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21:47:01

点击下载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曾国藩大全集

曾国藩大全集试读:

前言

在曾国藩逝世后,经后人整理,他的著述文字总计超过1500万,包括了书信、奏稿、诗文、日记、案牍、散文、书札等多种文体。“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才能绝对是值得后人借鉴的。而在曾国藩所有著作中最直接介绍这一点的就是《冰鉴》一书,此书带有部分迷信色彩,但其中诸如介绍“观其神骨而识人”、“恒态”与“时态”等,仍然是有很大学习价值的。

在曾国藩的著述中,以书信部分流传最广,后人从他的书信中收集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一部分编纂成《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影响颇深。《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的翰林院经历和从武的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学、理家、处世、从政之道的精要总结。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涵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在《曾文正公全集》的编辑上,后人多认为是由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所编辑,事实上的编纂者,乃是承袭侯爵的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曾文正公全集》也不是如署名的“门人张裕钊、黎庶昌”所编校,而是由定居长沙的曹耀湘、王定安编校的。《曾国藩家书》的首次编刊,是在光绪五年由传忠书局印行。据查考,编校者为曹耀湘。后来又出现了多种版本,其中以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家书》最为有名。至于曾国藩的日记,包括了治道、军谋、文艺、鉴赏、颐养、游览等十类,便于即类考求。虽无日期,但它毕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深知曾氏进德修业、治军辅民的基本面貌的蓝本。赵烈文责其简,刘声木讥其滥,皆不免于求全责备。此外,曾国藩还有奏疏、批牍为人盛赞。曾国藩的奏疏,明快简练、凝重沉稳,不过,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随着他本人性格与作风的变化,它们又各具特色。具体说来,便是前期憨直、激切而又倔强,后期则绵里藏针、缜密老到而又平淡质实。至于他的批牍则是老成周密、宽严适度,既不同于胡林翼的切直纯真、肝胆照人,也不同于左宗棠的凌厉明快、巨细无遗。

另外,曾国藩也可勉强称得上是一名诗人和古文家,因为他的创作风格处于宋诗派与桐城文派两大阵营中。但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理论,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目的与山头意识,既比不上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叛逆精神与启蒙意识,也比不上黄遵宪、康有为等人的创新追求与维新倾向。在那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曾国藩的诗文多少显得有些陈旧与苍白。

我们所编的这本《曾国藩大全集》打破常规,不仅包括冰鉴、书信,而且还有曾国藩平生的一些军事谋略、格言联语等,可谓精选了他著作中各方面的经典部分,并且结合曾国藩一生做官、处世、用人等方面的具体事例针对性地进行了详细点评,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曾国藩小传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晚清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关于曾国藩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曾国藩出生的那个晚上,曾国藩的年近七十岁的曾祖父竟希公梦到一条蟒蛇从空中靠近家门,然后降了下来,绕屋爬行了一圈,进入大门,浑身黝黑发亮,长长的信子从嘴里伸出来,两只晶亮透红的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他。竟希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猛地醒来。这时,老伴喜滋滋地走过来,说:“孙子媳妇生了一个胖儿子!”竟希公猛然醒悟:这孩子莫不是蟒蛇精投胎!他立即把这个梦告诉了全家,并说:“当年郭子仪降生那天,他的祖父也梦见一条大蟒蛇进门,日后郭子仪果然成了大富大贵的将帅,今夜蟒蛇精进了我曾家的门,崽子又恰好此时生下。我们曾家或许会从此儿身上发达,你们一定要好生抚养他。”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曾国藩就被人们认为是蟒蛇精投胎了。

成年后的曾国藩长得和蟒蛇特别像:他的眼睛呈三角形,总是像要睡觉的样子,但却充满光泽。不仅如此,曾国藩的性格也和蛇很相似,因为他小时候很阴险,即使很小的仇恨也会记在心中,等待以后报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国藩九岁了,父亲曾竹亭在桂花塘一个姓欧阳的人家中做塾师,曾国藩也跟随父亲一起读书。一天,他与主家的小孩发生了口角,主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将曾国藩骂了一顿,曾竹亭也连连向主人家赔不是。曾国藩把这件事暗暗地记在心里,一次散学后,偷偷把主家的金鱼缸打破,水干鱼死,这才消了心头之恨。道光二年(1822年),曾国藩十二岁的时候,与小伙伴在神王庙玩耍,不小心把神王像打翻在地,曾竹亭为此痛斥了他,还给神王像重新装了金身。为了不让曾国藩像邻居家的小孩一样天天只知道嬉戏玩耍,曾竹亭决定带着曾国藩到六里外的九峰山定慧庵去读书,每天很早就出门,很晚才回来。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的时候,都要把当做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到神王的肩上,很生气地说:“搭帮你,我到山里读书了,你一定要看好我的马,如果马走了,我一定饶不了你!”

曾国藩小时候也特别聪明,九岁的时候就把四书五经读完了,并开始学习时文帖括,先后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的帖。十岁时,弟弟曾国潢出生了,父亲要曾国藩以《兄弟怡怡》为题写篇文章,曾国藩写完后,父亲大是欢喜,说:“文中出现了至情至性之言,以后你必能守孝悌之道!”

