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4:30:32

点击下载

作者:徐有富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家诗赏析

千家诗赏析试读:

前言

我写过《诗学原理》,在写作过程中深感诗学知识之贫乏,于是想从头学起。正好退休后有闲暇,便以试写《千家诗赏析》作为从头学诗的方法与切入口。每首诗的赏析文字也就是我所做的作业。

目前所出版的《千家诗》,一般都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些作者介绍、词语注释,有的还有评点。考虑到该书除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外,还可供儿童家长以及其他读者阅读,因此我将重点放在赏析上,便于家长对子女进行辅导,也可供其他读者参考。每首诗的赏析文字,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作者介绍。《孟子·万章章句下》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显然,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与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是非常必要的。如皇甫冉为什么要写《婕妤怨》呢?《新唐书·皇甫冉传》称其“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叹异之”,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以第一名的成绩举进士,授无锡尉。代宗大历初,为河南节度使掌书记,累官至右补阙。诗人虽然文名颇高,但是官职不显,可见他写该诗主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除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特别注意介绍与诗的写作宗旨与写作背景相关的内容,所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往往都会有作者介绍部分。此外,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并且能很快找到他们的作品,我对《四库全书》《全唐诗》《全宋诗》中所收录的诗人别集与诗歌作品,基本上都做了说明。

如果诗的作者有争议,本书也将加以考辨。如卷三《渡扬子江》的作者一般都说是丁仙芝,我认为应当为孟浩然。这是因为著录此诗最早的版本唐芮挺章选编的《国秀集》卷中作孟浩然,该书同时还收录了丁仙芝的一首诗,可见芮挺章所见此诗确为孟浩然所作。其次,孟浩然在扬州与润州活动过,并且渡过扬子江,还留下了一些相关的诗,如《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扬子津望京口》。特别是第一首诗谈到了他要渡扬子江的原因:“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其内容与此诗完全吻合。第三,诗中所出现的将润州视为边疆的意识,只有像孟浩然这样生长在中原的人才会有,而丁仙芝是润州人,不大可能会有这样的边疆意识,因为唐代润州是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所以丁仙芝在心理上是不会将润州视为边疆的。这样,将这首诗的作者归之为孟浩然就好理解了。

二是诗题校订。诗题是我们赏析诗歌的窗口,不容忽视。《千家诗》是通俗读物,为了适应通俗读物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雕版,编者往往将原来的诗题改得更为简单明了,当然也有误改的。无论误改与否,原有题目对我们正确理解诗歌作品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诗题做了校勘、辨析工作,对某些误改的诗题做了订正。如卷四窦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话旧》,《唐音》卷五、《唐诗品汇》卷八六、《石仓历代诗选》卷一一七同,《千家诗》将其删节为《表兄话旧》,这样,很容易将话旧者误会为表兄一个人,实际上应当是表兄弟两个人,所以我们将诗题恢复了原貌。再如卷四《曲江二首》其一、《曲江二首》其二在《千家诗》中“二首”两字都删掉了,在编者看来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两个字是该组诗的标志,而且该组诗只有两首,了解这一点对我们从组诗的角度,以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诗题中将这两个字补上了。当然,为了保持选本本身的特点,我并未将所有改动过的诗题都恢复原貌,只是在文中作了必要的说明。

三是分析作品。本书主要采用明末清初所兴起的结构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注释、评点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将依据作品结构的特点,采取逐句、逐联串讲的方式。每一句诗或每一联诗中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我在串讲时将作重点分析。在分析作品时,注意结合词语训诂与文字校勘工作,争取消灭理解作品的所有文字障碍。注释并未取消,而是与作品分析结合起来。有些词语注释附在各句串讲文字之后,以便相互参照。

四是总结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当然,只是注意突出主要之点,而不是面面俱到。譬如指出孟浩然《春晓》的最大特点是写春之声,通过春之声,写春天优美的环境与蓬勃的生机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绪。行文力求做到突出要点,有话则长,话少则短。绝不写内容空泛的赏析文字是我的努力目标。

此外,本书还为《千家诗》编了“作者篇名索引”,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很快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其次,对同一作者不同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几乎都做了介绍,此索引为我们参考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及其写作背景提供了方便。该索引还为统计分析工作创造了条件,譬如能从中看出一些诗人的写作特点,如孟浩然,共收了六首诗,其中三首五绝、三首五律,表明他特别擅长写五言诗。苏轼,共收了六首诗,全为七绝,说明苏轼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他的七绝也特别受欢迎。从索引中还能看出诗人的影响以及《千家诗》的编纂体例与宗旨。如杜甫收诗二十五首,李白收诗九首,说明他们是影响最大的诗人。杜甫所收作品比李白多了许多,这与《千家诗》的编纂体例有关,因为《千家诗》只收近体诗,杜甫五律收了十一首,七律收了十一首,说明杜甫代表了律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李白则特别擅长写古体诗。当然也能利用该索引说明其他问题,如《千家诗》中选了不少理学家的诗,这一方面说明宋代以后理学盛行,另一方面也说明理学家的不少诗都写得通俗易懂。

