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瞬间领悟你原本未知的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3:56:42

点击下载

作者:孙浩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表情心理学:瞬间领悟你原本未知的真相

微表情心理学:瞬间领悟你原本未知的真相试读:

前言

自古以来就有读书一说,不知道有没有“读人”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在读人,同时也在被他人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就是一部复杂的、难以读尽也难以读透的大书。

尤为简单的读人莫过于读婴幼儿,每当婴幼儿啼哭时都表示有什么样的要求,细心的父母自会读懂。大音乐家贝多芬曾把婴幼儿的啼哭比作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幼儿的笑靥,也就可以比作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了。

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要读透一个人也就日见其难。但尽管难,我们还得读。做主管领导工作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能够做到知人善任;搞经营管理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会知道与你打交道的是儒商还是奸商;搞文学的,能不读人吗?有道是文学即人学;即使你什么功利目的也没有,只是日常生活中交个朋友,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会交得知己良友?

然而,人心隔肚皮,读人实在是不容易,但不得不读。只有读懂人,才有知人之明,而读不懂人,就会败事,甚至伤身。

本书从外貌形象、眼神表情、肢体表情、言谈话语、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对人们的各种微表情进行了深入、透彻、全面的剖析,由表及里,由内至外,从现象推测出本质,挖掘出人们内心深处欲要隐藏的真相。

当然,本书在论述中的一些说法并非立足于纯学科理论角度,而带有通俗趣味性和消遣性,读者不必过于较真。“微表情心理学”告诉你:这世上没有看不透的人,没有搞不定的事,只要你用心,就可以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第一章析微察异——看得透才能活得好不能识人就不能交人、用人,甚至是防人。识人一事,很多人往往不得要领,乃至一再失察,不得人脉。所以说,人们需要练就一双能够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的火眼金睛,把人心看得透彻、看得全面,直至看到骨子里,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己需要的人脉,使你立于不败之地。成事之先要识人

世界是人的世界,想要读懂世界,必要读懂人。成大事者都知道自己成长的真正土壤就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所以他们走上社会之前先学习如何识人,看懂人心是他们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这不仅是看重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对知人识人不易的感慨。为此,所有成大器者,没有不会看人识人的,他们不仅是知人识人的专业研究员,也是深有资历的识人专家。

人的识别,是对人的觉悟、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与评价。“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对人合理评价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可以说,知人是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基本保证。没有识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恶而不知”,就不能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知人是用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刘邦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的重用就是其中一例,刘邦看中陈平的长处,因此,没有猜疑他是归降之臣而重用之。等到朝中大臣谗言诋毁之时,刘邦却深明用人之道,不予理会,对陈平厚加赏赐,提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再不敢诋毁陈平。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曾说过“何代无贤”,非常值得今天的识人用才者深思、借鉴。唐太宗之所以使朝廷欣欣向荣,出现“贞观之治”,就是因为他知人识人。因此,能否识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生存。“人之难知,不在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即识别虚伪和诚实。人有坏人与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与假英雄之分,君子有真君子与伪君子之分。人还可以分为虚伪与诚实;有表面诚实却心藏杀机;有“大智若愚”,表面看上去是愚笨的样子,而内在里却是聪明之人;有“自作聪明”而实际的愚人;有两面派……

难怪人们常说,天下者,知人为难。今天,大家懂得知人难,就不会对人轻易下结论,就会更科学地鉴别人。“事之至大,莫如知人”。对于领导者来说,“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没有比识人才更重要的了;对聪明的人来说,“知者莫于知贤”,没有比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的了;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尊重贤士是治政的根本;“求治之道,首与用贤”。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在于使用贤人。“安危之本在于任人”,即国家安危的根本在于任人。“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这就告诉人们: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如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附只因为他的德行,四邻亲近友善只因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如此,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但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知人才能为事之至大,莫如知人识人,因此,一个成功人士首先必是一个善于识人知人的高手。

我们说,成事之先要识人,识人方可兴大事。知人知面还要知心

一个卓有见识的人,即使在十分安全的地方,对生活中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或举动,都会居安思危,事先看透他人的真实居心,而采取未雨绸缪的防范之策。

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性阶段,通过初步的接触、观察即能描述所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文化水平程度、工作情况、社会地位,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预测性阶段,即进一步了解观察对象的性格特点、思维特征、思想感情、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此阶段不但能够准确地描述一个人,而且还能预测到一个人的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解释性阶段,即进一步对一个人的性格成因、生活经历、行为动机及心理基础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此阶段不但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同时还能解释其行为的动机以及性格的心理基础。由此,观察一个人,必须正确掌握观察的深度,特别是对一个未知的“陌生人”更不可盲目地下结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认真考察,才能获得准确的了解。

通过三个阶段的融会贯通,人们可以很快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动态。从而推断一个人的未来与动向。不少英才行为反常、性格怪异,甚至表现为顽劣不堪,但明眼人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他们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赵简子想确立王位的继承人。于是赵简子便写了一篇训辞,并将训辞分别写在两块竹简上面,叫两个儿子各执一块,并要熟记训辞的内容。三天之后,赵简子将大儿子伯鲁叫到身边,要他背诵训辞,可伯鲁一个字也没有背出来;叫他把竹简拿出来看一看,伯鲁说早就弄丢了,现不知去向。赵王虽然不悦,但并未面斥。接着赵简子又把无恤叫来,叫他背诵训辞,无恤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后问他竹简在哪里,无恤立即从袖中取出,并恭恭敬敬地奉呈赵王。赵王心虽然高兴,但并未夸奖。通过这次考验,赵王了解了两个儿子的做事态度,认为无恤能够严守父训,做事认真,听从教育,勤谨有礼,便确立无恤为他的继承人。

