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18:57:08

点击下载

作者:雒晓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

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试读:

中医师承学堂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主编 雒晓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雒晓东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2018.11重印)(中医师承学堂)

ISBN 978-7-5132-1696-8

Ⅰ.①帕… Ⅱ.①雒… Ⅲ.①帕金森综合征—中医治疗法 Ⅳ.①R277.7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59389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市同力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3 字数182千字2014年1月第1版 2018年11月第2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1696-8*定价 3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 64405510)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帕金森病中医名家医论医案》编委会

主 编 雒晓东

副主编 刘 梅 连新福 苏巧珍 郑春叶

编 委 孙玉芝 叶譞斐 赵贝贝 赵彩燕

    李 哲 许山山 范玉珍内容提要

广东省中医院帕金森病专科从事帕金森病的中西医临床和实验研究10余年,参加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系统总结了2000多年以来的帕金森病相关中医药文献。我们在进行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收集了帕金森病现代中医药临床治疗的医论医案,从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中医名家辨治帕金森病的医论医案进行整理出版,希望本书可以为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在辨治帕金森病时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各中医院校学生及从事帕金森病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使用。作者简介

雒晓东,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脑病科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脑病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曾在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研修1年,从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椎体外系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多项,主持的“中药头痛灵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临证精于以六经辨治外感和内科杂病,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颤证、中风、眩晕、头痛、痴呆、癫痫、失眠、郁证等;尤其擅长帕金森病的中西医诊治。写在前面的话

帕金森病属疑难病证,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一般在70%~80%。目前的中西内外一切手段尚不能治愈,也无证据证明可以完全控制其病情发展。但是专业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和生存质量是确定无疑的。

我们从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已10余年,开设了帕金森病专科门诊和病房,每年诊治2000例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我们查阅了上万本中医古籍文献,编写了帕金森病相关古代文献辑要,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帕金森病的相关中医临床文献进行了总结,结合相关名老中医经验,形成了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标准化诊疗方案和帕金森病中西医临床路径,并且将砭石、头针、中药静脉制剂和中药汤剂结合使用,配合护理和康复方案,经国际公认的UPDRS帕金森病综合量表评测其总有效率已达到80%以上。目前有两点初步体会,一是早期帕金森病可以纯中医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才能有较好疗效;二是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医药有较大优势。

我们将近年来帕金森病的中医医论医案编辑成册,以期为帕金森病的诊治提供借鉴。广东省中医院帕金森病专科 雒晓东2013年11月8日医 论王永炎邹忆怀.王永炎教授治疗颤振病(帕金森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5~16.

颤振病病名始见于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曰:“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振之谓也。”本病以震颤、强直、运动减少为主症,病程绵延,逐渐加重,治疗较难,相似于现代难治病帕金森病。

导师王永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脑病工作,对颤振病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在继承前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本病发病、病因病机、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等方面较为系统的认识,以此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王永炎教授治疗颤振病经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本虚为发病基础,病为难治

本病起病隐袭,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难以逆转。长期的病变过程产生复杂的病理机制。或邪实为主,或本虚为重,多种“实邪”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正虚”涉及多脏腑功能的减退。正虚邪恋,实邪难去,正虚不易补,病难措手。但基本病机在肝肾不足,主病在肝在肾,可涉及脾、胃、心等脏腑。

由于年老之人,精气渐亏,脏气渐衰,如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肾主骨生髓,肝肾精亏,无以生髓,精亏髓减。或由外伤,外感毒邪,居处不利而致各种中毒等因素,直接伤及肝、肾、脑髓,致脑髓受损,脑窍失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伎巧不出,肢体运动不灵,行动迟缓。西医学中锥体外系病变的多种临床表现,如强直、运动减少、行动不稳等症状,以中医学观点分析,均有肾脏气衰精亏,伎巧不出的因素,与肾虚密切相关。脑有九宫,中为泥丸。颤振病病损及脑,伤在泥丸宫,仅以部位而言,病深难及,病重难治。因精血不足,脑髓不充,阴不制阳,阴虚阳动,阳动化风,虚风内动。脏腑之气衰减,气化不利,血运不畅,各种“实邪”内生。邪恋而不去,进而伤及肝肾,肝肾更亏,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逐渐加重,难以逆转。

病机的根本改变,在脏腑之气渐衰,病位在肝、肾、脑髓,涉及脾、胃、心。使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的关键在“本虚”。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表现痰浊、火热、腑实等邪实症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本虚之征。治疗均应攻补兼施,或邪实去后,以补为主。病情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病根难去,病势难转,治疗有很大困难。2.死血顽痰,实邪难去,标实为发病依据

颤振病病人临床多见口角流涎、脘闷纳呆、或神情呆钝、舌苔白腻或黄腻,临床表现痰浊为患。

因脏腑气衰,水运不畅,痰浊内停,病程漫长,痰湿胶着,凝结不化。

痰为顽痰,胶着之痰,阻在脑窍经脉。脏腑气衰,运化无力,血行迟滞,瘀血内停。

颤振病病人多数见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为瘀血内停之表现。瘀血久留不去而成死血,死血留滞新血难生,浊邪不化,运化难复。又兼老人脏腑之气渐衰,无力抗争,邪盛正亏,进而伤及肝肾,使本已衰弱的脏腑之气进一步耗损,正不胜邪,病情逐渐加重。

死血顽痰内停,阻滞脑窍、经隧,灵机不出,筋脉失养,而见震颤、强痉、拘急等症。死血、顽痰留滞,是老年颤证症状产生的直接原因。

瘀血之象明显,而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奏效,所以选用破血逐瘀之品。随舌质、舌底脉络瘀象的逐渐减轻,临床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瘀血在颤振病病机中表现为死血、干血,夹顽痰、凝痰为患,是颤振病发病的重要因素。3.虚风触动,夹瘀夹痰,内风为发病动因

风性动荡,摇摆不宁。震颤、强直、拘痉为风邪内动之象,为虚风内动,为内风暗煽。肝血亏虚,肾精不足,阴不敛阳,阳无所制,肝阳上亢,虚风内动。

内风触动素有之死血顽痰,夹死血顽痰走窜四肢经脉。经脉不通,筋脉失养,而见肢体震颤,行走不利,强直拘急。虚风内动,扰逆窜动,影响气化、水运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重瘀血内生,痰浊阻滞。瘀血阻脉,留滞不去,经气受阻,瘀血生风。风动愈烈,瘀阻痰凝愈深。内风、瘀血、痰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病情逐渐加重。

