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节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6:29:14

点击下载

作者:赵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节日节气

节日节气试读:

出版说明

为什么过年放鞭炮?为什么重阳要登高?为什么额前的头发叫“刘海”?为什么乱涂乱画叫“涂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平平常常,但要把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却未必那么简单。

就像每一条溪水都有源头,每一个今天的现象,都有历史的影子。了解现象,探究过去,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消长连缀,可照出整个中华文化的轮廓——我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样的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丛书。

本套丛书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专注于解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编写时按照专题、领域进行分类,分别为华夏历史、地理名胜、礼仪称谓、中华智慧、神话传说、多彩汉语、人文思想、文苑英华、文化精华(2册)、民俗风情、节日节气、体育娱乐、科学发明、军事外交、园林建筑、衣食住行、学习教育、缤纷艺术、身体生命。共计20册,分辑推出。

丛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设问力求生动有趣、简洁通俗,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回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语言风格明快活泼,不做繁琐考究,适量引用古代经典,在原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展。

问答配有插图与图注,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僻字词标出汉语拼音,配以简注,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本套丛书由精通中华文化、乐于分享知识的专业人士协力完成,感谢他们辛勤而有益的劳动。中华书局编辑部

1 “季节”“节气”“节候”和“节日”四个词中都有一个“节”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说文解字·竹部》说:“节,竹约也。”意思是“节”字的本义是“竹节”。竹节把竹子分成若干部分,人们也用若干节点将一年划分为若干时期,这就形成了季节、节气和节候。

古人根据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是春季,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四月、五月、六月是夏季,夏季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七月、八月、九月是秋季,秋季硕果累累,是收获的季节,却也让人感到萧条和寂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季,冬季银装素裹,标志着一年的终结。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又对一年中的四个季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每十五天为一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是春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夏天的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是秋天的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冬天的六个节气。四个季节的节气合起来,就是二十四节气。

在每个节气中,人们又划分出了三个节候,每五天为一个节候。比如,立春的第一候是“东风解冻”,意思是春风使土壤解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意思是土中蛰伏的虫子开始蠕动;第三候是“鱼上冰”,意思是鱼上浮接近冰层。这些物候现象都在告诉人们:天气开始变暖了。二十四个节气的节候合起来,就是七十二节候。《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的书,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由上文可知,“季节”“节气”和“节候”中的“节”字,都是指时间的节点。那“节日”一词中为什么也有一个“节”字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节日大都是根据节气来安排的。比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由于它处在阳春三月,便于人们活动,又融入了春社节、上巳(sì)节、寒食节的风俗,于是就逐渐由节气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了。徐悲鸿绘《竹外桃花》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翠竹和桃花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2 我们都会唱二十四节气歌,为什么古人要把一年划分为那么多个节气呢?

古代人们为了掌握农时,安排农事,根据物候、天象和气温的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节候。春雷夏雨,秋风冬雪,花开花谢,候鸟迁徙,农民们从这些变化中敏锐地觉察到时令的更替,根据时令的变化适时地耕种、除草、施肥、浇水,才会保证秋天的收获,使自己不至于失去生活的来源。因而,节气、节候的划分越细致,就越能保证农民不违农时,抓住耕作的好时机。

以春季的六个节气为例。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农事的开始,植物开始萌动生长,是人们开始备耕的时节。惊蜇意味着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此时人们需要开始埋红薯母和育(在天文学领域中,天球是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理论上具有无限大半径,与地球同种的工作。春分意味着春季过半,心。天空中的所有物体都想象成是在天球气候转暖,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上)相交的大圆,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麦子生长迅速。此时人们需要加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我国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强麦田管理,施肥、耕田,严禁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牲畜吃庄稼的幼苗。清明时节空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气清新,草木茂盛,是播种的大好时光。谷雨时一般气温升高,雨量也增多了,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人们需要开始种高粱、谷子、春玉米、红薯等早秋作物了。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民来说,记牢二十四节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逸周书》中完整地记载了七十二物候历。连。本表格依其所作。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3 立春就是春天到了吗?为什么立春的时候外面还非常寒冷呢?

按传统说法,立春是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立,就是开始的意思。二十四节气的四个“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四“立”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不同,各地气候相差很大,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从立春开始,两者基本同步,但这不等于说鸟语花香的春天就真的来到了。这是因为,我国气候学上把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确定为春季的开端,而2月4日或5日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黄河中下游的气温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虽然立了春,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但是立春之后,人们会逐渐感觉到白昼变长了,天气变暖和了。气温、日照、降雨处于上升或增多的状态。春的消息处处可以寻见:那探出芽苞的柳条,“嫩于金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此时正是开始春耕的大好时节,因而立春过后,春耕大忙季节立春节气,官员主持在东郊迎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逐渐展开,辛勤劳作的仪式。的人们开始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春天。从这个角度讲,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4 “风隆”是雨师,他在谷雨雨水哪个节气会出现?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表现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在这个节气,桃树开花了;五天过后,仓庚也就是黄莺开始鸣叫了;再过五天,鸠鸟也就是布谷鸟也开始鸣叫了。“鹰化为鸠”的意思是说,以鹰的活动为标志的季节变成以鸠鸟的活动为标志的季节了。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公历每年4月19—21日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谷雨将雨和谷联系了起来,按照古人的解释是“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适量有利于谷物的生长。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桐始华;第二候田鼠化为(rú);第三候为虹始见。”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山野里已是一片苍翠,桐树开花;田鼠就好像小鸟般多了起来,指鹌鹑般的小鸟;虹开始出现。相传,虹是一种阴阳之精,有雌雄之别,色彩鲜艳的为雄,称为虹,色彩暗淡的为雌,称为蜺。布谷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被称为子规。每年春季开始鸣叫,让人“快快布谷”。

所以说,雨师风隆在雨水和谷雨时都有可能出现。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中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雨后空气湿度大,如果有阳光的话,最易产生彩虹。

5 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惊蛰的时候会有“獭祭鱼”的现象,水獭也会祭祀吗?

