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水转:一个经济学家的山河纪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7:36:11

点击下载

作者:徐滇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不转水转:一个经济学家的山河纪行

山不转水转:一个经济学家的山河纪行试读:

自序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风转;风不转,心转。

只要走得动,就出门转转。等到走不动的那天,就只能心转神游了。

近年来,如果我对一个经济学研究课题偶有心得,就舍不得丢掉。于是,一会儿研究农业发展和粮食储运,一会儿研究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一会儿研究如何防范金融危机,一会儿研究民营银行制度建设,一会儿研究房地产和泡沫经济,一会儿研究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之争和汇率调整,等等。涉猎甚广,每年都要写不少论文,出一两本书。有人问,你不累吗?仔细想一想,干自己喜欢的事,好像并不累。十多年前我就被晋升为终身教授,捧上了铁饭碗,从此肩上没有了压力。不当官,不经商,用不着为五斗米折腰。不过,就是再忙也没忘了旅游。调查研究,开会讲课,四处走走,顺便玩了不少地方,有张有弛,自得其乐。如有所感,信笔涂鸦,积攒起来,不觉成书。

我的游记第一卷《徐滇庆游记: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在200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万里山川万卷书:经济学家的另一种文化眼光》在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又写了十多篇,整理起来,权当第三卷。看过前两本游记的人说,经济学教授看山观水,角度与众不同,常有心得怪论。既然还有人愿意看,就交给出版社吧。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郝小楠编辑建议此书取名《一个经济学家的山河纪行》,欣然采纳。

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在名山之中道观也不少。佛教四大菩萨,文殊的道场在五台山,普贤的道场在峨眉山,地藏王的道场在九华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人称,金五台,银峨眉,铁九华,铜普陀。几年下来,我终于把四大道场都逛了一遍。“五台山记行”已经编进我的游记第一卷,加上其他三篇,算是功德圆满。

到了普陀山,我琢磨,为什么观音的人缘这么好,而文殊、普贤就少有人知?

到了九华山,我发现地藏王菩萨取得土地产权的过程尚待商榷。

到了武当山,我想,为什么一个和尚要从道教诸神中请出真武大帝来帮朱棣?道教的神仙谱遵循哪类产权结构?

到了采石矶,我感到非常惊讶,一个小小的地方竟有这么多的名人故事。同时也非常感慨,虞允文是抗金民族英雄,至今依然默默无闻。

在永乐宫,我欣赏到举世无双的壁画精品,同时不断思索,吕洞宾和八仙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代表了哪部分社会群体?

在内蒙古机场的纪念品柜台上,我看到成吉思汗和王昭君的画像,突然我联想到战争与和平。笑到最后的肯定是王昭君。

在临汾,我几度忍不住要找“华门”的设计者争论一番,可是回过头来,却又坚决地为他的创新精神辩护。

桃花岛,鹳雀楼,荆州,关帝庙,尧都,神农架……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文明。“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动手,就知道自己学识浅薄。对许多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知识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往往写了一小段,就兴致勃勃地看起书来。有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几天书才发现一个字都没写。不过,内心觉得很充实,很高兴。

我非常感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东北财经大学等院校的朋友们在这段时间内对我的支持和关照。我衷心感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系(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uron Colleg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同事们,如果不是他们分担了教学任务,我怎么可能如此逍遥地走来走去。

我的夫人关克勤和我一起去了许多地方。文中有许多观点出自于她。她对本书的贡献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感谢”二字表达。

有人问,你花这么多时间写游记,为啥?没啥目的,就是好玩。去过一个地方,有点感想,不说出来,难受。其实,我写这些游记并没有花费很多时间。我常告诫自己,别活得太累,当个书呆子划不来。书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理应忙中偷闲,绝不放过游山玩水的机会。写游记不过是顺手牵羊。文字没有修饰,引用的典故、数据也没时间仔细推敲。好在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如果有朋友指出文中谬误,本人感谢不尽。徐滇庆2015年5月4日

峨眉山记行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四日

普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菩萨,关键在于他发了十个大愿。发愿之后,按自己的发愿去修行,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如果没有正确的“愿”,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愿只是一句空话。

峨眉山的名气

峨眉山的名气很大。

无数诗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之作。李白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佛教说峨眉山就是佛经中的大光明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地质学家说这里是地质科学大典。

生物学家说这里是物种的博物馆。图1 峨眉山大门

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只要有机会,峨眉山不能不去。

在给西南财经大学讲完课之后,2007年10月14日早8时,从成都出发,直奔峨眉山。同行者我的夫人关克勤,西南财经大学的倪教授和司机小刘。

峨眉山的高度

我们沿高速公路向东南疾驰,不到两个小时就看见了峨眉山大门牌坊。

小刘停下车来说:“山上冷,租件大衣。”

我只看见牌坊旁一排卖羽绒服的小店,没有看见出租大衣的地方。

小刘笑着说:“景区管理局垄断了大衣出租,不许民间经营。我们先买后退,不是租吗?管理局在山上出租一件羽绒服要收100元押金,租金10元。而且羽绒服又旧又脏。”

一件新的羽绒服在这里只卖50元。我说:“管理局的利润够高的了,只要出租5次就可以收回成本。”

我太太纠正说:“别看标价50元,肯定40元就可以买下来。四川东西特别便宜,在成都也就是这个价。”对于物价,她是无可辩驳的专家。

小刘给每个人都买了一件。老板娘很熟练地将衣服上的标签拆了下来,放进抽屉中,叮嘱道:“别告诉别人啊!”

看来,许多常客早就和店主有不成文的约定,先交50元,把羽绒服买下来,下山时再退给店里,等于是租。一般来说,游客穿上几个小时,还很新,不注意根本看不出来。管理局想用手中的权力垄断市场,小商贩轻易绕了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进了山门,汽车就开始爬坡。山脚处海拔400多公尺,主峰金顶3077公尺,相对高差2600多米,要徒步爬上去,壮小伙也得一天。在四大道场当中,五台山的北台有3058米,它的中心台怀镇海拔1000米左右。九华山在长江下游,最高峰海拔1300米。普陀山号称海天佛国,屹立在东海波涛之上。海拔高度就免谈了吧。五岳当中,华山最高,也只有2154米。在名山中,峨眉山雄居第一。如果再年轻十岁,我一定一步一个脚印,爬上金顶。如今,俗务繁忙,老胳膊老腿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从成都到峨眉山市有160公里,而从山脚下开到雷洞坪,弯弯绕绕,70公里。上升高度大约2000米。对于缺乏体力或时间的游人来说,倘若没有这条公路,恐怕只能在山脚下转转。对于多数游客,峨眉山景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山上和山下。把中间非常精彩的部分留给不畏攀登的年轻人。

