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请深爱:如张爱玲般做优雅女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0:35: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文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果爱,请深爱:如张爱玲般做优雅女人

如果爱,请深爱:如张爱玲般做优雅女人试读:

第一章 你非我良人,怎知我情深——张爱玲的爱情观

缘,你也在这里

将只是萎谢了

婚姻的智慧

半生缘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缘,你也在这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爱》

◎爱情是因缘而聚

张爱玲写过太多关于爱情的文章,但是在那么多的文章里,《爱》大概是别有一番意味的一篇。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修饰,更缺乏曲折离奇的情节,但是却有一句轻轻的“噢,你也在这里吗”,仿佛道尽了所有爱情的开始。

爱,因缘而聚。如果说,爱是一汪清泉,那么,缘就是石子投入泉水中荡起的阵阵涟漪;如果说,爱是一场旅行,那么,缘就是擦肩而过的匆匆旅人。缘分聚散如浮萍,不知有多少缘成就了爱。

纵然张爱玲写了那么多的爱情小说,但是她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故事,仍是最多的被人们翻来覆去不停地拿出来品读的一段。

抛却人品道德一类的问题不说,胡兰成其实是个极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得到张爱玲的青睐。胡兰成祖籍浙江,生于1906年,自幼家境贫寒,却喜好读书。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大概也显不出他的不同来,但是在乱世纷争中,胡兰成凭借有才气,有性格,活得足够恣意,所以也就活出了几分模样。

胡兰成的著作有许多,其中最出名的还是那本自传《今生今世》,以后的人再也没有必要为他立传了,毕竟没有人能比他自己写得更真实,更完整。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和张爱玲之间的一段姻缘,让《今生今世》成为众多张迷分外不甘心,却又不可不读的一本著作。

这也难怪精于研究张爱玲的止庵先生说:“胡兰成有负于张爱玲,张迷们恨他。可毕竟是他,给我们描述了这段姻缘,因此张迷们又私下有所感激,否则,张爱玲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在资料上将付阙如。”

直到后来,《小团圆》的发表,这本张爱玲自传性质的小说,给人们研究她的人生经历提供了更加翔实的资料证据。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张爱玲和胡兰成到底是如何认识,如何结缘,又是如何相爱的。

1944年的初春并不算寒冷,胡兰成躺在庭院的躺椅上随意地翻看杂志,突然,一篇小说将他的心神牢牢地抓住,让他不由地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篇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此时的胡兰成因为种种原因在南京的旧宅里养病,以撇开外界的纷纷扰扰。他和《天地》杂志的编辑苏青有旧,故而苏青会常常寄些杂志给他打发时间,张爱玲的小说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缘分来得非常凑巧,又非常奇妙,如若错了哪一环,大概后面的故事就不会是这样发展了。

张爱玲的文笔紧紧抓住了胡兰成的心,他马上写信给苏青,对《封锁》赞不绝口,并期望能和作者认识。苏青也是张爱玲的好友,自然知道她的性格怪僻,不喜与人交际,所以回信婉拒,只言明作者是女子。但是这并没有打消胡兰成的念头,很快他就在随后的《天地》杂志上又看到了张爱玲的文章,这次更幸运的是,杂志上还刊登了张爱玲的照片。胡兰成见了照片,心里更加放不下了。

胡兰成执意从苏青那里讨来了张爱玲的地址——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马上兴冲冲地跑到张爱玲家拜访。当时接待他的是张爱玲的姑姑,姑姑言明张爱玲并不见外客。胡兰成不死心,隔着门缝递进去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祈求能和爱玲小姐见一面。

彼时胡兰成还是位非常有身份的人,张爱玲和姑姑忐忑之下,还是决定见见的好,更何况胡兰成素有才名,张爱玲也是听闻过的,心里大概也抱着以文会友的念头,故而第二日,张爱玲便给胡兰成打电话,言明要去拜访他,并且真的很快就去了。

两人见面的情形,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也有描写:“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像个作家,倒像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两人从品评时下的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相谈甚欢,很快便有了知交之感。胡兰成送张爱玲离开时,在弄堂口,两人肩并着肩,胡兰成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只一句话,就将两人的距离拉近了,张爱玲并不觉得他唐突,反而有种小女生的心动。此后,胡兰成频频去看望张爱玲,展开了追求攻势,完全不记得自己是已婚的人,甚至还是第二次的婚姻。一天,张爱玲将刊登在《天地》杂志上的照片取来送给胡兰成,在照片的背面,她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终究没能逃脱胡兰成撒下的“天罗地网”,两个人迅速地陷入了爱河。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1944年的8月,胡兰成向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提出离婚,这让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得到了一个升华的机会,那就是结婚。因为胡兰成怕时局变动会拖累到张爱玲,故而两人并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只是以一纸婚书为凭,也没有任何仪式,只请来了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婚书是两人共同写的:“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得到了一个看似美满的结果。

1944年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期,这不得不说有胡兰成很大的缘故,她自己也承认胡兰成对她的写作很有帮助,两人常会一起讨论文学甚至时政。在此期间,张爱玲完成的作品有《桂花蒸阿小悲秋》、《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凋》、《连环套》等,还有《谈音乐》、《谈跳舞》、《谈画》等散文。

◎爱是两心相印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样的爱情是让人称羡的,在茫茫人海中突然见到了你,也见到了爱。可是这样的爱情又是凄凉的,正如张爱玲和胡兰成。

爱是什么?

爱是你的眼中有我,我的眼中有你。

爱是你牵起我的手,我的眼角不由自主地弯起,满心欢喜;我拉着你的手,你的嘴角自然而然地上翘,满脸笑容。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所爱的人也爱着自己。

两颗彼此爱慕的心灵,不需要任何的语言,便能感触得到。短短的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便是一个天荒地老的爱情。

当两个心心相印的恋人相互表达爱意时,内心所蕴含的情感如同山雨欲来时的滚滚黑云一般上下翻滚,千回百转,话到嘴边,却只能说出三个字来:“我爱你!”是的,我爱你,正如同你爱我一般。

然而,更为深厚的感情,是连这三个字也能省去的。因为,心中有彼此,无须再多言。

爱情应是高尚而又纯洁的,爱情的最终结局是两人走到一起,用戒指套住两个人的人生,一起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婚礼中,那些祝福新人的词语,远远表达不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之情。

向往美好事物的人们将对爱情的向往化成了一篇篇优美的诗句:卓文君为爱私奔,只因“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唐明皇荒废朝政,只愿与玉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汉乐府民歌《上邪》中那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情誓言更是振聋发聩,令人震惊不已。“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清润如溪,缓缓流入心田。

诗句中的爱情,现如今终是难以寻觅。时间变快了,爱情慢慢地跟不上脚步。如同快餐似的婚姻,终将“爱”这个字抛在了九霄云外。他们的爱挂在嘴边,却没有装进心里,纵使开始时轰轰烈烈,难舍难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味道慢慢地变淡了,终于在某一次的爆发中随风消逝。难道说他们没有心心相印吗?不能,他们在相爱的时候,也是心心相印的,可是当不爱的时候,“爱情”这个词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正如同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样,凄美到让人惋惜。

◎你爱上他了吗

张爱玲在第一次拜访胡兰成之后,那个男人就被她完全地迷住了,于是,从胡兰成居住的美丽园到张爱玲和姑姑居住的赫德路公寓,就好似再也没有了距离。胡兰成每隔一天必定要去拜访一趟张爱玲,就安然地坐在张爱玲那“华贵到使我不安”的房间里,喝红茶、吃点心、谈文艺。

显然,他在追求她,而张爱玲呢,此时自然也不会全无心动,毕竟胡兰成这样的男人在她的生命中还从不曾出现过,她的父亲、弟弟、伯父等亲近的男性们没有一个是这样的,她也被他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甚至谈论到了张爱玲写作的收入问题,这种私密的话题在并不算太熟悉的男女之间本就很突兀,更何况主人公还是那个不善社交、有些内向的张爱玲。

在张爱玲的眼中,此时的胡兰成几乎完全符合她的想象和期待,“眉眼很英秀,国语说得有点像湖南话。像个职业志士”。不然以她的性格,是断然不能够与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男人畅谈几个小时的,这已经不能用“欣逢知音”来解释了。《小团圆》中张爱玲透露出自己当时的内心:“她崇拜他,为什么不能让他知道?等于走过的时候送一束花,像中世纪欧洲流行的恋爱一样绝望……”

而胡兰成呢,他毕竟是个结过两次婚的男人,对待爱情总不会像情窦初开的张爱玲那么容易陷进去,但是我们看他的《今生今世》里写道:“我常时一个月里总回上海一次,住上八九天,晨出夜归只看张爱玲,两人伴在房里,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连同道出去游玩都不想,亦且没有工夫。旧戏里申桂生可以无年无月地伴在志贞尼姑房里,连没有想到蜜月旅行,看来竟是真的。”他竟然也爱惨了的,连只是简单地日日对坐、说话、相处就让他心内雀跃地想要“啸歌”,他们这是一见钟情了!

