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6:39:37

点击下载

作者:易北辰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试读:

作者寄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最大的一次产业革命。在这个时代将永远不存在领先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要么移动,要么死。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造就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全球超过60亿的人口,将从工业时代直接跳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有人主动参与,有人试图引领,有人则被迫卷入移动的浪潮……

不管你承认与否,移动互联网就像空气,它已经占领了这个星球。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忘记过去,关掉手机,点亮台灯,泡上一壶清茶,打开此书,一起进入一个全新的星球,一个全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

序一 移动互联网:在融合和碰撞中生长

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时刻都在发生着剧变,无数骄傲的巨头一夜之间被倾覆。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略规划形同废纸,跨界思维使定位大师无所适从,渠道为王已渐行渐远,甚至终将消亡。

移动互联网浪潮如推倒多米诺骨牌般地摧毁一切。

改变已然发生,改变还在继续……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众多传统行业,在融合与碰撞中,行业重塑正在进行……

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将达到总人口的40%,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为78%,在发展中国家仅仅为32%,尚未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9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化的主力地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快速膨胀,接入设备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度加速,网络视频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网购增速远超线下零售。

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具体到中国,GSMA数据显示,中国M2M(机对机)连接数已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人手一机的场景将会马上到来,每个人和每部手机,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

2013年至2019年7年间,手机产生的流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智能手机将不再被独宠,新热点迭代频出。

全智能设备时代孕育着更加庞大的机会,以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和车联网为核心的物联网经济将成为最新一轮热点,思科公司预计,未来10年物联网经济产值将高达19万亿美元。

大公司已经注意到这个趋势,并通过收购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2013年以来,以美国谷歌、苹果、脸谱网为代表的海外巨头,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巨头不断出手进行大手笔并购,数额十亿、百亿美元的收购屡见不鲜。

目前,几乎所有的PC和移动游戏都可以联网进行。今年以来,热门的旅游、餐饮、教育等行业渗透正在加速。团购大战和打车软件大战共同催醒了O2O,打车软件大战和千团大战是商家的竞争,同时也教育了商家,为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线上的商家还是线下的消费者,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线上交易的基础设备和条件。

未来的线上、线下,将进行更深度的渗透并最终完成全方位的融合。

进化是这个星球永远的主题,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将成为改变这个时代权利所属的驱动力。世界权利的格局更替,从掌握资源进化到掌握信息。

拥有高科技公司数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

移动互联网一问世便拥有了接管这个时代的王者基因。因为它天生是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它天生将变革世界能源驱动的方式。它所造就的智能硬件,将更加清洁,更加酷,更加未来。

审视这个时代微妙的变化,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新生,移动互联网从来没有改变这个时代,而是这个时代就叫作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中国,在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多亿庞大人口的国家,移动互联网的威力才刚刚显现!

序二 移动大数据时代

2013年天猫“双11”,13小时成交191亿元,刷新了2012年全天纪录。

1个小时内抢购的文胸,叠起来的高度相当于三座珠穆朗玛峰。

全天成交额350.19亿元。

而又有多少人想到,数据背后20%以上的订单是来自手机下单。

另一则数据:

小米4年市值100亿元,2014年4月8日米粉节单日销售15亿元。

小米眼花缭乱的数据背后是每一台手机的出货,移动互联网这个小岛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移民。当传统企业为互联网的来势汹汹不知所措的时候,更大的潮流已经接踵而至。

PC已死,天变了,玩法变了,移动来了!

众多手机厂商以硬件之名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不知不觉地践行了PC时代“一个伟大的梦想”,让全世界每个人桌上有一台PC,这个上世纪的梦想,在这个时代已逐渐成为现实。

而智能手机将接过这个使命,带着精彩的网络走得更远,继承老大哥PC的未竟事业!

智能手机成为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人们的第一台连接互联网的设备。

智能设备不仅仅是手机,智能硬件的发烧友们也纷纷下海,有准备地打捞起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领带、智能包包、智能灯泡等一切可互联的设备。《007》电影里的场景不再遥远,移动互联网不是改变,而是彻底地颠覆了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我、他,还有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变了,这个星球的玩法变了,这个星球的人类社会变了。

而一个叫“移动互联网”的家伙,正是这场狂野革命的领头羊。

而它给依然旁观的人们留下了一道选择题:要么拥抱,要么死亡!

像恐龙时代的突然消失,小而美的社会生物正在吞噬大而美的巨人。

各种叫“小”什么的公司,正在高举大旗,一路狂奔……

我们看到它们所到之处,有人奄奄一息地倒下……

有人追随了它们的步伐,欢呼雀跃!

有人引导这支队伍,目光坚毅,改变着这个世界前进的方式……

革命就是这样惨烈而美丽,它无情地摧毁一切,而后又狂热地创造先进和美好。

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翻阅21世纪两个10年的篇章,一场场社会变革和市场的战役中,长长的英雄的名字中,他们或许能看到自己祖先的身影。

合上书,他们热烈而犀利地讨论,想象关于那个时代,那个被叫作“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诺基亚轰然倒下,联想鲸吞摩托罗拉,海尔自我革命,全新谋变。小米4年创100亿元市值,天猫、京东联手干掉传统卖场。这是个变革的时代,旧秩序被逐个打破,新秩序正在建立,而建立的方式不是悄悄的而是暴烈的!

互联网演变三阶段

诺基亚轰然倒下,联想鲸吞摩托罗拉,海尔自我革命,全新谋变。小米4年创100亿市值,天猫、京东联手干掉传统卖场。

这是个变革的时代,旧秩序被逐个打破,新秩序正在建立,而建立的方式不是悄悄的而是暴烈的!

在一个会议上偶遇蔡文胜,蔡文胜强调手机:“我是手机,我是未来,两年后你的小孩会觉得键盘和鼠标都是古董。口碑还是最好的宣传,要想到未来四年以后的市场。”

文胜已经不再投资互联网项目,只投资移动互联网项目。理由很简单,几乎所有传统的东西,或者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化,或者会产生自己的困顿。

文胜认为,互联网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商用互联网,以雅虎的出现为标志。

2000年前后,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从分类信息开始的,他们把一些相关的网站集中起来,再导出。雅虎的特色是分类信息+人工编辑,比如在2000年的时候,雅虎收录了中国的十大网站和当时比较热门的产品。

2.Google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进入第二个阶段。

纷纷扰扰的大潮过后,网络搜索市场的形势已经渐趋明朗,领头羊深受投资者们的青睐,跟不上步伐的公司被无情的资本市场抛弃,而市场中的后来者正在试图抢占那些领头羊所忽视的领土。过去的十年中,网络搜索市场的领导者已经换了好几拨,现在还有人记得Altavista公司吗?而现在的网络搜索市场,则由Google、雅虎、美国在线和微软的MSN四大巨头把持着。作为市场份额排名分列第一和第二的Google和雅虎,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当时有一家做竞价排名非常不错的公司卖给了雅虎。因此,有时候未必需要上市才算伟大的公司,卖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3.Myspace以及后来的Facebook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进入第三阶段。

Myspace阶段才到了互联网最有价值的部分:互动。因为这样可以让用户不断地产生信息,而Facebook之所以能够打败Myspace,原因在于Facebook把用户的关系也纳入了进来。在国内,微信的火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首先,微信所有的流量来自于手机;其次,微信基于通讯录的关系,是牢固的熟人关系,会成为未来最大的入口。

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改变的是信息的构成;第二个阶段改变了娱乐和电子商务的方式。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传统行业的改变刚刚开始。对于将来的投资项目,蔡文胜给出了两个标准:

1)用户需求是否真实。

2)未来市场是否可持续发展。

关于手机和PC主要的区别及对应的创业建议:

1.拍照的便利:将会延伸到基于图片的应用。中国和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2.LBS:很多应用会基于LBS的特性而改变。以前在PC上提前搜索的习惯将会改变,人们将更加适应到了当地之后再进行信息搜索。

3.通讯录:如果能通过通讯录再进行转化,发展速度会更快。

WEB已死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势汹汹,这波大潮中将产生中国新的财富500强。而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而言,时间窗口期可能只有三年!

1.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冰山,会在未来三年内上浮。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总用户,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至少是10倍以上的量级,这个冰山将在未来三年内完成上浮。所以,今天移动互联网拥有成千上万用户的优秀APP,在三年后将再上升10倍。

2.整个上浮过程惊心动魄,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中会有创新的霸主!

APP产品的特点是足够细分,有太多的地方存在创业空白,大公司来不及布局,而且大象转身一定比较慢。

3.天使、创业者必须先知先觉,随着移动用户量的急剧上升,其他天使、VC、PE会快速跟进,移动互联网在未来三年的TMT领域,会产生一大批投资热点。

4.这个过程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是一生中再不会拥有的第二次机会。

为什么PC互联网用了十年,而移动互联网只是三年?

1.移动互联网时代口碑传播更快,手机是移动的,是可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身边的人体验智能手机带来的丰富应用,会更加快速、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朋友圈。

2.手机更新换代周期在1~3年,快速更新换代后,智能手机的硬件配置将更加强大,而成本更加低廉。智能手机的成本,如今已降至1000元以下,成为人人用得起的移动互联网设备。

3.WEB互联网积累的数字化内容,可直接转移至移动互联网,而且转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4.移动的特性,使得互联网7×24全时、全方位、无缝覆盖用户的工作、学习、生活,对用户的价值巨大。

5.人口红利还将继续上演!平均每月将有上百万用户第一次接触移动互联网,是彻底的小白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只要先行一步,且有产品的品质保证,口碑相传意味着更少的营销成本,移动互联网的强社交属性,同时会带来更多的社交红利。

6.移动互联网的利基用户转化完成后,待到第二个三年初始,意味着更高的单个用户获取成本,营销成本将堪比电子商务用户获取的成本。因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特性,会使得用户的切换成本天然很高。

WEB时代将结束

1.WEB是PC时代的产物,PC被24小时全天候、随时随地可连接网络的移动智能终端抢班夺权。更多元的移动上网设备,更丰富便捷的移动上网环境下,WEB时代行将迟暮。

危言耸听地说,WEB已死。2012年之后,WEB必将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

2.WEB上网需要固定空间、固定时间。除了社交工具,互联网已经被切分为WEB、APP、微博三大领域,WEB的上网时间被大量挤占,中小网站自2012年以来,WEB的流量下降明显。

3.移动互联网简单、快速、直接、易用,传统的WEB将被替代。传统上网是因为很多小需求聚合,集中上网解决碎片需求聚合的问题。一上网便需花大量的时间。查询高铁时刻表,逛电商网站,会遭遇链接诱惑,需在各色诱惑的链接中跳转。因为WEB页面是相互可链接的链接世界,但是APP在原则上是拒绝跳转的,一次跳转就意味着退出原应用。APP更像Google,启动特定应用,用户快速访问,快速得到结果,快速退出。APP如同定点打靶,满足了原先这些上网的小需求点。

对创业者的建议:

1.CEO尽快配置各种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必须实现移动化办公。创始人团队必须使用智能手机,竭尽一切用移动互联网完成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

2.CEO及创始人团队必须思考移动互联网战略,并倾尽所有资源和能量加速布局移动互联网。

3.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如果错过了未来三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将会是你终身的遗憾!

4.在WEB上苦苦挣扎的团队,如果没有将产品中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那么就要停止你的项目,尽快到移动互联网上另起炉灶创业!

5.产品必须快速立项、快速研发、快速发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中。

6.和你的用户交朋友,把绝大多数的工作交给你的用户完成。具体怎么做,好好利用你的智慧和聪明的大脑。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霸主将陆续诞生,而曾经的巨头留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

做个小调查:有多少人的第一部手机就是诺基亚?