藏猴迎宾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条小溪欢唱着伴随身边。时而小雨拂面,时而钻进雾中。大家都担心,如果到了山顶,看不见峨眉山的壮观,岂不扫兴?峨眉山雨量充沛,植被茂盛,随着地势升高,车窗外的景色在逐渐变化。一开始时是芭蕉和茂密的竹林,然后是杉树、松树,最后是矮小的抗寒灌木。各色植被垂直分布在峨眉山上。不时在丛林深处,绝壁之旁看到一座座庙宇。真静。

在雷洞坪停车场上,大巴小车,几乎停满。我们随着人流,慢慢地沿着山路上行。路旁布满了小商小贩,出售各种峨眉山的土特产和各种纪念品。各个摊上的商品几乎一样,用得着摆那么多的摊子吗?

路旁有不少壮劳力,抬着滑竿兜生意。老倪问道:“你要不要也坐上一段?”

抬滑竿的立即凑上来,大叔大爷的乱喊一气。我急忙加快脚步,连连摆手。我在华山已经体验过一次了。两个抬滑竿的人跟着我走了好几百米。我说:“不坐,不坐,我有脚为什么不自己走?”我对坐滑竿心理有点障碍。

他们说:“就算您照顾我们好不好?到现在还没开张,一分钱没挣着。当农民实在不容易。”

情急之余,我胡乱找了个理由:“坐不得,我又高又大,太重。”他们说:“没关系,您上来吧!”

我坐了上去,竹竿被压得嘎嘎直响:“算了,还是让我下来吧。”

前后两个人都说:“没关系,不重。我们抬惯了。”

又走了三十米,我觉得坐在滑竿上提心吊胆,毫无乐趣,便说:“放我下来,钱照给!”

他们俩立即放下滑竿,齐说:“你不早说。真重!”

这次,我不会再给自己找麻烦了。

山路弯弯,对面下来几个和尚。前面的人问他们:“前面有猴吗?”

和尚说:“有,刚来的。”

果然,几只猴子蹲在路旁的石栏上,伸手向游客们讨吃的。还有一只老猴,威风凛凛地蹲在不远的悬崖绝壁上。我太太想和猴子拍张照片。我刚拿出相机,两只小猴一跃,跳到她身上,吓得她赶紧跑开。猴子大概有点纳闷,不是要合影吗,我们连姿势还没摆好呢!

雾中白象

在接引殿登上缆车,直上卧云庵,高差510米。峨眉山的缆车比其他旅游点的大多了。和中巴大小差不多,可乘30多人。缆车越过七星坡,下面的峡谷,深不见底。假若没有缆车,翻这个坡绝非易事。以前,登顶考验着信徒的诚心。如今,转眼之间就上来了。现代科学技术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却很难培养和识别人们信仰的真诚度。

缆车穿越一缕缕云雾,我叫苦不迭,登顶之后还能看见什么?果然,下了缆车,四处一片白茫茫。老倪说:“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饭,等一会儿再说。”

金顶大酒家里居然满座,还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座。如今餐馆业竞争非常激烈,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口袋里有钱,还怕吃不到饭?排队现象在成都、北京很少见到。可是,别忘记,这里是3000米高的金顶。游客没有多少选择,只得乖乖地排队等候。

从话音来分辨,就餐的好几桌游客是来自韩国的旅游团。年纪都不小,穿着整齐,满脸都是朝拜普贤大士的虔诚。

还是小刘有办法,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张桌子,前面一拨刚站起来,我们就坐了下去,七手八脚地帮服务员收拾碗筷,擦净桌子。

服务员上来问:“喝雪芽吗?”

老倪回答:“这个自然,上壶好的。”

他解释说峨眉雪芽是当地特产,陆游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我经常喝茶,却对茶叶的品质一窍不通。不管朋友们送给我多好的茶叶,只会牛饮,白白糟蹋了许多名茶。如今来到峨眉山巅,且坐下来细细品尝。峨眉雪芽确实不错,喝在口中,满嘴清香。我记不得龙井、碧螺春有什么特点,没有比较就不能识别,没资格评论峨眉雪芽好在哪里。喝了半天,在茶艺上还是没有长进。

我们几个慢慢品茶,盼着外边大雾散去。等来等去,不耐烦了,还是出去看吧。

金顶观景台,长宽约1200米。台阶两旁是一对驮着宝瓶的白象,平台上还有一只又一只形态不一的白象。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在接引殿附近有个洗象池,据说普贤菩萨在这里汲水洗象之后才登上金顶。图2 普贤菩萨的白象

普贤发愿

通常我在出门旅游之前先看点资料,做好作业,这样一来才玩得痛快。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的胁侍,也就是助手或学生。在佛寺中,有的时候在佛陀释迦牟尼前面站着迦叶和阿难二弟子,有的时候站着文殊和普贤二侍者。从塑像来看,普贤、文殊和观音三位菩萨除了手中的法器和坐骑之外区别很小。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观音踏莲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佛经《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说:“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

佛经中有部《华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有三个不同的译本。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东晋,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卷,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晋译华严”。到了唐代,武则天亲自主持了翻译,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唐贞元年间,印度和尚般若重新翻译《华严经》,共40卷,称“四十华严”。《华严经》的最后一章是《普贤行愿品》。世人所知的普贤事迹多半来自这里。普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菩萨,关键在于他发了十个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发愿以后,按自己的发愿去修行,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所以叫作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品》中讲的就是“愿”和“行”。如果没有正确的“愿”,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愿只是一句空话。普贤发的是大愿,一般人发不了那么大的愿,可也不能把自己的目标设得太低。好比爬山,如果目标只有500米高,爬上去之后就只好原地不动了,弄得不好还可能滑下来。如果把目标定为3000公尺,可能爬得很辛苦。即使只爬一半,也有1500米。到峨眉山来朝拜普贤大士之后,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调整好,一旦确定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峨眉金顶

