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0:58:12

点击下载

作者:谭志敏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

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试读:

序言

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已突破30亿大关,网络普及率达42%,全球范围内已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使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特点使人与世界“0”距离。互联网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它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则是潘多拉的魔盒。尤其是互联网中所涉及的网络违法、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等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已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有效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全球依法治理和普世伦理研究的共同课题。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它,尤其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它像洪水猛兽般,颠覆这个世界,打破了传统规则,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固定下的社会伦理和传统道德观。网络以其信息的海量化、传播的快捷化、资源的共享化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可以玩转地球,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在线休闲旅游预订、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交友和在线学习等。不难发现,那些昔日繁华的商场、购物中心、银行和学校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商场和一些实体商店业绩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行业出现生存危机,纷纷转行新媒体。

显然,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各行各业,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网络伦理困境和网络违法问题,如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谣言、黑客与色情暴力等。试想,在此背景下,人们能否固守传统道德底线,能否遵守“仁、义、礼、智、信”,能否坚守“性本善”和各项法规制度,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普世问题。所以,网络文化与伦理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和全人类精神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本书主要从网络虚拟世界所涉及的伦理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相关理论知识阐释和案例剖析,引导大家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化,厘清虚拟世界中的现实行为存在的伦理问题与道德困境,分析这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网络行为的伦理规范,合理引导网络失范行为,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道德调控和法律管控,对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建构和谐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网络媒体对象等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网络中所形成的心理表现、思维模式、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审美精神和行为方式等,其内涵是指所有与网络技术发生关系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本书所使用的伦理概念是广义上的,它既包括法律规范的外在约束,又包括伦理概念的内在约束,以共同构建网络伦理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网络伦理问题的最早研究可溯源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罗伯特·维纳于1948年出版《控制论》一书,预言计算机智能功能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其专著《人工智能的使用》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奠基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与欧洲先后颁布了新的隐私法和计算机犯罪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家约瑟夫·韦泽巴姆1976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计算机能力与人类理性》是计算机伦理的经典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带来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愈发严峻的态势,从而催生了网络伦理学的诞生。新的计算机伦理课程,不同的研究中心,相关的杂志、论文、教材等纷纷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伦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2013年,云计算被炒得热火朝天,在不知不觉中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把人们带进了大数据时代,这个思维变革使人们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网络伦理问题和道德观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网络伦理的新挑战,我们应当对道德哲学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再反思,并建立新的网络伦理行为准则,以规范和调节网络行为。《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针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伦理问题进行逐一阐述,试图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分析并构建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规范,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文化的特性以及网络文化的主体;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网络伦理的概念、内容与特点以及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与原因,思考与分析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充分了解网络文化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诸如交往问题、安全隐私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信息污染问题等;在把握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理解从政府引导、主体自律、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监督四方面进行伦理规范,从而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分四个部分,共十章,每章下设导学、学习内容、学习建议、考核方案等。内容丰富,案例分析透彻,不乏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对《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的学习,不仅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基本知识,而且通过学习掌握网络文化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提升大家的网络自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健全网络伦理规范,实现道德自律,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共同创建互联网信息安全和良好生态网络环境。陈少峰 二○一五年元旦于北京大学第一部分 网络文化第1章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1 导学1.1.1 本章内容简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应运而生。本章主要阐明网络文化的概念、演进及其现状。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已成为现阶段人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大致经历了产生、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开天辟地的新局面,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理应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1.1.2 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

在“网络文化的概念”中,应掌握的知识点:广义和狭义的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演进”中,要明晰网络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网络文化的现状”中,要掌握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以及网络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惑。(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理解和领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了解网络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网络文化的现状。

同时,学习本章还应结合现实生活中诸如新汉语的出现、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等现象来了解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结合主体沉溺、泄露安全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真实案例加深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惑的理解,深刻领会网络文化的良莠不齐。1.2 学习内容1.2.1 网络文化的概念

可从两个维度理解网络文化的概念,一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要求,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重点突出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二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强调由网络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毋庸置疑,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不妥当。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本书仅就几种较权威的观点加以阐述。

