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定位你的创造风格坐标,深耕你更具方向感的创造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13:56:12

点击下载

作者:梅塔·瓦格纳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定位你的创造风格坐标,深耕你更具方向感的创造之路。)

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定位你的创造风格坐标,深耕你更具方向感的创造之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作者:梅塔·瓦格纳排版:红枫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12ISBN:9787210108061本书由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献给我那早逝却一直与我同在的母亲,以及我的父亲你们是我最大的创作推动力引 言Introduction创作艺术即是创造世界。——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以下这些描述是不是与你相符呢?

没人知道你有多幽默。你的朋友们知道一点,他们认为你很搞笑,一直说你可以成为下一个路易·C·K 或艾米·舒默——带点儿宋飞那种神转折的架势。成为脱口秀演员(拥有自己的喜剧小品)这种梦想在你眼里既幼稚又不切实际。何况即使你集齐五分钟的素材,至多就是在“爆笑俱乐部”秀一把,那里能有什么大好前途。

又或者,你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你花了几个月构思了一本小说,甚至还在上班前起了好几个大早来写作。但你无法确定你的惊悚小说将成为旷世巨著还是沦为废纸,于是当你写到第 84 页的一句话时,你中断了写作(这句话是:“然后她拿起他昨天刚刚磨过的刀,把它刺进____。”)每每看到这个名为“第一本小说”的文件夹时,你都会感到脉搏加速,肾上腺素在血管中奔腾,你的鼠标在那个图标上徘徊……但你始终没有打开它。

也许你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成功的画家——你的一幅画作在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过;这些年你在波士顿、费城开过几次画展,还在东京办过一次;一位有名的艺术评论家在文章里称你为“21 世纪的萨尔瓦多·达利”,这不符合你对自己的认知,但你还是保存了链接,并把它加入收藏夹。你甚至能够靠你的兴趣过上殷实的生活,但你开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江郎才尽,长江后浪推前浪——你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你对这些情况深有同感,恭喜你,你正在承袭几个世纪以来大师们的道路,他们也曾砥砺前行,试图战胜疑惑并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保持创作激情。沃尔特·惠特曼在中年创作《草叶集》之前,就曾尝试过很多职业,木匠、教师、印刷工人、记者,还写过几本反响一般的小说,一个评论家曾断言“惠特曼无论如何都不配称为一个诗人,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才华和禀赋”;格鲁吉亚·奥基夫为了创作无线电城音乐厅的壁画曾焦虑到住院;法兰克·辛纳屈在退休的 22 年前就有过一次短暂的隐退,这件事后来被写入《天使之眼》一歌中,“请原谅,我必须离开”指代的就是这件事。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艺术的圣殿中永垂不朽。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克服彷徨与恐惧并保持创作激情?

因为在才能、专注、机遇和运气之外,他们身上还有一些你目前尚未具备的东西,那就是这些创作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进行创作。

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初心、目的和使命,其中很多人还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自己创作这一作品的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对自己创作动因的理解是他们作品背后的驱动力,推动着他们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明白自己为什么创作,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井喷式作业——这是无数多产又优秀的艺术家所共有的品质。

因此,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并挖掘艺术潜能,那你首先也必须了解自己的创作动因。

无论你是一个有意投身艺术的学生,是一个期待在职业生涯实现“第二春”的知名艺术家,是一个后悔自己曾在学习萨克斯管、绘画(你也曾痴迷过的艺术活动)的道路上半途而废的“90 后”或“40 后”,又或者是一个在退休后第一次尝试缝被子或跳爵士舞的老人,了解你的艺术动因都至关重要,认清你的恐惧和那些有可能导致你失败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候,你对自己从事这些事的原因都非常清楚,不是吗?但一谈到艺术创作,多数人只知道创作是重要的,却从未想过为何重要。你也不是一定要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从来没有人要求你成为一个诗人、作家或设计出一款电子游戏。另外你或许也注意到了,创作并不是旱涝保收的赚钱路径。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会排除万难,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这种顽强不息的精神自有它的道理。

你自己对于创意性自我表达的渴望就是典型的例子。你完全能够夜复一夜地坐在沙发上,煲完迄今为止更新了全十八季的《法律与秩序:SVU》(我可不是在说这部剧本身有什么问题)。但你脑子里有些想法让你坐立难安,于是你写日记、写小说草稿,试镜校园版《吉屋出租》里的咪咪这个角色,自创花色织了一条围巾,或者写下了几句带有强烈女权倾向的歌词。如果你能够自行解决自己的创作欲求,那实在再好不过。但当你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觉得没有人“理解”你,又或是门票没有大卖时,你会十分沮丧,并感到自尊心受挫。

这时,你不可避免地感到气馁,甚至心灰意冷,这些情绪会让你的工作停滞不前。作家至少还有一个专门词汇来形容他们在写不出东西时的状态——文思枯竭(writer’s block)——实则所有艺术领域的工作者都时不时有过这种被困住的糟糕感受。

因此,探究你为何进行创作——了解推动你进行创作、驱动你不断前行以及激发你灵感的各种因素,同时,如果能认识到那些扼杀你创意的恐惧与消极态度是什么,这将能有效地防止你半途而废,做出你真正想要的创意作品。突破这一关后,你将感到轻松与满足——那种长舒一口气的释然会让你感到,你所有的努力都值回票价。创作型人格的概念

现在我们来聊一聊问题的核心:如何确定你的创作型人格。创作型人格是指基于对你创作动因的探究来确定你的艺术个性。创作动因这个概念是我在爱默生学院主讲课程的延伸,我在《创作脉络理论》这一课程中探讨了“人们为什么进行创作”的问题。大多数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关注的是艺术家如何创作,而非为何创作。然而为何创作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着手研究艺术家与作家生平的创作动因,总结出一个专门探究他们观点与见解的课题。

通过长年观察学生们对于该课题的学习情况(我很高兴地报告:反响相当热烈!),我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分析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和研究他们最常出现的创作动因,我认识到它们可独立划分为五种艺术人格类型,创作型人格的概念乃至这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我希望艺术人格类型的阅读能够帮助你鉴定自己的创作型人格,开启你在艺术上的自我发现之旅,从中找到乐趣与启发。如果曾在社交媒体上做过“你是《哈利·波特》里的谁”“你更像哪一位美国总统”这一类的测试,你一定会觉得类型学十分有趣,而我所要讲述的类型学将以科学理论与详实案例为支撑,为你的一生带来实际的益处。

现在,让我们对创作型人格先睹为快吧!五种创作型人格

你觉得自己可能是哪一种?● 明星型● 工匠型● 先锋型● 感知型● 激进型

明星型:

明星型寻求自我实现,这原本就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他们一直力图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希望能够感染众人的情绪,得到赞美与尊崇,这种企图心是催动他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明星型醉心名利,有些也真的能够得偿所愿。他们不能永生,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和他们的小说、画作、歌谣与电影一起流芳百世。

工匠型:

工匠型相信,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收获欢乐乃至狂喜。他们为艺术而废寝忘食,推敲每一个韵律、笔触与节奏的运用,认为它们的重要性无可匹敌。他们尊崇先师,并乐于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协作。他们热爱创作,并且严肃对待,从不玩笑置之。工匠们认为,所有能够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真正的幸运儿。

先锋型:

先锋型力图在艺术上开辟一番天地,他们有明星型对名利的追求,兼具工匠型对艺术的投入。唯有另辟蹊径、开创新流派才能让他们感到有所成就。无论他人是否理解,这些先锋都会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批评家和观众最终还是会追随他们的步伐。先锋型专注于自身,但他们也同样会奋起领导一场运动,与陈腐的艺术决裂,从而为后人的持续探索奠定基础。

感知型:

感知型情感充沛,并将其全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情感的感知与挖掘是他们作品中的精髓,感知型用艺术探索自我人生历程,在艺术作品中加以阐释并得到发泄。创作甚至能够慰藉他们的孤寂,激励、安慰和治愈那些与他们一样多愁善感的灵魂。

激进型:

激进型用他们的作品来改变世界。他们总是干劲十足,目之所及,皆为亟待纠正的错误。通过创作,他们致力于消除贫困、推进民权、结束战争这一类事业。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他们不愿将自己的才能浪费在创作无病呻吟的情歌和达官贵人家中的装饰画上。激进型的创作往往与他们的政治愿景息息相关,为此,他们不惜赌上自己的声誉甚至是自由。

你在读到这些创作型人格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种类型让你觉得跟自己很像;或者,你能看到自己身上有几种创作型人格的特点,而其中有一种占据了支配地位;又或者,你年轻时是一种创作型人格,当你年岁渐长,又会变成另外一种。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精彩预告

接下来,你将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五种创作型人格,每一种人格都占据了一章的篇幅。提醒一下,所有的创作型人格都被我善意地调侃过一番哟!

你将能解除心中疑惑、探索新知,并能提前准备应对你可能遭遇的困难。书里谈到了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与心理学家,你还会读到各个艺术领域著名创作者的故事,比如巴勃罗·毕加索、西尔维娅·普拉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碧昂斯和林·曼努尔·米兰达等等。这些创作者与你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他们的故事将能结合你的艺术人格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一点也同样重要)。从他们的采访、文章、日记和信件中,你会得到一些见解与建议。有时,我还会讲述一些发生在我的教学生涯和专栏写作过程中的故事。

你会看到创新的推进器——能激发你创造力的想法和练习,以及能够培养你的正面特质、改善你的负面特质的建议。你还会看到一些能够帮助你发掘自己艺术动因的个性类型测试,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你的创作类型是什么?

所以,动身吧!先翻到你认为与自己最吻合的创作型人格那一章,然后再去读剩下的章节,它们会帮助你补充了解自己,并提供圈中其他人的信息,包括潜在的合作者与竞争者。或者,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先锋型,也可以从最后一页开始读),在“总结”这一章里,有很多放之四海皆准且适用于每种创作型人格的重要观点和故事。

既然你已经翻开了这本书,我希望你既看得愉快,又能学到东西。最重要的是,发现你的艺术人格类型,让你的人生充满创造力。第一章明星型:渴望鲜花掌声与不朽盛名能够名垂青史的只有这几种人:帝王,罪犯与艺术家。——埃里克·博高西安《满心疮痍》

如果你幻想过在你的第一本小说面世后,你将在全国最繁华喧闹的场所举办巡回读书会——就是那本被《纽约时报》的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称赞为既“感人至深”又令人“欢呼雀跃”的书;也许你正期待着那位称赞你“小有才气”的帕森设计学院艺术教授会在《全球艺文消息》看到你的作品《一个苹果,一个希望》,他最好还能在脸书上发一条评论,说他一直知道你非池中物;又或者,你相信你会成为新一代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碧昂斯、马丁·斯科塞斯或 J. D.塞林格:那你应该被归为明星型。明星型为什么创作?

如果你是一个明星型或带有一些这个类型的特质,驱动你进行写作、舞蹈、拍摄电影、作曲或从事其他艺术形式的动因会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要归结于你的自负。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如果没有一种强烈而又健康的自负心理(有些人也许会称之为狂妄),我们将一事无成。来看看下面这些创作动因是否让你有所共鸣:

你之所以创作,是因为来自父母、伴侣或孩子的崇拜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因为你的芭蕾舞老师坚称你由于太重/太矮/脊柱太弯曲而无法成为领舞;因为你花了三个多小时看了场摇滚演奏会,你知道你该站到那个舞台上;因为你想要他人见你所见、感你所感、想你所想(你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因为在四岁的时候,你编的一个笑话逗乐了你的母亲,你想要再三重温这种感觉;因为你想要感受到自己活着;因为你想要在你死后被人们所铭记;因为你相信自己拥有某种天赋,向全世界展示这种天赋是你的使命;因为你甚至想要扮演上帝这个角色。明星型初印象

明星型的自我意识是无法等闲视之的,它一直在嚷嚷“我在这儿”“我很重要”。“我的想法”“我的信仰”“我的评论”“我的理解”“我的画作”“我的文章”“我的歌曲”都很重要,因为归根结底——“我很重要”。

如果你“厚颜无耻”地相信你有某种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分享出来,它耀眼、大胆、感人又具有启示性,且只有通过你才能进行传递,那你属于明星型这一点就八九不离十了。

明星型要全世界都看到他的艺术作品,毕竟,如果在树林中倾颓而无人知晓,那生为一棵树又有何意义?把从未出版的手稿收进抽屉里,在社区剧院的一部不知名的剧里扮演一个龙套角色,这种事还是留给别人去做吧,明星型可做不来。他们注定是要走上百老汇舞台的!

明星型清楚,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了自负,那就会像一辆没了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玛莎拉蒂,它靠什么来驱动呢?你又怎样驱动自己呢?

