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之旅:有趣的世界地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17:53:25

点击下载

作者:潘秀英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冒险之旅:有趣的世界地理

冒险之旅:有趣的世界地理试读:

奇形怪状的石头

风云石福建东山岛上的铜山风动石,好像一颗硕大的石桃,屹立在一座大石盘上,大风袭来会左右摇晃。如果有人仰卧在石盘上,翘起脚蹬推这块巨石,也能使石身晃动。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奇石”。

说重就重的石头据史书载,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月,在乐安的一个地方,突然从地上升出一束光,直冲上空,光又大又亮,像火炬。那地方的乡民,找到光束的发射处,挖掘下去,得到一块铁黑色的石头,有斗样大,直径近一尺,敲打它,有声音,若是要抬动它,不声不响,轻轻地一抬就起来了,若是在抬的时候,有人说话,说它有多重,那么它就会变成多重,就是用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抬动它。

香石广西西北部一个村落的山路上,路上经常闻到一股诱人的茴香味,举目环顾四周并不见茴香树。由香引路,才发现芳香来自路旁的一块顽石。人们用手掌在石上磨擦,掌中也留下了茴香味。

烙饼石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青拉筒附近有一种石板,它一般深埋在背风背阳的地方,青黑色,刚挖出来时特别嫩,可用刀削成各种形状。当地怒族群众,用这种石板烙粑粑。一般石板烧后浇上水就裂,但这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而且烙粑粑时也不用放油,粑粑不会黏在石板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松软,味道也特别好。烙饼石很耐用,一般都可以使用3年以上。

臭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有位名叫杨最的射洪籍名宦在云南做副使,某年回乡探亲,千里迢迢命人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宗物件,乡人揭开遮布一看,竟是一块看上去极平常的石头。石呈瓦灰色,高1米左右,一人可抱,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杨大人向乡人解释:这是一块奇石,若用铁器或坚硬物件敲击,即会发出腐蛋般的臭气来。乡人当场试之,果然如此,在场者皆拍手称奇。后人便将这块石头称作为“臭石”。但为何臭却不清楚。

发光石距湖北省南漳县冷水河陈家屋约1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巨石耸立,高约50米,石身围约150米,人称它为“天柱石”。每逢雷电时,石峰处产生电荷而发光,因此人们又叫它为“天柱灯”。天柱石周围长着绿树,景色宜人。

木化石据史书载,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金华永康县一座山上的亭子旁,有一棵枯松,因年岁太久被大风刮倒后掉到了池水中,奇怪的是,枯松竟然变成了一块石头。人们感到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有人捡了一些没有掉落到水中去的松树余枝,扔到池水中,结果这些枝干及树皮也变成了化石,并且比原先坚硬得多。

风动不倒石之谜

石头也许是地球上最平淡无奇的东西了,然而,有些石头的特性和不寻常的身世来历却也着实让人不可思议。譬如,在福建东山岛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块奇石——风动不倒石。此石高4.73米,宽4.57米,长约4.69米,形似古猿人的头部化石,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上,两石吻合点仅0.33米见方。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游客或合力以双手推之,或运气以两足蹬之,都只能使它摇晃,而不至翻倒。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须臾则化为粉末,奇石摇动的轨迹就更为明显。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力量可以使它晃动,而无形的风竟也能使它摇晃。更叫人称奇的是,“七七事变”后,日军陆海空部队3次武装血劫东山岛,连风动石也不放过,他们动用军舰把钢索系于石上,开足马力企图把奇石拉倒。突然,“嘣、嘣……”几声,钢索断为几截,日本人的妄想也随之断了。

真是奇怪,这块石头与所踞的石块接触面那样小,是什么原因让它稳稳站立而不倒下呢?

随声起落的巨石

有两块随声起落的巨石存放在印度西部的希沃布里村,希沃布里村有座安葬800年前逝世的伊斯兰托钵僧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圣祠。这两块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往争睹的圣石,就并排放在圣祠前的陈旧台阶上。

这两块圣石大的一块约重90公斤,小的一块略轻些,而且只能男人上前接近。只要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巨石下,同时异口同声且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发奇字的声音拖得越长越好,这样,沉重的圣石就会像活人般地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无法喊出达尔维奇的名字时,它才会落回到台阶上。圣石升高过程,可以反复数次。

据记载,这巨石的升空方法是达尔维奇生前透露给人们的。八百年前,圣祠所在地原是一座健身房,那两块巨石是供摔跤手来练习使用的。达尔维奇小时侯就经常光顾这里,他常常显示出自己过敏的生命机能和超人的力气。许多年以后,健身房被拆除,达尔维奇这位伊斯兰教徒对周围的人说出了这样的秘密:“那两块巨石即使你们使出全身力气也未必举起,除非你们重复叫我的名字。”他还告诉人们,用一根右手手指就可使那块大的巨石升空,而那块小的岩石只需用九根手指头同样也能使它升起。至于更多的秘密,达尔维奇则只字未提。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沿用达尔维奇教给的方法来使岩石腾飞。

沉重的岩石飘然离地的秘密何在?难道人们采用的特定方式能够改变重力作用么?人们统一使用右手的手指、统一发出共同的声音,这究竟能够与重力发生什么样的联系呢?