北辰的第二份工作是在软件公司负责市场,大楼在北京五道口的清华科技园,公司大楼的对面就是Google大厦。依稀记得Google退出中国大陆的时候,许多Google的粉丝手捧鲜花冒雨祭奠Google的离去。

数据的浪潮再如何汹涌,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回顾四下,看看那些不幸被移动互联网浪潮卷走的巨头,北辰举的悲情人物是什么行业?

零售、地产、服装,还是汽车?

都不是。正是手机行业昔日的霸主诺基亚,只是想说,当iPhone2007年的首个发布会,重新定义手机,连传统手机诺基亚这个站在移动互联网门口的战士也难以幸免,其他行业还有什么理由不接受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手机巨头诺基亚倒下

互联网从来不缺少财富神话。百度、腾讯、阿里团队,历尽艰辛、排除万难,奔赴资本市场,敲响上市钟的一刹那,多年的付出终得回报,无数的亿万、千万富豪诞生。这样的故事一遍遍地上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互联网人。

就像银币的两面,科技圈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身居要职,带领庞大的精锐部队,不但摧不了城,更拔不了寨,反而擅长将一艘万吨巨轮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壮士扼腕,水手痛哭之际,他们却能全身而退,获取亿万财富,这是什么商业逻辑?

而这样的故事继前中国国足主帅卡马乔之后,诺基亚前CEO埃洛普再次施演这一神技!

故事要从微软并购诺基亚讲起。

诺基亚2014年4月30日对外宣布,完成向微软出售设备与服务部门的业务。至此,这项长达8个月的收购案尘埃落定。据诺基亚发布的消息,该交易总额略高于此前与微软协商的76.2亿美元。

鼎盛时期的诺基亚,在21世纪的第七个年头曾占据手机市场41%的市场份额。昔日的霸主,在苹果和新锐厂商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晚节不保,芬兰巨人轰然倒下。诺基亚的落败令人叹惋和深思,曾经行业最强的公司,没有持续创新,故步自封,也会死。

而对于微软,虽然和诺基亚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诺基亚依然独立运作,开发流程步调不一,矛盾重重为此次并购埋下伏笔。同时,微软和诺基亚在研发、市场、渠道、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也是影响微诺同盟崛起的重要障碍。而微软认为,通过资源的再次重组,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方式,便能更好地笼络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运营商,重振昔日雄风。

成立于1985年的诺基亚年少成名,在1995年便开始了它的传奇之旅,整体手机销量和公司利润与年俱增。自1996年开始,诺基亚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龙头老大的位置。

2003年,诺基亚1100型号的手机更是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部,一骑绝尘。

2009年,诺基亚手机发货量约合4.318亿部;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份额约为35%,领先当时其他手机市场占有率20.6%。可谓前无古人,霸主地位不可撼动。而科技圈风云突变,面对市场的颠覆者苹果和三星的冲击,老态龙钟的诺基亚在2011年第二季度跌落神坛,从此一蹶不振。此役微软收购诺基亚,彻底标志着芬兰巨人轰然倒下,一个时代终结了。

诺基亚的传奇一生戛然而止,而执行官史蒂芬·埃洛普只是故事小小的一个章节,本书无法穷尽诺基亚的所有故事,芬兰巨人的倒下绝不仅仅是CEO一个职位的因素。

大厦之倾倒,巨头之消失,抛开所有的因素,答案只有一个: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选择!

当年庞大的诺基亚,在功能机市场沉迷于成功的喜悦,逐渐迷失了对未来的判断。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而对于世人最大的意外是,它倒下得如此迅速!

诺基亚的倒下并非单一事件,同一时代的摩托罗拉同样未能独善其身,最终远嫁中国PC巨人联想。两位巨人悲凉的晚景,幕后推动者只有一个:移动互联网!

功能机已死,智能机时代来临。

大时代将逝,小时代后生。

北辰点评:恐怕诺基亚、摩托罗拉老死的那一天,都不会想到,南征北战多年,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坐拥几千款精锐手机的无敌战队,会被新入手机战场的两名无名刺客瞬间秒杀。而两位刺客还不及程咬金的三板斧,它们各只有一招:其一名曰:iPhone;其一名曰:小米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少即是多,做到专注、做到极致就能克敌制胜。

TABLE互联网群雄逐鹿

移动互联网的庐山真面目,已经一点点地被揭开,移动设备、移动办公、移动社交、移动游戏,人们似乎已经开始接受这个风一样的事物。

但最大的一个难题还没解开。

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巨头,传统豪强BAT是否会强借PC互联网优势,再次主宰移动互联网?

今日头条、陌陌、锤子手机等逐渐崭露头角的后生们,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而所有的答案解铃还须系铃人,一起跟北辰看看当前的互联网五霸BATLE(百度、阿里、腾讯、雷军系、周鸿祎系),他们现在都在做些什么?● 阿里篇:马云财技通施 阿里风林火山

阿里入股优酷土豆、UC,为赴美IPO增添筹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这幕后的真正含义是要向美国资本讲一个宏大的中国故事!

2014年4月的互联网江湖并不平静,资本市场的两粒石子激起了惊涛骇浪:

其一:阿里和云锋基金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阿里持股16.5%

4月28日,优酷土豆集团对外宣布获得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12.2亿美元战略投资,阿里巴巴持股比例16.5%,云锋基金持股比例2%,阿里巴巴委派CEO陆兆禧入驻优酷土豆董事会。

此役,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购得优酷土豆A股普通股721,120,860股(每18股优酷土豆A类普通股相当于一股ADS)。优酷土豆集团和阿里巴巴表示,合作达成后,双方将共同打造一个以互联网视频为基础,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娱乐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分享无限、启智于乐的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其二:阿里巴巴携手UC发力移动搜索市场

时间同样是4月28日,UC优视正式对外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发布移动搜索引擎——“神马”,阿里巴巴和UC优视已经成立合资公司运作“神马”移动搜索。UC占股为70%,阿里巴巴占股为30%,双方共同发展移动搜索业务,UC优视CEO梁捷将出任神马搜索业务总裁。

两起资本运作已有先兆

阿里巴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IPO,据BrightWire报道称,阿里巴巴推迟提交IPO必需的F-1上市文件。恰在这段时间,阿里在国内发动大手笔并购,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战略投资神马移动搜索。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也对阿里巴巴IPO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4月25日,据美国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正在研究一项可能使其IPO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IPO的计划。消息人士称,该中国电商巨头及其聘请的银行家正在讨论扩大发行规模,此举将使该公司为自己筹集一些资金。

IPO数据调查公司Dealogic称,虽然最终决定还未做出,但阿里巴巴自己加入发行股票行列,可能使IPO的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并可能打破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时创下的221亿美元纪录。在美国,IPO最高纪录为Visa公司在2010年上市时的197亿美元。

阿里巴巴上市麻烦多 马云财技通施

而高举高打,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动如雷震,也是马云的惯用打法。

和马云经常在公众场合宣扬的“做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感到骄傲的公司”这个愿景不谋而合。

而问题来了,阿里巴巴的上市资产并不包括支付宝在内的阿里小微金融集团。按照阿里巴巴多位高管的说法,其金融业务倾向于单独IPO。上市资产中的B2B平台,阿里巴巴的概念在美国不如在中国普及,阿里巴巴在港股的表现也不足以给美国投资者以参考。

B2C业务天猫和京东商城处于贴身肉搏中,而京东商城同在上市快车道上,随时有超车的可能。

因此,必须在错综复杂的上市节点上,再扣上几个安全带。

C2C业务的淘宝,更是棘手的问题。

此前便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阿里方面仍在“积极准备F-1上市文件”,因为更多细节方面的原因,将推迟提交招股书。主要原因是“淘宝的问题”,即阿里巴巴计划对淘宝(主要针对消费者的销售市场)进行大调整,此前淘宝的用户界面不时受到批评。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意欲挑战史上最大IPO,马云似乎黔驴技穷。

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以上的两笔资本案运作,已透露马云的最后一个必杀技:中国故事!

向美国投资者讲一个中国故事是每个成功创业者的基本功。

微博赴美上市,中国版的Twitter来了。

京东赴美提交IPO,中国版的亚马逊来了。

2010年优酷的上市,中国版的YOUTUBE来了。

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人们习惯用自我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一些问题。

而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人们给出的回答是:不熟不做!

阿里的故事华丽无比:中国最大的B2B网站+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中国最大的C2C平台。

而这个故事在老谋深算的美国投资人眼中,并非没有破绽:

B2B市场群雄争霸,在线零售市场京东步步紧逼,C2C平台假货横行。而2014年马云财技通施,动作频频:马云个人名义或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标的分别有中信21世纪、高德导航、TutorGroup、Tango、文化中国、佰程旅游网、银泰商业、恒生电子、华数传媒、优酷土豆、神马移动搜索,为此马云和阿里共花费了129.37亿港元、26.55亿美元、98.35亿人民币。

此役战罢,一艘来自中国的巨无霸航母浮出水面:

基于电子商务的商业帝国,社交、搜索、O2O、媒体、视频、金融、商业地产、在线旅游百舸齐发。

在美国的资本界似乎可以这么讲:这是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它由电子商务起家,短短10年,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帝国。

它拥有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平台、中国最大的企业对企业电子交易平台、中国的PAYPAL、中国的亚马逊。

同时拥有中国的YouTube、中国的Twitter、中国的《纽约时报》等优质资产。

而刚得到的艾瑞数据:

1月1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

CNNIC称,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加上网民规模超过美国人口总和的“中国”两个字做背书。

阿里巴巴不是强大,而是可怕。

北辰点评:阿里巴巴确定于2014年年内在美国纽交所IPO,完成IPO后的阿里市值将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大科技巨头。移动互联网领域阿里完成电商、搜索、社交、文化等全产业布局,北辰断言,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将是第一霸主。● 百度篇:百度的棋局 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2014年的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对外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由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人阿兰·麦席森·图灵65年前提出的。图灵测试是在测试人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是由俄罗斯人Vladimir Veselov(现居美国)开发的智能软件,模仿的是一位13岁的男孩。在2014年举行的共有5台超级计算机参赛的图灵测试竞赛上,尤金设法让33%的测试者相信它是人类,这意味着这台超级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打开了智能化时代那扇虚掩的门,启动了人工智能的多米诺骨牌将被次第打开……这扇门背后是瑰丽的世界:路上行驶着无人驾驶的汽车;自主思考的飞行器。

半个多世纪,太多的人被带入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他们渴望人工智能如同天真的孩童渴望星空。星空中一个个大师的名字在星光闪烁: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发明聚焦扫描显微镜的马文·明斯基。仰望这些大师,当年手捧《小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少年,现在已然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彦宏。

生命中的很多伟大想法,都来源于沉思的那一瞬间。

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那是比搜索框更深远的世界。

早在2008年,李彦宏在上海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搜索引擎的一个方向。

百度已经不只是一家搜索引擎,人工智能是其终极目标。

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透露,百度目前正在推进一个名为“百度大脑”的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脑,已经可以做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相信随着硬件成本越来越低,计算能力越来越提升,计算机的能力将非常接近人的能力。”

国际上与百度一样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只有IBM和谷歌。而李彦宏也曾在一次内部分享中提到,百度的目标是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2013年年底,鲜少上电视的李彦宏出现在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第一期,李彦宏为技术男队挑战选手的分析点评一语中的,成为整场节目亮点。而实际上,李彦宏参加节目有他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强大脑》讲的是人脑,我想的是电脑能不能做。如果你能做到的事情,我通过研究后用电脑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那不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吗?”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完全模拟甚至匹敌人脑的“百度大脑”,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2014,在这个预示着希望和未来的年份,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三巨头分别做着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腾讯用微信商业化探索构建着企鹅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为其赴美上市,大举投资并购,为提高公司上市估值财技通施;在百度眼中,影响未来竞争格局胜负的因素依然是技术与人才。而吴恩达的加盟则更加坚定了百度选择的未来方向……

