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天工开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6:30:30

点击下载

作者:(明)宋应星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天工开物

图解天工开物试读:

关于本书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第一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各行业生产过程的着色版画则完全可称为对中国古代科技生活的一次全景展示。

封面故事令人目眩神迷的传统古工艺《天工开物》中记载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其中一些已生生不息地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数千年。它们不仅体现了华夏工艺文明的巅峰,集结了高度的科学与智慧,更滋养着整个中国的民生命脉。丝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最能体现古人超凡脱俗的技艺。织花的工艺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而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则展示着一种将初织时较硬的织物,加以煮练、杵捣而变得柔软无比的加工程序。

项目策划/

www.readroad.com《天工开物》——囊括天下工艺的伟大百科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天工开物”。自然之物生于天地之间,却为人类巧为利用。所谓“天工”一词,所指的正是人与天二者的结合!全书共分十八卷,饮食、衣服、陶瓷、矿产、燃料、印染、兵器、纸墨等等产业的原料、产地以及加工制造过程,全都一一囊括。古人所著的介绍农业、工业的著作,能够如此详细而完备的,在全世界也再找不出第二部了!实在称得上是一部稀世罕见的绝作!作咸·汲卤图 古版画几头牛不停地拉动着巨大的辘轳,将盐井中的卤水从井中源源不断地汲出来,运卤水的工人排成长队,将新出的卤水挑到煮卤的区域去。在画面上方,记账人也在不停地记录着当天的收获数量,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作咸·井火煮盐图 古版画四川盛产天然气,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了凿井取气煮盐。“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传这种方法效果好,既方便又省时,“一斛水得四五斗盐”,而用家火煎煮,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用火井(天然气)煮盐,成本低,且产量高。《天工开物》一书中流转的时光

这本《天工开物》以权威古本为底本,重新编译为流畅生动的白话文版本,收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彩色手绘植物图谱以及现代摄影作品。此外随旧版《天工开物》刊印的157幅古版插图,画面生动,立体感强,在这一版中又经重新着色渲染,更显清雅别致、宜于鉴赏。翻阅本书,可以于掌中尽览古代中国的行业与民生,今昔对比,更可体味时光流转之间,中国所发生的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迁。乃粒·耙图 古版画锤煅·锤锚图 古版画乃服·弹棉图 古版画杀青·覆帘压纸图 古版画陶埏·瓷器窑图 古版画粹精·石辗图 古版画

一本记录古老工艺的伟大百科

“天工”,是指相对于人工的自然力,而“开物”,则是指利用自然力进行创造生产。《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其他同类的书籍或者只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者未能从利用自然万物这一角度出发,总之,没有一本书能够脉络清晰地记录如此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科技过程,更没有一本书能够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高度来总结、介绍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天工开物》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18卷。上卷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卷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

按照全书的结构来看,食物、着衣两个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与金属开采、冶炼、锤锻有关的内容。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技术都是以国内当时最先进的地区为准,如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云南的矿产等等。《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背负着家人希望其早日应试中举、重振家族声威的冀望,他曾与兄长先后五次进京赴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在四十五岁时,宋应星再一次落榜,终于放弃了走入仕途的打算。在几次应试的远游中,宋应星眼界大开,从沿途的农村和乡县的小作坊里学到了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知识及操作过程,并一一加以记录。1634年,宋应星被任命为家乡江西分宜县的一名教谕(即督学)。他利用任职期间的大量闲散时间,专心致志地整理与国计民生直接关联的一些科学技术资料,最终汇集成《天工开物》这样一部巨著。据说,最早《天工开物》共有20卷,但由于宋应星在晚年经历社会的动荡,经济能力又有限,只能草草出版18卷,也未能仔细加以考证和修饰。

然而,《天工开物》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仍称得上是首屈一指。这部著作以大量扎实的实地观察与研究为基础,忠实地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上其他典籍在造纸、金属冶炼等方面有语焉不详之处,《天工开物》填补了这一空白。

书中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强调了各行业中影响国计民生的因素,其中又尤其重视农业生产,他引用“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名言,作为《天工开物》各卷排列次序的首要原则,把与民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食”排在卷首,其次是穿衣、日用等方面,价值连城、却与百姓日常无关的“珠玉”则被排在卷末。

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协调上,宋应星既肯定大自然的物质性,又强调人的作用。在首卷中,他曾充满热情地赞叹道“神农氏”一名的由来,可能是古人将创始农业的先民,加上一个“神”字,这是多么合情合理呀!而在“乃服”一卷中,他又称赞织工的“心计”能巧夺天工。在讲述造纸技术的“杀青”一卷中,他则讽刺了人们烧纸钱、求冥福的风俗,说给死人烧纸钱,难道是以为阴间也贿赂成风?

