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9:04:30

点击下载

作者:张佩青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琪

张琪试读:

出版者的话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临床名家辈出,促进了祖国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贯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在完成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出版的基础上,又策划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期反映近现代即20世纪,特别是建国5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我们邀请卫生部张文康部长做本套丛书的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任副主编,他们都欣然同意,并亲自组织几百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整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正式问世。

顾名思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要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百年轮回,世纪更替,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之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创新,使中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

本套丛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最大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在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而且要写出“干货”来,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有了以上两大特点,我们相信,《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会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青睐,更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百余位中医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由衷所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0月28日张琪教授与本书编著者张佩青访美时合影张琪教授近照张琪教授工作照张琪教授近年手迹早年读书笔记医家小传

张琪,1922年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为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

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

张琪出生于中医世家,曾祖父岐声公、祖父张文兰公均为乐亭名儒,精于岐黄,尤擅外科,精通祖国医学典籍,教书行医,在当地颇有声望。受家庭熏染,张琪幼秉庭训,饱读经史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为探究中医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祖对孙儿寄予厚望:“人生在世,当不了治国的宰相,也要当个济世名医。”

张琪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战乱不息,国无宁日,疾病流行,百姓涂炭。他牢记先祖之教诲,为解除人民疾苦,救贫贱之困厄,立志从医,遂发愤攻读医书,勤不知倦,撷采众长,学问大增。时逢弱冠,初次临诊即治愈了一位久治不愈的高热病人,一时名震乡里,由此开始了张琪与中医事业的一世情缘。

1938年,正值日伪汪统治年代,中医药已濒临灭亡边缘,学习中医已无路可寻,为了寻求学医济民之路,年仅16岁的张琪只身闯荡东北,由长春辗转至哈尔滨市,在天育堂药店开始学徒。蹬药碾子做药,拉药匣子抓药,侍候师傅生活。劳累之余,胸怀大志的张琪留心记下坐堂先生给病人开具的药方,每当夜深人静时,点上油灯对照医书细心揣摩。他还顶着日本人要取缔汉医的压力,不顾他人“学汉医无用”的劝阻,坚持参加了哈尔滨汉医讲习所的学习,并于1942年毕业,取得了中医师资格,开始了正式行医生涯。

解放初期,张琪响应政府的号召,与同行们组织起中医联合诊所。那时,他虽年轻,但医技超群,为人正派,深得业内外人士的赏识与信任。1953年,党中央提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的指示,中医犹如枯木逢春。1955年,他被调到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前身)参加筹建工作。作为该所的创始人之一,张琪的主要临床研究业绩、科研教学成果、中医理论造诣的升华,以及获得的许多荣誉,都与这个研究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先后担任过内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技术顾问、《黑龙江中医药》主编等职。直至今天,他虽已80高龄,仍然参加全国及省里的一些重要中医学术活动,每周坚持查病房、出门诊,指导博士研究生,带领中青年医生开展科研攻关,行医不怠,笔耕不辍。

60年代初,作为内科研究室主任的张琪,刚过不惑之年就以博学多闻、善治疑难病著称,跃居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列。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张琪和他视为生命的中医事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他强烈地感受到时间紧迫,他要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留给后人,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自1978年起,张琪连续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中医界同道共同为振兴中医事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合理的提案;1978年,他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医界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亲耳聆听党中央的号召,决心为中医的科技事业再扬风帆。

1986年国家科委确定“七·五”科学技术攻关计划,张琪关于“中医药治疗劳淋”的研究课题中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还请他担任全国老中医经验研究9个课题组的组长:“抢救名老中医包括您的经验,把它变成人民的财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名老中医里您最年轻,这课题组长的重担请不要推辞。”张琪毫不犹豫地接受此重任,代表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等9家科研单位与国家有关部门签下合同。尔后,他行旅匆匆,到各地了解、督促、交流研究进展情况。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9项课题全部按期完成,经同行专家评审,其总体研究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他亲自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医药治疗劳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90年代,年事已高的张琪教授反倒更忙了。他坚持不懈地出专家门诊、查病房,亲自指导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作为黑龙江省职改评委会中医药组组长、科技进步奖评委会主任委员,参加职称评定和奖项评审;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门的邀请,为一些研讨班、培训班讲课;应聘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前往广州讲学、出诊;他以名老中医的身份出席中国(天津)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并为劳动模范诊治疾病;他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传播中医药文化,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张琪教授更加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前程,与全国著名老中医一起为中医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奔走呼号,多次上书建言,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济世活人 医湛德高

在60年的行医生涯中,张琪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

张琪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肝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张琪教授自60年代起即带领课题组,把肾病的治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血尿的中医治疗研究”以及“中医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课题,总结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益气滋肾凉血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以及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等有效治法,独具创新,并均已研制出中成药,如清心莲子丸、泌炎康冲剂、肾炎Ⅱ号水丸及肾衰胶囊等,作为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以其独特疗效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目前,他又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新药的临床研制开发,为人类造福。

张琪教授作为黑龙江省中医肾病治疗研究的奠基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肾病专科的发展,形成了诊疗特色突出、人才优势明显、科研成果显著的较强学科,慕名前来该专科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1995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五家中医肾病治疗中心之一。