那个时候的胡兰成是爱上了张爱玲的,张爱玲也是爱着胡兰成的。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又明明白白地让人无法忽视,好像那个时期的爱情老电影一样,委婉、华丽。

短短三年,张爱玲品尝了人生中最美的爱情,也经历了最为痛苦的背叛和分手。从认识到相知,半年的时间,张爱玲便与胡兰成坠入了爱河,只因为她爱上了他。在这半年里,张爱玲是幸福的,胡兰成总是会抽出很多时间来陪她,一起喝茶,一起讨论文学。共同的文学追求,不仅仅使她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更使她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世人很难理解他们的爱情,不仅因为他们身份地位的差异,就连年龄也是相差很远。然而,胡兰成能懂得张爱玲的内心,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童年不幸而产生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因为一个“懂得”,张爱玲便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胡兰成,并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

正是因为爱他,所以在之后胡兰成离开她与汉阳医院产科的17岁见习护士周训德在一起时,她也只是默默承受。他们之间的爱情终究是要变淡了。胡兰成的滥情,对张爱玲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一次又一次地背叛,转过身来仍然牵连着她。终于,张爱玲在得知胡兰成和范秀美在一起时,说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这段话,是张爱玲对她这一生中最美的爱情的一个心酸总结,因为,她知道,结局已经真的无法挽回了。爱情的失落,使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一个低谷。

你爱上他了吗?

爱上他后的感觉是美妙的。爱上了,就不会去考虑后果,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爱上了,你就总会想着他,念着他,他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在你的脑海中都是最美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正相爱的人,眼中只有彼此,容不下别人,更不容有一星半点玷污他(她)的存在。爱到疯狂极致时,他即便是恶魔,你也会觉得天使才是罪恶,而恶魔则代表正义。

你爱上他了吗?

只有爱上了,两人相处才是和谐的、温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在彼此眼里都是幸福的所在。他的悲伤是你的悲伤,他的喜悦也是你的喜悦。在繁忙的工作中,仍不会漏接他的电话;在深夜的睡眠前,一定要有短信的“晚安”;当你听到他生病,会感觉担心和焦虑;当你渴望照顾他的生活,当你愿意为了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当你将他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为他感到不平,替他感觉气愤,此时你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

你爱上他了吗?

爱是自私的。你爱着他,就不会容忍任何人染指。因为患得患失,所以喜怒无常。爱是盲目的,因为喜欢,所以你可以连篇累牍地夸赞他,直到聆听的人感到厌烦,你仍然意犹未尽。爱也是无偿的,为了爱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爱玲印象《爱》《爱》是张爱玲创作的一篇散文,从文中不难看出张爱玲的一些爱情观。全文不长,不妨抄录于后,让大家都来品读一下。这是真的。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就完了。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将只是萎谢了我要你选择,你到底是不肯。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

◎黯然落幕的爱情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工作,开始与张爱玲长期分离。但是,胡兰成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物,离开了张爱玲,自然要寻找另一个女人来填充他的生活。来到武汉不久,胡兰成便和护士小周如胶似漆,而且他并不曾向小周隐瞒张爱玲的事情,全然将张爱玲抛在脑后,而张爱玲却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仍是常常寄信来,和他聊些生活的琐碎小事,一如既往地爱着他。胡兰成也曾在给张爱玲写信时提到小周,但是言辞含糊,只说是个可爱的女孩子。张爱玲也只想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怎样呢,于是也并未放在心上,只说:“我是最妒忌的女人,但是当然高兴你在那里生活不太枯寂。”

但是胡兰成辜负了张爱玲的信任,不知道他此时将张爱玲放在了什么位置,只是但凡张迷看到此处的时候,都不免要骂他几句了。

1945年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看望张爱玲,在张爱玲的住处与她一起生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将小周的事情完全告诉了张爱玲。可想而知,张爱玲听后产生了多大的震动,她自己爱胡兰成爱得是如此的忠贞,但是胡兰成却轻易地辜负了她。胡兰成大概心里觉得张爱玲这样脱俗的女子是不会计较这些的,但是他忘记了爱情里从来容不下第三者,他错看了张爱玲,还在沾沾自喜,全然不知道自己对这个女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他也是被女人惯坏了的,潜意识里,竟然觉得自己应该是可以享有“三妻四妾”的士大夫呢!

5月,胡兰成又回到武汉,竟然觉得是“回家”了,他将自己和小周的住处称为家,又浑然忘记了张爱玲。只是好景也不长,胡兰成被迫离开武汉。临走前,胡兰成还不忘浪漫,嘱咐小周:“你的笑非常美,要为我保持,到将来再见时,你仍像今天的美目流盼。”只是可惜,这一次分别是他和小周的最后一次见面,小周也不过是个可怜的痴情人罢了。

胡兰成化名张嘉仪,逃到了浙江,住在姓斯的一户人家。这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学,胡兰成年轻时也曾在斯家住过一年,故而还算熟识。此时斯家的男主人已经去世,斯家便做主安排胡兰成去温州。温州是斯家庶母范秀美的娘家,故而由范秀美和胡兰成一道过去。路上胡兰成却和范秀美产生了暧昧。范秀美比胡兰成还要大两岁,和斯家的男主人有一个女儿,胡兰成竟是全然都没考虑。到了温州,两人便以夫妻相称,连范家人和周围的邻居也都以为两人是夫妻呢。

此时,已经半年未见到丈夫的张爱玲一路寻到了温州,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难堪和尴尬的三角关系。胡兰成将张爱玲安排在旅馆里见面。一天早晨,胡兰成感觉腹痛难耐,却强忍着不说,等范秀美来了,他便好像找到依靠一样马上说自己肚子痛。张爱玲见此,怎么会不难过、不失落。

还有一次,张爱玲见范秀美长得美,便想为她画像,只是画了一半却不由地停下来。等到范秀美离开后,胡兰成问她怎么没有画下去,张爱玲不无哀怨地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

原本一个小周,张爱玲还能自欺欺人地认为两人不过是惺惺相惜,并没有什么,便是嫉妒也暗暗忍耐了,但是对范秀美,眼看着她与胡兰成俨然一对美满的夫妻,而且胡兰成对她又是那样依赖,张爱玲心里早已经是伤透了。

张爱玲离开温州的时候,天上下着小雨,似乎也在替她哭泣。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已经预见了自己和胡兰成这段关系的结尾,怕是很难有圆满了。

以后有几个月的时间,两人的关系都是淡淡的。更让张爱玲难过的是,范秀美怀孕了,但是时局不允许,只能到上海来打胎。本来这些事情是由胡兰成的侄女来处理的,但是因为范秀美没有钱,只能拿出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字条,胡兰成的侄女便去找张爱玲借钱,张爱玲便将一只镯子给了她,让她当了去给范秀美做手术。

随后,胡兰成有事途经上海,在张爱玲的住处停留。他大概也是心绪不宁,指责张爱玲对自己的朋友斯家的四少爷招呼不周,两人就此大吵了一架。晚上,两人平静下来坐在一起聊天,胡兰成不但不对自己的滥情羞愧,反而洋洋得意地问张爱玲他写的关于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如何,还将自己和范秀美的情史都说了出来,隐隐有想要将张爱玲、小周和范秀美都接到一起,享受“三美齐聚”的生活。