“獭祭鱼”的“祭”在这里是“吃”的意思,处暑的节候“鹰乃祭鸟”,霜降的节候“豺乃祭兽”,其中的“祭”也是“吃”的意思。水獭吃鱼,鹰吃小鸟,豺狼吃小兽,这些残酷的自然法则,古人视为祭祀。因为古人在祭祀神灵和祖先时,也是要杀掉猪、牛、羊这些动物的,祭祀之后才轮到自己享用。水獭、鹰和豺狼捕猎成功之后,先杀而不食,古人便认为它们是在用猎物祭祀。“獭祭鱼”是惊蛰的节候,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从季“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候特征上说,惊蛰时应该听到雷集,组织性强,古人的通信手段落后,渴望声,民俗认为惊蛰如果听到雷能够通过鸿雁来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声,当年就会有好收成。江南一带流行的谚语“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相反,未到惊蛰之时就有雷声,当年就不会有好收成,所以又有“未蛰雷,人吃狗食”的谚语。惊蛰时除了“獭祭鱼”以外,还有“鸿雁来”和“草木萌动”两个节候。可知惊蛰时节也是草木萌发,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的时节。水獭喜欢捕食淡水鱼。图中的水獭正躺在水面上休息。

6 古时候,立春时节人们会互相赠送小春牛,宋代的皇帝还会把春牛赐给百官,春牛是什么样的牛?

春牛是用泥塑造的牛。立春这一天,人们把春牛放到东郊的春台上,由人装扮成掌管草木的句芒神来鞭打春牛,意思是劝农春耕,鞭春牛象征着春耕的开始。这种风俗从上古的时候就有了,沿袭到汉、魏晋,以至唐、宋、明、清,而且鞭春牛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周代人们十二月鞭春牛,在土牛身上抽三下,目的是送走寒气。

宋代的时候,鞭春牛活动不只在东郊进行,而且也在京城的殿亭里进行。并且,皇帝还会命人制作小春牛来赐给百官,这就是“送春”活动。不仅皇帝喜欢送春,民间的百姓也非常喜欢送春。北宋时,每到立春,开封府附近就有许多百姓在卖小春牛。他们用花装饰篮子,把篮子放在春牛背上,篮子上还罗列着各种戏剧人物,装饰着各种小旗子和柳枝,煞是好看。人们竞相购买小春牛,然后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春”活动直到清代仍然非常盛行。

鞭打春牛,有时不只是用鞭杖抽打,还要将土牛砸碎。清代的时候,苏州一带的打春牛活动就是这样。立春这一天,太守在衙门集合百姓,鞭打春牛并把它打碎。百姓们就把麻、麦、米、斗抛向春牛,预兆着会获得丰收。百姓们还会买来春牛放在堂中,认为这样有利于农事。还有的地方,农民把打碎的土牛抢回家,这叫作“抢春”,抢得越多就越吉利。还有人用手摸春牛,来占卜自己在新的一年是否有好运,所以流传的民谚说“揽揽春牛脚,赚钱赚得香”。杭州图书馆藏《送春牛图》

7 开运动会时操场上常挂许多彩色的小旗子,古人也喜欢挂这样的小旗子,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挂呢?

古人会在立春这一天挂彩色的小旗子,象征春天的到来,所以人们把这些小彩旗称为春旗或春幡。在汉代,挂春幡是迎春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在立春日鞭春牛的时候就会挂起春幡。在宋代,人们在卖春牛或赠送春牛的时候,都会用春幡作装饰,春幡代表着人们对丰收的企盼。除春幡外,彩胜也是人们在立春日互相赠送的礼品。彩胜是人们用彩色的绢布或纸剪成的小型春幡或其他饰物,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挂在花枝上,以表示迎春之意。彩胜是一种饰物,因此自然艺术公益机构禾邻社组织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剪成蝴蝶形的就是作的现代春幡。宋代辛弃疾在《汉宫春·立春日》词中有对春幡“彩蝶”;剪成燕子形的就是“彩燕”;唐的描写:“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中宗还赐给群臣“彩花”,可能就是用各上,袅袅春幡。”色绢布或纸制成的,也属于“彩胜”一类。后世迎春戴的是簪花,大概就是源于唐时的彩花。清代宫中还有在立春日悬挂春屏的习俗,春屏也算是彩胜的一种。春屏是用绢制成的屏风,由大臣写上四字的吉祥语作为标题,设计好与文字相配的景物,再由画工按照大臣的设计画上景物,添上人物、器物,用花椒装饰好,齐白石绘《平安长寿》四条屏。内容分别为寿桃、荷花翠鸟、金之后再由大臣写上一首与标题相匹配的桂墨兔、柿子鹌鹑,应四季之颂诗,春屏才算是做好了。春屏在立春景,寓吉祥之意。这一天悬挂,第二年二月三日方才撤出。

8 古代的皇帝特别喜欢让大臣给他们写春帖子,大臣们对此不胜其烦,有人甚至宁愿丢官也不愿意写,春帖子到底是什么呢?

春帖子是立春日贴在宫中门帐上的帖子,帖子上写有诗句,一般都是绝句,文字华丽工整,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的。

立春日贴春帖写帖子词在宋代非常盛行。欧阳修、苏轼都写过不少帖子词,他俩的帖子词常有对皇帝的劝谏之意。后来欧阳修写了四首诗,成为帖子词中的“范文”。他的这四首诗诗歌颂太平盛世,语言工整华丽。从此以后,歌颂太平、追求语言华丽的帖子词就流行起来了。

帖子词多为翰林院文人所写,属于命题作诗,而不是有感而发,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好像许多同学随笔写得很好,可考清代春帖子场上的命题作文就很难写好一样,所以连南宋的大诗人杨万里都不喜欢写帖子词。他在《端午独酌》诗中说“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很庆幸自己一生都不必做官写帖子词了。明代成化年间的官员黄仲昭、庄昶(chǎnɡ)不肯写春帖,上疏皇帝,宁愿丢官而去。

大臣们不喜欢帖子词,皇帝们却非常喜欢。清代的乾隆皇帝最为起劲,他甚至亲自撰写帖子词,逼迫群臣唱和作词。嘉庆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写三首,挂在养心殿东暖阁的随安室里,换新诗以后还要把旧诗收藏好。乾隆和嘉庆皇帝还给大臣们布置作业,军机大臣和南书房大臣每人都要写一首五绝,两首七绝,署上名字献给皇帝。在春帖之外,这两位皇帝还亲自撰写端午帖子、中秋帖子。皇帝要臣子进献帖子词,是想要听赞歌;臣下进呈春帖子及其他节令的帖子词,与其说是应景,还不如说是应酬,应酬的对象不言而喻。这就难怪明代的徐师曾把写帖子词说成是“时俗鄙事”,而有些大臣宁愿丢官也不愿意写它了。清代汪由敦书写的苏轼春帖子词

9 立春时有“咬春”的习俗,“春”怎么“咬”呢?