美国学者戴维·波尔特(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指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1]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学者杨向明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2]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事实上,网络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中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与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1.2.2 网络文化的演进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文化,网络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它已成为现阶段人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演进过程[3]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网络文化的产生阶段

最初,网络的动力源于科学和技术探知以及军事信息共享的需要,因此,网络主要用于军事和学术研究领域,尚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万维网的出现使网络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人类进入了互联网Web1.0时代,人们逐渐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与传输,为网络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消遣娱乐以及商务交易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学习、工作、交往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网络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2)网络文化的形成阶段

随着互联网如泡沫般膨胀,网络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们利用互联网逐步转向行销生存、实用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开发出一些全新的交互性技术并加以应用,使互联网告别Web1.0而进入Web2.0时代,实现了信息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人们不仅可以传统式地浏览信息,同时还可以定制和主动推送信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出现。在这种频繁的双向互动与交往沟通过程中,网络文化逐渐系统化,并迅速传播和扩散,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内容与形式。(3)网络文化的发展阶段

网络的普及使个人自由言论的空间迅速拓展,如博客、微博等。大众网民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制造者与发布者。许多草根民众因某个事件甚至一段话或一组照片就可能在网络上一夜成名。大众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个性化地展现自己,自主选择交友范围和表达个人观点。此时,网络文化进入“客”文化时代,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切客、拼客、粉客等。网络文化由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发展。1.2.3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其阵地不断壮大,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惑。(1)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①新汉语时代 Crystal)在其著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现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而流行与兴盛,网络新生代如痴如醉地使用着这些网络语言,而一些学者对网络语言给传统汉语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感到担忧。其实对此不必多虑,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所[5]说:“语言表现出一种明确的秩序,它不是任何自觉设计的结果。”看待网络语言,也是如此。网络语言不仅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并不断发展成为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例如,2014年4月,美国俚语词典收录了我国“no zuo no die”等网络语言。此外,据报道,“土豪”“大妈”等网络词汇也有望进入英国牛津字典。

②网络媒体的崛起。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媒体已悄然崛起。网络媒体从最开始的Web1.0到Web2.0,到博客,再到视频和播客等,可以发现它是遵循从单方到多方、从被动到互动和主动的发展路径和规律。网络媒体在两大方面引领潮流:其一,在画面、版面和色彩等时尚方面独占先机;其二,在文化、观念和思想上独领风骚。例如,在2013年雅安地震中,网络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把网民们的爱心、关心和善心聚集起来,把网民的心连在一起,把全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它的高效性、互动性与便捷性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③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网络产品的概念由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延伸而来,它是指在互联网领域中产出并经营的商品,是满足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无形载体。简单而言,网络文化产品就是指网站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它是网站功能与服务的集合体。例如,网络交际工具、游戏产品和动漫产品等。现今,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不同需求。

④网络问政。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公平、透明、快捷、强大的网络舆论监督与交流的平台。“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执政方式。动。它具有平等互动性、跨层级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公开透明性等特征,拓宽了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主要渠道。因而,“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2)网络文化的问题与困惑

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深入社会和个人的改变让人欣喜,也着实让人困惑与担忧。

①网络主体的泛爱与博爱。当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将谈情说爱转移至网络空间,网络虚拟世界已成为现实婚姻和感情的一大困扰。我们可以看到QQ暧昧表情、暧昧话语的随意使用。语言是心灵的折射,那些原本只是给特定的人说的话,现在却可以随意在网上表白,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是人们更泛爱和博爱了,抑或是感情变得暧昧了;是人们更加自由与个性化了,抑或是对感情更加不负责任了。

②个性迷失问题。国际合作与民族交流的深入,使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网络的普及无疑推进了这一进程。通常,人们的个性越能得到彰显和表达,社会就越多元化。反之,越多元化的社会越能促使人们个性化的表达,因为那些通过个性化的表达而获[7]得成功的人对其他人会起一种示范作用。在这种个性化表达中,我们应肯定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但也应意识到,仅仅为吸引大众眼球和媒体关注而追求一种过分刻意的个性表达,极易造成自身的迷失,也会造成各种低俗语言和不雅行为充斥网络空间,败坏社会风气。“芙蓉姐姐”现象案例

