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三国归晋:公元 239-28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0:09:43

点击下载

作者:宿巍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之三国归晋:公元 239-280

三国之三国归晋:公元 239-280试读:

写在前面

一部《三国演义》令三国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于三国故事,诸如吕布戏貂蝉、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借东风,一代代口耳相传,这些《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写,是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最初了解。

然而,故事不是历史,演义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故事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吕布从未戏过貂蝉,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貂蝉这个人;关羽更不曾斩过华雄,那是孙坚的功劳;赤壁的东风也不是诸葛亮借的。总之,三国的历史有很多事情没有说清,而这套书就是告诉大家历史上真实的三国。

三国并不是魏蜀吴,而是汉魏吴,刘备建立的是汉而非蜀,前者是受演义小说误导约定俗成的叫法,真正的三国其实是汉魏吴。《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书,然而它是文言又惜墨如金,有时语焉不详,有时欲言又止。本套书根据正史,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还原三国的本来面目。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三国鼎立,而此三国有它的特殊性,因为从时间上算,从184年开始到280年结束,它的前半程属于东汉,后半程属于西晋,留给三国鼎立的时间并不长。

虽然时间很短,却涌现了数不尽的英雄,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故事很长,还请您慢慢品读。

真实的历史并不枯燥,甚至比演义小说更精彩。拨开人为制造的重重迷雾,本书带您走进真实的历史,让您了解被刻意隐藏的三国真相。第一章正始名士——泾渭分明的阵营(一)辅臣暗战 各树亲党

魏景初三年(239)正月,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正式即位成为曹魏帝国第三任皇帝。第二年,魏国改元正始,一个充斥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正始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正始初年,初掌权柄的曹爽表现得相当谦虚和善,并不像后世晋人所说,一开始便飞扬跋扈、目空一切,架空司马懿,事实上执政初期的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十分和谐,至少表面如此。

年纪轻轻的曹爽对年龄上可以当他老爹的司马懿非常尊重,朝廷大事都要跟司马懿商量再做决定,而司马懿也很有长者风范,不时给予指导,一个德高望重的元老,一个努力做事积极上进的年轻后辈,这就是正始初年的魏国朝廷,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司马懿父子的狼子野心,高堂隆等人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多年来,司马懿处心积虑培植党羽,朝廷内外到处都有他的亲信。而曹爽身为曹魏宗室,保住大魏江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唯一的选择。一个要夺,一个要守,两个高度对立的政治利益集团,又怎么可能和谐共处?他们根本不是同路人。

那又为什么会出现互敬互让的温馨场景呢?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在演戏。处在权力中心,必须学会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每天都必须戴着面具生活,特别是在敌人面前。

官场老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只要他认为时机未到,是决不会轻易动手的,谋朝篡位不是小事,搞不好就会身首异处被诛灭九族,需慎之又慎。

司马懿还在不停地搞他的小动作,如果把魏国比作一株参天大树,司马懿现在做的就是挖树根、剪树枝,等到大树被掏空,他再轻轻一推完成最后的工序,当然,实际过程要远比这复杂得多。

官场新贵曹爽,此时他的压力很大。拜曹魏禁锢宗室的政策所赐,曹爽之前的政治履历几乎就是一张白纸,这跟已经是三朝元老威望显赫的司马懿简直就是一天一地,朝野诸多背景深厚的名士早已归心司马氏。

曹爽明白他必须要有所行动,扩展人脉、收买人心,在业绩上全面赶超司马懿。公正地说,曹爽上台后,颇想有一番作为,并且他也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只不过,后来被司马氏统统给抹黑篡改了。

曹爽面对的是一个与曹操、诸葛亮一个级别、层次的敌手,以他的能力,想超越司马懿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司马懿混迹官场几十年,司马老贼在朝廷摸爬滚打熬业绩的时候,曹爽还在穿开裆裤。两人能力的差距不需多说,但既然是首辅,就必须拿出首辅的气势来,压住次辅司马懿及其党羽。首要的任务就是拉人。曹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

那些已经投靠司马氏的元老重臣如蒋济、王肃等人,曹爽自然是拉不动的。但曹爽也有自己的亲信,首先是几个兄弟。

曹爽上台后,立即提拔弟弟曹羲做中领军,请注意这个职务,以及历届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职位。中领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掌管京师宿卫军,握有兵权。弟弟曹训为武卫将军也属于宿卫军系统。有军队就有一切,兵权必须抓在手,这个曹爽也懂。

其余的曹氏兄弟如曹彦等被安排到皇帝身边做散骑常侍等侍从官,可千万别小看散骑常侍,虽然级别不算高却是天子近臣,时刻陪在天子身边,地位尊贵尚在其次,主要是接近权力中枢,朝廷的决策诏令(执政者自己借皇帝发布的命令除外),陪在皇帝身边的侍中、散骑常侍们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一旦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亲信会第一时间给本方传递消息,对身处权力核心的高官来说,及时的情报不仅关系到政治前途、切身利益,更关乎身家性命。

曹爽开始在重要部门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以逐步取代司马氏的人,抵消后者的影响力。司马懿当然也没闲着,看看他给两个儿子安排的职务,就会发现此时魏国政坛的微妙,司马师的职务是中护军(司马师任职时间稍晚,他接替的是曹爽亲信夏侯玄),同样执掌兵权,同样属于京师宿卫部队。而司马昭担任的也是散骑常侍。何其相似!

中领军曹羲、散骑常侍曹彦——亲弟弟。

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亲儿子。

官场如战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虽然他们具体上任的时间稍有不同,但局势却一目了然,此时的曹爽跟司马懿各有山头、各据势要。司马懿并没有如后来晋人说的,一开始就被夺权、被压制,晋人的话不可信,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争斗的白热化还要等上几年,因为此时双方都还没做好摊牌的准备。

但兄弟毕竟就那么几个,仅靠兄弟是远远不够的,曹爽又大量起用新生代名士,所谓新生代是相对于老一辈元老重臣而言;这些人大都出身高贵、才学出众,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魏明帝太和年间就已在政坛崭露头角,但却因锋芒毕露随即遭到魏明帝及元老重臣的封杀而一度销声匿迹。

随着曹爽的上台,这些人又重新活跃起来。他们的到来给曹爽集团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他们也成为曹爽集团的骨干与倚重力量。这些活跃在魏国正始年间的名士,被史家称为正始名士。(二)曹爽选才 名士荟萃

曹爽选拔的名士标准相当高,个个来历不凡,这些人与曹魏政权有着非同一般的紧密关系。这里仅介绍其中几位主要成员,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

何晏,字平叔 ,荆州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晏的父亲早卒,年轻貌美的母亲被曹操相中纳入“后宫”,何晏因此也一起被带进曹府。曹操好色是出了名的,“奸雄”难过美人关,与何晏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秦朗,秦朗的父亲秦宜禄被张飞所杀,秦朗的母亲就是传说中一度将关羽迷得神魂颠倒的那位大美人,也因貌美出众被曹操娶回了家。