张爱玲失望透了,她终于看清楚了这个自己一直以来爱着的男人的真实面目,是如此的丑恶。当夜两人便分房而睡。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边告别,张爱玲伸手抱着他,哽咽地叫着他的名字。此时的张爱玲并不是在喊胡兰成,她是在痛惜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憧憬。她会哭泣,会难过,但是不会在爱情里低头。

这一次见面,是胡兰成和张爱玲一生最后的一次见面了。

随后两年,胡兰成开始着手写《山河岁月》,又结识了温州一带许多有名望的文人,并进了一家中学教书。眼看着情势渐渐好起来,他便忍不住写信给张爱玲炫耀。哪知道,张爱玲竟然会回给他一封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张爱玲等到胡兰成劫难过去才提出分手,同时随信寄去30万元钱,是她写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稿费。此时的胡兰成才大梦初醒:自己的齐人之福是真的享受不到了,张爱玲已经决然放弃了他。

张胡之恋落下了帷幕,张爱玲不仅爱已经“萎谢了”,她的创作也步入了低谷。1947年后,张爱玲不再有任何的意态飞扬,她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和孤独,文风中的华丽也全部收敛起来,渐渐转为平实,又渐渐“枯瘦”。

20世纪50年代初,胡兰成已经移居他乡。后来,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虽然没有抬头和署名,但是熟悉的字迹还是让胡兰成的心火又燃了起来。明信片是张爱玲从美国寄来的: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的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战难和亦不易》是胡兰成最早的一部文集,收进了他在1939年为《南华日报》写的社论,而《文明的传统》则是他在武汉时写的社论的汇编,两书的出版已有十多年之久。胡兰成大喜过望,忙回信过去:爱玲:《战难和亦不易》与《文明的传统》二书手边没有,唯《今生今世》大约于下月底可付印,出版后寄予你。收到你的信已旬日,我把《山河岁月》又看了一遍,所以回信迟了。

等到《今生今世》出版之后,胡兰成果真给张爱玲寄了过去,还不断写些缠绵的信件,希望能借此挽回张爱玲的心。但是张爱玲一直没有回音,直到最后,才寄来一张短笺:兰成: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寥寥数语,如同陌路。胡兰成一见,便明白他和张爱玲之间再没有可能了,张爱玲已经决然地放手了,就像鲁迅说的:“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记得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的开头写道:“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她和胡兰成的这段十几年的恩怨纠缠,究竟孰是孰非,回头看看,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就像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最终决绝,曾经的生死契阔都付诸流水。张爱玲曾经给胡兰成写过一封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在雨中撑伞站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张爱玲终究是选择了放手,尽管流血不止,尽管已经低到尘埃里。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有美好结局,许多的爱情最后不得不以“萎谢”作为结局,但是,爱了就是爱了,散了就是散了,张爱玲有一句话可以解读世间一切爱恨:“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谁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行云流水?当爱情来时,谁又能独善其身,保持清醒?有时候,爱情是一场男与女的战争,没有硝烟,最后,也没有胜负,只看谁比谁更惨重。

以今人的眼光俯瞰历史,大抵觉得,在写作上,张爱玲是个天才;在爱情上,她还不够聪明。他们之间,是贵族小姐与穷书生的短暂爱情,是大叔与花样女子的错爱,在现在看来,更是一个女人遭遇渣男的过往。

那些往事,因为隔着久远的时光,更显迷离和传奇。

从张爱玲的作品《色·戒》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她本人一生的爱恨情仇与心路历程。《色·戒》是张爱玲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早在1950年,她就已经完成了这篇小说的写作,但是她不断修改完善的时间,长达30年。直到1978年她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更是在卷首语中这样叙述:“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了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了最擅表演同时也是最漂亮的女大学生王佳芝来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行动即将成功之际,王佳芝竟然被易先生感动了,放弃了自己的行动。

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是不是爱情?张爱玲在文中是这样表述的:“那,难道她(指王佳芝)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有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现在看来,王佳芝爱上的应是爱情本身,“那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这便是佳芝让老易逃跑时的真实心境。女人的爱不会装模作样,她们爱上时,会把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的,甚至于她们的生命。王佳芝就为了爱葬送了自己的花样年华,无关是非,无关政治,只与爱有关。因为她放走的易先生在刚刚脱离危险之后便很快采取了报复行动,“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统统枪毙了。”如此冷酷阴险的报复行为,也与一般虚伪男人对待自己女人的惯常做法符合。对此,张爱玲总结出易先生这类男人的情爱价值观:“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而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经历与王佳芝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同样是爱上一个足以当自己父亲的男人,同样是被抛弃。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时候,她24岁,他38岁。所不同的是小说中的女主角王佳芝肩负了实施美人计的神圣使命,而现实中的张爱玲则是主动地投桃报李;王佳芝最终被她的男人杀害,而张爱玲因为这个男人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对于胡的品性、为人,张爱玲自然是十分清楚的,可是她从来不在乎。恋爱的女人是管不住自己的。

虽然如此,但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不欺骗自己的感情,也绝不容忍别人的欺骗。当她发现胡兰成的花心本质后,傲然离去,而且一生永不相见。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我们又看到了张爱玲和李安的《色·戒》,从可爱可悲又可怜的王佳芝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又似乎从张爱玲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

爱情很美,就是因为太美,才会留下那么多遗憾。世人都认为张爱玲爱胡兰成不值得,可是,不管值不值得她都爱了,她就爱了,那么高傲的一个才女为了他甘愿低到尘埃里去,而他还不好好珍惜,对此张爱玲的爱除了就此枯萎,又能奈何?

爱从来就不是等价交换,所以,爱,就不要问值不值得。正如刘欢唱的那首歌的歌词:“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爱玲印象《今生今世》《今生今世》是胡兰成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民国女子》等章节提到了他和张爱玲的一段婚姻,所以,此书一直是作为海内外研究张爱玲及其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据。当然,对于众多张迷而言,一直认为书中的内容颇有不实,直到张爱玲去世后出版的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两相对照,却也觉得胡兰成的文中并没有作假。当然,作为在民国时期一度“叱咤风云”的人物,胡兰成的书同样也是了解民国以来政治变幻和风物人情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婚姻的智慧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张爱玲《更衣记》

◎并不完美的第二次婚姻

其实,从真正的法律意义上而言,张爱玲和胡兰成并不算是夫妻。张爱玲离开祖国到美国后,结识了剧作家赖雅,和他才算是真正缔结了婚姻。当然,我们在此还是称它为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来到了美国,虽然此时她的作品的英文版已经在美国出版,但是生计依然艰难。次年,她不得不写信给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请求帮助。

这个文艺营是在1907年的时候,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的遗孀玛琳·麦克道威尔夫人创建的,用于向一些有才华的但是生活贫困的艺术家提供免费的住宿和良好的创作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甚至取得成功。张爱玲的求助信寄出后不久就得到了文艺营的回复,他们为她提供了一间宿舍和一个工作室。

在文艺营中,每天上午,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共进早餐,之后便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专心创作。文艺营中,为不影响艺术家们的创作连续性,会将个人的午餐放在他们工作室门口的篮子里,供其自由提取。而下午4点以后,就是文艺营的自由活动时间,艺术家们可以尽情享受休闲生活,然后是共进晚餐的时间。

张爱玲就是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认识了赖雅。赖雅是德国裔,毕业于宾尼法尼亚州大学文学专业,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后来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辞职后成为自由撰稿人。赖雅博学多才,出口成章,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是他的好朋友。但是他因为生性喜欢自由,不愿意被束缚,所以早早和自己的妻子离了婚。他们共同生育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一直负责照顾他的生活。赖雅还是好莱坞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很受导演和制片人的喜欢。不过,悠闲的享乐生活逐渐埋没了他的创作才华,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没能得到出版。他也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进入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1956年3月的一天,赖雅认识了张爱玲,在他眼里,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庄重大方,带有一股无法言说的东方魅力。他们逐渐开始了交流,他也逐渐了解了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半个月后,张爱玲邀请他到自己的工作室做客,将自己写的英文版的小说给他看。赖雅看后赞叹不已,他几乎不敢相信这么优美的作品就是眼前这个有些瘦弱的女子所作。他们之间的好感与日俱增,谈话的话题也从文艺创作逐渐蔓延到政治、书法,甚至生活琐事。可想而知,这对忘年交很快地陷入恋爱里。这一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

