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9:12: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亚珍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试读:

摘要

19世纪中叶,在哲学的认同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双重夹击下,价值问题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与此同时,19世纪潜隐着一股相对主义潜流,思想家们往往沉湎于历史的变化之中,遗忘了绝对的存在。于是,寻求绝对价值以克服相对主义成为当时许多哲学家的共识。本书力图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新康德主义价值问题。

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系弗莱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领军人物,也是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思潮中的重要创始人。研究他们的价值思想,分析他们的局限,不仅能够推进价值哲学的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于思考当今社会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新康德主义对绝对价值的诉求对于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四章和结语。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学界的研究状况以及本书的研究构想。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历史话语背景。首先,论述了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理论背景。通过历史追溯,我们发现,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哲学的研究领地越来越被各个专门科学所瓜分,其地盘摇摇欲坠,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19世纪中叶整个欧洲世界呈现物质功利至上和个人主义至上景象,由此出现了精神危机。正是在哲学的认同危机和精神危机历史背景下,新康德主义才积极建构他们的绝对价值理论。其次,论述了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思想资源。康德、洛采和尼采对其理论的基本成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主要从哲学研究对象、对价值的界定以及绝对价值的整体建构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剖析文德尔班的绝对价值论思想。首先,论述了文德尔班所理解的哲学研究对象。文德尔班认为,不同的时代哲学研究对象是不尽相同的,19世纪末价值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然而,之前的价值研究都具有相对主义倾向,要克服相对主义就只有寻求绝对价值。于是,普遍有效的价值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讨论了文德尔班视野中的价值之真义。文德尔班对价值的界定是在对心理主义、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价值是逻辑的、先验的和绝对客观的。最后,分别从逻辑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和宗教价值四个方面探究文德尔班对绝对价值的建构。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两种哲学的批判(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历史概念的形成和绝对价值的呈现以及价值与评价的区分三个方面来展现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思想。首先,论述了李凯尔特视野中的价值意蕴。通过对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李凯尔特视野中的价值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并得出价值是理智的、形式的和先验的认识。其次,主要分析了李凯尔特视野中的历史与价值的关系。李凯尔特认为,现实不同于概念,现实是非理性的,而概念则是理性的,要将非理性变为理性,需要一定的选择原则,对历史而言这个选择原则就是价值,由此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就是价值。这个价值是先天的,但又不是完全与现实分离的,价值附着在文化对象中。而且,价值是一个“有效的”概念,因此价值的客观性就在于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李凯尔特对价值与评价的区别。李凯尔特认为,价值是理论的、绝对的,而评价则是实践的、相对的。

第四章主要论述同时期的哲学家对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的评论,以狄尔泰、海德格尔和卢卡奇的观点为代表。并且,将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与先验主义价值论的舍勒、经验主义价值论的培里、直觉主义价值论的摩尔以及情感主义价值论的艾耶尔和斯蒂文森的观点进行比较,分别剖析他们对绝对价值这一问题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他们与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关系,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结语部分从总体上评价了新康德主义的绝对价值论,探讨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价值;相对主义;绝对主义

Abstract

How is absolute value possible——The study on the axiology of neo-Kantianism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under the covering attack from identity crisis of philosophy and spiritual crisis humankind,value is-sues gradually became the central problem of philosophy research.Meanw-hile,relativism was submerging;thinkers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the ever-changing history,forget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absolute.Thereupon,it became the consensus of many philosophers in that time that they should pursue the absolute value to overcome relativism.This dissertation is devoted to deeply study the value issues of neo-Kantianism,beginn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lute and relative.

Windelband and Richert,as the leaders of Freiburg school of neo-Kantianism,are the important founders of axiology.Researching their thoughts on value and analyzing their limitations,not only might b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propulsion of researching value philosophy and Marxism Philosophy,but also have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think the value issues of the present society.Particularly,the appeal for absolute value of neo-Kantianism no doubt has the important revelatory significance to today's pluralistic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has six parts:Introduction,four front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this topic,present researches and the outline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neo-Kantianism.By tracing back,it is found that the scope of philosophy research has been carved up by specialized sciences,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facing unprecedented identity crisis.Meanwhile,profit paramountcy and individualism paramountcy presented in the whole European world,which led to spiritual crisis just under the backgrounds of philosophical identity crisis and spiritual crisis,philosopher of neo-Kantianism began to construct their absolute value theory.Kant,Lotze and Nietzsche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asic molding of the theory.