为便于读者由浅入深地阅读,本书还对原有卷次作了调整,卷一收唐人五绝三十九首;卷二收唐宋七绝九十四首;卷三收唐人五律四十五首;卷四收唐宋七律四十八首(其中有两首为明人作品),共计二百二十六首,多为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也有无名氏的杰作。所写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写田园风光、山水景物的;有写蚕妇田家、宫怨室思的;有写隐者侠客、高僧妓女的;有写乡愁旅怀、吊古伤今的;有题画咏史、咏物言志的;有侍宴应制、歌功颂德的;有赠友送别、伤今感旧的;有独自题壁、相互酬唱的。这些诗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面貌与社会状况颇有认识价值。此外,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山水情、故乡情、爱国情以及哲理睿思,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该书至今依然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熟读背诵这些诗篇将会终身受益。

现存最早以《千家诗》命名的选本,当为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1187-1269)所编《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尚存有该书的元刻本与明抄本。常见版本有清刻《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与《宛委别藏》本。该书二十二卷,分时令、节候、天文、地理、禽兽、昆虫等十四门,共收录一千二百八十多首诗,均为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但是也有人对这部书的编者为刘克庄提出了质疑,如清人宗廷辅在《重编千家诗读本》卷末题跋中指出该书有改变题目、弄错作者、删律诗为绝句等缺点,于是怀疑“临安、建阳无知书贾假其盛名,缘以射利故至是欤”。他的这个观点也常被后人用来说事。

不过,这只是一个假设,还不足以否定刘克庄对该书的著作权。这是因为刘克庄有编纂该书的动机与可能性,在《后村集》卷二十四中还保留着刘克庄写的《唐人五七言绝句选序》《本朝五七言绝句选序》《中兴五七言绝句选序》。刘克庄在第一篇序中说:“余家童子初入塾,始选五七言绝句各百首口授之。切情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弃也,否则巨人作家不录也,惟李杜当别论。”这表明刘克庄确实选编过不少唐宋诗绝句方面的童蒙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编一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也在情理之中。再说该书一共选了刘克庄本人诗作八十多首,如果编纂者是别人,恐无此必要,也无此兴趣。还有宗廷辅所提出的那几个缺点,是诗歌选本的通病。刘克庄受编纂体例的限制,选了将近一千三百首诗,出现一些讹误也属常见现象。此外,宗廷辅所谓的“无知书贾”是没有水平编出这部选本来的,而且该书并没有畅销起来。《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性质是启蒙教材,所选作品为切情诣理之作,形式短小。但是该书作为童蒙读物来说数量太多,不便学习,也不便流传。以《千家诗》为题,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唐宋近体诗童蒙读物,为宋末元初的谢枋得(1226-1289)所编。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除教授建宁府。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下,谢枋得被任命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今江西上饶)。他在保卫信州的战斗中,终因孤军无援而兵败城陷,他的家人全部被元兵杀害,只有他孤身一人隐姓埋名,逃入建宁唐石山中。据《宋史·谢枋得传》介绍:“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子弟论学。天下既定,遂居闽中。”由于教学需要,谢枋得又长期生活在宋元时期的出版中心建宁府,所以由他出面编一本唐宋近体诗童蒙教材也合情合理。认为《千家诗》是谢枋得所编还有个铁证,就是《全宋诗》中只收录王淇两首诗,作者小传称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谢尝代其女作《荐父青词》(《叠山集》卷十二)”。而王淇的这两首诗恰恰都录自《千家诗》。若不是谢枋得编《千家诗》,王淇的这两首诗也就湮没无闻了。谢枋得编的《千家诗》与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显然有渊源关系,一是都用了《千家诗》这一名称;二是所选均为唐宋近体诗,所选篇目重复颇多;三是编排方法上谢书与刘书的时令门大致相同。所以清翟灏《通俗编》指出:“今村塾所诵《千家诗》者,上集七言绝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四十余首,大半在后村选中,盖据其本增删之耳。”

正如翟灏所说,谢枋得编的《千家诗》只收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如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刻本《四体千家诗》《新镌千家诗白文》还保留着这种体例。《千家诗》中所收谢枋得诗三首全为七绝,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卷端署“宋名贤谢叠山注”。该书标明二卷,实际上只有七律一卷,所缺显然为七绝一卷。谢编《千家诗》在明代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启蒙教材之一,如明刘若愚《内板经书纪略》著录有“《千家诗》一本,四十四叶”。明吕毖《明宫史》卷二《内书堂读书》云:“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至书堂之日,每给《内令》一册,《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之类,次第给之。”可见明代宫廷已用《千家诗》作为启蒙教材。正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影印明解增和千家诗注说明》所述:“这部《千家诗》系明代内府彩绘插图本,是专供太子或小皇帝使用的,它表明《千家诗》不仅是宋元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甚广的通俗读物,也是皇家课业的基本教材。”

现在广为流传的四卷本启蒙读物《千家诗》是清初启蒙教育家王相编辑整理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四《尺牍嘤鸣集》十二卷提要称是书为“国朝王相编。相字晋升,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书成于康熙己丑(1709)”。康熙己丑年乃康熙四十八年,前面的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两者相加,共计六十六年,所以说王相是清初人还是恰当的,现在广为流传的《千家诗》也是在清初编定的。他编注的《千家诗》的清刻本明显分为两个部分,如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南京天禄阁书坊刻的《千家诗》,第一部分题为《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卷端题“信州谢枋得叠山选;琅琊王相晋升注”。卷上为七绝,卷下为七律。卷末有按语云:“叠山选本皆唐宋诗,末二首明诗不知何年赘入,童蒙久诵,姑并存之。”可见这一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千家诗》的原貌,王相只做了注释工作。第二部分题为《新镌五言千家诗笺注》,卷端题“琅琊王相晋升选注;莆阳郑汉濯之校梓”。卷上为五绝,卷下为五律。可见这一部分由王相选编,他还做了注释工作。