张爱玲和赖雅之间的感情发展得比他们预想的要快很多,此时,赖雅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他又获准去了纽约州北部的耶多文艺营。张爱玲只能依依不舍地将他送走,甚至不顾自己的拮据,将身上所剩的全部的钱都给了他。赖雅到了耶多文艺营后,不断地给张爱玲写信,盼望着自己10月份再次回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生活的可贵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7月,赖雅收到了张爱玲的来信,她怀孕了。赖雅非常吃惊,但是他并不是个懦弱的男人,在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之后,他很快便给张爱玲寄去了一封求婚信,他愿意和这个女子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兴奋的张爱玲没有耐心再等待回信,她匆匆来到了赖雅所在的耶多文艺营。当晚,两人在餐厅共进晚餐的时候,赖雅向她求婚。

虽然两个人结婚了,但是经过讨论,考虑到他们的现实状况,他们并没有留下那个孩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1956年10月,赖雅回到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不过不幸的是,他中风了,而且自此之后,他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这为两个人的婚姻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赖雅和张爱玲的婚姻持续了11年时间,在此期间,张爱玲也享受了一段平静安稳的家庭生活,算是圆了“现世安稳”的梦。但是,因为赖雅的病痛、经济的压力,张爱玲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这大概是她始料未及的。不得不说,赖雅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英文写作方面。而且赖雅是全心爱着她并依赖着她的,这和胡兰成的滥情完全不同。

1958年11月,张爱玲和赖雅迁居到了亨廷顿·哈特福基金会文艺营,赖雅饱受背部疾病的困扰,张爱玲需要常常给他做按摩,以放松他背部的肌肉,减少疼痛。此后几年里,赖雅因为年纪渐长,加上曾经中风的影响,身体每况愈下,而张爱玲也迫于生计的艰难,希望能找到新的出路。

1959年,张爱玲和赖雅离开文艺营,经过8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抵达旧金山,选定了布什街645号公寓作为暂时的栖身之地。赖雅还在附近找了一间小办公室,每天去那儿写作。自此,他们算是过上了一段稳定正常的婚姻生活。

这几年的时间里,张爱玲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得不接写一些“烂”剧本,以获得生活费,尽管如此,张爱玲一直没有放弃写作的事业。但是,由于她对美国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她很难写出为美国社会所接受的作品。而她对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素材写出的作品进行的修改,同样很难让美国人接受。

张爱玲将自己的中文小说译成英文,然后寄给纽约的一家出版公司,却被拒绝了。后来她同意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小说改编为广播剧,以获得1000多美元的稿酬。但是见自己的作品被修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张爱玲感到非常失望。而后,她寄给出版社的第二部小说《粉泪》,同样被告之不准备采用。收到这个消息,张爱玲大受打击,她病倒在床上,几天不能起身。

1959年,张爱玲将陈纪滢的中文小说《荻村传》改写并译为英文,然后送到了纽约的勒德尔出版公司,但是出版商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认为不会有好销量。张爱玲又转而寻找其他的代理,终究没有找到愿意出版此书的出版商。年底,张爱玲又收到好朋友炎樱的来信,说她写的《北地胭脂》未能被出版商接受。张爱玲再也无法忍受,恸哭流涕。她的作品一次一次被拒绝,她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对她的一种抛弃,继而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1961年,张爱玲终于做通丈夫的工作,回乡寻求发展。10月13日,张爱玲悄然抵达台湾,这是分别6年后她再次踏上故土。此时的台湾,已经兴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她的作品被台湾的年轻人们所推崇和喜爱,这也是台湾最早的一批“张迷”。在台湾,张爱玲结识了陈若曦、王祯和、白先勇等几位作家,并应王祯和的邀请去他花莲的老家做客。但是,这次台湾之行并不是十分顺遂的,期间,张爱玲收到赖雅再次中风的消息,而她此行的目的——直接采访张学良、为她的作品准备资料的要求也被拒绝。

为了挣钱,张爱玲不得不在香港待了几个月的时间,为香港电懋公司写《红楼梦》的电影剧本。如果剧本得到采用,她可以获得1600美元至2000美元的稿酬。为了能够及早返回赖雅身边,张爱玲每天要从上午10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她的眼睛本来就不好,时常出血,而现在繁重的工作促使她的眼疾迅速恶化。她的双腿也因为长时间坐着而肿胀不已,甚至连旧鞋子也穿不进去,但是她又舍不得买双大点的新鞋来穿,只能寄希望于年底大减价的时候再说。《红楼梦》剧本写完后,因为种种原因,电懋公司并没有审批通过,而是搁置在一边。张爱玲陷入更大的经济困境中,她甚至于连买副眼镜的钱都没有了。虽然随后她又接写了另一部剧本,并获得了800美元的稿酬,但是《红楼梦》剧本的杳无音讯,使张爱玲的精神受到巨大打击。1962年,香港电懋公司的后台老板陆运涛因飞机失事丧生,公司失去了经济靠山,张爱玲也失去了经济来源,她在这里谋求发展的想法也化为了泡影。

1964年,张爱玲返回美国,去照顾不慎摔断了大腿的赖雅。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张爱玲在自己的起居室里支起一张军用床,一边写作,一边护理。此时的赖雅已经完全瘫痪在床,完全依赖张爱玲的照顾,而且赖雅也无力再进行任何创作,所有的经济压力全部压在了张爱玲的身上。他们不得不放弃华盛顿的公寓,搬到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所——位于黑人区的肯德基院。后来,张爱玲在迈阿密大学谋到驻校作家的职位,便和赖雅搬到了迈阿密,之后又搬到了牛津,直到1967年10月8日,送赖雅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张爱玲也没有放弃过赖雅,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生活固然是痛苦的,但是能两相厮守,不知道张爱玲心中是不是能觉得幸福一些。

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又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或许这就是她对自己和赖雅的婚姻的一种回答和注释。

◎婚姻是“谋生亦谋爱”

婚姻的定义从来没有改变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梦想,是每个女孩儿都有的,而所有的爱情最终都将走进婚姻的殿堂,就像所有的童话都会结束在“王子和公主一起快乐地生活”一样,也许婚姻从来不在童话里。

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固然有着种种的不完美,更有生活的困顿让两人深受折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张爱玲从未后悔过嫁给这位年长自己29岁的男人,她大概是真的有“恋父情结”,无论是胡兰成还是赖雅,都是年长她许多的人。张爱玲也曾宣称:“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

婚姻中,双方的年纪其实并不算重要,但是也不免需要考虑到,两个人既然决定成家,总是需要有足够的责任感,而往往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都是年纪渐长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女孩子们在选择进入婚姻之前,必须要知道的是自己选择的良人是否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否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像胡兰成那样滥情的男人千万不要考虑。大凡在爱情的较量里,再聪明的女人也比男人更容易受伤,正如张爱玲和胡兰成,最后也不过是惨淡收场的结局。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谋生之外亦谋爱。”这句话大概可以精辟地概括婚姻,物质与精神都要兼顾。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句话的反证。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失败,在于胡兰成的责任感缺失和自我放纵,也在于那个纷乱的大时代,谋生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张爱玲以难民的身份远赴美国,这时她成熟了一些,面对生存的压力,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如何在美国生存下去成为一个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她与赖雅宿命般地相逢。虽说此时赖雅也是穷困潦倒,但是他美国公民的身份、西方男人特有的浪漫和体恤、积淀了半生的人际关系,都可以帮助张爱玲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可惜的是,生活从来都不完美,婚姻也总是会遭遇很多难题。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开始没多久,丈夫开始缠绵病榻,她再次面临需要“谋生”的窘迫,这种窘境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结束。