Chapter two dicusses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Windelband from three aspects:the object of philosophy research,the definition of value and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Windelband claimed that the object of philosophy varied with times,and value issues had became the core topic of philosophy research by the end of 19th century.However,the value research before neo-Kantianism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relativism,so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the relativism is to pursuit absolute value.Thus,universally effective value became the object of philosophy research.After criticizing psychologism,empiricism and historicism,Windelband defined value as logical,transcendental and absolutely objective.Finally,Windelba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absolute value from four aspects,that is logical value,eth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 and religious valu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Richert from three aspects,that is criticizing two kinds of philosophy (life philosophy and historicism),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cep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value,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alue and evaluation.Firstly,the conception of value of Richert's,which claims value is intelligential,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will be gradually unambiguous by means of criticizing life philosophy and historicism.Secondly,reality is irrational,if we wantturn irrational into rational,which means conception forming,we need some choice principles;therefore,value is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ception.Value is attached to cultural object and the objectivity of value is depended on its effectiveness.Finally,value is different from the evaluation,value is theoretical and absolute,and evaluation is practical and relative.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mments on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Windelband and Richert from their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especially from Dilthey,Heidegger and Lukacs.This part will als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Windelband and Richert and some other philosophers'views on value,such as Scheler,the master of transcendental value theory,Perry who proposes empirical value theory,Moore insists on intuitionism value theory,Ayer who claims emotionalism value theory,and Stevenson.Their attitude and relationship toward absolute value,and the ways of their argument will be analyzed,the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ll be revealed.

The concluding remarks give a general evaluation on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neo-Kantianism,analyses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 theory of neo-Kantianism.

Key Words:Windelband;Richert;Value;Relative;Absolute

绪论

“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而另一个世界尚无[1]力诞生。”——美国诗人马修·阿诺德

如果说传统哲学的主流是寻求绝对,那么19世纪的哲学则到处潜隐着一股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怀疑主义的基本思想潜流[2],绝对与相对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脉络。在绝对与相对的相互交织中,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更新和发展。19世纪没有一个主流的思想理念,在各种思想及其冲突后面充斥着相对主义的潜流,而且这股潜流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引发了虚无主义的来临。19世纪的思想家们往往沉湎于历史的变化之中,遗忘了绝对的存在。历史理论在19世纪发展成了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注重历史的变异不居和社会的生活情境,绝对被淹没在历史之中。一切都变得相对了,历史主义正一步步地消解着哲学。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新康德主义的绝对价值论才孕育而生并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书正是以新康德主义的绝对价值论为个案,试图找寻解决相对主义问题的答案。

一 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提出

作为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已经注定将在价值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西方哲学界对价值哲学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评价。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施耐德马赫认为,价值哲学“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发挥着一种未曾减弱的影响,并且依然构成[3]了德国学院哲学传统的主流”。伽达默尔甚至认为价值哲学“直到[4]今天都不曾失去对于拉丁语世界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价值哲学的源头,重新省思价值哲学的整个发展,挖掘价值哲学的丰富思想,彰显价值哲学的生命力。当然,研究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的意义和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价值哲学研究的推进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自“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价值哲学在我国学界逐渐成为显学,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的研究对价值哲学自身的合法性缺乏自觉的反思,遮蔽了一些重要的难题,致使价值哲学研究陷入危机和困境。造成价值哲学研究困惑的原因之一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学界“对西方自新康德主义以来的价值哲学内[5]涵缺少认真的梳理”。今天,对自新康德主义以来的西方价值哲学的梳理已经在陆续展开,但是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样地,我国学界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思想的梳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想清晰地把握整个西方价值哲学的思想脉络,进一步推进西方价值哲学在国内研究的精进,以解决国内价值哲学研究的困境,并且及时把握价值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发展理路,作为价值哲学的开端——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研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之一。(二)挖掘新康德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

