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英豪:二战战机风云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9:32:01

点击下载

作者:铁血图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空战英豪:二战战机风云录

空战英豪:二战战机风云录试读:

前言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就已开始被用于军事用途,但不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无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人类首次将飞机大规模运用到战争中,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可以这么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航空技术迅速成熟起来。

战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二战初期阶段,德军之所以势不可挡,除了战术得当和装甲力量雄厚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了制空权。

在战争初期,德军手握制空权横扫欧洲大陆,而在中后期盟军掌握制空权之后,德军又反过来被动挨打,直至战争结束。由此可以看出战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太平洋战场上更是如此,航空母舰之所以能够终结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靠的也是战机。在此次战争中,世界各国生产的战机数量非常庞大,仅美国生产的军用飞机数量就达二三十万架之多。

本书为您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战双方各国主力战机的设计特点、性能参数以及服役经历等详细资料,每一架战机都配有观赏性极强的精美图片,力求让喜爱现代军事的读者获得视觉和阅读的双重享受。同时,我们也加入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趣闻和知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本书还搜集整理了包括不列颠空战在内的大量二战经典空战战例。

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防后勤局等已公开的军事文档,以及《简氏防务周刊》、《军事技术》杂志等国外知名军事媒体的相关资料,关于武器的相关参数还参考了制造商官方网站的公开数据。我们将其中有关这些武器的来历、发展和参数等内容客观地记录下来,让读者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它们。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在内容上进行了去伪存真的辨别,让内容更加符合客观事实,同时全书内容经过多位军事专家严格的筛选和审校,力求尽可能准确与客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适合军事爱好者阅读并收藏,对广大喜欢军事的青少年亦有裨益。第1章美国战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战机研制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一批优秀的机型相继问世。由于美国参加研制的厂家多、生产能力强、后勤保障出色,因此使其战机的生产和装备量极大,许多型号都达到了上万架之多。这些飞机广泛用于欧洲及亚洲战场,为盟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大功。1.1 P-51“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Mustang)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的战斗机之一,也是美军众多单引擎战斗机之中航程最长、对于欧洲与太平洋战区战略轰炸护航最重要的机种。该机的生产数量在二战美国战斗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P-47“雷电”战斗机。

TIPS

世界上著名的电视节目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曾在《军武科技排行榜——十大战机》中将P-51选为历史上十大战斗机第一名。尽管这一排名完全是站在主观立场上作出的,未必完全公允,但是也足见该机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研制历史

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向北欧和西欧进犯,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和危机。1940年春,英国派出一个飞机采购团向美国订购战斗机。美国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答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英国生产一种新式战斗机。经过120天的研制,10月11日样机组装完成,10月26日试飞成功。新机服役编号定为P-51,英国人给它取名为“野马”。

美国研制的这批“野马”在英国“骑手”的驾驭下开始搏击蓝天。英国空军利用P-51战斗机实施“零高度攻击”(在10米高度以下飞机高度表指示为零),猛烈打击德军地面部队和运输线。1943年秋,战斗性能大大超过A型机的P-51B型机问世,其首先装备于美国陆军航空兵第354战斗机大队。此后,“野马”家族不断壮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设计特点

整体性能

P-51被公认是二战各国主力战斗机中综合性能最出色的机型。由于最初是设计用于出口的型号,因此P-51的早期机型无法取得涡轮增压器,而采用了与P-40相同的液冷发动机,但修改进气方式以降低空气阻力,并纳入了层流翼设计用以强化高速性能。

P-51的机身设计短小精悍,搭配有着层流翼构型的主翼,使得该机拥有绝佳的飞行性能。P-51的滑油和冷却水的冷却器的布置由机尾向前延伸至机翼下方,并不像“喷火”等战斗机将冷却器装置在机翼上,因此拥有较一般战机更大的机内载油量。为了保障长时间在高空作战, P-51首次在单发战斗机中将增压座舱作为标准配备。

此外,P-51的起落架轮距较大,所以在相对不平整的地面降落时,较以前的同级战斗机更加稳定,所以得到常在战地机场上起降的飞行员好评。

动力装置

早期“野马”(P-51A、A-36A)采用艾利森V-1710发动机。该系列发动机仅有一级一速机械增压器,当飞行高度超过3658米后,输出功率下降很快,高空性能不佳。之后的改进型改装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授权美国派卡德公司生产的梅林发动机(V-1650),装有两级两速机械增压器,充分改善在4572米以上高度时飞机的功率输出,这就是最著名的P-51B/C/D。

武器配备“野马”在不同型号中采用过不同的武器装备:

早期的美国陆军航空队 P-51A 或英国皇家空军的“野马”I 采用过 4 挺 12.7 毫米勃朗宁机枪及4挺7.62毫米勃朗宁机枪。

英国皇家空军“野马”IA 采用过 4 挺 20 毫米希斯潘诺机炮。

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P-51 B/C 采用 4 挺 12.7 毫米勃朗宁机枪。

P-51 D 采用 6 挺 12.7 毫米勃朗宁机枪(地勤也可根据飞行员的需要改装成 4 挺 12.7 毫米勃朗宁机枪,降低翼载提高机动性)。

战后的 F-82 采用 8 挺 12.7 毫米勃朗宁机枪。

型号概览

战斗机型

NA-73“野马”I 型

英国皇家空军订购的第一批“野马”战斗机,使用V-1710-F3R发动机与4挺7.62毫米机枪,共计320架。

NA-83“野马”I 型

英国皇家空军订购的第二批“野马”战斗机,与第一批仅有细微差异,共计300架。

NA-91“野马”IA 型

英国皇家空军订购的第三批“野马”战斗机,共计150架,其中93架改用4门20毫米机炮。

P-51A

P-51定型生产后的第一个型号。

P-51B

在1942年取得梅林发动机后,经过大幅修改的P-51B正式登场,其性能足以和当时德国的主力战机Bf-109和Fws-190等战机对抗,并为后续的机型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P-51C