他们同样清楚,他们无需为自己的高远目标、不停歇的野心和着了魔似的展示欲而道歉。

明星型艺术家各有不同,他们中有人相当傲慢专横,也有人拥有过人的魅力;有人极度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有人希望向观众毫无保留地展示自我;有人相当高产,也有人在创作出一份代表作后,因畏惧失败而无所适从。但他们都倾向于把结果看得比过程更重要,因为最终的作品象征着荣耀。

如果你是一个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自尊心捆绑在一起的明星型艺术家,你的艺术生涯将命途多舛。一旦你的创造力稍显迟缓或暂时消失,又或者观众不再为你喝彩,你的自尊将极度受创,也许还会产生一些黑暗的想法,比如打击报复、中伤你的竞争对手,这些诱因将会使你严重偏离自己的创作目标。

但总的来说,明星型,你们所拥有的已经够多了。自尊心是一种强效驱动力,它将推动你到达高峰。明星型的分类

也许,你是那种不轻易显露抱负的明星型艺术家,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会诧异于你居然把自己归于这一类;又或者,你是那种控场能力一流,会令人有压迫感的明星型艺术家。也许对你而言,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活生生的观众,你从他们的热情中得到养分,乐于看到他们因你而欢喜的脸庞;又或者,你喜欢引导他人进入某种情绪中,引导他们相信那些你想使之相信的东西。这是明星型内部的不同之处。

看一看方框中的明星型类别,继续读下去,了解其中最常见的那些。

艺术型人格测试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明星型?1. 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幻想:聚光灯打在你身上,全场起立为你的演出喝彩,精彩的评论,少男少女狂热地爱着你,社交网络上有千万粉丝,你自己的电视真人秀,以及大把的钞票?2. 你是否只有在为别人创作或表演时才最活力四射?3. 你是否想成为一个明星,而不仅仅是个演员、画家或作家?4. “你没那么有才华”“你根本不是当艺术家的料”或“你是没办法靠艺术赚钱的”,你是否想证明曾对你说过这些话的人都错了?5. 你是否渴望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或举办一场演出,让人们能够疯狂地大笑、哭泣或感到三观颠覆?6. 你是否希望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还有人在谈论你和你的艺术作品?7. 你是否相信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并具有某种才能?8. 竞争是否会激发你的创作欲?9. 你是否看重创作的成果多于创作的过程?10. 在你创作和控制艺术作品,并掌控那些你虚构出的角色的命运时,你是否萌生过造物主般的愉悦感?11. 跟上当今文化的潮流,这一点对你而言是否重要?如果你对于多数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就是明星

型;如果你只符合其中的少数几条,那你也带有一些强烈的

明星型特质。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该继续看下去。

创新推进器

认识你们的多样性你最符合哪一(几)类型?● 自我抑制型(谦虚又自信)● 天生主角型(你明白我指的是什么)● 取悦观众型(观众心目中的人气王)● 暗中霸凌型(想要最大限度地影响观众)● 天之骄子型(相信他们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 竞争狂热型(没什么比竞争更能激发创意的了)● 控制狂人型(热衷于像摆布棋子那样摆布自己虚构出的人物)● 达斯·维达型(多年学徒最终熬成大师)● 不断改进型(永远保持与时俱进)明星型的象限:你在哪里?

想象有这样一条水平线,人们根据自尊心的强弱在象限中进行排序,左边的是看上去很谦虚的明星型,右边的则是会被人称作自大狂的明星型。

歌星阿黛尔也许会被放到很左边的位置。虽然她在舞台上极具吸引力且能从观众的爱和追捧中汲取力量,但她还是会拒绝一些诸如 2017 年超级碗这样的大型露脸机会(她给出的理由是中场表演和音乐并没有太多关系)。同时,她也是自嘲之王,并患有严重的舞台恐惧症,这些因素都会抑制自尊自傲。在尝过备受瞩目的滋味后,她仍可以长时间远离聚光灯——这可不是一个纯粹的明星型。

2011 年,阿黛尔的医生禁止她在割完声带息肉的几周内唱歌或说话。此外,她的儿子在次年出生,为了照顾他,她决定暂时远离公众视线。面对舞台和录音棚的召唤,她置若罔闻。至于那些能够鉴别许多明星型的“耍大牌”表现?在阿黛尔巡回演唱的过程中,你不会听说她有过在酒店里乱丢垃圾或因为后台的香槟没放在冰桶里而大发雷霆这种传闻。

你也许会把嘻哈歌手坎耶·韦斯特放在很靠右边的象限。他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我邀请我的学生说出一个自负驱动型歌手时,我的学生经常会选择他。在韦斯特臭名昭著的“吸睛”行为之外,他还曾直接把自己比作史蒂夫·乔布斯、安娜·温图尔和米开朗琪罗等知名大师。他把自己的第六张专辑命名为《神呐》(你们还是自己去理解吧)。据此,我们断定坎耶无疑具有一种张扬的明星型性格特征,也正是这种性格特质最终使他成为这个时代最成功也最受推崇的音乐巨子之一。

你有多渴望被人关注?在明星型的象限中,你会把自己放在哪个位置呢?取悦观众型

作为一个明星型艺术家,你最喜欢的创作形式以及它在观众中所带来的反响反映了你最深层的需求。了解这些不仅有趣,它还会帮助你找到最适合你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生涯。

我来解释一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能够直接与观众互动,即现场表演;第二种虽有观众,但他们给予的反馈是滞后的,写作、绘画和参演电影都属于这种;第三种则没有任何观众,把后来名动天下的作品束之高阁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在明星型身上。

在前面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更能满足人的自尊心呢?以演员为例,你也许会说,电影演员有着更强烈的自尊心,因为电影演员的架子十足,更热衷于星途,更渴望过上奢侈的生活,更想在推特上拥有 5,000 万个粉丝……

但,难道不是现场表演更能够直接从观众那里得到反馈吗?他们时而大笑,时而呜咽,时而掌声不止,时而起立喝彩,时而为你的精彩表演吹哨——哪一类表演更像是为了自我满足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演员苏珊·萨兰登在接受《电讯报》采访时说的一段露骨的话,在谈到在电影与剧院中表演的不同之处时,她解释说:“这两者的区别就像自慰与做爱一样,在演绎电影时你孤身一人,而在舞台上你却与观众们紧密相连。”

你从来没有这样理解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吧?但你还是能从萨兰登的话中体会到表演者对于即时反馈的真切渴望,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纽约杂志》的一次采访中,女星格伦·克洛斯曾这样形容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好的剧场表演会改变你的分子结构。你在自己周围创造了一个能量场,它在你与你的观众之间产生交互。每一个人在看完一场表演走出剧院后,都会感觉得到净化。”

