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的玉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4:09:5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晶莹的玉器

晶莹的玉器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玉之起源——新石器时期玉文化

在我国新石器时期,可定名为某一文化区的,已有数十个,但发现其中有玉器遗存者,只有十余个。其文化区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齐家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凌家滩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文化区域大多各在一处,有的虽同在一起,但年代有前后关系,或后者就是前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玉器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期的地区,也是我国较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

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渡期。

最早的磨制石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他们一开始希望石器锋利,做成砍砸器、刮削器,用来狩猎、割肉。■ 仰韶文化玉铲■ 新石器时代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法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其表面色泽较均匀。出土的玉琮,大部分已沁蚀成粉白色。

磨制石器给早期人类带来了快乐。当把这块石头成功地磨圆滑后,他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追求。

至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开始用玉作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大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方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期的晚期。

我国有个神话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什么用五彩石,而不是随便找一块石头补上呢?因为五彩石具有美感。从神话中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这种主观意识的美学追求。

位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据测定,已上溯到公元前7350年,距今已有1万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女娲 亦作女希氏,又称女娲氏、女娲娘娘、娲皇氏、凤里希、始祖母神,生于古成纪,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教民结网渔猎;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环形饰仰韶文化 是我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在裴李岗文化遗存当中,就有用绿松石制作的玉坠和玉珠,表面较圆润,可见当时玉石加工已渐成熟。这些玉器也就成了黄河流域早期玉文化遗存的实物证据。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

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其分布范围以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西到甘肃,东到河北,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北的部分地区,有遗址1000多处。

而仰韶文化发现的玉器,则表现了玉文化早期的特征,多以小型装饰件为主。如在河南省偃师汤泉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青白色玉璜;在临江姜黎少女墓中发现两件绿色的玉坠;在湖北均县十家占仰韶文化遗址亦发现绿色的玉坠。

这些小型装饰玉器虽然分别发现于多处,但却具有相同的特点:器身平圆,造型完整,打磨光滑,穿孔吊挂。

及至仰韶文化晚期,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用和田玉制作的玉斧,在河南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墨绿色的独山玉斧。

这两件玉斧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前期相比,就大不一样了:一是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软玉即已东进中原;二是从石斧到玉斧,绝不是简单的用材更换,而是一次意识形态重大飞跃的体现。

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中期,其玉器尚处于我国玉文化“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小儿时代”,而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多年以前,其自身约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其影响所及达河南中西部、安徽和山东的北部,最东一直到黄海之滨,遗址200多处,墓葬2000多座。

大汶口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母系制日益解体、父系制逐渐兴起的时期。大汶口遗址原本是一处氏族公社的公共墓地,由于墓葬之间叠压和打破现象较多,反映该墓地延续使用的时间很长,随葬品十分丰富。

大汶口墓葬中发现了一大批精致的玉器,有玉铲、玉凿、玉锨、玉笄、玉管、玉臂环、玉指环以及罕见的绿松石骨雕筒等,这些都是新石器时期后期氏族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阶段的重要遗物,是文明即将到来之前文明意识及社会上层建筑的体现。■ 大汶口文化三牙璧

大汶口文化的全部墓葬,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玉器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大汶口墓葬资料来看,在早期的30座墓葬中,平均每墓随葬品7件;在中期的67座墓中,平均每墓随葬品17件;在后期的18座墓中,平均每墓随葬品剧升为45件。■ 龙山文化三牙璧绿松石 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期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据专家考证推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的一种。

在大汶口墓葬群的早期几乎无玉随葬,例如属于早期的一座典型大墓,共有各种随葬品60多件,其中精美的透雕象牙梳和置放于墓主头部和肩部的象牙琮,反映了墓主的显贵以及大汶口早期居民艺术创造力和原始宗教的发达程度,但就是没有一件玉器。

在另一座同期的中型墓中,在女墓主的左耳下发现了一枚小绿松石片。

还有一座墓中发现一件戴在手指处的镶绿松色的骨指环。这一切都表明在大汶口墓葬的早期和仰韶文化时期相似,玉器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玉器生产已很发达,随葬玉器的数量增多,品质提高。

如一座晚期大墓,墓主为一名50岁左右的女性,手臂戴有玉环,手指戴有玉戒,胸前有一串绿松石片,右股间放置一玉铲。此外,头上还戴有象牙梳和3套珠串,右股处有一骨雕筒。还放有一对兽骨和玉指环。■ 齐家文化玉人

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末期。龙山文化玉器主要遗址有历城城子崖、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东海峪、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武莲县丹上村等地。山东境外著名龙山文化玉器也普遍存在,如陕西神木石卯等。

