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会计电算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0:46:26

点击下载

作者:李良敏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会计电算化

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会计电算化试读:

前言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依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用友管理软件U8.5编写了《会计电算化》一书。《会计电算化》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既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充分考虑我国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既继承了传统“学科本位”的优势,又广泛吸取了“能力本位”的长处,通过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科学态度,将不同课程模式和教材的优点集中到一起,最终形成融学科知识、操作模块于一体,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在构建本书的体系结构时,从培养目标和使用对象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提高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会计电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使读者对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篇主要以用友管理软件U8.5为蓝本,重点介绍了总账系统、报表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应收应付系统的操作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了如何借助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从会计软件系统中获取数据,并建立会计数据分析模型,对会计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利用,以满足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体系结构的创新性

本书体系结构清晰,既有讲述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篇,又有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操作篇,后面还有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篇。

2.教材内容的针对性

本书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的编写。既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又有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内容。教材内容的选取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本教材由李良敏主编,刘军华、乔荣任副主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杨周南教授主审。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二、十二章由李良敏(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四、五、六、七章由刘军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编写,第八、九、十章由乔荣(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三、十一章由邓丽娜(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编写。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写好本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3月出版说明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培养基层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展现出独有的优势。

为了顺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形势,配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我们以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为契机,组织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及相关专业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及有关专家,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编写了本套教材,以供高职高专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使用。

本套教材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新观念,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如下特点:

1.实用性。教材在知识结构、难易程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力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培养规格和教学特点,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兼顾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权威性。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其中也包括准则制定者担任教材的主审人,他们高屋建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对教材作了总体把握和规划,使本套教材更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

3.针对性。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了学习目标、实例专栏、本章小结、本章重点、本章难点、思考题等板块,在每章节中穿插了知识链接,整个结构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改革创新层出不穷,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大连出版社2007.3第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基础篇)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其对手工会计核算的影响;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的形成,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愈加复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的决策变得至关重要。于是,人们对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明显满足不了这种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已是大势所趋。那么,什么是会计电算化呢?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先河。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研领域的数值计算,几乎与会计无缘。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功能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同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的数据处理工作量日益增大,而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十分迫切。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就有大公司开始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

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职工工资的处理,从而引起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最初的处理内容仅限于工资计算、库存材料的收发核算等一些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虽然仅仅模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提高了这些较大劳动强度的工作效率,但是,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萌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良好的性能价格比促使许多大公司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1979年,财政部拨专款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并将其作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可以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在会上,正式把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一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从此以后,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许多人都使用这一名词对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以论述、探讨、研究。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仅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由手工核算到计算机处理这样一个简单的变化过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会计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将对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我们有必要和手工会计加以比较,分析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核算的影响。二、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核算的影响