张琪教授精于仲景学说,但又不被所宥,对金元四大家、以补肾派为代表的张景岳等著作及清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理论研究精深,对中西汇通学派亦多有涉猎,博读兼收并蓄,纳百川以汇海,临证胸有成竹。在临床工作中,他对仲景的书运用自如,或治“伤寒”,或治“杂病”,多能效如反掌。他常说:“当医生应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担负起疗百病,起沉疴,造福于民的光荣职责。”“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证是张琪临证的一大特点,经他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如现代医学所谓的“抑郁症”、“强迫症”、“神经官能症”是难治之证,因其反复缠绵,往往使医生劳而无功。张琪知难而上,在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化裁其方,潜心研究出中药复方宁神灵冲剂,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使许多患者解除了失眠、少寐多梦的痛苦,此药也因此登上大雅之堂,1987年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又如一位庆安钢铁厂的青年工人,在一次火灾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被一氧化碳熏倒致病,经北京、上海一些大医院确诊为脑细胞坏死。病人四肢颤抖,神志痴呆,久治无效,几成废人,抱着一线希望来找张琪教授。对病人详细检查后,张琪教授觉得这种疑难重证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他仔细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道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一百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再如,从布鲁塞尔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比利时人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张琪教授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张琪先生,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张琪教授对内科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经验也有独到之处。他总结出治胃十法,即疏肝和胃法、疏肝泄热法、柔肝滋胃法、健中温脾法、益气健脾养胃法、消食和胃法、清胃温脾法、活血通络法、疏气温中法、和中安蛔法,并制定了有效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内科多种疾病,疗效卓著,可见张琪学识之渊博,经验之丰富。

张琪教授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他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他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他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他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张琪教授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他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他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他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他看作救命的医生,还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张琪教授并不排斥西医,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功能互补。他主张借助于现代科学仪器,如CT、彩超、核磁共振等先进的诊断手段,以补充中医诊断之不足;既要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之长,又要汲取现代科学的诊断手段及有效药物,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大大开阔诊治思路。他认为,这是当代攻克疑难病应走的路径。如一例经脑CT确诊为嗜酪细胞瘤、血压高达240/142mmHg的患者,张琪教授对其采用消坚化瘀与补肾法,消补兼施治疗,服药30余剂后,经脑CT复查,瘤体缩小近四分之一,血压亦明显下降近于正常。

张琪教授崇高的声誉,来自于医疗成就;医疗成就又来自广博的阅历,以及兼采各家之长的治学方法。他以东垣的甘温除热法,治愈多年不退之低热;用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治疗脑动脉硬化;用张锡纯之振颓汤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下肢瘫痪病人;用叶天士运用虫类药的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人们把他比作当代“华佗”,称赞他一生不慕虚名,潜心精研岐黄之术,是济世活人的“神医”。但他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己的成就,虽已八十高龄,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呕心育才 甘为人梯

“学我者必须超过我”——这是在1990年10月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会上,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代表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发自肺腑的声音。作为师者,张琪有宽阔的胸怀,他对自己心爱的学生寄予厚望,要毫无保留地教好他们。“江山代有人才出”,他希望中医事业的继承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张琪教授多年来除担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还兼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的同时,致力于高级中医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伴随着跨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中医药界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对本专业具备深邃的学术理论造诣,有过硬的诊疗技能和研究能力的人才队伍,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要求,承担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重任。”

张琪讲学、撰写的论文、著作,使人听之、读之格外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他谈病论证不咬文嚼字,也不含糊其辞,而是字字求真,句句求实。每论一病,往往能指出如法处之将如何,误治之将又是何种情形,某病某证临床表现是什么样,交待的一清二楚。这样的功夫,决非凭空想象,没有反复多年的临床验证和锤炼,很难做出这样准确的诠释。

治学严谨的张琪教授曾云,前人有“医者,意也”,此“意”字寓意深刻,即为医者必须思路广阔,运用思考、思想、思维、思辨,准确分析病情,探微索隐,直中肯綮。他教导学生:“学无止境,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必定是干到老,学到老,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一代名医”。他更强调学以致用,临证启新知。“如果只埋头于文献,不结合临床实践,那就成了本本先生了。”张琪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既要扎扎实实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更要多多参加临床实践。针对一些研究生只顾写论文、学外语、忙于出国留学的偏向,他常语重心长地说:“不会看病的研究生怎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因此,从师于张琪的研究生大都晓知此理,不仅注重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更注重学习导师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精神和胜人一筹的真知灼见。

多年来,张琪教授已培养出医学硕士10名,医学博士19名,他们均已成为学术造诣较深的中医人才,医学博士中有3人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的成为全国某一专科学会的理事;有的还担任了院长、局长等重要职务,走上中医事业的领导岗位。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洪欣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曹洪欣是张琪教授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刻苦好学,在名师指导下学验俱增,中医药治疗心血管、心肌炎等方面有高深造诣,受到广大患者的称赞,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此,国家卫生部张文康部长紧握张琪的手说:“感谢你为中医事业培养出这么好的优秀人才!”

现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张佩青是张琪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之一。自1983年考取张琪教授的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以来,一直在导师身边学习工作。1990年又作为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再次拜师于张琪教授学习3年,深得名师指教,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临床和科研方面成绩显著,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者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取得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尤其在中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突破,于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她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张琪教授的另一名学术经验继承人朱永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师于张琪教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医药及针灸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方面颇有造诣。

学术精华 立意创新

积60年的临床、教学与科研之经验,张琪教授曾先后著有《脉学刍议》《中医学基础》《中草药》《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名医证治汇萃》《中国名医名方》《医碥》等多种著作中均有其著述。拜读张琪的篇篇论著,无不展现其独树一帜、立意创新的学术精华。

一、精于辨证,病证结合

张琪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他常说,一个经验丰富、高明的医生,主要是辨证熟练准确,立方遣药能中肯綮,有良好的疗效,这是中医的特色,必须弘扬广大。但它毕竟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不足之处,应借助于现代科学之诊断手段,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才会大大开阔诊治的思路,这是时代赋予中医的新的意义。他对辨证与辨病的认识是:

1.辨证抓主证,兼顾次证兼证

张琪教授认为,机体的每一种病理变化,其外部都反映一系列证候群。这些证候群中必然有一些起决定性和主要作用,其他证候都是随着这种证候的产生而产生、转变而转变的。前者就是主证,后者是兼证。医者必须抓住主证,以纲代目,则能制定切合病情的治法。但抓主证还必须兼顾次证、兼证,因为主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次证、兼证常由主证连带而生,分层次有条不紊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当然,任何证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临证应随着证候的不断转化,抓住主证确定治则治法,方能收效明显。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张琪教授主张,一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助西医诊断手段为我所用,以开阔辨证论治、立方遣药的思路;二是对某些疾病中西药合用,能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去除一些副作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绝非抛开中医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按西医的诊断去应用中药,而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重视脾肾,善调气阴

张琪教授推崇“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百病丛生”的理论。他认为,“虚证虽有阴阳气血五脏等区别,但脾肾尤为重要。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二者为五脏之根本”。因而,张琪教授诊治内伤杂病,重视调补脾肾功能,益气养阴。如对于消渴一证,历代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治法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主。张琪教授临床观察,有不少病人经中西药治疗,已不具有“三多”症状,仅见疲倦乏力、口干、腰脊下肢酸软、舌红苔燥等,他认为属气阴两伤,定位在肺脾肾,拟益气滋阴之剂多能取效。再如对慢性肾盂肾炎及反复发作的膀胱炎等尿路感染,张琪教授认为其反复发作之关键原因,在于机体正气已虚,不能抗邪。此已虚之正气,主要责之于脾肾。从调补脾肾入手治疗本证,控制复发,乃是取得疗效之关键。

三、古方新用,师古创新

张琪教授临证善于辨证,以证立法,施法灵活,依法选方。在选方用药上,突出了古方新用、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等师古创新的独到之处。

1.古方新用,扩大古方的适用范围

张琪教授的学术渊源之一来自于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他曾撰文“经方运用琐谈”、“谈《伤寒论》的辨证法思想”、“仲景方在妇科领域应用之探讨”等,充分体现了他运用经方灵活巧妙、立意创新的重要学术思想。张琪认为,读仲景书而用其方,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要被其束缚。他不仅对经方有昭幽烛微的阐发,临证应用更是巧妙灵活,大胆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如对大柴胡汤的应用,脱离了专治表里同病之窠臼,认为“不论有无外感,只要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受阻,肠胃通降失常,即可放胆用之,多能随手奏效”。在肾病的治疗上,更体现了张琪教授古方新用的学术特点。如李东垣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疝,大小便不通,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等,他以其治疗慢性肾病顽固性水肿、腹水等属寒湿中阻者,收效甚佳;《医林改错》解毒活血汤,原方治“温毒烧炼,气血凝结,上吐下泻”,他以其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心呕吐,五心烦热,搅闹不宁,舌紫有瘀斑等,辨证属毒邪壅滞,气血凝结者。他认为,原方主治与此证虽病因相异,但病机相同,故能生效。

2.化裁古方,恰中病机,提高疗效

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使之更加符合病情,切中病机,是张琪教授用药一大特点。如对肾病的治疗,他以仲景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入凉血止血之剂,治疗热壅下焦、瘀热结滞、血不归经之肾病尿血。他认为临床各类尿血,日久不愈,而有瘀热之象者,用之多可收效。再如对肾衰的治疗,他认为慢性肾衰病位在脾肾,以阴阳俱虚者居多,尤以肾性贫血表现为主者,若用温柔刚燥之药,则使阴虚愈甚;若纯用甘寒益阴之品,则阴柔滋腻,有碍阳气之布化,影响脾之运化功能。他抓住健运脾胃,升清降浊,调理阴阳这一关键环节,临证选用气味中和之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治疗,一则可以调济六君子汤偏于燥,二则助六君子汤以补血,使补血与补气并重,脾胃得以调动,进食增加,营血化源得复,体现了“欲求阴阳和者,必求之于中气”之说,使本方更切病情,临床颇见效验。

3.创制新方,充实与完善前人之所未备

祖国医学代代相传,都是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而发展和提高疗效。张琪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剂。所处之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每获良效。如瘿瘤内消饮治疗淋巴腺结核、甲状腺硬结、甲状腺囊肿等;活血解毒饮治疗静脉炎;决明子饮治疗高脂血症;利湿解毒饮治疗湿热毒邪蕴结下焦,精微外泄之慢性肾病日久,尿蛋白不消失者等等,均为他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摸索和创制的有效经验方,确有较高疗效。

四、善用辨证法指导临床用药

张琪教授对《伤寒》《金匮》、东垣学说造诣极深,临证喜用这些方剂,并善于针对病机之错综,应用作用相反,或者性质完全对立的两类药物组成同一方剂,如常用的散与敛合用、寒温并用、消补兼施等法,利用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体现出辩证法思想的内涵。

散与敛合用——如对中风表虚邪不解证,他用仲景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辛温而散,解肌发表驱邪于外,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于内,二药合用,散中寓敛,开中有合,使散不伤阴,敛不留邪,表邪解营卫和而愈;再如用小青龙汤治表寒里饮之咳喘证,用麻桂解表,半夏、干姜、细辛温肺宣散化饮,辅以五味子、芍药酸以敛阴,并监制麻桂、细辛、生姜之辛温燥烈。

寒温并用——如对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治疗,他经大量临床病例观察,认为其病机多属气阴两虚,膀胱湿热,但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尿路感染病人,多伴有肾阳不足,失于温通化气之功,故常于大队清热利湿之剂中加入茴香、故纸、乌药、益智仁等温阳行气之品而收敛;再如对肾结石的治疗,常于清热利湿排石之剂中加入乌药、茴香等温通阳气之品,有助于结石排出,俾气行则经络宣通。此外,如以仲景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治疗脾胃不和证;以乌梅丸清肝温脾,治肝热脾寒之呕吐、呃逆、泄泻等证,均为寒温并用之例。