从何而来的玻璃石

在我国雷州半岛的湛江市、海康县和徐闻县境内,以及海南岛东北海岸的文昌县至琼海县一带,每当雷雨以后,冲刷过的旷野里偶尔能拾到一种杏子大小的黑色玻璃质石块。

世界上别的地方也发现过这种天然玻璃质石块,一般长数毫米到十厘米,几克到一、二十克重,最重的有百余克。形状多样,有水滴状、球状、棒状、薄管状、平板状,也有哑铃状、钮扣状、饼状、瓦片状等,但以厚的碎核桃壳状、薄片状和不规则状最为多见。颜色有黄、绿、橄榄褐色直到几乎不透明的暗褐色和黑色。在一些海底钻孔岩芯里还发现过一种刚刚能看得见的微小玻璃质球体。石器时代的人类曾用它们来制造工具。18世纪时有人认为它们是史前人类制造的玻璃遗迹,后来又有人猜测它们是雷电的产物。1844年,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澳大利亚旅行时,得到一块钮扣状的玻璃质石头,他确信这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一种黑曜岩(酸性的玻璃质火山喷出岩),后世称之为达尔文石或达尔文玻璃。这种奇怪的石头表面往往带有刻痕或流动条纹,与火山弹类似,也暗示了它们可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有趣的是,玻璃石在地球上并非随意散布,而是很有“选择性”的,主要集中散布在南北纬50°之间的四个地区。而且出现在每个地区的玻璃石的化学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处,“年龄”也都是一致的。

显而易见,火山成因说无法解释玻璃石的分布特点。因为地球上火山的分布与四个散布区并不吻合,火山的喷发时间也不是集中在上述四个特定时期。十九世纪时,已经有人推想它可能是一种陨石物质。可是人类历史上所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铁陨石、石陨石和石铁陨石,从来没看见到过玻璃陨石的坠落。再说玻璃陨石的二氧化硅含量非常高,一般达70%~80%,最高达98%,与地球上的酸性火成岩、石英砂岩接近,与普通陨石的成分则完全不同。而且陨石的年龄多在30~40亿年以上,而玻璃陨石非常年轻,最老的也只有34.5百万年。那么玻璃陨石起源于何种天体呢?

有人推测它可能是月球近期火山喷发的喷出物,飞溅到地球上而形成的。但月球地质学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作用早在31亿年前已基本结束,尤其是近五亿年来,更不可能喷发出如此多的玻璃陨石落到地球上来。1980年,美国科学家奥基夫发表了更为怪诞的理论:3400万年前,由于月球上一次火山爆发,飞溅出许多碎石,在地球外面形成一个环,类似当今的土星环。这条环阻挡了阳光,使地球突然变冷,造成新世时的大量生物绝灭事件。以后由于太阳光压或地球大气的阻力,这条环逐渐消失,其中部分碎石跌下地球,就是玻璃陨石。然而玻璃陨石还有其他年龄组的,无法都用3400万年前的一个地球环来解释。

当今比较盛行的是冲击变质说,认为巨大的陨石或彗星核高速陨落时,撞击地面,会使地表岩石快速熔化变质并飞溅起来形成玻璃陨石。这一假说的支持者在莫尔达维区和科特迪瓦区附近都找到了陨石坑,它们的同位素年龄与产自附近的玻璃陨石相仿;在东南亚和北美的玻璃陨石中还发现了二氧化硅和锆石的冲击变质产物——锆石英、斜锆石和金属镍铁珠球。反对者则提出质疑:在最大的澳大利亚散布区并没有找到相应的陨石坑;而且冲击变质物质要散落到范围广大的亚澳区,必须得有6公里/秒以上的初速度,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最后,玻璃陨石的内部结构是绝对均匀的玻璃质,而陨石碰撞地球形成的冲击玻璃在显微镜下却可以看到原来矿物的晶体轮廓及晶体残余,说明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玻璃陨石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美国死谷的走石

美国加州的死谷是全美国最低、最热、最干燥的地方,然而它的名胜区却是个异常奇特的地方:山上长满松树和野花,山顶白雪皑皑,山下沙漠一望无际,其中有盐碱地和不断移动的沙丘。

在死谷众多自然奇观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会走路的石头”。这些石头分散在龟裂的干盐湖地面上,干盐湖长达4.8公里,被称为“跑道”。

石头大小不一,外观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块都可以在干盐湖地面上自行移动,并在地面上留下长长的凹痕,有的笔直,有的略有弯曲或呈之字形,长的可达数百米。