与赵简子相反,出身农户的刘裕虽没有多少文化,却能够一统天下,他凭借的是自己的豪侠志气。

刘裕在东晋末年南北朝混战之际,崛起于行武,终其一生,戎马倥偬。这位靠战争登上皇位的农家子弟,勇武善战、胸有韬略,的确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刘裕曾在桓玄手下做一个小小的头目,当时桓玄已篡位,在私下,他的夫人对桓玄说道:“依我看来,刘裕龙行虎步,风度不凡,恐怕不能为人下,不如早点除掉他,迟了恐怕养虎遗患。”桓玄说:“我刚刚平定中原,目前正是用人之际,战时杀他对我没有什么好处。等关、河平定之后,再作打算吧。”一个女子能够很快看出一个人的将来,是与她平素看人无数,得出的结论分不开的。只是等到桓玄“再作打算”的时候,刘裕早已羽翼丰满,率领他的人马向自己的帝王之路进发了,不出几年,便夺取了天下。

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行动,他人没有心灵的睿智和一双慧眼是看不出来的。

伟人与凡人,心力高超的人与智力平平的人,差别仅在咫尺之间。就是在那很微小的地方,有的人发现了重要的甚或石破天惊的事件,有的人却一无所见。因此,每个人都不可忽略小事,常常就是在小事上,就在对一个人举手投足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事物变化的真实情况。看透人心才好做事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事与“人情定律”是分不开的,不察、不懂人情是万万不可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要想把它固定,必须先牢牢地掌握它。

换言之,通晓人情,就是要具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态度。从正面而言,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比身上冷了要穿衣,应该想到他人也冷了,也应该穿衣;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他人也和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从反面而言,通晓人情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他人的面子;你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要先得尊重他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人做。

当然,做到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去做人情。情要做出来,还需要有一定的人缘。人缘好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们的欢迎。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一张馅饼,并且刚好掉到你的嘴里,只有去做,人情才会光临你。

做人情的前提就是先察言观色,善于识透人心。

察言,就是“闻一知十”,观色,就是“见面明意”。

张先生与王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王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女装柜台的时候,张先生注意到王先生的女儿的眼光落在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上。第二天,张先生来到王先生的家,送给王先生的女儿一件红色的衣服作为礼物,王先生的女儿很开心,却没想到,她的父亲有一天要给“张叔叔”一个面子,将这个情还上。

曾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说如笊篱;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如鼓一样;摸到牙的说像牛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摸到尾巴的盲人说似扫帚一样;摸到脚的盲人说似桶一样的东西。

由于视觉的障碍,盲人看不见大象的立体画面,每个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作整体来看,这个故事给所有知人、识人者怎样去全面认识别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性格、感情、想法、需要、长处、缺点等很多东西,这些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而言,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的事物一样,是多面的。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假如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比如,把偶然犯错误的人们看成是“屡教不改”,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

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人们做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人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立体画面。初次见面就要心中有数

看穿别人的心,特别是看穿初次相识的陌生人的心,说难也不难。再高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只不过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你应当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通过观察、分析形形色色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

下面介绍几种在第一次见面时如何看穿别人心灵的方法。(1)从他打招呼的方式看他的内心

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打招呼,也能给你制造了解对方内心的机会。你可以看看,以下列举的外在表现与所分析的内心世界是否一致。当然这种分析总会有一些例外,但大体上应该是准确的。

一面注视对方,一面行礼的人,对对方怀有警戒之心,同时也怀有想占尽优势的欲望。

凡是不敢抬头仰视对方的人,大部分都是内心怀有自卑感的。

使劲儿与对方握手的人,具有主动的性格和信心。

握手的时候,无力地握住对方的手,表示他有气无力,是性格脆弱的人。

握手的时候,手掌心冒汗的人,大多数是由于情绪激动,内心失去平衡。

握手的时候,如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其目的要使对方在心理上屈居下风。

虽然不是初次见面,但始终都用老套的话向人打招呼或问候。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心理。(2)从他的眼睛窥视他的心灵

初次见面的时候,首先将视线朝左右瞄射者,表示他已经占据优势。

有些人一旦被别人注视的时候,会忽然将视线躲开。这些人大体上都怀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见绌的感受。

抬起眼皮仰视对方的人,无疑是怀有尊敬或信赖对方的意思。

将视线落下来看着对方,乃表示他有意对对方保持自己的威严。

无法将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上,很快地收回自己视线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者。

视线朝左右活动得很厉害,这表示他还在展开频繁的思考活动。(3)从他的举动看他的潜台词

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下意识的形体动作,也能向你泄密:

交臂的姿势表示保护自己的意思,同样地,这种动作也能表示可以随时反击的意思。

举手敲敲自己的脑袋,或用手摸着头顶,即表示正在思考的意思。

摸头的手颤动得很厉害,即表示全心全力在思考的情况。

用双手支撑着下腭,大多数的情况都表示正在茫然的思考中。

用拳头击手掌,或者把手指折曲得咔咔作响,就表示要威吓对方,而不是在进行思考的活动。(4)从他的癖习看他的特性

搔弄头发的癖习,是一种神经质。凡是涉及有关自己的事情时,他们马上会显得特别敏感。

一面说话,一面拉着头发的女性,大体上是很任性的女人。

说话时常常用手掩住自己嘴巴的女人,是有意要吸引对方。

拿手托腮成癖的人,即表示要掩盖自己的弱点。

不断摇晃身体,乃是焦灼的表现,这是为了要解除紧张而表现出来的动作。

双足不断交叉后分开,这种癖习表示不稳定。如果女性具有这一癖习时,就表示她对某位男性怀有强烈的关心之意。多角度透视人物本质《六韬》是中国最古老的兵法,里面详述了种种看穿对方心思的方法,其中对选人比较实用的有如下几种,对大家必有所帮助。