很明显,帕蒂·卢波恩渴望与活生生的观众进行交流。即使她扮演了很多银幕角色,百老汇的舞台依旧是她的最爱,在那里,她以超具魅力的表演令观众经年难忘。在密集的现场表演与歌唱中,她迅速成长——除非他们在表演中说话、发短信或者拍照——在一个关于帕蒂·卢波恩抢夺观众手机的病毒视频里,她明确表现了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在对卢波恩的采访中,国家公共电台的记者苏珊·施坦伯格讲了一个故事。她朋友带女儿来看卢波恩的百老汇音乐剧《吉普赛》。正常来说,正如典型的“吞世代”(tweens)一样,这个女儿表现出一副不想和妈妈一起做任何事的样子。但当卢波恩唱起《轮到玫瑰上场了》的时候,女儿抓住了妈妈的手腕,用妈妈的话来说,她们像被传送到了另一个时空。当卢波恩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哭了,她知道自己的表演已经不仅仅是让这个女孩有“一点点”被重塑这么简单了。

在纪录片《伊莱恩·斯特里奇:给我一枪》里,这位百老汇巨星曾说,表演所带来的最佳收获就是观众的爱。喜剧演员大卫·查普尔参演过一期《演员工作室内幕》,这期的诚实和辛辣使之成为观众的最爱,在节目里他描述了观众是如何激励他的。他的描述有些煽情:“你站在台上……像一个角斗士一样,然后灯光打到你身上,你看向台下,所有人都抬头仰望你,并发出赞叹的声音……他们爱你,就像一场狂热的爱恋。这是最棒的一种感觉,我爱脱口秀。”

如果你是一个热衷于取悦观众的明星型,毫无疑问,你渴望被疯狂地爱着。你需要甄别的是哪一种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你。暗中霸凌型

并不是每一种明星型都有这种哗众取宠的诉求,因为他们有其他的解决方式,你过会儿就知道了。

在写了多年的新闻、散文、小说、剧本及后来的回忆录后,琼·狄迪恩不仅成为作家中的佼佼者,更成为众多粉丝心目中的文学偶像。(读一读她的作品集《散漫地步向伯利恒》中的“再见了,一切”,你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如果你亲眼见过狄迪恩或看到过她的照片,你一定会诧异于她的瘦削——她甚至可以说是弱不禁风,但她的瘦弱背后隐藏着一股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你看完她在 1976 年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就知道了。这篇叫作《我为什么写作》谈论了自负驱动写作的问题,标题借用了乔治·奥威尔的不朽名篇。

狄迪恩写道:“在很大程度上,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它是一个人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一直对读者说‘听我说吧’‘用我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吧’‘快改变一下你的想法吧’。这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行为。”她继续写道:“如果你想,你完全可以掩饰这种野心,只给暗示,不提要求,坚持拐弯抹角,拒绝单刀直入——但不可否认,将言论诉诸文字是一种隐性霸凌、一种精神侵略、一种将作者的触角伸探到读者最私密的领域中的方式。”

写作者即霸凌者?这些躲在电脑屏幕前、只知埋首故纸堆、用笔名隐藏真实身份的人,这些只在星巴克打烊时才放弃自己最爱的临窗雅座,回到真实生活的人,这些摄入了过多咖啡因、脸色苍白的人……他们算哪门子霸凌者?

他们当然不会像校园霸凌者那样,故意绊倒、推搡和殴打目标对象;也不会像坏女孩那样,胡乱八卦,话里有话,对你视而不见;更不会像网络霸凌者那样,时刻准备伤害你、羞辱你。他们是隐秘又聪明的霸凌者,你甚至可以说他们擅长以退为进,偷偷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一个对此浑然不知的读者身上,让读者丝毫没有发觉自己受到了“攻击”。狄迪恩所指的不仅是上面说过的那些意图明显的专栏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们总是希望读者“听我说吧”“用我的方式看待问题吧”“快改变一下想法吧”;她指的是所有作家,而且我敢说,这段话适用于所有艺术家。

在《巴黎评论》的一次采访中,狄迪恩进一步阐述了她的观点:“在别人的大脑里那样肆意来去是一种不怀好意的行为。”她将这种情况比喻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描述他自己的梦境,而对方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最后,她评论道:“作家总是在想方设法骗读者来听这个梦境。”

回忆一下每当你读到一本小说最后几行时的感受,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最后,你会因为自己无法继续活在英国摄政时期班纳特家族的世界里而感到失落,这就是简·奥斯汀对你的一种霸凌。如果你在追类似《黑道家族》或《纸牌屋》之类的美剧,发现自己时不时会赞同坏蛋的行为,即使他们全程都视人命为草芥——那你也遭到了剧作者的霸凌。

创新推进器

成为一个隐形霸凌者你正在从事或未来期望从事的创作事业是什么?它是怎

样让你成为一个隐形霸凌者的?比如你正在制作一个描述你

奶奶如何与帕金森综合征做斗争的短纪录片,并且计划把它

发布到视频网站上,你会希望观众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或

为之伤感落泪;在你的脱口秀表演中,你会希望你的观众笑

到捧腹(这种痛感可能无限接近于“真正的”霸凌);扮演

你剧作的主角表现得太烂了,该死的家伙,但你还是希望观

众能够爱上他。如果以上这些情况出现在你身上过,你很可

能是个潜在的隐形霸凌者。远离现实生活中的霸凌者是很难

的,但现在有个远离艺术上的霸凌者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建议,这能保证你自己不会太过霸

道:如果你正在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你可以摆出一些论据去

支撑你的逻辑,当然接下来你需要发表一番激动人心的论

证;如果你正在酝酿一些一定会在你的读者中成为万人迷的

角色,尽量避免刻意煽情。无论你在创作哪一类艺术形式,

这几项建议都能帮助你在对观众含蓄的劝诫与直白的说教之

间划一道界线。

对于一个明星型来说,霸凌等同于诱导或操控观众作出某种反应,特别是情感层面的。在《红》这部剧中,以画家马克·罗斯科为原型的主人公对着他的助手肯吹嘘道:“我的存在是为了让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你懂吗?我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开始思考……我活着可不是为了只画些漂亮的画!”我认为,这段话对于明星型通过霸凌受众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反响这个现象进行了极好的总结。天之骄子型