同是民国时期的才女,相对于林徽因几近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张爱玲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婚姻上似乎都不能带给我们太多的指导性。这个女子的生活到处都是缺陷,婚姻更非童话,而是赤裸裸的背叛与沉重的负荷。这就是真实,不仅是她的,也是你我的。

婚姻也是一门学问,不论是刚刚成家的小夫妻还是已经相伴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在婚姻这所学校中,永远都是一个虔诚的学徒。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

幸福的定义是长时间地得到心灵欲望的满足,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并且持久地保持愉悦的心情,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幸福。而婚姻中的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这需要夫妻之间互相磨合、共同努力。

外人无法窥探张爱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就无法得知她对自己的婚姻满意与否。但看她对赖雅11年的不离不弃、相伴相守,在年轻时轰轰烈烈过后,她也终归平淡了。多少人迷着她,因她的作品乃至她本人身上,都能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模样。我们也终于愿意承认,婚姻不是童话故事,它是“谋生之外亦谋爱”。爱玲印象麦克道威尔爱德华·亚历山大·麦克道威尔(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 生于1860年12月18日,美国著名作曲家。1877年,麦克道威尔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后来又到法兰克福,拜拉夫为师进行音乐训练。1879年,麦克道威尔结识了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并跟随他学习了一段时间。1885年,他移居威斯巴登,1888年返回美国,最后在波士顿定居。1889年,麦克道威尔发表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并获得极大的好评。1896年,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还曾被选为美国音乐家和作曲家协会主席。1904年,他因为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不得不辞职离开。1906年,麦克道威尔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损,1908年在纽约不幸逝世。麦克道威尔有两部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四首钢琴奏鸣曲,以及钢琴小品集《林中素描》、《海洋小品》、《炉边故事》、《新英格兰田园诗》。1907年,麦克道威尔的夫人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伯勒创建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用以扶助贫寒的艺术家进行创作和进修,初衷就是要让有才华的艺术家可以摆脱世俗生活的牵绊,而在环境优美的文艺营专心地从事文艺创作。发展到现在,文艺营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艺术胜地,许多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包括张爱玲和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半生缘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很多年以前,我们刻骨铭心的爱过或被人刻骨铭心的爱过的都已经是昨日的黄昏。——张爱玲《半生缘》

◎解读《半生缘》《半生缘》原名《十八春》,是张爱玲早期创作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在她旅美期间,修改并更名为《半生缘》。

故事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沈世钧与顾曼桢从相知、相恋、相爱,到最后不得不分别,时隔18年后再次遇见,却已经人事已非的一段都市情感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温婉、凄迷、华丽和堕落如光与影一样纠纠缠缠的上海。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个人在一个纺织厂工作,继而逐渐熟悉,并成为好友。顾曼桢性格温柔且坚强,许叔惠则开朗活泼,颇有些孩子气,而沈世均则个性稳重,敦厚温和。在一天一天的相处中,顾曼桢与沈世钧相爱了。

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因为要照料全家老小上下7个人的生计,不得不在17岁的时候,忍痛离开初恋情人张豫谨,去舞厅做了舞女,并逐渐堕落。尽管顾曼璐是为家里挣钱,维持全家的生活,但家人们并不理解她,反而认为她的身份丢尽了全家的颜面。

顾曼璐感觉年华逐渐老去,无法一直靠出卖色相生活,为了后半生能够有所依靠,她只能选择一个差不多的男人结婚,那个人就是祝鸿才。一个“笑起来像猫,不笑的时候像老鼠”的狡猾可恨的男人。不过,这个时候的顾曼璐只期望能牢牢抓住后半生的饭票,稳住自己“祝太太”的地位。婚后的祝鸿才,很快就厌弃了顾曼璐,继续花天酒地,而顾曼璐为了能挽留住他,不得不寄希望于为祝鸿才生个孩子,但是因为曾经多次堕胎的经历,让顾曼璐根本无法怀孕。在察觉到祝鸿才对妹妹顾曼桢的觊觎之后,走投无路的顾曼璐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那就是将自己的妹妹拉进这段婚姻里,让她来替祝鸿才生个孩子,两个姐妹共侍一夫。

顾曼桢和沈世钧的感情之路同样不平顺,沈世钧的母亲认为顾曼桢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一直希望他能和南京名门石家的女儿石翠芝结婚。而石翠芝却和沈世钧的朋友许叔惠相爱,但是同样遭到有门第之见的石母的反对。两对恋人同样被各自的父母所阻拦,恋爱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顾曼桢还不知道自己的姐姐已经打定主意向自己伸出黑手。趁着沈世钧离开上海去南京的机会,顾曼璐联合自己懦弱的母亲,将妹妹顾曼桢幽禁在自己的住处,让祝鸿才强暴了她。等到沈世钧从南京回来,却从顾母那里听说顾曼桢已经和许叔惠结婚,灰心失意之下,他接受了父母的安排,终于和石翠芝成亲。

顾曼桢在饱受凌虐之后,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并借机逃出了姐姐家,辗转离开上海,隐居在一个小地方,以教书来养活自己。不久之后,顾曼璐积郁成疾,病逝了。顾曼桢收到消息,想到自己的孩子无人照顾,最终不得不回到上海,嫁给了祝鸿才;后来又离了婚,带着孩子孤独地生活。

眨眼间,18年过去了,顾曼桢和沈世钧在上海的街头不期而遇。张爱玲写道:曼桢道:“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作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张爱玲写《半生缘》的时候,已经摒弃了过去华丽的文风,日渐趋于平淡和朴实,但是文章中的情感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有所减淡,反而越来越浓烈了。顾曼桢和沈世钧终究没有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被冷酷的现实和无情的时代所消磨,不得不走向悲凉凄惨的最终结局。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人生的阴错阳差大抵也只能这样来聊以安慰了。

◎初恋这件小事《半生缘》说是缘,不过是有缘无分,顾曼璐和张豫谨、顾曼桢和沈世钧、石翠芝和许叔惠,三对有缘人,最终都落得各自天涯的结局。不过是半生辗转,爱情终究花落尘埃。时间流淌,现世的生活慢慢地进行着,只有用回忆来祭奠最美的“初恋”。

初恋,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忘记的一段情感,它是一种浓缩的纯情,虽然时间很短暂,却让人终生难忘。初恋是一杯美酒,让人身心陶醉;是一道彩虹,出现在最美的天空里;是一条小溪,清澈纯净,缓缓流淌;是一首夜曲,悠扬宛转,引人无限遐想。

当少女们在内心深处埋藏了一个人的身影时,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纯纯的心开始萌动,爱情开始在心里发芽。这样的感受是如此的新奇和绚烂,不管结局是好是坏,是喜结良缘还是分道扬镳,初恋都会成为女人一生情感记忆中最为亮眼的一抹色彩。

初恋是一种解也解不开的情结。在少男少女们情窦初开的年龄,或许会有人默默地喜欢你,每天关注你,虽然你们不会将“喜欢、爱”说出来,但是你们之间却拥有默契,那种不用言说的爱意是如此的神秘、小心。哪个女孩子在中学的时候不会对一个男孩子产生心动,又有哪个男孩子不会对美丽的女孩子心生向往。每天,装作无所事事地走过对方所在的位置,只是为了看一看他的表情是喜还是悲,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兴奋激动慌乱的情愫,带着甜也带着涩,这就是初恋的味道。

越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初恋似乎越加宝贵。当人们不再年轻,回头感叹时光的流逝、容颜的褪色,似乎只有初恋成了人生记忆中最美丽的一页书签,就存在那段最美好的年月中,记录人们曾经的风华正茂和少年意气。