内风是颤振病病变过程贯穿始终的因素之一,且为震颤、强直发作的主要动因。颤振病病人中,邪实有以瘀血表现为重者,有以痰浊表现为重者,但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与“内风”并重。

颤振病有以震颤为主症者,也有以僵硬、少动为主症而不见震颤者,还有以震颤与僵硬、少动并存者。

内风旋动在本病病人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为内风旋动之象外露,显示出明确的风象,而见震颤不止之症。一为“内风暗煽”,不显露明确的风“动”之象,不见震颤,而以肢体僵硬、拘痉,甚则言语发紧之症为主。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病机,内风旋动是发病的动因。

颤振病病人震颤、强直等症多为非持续性。放松、平卧、睡眠时可消失,静止性震颤在睡眠时亦可消失。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非持续性的发作特点说明内风旋动的重要作用。有肝肾不足、脑髓受损的根本,有死血、顽痰的存在,内风时时而动,表现出颤振病的一系列症状,同时病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逐渐加重。

培本祛邪,消除内风旋动产生的基础,调畅情志,减少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而诱发的内风旋动,以期减少震颤、强直的持续时间,是治疗颤振病的重要方法。4.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为治疗通则

平息内风主治在肝,治可以镇肝息风,养血柔肝息风,滋阴潜阳息风。应辨证论治,但无论何法,均可加入息风药物羚羊角,以平肝息风。阳亢明显,重用金石类药物以重镇息风,如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珍珠母等。

颤振病慢性起病,治疗过程较长,病难骤去,风难速熄,平肝息风应坚持不懈,可合用养血柔肝息风之法,药用当归、赤芍、白芍等;以及息风化痰通络之法,药用天麻、钩藤等,

以上诸药,均可作为治疗颤振病常用之药。

瘀滞之血为死血,为干血,治当破血逐瘀,搜风通络。临床选用虫类药物,如水蛭、虻虫等,而且共同应用,以深入经隧,攻逐死血,通达四肢经脉,搜风活血通络,荡除浊邪。破逐死血,使脉道得通,经气得行,祛瘀生新,以通为补。但虫类药物作用峻猛,耗气伤阴,不能单独使用,应配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法,攻补兼施。化痰亦为重要一法,息风以化痰,健脾以化痰,活血以化痰。药物选用天麻、钩藤、白蒺藜、薏苡仁、白蔻等。使邪去而不伤正,扶正以祛邪。5.扶正培本,缓图其功

息风、活血、化痰为治疗通则,但治疗颤振病的根本在于固本培原。

调理脾胃以助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则中焦转枢通利,运化有度,气血生化有源,散布精微,滋养五脏,延缓脏腑功能的衰退。治以调补、清补为主,药物选用太子参、西洋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药等。

滋养肝肾,育阴息风,为治疗颤振病的根本法则,应长期坚持。肝藏血,主濡润筋脉,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老年性退行性改变都以肝肾不足为根本因素。治疗药物选用制首乌、生地、熟地、山萸肉、杜仲、川断、枸杞子等。若病久肾阳亦虚者,可加肉桂、肉苁蓉。若脾胃功能尚可,也常选用阿胶、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

颤振病病程绵延,治疗难取速效,当攻则攻,当补则补,或重攻轻补,或重补轻攻,攻补兼施。最终应归到以补为主,长期坚持治疗,缓缓图之。雒晓东帕金森病的中医认识及中药治疗思路1.帕金森病的中医认识1.1 中医病名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病”和“拘病”或“颤拘病”范畴,以静止性震颤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颤病”;以肌肉紧张拘痉,行动迟缓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拘病”;二者皆明显者可拟诊为中医“颤拘病”。以往将帕金森病统归于中医颤病的做法不够规范,因为有约2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甚至整个疾病过程中无肢体或头部颤抖的表现。1.2 中医病因

1.2.1 年老肝肾精血渐衰,筋失濡养,筋急而拘;肝肾精血亏虚,阳气郁逆化风,风动而颤;久病阴损及阳,阳虚失统,筋纵而摇。

1.2.2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耗伤肝肾精血,筋失濡养,筋急而拘;肝肾精血亏虚,阳气郁逆化风,风动而颤;久病阴损及阳,阳虚失统,筋纵而摇。

1.2.3 房事不节,嗜欲无度,耗伤肝肾精血,筋失濡养,筋急而拘;肝肾精血亏虚,阳气郁逆化风,风动而颤;久病阴损及阳,阳虚失统,筋纵而摇。

1.2.4 禀赋不足、先天肝肾精血亏虚,筋失濡养,筋急而拘;肝肾精血亏虚,阳气郁逆化风,风动而颤;久病阴损及阳,阳虚失统,筋纵而摇。1.3 中医病位

1.3.1 以五脏辨证而言在肝、在肾:颤摇之病,风之象也。肝为病之本,肾为病之根,且精血同源,互相依赖故也。

1.3.2 以脑病辨证而言,病位在脑: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病位在脑。脑髓衰损而病生也。

1.3.3 以五体辨证而言,病位在筋:筋急则拘,风动则颤,颤拘病发也。筋者肝之属也。

1.3.4 以六经辨证而言,病在厥阴:脏气亏虚,不能主持,寒热相激,阴阳相荡而风起也。1.4 中医病机

1.4.1 血不养筋:肝肾精血亏虚,筋失濡养,筋急而拘病发也。(强直、少动型:本虚证)

1.4.2 阴虚风动:肝肾精血亏虚,阳气郁逆化风而颤病起也。(震颤型:本虚标实证)

1.4.3 阳失所统:病久阴损及阳,阳虚失统,筋纵而摇也。(阴阳两虚证)

1.4.4 寒热相激:厥阴脏气亏虚,不能主持,寒热相激,阴阳相荡而风起也。1.5 帕金森病分期(H-Y分级和日常生活能力)

1.5.1 早期:H-Y 1-2: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1.5.2 中期:H-Y 3-4日常生活需要帮助。