消补兼施——此法临证应用更为广泛,如对肾功能衰竭以补脾肾与大黄、黄连合用,补泻温清熔于一炉;治疗肝硬化腹水,一面扶脾养肝,一面行气逐水,补泻兼用而取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既施祛风湿活络之品,又用补肾壮筋骨之药,扶正驱邪合用。

诸如此类,皆体现了张琪临床善于运用辩证法思想配伍用药,手到病除,疗效卓著。

张琪教授从一个普通的医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融古贯今,学验俱丰,杏林春满。他的一生折射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之路。如今,这位80岁的老人,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继续为弘扬祖国医学,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奋力拼搏,更令人肃然起敬。(辽宁日报高级记者 张佩霞撰写)

专病论治

肾小球肾炎水肿辨治六法

一、风水初起,急用加味麻辛附子汤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或肾病综合征发病时,临床多以水肿为主要症状,水肿常从头面部开始,至周身浮肿,伴有咳嗽、喘息、畏寒,周身肢节酸痛等肺卫之证,辨证为肺气不宣,水湿不得下行而溢于肌表,形成风水之证。然此类患者临床常伴有面色㿠白、小便不利等肾阳虚、开阖失司、水气内停之证。治疗当以宣肺清热温肾利水法,方用麻辛附子桂甘姜枣汤加味。药物组成:麻黄15g,附子10g,生石膏50g,苍术20g,细辛7g,桂枝15g,鲜姜15g,红枣5枚。

方中以麻黄、细辛、生姜辛温宣肺为主,因多夹有热邪,故用石膏以清热,桂枝、苍术、大枣温脾除湿,附子温肾助阳为辅,诸药配合,水湿除而愈。如高度水肿不得卧时,可于方中加入葶苈子、冬瓜皮、西瓜皮等以助其利水之功效;如水肿经治缓解而又遇感染,伴有扁桃体肿大充血,水肿加重者,为邪热侵肺,宜加入麦门冬、黄芩、山豆根、知母等清咽利肺之品。

水肿的治疗宜从肺脾肾入手,辨证必须抓住以何脏为主,何脏为辅,用药方能分清主次。风水水湿不得下行,关键在肺,也与脾肾有关,故本方是以治肺为主,脾肾为辅,宣肺利水为首选,温脾肾辅之,相辅相成,故能取效。

病案1:张某,女,19岁,2001年1月4日初诊。

肾病综合征病史2年余,水肿反复发作,近日因感冒水肿又复发,尿蛋白+++~++++,周身肢节酸痛,恶寒发热,咳嗽,小便不利,头面水肿,舌苔白,脉沉滑,此风寒犯肺,肺气不宣,脾肾阳虚之证,治以宣肺解表温阳利水之剂。拟方:麻黄15g,细辛5g,附子片15g,苍术15g,杏仁15g,生石膏50g,生姜15g,红枣5枚,玉米须50g,水煎日2次服。

服药3剂,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从150ml增加至2000ml,水肿消退,咳嗽恶寒发热肢节痛均除,后用加味清心莲子饮治疗2个月,尿蛋白由++++降至±,继续以我院制剂清心莲子丸巩固治疗4个月,随访尿蛋白-,无明显症状,体力增强,远期疗效巩固。

二、阳虚阴水,真武参麦合用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水肿为主证,周身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或水肿时重时轻,反复不愈,尿少腰痛,畏寒肢冷,神倦,脘腹胀满,便溏,面色㿠白,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伴口唇发绀,面色晦暗,舌质紫有瘀斑,脉沉涩。辨证为脾肾阳虚夹有血瘀之证,由于脾肾阳虚无力温运水湿形成水肿,谓为“阴水”。治疗当以温肾健脾利水活血之剂,方用真武汤与参麦饮加味。药物组成:附子25g(先煎),茯苓30g,白术25g,白芍25g,干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益母草30g,红花15g,桃仁15g,生姜15g,甘草15g。

方中附子为温助肾阳之品,干晒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敛阴滋阴;附子、干晒参、白术均为温热燥药,故用敛阴滋阴之剂相辅顾护阴液,防其热燥耗阴;高度水肿循环受阻,用益母草活血利水,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与温阳药合用以改善血行及肢体末端循环。

本方除适用于慢性肾炎之水肿外,又适用于充血性心衰之水肿,辨证有脾肾阳虚证候,亦涉及心阳衰微,必须用附子温肾阳,干姜、干晒参、白术、茯苓益气温脾利水;益母草、桃仁、红花活血利水,活跃全身功能;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功能,主治亡阳厥逆,表现为形寒肢冷,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水肿,甚则四肢厥冷,脉微或沉伏;通过附子的回阳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功能,从而消除水肿,恢复肾脏功能,此外亦可治疗心功能不全所致之水肿。但附子有毒不宜生用,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宜久煎,据药理实验煮沸时间愈久,毒性大大减弱,其回阳救逆强心作用不减,一般先煮1小时,再入他药为佳。

病案2:申某,男,14岁,2001年4月6日初诊。

患肾病综合征3年,曾用强的松治疗病情缓解。本年2月因感冒疾病复发,经治疗感冒已愈,但全身水肿不消,腹胀满,小便不利,手足厥冷,畏寒,下肢尤甚,面色㿠白,大便溏,尿蛋白+++,血浆总蛋白46g/L,白蛋白26g/L,球蛋白20g/L,脉沉,舌紫,苔滑润,舌体胖嫩,辨证为脾肾阳虚夹有瘀血之阴水,宜温补脾肾活血利水法。附子片20g(先煎),白术20g,茯苓25g,白芍15g,党参15g,生姜10g,益母草30g,红花15g,桃仁15g,泽泻20g,甘草15g,水煎日2次服。