道光四年(1824年),曾国藩跟随父亲第一次到长沙府参加童子试。一天,父亲的朋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到曾家做客,曾竹亭要欧阳凝祉出个题目当面考考曾国藩。欧阳凝祉于是要曾国藩以“青云共登梯”为主题作一首诗,诗写成后,他称赞曾国藩将来必定是“金华殿中人”,并认曾国藩做了自己的女婿。

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第二次到长沙府应试,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他非常自傲,认为是主考官阅卷不公,为讽刺考官两目无光,还特地买了一副老花镜作礼物送给了主考官。

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国藩从衡阳唐氏家塾汪觉庵师处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后,肄业于湘乡县的涟滨书院。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参加甲午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十一月起身赶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的会试,结果却名落孙山,但刚好赶上皇太后六十大寿,第二年增加一次恩科会试。因从湘乡到北京,来回路上花销太大,曾国藩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决定留在京城一年,等待明年的恩科会试。曾国藩居住在“长沙会馆”里,花费也不多。在京居住的一年多时间,渐渐开阔了曾国藩的眼界,他除了继续研读经史外,又很快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中。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八股文来实在是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但第二年的恩科会试,曾国藩再次与登第无缘。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中得贡生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依据惯例,列三甲者是不能进入翰林院的,曾国藩感到十分惭愧,第二天就打算回去,不想去参加朝考,同去的郭嵩焘千方百计加以劝阻,他才留下来参加了朝考。朝考入选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见,之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走完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列二等第十九名,被任职为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廷试,名列二等第一,被任职为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曾国藩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九月,分校庶常馆,十二月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曾国藩被任命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月,转补左庶子。九月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湘籍京官上书皇帝言事,由曾国藩写奏折,他由此成为湘籍京官之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得二等第四名的成绩,至此,他才最后通过了仕途上层层的八股考试。六月,曾国藩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同时兼礼部侍郎头衔。对于自己几年来的平步青云,连曾国藩自己都感到惊诧不已,他在写给祖父的信中说:“孙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惶悚实深。”虽然他是这样说的,但内心却是高兴得很,在同一天写给叔父母的信中,他说:“常恐祖宗之福,自我一人享尽。”第二天,又用非常自负的口吻给在家的三个弟弟写信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三朝尚无一人;近来中进士十年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及予三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曾国藩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开始了其真正的官场生涯。曾国藩在没有实授礼部侍郎之前,虽然做了十年的京官,但是手中却没有真正的实权。实授礼部右侍郎才标志着他从政生涯的真正开始。此后四年中,曾国藩做遍了兵、工、刑、吏各部的侍郎。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二十四日,曾国藩离开京城南下,想借助典试江西的机会回家省亲。七月二十五日,一行人抵达安徽太湖县境的小池驿,忽然接到家人来报,他母亲江氏撒手人寰,哀痛之至的曾国藩立即脱下官服,披麻戴孝,回家奔丧。

曾国藩到家仅三个月就接到了巡抚张亮基的来信,信中诚邀曾国藩到长沙去办团练。原来是太平军从全州出广西境,一路杀进湖南,在七月攻破醴陵后,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率领五千先锋一举全歼了驻扎在长沙城外的一千官军,次日又来到长沙城下准备攻城。曾国藩想自己一个朝中堂堂的二品侍郎,又热孝在身,若仅因一巡抚的邀请便出山办事,既有失自己的身份,又招致士林的讥嘲,于是便以在家守制为由拒绝了张亮基。不久,曾国藩又接到咸丰帝的上谕:“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用力,不负委任。”曾国藩接到上谕后,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暂不受命,于是便给皇上写了一份“恳请在籍终制折”,正要发出去时,忽然好友郭嵩焘来访。郭嵩焘力劝曾国藩出山为皇上尽忠,并请出其父曾竹亭做他的工作。曾竹亭是湘乡县的挂名团总,又听了郭嵩焘的话,便面谕曾国藩移孝作忠,为朝廷效力。恰好这时,张亮基又来一信,报告武昌失守的消息,再一次请曾国藩出山晋省。于是,曾国藩将家事妥善安排了后,在母亲灵柩前焚烧了尚未发出的“恳请在籍终制折”,便墨绖出山了。

曾国藩担任湖南团练大臣后在长沙设立了审案局,招募勇丁,揭开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曾国藩想:先招募少数人,加以严格训练,使之能以一当十,然后以这些人为骨干,再招募十倍二十倍的人,立即就可以成为一支劲旅,到时拉出省外,与太平军较量。于是,曾国藩便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咸丰很快便批复:“悉心办理,以资防剿。”曾国藩奉了这道圣旨,立即大张旗鼓地招起人来。曾国藩把严惩土匪作为他的团练方针。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曾国藩向湖南各州县发出号令,要求对土匪“格杀勿论”。二月,曾国藩派刘长佑、王錱等将常宁白沙堡的农民暴动镇压了下去,派张荣祖把宜章、桂东的农民暴动镇压了下去;三月,曾国藩派夏廷樾、张荣祖把永安、安仁等地的农民暴动镇压了下去。曾国藩疯狂的“剿匪”行动终于平定了湖南境内的起义活动,但因他奉行“乱世须用重典”的政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简单,所以被别人称为“曾剃头”。