曹操爱美人,爱屋及乌,对美人生的儿子诸如何晏、秦朗也很宠爱,视如己出,吃穿用的跟曹丕、曹植等人几乎没有分别,曹操还颇以此得意。

何晏长大后又被曹操招为驸马。曹操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何晏的母亲嫁给了曹操,何晏又娶了曹操的女儿,辈分有点乱,但不讲礼法,只凭感觉,这是典型的寒门作风。更是曹操的风格,儒学士族之家是绝对干不出这种有悖纲常的事的,这也是曹操被后世的道学家诟病的地方。

但曹丕上台后,一切都变了。曹丕喜欢秦朗,却很讨厌何晏,所以秦朗被委以重任风光无限的时候,何晏却无所事事,只能在家读读书、下下棋。

曹丕不喜欢何晏,可曹爽跟何晏却很对脾气,曹爽刚一掌权就立即起用何晏,让他做了天子近臣——散骑常侍,之后何晏先后任侍中、尚书,何晏是那个时代的名士代表。下面这位就更了不得。

夏侯玄——曹魏集团真正的核心人物,在曹爽集团中,曹爽某种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夏侯玄才是正始名士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夏侯玄与曹氏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他的父亲夏侯尚就不多说了,那是曹氏嫡系。他的母亲是曹真的妹妹德阳公主,也就是曹爽的姑姑。他管曹真叫舅舅,他跟曹爽的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夏侯玄的姐姐就是司马师的原配夫人——那位被毒死的夏侯徽。夏侯玄还有一个叔叔叫作夏侯霸。

看了以上的关系,不用想也知道夏侯玄会站哪边。曹爽对夏侯玄也十分倚重,辅政后,提拔夏侯玄做散骑常侍,不久又任命夏侯玄为中护军。

中护军,统领京师宿卫部队,掌管武将的升迁任免,至关重要,魏晋易代之际,更是非同小可,看看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蒋济乃司马懿的亲信,之后接替夏侯玄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担任过这个职务。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曹爽对夏侯玄有多信任。

毕轨,字昭先,兖州东平人,其父毕子礼在建安时代曾任典农校尉。毕轨少有声名。魏明帝曹叡还是平原王时,毕轨就是他的文学侍从,明帝即位后,毕轨也被召入京师为官,从此飞黄腾达。

毕轨的儿子娶了曹家公主,成为驸马,毕氏与皇室联姻,其与曹氏的关系更加紧密,政治立场自然拥曹。

不久,毕轨被提拔为并州刺史。并州靠近边境,鲜卑骑兵时常来骚扰劫掠。魏青龙年间,鲜卑首领轲比能以和亲为名诱使归附魏国的鲜卑首领步度根叛逃,自率万骑在陉北接应。

并州刺史毕轨听说步度根叛逃,当即派将军苏尚、董弼出塞追击,魏军与轲比能大军在楼烦遭遇,结果魏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边塞败报传至京师,毕轨立即遭到中护军蒋济的弹劾,而蒋济与司马懿的关系,众所周知。之后,毕轨因卷入浮华案一度沉寂。

毕轨与曹爽素有交情,曹爽对毕轨言听计从,曹爽当政后,毕轨便被召入京师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侍中、尚书,后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握有实权。毕轨既是亲信又与曹氏联姻,备受曹爽的器重信任。

李胜,字公昭。其父李休早年追随汉中张鲁为其帐下司马,他家就住在南郑。曹操南征汉中时,李休劝张鲁归附曹操,被曹操赐爵关内侯,家也从南郑搬到了邺城。黄初年间,李休先后做过上党、钜鹿太守,后年老归家。

李胜少游京师,结交了不少名门公子,曹爽就是其中之一。李胜少年成名跟夏侯玄等名士交往甚密,这些青年才子很快成为京师洛阳的风云人物,他们崇尚玄学、善谈老庄,与以儒学相标榜的元老派格格不入,少年得志的夏侯玄等人在洛阳大出风头却遭到元老派的忌恨。

之后,魏明帝禁浮华,夏侯玄、李胜、何晏、诸葛诞等人纷纷被贬官、免官,遭到压制。曹爽辅政,李胜被再次起用,先任洛阳令,接着升任荥阳太守、河南尹。

邓飏,字玄茂,邓禹之后。邓飏跟李胜等人都是官家子弟,少年得志成名于京师。明帝时任尚书郎,后任洛阳令,坐事免官,旋即起家拜中郎,迁中书郎。邓飏与李胜等是至交好友,浮华案发,邓飏名在其中,也被黜免。直到曹爽当政才重新被起用,出任颍川太守,不久被召入京城任大将军曹爽长史、迁侍中尚书。(三)“谯沛化”的曹爽集团

曹爽秉承了曹操的用人传统,在关键位置上坚持谯沛化。

桓范(?—249),字元则,沛国(今安徽濉溪)人,《魏略》记载他是沛国龙亢人。其人多才多艺,尤善丹青。当然这些不是主要的,此人最大的特点是足智多谋,曹爽正是看中了这点,加上又是同乡长辈,对桓范特别尊敬。

桓范建安末年入仕,明帝朝先后担任中领军、尚书,后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军事,任内因与徐州刺史郑岐不和被免官。后一度被任命为冀州牧,但因当时坐镇冀州的镇北将军吕昭比他资历浅出仕晚,他不愿位居人下,干脆称病不上任。

曹爽当权后,任命这位不得志的谋士做了大司农,位居九卿之列,桓范这才心满意足走马上任。

丁谧(?—249),字彦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典军校尉丁斐之子。

丁斐就是偷牛换大饼的那位仁兄。丁斐是曹操的老乡也是亲信,他的儿子丁谧则成了曹爽的心腹,与何晏、邓飏一同被司马氏党羽呼为台中三狗,骂得这么狠,足见司马党羽对其有多么痛恨了。

文钦(?—257),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魏讽谋反,文钦受到牵连下狱治罪,按律当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赦免了他。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牙门将。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冠军将军等职,长期驻守淮南,屡立战功。

但美中不足的是,文钦喜欢虚报战功,每次打仗都要夸大战果,这倒也没什么,那个时候,前线将领差不多都这么干,这已经成为军中潜规则,但文钦虚报战功竟然搞得举国皆知,这就有点过分招摇了。

好在他的上级毌丘俭,就是那位远征高句丽的名将,因为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对他很迁就,而大将军曹爽因为文钦是自己的老乡也很宠着他。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尽管文钦的毛病不少,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保他,所以总是平安无事,官位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四)争取世家 中原名门

尽管在拉人方面,曹爽下手要比司马懿晚,威望手段也不如司马老贼,但曹爽及其谋士们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世家子弟。

当时的中原已经出现了许多地方世家名门,这些家族既是当地的豪族,门中子弟也多在朝廷及州郡做官,这些家族不但在本地呼风唤雨颇有势力,在朝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地位举足轻重。

颍川荀氏——前后二荀 辅曹兴晋

三国风云际会,荀氏以事功为重的家风得到张扬,其家族功业达到巅峰,荀氏家族进入鼎盛时代。荀彧、荀攸,不仅是三国也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谋士。