客观地说,谢枋得所编七言《千家诗》问题要多一些。首先,他所据以参考的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如前所说,就存在不少问题,谢枋得在做注释时也难免以讹传讹。其次,谢枋得编的七言《千家诗》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篇目增减、文字差异、作者混淆等现象。这一部分经过王相注释后,虽然还保留了不少问题,但是篇目则固定了下来。而王相编注的五言《千家诗》部分,问题则少得多。王相为《千家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定本,他在《千家诗》编纂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该书在清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如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与其他启蒙读物相比,《千家诗》具有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等特点,所以深受欢迎。《千家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利用《千家诗》来制作酒令、灯谜等。时至今日,该书仍可用作启蒙读物,对于提高读者的诗歌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本书以清天禄阁书坊所刻《新镌五言千家诗笺注》《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为底本,校以相关别集、总集等,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一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殷切地期待着批评指正。徐有富 2018年4月于问津阁—— 卷一 ——五言绝句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说:“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可见他过了而立之年,曾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考取。他一辈子都没当过官,这也成全了他,使他成了唐代最典型的田园诗人。其《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说的是故人,大致也反映了他自己田园生活的状况与情趣。《四库全书》收《孟浩然集》四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又两句。

起句扣题写春晓,强调在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这充分说明诗人的田园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并不是所有的田园诗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譬如陶渊明就经常失眠,以至于“披褐守长夜”,“造夕思鸡鸣”,甚至埋怨“晨鸡不肯鸣”。因为他要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对刘宋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断了主要经济来源,所以生活负担与心理负担都很重,以至睡不着觉。而孟浩然作为庄园主,对田园生活还是非常适应的。

次句承上写天亮时鸟啼声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同时也表明处处有啼鸟赖以停留的花草树木,它们当然也是竞相成长,各具特色的。说到“啼”,人们自然会想到黄莺。杜牧的《江南春》就说过“千里莺啼绿映红”。黄莺是一种冬去春来的候鸟,所以“莺啼”反映了春天的特点。“莺啼”的目的是为了求偶。黄莺还有个名字叫黄鹂。杜甫在一首七绝中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显然这两个黄鹂一公一母,正在谈情说爱。所以“处处闻啼鸟”一句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三句采用插叙的方法转写夜间听到风雨声,这样写的好处是富于变化。徐增《而庵说唐诗》已指出了这一点:“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先写今天早晨,再写昨天夜里。先写快乐,再写担心。短短的二十个字,显得曲折有致。写昨夜的风雨声,实际上也写了昨天风和日丽,百花齐放,令人赏心悦目。正准备今天继续欣赏时,忽然记起昨晚听到的风雨声,自然令人关注起繁花的命运来。

末句写诗人由“风雨声”自然联想到“花落知多少”的问题,写诗人对花的关注与爱惜,实际上也表达了诗人对青春与生命的关注与爱惜。而末句“花落知多少”的猜想,也是对首句“春眠不觉晓”的一种呼应,诗人醒来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花落多少的问题,可见诗人衣食无忧,情趣高雅。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春之声,通过春之声,写春天优美的环境与蓬勃的生机,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绪。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初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也到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仍未考取。此外他还游历过两湖与江浙、江西等地。他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扩大了视野,也结识了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储光羲、崔国辅等许多诗人与朋友。这些社会活动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也使他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庄园主望尘莫及的。

袁拾遗,据《元和姓纂》卷四可知,他的名字叫袁祐,也是襄阳人,曾担任过“膳部郎中同直左拾遗”。《全唐诗》卷一二〇收了袁祐两首诗,小传称他“明皇时官赣县尉”。孟浩然还写过《送袁太祝尉豫章》《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赣县西汉属豫章郡,所以一名豫章,可见袁太祝也就是袁祐,而袁祐在担任赣县尉前还担任过太祝。综上所述,孟浩然与袁祐是同乡,曾在洛阳专门拜访过他。袁祐被贬为赣县尉时孟浩然还特地为他送行,之后又特地去探望过他,离开后还特地写诗寄给他。可见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从标题看,这首诗主要表达失望之情,并借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谊。

起句扣题写孟浩然拜访袁祐的地点以及袁祐的才华。孟浩然在开元十四年(726)曾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接着就在洛阳与长安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孟浩然与袁祐交往,不仅因为他是同乡,在洛阳为官,还因为他是个才子。储光羲在《贻袁三拾遗谪作》一诗中也称之为才子:“如君物望美,令德声何已!高帝黜儒生,文皇谪才子。”

次句承上写“访才子”而未遇,因为袁祐被流放到江岭地区了。不过这是道听途说,实际上袁祐被贬谪到赣县担任县尉。“江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的交界处,赣江的上游章水即发源于此。章水与赣江交汇处的赣县就是袁祐所要去的地方。