石头怎么会移动呢?众说不一,有人说是超自然力量在作怪,有人说与不明飞行物体有关,有人则认为是自然现象。

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夏普用整整七年时间进行研究,自信已经找出其中奥妙。他选了30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逐一取了名字,贴上标签,并在原来的位置旁边打下金属桩作为记号,看看这些石头会不会移动。

除了两块外,其余的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不到一年时间,有一块已移动多次,共“走”了258米,另一块九盎斯重的石头,则创造了一次行程最远的纪录:207米。夏普研究了石头的“足迹”,并查核当时的天气情况,发现石头移动与风雨有关;移动方向与盛行风方向一致,这是有力的证据。干盐湖每年平均雨量很少超过六厘米,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会形成潮湿的薄膜,使坚硬的黏土变得滑溜。这时,只要附近山间吹来一阵强风,就足以使石头沿着湿滑的泥面滑动,速度可高达每秒0.9米。

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死谷的一个干盐湖地面上,许多石头留下了数百尺长的滑动痕迹,有的笔直,有的拐弯,有的绕圈子。

石头能走路的谜底虽然已经揭开,但这种奇景却依然令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因此到这儿来旅游的人接连不断。

无历史记载的石柱群

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石柱群,无论从重量、数量、高度和历史的久远来看,都称得上是世界巨石群之最,美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它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

从岛上的卡奈镇开始,由西往东走,首先迎面而来的,是散立于沼泽、森林间的12排石柱。这些石柱之间的距离不怎么规则,石柱高有的竟达9米,石面大都像史前石具一样削磨得光滑洁亮。再向东走,一会就可来到另一个叫卡迈里欧的小镇,又可见到另一组巨石,仅有7排。过了此镇进入卡勒斯肯,放眼望去,又是13排长360米的石柱群。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石柱群为何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历史记录中只字未提?这是石柱群令人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

传说,卡奈镇守护神可内利在公元前56年,为抗拒凯撒大帝的罗马兵士入侵而亲登镇北山丘,在奇迹般的神力下,使一个个追赶中的罗马人僵死在原地,变成今日的石柱。

另一种传说是,19世纪早期,崇拜蛇蝎之风盛行,石头之所以呈蜿蜓状排列,就是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但传说只是传说,不可证明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经过碳-14的测试,这些石柱群早于公元前4650年便已经存在。

奇风洞

我国云南路南碱琳风景区东北约5公里处,有一座歪头山。在那歪头山东南的山坡上,有一个洞口直径约1米左右的岩洞。从外表上看,这洞没有什么特别处,但从洞内却会刮出阵阵怪风。开头是“轰”地一声巨响,接着这寂静的山洞便吼声迭起,金鼓齐鸣,仿佛洞中藏有千军万马,要从洞内杀奔出来一般。不过,出来的不是什么天兵神将,而是一股强劲的烈风。洞外本来宁静幽雅的环境,顿时被风刮得石土飞扬,攀援在石林上的各种藤蔓枝条摇曳不已,哗哗作响,更增加了风的威势。这样,大约持续3、4分钟,风力便逐渐减小,最后竟转变成为回风。一些杂草、落叶有的还被吸进洞里去。回风一般为1、2分钟,然后停歇。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约略1、2分钟后,又开始第二次的喷风。只是这次喷风的持续时间和风力都不及第一次。当第二次喷风结束以后,这里的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完成了一个喷风周期。第二周期的来临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在雨水充沛的雨季,一般间隔的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这个洞由于具有这种奇异的周期性喷风特性,被人称为“奇风洞”。奇风洞为什么会喷风,地质工作者经过反复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原来这是石灰岩岩溶地区的一种罕见的虹吸现象在作怪。

火龙洞

火龙洞位于我国新疆伊宁市北的白云山上。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山头上总是悠悠忽忽地飘着团团白云,四季不断,因而有了白云山之名。另外,火龙洞还是一个温度特别高的洞穴。

为什么白云山会有这终年不散的云彩?原来它与位于山腰的火龙洞有密切关系。据调查,该地共有火龙洞17座,但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洞中温度高达50摄氏度。只要一走进洞口,你就会觉得热气逼人,仿佛有一股烈焰从那里喷出来,即使体质再好的人也很难在这里坚持一个小时。有趣的是,就在这个热得要命的岩洞边上,有另一个温暖如春,通常保持在25℃左右的岩洞。再往不远处,又有另外一个洞穴,它的温度竟高达100℃以上。当地的居民常常利用洞中的热气烤煮食物。火龙洞除了温度的不同之外,还有旱湿也不同。湿洞,是一种洞中充溢着湿漉漉高温蒸汽的洞穴。凡是进入这种湿洞的人,便会顿时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水蒸汽还是汗水。