曾国藩出山后,湖南巡抚张亮基给予他很多的方便,但曾国藩到长沙不久,张亮基就调到武昌做湖广总督了,布政使潘铎暂时接替了他的职位,原云南布政使徐有壬调到湖南来做布政使,陶思培担任湖南按察使。他们与曾国藩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后来曾国藩“越权侵官”,使得他们对曾国藩处处掣肘,甚至打击。这使得曾国藩处境非常孤单,于是便给朝廷上了《移师衡阳折》,于八月二十七日愤走衡阳。十月,曾国藩创办水师,任命彭玉麟为第一营哨官,杨载福为第二营哨官,褚汝航为第三营哨官。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军西征军攻破武昌,再次进入湖南,并连克岳州、宁乡、湘阴等地。为了控制太平军的发展,咸丰帝命曾国藩前往武昌,以缓解军事上的紧张局势。此时,曾国藩的水陆两师已有一万人。三月,曾国藩来到靖港,中计大败,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五月,再次出征,经过整顿的湘军连克常德、澧州、岳州。八月,攻下武汉。九月,攻破田家镇。连续的胜仗使曾国藩感到风光无限,大有一鼓作气拿下金陵的趋势。然好景不长,十二月,曾国藩就在九江战败,再次跳水自杀,被及时赶到的彭玉麟救起。曾国藩在九江战败后,便将九江的防务撤去,回护南昌。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国藩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便回家为父奔丧,这次他在家待了一年四个月,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他才重新被朝廷起用。曾国藩怀着重振事业的远大理想重返战场,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即三河镇大败。三河镇大败后,士气遭到极大的挫伤,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召集六千湘勇前往支援曾国藩,连克几座坚城,使曾国藩的内心稍感安慰。

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曾国藩兵分四路进攻金陵,与此同时,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的溃败,预示着团练成为对付太平军的主力。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在曾国藩支持下,曾国荃率部攻克安庆,然后就把金陵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下旨,任命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九月,曾国藩与容闳见面,商量建造机器母厂,由母厂制造机器,再由机器制造枪炮、轮船。十二月,曾国藩派容闳到英、美等国购买用来制造机器的母机。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国藩一举攻下金陵,至此,转战十余年的湘军总算完成了自己最初的使命。朝廷赏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衔,赐一等侯爵。曾国藩懂得,历朝历代功高震主的权臣,大多会受到朝廷的猜疑。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和地位的关键,而摆脱自己目前这种政治处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裁军。但曾国藩又考虑到还要为自己保存一些实力,于是,曾国藩从七月开始,陆续将军队裁到3万人便不再裁了。这样既不让朝廷再猜疑自己,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朝廷颁给曾国藩钦差大臣关防,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上剿捻。曾国藩针对捻军灵活机动、来去迅速的特点,制定了河防政策,一方面在黄河设置水师,防止捻军从北面渡过黄河,一方面在运河西岸建筑堡垒、长墙,想要把捻军控制在黄河以南和运河以东一带。然而,曾国藩的河防没能防得住迅猛而来的捻军。于是,曾国藩于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向朝廷上折,陈述河防之败的情况。朝廷觉得曾国藩在剿捻过程中受挫,再让他继续担此重任,恐怕也难以成功,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于是让他重新担任两江总督职位,负责筹备军饷的事务,由李鸿章接替他的职位继续剿捻。

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在曾国藩的督促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大型兵舰造成,曾国藩把这艘船命名为“恬吉”号。其实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攻下安庆的时候,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军械所——安庆军械所,用于生产近代化的武器,后来迁到金陵,改名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又迁到上海,与上海虹口旗记铁厂及原在上海、苏州的三个炮局合并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曾国藩除了把制造枪炮弹药和轮船的任务交给江南机器制造局外,还在局里成立了翻译馆,翻译西方著作,学习西方文明。据外籍人傅兰雅统计,翻译馆自建立十二年内,翻译成书的有四十五部,未译全者十三部。翻译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基本上集结了西学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和工艺,历史和公法方面的书籍也占了少数的一部分。

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曾国藩奉上谕补授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七月调往直隶总督。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抵达京师,多次受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接见。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十六日,这天是皇上宴请群臣的日子,也是曾国藩一生荣耀到达极点的日子。这天,他作为汉人大学士的领班出席了盛宴,这是清朝一代人臣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荣宠。

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奉旨前去查办,为了不得罪法国人而引起战争,曾国藩违心地处理了天津教案:处决天津市民20人,发配充军25人,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赔偿法国五十万两白银,并派崇厚向法国赔礼道歉。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几十年的声誉毁于一旦。八月四日曾国藩改调两江总督,调查上任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案子,由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容闳提出的选拔幼童出国留学的建议,一起会衔上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后来曾国藩又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承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到西花园散步,突然感到脚底发麻,身子一侧,便倒在了儿子的身上。曾纪泽忙叫人把他背进大厅,曾国藩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六月,曾国藩的灵柩运抵长沙,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十二月,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冰鉴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

心存济物是富相,事有归著是富相。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流传下来的曾国藩的观人口诀《冰鉴》的内容共七篇,里面记述的都是曾国藩识人看相的观点,其中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等论述不乏科学精神,值得借鉴,但也有部分内容带有迷信色彩,为了尊重古籍原貌,我们都收录了进来。但在每一篇后面,笔者都进行了相关的评论,以帮助读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本章的“深化阅读”中,笔者总结曾国藩一生识人用人的处事经验,结合现代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从更实用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名臣的用人智慧。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道:“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第一神骨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反映在两只眼睛中,人的骨骼丰俊主要表现在一张面孔上,故“神骨”鉴乃识人的第一要诀。【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译文】