初恋是美好的,有时候也是带着遗憾和淡淡的哀愁的,它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那里毫不起眼,却扎下了深深的根。初恋让每个人都刻骨铭心,初恋的感觉也让人终生难忘,初恋或许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甜蜜的味道却被封存在记忆的匣子中,只要打开就会慢慢地散出馨香。爱玲印象从《十八春》到《半生缘》1950年,张爱玲以笔名“梁京”在上海《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小说一口气连载了近一年时间,直到次年的2月中旬才结束。小说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其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令张爱玲出名的《传奇》和《流言》。《十八春》也因此而引起了当时的上海文化局局长夏衍的注意,《亦报》的主编龚之芳后来回忆说:“《十八春》连载后,有一天夏衍把我找去,问我‘梁京’这个作者的背景。我只好告诉夏衍,‘梁京’就是‘张爱玲’。他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个值得重视的人才。”1951年《十八春》连载完成之后,张爱玲又对内容进行了整理,然后在11月的时候由《亦报》出版了单行本,全书共分为十八章,隐隐有“十八年分别”的意味。1955年,张爱玲在美国期间,对《十八春》的下半部分进行了修改,更名为《半生缘》,于1966年由《皇冠》杂志和《星岛日报》进行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倾城之恋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张爱玲《倾城之恋》

◎解读《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不甘心自贬身价,但又因为家庭的压力不得不快速地寻找再婚出路,在遇到华侨富商范柳原后,便拿自己当作赌注,远赴香港,以博取范柳原的爱情,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钩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因为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范柳原回来寻找她,两个人相依为命,终于敞开心扉,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倾城之恋》的最后难得是个圆满的结局,白流苏得偿所愿地再婚了,丈夫还是范柳原这个娘家众人都觊觎的好丈夫人选,在娘家可以扬眉吐气一番,而花花公子范柳原也终于褪去了浮华,开始接受平淡现实的生活。正如张爱玲说的,用一座城的陷落来成就两个自私的人的结合。

张爱玲的朋友苏青在看过《倾城之恋》后说道:“流苏是个好女儿,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估低了价,原因是她离过婚,再醮的对象一般都以为无非像那个姓徐的一样在海关里做事,新丧的太太,丢下了五个孩子,他急等着续弦罢了。不料柳原却看中了她,幸运竟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白流苏是个聪明的女人,这大概也是张爱玲所希望的那样。虽然流苏在父母的要求下有了第一次婚姻,但是一旦她过不下去了,竟真的离了婚,在那个时代是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而后,离了婚的丈夫死了,娘家哥哥竟想着让她回去守寡,以换些钱财回来,流苏自然是坚决不肯的。娘家的逼迫,让她不得不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将自己再次嫁出去,故而托到徐太太。“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性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

徐太太给她介绍了个刚丧偶的海关工作人员,去给五个孩子做继母。这样的人家,让一直自视颇高的白流苏如何甘愿。此时,妹妹宝络的相亲对象范柳原的出现,恰恰成了她的一根救命稻草。张爱玲写道: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

这里,可以看出白流苏果决和坚韧的性格特征,如果再深入地剖析下去,人格的自私性也无所遁形。

白流苏依然听从徐太太的建议来到香港,寻找和范柳原相处的机会。白流苏来到香港,看似是她自己的决定,大概也是想到了这是范柳原的安排,不过是装糊涂罢了,所以才会在下船的时候感叹“在这夸张的城市里,就是栽个跟斗,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白流苏和范柳原从交往开始,就是一场博弈,双方你来我往,逗引埋伏,互相较劲,不亚于一场激烈的厮杀。在白流苏眼中,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情”,而在范柳原眼中,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说她“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他尤其喜欢她身着旗袍、低头不胜娇羞的模样,因而想要勾引她,但却无意娶她。

白流苏洞察了范柳原的心机,因而愿意给他亲近的机会,但却一直不肯再进一步,因为她明白,“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这便是白流苏的精明所在,她并非如传统女性那样真的是看重“贞洁”,而是将这些作为可以和范柳原一较高下的砝码,她费尽心思地维护着自己的身价,以期能得到范柳原的明媒正娶,真正坐上“范太太”的宝座。

在香港的日子里,范柳原耍尽手段,终究没能让白流苏妥协,她固执地坚守着最后的底线。但是这样的情形并不长久,白流苏决定以退为进,告诉范柳原自己要回上海去,结果范柳原没有反对,真的送她回家了,他觉得流苏是逃不出他的手心的。

白流苏回到娘家,受尽了冷遇,在那样一个维持着旧有传统的固执得近乎苛刻的家族里,白流苏只能默默地忍耐着。

范柳原终于又来了信,不过是一行字:“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冷情得厉害。连白老太太也劝说流苏去香港,她这个时候终于明白自己是真的输了。她就这样的下贱么?她眼里掉下泪来。这一哭,她突然失去了自制力,她发现她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于是第二次离开了家上香港来。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

再次来到香港,便是白流苏默认了自己的身份,她最终还是没逃出他的掌控。如果故事就这样结尾,倒也符合张爱玲一贯的悲哀苍凉的风格,“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然后以一方的妥协为结局。不过,张爱玲的笔下,情节一转,战争爆发了。原计划去英国的范柳原没有走成,他回到白流苏租住的公寓里寻找她,两个人在轰然的炮火中相依为命,“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两个人终于彻底地敞开了心扉,“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故事的最后,他们登报结婚了,两个人都获得了完满的结果。“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

张爱玲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所谓“倾城之恋”,如此,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爱满则亏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少不得要看《倾城之恋》,似乎只有那样轰轰烈烈的,才算是爱过。

人世间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那样激烈,其实不太满亦不太少,是刚刚好。爱得太满,就会溢出来,那样的爱情太累太累;而爱得太少,爱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逐渐远去。也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爱到七八分的时候,思念的酸楚只会有七八分,独占的自私只会有七八分,等待的煎熬会只有七八分,期待和希望也会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则要用来爱自己。”

太多的爱会让人迷失自己,同时也会给对方带来负担和压力。太爱一个人,会对他无原则地纵容,而他也会慢慢习惯这些纵容,进而抬高自己的身价,开始轻慢你。同样,太爱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切以他为中心,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方寸大乱,再无一丝平静。

留下空间和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命,点缀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能够继续充满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尤其是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个家庭主妇,或许很容易就会在繁忙琐碎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己,让丈夫、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然就不知所措。殊不知,在岁月的忙忙碌碌、迷迷惘惘中,她自身的魅力却在悄悄流失,成了真正的“糟糠之妻”。这样一来,以后的家庭生活是不是能够愈加美满,大抵只能依靠男人的责任心了,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男人会真心喜爱“糟糠”,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爱玲印象《倾城之恋》的时代背景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写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炮声响了。一炮一炮之间,冬晨的银雾渐渐散开,山巅、山洼子里,全岛上的居民都向海面上望去,说‘开仗了,开仗了’。谁都不能够相信,然而毕竟是开仗了。”战争开始之初,日军便出动了轰炸机,迅速取得了香港的制空权,在张爱玲的笔下也有描述:“飞机蝇蝇地在顶上盘旋,‘孜孜孜……’绕了一圈又绕回来,‘孜孜……’痛楚地,像牙医的螺旋电器,直挫进灵魂的深处。”英军撤退后,香港岛因为轰炸,造成多处大火,主要输水管道被毁,食水供应短缺。张爱玲用写实的笔触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窘境:“他们来不及整顿房屋,先去张罗吃的,费了许多事,用高价买进一袋米。煤气的供给幸而没有断,自来水却没有。柳原提了铅桶到山里去汲了一桶泉水,煮起饭来。”

因为爱是没有理由的,所以爱也永远不会平等,但是,爱一个人,一定不能爱得浑然忘我,那样的爱只存在于小说当中。所以,爱一个人,八分已经足够,剩下两分用来疼爱自己吧。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讲述的是佟振保与两个女人王娇蕊和孟烟鹂之间的情感纠缠。不同于张爱玲其他的小说,这部小说虽然名字是玫瑰,但写的却是男人。