火龙洞就是因为来自地下灼热的喷气形成的。在这种喷气中含有硫磺、白矾、二氧化硅等物质,对治疗各种不同的顽疾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人们已在这里开设了一个专门的诊所,并根据各火龙洞的不同特性,用以治疗不同的病症。如前述的温度约50多摄氏度的岩洞,可治疗四肢麻木、腰腿痛、关节炎等症。湿洞则可用于治疗牛皮癣、疥疮等慢性皮肤病,也可治高血压和萎缩性胃炎。

火龙洞因此可称得上是一个医生洞。

发光洞

在新西兰的丛山之中有许多奇异洞穴。

这些山洞,不像常见的洞穴那样黑漆漆、阴森森地令人感到害怕,而是明光熠熠,洞中的一石一景也都清晰可辨。当然并不是人们在洞内装了照明灯之类的东西。然而,当人进入洞内,只要发出脚步声,便会像是突然触动了什么开关一般,顷刻之间,亮光消失,一切全都归于黑暗。静静地耐心等待一些时候,漆黑的洞顶上又会突然亮起一点“星光”,接着此呼彼应,“众星”一颗又一颗地在洞顶出现,直到万光齐放,照得整个洞穴晶莹明亮,仿佛所有岩石都在发出淡淡的光芒。

这些有趣的发光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新西兰一种特有的蝇类幼虫在作怪。这种虫以洞为家,并在洞顶上、石缝中结网发光,坐待那些趋光性的小虫自动投入罗网中。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虫本身又是许多鸟类捕食的对象,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它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一有动静,便立即熄“灯”隐匿,直至感到威胁已经解除,它们才重新发出光来。

发光洞的秘密虽已被揭晓,但人们对它仍非常感兴趣。

燕子洞

中国著名自然保护区神农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门垭被称为“华中至脊”,就在它的旁侧海拔约220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洞。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洞里穿梭飞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达20米左右,深度无法计算。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走到洞的尽头,因为洞内十分潮湿和寒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洞内也是冷风飕飕,进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却照样飞来飞去。奇怪的是,燕子飞来飞去从来不会碰到人或物。这里的燕子与其他处的燕子不同,它体形短小,呈麻色或黑褐色,羽毛有金属光泽,为什么不会碰到人和洞内障碍呢?原来,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不靠眼睛导航,而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燕子洞的秘密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探索研究。

千声洞

在滨城郊区几十里远的一座群山深处有一个奇怪的洞穴,洞里光线幽暗,甬道曲折狭窄,20米处从一椭圆形洞口处透出微弱亮光,四周洞壁由无数集声器堆砌而成。进入小洞口后,里边有一大长圆形巨洞,犹如在巨形鸡蛋壳内,四壁上布满细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蓝色幽光。洞内寂静无声。洞中有一块有小方孔的四壁的中间地段,如果进洞的人踏上去,洞内的宁静立刻被打破,有类似拉风箱的鼾声,接着是嗑瓜籽的喳喳声、剧烈咳嗽声、砸夯式的脚步声,还有刺耳的哭声、怪笑声、叫骂声、口哨声、哀嚎声,这些怪声似乎是从脚下的小方孔中发出来的。难道四壁的集声器是收集这些人间噪音的收集器不成?在巨洞中央,除上噪声外,又有野兽声、风雨声、重磅炸弹爆炸声、雷声等声音通通响起。细听起来,里边夹有驴叫声、马嘶声、猪嚎声,此外,还有汽笛声、马达声、警报声、枪炮声等。这些噪声的响声越来越大,由80dB(分贝)到120dB、140dB,很快就超过人耳所能承受的极限。最后这些声混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噪声发生器。

这些谜一般的自然现象都有待科学人员的进一步破解。

雾洞

河北省赞皇县境内有一座嶂石岩的主峰,名叫黄庵瑙,在它的一个草木葱茏的山凹里,有一山洞,由于它一年四季不断地涌出浓浓淡淡的雾,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雾洞”。从清晨起,那洞口冒出的雾又浓又白,像山野里升起的炊烟,涌流不断。它像烟柱似地翻卷、上升,等升腾过山顶几十米,雾头便不再上升,似乎前面被什么东西拦住了扶摇直上的路,于是,便缓缓地向四周弥散开去,其形状像一朵瑰丽的蘑菇云!一会儿,风吹了过来,蘑菇云悠悠飘去。这时,环顾四周就会惊讶地发现,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大小峰峦,林海树梢,那大团大团飘动游弋的云彩,全是从这里飞出去的,这飘游在广阔天宇的云雾,竟源自这黄庵瑙的雾洞。

死亡沙漠

在阿富汗的西南部,全都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其中最有名的是“死亡沙漠”。在1000年前,那里曾有过一个大城市,因为在那儿发现一条一度围绕皇宫的城墙,长9英里,高20英尺,厚6英尺多。大略计算一下,这条墙至少是由6500万块砖筑成的。“死亡沙漠”宽超过两百英里,没有路。晚上,有时候可以看见一只羚羊悄悄在月光下经过,也可以听到可怕的狐狼叫声。在接近沙漠边缘的时候,才能够见到狐狸和狼。在没有狂风吹沙的晚上,阿富汗的沙漠之夜,确实非常美。