古人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则稻谷的精髓就会显露无遗,它并不会因外壳的脱落而改变自己的本质。”稻谷的精髓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好坏。古人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因雨水而流失,但并不会因此而崩塌破碎,因为坚硬的岩石才是支撑它的主体。”这里所说的“镇石”,就好比是人身上最坚硬的那部分骨骼,支撑着人的整个身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通过两只眼睛表现出来;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通过他的面孔表现出来。察看其他各类人员时,不但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更要注重考察他们外在的体势情态。以文为主的有识之士主要看他们的精神与骨骼,这就如同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来察人知人,所以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何为神骨

去掉外壳的稻谷,其暴露出来的大米本质不会有丝毫改变,流失浮土的山岳,其岿然不动的内部岩体不会轻易崩塌,前者为神,后者为骨,两者共同构建起事物的最终形态,阅人时前者潜藏于人的眼睛中,后者隐迹于人的骨骼里。

眼睛的背叛

奸邪的人常隐藏起自身的本来面目含而不发,但只要细心辨别,混杂于人群中的他们还是有迹可循的。【原文】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译文】

文人在研究、观察人的精神时,经常把“神”划分为清纯与混浊两类。精神的清纯与混浊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但精神的奸邪与忠直却是难以分辨的。如果想分辨一个人的奸邪或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与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处于静态时,目光显得安详沉稳,就像闪亮的珍珠一般;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显得灵活敏锐,如同春木发芽般活泼。安静时,目光明清沉稳,旁若无人;动态时,目光锋芒外露,如蓄势待发的箭,这两种便属于精神澄明清澈的纯正的状态。处于静态时,目光如萤火之光般微弱,闪烁不定;处于动态时,目光如流水般游移不定,这两种眼神多是伪装假饰的神情,或是居心叵测的神态。处于静态时,目光半睡半醒;处于动态时,目光如惊鹿般惶惶不安,这两种目光多是具有个人所长却不走正道的神态,或是心有不光彩的心思怕被发现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的人一生行事多失败,而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多是含而不发的人,但他们的神情都属于邪。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常人必须认真辨别的。【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译文】

人的贵骨有九种隆起的姿势:天庭骨丰盈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贵骨之说

人的贵骨有天庭骨、枕骨、顶骨、佐串骨、太阳骨、眉骨、鼻骨、颧骨、项骨九种隆起的姿势,其中头部骨相的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以及面部骨相的眉骨、颧骨如完美无缺,则必成国家栋梁之才。

佐串骨如犄角般向上倾斜着,延伸到发际;太阳骨呈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约好似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形状如同芦笋竹芽,挺拔而起;颧骨力势两全,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隐约可见。头部骨相,主要看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三处;面部骨相,主要看眉骨、颧骨两处。如果以上五骨完美无缺,那这样的人必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只具备其中一种,那这样的人一生就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两种,那这样的人一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三种,那这样的人只要奋发而为,定能得到富贵;如果能具备其中四种,那这样的人就会拥有荣华富贵。【原文】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译文】

骨骼的颜色是不同的,面部颜色以青色最为高贵。古语所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要差一些,面似枯骨的粉白色是最不好的颜色了。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是略低一等的。总而言之,如果头上没有恶骨,即使再好的面骨也是比不上头骨的。但是,头大天庭骨却不丰隆,也终究是卑贱之人;如果头圆但佐串骨隐伏不见,很可能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与两眉相抵触,父母就不会长寿;如果颧骨贴近眼尾而颧峰凌眼,就会后继无人。富贵与贫贱的差别,在此处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明显的。【点评】

每每我们新认识一个人,初次见面就会对他有一个基本印象,人们常把这叫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既鲜明又牢固,决定着我们以后对此人的态度。

但现在普遍认为,第一印象虽然很重要,但往往并非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看见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可能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认识他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态度也就冷冷淡淡,但后来才得知,原来他是某某公司的经理总裁。又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美女袅袅娜娜地向我们走来,立即为她的气质所吸引,但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我们却失望地发现她是一位“金玉其外”的花瓶。所以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第一印象来识人、用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尽量避免因为第一印象的错觉而造成用人上的失误。

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是根据对方的相貌、姿态、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但这些外在的条件,往往都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他人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够客观、不够全面。

怎样才能全面而准确地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曾国藩提出的以“神骨”相人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神骨”是什么?“脱谷为糠,其髓斯存”;“山骞不崩,唯石为镇”。意思是说,去掉外壳的稻谷,其精髓就露出来了,它并不会因为少了这一层外壳就不是稻谷了,这里的“精髓”就是稻谷之所以是稻谷而不是其他的本质所在,它就是稻谷的“神”;山岳表面的泥土常常被雨水冲刷走,这样支撑山岳的岩石就露出来了,但山岳并不会因为少了表面的泥土而分崩离析,而起支撑作用的岩石就是山岳的“骨”。