新康德主义的思想极其丰富,如文德尔班对哲学史的深刻阐发和剖析,对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重新区分,对哲学研究对象的重新规定,对相对主义的克服,等等;李凯尔特对价值与评价的区分,对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区分的挖掘补充,对历史与文化价值关系的独特阐释,等等。这些思想都极富价值,具有阅读和研究的必要性。之后,随着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理论的拓展和学术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同时出于对价值哲学体系论证的需要,新康德主义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学术的争论之中,进而自觉地完善和填补自己的富有意义的理论,诸如用价值来区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深入分析价值与历史科学的关系;以普遍有效的价值克服历史主义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李凯尔特建立了价值体系)。因此,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话题选择、研究方法和论证方式等所关涉的内容,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思想汲取,对历史主义的积极超越,对相对主义的积极克服等诸多方面。价值哲学带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深厚的理论传承,其学术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价值哲学已成为当今的显学。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对价值哲学的兴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研究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能够深入全面地挖掘新康德主义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展的需要

事实上,马克思并未直接回答作为一个哲学学科的一般价值论问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如同新康德主义一样的价值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的哲学主题就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基于此,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在马克思那里,“人类[6]的价值目标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融为一体”。我国哲学界也注意到了这点,自对价值哲学关注的那天起,就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研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挖掘出如同新康德主义一样的价值哲学。这种做法既有利又有弊,有利之处在于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潜存的价值思想充分地彰显出来,显示出马克思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推动价值哲学向前发展;不利之处在于倘若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导,会使价值哲学的研究变得比较狭隘,“缺少必要的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支持”,会使价值哲学缺乏丰富的思想资源,容易走向“死胡同”。可见,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二者存在一些共同的价值思想,比如主张自由价值是最终的价值,也有异同之处,各有优缺点。因此,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拓展。

此外,今天的时代毕竟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应该随着发生变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的、封闭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丰富的学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7]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理论结构。价值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时刻关心时代命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得不将价值问题纳入其视野中来。然而,要对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发,必然离不开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借鉴和学习。所以说,研究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和拓展所需要的。(四)现实意义

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对于我们看待、分析和解决当前国内的某些现实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展开,我国社会呈现出多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中国传统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呢?“犹如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样也不是现成地摆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存在物,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运用智[8]慧和学识在实践中加以建构”。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迫在眉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各种价值观,尤其从一元与多元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新康德主义对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等问题的论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见,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对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包容与解释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某些问题如普世价值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路。

二 回顾与检审:学界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在国外,价值问题已经成为思想家普遍关注的焦点,新康德主义在理论界的“价值论转向”中发挥了重大的引导作用。关于国外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状况,大致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话题展开。1.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兴起

德国哲学家Klaus Christian Koehnke写的《新康德主义的兴起》一书,阐述了新康德主义的兴起以及马德堡学派的朗格、科亨等人的思想,书中也涉及了弗莱堡学派的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价值哲学,但是与前者相比,对后者的论述相对较少。作者在书中主要详细地介绍了早期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抛弃和批判,以及新康德主义的传播和发展。2.克服历史主义危机

国外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许多哲学家看来,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是为了应对历史主义的危机才出现的。Bambbach,Charles R.的博士论文《历史主义的危机: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与狄尔泰的解释学》,就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的。作者在剖析和阐发新康德主义对历史主义危机的克服和解决过程中,探讨了新康德主义的价值思想。文中指出,文德尔班将哲学定义为价值科学,李凯尔特进一步发展了文德尔班的这一思想,对李凯尔特而言,价值在历史中并没有来源,历史由于价值才存在,这些价值是先天的、先验的,它们是绝对的,这些先天价值决定了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李凯尔特以先验绝对的价值克服历史主义。Bambbach,Charles认为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切中时代的要害,他们的价值哲学为克服历史主义危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而且对历史与价值关系的探究值得深思。遗憾的是,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并未克服形式主义,他们并未成功地超越历史生活的狭隘的理论方法。3.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与韦伯的哲学

Guy Oakes在《李凯尔特的价值理论与韦伯的方法论基础》一文中深入地探讨了李凯尔特的价值理论与韦伯的方法论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集中于李凯尔特对价值客观性问题的分析和韦伯的文化科学的客观性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之上。韦伯的文化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李凯尔特的价值客观性原则。作者指出,在韦伯看来,价值关联是文化科学的理论兴趣的唯一基础。由此,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成为韦伯方法论有效性的保证。4.现象学、狄尔泰哲学与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