问之以言,以观其详,向对方多方质问,从中观察对方知道多少。公司招考新人的时候,必须对应征者来个“人物鉴定”,考官就得向应征者多方查问,这就是“问之以言,以观其详”的方法之一。

鉴定一个人物,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发出足以判定对方真心的问题。“你的嗜好是?”“家里有哪些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形式上的问题,对探查一个人的内心,毫无作用。“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一类的难关,换了您,如何去打开僵局?”这一类的问题,就直捣核心,足以使对方的才能、思考力,露出蛛丝马迹,成为判断上的珍贵资料。

又如,身为上司,在遇到重大的问题时,不妨向部属或同事问一句:“换了你,如何解决?”

这时候,平时看似应变有方的人,却为之语塞,或是答非所问;而看似不够机灵的人,却能提出迎刃而解的妙方——这种事实,会令你痛感一个人平时的外表和言行不足信赖。

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不断追问,而且越问越深、越广,借此观察对方的反应如何。没有自信的人,面对一连串的“逼问”,就惊慌失措、虚言以对,就眼珠骨碌碌转……发问的人,就可从这些表情的变化,判断对方是个怎样的人物。对一件事一知半解的人,在“穷之以辞”的情况下,都会露出马脚。

明白显问,以观其德,把秘密坦率说出,借此观察一个人的品德。

如果听到秘密就立刻转告第三者,这种无法守秘的人,就不能深交,就不能合作,还是避开为妙。

对方是不是口风甚紧或者是否容易失言,只要泄露秘密给他,就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运用这个方法,往往会发觉平时自诩为“最能守秘”的人,反而是最会泄密的人。从这些反应,我们就能探知对方,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让他处理财务,借此探测清廉与否。

把一个人派到容易拿到回扣的单位去服务,就容易看出他是不是为人廉洁。服务于容易拿到回扣的单位,一些有私心的人即使开头坚决不拿回扣,时日一久,也会随波逐流,见钱眼开。要想试探一个人的清廉与否,只要派他到那样的单位,就会真性毕露。

告之以难,以观其勇,派给他困难的工作,借此观察他的胆识、勇气。平时口口声声“遇事果断”的人,一旦危机临身,往往不知所措,还会满腹牢骚。

个性越是柔顺的人,遇到困难越是仓皇失色。因此,若要试探一个人的胆识、勇气,就得把困难的工作,接二连三地交给他去处理,从中观察他的反应。

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请他喝酒,借此观察他的态度。平时守口如瓶的人,“黄汤”下肚就完全变了样,不但满口牢骚,还会猛说别人的坏话,这样的人就可判定他是一个经常怀有不满,甚至忌妒心强烈,有害人之心的人。

以意志坚强、灵敏果断闻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喝酒之后也会大醉失态,惹了不少麻烦。他在痛下决心之后,只要沾了酒就独处。营帐中,拒绝见人。一代英雄尚且如此,更何况凡人?所以说“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是很管用的“人物鉴定法”。全方位把握人物特点

任何一个人,其性格作风、思想境界、专业能力、学识水平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人越变越好,小才变为大才,歪才变为良才;有的则由好变差,或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别人,众人多嫌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汉丞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潜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保举其为大将军,并鼓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

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就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武夫、无能之辈,一代人才就会被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人家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因为他不仅仅是在识察人的潜能,也是在培养人,如果总拿一个人过去的失误来判断他的未来发展,从而否定其潜在的能力,这等于是用其以往的经历以主观臆断来压制他的潜能的发挥,打击他的积极性,同样也是在打击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和造就人才了。

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无完人,不要只看缺点

古有明训:“人无完人。”看人总要往好处看,对人性才有信心,才敢把事情放心交托给别人。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他的长处,也许会把一匹千里马当成了一匹跛脚驴子。只有透过缺点看优点,才能找到真正的千里马。

一家人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驼背,五子跛脚。如果按照常理看,这家人的日子会过得相当困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挺顺当。有好奇心的人一打听,才知道那人对五个儿子各有安排。他让质朴的老大务农,让聪明的老二经商,老三目盲,正好可以按摩,背驼的老四可以搓绳,跛足的老五便成了守家纺线的好手。这一家人各展其长,各尽其长,日子过得能不顺当吗?

试想,如果这个人仅仅看到几个儿子的缺陷,他不被愁死才怪呢?