明末清初,《天工开物》传入日本,被大量刊印,成为日本人普遍阅读的书籍之一。日本学者更是纷纷引用《天工开物》中的技术资料,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近代农业的发展。日本研究科技史的专家薮内清教授曾指出:“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是很多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它成为一般学者们的优秀参考书。”

进入19世纪之后,《天工开物》又流入欧洲,引起了当时法兰西学院著名的汉学家儒莲的注意。儒莲对这本中国著作十分重视,陆续将其翻译成法文在国内重要的科学杂志上刊登,之后它们又陆续被英国、德国的报刊转载。英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读过儒莲的译作之后,也称赞《天工开物》是一本科技“权威著作”,并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收入其著作,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则将宋应星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相比,称其为“中国的狄德罗”。

但是,这样一部令举世赞叹的科学巨著,在由明至清的三百多年间,在中国国内却几乎湮灭无闻。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天工开物》中曾提到“北虏”、“东北夷”等字眼,触犯了清朝皇族的禁忌,因而未能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当时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觉得手工艺与生产技术并不重要,不值得重视。

直到民国初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云南考察时,发现了一本载有《天工开物》片断的古籍,感到很有价值,才托朋友到日本抄录购买。同时,另一位叫陶湘的学者,也以日本的“尊经阁”版《天工开物》为底本,并参照其他文献,重新将《天工开物》这一巨著在国内出版发行。20世纪50年代,在浙江又发现了由宋应星之友涂绍资助的明刊初刻本。自此,《天工开物》才得以重与国内的读者见面。

明快生动的语言,以及多幅优雅古朴、详实再现各行业生产过程的着色古代版画,完全称得上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生活的全景展示。尽管在今天看来,《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科技知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但它仍不失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耀眼之作,足以使今天的人们轻松地走入那些逝去的传统生活,值得重温与回味。

自序

上天覆盖,大地承载,物品的数量,号称有上万种之多,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从变通到完成,没有遗漏下什么,这哪里是人力能够做到的呢?既然事物的数量多到上万种,如果一定要别人口头传授,自己亲眼看到,然后才能够认识的话,那又能认识多少种事物呢?在万事万物里头,有益人类的与无益人类的,各自占据了一半的比例。世上有些绝顶聪明,博古通今的人,受到众人的推崇——他甚至于连枣、梨的花都不认识,却凭空臆测楚王的萍宝;连常见饭锅的样式都很少见过,却在夸谈楚国的方鼎。画家们喜欢描画鬼魅,却不喜欢画狗和马,就算是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郑国公孙侨,晋代张华,又有什么地方值得众人称赞呢?

我很幸运地生在事理通畅的时代,云南的车马,可以顺利直达辽阳;岭南边地的官宦、商人,可以随意前往蓟北游览。在方圆万里之中,又有什么事物会没办法看到呢?如果读书人是生在东晋初年或南宋末叶,那么他看到燕、秦、晋、豫各地的土产,一定会误认成是来自外国的物品。与别的国家贸易而买到的皮衣、皮帽,与古代肃慎的楛矢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而且那些公子王孙,从小生长在宫殿深处,闻到御厨里雪白的米粒散发香味时,就想要看看耒耜的农具;看到宫内女官正在裁剪锦衣,就会想象纺织机和丝线是什么样子。如果恰好在这个时候,可以找到图卷翻看一下的话,那不是会如获至宝吗?