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后,促使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会计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以会计业务的不同内容为主要依据,一般把会计工作划分为以下专业组:材料核算组、成本核算组、工资核算组、资金核算组等,它们之间按照内部会计牵制的原则,由各专业会计人员通过会计核算资料的传递、交换建立相互联系,使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体制设置是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及如何适应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为依据,一般把会计工作划分为以下专业组:数据准备组、数据处理组、信息分析组、系统维护组等。显然,这两种条件下会计工作组织体制是不同的,会计电算化下的组织机构设置改变了手工会计核算下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适应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二)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程序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要求,在规定的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一种,按照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流程来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为了解决手工会计条件下错误和舞弊的出现,只能按照内部牵制的原则,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增加会计人员和数据处理环节,对会计数据进行重复转抄来达到目的。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三个环节,根据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其准确性控制,数据处理和输出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手工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程序应适应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而变化。(三)会计数据存储介质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所有会计数据都是以纸张为载体,存储在纸质介质上,这种存储方式无论是给存储环境还是信息查询都带来不便。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有会计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磁性介质和纸质介质相比,在对会计信息的查询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应根据磁性介质的特点,建立好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对会计数据做好及时备份,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手工会计条件下,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以及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引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使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从内部控制的形式上看,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实现电算化后已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如记账过程中的平行登记;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会计内部控制的许多具体方法和措施出现了新的形式,可以编制成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如数据正确性校验、口令及操作权限控制、操作日志的自动记录等。其次,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变化上看,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局限在会计软件的操作环节,还涉及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等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防止计算机舞弊和病毒破坏也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会计数据输入环节。由于计算机具有“垃圾进、垃圾出”的数据处理特点,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输入的会计凭证是正确的,经过计算机的自动处理,其输出的会计信息也必然正确。否则,其也只能输出错误的信息。因此,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数据正确性控制重点,转移到了对系统输入数据的真实可靠、正确完整性的控制上。(五)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边缘学科。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应该是掌握这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素质提出了挑战。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实施、维护,都需要既熟悉会计知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实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变革,而且也是会计史上的一场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会计数据正确无误地输入计算机,其余的数据分类、计算、汇总、分析、存储等数据处理环节,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在电算化环境下,不仅可以把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由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速度是手工无法比拟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及时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二)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后,对整个会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会计业务中的基础数据、业务流程等都必须规范化,这样才能适应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因此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手工操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管理问题,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程度,进而使会计工作质量得到保证。(三)为企业整个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部分。由于会计业务自身的特点,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最早是在会计工作中进行的。通过会计电算的实践,可以为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以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四)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不断加深,它必将对整个会计实务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会计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五)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在手工会计操作下,由于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限制,会计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处理事后发生的会计业务,履行会计的核算职能。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会计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工作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六)促进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会计数据的处理工作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新知识的时间,提供了更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所以必然会逐步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第二节 我国会计电算的发展概况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阶段

我国会计电算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于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我们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实务工作、组织管理及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情况,把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普及与提高阶段。(一)缓慢发展阶段(1983年以前)

这一阶段以1979年财政部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为起点,主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试点工作。1981年在吉林长春联合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是我国会计电算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奇缺。当时计算机专业人才就相当缺乏,作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2.设备缺乏。1983年以前,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计算机都十分缺乏。当时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科技部门,而且价格较贵,同时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各种汉化软件,给操作人员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只有计算机专业人员才可以使用电子计算机。

3.业务处理内容简单。这一阶段,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工资计算、库存材料的收发核算等一些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会计电算化工作体现在岗位级应用层次上,仅仅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中某一环节的局部效率。

4、应用范围小。这一阶段只有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二)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小组,在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高潮,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各单位经验不足,理论准备与人才培训不够,管理水平跟不上,加之缺乏政府部门的宏观领导,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造成了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重复盲目开发的现象。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许多单位没有认真调研就匆匆上马会计软件开发项目,还有的单位为了评先进、上台阶等原因,买台计算机摆样子,实现形式上的电算化。

2.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开发,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3.会计软件的开发大多是专用定点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开发研究不够,造成会计软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4.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全国只有少数地方财政部门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工作,配备了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专职人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多数地区还没有着手开展管理工作。这样使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

5.会计电算工作的内容已经从单项会计业务的处理扩展到账务处理、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处理等大部分会计核算业务,逐步形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系统内数据的共享。

6.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开始得以重视。从1984年起,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纷纷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的专门人才,并组织专门的人才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为有组织的开展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三)普及与提高阶段(1987年至今)

这一阶段,由于各方的共同努力,会计电算化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经过自发发展阶段的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会计软件不能各自为战的重复开发,而应该走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道路。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的公司,开发了国内比较著名的会计软件,全国的会计软件市场也初步形成。

2.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正在形成。从1987年起,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范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的法规。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也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许多在地区和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会计软件的开发标准。