1.5.3 晚期:H-Y 5;完全不能自理。2.帕金森病的中药治疗思路2.1 指导原则

2.1.1 长期服药,不求速效:帕金森病是终身疾病,而且呈慢性进展性病程,目前尚无控制其进程的有效药物,因此我们主张长期服药,不求速效,只要辨病辨证准确,只要近期没有用药不良反应或小有疗效,就要坚持,不可频频更方。我们多以UPDRS量表每隔一个月甚至3个月评测一次疗效。

2.1.2 药量要轻,偏性要小:不可过寒过热!不可过腻过燥!不可过于金石重镇!以平淡中求神奇。我们药方中尽量不含金石重镇类及药性过偏者,每味用量均控制在15g以内。

2.1.3 气中求血,阳中求阴:帕金森病是慢性疾病,多数就医者已有半年以上病程,而帕金森病本质多为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或阴虚风动而发病,但病久则血损及气,阴损及阳,故临床久病者多兼见气虚、阳虚,因而对此治疗要于气中求血,阳中求阴。

2.1.4 久病入络,宜予活血:帕金森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按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宜加入活血药,我们临证佐用川芎活血行气,上达颠顶,疗效较好。

2.1.5 佐用宣窍,引药入脑:石菖蒲性味平和,利于久服,可以健脑强记,本病属于脑病,故佐用石菖蒲以引药入脑。2.2 辨病论治

帕金森病重在本虚,或兼有标实,肝者筋之合也,肝病筋急则拘,张仲景言:“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以甘味之药调之。”故其治疗重在补血濡筋,多用乌梅、葛根、芍药、甘草酸甘之属,佐用焦苦之黄连,以其“子能令母实”也。因乙癸同源,久病及肾,故多加用熟地、鹿角胶等以固其根本。

2.2.1 肝血不足以拘为主的以养血柔筋为主:帕病1号(科研方)。

2.2.2 肝风内动以颤为主的以滋阴息风为主:帕病2号(科研方)。

2.2.3 肝气不足不能自持,寒热错杂,厥阴风动的散寒清热,助肝息风:帕病3号(科研方)。

2.2.4 阴阳两虚、久病颤拘并重的滋阴扶阳,息风止颤:帕病4号(科研方)。2.3 辨证论治

2.3.1 以五脏辨证而言病位在肝、在肾:颤摇之病,风之象也。肝为病之本,肾为肝之根,精血同源故也。

2.3.2 以五体辨证而言,病位在筋:筋急则拘,风动则颤,颤拘病发也。筋者肝之属也。故本病治疗定要滋养肝肾精血,以濡养筋脉,息风止颤。帕金森病之风,是虚风而非实风,宜于养肝息风,而不宜重潜镇逆息风!重潜镇逆则筋不得舒,阳气不展,少动、迟缓、僵直反而加重。

2.3.3 以脑病辨证而言,病位在脑: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病位在脑。脑髓衰损而病生也,本病治疗定要补益脑髓,佐以健脑开窍。

2.3.4 以六经辨证而言,病在厥阴:六经为百病之纲领,不独为伤寒而设。厥阴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厥阴之上,风气治之”,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重要病机,脏气亏虚,不能主持,寒热相激,阴阳相荡而风起也。敛肝息风是厥阴病的独特治法,乌梅丸重用乌梅,以酸补肝,集大寒大热于一身,可治阴阳相荡之风也。2.4 分期论治

2.4.1 早期——单纯中医药治疗。重在滋阴养血息风。

2.4.2 中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久病入络,加用活血药。

2.4.3 晚期——全方位治疗。病久阴损及阳,多阴阳两虚,宜阴阳双补。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脑、厥阴、肝、肾、筋,以肝肾不足为本,正虚邪恋,虚实互见,总属本虚标实。随病程的延长,本虚之象逐渐加重,初期多以阴虚或阴虚风动表现为主,渐则阴损及气,久则阴损及阳,中晚期病情严重,多为阴阳两虚为主,又久病入络故多见血瘀。李 可以六经辨治帕金森病(以下为李老亲笔,未经发表)

我所经治的病例大多属中、晚期,见证以少阴、太阴为主。

“帕”病属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古中医学派有望在短期内攻克此病。

病机:本气先虚,寒自内生;表邪误攻,内陷三阴(太阳/少阴同病)。

证候:水气(痰饮之类)为病(阴水)。

大法: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

选方:真武汤原方原量。

分期论治:

初期:本气损伤不甚,出现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筋惕肉),振振欲擗地(震颤,欲跌仆)者。

先以变通真武汤:

茯苓90g,白术60g,杭白芍90g,炮附片45g,生晒参(捣)45g,三石各45g,生山萸肉90g,生姜90g。

以水1600ml,煮成600ml,3次分服。

加减法:

咳(或微喘)加五味子30g,辽细辛30g,干姜30g。

小便自利者,去茯苓。

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0g。

呕者,去附子,生姜加至125g,呕止,仍用附子。

上方所治诸症十去八九,本气渐复,扶正托透三阴伏邪:

麻黄(先煎,去上沫)30g,炮附子30g,辽细辛30g,黑小豆30g,红枣12枚,核桃6枚,红参(另炖)30g,生姜30g,肾四味各30g。

上窍不利,鼻塞不闻香臭,自闷聋,加辛夷45g,鹅不食草30g,九节菖蒲30g,麝香0.2g(首次冲)。

此法要反复用之,直至伏邪全数透发于外。此期治法得当,可阻断病邪深入,逐渐康复。

中期:本气已伤。

1.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所至胃气来复。

炮附片、干姜各45g,越南桂(后下)10g,砂仁米(后下)30g,云苓45g,高丽参(另炖)15g,炒麦芽60g,藿香、佩兰、焦曲桂各10g,炙甘草30g。

2.运大气,固阳根,托透伏邪(复方大乌头汤)。

黄芪500g,孙真人续命煮各30g,生附子、川乌、黑小豆、防风、桂枝、赤芍各45g,炙甘草60g,麻黄10g,干姜45g,肾四味各30g,止痉散(全蝎6g,川足3条,冲),红参(另炖)30g,生姜45g,大枣12枚,核桃6枚,蜂蜜150g。