也就是说,稻谷中没有大米,就像一个人没有精神;山岳中没有石头,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最坚硬的骨头,所以神骨对人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这是与第一印象不可相提并论的,一个人可以换掉服装、甚至可以通过整容换张脸来改变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但他的精神,他的气骨,是无论怎样也换不掉的,因此这就成为我们认识人的关键所在。

具体到人身上,神和骨具体是指什么?“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器官;而面孔就是人的门面,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骨骼是否丰俊。

不能不说曾国藩观人是细致入微的。平常我们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也会主动对此人多多观察,但多停留在表面,只是看看他外观特征而已,只有极个别人才喜欢观察别人的眼神,观察别人头骨的习惯更是少而又少了。戏剧舞台上的化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诠释角色的。比如说,有的演员就喜欢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众往往也是通过这些眼神来判断他们的性格,比如说一个扮演一肚子坏水的店小二或者土财主,他在动什么歪脑子的时候,眼睛总是滴溜溜转;扮演小丫鬟的演员被人审讯,在表现左右为难而又诚惶诚恐这种复杂心理时,也往往是通过游移不定的眼神来传达给观众。

强势的第一印象

社会心理学将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在形成人物总体印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占据着较大比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

评判因素:相貌、神态、仪表、肢体行为、外界既有评判等。

效应特征:影响力大、持续力长,有着明显的思维判断导向作用。

避免策略:通过获取知识和增加阅历可将首因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化妆人们可以通过换掉服装,甚至化妆、整容来改变或美化其带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人既有的精神与气骨是永远无法真正改变的,而这就是我们认识人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都知道,戏剧都是夸张的,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剧情。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有时候,一个人越是安详沉稳,眼神越是无辜,他可能越是坏人。我们看电视剧《黑洞》里的聂明宇,在公众眼里,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有爱心的慈善家,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儒商,一个好丈夫。但仔细观察,当刘振汉质问聂明宇有没有做过亏心事时,他却目光游移闪烁不定,不肯作出正面回答。类似的还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龙小羽,开始在大家面前他也是一位纯洁如天使般的人物,但最后被律师问到痛处时,却也不敢再抬头正眼直视。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目光淡定眼神迷离的人,多是有故事、让我们猜不透的人。相反,经常用眼神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比如说焦急、喜悦、活泼等情感,就越是容易被理解、被掌握的人。所以有些人就更喜欢跟直肠子人打交道,不喜欢跟讳莫如深的人交往,前者让我们感到轻松和安全,后者令我们没有把握。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容易交往?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能通过相处感觉出来,谁让我们感到轻松、谁让我们感到害怕。但如果是刚认识一个人,初次见面,我们就不容易把握这一点了。在此,曾国藩也讲了一些这方面的识人准则,今天看来,多数还是比较准确的。

曾国藩说:“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若想知道一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卑鄙小人,就要先观察对方眼神的动静状态。若一个人安静的时候眼神安详,像嵌着一颗珍珠一样沉稳,行动的时候目光灵活,像春木发芽一样活泼;或者安静的时候,目光安静,旁若无人;行动的时候有爆发力,像蓄势待发的箭。具有这些特征的人,都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我们可以放心地与他们交往。“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这是另外两种人,他们安静的时候,目光像萤火所发的光那样微弱,并且闪烁不定;活动的时候,目光像流水那样游移,有这两种眼神的人,就是小智小奸之人,一生成不了什么大器。若安静的时候目光看什么都很不经意,像要睡着一样,活动的时候像受了惊吓的小鹿,目光惶惶不可终日,有这两种眼神的人,很可能是心中有不光彩的事担心被人知道,这种人多会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含而不发。总体来说,人的眼神只要有了这些特征,他就不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我们在与这类人交往的时候,哪怕他的神情非常认真严肃、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谦卑,也要特别小心,提防他有什么别的心思。

仅仅知道相人的原则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灵活应用,因为越是奸佞的小人,越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历史上的王莽,他之所以臭名昭著,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谋权篡位,还在于他故意装成一副很容易交往的样子欺骗周围人的感情,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所以人们便以“沽名钓誉”来讽刺他。如果当时人人都长了一双慧眼,都会通过细枝末节来辨人识人,那么人们一定会看到他狡诈的眼神,让他的阴谋无法得逞。

遗憾的是,坏人的阴谋往往都会得到实现,原因就在于他很善于隐藏自己,所以我们看电视、电影,坏人往往到最后才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因为,我们大家掌握的相人方法还是不全面的,前面那些识人准则,如果碰到一个非常善于掩饰自己的人,根本用不上。眼神识人入门

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还是无耻龌龊的卑鄙小人,通过对方眼神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即可做出简单的初步判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曾国藩又说了,这些原则要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功效。怎样运用?曾国藩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而是说道,精神在“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即人在精神振作时容易表现出来,若是“断续”的精神,就比较难发现。这一句话稍微有些难理解,大意是说,有的人精神不充沛,气脉不足,他就免不了重新抖擞精神振作,这一抖擞,就暴露出他气脉不足的样子,人们就容易发现他的不足之处。而有的人,明明精神充足,却要装出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这时候人们就无法判断他的真实状况。通俗地讲,才能有限的人,如果遇到能力不及的事情,就很容易暴露出他的缺点;刻意掩饰自己才华而示弱的人,我们就很能判定他是否是位有才能的人。小人目光黯淡、眼神迷离、游荡,神色惶惶,此类人心中多有不光彩的事担心被人知道,故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含而不发,应小心提防。