这些年来我写了一本书,叫做“天工开物卷”。真悲伤啊!我实在太穷困了,尽管想要买一些珍贵却有益的书籍来一一加以考证,却实在没有充裕的财力支持;虽然想要招募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共同商量书中存疑之外,却没有陈思之馆以邀同好。只有这样任它流于孤陋,把疑问埋藏在内心里而继续撰写,这难道竟是恰当的吗?

我的朋友涂伯聚先生,以一颗真诚之心,感动天地,心思敏捷,探究事物的规律。古往今来有一句话说的确实不错,只要有可取的小小长处,一定要勤勤恳恳和它相配合。去年我的《画音归正》一书,就是由于先生的赞助而付梓;现在又有再拿这本书来继续前书,这也是往日的缘分所致吧!

这本书每卷的排列有先有后,是为了表明看重五谷而看轻金玉的意义。《观象》、《乐律》二卷,其中介绍的道理过于精深,我自己认为并非我的专长所在,所以在付印之际还是把它们删掉了。我请那些一心追求高深学问的文人们,把这本书丟掷到桌上去吧!因为它对于谋以功名、发展仕途其实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呀!崇祯十年四月 奉新宋应星于自家问堂

上篇

上篇所收入的6卷,其主题都离不开百姓“吃”、“穿”二字,这些工艺的产品是人们在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由于作者所怀有的重视农业与民生的思想,本篇在全书中不仅着墨最多,所绘制的插图也极其详细、鲜活。

壹 乃粒|天下谷物的栽培

贰 乃服|养蚕、织布与制衣

叁 彰施|施染七彩的技艺

肆 粹精|各种谷物的加工

伍 作咸|各种盐的制造方法

陆 甘嗜|糖的种类与制造壹 乃粒天下谷物的栽培

◎本章提要

古往今来,百姓都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尤其是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俗语“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书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意,因此谷物的种类和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原作者将其列为开篇第一卷,也是有意而为之。本卷不仅讲述了水稻、小麦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各种农具、水利灌溉器具,还提及了如黍、粟、菽(豆类)等农产品。乃粒 谷物

宋子说:无论上古时代是不是真的有神农氏这个人,如果从更深的层次体会,那么创始农业的先民也应该被称为“神农”。

人做不到只依靠自己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来供养;反过来五谷也无法只靠自身生长,要靠人来培育。土质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农作物的种类和特性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差异。否则,从神农氏到尧帝时期,人们用五谷当粮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农耕的器械和技术早就广为流传,几乎没有人不了解,那么为什么那些后来培育出的优良品种,一直到后稷的时代才有充分的说明?原因就是作物和土质会不断变化。

贵族子弟把农民看做是地位最低贱的人,而读书人则认为“农夫”一词是用来骂人的话。他们只知道一味索要好吃的东西,却忘记了食物到底来自哪里,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神农氏 采药图 佚名辽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明工作站藏“炎黄子孙”的自称充分表现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尊奉。“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教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他还发明了陶器。陶器与农耕同时出现,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耕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是在尖头木棒的下部加一横木构成,以便用力起土;耜则是在耒的基础上,加上扁平刃板(耜冠)形成的铲形农具,牛拉动耒耜就可以翻土了。中国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犁”字的象形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和铁器在农业上的初步应用,为农业的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如此说来,把开创农业的先民也尊称为神农,以此来感念他们的辛劳与神圣,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总名 谷物的总称“谷”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粮食,“百谷”其实是谷物的整体名称。五谷最初是麻、豆类、麦类、小米和黍五种作物的总称,其中唯独没有稻。这也许是因为当初提出这一说法的圣贤多来自于西北,不曾听说这种原先生长于南方的作物。但是在当今全国百姓食用的粮食中,稻子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和小米等加在一起仅占十分之三,而麻、豆类则完全和蔬菜、糕点、油脂等算在一起。之所以还称做五谷,只是沿用以前的说法。五谷中国一些南方边远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几千年前的“五谷”种植和食用习惯。利家嘴是位于四川省木里县的古老的母系村落。那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青稞、小麦、大麦、四季豆。由于地处偏远和气候的原因,即使在产稻大省四川,这里仍然没有食米的习惯。糯米口感黏软的糯米可以用来酿酒,做各种糕点,包粽子,甚至用来做许多肉食的辅料,在南方人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图为湖南里耶古镇盛产的糯米粑粑,是当地人在节庆或操办大事时的必备食品。稻 稻的品种和育种、插秧