佟振保在张爱玲的笔下是个出身寒微、留学英国、靠自己的本事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的男人,他在上海一家老牌外国商社作高级职员,人生应该算是成功的。张爱玲写他:“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他是不相信有来生的,不然他化了名也要重新来一趟。”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他的内心世界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些东西。他租住了老同学王士洪的房子,而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王娇蕊,这就是佟振保的“红玫瑰”。王娇蕊“那绷得油光水滑……一寸寸都是活的肉体”,佟振保盘算着“一个任性的有夫之妇是最自由的人,他用不着对她负任何责任”。在情欲的诱惑下,佟振保不断地和王娇蕊调情,并且迅速地获得了她的感情。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王娇蕊对他并不仅仅是肉欲,而是真的情根深种。因此,当他听说王娇蕊已经写信给丈夫将事情和盘托出,想要和丈夫离婚的时候,才会如此的慌乱不堪。振保在喉咙里“噁”地叫了一声,立即往外跑,跑到街上,回头看那崔巍的公寓,灰赭色流线型的大屋,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轰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救药的阶段……像现在,他就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她爱的是悌米孙,却故意地把湿布衫套在他头上,只说为了他和她丈夫闹离婚,如果社会不答应,毁的是他的前途。

王娇蕊这样单纯的人大概是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但她还是痛快地放手了,“娇蕊抬起红肿的脸来,定睛看着他,飞快地一下,她已经站直了身子,好像很诧异刚才怎么会弄到这步田地……娇蕊就走了,一句话没说。”王娇蕊走出了佟振保的世界,却在他的心口留下了一颗朱砂痣。

佟振保随后听从母亲的意见和孟烟鹂结了婚,孟烟鹂就是他的白玫瑰,他说:“烟鹂是坏学校里的好学生,兢兢业业,和同学不甚来往。她的白把她和周围的恶劣的东西隔开来了,像病院里的白屏风。”

但是,即使这样,佟振保依然不爱她,“对于一切渐渐习惯了之后,她变成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在外边嫖妓,寻找“黑一点胖一点的”,“丰肥的辱屈”,就像是王娇蕊曾经给他的那种痴爱着他的傻傻的女孩儿的回忆。

终于,在时隔八年之后,佟振保在公交车上又一次遇到了王娇蕊,此时她已经又结了婚,而且还生了孩子,带着孩子去看牙医。在佟振保的眼中,此时的王娇蕊“比前胖了,但也没有如当初担忧的,胖到痴肥的程度;很憔悴,还打扮着,涂着脂粉,耳上戴着金色的缅甸佛顶珠环,因为是中年的女人,那艳丽便显得是俗艳”。

便是这样一个中年的女人,却也让佟振保感觉到挫败,“在这一类的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此时的佟振保是如此的孱弱苍白,曾经的爱情里他是主导,一直以为自己掌控着一切,而王娇蕊成为了贤妻良母,却是对他曾经的认知一个深重的打击;而对他整个世界观造成致命摧毁的,却是他的“白玫瑰”孟烟鹂的出轨。

孟烟鹂一直是苍白空洞、美丽安静的一个女人,在佟振保的眼里她似乎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在一个下雨天,一个让他回忆起和王娇蕊偷情的时候的下雨天,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和一个裁缝在一起。振保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瞭望着这一对没有经验的奸夫淫妇。他再也不懂:“怎么能够同这样的一个人?”这裁缝年纪虽轻,已经有点伛偻着,脸色苍黄,脑后略有几个癞痢疤,看上去也就是一个裁缝。

佟振保的世界垮塌了,他开始放浪形骸,开始渴望将一切粉碎,“振保把手抵着玻璃窗,清楚地觉得自己的手,自己的呼吸,深深悲伤着”。岁月无情,花开花落,佟振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已经化为了一场泡影,但是生活仍然需要继续,旧日的那些善良和责任就像是植入了他的皮肉里,无法解脱,“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带着浓浓悲哀的未尽意味,张爱玲给这篇小说画上了句点。

◎还爱一点优雅《红玫瑰与白玫瑰》虽然只有薄薄的几页纸,却道尽了人心永难填平的欲望和“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的心理。正因得不到,才流连忘返。古人早有诗云:“纵被无情负,不能休。”所以才造成了那么多的痴男怨女、爱情悲剧。然而,聪明的人即使被辜负,即使不爱了,也要给爱情留点尊严,还爱一点优雅。

读张爱玲的传记,实在想象不到这个清醒到近乎无情的女人也会像其他寻常女子一样缠绵悱恻,为爱迷茫、苦苦挣扎。聪慧如她,一定早已看清,胡兰成就是一个风流荡子,四处留情,而她,依然甘愿把自己唯一的爱赋予他,死心塌地。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她对陷入爱中的女人的态度也有别于一般的大众眼光,那是一种同情和怜悯。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女主人公娇蕊:“现在这样的爱,在娇蕊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单单爱上了振保。常常她向他凝视,眼色里有柔情,又有轻微的嘲笑,也嘲笑他,也嘲笑她自己。”不知张爱玲在爱上时,是否也曾嘲笑过自己?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笔触总是能洞察那些我们不愿直面的世事,透过事情的表象就能剖析其内在的根源,她笔下的一切都是那么赤裸裸的。如振保决不会娶娇蕊,这个现代人眼中的“凤凰男”由一个穷学生奋斗到小有所成,他可以放纵欲望、享受情感带来的欢愉,但决不会为一个别人的妻子破坏自己的人生计划,所以他选择离去。而娇蕊这个还没来得及扶正的“小三”也独有自己的骄傲,没有一味痴缠、寻死觅活,她离婚,又爱上了别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多年后重逢,她活得更好,这让一直患得患失的振保嫉妒得落泪,男人的狭隘与自私一览无余。在这场感情角逐中,娇蕊胜利了,她用自己的幸福彻底击败了负心的振保,留给振保的是一个优雅的背影,让他遗憾和悔恨。

张爱玲笔下的娇蕊赢得漂亮,但张爱玲本人却输得惨烈。可以想象她在等待胡兰成的一年半中,是怎样地刻骨相思、矛盾反复。他们总是聚少离多,胡兰成到上海看她,她也曾希望用万丈柔情来牵绊他,可他还是匆匆离去。她更千里寻夫,只是再见之时他身边又有红颜,但这时的张爱玲仍然沉迷于爱中,舍不得真正了断。直到半年后两人音讯全无的情况下,才无奈分手。这时的她只怕是完全心灰意冷,又过了半年才缓过劲来。

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里面有一些章节写到张爱玲,以及两人短暂的婚姻生活,总是并坐看《诗经》,闻佳句而举座皆喜;黄昏看晚景,谈时局而惜良辰。从那少许的文字中也能看出,二人无论年龄、经历、观念、审美观都有较大差异,张爱玲世事还经历得少,只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胡兰成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感到了二人之间的不和谐,同时又有一点小小的自卑,时局动荡正好成了他的借口,于是就这样离开了。