在金顶上,金殿、铜殿和银殿环拱着普贤佛像,金碧辉煌,气象万千。银殿叫作卧云庵,屋顶用锡瓦所盖,银光四射。铜殿是华藏寺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金殿是普贤殿,位置最高,重檐歇山,雄伟壮观。殿中的普贤菩萨铜像有5米多高。到此方才点明主题——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在3000多米的高度上,有如此壮观的建筑,堪称世界之最。金顶建筑始于1603年,在1891年以后,5次被焚,屡毁屡建。在1972年,再度毁于大火,鎏金宝顶不复存在。国家多难,金顶多灾。恰逢中华民族千年不遇的盛世,1986年四川省政府拨款重建华藏寺,数年后,于1992年举办了开光法会。峨眉山见证沧桑剧变,亦当感慨万千。

普贤铜像四面十方,高48米,代表阿弥陀佛的48大愿。“十方”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也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佛像有十个头像,分放在三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普贤的面孔。可惜,白雾朦胧,照相的效果很差。金顶四周的树枝上都是洁白如玉的冰挂。在普贤菩萨铜像上也结了一层冰。我正仰望着菩萨,突然,哗啦一声,落下来几块冰。我虔诚地说,这是菩萨所赐,拾来放进口中。同伴们也纷纷捡些冰块吞了下去。

在金顶有金刚嘴、舍身岩、睹光台、修心台等景观。舍身岩,绝壁万仞,由于有云雾,根本就望不见底,反而减少了因巨大落差而产生的眩晕感。听说常有人从这里纵身而下。峨眉山管理局还专门请个警察看着,不让游客在这里寻短见。

金顶门前有副楹联很好:“绝顶俯晴空,洞观云海千层,大地苍茫开眼界;佛光传胜景,指点雪山万仞,长天淡荡豁胸襟。”

从金顶下来,一阵长风从九天吹来,云散处,峻峭的悬崖绝壁如同一幅山水画挂在面前。群山扑俯在脚下,群山之下又是云海。往上看是雾,往下看是云。转过几个弯,突然在上下两层云雾之间看见一条光带。众人惊呼,莫不是佛光?

报国寺中谈报国

不知道汽车绕过多少道弯,来到山脚下的报国寺。

报国寺的山门独树一帜,在巨大的岩石上大书“峨眉山”三个大字。四周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绕过巨石,穿林过溪,方才见到报国寺的正门。

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开山祖师自号明光道人。和尚和道士,宗教不同,他却两种身份兼而有之。这位老兄主张三教会宗,儒释道合一。在明朝万历年间(1615年)当四川巡抚和县令来峨眉山时,明光道人躺在路上,强行募捐。他振振有词: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佛教圣地。太上老君的化身广成子曾在峨眉山修炼,道教祖庭。在1500多年前儒家名士陆通,号称楚狂,在峨眉山隐居。峨眉山包容三教,理应有寺,兼供普贤、广成子和陆通的牌位。果然官员们被他说服,筹款兴建了会宗堂。

报国寺的山门上大书“报国寺”三个大字,据说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写得很有气势。他是否来过峨眉山?好像没来过。如果康熙来过峨眉山,清史上一定有记载,不妨查一查。按照惯例,所到之处他往往题字,并且修一个御碑亭。在报国寺前后好像没有看见这类碑亭。图3 报国寺前

其实,三教合一的思路有些道理。在中国,儒释道之间的冲突并不十分激烈,反过来,提倡三教合一的人也不多。三教合一是否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如果有这个趋势的话,报国寺的宗教地位没准还会更上一层楼。如今,报国寺中只有和尚,没有道人。在和尚当中读书人不少,但是通晓儒家的却不知有几?

报国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四重殿宇,规模宏大。最值得赞叹的是庭院式建筑不拘一格,超脱了一般佛教寺庙的框架,显得格外灵活多样。

报国寺的主轴线上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依山就势,层次分明。各殿之间穿插着亭阁花园,丹桂竹林,在对称中富有变化。在宁静中孕育着动感。一群建筑庄严肃穆,却又生动活泼,和峨眉山的山水交融一体,难怪人们会称赞峨眉天下秀。如今修了不少庙宇,好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似乎稍有变动就不正规了。仔细一看就让人心烦,无论如何贴金描红,依然透露出来一股媚俗的铜臭气。摹仿抄袭是最简单的,而创新却要动脑筋,要有智慧和魄力。据说,报国寺的建筑师就是庙里的和尚,真不简单。

出报国寺大门仅数百米就是灵秀温泉宾馆。建筑典雅,其中有很少见的高品位氡水温泉。洗罢温泉之后,遥望峨眉,一阵风从金顶吹来,竹叶裟裟,仿佛仙境。

普陀山记行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七日

如果要老百姓投票的话,在所有的神佛当中,观音菩萨的得票率肯定最高。

四大菩萨,四大道场

如果说美国是个大拼盘,中国就是个大熔炉。不管什么民族进入中国,时间久了,就给同化了。恐怕宗教也是这样。佛教一进中国就被改造、同化。不管远在印度的祖师爷愿意不愿意,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重新安排了神仙世界。

如来佛至高无上,这一点不容动摇,否则就不是佛教了。

仅次于佛祖的是四大菩萨。据说,开始的时候只安排了文殊、普贤和观音。因为中国人喜欢成双成对,美女要选四大美女,发明要选四大发明,于是将地藏王菩萨补了进来。反正又不要菩萨投票,是否单数并不重要。他们各有道场,分别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号称“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除了“董事长”佛祖远在印度的灵鹫峰之外,实力派的总部全搬到中国来了。有了四大菩萨之后,佛教在中国才实现了本土化。

四大道场,我去过了三个,却总和普陀山错失交臂。2006年夏天,原打算在上海开完会之后就去普陀山,没料到来了一股热浪,气温超过38度。约好同去的朋友纷纷打退堂鼓。宁波的朋友说,非常欢迎您来讲课,可是却不敢送您去逛普陀山。大热天的,万一中暑如何是好?其实,我并不怕天热,信徒们朝拜观音,跋山涉水,千辛万苦,不远万里,热点怕什么。不过让众人一说,生怕给别人添麻烦,只好修改计划,另找机会

2008年5月16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班邀请我去浙江舟山讲课。天赐良机,二话不说,立即答应。讲完课后,马上朝拜普陀山。图1 普陀山的山门

无论前门或后门,心诚则灵

去普陀山的交通非常方便,从宁波出发,有多班客轮往返。还有客轮从上海来,上船之后睡一觉就到了普陀山。最近宁波的跨海大桥通车了,从上海开车过来也很方便。我们的讲学班就在定海岛上,主办方很热心,专门派游艇“爱琴海”将我们送上普陀山。

码头上人山人海,每天登岛朝拜的有3万余人,节假日会突破5万。

登岸之后,一转眼,陪同我们的小李就不见了。隔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叠特许门票跑了回来。他笑着说:“阿弥陀佛!优待施主。”不用问,他们公司是普陀山的“大施主”。

小李将我们领上普陀山管委会的小巴,径直向山上开去。小巴在丛林中转来转去,停在普济寺的后门。石门上刻着“灵鹫幽境”。环境十分幽静。灵鹫峰是如来佛住的地方,也许从普济寺的后门进去,离佛祖更近?同行的人有点诧异,怎么拜观音还要走后门?小李解释说,前门停车不便,要步行好长一段路,他特别强调,只有管委会的车才能停在后门。

有位朋友担心走后门对菩萨不敬,我说:“心诚则灵,不在于走哪个门。”

为了表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我们决定还是从前面的山门开始朝拜。大家从寺后小路拾阶而下,穿过后花园、方丈室、藏经阁、灵鹫楼,融入朝拜进香的人流之中。图2 后门直通灵鹫幽境

为何观音不肯去?