连服上药14剂,24小时尿量由200ml增加至2500ml,浮肿消退,继以升阳益胃汤等药调治2个月,尿蛋白由+++减少至±,血浆总蛋白60g/L,白蛋白36g/L,球蛋白24g/L,脉象沉而有力,舌质红润,从而痊愈出院。

三、水气交阻,新方流气行水

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大腹膨胀,四肢肿胀,面目虚浮,两胁作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呕吐少食,口苦咽干,舌苔白厚腻或稍黄,脉象滑而有力。辨证为气滞水蓄为病,水气同病。气滞则水积,水积则气郁,气与水互结,阻碍三焦不得运行,故致大腹膨满,四肢肿胀;气不下行则两胁作痛;木气侮土,脾失健运,故见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方用《局方》木香流气饮衍化。药物组成:干晒参15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0g,陈皮15g,半夏15g,公丁香10g,广木香7g,枳实15g,川朴15g,槟榔15g,香附15g,草果仁10g,青皮15g,大黄10g,肉桂7g。

方中六君子汤健脾胃除痰湿,丁香、肉桂、草果仁温振脾阳,枳壳、川朴、槟榔、香附、青皮、木香疏郁理气以醒脾,大黄清泻胃热以利湿浊。方中药味虽多,然配伍严谨,用此方治疗肾病高度腹水常获捷效,服药后尿量增多,腹膨满随之宽松,直至消除,尿蛋白亦常随水肿之消退而减少。全方功用可概括为强健脾胃,温振脾阳,疏肝理气,泻热利湿。

病案3:陈某,女,55岁,1999年10月12日初诊。

肾病综合征病史3个月,肢体及四肢肿胀,腹膨大胀满,胸满胁胀,口苦咽干,气逆不能平卧,小便不利,尿量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曾用速尿及中药五苓散类无效。据上述脉证当属气滞水蓄,湿浊壅滞,脾运失职,以新方流气饮疏郁理气,健脾和胃,辅以泻热利湿法治疗。服药3剂,腹中肠鸣矢气甚多,尿量亦增多,继服4剂,气体下行,尿量增至一昼夜2000ml,原方加泽泻20g,猪苓20g,继服7剂,24小时尿量增至3000ml以上,腹胀全消,全身水肿亦消,尿检蛋白++~+++。继用升阳益胃汤、清心莲子饮调治4个月,尿蛋白±~+出院。

四、三焦水热,选用疏凿清利

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证见周身浮肿,头面肿甚,喘息口渴,口干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质红,舌苔白厚,脉象沉数或沉滑有力,辨证为水热壅结三焦之证。《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功能通调,则水液分布代谢正常,反之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气滞不调,则三焦水湿与热邪郁滞不得输布,出现周身上下表里水肿。此方可使水邪从表里内外上下分消,则水邪自然再无留滞余地。药物组成:羌活10g,秦艽15g,槟榔20g,商陆15g,椒目15g,大腹皮15g,海藻30g,茯苓皮15g,泽泻10g,赤小豆30g,生姜皮15g,二丑各30g砸碎。

本方为发表泻下利尿复合组成的方剂,羌活、秦艽发汗解表,开鬼门使水从汗解,腹皮、姜皮、茯苓皮辛散淡渗消皮肤之水,商陆、槟榔破坚攻积从大便排出,椒目、赤小豆、泽泻利水道使水从小便而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里上下分消其水,有如疏江凿河分除泛滥之水故名疏凿饮子。另加海藻、二丑以软坚散结攻逐水饮,以之治大腹水肿,其效甚佳。

病案4:于某,男,47岁,干部,1998年8月12日初诊。

肾病综合征病史1年余,周身水肿,腹膨大,小便不利,尿色黄,大便秘,口舌干燥,舌苔厚腻,脉沉滑数,尿蛋白+++,曾用强的松及速尿等无明显效果,血浆蛋白及血脂均正常。辨证为水热壅结于三焦之证,水邪不得分布壅郁化热,宜加味疏凿饮子上下内外分消治之。槟榔20g,商陆15g,茯苓皮15g,腹皮15g,川椒15g,赤小豆30g,秦艽15g,羌活15g,玉米须50g,西瓜皮25g,二丑各30g,海藻30g,水煎日2次服。

服药7剂,尿量增加,24小时达1500ml。继以上方服之,连服10剂,24小时尿量增至3000ml。以上方加黄芪30g,连服14剂,水肿消退,尿蛋白++。继以清利湿热、益气健脾之剂治疗3个月,尿蛋白转阴,病愈出院。

五、湿热中阻,中满分消首选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周身乏力水肿,以腹水为重者,症见腹部膨满,腹水明显,小便不利,大便秘,五心烦热,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干食纳减少;舌质红苔白厚腻,舌体胖大,脉弦滑或弦数;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低,血脂高,或肌酐尿素氮高。

本证的病机为脾气虚不能升清而湿浊中阻,胃气滞不能降浊而热瘀,形成虚中夹瘀,湿热中阻之证。

方用东垣中满分消丸衍化,配伍严谨,药味虽多而不滥,体现了东垣治脾胃用分消法之特色。药物组成:黄芩15g,黄连10g,草果仁15g,川连15g,槟榔15g,半夏15g,干姜10g,陈皮15g,姜黄15g,茯苓15g,干晒参10g,白术10g,猪苓15g,泽泻15g,知母15g。