荀彧,字文若,归曹后,妙策迭出,功业屡建,居功至伟。助操破吕布,定徐、兖,迎天子,平袁绍,征荆州,功勋卓著。曹操对荀彧衷心感佩。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投曹后征拜军师,一生中为曹操屡献奇计,在曹操与张绣、吕布、袁氏诸战中,皆有力焉。曹操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荀彧、荀攸以功业皆至显位,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攸官至军师、尚书令,以功封陵树亭侯。二人卓异的治世才能将其家族门望提升至无以复加的地位,当世中原,鲜有出其右者。荀爽(董卓征辟)、荀彧、荀攸(曹操礼聘),曹操当政主动与荀氏联姻。二荀确立了荀氏门第在汉魏之际的地位。

司马氏当权也极力拉拢。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司马懿更是把荀彧当作偶像崇拜,对之敬如神明。

魏晋时代荀氏家风变质,由之前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变为应时达变,政治投机。改变门风的主要有两人,荀顗与荀勖。

荀顗,字景倩,豫州颍川郡人,荀彧第六子。荀顗也是一位少年成名的世家子弟,因父亲荀彧的关系,直接被召为中郎,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郎官(朝廷在编的储备干部,前途光明)。

这时司马懿正当权,司马懿对荀彧特别崇敬可以说到了崇拜的程度,爱屋及乌,见是故人之子,对荀顗格外关照,加上荀顗谈吐不俗颇有些才学,很快被司马懿擢拜为散骑侍郎。

荀顗博学多才却品行不端,一心甘当司马鹰犬,与荀勖、贾充、冯紞等人同流合污,竭力辅佐司马氏篡权。出身名门才学出众的荀顗委身于司马氏后,深受司马懿父子赏识。

毌丘俭、文钦发兵勤王。荀顗曾参与讨伐毌丘俭,并因功晋爵万岁亭侯。司马昭辅政,荀顗升任尚书。司马昭征讨诸葛诞,留守京师的就是这个荀顗。可见司马昭对他的信任,不是心腹,怎能担负如此重任?

司马懿提拔荀顗,司马昭信任荀顗。荀顗更是死心塌地为司马氏效命,这个人,曹爽无论如何是拉不动的。

既然如此,曹爽就拉荀氏的另一位后人荀勖。

荀勖,字公曾,豫州颍川郡人,汉司空荀爽曾孙。荀勖继承了荀家的遗传也是个早慧的神童,十几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颍川前辈钟繇的称赞,声名在外。

大将军曹爽听说其名后,马上将其招入麾下,任为中书郎。

此君还精通音律,荀勖在晋朝曾主持乐律改革,依三分损益法制造出与十二律相应的十二支笛。在此过程中还发明了管口校正术,在中国音律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只是他的副业。

尽管曹爽试图拉拢荀氏,使其加入己方,但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政治斗争中,因为荀氏与司马氏同为士族阶层,而曹氏为阉宦之后,使荀氏自然地向司马氏靠拢。

荀勖接受了曹爽的礼聘却并不代表他就投效了曹氏。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氏掌权,控制朝政,荀氏为门户计,也不得不相机应变,投归司马氏。之后荀勖投效大将军司马昭,数进策谋,深受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

曹爽集团对荀氏的拉拢彻底归于失败。

荀氏前有二荀(荀彧、荀攸)为曹操出谋划策,后有二荀(荀顗、荀勖)替司马氏参赞军机。荀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抛弃故主,摈弃忠贞,却延续了家族的兴盛,而荀氏并不是唯一的背叛者,当时的很多世家名门都做出了相同的抉择。

河东裴氏——起于秦汉 兴于魏晋

河东裴氏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真正的名门望族,自秦汉、魏晋历六朝而盛极!裴氏一门公侯,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先后出过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太守七十七人,皇后三人,状元五人,进士二百余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七品以上者达三千余人,可谓人才辈出,宛如群星。

仅以汉末三国而论,裴潜之父亲裴茂是汉灵帝朝尚书令,裴潜在曹操秉政时做到兖州刺史,后为魏国尚书令,裴潜之子裴秀后辅佐司马炎称帝成为晋朝开国功臣,祖孙三代历仕汉、魏、晋三朝且均位居显官,典型的世家名族。唐代韩愈盛赞裴氏:“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

裴秀,字季彦,并州河东闻喜人。裴秀八岁能文,比荀勖还厉害。时人语之曰:“后进领袖有裴秀。”度辽将军毌丘俭向大将军曹爽极力推荐裴秀,曹爽对河东望族裴氏早已如雷贯耳,久闻其名,对其子弟自然格外重视,刻意栽培,曹爽将裴秀召入大将军府,令其袭父爵清阳亭侯,任黄门侍郎。

尽管曹爽在拉拢世家方面挖空心思、不遗余力,但结果却仍是竹篮打水,裴秀的经历与荀勖如出一辙,司马氏讨伐诸葛诞时,裴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随行,参与军机。裴秀在抛弃曹氏后先后辅佐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两代。

裴秀与荀勖的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荀勖从政之余喜欢钻研音律,裴秀在公务之外也有专长,此君善于制图,是一位地图学大师级人物,说开山祖师也不为过。

裴秀任司空时兼任地官,他利用方格比例,主持绘制出当时全国古今地图集——《禹贡地舆图》十八幅,以及全国地图《地形方丈图》。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制图六体”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学基础。这一理论在他之后一直用了1400多年。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裴秀为“中国制图学之父”“世界科学绘图创始人”。地图古已有之,但真正的“地图学”却是从裴秀开始的。

范阳卢氏——望出范阳 北州冠族

范阳卢氏在魏晋易代之际的代表人物是卢毓。

卢毓(183—257),字子家,幽州涿郡涿县人。东汉名儒卢植幼子。说起涿郡卢氏,有人或许感到陌生,但提起范阳卢氏,则几乎无人不晓。

中国古代有所谓五大名族(家族)十大(门阀)世家,范阳卢氏都名列其中,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海内五大望族。

十大世家则指:

一、陇西李氏——言必称陇西李

二、沛县刘氏——两汉刘宋,显赫皇族

三、陈郡谢氏——王谢堂前燕,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

四、琅邪王氏——“王与马,共天下”

五、清河崔氏——“崔卢王谢”。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四大家族”

六、范阳卢氏——“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七、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

八、太原王氏——“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

九、弘农杨氏——“四世三公”“西晋三杨”

十、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萧宰相”

涿郡卢氏即范阳卢氏。魏黄初七年,魏改涿郡为范阳郡,以涿县为州治。

卢氏卢植、卢毓、卢钦祖孙三人经历与河东裴氏如出一途。卢毓之父卢植,海内名儒,先后做过汉朝九江、庐江太守,同蔡邕等人校订五经,又与皇甫嵩、朱儁平定黄巾之乱。卢毓才学名气虽不及其父,但在魏国也做到吏部尚书。后追随司马氏出任三公,卢钦在司马昭时代官拜吏部尚书。有晋一朝,卢氏都是华夏名门,列位公卿。