C型将B型机的座舱罩改为英国“喷火”战斗机的气泡式座舱,其余跟B型机相同。

P-51D

P-51B的改进型,也是“野马”家族中产量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位,于1944年服役。P-51D采用泪滴型座舱罩且机身流线设计更加简练,除了换装拥有两段式增压器的梅林发动机,还强化了机载武器,达到了6门12.7毫米机枪与8枚空射火箭挂载点。仅使用机内油箱时, P-51D的续航力为1529千米,在携带可抛式油箱时具备2092千米的续航力,而其绝对续航距离可适3347千米。

在太平洋战区,自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45年年初攻下硫磺岛后,P-51D就以此做基地掩护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各主要城市。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P-51D负责押解日方代表乘坐的飞机到中国芷江投降。

TIPS

在P-51D出现之前,美军战斗机的航程大多很短,而重量级的P-47及P-38在护卫任务上不尽理想。因此,轰炸机最后的1/3航程必须在没有任何护卫机下,顶着德军地面部队的枪林弹雨和德国空军战斗机的追杀,维持队形进行轰炸。这样虽然有时能摧毁目标,不过轰炸机的损失也很惊人。自从有了P-51D的护卫,轰炸机可以避开来自德国空军战斗机的威胁而专心对目标进行轰炸,进而给德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在战后接受访问时曾说:“当我看到P-51在柏林上空时,我知道大势已去!”

P-51H

P-51H是“野马”的最后一型改良版。由于美国在设计“野马”时,机身可承受的过载达到了7.33g,远远超过英国需要的5.33g,因此英国认为P-51的结构仍有轻量化的空间。北美航空为此展开了名为NA-105的研制计划,以P-51D设计作机身结构轻量化并换装三种引擎进行测试,分别是:P-51F(与P-51D相同的V-1650)、P-51G(梅林14SM发动机)和P-51J(艾莉森V-1710-119)。这三项改造案最后都未进入量产,但是测试时改良型的优异性能让北美推出了NA-126机型计划,也就是日后的P-51H。

P-51H 使用了装备无级变速机械增压器的梅林V-1650-9发动机,在高度7600米时达到784千米/时的高速,虽然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但是航程缩短。原本美军预定量产该机以取代P-47N,并签订2000架订单交由英格坞生产,不过因为日本投降,只生产了第一批555架后就取消了后续订单。由于生产时间太迟,因此P-51H在二战期间并无实战纪录;虽然就机体性能来说该机处于“野马”家族的顶尖地位,但是美军飞行员并不习惯其降低机体结构强度以换取性能的设计。

P-51K

K型机是D型机的加长航程版,拥有更远的航程。

非战斗机型

A-36A

P-51的对地攻击型,是加装了阻力板的俯冲轰炸机。A-36A前后有不同的绰号,一开始被称为“阿帕奇”(Apache),在西西里登陆后又改成了“入侵者”(Invader)。

F-6A 、F-6B、F-6C、F-6D、F-6K

以“F”打头的“野马”均为各型战斗机改装的战术侦察机。

作战经历

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袭中,P-51战斗机击落德机41架。6月,大批P-51战斗机参加了支援诺曼底登陆的空中作战。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欧大陆的制空权。

1943年秋,P-51战斗机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参战。中印缅战区的第311战斗机大队和中国战场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队首批装备了P-51战斗机。在抗日战争最后两年中,中美飞行队的P-51战斗机以广西、湖南西南部地区为依托,发挥其作战半径大的优势,不断深入湘北、鄂、粤及沪宁一带日军占领区,猛烈袭击日军的机场及运输船队。在P-51等美制先进战机的打击下,日军最终失去在中国的制空权。1945年春,P-51战斗机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的B-29轰炸机群进行护航。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美混合团第5大队的6架P-51战斗机将1架日本百式运输机押解到湖南芷江机场。日本洽降代表、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这里正式向中国军政当局投降。由此,P-51战斗机与“芷江受降”一道载入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P-51战斗机立下了显赫的战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场上,P-51战斗机就出动了13873架次,投弹5668吨,击落敌机4950架,击毁地面敌机4131架,被誉为“战斗机之王”。1.2 P-40“战鹰”战斗机

P-40“战鹰”(Warhaw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唯一量产且可以大量外销的新型战斗机,由寇蒂斯公司(Curtiss)用P-36战斗机的机体加上艾利森公司(Allison)的V-1710-19液冷式发动机建造而成。

研制历史

1937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订购了最初的寇蒂斯XP-40原型机,实际上就是将第 10 架 P-36A(序号 38-10)的星型发动机改为艾利森V-1710-19发动机(艾利森-13),用后机身下的散热器进行冷却。1938年10月,第一架原型机展开试飞。1940年4月,P-40第一架生产型飞机首飞。截至1941年12月7日,大部分P-40B/C(A型并未投入生产)已经交付美国陆军航空队。这些飞机参与战争初期与日军的空战,但很快就被发现性能比不上日军使用的战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