但是他转换了一种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儿子们具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样一来,全家无一废人。

天下没有完人,也没有无用之人。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缺点上,则世无可用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缺点就不那么重要了,然后用其所长,则世无不可用之人。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将军格兰特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同时又是一个好酒贪杯的酒徒。但是,林肯看到的只是他的帅才,而不计较他的缺点,因此大胆地起用了格兰特。当时林肯对众多的反对者说,你们说他有爱喝酒的毛病,我还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要送一箱好酒给他喝!格兰特的上任,决定了战局的转折。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答案,但未必是“正确答案”,其中不少只是个人偏见。因为好与坏、优点或缺点,并无一定,一旦形成了定式,在处理事务时必然会缺少变通。

就用人来说,目的是为了做大事业,理当从需要出发,从观念上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有时候,所谓优点或缺点,只是个性问题。你看见某人一个缺点,在别人眼里却是优点。其实这只是个性偏好所致,并非真的优点或缺点。所以,干大事的人不执着于好坏长短,在看人时多考虑优点,在用人时多考虑有利无利,所以他们有大胆用人的底气。

有一位厂长可谓用人高手,他不仅能够用人所长,还善于将短变长,用人所短。比如安排遇事爱钻牛角尖者去当质量检查员,让处理问题头脑太呆板者去当考勤员,让脾气太犟争强好胜者去当攻坚突击队长,让办事婆婆妈妈者去抓劳保,让喜爱聊天能言善辩者去搞公关接待。这样一来,厂里一切便都秩序井然,效益时时见好。

在平常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是长。古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这种观人的智慧充满了辩证法,以此用人,则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以及不才都能被你所用,那么,身边必然是人才济济,到处都充满生机。

看人不要戴有色眼镜,只要有一技之长,无论君子小人,用得好都能产生你需要的价值。

看人要避免情绪作用,冷静地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并有效使用。

春秋时期,齐国孟尝君好招揽人才,座下有门客三千。一次,有两个人前来投靠,其中一个身材小巧,能钻狗洞,而另一个会学鸡叫。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长。孟尝君还是把他们留下来了。好多门客不服气,认为这两个人没什么用,哪有资格跟他们为伍?但孟尝君劝他们说,世无不可用之人,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不可轻视。

过不久,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秦昭王想让孟尝君留下来做相国。有人劝秦昭王说:“孟尝君很有本事,又和齐王是本家,如果在秦国做了相国,他一定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为秦国谋利,那么秦国就危险了。”

于是,秦昭王就不让孟尝君当相国了,而且把他关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派人求秦昭王的一个宠姬帮忙说情。这个宠姬说:“我想要孟尝君的白狐狸皮裘。”

孟尝君确有这样一件皮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然而他在到了秦国以后,就献给了秦昭王。孟尝君很发愁,问遍门客,谁也想不出对策。

这时,那个会钻狗洞的门客说:“我能弄来白狐裘。”他在夜里装成一条狗,进入秦王宫中储藏东西的地方,偷出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皮衣。孟尝君又把这件皮衣献给了那个宠姬。宠姬替孟尝君向秦昭王讲了情,秦昭王就把孟尝君放了。

孟尝君获得行动自由以后,换了证件,改了姓名,混出咸阳,连夜逃往齐国。秦昭王放了孟尝君以后,又后悔了,让人去寻,而孟尝君已经逃走了,于是他就派人驾车追赶。

半夜时分,孟尝君来到函谷关下,却出不了关。因为秦国有一条规定:鸡鸣以后才准放人通行。孟尝君怕追兵赶到,心里很着急。这时,那个会学鸡叫的门客捏起嗓子,学着公鸡打鸣的声音,十分逼真,引得附近的公鸡也鸣叫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就开关放人通行,孟尝君得以顺利脱逃。

当孟尝君在秦国遭难时,那么多才子贤士都束手无策,全靠这两个只会一点雕虫小技的人才得以脱险,由此可见用人之道,确有奥妙,不可以常理度之。

有王霸之才者,君子小人莫不乐为之用。有些人确有大才,也有明显的品格缺陷,这种人用好了是个宝,用不好是个精怪,要有王者气度和超强统御力的人,才用得好这种人。

特朗普出身豪富之家,在沃顿金融学院读书时,他在某地发现一个公寓村,共有800套住房闲置。于是,他建议父亲将这个公寓村全部买下来,交给他经营。由于他还要读书,就聘请一个名叫欧文的人当经理,代他管理物业。欧文颇有治事之能,很快使公寓村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几乎不用特朗普操心。

但是,欧文有一个令人讨厌的毛病——偷窃。仅一年时间,他偷窃的公物即高达5万多美元。

特朗普发现欧文这种毛病后,从心情上来说,他恨不得让这个家伙立即滚蛋。但是,从理智出发,他觉得还需要慎重。一方面,他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接替欧文的职位;另一方面,他认为公司不仅是一个赢利的地方,也是一个传播文化、培训人才的地方,对一个有毛病的人,不加教育就推出去,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最后,特朗普决定给欧文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将欧文找来,给他加了工资,并指出他的毛病,建议他以后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欧文既羞愧又感激。自此,他改掉了恶习,兢兢业业工作,为特朗普赚了好几百万美元。

在选才用人时,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抛弃这个人,是最省事的做法,却不是最好的做法。人的优点与缺点经常是伴生的,往往能力越强的人,缺点越明显。你想用能人,只好忍受他的缺点。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你想全用好人为你工作是不可能的。与其精挑细选,不如大胆用人。”微表情看人心的十大忌讳(1)切忌“先入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我们认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的认识的起点,而绝不是终点。因为它毕竟是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心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并且,第一印象也常常受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个人的好恶倾向所左右。须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看得更深刻一点。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觉得出的。我们对直觉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觉往往最纯净、最不被掩饰,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简单、最肤浅的。因此,不要光凭直觉,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已达到老练的侦探或者渊博的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记住:全然听信“第一印象”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应当去验证它。如果后来所观察到的事实与第一印象不符,就应尊重事实,去除先入之见。