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男人,不管是多聪明多有才华的女人也难逃被伤到千疮百孔的命运。张爱玲也逃不过爱情的死穴,不但半生孤苦,也毁掉了自己的艺术前程。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爱上不该爱的人的凡夫俗子不知凡几,明知道只是一个错误,却情愿陪上自尊和骄傲,来换取短暂的温情。也许真的该好好想想,是选择如娇蕊那样优雅地转身,给对方一个美丽的背影,还是苦苦痴缠,留下更多的无奈和心痛呢。爱玲印象《红玫瑰与白玫瑰》节选有一天晚上听见电话铃响,许久没有人来接。他刚跑出来,仿佛听见娇蕊房门一开,他怕万一在黑暗的甬道里撞在一起,便打算退回去了。可是娇蕊仿佛匆促间摸不到电话机,他便就近将电灯一捻。灯光之下一见王娇蕊,却把他看呆了。她不知可是才洗了澡,换上一套睡衣,是南洋华侨家常穿的沙笼布制的袄,那沙笼布上印的花,黑压压的也不知是龙蛇还是草木,牵丝攀藤,乌金里面绽出橘绿。衬得屋子里的夜色也深了。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截火车,从异乡开到异乡。火车上的女人是萍水相逢的,但是个可亲的女人。她一只手拿起听筒,一只手伸到肋下去扣那小金桃核钮子,扣了一会,也并没扣上。其实里面什么也看不见,振保免不了心悬悬的,总觉关情。她扭身站着,头发乱蓬蓬的斜掠下来。面色黄黄的仿佛泥金的偶像,眼睫毛低着,那睫毛的影子重得像个小手合在颊上。刚才走得匆忙,把一只皮拖鞋也踢掉了,没有鞋的一只脚便踩在另一只的脚背上。振保只来得及看见她足踝下有痱子粉的痕迹,她那边已经挂上了电话──是打错了的。娇蕊站立不稳,一歪身便在椅子上坐下了,手还按着电话机。振保这方面把手搁在门钮上,表示不多谈,向她点头笑道:“怎么这些时都没有看见你?我以为你像糖似的化了去了!”他分明知道是他躲着她而不是她躲着他,不等她开口,先抢着说了,也是一种自卫。无聊得很,他知道,可是见了她就不由得要说玩话──是有那种女人的。娇蕊笑道:“我有那么甜么?”她随随便便对答着,一只脚伸出去盲目地寻找拖鞋。振保放了胆子答说:“不知道──没尝过。”娇蕊噗嗤一笑。她那只鞋还是没找到,振保看不过去,走来待要弯腰拿给她,她恰是已经踏了进去了。他倒又不好意思起来,无缘无故略有点悻悻地问道:“今天你们的佣人都到哪里去了?”娇蕊道:“大司务同阿妈来了同乡,陪着同乡玩大世界去了。”振保道:“噢。”却又笑道:“一个人在家不怕么?”娇蕊站起来,踏啦踏啦往房里走,笑道:“怕什么?”振保笑道:“不怕我?”娇蕊头也不回,笑道:“什么?……我不怕同一个绅士单独在一起的!”振保这时却又把背倚在门钮上的一只手上,往后一靠,不想走了的样子。他道:“我并不假装我是个绅士。”娇蕊笑道:“真的绅士是用不着装的。”她早已开门进去了,又探身过来将甬道里电灯啪的一关。振保在黑暗中十分震动,然而徒然兴奋着,她已经不在了。

第二章 酒阑人散的华美——张爱玲与艺术

音乐的魅力

戏剧是情感的公式

银屏的诱惑

个中三昧的绘画

摄影是捡拾生命的碎壳

音乐的魅力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张爱玲《谈音乐》

◎悲哀的音乐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谈音乐》中开篇便表明:“我不喜欢音乐。”在她的印象中,音乐似乎都是悲哀的,“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

这种悲哀部分原因或许就在于她幼时被逼学习钢琴的经历。当时她不过是看到姑姑弹琴时的样子,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赞叹,母亲便认为她是有音乐天赋的,进而送她去学钢琴。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位俄国女琴师家中学习,那位老师的热情,让习惯矜持的张爱玲有些不能接受。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国女人,宽大的面颊上生着茸茸的金汗毛,时常夸奖我,容易激动的蓝色大眼睛里充满了眼泪,抱着我的头吻我。我客气地微笑着,记着她吻在什么地方,隔了一会才用手绸子去擦擦。

后来又进了学校去学习钢琴,本就很被动地学习,又因为老师的严厉和苛责,而变成了一种“苦难”,此时大概是她对钢琴失去兴趣的时候了。学校里的琴先生时常生气,把琴谱往地下一掼,一掌打在手背上,把我的手横扫到钢琴盖上去,砸得骨节震痛。越打我越偷懒,对于钢琴完全失去了兴趣,应当练琴的时候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说。

再有就是,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家境日益窘迫;继母进门后,便是连钢琴也学不得了。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

这样一番经历,难怪张爱玲会认为音乐是悲哀的,这应该是一种心境的折射,而非她本身的喜恶选择。

◎张爱玲与《谈音乐》

毋庸置疑,张爱玲是有才华的,而且,她也并非真的不喜爱音乐。她说:“弹奏钢琴时,会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带着一丝灵动和活泼的音符,就像她的心情一样,也有压抑不住的快乐。

她在自己的散文《天才梦》中写道:“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生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或许,她和音乐之间的缘分就是从此开始的吧。

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谈音乐》这样的文章的。文中有一大段关于交响乐的描述: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交响乐常有这个毛病:格律的成分过多。为什么隔一阵子就要来这么一套?乐队突然紧张起来,埋头咬牙,进入决战最后阶段,一鼓作气,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场听众扫数肃清铲除消灭。而观众只是默默抵抗着,都是上等人,有高级的音乐修养,在无数的音乐会里坐过的;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知道这音乐是会完的。

读完便知道,作者的音乐功底还是很深的,不然难有如此深刻的感触,又有如此犀利的点评。

她对不同的乐器也有不同的褒贬,而这种褒贬似乎也带着一点点的民族色彩,诸如她说:“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又笑称:“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着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喜爱喧嚣的锣鼓,却怕悠悠扬扬的小提琴,除了张爱玲,大概哪个人再如此说,该被认为是“大俗”了。其实,张爱玲也未必真的不爱小提琴,大概不过是锣鼓让她感觉更快乐一些吧。

张爱玲说她自己喜欢更朴实的民歌,像苏格兰民歌《萝门湖》,她认为这首干净率真的民歌几乎可以和中国的《诗经》相媲美了。苏格兰的民歌就没有那些逻辑,例如《萝门湖》,这支古老的歌前两年曾经被美国流行乐队拿去爵士化了,大红过一阵:你走高的路吧,我走低的路……我与我真心爱的永远不会再相逢,在萝门湖美丽,美丽的湖边。可以想象多山多雾的苏格兰,遍山坡的石南花,长长地像蓬蒿,淡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层紫色的雾。空气清扬寒冷。那种干净,只有我们的《诗经》里有。爱玲印象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全称《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是有“圆舞曲之王”美誉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866年创作的。这首圆舞曲被认为是“奥地利第二国歌”,作者的目的是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1868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演奏该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这首圆舞曲就传遍世界,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时至今日,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将《蓝色多瑙河》作为传统保留曲目,在午夜时分演奏。张爱玲在她的《创世纪》中写道:“留声机就放在桌上,非常响亮地唱起了《蓝色多瑙河》……华尔兹的调子,摇摆着出来了,震震的大声,惊心动魄,几乎不能忍受的,感情上的蹂躏。尤其是现在,黄昏的房间,渐渐暗了下来,唱片的华美里有一点凄凉,像是酒阑人散了。”《蓝色多瑙河》最初是一首声乐合唱曲,歌词是诗人涅尔特创作的,小约翰后来去掉合唱部分,增加了一些内容,成为独立的管弦演奏的圆舞曲,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几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蓝色多瑙河》音乐振奋,这和当时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有关。小约翰创作歌曲之初,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乐曲振奋人民的士气,所以,倾听这首乐曲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力量和鼓舞。张爱玲也称这首乐曲“嘹亮无比的音乐只是回旋,回旋如意,有一种黑暗的热闹,简直不像人间”。《萝门湖》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是“我”和恋人时常在萝门湖畔游逛的美好时光,第二段是“我”和恋人在峻峭的萝门山谷中黯然分手,第三段是“我”忧愁的内心,即使美丽的春天也不能让“我”快乐起来。这首歌谣是在《谈音乐》一文中出现的,而这篇散文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所创办的《苦竹》杂志的。这样看来,不免会感觉有些讽刺,因为《萝门湖》正合了此后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纠纠缠缠,从相爱、分离到最终的决绝。戏剧是情感的公式历代传下来的老戏给我们许多感情的公式。把我们实际生活里复杂的情绪排入公式里。——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国粹京剧

张爱玲自称是对京戏颇有兴趣的一个外行,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她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文章中写道:演员穿错了衣服,我也不懂;唱走了腔,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武打,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玉色裤管里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还有那惨烈紧张的一长串的拍板声——用以代表更深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的一身冷汗,没有比这更好的音响效果了。

张爱玲并不曾让自己的思想固化,即使写关于京戏的文章,仍带着“外行看热闹”的轻松心态,但是细读其中的内容,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位“外行”并不是真的丝毫不懂京戏,不过是借以“外行”的定位和眼光来品评和挑剔罢了。

从四大徽班到四大名旦,京剧也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鼎盛的一个过程。民国初期,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举办了京剧旦角名伶的评选活动,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被读者一致评选为最优秀的京剧演员,被誉为“四大名旦”。而后四人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剧流派,这是后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