芙蓉姐姐本是清华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从2003年底开始,以混迹清华、北大的边缘人身份在北大未名论坛、水木清华BBS发帖。2004年开始在水木清华BBS发表大量照片。凭着大量挺胸翘臀、高难度姿势的照片,模糊不清的舞蹈视频,再配以自我赞美的文字,芙蓉姐姐受到大量网友的揶揄和嘲讽,进而出名。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进而被平面媒体炒作。【分析】“芙蓉姐姐”现象对年轻人弊大于利,尤其是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这种现象易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迷失,使其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同时,也会造成低俗言语和不雅行为充斥整个网络社会。因此,个人和媒体都应自律,特别是媒体,不应该一味追求点击率和效益而助长这种不知所谓的行为表达。[8]

③主体沉溺问题。网络社会使人们能够自由、开放、平等、便捷地交往与交流;同时,其无穷无尽的在线视频以及充满刺激的在线游戏,让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难以抵挡其诱惑。许多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内心充满自卑与恐惧,他们缺少朋友、缺少沟通,情感方面非常压抑。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社区,可以在最喜欢的活动和社区中尽情表现自我,从而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9]

④安全隐私问题。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其引发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和危害亦不容小觑。罪魁祸首当属“无所不能”的电脑黑客和“无孔不入”的网络病毒,它们对网络系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使社会及个人蒙受巨大损失。同时,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活动并非真正如想象般“无迹可寻”。相反,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留下“印记”,为商家判断其兴趣和关注点提供有力证据。此外,用户在线下载软件等资料并登录时,部分软件的提供商通过在软件中设置专门的程序,将用户的信息反馈给软件服务商,从而导致个人信息被攫取,造成个人隐私的外泄。[10]

⑤知识产权侵犯问题。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出版者、著作者的个人权利,而网络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却是追求文化的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共享文化的传递,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是从“免费”开始的,部分网民认为网上信息无偿使用,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网络社会的恶性侵权与盗版行为;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会的侵权、盗版、复制、拷贝、超链接等行为变得唾手可得,从而导致故意或恶意的侵权和盗版现象滋生、蔓延。1.3 学习建议

本章由“网络文化的概念”“网络文化的演进”以及“网络文化的现状”等部分组成。1.3.1 本章重点(1)“网络文化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网络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了解也不断深入,要从不同学者对其的界定出发,掌握广义与狭义的网络文化概念,力求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简要、明确地表达网络文化的含义。(2)“网络文化的现状”是本章的另一大重点。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应从两方面把握这一重点:

①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②网络文化的问题与困惑。1.3.2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以及网络文化的现状问题。网络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可结合国际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理解。例如,对于网络文化的产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冷战”无疑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网络文化的现状,容易出现完全褒奖或完全批判的问题,应该辩证看待。1.3.3 本章推荐读物(1)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2)宋吉鑫.网络伦理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曾静平,项仲平,詹成大,等.网络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6).(5)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5).1.4 考核方案1.4.1 考核知识点(1)网络文化的概念(2)网络文化的演进(3)网络文化的现状1.4.2 考核要求(1)网络文化的概念

①识记:● 广义上的网络文化的概念● 狭义上的网络文化的概念

②领会:● 不同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界定

③运用:● 分析现实生活中网络文化的种种体现(2)网络文化的演进

①识记:● 网络文化的三大阶段

②领会:● 网络文化发展进程与计算机发展以及社会背景的关系

③运用:● 分析各阶段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表现(3)网络文化的现状

①识记:● 网络问政的含义

②领会:● 新汉语时代● 网络媒体的崛起● 网络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 网络主体的泛爱与博爱● 个性迷失问题● 主体沉溺问题● 安全隐私问题●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③运用:● 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网络文化问题并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1.4.3 考核比例

识记占30%,领会占30%,运用占40%。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网络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B.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C.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D.网络文化无良莠之分