要想弄明白别人是否真正是位有才之士,就要等到恰当的时机。道教徒有“收拾入门”一说,意思是收拾好东西准备入室修炼,这时必须心无任何杂念,一心准备精心修炼。人在生活中当然也会有这种心无杂念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真正真实的自己,我们考察一个人,就要抓住这个时机。

具体来说,考察每个人的时机是不同的。对于平常小心翼翼者,就要在他精神不足、能力不够的地方考察他,这是为了考察他的气概。如果这时候他一改以往做事缜密的习惯,变得疏漏百出,说明他实际上是一个表面上小心实际上粗心的人,不值得托付重任。对于平常率直豪放的人,要从他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来考察,这是为了考察他的心思是否缜密。他若粗中有细,做事一丝不苟,说明他是一个慎重周密的人,只是我们被他平常大度豪放的样子给蒙骗了。所以说这两种似乎在表面上很容易看透的人都是最容易掩饰自己的,一般不仔细观察就很难发现他们的本质。因此别人若想弄明白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可以从二者对于“不了处”或“做了处”时所表现的态度、情态上来判断。

曾国藩的文章写到这里,可谓推理严密,论证科学充分,为此他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刚说过的怎样辨别人才的方法就可为我们所用。

如果想要考察一个员工是否真有能力,就可以给他一些高难度的工作,他若完美地完成了,他就是一个好员工,是一个“大胆者”,慎重周密。相反,他若平常总是表现得很能干,但在关键时刻却出了漏子,这就说明他就是一个“小心者”,遇到困难就“疏节阔目”,还不能重用。辨人识人的最佳时机奸佞的小人最善于伪装、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然百密必有一疏,逢能力不及、疲于奔命时,无暇掩饰的细枝末节终将其弱点暴露,即是辨人识人的最佳时机。

遗憾的是,他最后所提出的通过看骨相人的方法,就属于糟粕了。比如,他说人的头部和脸部有五种贵骨,若全部完美地隆起,此人必是国家栋梁;隆起一个,此人一生不会贫穷;隆起两个,此人一生不会成为卑贱之人……依次隆起的数目不同,人的命运也会不同。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骨头长相如何,完全受遗传和后天发育的影响,与个人命运无关。他这里的说法,迷信色彩偏重,不能成为相人的依据。后面他还提到通过面色相人,更是没有根据。今天,我们有时候也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色推测他的生活处境,比如说他面带菜色,肯定就是生活得不够好,营养不良;面色发黄或者发白,说明他血气不足,营养不均衡,多少也能说明他的生活状况。但这些与曾国藩所提的青色尊贵、紫色次之、白色更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曾国藩所提的这一套也不足为信。

总之,通过神骨来认识一个人,总体来说要比通过第一印象来断定一个人的人格,要准确得多,值得我们借鉴,但也仅限于“神”这一方面,他所提倡的通过骨和面相识人,无异于瞎子摸骨算命,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大家仅作娱乐吧!

第二刚柔

阳刚之气过盛者,多有勇无谋;阴柔之气过盛者,多懦弱无能。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才是对成大事者的要求。【原文】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放大弱点的识人之法

人们时常在有意、无意间将固有弱点与真实意图隐藏在虚假的伪装之下,恰当地运用“弱点陷阱”将暴露或放大这些弱点与意图,赋予人辨清是非、真相的慧眼。【译文】

掌握了鉴别神骨的方法后,接下来就是辨别刚柔。“刚柔”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道家称之为“先天种子”,刚柔不足之处进行增补,有余之处进行削减,使之刚柔协调,五行平衡。刚柔的此消彼长与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若能辨别它便可更好地观察人。【原文】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译文】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法则,这便是“合”。如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这便是遵循的“顺合”之理。顺合中多产会富贵,但这富贵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沉浮不定的。比如,火克金,但有时两者又相辅相成,金无火炼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以此类推,水与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就是“逆合”,有逆合之相的人往往非常显贵。但在上述的逆合之相中,如果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高贵异常,如果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则很可能不到三十岁就死去了;如果水形人带土形之相还可以,可要是土形人带有水形之相,这人就会一生孤立无援;如果木形人带金形之相,就会非常高贵,如果金形人带木形之相,就会有血光之灾,杀身之祸。至于其他牵强附会的言论,都显得杂乱无章,所以没有归入正宗的理论。五行逆合之说

五行相合,在相生相克的“常”、“变”中求得平衡,在合法上有相生的顺合、相克的逆合之分,前者多富,却难有大富大贵,而后者其贵非常。逆合之相,克者为从,被克者为主,主者借助从者为吉,主者受从者之害则为凶。【原文】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译文】