三、四两句写作者对朋友遭贬的惋惜与同情。大庾岭也称梅岭,白居易《白氏六帖·梅》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袁祐所处的赣县虽不在岭南,但是与洛阳比起来要暖和多了,因此能早日见到梅花开放。第四句中的“北”字,通行本多作“此”字,为形近而误。因为袁祐能早日见到梅花,是因为地处南方,所以“北”字正好能同“南”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诗是说洛阳虽在“北地”,梅花没有赣县那么早,但是这里有老朋友,所以这里的春光比赣县要明媚得多。

储光羲对袁祐遭贬是同情的,从上述引文中可见,他写得直截了当。孟浩然对袁祐遭贬也是同情的,但是他写得非常含蓄,起句写他满怀希望去拜访老朋友,结果没见到,当然很失望。没见到的原因不是偶然外出,而是被流放到遥远的大庾岭去了,则对老朋友的同情也就溢于言表了。他没有像储光羲那样把责任直接推给“高帝”与“文皇”,但是一、二句诗显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没有写朋友在江岭一带生活是多么的寂寞与艰苦,甚至还写了那里的梅花早早就开放了,但是诗人又用“何如北地春”这个反问句将其否定掉了,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老朋友,气候再温暖,心也是凉的。送郭司仓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约690-756),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尉。开元二十七年(739)贬谪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后以不拘小节,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离开龙标东归,在亳州(今安徽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害。《旧唐书·王昌龄传》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王昌龄因而也与小官员有着亲密的来往。《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四首又四句。

据《旧唐书·职官志三》可知,司仓是个州级管理仓库的官员,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送郭司仓》表现了主人对客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起句扣题写送别的环境之美,碧绿的淮河水就映照在门前,主人正在为客人举行送别的宴会,当时天色尚早,看上去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次句写主人依依惜别的心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顿别宴从白日当空一直吃到夕阳西下。由于时间已晚,客人又喝了不少酒,于是主人便盛情邀请客人留下来。

三句写客人觉得不便继续打扰,坚持要走,于是诗人沿着淮河边的大堤将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而皎洁的月亮始终伴随着客人。当然“明月”也寄托了主人的友情,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李白特地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代歌词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说法。“掾”指官府的属吏,“良掾”即好官,指郭司仓。

四句写伴随着春天的步伐,淮河里的潮水一夜比一夜大。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惜别的情感吗。首句写淮河,末句仍然写淮河,正好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当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淮河在白天与夜晚的不同特点。

贯穿这首诗的线索是惜别之情,第一句写饯别客人,第二句写挽留客人,第三句写送别客人。第四句写与客人分手时,大家的惜别之情就像淮河里的春潮一样汹涌澎湃。洛阳道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储光羲(约706-763),丹阳延陵(今江苏丹阳延陵镇)人,开元十四年(726)举进士,任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尉,后转任安宜县(今江苏宝应西南)尉、下祐县(今陕西渭南东北)尉、汜水县(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尉。仕宦不得意,辞官归乡,后隐居终南山,曾被任命为太祝,迁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陷贼于长安,任伪职。脱身归朝,被贬岭南,死于贬所。可见他生活道路十分坎坷,对公子哥儿们有不满之情,所以写了这首诗。《四库全书》收《储光羲诗》五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一首。《洛阳道》为汉横吹曲之一,本诗为储光羲所作《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组诗的第三首。从该组诗来看,确实以洛阳为描写对象。如第一首:“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水绿。朝看大道上,落花乱马足。”可见这首诗写的是公子哥儿的游春活动。

起句写道路很直、很宽、很平坦。南朝宋鲍照诗《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中已有“驰道直如发”的说法。

次句承上写春天,气候宜人,正适合出游。佳气指美好的气象。一个“多”字,含义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譬如阳光明媚,山清水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等等。

三句中的“五陵”指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五陵原。这里地势开阔,风景美好,是汉唐时期豪门贵族与富商巨贾的居住区。因此“五陵贵公子”泛指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

结句中的“双双”指成群结队,“玉珂”指马笼头上玉制的装饰品。“鸣玉珂”指马在奔走时“玉珂”相互撞击所发出的声音。这句诗是写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们正成群结队地骑着马从眼前轻快地走过。

这首诗好在最后一句,作者通过马的装饰品,来写马的高贵。通过高贵的马来写骑马的人之有钱有势。通过“鸣玉珂”写马的步伐是轻快的。通过马的轻快步伐,贵公子们正在得意洋洋地游春。他们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整个春天都是他们的。这首诗对所有这一切,仅作了客观的描写,但是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愤懑情绪,我们都是能感觉到的。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共和国)。五岁时,随父逃到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受到玄宗召见,诏供奉翰林。受到谗毁,于天宝三载(744)春,被赐金放归。此后漫游各地,于天宝十二年秋天至安徽宣城,写下了这首诗。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四库全书》收《李太白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十五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十六首又十句。

敬亭山位于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司马昭讳而改为敬亭山。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当过宣城太守,常到此山游览,他在《游敬亭山诗》的开头写道:“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诗题中的“独”是这首诗的关键字,也是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孤独感。