2.目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网络巡查和监管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原因在于(  )。A.只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对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D.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3.关于网络问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问政为公民提供了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通道B.网络问政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C.网络问政是征集民意的最佳方式D.网络问政使政府决策更加困难

4.关于网络语言,以下说法不正确是的(  )。A.它是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B.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特征C.它完全不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D.它给传统汉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5.从网络上下载软件等资料并登录时,部分软件的提供商会在软件中设置专门的程序,将用户的信息反馈给软件服务商,从而使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攫取,造成个人隐私的外泄。这反映的是网络文化中的(  )。A.安全隐私问题B.知识产权侵犯问题C.主体沉溺问题D.个性迷失问题

6.以下选项不能体现网络文化良好发展势头的是(  )。A.网络媒体的崛起B.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C.网络伦理困境D.网络问政

7.关于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就意味着网络文化的产生B.当前,人们正处于Web1.0时代C.在网络文化的产生阶段,信息便实现了双向互动D.其大致经历了产生、形成以及发展三个阶段

8.网络文化的产生是在(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90年代初期D.20世纪末21世纪初

9.2013年雅安地震中,网络媒体迅速在短时间内把网民们的爱心、关心和善心聚集起来,把网民的心连在一起,把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这最能体现网络媒体的(  )特征。A.生动性B.高效性C.便捷性D.潮流性

10.在网络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可以看到QQ暧昧表情、暧昧话语的随意使用,这说明了网络文化的哪一个问题与困惑?(  )A.安全隐私问题B.知识产权侵犯问题C.主体沉溺问题D.网络主体的泛爱与博爱

11.王蒙等六名作家状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从其他网站将其部分作品上传到该公司网站“小说一族”栏目,这反映出网络文化出现了什么问题?(  )A.主体沉溺问题B.安全隐私问题C.知识产权侵犯问题D.个性迷失问题二、多项选择题

1.小明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的诞生弊大于利B.网络可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颓废C.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D.网络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媒体具有的特点有(  )。A.高效性B.生动性C.便捷性D.僵化性

3.对于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红人,下列态度不正确的是(  )。A.坚决打击B.极度追捧C.理性看待D.辩证分析

4.以下属于网络文化在形成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有(  )。A.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B.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C.网络文化进入“客”文化时代D.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出现

5.以下关于学生网络沉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学习成绩下滑是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之一B.容易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损C.容易造成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退化D.不利于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

6.以下举措中,能有效应对网络成瘾问题的有(  )。A.父母加强对孩子的关心B.学生自身应增强自律意识C.政府对网吧进行管制D.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

7.以下有利于我们培养媒介素养,正确看待网络红人的是(  )。A.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与判断能力B.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C.照单全收D.具备一定的媒介伦理道德

8.“网络问政”体现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双向互动,其具有的特征有(  )。A.平等互动性B.跨层级性C.参与主体的多元性D.公开透明性

9.网络问政中,我们应避免的问题有(  )。A.反映民意的片面性B.反映民意的情绪化和宣泄性C.反映民意的客观性D.反映民意的真实性

10.关于网络文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B.网络文化问题重重,难以发展C.网络文化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D.网络文化发展需要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

11.以下关于网络媒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网络媒体已发展成熟,应该抛弃传统媒体B.网络媒体在画面、版面和色彩等时尚方面独占先机C.网络媒体在文化、观念和思想上独领风骚D.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12.在当今时代,许多草根民众凭借某个事件甚至一段话、一组照片就可能在网络上一夜成名,这说明(  )。A.大众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B.大众网民可正确利用网络平台和空间个性化地表达自己C.大众网民可不顾社会舆论与网络伦理道德,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D.网络具有高效性、及时性等特点三、填空题

1.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___,是以____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2.网络的最初动力来源于科学和技术探知以及军事信息共享的需要,因此网络主要用于____和____,并不具有普遍性。

3.网络文化的产生时期是在____。

4.网络语言是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____的特征。

5.“网络问政”体现____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双向互动,具有平等互动性、跨层级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公开透明性等特征。