3.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工作开始取得成效。这一阶段,全国范围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工作,把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作为会计人员上岗的必备条件。另外在有关各方的推动下,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从最初的岗位级不断发展到部门级、企业级、价值链级的会计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虽然计算机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自会计电算化产生以来发展很快。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相比,这项事业还存在很多不足,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利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提高。二、会计电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同时结合我国的会计实践,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软件市场、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会计电算化人才等方面。(一)会计软件市场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会计软件市场上,绝大多数会计软件仍侧重于会计核算方面,涉及会计管理电算化领域的很少。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不断应用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会计软件的需求主要是管理型会计软件。据统计,1978年美国企业中使用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占会计软件市场的20%,其余的80%是核算型会计软件,而到了1983年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达到55%。由此可见,管理型会计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会计软件产业长期定位于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上,虽然已认识到会计软件应面向管理型发展,许多软件公司也开发了一些管理型会计软件,但是如何真正由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到管理型会计软件,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上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二)会计电算化的微观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引起的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它对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都将是一场革命。而许多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会计操作下的组织管理体制,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般来说,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会计岗位的分工,取决于业务过程的结构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会计工作中大量的常规性的核算业务实现了自动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逐步从传统方式的会计核算转移到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控制与分析、事后评价与反馈上。这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对业务过程和会计处理过程进行重组,相应地调整和改革会计组织管理体制。(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存在不足。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方面仍缺乏创新意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但是其设计思想仍限于几百年来的传统手工会计模型。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模拟,只是利用新技术使旧的业务处理方式实现自动化,而对原有的过程毫不触及,仅仅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加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决策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多样性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构建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目前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们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四)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大力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为了尽快培养出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文件中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大专院校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编写、实验实习等环节还存在不足。(五)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走向网络化、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也从单纯的部门级应用扩展到和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融合在一起,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而有关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已明显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已势在必行。

尽管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会计软件开发商和作为用户的企业共同努力下,可以预见,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吸收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前提下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开放环境中,为了满足网络时代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应能动态地、实时地、快速地、准确地获取和处理会计信息。这对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会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二)适应电子商务技术的要求会计软件向网络化发展(三)会计信息系统向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IT技术(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以其快捷、新颖、准确、智能等特点带领着各行各业步入了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化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会计环境必然导致会计理论和实务呈现新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会计实务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会计的管理、控制和决策的能力。为了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于2003年3月发起并主办了中国首届“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十大IT技术”评选活动。最后评选的结果是: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软件。

2.企业资源计划(ERP)。

3.数据/信息安全与控制。

4.数据库技术。

5.网络与计算机安全。

6.计算机辅助审计。

7.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8.数据备份与恢复。

9.企业网络技术。

10.制表软件与电子表格。

2004年AICPA发布了影响会计行业的十大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安全技术。保护企业系统的硬件、软件、流程与程序,包括防火墙、反病毒、密码管理、补丁和锁定机制等。

2. “垃圾”邮件技术。使用相关技术来减少或清除不必要电子邮件,此类技术包括用来验证电邮发送者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检查机制,以及由收件人指定发送者的技术等。

3.电子优化技术。也可称为“无纸化办公”。通过电子化方式获取和管理文件的流程(如PDF或其他格式)。

4.数据库和应用集成技术。在多个数据库间保证数据自动同步或更新数据字段。如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转移。

5.无线技术。通过无线方式在多个机器间传递声音或数据的技术。

6.灾难恢复技术。企业在商业数据资源因偷盗、气候、意外或恶意毁坏等因素受损害时使用的恢复技术,灾难恢复技术包括流程的开发、监控和更新。

7.数据挖掘技术。用户筛选数据,采集需要信息的方法。

8.虚拟办公技术。不受地理限制,提高企业个人或协同工作效率的技术、流程和程序。

9.商业交换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不同系统和应用程序间商业交易和数据交换的技术,如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

10.消息应用程序。使用者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交流的应用技术,包括电子邮件、音频邮件和即时消息。

国外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经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形象地预言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20世纪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正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使传统会计发生以下变革:(一)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临终前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变革,它将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带来影响,进而促进整个会计学科的发展、变革。(二)促进会计人员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信息采集、处理的实时性和自动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向事先预测、规划、决策,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会计人员摆脱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能把工作重点更多地转向非事务性的管理上。会计人员将参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变革、绩效评估及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随着企业内外部决策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会计人员将提供职业化的会计和财务咨询服务。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也促使会计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会计管理上,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实现。(三)会计的“商业语言”将发生变革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会计商业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语: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将逐渐淡化。首先由于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源和信息表示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即会计工作中记账凭证的信息将直接来源于各种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传统会计环境下的重要实体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其次由于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获得的实时性得以实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必像在传统会计下等待会计工作者们历尽艰辛提供的滞后且不全面的信息。他们可以实时地访问存储在数据库中共享的会计信息而作出决策。因此代替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将是在数据库中以文件形式存储的信息,而代替制作记账凭证、记账等工作的会计语言将是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等。