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问题。有些人并不逃避思考,可是在分析问题时,总喜欢像猎犬追捕猎物似的一个劲儿地捕捉那些足以能够说明其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事实,而对其他情况不屑一顾。他们只对那些说明其行为正确性的事实感兴趣。

有人常根据听到或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在未与其见过面时就做出判断,他们甚至在与其见面后,怀疑或无视自己的判断,以符合原来的结论。

先入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入为主的最好方法,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国有句老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启发不少。

有时候,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此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此人的行为了。你也许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此人。“设身处地”,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A当小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扭转乾坤的气势。事有凑巧,不久A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半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A深有感触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前任科长不是优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个人。(3)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十几条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上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觉察,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须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间,最有可能存在曲线关系。更准确地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面不合适,就会限制有关的必要信息,与此同时,长时期的过于密切地相处,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准确性,给对方凭空抹上许多色彩,或过高地估计了对方。要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内心留下的都是对方美好的形象。这对于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熟知并非真知”。

因此,在与一个人的结识时间不过长、关系不过密时头脑最冷静客观,这时对于正确地认识此人是最适合的。(4)不敢进行大胆猜测

要认识、判断一个人,不妨先根据此人留给我们的最初形象来进行分类,假设就是这么一种类型的人;然后,再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去有意识地观察,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如果全部符合,此人就是我们原来假定的那种人;如果全部不符合,此人就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如果部分符合,此人就是具有这种类型的人的某些特征,一般这种情况最多见。这样,至少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大数学家高斯曾说过:“如果没有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首要条件是已具有了认识人的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注意不要落入定式心理的陷阱,用先入为主的框架套人。分类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事实是否相符。要灵活,而不要偏执、死板。

记住,我们仅仅是假设。(5)不用比较的方法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认识人也是这样。见的人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张三与李四的差别,李四与王五的不同了。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买鱼的人说“现在鱼真贵”。所以认为鱼贵,是和过去相比,过去几角钱一斤的鱼,现在几元钱一斤。又如,“今天天气真好”,这总是和过去有几天不好对比而言的。我们也时常这么说:“老张家的两个儿子长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实,老二滑头。”“老李的两个女儿都长得水灵灵的,不过小女儿比大女儿更漂亮。”说某人聪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难看、卑劣,都是和别人对比而言的。

可以说,心理比较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没有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如对比的方法正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只有横向视野,没有纵向视野,或者只看近不看远,就会由此产生各种错觉、猜疑和误会。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它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之间的微小差异是有很大帮助的。(6)不以偏见识人

正确地认识一个人之所以极其困难和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感情对于我们的理性的干扰和影响,使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时,其一切就都变成好的了;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坏人时,其一切就都又变成坏的了,甚至以前做的好事也被说成“别有企图”。感情,统治着人的内心,神秘而无所不在,有时甚至可怕。

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圣经·诗篇》中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人们不会轻易就达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愿和最善良的目的。而如果当偏见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是相当艰难的。无论是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对偏见望而生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利益的束缚,心平气和地去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7)不看他周围的人

认识一个人还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即只要看看环绕着这个人的经常是些什么人就行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总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一个喜静、乐于思考、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大吵大嚷、轻浮、外向的人交往了,一个行为主动、办事沉着的人也一般不会喜欢一个行为被动消极、办事急躁慌张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人们会结交与自己截然相反或者反差很大的人为友做伴,但只要仔细分辨一下,真正从内心喜欢的,还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同时,长期的、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会使交往双方在某些行为准则、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得相近或者相同起来。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8)以貌取人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好人必定是身高体壮、眉清目秀;而坏人则总是形容猥琐、獐头鼠目的。

其实,人的相貌之好坏,与其内在素质之优劣,并非都是成正比的。据说大圣人孔子满脸是毛,相貌不佳;周公又瘦又小,像干枯的树桩。但他们都功业卓著,名垂千古,使后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纣,尽管长得英俊高大,是当时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结果却遗臭万年。“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如果仅以相貌来判断人,最终会失误的。唐朝的安禄山,长得肥胖,肚子很大,一副忠厚的样子。一次唐玄宗问他:“你这肚子里都装些什么玩意儿?”安禄山答道:“我的肚子里装的只有对你老人家的赤胆忠心,别的什么也没有。”唐玄宗听了心花怒放,对安禄山越发信任。可后来,安禄山却兴兵作乱。(9)不进行独立的思考

倾听别人的意见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听过之后,自己还要再思考。当确信自己的观察、认识是正确时,就绝不可轻易地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即使100个人当中有99个人唱反调也要坚持下去。

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偏见、成见束缚而固执己见。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全在于自己是否冷静、公正、客观。尤其是年轻人,思想依赖性大,往往容易怀疑自己的直观感觉,又容易受到外来意识的影响,轻易地动摇自己正确的判断和见解。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很正常的。

因此,成见不可有,定见不可无。应记住:眼睛比耳朵更可靠,但是如果不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认真的思考,那么,眼睛看得再多,耳朵听得再多,也是毫无益处的。(10)做极端的判断

有的人这样写道,“人,乃是宇宙间最错综、最完全的事物:融怜悯、友善、坚韧、顽强、智慧、高尚于一身;集自尊、自私、懒散、贪婪、愚昧、卑俗于一体。”确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只不过一个突出的侧面掩饰了其他的侧面。

人都存在着自我矛盾,有时为爱国热情所燃烧,似乎贡献生命也在所不辞;有时却心灰意懒,想躲进深山老林以遁世……

不要强求吧!这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2乘2往往不等于4。因此,不要做极端的判断。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灵世界是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不可能是单一色的。高尔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三人》里,曾经借主人公伊利亚的口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是坏的,也还有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是好的,也还有坏的地方。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随便什么人都是如此。”

假如你喜欢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那么文艺作品也许能满足你,但是在你的一生中恐怕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人若要达到完善、完美,还需经过漫长的“修炼”。

总之,只有在实践中考验、识别一个人才是最可靠的,才能减少判断失误,而和谐的判断,不仅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取的。第二章相由心生——脸部扫描会告诉我们什么俗话说“相由心生”。人,或许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谈与举止,但绝对控制不了自己的外貌。而外貌恰恰是人内心的显示屏,它能流露出比言行更为真实的信息。假如你能读懂他人的外貌,那么,你也就能更为了解他人的内心。我们从脸谱上能看到什么?