新康德主义与早期的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胡塞尔与文德尔班,海德格尔与李凯尔特之间。Lan Lyne,Durham在《海德格尔与李凯尔特:关于日常对象的价值》一文就主要探讨了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与李凯尔特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在文中,Durham直截了当地指出,李凯尔特的著作对海德格尔的思想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海德格尔1919年的演讲主题就是“现象学与先验价值哲学”,充分揭示了海德格尔深受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哲学的影响。具体地讲,李凯尔特对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区分有利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现成状态和上手状态;李凯尔特对方法论自然主义的批评与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将存在理解为现成状态的控诉,本质上是一致的。

H.A.Hodges在《狄尔泰哲学》一书中具体地勾画了狄尔泰与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之间的争论。作者在书中指出,狄尔泰并不同意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在狄尔泰看来,如果把先验自我和纯粹理性搁置一边,那么我们的价值判断只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活生生的经验,价值哲学的问题就是揭示价值如何从这个来源中产生。先天原则并不是一个经验事实,只不过被借用来解释经验事实的一个假设而已。就此而言,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是站不住脚的。Hodges说,狄尔泰主张价值判断并不是认知经验和认知行为的表达,而是情感和意志的表达。而且,Hodges进一步指出狄尔泰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价值和无条件的行为规范。与此同时,Hodges还探讨了文德尔班对狄尔泰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区分的攻击。

通过分析和阐述发现,国外对新康德主义哲学的研究较为全面,涉及它的兴起,历史哲学、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区分等思想,并且关注他与同时期哲学家思想之间的比较。但是,专门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进行研究的著作却相对较少,尤其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视角进行研究。(二)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内已经陆陆续续地翻译了新康德主义的一些著作,但是由于“引进和翻译著作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而显得有些杂

[9]乱”。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新康德主义的研究在广度、深度、热度等方面都要欠缺许多。

从翻译来讲,国内仅仅翻译了文德尔班的著作《哲学史教程》,论文有文德尔班的《哲学概论》(1999年已被《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序卷》译为中文)、文德尔班在1894年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演说《历史与自然科学》(收入洪谦《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964年版)、《序曲》(收入《西方著名哲学评传》);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概念构成的界限》(2007年涂纪亮翻译的《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选译了此书的第五章“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张文杰《历史的话语》选译了这本书的“历史上的个体”)等。与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丰富的学术成果相比,国内的相关翻译简直只是冰山一角。国内对新康德主义的著作翻译较少,一方面表明了国内学者对新康德主义的学术思想关注不够;另一方面也间接了造成了国内学者对新康德主义思想的狭隘、片面理解。

从国内对新康德主义的研究状况来看,自新康德主义被介绍到国内至今,国内对新康德主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介绍阶段,介绍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的贡献,而对新康德主义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对新康德主义的专题研究大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新康德主义与哲学合法性

从哲学合法性的视角出发,重新规定新康德主义的思想。颜昌武的博士论文《寻求哲学的合法性——以文德尔班为例看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兴起》和韩水法的《哲学史是可以这样写的》,都一致认为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正是对在黑格尔体系解体后西方世界出现哲学的认同危机的挽救。文德尔班将哲学的合法性作为自己的哲学使命,重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不仅解决了哲学的危机,而且为哲学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2.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

着眼于新康德主义在文化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邹广文的《试论文化哲学的理论源流》,衣俊卿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以及《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中都明确提出文化哲学肇始于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对文化哲学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政文教授在《从批判哲学走向文化哲学》中也强调了新康德主义特别是弗莱堡学派李凯尔特在文化哲学的重要地位,李凯尔特通过对康德的批判和超越,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从精神领域转向文化科学,从哲学心理学转向哲学现象学,实现了从批判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换位,为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10]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刘振怡的博士论文《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的转向》全面深刻详细地探讨了新康德主义在文化哲学的现代转向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卡西尔等新康德主义者的文化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梳理出新康德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理论脉络,彰显出其哲学研究范式对传统思辨意识哲学的超越。3.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