晚期:本气大伤,三阴冰结。

1.亡阳端倪初现,大破格所至脱险。

2.复方大乌头汤,生附子逐日渐加,暂定100g为度,出现大的暝眩效应,放蜂蜜3两,开水冲服即止。

初、中、晚三期,培元固本散贯彻始终。

20头三七200g,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黄毛茸各100g,炮附片300g,清全虫、大蜈蚣、藏红花、越南桂、炙甘草各100g,砂仁米100g。

喘,加上沉香、冬虫草、川尖贝各100g,蛤蚧尾20对。

中医治“帕”病,有必要详细了解西医诊断之各期内脏损伤情势,以及做出针对性方案,“中西结合”仅此而已。其他辨病辨证要领,要另起炉灶,独立辨证。

本病关键走太阴、少阴。顾护脾肾为第一要义:厥阴风木妄动,木克土,则但固太阴,本气旺自不受克,本气伤则风木无制。总的趋势是,火不生土,土不伏火,出现“风”证,及早用孙真人续命煮散,可标本兼顾。

历来中医辨证侧重肝肾,吾意当为脾肾。寒、湿、虚为本病之主因。中晚期重用生芪有卓效。少数病例用马钱子粉,可控制危化。本病少阴、太阴虚寒至极,若妄用滋水涵木,则反助湿伤阳,实助纣为虐。治本之要,切切不可弄错!任继学任继学,范国梁.震颤辨治[J].江苏中医杂志,1982,4:11~12.

颤振、振掉、头摇,古之称;震颤,今之名也,是一种老年期的常见疾患。故王肯堂说:“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一般多在五十岁以后,缓慢发病,头摇、肢颤,甚则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缓慢,表情淡漠,终则口角流涎,甚则痴呆等。临床所见,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是因脑髓、肝、脾、肾发生退行性变,或病理性改变。龚云林说:“老人……常以朝不保暮……真阴真阳……如油尽添油,灯焰高而速灭。”所以然者,“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可知本伤、蒂损、根馁为患,是本病生成之关键所在,所以治疗本病,宜调补以缓其证,而很难治其根。病因病机

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精灵之处,主宰机体一切生理功能。而与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在生理上行成上下相召,一气为用。所谓用者,魂主升、主知觉,魄主降、主运动,为神机传出传入之使,意是思维之灵,情志变化之源,为脑髓之用,志是专一统调生理活动,为脑之功,神是脑的一切功能之灵。此即古人所谓五神是也。

因此,本病的发生,其因有五:

一是肾气不足,肾精亏耗。精亏则髓少,不能上荣于脑。脑髓失养,血脉不利,神失所荣,不能主持于下而成颤震之患。也有由于肾水不足,木少滋荣,或过怒伤肝,导致肝气不畅,阳气内郁,郁久化热,热盛生风,风淫末疾,颤震而生者,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义。

二是七情所伤。“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失养;气亏则神动摇,上不能约下,下不能应上,而经络失用,筋肉失主,则震颤乃成。

三是喋谈、饥劳伤气。气之源头在乎脾,脾伤中气失运,则谷气不消,精血不生,致使气虚血少,不能荣养四末,筋脉动而生本疾,即经谓脾主四末是也。

四是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血少则阴亏,阴亏则阳亢,阳亢则波及于肝。肝阳炽而化火,上冲于头,散于四末,则震掉而成。此谓一水不能胜二火,君火动一寸,相火动一尺是也。心气虚者,阳气不足,心火不宣,则阴气独盛,而心阳受扰亦可为颤。

五是痰饮为患。多由肺、脾、肾不足。肺不能治节水津、通调水道,津蓄而为痰为饮,脾不能运湿,湿停液聚而为痰饮,肾不能制水,泛为痰饮。痰盛则经络受阻,经气不通,致使魂升魄降阻滞,上不能治下,筋脉失主而颤动乃生。辨证施治

本病的形成,虽与脑有关,但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盖肾为性命之根,先天之本,内藏命门之用相火,水火相济,化生真阴真阳,则鼓舞机体变化若一,外御六淫,内应万变。若肾气虚则神消而营卫告衰,七窍反常,啼号无泪,鼻不嚏而涕,耳无声蝉鸣。脾为后天之本,百骸之母;脾衰运化失常,则无腐熟水谷之力、藏液之能;脾不生涎,故进食口干,卧则涎溢,昼则睡,夜则醒。肝为气机升降之主,津血疏泄之官,主筋膜、主爪,肝气衰则筋腱不利,行动不便。因此,本病治宜补肾为主,健脾为法,调肝为方。1.风阳内动

主症:头晕头胀,善怒,腰膝酸软,睡有蔚声,头摇肢颤,不能自主,口干舌燥,面红。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滋生青阳汤(《医醇賸义》):生地,白芍,丹皮,麦冬,石斛,天麻,甘菊,石决,柴胡,桑叶,薄荷,灵磁石。

亦可用滋荣养液膏(《薛生白医案》):女贞子,广皮,干桑叶,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莲草,枸杞子,归身,鲜菊花,黑穞豆,南竹叶,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2.髓海不足

主症:头晕耳鸣,记忆不清,头摇肢颤,两目昏眩,大便不利,昼则多睡,夜则多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肥大,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延寿瓮头春,又名神仙延寿酒(《寿世保元》):天冬,破故纸,肉苁蓉,粉草,牛膝,杜仲,大附子,川椒,上八味为末,入面内和糜;淫羊藿,羚羊脂,当归,头红花,白芍,生地黄,苍术,熟地黄,白茯苓,甘菊花,五加皮,地骨皮,以上十二味锉咀片,绢袋盛贮铺缸内;缩砂仁,白豆蔻,木香,丁香,上四味为末。后用酒煮用。

亦可用龟鹿二仙膏(《成方切用》):鹿胶,龟板,枸杞,人参。还可用益脑强神丸(拟方):鹿角胶50g,龟板胶50g,燕菜50g,西红花50g,玳瑁100g,麝香4g,海马50g,枸果100g,山萸肉75g,桃仁25g,熟地70g,白首乌100g,黄精100g,石菖蒲50g,豨签草100g,生槐米100g(冬季装入牛胆中,至仲春取出,晒干),五味子50g,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重约6g。每服一丸,日服三次,淡盐汤下。3.阳虚气弱