起句写见不到飞鸟,也听不到鸟鸣。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正是采用这种夸张的说法,才将自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离开城市、离开亲友,独坐在敬亭山上是诗人自己的一种选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是“众鸟”离他而去,让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山上。这种变自动为他动的表达方法,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次句写天上还剩下一朵孤独的云彩,诗人一直注视着它,希望它能够陪伴自己。但是那朵孤云丝毫不顾诗人的感受,独自从容地消失了。前两句写李白的眼前已经空无一物,这就为诗人不得不面对敬亭山做了铺垫与衬托。

诗人在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敬亭山令自己百看不厌。敬亭山为什么令诗人百看不厌,诗中没有写,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也许会想到敬亭山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他。敬亭山的确很美,谢朓等在联句诗《往敬亭路中》中写道:“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此外,他们还见到了不少珍稀的植物与动物,包括飞禽与走兽。也许,我们还可能想到,李白写此诗时五十三岁了,他已经看透了朝廷腐败、官场黑暗、世态炎凉,人事纠纷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就说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诗人怀着这样的心态,独自面对敬亭山时,与纷纷扰扰的世态相比,他当然会觉得敬亭山可亲可爱,百看不厌了。再就是他被赐金放还以后,先后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漂泊了十年,始终没有找到一展抱负的落脚点,所以想到了归隐。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觉得敬亭山对他这位“谪仙人”也是非常欣赏,百看不厌的。而这一切同样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因为长期怀才不遇所导致的孤独感。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通篇采用了拟人手法,首句写“众鸟”有意飞走,次句写“孤云”对他也不管不顾,三、四两句确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说:“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主簿,被诬告辞官归家,后调补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卒于任。其诗在当时就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全唐诗》录其诗六首。

此诗一说为处士朱斌作,其理由是唐代选本《国秀集》卷下收此诗,题作《登楼》,署名朱斌。不过《登楼》系泛指,《登鹳雀楼》系确指。《全唐诗》中以《登楼》为题的诗近十首,除朱斌外,都不是写鹳雀楼的。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约六首,所以就写鹳雀楼而言,以《登鹳雀楼》为题,更符合原貌。再说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与王之涣的家乡绛州(今山西新绛)离得很近,而且交通非常方便,王之涣登鹳雀楼合情合理,所以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将这首诗的著作权归于王之涣。

鹳雀楼旧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古城西南城上,共三层,为北周大将军宇文护所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

前两句写景。起句写山高。山指中条山,其西段兀立于运城盆地与黄河谷地之间,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说“白日”,不说“红日”是因为读起来更好听,因为这句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白日”正好符合“仄仄”的要求,而“红日”则是“平仄”,虽然不违背格律,但是总没有“白日”那么短促而响亮。再就是说明山之高,“白日”当空,山就渐渐把它挡住了。句中的“依”字也值得注意。它有依傍的意思,它同样也有依恋的意思。依傍在山脊上的白日,它还舍不得很快下山。

次句写水远。黄河流经山西时,是由北向南,奔腾咆哮而来,但是流过蒲州以后,就开始由西向东,直奔大海而去。所以“黄河入海流”写出了鹳雀楼下大河东流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的视野非常开阔。

三、四两句承上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学道理。看来当时诗人是站在鹳雀楼的第二层,为了能将白日西沉、黄河东流的景象看得更清楚,诗人接着登上了最高层。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正因为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句式完全相同,所以读起来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首诗全都采用对偶句,读起来不觉得单调,是因为两组对偶句的形式是不同的。前两句采用了工对的形式,即同类词两两相对。后两句采用了流水对的形式,即两句诗共同说明了一个哲学道理。观永乐公主入蕃孙逖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孙逖(696-761),潞州涉县(今山西涉县)人,少年时曾住河南巩义。开元二年(714)应哲人奇士举及第,授山阴(今浙江绍兴)尉。开元十年(722)考取文藻宏丽科,授左拾遗,历任集贤殿修撰、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官职。可见他官运亨通,所以能写出这首赞美国家和蕃政策的颂歌。《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永乐公主,是东平王外孙杨元嗣的女儿,开元五年(717)十二月被封为永乐公主。开元三年(715)契丹首领李失活投靠唐朝中央政权,被封为松漠郡(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王兼松漠都督。开元五年十一月李失活朝见玄宗。十二月,玄宗将永乐公主嫁给了他。“蕃”泛指少数民族住地。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他观看永乐公主随李失活回到松漠郡的感受。

前两句写松漠郡地处东北边塞地区的荒凉。李失活与永乐公主回到松漠郡的时间,应当是第二年的春天了。由于气候寒冷,即使是春天,那里也很少听到鸟鸣,见到花开,难以感觉到春天所带来的新气象。

后两句写永乐公主的意外降临才给松漠郡带来了春天。“美人”指永乐公主,“龙塞”即卢龙塞,在今河北卢龙西北。这里借指松漠郡。

这首诗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为了突出永乐公主和蕃的意义,前两句极力描写松漠郡生活环境之差,其实那里地处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的交汇处,也是水清草美,遍地花开,到处鸟唱的。后两句则着力描写永乐和蕃不仅给契丹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也给他们带来了春天。