涂纪亮的《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一文明确指出价值哲学是新康德主义的核心研究对象,它在现代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着重对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关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价值与评价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将价值哲学看作哲学所特有的研究对象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评述。作者指出,文德尔班的价值哲学的主旨就在于,论证哲学应把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作为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李凯尔特在继承文德尔班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存在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江畅的《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一书中介绍了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主要从理论旨趣、对哲学危机出路的探寻、作为指导原则的先验方法、对评价与判断的区分、李凯尔特对文德尔班的发展、理论得失这几方面展开。文中指出,正是哲学危机和社会历史的危机这双重危机引发了价值哲学的产生,唯心论的瓦解与实证科学的肆虐使得哲学陷入深刻的危机。新康德主义的指导原则是源于康德、中经柯亨的先验方法。文德尔班对判断与评价的区分是在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区分的基础上前行的。李凯尔特进一步说明了价值与文化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价值的领域与基础。作者认为,从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历史地位以及功效来看,价值哲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价值哲学未能真正走出传统哲学的困境,他所立足的康德哲学仍然属于传统哲学。

赵修义、童世骏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中的最后一章专门探究了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的价值哲学,指出文德尔班第一个提出了建立价值哲学的使命,并把价值哲学当作哲学之整体;李凯尔特则可以说在维系文德尔班的价值哲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他提出了文化价值系统,建立了价值哲学的体系。质言之,文德尔班是价值哲学的奠基人,李凯尔特则将价值哲学推向了体系化的阶段。作者还专门围绕价值哲学的几个主要论题——价值领域的特征,价值、评价与认识,价值评价合法性的根据——分别展开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价值哲学的深入细致的探究。

通过上面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解主要从哲学合法性的角度展开,对其价值理论缺乏深入的剖析与研究,更缺乏相关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介绍阶段。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价值问题只是粗略地有所涉及,并未深入探讨。然而,笔者认为,价值理论恰恰是贯穿新康德主义学术研究始终的一条红线,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这正好为本书的理论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理论空间。本书主要从相对与绝对关系的视角实现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的全面分析和解读,从而实现对新康德主义理论思想的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

三 批判与建构:本书研究构想

在前面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研究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即一个核心和五个分析角度。新康德主义的价值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横跨历史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包括认识论、历史科学的阐释、文化的阐释、社会诊断、哲学的合法性等多种内容。本书并不打算对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进行一个粗略的全景式的展示,已经有学者做过这种研究。所以,笔者打算选取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价值理论作为从相对与绝对的视角剖析伦理价值观冲突的现代哲学——作为本书研究的核心。本书主要从历史话语背景、文德尔班的绝对价值论、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相对抑或绝对,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论的启示五个方面对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进行深入阐述。

本书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章和结语。

本书第一章从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的角度考察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得以产生的背景和基础。19世纪中叶以来,哲学转向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哲学的认同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在思想资源方面,我从话题缘起、话题选择、方法借鉴和思想积累四个方面,指出康德、洛采、尼采对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产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主要阐述文德尔班的绝对价值论思想,分三节展开。首先,阐述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普遍有效的价值;其次,探究价值之真义;最后,详细展开对绝对价值世界的建构,这一节是本章的研究重点,这一节主要从逻辑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

第三章主要阐述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思想,分三节展开。首先,阐发了李凯尔特所理解的价值。其次,深入地剖析历史概念的形成与绝对价值的呈现。这一节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现实和概念的区分;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价值,价值附着在文化对象中;价值的客观性在于有效性。最后,阐述理论的价值关联与实践的评价之间的区分,表明了价值是绝对的,而评价则是主观的、相对的。

第四章讨论价值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首先剖析了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对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批判和反思,以狄尔泰、海德格尔和卢卡奇为代表。紧接着,将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绝对价值论与先验主义价值论的集大成者舍勒、经验主义价值论者培里、直觉主义价值论者摩尔以及情感主义价值论者艾耶尔和斯蒂文森的观点进行比较,分别剖析他们对绝对价值这一问题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他们与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关系,彰显各自的优缺点。

结语部分从总体上评价了新康德主义的绝对价值论,分析了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1]转引自约翰·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2页。

[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186页。

[3]Schnaedelbach,Herbert.German Philosophy 1831-1933.trans.Erlc Matthews.Cambridge:CUP,1983.P180.