在我国古代,立春日有制春盘、吃春饼的习俗。制春盘就是把新鲜蔬菜、果品、糖和饼放在盘中来吃,目的是迎接新春,所以叫春盘。放在春盘中的饼就叫春饼。春饼一开始是放在春盘里的,后来发展为单独的春饼。在古代的宫廷里,皇帝会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命人制好春盘,立春日赐给身边的大臣。受宫廷习俗的影响,百姓们也喜欢互相赠送春盘。

不同的春盘做法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东晋的李鄂用萝卜和芹菜芽做春盘;元代的耶律楚材用粉丝、藕、豌豆、葱、韭黄、蒌蒿做春盘。而明清时代的春盘往往有萝卜,吃春饼的同时吃萝卜,这就叫“咬春”,实际上“咬”的是春饼和萝卜。因为萝卜可以解春困,而且还有通气的作用。明清时,有人为了能在立春日向皇帝进献新鲜的萝卜,还会在冬天用炕洞种植萝卜。炕洞就是炕下面的长方形的洞,跟烟囱相通,里面很温暖,类似于今天用暖窖种蔬菜。

春饼是用面粉制成的小圆薄饼,是与春盘中的菜一春饼起食用的。春卷今天我们在食堂或超市里买到的那种卷着豆芽或韭菜的春饼,就是古时候春盘、春饼习俗的遗风。

除了春饼以外,人们还喜欢吃春卷。春卷是由古时的春茧发展而来的,农民为了祈求养蚕能有好的收获,就在立春日制作这种外形类似蚕茧的面点,把它作为蚕业兴旺的征兆。元明时代出现的卷煎饼就是由春卷发展而来的,如今也是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流行食品。当我们再次吃到春饼、春卷和煎饼果子的时候,遥想古人寄寓在这些食物上的美好愿望,会不会觉得它们更加美味了呢?蒌蒿是南方地区清明前后常食的传统时令野菜之一。我国古代《诗经》和《尔雅》中就有蒌蒿的记载。

10 古人也过元旦,但却不是在公历的1月1日,古时的“元旦”是指哪一天呢?

古代的元旦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节,而不是指当今的元旦。当今的元旦是指公历的1月1日。元旦一词专指公历1月1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元旦”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元”是“始”的意思,指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旦”是“明”的意思,指开始这一天的天明时节,即早晨。“元旦”虽然是一年的头一天,但哪一天才是一年的开始,这在上古时候的各个朝代是不一致的。这和上古的“建正(zhēng)”制度有关。“建正”就是确定某一月为正月,这一月就是一年的开始。每个新建的朝代都要用重新“建正”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史书记载,夏代的正月是一月,所以元旦是在一月初一;商代的正月在农历十二月,所以商代的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代的正月在农历十一月,所以周代的元旦在十一月初一。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又把元旦定在了农历的一月初一。

元旦也就是春节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称谓,比如上日、元日、元辰(“辰”是农历每月初一太阳所在的位置),元朔(农历每月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地面上此时看不见月光,这个现象称为朔)、岁朝(“朝”有“早晨”和“最初”的意思,元旦是一年之初),三元、三朝(指一年的开始,一月的开始,一日的开始),端日(“端”是“首”的意思,初一为一月之首)等等。

元旦是一年的开始,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要进行祭祖、迎神、拜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俗。人们在春节时要拜神祭祖。“敬神”礼俗从原始时代起就代代相袭。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人们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11 春节时各地会举行联欢会、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古代也有这样的活动吗?

古人的“团拜会”实际上就是元旦朝会。元旦朝会是元旦那一天臣属以及外国使节等朝见君王的活动,目的是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旦朝会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传说三皇五帝禅位的日子都定在元旦这一天。比如尧传位给舜,舜服丧后即位就是在元旦这一天进行的。这种元旦举行重大活动的做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都会举行元旦朝会,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彩。东汉时的元旦朝会,皇帝要在德阳殿大宴群臣,请群臣观看歌舞表演。曹魏时的元旦朝会与汉代差不多,不过又增设了赏百花灯的活动。百花灯是有山水人物、珍禽异兽等各种图案的美丽灯具。晋代的元旦朝会要在庭中燃起火堆。南朝时的元旦朝会还位于湖北武汉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的大禹雕增加了皇后接受朝贺的礼节。到塑。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禅了宋代,元旦朝会被称为“大朝位给舜,舜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会”,规模更加盛大,皇帝要焚香为苍生祈求百谷,宰相带领百官遵照复杂的仪节向皇帝朝贺,活动项目布置周密,气氛庄严肃穆,朝贺活动十分隆重。明清时代的元旦朝会对前代朝会制度有所增减,但大同小异,只是活动更加庄严隆重。现代社会春节的团拜活动,就保留有古时“元旦朝会”的遗风。清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太和殿前举行盛大宴会,热闹非凡。

12 春节时,人们要祭祀所有的神,除了正统神仙外,还包括一些平时不受重视的小神。那么这些小神都是谁呢?

在春节,人们祭祀所有的神。除夕之夜,人们供奉“百神聚会图”,图中囊括了各种来历和身份的神灵,无一不全。除了祭祀玉皇大帝、关公、观音、弥勒等正统神仙之外,还祭祀一些小神。这些神仙,平日微不足道,很不受人们重视,但由于与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密切相关,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也得以享用人间香火。

首先是灶神。灶神掌管灶,灶与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因而灶神的地位也就比较高。其次是厕神。被供作厕神的往往是美女,其中一位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传说她被吕后施以酷刑,置于厕中悲惨地死去;另一位是李景的小妾紫姑,美丽却地位卑贱,因不容于正妻而同样悲惨地死于厕中。人们同情她们,将她们奉为厕神。还有一个神灵是井神。传说井神的名字叫“观”,他还有一个清新的名字——“井泉童子”。除夕之夜人们把井泉童子放在竹筛之内,用糕、果、茶、酒祭祀他,再将竹筛放入井中,盖上井盖。三日或五日之后,焚烧神马,供神仙往返天庭之用。神马是纸做的马。还有一个是床神。床神是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和老婆婆,称为“床公”和“床婆”。据说床公喜欢喝茶,床婆喜欢喝酒,他们能保佑人们安宁祥和,一年到头都能睡得安稳。此外,门神、财神、喜神等等也都受到供奉。新年祭祀神灵有这样的用意:人们一年到头忙碌着,对神灵们有照顾不周的,趁此时一起补上,这样神灵们宽宏大量,也就既往不咎了。清代《点石斋画报》之“迎紫姑神”图

13 据说“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大年三十会挨家挨户害人,为什么人们却都喜欢“拜年”呢?