关于人的面相,曾经有这样一则有意思的故事:在林肯做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个学识和资历都不错的人做教育官员。但是林肯只是见了那个人一眼就拒绝了。林肯说:“20岁前,一个人的脸主要拜父母所赐;活到了40岁,就应该对自己的脸负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脸除了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外,还反映一个人的品德、素养、气质等。从面相窥探人的个性行为并非毫无根据。

脸颊是最可能流露出真实感情的部位,若情绪起伏时会跟着产生最明显的颜色变化。因羞耻或性方面的尴尬而呈脸部泛红,最先出现在脸颊中心——两个渐转为深红色的小圆点——而后很快扩散到脸部皮肤表面的其他地方,如果持续得厉害,还会蔓延到颈部、鼻子、耳垂、上半胸部等部位的皮肤。会脸红的人一般是年轻、怯生而又不擅长社交的人,他们在复杂世故的环境中,除了显出毫无经验与不必要的天真之外,其实也没什么可引为羞耻的事。

脸颊也可作为愤怒的指标——愤怒时,脸颊乃骤然转为鲜红的颜色。这是另一种转红的形态——骤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脸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如果一个男人生气了,而他又是秃头,还可以看到红色,一直扩散到头颅顶上。气愤中的男性或女性,他们的情绪皆属抑制攻击的形态,他们可能发出种种可怕的言辞以示威胁,但肤色转变则表示他们的情绪已受到挫折。真要发动攻击的人,脸颊会变得十分苍白,近乎白色,因为血液离开皮肤而准备立即行动。这是真正可能立即采取攻击的人的脸孔。同样的,在极度惊骇的情况下,脸颊也会变得苍白,准备即时逃跑或已陷入绝境而准备采取激烈的行动。苍白的脸孔表示随时准备采取激烈的行动,泛红的脸孔表示愤怒与惶恐,粉红色的脸孔则表示先前已有多次的经验。人类的脸颊自古以来就是以此方式传递情绪状态的转变。

每当人们疲倦了但又得坐在桌前时,最可能采取的休息姿态便是用一只手撑着脸颊,仿佛撑着一个沉重的头。当演讲者或老师看到有这些姿态,应该可以体会到他已令某些人厌烦了。表示厌烦更明显的姿态是皱起脸颊,一边的嘴角用力往后拉而皱起脸颊的肌肉。这也是表示怀疑,甚至强烈讥讽的动作。

从脸谱识人,其实有章法可循:(1)用出人意料的言辞试探对方

要窥探别人的心意,应从观察表情着手。“表情”二字,照字面解释,就是表示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可以从对方的表情,察觉他的心意。

不过,在通过表情观察心意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一点,就是人可以由意志力控制表情而达到某种程度。发怒、发笑,或是表情死板,都可以装假。只要看看舞台上的演员,他们能够随剧情的需要而做出种种表情,就可知道,表情是可以伪装的。

因此,在观察表情以透视人心的时候,要注意一项秘诀,就是要使对方失去控制表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使他的内心产生激荡,然后观察他的真实表情。譬如说:以意外的事情惊吓他,或者以锋利的言辞激怒他……都可以使他的意志失去控制,泄露内心的感情。

可是,碰到对方是个训练有素的人物时,普通方法只能使他的心理发生动摇,外表还不致显现出来。对付这种阅历丰富的人,必须使用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对他发生一点效用。

总而言之,不要在对方情绪平稳的时候进行观察,把握对方情绪动摇的时刻,再进行观察试探,比较容易看出事实的真相,这就是观察表情的秘诀。

此外,应用“试探透视法”,来观察他人表情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2)表情的观察方法“porkerface”这句话,是起源于桥牌;玩桥牌时,脸上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使对方难以猜透自己手中的牌,就叫作“porkerface”。

在玩牌的时候,不论技术如何,做出毫不在乎的表情这点本事,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学会当情况不妙时,表现出“与我无干”的神情。

但是不论如何假装表情,还是很难不泄露内心情绪的动摇,何况对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怎么厚的脸皮,也难以发挥功效了。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表情的变化只是瞬间的事,过了这一刹那,又能很快地装成若无其事。虽说人的意志可以控制肌肉的活动,但在生理的活动力量比意志力强的时候,还是不会受人体意志所左右,所以,极端冲动的时候,肌肉还是会抽动。肌肉抽动最明显的部位是嘴巴附近,尤其是嘴角,最容易因为情绪紧张而产生痉挛。除此之外,眉毛和鼻子也容易发生抽动的现象。

仔细观察上述部位的细微变化,就不难看出对方的心理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不过,由这些表情的变化,还是不能肯定引起变化的症结何在。比方说,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常会因为紧张而声音颤抖,也可能脸红。如果因这些情绪变化而断定他有难言之隐,那就大错特错了。