卢毓一生都在魏(国)朝做官,历经五代君王(魏王曹操、皇帝曹丕、皇帝曹叡、先是皇帝后被司马师废为齐王的曹芳、先是皇帝后被司马昭所杀的高贵乡公曹髦),世受君恩,本应尽忠曹氏,可这位卢毓却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属司马,归附司马氏后更是成为司马懿父子的心腹爪牙。

曹爽集团中的何晏、毕轨等人,对卢毓的无节操“投敌”痛恨至极,卢毓投靠司马氏是朝野公开的秘密,也因此,曹爽集团掌权后,便以何晏取代卢毓的吏部尚书,将人事权夺走,以便安插自己的亲信。卢毓与时任司隶校尉的毕轨更是水火难容。

尽管如此,鉴于卢氏在中原的声望,曹爽也不愿与卢氏交恶,还是想尽力争取,于是抢不到父亲就抢儿子的曹爽提拔卢毓的儿子卢钦为尚书郎。

卢钦(?—278),字子若。曹爽对卢钦十分尊敬,曹爽的一个弟弟曾私下里找到卢钦,有所请托,卢钦不但未给情面反而将此事告知曹爽,曹爽训斥了自己的弟弟,对卢钦表示赞许。

曹爽集团覆灭后,卢钦在司马昭当政时期升任吏部尚书,晋封大梁侯。父子两代在司马氏治下做吏部尚书(人事部长),卢氏父子的政治立场,还需多说吗?

太原王氏亦是中原五大名门之一,论族望不逊于范阳卢氏。

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昶,字文舒,并州太原人。曹丕太子在东宫时的太子文学。魏明帝曹叡曾下诏求贤,时任太尉的司马懿向朝廷推荐王昶,司马懿举荐王昶除其本人才学外,更看重其家族门第。

司马懿举荐太原王昶,曹爽就征辟王昶之子王浑、侄子王沈,暗中跟司马氏较劲。不过,与之前的几大名门不同,太原王氏在曹爽当政的正始年间,并不活跃,他们的发迹在之后的晋朝。

王昶的孙子王济娶了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在政治婚姻颇为流行的政治上层,婚姻关系就是政治关系,从其子弟的婚配嫁娶,便可探知他们的政治倾向,百试不爽。

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

荥阳郑氏是汉唐之际的北方名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周分封的姬姓郑国,国亡后以国为姓,故地荥阳是其郡望。东汉末年,从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直至唐代,郑姓仍是望族。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之得名始于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当时从司州河南郡分出一部设荥阳郡,此前或称河南郡开封郑氏,魏晋之际荥阳郑氏见于正史《三国志》的便有郑泰、郑浑等四十人,《晋书》收入郑冲、郑袤、郑球、郑默、简文帝郑太后等郑姓人物四十二人。

说起三国郑氏,有一个人不能不说,没错,他就是曾为大将军何进僚属后巧妙劝阻董卓募兵的郑泰郑公业。据说郑泰后与荀攸谋诛董卓,因事泄出逃,东归袁术,袁术表奏郑泰为扬州刺史,未及上任而卒。郑泰弟弟郑浑为避乱南投袁术,后转投曹操,曹丕时先后做过山阳、魏郡太守。

郑袤(189—273),字林叔。荥阳开封人。郑泰之子、郑浑之侄。

郑袤早孤随叔父郑浑避难江东。荀攸见过郑袤说,郑公业不亡矣(意思是说,郑袤才学见识不逊其父,郑氏后继有人)。曹操大封诸子,临淄侯曹植广选宾友,郑袤被选为临淄侯曹植的侍从文学,后入朝为尚书郎,又在地方做过县令、太守。

大将军曹爽辅政,将郑袤召入幕府做从事中郎,拜散骑常侍。

与之前不同,对荥阳郑氏的争夺,曹爽难得一次抢占先机,走在了司马懿的前面,但这并不能为曹爽挽回颓势。

当时,曹爽与司马懿的隐秘暗战已渐趋白热化,司马懿这次也想将荥阳郑氏从曹爽那里拉过来,但直接拉人过于明显,于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采取迂回策略,司马懿亲自找郑袤“聊天”,其间,盛赞郑袤的叔叔郑浑做太守时的爱民勤政,委婉地劝说郑袤暂时去地方出任太守,其用意在使郑氏避开政治旋涡,到外面躲避风浪,待局势平稳再回来。

郑袤何等聪明,当即领会了司马太傅一番好意,去广平做太守。

曹爽被司马懿搞掉,司马懿言而有信,又将郑袤召入朝中做侍中,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受命迎接新君曹髦的就是少府郑袤与司马氏姻亲河南尹王肃。

后毌丘俭于淮南起兵,司马师亲自出征,当时百官都去为司马师送行,郑袤因为有病,未能前往。心思缜密的司马师遍视文武,唯独不见郑袤。值此纷乱之际,郑袤的缺席令司马师不能不多想,他不知郑袤是真的有病还是故意装病不来,如果是后者,问题就大了。

司马师对身旁的中领军王肃说,即将远行,独不见郑光禄(郑袤时任光禄勋),司马师走后,王肃赶紧去告诉郑袤,郑袤闻言大惊,赶紧命人套车,郑袤躺在车上去追司马师,郑袤深知司马师为人,若是令此人起疑可非同小可。

好在当时司马师大军尚未走远,郑袤及时追上了司马师。司马师见郑袤来了,心情大好,与郑袤同坐一车。因郑袤早年在朝中曾与毌丘俭共事,在车上,司马师便向郑袤讨教“平乱”方策,郑袤自然不敢违逆司马师,说了一堆客套话,这才过关。

郑袤之后,其子郑默在晋朝历任显官。易代之际,荥阳郑氏很识时务,归附司马,不仅保住爵禄,而且郑氏从此飞黄腾达。荥阳郑氏在北魏、隋唐更是达到鼎盛,荥阳郑氏先后走出九位宰相、五个状元。

颍川荀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无一例外地抛弃曹氏,选择与同为世家的司马氏合作。

在争取世家的争夺战中,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败,输得很彻底。

应该说,在争取世家大族及其子弟方面,曹爽集团已经很努力了,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士心早已归属司马,曹爽等人费尽心力极力拉拢的荀勖、裴秀、王沈、王浑等最终还是倒向了司马氏,并为司马氏篡夺曹氏江山出谋划策,以上名门无一例外成为新朝勋贵、开国功臣,继续延续他们家族的“荣光”。而司马氏也未能得意很久,数十年后的永嘉之乱,司马氏也将品尝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的滋味。第二章辅臣用兵——诸葛恪剑指淮南(一)烽烟再起 芍陂之战

曹叡“升天”后,幼主曹芳即位,主幼国疑。吴主孙权觉得机会来了,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41年4月,吴国大举发兵北伐,吴军兵分四路,北上进攻魏国。

此次吴军有两个主攻方向,淮南方向:孙权的女婿卫将军、左护军全琮攻芍陂,威北将军诸葛恪领兵攻六安;荆州方面:孙权的同学车骑将军、右护军朱然围樊城,左都护诸葛瑾攻柤中。(柤中距襄阳一百五十里。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沔南之良田,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魏国听说吴军犯境,也调兵遣将,分路迎战。

