。

⑤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规定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⑥农村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1955年,部分地区再次出现冒进倾向,党农关系呈紧张态势,党内就合作化的速度问题出现分歧。

⑦195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随后几次修改运动计划,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至1958年基本完成。(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①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的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而走向公有制的道路。

③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民,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强迫命令和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缺点。

6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过程

①1953年2月,毛泽东提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5月,统战部向中央送交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

②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

③1955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召开执委会议,通过《告全国工商界书》,号召工商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④11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召开,陈云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通过《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争取基本过渡到国有化。

⑤1956年初,全国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⑥至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基本纳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轨道。(2)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一个历史性胜利。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①在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中,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造成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安排、使用不很适当,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在企业改组中,合并过多,统一计算盈亏单位太大,造成产品单调,经营特点丧失,质量下降。

③服务行业、商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④把大量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入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2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包括以下几点:(1)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②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③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和方针政策。(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意义

①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为保证如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

答:(1)“大跃进”运动的原因

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迅速顺利,产生了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内驱力,而毛泽东等领导人没有驾驭好这种内驱力。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毛泽东“一言堂”倾向相对严重,导致党的决策过于盲目偏颇。

③紧张的国际形势,制约中国为求生存发展而“大跃进”;苏联的急躁冒进,促使中国以苏联为师而“大跃进”。(2)“大跃进”运动产生的影响

①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的秩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各方面的紧张,影响到各个阶层的关系,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②政治上,左倾思想更加严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使人民不积极进取,铺张浪费,不计成本。

③生活上,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3)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③对国内经济局势的错误估计,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②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的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③“共产风”、高估产带来的高征购,引起广大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农村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

4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为什么会发生曲折?

答: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发生曲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公社化方面“左”的错误,初步缓和了紧张形势,但是毛泽东等是在充分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去认识和纠正的,不能从根本指导思想上去认识和纠正。(2)由于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指导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的原因。

5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评价?主要成就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

答:(1)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十年被称作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段时期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而且大庆,胜利,等油田建成使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业有较大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都有增长。(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

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此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

②1960年的八字方针,使得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③在这十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而且大庆,胜利,等油田建成使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业有较大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都有增长。(3)“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国情来制定经济政策。

②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④注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3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答:“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包括以下几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

②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经济上,“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的不断扩大和升级的后果,“左”倾错误是“文化大革命”产生的经济根源。

④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确立以后,阶级斗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2)“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由领导人错误的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

2评析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答:对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评析包括以下几点:(1)在九大会议上,林彪代表中共中央宣读政治报告,全面肯定了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2)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3)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是毛主席把这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场大演习,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

3林彪集团的主要罪行。

答:林彪集团的主要罪行包括以下几点:(1)1969年10月,吴法宪任命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把空军的指挥大权,私自交给了林立果。(2)1969年10月18日,林彪未经毛泽东同意擅自发布《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要求“各级要加强首长值班,及时掌握情况”。(3)从1970年春开始,林彪一伙又组织编写所谓《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旨在吹捧林彪。(4)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林彪发表讲话,他以颂扬毛泽东个人为幌子,大讲“天才”,要设国家主席,为以后的政变奠定基础。(5)在林彪集团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时,林彪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指挥其集团成员假检讨,企图掩盖真相,蒙混过关;另一方面,则开始策划武装政变的阴谋活动。1971年3月,制定了《“571工程”纪要》,开始策划武装政变的阴谋活动。

4江青集团的主要罪行。

答:江青集团的主要罪行包括以下几点:(1)林彪、江青集团充分利用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和个人领导实际代替集体领导的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2)1973年7月江青集团企图通过批林批孔运动打倒以周恩来为首的党政军领导人,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江青集团阻挠、污蔑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4)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5应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的教训包括以下几点:(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做了错误估计,混淆了是非和敌我。(2)“文化大革命”留下了深刻教训,“物极必反”,这个深刻教训使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引导出中国的伟大变化。(3)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做正确并科学的区分两类(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矛盾。(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6)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第4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1991年12月)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进一步使人们开始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中解脱出来。(2)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从“左”的错误中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提供了思想条件。(3)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4)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教育运动,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及实行改革开放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5)确立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核心。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答:(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①1982年12月,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主要精神为:

a.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

b.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

②1983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1984年1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

④2月,作出《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指出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⑤1985年1月,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基本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⑥1986年1月,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调整工农城乡关系。(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提高,是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

②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个体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更新农民观念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还在于其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道路。

5《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以下几点:(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2)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如何形成的?

答: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2)1984年3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洪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行政区。(3)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4)1988年,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形成环渤海开发区。

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