在沙漠里最奇怪的事是,丧生的人大部分不是被热死、渴死,便是被淹死。因为在沙漠边缘,一年中有一、二次豪雨,盈沟满谷,水升到30英尺高。纪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大半都是因此丧生的。除了这暴发的洪水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危险是泥渊:这个泥渊中的泥粘如漆,并且深无底,上盖有沙层,看不到一点危险的痕迹。如果失足掉下去,就遭灭顶而被葬于泥沙之中。

千奇百怪的火山

喷泥的火山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岛东部海5000米深处有一座泥火山,火山口呈椭圆形,宽大约1000米,离火山口中部约20米处,可以看到正在翻滚着的泥浆,整个火山口由一层密密麻麻、黄色的细菌覆盖着,在取出来的标本中还夹杂着一些像蛤蜊、甲鱼、海葵等无脊椎动物。

喷金银的火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是一座喷金的火山,法国科学家小组曾前往那里考察,探查出这座火山每天约喷出2000克左右的金子和9000克左右的银子,但迄今还无法收集。

喷冰的火山冰岛南部海滨的格姆维特火山爆发,喷出来的全是冰块。每秒钟有420立方米冰块喷出,两周以后,喷出的冰块有1.3立方千米。

喷水的火山缅布拉克山谷有一座喷水的火山,火山口的直径有1000多米,它的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最小的火山非洲莱索托有一座仅2米高的火山,小孩用手也可以触及喷火山口,这个“侏儒”火山常年喷吐不息,不过它所喷发的熔岩很少。

最古老的火山最古老的火山位于瑞典北部卡尔斯别尔格,距今约有二十亿年历史。火山岩层除有少数地方被毁坏外,基本保持完好,可以辨认出火山口和熔岩的流向。

青海“魔鬼谷”

该“魔鬼谷”位于中国西北部青海省的一个山区,它长约100公里,宽约30公里,谷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这个谷地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金山,两山夹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虽然地处内陆,但林木繁茂,牧草秀美。然而,这个看似理想的天然优良牧场,一遇天气变化,便会变成阴森恐怖的地狱,平地生风,电闪雷鸣。尤其是滚滚炸雷,震得山摇地动,成片的树林被烧得身焦枝残。附近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均将此谷视为禁地。偶然有误入其中者,往往遭雷击而绝少生还。

为了揭开“魔鬼谷”的奥秘。青海省地质科学工作者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对这一谷地进行实地科学探查,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地质勘察证实,这一谷地地层中,除有大面积三叠纪火山喷发的强磁性玄武岩体外,还伴生分布有30多个铁矿及石英闪长岩体,正是由于这里的地下岩体和铁矿带所形成的强大磁场的电磁效应,引来了雷电云层中的电荷,因而产生了空气放电,形成炸雷。“魔鬼谷”的奥秘虽然已被揭开,但人们仍对它非常感兴趣。

不断长高的喜马拉雅山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早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淼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冲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发生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

经地质学家们的测量,喜马拉雅山目前的高度为8848.12米。它在第四纪的300万年中约上升了3000米,平均1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1万年,它却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5厘米;至今,它还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缓慢上升。

那么,喜马拉雅山将如此无限制地不断增高吗?如果不是,它又于何时停止呢?它的最终限度又是多少呢?

有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增高是以岩石和泥土的“叠罗法”形成的。当层层加码时,下面的岩石承受上面的压力逐渐加大,这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一旦达到这一极限,底下的岩石就要“粉身碎骨”,高山也将土崩瓦解,毁于一旦。那么这一极限究竟是多少呢?一些研究者通过计算得出,地球上山脉的高度极限为1万米。

由于地球上所有的山脉,包括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都没能达到这一极限,因此,它们都将平安无事地屹立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喜马拉雅山究竟能长多高?一方面,它自身在“日长夜高”,而且增长的速度在缓慢上升;另一方面,科学家给它定下了一条最高界限。喜马拉雅山能承受这一最高界限吗?最终要解开这个谜,还需要研究者深入地探讨。

为何黄河拐九十九道弯

黄河以母亲河居称的同时也以它夸张的曲折度而闻名于世,因此它有“黄河九十九道弯”之说。

它在青藏高原上,就绕着积石山,做了一个180度的大回环。到了甘肃以后,它没有按照通常的习惯向东流,而是舍近求远,继续北上,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两侧,先向北,后向东,而后向南,又来了个180度大回环,在陕西的潼关拐了一个90度直角,向东奔入大海,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河道的走向有两处令人不解。一处在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处,这里,黄河本来可以自西向东流进渭河,却被一座不高的山岭——鸟鼠山分隔开来。另一处在内蒙古托克托(即河口镇)以东到凉城一线,这里黄河本来可以顺直地向东流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却偏偏南下,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