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率军与全琮在芍陂展开殊死血战。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太阳落山,吴军到底还是打不过魏军,损兵折将,此役魏军大获全胜,打了败仗的全琮只好率部灰溜溜地退走。

淮南吴军兵败退回江东,荆州方向的吴军起初进展却很顺利,朱然指挥吴军将樊城四面包围,城内守军见吴军势大不免心生恐惧,不过,魏国荆州刺史胡质很快带兵赶到,城里见来了援兵,人心逐渐安定。不过城内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胡质带来的兵并不多,根本不足以解围,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千万不要小看心理战,人心安定方能拒敌,樊城魏军就这样跟吴军对峙了一个多月,终于等来了真正的援军——司马懿大军。

司马懿听说吴人犯境,主动请缨,要求带兵退敌,千万不要以为司马懿是忠君爱国,说到底还是为了给自己攒军功树威信,司马懿很清楚吴人的风格,准确地说是孙权的风格,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想趁对手不注意占点儿小便宜,根本不敢跟魏军正面交锋,打持久战。尽管吴军的兵力是蜀汉军的两倍,可吴人却没有蜀人的勇气果敢,不敢像蜀汉军那样跟魏军正面对攻打正规战,只能采用游击战术,打了就跑。

孙权跟他的将军们的军事才干远不如诸葛亮,对此,孙权清楚,司马懿更清楚,所以他才主动求战。如果对手不是朱然而是诸葛亮,估计司马懿就没那么高的兴致了。

241年6月,司马懿率军出发,小皇帝率文武百官亲自到城外送行,给足了司马懿面子。

司马懿到了荆州,并不急于开战,而是秣马厉兵,摆出一副随时准备决战的架势,司马懿相信这样就足够了,只要吓唬吓唬吴军,他们自己就会走的,根本不用打。果然,吴军一见司马大军到来,之前的豪情万丈瞬间烟消云散,连夜拔营起寨,撤回江东。

端坐于中军大帐的司马懿听说吴军撤了,得意地笑了,他朝着吴军逃跑的方向投去轻蔑的一笑,随即下令全军追击。抓住几个跑得慢的吴军一顿痛扁,然后带着一车车的战利品,敲着得胜鼓唱着得胜歌,凯旋还朝。

孙权策划的这次北伐损兵折将,半点便宜没占到,只是成全了司马懿,让后者又轻松平添一项军功。司马懿固然狡猾,但孙权的那套内线诱敌深入、外线短促突击的把戏,几十年不变,一点新意也没有,早就被司马懿摸透了,司马懿正是看准了孙权好欺负,这才敢在小皇帝面前打保票。

父爱的悲剧 北伐失败,已经够让孙权闹心了,可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孙权钦定的接班人太子孙登病逝,本来就打了败仗,又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赤乌四年对孙权来说确实是流年不利,没过几天,大将军诸葛瑾也病死了。太子与股肱重臣接连去世,对东吴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

转过年来,孙权立王夫人所生的孙和为皇太子,孙和这年才十九岁。而孙权已经六十一岁了,这个年纪随时可能去西天,因此对接班人的培养刻不容缓。

孙权向来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把孙和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孙权为新太子又精心挑选了一个东宫班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太子的两位老师阚泽、薛综。

江东大儒会稽山阴人、中书令阚泽,选曹尚书薛综分别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两位老师各有特点,阚泽是位忠厚长者,学问品行都无可挑剔。薛综相比阚泽更机智善辩,此人才华出众,文笔极好,孙权的诏命文书多出自薛综之手。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两人的性情特点。蜀汉曾派张奉出使东吴,张奉知道阚泽是江东名儒,便有意想捉弄一下阚泽,当着孙权的面拿当时还是尚书的阚泽的名字开起了玩笑。

阚泽虽有学问,却不擅长口辩,一时被弄得很是尴尬,薛综见同僚老实人阚泽被欺负,马上过来助阵,借着劝酒的机会对张奉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獨(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张奉听了自然不高兴就问:“那您说说你们的吴字当作何解?”薛综就知道张奉会有此一问,故意高声答道:“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在座众人听了拊掌大笑,在场的大都是吴人,见薛综占了上风自然高兴,虽说这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但薛综的机智才辩却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和被立为太子的同时,他的亲弟弟孙霸(同母所生)也被封为鲁王。孙权很喜欢孙霸,表现就是孙霸虽是鲁王,享受的待遇却跟太子别无二致,而孙霸也仗着父亲的宠爱,不把他这个太子哥哥放在眼里。孙霸不服孙和,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大家都不是嫡子,又是同母所生,互相都很摸底,你只不过就比我年长些罢了,凭什么太子就让你当。

孙霸到处拜访名士,结交士大夫,搭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小圈子,孙霸心里打的什么主意谁都看得出来,孙霸就是冲着孙和的太子位置去的。

虽说是亲兄弟,但一旦涉及皇位权力,就算是亲爹亲妈也不行,有这么一个不安分的弟弟令孙和十分不安,生怕自己刚到手的太子被弟弟夺走,毕竟他这个太子也是刚刚上位,地位还不稳。

孙霸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孙和不甘示弱奋起“迎战”,也开始营建自己的朋友圈,拉人谁不会。很快许多朝廷重臣就团结到了孙和的周围。两兄弟身边都聚集了一大批军政精英,这些人不定期聚会,主题自然是当下的时政。从朝廷百官到在野士大夫甚至整个吴国都逐渐分成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史书称吴国举国中分,形成以太子孙和为首的太子党,以孙霸为核心的鲁王党。

太子与鲁王不和的消息很快传到孙权的耳朵里,但忙于国事的孙权并未将此当回事,老年的孙权不再有当年的英武睿智,也开始犯糊涂,又走上了从前袁绍、刘表、曹操的老路,在接班人问题上,态度暧昧,悲剧的种子就此种下。

当时群臣中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两宫争位潜藏的危险,尚书仆射青州北海人是仪,是鲁王的老师,他连续三次上书孙权,建议给鲁王稍微降低一些标准,明确尊卑之分、上下之节,并说这样做对太子对鲁王都好。这位老师在这场纷争中并未偏袒自己的学生,而是从国家大计考虑,身处局中却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令人敬佩,可惜,孙权听不进去。

北伐的失败并没让孙权消沉,一个能跟曹操、刘备鼎足而立并争天下的枭雄,绝不是能轻易被打垮的人,孙权在三国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并扩张势力,足以证明此人绝非平庸之辈。

北上不行,那就南下,当年,孙权派将军聂友、校尉陆凯领兵三万南征儋耳(今海南儋州)、珠崖(今海南琼山),开始了又一段南征之旅。几十年来,孙权不停地派兵南进开疆拓土,遣精兵猛将扫平交州,又令水军船队远航夷州(今台湾),其雄心壮志显露无遗,这是一个一心要与秦皇汉武比肩的帝王。