关于拜年,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年”是一种怪兽,它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叫起来声音像狮子。年兽经常出来伤害人和牲畜,所以天神就把它关在深山里,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由于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来,所以每天都加以防范。一天、两天过去了,年始终没有出来,可是到了十二月,年兽突然出现了,伤害了不少人和牲畜。从此以后,每年十二月一到,人们就做好了和年兽战斗的准备,特别是腊月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关上门窗,防备年兽来害人。因为据说这天晚上,年兽会挨家挨户吃人。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一定要关好门窗小心年兽。白胡子老爷爷说,我不怕年兽,年兽只会怕我。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白胡子老爷爷住的房子。它看到房子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就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朝院子里冲了进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砰砰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这时白胡子老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老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深山里。年兽躲到山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的时候,就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为了庆祝赶走年兽,人们就互相拜贺,这就是“拜年”的由来。丰子恺绘的拜年图

14 现在流行短信、微信、微博这种快捷的拜年方式,古人也有一种快捷拜年法——飞帖拜年,飞帖怎么拜年呢?

跟现代人一样,古人也非常重视拜年这件事。但有时因为太忙不能亲自拜年,人们就会派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代替主人拜年。拜年的名片也叫门状,门状有大有小,大的用整张纸写,小的用半张纸写,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片。这种派仆人投送的贺年名片,就被称为飞帖。

宋代的时候就有人用飞帖来拜年了,这种风气在明代更盛。当时北京的东西长安街住着许多官员,来代主人拜年的仆人们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门就投名片,有些仆人甚至马都不下。这样投送的贺年名片,已不包含什么真正的情感了。到了清代,有人干脆在门上挂一个本子,拜年的人在本上写上名字,就算拜年了。还有人会在门上挂一个红纸袋接名片,称之为“接福”。而接到名片的人家,有时元旦(正月初一)一天就能收到一屋子的纸。投递名片拜年已经到了混乱的程度,以至于闹出了借他人之手以投送名片的笑话。传说宋代有一个叫吴四丈的人,生性滑稽爱开玩笑。元旦的时候他写好拜年的名片,却没有仆人来投送,就在自己家门口徘徊。恰在这时他的朋友沈公子派人来送名片了。吴四丈拿出沈公子的名片一看,发现收信人大多明清时期,拜匣出现。各家递送拜年帖的仆也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他灵机一人手捧匣盒,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到对方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动,就请这位仆人喝酒,趁机偷用手拿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对方亲自偷把沈公子的名片都换成自己的取出,以示恭敬。了。仆人没有发现名片被人做了手脚,傻乎乎地向亲戚朋友逐一投送,结果送出的全是吴四丈的名片。沈公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看到了自己那一大堆没有送出去的名片,哈哈大笑,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笑谈。清代康有为发出的贺年卡

15 春节时有人喜欢画一只老虎贴在窗户上来避邪,“纸老虎”真的有避邪的本领吗?

人们认为老虎能避邪,是因为古时候的一些传说。传说桃都山有一棵大桃树,树冠覆盖了方圆三千里的土地,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就会鸣叫。树下有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tú)”,一个叫“郁垒”。两个神仙专门拿着绳索检阅百鬼,看到不讲道理祸害人的鬼,就把它们抓起来喂老虎。因为虎能吃鬼,人们就相信虎能避邪,于是就把“纸老虎”贴在窗户上了。现在的年画中有些就是以老虎为题材的,家里贴上一幅凶猛的老虎图画,好像就可以避除一切鬼怪神魔,使主人有安全感。

在桃都山的传说中,因为桃树上有金鸡,两个神仙抓鬼喂老虎的时候,鸡是在一旁看着的,鬼怕神仙和老虎的同时,也害怕鸡,所以人们认为,鸡也能避鬼、避邪。门神“神荼”和“郁垒”像关于鸡能避鬼、避邪的观念,还有另外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远方的国家向尧帝进献重明鸟,样子像鸡,鸣声像凤,能追捕猛兽,扫除祸害。重明鸟有时一年来几次,有时几年来一次,人们都打扫庭院,期待它的到来。重明鸟没来的时候,人们就制作木刻或金铸的重明鸟,放在门窗上避邪。所以元旦时人们也会把画好的鸡贴在门窗上。这种风俗在今天也能看得到,今天的北方人老虎剪纸春节时喜欢在窗上贴剪纸,剪纸的一个主要形象就是鸡,或者是两只鸡相向而鸣,或者是金鸡报晓。年画上往往也会画上一只大公鸡,鸡身上骑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有太阳和月亮,这也是鸡能避鬼避邪的产物。

16 据说春节放生的习俗源于汉高祖刘邦下诏放鸠鸟的举动,刘邦也像现代人一样爱护鸟类吗?