对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和亲对于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友好,加强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显然是有贡献的,但和亲毕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妇女利益的做法。所以本诗在歌颂和亲的同时,也对永乐公主远嫁异域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同情。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唐大中(847-859)年间校书郎顾陶编的《唐诗类选》收了他的这首诗,所以可以判断他的这首诗作于公元859年之前。金昌绪只留下这首诗,但是有了这首诗,他也就可以不朽了。《春怨》一作《伊州歌》,而《伊州》是唐代流行歌曲之一,其歌词大多写闺怨,这首诗也是这样。

起句中的“打起”就是赶走的意思。“黄莺”如前所说是春天的候鸟,黄莺啼最富有春天的特点,它们啼叫是为了求偶。“儿”读“ní”,这样就与“啼”与“西”押韵了。

次句承上写赶走黄莺的目的是不让它啼叫。“莫教”是不让的意思。“啼”是黄莺叫的特点。如宋苏舜钦《雨中闻莺》诗描写道:“娇娭人家小女儿,半啼半语隔花枝。”前两句写黄莺的啼叫声将女主人吵醒了,所以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黄莺儿赶走,也许她还想回到床上重温她的美梦。

三、四两句交代将黄莺儿赶走的原因是黄莺儿吵得女主人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见面。“妾”是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辞。“辽西”是辽河以西地区,为唐代边防戍守地区之一。因为东北地区除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家外,还有契丹、奚、室韦、祐祐、渤海等少数民族,他们时而内附,时而独立,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这四句诗确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所说是“一气蝉联而下”,显得非常流畅,实际上当中有许多转折,让人产生一个又一个疑问。照理说人们都很喜欢黄莺儿,为什么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要将黄莺儿赶走?原来是女主人不让黄莺在枝上啼叫。照理说黄莺儿的啼叫声很好听,为什么不让它啼叫呢?原来它的啼叫声惊醒了女主人的睡梦。照理说睡梦被黄莺儿吵醒是小事一桩,为什么女主人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原来女主人的睡梦被吵醒以后,她就不能与丈夫在梦中见面了。细想女主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与丈夫见面了,只好求诸梦境。由于黄莺儿叫个不停,连在梦中与丈夫见上一面都不可能。所以女主人找黄莺儿出气,将黄莺儿撵走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左掖梨花丘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丘为(703-798),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举进士。曾任左散骑常侍,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希望受到赏识、官运亨通的愿望。《全唐诗》录其诗十三首,《全唐诗外编》补其诗五首。“左掖”在唐代指给事中,属门下省,负责对皇帝的诏令与大臣们的奏章中的失宜与不妥之处提意见。“左掖梨花”是指生长在门下省办公地点的梨花。因为丘为所任左散骑常侍也属于门下省。王维与皇甫冉都曾以《左掖梨花》为题写过诗,看来该处的梨花长得非常好。

前两句描写梨花。起句写梨花之冷艳超过了雪。因为梨花与雪的共同特点是洁白,所以诗人常用来相互比喻。用梨花比喻雪的,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雪来比喻梨花的,如温庭筠的《太子西池》:“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丘为的这句诗不仅用雪来形容梨花,而且从“冷艳”的角度看,梨花还超过了雪。诗中的动词“欺”字用得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超过”的意思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梨花比雪“艳”大家都承认,比雪“冷”大家恐怕难以接受。实际上“冷”与“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冷”是用来修饰“艳”的,因为梨花为白色,属于冷色调,所以称为“冷艳”。

次句写梨花的香气雪没有,这也是梨花胜过雪的地方。香也是物质,不过是气体,只能闻得到,却看不见。但是诗人没有写香气扑鼻,这样显得一般化。诗人运用通感的方法,写余香偶然钻进衣服里面,连身体都能感受到。于是将“香气”由嗅觉形象变成了触觉形象,自然就有了新意。

后两句借梨花表达诗人的意愿,即希望春风不要停下来,一直将梨花吹到皇宫的玉石台阶上,能够受到皇帝的顾盼。诗人显然以洁白、明艳、芳香的梨花自喻。希望自己也能像梨花那样,借助春风,到达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赏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古老命题,一首好诗要求寓志于诗歌形象之中,这首五言绝句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显得比较含蓄,耐人寻味。思君恩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令狐楚(766-837),字殻士,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德宗贞元七年(791)举进士,任太原节度使书记、判官。宪宗时,擢知制诰,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担任过诸镇节度使。《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题二则。《思君恩》写宫廷后妃们盼望皇帝光临的心理。显然,令狐楚对宫廷妇女的不幸是熟知的,也是同情的。据《旧唐书·后妃传》介绍:“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以上明文规定的皇帝的妻子就有一百二十二人。在如此众多的后妃中,得宠的只能是极少数,失宠者占了绝大多数。正如白居易《后宫词》所说:“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所以盼望皇帝的恩宠是后妃们极其普遍的心理。

前两句写春天即将过去。起句通过“莺歌”的变化写春天已经过去。春天是黄莺求偶的季节,为了求偶,它们都在卖力地唱着歌。“莺歌歇”表明它们已经完成了求偶的任务,正忙着下蛋孵卵,哪里还有兴趣叫呢?