病案5:付某,男,33岁,2001年11月14日初诊。

患肾病综合征3年余,水肿屡消屡作,尿蛋白+~++,近2个月因感冒水肿加重,腹膨大,高度腹水,尿量一昼夜100ml左右,曾用速尿等尿量稍增,但停药尿量仍少,五心烦热,恶心呕吐,口干舌燥,腹胀难忍,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脾湿胃热,升降失常,湿热中阻,气滞水停,宜健脾清胃热,除湿利水分消法。拟方:泽泻25g,猪苓20g,茯苓20g,白术20g,干晒参15g,干姜10g,黄芩10g,川连10g,槟榔20g,姜黄15g,砂仁15g,川朴20g,枳实15g,半夏15g,知母15g,甘草10g,水煎日2次服。

服上方7剂,24小时尿量增加至3000ml,恶心呕吐消失,腹部宽松。守方继服7剂,24小时尿量继续增至3500~4000ml,腹胀全消,食纳好转,经治半年仅尿蛋白±,余症悉除。

六、上热下寒,瓜蒌瞿麦清肺健脾温肾

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口干渴咽痛,或胃脘灼热,舌红苔燥,形寒肢冷,四肢困重,头昏沉,大便不实,腰膝酸痛,膝多沉重,此时辨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肺热脾虚肾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之证。肺为水之上源,若肺热则失于清肃下行,一方面呈现咽干口渴舌赤少津,另一方面出现小便不利形成水肿;脾主运化水湿,为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若脾虚则运化功能受阻以使水湿不得运行而停蓄;肾司开阖,若肾阳虚则畏寒肢冷,开阖失司小便不利。综上三脏寒热交错为病机之症结。方药组成:天花粉20g,瞿麦20g,附子15g,山药20g,泽泻20g,茯苓15g,麦冬20g,知母15g,桂枝15g,黄芪15g,甘草10g。

方用天花粉、知母、麦门冬以清肺,肺热清则清肃下行;黄芪、山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利湿,脾气健则运化功能复常,水湿得以正常分布自无停蓄为患;附子、桂枝温肾阳,肾阳充则恢复其开阖功能。

病案6:1999年10月曾治一呼姓妇女肾病综合征,经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及中药益气补肾清热等皆无效,来门诊求治。眼睑及双下肢浮肿不消,口干咽痛舌燥质红,下午低热37.8℃左右,尿少腰痛,畏寒面㿠,脉沉滑。尿蛋白+++~++++,红细胞5~7个/Hp,血浆总蛋白62g/L,白蛋白28g/L,球蛋白34g/L,胆固醇、甘油三脂均A高于正常值,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此病人曾系统用过强的松、环磷酰胺等药疗效不明显,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据其脉证分析,辨证为肺热脾虚肾寒证,投以本方加山豆根20g,重楼30g,服药14剂,体温转为36.7℃,尿量增多,24小时达2000m1左右,浮肿明显减轻,尿蛋白++~+++。继服14剂,浮肿消退,口干咽痛大减,尿蛋白+~++。以此方化裁继服50余剂,诸症皆除,尿蛋白-~±,血浆蛋白正常,从而缓解。又治一张姓患者48岁,肾病综合征病史半年余,尿蛋白+++~++++,红细胞5~7个/Hp,血肌酐259μmol/L,尿素氮105mmol/L。周身水肿,小便不利,口干咽痛,胸中烦热,手心热,腰痛畏寒,少腹痛喜按,大便溏,舌质红少津,脉滑。曾用强的松、环磷酰胺及中药补脾肾药皆效果不显,辨证为肺胃热、脾肾虚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于本方加白术20g,炮姜15g,服药14剂复诊,口干及下腹痛、大便溏均好转,唯尿检蛋白+++,红细胞0~1个/Hp。嘱继服药,症状明显减轻,周身有力,舌见润,五心烦热亦轻。嘱继续服药前后60剂,尿蛋白3次检查皆阴性,红细胞-,血肌酐150μmol/L,尿素氮9.56mmoI/L。此后病人坚持以本方化裁服药,治疗6个月,尿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皆下降至正常值,痊愈上班已5年余未复发。

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辨治四法

一、气阴两虚,清心莲子清补

肾小球肾炎以蛋白尿为主,不伴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或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后,尿化验以蛋白尿为主,血浆白蛋白低,临床表现周身乏力,腰酸腰痛,面色㿠白,头晕心悸,无水肿或有轻度水肿,手足心热,口干咽干,舌质红或舌尖红,苔白,脉象滑或兼有数象。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夹湿热之证,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味。药物组成:黄芪50g,党参30g,地骨皮20g,麦冬20g,茯苓20g,柴胡15g,黄芩15g,车前子20g,石莲子15g,甘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30g,水煎服。

肾小球肾炎初起多属气虚阳虚,日久迁延则转而伤阴,“阳损及阴”形成气阴两伤,治疗一方面要顾及气虚,另一方面要顾及阴虚,本方黄芪、党参皆治气虚之药,地骨皮、麦门冬、石莲子、黄芩、柴胡皆滋阴清热之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谓“本方治小便白浊,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男子五淋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又谓:“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之蛋白尿取其益气滋阴,清热秘精之效。张老认为本方虽然治疗气阴两虚,然从方中药量则侧重于气虚,因黄芪、党参用量较重(30~50g),在辨证时以气虚为主者适宜用之。治疗肾小球肾炎,服用本方一个阶段后,有的病人出现咽干口干,食纳减少,舌尖赤,阴伤之现象已露端倪,此时可加滋阴清热之品,减少参芪补气用量,否则坚持原方不变,多出现阴虚症状加重,尿蛋白又复增,临床不少类似情况出现,极应引起注意。伴有血尿者,可加入二蓟、藕节、蒲黄等。凡用本方治疗有效者,尿蛋白消失或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提高,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脂下降,病者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脉象转有力,食欲转佳,获得缓解。本方主药为黄芪,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黄芪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含量,病理组观察也证明黄芪组病变减轻,并认为黄芪这种消除蛋白尿,降低尿素氮、血肌酐等对肾炎的阻抑作用,与黄芪增加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本方的应用除对尿蛋白有一定疗效外,在改善体质状态增强体力方面也有明显疗效。除本方外尚有升阳益胃汤、保元汤,方中均重用黄芪,对肾炎的蛋白尿皆有一定效果。但黄芪用量须大方能有效,常用量为40~100g。