你是不是常听到格莱美奖或托尼奖的得主感谢上帝赐予他们才能?你是否希望有一天也能站在领奖台上?与诸如上帝这样的高位者来分享自己的荣誉看上去很谦虚,但这也表示你确信自己是被高位者所选中的,因为自己也拥有某种特殊能力——这就很“明星型”了。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曾说过:“成为歌手是一种天赋,这意味着我最大限度地运用了上帝赐予我的天赋,我为此感到快乐。”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描述他的创作过程时,将这种信仰关系说得更加私人化,“在创作作品时,我与上帝携手并行”“在创作时,我浑身赤裸地站在那里,上帝来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与我一同歌唱”。这些言论也许会激怒很多人,因为他们觉得罗伯特在上世纪 70 年代创作的同性恋肖像并不像是上帝会认同的题材。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例子和最喜欢的人物——帕蒂·卢波恩,她对《消费导刊》的一位记者透露自己的疑惑——为什么选角导演在面对一个明显很适合她的角色时总是想不到她,“我知道自己很棒,这并非自吹自擂。这是自从我四岁时上帝就赐予我的一项天赋。”好吧,这也许是自吹自擂,但也没什么不妥。

你兴许也相信自己拥有上帝赐予的某种天赋,无论是完美的音感还是违反地球引力的芭蕾舞小跳,但比起你的才能的来源,更重要是你能带它以及它能带你走向何方。明星型的优势为自负而欢呼

作家伯特兰·罗素在赢得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提到了自己认为人类有四种重要的欲望: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与权力欲。你也许已经猜到了,这与明星型的动因非常接近。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虚荣心的这段话:“虚荣心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动因。与孩子们打交道的人都知道,孩子们总是一边做着滑稽动作,一边说着‘看我’。‘看我’是人们心中最基本的欲望,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从讲滑稽笑话到追求死后的声望,形式各异。”

我亲爱的明星型,你们当然不是一群滑稽演员,但我担保在你内心深处一定有过很多次“看我”这个诉求,无论你年方几何。这很好!你知道,你注定要站在舞台中央。

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在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中,为什么他把“纯粹个人主义”列为他四大写作动因的首位?(其余三个分别是“对美学的热情”“对记录历史的冲动”和“政治目的”。)我相信奥威尔的说法也适用于其他作家,甚至可以扩展到所有艺术领域。他将“纯粹个人主义”定义为“渴望看起来很明智,渴望成为他人的谈资,渴望名垂青史,渴望向小时候轻视过你的成年人实施报复等等”。

这种听起来很新颖的观点,其实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埃里克·阿瑟·布莱尔的年轻时代,在他还未开始使用乔治·奥威尔这个笔名之前。童年时代的被忽视和孤独对其他孩子而言往往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但这对奥威尔而言,既是痛苦的梦魇又是创意的源泉。如果他小时候备受宠爱,谁敢保证他还能写出经典小说《动物庄园》与《1984》呢?

奥威尔同样确信,大多数人在过了三十岁以后都会放弃他们的自我与梦想,处处为他人而活,而作家却敢于打破这种陈规。

明星型,如果你能够先原谅奥威尔的精英主义,你会感谢他率先与全世界大多数静默地活在绝望中的三十多岁青年决裂。无论年龄几何,你都可以从他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中得到庇护,更妙的是,你会发现他是明星型中对自我意识的真正拥护者,尽管他人也许可能把它解读为“自私”。

以自我为创作动因是一件自私的事吗?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自主。(这样听起来是不是顺耳多了?)同时,关于艺术,有一个残酷的真相:除非你已经足够有名,否则没有人会坐在你旁边等着你写出小说、拍好电影或编出舞蹈。无论你是否在追求你的梦想,这个世界依旧按照它既定的轨迹运作。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事实上,你需要足够狂妄才能确信自己有一些特殊的才能;确信自己能够在运动场、剧院或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确信你脑海中的那些人物能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印记;确信你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当你一想到自己将和那些已经风靡数个世纪却仍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与音乐展开某种程度的竞争,而当今时代所有的艺术家也在努力扬名立万时,你那明星型的自负将为你带来明显的优势。无论你称之为自私还是自主,自负心理都是明星型的独有优势,所以,尽情地去狂妄吧。来张自画像吧

将你的人生制作成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帮助你或你的观众产生深刻的认知,回忆录、个人随笔、“毫不掩饰”的小说、自画像、脱口秀段子或电视真人秀都可以。

它能够让你们学会应对这个世界,或者减缓孤独感(如果这种减缓方法对你有效,你可以去参考一下第四章的“感知型”)。但对你而言这也是一种庆祝的方式,说的就是你!

作为一个明星型,你也许已经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你也有足够多的有趣的故事去不停地逗乐你的朋友们。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角色、一种人格。你是那个总在班级合照中对着照相机做鬼脸的孩子;你是那个拿着毛刷充当话筒,以家庭轶事为主题在穿衣镜前排演独白的孩子;同时,你还是那个相信几乎在所有场合都需要来张自拍的人。

明星型想要自我称颂的欲望由来已久。早在金·卡戴珊熟练运用自拍技术的几个世纪之前,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就已经做过这样的事了,理由也十分相似:发现自我,自我加工以及自我宣扬。花了 40 多年的时间,伦勃朗通过多种方式为自己画了数量惊人的自画像(约 80 张),包括油画、素描和版画:有充满朝气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穿戴着华丽衣饰的中年人,比如金链、刺绣衬衫和带皮毛装饰的天鹅绒外套等等,而这些衣饰都是盛名带给他的;另外,还有更年长、更自省的伦勃朗。

自我培育课

创作一件重要的自画像作品一个没能站在舞台中央的明星型是可悲的,因此,你需

要确保自己站在聚光灯下,但和伦勃朗一样,用真材实料帮

你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能够帮助

你创作一本伟大的自传或剧作,那你需要努力让自己的作品

超脱于自我,扣动多数人的心弦;如果曾有人告诉过你“你

天生就是一个演员”,那就让你的灵气成为你创作的基础(伍迪·艾伦就是这样成功的)。记住,明星型,你与观众之

间已经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协定:你为他们创作一些有意义

的东西,作为回报,你会得到他们的爱戴。

艺术史学家詹姆斯·霍尔在他的著作《自画像文化史》中分析道,在这些为数众多的肖像画背后潜藏着自我宣传策略。他评价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多没有见过他的其他作品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容貌。作为一个独立画师而非宫廷画师,他必须想方设法让自己出名。画一幅自画像可以在你籍籍无名的情况下暗示受众你已经出名了。”通过艺术实现不朽

对抗死亡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如果肉身易逝,那就用你的油画、歌谣或诗作,用这些能够让后世记住你的艺术作品来实现不朽吧。

艺术与孩子一样,都能成为你在世界上的印记,证明你曾经来过,并且你的存在为这个世界作出了一些永久性的改变。你创造了生命或艺术作品,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创举。

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野心,多数人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些,让人们注意到他的作品并从中赚点小钱。创作出流芳千古的作品并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但明星型不是这样。