传说河南荥(xíng)阳有一口枯井,刘邦在被项羽追杀时逃到了井中,这时有两只斑鸠飞到了井上。有人说:“刘邦就在井里。”项羽说:“井里有人的话,斑鸠就不会飞到井上了。”刘邦于是幸免于难,所以汉代人们每年元旦(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都要给斑鸠放生。

这个传说似乎在告诉人们,元旦放生的习俗源于汉高祖刘邦。但实际上,在刘邦之前,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赵国的赵简子就有元旦放斑鸠的举动了。元旦这一天,赵国的百姓向赵简子进献了许多斑鸠,赵简子非常高兴,重重地奖赏了这些百姓。门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可以在元旦把这些斑鸠放生,以显示我的恩德。”门客说:“百姓知道你想给斑鸠放生,就竞相去捉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误伤很多斑鸠。您要是真想放这些斑鸠一条生路,不如禁止百姓捕捉斑鸠。捉了再放,您给它们的恩德抵不上对它们的伤害。”赵简子十分赞同这个意见,于是禁止百姓捕捉斑鸠。

由此可见,元旦放生源于刘邦的传说不过是后人的附会,放生习俗的产生另有原因。实际上,元旦放生的习俗起源于要积德行善的伦理观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华先民形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今世不报来世报的观念,杀生害生被视为恶行,是要遭报应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以杀期间重视农耕,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猪为生,就被人嘲讽说死后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元旦放生的习俗,还与人们对生命的重视有关。人们看重自己的生命,推人及物,自然也会重视别的生物的生命,元旦是喜庆的日子,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地庆祝,自然对小动物也格外宽容,于是就有了元旦放生的做法。位于贵州镇远铁溪风景区的《儒林外史》石雕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17 为什么大年初二要祭祀财神?

北方人习惯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商贸店铺,都要举行祭财神的活动。据史料记载,大年初二的时候,北京的百姓要到广宁门外的五显庙去拜财神,争烧头一炷香。全城人都要等到半夜出门赶往五显庙,借得一两对纸元宝(实际上是出钱换来的),回家之后把元宝供奉在灶中,用各种颜色的纸质彩胜加以装饰,然后再用鱼和羊肉作祭祀的供品,以求得一年的财运。而老北京的大商号,在这一天均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当然,初二只是元旦期间专门迎财神的一个时间。实际上,春节期间的每次迎神祭神,也都是包括财神的。人们之所以要多次地迎财神,主要是出于渴望发财的心理。比干庙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被称为“天下第一仁”。位于河南新乡的比干庙是庙墓合一的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庙”。

中国的财神不止一个,其中主要的是赵公明、范蠡(lǐ)、比干、关羽等等。赵公明,名郎,字公明,是秦代人,在终南山修道成神,后来因为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所以又称赵公元帅。相传他能得利得财,所以就成了财神。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隐姓埋名到了齐国,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于是被后人奉为财神。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为他“无心”,所以行事不偏不倚,就被后世人奉为财神,这反映了人们期望做生意的人不能行骗的愿望。关羽是三国时蜀国的大将,他最重义气,人们希望把“义”和“利”等同对待,于是把关羽也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的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被称为文财神,赵公元帅、关羽被称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人供奉太白星,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也叫金星,就被附会为财神了。红脸、凤目、卧蚕眉,这是我们熟悉的京剧舞台上的关公脸谱。《三国演义》中尊关羽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关羽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18 正月初五为什么又叫“破五”呢?

正月初五是破五节,因为正月初一至初五有许多忌讳,比如不用生米做饭,妇女不得动针线,妇女不得出门等等。破五就是在正月初五破除以上这些禁忌。破五这天一定要包饺子吃,因为包饺子一定要捏饺子皮,有“捏破”的意思。破五之后,就可以用生米做饭了,妇女也可以出门办事了,也可以动针线了。

破五之前,因为不能用生米做饭,所以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地方都在正月初一以前准备好五天的主食,比如事先蒸好馒头、豆包等放到室外冻起来,初一到初五每天就热这些熟食吃。初一到初五,许多地方还要烧长香,就是把香供在神位前,香一烧尽就要续上,破五以后,烧长香也解除了,改为早、午、晚各烧一次香,一直要烧到元宵节。破五之前,还有一个禁忌就是打扫饺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卫生,要把尘垢都堆积在屋角,破五之饺子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南方有些地区也有过年吃饺子的习后才能往外扔。破五以后向户外倒垃俗。圾,称之为“倒残土”。

还有些地方把破五当天称为“破日”,规定这一天什么都不能做,认为这一天做什么都不吉利。这些地方破除各种忌讳要从初六开始。

19 古代的商店春节也要停业放假,他们春节放几天假呢?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工商业店铺春节放假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店铺是从正月初六开始营业的,称之为“开市”。开市的这一天要很早起来,焚香拜神,燃放鞭炮,打开店铺大门,各商铺互相拜贺,以求开门大吉。开市前,要向商铺的股东汇报一年的账目,有辞职的员工也要在这一天算清工资,可见这一天对工商业店铺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天。

有些地方,举行开市仪式以后并不马上营业,而是接着关上店门,一直到正月十七才开市正常营业。还有的地方开市后不是整日营业,而是每日只营业半天,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恢复正常。《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商业发

在店铺关门放假的日子里,人们没达,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有办法买东西,所以一定要在年底准备——交子。北宋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好大量食物来度过商店停业的日子。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和繁荣的景象。

由于春节停业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也有一些商铺在大年初二就开始营业,甚至有人在大年初一就开始营业,这称为“连市”。有时商店不开门,顾客也会叩门而入。正月初六,与城里的商店“开市”同时,农村一些勤俭的人家也开始了农业劳动。

20 今天的女孩子喜欢戴花形或蝴蝶形的漂亮头饰,而古人喜欢把头饰制成人形在正月初七佩戴,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诞生日。传说人类是女娲抟(tuán)黄土创造出来的。为了纪念女娲,人们会把五色的彩绸剪成人形,或者把金属薄片剪成人的形状,在人日这一天戴在头上鬓角处,或者贴在屏风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女娲抟黄土造人的遗风。这种风俗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除此以外,宋代还出现了泥孩,就是用泥塑成的娃娃,这也是造人风俗的延续。陆游在他的笔记里提到过一个姓田的人,他造的泥娃娃闻名天下,姿态各异,工匠们竞相模仿,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六七个小小的泥娃娃就能卖出三千钱的高价。显然,这也与女娲造人的风俗有关。后来,河南的女娲庙绢本女娲(右)与伏羲(左)中还出现了“泥泥狗”。泥泥狗就是用泥像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制作的玩具,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造的始祖,传说曾用黄土造人。型有女娲、飞禽、走兽等等。而女娲庙里的泥泥狗,猴面人身,被看做是人的祖先。再后来,抟土造人的传说又演化出其他风俗,比如剪纸,或剪为生命树,或剪为娃娃形状。

因为以上这些风俗是由抟黄土造人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于是它们就与生育、生殖联系起来,人们也借以表达祈求生育的愿望。泥泥狗因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21 古人不仅重视自己的生日,而且还给马、牛、羊、鸡、狗、猪等禽畜过生日,它们什么时候过生日?是怎样过生日的呢?