总之,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我们不应被动地接受或继承旧的思维模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勇于变革,使会计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由计算机软硬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等要素组成,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反映的内容涉及企业供产销的每个环节、企业的每个部门及员工,因此它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自从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到会计实务中后,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经历了面向会计实务处理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和面向企业间决策管理的价值链级会计信息系统三个发展阶段。(一)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

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它是在物理上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了财务部门内的信息集成。这一阶段,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是综合处理发生在企业各种业务环境中的会计事项,并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管理和辅助决策信息。

面向会计事务处理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虽然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但它固有的特征决定了其自身的不足。首先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容易和企业其他业务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进而导致企业决策所用信息的重复输入和不一致性。其次由于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只能被动的依赖各业务部门提供,即业务发生后,反映会计事项的数据才能传到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这种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事后的核算、分析和评价,无法有效地进行事中实时控制。再次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不是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对会计事项进行实时记录和处理,所以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总是滞后的。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了它的有用性,必须在会计信息失去影响决策的作用前,将它提交给决策者,否则就降低了它的相关性。(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单纯地靠提高某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紧密协同,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基于这种思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考虑企业整体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设计出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是指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嵌入在业务处理系统中,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执行处理和控制规则的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与管理,使其不仅能执行事后的核算、分析和评价,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三)价值链级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出现,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实践证明,内部成本效益达到最优的企业可能仍然不会成功。因此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并改进、协调每项内部职能,还需要在客户、供应商间建立高效的协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间价值链的竞争。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企业经营中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适应价值链管理的要求,价值链级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间的信息和过程集成,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更加及时、准确、细致地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效地进行事前预测和谋划,具有全过程的管理功能。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看,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框架。本节以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为例,简单介绍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一般由财务、购销存和管理分析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分若干子系统。其功能结构组成如下图: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会计电算化的含义,以及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对手工会计的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计电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了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会计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边缘学科。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含义;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核算的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本章难点

本章难点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电算化?

2.实现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核算带来什么影响?

3.简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4.简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

5.简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6.论述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7.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8.部门级、企业级、价值链级会计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第二章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实施

学习目标

掌握会计电算化软、硬件平台的建设;掌握会计软件的分类及如何选择商品化会计软件;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在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早期,一般是小型财务软件的应用,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只要配置好硬件设备,并安装好相应的软件,经过软件商的稍做培训,用户就可以操作了,软件实施这个环节基本上不存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不断加深,部门级、企业级、价值链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引入。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践来看,良好的实施过程能够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成本和实施风险,提高效率,更好地体现人机结合的思想。因此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正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分软件,七分实施”的道理。第一节 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平台的建设

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是基于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首先应做好其运行平台的建设规划工作。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

建立稳定、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硬件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使硬件设备各方面的性能显著提高,这就为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时,应主要考虑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计算机设备,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选择适当的网络配置方案。(一)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运行模式

在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和管理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硬件配置运行模式。

1.单机运行模式

单机运行模式是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一台或多台独立运行的计算机上工作,各台计算机独立运行各自的会计核算模块。显然这种模式虽然实施过程比较简单,但不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集成,降低了工作效率。在会计电算化开展早期,中、小型企业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2.局域网运行模式

所谓局域网运行模式是指将同一地理区域内计算机系统通过专门的网线、网卡和连接设备连接而组成的网络。采用局域网模式后,可以充分实现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享,减少了原始数据的录入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模式已成为目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主流。对于部门级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其硬件平台的建设都是基于局域网运行模式。

3.广域网运行模式

广域网运行模式是将地理范围较大区域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而成的网络系统,它实现了远程数据共享。随着跨地区集团企业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日益完善,开发基于广域网运行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二)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时考虑的因素

1.硬件设备的兼容性和是否有利于升级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在选择计算机硬件时,在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要考虑将来CPU是否便于升级,是否可用兼容内存条扩充内存等问题。因为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在考虑机器是否易于升级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将来的升级费用,不能顾此失彼。总之,配置硬件设备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的配置能否在将来只花较小的成本就可以完成升级工作。