龙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品种有穿孔玉斧、斧形玉刀、玉销、玉铲、玉珊、锻形玉玲、玉钺刀、玉兰刀、玉坚、玉璜、组合玉佩、玉用、玉答、玉别、玉管、玉液巩、阳彩玉器、几何形玉器、人头玉雕像以及嵌绿松石的骨器等。这些玉器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龙山文化遗址中有许多玉石装饰品,鸟形或鸟头形玉饰成组随葬,为以后商代大量盛行动物雕开创了先例。另外还有玉斧、玉锛、玉刀、玉凿、玉璇玑等。

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相比,在意识形态和礼仪特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跟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是相适应的。

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及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比如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刀,长49.1厘米,宽5.9厘米,厚0.1厘米,玉料墨绿色。体薄而扁长,宽边处由两面磨成薄刃,有3个等距圆孔。玉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且有土浸痕,似未经打磨。

这件玉刀虽有利刃,但如此宽薄,显然不是实用器,推测为祭祀器或作仪仗礼器。

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从新石器时期的发现得知:史前玉器多用于祭葬,也就是说多用于鬼神之事。自黄帝始,将玉器施用于政治场合,施用于氏族部落联盟的等级制度。这是国家玉礼仪制度的初始,无疑属一项重大的创举,也可以说是用玉方式的一个重大的转折。阅读链接龙山文化一些著名的玉器,如胶县的组合鸟形玉佩,日照的鸟纹石镇、鹰攫人头玉雕,这些都应是东夷部落马图腾的生动体现。从龙山文化发现的古玉当中,可以看到帝颛顼时代用玉礼仪的盛况。龙山文化后期的玉斧、玉刀、玉铲、玉钺、玉璧、玉佩等,无一不是礼仪用玉或仪仗用玉。特别是刻兽面纹玉钺和双面兽面纹玉斧,更是具有典型王权特征的玉器,显示龙山文化后期礼仪用玉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程度。

东南沿海新石器时期玉器

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以广东省曲江石峡文化、台湾卑南文化为该地域的代表。

曲江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因地处曲江西南狮子山的狮头和狮尾之间的峡地,故得名。该遗址面积30平方千米,发现各种遗物2000多件,其中有41座墓葬有玉器163件。■ 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坠饰

石峡遗址玉器的品种有玉璧、玉琮、玉钺、玉玦、玉瑶、玉环、玉蝉、玉管、玉珠、玉坠及各种动物造型的玉装饰品。所用材料有蛇纹石玉类、高岭玉、汉白玉、软玉、绿松石、水晶等玉料。水晶 水晶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曾赋予它一串极富美感的雅称,我国最古老的称谓叫水玉,意为似水之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水晶还拥有众多别称:从水玉、水碧、白玉、玉瑛、水精石英、黎难、晶玉到菩萨石、眼镜石、放光石、千年冰、高山冻、鱼脑冻等,从而构成一部奇石鉴赏史。■ 石峡文化玉环

石峡文化玉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装饰品类,二是礼玉或葬玉类。曲江石峡文化中有二次迁葬的习俗,在一座墓中同时具有最初葬器和迁葬用器,这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当中罕见。这样一来,墓中随葬玉器的数量自然增多,器形也较优美。

石峡文化的年代为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属原始社会晚期。玉器形制和加工技术都可和长江下游地区媲美。

石峡文化的一座墓中发现的大玉琮,竟和江苏吴县草鞋山发现的大玉琮在玉料、内孔特征、纹饰上几乎一模一样,两地相距2000千米,却如此雷同,确实很特殊。这至少说明石峡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诸原始文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史前人类相互交流的地域范围如不是以发现实物为据,难以令人置信。

卑南古文化遗址位于我国台湾东部卑南山区,属台东市,距今大约三四千年,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部落遗址,共有墓葬1500余座,其中随葬玉器1000多件,是台湾玉器式样及数量最多的遗址。■ 石峡文化玉管

卑南遗址安葬方式是以石板为棺,埋于住屋室内地下,这种习俗十分罕见。从玉材来看,大多使用花莲玉、蛇纹石类玉,多为台湾当地所出。

卑南遗址发现的古玉主要有三大类:

一为装饰类,主要指玦、管、珠、棒形玉饰和长管等,一些装饰性玉器形制特殊,非常有特色,但是数量甚少,如形制上接近于“T”字形环的喇叭形镯也是颇具特征性的卑南玉器。

二为工具类,有玉饮器及端刃器如锛与凿,往往刃口锐利,使用痕迹清晰。

三为兵器类,主要有玉矛和镞,对称锋利,中脊坚挺,形态优美。

卑南玉器遗存中最具特色的品种当属玉玦,“玦”和“玦形耳饰”是卑南发现玉器中数目多、类型丰富的代表性重要玉器。二次迁葬 我国古时的一种葬俗。即在人死后先放置一个地方,或是用土掩埋,待3年或5年,待尸体腐烂,再打开棺、捡骨,用白酒洗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脚在下、头在上、屈体、装入陶罐,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重新埋入地下。这种二次埋葬,亦称为“洗骨葬”或“捡骨葬”。

在卑南早期的一座墓葬中有玦80件,发现的71座墓葬,有陪葬品的35座墓葬中,其中23座发现有玉玦。■ 石峡文化玉环形琮

另外,卑南晚期的320座墓葬中有玦159件,发现132座墓葬中有陪葬品的67座,玉玦的出现频率依旧最高。

从玉玦形制上来看,有圆形、椭圆四突形、外方内圆四突形、长方形、“几”字形等,这当中除圆形而外其他造型的确少见。

四突起玦的制作工艺非常有特色,只作一次旋截去掉核心,至于板岩材质的带四突起玦是在经敲打或磨平的薄板岩片上打击制造,多数再经磨平修整完成,没有旋截痕迹。缺口由两面磨锯造成,标本明显粗糙。大都出自复体葬棺,推测是玉材料缺乏时制作的耳环。

人兽形玦是卑南文化晚期出现的最为独特的玦,数量不多。“人兽形”和“多环人兽形”耳环,造型抽象,十分奇特,应是古代神灵意识的一种物质体现,不能单纯地看作一种装饰。

人兽形玦除了两座墓葬所发现的上部为明显玦形之外,其余的人兽形玦均呈“Π”形,大致对称,下端切割有豁口,头顶以兽相连,符合玦的基本形制,应该归之为“玦”类。

人兽形玦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下部突起的有无,可以认为“脚”或镶插的“凸榫”,甚至推测为“脚铐”用意等。

卑南两端带孔棒形玉饰和长管也是很有特征性的玉器,尤其是前者。除了其形制外,主要还体现在制作工艺上,两端各带一穿孔,一般认为作为颈饰的一部分,两端或有沟槽、“伐槽”相接。整器当以片锯切割而成,中体贯穿孔为双向对钻,一般的实心桯钻不能完成,当存在组合式的实心钻头。镞 指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较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3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除了两端带孔的棒玉饰之外,还有中间贯穿孔的长管,长的甚至在20厘米以上,而外径一般都在1厘米之下,如此精准的对钻孔而未有丝毫偏差着实令人惊叹。

台湾史前发现的玉锛,凿刃部多带有长期使用所造成的磨蚀沟或小破碴,卑南文化也不例外。柄端面尚保留的片切割扳短后的粗糙面,这说明很有可能原先还是安装木柄的。

玉矛镞有时也难以准确区分,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也不清楚,但应该原先多是无柲的,否则位置过于局促。

卑南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一件玉质箭头改制的玦,除了说明他物利用之外,其玦豁口未开,一则可说明豁口是以短刃边切割,二则也说明这类玦的佩戴是通过玦的中孔系挂。■ 石峡文化玉玦

从整个面上来看,在几乎所有的墓中,随葬玉器的数量相差都不是很大。比如耳环,墓中多者4件,少者1件。比如玉凿,多者2件,少者1件,说明当时贫富的分化还不是十分突出的。■ 石峡文化玉琮

距今约3000多年前是卑南玉器的极盛期,在这一阶段,台湾地区相对于大陆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卑南琢玉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卑南遗址中发现有大形贝类工艺材料车磲,并且和玉石同在一窟,这反映在上古时代车磲就作为美石雕琢使用,可证古传车磲为玉属之说不虚。

台湾地区旧石器时期发现玉器的遗址除卑南外,还有垦丁、圆山、芝山岩、丸山、加路兰、平林等地。这一切均说明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古玉出产地,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链接新石器晚期在我国玉器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从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我国玉器的基础期或奠基期。从规模和水平来说,它是中华玉器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新石器时期玉器对史前文化意识、地域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我们从史前玉器和玉文化之中能够较清晰地看到步向文明的足印。这些考古的大量成果不仅显示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伟大成就,它还向世人证明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华古国的礼仪典章;正孕育成长并崛起于这玉文化的土壤之中。

礼玉礼用——夏商周玉文化

玉文化在夏商周三代进入了“礼”的最高境界,表现出礼制化的风格,玉器与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融为一体,体现血缘制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此时期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突出神韵,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美。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表现礼玉文化的夏代玉器