五行是阳柔之气的外在表现,所以称为“外刚柔”。除外刚柔外,还有内刚柔。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时深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高兴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恼怒时大发雷霆,不能节制,事过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属于阳刚之气过盛者,与“粗鲁”之人很相似。平静时无半点张扬之气,激动时振作不起精神,这样的人属于阴柔之气过盛者,与“愚蠢”的人很相似。遇事考虑问题显得很肤浅,但深思熟虑后又能深入细致地看待问题,这样的人属于刚柔并济者,与“奸诈”之人很相似。内藏奸诈的人多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作为。粗鲁又愚蠢的人,因心神受刚柔之气支配,每天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这样的人往往长寿。奸诈的小人用心来控制刚柔之气,遇事经常以退为进,以顺迎逆,来获得成功。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粗鲁的人,因只刚不柔,做事易半途而废,观察周围的人,十有八九犯的都是这个错误。【点评】

现在流行一句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前一句话还好理解,因为男人总以强者自居,所以各国的领导人、各大公司的高级领导,以男人居多,一个家庭中也主要以男人养家。但人们又说“女人征服男人”,即无论男人在外人面前多么风光,回家之后都要乖乖听命于“老婆大人”:让接孩子就接孩子,让交工资卡就得交工资卡。在体力上远不如男人的纤弱女子,凭什么可以让老公对自己服服帖帖?

这其实就是以柔克刚。男人可以直面外面的大风大浪,却在女人的温柔和眼泪面前不知所措。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就陷入老虎棒子鸡一样的理论中,强者征服弱者,弱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战胜强者。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为人处世方式是,既要有强者的阳刚,也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妙,越能协调地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来,这就是曾国藩识人看相的第二个理论:以刚柔论相。以柔克刚男人总是以强者自居,而无论男人在外人面前多么风光,回家之后都要乖乖听命于“老婆大人”,“纤弱”女子得以征服“刚强”男子的关键正在于以柔克刚。

道家认为,万物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联系。根据这个说法,曾国藩认为:刚柔可以“不足用补,有余用泄”,即一个人刚或柔之处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另一方的强大来增补;二者多余的地方,也可以消减,如此刚好达到刚柔协调的目的,也符合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原理。因此,对一个人来说,他若能灵活运用刚柔的调节转化作用,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那么他就容易成大事。所以,一个人的命运怎样,往往与他性格的刚柔紧密相连。

应该说,曾国藩这套理论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有的人喜欢以强者自居,在为人处事方面表现得咄咄逼人,结果不免黯然收场。有的人行事刚强不足,阴柔有余,最终他要么成为一个楚楚可怜的被欺负者,要么成为一个居心叵测的阴谋家。能成就一番大事而被人们永远记住的人,往往能灵活协调刚和柔,不让自己限于一种极端的危境。

这在历史上是有案例可循的。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虽然是虚构的,但人物性格基本上还是不脱离历史的,比如其中的鳌拜。小说刚开始的时候,鳌拜已经权倾朝野,振臂一呼就能左右朝廷,可谓“刚”到了极点。如果他敢再强势一点,直接弑君称帝,可能历史就会改写了。可惜他的“刚”只是二流的刚,没有及时将这股力量再推进一步,达到一个顶点,而是限于升和降的危险境地,在刚柔之间徘徊不定,最后被康熙瞅准机会除去了。而康熙就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刚柔相济式的人物。最初亲征时,他也想刚一点,强势一点,扳倒鳌拜,但发现自己的大腿还没人家的胳膊粗,便暂时放下这个念头,不但不怪罪于鳌拜,反而加封他、赏赐他,向他示弱,表现出“柔”的一面,麻痹敌人,及时将自己从危险的境地中拉出来。在敌人得意的时候,他却利用这段宝贵的时机,暗中积蓄力量,终于除掉了鳌拜。

阴柔之气过剩的例子就不必再举了,瞅瞅身边那些卑微的、一心要依靠他人的人就知道了。为什么有的女人一生泪水不断?因为她太柔了,柔得受了一丁点委屈也不知怎么办。所以最令人敬佩的女人,应该是柔中带刚,既善于展现柔弱的一面赢得别人的同情和怜爱,又善于展现刚强的一面保护自己,赢得尊严。

遗憾的是,虽然有的人已经懂得刚柔相济的道理,知道什么场合自己要强势一些,什么场合自己可以示弱,但有时候,他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以至于一冲动就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来,我们往往会称这类人不成熟、不稳重,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有“要先战胜别人首先战胜自我”的说法,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说法。但曾国藩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顺合”和“逆合”。“顺合”,就是顺应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五行相生的法则,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历史潮流,就容易产生富贵。“逆合”就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原则,虽然不遵循自然规律、不顺应历史潮流,最终也达到了“合”的境界。比如说,火克金,但二者又不完全是敌对的双方,有时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金无火炼不成器。再比如说,木克土,二者也不完全敌对,木没有土则不生。之所以会有逆合,是因为这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浮浮沉沉,所以人的命运就有了起伏沉落。曾国藩认为,具有逆合之相的人是非常显贵的,因为他经过了严酷的考验,就像金只有在烈火中锤炼才能成为金一样。

但也并非所有的逆合都会显贵。曾国藩认为:“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简单地说,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非常显贵,反过来,如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可能他就活不到30岁;水形人带土形之相也能富贵,但反过来土形人带有水形之相就会一生无助;木形人带金形之相也能富贵,但反过来金形人带有木形之相就会一生有血光之灾。刚柔之异