病案1:郑某,男,42岁,2000年5月26日初诊。

10年前曾患肾小球肾炎经治疗已愈,2000年2月感冒发烧咽痛,扁桃体肿大,化验尿蛋白+++,潜血+++,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用青霉素等治疗发热已退,咽痛好转,但尿常规检测蛋白+++,潜血+++,颗粒管型5~7个/Hp,又用雷公藤多甙治疗2月,尿蛋白仍+++,潜血++~+++,来门诊求治。血压正常,双下肢浮肿,腰酸周身乏力,尿色黄赤,手心发热,咽充血,舌苔白,舌质红,脉象稍数。辨证为气阴两虚夹有湿热,以本方加瞿麦20g,萹蓄20g,双花30g,二蓟各30g,茅根30g,水煎日2次服。

连服上方14剂,尿检蛋白++、潜血+,后连续3次复诊,共服上方21剂,尿蛋白-,潜血-,全身较有力,腰痛消失,患者住黑龙江省尚志市,回当地后继以上方加减服药60剂,迄今3月余未见复发,近期疗效尚好。

病案2:林某,男,37岁,黑龙江省泰康市人,2000年6月10日初诊。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年余,经当地医院用雷公藤多甙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尿蛋白+++,潜血+,血肌酐225μmol/L,尿素氮11.5mmoI/L,二氧化碳结合力20mmol/L,倦怠乏力,腰酸腿软,手足心热,稍有恶心,无明显浮肿,舌质紫苔厚,血压160/100mmHg。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不全,氮质血症期,辨证为气阴两虚夹有血瘀,用本方加桃仁15g,丹参20g,葛根20g,生地20g,大黄7g,水煎日2次服,同时服用降压药物。

经3个月治疗服上方60余剂,尿蛋白、潜血转阴,血肌酐75μmol/L,尿素氮7.8mmol/L,后经数次检查,肾功及尿沉渣均无异常,从而缓解。

二、脾胃虚弱,活用升阳益胃

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邪留恋,症见体重倦怠,面色萎黄,饮食无味,口苦而干,肠鸣便溏,尿少,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舌质淡,苔薄黄,脉弱。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白芍15g,生姜15g,红枣3枚,甘草10g。

该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与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合用,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具有补气健脾胃,升阳除湿之效。国内有关单位报道,用祛风药治疗肾炎蛋白尿有效,张琪教授认为风药必须与补脾胃药合用方能取效,取其胜湿升清阳之功,以利脾之运化,脾运健则湿邪除而精微固,于是尿蛋白遂之消除。

病案3:刘某,男,23岁,2001年2月12日初诊,住院号0100414。

2月前因水肿发病,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肾病综合征”,用强的松治疗20余天,水肿消退,但尿蛋白仍+++,血浆白蛋白21g/L,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病人面色㿠白无华,体重倦怠,饮食无味,大便溏薄,腹胀尿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留恋之证。拟方:黄芪4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5g,防风15g,泽泻15g,羌活15g,独活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5枚,水煎日2次服。

连服上方14剂,病人尿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大便转正常,食欲增加。继以上方加减服药14剂,体力明显增加,化验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8g/L。病情好转,带药出院,1个月后复查尿蛋白转阴,血浆白蛋白恢复正常,病获痊愈。

三、肾气不固,参芪地黄摄精

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血尿日久不消失,病人表现腰痛腰酸,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夜尿频多,尿清长,或遗精滑泄,舌质淡红,舌体胖,脉沉或无力。辨证属肾气不足,固摄失司,精微外泄。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味。药物组成:熟地20g,山萸15g,山药20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肉桂7g,附子7g,黄芪30g,党参20g,菟丝子20g,金樱子20g。方中熟地、山萸补益肾阴而摄精气,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山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丹皮清虚热,桂附补命门真火而引火归原,再加金樱子以固摄精气,菟丝子以填肾精。

病案4:于某,女,48岁,2000年8月30日初诊。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4年余,尿蛋白+~+++,时轻时重,本年8月份化验肾功,发现血肌酐179μmol/L,尿素氮9.1mmol/L,尿蛋白++,血压140/90mmHg。病人精神紧张,故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诉腰痛腰酸,倦怠乏力,夜尿2~3次,尿色清长,时有头晕,大便溏,脉沉,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辨证为脾肾两虚,固摄失司,精微外泄之证。以前方加减调补2个月,腰痛腰酸均好转,周身有力,夜尿1~2次,大便正常,尿蛋白±~-,肾功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范围,血压基本稳定,改为口服本院制剂清心莲子丸巩固治疗。2002年3月复诊复查,尿蛋白±,血压130/80mmHg,血肌酐106μmol/L,血尿素氮6.6mmol/L,精神体力均较好,已上班工作1年余。