6.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和危害问题,罪魁祸首当属“无所不能”的和__“无孔不入”的___。四、简答题

1.简述网络文化的概念。

2.简述网络文化的现状。

3.简述网络文化演进的过程。五、论述题

1.试论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2.试阐述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C 7.D 8.C 9.B 10.D 11.C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C 3.AB 4.ABD 5.ABCD 6.ABC 7.ABD 8.ABCD 9.AB 10.CD 11.BCD 12.ABD三、填空题

1.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网络物质

2.军事领域 学术研究领域

3.20世纪90年代前期

4.交互性

5.政府与网民

6.电脑黑客 网络病毒四、简答题

1.简述网络文化的概念。

答:网络文化的概念可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重点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二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总体而言,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2.简述网络文化的现状。

答:网络文化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壮大,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与困惑。其中,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体现在:新汉语时代、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网络问政的参政议政方式等。而网络文化的问题与困惑则体现在:网络主体的泛爱与博爱、个性迷失问题、主体沉溺问题、安全隐私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的侵犯问题等。作为网络主体应理性、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化的发展,积极发扬其良好效应,尽力避免其负面影响。

3.简述网络文化演进的过程。

答:①20世纪90年代前期,网络主要用于军事和学术研究领域,并不具有普遍性。当人们学习、工作、交往以及生活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时,网络文化应运而生。

②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告别Web1.0而进入Web2.0时代。此阶段,信息实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在这种频繁的双向互动与交往沟通过程中,网络文化逐渐形成系统,迅速传播、扩散,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内容与形式。

③随着博客、微博等个人发表言论空间的迅速发展,大众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开始转变为信息的制造者,网络文化进入“客”文化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并得到极大发展。五、论述题

1.试论当前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答:①新汉语时代。人们创造了网络,反之,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特别是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是指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

②网络媒体的崛起。伴随着网络的改革与发展,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到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传统媒体的程度。网络媒体在两大方面引领潮流。其一,在画面、版面和色彩等时尚方面独占先机;其二,在文化、观念和思想上独领风骚。它的高效性、生动性与便捷性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③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网络文化产品是指网站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它是网站功能与服务的集合体。例如,游戏产品、动漫产品等。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了大众的不同需求。

④网络问政。“网络问政”的实质就是为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搭建起一座桥梁,以实现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它具有平等互动性、跨层级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公开透明性等特征,拓宽了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2.试阐述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

答:①网络主体的泛爱与博爱。网络虚拟世界已成为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和感情的一大困扰因素。我们可以看到QQ暧昧表情、暧昧话语的随意使用,我们不禁深思,是人们更泛爱和博爱了,抑或是感情变得暧昧了;是人们更加自由与个性化了,抑或是对感情变得更加不负责任了。

②个性迷失问题。在这种个性化表达中,我们肯定个人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但仅仅为吸引大众眼球和媒体关注而过分地追求一种刻意的个性表达极易造成个人的某种迷失,亦会造成各种低俗语言和不雅行为充斥网络空间。

③主体沉溺问题。网络社会使人们能够自由、开放、平等、便捷地交往与交流,其无穷无尽的在线视频以及充满刺激的在线游戏,让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难以抵制其诱惑。一些内向、自卑的人在网络中尽情表现自我,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

④安全隐私问题。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和危害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所不能”的电脑黑客和“无孔不入”的网络病毒,它们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使社会及个人蒙受极大的损失。

⑤知识产权侵犯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共享文化的传递,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是从“免费”开始的,从而诱发一系列网络社会的恶性侵权与盗版行为;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会的侵权、盗版、复制、拷贝、超链接行为十分容易,从而导致侵权和盗版现象滋生、蔓延。[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2]杨向明.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2(5).[3]涂青.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4]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5]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活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5.[6]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05).[7]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154.[8]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5.[9]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24.[10]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第2章网络文化特性2.1 导学2.1.1 本章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阐明网络文化的四大特性,即空间的虚拟性、角色的去性别化、文化的多元性和主体的个性化。空间的虚拟性是指在网络空间,主体的形象、身份和行为被数字化,主体活动是一种符号化的活动。角色的去性别化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可以使用与自身相异的性别并可以随时改变性别。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在网络中既存在主流文化,也充斥着非主流文化。主体的个性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主体可以尽情地表达和张扬自我。2.1.2 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