我国古史传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便是大禹治水。治水是为了平定水患,让人民休养生息,使社会获得发展。

这件事本身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在古史传说中它也上升为神话,说大禹获得了先祖神伏羲之助,得授玉简,并嘱咐大禹:■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钺“此玉简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用此玉简可以度量天地、定水土、开山门、疏导河流。”

大禹得到玉简,削平了龙门山并凿开宽达80步的龙门水道,这才获得了治水成功。这便是通过神话的形式使一件纯粹属于一般性的行为跟玉文化联系在一起了,其实这也是玉崇拜心理的一种反映。■ 夏代陶鬲

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王都河南偃师,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开始跨进文明的门槛,古老的部落被国家所替代。

许多文献中的资料表明,夏代是一个崇尚玉的朝代。夏文化的文明区域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辐射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重要的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陕县七里铀,山西夏县等地。

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形态中,开始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影响着玉器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方面继续统治人民的思想。伏羲 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一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里头遗址古玉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形制庄重、风格独特、超凡脱俗,证实是夏代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种类有玉圭、玉璋、玉琮、柄形器饰等,为王室专用,烘托出贵族气氛。

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期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装饰品类玉器有玉珠、玉镯、玉管、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兵仗类有玉戈、玉钺、玉刀、玉戚;生产工具类有玉铲、玉斧、玉镞。

夏代玉器造型主要为几何形器物,以直方形为主,如玉圭、玉刀、玉斧,大多数光素,无纹饰。柄形饰为创新玉器,造型为商、周同类玉器开了先规,是夏王朝的重要发明。

夏代玉器造型分为两式:一式为长方棒形,光素;二式玉柄,可分上、中、下3组兽形纹,装饰两组浅浮雕似花瓣纹,兽面用双阴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精心雕成,线条自然流畅,典型庄重,工艺极为精美。经鉴定,夏代的玉柄其作用类似于权杖,是夏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

镶嵌玉器的典型代表为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以青铜牌饰为衬底,其上用数百块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薄片镶嵌而成饕餮纹图案,饕餮双目正圆,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所嵌各形绿松石相互接合,工艺精巧,制作精细,美学内涵丰富,是夏朝典型的铜镶玉工艺,开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工艺之先河。饕餮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玉戈造型规范,分为两式:一式为尖锋,双刃,援与内相连处有叙线纹,无中脊,内有一孔,保持龙山文化玉戈的造型特色,是龙山文化玉戈的延续;二式为尖锋,锋前端略起一段中脊,内部窄短,穿一孔。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戈最长可达43厘米,器形之大,应该是典型的兵杖玉器。

玉钺造型分为两式:一式为长方形,两侧边缘出脊齿,刃略作弧形,是龙山文化玉钺的延续;二式为创新型,整体近圆形,顶端较圆,两侧直,有数个脊齿,弧刃分成四连刃,从力学原理分析,短形四连刃的砍杀力会相对增强,每段为双面直刃,中间有一孔,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商周同类器形开了先河。

玉刀造型为长条梯形,分为三式:一式为长条梯形;二式两侧出脊齿;三式两端均刻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的细网络纹,平行于刃部的长直线纹,刃宽最长可达65.2厘米,是新石器时期生产工具石刃的延续。如著名的七孔大玉刀。■ 二里头遗址古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夏代玉器中,兵仗类玉器占了较为重要的地位,突出地反映了“以玉为兵”的历史事实和“轩辕之时,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的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共工颛顼之战的氏族社会末期社会战乱的实景。

战争的结果是强大部落兼并弱小部落,社会开始向部落融合统一,即国家形成迈进。

玉戈、玉钺、玉刀是作为兵器形成出现的三大类型“礼权玉器”。这些器物证实,夏王朝是经过长期战争,才得以建国执政的,象征的是夏朝君王的军权和战争的胜利与凯旋。玉器所反映的是战争与征服和礼从的特殊文化形态。

夏代玉器的风格是红山、良渚、龙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夏代治玉工具有青铜砣机,玉器体薄饰细阴线几何纹。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饰纹,亦有新的发现,一件柄形器上的花瓣纹、人面纹、双钩饰纹和人面纹上的“臣”字形目等最引人注意。它不仅为此期的创始,而且对其后玉器的饰纹有着重大的影响。阅读链接二里头文化的玉器中,数量较多且为首次出现的是所谓“柄形器”。鉴于此类器物前有榫,推测其可能作某种器之柄而定为“柄形器”。由于此类器从未发现其榫端有器物,故对其定名又提出怀疑,有的称其为刀具,有的称其为死去祖先的牌位。这类物曾数次见到其榫前端有数十块小玉片等组成的某形体物,且制作精美,甚至有下面嵌托黄金片者。有的置于棺椁内和盖上,有的置于墓葬周壁间的墓道口,显然有某种特殊作用和意义,可能是一种辟邪圣物。