四、湿毒内蕴,利湿解毒为先

肾小球肾炎日久,水肿消退或无水肿,或轻度浮肿,蛋白仍持续不消失,症见腰酸腰痛,周身困重,尿混浊或尿黄赤,咽痛口苦口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结下焦,精微外泄所致蛋白尿。方用自拟利湿解毒饮,药物组成:土茯苓50g,萆薢20g,白花蛇舌草30g,萹蓄20g,竹叶15g,山药20g,苡仁20g,滑石20g,通草10g,茅根25g,益母草30g,金樱子15g。

本方功效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湿热毒邪蕴结下焦,精微外泄所致蛋白尿。慢性肾炎日久多夹湿热,湿热不除则蛋白尿不易消除。在应用清利湿热药时,要注意防止苦寒伤脾。本方皆淡渗利湿之品,务使清热不碍脾,利湿不伤阴,以轻灵淡渗取效。金樱子为固涩之品,在清热利湿药中加入一味固涩之品有通中寓塞之义。如病久气虚者亦可于方中加入黄芪30g,党参20g,扶正与祛邪同时并举;咽痛者可加山豆根20g,重楼30g,玄参15g,麦冬15g。临床观察,有些肾炎患者蛋白尿长期不消,用健脾补肾法难以取效,而由于反复感染,临证中出现一派湿热证候,用此方后蛋白尿往往可以消失。但是辨别湿热证,应从热与湿之比重分析,此方对湿重于热者较佳,如热重于湿,可用加味八正散治疗。总之,慢性肾炎多因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留,郁而化热,故许多学者认为湿热贯穿于慢性肾病病程的始终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案5:张某,女,52岁,2001年11月2日初诊。

于2001年10月感冒后发现尿混浊,有泡沫,在当地医院化验尿蛋白++,红细胞20~30个/Hp,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1月余,病人自觉周身酸重,腰酸腰痛,尿黄混浊,咽痛口干,来我院求治。查舌质红,舌体胖苔白腻,脉滑,尿化验蛋白++,红细胞10~15个/Hp,肾功、血脂、肝功均正常。西医诊断: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为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拟方:土茯苓50g,萆薢20g,白花蛇舌草30g,萹蓄20g,竹叶15g,苡仁20g,滑石20g,茅根30g,益母草30g,山豆根20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15g,水煎日2次服。

服前方7剂,尿黄浊明显好转,周身觉轻松,唯仍腰酸,咽干。继以前方7剂,尿转淡黄色,咽痛口干均减轻,乏力、腰酸明显,尿化验蛋白+,红细胞5~7个/Hp,脉沉,舌体胖苔薄白。辨证属湿热之邪已去,脾肾两虚症状明显,继以补脾肾,清热利湿之剂治疗月余,尿蛋白转为±,红细胞3~5个/Hp,继以前法调治1个月而愈。

肾小球肾炎血尿辨治五法

一、血尿急发,加味八正散清热利水以蠲除

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IgA肾病等因感染等诱因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候,症见尿血鲜红,或尿黄赤,尿常规检测以大量红细胞为主,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痛,或伴眼睑、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腰酸痛,脉滑数,舌质红,苔白干,方用加味八正散治疗。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50g,大黄7.5g,生地20g,萹蓄15g,瞿麦15g,车前子15g,小蓟50g,甘草10g。

本方还适用于泌尿系感染,属湿热蕴结下焦者,证见小便短涩,涓滴而下,小便色赤,或黄赤,腰痛小腹胀,或下坠,尿检白细胞量多,有脓细胞,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属中医热淋、血淋等证。车前、萹蓄、瞿麦、滑石皆具有清热利水通淋之作用;生地黄、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邪热侵入肾与膀胱,伤及血络则出现血尿,热邪蕴结则白细胞增多,可于方中加入清热解毒之白花蛇舌草、银花、公英等。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在本方中取其清热解毒,开瘀利水通淋,宜小量,一般用量5~10g,多用则泻下,少量用时开瘀通淋止痛,对小便涩痛具有卓效,故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病案1:王某,男,18岁,1994年6月8日初诊。

患者于10余天前感冒,发热咽痛,2天前出现肉眼血尿,尿血鲜红,如洗肉水样,伴咽痛咽干,口唇疱疹,心烦身热,腰酸腰痛,小腹不适,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肾功、肝功、血脂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咽充血,两侧扁桃体Ⅱ。肿大,脉滑数,舌质红。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下焦湿热证。以前方加双花30g,连翘30g,白茅根30g,水煎日2次服。

服前方3剂,肉眼血尿消失,尿转黄赤,咽痛及身热均减轻,尿蛋白++,红细胞50个以上/Hp。继服上方7剂,除仍腰酸腰痛外,余症基本消失,舌质仍红,脉滑无数象,尿蛋白±,红细胞30~40个/Hp。改为清热凉血之剂治疗2周后,尿蛋白消失,红细胞5~10个/Hp,继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剂调理月余,尿转正常,诸症消失。随访半年,已病愈上学。

二、瘀热结于下焦,桃黄止血汤效佳

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IgA肾病等临床见症尿血色紫,或尿如酱油色,或镜下血尿,排尿涩痛不畅,小腹胀满,腰痛,便秘,手足心热,或兼咽痛,扁桃体红肿,舌暗红或舌尖红少津,苔白燥,脉滑数有力,辨证多为热壅下焦,瘀热结滞,血不归经,方用自拟桃黄止血汤。药物组成:大黄7.5g,桃仁20g,小蓟30g,茅根30g,生地20g,侧柏叶20g,山栀子10g,蒲黄15g,桂枝10g。

本方主药为桃仁、大黄,桃仁活血润燥,大黄泻热结,二药配伍泻热开结,热除则血止。此方乃根据桃核承气汤意,除大黄、桃仁泻热逐瘀外,桂枝温通以防寒凝,小蓟、侧柏叶、茅根、生地、山栀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