在佛教《华严经》中记载有“观自在菩萨至普陀洛伽山”一说,这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根据。普济寺是观音道场的主刹。初创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原名“不肯去观音院”。

在《普陀山志》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偷了一尊观音像,打算运回日本去。他的船驶到舟山海面时,海面涌现无数铁莲花,堵塞了航道。一连三天三夜。慧锷心知不妙,连忙跪在观音像前忏悔,船立即飘到潮音洞旁停下。慧锷在此修筑“不肯去观音院”,成为普陀山开山祖师。

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她从西方来到中国,做了数不清的善事,当然也愿意跨海去日本传道。在慧锷之前,鉴真大师于742年从扬州启程东渡,曾经被大风吹到舟山和海南,先后六次,历尽风险苦难,最终于753年登上日本,成为日本律宗初祖。他去日本弘扬佛法,肯定带去了观音宝像,菩萨并没有怪罪,更没有刁难。为什么菩萨不让慧锷带走观音像?毛病就在慧锷身上。

在鉴真和尚之后150多年,日本肯定已经有了许多观音菩萨像,慧锷羡慕五台山的观音像,并没有错,错在不该偷。好说好商量,何必当个梁上君子?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理应友好相处。偏偏有些人喜欢狗盗鼠窃,弄得大家不愉快。明代戚继光打的倭寇就是日本海盗。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多次侵略中国,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如今还有些日本人闭眼不承认史实。他们真的应当来普陀山拜拜慧锷。固然慧锷偷了五台山的观音像不对,可是人家能够知错就改,立地成佛。如果错了还不认错,天道报应,迟早。

普济寺的御碑

作为观音道场,普济寺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取代前门广场的是池塘、小桥和古色古香的“定香亭”。

这个池塘可不简单,号称“莲花池”,学名“海印池”,比喻观音大士所证之理,如同海印一样放光。由于观音脚踏莲花,在普陀山,莲花格外神圣。山路石板上刻着莲花,连普陀山周边海域也叫作“莲花洋”。普陀十景,其中“莲池夜月”就在这里。我们来时,晴日当空,反正在白天也看不见月亮,池塘中喷泉涌如莲花,别有一番景致。到了夜晚,停了喷泉,再观赏夜月不迟。

普济寺正门不开开侧门,哪家闺阁让人直进直出?尽管如此,仍然挡不住川流不息的朝拜者。

在普济寺中轴线上,御碑亭冲锋在前。方丈很聪明,突出了御碑亭,也就是突出了普济寺。并不是所有的庙宇都跟皇室有关系,能够拿皇上的钱来修庙的更是屈指可数。别的寺庙如果有一块御碑就不得了,普济寺有三块。第一块立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第二块康熙四十三年,第三块雍正九年。三块御碑对照起来看,还挺有意思。

万历皇帝是个庸才。碑文平淡枯燥。即便如此也未必出自万历自己的手笔。昏君下面,大多废物。他在碑文中说,皇太后信观音,叫他带头捐钱,然后官员们跟着捐,说了一堆空话、废话。

康熙皇帝的碑文大不相同。康熙说:“稽考梵书,补陀洛迦山,有三。”康熙在写作之前还查阅了外文文献,指出一共有三座普陀山,点明这个是南海上的普陀山。康熙肯读书,有学者风范。

碑文记述,康熙二十二年“荡平台湾,海波永息”,然后开放海禁,僧人重建普陀山。他很坦荡地承认“朕自弱龄,诵读经史,以修齐治平为本,未暇览金经贝叶,空寂泡影之文,所以不能窥其堂奥”。康熙毫无掩饰,坦承自己对佛法欠缺研究。只有那些有大学问的人才敢于承认自己知识还不完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为什么要捐款修普陀山呢?他在碑文中说:“上天好生,化育万汇,大士慈悲,度尽众生,亦无二也。朕求治勤民,四十余载矣,今者,兵革已销,而民生未臻康阜。梗顽虽化,而民情未尽淳良。皆因水旱靡常,丰歉各异,此朕寤寐孳孳不能释也。以大士之力,庶几慈云法雨,甘露祥风,使岁埝人安,万姓仁寿。是朕之心也夫。”

康熙哪里是在求神拜佛?他纯粹是在和观音商量着办事。由于有的地方闹水灾,有的地方闹旱灾,老百姓不得安生,我给你修庙,你帮我耕云播雨,让老百姓风调雨顺,过上好日子。行不?康熙真厉害。

雍正也算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皇帝。在他的碑文中歌颂了观音,将佛法比作无边的大海。词藻虽然华丽,但是缺乏内涵。和他老子相比,相差悬殊。清代各帝,从乾隆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也许是历史必然趋势吧。

观音与六根

过御碑殿,穿天王殿,抬头便是巍峨的圆通宝殿。

大殿重檐歇山顶,是古建筑中的最高规格,上覆黄琉璃瓦。在封建帝王时代,如果没有皇上的特许,一般人是不敢用黄琉璃瓦的。圆通宝殿不仅用了黄琉璃瓦,大匾还是康熙皇上的御笔,那两笔字写得真不错。

在佛教的专业用语中,圆,为无偏缺,通,为无障碍。观音称“圆通大士”。只有观音的主殿才能称为圆通宝殿。8.8米高的观音像端坐正中。如来佛毫不介意,安然陪坐在侧后,颇具民主作风。显然,只有观音道场才有如此布局。

在佛经中观音有三十三种应像。在圆通宝殿上一边排列十六个应身像,左右对称,加在一起,三十二个,怎么少一个?我忽然觉悟,如果算上正中的大菩萨,不是刚好三十三?