2.网络方案中的技术超前性问题

网络建设投资较大,而网络的更新却很快,因此在建设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网络平台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技术方案中要积极采用主流的、先进的技术。如果今年设计或建设的网络明年就需要做重大变动,这样的网络方案是失败的;相反因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太快,对网络提出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在具体实施网络方案时,应结合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发展,以及企业应用的最新发展和最新的业务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使现在的投入成为明天的有机组成部分。

3.硬件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分阶段组织实施,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建设应考虑硬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如信息系统会计数据容量的增加,工作站点的扩充,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共享的问题。所以在选择硬件平台时,在技术上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对可预见的系统扩展,事先可考虑作出统一规划。另外考虑到可维护性,在选择硬件平台时应选择标准化的主流产品。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硬件平台的规划建设方案对每个企业而言,由于其管理机构设置、业务处理流程等众多因素的不同,不可能给出一个标准的方案供所有企业共同使用。一般来说,缺乏经验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或系统集成商来完成。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

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的选择一般根据会计软件的要求进行,通常情况下是在选择好会计软件之后确定,因为不同的会计软件对其运行的软件平台有不同的要求。(一)操作系统的选择

根据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实际,基本上都是网络运行模式,因此操作系统的选择主要考虑网络运行模式下的情况。

1.选择服务器操作系统

随着分布式网络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一般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服务器等。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网络版会计软件的体系结构,配置网络服务器及选择网络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可以在Unix、WindowsNT、和Novell NetWare这三种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中选择。大型企业一般可选择Unix作为主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由于其安全性好且非常适合基于Intranet的开发模型。但是,建立和维护Unix平台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它也会限制一些流行的软件应用程序。WindowsNT操作系统内置了对多种客户操作系统的支持和对各种流行网络协议的支持。而且相对而言,WindowsNT的安装、维护和管理也比较简单。

2.选择工作站操作系统

网络工作站操作系统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会计软件对运行平台的要求确定。目前工作站操作系统主要选择WindowsXP系统。(二)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在选择数据库系统时主要应考虑会计软件对数据库系统的要求。数据库系统主要分为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和桌面数据库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主要适合于大型企业的使用,主流产品有Oracle、Sybase、SQL Server和DB2等。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大,数据的容错性和一致性控制性能较好,但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的操作与维护难度大,对用户水平要求高,而且投资大。桌面数据库系统主要适用于数据处理量不大的中小企业,主要软件产品有Access、Foxpro等。桌面数据库系统易于操作使用和进行数据管理,且投资小,但和服务器数据库相比,其处理的数据量要小一些,另外在数据安全性与一致性控制方面的性能也差一些。(三)浏览器软件的选择

如果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中,选择运行于广域网的B/S结构的会计软件,其软件平台的建立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Web浏览器软件。Web浏览器软件主要在微软公司的IE和网景公司的Navigator这两个软件之间选择。IE的优势在于它是免费的,并被广泛集成到微软的各种商业应用软件甚至操作系统中;而Navigator的优势在于它具有各种平台的版本。第二节 会计软件的选择

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建好后,下一步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会计软件,因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主要是靠会计软件来完成的。一、会计软件的含义

会计软件是指专门用于完成会计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包括各种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指挥计算机完成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代码和相关的文档资料。二、会计软件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会计软件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按会计软件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

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是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专门用于对外销售的在一定范围用的会计软件。其主要特点是通用性强,适用面广,见效快,可以由用户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的要求,自己设定会计核算规则,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据统计,目前我国实现会计电算化企业主要是购买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来实施的。但是,由于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开发设计时强调软件的统一性和通用性较多,难以考虑具体单位的特殊需要,因此软件越通用,在实施过程中初始化的工作量越大。

定点开发的专用会计软件是指仅能够满足个别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会计软件。通常由企业针对自身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的特点而自行开发或委托他人开发的。其主要特点是立足本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的特点,将会计核算规则和管理方法直接固化在程序中。这样开发的软件比较适合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初始化工作量,使用效率较高。但是使用这种软件,开发周期较长,耗费比较大,使用中灵活性较差。(二)按会计软件提供信息的层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核算型会计软件和管理型会计软件。