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中记载了正月里的前八天分别是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生日的说法,顺序依次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不仅不会杀它,还要把它画下来贴在门上;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这一天对人不仅不杀(不执行死刑),还会把彩绸剪成人的形状戴在头上,或者把金属片制成人的形状贴在屏风上。可是对于马、牛、羊、狗、猪这五种家畜,只是不杀,就再没有别的什么特别对待了。可能古代先民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公平,所以就要在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把它们召回来,这就是“招牛马”的习俗。招牛马的时候,人们要在西门前召唤牛马牲畜,意思是要把它们叫回来,而且还要在宅子内撒上用灰拌的粟谷和豆子,意思也是以此招回它们。在宅子内撒上用灰拌的粟谷和豆子以招回牛马的风俗,与嫁娶时撒谷豆以避杀神的风俗是相关的。这种风俗在汉代就产生了。汉代的京房认为自己女儿出嫁这一天不吉利,因为门前有“三煞”,也就是青羊、乌鸦和青牛这三种凶神,凶神在门,新娘就不能进门,否则就会损害尊长或者不能生子。可是新郎翼奉却不害怕,他在门前撒上豆谷,就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性格把三煞凶神给吓跑了。后人看到撒豆谷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的威力,于是就把它用到正月人日招牛以巧妙的方式向汉武帝进谏。马的活动中。招牛马时在宅内撒上粟豆和灰,驱走凶神恶煞,牛马就能顺利回来了。

22 传说人们在元宵节点灯是为了欺骗玉皇大帝,人们为什么要欺骗玉皇大帝呢?

传说很久以前,大地上出现了一群凶禽猛兽,它们四处伤害人和牲畜,践踏农田,人们就组织起来和它们斗争。有一次,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这只鸟是守护天宫大门的神鹅,神鹅的死让天帝十分震怒,他立即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这个命令被玉帝的一个丫环听到了,丫环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一位老人想出了躲过灾难的办法。按照老人的建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站在南天门往下一看,发觉人间红光一片,响声震天,以为是燃烧的火焰,非常高兴。人们就这样保护了自己,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宵节。

当然,传说并不能说明元宵节真正的来历。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对太一神的祭祀。汉代人眼中的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一位。祭祀太一神主要在正月十五夜间进行,所以必然打着火把、举着火炬或者灯盏蜡烛。而由祭祀太一神演变为元宵节,与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三个皇帝有关。汉高祖刘邦死后,长子孝惠帝刘盈即位,孝惠帝死后,母亲吕太后专权,发生了诸吕(指吕后家族的人)之乱,元宵花灯太尉周勃与陈平、刘章等杀尽吕后的族人,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即位。据说平定诸吕是在正月十五,于是汉文帝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有人说将元宵节定于正月十五的不是汉文帝而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看到了一篇关于祭祀太一神的奏章,就在都城长安的南郊建了一座太一祠,定于正月十五晚祭祀太一神,从而形成元宵节。另外汉明帝笃信佛教,当时有人从印度取得佛法回到汉朝,明帝知道印度也有燃灯的习俗,就下令在正月十五燃灯来供奉佛祖。由此可知,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形成于汉代。汉以后的各个朝代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3 “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是王安石所制的元宵灯谜,你猜得出谜底是哪一个字吗?

谜语贴在花灯上,或直接写在花灯上,就是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它开始于宋代,延续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直至今天。

据说宋代的宰相王安石就很善于拟制灯谜。他所制的灯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打一个字)、“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打一个字),堪称灯谜的杰作。宋代的著名文人苏东坡也很善于拟制灯谜。相传有一次一个朋友请他为一幅画题字,他顺手就在画上题了“虫二”两个字(打一个四字词语)。一时谁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经过揣摩才猜到了谜底。

到了清代,猜灯谜更是成为元宵节活动中的一件盛事。人们把灯的一面贴在墙壁上,其余三面都贴上谜语,供游人揣摩猜测,这叫“打灯谜”。谜面无奇不有,涉及到经书、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谚语、器物、鸟虫、花草、蔬菜等等各个方面。猜中的人会得到“谜赠”也就是奖品,手巾、扇子、香囊、果品、食物、砚台、毛笔等都可以做奖品。当然,有些灯谜是很难猜的,清人鲍照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与颜钱谦益就曾写过“猜残灯谜无人解,何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曾用诗做过“井”处凭添两鬓丝”的诗句,抱怨灯谜难猜“龟”“土”三则字谜,是我国最以致两鬓添了白发。早使用“谜”字的人。《字谜三首》中最著名的是井字谜:“二

上面提到的王安石和苏东坡出的灯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谜,你猜到谜底了吗?

谜底: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打一个字):賀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打一个字):資虫二(打一个四字词语):风月无边

24 清代的时候,北京城的妇女们会在元宵之夜争抢着去摸正阳门上的铜钉,这是为什么呢?

明清以来,正月十五的夜晚,民间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是妇女们的活动,元宵之夜妇女们要到街巷游走,据说这样可以祛除一年的灾病。走百病又叫“走三桥”,因为妇女元宵节夜游要特别注意走桥,以走过三座桥为最佳,据说走过三座桥就可以祛除百病了。

走桥之外,妇女们还要“摸钉儿”,也就是摸门钉。摸门钉,据说可以去病产子。明代的时候就有很多妇女在元宵之夜去北京的城门摸门钉。那时候各城门都有卫兵把守,想摸门钉还得向卫兵行贿,或者趁卫兵不注意偷偷地摸。清朝的时候,走百病、摸门钉之风更盛。年轻的已婚妇女必须到正阳门去摸门上的铜钉,据说这样做可以多生男孩。

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虽然盛行于明清两代,但源头却在明清以前。古人早有秉(拿着)烛夜游的习惯,到了唐代和宋代,由于元宵节燃灯观灯的风气盛行,元宵节到街巷出游已经成为常事,后来就演变为元宵夜走百病的习俗了。实际上,妇女在元宵夜出游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形式。古代的妇女受到封建礼法的层层束缚,她们不能轻易出来游玩,只能待在家里。而元宵之夜,月光明亮,灯火辉煌,长期被关在家中的妇女们从家中走出来,走三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内城的正门,位于北京内桥,摸门钉,她们该是多么高兴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年间修筑,原沿用元大啊。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丽正”二字来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句。明正统时改为正阳门。

元宵夜出游有解放妇女的意义,又能使人们放松身体,焕发精神,有养生治病的好处,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保留着元宵夜上街出游的习惯。旧时沈阳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摄于1930年)

25 正月二十五这一天人们要把粮囤、水缸都填满,这是为什么呢?