观音有大神力,为了济度众生,经常随机应变,以各种面貌出现。佛经上说观音有三圣身、六天身、五人身、四众身、众妇身、二童身、天龙八部身等等。不知道庙里的和尚有几个人能背得下来,反正我看完就忘了。这似乎并不要紧,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对面来个人,别管他是达官贵人,还是乞丐凡夫,说不定就是观音化身。千万不要歧视穷人,不要歧视妇女,更不要搞什么种族歧视。

普济寺前人山人海,善男信女们争先恐后将香插进香炉,摩肩接踵,香烟缭绕,甚为壮观。在殿前只要有一个磕头的人站起来,马上有人跪拜下去。

小李是这里的常客,他笑道:“这么多的人祈祷,观音菩萨听谁的好?”

我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讲过观音这个名称的由来。观指的是视觉,怎么能用眼睛来接收声音信息?

眼、耳、鼻、舌、身是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鼻子接受的信息是嗅觉,气味传递的距离有限,如果没有风,传递速度比较慢。舌头接受的是味道,不吃一口,亲自尝一尝,怎么知道酸甜苦辣?如果不是零距离接触,根本就谈不上触觉。由于距离和速度的限制,鼻、舌、身接受信息、识别信息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从接收信息的空间距离来看,眼和耳的功能超过鼻、舌、身。用不着走得太近,就能够看得见,听得见,从而获得信息。人们得到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看黑板和教科书,从中学到知识,很少使用其他三个功能。

由于人体功能的局限,能够看和听的距离有限,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千里眼”、“顺风耳”来扩大接受信息的范围。声波和光波,截然分开。无论望远镜、声纳设备如何先进,却不能互换功能。即使是最高级的天文望远镜也不能用来接受声波信息。

相对应于声波和光波,人类的语言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在传播交换信息时,一个系统通过图像,另一个通过声音。通过图像传播的是象形文字,例如,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中文。英文、法文、俄文等通过声音接受信息。众所周知,耳朵辨别信号的能力有限,而通过图像可以识别很多的信息。你一眼就可以看清一个图像,可是,让你用语言描述出来,绝非易事。另外,图像传递不需要时间,看一眼就行。传递声音信息就慢多了,说快了对方听不懂。

中文的好处是通过一个方块字可以传递很多信息,而英文的好处是只用26个字母可以描绘出不同的声音。英文好学,中文就难多了。就是学会了3000个方块字,写篇短文也未必够用。《妙法莲华经》中说:“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一切遇难的人只要一心念观音菩萨,观音就会及时前来相救。观音可以看一眼就听到声音,打破了光波和声波传递信息的界限。

一般人只有眼、耳、鼻、舌、身。佛教再加上“意”,称为“六根”。眼根能识色,耳根能听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尝味,身根能触觉,意根能思维。六根就是生死之根。佛经说,如果能够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不仅可以让六根的功能突飞猛进,还能六根互用。任何一个功能都能取代其他。例如,用眼睛看的时候就可以听、嗅、尝、触。《涅槃经》中说:“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这部佛经记载了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菩萨,他们有的无目而见,有的无耳而听,可是,他们的本事都远远不如观音。人世间存在的认知障碍,到了观音那里统统不存在。观音可了不得,她一眼看过去,不仅能够得到图像信息还能同时收到声音信息。几乎不需要时间就能将信息全部囊括起来。难怪观音菩萨能够担负起随叫随到、救苦救难的大任。

普陀山成功的诀窍

五台山资格老,历史最久。峨眉山在四川,早先是道教圣地,后来才慢慢地变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靠朝鲜王子金乔觉来此驻锡,才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开山祖师是慧锷。金乔觉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0年)。慧锷生活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唐懿宗年间(863年),还有一说是在后梁年间(907—923年)。无论采用哪种说法,普陀山的历史比九华山短,更短于五台山和峨眉山。

可是,普陀山后来居上,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名山有过之无不及。小岛面积不大,却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号称“海天佛国”。

普陀山之所以成功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善于筹款,特别是敲皇帝的竹杠。只要和皇室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地方官员自然比较容易相处。

第二,有文化,有名人,在学术上站得住脚。这是和高层搞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第三,能够选好接班人,一代一代传下去。

普陀山的主持和尚很善于经营。他们筹款的主要目标集中在皇帝身上。

史书记载,普陀山在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皇室大力赞助。

北宋年间,真歇大师将普陀山的佛教定位于禅宗,得到宋哲宗和宋高宗的赞赏。真歇能够直接向皇太后化缘。

1333年,元朝的宣让王捐“钞千锭”给普陀山的宝陀寺。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普陀山主持大智融得到万历皇帝的皇太后金币香幡,并且出钱建塔。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派太监赵永、曹奉来普陀山,送《大藏经》678函,《华严经》一部,金佛像一尊。万历二十九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藏经阁。第二年明神宗派太监张随来普陀山,送来金银和佛经。他在岛上八年,帮助修复寺庙。

1689年,康熙南巡,送给普陀山帑金千两,建造寺院。

1691年(康熙三十年)别庵性统重建普陀山,和硕裕亲王送戒衣、袈裟等。请别庵大师为皇上设坛传戒,祝福延寿。别庵大师和皇上诗文往来,皇亲国戚敢不巴结,普陀山财源自然不成问题。

1699年,康熙皇帝一高兴将明朝皇室建筑的南京故宫的黄琉璃瓦12万赏给了普陀山。

雍正九年,朝廷赐帑金七万两,修筑前、后二寺庙宇。并且派前江苏巡抚、户部侍郎前来监工。看起来皇上给的资金不少,可是工程浩大,难免捉襟见肘。主持施工的官员们正在为难,住持和尚梦兰源善不慌不忙,有了皇家的钱打底还怕化不到缘吗?工程持续三年,普济寺和法雨寺“规模之大甲于江南”。

天下寺庙很多,能够从皇上口袋里掏钱出来的不多,无论怎么改朝换代都能够从皇上那儿化缘的就更稀奇了。化缘本领超过普陀山方丈的恐怕没有几个。

普陀山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住持方丈往往是著名学者,在丛林中地位显赫。《五灯会元》的作者是普陀山的和尚大川普济。