次句写受到冷落的后妃们内心很难受。“长门宫”原来是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长门”就被用来泛指失宠后妃的住所。“蝶舞”的目的一是为了寻找食物,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求偶。未交配的雌蝴蝶能从腹部末端一对腺体中产生一种叫性信息激素的挥发性物质,它对雄蝶有强烈的引诱作用。随着雌蝶翅膀快速扇动,性信息激素的气味扩散到空中,并随风飘散开来,雄蝶马上就会追踪而来,找到雌蝶。云南大理蝴蝶泉每年5月15日左右有数不清的蝴蝶聚会,可见蝴蝶找对象的时间是在春末夏初。唐代宫廷后妃们虽然不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但是蝴蝶双双飞来飞去,也会引起她们的联想,让她们心里不好受,促使她们盼望皇帝的到来。

后两句写失宠后妃们的希望又落空了。三句中的“又”字值得注意,它说明后妃们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期待,仍然毫无结果。“翠辇”指皇帝在皇宫中乘坐的专车,用翠鸟的羽毛作为装饰。“翠辇不曾过”当然也就是说皇帝没有光临过。诗句背后所包含的失宠后妃们倾听与盼望“翠辇”经过的复杂心情也是不难理解的。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分析道:“凡作宫闱诗者,每借物喻怀,词多幽怨。此作仅言翠辇不来,质直言之,有初唐浑朴之格。殆以题为《思君恩》,不言幽恨也。”此诗表面上不写幽恨,仔细体会,幽恨藏在其中,而且很深很深。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及超拔群类科。历任太常博士、太子宾客、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天宝三载(744)正月离开长安返乡当道士。《旧唐书·贺知章传》称其“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此诗正好表现出诗人狂放的一面。现存《贺秘监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补题一则。“别业”即别墅,一般都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袁氏别业”即袁姓人家的园林,诗人偶然到此一游,还在人家的墙壁上写了这首诗。

前两句写袁氏别业的林泉之美。首句写诗人访问袁氏别业,其实与别业的主人并不认识。次句写诗人不仅贸然来访,而且还选了个风景绝佳的地方,索性坐下观赏起风景来,看上去有树林,还有泉水,可谓风景如画。作者没有具体写“袁氏别业”之美,而是描述自己在不认识主人的情况下,居然坐下来观赏林泉舍不得离开,则“袁氏别业”的林泉之美,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方法。

后两句写诗人劝主人不要为买酒招待客人担心,客人口袋里自有买酒的钱。“莫”与“谩”都是否定副词,“莫谩”即不用的意思。主人见这位不速之客正在非常投入地观赏美景,丝毫没有随即就走的意思。随着时间不断流逝,主人不得不考虑留客人吃饭的问题,但是匆忙中又很难准备好一顿美餐,他的担心挂到了脸上。诗人感觉到这一点以后,于是爽快地说“我请你吃饭”。招待客人一般都是要喝酒的,所以借“沽酒”来指招待客人吃饭。

也许此诗暗用了《世说新语·简傲》篇里的典故,据说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献之经过苏州,听说顾辟疆家有名园,虽不识主人,却径往其家,也不同人家打个招呼,就将人家的花园逛了一遍,还旁若无人地评价了一通,主人很生气,将他手下的仆人轰了出去,王献之还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贺知章同王献之相比,所作所为还比较得体,但寥寥数笔也将他狂放的性格活画了出来。夜送赵纵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650-692),陕西华阴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待诏弘文馆。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武则天如意元年(692)任盈川(今浙江衢州高家镇盈川村)县令。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一位才子型的诗人,此诗若一气呵成,也反映了这一点。《四库全书》收《盈川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赵纵,未详。《全唐诗》中好几处提到“赵纵”,都与杨炯生活的时间不合。《夜送赵纵》,说明两人从白天到夜晚,在一起已经待了很长时间,双方怀有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前两句用“连城璧”比喻赵纵品质高贵,名满天下。“连城璧”即价值连城的宝玉,就是和氏璧。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介绍,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写信给他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因为赵纵姓赵,所以随手用了这个典故,赵纵虽没有那么大的名声,但是就“赵氏连城璧”的本义而言,还是很恰当的。

后两句写送别。“还旧府”暗用了完璧归赵的典故,与首句相照应。末句写眼前的美景,虽然是深夜,但是在明月的照耀下,前程一片光明。“川”在这里不是指河流,而是指道路,前人有“川途”的说法。

写送别通常都会产生伤感情绪,但是在朝气蓬勃的初盛唐阶段,一些诗人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最有名的例子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再就是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都在努力克服离情别绪,鼓励朋友满怀乐观的情绪走上新的征途。从这首诗中,我们感觉不到两人在送别时有何感伤情绪,相反却是连夜赶路,显得意气风发的样子。这是那个奋发有为的时代给诗歌作品打上的烙印。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700-761),字摩诘,佛经称毗耶离城有居士名维摩诘,深通大乘佛法。王维的名与字即本此,因为王维母亲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王维原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后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开元九年(721)举进士,授太乐丞,因故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历任右拾遗、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洛阳,王维被俘,授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仕至尚书右丞。笃志奉佛,三十岁左右丧妻后不再娶,独居三十年,无子女。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四库全书》收《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竹里馆是王维在蓝田县(今属陕西西安)南辋川谷别墅周围的景点之一。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他的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在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于《辋川集》第一首《孟城坳》注释一说:“王维自天宝三载至十五载陷贼前常居于辋川,本集即作于此期间内,具体年代不可确考。”王维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孤独的情绪。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块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块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苏轼《东坡题跋》卷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应当说这首诗也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幽深的竹林里,有座竹里馆;在竹里馆内,诗人正在弹琴。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月光透过竹林照进竹里馆。诗中还有图画难以表达的内容,那就是琴声与啸声。至于琴声与啸声抒发了何种情感,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本卷《春晓》已介绍,那首诗反映了诗人清闲自在的生活内容,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豪侠仗义的精神面貌。看来一个人的作品读得越多,对这个人了解也就越全面。