总而言之,判断对方情绪发生变化的原因,还是要配合对方的立场和周围的环境,再做最后的决定。

还有,故作镇定也是一种情绪变化的说明。当一个人在应该发生情绪变化的时候,反而非常镇定,这就显示他的内心正有所激荡,而在强行压抑。而此刻故作镇定的表情多少要显得不够自然。所以,神情表现得自然不自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对方的心理。

对于表情的判断,时常会因为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发生偏差。就拿微笑来说,一个你有好感的人所发出的微笑,你会认为是善意的微笑,如果你对这个人没有好感,就会认为他这是不怀好意的嘲笑。所以在下判断的时候,要先抑制自己的主观意识。微表情——心灵的真实反映

有一句话说:笑意写在脸上,欢乐留在心中。可见脸部的表情是内在情绪的晴雨表,不可不察。

由于脸部的肌肉,比身体上其他部位的肌肉发达,所以,随着不同的感情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就很显著,特别是眼睛与口周围的肌肉更发达,当我们研究大脑皮质的运动时,可以发现脸部与手的活动比其他部位灵敏。

某种感情的出现,会带来表情的变化,这使我们理解到,感情的表现跟脸部的肌肉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彼此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与平时不一样的表情:眉毛下垂、眉头皱起、牙齿虽然未露出来,嘴唇却紧绷着,微微向前突出,头和下颚挑衅地向前挺出,和对方怒目相视,在这种情况之下,彼此都牢牢地盯着对方,如果避开目光,就意味着失败或害怕。

如果表达震惊的情感,嘴会不由自主地张开,下颚的肌肉会放松,下颚下垂;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兴趣,会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巴,眼睛下的每一条面部肌肉都放松了,有时甚至会伸出舌头来。

不愉快或迷惑可以借助皱眉来表达,嫉妒或不信任时会扬起眉毛,想采取敌对的态度时则绷紧下颚肌肉,不仅如此,嘴唇也紧紧闭上,并且斜目瞪视,这表示他摆出一种防卫姿态,而且尽量不再说话或做出其他反应。眉宇之间的心情体现

人类眉毛的功能,无疑是表示心情的变化。过去曾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的功用是防止汗水和雨水滴进眼睛里,就像位于前底部的两道承溜似的。眉毛是有这种功能,但更重要的还是与表情有关。每当我们的心情改变,眉毛的形状也会跟着改变。

眉毛的变化丰富多彩,心理学家指出,眉毛可有二十多种动态,分别表示不同心态。

与眉毛相关的动作主要有:(1)双眉上扬,表示非常欣喜或极度惊讶。(2)单眉上扬,表示不理解、有疑问。(3)皱起眉头,要么是对方陷入困境,要么是拒绝、不赞成。(4)眉毛迅速上下活动,说明心情愉快,内心赞同或对你表示亲切。(5)眉毛倒竖、眉角下拉,说明对方极端愤怒或异常气恼。(6)眉毛的完全抬高表示“难以置信”。(7)半抬高表示“大吃一惊”。(8)正常表示“不做评论”。(9)半放低表示“大惑不解”。(10)全部降下表示“怒不可遏”。(11)眉头紧锁,表示这是个内心忧虑或犹豫不决的人。(12)眉梢上扬,表示是个喜形于色的人。(13)眉心舒展,表明某人心情坦然,愉快。手指连着心

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指的变化与人心的变化是相映成趣的。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十指的姿势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伸手时五指全部分开者,此人性格开朗,乐观轻松,不易患“七情”内伤病症;伸手时不自觉分开拇指者,性格自负倔强而雅量不足。

伸手时不自觉打开食指者,凡事喜欢独立行动,从无依赖心,不易与人相处;伸手时不自觉打开无名指者,有外和内紧的心理,对外人和蔼可亲,对家庭缺乏体谅。

伸手时五指并拢者,做事有理有条、小心谨慎,计划性强,但过于细心,要求别人亦高,做不到时易自寻烦恼;伸手时整只手缩卷,具有滴水不漏的精神,做事小心、生活俭朴、精打细算、从不吃亏;伸手时小拇指常分开者,性格不太合群。

对方掌心向上伸给你:应酬对象心理懦弱而且缺乏个性。你可能很容易支配他而不会引起他的反感;对方掌心向下伸给你:应酬对象有高人一等的心理表示。小心!他有支配你、控制你的企图。”

对方手掌向你直伸:应酬对象有平等待你之心,你们可以成为一对平等的朋友。对方用双手握住你的手:应酬对象心理上想留给你一个热情的印象。如果你们交往时间不长,要警惕他的动机。

对方用手握住你的指尖:应酬对象心理缺乏自信或冷淡。你必须在今后的交往中打破这种距离感。对方握手的手潮湿:如果没有外界原因(如:刚接触过水),那么,他在心理上一定十分紧张。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向你伸出大拇指是在赞扬你;如果他对自己伸出大拇指,他是在向你表明:“我有力量!我没问题!我会胜利!”而一个人如果对你伸出小指,那便是一种最明白不过的污辱,他在心理上向你示威。