元代,普陀山大和尚一山一宁,著作等身。他去日本之后被日本天皇尊称为国师。

明初,普陀山孚中怀信大师为朱元璋讲经说法,著有《五会语录》。

清朝,别庵性统法师著有《续灯正统》《径山录》《奏对录》等。

潮音通旭主持普济寺,著有《潮音通旭师随录》。

光绪年间,普陀山出了个著名画家竹禅。

民国时,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在普陀山讲经,弘一大师赶到普陀山来拜印光为师。

有些寺庙盛极一时,可是却盛不过三代,很快就被其他寺庙超越。普陀山很注意培养接班人,高僧辈出,后继有人。

例如,潮音大师圆寂后,传给古心,再传自修,再传绎堂心明。绎堂心明的几个徒弟本事都很大,震六源法,中赞源善,梦兰源山接连主持普陀山,干得都不错。之所以普陀山总有能人接班,恐怕和学术环境有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普陀山注意挑选那些肯读书的和尚,培养他们继承法嗣,在学术传承的同时增强寺庙的影响力。

潮音洞上看石碑

潮音洞其实是海边的一条巨大的岩石裂缝,或有20多米高。海水涌入,发出阵阵轰鸣。游客纷纷将硬币投向岩壁上的一个小平台,绝大部分都滚落洞底。探头向下望去。好家伙,一个人在下面提着一个塑料袋,从水中摸出来一把又一把硬币。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爬下去的。

凡是名胜古迹中的地形险要之处往往被人选来自杀升天。好比说,峨眉山的舍身崖,美国金门大桥,每年都有人从这里跳下去寻死。当局不得不派些警察守在那里,屡禁不止,不堪骚扰。潮音洞的麻烦更多,不仅有人在参拜观音之后,舍身跳下去,还有的人用手指沾油,点燃起来,表示对观音的崇敬和信仰。峨眉山的舍身崖有几百米高,往下一跳,肯定摔死,连影子都找不到。对于峨眉金顶寺庙中的和尚来说,倒还省事,多念几句阿弥陀佛罢了。潮音洞只有二十来米高,下面还是水,跳下去未必送命,倘若摔个半死,哀号不断,庙里的和尚、尼姑焉能不管?如果坐在山门前燃指就更危险了。烧个血肉模糊,庙里还要开个烧伤外科。万一引起火灾,烧毁寺庙,可不是好玩的。

在潮音洞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六个大字——“禁止舍身燃指”。

碑文非常通俗易懂。“观音慈悲,现身说法,是为救苦救难。岂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修众,善行自然圆满,若舍身燃指有污禅林反有罪过,为此立碑示谕,倘有愚媪村氓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缉究。”

立这块碑的是定海总镇都督李分。

这块碑的逻辑很清楚。先是说理,要修身养性,多做善事,并不一定要在形式上走极端。立碑的官员把那些跳崖自残的称为“愚媪村氓”,说白一点,一帮傻帽,一点都不客气。官府委托庙里的和尚管管,如果不听的话,还要缉拿追究。李分是个好人,不仅有同情心,头脑也相当冷静,否则,好官我自为之,何必管这些闲事?图3 禁止舍身燃指碑

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

在北京住的时候,出家门不远就是紫竹院,却从来没有见过紫色的竹子。普陀山的紫竹林,名不虚传,好大一片,全是紫色的竹子。果然紫竹和观音菩萨有缘。

穿过紫竹林,山路上刻着朵朵莲花,渐行渐高。两旁林木茂密,好似行走在山荫道上。突然之间,眼前一亮,面前的广场很大,很开阔。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观音菩萨正在慈悲地俯视着我们。

礼佛广场正中有四柱三门石牌坊,两旁一对九龙石柱,雕刻甚为精美。在普通寺庙中四大天王相对而立,在这里他们排成一列,欢迎来宾。观音菩萨身高十八米,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让世人心安,无所畏惧。

在一般庙宇中顶多放上三五个蒲团,方便信众跪拜。可是,在南海观音铜像前,一排放了十几个木盒。前面的人在磕头,后面还站着几个人排队接班。拜佛的人口中念念有词,相信观音菩萨不仅看到了,还直接听到了。

观音铜像后面有幅巨大的浮雕,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金童玉女随侍两侧。踏着滚滚波涛和祥云,万方神仙齐来朝拜。文殊骑着白象,普贤骑着青狮也赶来聚会。虽说在佛教经典中,文殊、普贤排名在观音之前,但是来到普陀山,他们二位分坐两旁,请观音位居正中,毕竟是观音道场,这点谦让还是有的。

浮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近年来很少见到如此精致的艺术品。

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部分。小乘是早期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关注解放自己。大乘则以解放全人类作为奋斗目标。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用佛学的话来说:“先有超脱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以适应世间度生的大方便。”

观音菩萨属于大乘,她立下宏大志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图4 观音菩萨佛佑奥运

人常说,观音代表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慈”就是给别人送去快乐。“同体”就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作一个整体,“悲”就是解除痛苦。慈悲就是善解人意,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伸出援手。不仅自己觉悟,还要引领别人觉悟。佛经说,如果能够时时持有慈悲之心,你就成了菩萨。

一般来说,佛祖高高在上,只有菩萨才常常来到人间。在四大菩萨当中,文殊、普贤只是偶然光临。文殊管智慧,普贤管道德,要他们解决的矛盾好像不多。地藏王菩萨只管阴间。活人看不见他,若见到他时,恐怕已经断气了。唯独观音经常深入群众,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群众关系最好。《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故佛道中惟观自在(观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公),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

在三圣当中,观音和吕洞宾经常乔装打扮,化妆成普通百姓,微服私访。观音的变化最多,有三十三种。如果对面过来一个皇帝、大官,或者过来一个乞丐、妓女。他们没准都是观音化身,特地来考验你的。吕洞宾也常常化成流浪汉在世间行走。从来没听说过关老爷改过行装。关老爷太傲气了,永远是绿战袍,枣红马,威风凛凛。因此,关老爷巡行时只能站在云间,和平民百姓多少有点距离。

虽然三圣都是多面手,愿力宏大,但是各自的选民基础并不完全重合。

吕洞宾的拥护者是基层知识分子,市井平民。

关公的拥护者集中在商界、军政界、贩夫走卒、三教九流。

观音的人缘最好,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观音一视同仁,一律关照。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绝对拥护观音菩萨。如果让一个妇女拜吕洞宾,她会觉得很不自在。舞台上“吕洞宾三戏白牡丹”还没开演,老太太生怕污染,赶紧叫小媳妇、大姑娘退场,对这位神仙敬而远之。有关观音的戏文并不多,远远不如关公戏和八仙戏那么热闹,但是观音的形象却始终非常得体,文雅、庄重,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救苦救难。