百度日前宣布任命吴恩达博士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生于1976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实业界都已成就斐然的吴恩达,无疑是“业界最强大脑”。作为当今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不仅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学的学术风向标,更因其一手创建并领导了谷歌深度学习团队,被业界誉为“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则这样解释李彦宏和百度对他的感召力:“其他国家都在模仿美国的技术,这早已成了既定模式。但百度却在做很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事情。”

2014年5月16日,百度宣布位于加利福尼亚森尼维耳市的百度美国研发中心落成开幕。目前,百度研究院及其下属实验室,包括百度各级研发中心在亚太乃至全球布局的轮廓已逐渐清晰,百度距离成为李彦宏所期望的“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无疑更近了一步。而越来越多天分超群的科技精英陆续加盟,汇聚到一个他们能够充分挥洒才华、碰撞火花的技术生态和产业平台。

李彦宏领衔的百度,为何要开展人脑模拟研究?事实上,这是搜索引擎的技术发展水到渠成的一步。在十多年前搜索引擎刚刚被“发明”出来时,它还是一个基于统计学的技术,但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千奇百怪的用户需求和海量数据处理背景下,搜索引擎已经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

据了解,百度的深度学习研究工作启动于2012年,2013年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正式成立,前Facebook资深科学家徐伟、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统计系教授张潼,异构计算专家、前AMD异构系统首席软件架构师吴韧、“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余凯等一大批世界顶级专家纷纷加入,除了在国内有专门实验室外,在美国硅谷离苹果公司不远的地方,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也已经在运转。2014年年初,为了进一步推进深度学习的研究,李彦宏还决定在百度开启“少帅计划”:即搭建平台,面向全球招募9名30岁以下的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精英,希望以他们之力完成颠覆式创新。李彦宏希望和这些聪明人一起,做出更聪明的搜索引擎。

李彦宏最近在读一本书——《奇点临近》,“技术临近突破点”的观点让他兴奋。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百度研发费用三个季度连续超过十亿元,2013年第三季度研发支出为10.91亿元,第四季度为12.64亿元,2014年第一季度为12.77亿元。“互联网公司平均把营收的7%投入研发,百度投入的比11%还要多。随着营收的不断增长,研发投入还在继续增加”。

李彦宏表示:“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模式几乎对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未来会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技术会改变互联网。我相信很多人在过去很多年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感受到技术对于互联网的改变呢?并不多。因为技术在积累过程当中,在它还没有真正爆发出来、没有影响到具体的衣食住行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不到。然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当发生质变时,人们就有可能措手不及。我觉得这就需要我们对技术、对大数据,或者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相关技术,有一个及早的了解、及早的认知、及早的拥抱。”

纵观全球互联网发展史,凡能长期居于引领地位的公司,无不在技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对于这一点,曾深度观察并亲历硅谷风云的李彦宏应该很笃定,更何况向技术深处的探究一直是他“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

北辰点评:百度是当之无愧的搜索领域霸主,在PC搜索和移动搜索都一骑绝尘,无人望其项背。而其在智能领域的布局更是独步天下,当前坊间流传百度启动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是智能化的世界,而坚信技术改变世界的百度,这方面的能量更是无人能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排名中,前三中百度必有一席之地!● 腾讯篇:腾讯的O2O之路——并购58同城

2014年6月27日,58同城联合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腾讯以7.36亿美元投资总额获58同城19.9%的股份。

此次大额资本运作案,是继腾讯投资滴滴打车和大众点评之后,再次出手布局O2O领域。此次战略合作达成后,腾讯和58同城双方将借助彼此的平台优势,共同在生活服务领域及O2O业务上进行深度协同合作。

在本次交易中,腾讯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向58同城认购36,805,000股A类和B类普通股。58同城将用部分融资金额向上市前的投资人回购27,603,750份普通股。

58同城将有机会获得来自腾讯QQ、微信、QQ.com以及QQ浏览器等各个平台的流量,进一步加强在本地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腾讯会在上述平台整合58同城的本地服务,令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工具发现推荐商户,并与商户和其他用户更好地交流,从而帮助58同城进一步扩大用户基数,提升用户体验。根据协议信息披露:未来双方在各自的本地服务中会将对方视为首选合作伙伴,两家公司将利用各自平台的优势联手打造下一代O2O服务。

腾讯联姻58同城,在外界认为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完美联姻,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似乎O2O的前景一片大好。而在这样的强强联合中,至少存在三大问题:

1.姚劲波言行不一,58同城战略方向飘忽不定成隐患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5月8日,正是不远的一个多月前,主角还是58同城,还是腾讯。

58同城CEO姚劲波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表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巨头加强圈地和投资并购,互联网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都面临着站队的选择,58同城不会投靠BAT,仍会坚持自己的独立发展。58同城、赶集网的业务与互联网巨头目前并没有很强的协同效应,而58同城作为独立平台的好处则是可以和BAT平等合作。如果创业者对自己的公司有足够信心,也不会有站队的压力和需求。

一个月前的姚劲波明确给出三个观点:(1)对自身没有信心的公司才会有站队的压力和需求。(2)58同城的业务和BAT不具有协同效应。(3)58同城会坚持独立发展。

短短一个月,58同城从坚持独立发展的战略规划到依身于腾讯的企鹅帝国之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而从前后一个多月的言行对比,58同城在战略上的摇摆不定,远不像姚劲波在微博所言十天搞定7.36亿美元那般洒脱。

在腾讯入股58同城的消息宣布后,资本市场也做出回应:2014年6月27日22时35分,58同城股价走跌,较前一日收盘价跌1.54美元,跌幅2.95%。

2.虽同为互联网上市企业,但文化差异巨大

马化腾从早年出走润迅,成立腾讯,一手打造QQ,就为腾讯深深注入了社交DNA和产品为王的基因。十几年发展,腾讯已是巨木成林。但从QQ到微信,核心的基石未变。这也是腾讯今天一直在社交上一骑绝尘的根本原因。同样,严重的社交DNA,让腾讯在电商、搜索、本地生活方向上,饱受遗珠之憾。近半年来,腾讯在战略方向上做了重大调整,用投资控股方式取代自营内生。

而这样的调整,目前还暂无成功案例可言。自家土壤上培育不出好果实,和别人合作在自家土壤上培育,就一定能培育出优质的果实?从逻辑上并无对错,但仍需时间检验。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京东是最大的试验田,但在还没出成绩的情况下,58同城贸然加入这个实验室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在企业文化上,二者更是千差万别:腾讯员工多以高富帅著称,洋气十足,个个在公司内以英文名互称。而在腾讯内部,工程师地位显著,产品为第一核心驱动力。反观58同城,标准化的地面部队,个个在线下能征善战,标准的销售文化驱动团队。

双方联手发力O2O,一中一洋,一线上一线下,一工程师一销售达人,融合上是否能一帆风顺,磨合时间需要多长?

仍然存疑!

3.卖身腾讯,与百度、阿里成陌路人

BAT争雄,水火不相容。58同城卖身腾讯等于间接与百度、阿里为敌。根据58同城2014年的三大核心战略:无线业务、投资并购、深耕华东市场。在无线分发方面,百度一家独大,腾讯应用宝在分发能力上仍不及360,58同城想通过腾讯增强其无线业务,恐怕要顾此失彼!

投资并购上,百度与阿里早早布局O2O,从现金流向表和资产负债表上看阿里、百度,它们的资金充裕,远超58同城,58同城通过并购完善上下游生态的策略,在未来恐将遭遇强劲的竞价对手。

深耕华东市场,则更是雪上加霜,华东本为阿里腹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阿里在华东地区兵多将广,一旦腾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钱包交火,58同城地面部队与阿里团队必然在线下正面交火,对业务开展实为不利。

在互联网格局纷乱复杂的情况下,58同城十天思考就搞定7.36亿美元的投资实为传奇。但在一片唯快不破、欢欣鼓舞的喧闹中,更需要的是一份孤独的思索和冷静的审慎!

北辰点评:创新方面备受诟病的腾讯帝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抓住了最重要的绳索,微信!最强移动社交应用加上在游戏方面的超强现金流业务,腾讯的未来毋庸置疑。腾讯通过大举并购开始布局整合垂直细分领域,正如上文评论,腾讯的业务整合,如拍拍、易迅的电商业务不被外界看好。但基于腾讯社交和游戏方面的霸主地位,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强必有腾讯一席之地!● 小米篇:小米4年创100亿元的逆袭之路

截至2013年6月底,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地,小米共有1422万手机用户,MIUI用户达2000万。小米公司2014年的重点是持续提升核心手机产品性能,打造产品性价比第一标杆并改善用户体验,同时还会继续关注以手机为核心的周边应用与市场,形成提供更为便捷与智能化、同时兼备趣味性与易用性的产品服务生态,包括云计算、小米应用中心、游戏中心等业务模式的全力提升。分析人士指出,预期这些新业务将会孵化长远增长潜力。

小米一直推动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在硬件出货大幅增长之外,生态中的用户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友盟移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安卓智能机用户活跃度前十名包括五款三星机型与五款国产机型;其中小米四款机型均排进前十,分别为:小米手机M1、小米手机M1S、小米手机M2、小米手机M2S。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数据,三星2012年全年在中国出货智能手机3006万部,2013年一季度在中国出货智能手机1250万部,即便以三星二季度不增长仍保持一季度水准的保守数据统计,其2014年上半年为2500万部,加上去年的销售量,则从2012年年初至今,三星在华智能手机出货约5506万部,而小米去年至今约1400万部。

分析人士指出,若粗略估算,按出货量比例,三星在中国出货量约为小米的四倍,而排名前十的设备中,用户互联网活跃度份额仅为小米两倍不到,但一台小米手机用户上网活跃程度抵两台三星手机。从侧面分析,如小米加大出货,在互联网活跃总额度上可有望超过三星。

小米用户的高活跃度也被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业者所认可,仅次于iOS用户群体,于安卓领域中保持明显领先优势。

据市场调研结果表明,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人群,尤其是大学以上学历背景的白领人群,已经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主力军。这一类人群对电子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较为熟知,他们正是小米锁定的用户群体。

用户活跃度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一次小米自有品牌耳机购买活动中,关于耳机的价格猜想活动有超过55万人参与,共有15万人参与了预约,2万副耳机在一分钟之内全部售罄。

雷军曾表示,正因当下移动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才吸引了足够多的新生代用户,对数码酷玩、社交等移动互联生活有着原生式的熟稔,基于此他对小米模式在任何一级市场都十分有信心。随着出货规模的提升,小米的用户半径也同步扩大,在“发烧友”之外获得了更广的“泛发烧友”用户群,在瞄准“消费电子国民品牌”目标,和进一步推动用户深度参与的超级“众包模式”后,品牌渗透力也随之不断强化。

借着这股品牌势能,小米开始走进港台市场,也受到了热烈追捧。2014年4月,中国台湾地区电信运营商远传引进小米手机2S之初,尽管已强化服务器带宽投入,但对小米抢购风潮之盛仍是始料不及,上线首日服务器一度被挤爆。

小米进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市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与当地代理商合作,二是采用电商模式。小米在香港地区及台湾省设有服务中心与国际物流合作伙伴,以解决当地市场服务问题。

在官方尚未涉足的海外市场中,小米手机及其他配件产品也广受关注,甚至在EBAY网站上有以远高于官方售价的99美元的价格出售小米盒子。

2014年是小米年,而小米2014疯狂逆袭的原因很简单:顺势而为。

这是北辰参观小米公司,小米门口对联横幅的四个字。

而关于2014年的小米两大动作,4月8日的米粉节,7月22日小米4的年度发布会,北辰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当时的两大盛况。【4月8日 日记一:小米的破剑式】

2014年4月不冷清。

微博强势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逆势而上,互联网化石级的前辈新浪强势崛起。

文章再次给了周一一个不想上班的理由,再一次不相信爱情。

韩流再次席卷中国,都教授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捧红炸鸡和啤酒。

马斯克带着神兽级的传奇座驾特斯拉空降北京……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切的疾风骤雨都没有阻止小米抢了头条!