主症:头目昏眩,动则气短,懒言,肢颤头摇,纳减,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无力或沉虚。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治之。亦可用心脾双补丸(《薛生白医案》):人参,元参,五味子,远志肉,麦冬,茯神,酸枣仁,柏子仁,于术,川贝,生甘草,苦桔梗,丹参,生地,川黄连,金华香附,朱砂,共为末,以桂圆肉熬膏代蜜,捣丸如弹子大。每晨嚼服一丸,开水送下。4.心虚血少

主症:心悸怔忡,头眩,心烦少寐,胸闷不畅,肢麻,气短,口咽干涩,睡则张口。舌红赤,苔薄或白或黄,脉沉虚无力,甚则雀啄,屋漏。

治法:补心宁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用炙甘草汤加鹿角胶、琥珀、石菖蒲、五加皮、百合,水煮服。5.痰涎壅滞

主症:胸闷昏眩,恶心,呕吐痰涎,肢麻震颤,手不能持物,甚则四肢不知痛痒,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肥大有齿痕、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醒神。

方药:二陈汤加煨皂角1g,硼砂1g,胆星2g,水煮服。

或用化痰透脑丸(自拟方):制胆星25g,天竺黄100g,煨皂角5g,麝香4g,琥珀50g,郁金50g,清半夏50g,蛇胆陈皮50g,远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胆50g,共为细末蜜为丸(重约6g)。每服一丸,日服三次,白开水送下。

除了药物治疗而外,必须经常注意调养。其调养之法,正如古人所说:四时顺摄,晨昏护持;谦和辞让,损己利人;物来顺应,事过心宁;行住量力,勿为行劳;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呼吸精和,安神闺房……周仲瑛樊蓥.周仲瑛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6,37(11):663~664.1.主因肝肾亏虚

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振”范畴,大多发于中老年,肝肾亏虚是其发病本源。究其成因,又有两途:一则为生理性虚衰,中年之后肝肾自亏,更兼劳顿、色欲之消耗,而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即《内经》所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高年多病重叠,或久病及肾,致使肝肾交亏。脑为髓海,肾虚则髓减,脑髓不充,本病患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多提示为“脑萎缩”,病理解剖提示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可为佐证。同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提示了肝肾亏虚的特征。临床常见头昏神短、痴呆健忘、迟钝少欲、耳聋耳鸣、腰酸腿软、不耐疲劳、夜卧多尿等症状,以及肌张力增强,也都是肝肾不足的表现。2.标在内风痰瘀

本病以震颤、动摇为主症,为肝风内动之征。然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同时,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在本病与他病重叠时痰瘀交阻表现尤为突出,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综合征、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与本病并存时,痰瘀成为促使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病理环节。从上可知,肝肾亏虚固为根本,但内风暗动、痰瘀交阻实为重要的病理因素,故震颤麻痹总属虚实夹杂为病。3.治重权衡标本

针对本病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当以培补肝肾、化痰通络作为基本大法,据此立方遣药,权衡标本主次。一般而言,虚为本,风为标;震颤较甚、风象为著者,宜着重平肝息风,治标为先;震颤不甚者补虚为要,治本为主,肝肾得养,肝风自平。

其次,当辨风、痰、瘀的兼夹与主次,适当兼顾,由于痰瘀阻滞每可激发和加重病情,故必要时又当着重化瘀、祛痰,兼顾息风培元,综合治理。有时重用活血祛瘀即可达到息风宁震的目的,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其三,本病多属内伤积损而来,又常有多病重叠,治疗颇费时日,既要有方有守,不能频更方法,但又宜根据病情的发展适当调整,相机变通。4.方药灵活变通

震颤麻痹患者临床常有怕热、多汗、烦躁、便秘、舌红、脉弦细等阴虚见证,故治法多以滋肾柔肝、平肝息风为主。可仿地黄饮子立方,基本方为:

地黄12~15g,石斛15g,白芍15~30g,肉苁蓉10~15g,续断15g,白蒺藜15g,海藻12g,僵蚕10g,炙鳖甲15g(先煎),煅龙骨牡蛎各2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

加减法:(1)震颤显著时,宜重镇息风为主,方中可加珍珠母、天麻,亦可酌加方中鳖甲、龙骨、牡蛎、石决明之量;此类药品又能镇心、宁神、止汗,对兼有心悸、失眠、多汗之症者尤为合拍。(2)筋僵、拘挛,肌张力较高,可选木瓜及大剂白芍、甘草柔肝解痉,也可重用地龙、全蝎息风通络解痉。(3)舌质紫暗、脉来细涩、面色晦滞,宜重用祛瘀药,如有中风,手足麻木、半身不利,则选水蛭、当归、鸡血藤、路路通;如兼胸痹心痛,可用丹参、檀香、赤芍、桂枝;如颈僵肩臂疼痛,宜入葛根、姜黄;糖尿病则宜加鬼箭羽。(4)痰浊内盛、舌苔厚腻或血脂较高时,可重用僵蚕、胆星、海藻,并增荷叶、苍术。(5)内热偏盛、面赤舌红,可酌予白薇、功劳叶、女贞子、墨旱莲、槐花、夏枯草、黄柏、漏芦等滋阴泻火两顾。(6)阴精亏损、体虚显著时,可重用枸杞、首乌、黄精、杜仲、牛膝、桑寄生、楮实子、麦冬;阴损及阳或阳气本虚,可配巴戟天、仙灵脾、黄芪、锁阳温润之品,忌用刚燥之属。(7)失眠、心悸、紧张,除用重镇之品外,尚可加五味子、茯神、玉竹、熟枣仁养心宁神或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通阳宁神两顾之法。(8)反应迟钝、记忆不敏,可重用首乌、续断、石菖蒲、远志、五味子以补肾荣脑,化痰开窍。张学文董晓贤,李东柱.张学文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J].中华实用医学,2002,4(23):45.