此外,观音手里经常拿着净瓶和杨柳,很注重环境保护。

如果要老百姓投票的话,在所有的神佛当中,观音菩萨的得票率肯定最高。

九华山记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八日

金乔觉来自于外国,跑到九华山来,人生地不熟,要创业,谈何容易?他能成功,必有其过人之处。

文化与山水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境内。

李白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据说,九华山得名就来自于诗仙的赞誉。

王安石称赞她“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平心而论,九华山的风景比不上近在咫尺的黄山。然而,历史上文人墨客赞颂九华山的诗句远远多于黄山。究其原因,九华山有文化。

有的旅游杂志说,人的一生必须要去60个地方。我不知道评选的根据是什么。人世间风景秀丽的地方极多。情人眼中出西施,燕瘦环肥,各有所好。人人都说家乡好,其中包含着自己的感情在内。我去过美国的大峡谷,加拿大的落矶山,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就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我被这些景色震撼、陶醉之余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没有历史,没有哲理,甚至连故事也没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人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僧有道,必拜神仙、菩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般的寺庙也许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湮灭,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四大菩萨不变,四大道场也不变。金五台、银菩陀、铜峨眉、铁九华。九华山最富有哲理。走一回九华山,就是在哲学和历史中畅游了一回。就凭这一点,九华山不可不去。

飞车直上九华山

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来电,邀请我和院里的教职员工一起去九华山,既可以游山玩水,又可以和同事们交流切磋,何乐而不为。我不顾腰伤尚未痊愈,欣然答允。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游过九华山之后写道:“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人所称。”“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由此可见,唐代之前,九华山交通不便,久藏深山人未识。

如今去九华山非常便捷。2005年7月18日,我们一行四十余人分乘二台大巴,从武昌出发,沿江而下。跨越黄石大桥,来到江北。新修的高速公路质量很好,一路疾驰,中午时分已经到了安庆。想当年,我曾经多次乘船来往于武汉和南京,从安庆到武汉几乎要一天一夜,远得不得了。是科学进步了还是地球变小了?

在安庆午餐之后再度跨越长江,回到江南。经贵池,进入皖南山区之后,景色迥异。沿途正在修路,甚为颠簸,好在车外青山滴翠,溪水清澈,佳色可餐,倒也并不烦躁。

离九华山最近的码头是池州(贵池),只有54公里。现代人倘若耐不得内河轮船的悠闲,最好直飞安庆,离九华山只有123公里。如果飞去黄山机场就上当了。黄山机场其实是在屯溪,去九华山,弯弯绕绕166公里山路,在路上的时间多一倍。

九华街忆旧

进入九华山的山门之后,沿途星罗棋布撒满了大大小小的寺庙。也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终于来到了九华街。九华街的规模不亚于庐山的牯岭。两条街,一新一旧,像两条肚肠,沿山依势,贯穿而上。老街青石铺地,只能步行。新街柏油路面,通车。在老街上逛逛,仿佛穿过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尘封的岁月。小街或有四五米宽,多是小店和酒家。登上酒楼,选个窗边坐下,仿佛伸出手去就可以和对面的客官相握。棂外细雨飘洒,打湿了被山风吹动的酒旗。听得远处传来酒客的喧哗,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宋江正在宴请水泊梁山的108条好汉。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好不爽快。

街上店铺中多有古玩字画。不是专家不识货,不要说是古玩,就是那些玉器、石头也不敢辨认真假。中国人仿造的能力天下第一。让我流连的只有字画,价廉物美。反正买回去挂在自家墙上,只要是你喜欢,看上去舒服,原本没有什么真假。我和太太踏进一家木雕艺术品商店。可能是地板年久失修,人走过去,观音、弥勒一起晃动起来。红木雕刻的关公有二米多高。一旦倾倒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我太太惊呼未落,老板马上跑过来,笑容可掬地解释说,百年老店,历来如此,放心好了。

皖南民居颇有特色,在青瓦映照下,马头墙格外地白。来九华山的游客甚多,九华街已经彻底商业化了。看起来门面很小的住宅门前也挂上了旅店、客舍的牌子。悔不该听从旅行社的安排住进了星级宾馆。倘在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做个梦,见到的是李白还是王安石?没准。图1 白墙的皖南民居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

四大菩萨,文殊分管智慧,号称南无大智菩萨。普贤分管道德,号称南无大行菩萨。这两位菩萨负责上层建筑,务虚,地位最高。观音分工救苦救难,好比是当今的民政部长。其实观音的职责范围相当宽,什么事情都管,人称南无大悲菩萨。地藏王号称南无大愿菩萨,主管幽冥,也就是说,地藏王管的是来世。

人死之后,灵魂到哪里去了?远在石器时代,这就是一个问题。在各种原始崇拜中,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灵魂的王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在远古的传说中创造了天堂和地狱。好人死后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西方的天堂似乎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佛教却给人们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可以发愿投生西方极乐净土,也可以投生东方极乐净土,随您的便。据说,在极乐世界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没有饥寒,没有劳苦,没有烦恼,没有争夺。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修行,争取升级,从罗汉升到菩萨,再成佛。可是,依世人来看,五百罗汉似乎永远是罗汉,根本就没有升级变成菩萨的案例。也许,人间和天堂的时间量纲不同。天国中的一天相当于人世间几千年。不是不升级而是时间没到。无论如何,到了天堂,衣食无虑,尽管享福就是了。

既然把幸福交给天堂,那么留给地狱的只能是苦难了。由于通往天堂和地狱的都是单行道,只能去而不能回来,究竟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我们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即便有些人声称去过另外一个世界,却很难通过重复性检验。人们对于另外一个世界了解得实在太少了。于是,大部分中国人采取了比较折中的办法,按照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的说法,“敬鬼神而远之”。出于敬畏,就是没有天堂地狱也要塑造一个出来。事实证明,中国人的想象力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个冥神,叫作哈迪斯。他是天神宙斯的弟弟。据说他抢走了大地之母的女儿,弄得大地之母无心照料农业生产,灾荒连年。众神向宙斯投诉,天神判决说,只要这个女孩在地府中没有吃过东西就应当放回人间。遗憾的是这个女孩刚巧吃了三粒石榴。于是,她必须每年在地府待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大地没有收获,这就是冬天的来历。

