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教材精编【要点精讲+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7:15: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教材精编【要点精讲+历年真题详解】

2019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教材精编【要点精讲+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辨别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的主要阶段,诠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辨识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理解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要点详解】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

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①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a.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b.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例1.1 单选题】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   )。[2014年真题]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答案】D【解析】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D项,劳动对象是劳动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要素。(2)生产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②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

a.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b.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3)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a.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会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例1.2 多选题】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中并与之相适应的(  )。[2014年真题]

A.社会生产关系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E.社会意识形态【答案】BCE【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6)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①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突破,建立)→(经济基础)(变革)→上层建筑(变革)→(保证)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3.社会经济规律(1)社会经济规律的含义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

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之变化而变化;

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

③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3)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

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的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2)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容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例1.3 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2015年真题]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科学技术进步

C.国家政权更迭

D.人们意识形态改变【答案】A【解析】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社会经济制度的而演变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含义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在自然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每个生产者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几乎一切产品,交换极为有限,且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①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出现。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当社会分工中的生产当事人,以产品的不同所有者相换劳动时,劳动产品才表现为商品。当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时,才能获得他人的劳动产品。

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才会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经济。【例1.4 单选题】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   )。[2014年真题]

A.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会分工

C.社会产品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①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3)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在各个社会形态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社会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市场的主要是劳动产品,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

发达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市场交换的有劳动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交换从短期向长期延伸,交换场所也由地区向全国和国际发展,构成市场体系。

2.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含义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2)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关系

①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市场服务。

要素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

②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

a.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b.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c.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不可或缺。

没有要素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社会经济运行也将失去活力。

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更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3)市场体系的功能

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通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相互联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②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

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波动,调节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⑤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例1.5 多选题】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2015年真题]

A.调控宏观经济

B.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C.调整经济利益关系

D.产生并传递市场信息

E.反映市场价值【答案】BCDE【解析】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着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能够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使各市场主体根据获得的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作出参与市场活动的相关决策。⑤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定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定计划直接分配来实现。

2.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2)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①指令性计划,由国家制定经济活动的全面计划,计划指标由上而下逐级分解,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贯彻,是一种由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②指导性计划,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对资源配置起间接的导向性的作用。

该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是计划经济。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经济体制的选择

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的选择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例1.6 单选题】一国在选择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2015年真题]

A.采用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式

B.采用世界最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方式

C.仅考虑与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相匹配的方式

D.结合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答案】D【解析】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在选择过程中以一种方式为基础进行嫁接变种。但不论一国选择哪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

A.社会生产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B.政府减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

C.要素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答案】D【解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①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

A.改变生存环境

B.从事政治活动

C.生产物质资料

D.提高劳动技能【答案】C【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是(   )。

A.生产

B.消费

C.交换

D.分配【答案】B【解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4.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   )。

A.生产场所

B.地下矿藏

C.交通道路

D.生产工具【答案】D【解析】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产品严重匮乏

B.货币大幅贬值

C.国际收支极不平衡

D.生产相对过剩【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的相对过剩。

6.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   )。

A.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B.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D.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答案】B【解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7.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

B.辅助材料

C.燃料

D.机器设备【答案】D【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为生产工具。

8.(  )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A.资本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技术市场

D.信息市场【答案】B【解析】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商品的生产和交易最终取决于人的劳动,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更加不可或缺。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作用。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市场机制【答案】D【解析】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10.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是(  )。

A.全面指导经济活动

B.完善国家的体系

C.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答案】D【解析】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曾出现过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有(  )。

A.个体经济

B.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

D.计划经济

E.市场经济【答案】BC【解析】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其中,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阶级矛盾

D.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E.各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矛盾【答案】AB【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答案】AE【解析】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  )。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可推动生产力发展

E.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答案】B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DE两项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要素市场包括(  )。

A.资本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房地产市场

D.消费品市场

E.技术、信息市场【答案】ABCE【解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分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