在粮食作物中稻子的品种最多。没有黏性的一类叫做粳稻,舂出的米叫做粳米,有黏性的稻叫糯稻,舂出的米叫做糯米(南方的酒都是用糯米酿造的,因为南方不出产黏黄米)。还有一种带有黏性的晚熟粳稻(俗名叫“婺源光”)、不适宜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骨耜 新石器时代 翻地农具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河姆渡氏族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简单的骨耜来翻地,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用骨耜翻地,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地力,延长土地种植水稻的年限。

从外形区分,稻谷有长芒、短芒(如江南一带把长芒的叫“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两种。稻米有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不同形状,还有雪白、淡黄、大红、淡紫、灰黑等不同颜色。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可以选在春分以前,称“社种”(如果遇到寒冷的天气,有的种子就会冻死发不出芽),最晚在清明之后。播种前,先用稻草和麦秆包住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天,等到种子发芽后,再播撒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高就叫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能拔起来分栽。这时如果天气干旱或是田里积水太多,都不适宜插秧。一旦错过了育种期,秧苗就会太老而长节,即使插到田里也不能丰收。一亩的秧苗足可以移栽成二十五亩稻田。

插秧后,早熟的品种只需七十天便可收成(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等,糯稻有“金包银”等,各地不同的叫法有很多,不便一一叙述)。最晚熟的品种,要从夏天直到入冬大约二百多天之后才能收成。还有一些品种的稻在冬季播种,五月就可收成,这样的稻多生长在广东省,因为广东西南部的稻田不会遭到霜雪天气的影响。

稻田如果缺水,稻子十天就可能会枯干。夏天播种、冬天收成的水稻,要种在山间能获得持续水源的田里,这种稻因为生长期长、土壤温度又低,长得比较慢。靠近湖边的田地则要等到夏天洪水过后,六月前后才能插秧。这种稻的秧苗要在立夏时先播种在地势较高的田里,等待适合插秧的时间到来。

南方平原地区栽种的稻,多数一年可以收成两次。第二次插的秧称做“晚糯”,并不属于粳稻一类。六月早稻收过后,稻农要犁田翻土,插再生秧。这种秧是在清明时节跟早稻的秧苗一起育种的,早稻的秧如果一天没有水就会枯死,而再生秧可经过四、五两个月,任凭烈日暴晒也不会枯死,这就是它的特性。秋天种晚稻的期间遇上的晴天比较多,就要每天往田里浇水。农家如此辛勤劳动,主要是为了来年酿造春酒。稻田中的仪式茅人节是贵州榕江县两汪乡空申、空烈等地超短裙苗族古老的情人节。在这个少年男女求偶的传统节日里,有一项重要的仪式:盛装的女子下田插秧,以此来表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稻的敬畏。

水稻在缺水状况下十天就会死掉,所以后来又培育出一种旱稻,属于不带黏性的粳稻,在高山缺水地区也能生长,这又是一种生长习性奇特的稻。

另外还有一种香稻,能发出独特的香味,只供给富贵人家享用,由于产量很低,营养价值也不高,不值得提倡推广。稻宜 土壤改良

如果稻田的土质贫瘠,稻穗就长不好,因此勤劳的农民会想各种办法施肥,帮助水稻生长。比如说用人畜的排泄物、榨油剩下的枯饼(“枯”是指油分已被榨去。芝麻和萝卜籽的枯饼最好,其次是油菜籽枯饼,油桐枯饼要差一点。樟树籽、乌树籽和棉籽桕枯饼又更差一些),还有草皮、树叶等。这些材料都可以制成肥料帮助水稻生长,各地所使用的肥料都差不多。南方一些地区收集磨绿豆粉时流出来的豆汁,把它浇在土里也是很好的肥料。在黄豆价格便宜的时候,也可以买来一些撒在田里,一粒黄豆可以使长宽九寸的土壤都充满养分,收获的谷物价值可比付出的黄豆成本多一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