因此,人们推测,在遥远的古代,黄河可能是从渭河东流入海的。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条河流绕过鄂尔多斯高原,在托克托向东流入岱海盆地,进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在天津流入渤海。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直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渭河宽不过百十米,两岸却有两层高高的阶地,每层阶地相对高差都在20~30米以上。阶地是当年河流留下来的遗迹。当爬上高高的二道塬时,距离渭河岸边已经有好几千米。凭今天渭河的水量,不管怎样也不可能造成这样宽阔的河谷。

人们推测,大约在距今2000多万年到500万年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本来是沿着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过鸟鼠山,进入渭河的。由于后来鸟鼠山一带发生地壳抬升,阻断了古黄河上游与渭河的联系,它只好改道北上,流入当时的另一条河流,也就是今天的黄河。至于托克托黄河弯曲的原因,大概也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吧。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推测,没有一个可以确切的证据,以至直到今天黄河为什么有九十九道弯也仍是一个谜。

黑竹沟之谜

黑竹沟位于四川省峨边县彝族聚居的小凉山中的一处叫斯合的山谷里,那个谷被称为死亡之谷。那儿是一片方圆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充满了神秘色彩。

黑竹沟有片杜鹃池,人称公杜鹃池;哈曲乡有片杜鹃池,人称母杜鹃池,它们遥遥相对。当地彝胞说,如果公母杜鹃池都传出呜呜的哭声,天气就要变阴、下雨。问起公母杜鹃池的由来,甚至当地人也不知道。

黑竹沟的关门石是个恐怖地带。彝族猎手或牧羊人来到跟前,便不敢向前走。据说谁进去了,就永远出不来。1950年初,国民党胡宗南的半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可谁知进入沟后,一个人也没出来。到底是因为什么,谁也不清楚。

1986年夏,川南林业局与峨边县联合组成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一行12人,外加背东西和带路的彝族同胞21人,进入黑竹沟。还没到关门石,彝胞的两条猎狗就自己逃掉,彝胞们说什么也不走了,他们打响“呵咪”呼唤猎狗,结果狗没唤出来,却呼唤出一团团的烟雾,倾刻遮天蔽日,几分钟后又奇迹般消退。面对如此险恶而又扑朔迷离的景象,调查队只好撤下来。

黑竹沟里有大熊猫。但这些熊猫不爱吃竹子却爱吃羊。熊猫吃羊与别的野兽不同,只吸血、脑髓和肝脏,吃饱后就头枕着羊的断肢在羊圈里抱头大睡。彝胞们知道熊猫是国宝不敢加害于它。孩子们进山也都结伴而行,害怕受到熊猫伤害。本属素食性动物的大熊猫为何改素吃荤呢?而且,珍稀动物大熊猫,在这里不仅发现黑白相间成条纹,还有黑白颜色呈圆形花纹的,其花纹大如碗口,不规则分布,当地人称为花熊猫。它究竟属于熊猫的一种,还是大熊猫的新品种,还在考察之中。一位老猎人说,这一带的大熊猫数量也超出原来的估计数量许多,仅一条沟就有二三十只之多。

黑竹沟的神秘现象还有许多,但每一个都让人费解,直到今天也都是一些未解之谜。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首先,关于河流正源的确定标准,学术界的意见就各不相同。有的赞成以水流最长者为正源;有的主张视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以形似干流的自然延长者为正源;有的说应该以水量大者为正源;有的主张依照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更有人将河谷形成较早者推为正源;此外还有强调流域面积大小或发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于上述原因,长江、黄河源头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也是理所当然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对长江进行了考察,将木鲁乌苏河和楚玛尔河分别定为长江的南、北两源。1976年和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进行了两次江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为长江正源。但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完成了科学考察漂流的壮举后,却提出另一支流当曲的长度比沱沱河长3.7公里,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三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长江正源的位置被当曲取代。但是这一看法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事实根据。

关于黄河源头也是说法不一,仅不同年份出版的《辞海》对其就有不同的叙述:

1947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之噶达素齐老峰,亦曰阿尔坦河。”1965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渠。”1979年版:“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1987年《辞海·中国地理分册》,又鉴于黄河源头的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现状,而闭口不谈谁为正源,而只注明“上源马曲(约古宗列渠)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达泽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

那么,长江、黄河的源头到底该如何确定,应有怎样一个标准,还有等待人们进一步考察研究。

大陆为何都是三角形的

也许大部分人对大陆的形状及朝向并不十分了解,那么你仔细地观察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差不多所有的大陆都是北部平宽,南部两侧向内收缩,最后成为一个三角形。惟一的一个例外是澳大利亚,它的三角形的顶点朝向北方。

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于是,人们在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碎块学说”,以此来解释大陆为什么是三角形的秘密。