艺术能够挑战死亡,它在死亡面前掠过,对它致以辛辣的嘲讽——尽管其中一些最负盛名的实践者不幸英年早逝。明星型要创作的不是现世风行的作品,而是在他们“摆脱尘世的烦恼”(不朽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里的台词用在这里很合适)后仍能风行的东西。

很多明星型很清楚自己希望通过作品来流芳百世。歌手鲍勃·马利声称“我的音乐将永不停奏”。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说“作家死后就变成了书,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来世”。作家詹姆斯·索尔特说“如果说有什么能够传递生命的话,那就只有书篇了吧”。诗人及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也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下了类似的观点,“写作是一种神圣的行为,它是一种命令与革新,让人与世界以本来面目及应有的样子去重新学习与爱。与花一天的时间打字或教书不同,写作这种行为是隽久的,它在这世间独自地前行。人们读到它,就会像对待一个人、一种哲思、一种宗教或一朵花那样,对它有所反应。”

需要牢记的是,艺术家对于不朽的渴求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名垂青史。作为一个明星型,这也关乎你与作品紧紧相连的骄傲与信仰,如果你是个小说家、编剧或剧作家,你创作的人物也与之紧密关联。想想看,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作家创作的人物却能够永远活着,这是不是有点奇怪?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通过艺术来实现不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在今天,你的很多作品都记录在各种载体中。想象一下:在 22 世纪,有人像 21 世纪的观众一样赞赏你的作品,这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明星型!明星型更加热衷于竞争?

明星型对于竞争的感觉可以比拟为一个放弃素食的人对于牛里脊的感觉——一言以蔽之就是,极度热爱。他们为胜利而战,甚至会把从前那个更年轻、更活力、更高产的自己作为对手。自然,他们的竞争精神也会使他们与前辈及同辈艺术家不断角逐,这种竞争有可能是友善的,也有可能是不择手段的。有时这种竞争只发生在某个艺术家的大脑里,有时则会爆发成为诗人或词曲作者间的一场全面战争。

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作为词曲作者,曾有过一场著名的、使双方都受益匪浅的良性竞争。在马克·赫兹加德的《浮生一日》一书中,披头士乐队的唱片制作人乔治·马丁曾这样描述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想象有两个人在拔河,他们一边向对方微笑着,一边使尽全力不停地拉扯一头的绳子,两方剑拔弩张却又亲密无间。”

如果没有他们强烈的竞争欲,披头士还会是披头士吗?(这只是一个修辞学上的问题,答案当然是——不会!)尽管并非没有先例,但很少有摇滚乐队能够像披头士一样同时拥有两名杰出的灵魂人物,他们对于作词作曲、唱歌、表演都极其擅长,他们还都能表演多种乐器、赢得姑娘们的芳心,让整个世界都为他们的智慧与魅力而倾倒。两个个性极强又天生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居然能够如此密切合作,这实在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

在披头士风靡的早期,列侬和麦卡特尼写起歌来就像列侬形容的那样,齐头并进、不分伯仲。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歌中越来越多地带有个人的风格,而非完全的合作出品,他们被激励着互相赶超。比如,在列侬写出《草莓园》时,麦卡特尼写了一首《潘尼小巷》作为呼应,后者也是一首反映乡愁的歌。

与披头士的歌曲相关的竞争故事还不仅仅局限于乐队内部。比如海滩男孩乐队的“创作狂人”布莱恩·威尔逊,披头士的《橡胶灵魂》让他立志创作出一张可以与之媲美的专辑,同时这张专辑还启发他在作品中采用更复杂的编曲,加入更多和声——二者在新专辑中的运用远超海滩男孩过往的成名作。这张专辑就是后来的《宠物之声》,它成了摇滚史上最受欢迎的专辑之一。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说完,在这张专辑面世之前,威尔逊向列侬与麦卡特尼进行了试演,二人从头到尾听完这张专辑后竟要求他再演奏一遍。紧接着他们就创作出了那张惊世骇俗的专辑——《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后文简称《佩珀军士》)。麦卡特尼承认,是《宠物之声》激发了披头士的竞争意识,而海滩男孩的实验之作也让披头士看到了自己赶超的可能性。至此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竞争的欲念以及明星型的特性已经为音乐史贡献出了三张伟大的摇滚专辑。

在街头艺术领域,竞争也无处不在,只是并非所有竞争都是温和友善的。1985 年,英国先锋涂鸦艺术家金·罗博在伦敦卡姆登区运河边的墙面上创作了最早的涂鸦艺术作品,只有乘船前往才能看到。多年后,英国当局认为他的涂鸦作品无法称为艺术,而是一种故意损坏公物的行为,于是几乎清除了他在当地火车和墙面上创作的所有作品,仅留下最初的一幅。

后来街头艺术家班克斯走进了罗博的生活中。传说中他们在一个叫作“龙吧”的地方相遇,当他们互相介绍时,班克斯声称自己从未听闻罗博的大名。面对班克斯的挑衅,罗博扇了他一巴掌,说道:“什么?你没听说过我?那你现在该忘不了我了吧!”

这段因缘际会后来成了一段传奇,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正如纪录片《班克斯与罗博之涂鸦大战》记录的那样,先是班克斯在罗博运河墙上的作品上画了一些涂鸦,对罗博发起挑衅,讽刺他快从涂鸦艺术的世界“退休”了;作为反击,罗博在班克斯的版本上进行了修改,让班克斯画的工匠看上去像在写“金·罗博”三个字;三天后,在“金·罗博”三个字前面神秘地出现了一个“干”字(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吧)。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甚至在罗博突然被高空坠物击中陷入昏迷后还在继续。受伤后不久,罗博就去世了,享年 44 岁。在罗博还昏迷不醒时,为了向他致敬,班克斯又回到了卡姆登那个地方,以黑白两色重新画了一版罗博的原作,并在旁边加了一个皇冠和一罐喷漆,喷漆上还标有“小心明火”的标识。但随后这幅涂鸦就被罗博的支持者稍加改动,还原成了原先的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原作渐渐褪色,又变成了班克斯的致敬之作。谁能知道在你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它会呈现出什么样子呢?