借用江湖上人人尽知的一句: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而这把倚天剑就是小米,4月的小米刷出了一连串华丽的数据,一骑绝尘。

而数字背后是积攒了三年力量的迸发,一场全民的数字狂欢……

狂欢背后,是小米的三大独门杀招!

小米剑法第一式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话知音,流水常有,知音难觅。而小米的剑法里,飘逸着雪花般的彻骨寒冷,剑气所到之处,草木皆枯。

未见剑影,对手已轰然倒下。而寒冷过后,冰雪消融,滋润万物。青松、草木、飞鸟、潜鱼纷纷簇拥。【照见现实】

2014年4月8日,小米一年一度的米粉节,小米再次以近乎传奇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演出。

上午10点,米粉节开场后仅10分钟,小米网访问量达到1500万人次,第15分钟时50万台手机订单售罄,第20分钟支付金额过亿元。到下午16点30分时,米粉节总支付金额顺利突破10亿元,一举刷新小米单日销售最高纪录。

数字背后,再一次改变世界的不是小米,不是雷军,而是在电脑前下订单的每一个粉丝。小米用凌厉的剑法再一次让世界见识到了粉丝经济的力量,不是惊人,而是可怕!

小米剑法第二式 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天生异象,必有革变。

而这个变化,各位已经有目共睹。

芬兰巨人诺基亚轰然倒塌,传奇战将摩托罗拉名存实亡……

当HTC、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正琢磨江湖的后一个大势的时候,小米一招白虹贯日,震惊的不是手机界,还有路由、电视、电源、耳机,甚至是整个智能生活。

天道已变!【照进现实】“这是我们电商的一次成人礼,是一个考试。”4月8日下午2点14分,身着红色T恤、蓝色牛仔裤的雷军现身小米位于北京大兴的仓库。雷军身后的两台小米电视刷新着米粉节销量的实时数据,销售额7.7亿元;到了2点29分,这个数字已经跳到了8亿元。

仓库另一侧,顺丰、如风达等一排排货车已经在仓库门口守候,等待订单装车发出。仅在北京地区,顺丰的小米服务保障人员投入增长了200%。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感慨:“今明两年小米市值超越B(百度),后年基本追到A(阿里巴巴)的千亿市值,最有机会PK企鹅(腾讯),将来的互联网格局不再是BAT,而是ATM。”雷军笑而不语。雷军身旁的一位小米联合创始人则笑着说:“这是高级黑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电商企业。”按照交易规模,小米已经是排在阿里巴巴、京东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公司。

小米剑法第三式 梅花三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988年入金山,2010年的小米,从劳模雷军,到致青春的大男孩雷军。

22年的蛰伏,剑法终有小成,而那个叫雷军的男人心中的火焰才刚刚开始绽放……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云起。【照进现实】

2014年4月22日,小米启动了全新的域名mi.com,从xiaomi到mi,少了一个小字。的确,小米不小。

原有域名xiaomi.com跳转到了mi.com,小米为了拿这个域名花费了360万美元(约合2244万元人民币)。

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更改域名是为适应小米国际化战略。海外拓展是小米以‘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生态进驻全球各地的第一步。小米首先希望能为中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用户,提供体验一流、软硬一体的产品与服务,同时还会与众多创业者携手合作,为中国及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2013年10月,前Google Android全球产品副总裁Hugo Barra加盟了小米公司,出任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小米国际化也从2013年4月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市场开始试水。

雷军表示2014年小米还将进入10个国家,包括:

亚洲: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印尼、泰国、越南。

欧洲:俄罗斯、土耳其。

美洲:巴西、墨西哥。

新域名和新首页的启用,标志着小米向国际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小米已然成为华夏江湖的顶尖剑客,但最好的剑客也有其自身弱点:

硬件堆砌,创新不足常被诟病。

扬帆出海,面对海外的绝世高手,易暴露破绽,给对手可乘之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小米仍需勤勉修行……【7月22日 日记二:小米熟了!】

4年,对于一个普通的生命应该都代表着厚重的意义。

这是时间的重量!

4年,一次大学的象牙塔之旅;

4年,日耳曼人的冠军之路;

4年,乔布斯带给我们iPhone又轻轻地离开我们……

翻开小米的履历,2010年4月,昨天,2014年7月22日。

又是一个四年。

就在昨天,小米熟了!

缘起: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7月22日,国家会议中心,上一次来到这里的画面还历历在目。5月20日,关于一个胖子和一只锤子的故事。今天的主角是小米,有关青春、有关梦想、有关艺术。

走进国家会议中心,米粉们已经穿上了小米发放的红色米裳。国家会议中心被染成红色海洋,巨大的白色背景墙立在主入口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2014小米年度发布会。

走上扶梯,mi字巨大的LOGO牌挂在空中,会场在4楼,领了门票,通过第一个检票区,除雷军外,小米的另外几位创始人早已等候在合影区:洪峰(洪帮主)、小米副总裁Hugo Barra、KK、阿黎(黎万强)。米粉们纷纷迫不及待地与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幕后大神合影留念。

这也是米粉节的保留项目,小米的核心精髓:温度感、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

这里没有小米高管、没有小米创始人、没有粉丝,只有一群新朋友、旧相识。

往前步行几米,每个到场的米粉都可以拿到MINI的米兔,前提是发布#2014小米年度发布会#加想说的话到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批评家还是米粉都不得不承认一点:小米的互动,深入每个小米人的DNA,甚至嵌入骨髓,刻入内心。小米气场存在的每个角落,空气充盈着参与、交互、互动。超越预期,这也是雷军七字诀中口碑的核心所在吧。

进入第二道检票口,北辰顺着引导牌,直接前往C区2排5座。每个人都对号入座,发布会还未开始,过道上已经站满了人。灯光像极了在国家大剧院的盛大演出,音响直接打透心灵。最严格的小米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场品格极高的华丽发布。

发布会开始前,大屏上不间断播出小米VIDEO,关于小米产品、关于小米员工、关于和在场每一位有关无关的青春记忆。身旁的与会者,有人麻木不仁,有人泪流满面。

参会的人鲜明地站成了两个阵营:

一面等待奇迹发生,一面看着笑话莅临。

一面等待雷老大手上的那个天工之物,一面等待着发微博谩骂雷布斯的抄袭之功。

如果时间可以回头,这一刻像极了1995年乔布斯生前接受采访的那段VCR引言:“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他们或者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发布会开始,雷军一身牛仔、米字黑上衣出现在主讲台的聚光灯下,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正式拉开帷幕。雷军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开始了第一声问候,三个外界关注的疑问将在这里解开。小米4的发布会?小米手环?MIUI6?雷军的口才的确不怎么样,但雷军情商极高,他还是做了一个不太艰难的决定:没有找相声演员去讲这场盛大的发布会,还是亲自操刀。

毕竟这一场发布会太沉甸甸了,几千万米粉的期待,18个月的锻造磨砺,上下游产业链几十亿的联动。

伴随掌声和起哄,谜题一个个解开:

小米4的发布:

硬件配置方面,米4内置高通骁龙801四核处理器,配备3GBRAM,拥有16GB和64GB两个内存容量版本。

系统方面并没有搭载盛传的MIUIV6,MIUIV6的发布时间是在一个月后的8月16日,支持4G。

外形,米4采用不锈钢金属边框,和发布会之前的一块钢板邀请函一致,该机的背部采用光栅纹模内转移技术的塑料后盖,重量为149克。雷军形容小米4的手感是:“这手感,真TM好!”

售价依然是1999元起。

小米手机4的售价依然保持着传统,16GB版本售价为1999元,而32GB版的售价为2499元。

小米手机4于7月29日上市联通版,8月上市电信版,9月上市移动版。同时雷军也表示,小米将在两个月内为用户提供100万台手机。

小米手环:

免密码手机解锁;运动及睡眠状态自动监测;智能闹钟无痛唤醒;超长待机30天让你忽略充电那些事儿;来电提醒,不错过TA的每一次召唤;TPSiv顶级亲肤材质;多彩可更换腕带,激光镭雕,该功能支持所有蓝牙4.0+Android4.4的手机哦!售价79元。

小米熟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这句愿景是雷军的最后一页PPT。

发布会结束,人流散去。

4年,对于小米是到了交毕业论文,领毕业证的时间了。

看看这个时候,小米提交的成绩单:

2010年4月小米科技成立以来,红米手机销量1800万台,红米NOTE销量356万台,小米3手机销量1050万台,小米2手机1740万台。来自友盟数据:安卓手机活跃度前十名中,小米机型占据5个席位。MIUI截至当前拥有6500万激活用户,已经连续升级197周。2014年上半年,小米销售2611万台手机,增长271%,含税销售额330亿元,增长149%。小米投资的公共Wi-Fi解决方案厂商——迈外迪,服务1000万用户(250万是小米用户)。MIUI已经识别超过1000万个电话号码,超过10亿次50%的陌生通话被识别,60%的电话号码由小米投资的电话帮服务提供。小米2014年上半年已经向开发者分发1.4亿元。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米粉用鲜花把小米簇拥成最美的世界,米黑用臭鸡蛋把小米打得面目全非。

到底是小米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小米?没有人说得清楚!

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等风来……

北辰点评:毋庸置疑,小米是最接近苹果的公司,而苹果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是什么地位,市值见真章。截至当前,苹果市值5899.32亿美元,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大市值企业。而根据当前小米的高成长性和软硬件服务兼施的生态战略,跻身中国乃至世界科技企业前三未必不可。可以说,小米是未来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因素。● 360篇:360周鸿祎的内部信

2014年第二季度,360董事长周鸿祎一信激起千层浪,而该信被誉为360未来战略的指南。

周鸿祎致360全体员工的内部信全文:

360从一个安全厂商快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而360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走向。周鸿祎在2014年前半年闭关思考,而他出关后的第一封内部公开信,则指引前行之路。

世界上最缺的是看得远的人,是干实事的人,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评论家。现在互联网里面就有不少评论家,说360在移动互联网上落后了,因为360没有像BAT一样大举进军O2O,进军互联网金融,也没有像它们一样一掷千金地大规模收购。有的甚至写文章说,周鸿祎老了。

不管这些文章出自什么目的,但我在这里需要提醒360的诸位同事,我们不要像这些评论家一样,盲目地把360看成一个互联网巨头。从时间上讲,我们的历史比人家短一半,我们做了8年,它们已经做了16年。从体量上讲,阿里和腾讯都是市值过千亿美元的公司,是我们的十倍以上。从收入来讲,我们与互联网巨头也差着十倍。所以,虽然外界和投资者对我们的未来看好,希望我们能成为跟BAT一样规模的公司,但我们需要有自知之明,因为在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策略。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动作的时候,都要去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我们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吗?第二,我们有这样的体量、有这样的资源吗?第三,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吗?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腾讯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它在搜索、电商和安全上都非常不成功。它干了十年搜索,赔了很多钱,但是搜索份额一点儿没增长,最后抛给了搜狗。在电商上,腾讯做了易讯、拍拍,最后打包抛给了刘强东。在安全上,它花费巨资打造的腾讯电脑管家在XP挑战赛上不到42秒即被黑客攻破,而360安全卫士保持不破。在国外的评测中,腾讯电脑管家只挡住了18.25%的漏洞攻击,360安全卫士是100%拦截。

做电商不行,做搜索不行,做安全不行,但是腾讯的即时通信、SNS在全球都做得最大、最强,因为这是腾讯的基因。所以,我们干任何事,都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的基因。如果我是海里的一条鲨鱼,那我就应该把这个鲨鱼做得最好,不一定非要羡慕陆地上的狮子。如果鲨鱼非要到陆地上跟狮子拼一下,那鲨鱼肯定就要完蛋。