展现灿烂景象的商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中原玉器在继承辽河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琢玉技艺的基础上,汲取了以夏代二里头玉器为代表的精华。

可以说,殷商的制玉业对于我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后世的雕刻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青铜制作工具在琢玉领域的不断运用和完善,使方兴未艾的青铜制造业和传统的制玉业得到了互补,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商代玉龙

为玉器业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逐渐走向成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带来了文明社会玉器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从而开创了我国玉文化的一代新风,呈现出一派灿烂的景象。■ 商代玉戚 仪仗玉之一,又称玉兵器。玉戚主要出现于商、周两代,以商代最为突出。春秋战国以后,除仿古玉器作品外,这种器物很少见到。这件玉戚为粗白玉料制成,两侧各有6条突起的棱,双面刃。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在其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个人形图案,堪称一绝。夔龙纹 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夔龙纹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主要形态近似蛇,大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夔龙纹开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而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

商代的玉器制作并没有因青铜器的崛起而失色,相反,青铜治玉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玉器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玉器的品种与表现形式,加上统治者对玉器的重视,使商代玉器制作的规模和工艺水平更加精细,更富于人性化。

商代早期玉器在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和抛光,以及玉料的运用和创作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商代晚期,玉器的图案设计、雕琢工艺、抛光技术等,与早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

如一件商代前期大玉戈,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从装饰题材看,可以分为动物、人物、神话形象,以及戈、璜、琮、环及铲等。

工匠们受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的启发,采用薄片雕剪影的视觉效果,或圆雕的写实手法,用线面结合的方式,加之“臣”字目、变形云纹、鳞纹、龙纹、凤纹、连珠纹、神人兽面纹、兽面饕餮纹、双勾线纹等的流行,生动地刻画出作品的表情和神态,赋予美石本身更多的艺术韵味。

同时,以朴实自然的审美观念,将玉石沉稳柔和的色调同优美流畅的线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传神的艺术效果,成为奴隶主贵族和上层社会人们喜爱和追逐的对象。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殷商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殷商是一个崇信鬼神的朝代,许多玉器中都蕴涵着浓重的神鬼观念和宗教意识。

为了更好地表现玉石的美感,商代玉工们在承袭夏代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戈、矛、剑等青铜兵器上镶嵌玉石,装饰着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如新郑望京楼新村乡和妇好墓的铜内玉援戈,以及安阳市黑河路出土的铜骹玉矛,虽然都为铜内玉援戈,但前者的内部装饰着变形夔纹,而后者的内部除装饰饕餮纹外,还镶满绿松石,给人以华丽的美感。铜骹上镶嵌的绿松石大多已经脱落,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仍让人产生很多美好的遐思。

商代玉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奇葩,安阳殷墟商王武丁的夫人妇好墓发现的700多件玉器可见一斑。■ 商代玉戈

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7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的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其中生肖玉器占很大分量。■ 商代玉护甲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妇好墓玉器装饰图案发明了双勾线雕法,即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间又呈现出一条阳线,图案画面由阴线构成,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凡此都表现为商代玉器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原料,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1件玉戈有人认为是独山玉,另有少数硅质板岩和大理岩。

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体,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长达两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

妇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盘纺轮、梳、耳勺、虎、象、鹦鹉、鸽、燕雏、鸬鹚、鹅、鸭、螳螂、龙凤双体、凤、怪鸟、怪兽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属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

玉凤是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

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温顺,虎的凶猛等。

尤其是妇好墓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玉钩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妇好是个爱玉的人,在她的墓中有500多件佩玉。

妇好墓中最重要的一件玉器,就是一个跪坐的玉人,是一个圆雕的玉件。所谓圆雕,就是立体雕,其前后、左右、上下,转着圈儿都能看。《周礼·考工记》里有记载,说王室设玉作来管理玉人。所谓玉作,就是王室设办了玉的作坊,专门管理制造玉的奴隶,这些奴隶当时也被称为“玉人”。

奴隶社会到了商代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分工,就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因为有了这个分工,才有了这些专业作坊的出现,才有了以做工为生的人。他们以做工为生,不以种地为生,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与商代玉器有关的记载不胜枚举。如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玉边璋”,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商代玉纺轮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3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靴,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

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底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