[4]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选集》,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第280页。

[5]杨湘洪、何宜伟:《关于价值哲学研究困惑的总结和反思》,《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6]冯平:《重构价值哲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42~743页。

[8]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0页。

[9]刘振怡:《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的转向》,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第17页。

[10]张政文:《从批判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一章使命与资源: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历史话语背景[1]“价值概念是一个不得不历史地自我沉思的哲学困境的表达。”——伽达默尔

当今“价值”问题已经成为哲学和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围绕价值问题的争辩也越发激烈,这恰好说明“价值”概念已经在现代社会扎下根,成为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不言而喻,“价值”问题不是“一种老式的意识形态”,古已有之;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物。虽然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已经具有价值思想,如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然而,19世纪中下叶之前的价值思想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完全从属于理性,“价值”问题并没有得以凸显。“价值”实质上乃是“一切晚近哲学的基本的和中心的概念”,在德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如此。由此看来,“价值”问题的凸显,绝非偶然,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一 理论背景

诚然,“价值”问题与人的存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理说,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价值问题就会随之产生。然而,价值问题被纳入哲学家的视野却是19世纪中叶以来的事,远远晚于人类的诞生。为什么直至19世纪中叶,哲学家们才把目光转向人类生活世界中早已存在的价值问题呢?究竟19世纪中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19世纪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哲学的认同危机,内忧外患;二是人的精神危机,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一)哲学的认同危机“在十九世纪的哲学运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无疑是关于现象界[2]的自然科学概念对于整个世界观和人生观应有多大意义的问题”。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革命性变革。这些变革动摇了曾经被奉为经典的科学理论和概念(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使曾经经典的自然科学陷入危机之中,这也必定会动摇以这些理论为重要依据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在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勾连在一起,“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以后[3]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主要受到自然科学思想的支配”,自然科学的变革势必动摇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随着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变更不断出现,直到19世纪中叶,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彻底被怀疑,曾在德国哲学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唾弃,黑格尔体系在德国随之解体。整个德国哲学呈现一幅混乱的景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景象有一段经典的描述:“德国在最近几年里发生了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4]要彻底得多。”

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都陷入颓废消沉、混乱境地。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哲学流派,但都昙花一现,没有一种哲学能够占据主导地位,造成哲学上的无政府状态,人们对哲学的兴趣逐渐下降,哲学逐渐丧失了曾经的影响力,哲学正一步步地被其他科学消解、吞噬,这标志着近代哲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促使人们不得不对近代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重新思考哲学的主题和任务。于是,哲学界开始对近代哲学发起挑战。对近代哲学的公开否弃成为哲学认同危机的最主要的表现。否弃了近代哲学,那么哲学将向何处去?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究竟应当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过去和未来,哲学能否继续存活下来以及如何才能存活下去,引发了哲学家们的普遍关注。

最早对近代哲学开战的是实证哲学,早在黑格尔去世前一年,实证哲学的创始人孔德发表了《实证哲学教程》一书,用实证哲学挑战近代哲学。孔德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呼吁将形而上学逐出哲学和科学,从而展开对近代哲学的批判。经斯宾塞到马赫,实证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哲学潮流,冲击着近代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主旨就是否定形而上学,进而否定哲学要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实证主义的思想顺应了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实证主义与科学联手使哲学最终变成了经验科学,完全奠基在自然科学之上,具有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哲学完全沦为实证科学。

与此同时,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那种公开向近代的理性主义发起攻击的哲学——非理性主义被拥向前台,并且广受称赞和好评。与实证哲学不同,非理性主义主张哲学不仅要与实证科学分离开来,而且将哲学归属于超越实证科学的领域。如果说实证哲学局限于理性的话,那么非理性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的局限,以包括人的本能、情感、意志和信仰等在内的非理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时期,最早的非理性主义者非叔本华莫属,叔本华虽然早在1819年就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直到1848年革命之后,叔本华的思想才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时之间风靡整个德国。经克尔凯郭尔到尼采,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到尼采那里,超人的权力意志代替了理性的自主性,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顶峰,非理性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遗憾的是,实证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不但没能真正化解近代哲学的危机,反而使哲学再次陷入危机之中。一方面,实证主义逐渐使哲学沦为实证科学,完全丧失其属于自己的专门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非理性主义引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产生,逐渐造成对哲学本身的消解。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情势下,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才得以产生,它反实证主义和克服相对主义以试图寻求哲学的出路,重新规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精神危机