帕金森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虽然现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制剂治疗,但长期治疗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对很多人效果不佳,中医治疗有其良好的疗效和独特之处。

张学文教授从事脑病的临床与科研研究数十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治疗效果显著,这里将作者从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我们认为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强直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即为肝风内动。

导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为:肝肾阴亏,肝风内动。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以后,随年龄增长,肝肾渐亏,精衰血少,虚风内动,以致筋脉失濡,脑窍失养。其病位在脑,与肝肾关系密切。肝在体合筋,《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如果肝的气血衰少,则筋脉失养,表现为筋力不健,运动不利。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还会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2.辨证论治

临床上以肝肾阴虚型为常见,较少见的有气虚血瘀型及风痰阻络型。(1)肝肾阴虚型: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苔白腻,脉弦。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邪上扰头目,则天旋地转,眩晕欲倒,或头部摇动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足厥阴肝经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语言謇涩,发音含糊不清;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稳,行走飘浮,摇摆不定。

治以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选镇肝息风汤化裁。(2)气虚血瘀型:除震颤等主症外,还可见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唇紫暗,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治以补气活血,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3)风痰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语言謇涩,手足麻木,苔白腻,脉滑。

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方选大秦艽汤加白附子、胆南星、白僵蚕、全蝎。3.随症加减

病程久,“久病入络”,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通络,常用药物有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等。大便难,加用桃仁、肉苁蓉、麻子仁、麦冬、生地等,以增液润肠通便。语言断续,謇涩,语声低微,用僵蚕、南星等,以化痰通络。行走不稳,用杜仲、牛膝、寄生以补益肝肾。另外,张教授特别注重护胃,常用麦芽、焦三仙之类防止金石类药物伤胃。张教授抓住肝肾阴亏之病理关键,补益肝肾,同时兼顾其标,活血祛风化痰通络,从而达到标本同治,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符文彬,孙景波.张学文教授从肝论治脑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4,36(5):14~15.从肝论治震颤《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与肝有关。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指出“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并认为本病发生主要由于肝风兼火所致。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肢体的各种运动与肝有关,更为脑所统帅,脑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者,乃脑司运动之失司,故本病归属中医脑病范畴。

滋补肝肾是治本之法,宜选用熟地黄、白芍、枸杞子、山茱萸、桑寄生、何首乌、龟板、鳖甲、续断、杜仲、淫羊藿等;平肝息风贯穿治疗始终。重镇潜阳类,如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齿、生龙骨、生牡蛎等;息风解痉类,如天麻、钩藤、蒺藜、羚羊角粉、僵蚕等,其中羚羊角粉、钩藤、珍珠母为首选药物。

立止颤方治疗,药物组成:

珍珠粉0.5g,钩藤30g,全蝎2g,天麻、胆南星各10g,丹参、龟板各15g,白芍30g。

方中天麻、钩藤、珍珠粉镇肝息风止痉,全蝎搜经络之风以止痉,龟板、白芍养肝阴,柔肝以息风止痉,胆南星祛经络之痰,丹参祛经络之瘀,痰瘀去则新血生,血活则风自灭,全方镇肝、养肝、柔肝,兼祛经络之风、痰、瘀而止痉。颜德馨张小燕,颜乾麟.颜德馨治疗颤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6,47(7):494.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限于手足或单一肢体轻微颤动;重者全身颤动,四肢扭转痉挛,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颜德馨教授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杂证,对颤证主张从“瘀血生风”论治,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1.瘀血致颤病机

从历代文献的记载来看,颤证多从风或从虚论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治准绳·杂病》云“颤,摇也;振,动也。经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指出:颤证的治疗原则为“清上补下”。

颜德馨教授认为,颤证多由瘀血作祟,其多属筋脉病变。心主血液以养脉,肝主气机疏泄以濡筋,若气滞血瘀,血气不能滋润筋脉,则颤振频发。其病因病机或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气滞血瘀,引动内风而成;或夹风痰内阻,壅滞脉络,以致瘀血内生,筋脉失养而成;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助湿生痰,日久致瘀,筋脉失养所致;或因年老久病,肝肾精血不足,造成血涩致瘀,风阳内动,筋脉失养,而致颤证;或由于外伤引起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虚风内动,上扰清窍,筋脉失养而为颤证。2.颤证从瘀论治

颜老治疗颤证推崇气血学说,在古人“血虚生风”的理论上创立“血瘀生风”的观点,遵循“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重要治疗原则,主张运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剂治疗颤证。临床习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化裁。根据患者的表现随症加减,每每能获良效。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特点是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常用药物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生蒲黄、柴胡、枳壳、桔梗、熟大黄等。若肝阳偏亢,则加龙骨、牡蛎、磁石以潜阳息风。阴虚阳亢则予鳖甲、龟甲等滋阴潜阳之品。瘀血日久可加用搜剔脉络瘀血之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等。临床上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聂惠民张吉,聂惠民.针刺中药并治震颤麻痹[J].世界中医药,2009,4(1):48~49.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锥体外系疾病。中医称为“颤证”,又称“震颤”、“振掉”。

其临床表现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为主,伴有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现象。

本病发展缓慢,逐渐加剧,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初期标实明显,病久则本虚显露,而以本虚为主。本虚则以肝肾阴虚,气血两亏为基础,标实则以风、火、痰、瘀为主。但标本互为因果,由本虚可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由于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耗损,人到中年之后,肝肾本虚,气血虚衰突出而导致风、火、痰、瘀滋生,风、火、痰、瘀兼作又作为致病因子而加重正气虚衰,耗伤精血,导致肝肾阴虚,为本病的病理基础。1.辨证论治1.1 肝肾阴虚,阴虚风动

由于肝肾阴虚,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阴虚风动。症见四肢震颤,或某一肢体为主,肌肉强直,动作笨拙,精神紧张或睡眠不足时加重,多兼有头晕目眩,耳鸣,急躁易怒,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质红,口干少苔,脉弦细或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息风。

以大补阴丸加味:生龟甲、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山药、知母、黄柏、钩藤、白蒺藜、丹参、赤芍、白芍、珍珠母、麦冬、川芎、白僵蚕、火麻仁。

加减:潮热加青蒿、醋鳖甲;阴虚火旺明显,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加玄参、黄柏;肢体麻木,血瘀阻络加鸡血藤、当归;日久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肢冷、舌淡白,加巴戟天、山茱萸、炮附子、石菖蒲、肉苁蓉。针灸:肝俞、肾俞、膈俞、天枢、足三里、公孙、复溜、太冲、太溪、百会、神庭。1.2 气血双亏,血虚风动

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能柔筋而生风,风胜则动。症见手足震颤较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挛,活动减少,行动不便,神呆懒言,面色㿠白,气虚乏力,或有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柔筋。