儋耳、珠崖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海南,海南早在汉武帝时就已设郡立县,但在汉元帝时被放弃。此时吴军再次进驻,陆凯被任命为儋耳太守留守镇抚,珠崖夷人不甘心束手归命,多次叛乱,陆凯亲自带兵扫平叛乱,海南岛正式归入吴国治下。陆凯以军功晋升建武校尉。(二)淮南屯田 持久之计

孙权在南边忙着开发海南岛,司马懿在北方也没闲着,他在忙军屯,就是让士兵们战时出征、平时种地。早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就建议曹操实行军屯,说眼下土地荒芜,户口锐减,二十几万大兵整天无所事事,不如让他们种地,反正地是现成的,收获的粮食可用作军粮减轻百姓负担,曹操当即采纳。

吴军频繁骚扰,淮南一带战事不断,司马懿有心在淮南屯田,但屯田事大,前期要搞好调研,摸清情况才好下决策,司马懿虽然奸诈,但不得不承认这厮做事的确认真。

当然,去基层搞调研就不需要司马懿亲自去了,司马懿有他需要做的事。于是这个到前线出差的机会就被司马懿交给了手下的一个心腹去办,此人就是三国后期与姜维齐名的人物——名将邓艾。

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人,说起来邓艾也是个苦孩子,从小就没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建安十三年曹操下荆州,从荆州迁徙大批百姓去汝南,邓艾也在其中。

邓艾家境贫寒,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自惭形秽,反而磨炼了他坚毅不屈的意志。

十二岁那年邓艾跟着母亲搬到了豫州的颍川郡。前文说过,颍川是名士之乡,名人辈出。一次,邓艾偶然读到了已故太丘县长陈寔的碑文,其中“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几个字令邓艾大受触动,邓艾将之视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动之余邓艾还把自己的字,士载改成士则。

邓艾从小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还十分聪明,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天生口吃,这个缺陷加之贫寒的出身,毫无背景的草民邓艾仅凭自身的才学很难跻身仕途,只好做了一个看守稻田草堆的下等小吏。

衙门里一个年长的老吏见邓艾虽生活困苦,却很勤勉上进,很喜欢他,时常给予接济,邓艾接受了老人的馈赠,却并不道谢。这个口吃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心里他无数次发誓,将来一旦富贵一定要厚厚报答老人家。

邓艾虽身处下职,却酷爱军事,每遇高山大川便登高远望,察看地势,还在上面指指点点,比比画画,说哪里可以屯兵,哪里可以设伏,引得周围的人不住发笑,对他冷嘲热讽,但邓艾对此却不以为意。

天道酬勤,邓艾以出色的业绩在众多小吏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典农功曹。上司对他十分赏识,派他去京城洛阳汇报工作,就是这次进京让邓艾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时任太尉的司马懿。

司马懿阅人无数,眼光犀利,凭着他多年的官场经验,他看出眼前这个略带口吃的中年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三国时代是人才的时代,司马懿毫不犹豫把邓艾留在了自己身边。

司马懿对邓艾很信任,所以才把考察屯田的事交给他,邓艾也不负重托,足迹踏遍了淮南的山山水水,详细调查了解边境情况,他发现当地良田不少,只是缺乏灌溉的水源,如能开渠引水,淮南是个屯田练兵的好地方。

考察归来,邓艾给司马懿上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具体阐述了自己的屯田设想,他认为当年太祖曹操之所以能扫平群雄一统中原,取胜的妙诀就是许下屯田。如今北方安定,关中也息兵多年,只有淮南战事不断,每次大军伐吴,所需粮草大都要从内地转运,运粮兵有时甚至占到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且,长途运输损耗巨大,劳民伤财,不如在淮河两岸广开河渠,兴修水利。

以五万人计,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屯兵分五班轮番休息,十二分休(十人中每次两人休息、八人在岗),前线的兵力始终保持在四万人,且田且守。只要水源充足,除去费用,每年可以收获五百万斛军粮。

以此算来六七年间,就可有三千万斛存粮,足够十万大军五年的军粮。大军以淮南为基地伐吴,就不必从内地运粮,大军无后顾之忧,征吴必获全胜。

司马懿对邓艾的报告非常满意,当即照准实行。魏正始二年(241),开广漕渠,此后东南有战事,魏军就地筹粮,省去了很多麻烦。大批军队也从繁重的运粮中得到解脱,被投入到一线,增加了前线的兵力。(三)后起之秀 诸葛元逊

魏国在淮南屯田练兵并在这里常年保持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对魏吴边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西线的蜀汉。诸葛亮时代,魏国的防御重心在西线,但此后重心转移,从诸葛亮去世到姜维在蜀汉执掌兵权前,吴国已经取代蜀汉成为这一阶段战争的主角。

这种转变除了孙权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使然,跟一个年轻将领的出现也有很大关系,此人即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东吴新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长子。弱冠之年就已声名远扬,如果以今天的标准衡量,那么诸葛恪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身长七尺六寸的他生得仪表堂堂,有一个当大将军的父亲。

诸葛恪不仅长得帅,也颇具才干,因此被孙权看中,与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子顾谭等一帮官二代一起被选为前任太子孙登的宾友,入选预示着这些人不可限量的政治前途。

诸葛恪跟他那个忠厚长者的父亲大不相同,此人才思敏捷机智善辩。

一次,孙权宴请百官,就在大家兴致正高的时候,却见一个侍从牵着一头驴走上大殿,驴的脸上还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四个字“诸葛子瑜”。众人起初被这一幕弄愣了,纷纷转头去看孙权,只见这位正在那里偷偷坏笑,原来如此,大家马上就明白了,这位好诙谐的主公又在拿诸葛瑾的大长脸开心了,不禁哄堂大笑。

诸葛瑾天生一副大长脸,孙权又是个喜欢拿人开涮的主,碰上这样的主公,老实人诸葛瑾难免被捉弄。诸葛瑾知道主公并无恶意,只是酒席上寻欢取乐,倒也没生气,他早习惯了。但儿子诸葛恪却坐不住了,诸葛瑾不好出面,他这个儿子却有义务为父亲解围。

诸葛恪疾步上前,跪倒在地,对孙权说:“请陛下赐臣笔墨添上二字。”孙权不知诸葛恪的用意,但还是同意了,只见诸葛恪提笔蘸墨在写着“诸葛子瑜”的字条下面又写了两个字“之驴”,字条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

孙权见了拊掌大笑,感佩诸葛恪的机敏,当场把驴子赏给了诸葛恪。

还有一次,孙权找诸葛恪闲聊,孙权问诸葛恪说:“你父亲跟你叔父哪一个更贤德?”孙权这叫明知故问,故意给诸葛恪出难题,诸葛亮与诸葛瑾孰优孰劣,天下皆知,孙权岂能不知?诸葛恪身为人子,必须维护自己的父亲,但强说父亲胜过诸葛亮又是明显在说谎。

但这并没难住诸葛恪,诸葛恪略加思索答道:“以臣看来,臣父更胜一筹。”诸葛恪的回答大出孙权预料,孙权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诸葛恪从容答道:“臣父辅保的是明主,而叔父却不是,所以臣说臣父为优。”这个马屁拍得可真叫有水平,既避免了尴尬又颂扬了领导,一举两得。