正月二十五这一天许多地区有这样的风俗:人们把家里的粮囤(dùn,盛粮食的器具)、水缸、煤池等都填满,有的还同时祭祀储藏室、柜子、水井等,以此表达祈求来年丰收的意愿。这一天被称为“填仓节”。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度,老百姓以从事农耕为主。农业靠天吃饭,一年四季是否风调雨顺决定了农民能否收获粮食。而粮食满仓自然也就成为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填仓节的各种习俗就是人们以一种民间信仰的方式来表达渴望丰收的愿望。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填仓节活动分成三个步骤:首先用灶膛内的柴灰在庭院里洒成圈状,表示粮囤;然后做上一大盆米饭,并用秸秆做成农具,插在饭上;最后把饭盆填在圈里,表在闽南,填仓节习俗为祭祀谷神,为此祈祷示“填仓”。这里,人们用虚拟老鼠去娶亲,以免谷物受损。的粮仓、农具表达了希望粮仓能够被填满的心情。

又如,有些地方还有所谓“引苍龙”的活动,就是从田地到院子里,再到粮仓边,一路洒上柴灰,形成盘旋状,好像一条粮食之“龙”,从田间奔向各家的粮仓。此外,填仓节还有“棉花生日”(祈求棉花丰收)、“蒸斗”(赠送蒸过的食物)等活动,都是以民间信仰的形式祈求一年丰收,粮食满仓。

26 正月晦日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要送穷鬼,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好富恶贫是人之常情,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晦日送穷的习俗就是这一人情的反映。根据记载,民间在正月的最后一天(即晦日)要送走穷鬼。具体做法是把屋子里的破败之物收拾干净,然后送到野外焚烧,同时还要焚香叩头,内心祈求贫穷离去、富贵到来。

其实,贫穷不是送走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民间流行这一习俗,反映老百姓摆脱贫穷的愿望。这种愿望自古已然。然而,送穷为什么会在正月晦日这一天呢?这与一个传说有关。上古时期,身为“五帝”之一的高辛氏有一个儿子,不喜欢吃好食物,始终穿着破衣裳,被人称为“穷子”。后来,穷子死于正月晦日,而人们常常用破衣和残羹冷炙来祭祀他,号为“祭穷”或“送穷”。

由于穷子与“穷”之间的联系,后来,“送穷”就演变为送走贫穷的习俗,并且习俗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人们不再为穷子献上祭品,而是焚烧破败之物,以巫术的方式送走穷鬼,表达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这个愿望是如此普遍而强烈,以至于晦日送穷在民间始终非常流行。韩愈

27 分龙节是传说中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分龙节是哪一天?

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祈求雨水丰沛,五谷丰登。“分龙节”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的民俗节日。这一节日流行于大江南北,具体的时间不一,大致在各地雨季来临或春耕之前。比如,江南地区一般在夏历五月份,而华北地区则稍晚一些。也有些地区早在正月二十九或三十就过这个节日了。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认为下雨与“龙”有关。《左传》记载“龙见而雨”,但这里的“龙”其实是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龙星,不是指动物的龙。因而,“龙见而雨”的意思是龙星出现了,就会下雨,这只是物候现象而已。后来,民间信仰逐渐相信雨水是由龙神掌管的,求雨就常常到龙王庙里进行了。龙神掌管雨水,天下分五方,所以就有五位龙王分管各方的雨水。一年之中,冬天是各位龙王休眠的时期,所以此时是枯雨期。而一旦春耕来临,龙王便醒来,然后按照玉帝的旨意奔赴各方。民间习惯将五龙分开、雨季来临的日子称为分龙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一般会祭祀、唱戏、拜龙王,表达迎接雨季、渴望丰年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分龙节也是畲(shē)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却九不像的形象。它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1988年毛南族群众在欢度分龙节

28 中和节本应在春分日,可唐代以后就变成了二月初一,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有一个节日叫中和节。所谓“中和”,原本指一种恰如其分的中间状态。从节气的角度看,“中和”就是指阴阳交融、最为和谐的日子,这个日子即今天所谓的春分或秋分。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将一年两分,那么可以说冬至、夏至是两个分界点。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萌生,白昼渐渐变长,天气渐渐变暖,而阴气慢慢衰弱,夜晚渐渐变短,直到夏至,阳气达到最盛,阴气减至最弱。从夏至开始,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开始上升,夜晚渐渐变长,直到冬至,阴气最盛,而阳气最衰。可见,从冬至到夏至,再从夏至到冬至,正好将一年平均分成两段,阴阳实现了一个循环。

而这两段的中点,也即今天所谓春分和秋分,不正是阴阳势力相当、最为和谐的时候吗?所以说,中和节自然是在春分日或秋分日。唐代以前就是如此。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德宗皇帝将中和节定在了二月初一。因为当时春天有三个节日,正月两个,三月一个,皇帝觉得这样不够和谐,所以将正月的一个节日去掉,将中和节定为二月的节日。

中和节是针对阴阳和谐而定的,而阴阳的流转与太阳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在中和节要祭祀太阳神,这与冬至、夏至的祭祀具有相同的道理。此外,二月初一中和节还有吃太阳糕、互送五谷瓜果之种即送生子的习俗,这主要是唐朝人规定并流传下来的。中和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过了,但互相赠送五谷瓜果之种的习俗却仍然流传。

29 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难道这一天真的有龙抬头吗?对于这一称呼,民间有许多传说加以解释,大都与求雨、龙王有关。其实它们都是后人编排而成的。考察文献,我们会发现二月初二之所以被成为“龙抬头”,与这一天的天象有关。