碎块学说认为,每个大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碎块拼合而成的,大者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小者只有几平方千米。大陆块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经过多次拼接最后才完成的。科学家研究得知,北美大陆的北半部是由100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而亚洲的西伯利亚,甚至面积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个地块组合成的。我国地质学家测出,中国山东东西两部分就是由一块年龄大约为25亿年的地块与一块十四亿年的地块粘合而成,其粘合年代大约在距今1.9亿年的侏罗纪。

科学家推测,陆块漂移可能都是先裂后拼的。据大陆漂移学说,陆块还没有裂开之前,统一大陆处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当统一大陆发生破裂,并开始漂移时,可能先要向北移动。在移动途中,一定要遇到其他分离的陆块,彼此碰撞、拼接。因为陆块向北移动,北半部分可能遇到的分离陆块的机会要比南半部多。这样就形成了各大陆北半部多为平直的三角形的边,南半部则为比较瘦长的形态。至于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是一个特例,可能是因为澳大利亚在移动中曾经发生过旋转。

一些学者认为,碎块说有点儿牵强,偶然的成分太多。支持碎块说的人们争辨说,如果没有陆块从南向北迁移,怎么会出现北半球大陆比南半球大陆多许多的情况?

迄今为止,大陆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奇异的怪坡

1990年5月,一辆面包车途经辽宁省沈阳市新成子区清水台镇周家村东北方的寒坡岭。当司机下车小解回来时,惊奇地发现熄火的面包车已自行从坡底“滑行”到了坡顶。这是最早被发现的“怪坡”。

在这座长约90米,宽约15米,坡度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两边绿草如茵,没有任何异常现象。但是,汽车下坡须加大油门,而上坡时即使熄火也可以到达坡顶;骑自行车时,下坡要使劲蹬,上坡却要捏紧车闸;人行坡上,也是上去省劲,下去费劲。

除辽宁外,人们在山东济南、陕西西安、吉林长白山,也分别发现了这种逆驶倒行的怪坡。另外,在乌拉圭和韩国也有此类怪坡。

1998年,人们在甘肃肃南县的戈壁滩上,又发现了一个“怪坡”。“怪坡”地处祁丰区境内,距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嘉峪关、酒泉两市均为40公里,该坡长约60米,坡度为15度左右。

发现怪坡的当地驻军曾反复用水、自行车、轮胎等物体及卡车、吉普车、摩托车等机动车作试验。结果发现往坡面上倒水,水往高(坡上)处流;立放在坡面上的自行车、轮胎会自动往上跑;车身越大的机动车,向上跑得越快。

倘若你是一名外来客,在英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的克罗伊山公路上驾驶汽车行驶,你会感到不知所措。从北部驶向克罗伊山时,眼看着前面道路向下倾斜,满以为车辆会加速因而把车速降低,结果,你的汽车会完全停下来。事实上,那条路并非下坡路,恰恰相反,它是上坡路,许多驾驶者在诧异之余,把车停了下来,不料汽车却向“山上”倒退而去。

同样,从南部驶来也会产生颠倒混乱的感觉,前面明明是上坡行驶,于是你加大油门,结果发现,车速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其实,那条路是下坡路。

如此众多的怪坡使游客、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先后提出“重力异常”、“视觉错觉”、“磁场效应”、“四维交错”、“黑暗物质”、“失重现象”等各种解释,虽不无道理,却又不能使人真正信服。直到今天,迟迟未解的怪坡之谜依然是横亘在科学家心中的一个问号,我们期待着怪坡之谜真相大白的一天。

不死的死海

死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它位于西亚南端,全长75公里,宽15公里,海拔392米。在希伯来语中,死海被称为“盐海”。这是因为死海的含盐浓度为22%,比一般海水高出8.9倍,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一个水域。

由于死海含盐量太高,所以水中不仅没有鱼虾,甚至四周岸边的任何植物都不能生存。鱼儿顺着约旦河遨游,但只要接触到死海的水,就会立即死去,人们只要尝尝这里的水,舌头就会感到一阵刺痛。由于水的密度大,游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舒适地仰卧在水面上看书。

一直以来,在死海的演变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死海在日趋干涸,不久的将来,死海将不复存在,死海将变成真的死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死海并非是没有生命的死水,而且它的前途无量,是未来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死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蒸发浓缩,湖水越来越少,盐度越来越高。加上那地方终年少雨,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惟一向它供水的约旦河,还要被用于灌溉,所以它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水域开始干涸化。即使以色列想用“输血”方式,开通死海与地中海,但很多证据说明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因此,从长远看,死海似乎真的必死无疑。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死海位于著名的叙利亚--非洲大断裂带的最低处,而这个大断裂带还正处于幼年时期,终有一天,死海底部会产生裂缝,从地壳深处冒出海水,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会生成出一个新的海洋。这一观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是,与死海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红海,其海底已发现了一条深2800米的大裂缝,而且在缓慢发展,从地壳深处正不断地冒出盐水。