显而易见,罗博与班克斯之间的竞争存在着相互倾轧的成分,他们试图证明自己才是这个圈子的王者,并毫不掩饰自己想扬名立万的意图。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种动机是不纯粹的,但这还是让罗博从退隐状态迈向一个更大的舞台,也让班克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所提升。在明星型专属的街头艺术领域,竞争意识为他们彼此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你会发现,在你遇到创作瓶颈或自信心受到打击时,你的竞争欲往往会坚定你的决心。对于明星型而言,竞争欲是一种推动创作的动力。

创新推进器

正视你的恐惧明星型总是想要表现出很自信的样子,但只有一部分人

会如此,在另外一些人自信的面具之下则隐藏着深深的不

安。明星型处理不安的方式很惊人,就是将他们的艺术作品

和他们自身无限放大。克服恐惧或者说至少与恐惧和平共处

的第一步,是认清它。以下是一些明星型所共有的恐惧:● 自己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自负心理;● 担心成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遭受失败;● 眼睁睁看着自己过气、被遗忘,自己的艺术作品也因不合时宜而被唾弃;● 输给竞争者,被后起之秀赶超。看看这其中有几项令你产生了共鸣,想想看你还害怕什

么,在你的恐惧清单里再加上三项。然后针对每一个单项试

着回答“我能怎么克服”。比如你作为一个导演,如果你最

害怕的是你的剧目在首映夜以后就被撤下了,试着写下你将

如何面对这一失败。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剧目呢,还是进行

一些修改、换一个剧院重新上演?对其他恐惧事项也试一下

这种演练,看看是不是能减少你对它们的恐惧。写给明星型的警世恒言

哈,明星型,那种能够让你充满活力、敢于冒险的骄傲也同样会让你对被人忽视极度敏感,以至于你会不惜放弃自己的审美追求而流于媚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有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挑战,思考一下哪些是你能克服的,这样你才能突破障碍、达成梦想。把结果看得比过程更重要

舞者兼舞蹈编剧特怀拉·萨普在她的《创意是一种习惯》一书中做了一次发人深省的调研,她让读者完成 33 个问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 26 个:当你工作时,你更喜欢的是过程还是结果?当我向我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试着用“都喜欢”来敷衍作答。但如果一定要选,他们中的明星型大概会选择“结果”。

对一个明星型而言,看到自己的努力最终凝为果实,并展示给全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满足自负心理的呢?试想一下,你正走过一家书店,然后,哇,印有你名字的那本书正在橱窗中闪闪发光;场景还有可能是这样的,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密集彩排后,你终于在舞台上说出了你的第一句台词;或者是你正坐在一家影院里,整个屋子的观众都在巨幕上观看你的电影。

畅想你最终成功的那一刻会让你继续努力,特别是在你遇到难关时:当你无法与你的舞伴灵犀相通;当你抓耳挠腮也想不出那个合适的单词;当你担心如果你现在无法成功,你将永远流于平庸。很有可能这些时刻都会成为你在创作之路上的启明星。

自我控制课

学会珍惜过程如果你是那种只关注最终的奖励(情感上的或经济上

的)而非过程的人,有一个问题需要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

你对观众的反响——无论批评还是赞誉都毫不关心,那你

会创作出怎样的艺术?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试着腾出一段时

间,在钢琴上乱弹一气或在练舞房里蹦跳一阵,纯粹为了取

悦自己而不去想其他目的。这会让你意识到艺术创作本身是

多么有趣。

然而明星型,我必须提醒一下你们:结果导向型确实有好处,但研究表明,这样做也有它的劣势(参考第二章的“工匠型”部分)。首先,如果你认为为了赢取你想要的赞赏与经济收益,你必须“忍受”创作的过程,那你就无法体会这一过程的乐趣;其次,如果比起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你更希望取得成功,你的作品就遭殃了——艺术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吗?拥有无谓的雄心壮志

一些明星型认为只有成为巨星(而非一般的明星)、主演(而非配角)、畅销书作家(而非销量平平的作家)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忽视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时不时幻想自己站在行业的巅峰也许能鼓励你创作,但这也可能令你产生一种无力感,让你创作不出任何东西。

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身陷这样一种陷阱。也许你曾经想过甚至大声叫嚣过:如果我的唱片合约不理想,那我干脆再也不唱歌了(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或是“如果我导演不出韦斯·安德森那样的作品,那我的电影生涯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这群可有可无的电影人);或是“我在这部剧上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它还是无人问津。观众究竟识不识货啊?”(没有人会因为你足够努力而赏你一个安慰奖);又或是“有谁会对我的人生感兴趣呢?”(如果炙手可热的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玛丽·卡尔或谢丽尔·斯特雷德因为这种念头而停止了创作又会怎样呢?)

明星型,这些念头的背后很可能是你对于成功或者失败的恐惧——又或者两者都是。也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一种观念,那就是创作只能被当作兴趣爱好而不能当作“正经职业”,因此你迫切需要证明你自己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艺术家;也许你的母亲或戏剧老师曾说过你极具天赋,因此你确信自己应该至少能在林·曼努尔·米兰达的下一部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你在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梦想无法实现的担忧之间不断徘徊,这令你筋疲力尽。

在谢丽尔·斯特雷德写给她在电子杂志《兰普斯》的专栏“亲亲小甜心”的一封信中,她表述了这种矛盾的心理。这是一封写给一位年轻女士的回信,这位女士担心自已永远也无法实现自我突破、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想。斯特雷德看出这位女士在自己身上施加了太多的压力,而这种带有明星型倾向的压力,如斯特雷德所言“可以令你冲上云霄,也可以让你坠入地狱”。

接着斯特雷德用自己的经历对这句话进行了注解,为了写出她的第一本书——也就是那本叫作《火炬》的小说,她是怎样学会了谦逊。她写道:“我一定要写出这本书,尽管我意识到这本书很可能会极度平庸,很可能根本出版不了,更无法与那些我烂熟于心的大师作品相提并论。就是在我低下头颅、学会谦逊的那一刻,我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准。”在这封信的最后,她给出了一条深得我心的建议,“像个混蛋一样写作吧。”试图控制一切

蜚声全球的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在剧情片中,导演就是上帝,他创造了万物。”一些明星型把自己看成一种近乎上帝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确实可以这样。所有创作者都把自己看作是上帝,不是吗?尽管你也许不会像希区柯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在“名人聚焦”这个部分,我们还会对他进行展开讨论)一样,将这种想法公之于众,但你对于扮演上帝这件事简直乐在其中。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写作者——无论是小说家、电影编剧、剧作家还是其他——他们创作出人物,左右人物的命运,使人物颠沛流离,开始一段错误的姻缘或莫名其妙出现在战争前线,还会在他们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

明星型,你们要注意了,正是这种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的愿望反映了你的控制欲,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你并没有能力主宰他人的命运。将这种控制欲宣泄到你的作品中或许是一种健康的做法,但滥用这种上帝权限也可能会让你付出一定的代价。