诸如此类的小故事,举不胜举,太子孙登得其父真传,也喜欢开玩笑。

一次,群臣几个又聚在一起开茶话会,太子孙登笑着对诸葛恪说:“诸葛元逊可吃马屎。”诸葛恪毫不示弱当即回敬道:“愿太子食鸡卵(鸡蛋)。”对诸葛恪的回答,孙权一时没弄明白,就问诸葛恪:“人家让你吃马粪,你却让人家吃鸡卵,是何道理?”诸葛恪不慌不忙答道:“反正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指肛门)!”孙权闻言也被逗乐了。

诸葛恪能得到孙权的器重当然不是靠这些小聪明,诸葛恪不是杨修,他的志向跟他叔父相同,那就是北伐中原,一统华夏。有志不在年高,用在他身上很合适。相比那些不思进取一味只顾限江自保的江东大族,诸葛恪是铁杆的主战派,积极谋求北伐。

虽然诸葛恪好谈兵事,但孙权一开始并未让他带兵,可能是出于历练培养他的考虑,孙权给诸葛恪安排的第一份实际职务竟然是主管钱粮的后勤官员,这事让当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诸葛亮知道了。

诸葛亮特意写信给坐镇荆州的陆逊,请他代为向孙权传话,诸葛亮很可能并未见过诸葛恪几面,却对这位侄子的脾气禀性很了解,他知道诸葛恪少年得志一心要沙场建功立业扬名,不会安心去管后勤,对诸葛恪这样的知名人物,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一旦出现差错,很可能影响他的仕途,出于对侄子的关心,诸葛亮希望孙权能给诸葛恪换一个适合他的工作。

陆逊把诸葛亮的话转给孙权,孙权对诸葛亮一向敬重有加,就改变了主意。而诸葛恪似乎跟诸葛亮心有灵犀,诸葛恪也不想干后勤,多次上书请求外放,到基层去锻炼,但从他申请去的地方,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家伙,或者也可以说诸葛恪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人。

因为诸葛恪申请去的地方是丹阳,丹阳的特产是兵,这里出来的兵素来以彪悍勇猛闻名于世,如果他们为朝廷效力当然是不可多得的精兵,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丹阳民风彪悍,那里是山越聚居区,是东吴最不稳定的地区。体现在具体事情上就是不服管,常年在山区生活,很多人甚至一辈子没进过县城。抗捐抗税那是常事,这些人时不时还出来搞武装游行,令孙权十分头痛。

诸葛恪在上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并认为以往对山越的征讨仅限于靠近县城的平原地区,深险之地还盘踞着大量的山越并未归顺朝廷,这些人若能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就可为朝廷输送大量兵源。每年上缴的赋税也会相当可观。

诸葛恪还下了保证,说只要给他三年时间,就可以为孙权编练四万精兵。这个数字相当诱人,时下孙权的总兵力不过二十万,能增加这么多兵源,孙权当然乐意,但山越难平众所周知,之前的贺齐、全琮能做到地方安定已经很不容易。诸葛恪,一个翩翩公子,之前也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凭什么说这样的大话?众人议论纷纷,觉得这又是一个东吴的马谡。

朝中文武普遍认为丹阳地势险要,到处都是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又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相邻方圆数千里,当地盛产铜铁,民风好勇斗狠,善于登山入水,时聚时散,让诸葛恪一个初涉官场缺乏平乱经验的年轻人去打山越,怕是凶多吉少。

尽管群臣质疑,但诸葛恪却一再表示,自己此去必能扫平山越,孙权看了诸葛恪的报告很满意,便不顾群臣的反对,批准了诸葛恪的计划,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丹阳太守,即刻走马上任。

为了表示自己对诸葛恪的信任,孙权为诸葛恪升坛拜将,又送给诸葛恪一支三百人的仪仗队,令其摆开将军仪仗,一路夸官吹吹打打回府,诸葛恪算是出尽了风头。此年诸葛恪才三十二岁。

在众人看来,诸葛恪只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子,此行纯粹是自讨苦吃,甚至有的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诸葛恪就这样在众人狐疑的目光中,出发了。

诸葛恪一到丹阳,马上给周边临近的吴郡、会稽郡等四郡及下属各县发公文,请大家各自看好自己的责任区,诸葛恪接着下令凡是丹阳郡归顺的良民一律归屯并户集中居住在衙门指定的区域,各营严守各处关隘及路口要道,没有命令不得擅自出击。

人们都以为诸葛恪来了之后,会大举进山围剿,没想到这位诸葛公子一上来却摆出一副守势,众人都不知诸葛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连山上的山越也被搞得莫名其妙,这位著名的鹰派难道一夜之间就变啦?只有一个人知道诸葛恪的计划,这人就是诸葛恪的后台孙权。

到了秋天,谜底揭晓。麦熟季节,诸葛恪突然集合部队,下令:进山。这倒不出将士们的意外,有些人还觉得现在才出击有点晚了,但诸葛恪随后下发的补充命令,却让弟兄们搞不清状况了,诸葛恪除了让士兵带上武器外,还要求每人准备镰刀等农具以及运粮的大车。有人就猜测,准备这些东西,难道进山去干农活儿不成?还真猜对了,就是去干农活儿。

山越虽常年待在山上,但人家也要吃饭,于是山越还有那些不愿归附孙氏的汉人就在山里开荒种地,诸葛恪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山越再狡猾也要种地吃粮,虽然山越人擅长山地游击战,喜欢跟朝廷的军队玩躲猫猫的游戏,但人可以躲,地里种的庄稼却没长腿,走不了。

诸葛恪之所以敢在孙权面前夸下海口,就是因为他早已胸有成竹,计狠莫过绝粮,善于用兵的曹操就特别喜欢打劫别人的运粮队,而诸葛恪虽然年轻,却也从前辈那里学到不少经验,在这就用上了。

诸葛恪带兵进山,见到庄稼就割,就像在自己家地里似的,一点也不见外,最令人感叹的是这位仁兄下手还特别狠,他的部队好像蝗虫一般,所过之处,挖地三尺,连麦秆草叶都不留。诸葛恪的收割队真正做到了干干净净,十分专业,这下可把山越整惨了,别说口粮,来年的种子都没有着落了。没粮食吃就只能饿肚子,刚开始,还能靠着存粮挺一阵,等存的粮食吃完了,就只能啃树皮了。

时间长了,即使吃苦耐劳如山越也受不了了,开始三三两两携家带口下山投降。诸葛恪此时又变成了一个态度和蔼笑容可掬的父母官,对前来投降的人,笑脸相迎,并下令各县对归顺的山越要善加安抚,妥善安置,不许为难他们。对他们此前的所作所为宽大处理既往不咎。