那360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安全。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时候,安全作为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1.0阶段,标志是接入设备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1.0阶段,大家已经看到安全的重要性。两大巨头为了支付打架,一个巨头推动制造舆论说另一巨头的支付不安全。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黑色产业,你换手机的时候,把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甚至把手机格式化了,以为把资料删除干净了。但这些不法分子可以把你丢弃的旧手机里所有的短信、通信录、APP,甚至你的浏览记录、照片都恢复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会成为非常个人化的设备,每个人的隐私会与手机紧密相关。在1.0的时代,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即2.0时代,互联网设备不仅是手机,也不再是电脑和平板,而是无处不在,任何设备,随时随地联网,前提条件是它们会把你产生的数据传到云端,这就面临着数据安全的问题。谁敢说在未来,黑客不会通过控制云端来控制你的设备?谁敢说黑客不会通过软件漏洞来控制你的自动驾驶汽车?所以,网络和现实的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含糊。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前一段时间,中国一家著名大型企业的系统被外国政府机构入侵,连CEO的电子邮件都被暗中监控。未来,国家之间的战争可能主要以网络战的形式存在,全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可能会发展到使用入侵网络的方式获取商业情报。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安全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一个叫Target的大零售商,服务器被攻破,导致很多用户信用卡资料泄露。中国的电商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更多,数据传输、存储没有统一的安全规范,甚至记录了不该记录的消费者信用卡信息。你会发现,这还是被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企业被黑客入侵了,自己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敢对外声张。

我前段时间“闭关”思考,结论就是我们要把安全这件事,做得更深、更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擅长的安全做到极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仅要解决消费者的安全问题,还要解决企业的安全问题。

我们不追逐最热门的东西,因为中国互联网从来不缺热点,每年都有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比如前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喧嚣了一阵子,大家都在卖基金。但我们没有跟进,因为我觉得那个无非是利用流量挣点钱,但是能给360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什么好处吗?我没看到。

很多人说360跟其他互联网公司不一样。是的,因为360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决定着360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叫作企业帝国,所谓帝国梦想就是希望做成全产品、全系列、全业务,说白了,就是多元化。中国互联网就这么多用户,空间就这么大,每个企业都追求全产业链,于是冲突越来越多,火拼越来越激烈。

互联网巨头的并购,在资金规模上已经赶上硅谷,但是你会发现,除了追求全产业链,它们更多的是对已有的、业已被证明的商业模式的收购,是一个站在现在看过去的思路。它们评估这些项目,更多的是看这些项目已经有什么样的地盘。我觉得,360想要做的事情,跟它们有点不太一样。我希望能多做一些属于未来的事。

我认为,在任何社会的产业形态中,都是有分工的,不应该是由一家企业全包揽。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做到No.1,做到最好。第二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能够不断地去做出一些创新的东西,甚至是一些看起来不一定有什么商业价值,但是很好玩、很酷的东西。简单地说,安全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个企业都需要的,那360要把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好,要克制住很多诱惑,很多热闹的事不要跟着插一杠子,不要做得四处出击,那样什么都收获不到。

有人怀疑说,在大数据时代追求极致的安全,360到底能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这样的话以前也有人说过。360查杀流氓软件,被同行打得抬不起头来;360做免费杀毒,被别人天天说是骗局,必将失败。360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是因为给用户解决了问题,创造了用户价值。

先有用户价值,才会有商业价值。今天360百亿美元的市值就是建立在巨大的用户价值基础上的,大数据时代的安全能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

我相信它只会更多。

北辰点评:360专注安全,看似无称霸之心,实则是看中未来移动互联网庞大的安全市场。企业级应用、移动安全、智能化,是360未来的三个重要方向。而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周鸿祎投资领域涵盖社交、游戏、智能硬件等。如今坐拥120亿美元市值、6000员工的360,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拥有搜索、安全卫士、手机助手等多款亿级用户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360是最不容小觑的玩家!没有之一!

而五强在列的情况,意味着不是统治而是制衡,互联网的十年演变,开放平台成为五大豪强的共识。几个超级豪强的存在,意味着秩序和稳定。在稳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格局下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创新,渠道将变得不那么重要,内容和价值生产将在大开放平台策略下赢得发展机会。

在建设平台方面,可能不是创业者的方面,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的垂直细分领域,则浮现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千亿级的市场,足够让创业者享受一场豪华的移动盛宴。

而先行的创业者已经开始掌握先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超级新秀如今日头条,女性垂直细分领域APP如大姨妈,打车软件如易到用车。

这些企业是真真正正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它们脱胎于移动互联网土壤中,初创于2010年后,它们可能很小,100~200人的规模。但它们在短短几年,规模、成长速度超乎想象,它们拥有无穷的爆发力和用不完的潜能。

它们小步快跑,它们快速迭代,它们善于运用资本助推的力量,它们习惯在手机的方寸之间掌控世界,它们来自同一个时代,它们代表未来,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如空气般无所不在,似乎捉摸不定,但又似乎沿着既定的脉络操控着这个世界的发展。而大道化简,不管新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生活一直按着几个既定的轨道发展:

它们分别是社交、媒体、搜索、安全、金融、游戏。

它们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的未来,它们在有形、无形中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宽广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解开这些华丽的章节,一起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世界……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社交

微信从0到5000万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如果说QQ接管了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那么微信的出生注定伟大,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连接一切。而微信把人和人的连接囊入怀中,谋划着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微信改变一切?

Wetchat is everything?

朋友圈里一位媒体圈大佬分享了一个“智能手环”,点进去,一个漂亮的单页,选了自己本月的幸运色黄色,点击购买,填写收货地址,微信支付。不到120秒,微信上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电商。

三天后收到货,与同事美国采购的智能手环从外观设计上已经弱了一截,好歹也是智能穿戴,就这样一只脚迈进了第三个境界。(按某名家说法:智能时代四个阶段,PC智能设备、移动智能设备、穿戴智能设备、植入性穿戴设备),植入性穿戴设备有点恐怖,但仍抱有期待。朋友圈分享到手的新设备,两个小时收齐了32个赞。

准备去五道口五星级酒店会见一个业界好友,打开微信服务号我抛出10元优惠的打车软件,10分钟后,出租车停在公司楼下,准点出发。

以上场景不管你是否熟悉,是否经历过,微信都在悄悄搞定我们的生活。

走进地铁,拿出手机,几次滑动,开始清理不常用的APP,只剩微信。悄然发现,生活品质一点儿都没有降低。

微信真的可以搞定一切?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做个有趣的调查:(1)最近一周你是否使用微信搜索附近的人?(2)最近三天你是否刻意用关键词搜索微信公众号?(3)最近10分钟你是否刷新你的朋友圈?

如果你的回答是三个YES的话,恭喜,不过这也不代表什么,只能说你已晋级到“微信控”行列。

得到2个YES及以上的继续看这里:(4)最近一周你是否使用过微信的打车服务?(5)最近一月你是否有微信的购物体验?(6)2014今年春节你抢微信红包了吗?

得到六个YES的朋友,恭喜!你已经超越中国82.63%的用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微信达人”。

答案好像还没有出来,微信是否可以搞定一切?

其实我也没有答案。伴随着理财通、大众点评入驻微信,腾讯、京东联姻。

对微信的未来我们有了更多的猜想,同时也带来了好友相见各刷朋友圈的冷漠和尴尬。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谁搞定谁,就像我签名档的文字:文字比的不是强,而是弱,弱弱的真,短暂的真,嚣张的真。

科技从来都不是来搞定人的。人所要做的是,回归真实,体会科技变革给生活带来的每一寸美好。

你说呢?

FACEBOOK的星球计划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早在2013年10月就对外放出豪言,Facebook社交网站活跃用户突破10亿大关,更值得关注的是这10亿的活跃用户中,有6亿用户来自移动平台。Facebook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而这一数字现在还在疯狂地增加,且不包括拥有全球最大人口的国家——中国。这一数字是指平均每月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这相当于全球每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拥有Facebook账户并经常登录。

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Facebook公布了第一部广告。这段一分半钟的影片,以“椅子”的概念形容Facebook的角色,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地点,能让人们休息、聚会、聊天、讲笑话、分享生活,并让人类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更需要注意的是,Facebook用户的平均年龄趋于年轻化。在2007年,Facebook的用户平均年龄还是26岁,2010年活跃用户数量达到5亿时,平均年龄降为23岁,如今已降至22岁。22岁的用户是什么概念?22岁的用户出生于1992年前后,这批90后用户是纯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人类,他们一出生就见证了科技带来的变革,要知道YAHOO和亚马逊就成立于1994年前后。

而Facebook未来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因为它的用户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个神奇的网络已经模糊了国家、模糊了国界、模糊了民族、模糊了皮肤的颜色,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名字:Facebook的用户。

或许哪天两个好友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你好,我叫李雷,我来自美国。”“你好,我叫张三,我来自中国。”

而是“我见过你,我们都在Facebook”。

Facebook俨然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因为它连接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它的野心不仅在此,因为它缺失了中国的13亿用户。

而这对于国内社交网络来说是个机会,为什么全球最强大的社交网络来自美国,为什么不可以来自中国?我们需要一张来自中国,覆盖全世界的社交网络。

这不仅仅是个梦想,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在未来五年至十年里,问题不再是我们的用户数量达到20亿或30亿。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还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用户的共享信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扎克伯格说道,“若Facebook想达到20亿用户,它一定得进入中国市场。”美联社报道分析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网络用户都在中国,Facebook不得不接受这一挑战。此外,超过一半的Facebook使用者是通过移动平台,Facebook必须开发出移动平台特有的盈利模式。

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估计,2012年,Facebook的总收入可达到50亿美元,但来自移动平台的收入仅为7300万美元。

Facebook还推出了一项新的功能,开放网友付费“宣传”自己的贴文,先在新西兰试行,未来将推行到其他各国。新西兰网友的网页,贴文下方除了“赞”“留言”“分享”的选项之外,还多了一个“Promote”(付费宣传)功能可供点选,可使自己的贴文尽量置顶,不至于被其他贴文盖过,也让朋友看到的概率更大。

Facebook表示,一般贴文被朋友注意的概率约为27%,而付费把贴文放在较显著的地位,可让73%的“粉丝”看到贴文,互动效果更好。Facebook尚未公布确切的收费方式,但媒体报道称,未来在美国市场的推广费用为7美元。

微博的社交商务生态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称: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引爆点是社交化电商平台,更多实体店将仅成为展厅。

扎克伯格所说的未来即将到来,2014年6月,微博就对外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无论企业商户还是个人账号都能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即可接入微博支付。

截至2014年3月的数据,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60万,是中国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微博上有超过8万个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账号、70多万个个人认证账号和40多万家企业认证账号。

微博于2014年6月底全面开通微博支付的同时,也意味着微博将成为中国最大社交商务平台!而微博支付的全面开通看似是不经意之举,实则是微博步步为营、蓄谋已久的战略布局。

早在微博上市之前,微博的微博用户实名认证、微博信用系统、微博会员体系、微博数据挖掘系统等基础设施已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像市场出身的CEO风林火山般的一系列大动作,互联网上人称曹会计的新浪掌门人曹国伟精打细算,步步为营。

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微博支付全面开通,支付环节跑通,微博将完成华丽转身,微博不再是大众吐槽、八卦的集市,而将变身最具价值的社交商务平台!