伴随着1848年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整个欧洲世界开启了新的纪元,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新的变迁。恩格斯精辟地阐述道:“随着1848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转入实践的领域。……但是,思辨在多大程度上离开哲学家的书房而在证券交易所筑起自己的殿堂,有教养的德国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德国最深沉的政治屈辱时代曾经是德国的光荣的伟大理论兴趣——那种不管所得成果在实践上是否能实现,不管它是否违反警章都照样致力于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5]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不仅德国如此,整个西方世界在19世纪中下叶都呈现对理论兴趣的大大下降,对理论的执着追求让位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

诚然,19世纪中下叶整个欧洲世界不仅出现哲学的危机,而且更深刻地显现出精神的危机。文德尔班总结道:“德国的年轻一代正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并且这种挑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也就是说,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民族生活的精神根基了,重新思考如何给出正确的评价,而不是湮没于物质成功带来的陶醉中,或者湮没于长期劳作[6]带来的巨大压力中。”那么,欧洲世界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危机呢?其精神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欧洲世界的这一精神危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物质功利至上,个人主义至上。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功利,曾经为人们所顶礼膜拜的上帝已经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金钱、商品、资本的膜拜。对此,19世纪中叶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深刻地分析出了这一社会现象,直呼“上帝死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基督教的上帝是彼岸世界的,这个彼岸世界是人们无法达到的,追求一个永远无法达至的上帝对于热衷于尘世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多余的。于是,现代人不再顶礼膜拜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定的上帝,将目光转向了尘世。然而,“一旦社会不再有一个神圣结构,一旦社会安排和行为模式不再立足于事物的秩序或上帝的意志,这些社会安[7]排和行为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嬗变由人”。一旦人们重新设计社会安排和行为模式,就会采用工具主义理性的尺度。所谓工具主义理性就是以最经济的方式将手段应用于对目的的追求,讲求最大效益。工具主义理性一方面使人们获得解放,另一方面却控制人们的生活。效益或利益成为一切事情的标准,遮蔽了生活本身的自由度和丰富的意义,使生活本身变得平庸化、狭隘化。工具主义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过去服务于我们的那些可靠的、持久的、总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正在让位给那些堆积在我们周围的快捷的、廉价的、[8]可替换的商品”。不仅如此,“在我们这个时代,起着更大作用的[9]是自然科学明显的功利”。自然科学的最终目的不再是追求真理,而演变成追求功利,追求能够为人们带来好处,自然科学的研究重心也随着逐渐转向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备受冷落。

19世纪中叶不仅自然科学中渗透着功利,就连伦理学中也浸透着功利,功利主义与进化论结合后在欧洲国家得以蓬勃发展。“这种功利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将其对‘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关注局限于人类的尘世福利。对精神财富虽然不予拒绝,但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却存在于一个物体、一种关系、一次行为、一个意念可能引[10]起的快乐或痛苦的程度中”。这种伦理学带有明显的功利因素,只注重行为的效果,完全忽视了行为的动机。这种功利主义助长了私欲的膨胀,贪得无厌和利欲熏心日益成为时尚。有教养的人虽然表面上大肆谈论道德,本质上却沉迷于金钱、美色和颓废的悠闲生活,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沦丧了。

不仅如此,就连文化也逐渐被商业化,文化工业时代来临。大量的艺术品被不断机械化复制出来,艺术丧失了其独特性和创造性;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大量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低俗化、肤浅化。作为文化本质的精神性逐渐被吞没了,文化不再是精神的载体,而是沦为一种商业,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