希腊的冥神是个好色的情种,而东方的冥神就严肃正经得多了。来自印度的佛经中说掌管幽冥的是地藏王,可惜相关信息太少。佛教传进中国之后,我们的祖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天堂、地狱的内涵,还在现实的基础上极为成功地塑造了冥府教主地藏王的形象。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他24岁时辗转来到九华山,在九子峰附近的岩洞中苦行禅修75年。金乔觉深受当地百姓崇敬,纷纷捐资为他建寺。在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为金乔觉建造了化城寺。这个寺庙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庭,迄今已有1200多年了。金乔觉德高寿长,活到99岁。据说他圆寂的时候山鸣谷啸,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弟子将其遗体装在缸内,三年之后开缸时发现依然颜貌如生,惊为神圣。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动静,恰符合佛经中菩萨应世的特征。于是,人们认定金乔觉是地藏王菩萨的应世化身,九华山自此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化城晚钟

九华山四大丛林,祗园寺、东岩寺、万年寺、甘露寺,最出名的还是化城寺。化城寺的名称来自于佛经典故。传说释迦牟尼带弟子下山布道,路艰粮绝,困乏不堪。佛祖用手往前方一指,顿时出现一座繁华的城池。弟子们看到了希望,备受鼓舞,赶去化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经指点军士们望梅止渴,和佛祖指地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化城寺并不大,里外四进,典型的皖南院落式民居。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不能持久。在皖南水乡,湿气很重。木头梁柱能坚持上一二百年就很了不起了。也许只有在山西五台山那样干燥的环境下才能保留一些唐代的建筑。化城寺的唐代建筑早已坍塌。现存的山门和藏经楼建于16世纪。大雄宝殿和后厅于19世纪重修。为了防止铁钉生锈,匠人们煞费苦心,柱梁檩椽全部对榫相接,不用一钉。大殿正中的藻井雕有九条金龙,在祥云和蝙蝠的丛拥下首尾相顾,围绕着一颗明珠,艺术水平甚高。

化城寺现辟为九华山文物展览馆,珍藏了不少文物。其中比较特别是一尊铜铸的独角兽,名字叫“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据说当年金乔觉就是骑着谛听从新罗渡海而来。在西游记中“谛听”可以俯耳于地,听出各种人的来历。可是这个谛听却甚是胆小,当两个美猴王为了辨别真假打到地藏王殿前时,它明明知道假猴王是六耳猕猴却不敢当面说破,把矛盾上交给了如来佛。

近年来九华街上新修了不少寺庙,无不高大雄伟,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约可以长久保存下来。可是这些新修的建筑物却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化城寺的文物地位。也许是采用了现代工艺之后琉璃瓦的价格比较便宜,新修的寺庙大多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壮观好看。在早先,金黄的琉璃瓦岂是随便可用之物?没有皇帝钦准,私用黄色琉璃瓦犯谋逆大罪,是要抄斩九族的。如今皇权早已被荡涤干净,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怕只怕我们的后代弄不清楚文化传统。相比之下,化城寺朴素的建筑风格尤其显得宝贵。

站在九华街头举目眺望,东岩凌空拔起,绝顶上飞来一座百岁宫。从九华街可乘缆车直达百岁宫。同行的年轻人一鼓作气爬上山顶也不过用了20分钟。百岁宫得名于一位名叫无瑕的高僧。他在明代来到九华山修行,花了28年时间用血和金粉写了81卷《华严经》。他活了一百多岁,在山洞中坐化。三年之后,人们发现遗体周围的衣物都已腐烂,唯独和尚的金身依然如故。人们认为这是地藏王菩萨再度转世。明朝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钦赐修建了“百岁宫”。如今人们将无瑕和尚的肉身装金供奉在百岁宫。他的头部和寻常人一样,而身体已经缩得如同孩童大小。百岁宫的东侧悬有一口大钟,号“幽冥钟”。大钟表面刻满了铭文。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撞钟。

来到化城寺,切切不可忘记去看看那口大钟,高一丈有余,重二吨。和北京大钟寺的钟王相比,这口钟并不算大,但是它的意义却举世无双。化城寺是地藏王的祖庭。每当金乌西坠,化城寺便撞钟、念经。每到夜半时分,化城寺的钟声和幽冥钟交相呼应,回荡在深邃无际的夜空。子夜时分,幽冥钟连敲18响。据说,18声钟声可抵18层地狱。由于阴间并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地狱18层未必是自上而下叠在一起,也许是18维空间。究竟地狱有多少维并不重要,在另外的世界中恐怕连计数的方式也不一样。国骂当中,最狠的无过于“让你死无葬身之地”。没有葬身之地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人活着要依附于社会,死后也要有个归宿。孤魂野鬼比地狱中的鬼魂还要悲惨。在阴间是没有亮光的。九华山的钟声具有非凡的穿透力。哪怕是在大西洋、印度洋上的航船也一样能够接收到发自于九华山的信息。就像航标灯台一样,地藏王菩萨用幽冥钟的声音给那些孤魂野鬼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循着钟声,从四面八方来到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分别情况施予援手。

到达九华山的当天晚上,我们七八个人沿着九华街漫步。迎面看见一方招牌——“太白酒楼”。有酒必定有茶。推门进去,别有洞天。楼上雅座,茶点之外还有黄梅戏。后院一座凉亭,当中偌大一张树根雕刻的桌子。亭外月光如水,撒在绕亭而过的小溪上。众人围桌坐下,连声叫服务员上茶。九华山的“猴魁”确实不错。据说这种茶树长在悬崖绝壁之上,只有猴子才能采到。上茶时服务员送上来两个小碟,一碟瓜子,一碟话梅。众人刚一伸手就见了底。纷纷叫服务员再送些上来。

小姑娘为难地说:“这是送的。”“我们人多,付钱再买点不成?”

她嘟囔着,转身再送了两小碟过来。“怎么还只有这么一点?”“还是送的,够多的了。”

众人一笑,拿她没有办法。

我们从天谈到地,从国内谈到国际,谈到兴酣,忽听得夜空中传来浑厚悠长的钟声。众人肃然。地藏王道场之夜,充满了神秘。有道是:

九华山月洒清辉,

化城晚钟震心扉。

招魂度魄无远近,

贯穿地府十八维。

西天方证菩提树,

人间恐怖添新悲。

地藏如愿成佛日,

不信春风唤不回。

月身宝殿

用过早餐后,离开钟楼饭店,沿九华街西行,登石阶而上,经念佛堂、无量禅寺,来到洁净精舍。门前几座香炉,颇有特色。有人说,精舍主持是位九十岁的老尼,料事极准。可惜,游客如同过江之鲫,老太太哪里应付得过来。同行者不无遗憾,我笑道:出家人不打诳语。天机不可泄露,没见就是见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