对于“空间的虚拟性”,应掌握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虚拟空间与交往方式、虚拟空间与生活方式;对于“角色的去性别化”,应掌握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对于“文化的多元性”,掌握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对于“主体的个性化”,应掌握主体个性的表现、限度及发展等内容。(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应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虚拟空间对人类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网络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发生改变的原因;了解网络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理解对主体的个性化发展进行一定限制的原因等。2.2 学习内容2.2.1 空间的虚拟性2.2.1.1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虚拟是网络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语境中的‘虚拟’,特指当代的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是现时代数字[2]化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和创造方式。”网络空间是一种由“比特”构成的数字化的电子虚拟空间,它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正是这些“数字符号”决定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其身份终究是真实可靠的。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主体的形象、身份和行为都被数字化了,换言之,主体的活动其实是一种符号化的活动。这样,一切都是虚拟的:场景、人、物,甚至人的表情都用数字和符号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由此成为符号之间的互动。所以,网络世界虽然在功能效应上是真实的,但存在形式上却是虚拟的、非真实的。这种符号代替的特征使得网络空间失去现实空间的确定性与稳定性,人们通过一系列文本或图片符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与身份,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同时,人们认为网络虚拟空间不仅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冲破了现实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遨游,通过一系列虚拟的行为挑战一切。正如电子文化批评家南帆指出:“网上的生存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3]存。”2.2.1.2 虚拟空间与交往方式

虚拟空间的存在,使人们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或不同阶层的人沟通和交流的愿望。所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维持和拓展自身的人际关系。虚拟空间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话题因而备受关注。(1)虚拟空间对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

虚拟空间对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从“人—人”交往转变为“人—机(电脑)”交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机(电脑)”交往以一种优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或书信交往的形式而出现。例如,基于互联网及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远程教学深受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的推崇,学生可从远程网络课堂中获取新知识。在远程网络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与现实生活中的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而是转变为通过电脑进行交流。

②从传统交往方式过渡到网络交往方式。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外乎有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电话联系和书信沟通等。然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诸如QQ、MSN、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与传播媒介对传统交往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交往方式,它不仅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交往提供了便利,而且使人们更加注重寻求内涵式交往。相貌平平的学生在网上找回自信案例

一个学生称,由于自己相貌平平,在面对面的课堂讨论中,同学往往忽略他所发表的评论,久而久之,他索性不再发表意见。他发现,互联网却是一个不以貌取人的地方。在一次网上讨论中,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一两天内便有好几人回信表示同意他的观点。这是在教室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渐渐地,这名学生重拾信心,在现实生活中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分析】互联网为该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公平竞技场,使他能证明自己的资质并重获自信,甚至改变了他对待实际生活的态度。这正是虚拟空间中人人平等的体现,网络正效应得以发挥。(2)虚拟空间影响人类交往方式的原因

①互联网的便利性。虽然传统交往方式具有网络交往所不具备的真实性、确定性和可靠性,传统交往其无论是获取信息的速度上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网络交往。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充分的信息和资源。

②现实生活中的制约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与条件的制约,如性别、种族、资源、社会地位等社会因素和个人的相貌、体态、表达能力等个人因素。然而,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可以在其交往过程中重塑身份与他人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与互动。2.2.1.3 虚拟空间与生活方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在既有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之外,寻找到另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互联网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出现,连通了两个界限分明的空间,并且实现了在这三者之间的延续和转换。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主要表现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在线学习与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除学校课堂的教师教育外,学生们可通过网上“公开课”、老师的“网络课件”、微课程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等进行学习,还可与老师、同学通过在线视频或语音通话对某一问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与交流,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国际、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2)对工作方式的影响