6月底之后,微博的玩法将彻底改变,给大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资讯,而是真正为大众生活带来极具价值的大型综合类社交商务平台。

普通用户、企业商户、明星名人、行业意见领袖、自媒体人,都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微博以下几点巨大变化:

一、微博完成商业闭关 营销效率整体提升

传统微博购买流程中,支付环节需要跳转至第三方网站,这种交易流程在页面间来回跳转,使消费者在线购物的消费体验极差。对于广告主来说用户大量流失,一半以上的广告费是浪费掉的,而且在交易流程中,没有交互分享,没有完善的售后与服务机制。

而完成微博支付闭关之后,支付瓶颈将全面被突破。从微博官方拿到的测试数据显示,用户对微博支付的接受度很高,微博支付的成交转化率大幅提升,较之前交易外跳的成交效果提升了3~4倍。

对于企业商务,微博支付打通了微博社交商务生态闭环,在营销效率上将得到极大提升。据微博官方透露:今后,企业和商户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发布信息,通过互动打造品牌,还可以直接销售商品,为粉丝提供完善的服务。

微博官方的程昱表示,微博支付的全站开放,将不局限于以往具有经营执照的企事业单位认证账号和普通实名认证的个人账号,所有微博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接入,届时微博上的个人和企业账号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

而在这样开放环境下的微博新玩法,对于机构和个人,将具有极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间。

二、微博将成最大创业孵化基地

除了企业商户,明星、名人以及各个行业的意见领袖都能玩转粉丝经济,自媒体也可以通过接入支付工具探寻出更多的变现方式,同时微博还将在个人电商创业、二手商品交易等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

在微博媒体沟通会上,微博内部人员向笔者展示了微博如何通过授权接入第三方电商应用,在短短几秒钟时间内完成后台商品的编辑、发布、上架、支付、成交等一个完整交易流程。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人魅力体,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粉丝团。

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信息流、人流集散地,在完成了微博支付闭关之后,个人电商创业者几乎可以零成本地通过微博进行自己的粉丝经营和电商交易。

明星和自媒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开展极具想象力的活动。毕竟商业是服务和粉丝互动的基础,再依托微博平台更加健全的商业基础环境,此类活动将更具想象力。

未来可能产生类似曲别针换别墅此类更加传奇的商业故事。

三、微博将实现全景化社交商务生活

随着微博支付的开放,微博正在全力打造更加丰富的全景化社交商务场景。用户不仅可以获取资讯,还可以订酒店、买机票、筹备出行、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私人定制更加丰富的服务。每个微博账户背后都将成为一个服务商。

而在微博前期的内部测试中,部分明星企业已经在微博社交商务化方面走在了前面:小米、乐视、roseonly花店、野兽派花店、雕爷牛腩、黄太吉、褚橙等全新品牌,通过全新的微博营销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商业数据。

按照计划,除了支付和已经全面开放的粉丝通、粉丝头条等微博商业产品外,微博还将在近期全面开放粉丝服务平台,以此帮助用户提升营销效率,实现微博营销价值最大化。届时,将有更多的商业品牌在微博上脱颖而出。

微博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社交媒体和关系属性优势,做好用户平台、接入环境和闭环体系。为了确保生态的健康和平衡,微博将与客户及第三方寻求共赢,不挤压第三方生存空间,尊重商业社会多元化多业态本质,尊重合作伙伴本身的业务逻辑和流程体验。

而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微博对那些有较强开发能力的第三方将给予资源扶植,以实现更多丰富化、多元化的社交商务服务场景。

但需要留意的是,在微博快速商业化的过程中,用户体验是决胜的关键,只有在不断完善PC和移动端用户交互体验的情况下,微博的商业化进程方能取得长久、稳健、快速的发展。

北辰点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商业将是最大趋势,而微博只是其中一个先行者而已,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网络一定是社会生活的移动化、网络化。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生活,参与社交,开展商业。而这个生态正在完善,这也是所有创业者的机会所在!

洗白的陌陌

陌陌是个神奇的社交软件,没有之一。

陌陌“总有新奇在身边”的系列品牌广告开始出现在北京地铁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从约炮神器一战成名的陌陌遭遇转型之痛,因为陌陌主攻陌生人社交,而微信主攻熟人社交。

从陌陌到微信是一句笑话,其中潜藏了陌陌多少的无奈与泪水。一旦用户在陌陌中成为好友,即马上互相交换微信号,开始进入熟人交往模式。

而陌陌此次的品牌重塑势在必行!

截至2014年4月,陌陌注册用户达1.2亿,日活跃用户1900万。而陌陌的初始定位抓住社交痛点,移动互联网口碑的三个禅理:贪嗔痴。而政策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密集的净网行动下,陌陌的转型是前路未明,不转型就是等死。就算用户量全国第一,也只是下一个快播罢了!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足够大,不要说陌陌,就是容下10个微信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社交软件如何实现足够多的差异化和关系细分管理。PC上网有QQ,移动聊天有微信,淘宝谈生意,做买卖有阿里旺旺,人人聊学妹有人人桌面,微博吐槽有微博私信。

关键在于陌陌的下一站方向是哪里?

如果说兴趣社交只是个开始,那陌陌想在此基础之上的真正意图莫过于打通线上、线下的群组关系。早在2012年年底,陌陌在产品功能上就已增加群组功能,随后,“附近活动”“附近留言”陆续出现在更新的版本中,再加上“陌陌吧”这一与豆瓣小组极其类似的板块,陌陌越来越像是一个移动版的豆瓣。

而谈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就不得不提一项技术,那就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陌陌在LBS方面是先行者,其在地理位置技术上的优势,为组织线下活动带来了明显的优势和便利。陌陌对“附近人”的依赖,使其很难摆脱狭隘的地域限制,相比豆瓣上哪怕“我在城市的最北端也愿意不辞辛苦与你相聚”,陌陌的线下活动更像是一种速食文化,甚至贴上“急功近利”的标签都不为过。真正的兴趣,是与距离无关的。除了地理位置的精准,陌陌还有什么超越豆瓣与百度贴吧的创新呢?

微信之所以能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霸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借助了QQ用户和手机通讯录的导入功能,继而主打熟人社交,甚至把一部分从来不用QQ的用户笼络到微信的社交平台之上。

从此微信一骑绝尘,在产品上拥有坚不可摧的根系:加强了移动社交关系。这一点在即时通信市场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用户属性就可以决定产品的命运走向。马云亲自指挥,投入大量人力资源,来往为什么始终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境地?根源在于没有牢固的熟人关系,缺乏强大的用户导入。即使用户为了得到五块钱的红包走进来试着体验,结果环顾四下,无人可聊,这种举目四望心野苍苍的境地实际上是很凄凉的,宛如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而这就是体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就算是找到强大小伙伴电信运营商的易信,在移动端已被微信熟人套牢的局面下,依旧无法破局!

2014年5月,微信的群组功能上线,用户可通过QQ或微信号登录后建群组,建立基于位置或兴趣的群组,可以直接导入QQ或微信的好友入群,也可以邀请附近的人入群。

回到产品诉求,QQ和微信已涵盖大部分社交功能,唯独缺失的一块是什么?就是兴趣社交。而兴趣社交的落地,群组是最好的工具。而从陌陌的对外广告输出内容看,陌陌恰从这一点刚需切入,直接击中年轻人的内心。如果说微信和陌陌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两大对手,那么陌陌在自身领域,兴趣社交无疑是最大的“撒手锏”。基于地理位置的强社交,意味着线上、线下更多地融合。再说得高大上一点儿,这就是O2O嘛。线上聚集,线下聚会。

这恐怕是陌陌最好的突围之路,也是最大的一次机会所在……

而在大佬围城的红海社交领域,陌陌能杀出重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也给更多创业者以更多的启示与动力!

来往的转型之路

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移动社交应用市场研究报告》分析称,根据社交目的分类,移动社交可以分为兴趣社交、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熟人社交都从PC端开始发展,现有社交形态较为成熟,而陌生人社交和兴趣社交则是新兴的社交形式,更具有移动端特色。其中,兴趣社交由于基于特定的兴趣爱好形成的特定社区,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这在移动端形式中将表现得更为多样,在未来也更有延展性。

来往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跨平台的即时通信工具,可以进行免费的语音、短信聊天,提供阅后即焚、手写涂鸦、扎堆、有声动态表情等好玩有趣的功能,帮助我们认识有同样兴趣的陌生人。

而作为马云亲自站台,重磅强推的社交应用,来往身负重任,却令人大失所望。

在微信深耕多年的社交领域,来往完全迷失,占不到任何便宜。

而当腾讯入股京东,大举杀入阿里巴巴腹地,社交又是阿里不得不战的围魏救赵,不容有失。

正面交锋无法撼动微信,那么侧面进攻呢?

雄心勃勃的马云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有了来往的巧袭,本地兴趣社交——来往扎堆。

2014年7月,阿里来往在深圳正式启动首个同城扎堆。

同城扎堆,组织来往扎堆上同城的用户到线下进行相亲、旅行、聚会、交友、健身等活动,实质是做本地化兴趣社交的线上和线下融合。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20个城市的同城扎堆将陆续启动。

来往的这一策略避实就虚,作为线上的老大微信,线下恰恰是其薄弱环节。而依靠电商起家的阿里,线下则更容易聚合资源。

一反往常,来往高举高打的思路,模仿了微信。马云亲自披挂上阵,号召发起全民战争、打起人海战术。但因其与微信功能相似定位相仿,让来往步履蹒跚。这一现状也是易信、米聊等同类社交产品遇到的问题所在。

尽管易信官方高调对外宣布:用户数已突破1亿,但不少人对这一数据均持保留态度。显而易见,没有谁能够复制微信。而反观3月以后的来往动作频频,马云先是换掉了来往负责人,而后对未来的发展战略做了巨大的调整。来往不再担当在移动端复制下一个微信的任务,而是做好支付宝钱包和手机淘宝的生态补充,同城扎堆的尝试正是来往转型的体现。弱化沟通、强化社交,弱化熟人、强化兴趣,弱化线上、强调线下的策略让它成为阿里社交化最接地气的应用。

阿里也对外宣布同城扎堆将作为来往的主打方向,在全国各处城市的同城扎堆结合本地实际以不同形式实现,将实现常态化运转。

社交一直是阿里巴巴集团梦寐以求的资产。从发布阿里旺旺到战略投资蘑菇街、新浪微博和陌陌、力推来往均是在加强社交方面的布局。尤其是蘑菇街、美丽说这类导购社区,为阿里带去大量真金白银买不到的珍贵精准流量,马云更是对其不断加高护城河,投资蘑菇街的同时自己也开始尝试做导购分享社区。

社交化可以帮助手机淘宝、支付宝钱包和淘点点这些阿里旗下的重要资产充分地流动起来,更好地实现内容生产、圈子互动、活跃提升、用户沉淀,让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道路走得更加顺畅。另一方面,社交一直是阿里的短板,阿里一直在谋求社交能力的强化,以期能通过社交网络帮助其降低用户获取成本,提升平台黏性,强化社交商务平台生态圈。

扎堆现在虽然是来往的主要功能,但可以预见将来这一社交产品有脱离来往独立运作的可能,与阿里系其他业务进行深度的融合。

扎堆还可以与阿里投资的新浪微博、陌陌、虾米等平台实现更好的融合,形成平台间的联动效应。

本地兴趣社交的竞争日趋激烈,来往扎堆想要转型本地兴趣社交并不会一路畅通无阻。在这里早已横亘强大的竞争对手,本书上文提到的陌陌便是本地兴趣社交的重要玩家。

这一发家于LBS陌生人社交的“约炮”工具,在经过几年进化之后已经成功洗白,转型本地兴趣社交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包括附近的活动、陌陌小组和陌陌吧。与来往不同的是,陌陌的O2O社交更多是用户自发组织,而非像来往一样官方牵头。

扎堆官方组织活动的运营方式,是一种多重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阿里需要付出更多的运营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等。且该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复制。

来往同城扎堆的逻辑是,做一个O2O的本地兴趣社交平台。通过与商家合作的线下聚会,商家借此扩大品牌影响力,来往用户成为线下企业的新粉丝。来往同城扎堆希望通过从线上、线下打通的交友方式,为都市白领提供更为广泛、面对面的交友平台,从而扩大日常生活交际圈,未来甚至可以开展相亲交友、旅行团组织和健身运动的导流业务。

目前,来往同城扎堆人数规模已高达100万,且正在高速增长,如果来往同城用户数到达千万级别甚至更高,阿里本地社交业务就会成功了一半。从玩法来看,来往更多是想传递来往具备的本地社交这一潜质,以及营造来往扎堆网友到线下见面的氛围,但最终要将来往扎堆活动常态化,还是要依托用户的自发力量,形成官方引导,民间组织、参与的理性生态。

而起于用户,终于用户,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玩法的核心所在!