动作手势是一种独立而有效的符号语言,它能加强语言的力量,丰富语言的色调。你要去调处纠纷,你的头部是对方集中观察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说,做好头部动作尤为重要。你可以用点头和摇头的动作,表示你对他的观点的赞许或反对。比如,你可以伸出你的大拇指,表示对某个问题、某个人自的肯定性评价;也可以两手抱成圆形,表示“包围”或“团结起来”的象征含义等。你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倒一个指头,表示“第一”,再扳倒一个,表示“第二”等。你玩弄一下手中的铅笔,用指头轻轻敲击几下桌面,用手指梳拢一下头发,或者整整衣襟、拍拍脑袋等,往往被用来在一些令人紧张的情境中协调气氛。你的动作手势,也可以起到弥补有声语言不足的作用,增加有色语言的分量。比如,心情愉快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两手举在空中挥动;心情悲苦时,忍不住会抱头弯腰,使身体呈圆缩形;当愤怒时,不免要举拳猛击。

有人总结,常见的手势,有上举、下压和平移等三大类;各类又分双手、单手两种;每种又分为拳式、掌式、屈肘翻腕式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则往往表达批评、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掌微摇,表示“蔑视”或“无所谓”;双手向前摊开,表示“无可奈何”;举起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或决心等。

双手插兜露出两拇指;他有傲慢的心理反应,这类人作为应酬对象必须在气势上压倒他;来回擦掌:心理表现为不安,不知所措,焦急;十指交错两手互钳:好机会,快去安慰他,他现在非常沮丧。

两手相对成尖塔:这类人自信心相当足。如果你不认识他,他极可能是高阶层的白领人士。双臂交叉胸前:他在心理上拒绝接受你,而且对你始终保持着一种戒备的态度。所以说,控制动作手势很重要。鼻子里面蕴含的语言

人的五官中,鼻子和耳朵是最缺乏活动的部位,因此,很难从观察鼻子的动作读出对方的心理,人们对于鼻子高低、大小等形状或种类所象征的性格,虽然有各种的说法,但那些究竟只是指固定不动的鼻子而言,却忽略了鼻子也有捉摸不定的动作,诸位不妨从读心技术的立场,注意鼻子的动静,试着读出对方的心。(1)鼻孔胀起时

在谈话中对方的鼻孔稍微胀大时,多半表示对您所说有所反应不满,或情感有所抑制。通常人鼻孔胀大是表现愤怒或者恐惧,因为在兴奋或紧张的状态中,呼吸和心律跳动会加速,所以会产生鼻孔扩大的现象,因此,人在极度的高兴、愤怒之时往往表现得“呼吸很急促”。这说明其精神正处在一种亢奋状态。

至于对方鼻孔有扩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得意而意气昂扬?或是因为抑制不满及愤怒的情绪所致?这就要从谈话对象的其他各种反应来判断了。(2)鼻头冒汗

有时这只是个人生理上的毛病。但平日没有这种毛病的人,一旦鼻头冒出汗珠时,应该就是对方心理焦躁或紧张的表现。如果对方是重要的交易对手时,必然是急于达成协议,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这个交易的情绪表现。因为他唯恐交易一旦失败,自己便招致极大的不利,因此心情焦急紧张,而陷入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以至鼻头发汗。

而且,紧张时并非仅有鼻头会冒汗,有时腋下、手心等处也会有冒冷汗的现象。没有利害关系的对方,产生这种状态时,要不是他心有愧意,受良心苛责,就是为隐瞒某个秘密产生了紧张。(3)鼻子的颜色

鼻子的颜色并不常发生变化;但是如果鼻子整个泛白,就显示对方的内心有所恐惧。如果对方与自己无利害关系,多半是他踌躇、犹豫的心情所致。例如:交易时不知是否应提出条件,或打算借款又由于有某种顾虑而犹豫不决。

有时,这类情况也会出现在向女子提出爱情的告白却惨遭拒绝、自尊心受到伤害、又无从发泄时。此外心中困惑、有点罪恶感、尴尬不安时,鼻子也会泛白。

上述的鼻子动作或表情极为少见,而平常人更不会去注意这些变化,但如想读出对方心理,就必须详加注意他鼻子的动作、颜色和目光的动向等,因为它可以帮助您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说话,也能察其心

人的嘴部确实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的态度来。一般来说,一个人口唇部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把嘴抿成“一”字形。是个坚强的人,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张开嘴而合不上,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注意听说话时,嘴唇两端会呈现稍稍拉向后方的状态;人的嘴唇往前空撅的时候,可是一种防卫心理的表示;下巴抬高,十分骄傲,优越感、自尊心强,望向你时,常带否定性的眼光或敌意;下巴缩起,此人仔细,疑心病很重,容易封闭自己,不易相信他人。

口齿伶俐,吐词清晰固然是辩才;口齿不清,说话迟钝,但意志坚定,见识不凡为天下大才;嘴角上翘,这种人豁达、随和,比较好说话,易于说服;嘴角下撇,这种人性格固执、刻板,不爱说话,很难说服;唇角后缩,对方正在倾听你的说话,而且感兴趣;说话或听话时咬嘴唇,对方在自我谴责、自我解嘲,甚至自我反省;说话时以手掩口,说明对方存有戒心,或者在自我掩饰。

时常舔嘴唇的人,内心压抑着因兴奋或紧张所造成的波动。说谎时,常口干舌燥地喝水或舔嘴唇;打呵欠是想暂时逃避当场意识的欲求表现;清嗓门的动作且声音变调之人,是对自己的话没有把握,具有杞人忧天的倾向,男性常见咬住烟头,用唾液加以润湿的动作,为不成熟的幼儿心理;当人的嘴唇往前突撅,可能是一种防卫心理的表示。

俗话说:“缄口以自重。”祸从口出,从人的口可以看出人的胸怀和性情,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官大发怨言。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续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