有的人喜欢以强者自居,咄咄逼人之后往往黯然收场;有的人行事刚强不足,阴柔有余,若非阴险之徒,亦多受他人之驱;只有刚柔并济者方能成就大事。

现在我们无法弄清人的长相与命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候我们却有这样的经验,即看一个人的长相,就能断定这人是否好交往。比如说有的人心宽体胖,长得像笑弥勒一样,事实上这种人性格一般比较温和,亲和力也比较强,但有的人一看就带有尖酸刻薄相,令人退避三舍。

我们又说:“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面相与命运之间可能有这样一种联系:面相反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面相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运。至于面相怎样与性格扯上关系,这是中医的内容。比如说阴虚内热体质的人比较急躁,这是因为此类人缺水,缺少津液。正气足而津液不足,这就好比河流缺少了水,小船就不易航行,人的“气”就不顺,人就容易烦躁,没有耐心,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与人争吵。由于阴虚体质者体型偏瘦,所以一般瘦人就不太好打交道,就像林黛玉那样。再比如说,阳刚之气过剩的人,就容易冲动,做事不顾一切,这是因为此人气太盛,神不聚气,气不听大脑指挥,就会冲动不理智。

由此看来,通过观察面相还是能够了解人的命运。

这五种人之所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相和性格,曾国藩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刚柔之气。

所以他最后总结道: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

总之,“刚柔”这一篇所提倡的识人相人之说,很多地方与我们现代人观察他人的方法不谋而合,曾国藩在这里讲的方法,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至于他所说的五行相人法,虽然有观相算命的嫌疑,但他能根据中医、道家甚至古代哲学的理论证明自己的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之说本来就是一套严密而又系统的复杂学说,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说即使曾国藩提出的五行相人法不够准确,但也不算是伪科学,至少还可以当成一种文化现象来鉴赏。五行之人详解

五行之人的身体局部特征各不相同,这五种人又相互组合,形成二十五类人,比如说金形带火、火形带金、水形带土、土形带水、木形带金、金形带木等。

木形人:眉眼秀长,鼻长骨起,耳长大,小头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劳于事。

火形人:眉眼显尖,耳尖,鼻尖,小头,小手足,行摇肩。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土形人:眉浓粗厚,眼口鼻耳粗厚,圆面,大腹,多肉,上下相称。喜静,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水形人:眉弯眼圆,耳圆,鼻圆,嘴厚圆,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任性,善欺绐人。

第三容貌

观姿容以七尺躯体作限,看面貌以两只眼睛为准。人的身材容貌与五行相关联,四肢五官各有自己的属性与特征,体现着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原文】

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译文】

观察人的体形容貌,要以七尺躯体为限,以两只眼睛为标准。人的胸腹手足,实际上都与五行相联系着;人的耳目口鼻,都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贯通着。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搭配得和谐融洽,这就是福相;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则必定命运不济了。【原文】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豕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宜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译文】

人的姿容可贵是通过“整”表现出来的,“整”的意思并非指整齐划一,而是说人整个身体的各部位要匀称协调,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人的个子可以矮,但不能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人的个子也可以高,但不能高得像一根茅草。从体形来看,体形可以胖,但不能胖得像贪吃的熊那般臃肿;体态可以瘦,但不能瘦得像一只寒鸦那般单薄,这都是“整”的要求。从身体各个部位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双手要柔软光滑,手掌要弯曲如弓,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要空,空到能藏下一个鸡蛋才好,这就是“整”的要求。五短身材虽然很平常,但这样的人多高贵,双腿长的人往往命运不太好。走起路来就好像身负重物,这样的人多有高官之运;走起路来如老鼠般细碎急促,两眼左顾右盼,闪烁不定,这样的人必是贪财好利之徒,像以上这些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另外,如两手长于上身,上身比下身长,再加上上佳骨相的话,这样的人定能入公侯之列。如皮肤细腻柔滑,如绫罗覆盖周身。胸部的骨骼隐藏而不显现,文秀别致,如果再有一副好的神态,则将来必定位列将相之列。体貌特征的福祸之辨

以七尺躯体为限,以两只眼睛为标准,人的胸腹手足与五行相联,耳目口鼻与四季之气贯通,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搭配得和谐融洽,这就是福相。【原文】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贵。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译文】

人的容貌有清秀、古朴、奇伟、秀致之分。以上四种容貌主要是依据科名星和阴骘纹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一年龄段内随时可见;阴骘纹则是在十九岁至四十六岁这段时间内随时可见。如果同时具备了科名星和阴骘纹,则此人将来必定成为大人物;如果两者具备其一,也定是富贵之相。科名星显现的位置位于印堂与眉彩之间,有时会出现,有时会隐藏,有时像钢针,有时似小球,经常发出红光瑞气,喝酒之后或是发怒之时容易看到。阴骘纹经常出现在眼角处,阴天或下雨时容易看到,形状如同三股叉,人在快要入睡时也容易看到。如果拥有科名星,这样的人年少时便会发达荣耀,如果拥有阴骘纹,这样的人富贵就会来得晚一些。如果两者都不具备,则前程就不必说了。如阴骘纹在咽喉部位出现,预示着主人将要喜得贵子,如果出现在其他部位,就不能这样下结论了,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得贵子。【原文】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出贵征也。舌脱无官,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容貌揭秘

人的容貌有清秀、古朴、奇伟、秀致之分,容貌的差异赋予了人最直观、最显著的外在特征,而其内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性格与命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