核算型会计软件是指专门用于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软件,主要实现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它是面向事后核算,采用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方法,通过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来提供会计核算信息的软件。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一般是部门级应用,主要适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使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热点。管理型会计软件不仅限于解决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而是要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其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表现为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的改进,同时软件中蕴含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从软件功能上看,管理型会计软件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能够向管理人员及时提供计划、控制和评价所需的大量信息。与核算型会计软件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管理型会计软件强调各模块之间的数据联系,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管理型会计软件实现了财务、业务的集成化管理。它不像核算型会计软件通过记账凭证的填制来完成会计数据的输入,而是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财务数据自动生成,实现了数据一次输入,多次共享,同时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再次,管理型会计软件提供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与分析功能,提供的信息范围也超出了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更加注重反映企业的供应链信息、资金管理控制信息等。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实践来看,会计软件的使用正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三)按照会计软件开发地域不同,可分为国内会计软件和国外会计软件。

国外会计软件的优点:

1.国外会计软件自身蕴含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型,能显著地提高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的效果。

2.国外会计软件一般来说具有全面集成、技术稳定、功能灵活、系统开放等诸多优势,为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了较大空间。

3.国外会计软件公司的实力雄厚,发展比较稳定,同时有众多的咨询合作伙伴,拓宽了企业寻求服务与支持的范围。

国外会计软件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实践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软件的设计过于复杂,给用户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2.软件的购置费用及维护费用较高。国外会计软件的购置费用和年维护费用一般高出国内软件很多,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3.国内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国外会计软件的需要。国外会计软件一般都蕴含着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起点较高,设计比较复杂,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基础管理水平,还是信息化基础都比较差,因而软件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4.国外会计软件的客户化改造与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大。国外会计软件的开发是基于国外的文化和管理背景,不可能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管理的特色。因此企业要使用国外会计软件,需要进行大量的客户化改造与二次开发的工作。

和国外会计软件相比,国内会计软件具有购置维护费用较低;软件设计复杂程度不高,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易学易用;客户化改造与二次开发的工作量较少;售后服务方便等优点。但是,国内会计软件的功能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增加会计软件的管理功能方面。

通过以上对会计软件分类的讨论,有利于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软件,建立起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在实际选择会计软件时,特别是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时,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定最佳方案。三、选择商品化会计软件时应考虑的问题(一)会计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购买会计软件时,首先要考察软件提供的功能是否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软件的各功能模块是否适合单位的实际要求,对企业的一些特殊业务,软件是否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其次从软件性能有角度,要了解软件采用的是何种数据库,何种开发工具,设计思想的先进程度,对于大型用户还需考虑软件能否满足网络运行环境,是否具备远程的通讯能力等。(二)考虑会计软件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必须考虑,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引起的企业商业经营活动方式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管理的变化需求。如企业组织机构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以及随着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许多新的业务和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新增加的需求,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增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这就要求会计软件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调整软件操作规程来适应新的业务流程的变化。同时,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具备相当的开放性,以便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能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方便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和其他应用软件相结合,以利于对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三)考虑会计软件的运行稳定性和易用性

会计软件运行的稳定性是软件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体现,如果软件在运行时经常死机或非法中断,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对会计软件的试用和了解其他用户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软件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容错能力,必要时可进行一定的测试,来检验软件各方面的性能。另外,会计软件的易学易用对人员培训的工作量以及软件系统的应用效果也有直接影响,企业在选择商品化会计软件时也应加以考虑。(四)考虑会计软件开发商和服务商是否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能否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会计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也是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有限或者根本没有稳定的开发队伍,则今后会计软件的版本升级和功能的改进都将存在问题。另外,会计软件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服务水平的高低以及服务态度如何都会影响到软件能否顺利实施使用,因为会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节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建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应用。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在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率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信息系统自身设计不合理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忽视了“系统实施”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是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由相关人员组成特定项目组,根据客户的需求,向企业提供的一种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即是向企业提供一种有助于其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一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