我国是农耕社会,农业耕作如何安排呢?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安排。节气的变化有很多的迹象,比如气温、物候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天象。所谓天象,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变化轨迹。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学会观测天象变化,从而制定了历法。

对于天上星辰,古人将其分成二十八个星座,俗称二十八宿(xiù)。同时,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将这二十八宿分成四组,每组各七个星座。其中,东方七宿由于形状类似一条龙,被称为苍龙;西方七宿类似一只老剃头匠 二月二这一天理发意味着“龙抬虎,被称为白虎;南方七宿类似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一只鸟,被称为朱雀;北方七宿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也不能从水井里打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缸挑得类似乌龟,被称为玄武。满满的,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每当二月初二前后,在黄昏时瞭望天际,就会发现东方七宿的角从地平线出现了,好像一条古人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龙的头抬了起来。所以,人们就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把这一天称为“龙抬头”日。这里的“龙”本是天象,后来被历代人们附会成为龙神,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而原本“龙抬头”其实是春耕开始的讯号,是农业活动的时间依据。

30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二月都会到社稷坛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为什么?

明清两代的皇帝在每年二月的一天都会到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一天就是古代有名的春社日。“社”原本指土地神,“春社日”就是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土地的重要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农耕立国的社会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衣食住行的一切用具均来源于此。所以,在很早之前,人们已经懂得通过一系列祭祀来表达对土地的敬意和感恩。一年之中多次祭社,“春社”只是其中的一次。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明清皇帝在春社日来此祭祀。“稷”泛指谷神。古人持“万物有灵”的看法,认为谷物由神掌管,而谷神会左右它们的收成,于是每年要加以祭祀。由于谷物生长于土地,谷物与土地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二者紧密相连,后来人们就将土地神和谷神合起来一同祭祀。于是,“社稷”合称,慢慢就出现“社稷坛”这样合祭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了。

所以,明清皇帝在春社日到社稷坛,是为了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然,皇帝所祭之土是五色之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土地,实则象征整个天下的领土。因而,“社稷”变成了江山、国家的代名词。皇帝春社日祭社稷,也就不仅具有农业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了。

31 “春分竖蛋”已经成为世界游戏,春分这一天为什么要竖蛋呢?

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开始春分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2日。“分”就是分为两半的意思,到了春分,意味着春季过了一半。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

在每年春分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春分竖蛋是中国习俗,因为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四千年前的中国,人们借竖蛋庆祝春天的来临。至于它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游戏”,目前还很难考证。

竖蛋的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节,所以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一些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们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竖蛋也易于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0.8毫米之间。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起来了。此外,最好要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春分竖蛋

32 今天有回转寿司、回转火锅,古人也会喝回转酒,吃回转鸡蛋,他们是怎么做的?

喝回转酒,吃回转鸡蛋是上巳(sì)节的风俗。上巳节是上古先民祈子求育的节日,魏晋以后就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了。上巳节人们要举行许多活动,比如祭祀高禖(méi)神、洗浴除灾、插柳戴柳、采荠菜花、踏青、招魂续魂、曲水流浮素卵、曲水流杯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曲水流浮素卵和曲水流杯了,这跟现代的回转寿司、回转火锅非常相似。

上巳节的时候,人们先将鸡蛋、鸭蛋等煮熟,涂染上各种颜色,然后放到水中,让它们顺流而下,人们守候在弯曲的溪水边,鸡蛋鸭蛋流到谁那里,谁就可以捡起来吃掉。曲水浮卵的风俗起源于一个上古的神话。传说商朝人的祖先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水中洗浴时看到一只(形似燕子)掉下了一只卵,她吞下了卵,结果怀孕生下了契。这种卵生的神话,是古人某种图腾观念的反映。因为人的胚胎很像鸟的卵壳,形状都是椭圆形,人脱胎而出的样子很像鸟破壳而出,因此人们会把女性怀孕看作是吞卵的结果,于是卵就成了神灵之物,人们认为谁得到卵谁就容易生出孩子。在这种认知的支配下,曲水浮流素卵的习俗就产生了。后来,又产生了曲水浮枣的习俗,因为“早”“枣”谐音,反映了人们希望早日生子的愿望。

曲水流杯则是在一段弯曲的河水里,放上盛着酒的杯子,让酒杯浮在水面上并沿着河水流动,人们分别守在弯曲河水的一处,待酒杯漂流到自己眼前,就取出来喝掉。据说曲水流杯的习俗起源于西周的重臣周公旦。周公旦庆祝周朝的东都洛邑的建成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内的曲水流觞表演就用曲水流杯来庆祝。这一风俗延续了几千年。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就提到,人们把兰亭那里的清澈溪流引出来作为流觞(shānɡ,酒杯)的曲水。在今天的故宫、中南海和潭柘寺也还可以看到用来曲水流觞的建筑。位于北京城西谭柘寺内的流杯亭

33 寒食节就是冷餐会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但寒食节不完全等同于冷餐会。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确实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这是有文化意义在里面的,据说这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的家臣。公子重耳由于遭到他父亲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奄奄一息。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重耳高兴地喝下了肉汤,精神好了许多,就好奇地问道:“这肉是从哪来的?”介子推说:“这是我大腿上的肉。”重耳流下了感激的眼泪。然而多年以后回到晋国当了晋国国君的重耳,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众人。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也就是重耳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就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再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那一日,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寒食节。宋代李唐绘《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重耳即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介子推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所以有人认为,介子推的原型是古代改火习俗中被当作树精烧死的人。也就是说,寒食是为了哀悼改火习俗中代表神而死的人。

改火是古老的习俗。远古的人们钻木取火,保留火种以供自己使用。秦朝以前,人们每个季节都要钻木头取新火。而秦朝以后,人们只有在春天才钻一次木头,改一次火。为什么要改火呢?大概是古人崇拜火。远古时代,人们栖居森林时,大火从天而降吞噬一切,幸存的人们却因火而吃上了美味的熟食,还能够借火取暖。在他们眼中,蹿动的火苗就像是有生命的精灵。既然有生命,就会生老病死,所以久传的火种不灭,就会衰败,滋生毒气,人们吃火煮的食物,老病的火就会通过食物传染疾病,于是人们要定期改火,除旧迎新。进行改火仪式时,人们要彻底抛弃旧火,新火和旧火不能相见,因此所有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