八十年代初,人们又发现死海的水正不断变红,经科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之多也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亿个盐菌。另外,人们还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加之水中有人们需要的丰富的海盐、氯化镁、氯化钾、氧化钙和溴化镁等矿物质,因而死海是不会死的。

不过,推测死海将死的人还有许多,因为严酷的事实--湖水在减少,干涸的威胁在不断扩大。然而地质学上的假说--板块理论,使它又有乐观的前途,因此死海是死还是活,只有时间可以做出证明。

海底无底洞之谜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三探无底洞,但那只是神话传说,在现实中,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因此“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我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地球上有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虫归墟。八绂九野之水,无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为此,世界科学家几经寻觅,发现在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存在着这样一个“无底洞”。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过。于是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就作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白费功夫。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他们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但这并不能表明“无底洞”没有出口,也许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为此,几年后他们又进行了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的海水里。片刻功夫,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他们设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发动了数以百计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但仍一无所获。

这些东西究竟随着海水沉到哪里?人们无从知道,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大量的海水究竟流到了哪里。因此,海底无底洞之谜至含尚未破解。

海上鬼门关之谜

在非洲的最南端阿扎尼亚的境内,有一个名叫好望角的岬角。好望角是一个风暴之角,每年365天,至少有100多天狂风怒号,海浪涛天。最平静的日子里,海浪也有2米高,更不用说起风的时候,浪高6米以上,有时甚至高达15米!因此好望角附近经常要发生海难事故,被称作是航海之人的“鬼门关”。

1487年8月,一位名叫巴特罗缪·迪亚士的葡萄牙航海家受国王约翰二世的委托,去寻找通向印度的新航线。

迪亚士率领船队前行,在鲸湾附近,他们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

经历了13个白天和黑夜的风雨挣扎,迪亚士等人终于死里逃生。为了纪念这次在风暴中逃生的经历,他们给这个耸立在大西洋中的岬角起了个“风暴角”的名字。

1488年12月,迪亚士等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以后,终于回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国王约翰二世亲自接见了他,并向他询问了这次探险的经历。迪亚十一五一十地向国王讲述了历经磨难,以及发现风暴角的经过。国王认为“风暴角”的名字不吉利。既然风暴角位于通往印度的航线上,看到了风暴角,便看到了希望,就叫“好望角”吧。于是,好望角这个名称便传开了。

可是,好望角并不因为这个好名字而变得平静。它照样是终日风浪滔天,桀骜不驯。1500年,连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也不幸在好望角附近的海面上丧生。仅20世纪70年代,好望角一带就有11艘万吨货轮遇难。

在众多沉船事故中,一艘名叫“世界荣誉”号的油轮,它的沉没最令人感到意外。

那一次,“世界荣誉”号装载着49000吨原油,从“石油之国”科威特驶往位于欧洲西南部的西班牙。这艘巨轮设备先进,船体坚固,船员们的经验十分丰富,真称得上是世界一流船只,一流水手。

可是,当“世界荣誉”号从北向南驶近好望角时,灾难突然降临了,20多米高的巨浪头向油轮压了过来。当巨轮刚从深渊中浮起时,船底又涌起一股汹涌的浪头,将船“托”上浪峰。由于巨浪来得太突然,悬在空中的油轮船头和船尾失去了支撑,而中部却承受不住几万吨原油的重力作用,船体终于出现了裂缝。在接二连三的海浪冲击下,船最终一折为二,很快地下沉。待到风浪暂停后,海面上除了浮着厚厚一层原油,什么都没有剩下。

好望角一带屡出意外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在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前,这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航运的必经且非常重要的道路。即使在今天,37万吨以上的巨轮也要绕道好望角。

为了道路的安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来到好望角,调查研究这里风急浪高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科学家将造成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是由于西风造成的。好望角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端,它像一个箭头一样突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因为好望角恰恰位于西风带上,所以当地经常刮11级以上的大风,大风激起了巨浪,经过的船只就处在危险之中了“西风带说”的理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因为这种学说不能解释在不刮西风的时候,海浪还是非常巨大。

第二种说法是“海流说”。这是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的,他分析了多起在好望角附近海域发生的海难事件。他发现,每次发生事故时,海浪总是从西南扑向东北方,而遇难船只的行驶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也就是说,船行的方向正好和海浪袭来的方向相反,船是顶浪行驶的。科学家还实地调查了当地的海流情况。他们发现,好望角附近水下的海流与船只行驶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海底的海流推动船只顶着海浪前进,几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就造成船毁人亡的结果。

然而,“海流说”和“西风带说”一样,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海水是流动的,很难断定在一年的365天中,海流的方向也保持恒定。

然而,作为“鬼门关”的好望角,不管是什么日子,船一到好望角附近的海面,马上就落入危险的境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