6.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答案】BCE【解析】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诠释货币产生的过程和基本职能,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要点详解】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在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3)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可以比较,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a.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b.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例2.1 单选题】商品使用价值是其交易价格和价值的(   )。[2015年真题]

A.外在表现

B.衡量标准

C.物质承担者

D.连接纽带【答案】C【解析】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易价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含义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无法比较。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付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差别和矛盾

a.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互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1)价值形式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扩大了价值的表现范围,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表现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就得到了完全的表现,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的和不固定的。

④货币价值形式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

金银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是因为金银也具有价值;二是因为金银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例2.2 单选题】在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  )。[2013年真题]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偶然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扩大的价值形式【答案】C【解析】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AB两项,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D项,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商品只有换成货币,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例2.3 多选题】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部的一系列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这些矛盾包括(  )。[2015年真题]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矛盾

E.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答案】ABE【解析】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以下五种基本职能,如表2-1所示。

表2-1  货币的基本职能【例2.4 单选题】在货币所具有的职能中,被用来支付商品赊卖过程中的货款或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款项的职能通常称为(  )。[2014年真题]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答案】D【解析】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款项的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表现为:【例2.5 多选题】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包括(  )。[2014、2011年真题]

A.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E.货币的种类【答案】ABC【解析】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包括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2)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即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即通货紧缩。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例2.6 单选题】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2015年真题]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竞争规律【答案】A【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支配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商品价格影响因素

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就会竞相求售,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购买者为获得所需商品,就会竞相购买,价格就会高于价值。(3)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①从同一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上涨时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下落时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从总体上讲,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大体相等的;

②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会存在相应的价格差距,或保持一定的比价关系。

2.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价值规律是通过国内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进行资源配置、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但是,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商品生产者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在市场竞争中,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生产条件和劳动技能上的差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生产者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商品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若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形式称为(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答案】B【解析】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②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④货币价值形式,即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市场中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价格运动

B.交易规模

C.交易范围

D.交易方法【答案】A【解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就会竞相求售,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购买者为获得所需商品,就会竞相购买,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因此价值规律表现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   )所决定的。

A.劳动的二重性

B.劳动的差异性

C.生产和交换

D.生产和消费【答案】A【解析】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但同时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互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4.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  )。

A.使用价值的大小

B.交换价值的大小

C.剩余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答案】D【解析】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也可以比较,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

B.生产过程中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答案】C【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其中,统一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付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6.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多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答案】D【解析】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该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但是,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企业劳动时间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也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

7.货币的本质是(  )。

A.交换手段

B.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C.剩余价值实现手段

D.资本具有剥削功能的中介【答案】B【解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8.货币在执行(  )职能时能够发挥“蓄水池”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答案】D【解析】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9.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签。这个价签表明货币是在(   )。

A.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充当价格手段的职能

C.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答案】A【解析】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价签表明了商品包含价值的大小,所以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10.关于商品价值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B.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C.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答案】C【解析】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E.剩余价值形式【答案】ABCD【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2.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价值是指商品所特有的(   )。

A.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独立属性

E.质量属性【答案】AB【解析】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价值【答案】AB【解析】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称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的用途,是无法比较大小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未必有价值,如阳光、雨水等。

4.抽象劳动是(  )。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形成商品的价值

C.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劳动的自然属性

E.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答案】ABCE【解析】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而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5.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生产过程的劳动时间

C.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答案】ACDE【解析】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没有必然的联系。

6.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包括(   )。

A.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

B.商品赊销

C.预付货款

D.银行信贷

E.清偿债务【答案】BCDE【解析】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A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是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体现。

7.当流通中纸币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会出现(   )。

A.物价上涨

B.纸币贬值

C.物价下跌

D.通货膨胀

E.通货紧缩【答案】ABD【解析】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价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D.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E.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答案】BCD【解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决定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辨别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诠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要点详解】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点: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由于推行经济自由主义,资本无限制地追逐利润最大化,使得资本对劳动具有了绝对的支配权,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并由此产生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对抗和斗争。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从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有五个方面:

①垄断代替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③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

2.垄断资本(1)垄断组织的含义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2)垄断组织的形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