匿名社交软件

微博把陌生人变成了粉丝与微博主之间的弱关系,如果可以称得上是半个熟人的话,微信让熟人之间更加熟悉,而无秘等匿名社交产品,则让熟人再次“隐身”为陌生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循环,任何天才的编剧也写不出这样的剧本,而这样的故事和产品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神秘而强大的移动互联网让这一切成为现实,并且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感受任何一款社交产品带来的乐趣。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像病毒一般疯狂在这个世界蔓延的核心原因:参与感!

重新回到匿名社交产品本身,匿名社交产品的火爆,折射出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旺盛的交流欲望和猎奇心态,也让外界产生了各种隐忧。靠爆料和匿名八卦,能让用户停留多久?这类产品到底有多少价值?如何实现商业化运作?不过,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坚信“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有了用户,有了流量,商业模式自然不是问题”。

无秘的蹿红,迅速点燃了中国匿名社交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超过20款匿名社交产品。创业狂欢之下,争议随之而来:支持者认为,匿名社交会是下一块平台级市场;怀疑者认为,匿名社交产品难以形成持久的黏性,加上“负能量”的内容,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沦陷的不定时炸弹。

支持者和反对者旗帜鲜明地站成两个阵营,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目前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几乎一致认定,属于蓝海行业的匿名社交领域,其竞争已快速激变成红海,基于社交产品的行业高集中度的天然特性,接下来必将经历一轮行业洗牌。对于外界关注的后续商业模式和盈利问题,这些创业者都相信一点:只要有足够的用户量,商业模式是水到渠成之事。

无秘这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熟人匿名社交软件,用户下载之后,可以看到用户的通讯录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在上面的吐槽和爆料,和Facebook、QQ等实名社交产品不同的是,无秘是一款完全匿名的产品,整个APP界面上都没有任何可以识别作者的方式,所有的无秘或评论都不带作者名字、头像,每条无秘下的评论会随机分配头像。

在产品设计上,为了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防止极端用户通过删减对比通讯录的手段“排查”出爆料人的身份,无秘采用了“消除痕迹(即删除所发布的内容)”和引入少量非好友信息的手段来降低风险。

借助社交网站的传播便利性,无秘迅速在网络世界蹿红。无秘的火爆,也导致各种匿名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啪啪团队的“乌鸦”、大街网的“吐司”、YY的“秘密圈”、原啪啪团队做的“呵呵”等。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匿名社交APP数量已超过20款。2014年5月以来,至少有八款匿名社交产品推出。

在同类产品涌现的背景下,竞争者们开始寻求细分化切入,以实现差异化生存。比如脉脉是一款基于人脉关系链的职场社交应用,“职场八卦”是其中的一个子栏目,此栏目可以让用户在匿名状态下发布信息,对公司老板、行业内幕进行点评和爆料,而无须承担风险和责任。吐司推出主题不同的爆料合辑精选,无秘则在微信公众账户中推出“召开发布会”的功能,允许用户提问,好友可以匿名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匿名社交的复制原型主要是美国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于熟人间的匿名社交,而后者基于让陌生人之间分享隐私。

对于产品差异化、细分化切入的公司,其逻辑在于通过在细分领域扎根后,再寻找平台化扩张,属于典型的“先活后张”的思路,因为社交产品的特点就是用户量越多,黏性和活跃度越高。

换句话说,以细分化切入的相关匿名社交产品,在成长中皆面临平台化扩张的难题,可以预料的是,在平台化成长的进化中,不少产品必将被踩死在路上。

匿名社交横空出世,在极短的时间内蹿红,但很多人在用过一段时间后,猎奇心理开始淡化,活跃度迅速降低,甚至会因为里面某些恶意中伤的诋毁愤而卸载。于是,市场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质疑声,争论的焦点便在于匿名社交对于用户黏性的“可持续性”。

对于移动招聘和职场应用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点开率过低,因为求职并不是高频率事件,用户黏性不够,往往使用完后便弃之不用,拉回用户的成本过高,而增加八卦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因此欲通过“职场八卦”来增加用户黏性,从而打通整个职场需求的流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这是陌陌的商业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场社交公司Linkedin入华后,作为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掘金者,大街网也正在寻求转型,在不久前推出“鲜活社交”的概念,主打轻松化,年轻化的职场社交路线。之所以转型,并不意味着Linkedin这种严肃的职场社交没有市场,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用户对于职场社交的需求迥异,大街网需要满足的是大部分人职场社交的需求。“美国的信息化程度较早,教育发达,Linkedin上的用户年龄结构偏大,而中国的职场主力人群是30岁左右的人,这是和美国在用户群体上的差异。”

除了这些差异,还有职场文化差异,中国并没有美国的邮件文化和party传统,随着职场年龄趋向年轻化,中国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更简单轻便的方式完成职场工作,“一件事,可能在微信上两三句话就谈成了”。

除了用户黏性的可持续性问题外,匿名社交最受人诟病之处便是内容的“负能量”问题。由于匿名的特性,内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被严格保护,有的匿名社交产品甚至引入各种手段来降低匿名者暴露的风险,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负能量内容的增长势头。

无秘在社交网络上流行后,很快在内容上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大量的性话题、黄色段子以及打着爆料旗号的诋毁、诬蔑逐渐占据了信息的主流。那些被恶意中伤的当事人无处申诉,只能把怒火发泄在匿名社交产品上。

造谣毫无门槛,信息的真实性又难以辨认,再加上汹涌而来的桃色、性话题,整个匿名社交领域在用户面前呈现出一幅扭曲暴力的野蛮图景。

社交产品上内容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决定用户去留的根本。目前匿名社交领域的从业者们已认识到内容端的危机,开始在每条匿名内容后都附上举报按钮。但单纯依靠用户,显然难以完成匿名社交生态中信息的自我净化。林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陌陌的下一个版本中,将会支持实名辟谣,用户可以对某一条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在产品形态上,可能更接近于微博辟谣。

尽管匿名社交产品可以匿名发布信息,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依然有严格的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因此,即使匿名社交软件上的用户匿名,仍负有相应的责任。

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匿名社交,各类社交软件各有千秋,但是它们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连接一切!

连接起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资产就是人!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连接进网络获取庞大的信息是最大的快意。

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对象则是人,一部智能手机相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小的数据中心。

这个数据中心是一个人映射的网络身份ID,不管通过Wi-Fi、3G、4G何种上网模式与网络取得连接,一旦连接,这个人的生命就拥有了超乎一切的想象和力量。

通俗地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一点儿都不为过!

那么社交应用是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应用将是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重要资产。因为社交连接关系,关系主导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一切社交、商务活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关系者得天下,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浪潮,你准备好了吗?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纸媒、网媒、新媒体之分,因为所有的媒体都只有一个名字: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全媒体的时代!

社交媒体将如何发展?

上一篇刚谈过社交产品,那么作为社会化主导的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如何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起看看海外数据,2014年社交媒体的几大趋势: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创业之初投下的赌注获得了巨大成功。加拿大温哥华社交管理软件公司HootSuite执行长Ryan Holme指出,2011年7月投入使用的图片共享社交网Snapchat与Facebook成立之初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未来有可能成长为下一个巨头。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交流一样,人们一般不需要担心发生的事情被记录下来分享给好友甚至传遍整个世界。Snapchat就是因为这种不想留下任何个人记录的需求与考虑而发明的暂时性社群活动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未经过滤而又不留痕迹的交流渠道。

Snapchat使用“阅后即焚”(即内容被接收数秒后自动消失)的数据保存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恢复了社交媒体本应具备的趣味性和自发性。他认为,Snapchat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Facebook公司首席财务官2013年年底承认,青少年使用Facebook的次数正在下降。而据坊间传言,使用Snapchat的青少年数量正在呈爆炸式增长。

社交技能现在正在成为求职招聘的硬指标之一。2013年,在招聘信息搜索引擎Indeed.com上张贴的招聘广告中,提及社交媒体使用技能的职位数量是2012年的13倍。在2014年,如果你跟不上社交新潮流,不知道怎样使用脸书和推特等,你就跟那个不知道使用电子邮件的老年人一样。

一些公司职位招聘广告要求求职者懂得如何使用社交网。不仅公司的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需要使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网,研发、物流和人力资源等团队或部门也越来越多地使用Yammer等内部网络以简化操作流程。

事实上,社交产品已经发展为职场技能的重要一环,就连各大高校现在也纷纷面向不善社交的企业开设认证项目,帮助它们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交媒体世界。

社交网将改变公司的客户服务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顾客将使用Twitter和Facebook向公司有关部门抱怨服务或产品质量,而不再使用电话。在中国,微博和微信同样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Nielsen公司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有超过一半的客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向公司索赔或抱怨客户服务。使用Twitter投诉的顾客中,81%的人希望当天就能获得公司回应。2013年9月2日,英国航空公司乘客Hasan Syed花费1000元购买推特消息全球散发,猛烈抨击这家航空公司弄丢了他的行李。

鉴于有偿社交媒体推广现已成为客户的新武器,从2014年开始,各大航空公司、信用卡公司、银行等糟糕透顶的“电话树”客户服务(比如,“英语服务请按1,西班牙语服务请按2,等候请按3”——你可能整个下午都需要等待!)或将走向终结。

出于利益保护的目的,不同网页往往把各自的内容封锁在专利保护墙之内。比如,Facebook内容通常不会显示在谷歌搜索结果之中。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出现变化,社交网络内容有望在2014年出现在谷歌等互联网搜索结果的页面。

其他的公司正在开发网络软件工具,以打破上述禁锢。例如,Twitter搜索结果会自动出现在一个标准的谷歌搜索页面。当你搜索Yelp时,关于某家餐厅的最新Twitter消息可能会显示出来。

本地社交网广告,即那些恰好出现在你的Twitter和Facebook信息流之中的广告,在2013年出现爆炸式增长。无论你喜欢不喜欢,2014年,这类专注于当地客户群的社交网广告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特定位置定位技术预计在今年会出现显著改进。

Twitter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一项面向特定邮政编码区域发送有偿消息的功能,现在正在推向市场。例如,当你走进一个社区,当地酒吧、干洗店和麦当劳发布的“推广消息”就会突然闪现在你的Twitter信息流之中。

事实上,脸书自从2011年以来,一直在使用这种“地理围栏”技术,让商家招揽临近的客户。顾客实际上可能也想获得提供特别优惠和特价商品的广告信息。好处:可以获得更多相关的广告和推销信息;缺点:更多的广告。

社交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媒介,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和垂直媒体,而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

人们更相信熟悉的朋友和关注的博主,这种基于信任的媒介形式更加高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价值不容忽视,不管你要找工作,找男女朋友,发现商业机会,还是产生商务交易,你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完成这一切。现在就开始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改造你的生活,习惯并擅长运用社交媒体来解决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这项技能上超过你的多位好友,你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幸运女神的眷顾!