以定振丸加减(《证治准绳》方):天麻、秦艽、全蝎、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防风、白术、黄芪、威灵仙、人参、黄芪。

加减:筋脉拘紧,震颤不止,风重者加白僵蚕、蜈蚣;失眠、心神虚,加炒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便秘者加肉苁蓉、生大黄(泡服),便通即停。

针灸:足三里、阳陵泉、心俞、脾俞、胃俞、中脘、膈俞、血海、章门、行间、气海,行平补平泻法。1.3 气滞血瘀,血瘀阻络

本病初期,虚证表现不明显而以本虚标实为主,由于年老体弱,肝郁气滞,气滞血瘀,阻闭络脉,筋脉失养而拘挛。症见肢体震颤但以肌肉强直、动作减少明显为多见,肢体屈伸不利,呈铅管状、或齿轮样强直。动作迟缓,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化瘀息风。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王清任《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老葱、当归、柴胡、香附、牛膝、地龙、丹参、天麻、麝香(冲)、全蝎、蜈蚣。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老葱、麝香通窍祛瘀,生姜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力;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牛膝、地龙、丹参养血行瘀;天麻、全蝎、蜈蚣息风通络,驱风止痉。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肾阴虚,口燥咽干加生地黄、沙参、枸杞子;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针灸:百会、正营、肝俞、膈俞、血海,均用补法。太冲、大椎、风池,上肢加肩髑、曲池、合谷,下肢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均用泻法。1.4 脾虚痰聚,痰热动风

素体丰盛,脾虚痰聚,痰瘀化热,热盛动风。症见形体素盛,神呆懒动,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震颤,肌肉僵直,行动迟缓,运动减少,迈步困难,身体沉重,胸闷脘痞,泛恶欲吐,痰多色黄,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息风定痉。

以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法半夏、胆南星、茯苓、枳实、橘红、远志、山栀子、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生甘草、僵蚕。每日1剂。

加减法:饮少纳呆,腹胀加青皮、山楂、厚朴;痰热盛、心烦口苦,面赤目红,身热者加黄连、连翘、青黛。

针灸:风池、大椎、曲池、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筋缩、丰隆、行间、内庭,行泻法。1.5 肝郁化火,阳升风动

情志不畅,气郁化热,肝阳升动而化风,风胜动摇,则筋脉掉动。症见眩晕头胀,面赤易怒,腰酸膝软,头摇及身体震颤,不能自主,每于情绪激动、夜卧不安时加重。舌红,口苦,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滋阴潜阳,清肝息风。

以摧肝丸(《证治准绳》五册)镇火平肝,消痰定颤:胆南星、双钩藤、黄连、滑石、青黛、僵蚕、天麻、甘草、辰砂、竹沥水、生地黄、石斛、麦冬、牡丹皮、菊花、薄荷。

方中以胆南星、青黛、钩藤、僵蚕清热祛风;天麻平肝息风,黄连清热解毒,滑石清热利湿;生地黄、石斛、麦冬育阴生津;牡丹皮清虚火;薄荷、菊花清热明目,疏肝解郁,朱砂镇静安神。

针灸:百会、悬颅、风府、风池、曲池、合谷、太冲、阴陵泉、曲泉、蠡沟、太溪、三阴交、足临泣。太溪、三阴交用补法,其他穴用泻法。2.针灸对症治疗2.1 针灸兼证取穴法

2.1.1 上肢震颤,握物无力或困难。

取穴:内关、阳池、合谷、太冲、肩髃。

操作: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2.1.2 下肢震颤,步行艰难。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承扶。

操作:足三里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2.1.3 四肢肌紧张,强直,挛急,屈曲困难。

取穴:风池、天柱、曲池、尺泽、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行间。

操作:行间、阳陵泉用泻法,余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2.1.4 头摇,项急,点头,嘴唇颤抖。

取穴:百会穴、风池、承浆、曲池、后溪、申脉。

操作:后溪、申脉用泻法,余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2.1.5 书写困难

取穴:风池、大杼、曲池、外关。

操作: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2.1.6 华佗夹脊:从颈椎开始,下可取到腰椎,根据病变不同而取相应的椎体阶段。上肢震颤以颈胸夹脊为主,下肢震颤以腰夹脊为主。

2.1.7 头穴:震颤取从前神聪到悬厘连线,此线称顶颞前斜线,针此线上1/5段主治下肢震颤;中2/5段主治上肢震颤;下2/5段主治头摇动,嘴震颤;一侧震颤取对侧,双侧震颤取双侧。肌紧张取从百会到曲鬓连线,此线称顶颞后斜线,针刺此线的上1/5段主治下肢肌张力高,中2/5段主治上肢肌张力高,下2/5段主治头顶肌张力高。一侧肌张力高刺对侧,双侧肌张力高取两侧。2.2 灸法

常用灸法为艾条温和灸大包、期门,每穴10分钟,对于改善僵直症状有较好的疗效,阳虚痰瘀内阻可温和灸神阙、足三里。2.3 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肘膝、腕、指。赵冠英李军艳,杨明会,赵冠英.试论肾虚血瘀是帕金森病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68~77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脑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为临床特征。其病因不明,一般认为PD的发生与多巴胺减少有关。而中医则将其归属于“颤证”范畴,并多从肝论治。笔者认为PD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在临床中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常获良效,现探讨如下。1.从PD的发病年龄看肾虚血瘀

PD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的调查显示:5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这一发病年龄正是中医所谓肾中精气逐渐衰退的时期。

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为生命之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是肾中精气由不充盛→充盛→衰→竭的变化过程,进入老年则出现身体自然衰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人至40岁开始肾阴衰退,至60岁则肾气大衰。PD发病率50岁后增加,与肾气虚衰的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现代医学观察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陆金宝等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肾虚的发生率呈增龄性增加,如60~64岁为63.38%,75~79岁则高达90.99%。与PD的发病年龄规律相吻合。

肾虚必兼有血瘀。气血运行的原动力在于肾阳的温煦、肾气的化生。血液虽“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脾,宣布于肺”,更须“施泄于肾”(《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若肾精不足则无源化气,推动、温煦无力;精少则不能化血,脏腑与四肢百骸失其濡养,均能导致气化失常,血流不畅,脉道滞涩而成瘀。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乃肾气也,为肾精所化。如果“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经调查发现老年人的血瘀证发病率占65.7%,随年龄而增加,血液流变性渐呈黏、液、凝、聚之血瘀痰阻样改变。体质与年龄关系研究证实,肾虚及血瘀发生率与增龄呈显著正相关,提示随着年龄增长,瘀质或兼瘀质者日增。