人们无须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办公。自SOHO族(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r)出现以后,所谓SOHO族专指基于互联网上的、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不受发展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目前,SOHO族在国外十分普遍。[4]互联网帮助人们在家就能轻松愉快地办公。另外,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医疗技术等相结合,使得远程实验室、无纸化办公和远程医疗等成为现实,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促进网络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互联网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3)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出现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和C2C(Customer to Customer)等电子商务模式。B2B即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形式,阿里巴巴是目前最大的B2B网站;B2C即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形式,例如联华网络购物中心、Lenovo(联想)等在线购物网站;C2C即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形式,最具代表性的C2C网站当属淘宝网。当前,网上购物的热潮席卷整个世界,打破了人们前往商场、超市等实际场所购物的传统。网上购物无疑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人们越来越流连于淘宝、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享受网上购物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每年的“双十一”可谓是在寒冷冬天刮起的一股强烈的购物“热潮”。据环球网报道的最新数据,2014年“双十一”全网当天交易额(GMV)达到历史新高:805.11亿元人民币,仅天猫、淘宝当天销售额就高达571亿元人民币。如此高额的消费不仅拉动了我国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更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极大地繁荣了社会就业市场。2.2.2 角色的去性别化2.2.2.1 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容易且清楚地区分男女性别。但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性别像是水中月、镜中花,个体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性别和角色。因此,网络的去性别化特征也备受关注。(1)中性化的审美观

在现实交往中,性别、年龄、身份和相貌等因素往往被人们视为第一重要特征和交往的前提,然而,在网络交往中这些因素却完全被掩盖。因为网络交往是从文本、图片、视频等符号开始的,因而以上第一重要性因素可以不予考虑甚至可以伪造。这种不同于过往的去性别化交往方式给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带来了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中性化审美观的流行。从人们的着装、发型上可看出,比如男性着装色彩日趋呈现色彩斑斓、花样图案等;而女性着装也增添了重金属元素和沉重色彩等。中性审美观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2)性别角色的混乱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性别的差异而源起、形成并发展。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承担着各自认同的性别、性别文化以及相应的性别角色和责任。但在网络上,这种传统的性别分类和差异的观念却面临挑战。网络交往是去性别化的,男人可以把自己说成女人,女人也可以把自己说成男人,甚至有人在网上几乎以异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出现,并且乐在其中,更有甚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中的角色混乱。性别错位案例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2年11月,在蓉城某高校读二年级的男生蒋华韵(化名)到市四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求医。他坦言自己是个网虫,生活中的他不善言谈,在网上却口若悬河。而且他特别爱用妙龄女郎的名字同别人交谈,如“曼莎” “丽萍” “蓝雪” “爱玛儿”等名字频繁变换使用。因而许多女孩便同他成为网友,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大网虫渐渐发现自己出现了问题:他越是在网上感到得意,在现实中却越是木讷笨拙。经成都市四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杨汉清等人检查后发现,小蒋患的是一种因痴迷网络而出现的新型社交障碍症。【分析】在网络世界,蒋华韵热情洋溢地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快乐无比。但在现实世界中却百无聊赖、无精打采,愈发孤僻和内向。显然他的心理已经受到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影响。网上改换性别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错位,就务必要引起重视。2.2.2.2 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原因

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5]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人们沿用关于性别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实际上就是以异性自居。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二。

①获得支持或同情。在网络交往中,有的男性喜欢以女性自居,因为在网络游戏中没有人会在乎你是男还是女,况且女性角色还会得到种种优惠。因此,不少男性玩家称自己是女性,以此博得对手或玩伴们的同情。人类都有趋利倾向,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快速接受网络的去性别化。

②获得关注和爱怜。在其他活动中,不少男性也以女性自居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也正影响着传统的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例如,2010年成都万达广场某车展,吸引人目光的不仅是豪车,更是一位反串车模的男人童童。“她”在车展上摆出各种姿势,现场的观众均认为“她”非常漂亮,完全不逊色于女性专业模特。