朱大,名去非。孟浩然还有一首诗《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四部丛刊》本孟集此诗题目“张去非”作“朱大去非”。《文苑英华》卷二六八该诗题作《岘山亭送朱大》。可见“张去非”当作“朱去非”。孟浩然为朱大写了两首送别诗,可见两人的友谊很深。“秦”指长安。《送朱大入秦》就是送朱大到长安。

首句扣题写朱大将赴长安。“五陵”,《洛阳道》一诗已作解释,这里指长安。后三句则补足题意写“送”,即在分手的时候,解下自己价值千金的宝剑相赠,以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诗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吴公子季札赠剑的典故,《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于此可见季札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此诗是说朋友告别的时候,诗人随即解下价值千金的佩剑相赠,则其对朋友的情义也不让季札。说“宝剑值千金”是为了衬托“平生一片心”。显然宝剑的价值越高,就反映他对朋友的情义越深。诗中的一个“脱”字也用得非常好,它表明作者原来并没有赠剑的思想准备,分手时情绪进入高潮,一时兴起,便解剑相赠,诗人豪侠仗义的精神面貌被这一举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五绝的结构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的模式,比较均衡,但是读多了,就显得一般化。此诗突破了这一模式,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游人离别,而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写主人相送。这就将主人在与客人分手时解剑相赠的深情厚谊与豪迈气概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若无创造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此类诗很少。今再举一例以供参考,如唐代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诗以一句虚点“前朝”,而用三句实写所见到的荒凉景象,也很好地抒发了沧桑之感。长干曲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年(722)举进士。天宝年间曾任司勋员外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则此诗当为崔颢年轻时所作。《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五首(其中一首互见)。《长干曲》是流行在今南京地区的歌曲名。“长干”即“长干里”,是南京古代的地名,遗址在今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地区。唐许嵩《建康实录》说:“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崔颢所写《长干曲》组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前两句写女主人主动与陌生男子攀谈,并迫不及待地自报家庭住址。横塘也为南京古代地名,指流经南京的秦淮河南岸的大堤。晋左思《吴都赋》称:“横塘查下,邑屋隆夸。”《文选》刘渊林注:“横塘在淮水南,近江渚,缘江筑长堤,谓之横塘。”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住在秦淮河与长江边的这位女子通常要做的事就是采莲、采藕、采菱。从组诗第三首“莲舟渐觉稀”一句可知,她这回独自驾船是去采莲的。由于独自在秦淮河中行船不够安全,所以当她发现有位小伙子驾船从后面驶来,就迫不及待地同人家拉关系。

后两句写该女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冒失与自作多情,所以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之所以停船等你,觉得你或许是我的同乡。”言下之意是说,如果是同乡,我们就可以一道去采莲了。看来这是一位多情、直率、大胆、单纯,心中没有多少清规戒律的少女。我们再看看这组诗的第二首: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九江人,自小不相识。

此诗写那位小伙子的回答,他明确地表达了相见恨晚的意思。“九江”一般都以为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其实据范成大《吴郡志》卷一《沿革》记载:“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汉改九江为淮南,即以封布。十一年(196),布诛,立皇子长为淮南王。”又据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上《疆域志一》记载:“淮南郡本秦九江郡,汉立淮南王国,后改为郡,晋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可见“九江”泛指淮河以南地区,从诗意看这里主要指秦淮河。他的意思是说,我与你从小都生活在秦淮河边,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偶然相识。看来双方都为这次意外相逢而感到欣喜,显然两人并驾齐驱,高高兴兴地一道采莲去了。下面我们再看看这组诗的第三首:

玉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不知不觉,天已经晚了,风浪冲击着岸边。“渚”指河中的小洲,“玉渚”指小洲边缘白色的沙滩,如陆机《招隐诗》:“清泉荡玉渚,文鱼跃中波。”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剩下的莲舟也越来越稀,小伙子也准备回家了。那位姑娘见了非常着急,赶紧要小伙子等着她。那位姑娘过虑了,小伙子怎么会不等她呢?当然这也是那位姑娘产生了不舍之情的一种反映。看来他们收获了莲子,也收获了爱情。

第一首只写问,没写答,将那位姑娘迫切希望找一个采莲伙伴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二首只写答,没写问,同样把小伙子迎风而上、相见恨晚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第三首通过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为这次采莲活动画了个圆满的句号。咏史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史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旧唐书·高适传》称其“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以求丐取给”。曾从军,求援引无结果。年五十,举有道科,授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尉,不得志,入哥舒翰陇右节度使幕,充掌书记。后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高适为盛唐边塞诗代表人物之一,《四库全书》收《高常侍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十二首又四句。

咏史诗是诗人以史实为题材来抒情、言志或说理的诗。从高适的生活经历来看,他直到五十岁才时来运转,可见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