虚可致瘀,瘀亦可致虚,由于体内瘀滞形成,阻碍机体气血生化和运行,使虚弱更甚。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肾虚血瘀是引发多种老年病的重要原因,PD尤其如此。2.从PD的症状看肾虚血瘀

中医在《内经》时代就观察到PD震颤的表现,将其归属于“颤证”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证治准绳·杂病》中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故许多医家从肝风论治。但肝风的出现,究其根本,仍是由于肾虚。王肯堂指出该病系因“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而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肾藏衰,形体皆极”,肾气衰出现在肝气衰之前,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出现肝风症状,病理演变则是由肾及肝。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PD虽有震颤的表现,但其根本在于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如没有后者,并不能确诊为PD,而仅为单纯性震颤,因此其病机并不是以肝风为主。肝风只是其之“标”。《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之官”乃“职掌机体壮健之官”,伎巧指聪明灵巧。肢体强劲,动作敏捷灵巧皆由肾所出。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肾虚则动作笨拙、迟缓。肾虚必致血瘀,气血不利,脉络不通,故强直拘急,屈伸不利,甚至重着刺痛;气血瘀滞,则面色晦暗;皮肉失养,则表情呆板;络脉瘀阻,则舌强言謇。以上皆为肾虚血瘀之征。3.从PD的病位看肾虚血瘀

虽PD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缺失。故其病位在脑,而肾藏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脑为髓海”,脑之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取决于肾精的盛衰。“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脑髓渐萎。脑为元神之府,“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理》)。人体的各种运动和思维功能都是在脑的统一协调下完成的。“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百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存存斋医话稿》)。

也就是说,脑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若髓海不足,元神失常,则运动失调,或震颤或迟缓;肾虚易致血瘀,加之髓海空虚,使瘀积久留不去,久而更损髓海,不仅肢体活动失于协调,而且思维意识失常,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减退、重则呆傻愚笨之症。

帕金森病的病情呈缓慢进展性,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症状逐渐加重。往往从单侧肢体起病,逐渐发展,累及躯干、双侧上下肢,且症状增多。符合中医“久病则虚,久病则瘀”的特点。因虚致瘀,瘀又致虚,虚瘀相兼,缠绵难愈。由此可见,肾虚髓空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的内在条件,血瘀则是该病必然的存在因素。4.从PD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看肾虚血瘀

中医学认为:过与不及皆是病,过则为实,不及为虚。PD虚实夹杂,虚主要是肾虚,实则表现为各种代谢产物的瘀积。这里“瘀”广义的,与“淤”相通,有积聚、阻滞、不流畅之意。在病理过程中则含有水中浊物、血滞、血脉不通、经脉不畅、气机不利等意。津血同源,若肾虚阴亏,津液不足,必致脉络空虚,血滞脉络。虚可致瘀,瘀可致虚。

从现代医学来讲,则是细胞内液、细胞间液及组织液减少,脉内有效血容量减少致血黏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细胞和血液内成分发生变化。郁者瘀也。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正常人的黑质细胞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到80岁时黑质细胞可从原来的42.5万个减少到20万个,这是肾中精气自然衰少的表现之一。而PD患者的黑质细胞数则通常小于10万个,可见其不是正常的单纯的老化,而是由于某些因素加速了肾中精气的耗竭。目前已证实PD患者脑组织尤其黑质部位存在广泛的氧化损伤,其神经保护作用减弱。这一过程可用中医虚瘀相关理论来解释。PD患者黑质部位线粒体内膜上Complex I的活性明显下降,线粒体电子传递障碍,使得ATP合2+成减少(功能不及即为虚),导致神经元去极化,使Ca浓度上升(过2+多堆积不通即为瘀),而线粒体内Ca浓度的超载又可抑制电子传递2-功能(瘀可加重虚),促使超氧阴离子(O)、羟自由基(OH·)等明显增多(虚又致瘀),导致细胞损伤(虚甚),神经元细胞变性脱失。

铁蓄积增多也是DA能神经元随年龄老化而损伤的原因之一。目前为何黑质部位易发生铁蓄积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黑质部位必然存在内在的“虚”的因素。黑质在脑,肾2+主脑,故肾虚是根本原因。细胞内过量的活性铁Fe(瘀)可与HO作22用生成细胞毒性很强的OH,引起细胞氧化损伤(虚)。同时,过量的铁蓄积还可引起alpha-突触核蛋白聚积,导致Lewy小体生成增多(瘀积加重)。而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神经元的变性脱失(虚)及Lewy小体形成(瘀)。可见,肾虚血瘀、虚瘀相关是PD分子生物学机制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5.从PD的治疗看肾虚血瘀

目前PD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左旋多巴是治疗药物中当之无愧的“金标准”。但是,它治疗PD的“蜜月期”仅有3~5年,随后疗效减退、运动并发症出现,且不能阻止病情继续进展,存在可能的神经毒性。

由此,许多专家提出:PD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而补肾活血中药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在延缓衰老、抗脑老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实验表明补肾活血方药在改善老年机体自由基代谢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补肾和单纯活血的方药,说明肾虚血瘀是衰老的主要病机。

有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神经保护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止脂褐素的生成,从而抑制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降低大脑线粒体中MAO-B活性,延缓脑组织老化;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节脂代谢,从而起到保护和防止老化的作用。补肾阳药肉苁蓉还可能上调o-synuelein蛋白水平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笔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补肾活血方药可减轻脑黑质细胞的损伤,促进其修复,并可提高脑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刺激受体系统,使脑中M受体和DA受体含量增加,亲和力增强,说明其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同时,由于雌激素可以介导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活动,故补肾阴可通过雌激素或其他途径干预线粒体能量代谢与凋亡信号调控而拮抗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以治疗PD。

补肾活血法已广泛应用到各种老年病的治疗中。笔者的临床研究也显示:补肾活血方药(抑颤汤)结合西药治疗PD,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以方测证,方证对应,从另一角度说明肾虚血瘀是PD发病的基本病机。

同时,笔者认为,PD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