可见,19世纪中叶整个欧洲世界呈现物质功利至上的景象:信仰的失落,自然科学的功利追求,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盛行,文化的商业化,等等。物质功利的全面深入渗透,使得整个欧洲世界出现精神瘫痪、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19世纪中叶,整个欧洲世界的精神危机不仅在于物质功利至上,更在于个人主义至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掀起了一股反普遍主义、提倡个人主义的潮流。这股潮流始于斯蒂纳,经班森和克尔凯郭尔,最终到尼采那里,将近代的个人主义推向了反道德的、无限制的个人主义,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相对主义。从现实的视角来看,当时的社会也明显地呈现个人主义的倾向,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鼓励人们追求自我的利益,并试图将一切利益都转化为自我的利益,自我中心化,每一个个体沦为原子式的个人,“孤独的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只是以利益为前提,完全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谊。应该肯定的是,个人主义本身对人类历史来说是一大进步,因为,个人主义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和价值,这正是启蒙运动希望达到的目标,为人类走向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但是,个人主义也会使个人在实际行为中丧失更大的社会和宇宙的视野,失去更重要的东西,会“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换句话说,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少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11]个人主义最终会使生活变得平庸化和狭隘化,囿于自我,使人们的生活失去更为宽广的视野,使生活丧失意义和价值,令人缺乏精神追求,以致出现精神荒漠,令社会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可见,物质功利至上和个人主义至上两方面共同造就了19世纪中叶的精神危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二者相互蕴含着,物质功利本身就蕴含着个人主义的要素,而个人主义本身同样促进物质功利的追求,双方共同作用引发了精神危机的来临。

概言之,正是在哲学的认同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夹击之下,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才积极着手建构绝对价值以化解危机。二 思想资源

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思想背景极其丰富而复杂,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哲学、意志主义的影响。本节将从话题的缘起、话题的选择、方法的借鉴和思想的积累四个方面考察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思想资源。(一)康德:“实践理性优先”的原则以及先验的方法

首先进入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思想背景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康德之前,哲学家们一直只看到理性的理论运用(即思辨理性),并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最终使理性陷入困境。简言之,以往的哲学都存在理性的独断。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也同以往哲学一样是唯理论的,正是休谟把康德从独断论的睡梦中惊醒过来,致使康德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在康德看来,“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相反,理性的无批判的独断运用则会引向那些无根据的、可以用同样似是而非的主[12]张与之对立的主张,因而导致怀疑论”。

为了使理性走出困境,康德认为有必要将理性的理论运用和实践运用区分开来,“理性的理论运用所关心的是单纯认识能力的对象,而关于这种运用的理性批判真正说来涉及的只是纯粹的认识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激起了在后来也得到证实的疑虑,即它容易超出自己的界限而迷失于那些不可达到的对象或者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概念之中。理性的实践运用则是另一种情况。在这种运用中理性所关心的是意志的规定根据,这种意志要么是一种产生出与表象相符合的对象的能力,要么毕竟是一种自己规定自己去造成这些对象(不论身体上的能力现[13]在是否充分)、亦即规定自己的原因性的能力”。质言之,理论理性只处理认识能力,其客观实在性依赖于直观经验;实践理性处理意志,意志本身能够自己实现对象的能力。以往的哲学之所以陷入危机之中,原因就在于理性的理论运用(理论理性)超出了经验知识的界限,是人们滥用和误用了理性造成的结果。实际上,理论理性本身仅仅在经验知识范围内适用,一旦超出经验领域,就会出现先验幻相。康德主张理论理性关涉三个分支,一是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二是知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三是理性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实践理性主要回答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倘若理论理性脱离了经验,那么对知识毫无用处;反之,实践理性如果不摆脱经验的话,也就对实践毫无用途。因此,康德主张要对纯粹的理论理性作批判,即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作批判,即所谓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不仅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区分开,而且还提出“纯粹实践理性优先”的原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在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结合为一知识时,后者领有优先地位,因为前提是,这种结合绝不是偶然的和随意的,而是先天地建立在理性本身之上的,因而是必然的。因为,假如没有这种从属关系,理性与自身的一种冲突就会产生出来:因为如果两者只是相互并列(并立),前者就会独自紧紧地封锁住它的边界,而不从后者中接受任何东西到自己的领域中来,后者却仍然会把自己的边界扩展到一切之上,并且在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