新贵的烦恼:今日头条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产生新一批财富新贵,它们将主导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十年的发展。

这些话看似危言耸听,而你看看今日头条就知道了!以上那句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

因为今日头条就是最好的践行者,从默默无闻到从竞争惨烈的移动新闻阅读客户端中脱颖而出,要知道今日头条这条路上要战胜的对手有多强大?看看它的对手名单,你就知道今日头条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和传奇。

一将名成万骨枯,今日头条必须跨过的对手中包括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上一个十年主宰了整个互联网的传奇公司。

而这一刻,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巨头给今日头条让出了一条路,让今日头条今天得以出现在上亿中国人的智能手机中。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魅力,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如果你运气好,又有实力碰巧抓住的话。

回归现实,今日头条传奇般的飞跃发展令人侧目,而它最近遇到的麻烦也不少。

今日头条得到1亿美元的风投投资的喜悦还没散去,一大批的麻烦纷至沓来,而最麻烦的事要属版权之争。

不管怎样,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都是很不好受的。在如此这般高歌猛进的当红炸子鸡面前,众多老牌媒体,不论门户网站或者报纸一一黯然失色。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网”立案调查是新媒体平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把这么多年大家积累起来的愤怒和不满都爆发了出来。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我们在跟着热点探讨今日头条的是是非非之前,首先要了解今日头条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移动新闻阅读终端,还是搜索引擎?

在普通用户眼中,今日头条就是一款移动端的资讯阅读应用,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与搜狐、网易等老牌新闻门户网站推出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产品大同小异。

但实际上,今日头条却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物种。

在传统的新闻客户端产品上,用户阅读到的新闻大都是经过编辑筛选的,有着很强的编辑意志在里面。而在今日头条的产品里,这种人的主观因素被最大限度地削弱。

按照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构想,今日头条本质上就是一个推荐引擎,新闻只不过是其承载的一个外壳而已,他希望自己的产品未来能够覆盖更多维度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新闻而已。

对于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分发应用,除了产品本身技术层面的挑战外,更大的挑战在于要获取到足够多的原始信息,只有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个性化地分发才可能实现。

这次今日头条的侵权麻烦,正是出现在收集信息这一环节上。一些媒体指责今日头条未经许可抓取了它们的内容,搜狐诉“今日头条”盗版侵权闹得沸沸扬扬。

这就涉及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内容原创和版权问题。“内容为王”一直被传统媒体奉为圭臬,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制造的门槛已经被拉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闻被专业媒体制造出来;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的原创内容,同样可以纳入到广义的新闻范畴。

这些变化都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今天的受众并不缺乏阅读的内容——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足够多的信息,而且几乎都是免费的,内容严重地供过于求。

互联网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传统媒体依然有着独一无二的渠道和准入的优势。也许相比于打官司,传统媒体还应该反思,有几个人愿意为你的版权付费,或者你的内容优秀到用户愿意花钱买,这样的媒体还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没建立起区别于他人的风格。这让它们在喊版权时,显得底气不足。

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说,虽然每天都会“摄取”大量的资讯,但是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都是被动接收的、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信息,比如那些出现在微博信息流和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和励志段子。而那些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他们却没有渠道获取。因为这些“优质内容”在生产出来之后,就迅速淹没在了浩瀚的资讯海洋里,这实在是个非常讽刺的现实。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模式能够帮助打通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找到了对它们真正感兴趣的读者,这实际上是在信息过载的市场大环境下,提升了内容分发的效率,从而帮助内容重新增值。

从这一点来看,今日头条所开创的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媒体生态,是对传统传播链条的一次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今日头条作为很好的内容分发渠道,让有价值的内容能更广泛地传播。

实际上,内容和平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生产新闻产品,网络或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新闻产品,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矛盾,恰恰相反能够构成战略合作的关系。只不过传统媒体把新闻产品传递给网络新媒体之后,它对新闻产品的价值有什么样的需求,网络新媒体在使用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和内容的时候,彩什么样的方式支付或回馈给传统媒体价值,双方如果达成比较合适的价位模式,是完全可以实现互补,并且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其实新闻门户网站当年也经历过版权问题,无非是怎么找到平衡点,让内容生产者的价值得到体现,而平台自身也获得收益。依笔者看来:一方面,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必定要达成一个利益分享机制,才能相安无事;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应当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与新媒体融合。

笔者在参加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交通论坛的时候,听到一位企业家一个有趣的比喻:

在20世纪初,英国的法律规定马路上交通工具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9公里每小时,而这个法律是给马车修订的。这个时候,汽车开始崭露头角,只是在普通民众看起来,它仅是一个会冒烟的怪家伙。而汽车的速度远不止19公里每小时,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但法律是永远落后于科技的,马路修来就是给马车跑的,对汽车这样一个新事物,还需要接受它的时间。

这样的故事无数次在人类历史上上演,在这里北辰对今日头条不做过多的评论。

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到更加长远的未来,判断在未来的持续时间内,这样的一个发明会不会造福更多人的生活,以此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而对于今日头条,这样的经历是必经的一个考验。

钛媒体、《商业价值》合并

钛媒体,是一家以经营网站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媒体,目前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社会化账号上微博有近160万粉丝,公众账号近20万订户。一年多来,先后有关于《中联通造假冲击波》《做空网秦系列》《上海报业整合》《广电业变局》等多篇内容在各自相关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名牌栏目《钛晨报》《妙史》《创业者自述》《CEO说》等也都颇受欢迎。钛媒体比较注重维护运营自己的作者队伍,目前作者群体已超过1000人,且与其他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略有不同的是,相当多的作者并非媒体人和一般意义的自媒体写手,而是TMT细分领域中的实际从业者、运作者,包括很多大公司高管、高级职业经理人、投资者和创业者,这里有来自运营商的、视频行业的、纸媒行业的、广电行业的、投资行业的、互联网创业者,等等。在一众语言调侃化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之中,钛媒体的风格整体仍偏严肃,目前还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唯一来自新媒体的供稿源。

另外一方,《商业价值》其实也不能完全被定义为传统媒体,因为除了杂志之外,它并非在新媒体上毫无作为。它的移动客户端APP装机量为150万,月活跃用户也在60万~80万。在人民网组织的一场评比中,《商业价值》在杂志类APP排名榜上位居第二,商业杂志类排名第一。另外,它有一个线上的社区ITValue,号称中国最大的CIO社区,聚集了3000多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依托这个线上社区,它还有一个线下的活动组织“千亿俱乐部”——取此名是因为这3000名CIO手上一共有过千亿的预算。

网络新锐媒体比较擅长在互联网开发新玩法,传统媒体则更强于一些深度内容的制作以及线下资源维护。而对于两者的合并,业界炒得沸沸扬扬,到底是钛媒体鲸吞了《商业价值》,还是《商业价值》并购了钛媒体,这一事件成了业界最大话题。

无论是钛媒体还是《商业价值》,都是媒体圈内的商业组织,在内容上继续深耕是没有疑问的。媒体这一块的主要目的是经营上的效率提升——也就是树招牌,打响知名度,提高名誉度,建立公信力。内容传播上,钛媒体比《商业价值》略强;内容生产上,也可能有更多的手法出现,比如可能会对杂志做一些新玩法的尝试。目前,杂志业内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说杂志只做重头深度文章等。新公司会不会这么干,可以后续再观察。就这两家媒体过去一贯的内容风格来讲,杂志基本上还会以严肃沉稳为特征。

研究类业务,这一块业务国外的传统媒体《经济学人》做得风生水起,网络新媒体Business Insider也用力颇深。国内媒体则同样有多家在运作,比如财新网、财经网两家杂志都在涉猎。而《商业价值》,本身就有研究团队并为机构提供定制化咨询业务。赵何娟在创业之初,曾和我提及“深度调研记者转行做DD(风险投资尽职调查)”这一模式,虽然后来没再听她展开,但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新公司会考虑布局这个业务。

2B的增值业务,主要是依托他们的CIO社区——ITValue。这个部分,《商业价值》本身已有基础,也有收入,钛媒体在2013年年末的一次改版时,露出了做职场SNS和企业招聘的痕迹,有可能在ITValue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细分领域中的高级猎头服务——比如各种CXO招募,或者一些重要岗位的招聘业务——比如产品经理。

面向大众的媒体+面向特定受众的研究咨询+包括活动在内的服务性质业务,这条路径,其实在国外媒体的实践中,比单纯的所谓收费墙来得更为可靠。无论是来自传统世界的《经济学人》,还是来自新世界的Business Insider,都已有小成。在国内,钛媒体与《商业价值》合并,显然要说的是“中国的Business Insider”这个故事。合并之后,能不能发挥各自的强项与优势,将这个故事付诸现实,或可期待。

移动互联网时代,再也没有纸媒、网络、新媒体之分,因为所有的媒体只有一个名字:全媒体。钛媒体和《商业价值》的合并是2014年媒体圈最经典的案例。依托网络媒体平台的钛媒体与《商业价值》强强联合,更大的意义胜过于默多克新闻集团对《华尔街日报》的收购。

唱衰纸媒的话题已经变得陈旧和过时,最新的讨论应该是融合和资源整合,钛媒体和《商业价值》是最好的例子。希望它们联姻后的生活更幸福长久。

因为它们代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样本,也是后进的晚辈们可以研习的故事……

希望一切都好!

自媒体时代

什么是自媒体?

国际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包括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 Message(群聊服务)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1.平民化、个性化

2006年年终,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自己的专著《自媒体》起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这便道出了自媒体最根本的特点——平民化。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东西。人们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他们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2.门槛低、运作简单

对电视、报纸等这样的传统媒体而言,媒体的运作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并且,一个媒介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让人望而生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各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就可以欣赏到最新的流行视听,就可以品味到各大名家的激扬文字……互联网似乎让“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成为可能。像在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板,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拥有自媒体,不需要你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你有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因为其进入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所以自媒体大受欢迎,发展迅速。

3.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地增强。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的。李亚鹏于2006年8月12日10:08在其博客上发表承认李嫣兔唇的博文《感谢》,发表仅六小时后,就有近1600条回复,浏览量达到近112,000人次。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4.良莠不齐

人有千姿百态,这代表着个人的自媒体也是良莠不齐。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发布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这些信息有的是对生活琐事流水账式的记录,有的是对人生境遇深刻感悟的集锦,有的是对时事政治的观察评论,有的是对专业学问的探索与思考……著名作家王朔曾说:“也许我有些发不出去的杂文,会放到网上。”这就表明了在自媒体上发表信息的随意,自媒体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让各种信息“肆意”传播。

优秀的自媒体可以让受众得到生活的启发,或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让人们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大部分的自媒体只是一些简单的“网络移植”,记录一些不痛不痒的鸡毛蒜皮的内容,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李某是博客“夜色朦胧”的博主,因为在自己博客上转贴了数十篇色情小说而被北京警方刑拘,他也是国内首个因为在博客上传播色情内容而被刑拘的博主。这些内容虽然给他的博客带来了很高的点击率,但其影响却是负面的。

5.可信度低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部分民间写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6.相关法律不规范

让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一些与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在中国博客网上发现一个名为“长套袜”的博客网页上有一篇《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该案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媒体从《宪法》上来看是个人言论自由权的延伸,从一诞生就受到了诸多法律的限制。但作为一种权利,自媒体当然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虽然我国目前有很多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这些法令就显得不够全面。如何在法律上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共谋良策。

从以上对自媒体特点的浅析中,我们知道,相对于西方“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自媒体”显然处于起步阶段。网民应该学习在这个言论最自由的地方如何做负责任的表述,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忘履行义务,使我国自媒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以播客为新兴形式的自媒体,使得原来处于新闻制造边缘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挑战。

1.“共享媒体”挑战“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新闻媒体将传播者与受众分得很清,它们是“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播客式的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格局,新媒体不再有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传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人人即媒体”。因此,在播客网站上,我们不再提及“受众”一词,而更习惯说“用户”。

2.挑战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

在WEB2.0时代,网络传播成为“零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在技术层面,播客具有非线性传播、零门槛、低成本等优势,正是这种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以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3.打破时间地理局限,受众成为新闻源

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利用集团优势以及技术支持,方便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然而,播客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以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为例,央视大火发生半小时后,“草根媒体”先于主流媒体透露消息。一位叫“加盐的手磨咖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