此外,一些人为了寻求刺激或获得异性的不同体验,也是网络去性别化特征出现的重要原因。2.2.2.3 网络去性别化特征的影响

网络的去性别化特征体现在人们审美标准和审美观的改变以及人们性别角色的混乱,这一趋势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①消解性别文化差异。互联网消弭了诸如身份、性别、年龄等人际交往中居于首位且最有效的特征。网络交往超越国籍、种族、辈分、年龄、职业、地位、相貌和肤色等诸多现实因素,为平等、广泛、自由的联络与交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我们还可以突破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②促使网络文化交往多元化。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人们更加方便地利用某些异性的文化特征来博得更多的关注,也使交往过程更加开放、畅通。网络化的交往超越时空限制,消除“这里”和“那里”、“此时”与“那时”的界限,拓展人际交往空间,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真正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愈发多元化和复杂化。

③衍生极端行为。性别存在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是建构文化身份的过程之一。网络的去性别化带有明显的性别嬉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一种非理性行为。影响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行为,并衍生了一些极端行为。因此,我们应冷静思考如何在理性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文化维度中构建我们在网络文化中的身份。2.2.3 文化的多元性2.2.3.1 主流文化(1)网络主流文化的概念

根据文化所体现价值观的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时期、一[6]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起支配作用的文化。相应地,网络文化也可分为网络主流文化和网络非主流文化。网络主流文化是指网络文化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部分,即其所推崇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网络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并且具有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它是一种易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健康向上的文[7]化。网络主流文化旨在传播新时代大力弘扬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例如,“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众多“草根英雄”的感人事迹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体现出网络主流文化追求一种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崇高境界。(2)积极构建网络主流文化

当前,具有大众化和平民化特点的网络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去主流化”特征,即在文化道路和文化价值方面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我们不经意间就能在网络文化中发现肆意的字眼和刺激的画面等。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扭曲了网民心理,并诱发了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因此,积极构建网络主流文化对于网[8]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文化战略上对网络文化变“忽视”为“重视”,主流文化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文化阵地。

首先,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队伍,以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与传播科学真理和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其次,加强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研究力度,增强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在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努力打造具有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高雅网络文化,从而使广大网民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最后,要掌握网络群体的文化需求,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努力营造绿色、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使网络主流文化对网络群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②在文化责任上变网络文化“自在”存在为“自为”存在,网络必须承担传承主流文化这一历史重任。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指出人的存在与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即“自在”与“自为”。前者指一种无意识的和无选择的状态,而后者是指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和可选择的状态。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自为”状态的网络文化才是真正自由、积极的文化。当前,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网络媒体更具高效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因此,网络媒体更应肩负起建设主流文化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网络文化必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努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③在文化意识上变“封闭”为“开放”、变“对抗”为“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人类文化与文明史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交流与融合而非相互冲突与排斥的过程。正如我国学者汤一介所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决不应是‘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引起的‘文明的冲突’,而应是由东西文化互补而致的‘文化协调发展’。”强本国主流文化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尤为重要。唯此,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才能相互整合,主流文化才能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文化阵地,以促进网络主流文化良好发展。2.2.3.2 非主流文化(1)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文学根植于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并得以萌发。到2000年左右,QQ聊天语言、五花八门的“火星文”及表情符号、各种匪夷所思的装扮、高调的“个性签名”以及冷峻另类的照片等充斥于整个网络世界。这些具有后现代气息的文化悄然崛起并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进而影响着人们正统的思想观念。这一自命为“非主流”的文化以追求新意、怪诞、爆冷为目的。网络非主流文化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只被少数人接受与认可。目前,我国网络非主流文化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为主体的利益群体,它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交互”沟通所形成的以表达这一群体特征的具有叛逆[10]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非主流文化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应运而生,主要存在于年轻群体中。(2)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

我们研究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了解其表现形式,它是最直[11]观、最前置的。网络非主流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网络非主流的图片风格。首先,网络非主流的图片在主题上力求独特,它们通常是手机自拍照片,选取的背景也常常出人意料,如摩天轮、电线杆、气球和铺满落叶的地面等。其次,非主流图片还明显具有软件修正(如PhotoShop软件)痕迹。比如,将皮肤变白,眼睛变大,改变头发颜色等。另外,非主流图片还会对图片的色彩平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