根据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此时此刻》反映了一些作家对于自己笔下主人公的一种病态的控制欲。电影主人公是知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其扮演者是学院奖最佳表演奖得主妮可·基德曼),她正在创作那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达罗威夫人》。她一边撰写小说、操控笔下的人物,一边对主人公克拉丽莎·达罗威的命运喃喃自语:“她会死的,她就要死了,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她会自杀,她会为了不值一提的小事自杀。”观众清楚地知道,这其实也是导演在暗示伍尔夫自己的死亡——1941 年,她在自己的外衣口袋里装满石块,自沉于欧塞河中。

但在电影中,伍尔夫的结局有了一些转机。在她亲爱的姐姐瓦内莎和孩子们来到她位于伦敦郊外的家中看望她时,她正在沉思。瓦内莎问她在思考什么,伍尔夫回答说:“我本来要杀掉我的主人公,但现在我改变主意了,决定杀掉另外一个人。”后来她真的这么做了。

电影里这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伍尔夫从未因为自己能够像上帝一样决定笔下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到不安,但喜剧作家弗兰·勒波维茨却恰恰相反,在她成长的环境中,写作被看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她在《巴黎评论》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五六岁吧,我才知道书是由人类创作的。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书是由上帝创作的,它像树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我妈妈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向她确认了很多次‘你在胡言乱语些什么?’‘你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无法相信事实竟是这样,这太令人震惊了。这就像指着一个男人告诉我说他创造了树木一样。后来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因为我想这大概是最接近于成为上帝的一件事。”

成为创作者是不是一件很专横的事呢?勒波维茨的答案是肯定的——她还认为这会诱导犯罪。在马丁·斯科塞斯为她拍摄的记录片《公众演讲》中,勒波维茨说道:“写作的历史是这样的……当人们在写作时,他们也同时在伤害着自己。有些人习惯喝酒,有些人习惯抽烟;当你在写作,你就是在伤害自己。这是一种惩罚,因为你僭越了上帝的角色。”

以现实存在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小说是一项罪过,必须为此赎罪——这也是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年仅 13 岁的女孩布里奥妮误解了她姐姐与其爱慕者之间的嬉闹,由此引发了一段故事,葬送了二人的爱情与人生。当她逐渐长大,认识到她所做的一切时,布里奥妮质问道:“如果一个小说家能够使用自己的绝对权力决定事情的发展,那他就是上帝,这时他该怎样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呢?”讽刺的是,她注定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编写一个故事,以弥补她曾经犯下的罪过。

作家所拥有的权力已经太大了——这种担忧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故事。伊卡洛斯的父亲用羽毛和蜡为他制作了一双翅膀,同时提醒他,不要因一时得意而飞到靠近太阳的地方去。显而易见,伊卡洛斯没有听取父亲的教诲,他的翅膀融化了,自己也坠入深海之中。

创作本身是否代表一种自傲?是否已经让你飞到了离太阳过近的地方?也许是吧。不过,纯粹的创作欲(而非仅仅是灵感)也会激发明星型进行创作。虽然这种辩驳听上去有些无力,但大多数情况下扮演一下上帝并不会对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它还能放手让你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沉浸到想象中去,在那里上演生离死别的剧本——这种桥段要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可是很可怕的。名人聚焦:巴勃罗·毕加索失控的傲慢之魂

很多创作大师都带有明星型的特质,这背后有它的必然性。强烈的自负对于明星型而言如同他们的心跳一般,这对创作来说不只是重要的,这就是他们生存的必需品。

所以,利用你充沛的自信心去追求你的梦想吧!只是你也要认识到,过度的自信会使你陷入无法控制的傲慢之中——巴勃罗·毕加索就是一个例子。

在 20 世纪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名单中,毕加索即便不是其中之最,也能名列其中。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建立了这样的认知——他从来不会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我无意指出他过剩的自负对他的画作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但如果你想成为那种野心勃勃、功成名就的明星型,还希望能够留下一个好名声,那这个故事也许能为你敲个警钟。

正如大多数明星型一样,毕加索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否能有所成就。在他对知名摄影师布拉塞所说的那样——后者被称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巴黎之眼”——“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艺术家要为自己而创作,为‘对艺术的爱’而创作,他们必须蔑视成功。胡说八道!艺术家需要成功,因为成功不仅能带来名利,还尤其是创作的必需品。”但毕加索也认为艺术家必须遵从自己的内心,他说过,“谁规定了成功一定要属于那些迎合大众品味的人?以我来说,我想要证明,即使没有人赞同,即使不作出任何妥协,你也照样能够取得成功。”

毕加索无比的骄傲并不是对他毫无影响。很多认识他的人和艺术史学家都表示过,毕加索的脾性相当骄横。保罗·约翰逊的《创作大师》就对毕加索极端的自负作了一些既有趣又可怕的描述。早在理查德·尼克松的仇敌名单问世之前,毕加索就有这样一个名单了,其中包括所有资助过诸如乔治·布拉克等“其他”立体主义艺术家的赞助人。他还抨击他的画家朋友亨利·马蒂斯,批评他的画风古怪,“马蒂斯的画作是什么东西?不就是把一个红色大花瓶倒放在阳台上吗?”画家和雕刻家、西班牙人胡安·格莱仕则遭受了毕加索最猛烈的攻击。他说服自己的赞助人停止赞助格莱仕,让对方接不到任何活计,在格莱仕英年早逝时,他还惺惺作态地表示哀悼。

这还不是全部!毕加索最著名的一位恋人弗朗索瓦丝·吉洛在离开他后写了一本书,叙述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她说毕加索将女人分为“女神和出气筒”两类,还夸口说他的目标是把女神都变成出气筒。她还声称毕加索曾对她说过“我宁愿看到一个女人惨死也不愿看到她快活地在另一个人身边”。

他显然也不愿意看到其他男人有好日子过,甚至是他自己的儿子。在吉洛告诉毕加索她即将出版这部回忆录时,他把自己的孩子克劳德与帕洛玛扔给了她,禁止他们再出现在他面前。当他 82 岁的时候,大概是因为他失去了性能力,传闻说他在见克劳德最后一面时说了这样的话,“我已经老了,但你还年轻。我真希望你去死。”

这都还不算什么,致命一击在这里。毕加索曾对一位朋友说“上帝才是能与我相提并论的艺术家……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上帝!”没有哪句话比这更适合用来作为自大狂宣言的了!

谁也无法否认,毕加索得到了明星型梦寐以求的一切。他赢得了名声、财富,拥有对异性的吸引力,通过艺术实现了不朽,还在供奉着艺术大师的圣殿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但他自己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身边的人又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呢?

自我控制课

全面检视你的自信心明星型,你必须承认,有时你会太过沉醉于野心、欲望

和对名望的角逐之中。在这里,我给你们一句咒语,在你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