但就在这时,手下的一个县长逮捕了一个出降的山民,此人之前有过前科,一直负案在逃,这位县长见到通缉犯二话不说就将其捆成了粽子送到上级那里,本来放在平常这也不算事,但既然有言在先,就要讲诚信,诸葛恪正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此时发生这种事正好给了诸葛恪一个机会,诸葛恪得知此事马上下令将这个倒霉的县长抓起来杀了,那些因为此事受到惊吓的山民,这才放心,相信诸葛恪是真心招降,纷纷下山投降。那个倒霉的县长倒也没有白死,他用自己的脑袋帮助诸葛恪完成了招抚山越的任务。

诸葛恪从投降的山越中,挑选了几万精壮,留下一万人自己用,剩下的分给众将,并派使者到建业向孙权报捷。孙权听说了自然高兴,专门派尚书仆射薛综去前线劳军,特意在军中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加封都乡侯,孙权明显是在仿效当年汉武帝军中拜卫青的典故,孙权有意在众人面前树立诸葛恪的威望,为日后提拔他做铺垫。

丹阳的事圆满收场(但山越远未结束),诸葛恪又上书请求率部去庐江皖口屯田练兵,庐江地处前线,跑到人家家门口去屯田,诸葛恪意欲何为,不言自明,他就是要去打仗。

自从诸葛恪到了庐江,淮南魏军的噩梦就开始了,这位仁兄时不时派出小部队,搞些摸哨偷袭的小动作,弄得对面的魏军军营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东吴赤乌六年(243)正月,诸葛恪率兵攻破魏军驻守的六安,将那里的百姓统统带了回来,三国时人口成了主要的战略资源,除了抢地盘,就是抢人了。之前吴国卫将军全琮曾屡攻六安不下,这回诸葛恪攻克坚城立下大功,却也捅了马蜂窝。

因为诸葛恪闹得实在太凶,边境的魏军被折磨得苦不堪言,接连向朝廷打报告,要求派兵支援,魏国太傅司马懿觉得捞军功的机会又来了,向小皇帝曹芳申请,去淮南收拾诸葛恪。

于是就在魏正始三年(242)九月,司马懿再次率军东征。皇帝及百官又把司马懿送出洛阳的津阳门。但这次司马懿却不急着赶路,一路走一路视察屯田,等他到了舒城,已是第二年正月,诸葛恪早已将六安洗劫一空,满载而归。

就在司马懿调动大军准备开战的时候,诸葛恪见势不妙,把营帐以及来不及带走的粮食一把火烧了,带着部队撤走。

诸葛恪溜了,司马懿却没走,出差一趟不容易,总要搞些政绩才行,这样对上对下都有个交代,司马懿在淮南前线搞起了农田水利建设,有之前邓艾的前期准备,司马懿只需坐在府里听汇报就够了,魏军接连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灌溉农田万余顷。从淮北到淮南,从寿春到京师洛阳,沿途到处可见屯兵跟他们开垦的农田。

屯田初具规模,丰收在望,一派喜人景象,司马懿很满意,这才打道回府。

一度大军云集大战一触即发的淮南战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此后的几年魏国的司马懿忙着跟曹爽争权,而诸葛恪也卷入太子与鲁王的夺位之争,双方都在忙着搞“内部整合”,谁也没空出来打仗,双方再次兵戎相见大动干戈已是几年后的事了。(四)搁置北伐 镇抚南中

就在东吴跟曹魏在荆州、扬州两个战场,你来我往打得热闹非凡的时候,曾经的战争主角蜀汉却渐渐淡出视线。

自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大军已经多年没有北伐了。继任的蒋琬奉行的是闭关自守保境安民的政策。

当吴军在淮南与魏军激战的时候,蒋琬终于觉得有必要有所行动了,诸葛亮五次北伐,北出汉中,都要翻山越岭,蒋琬觉得诸葛亮的方法有点“笨”,他想到了一个可以不用爬山的进兵路线,那就是沿汉水、沔水东下,这样全军只要坐在船上,就可以直达前线,攻取东三郡,如此一来不仅省时而且省力。于是,蒋琬令人在汉中伐木造船,蒋琬自以为得计,可他却没想,如果真有这么好的方法,诸葛亮为什么不用?

很快,蒋琬就知道了原因,姜维等人都认为,大军顺流而下固然省事,可是,一旦战事不利,想退回来就难了,如果再被人家堵住后路,那就要重蹈秭归猇亭之战的覆辙。后主刘禅感到事关重大,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亲自赶赴汉中当面向蒋琬传达朝廷的意见。

蒋琬见自己的计划被否决,干脆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上书推荐姜维做凉州刺史,利用姜维连接陇右羌胡,先夺陇右再取关中,又回到当年诸葛亮的老路上,现在蒋琬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策略是最符合蜀汉实际的。

蒋琬推荐姜维打头阵,他自己却申请后退,要把自己的大本营从汉中迁到涪城(今四川绵阳),刘禅批准了他的申请。

蜀汉延熙六年(243)十月,大司马蒋琬率汉军主力后撤至涪城,同时提升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

蒋琬的东征并未成行,却给吴人造成很大困扰,因为蒋琬造船产生的木料碎屑顺流而下被吴人拾到。于是,吴人就开始有想法了,他们认为蜀汉要对他们动手了,因为在吴人看来,蜀汉北伐走的是山路栈道,并不需要大量的战船,只有打水战,战船才用得上。

于是荆州的吴军主将骠骑将军都督西陵步骘、车骑将军坐镇江陵的朱然纷纷给孙权上书,说蜀汉要背盟违约,他们还列举了“证据”——蒋琬在汉中大造舟舰,听说司马懿来犯我境,不但不出兵相助,反而兵退涪城。幸亏孙权是个明白人,这才没有引起两国纷争。

蒋琬的确不是个帅才,此时他重病缠身,已不怎么理事,后主任命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逐步接管蜀汉军政。从这以后蒋琬实际就处于病休状态,蒋琬主政的这十年,蜀汉在内政上保持了稳定,但在军事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唯一的亮点却在南方。

蜀汉建兴九年(231)庲降都督建宁太守建宁人李恢病逝,接替他担任庲降都督的是益州键为人张翼。

张翼不是本地人,加上他跟诸葛亮学也是执法如山,那些在地方嚣张惯了的豪强对他很排斥,终于在豪强刘胄的鼓动下于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再次叛乱。南中再反,此时诸葛亮还活着,正在筹备明年的北伐。

张翼正准备带兵平叛,成都却传来命令让他回去,这时候被召回,肯定是要挨训的,部下们都劝他早点回去,争取宽大处理,但张翼却不为所动,依旧在南中坐镇,调兵遣将,直到接替他的人到了才回成都。

诸葛亮知道后对张翼的做法很欣赏,最后一次北伐时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随军出征,张翼因为自己的忠于职守,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而接替他的人也很出色,这位继任者就是被先帝刘备赏识的马忠。

马忠(?—249),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马忠此前跟他的得力部下张嶷刚从汶山郡平叛归来,身上的硝烟味道还未散尽,就接到了新的任务。

这里还要介绍另一位蜀中名将张嶷。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将军是蜀汉后期涌现出来的不可多得的良将,就在不久前征讨汶山叛羌的战斗中,张嶷又有出色的表现。

张嶷(?—254),字伯岐,益州巴郡南充(今四川南充)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